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摘要】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对自己工作感到厌烦、枯燥,缺乏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的心理倾向。它不仅会伤害教师的身心健康,而且会严重影响教育和教学质量,进而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健康。因此,本文全面梳理了我国学者对于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现状,希望能给后续的研究带来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综述

一、引言

1974 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洛登伯格首次提出“职业倦怠”德概念,在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领域内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职业倦怠特指“从事助人职业的工作者无法应付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工作者身心耗竭状态”。教师作为服务行业大军中的一部分,其职业心理状态等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紧密的联系。我国开展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国内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主要以借鉴国外研究理论成果为起点,正在逐步向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本土化的方向迈进。本文在梳理国内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试图对国内研究的特点进行归纳,为我国教师职业倦怠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一点参考。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定义

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也做了大量的研究。有的学者从职业倦怠的表现将其划分为情绪枯竭、人格解体、个人成就感降低三个维度,代表人物是马勒诗。Maslach和Leiter认为职业倦怠不仅仅是个人压力问题,而是个人与工作环境间的互动关系;Pines 和Aronson 将其定义为“个人对情感要求的情景的长期卷入而导致的一种身体、情感和心理的耗竭状态”。Etzion 认为职业倦怠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开始时没有任何警告,一旦达到一个特殊的临界点,个体就会突然感觉大耗竭,并且能把这种破坏性的体验与任何特殊的应激事件联系起来”。

国内研究者董淑花、黄依林指出职业倦怠现象普遍存在,在情绪衰竭维度上还比较严重。具体表现为在工作中持续的疲劳感,在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引起的挫败感加剧,最终出现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状态。

国内外学者一致认可的Byrne.B.M.下的定义,他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教师职业倦怠已作为典型职业病(Occupational disease)的一种,已给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三、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方法与内容

对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目前一般都采取探析和实证的方法。如文献的收集阅读、整群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访谈、典型相关研究等。

1. Maslach编著的教师职业倦怠问卷(MBI)

MBI一共三个维度22个题目,分别是情绪衰竭维度(包括9个题目);去个性化维度(包括5个题目)如“我感到对待有些学生像对待没有生命的物体一样”;和成就感维度(共8个题目)如“我能很有效地处理学生的问题”。采用4点记分法,从“从未如此”、“很少如此”、“有时如此”到“经常如此”,分别记1—4分。3个维度得分为本维度所有项目的平均分。如果情绪衰竭维度和去个性化维度得分越高,同时成就感得分越低,则职业倦怠程度严重。有研究发现,MBI的信度和效度具有跨文化性,所以我国的一些研究者常使用这一问卷来研究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如赵玉芳、毕增重、曾玲娟等。

2.新手型、熟手型和专家型教师与职业倦怠

连榕从新手、熟手和专家型教师的角度比较研究了他们的心理特征,包括职业承诺和职业倦怠。结果表明:在职业承诺和职业倦怠上,专家型教师均优于新手和熟手型教师,而新手和熟手型教师则不存在什么差异。但在情绪耗竭维度上,三类教师差异不显著,说明当前教师中普遍存在压力大、焦虑水平高、倍感疲倦、无助等心理问题。在职业承诺与职业倦怠之间,继续承诺与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而情感承诺和规范承诺与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3.职业压力与教师职业倦怠

曾玲娟进行了职业压力对职业倦怠的预测性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中的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呈显著正相关。工作压力中的工作负荷、学

校组织氛围、角色控制等维度与情绪衰竭有显著的正向预测效应;工作压力中的角色控制、学校组织氛围与人格解体有显著的正向预测效应;工作压力中的角色控制、待遇和社会地位与个人成就感有一定的正向预测效应。徐富明的研究显示:教师压力与职业倦怠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不同来源的工作压力对职业倦怠的三个亚成分具有不同的预测作用。如教师的考试压力、工作负担压力、角色职责压力、聘任压力、职业发展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和情绪疲惫有显著的正相关;人际关系压力与少成就感和人格解体有显著的正相关。刘晓明的研究表明:职业压力将导致教师出现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症状,职业压力越大,倦怠程度越严重。

4.自编问卷

徐富明、吉峰和钞秋玲等就进行了我国教师职业倦怠问卷的编制及其信效度检测。他们提取出了3个职业倦怠因素并分别命名为:情绪疲惫、少成就感和去个性化。此问卷由15个项目构成。采用Likert量表形式,分5级记分法,从“非常符合”到“非常不符合”。

5.教学效能感与职业倦怠

刘晓明考察了职业压力、教学效能感与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结果表明: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越低,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程度也越严重;教学效能感在职业压力和倦怠之间可能具有调节作用,高教学效能感可以改变职业压力的作用,减低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的程度。

四、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的来源与对策研究

1. 来源研究

关于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来源研究多数是从压力源方面进行探析研究的,主要有:教师个人方面,自我期望偏高与实际结果的落差、知识能力的不足、教学效能感不高以及人格特点差异;学生方面,学生纪律问题、学生厌学、学生成绩以及新型的师生关系;学校方面,人际关系紧张、工作负荷大、非教学事务过多、缺乏领导和同事的支持与赞赏、考试、督导和检查的压力以及评价机制的不科学等;社会与家长方面,高期望与现实的差距、素质教育与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聘任的压力等。

职业倦怠源可以是个体、组织和社会的因素,当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在教师身上产生了一种不一致的知觉时,职业倦怠就可能产生。其中个人因素特别是人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