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
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备受关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校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教师工作压力不断加大,职业倦怠现象呈现出日益严重的趋势。
针对这一现状,相关研究机构和学者纷纷开展了一系列调查和研究,以期深入了解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和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一、现状分析1.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情感耗竭、缺乏成就感和对工作的厌倦。
情感耗竭是指教师对工作中需要付出的情感资源感到极度耗竭,表现为情绪低落、疲惫和缺乏热情;缺乏成就感是指教师感到自己的工作成果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和肯定,缺乏对工作的满足感;对工作的厌倦则是指教师对工作内容和环境产生了厌倦情绪,丧失了对工作的积极态度和乐趣。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工作压力大是导致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面临着教学任务繁重、科研压力大、学术竞争激烈等问题,工作压力不断增加。
工作环境不佳也是导致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
一些高校存在管理混乱、资源匮乏、教学条件差等问题,这些都会对教师的工作产生消极影响。
职业发展空间狭窄、薪酬待遇不公等问题也是导致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
二、相关研究现状针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和学者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以期深入了解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和影响,并探讨有效的缓解和预防措施。
国内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 调查分析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法,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揭示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特点和成因。
2. 探讨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研究者通过相关理论和模型,探讨了工作压力、工作环境、职业发展、薪酬待遇等因素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机制,为制定缓解和预防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3. 提出缓解和预防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和建议。
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
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一、研究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
随着职业倦怠现象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和原因。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不仅影响教师个人的身心健康,也会影响学生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教学效果,深入研究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和原因,对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改善教育教学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现状分析1.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普遍存在近年来,一些调查显示,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较为普遍。
教师们的工作压力大,工作量繁重,很多教师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中,导致工作疲劳和精神压力过大。
许多教师表示,自己感到疲惫不堪,缺乏工作动力,甚至出现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职业倦怠会影响高校教师的身心健康,并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些高校教师在职业倦怠的状态下,无法充分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职业倦怠还会影响教师与同事、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甚至引发冲突和纠纷,影响教育教学秩序。
3. 影响职业倦怠的因素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的。
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大,教学任务重,科研要求高,加之学术竞争激烈,使得教师们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中;教师的职业发展空间受限,缺乏提升机会和激励措施,使得教师们对工作失去了热情和动力;学校管理和学生素质等问题也会对教师的职业倦怠产生影响。
三、研究展望目前,虽然已经有一些研究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进行了相关探讨,但是整体上来看,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尚有待进一步加强。
未来需要深入挖掘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表现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为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2. 寻找缓解职业倦怠的途径在研究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过程中,要重点寻找缓解职业倦怠的途径。
可以通过改善工作条件、加强教师的职业培训、建立健全的心理服务体系等方式,帮助教师们排解职业倦怠感,提升工作积极性。
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
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承担着越来越重的工作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职业倦怠问题成为了高校教师面临的一大挑战。
本文将探讨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职业倦怠的定义和特征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由于工作压力、工作环境等因素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
职业倦怠通常表现为情感耗竭、个人成就感降低和工作厌倦等特征。
在高校教师中,职业倦怠问题普遍存在,给教师个人、学校和教育质量都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现状在我国,关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对职业倦怠的症状和影响因素进行描述性的研究上。
一些研究发现,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包括工作情感耗竭、工作厌倦、社交隔离等,而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工作压力、工作环境、个体特征等。
这些研究大多还停留在描述性阶段,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深层次机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还比较欠缺。
三、探索职业倦怠的深层次机制和影响因素为了更好地理解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需要深入探索其机制和影响因素。
一方面,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可能与其工作特点(如工作压力、工作环境等)密切相关,需要深入了解高校教师工作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高校教师个体特征(如性别、年龄、工作年限等)可能也对职业倦怠产生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高校教师个体特征和职业倦怠的关系。
四、制定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针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需要从不同层面制定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在学校管理层面,可以通过改善工作环境、减轻工作压力、提高教师待遇等措施来缓解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
在教师个体层面,可以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升教师自我调节能力等措施来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职业倦怠问题。
在研究层面,需要深入探索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机制和影响因素,为制定更有效的对策和建议提供科学依据。
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从不同层面进行研究和探索。
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
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倦怠已被视作是现代社会的一种职业疾病,普遍发生在各种助人职业的群体中,教师这一职业是高发群体之一。
职业倦怠现象之所以引起研究者的重视,主要是因为它具有消极性,严重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状况和工作表现,并由此影响到个体所在组织的绩效。
倦怠不仅与许多心理和生理健康问题有关,包括抑郁、易激动、无助和焦虑、失眠、头痛、食欲不佳、胸痛和胃肠问题,而且倦怠还会影响个体的工作。
教师的职业倦怠感会对教师自己及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无论从关注教师身心健康还是从教育事业的角度,都应该对教师的职业倦怠给予充分的关注。
本文以近年来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为依据,综述了国内外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方法、内容及研究结果等,对职业倦怠研究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标签:教师职业倦怠综述一、教师职业倦怠概述职业倦怠(jobburnout国内也称为工作倦怠、工作枯竭等)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柏格(Her-bert·Freudenberger)在研究职业压力时(1974)提出的一个概念。
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召开,职业倦怠从此被视为20世纪80年代的危机和现代生活的疾病。
而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之一。
近三十年来,许多国家的研究对职业倦怠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1981年Swogger提出:职业倦怠是由于工作或组织的压迫感所引反应,是工作者和组织中生产力的关系。
1996年Lee&Ashforth提出:职业倦怠会造成个人工作满意程度降低,减少人对工作的参与,降低个人对组织的成诺,形成个人离职意向提高。
1997年Gonzalez提出:职业倦怠为一种身体上、情感与生理上的耗力状态,身体上长期性的疲倦,感觉无助与无望对于工作、生活或其他人产生负面的观念及态度。
2001年Stanley提出:当组织成员未满足的希望与高度的抱负未能实现时,会形成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自我调适的研究综述
增强自身能力和素质,提升工作自信心
不断学习和提高
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升自身素质和教学能 力。
制定合理的工作目标
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逐步实现目标。
培养自信心
教师需要相信自己能够胜任工作,并在实践中不断证明自己的能 力。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寻求外部支持
要点一
与同事沟通交流
职业转型
教师因职业倦怠可能考虑转行或跳槽,导致教师流失。
03
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调适方 法
保持积极心态,正确认识职业倦怠
认识到职业倦怠是常见的现象
教师需要了解职业倦怠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不必过于担忧。
积极应对压力
面对压力时,教师需要保持冷静,调整心态,积极寻求解决办法。
寻求他人帮助
当自己无法应对时,可以向同事、家人和朋友求助,共同探讨解决方法。
个人期望值
如果教师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可能会感到现实与理想不符,进 而产生职业倦怠。
02
教师职业倦怠对教师的影响
身心健康的影响
慢性疲劳
教师因长时间工作压力和疲劳导致身体和心理的 疲劳。
失眠和焦虑
教师因工作压力和时间紧迫感导致失眠和焦虑情 绪。
身体疼痛
教师因长时间坐在办公桌前导致颈椎、腰椎等疼 痛问题。
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自 我调适的研究综述
xx年xx教师职业倦怠对教师的影响 • 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调适方法
01
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
职业压力
1 2 3
来自教育改革的压力
教师需要不断适应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同时还要应对教育改革的各种挑战。
来自学生和家长的压力
现在的学生和家长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 师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满足他们的需 求。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对策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迅猛的科技进步和信息的膨胀,社会节奏加快,人们的生活中充斥着繁琐复杂的事务,中小学教师面临的职业压力也是越来越大。
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危害严重的问题,它会对教师的身心健康、教育教学质量、学生成长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的角度出发,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中小学教师面临许多职业压力,包括社会对教育的不断批评、学校管理方面的压力等。
这些压力导致了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
具体表现如下:1. 情感疲惫:教师在工作中会接触到很多学生和家长,学生和家长的问题、抱怨、不满等会给教师带来情感负担。
长期以往,教师会感到疲惫和心力憔悴。
2. 职业压力: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艰难性和挑战性。
对于教学方面的挑战,如应对千差万别的学生特点,当前逐渐增长的课业量等方面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出现。
3. 工作过载:教师除了教学工作外,还需要完成很多学校分配的任务,比如处理纪律问题、准备课件、批改作业、参加会议等。
工作任务之间的重叠,会造成教师自身时间的压力及感受。
4. 人际压力:中小学教师在工作中需要与学生、家长、同事、上级领导等多方人员进行沟通交流,但这些人员间的需要和利益等因素的影响,会给中小学教师带来人际压力。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很显著的,它不仅影响到教师个人的身心健康,也会影响到学校和学生的正常运作。
具体影响如下:1. 影响工作效率:教师职业倦怠不仅影响到教师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还会对学校和学生的日常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长期以往,影响会越来越大。
2. 影响学生教育:教师职业倦怠对学生的目标教育和素质教育将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教师自身的职业倦怠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容易造成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
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
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是当前教育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快速变化,高校教师在工作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压力。
职业倦怠是指由于工作压力和心理疲劳而导致的消极情绪和情感疲惫,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职业发展和工作效率。
当前我国高校教师人数庞大,工作压力大,工作条件复杂,教学内容繁重,教学任务繁重,教学规范不完善,教学环境不良等问题相继暴露出来。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高校教师的工作质量,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困扰。
研究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了解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对于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深入了解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才能有效地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和生活质量。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为今后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深入分析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和应对策略,为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和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定义和特征进行梳理,可以更准确地了解高校教师在工作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对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进行分析,可以为相关部门和机构提供改进教师工作环境和支持教师职业发展的建议。
探讨影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可以为教师个人提供自我调适的方法和策略,促进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
研究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可以为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团队提供有效的管理和支持措施,提升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满意度。
通过本研究的目的,可以为解决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促进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
1.3 研究意义中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入了解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有助于提高教师工作质量和生活质量。
通过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的定义和特征,能够帮助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领导更好地了解教师在工作中可能会面临的问题,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状态,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引言:中小学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中流砥柱,他们以较低的薪资、承受较大的工作压力,尽心尽力培养学生的学业和思想。
然而,近年来,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越来越严重,给教师自身及教育质量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本文将浅谈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并提出对策。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1. 高压工作环境:中小学教师每天承受大量的备课工作及学生管理工作,加之学校行政任务的增加,工作压力巨大,经常需要加班加点完成各项工作。
2. 薪资待遇低:中小学教师的薪资相对较低,很难满足他们的物质需要。
与此同时,部分学校没有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教师缺乏晋升激励,导致职业发展前景不明确。
3. 缺乏社会尊重:一些人认为中小学教师只需每天在教室讲课即可,没有意识到教师需要承担大量的责任和压力。
社会尊重度的低下使得教师们感到内心空虚。
4. 教育资源不足:一些中小学教师教学资源紧缺,缺乏优秀的教材、教辅资料,导致他们工作效率低下,难以展开创新教学。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1. 教师离职率增加:受到职业倦怠影响,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选择离职,这不仅影响教育发展,也导致学校经常需要招聘新教师,增加了学校的管理难度。
2. 教育质量下降:职业倦怠的教师缺乏积极性和创造力,无法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影响学生的学业发展和思想成长。
3. 教师身心健康受损:职业倦怠危害教师的身心健康,导致焦虑、抑郁等问题的发生,进而影响教学质量和师生关系。
三、对策研究1. 提高待遇和福利:政府应加大教师薪酬的投入,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
同时,建立健全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通过个人成长和教学水平的评估,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2. 加强教师培训与发展:学校应提供多种培训机会,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他们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有助于促进教师的职业成长。
3. 提供心理支持: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为教师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缓解职业压力和心理困扰。
教师职业倦怠文献综述
近年我国高等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自20世纪七十年代起,受到西方职业倦怠概念影响,我国出现了职业倦怠现象,以高等院校教师为代表的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尤为严重,针对这一现状,许多专家就出现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造成的影响、以及解决的措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现就对我国近年来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文献做个综述。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感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佛登伯格就提出了职业倦怠这一概念,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在体力、精力、能力上都无法应付外界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衰竭的状态。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日益严重,这一现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因而,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也就毫无争议的被提上了当代教育的研究日程,现就对近年来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文献作如下综述。
1.对研究成果的量化分析1.1文献检索的范围和方法使用“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对1994年~2012年期刊论文进行检索。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的文献类为“教育与社会科学类”,使用“主题”为检索项,先以关键词“职业倦怠”进行检索,然后在结果中分别以“教师职业倦怠”和“高等院校教师职业倦怠”为关键词再检索。
1.2检索结果及文献分布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共检索到126篇有关教师职业倦怠的论文,该126篇均论述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
1.2.1时间分布:见下表自2003年起,有关于高等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论文就已经出现,其中2007-2012年5年来发表的学术论文占论文总数的84%,可见关于高扥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并在近年形成热点。
1.2.2 作者地域分布:北京6,天津7,上海4,重庆7,黑龙江8,吉林4,辽宁6,内蒙古0,河北8,山西5,陕西4,河南7,安徽0,江苏2,浙江6,湖北8,湖南5,江西4,福建3,山东6,甘肃1,宁夏4,新疆1,青海0,西藏0,四川7,贵州1,云南8,海南0,广东4,广西01.2.3 国内外分布:126篇均是研究我国高等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论文,未见一篇介绍国外情况的文章。
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摘要】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对自己工作感到厌烦、枯燥,缺乏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的心理倾向。
它不仅会伤害教师的身心健康,而且会严重影响教育和教学质量,进而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健康。
因此,本文全面梳理了我国学者对于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现状,希望能给后续的研究带来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综述一、引言1974 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洛登伯格首次提出“职业倦怠”德概念,在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领域内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职业倦怠特指“从事助人职业的工作者无法应付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工作者身心耗竭状态”。
教师作为服务行业大军中的一部分,其职业心理状态等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紧密的联系。
我国开展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国内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主要以借鉴国外研究理论成果为起点,正在逐步向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本土化的方向迈进。
本文在梳理国内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试图对国内研究的特点进行归纳,为我国教师职业倦怠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一点参考。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定义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也做了大量的研究。
有的学者从职业倦怠的表现将其划分为情绪枯竭、人格解体、个人成就感降低三个维度,代表人物是马勒诗。
Maslach和Leiter认为职业倦怠不仅仅是个人压力问题,而是个人与工作环境间的互动关系;Pines 和Aronson 将其定义为“个人对情感要求的情景的长期卷入而导致的一种身体、情感和心理的耗竭状态”。
Etzion 认为职业倦怠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开始时没有任何警告,一旦达到一个特殊的临界点,个体就会突然感觉大耗竭,并且能把这种破坏性的体验与任何特殊的应激事件联系起来”。
国内研究者董淑花、黄依林指出职业倦怠现象普遍存在,在情绪衰竭维度上还比较严重。
具体表现为在工作中持续的疲劳感,在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引起的挫败感加剧,最终出现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状态。
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学年期末论文题目: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班级:学号:姓名:成绩:摘要职业倦怠是指工作人员因自身工作时间过长,工作压力过大或工作强度过大,导致工作人员自身产生疲惫感等,导致自身出现思想、机能、情绪等方面的枯竭状态。
自职业倦怠一词出现后,引起了社会性的强烈争议,成为当前工作领域中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教师作为一种特殊职业,其主要服务对象是正在成长阶段的学生,一旦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情况,不仅影响到自身的工作状态,还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1]。
基于已有的教师职业倦怠相关研究文献与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分析,可清楚看出,影响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大部分与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状况、心理素质承受能力、社会支持状况以及教师应对问题的方法等多方面相关,对此,本文便以综述形式,将已有文献进行整理,并结合自身观点加以分析。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综述引言自从职业倦怠被提出之后,引起学术界关于职业领域研究的广泛重视,对此,也有心理学家表示,一切具有明显成效的工作首先都需要由某种兴趣为主要先决条件[2]。
兴趣是促进工作有效完成的主要条件,但当前职业倦怠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现象,也成为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
教师作为当前职业中最重要、关键且特殊的职业之一,职业倦怠的现象极为严重。
对此,本文将从国内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入手,以综述的形式展开对职业倦怠的研究与分析,并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指出当前教师职业倦怠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一、相关概念界定(一)职业倦怠职业倦怠又可称为“工作倦怠”、“工作衰竭”等,最初职业倦怠的提出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在杂志上提出的[3]。
关于职业倦怠的定义,当前还没有明确的界定,不同学者对职业倦怠的概念界定也都有所不同,但职业倦怠的主要概念界定是由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的。
一种是静态角度,主要分析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和影响因素。
另一种是动态角度,主要分析职业倦怠的主要形成过程。
大部分学者对职业倦怠的界定,当工作人员在以人为主要服务对象时,自身的成就感会降低,带指情绪出现大量的消耗,从而出现过度疲劳的现象,同时对自身的工作能力和信心降低,从而导致工作者出现职业倦怠的情况[4]。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小学教师作为国家的培养人才的重要力量,承担着教育事业的重任。
然而,由于职业特点和工作压力,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日益突出。
本文将从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以及解决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1.工作压力过大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教学压力、学生管理压力、家长压力和教育改革的压力。
教师需要应对这些压力并保证工作质量,导致不少教师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中,难以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放松。
2.工作内容单一中小学教师的工作主要是按照教材进行教学,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
课堂上的重复性工作和缺乏挑战性的任务会让教师感到乏味和缺乏成就感。
3.管理和评价机制欠缺当前的教育管理和教师评价机制偏重绩效导向,过多注重考核成绩和教育质量等最终结果,过度依赖标准化考试。
这样会导致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育教学创新受到限制,剥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空间。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对策研究1.提供支持和资源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支持。
给予教师更多的培训和学习机会,提供教学资源和辅导材料,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和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2.改善教师工作环境学校应提供良好的教师办公室和教学设备,优化教师的工作环境。
通过改善工作场所,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舒适感。
3.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学校和教育部门应给予教师更多的空间去参与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
鼓励教师参加教学改进的项目和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空间。
4.构建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建立基于素质教育理念的教师评价体系,注重教师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评价,鼓励教师创新,并为其提供相应的奖励机制。
评价过程应更加公正和全面,给予教师更多的发展机会。
5.优化教师待遇和福利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
完善保险和退休制度,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和职业发展途径,增加教师的职业发展空间。
总之,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摘要]职业倦怠是近年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本文从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过程模式、表现形式、测量及国内的实症研究方面作了一个梳理,并对今后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成因模式趋势文献综述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教师产生职业倦怠,严重影响着教师队伍的稳定、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也影响着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
因此,研究教师职业倦怠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研究(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源1.社会根源。
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对它们的教育持有很高的期望,因为教师承担着培育英才、传承和发展历史文化的重任。
教师肩负着社会的希望,同时也承受着来自社会的压力。
2.组织根源。
教师职业倦怠的组织根源包括:学生问题、工作负担、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自由度与自主权、社会支持。
1979年美国教育协会(NEA)民意测验发现,接受调查的3/4的教师认为纪律对他们的教学效率有很大影响,管教学生的困难已成为教师压力及倦怠的主要因素。
弗瑞德曼与法伯在1992年的报告中指出,学生的品行不端,对事情漠不关心,对学习资料缺乏热情,这些都易使教师产生倦怠。
一些学者如斯克瓦布与布瑞恩认为,在组织方面,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显著因素是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
当个体面对种种冲突情境而又被期望做出角色行为时,角色冲突就会出现。
这种角色定位模糊也易导致压力的产生,继而产生倦怠。
3.个人根源。
教师职业倦怠的个人根源包括:自尊和外控型归因。
自尊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的、起控制作用的因素,它通过影响以环境为基础的组织因素来起作用。
罗特根据海德提出的“控制点”归因理论,指出那些外控型教师更容易产生倦怠。
(二)教师职业生涯倦怠阶段的提出许多专家认为,就像人的一生要经历幼年期、少年期、壮年期、老年期,在各个阶段有不同的生理特点、不同的社会角色以及不同的人生任务。
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
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和责任。
随之而来的是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逐渐凸显。
职业倦怠不仅影响教师个人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对教学质量和学生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成因和应对策略,对提升高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虽然国内外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在高校教师职业倦怠这一领域仍存在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职业满意度、工作环境等因素对职业倦怠的影响机制尚未完全明了。
有必要对当前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为今后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现状,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具体而言,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深入了解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和表现,探讨其在我国高校的具体情况。
了解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与表现,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这一现象对教师个体和教育系统的影响。
分析影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从个体、组织和社会等多个层面入手,深入挖掘导致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源。
借此可以为未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总结当前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现状,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建议。
通过全面系统地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对当前研究进行评估与分析,可以为未来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向。
2. 正文2.1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是指高校教师在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等工作过程中,由于工作压力过大、工作环境不佳、工作任务重复乏味等原因,导致心理疲劳、情绪消极、工作动力降低的一种状态。
职业倦怠分为三个维度,分别是情感耗竭、沮丧感和自我降落感。
情感耗竭是指工作中的情感资源耗尽,无法再对工作、同事或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沮丧感是指对工作产生消极情绪,对工作失去兴趣和热情;自我降落感是指对自己工作绩效的负面评价,感到自己的能力受到质疑和怀疑。
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及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
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及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引言:高校教师是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工作特点和压力等因素的影响,高校教师普遍面临着工作满意度的问题,同时也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现象。
本文将综述近年来关于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及职业倦怠的研究,旨在深入了解高校教师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提高高校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和减轻职业倦怠提供参考。
一、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研究:1.工作满意度的定义和测量:工作满意度是指个体对自己工作的总体评价,通常包括对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同事关系、工资待遇等方面的评价。
测量工作满意度常用的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等。
2.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a.个体因素:如个人价值观、个人特质、工作经验等。
b.工作环境因素:如工作压力、工作条件、领导风格等。
c.组织因素:如组织文化、组织支持、激励机制等。
3.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高校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其中,工作特点、工资待遇、工作条件、领导风格等是影响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研究也发现,教师工作满意度与其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绩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二、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1.职业倦怠的定义和测量:职业倦怠是工作疲劳和耗竭的一种状态,表现为对工作的不满、疲劳感和缺乏工作动力等。
测量职业倦怠常用的方法包括马斯洛伯恩职业倦怠量表、西姆斯职业倦怠量表等。
2.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a.工作量:工作负荷过大容易引发职业倦怠。
b.社会支持: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对预防职业倦怠起重要作用。
c.工作特点:如工作压力、任务重复性等。
3.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呈现增多的趋势。
研究发现,高校教师普遍面临着较高的工作压力和较长的工作时间,这导致他们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现象。
教育资源不均衡、任务重复性和缺乏支持等因素也是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
结论: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及职业倦怠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研究课题。
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
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一、研究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教师成为了教学、科研和管理的主要力量。
由于学术压力、教育教学改革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逐渐凸显。
职业倦怠对教师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态度产生了负面影响,也对学校教育的质量产生了不利影响。
对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现状以及影响因素,对于改善高校教师工作状态、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现状1. 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备受关注。
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教学压力和教学环境成为了高校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研究还表明,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呈下降趋势,职业倦怠态势严重。
2. 影响因素分析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出现不仅受制于个体因素,还与外部环境和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相关。
在个体因素方面,教师的年龄、性别、学历、工作年限等都会对职业倦怠产生一定的影响。
工作压力、角色冲突、个人成就感、职业认同感等也是影响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
在外部环境方面,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教学资源配置、教学任务安排等都会对教师的职业倦怠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现状,研究者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是一种常用的量化研究方法,在调查中,可以对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教学压力、角色冲突等进行量化分析。
深度访谈和观察也是研究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有效方法,通过对教师的个体经历和工作环境进行深入了解,可以更好地揭示职业倦怠的成因和影响。
四、研究成果通过对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研究,研究者们发现了一些重要成果。
研究表明,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倦怠呈负相关关系,工作满意度越低,职业倦怠越严重。
教学压力和角色冲突是导致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学校管理体制、教学资源配置等也对教师的职业倦怠产生一定的影响。
研究还发现,高校教师的个体差异也会对职业倦怠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年龄、工作年限等与职业倦怠呈显著相关。
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
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是当代教育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不断增加,其职业倦怠现象也日益突出。
研究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有助于深入了解教师的工作状态和心理健康状况,为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和提升教师的工作效能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对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截至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针对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欠缺和局限性。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现状和特点,本文有必要对该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解决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提供有效的建议和对策,促进高校教师的健康发展和教育事业的持续进步。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深入了解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建议。
具体包括:1. 探究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和特征,明确其内涵及表现形式;2. 分析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了解其具体情况和程度;3. 辨析影响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揭示其根源和影响机制;4. 梳理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现状,了解国内学术探讨的情况和趋势;5. 剖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找出目前研究的薄弱环节和待解决难题;6. 探讨研究的意义,强调解决此问题对教育发展的重要性;7.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提出未来深入研究的重点和建议。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的实现,可以全面了解和解决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促进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2. 正文2.1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和特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是指高校教师在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后,由于各种因素导致其对工作内容、环境和工作关系产生不满和疲倦感,表现为情绪困扰、疲劳和对工作失去热情的一种状态。
国内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述评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出现的疲劳和无创新动力的现象。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专业素养、教育教学水平及工作效率等方面出现问题的预警信号,因此教育界对教师职业倦怠具有越来越高的重视。
本文将综述国内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及其对教师工作的影响。
首先,国内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都表明,教师职业倦怠是一种长期积累的过程。
教师承担了教育教学工作的责任,常常需要付出不少于普通员工的工作时间及精力,课堂讲课、备课布置作业、批改试卷及接待家长等等一系列工作压力以及心理负担也比较大。
加之教育事业一直没有得到社会的应有重视,教师普遍缺乏必要的工作保障及职业认可,职业不满甚至归因于职业倦怠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其次,国内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也发现,教师职业倦怠对教师的身心健康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教师职业倦怠往往导致教师出现身心疲惫、失眠、焦虑、抑郁等问题,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
不仅如此,教师的职业倦怠还会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率,造成教学质量的下降,对学生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国内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也发现,学校环境和教育管理政策等方面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需要有对应的措施来加以解决。
教师职业倦怠多与教育部门的政策相关,教育管理政策的实施不合理或对于教师权益的保障不足,也会引起教师的职业倦怠。
在学校环境方面,学校管理制度如果紧张、不协调或是管理层不公正等,也会造成教师职业倦怠。
最后,国内外学者在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上,主要通过调查问卷、访谈法、个案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调查问卷法是最普遍的一种研究方式,其能够涵盖更广的样本,而访谈法及个案分析法则较多地针对个体进行研究,可更深入地了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和表现形式及解决方法等。
综上所述,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职业发展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教育管理部门应该以改革教育管理为主要目标,从改善教师待遇、关注教师健康、提高教师职业认同等方面入手,减轻教师的职业倦怠,让更多的教师积极向上、持续创新。
教师职业倦怠文献综述范文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感现状探究及分析自从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burnout)以来,该领域的研究便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的召开,更加凸显了它的重要性。
不仅如此,近年来国际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也已延伸到教学领域。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教师的职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由于激烈的社会竞争和高校改革的深化对教师发展带来的压力,加之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对教师全面能力的要求,高校教师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2004年12月,中国第一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在15个行业中,教师的倦怠程度仅低于公务员和物流从业人员,居第三位。
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全国72所高校的教师进行调查,发现94.6%的教师感到有精神压力,其中35.6%的教师表示压力很大。
另有人对黑龙江省三所中学的教师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有半数以上(52.1%)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压力很大或极大(注:转引自徐长江《中学教师职业紧张状况及其原因的调查研究》,《浙江师大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6期,第120—123页。
)。
教师的职业倦怠造成了对自身、学生及教育发展的危害,所以对教师进行相应的职业倦怠问题分析势在必行。
1、“职业倦怠”的界定职业倦怠(burnout)是纽约基础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H.J.Freudenberger)1973 年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的。
“burnout” 一词在一般的字典中指失败、耗尽、精疲力竭。
自从弗登伯格提出这个概念后,它被专门用以说明助人职业的“职业倦怠”现象。
马斯拉池(Maslach)是首批系统研究助人行业的职业倦怠现象的学者之一。
她认为,职业倦怠是那些任职于需要连续的、紧张的与他人互动的行业中的人们在经历长期连续压力下的一种行为反应。
那些人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而产生了情绪上的疲惫感,对顾客的消极心态,以及认为自己在工作中再也不能取得成就的挫败感。
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文献综述+开题报告4800字
开题报告书选题依据教师,作为特殊的职业群体,肩负着重要的教学使命。
“教师职业倦怠”这个现象近年来被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讨论。
毋庸置疑,造成在职老师出现工作倦怠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笔者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多层面的研究分析,为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提供借鉴。
众所周知,教师不仅要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还要随时随地处理多种教学以外的行政性事物。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转变,教师也随之进行转变,这不仅是有思想理念上的改变也有行为方式上的变革。
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当今的教育提出了十分严峻的挑战,教师作为奋战在第一线的工作者,也要面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但是,现在许多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对本职工作的热情度忠诚度不高,仅仅是揩其作为生存的方式,这就十分容易陷入职业倦怠。
他们消极的情绪、态度以及在这种情绪、态度的支配下产生的行为方式,基于以上原因不难看出教师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在跟老师的教学状态对于学生具有直接的影响,对整个社会的发展的影响不可估量,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不容拖延。
而中学(高中)体育老师由于中国教学现状的原因长期以来一直不受领导关心,也缺乏同事支持,所以本文以体育老师的职业倦怠问题为切入口,对中学体育老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进行分析,来辐射教师职业倦怠这类问题,希望对化解教师职业倦怠提供有益的借鉴。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中学体营教师一旦形成职业倦怠,对工作揩会造成极大的破坏,且对体育教师的生理、心理、行为等带来不利影响。
表现为其身体的衰竭、情绪的萎靡,甚至是素质的劣化,体育教育质量的降低,并直接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造成影响而认知的扭曲、行为的异常会使体育教师的角色意识逐渐模糊,扭曲自己对体育教育工作的正确认识,失去责任感,并表现出对工作无动于衷、对教育对象冷漠无情,甚至出现对他人大打出手的无道德、无情感的异常行为,职业倦怠阻碍了体育教师的成长,导致了教学的失败。
体育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极大地影响了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并严重影响着其身心健康,学生作为体育教师工作的直接对象也自然成为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受害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摘要】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对自己工作感到厌烦、枯燥,缺乏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的心理倾向。
它不仅会伤害教师的身心健康,而且会严重影响教育和教学质量,进而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健康。
因此,本文全面梳理了我国学者对于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现状,希望能给后续的研究带来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综述一、引言1974 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洛登伯格首次提出“职业倦怠”德概念,在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领域内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职业倦怠特指“从事助人职业的工作者无法应付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工作者身心耗竭状态”。
教师作为服务行业大军中的一部分,其职业心理状态等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紧密的联系。
我国开展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国内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主要以借鉴国外研究理论成果为起点,正在逐步向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本土化的方向迈进。
本文在梳理国内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试图对国内研究的特点进行归纳,为我国教师职业倦怠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一点参考。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定义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也做了大量的研究。
有的学者从职业倦怠的表现将其划分为情绪枯竭、人格解体、个人成就感降低三个维度,代表人物是马勒诗。
Maslach和Leiter认为职业倦怠不仅仅是个人压力问题,而是个人与工作环境间的互动关系;Pines 和Aronson 将其定义为“个人对情感要求的情景的长期卷入而导致的一种身体、情感和心理的耗竭状态”。
Etzion 认为职业倦怠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开始时没有任何警告,一旦达到一个特殊的临界点,个体就会突然感觉大耗竭,并且能把这种破坏性的体验与任何特殊的应激事件联系起来”。
国内研究者董淑花、黄依林指出职业倦怠现象普遍存在,在情绪衰竭维度上还比较严重。
具体表现为在工作中持续的疲劳感,在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引起的挫败感加剧,最终出现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状态。
国内外学者一致认可的Byrne.B.M.下的定义,他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教师职业倦怠已作为典型职业病(Occupational disease)的一种,已给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三、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方法与内容对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目前一般都采取探析和实证的方法。
如文献的收集阅读、整群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访谈、典型相关研究等。
1. Maslach编著的教师职业倦怠问卷(MBI)MBI一共三个维度22个题目,分别是情绪衰竭维度(包括9个题目);去个性化维度(包括5个题目)如“我感到对待有些学生像对待没有生命的物体一样”;和成就感维度(共8个题目)如“我能很有效地处理学生的问题”。
采用4点记分法,从“从未如此”、“很少如此”、“有时如此”到“经常如此”,分别记1—4分。
3个维度得分为本维度所有项目的平均分。
如果情绪衰竭维度和去个性化维度得分越高,同时成就感得分越低,则职业倦怠程度严重。
有研究发现,MBI的信度和效度具有跨文化性,所以我国的一些研究者常使用这一问卷来研究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象。
如赵玉芳、毕增重、曾玲娟等。
2.新手型、熟手型和专家型教师与职业倦怠连榕从新手、熟手和专家型教师的角度比较研究了他们的心理特征,包括职业承诺和职业倦怠。
结果表明:在职业承诺和职业倦怠上,专家型教师均优于新手和熟手型教师,而新手和熟手型教师则不存在什么差异。
但在情绪耗竭维度上,三类教师差异不显著,说明当前教师中普遍存在压力大、焦虑水平高、倍感疲倦、无助等心理问题。
在职业承诺与职业倦怠之间,继续承诺与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而情感承诺和规范承诺与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3.职业压力与教师职业倦怠曾玲娟进行了职业压力对职业倦怠的预测性研究。
结果表明:教师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中的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呈显著正相关。
工作压力中的工作负荷、学校组织氛围、角色控制等维度与情绪衰竭有显著的正向预测效应;工作压力中的角色控制、学校组织氛围与人格解体有显著的正向预测效应;工作压力中的角色控制、待遇和社会地位与个人成就感有一定的正向预测效应。
徐富明的研究显示:教师压力与职业倦怠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不同来源的工作压力对职业倦怠的三个亚成分具有不同的预测作用。
如教师的考试压力、工作负担压力、角色职责压力、聘任压力、职业发展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和情绪疲惫有显著的正相关;人际关系压力与少成就感和人格解体有显著的正相关。
刘晓明的研究表明:职业压力将导致教师出现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症状,职业压力越大,倦怠程度越严重。
4.自编问卷徐富明、吉峰和钞秋玲等就进行了我国教师职业倦怠问卷的编制及其信效度检测。
他们提取出了3个职业倦怠因素并分别命名为:情绪疲惫、少成就感和去个性化。
此问卷由15个项目构成。
采用Likert量表形式,分5级记分法,从“非常符合”到“非常不符合”。
5.教学效能感与职业倦怠刘晓明考察了职业压力、教学效能感与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
结果表明: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越低,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程度也越严重;教学效能感在职业压力和倦怠之间可能具有调节作用,高教学效能感可以改变职业压力的作用,减低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的程度。
四、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的来源与对策研究1. 来源研究关于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来源研究多数是从压力源方面进行探析研究的,主要有:教师个人方面,自我期望偏高与实际结果的落差、知识能力的不足、教学效能感不高以及人格特点差异;学生方面,学生纪律问题、学生厌学、学生成绩以及新型的师生关系;学校方面,人际关系紧张、工作负荷大、非教学事务过多、缺乏领导和同事的支持与赞赏、考试、督导和检查的压力以及评价机制的不科学等;社会与家长方面,高期望与现实的差距、素质教育与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聘任的压力等。
职业倦怠源可以是个体、组织和社会的因素,当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在教师身上产生了一种不一致的知觉时,职业倦怠就可能产生。
其中个人因素特别是人格特征和背景因素等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人格因素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同一工作环境中,管理相同,教育和经验背景相同的个体对相同压力源通常会有不同的反应。
一般而言,一个人对压力的反应是他所面临的压力和人格特征相互作用的结果。
许多研究表明,某些人所具有的人格特征很容易受到倦怠的伤害。
这些特点是:不现实的理想和期望、较低的自我价值与判断、自信心低、对自己缺乏准确的认识和客观评价等。
教师通常具有利他精神,能真诚地关注他人,赋有理想主义。
他们自尊心强,往往将目标设置得过高或不现实,于是最终导致目标的丧失而陷入倦怠。
尤其是期望过高、低自尊和外控型教师更易产生倦怠无助的心理。
2. 对策研究关于如何处理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解决对策大致可分为两种:直接行动和间接缓和法。
直接行动就是指通过能消除倦怠来源的工作来消除倦怠的方法。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正视倦怠感的存在,并理清来源,然后执行某一行动。
这些行动能成功地解决正在引起倦怠的因素。
缓和的方法则是不直接处理压力来源问题,而是以减轻压力来源为目标。
他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是体力上的。
其作用都是帮助教师保持或重获一种放松的感觉。
具体对策有:个体培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悦纳自己,努力合理认识教师职业,正视倦怠问题,反思其来源,主动寻求帮助,并学会一些常用的心理调适小方法(如心理暗示、放松训练、转移注意、情绪对比、品味生活等)。
组织上多支持理解教师,尤其在倦怠的高发期(每学年秋季的9—10月、春季的3月和5月)学校领导要更加关注教师,赋予教师较多的专业自主权和更大的自由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内事务决策,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学校领导形象公正、廉洁、民主等。
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对教师职业形成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围,合理认识,合理期望,合理薪酬,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并进行高质培训等。
五、结语首先,通过梳理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成果,我以为,我们的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还处在一个较低层次上。
我们很多的研究还只是在用MBI测量工具去证明我们也存在较普遍的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在哪个年龄段或哪个教龄段有较严重的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不够清晰。
其次,我们应该弄清楚我们研究的目的。
我们不是证明问题的严重性,而是要弄清楚产生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为职业倦怠干预提供依据,以便对症下药。
这就需要我们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时,要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
最后,纵观我国有关教师职业倦怠方面的研究,不难发现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相对滞后,很少见到有关职业倦怠干预的研究。
因此,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研究是个广阔的天地,可以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1]陈华英,李静.乌鲁木齐地区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及对策[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0(3).[2]陈慧,民族地区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6(3).[3]陈莉,尹妙辉.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11).[4]陈秀娟,林永成.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成因探究[J].高教探索,2008(6).[5]冯进.西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述评.[J]中华文化论坛,2009(7).[6]伍新春,张军.教师职业倦怠预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7]金忠明,林炊利.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误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孙红.职业倦怠[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赵玉芳,毕重增.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1):80-84.[10]唐芳贵,彭艳.工作满意度和社会支持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7,(11):980-982.[11]唐芳贵、蒋莉、肖志成.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述评[J].教育与职业,2005(5):65~67[12]胡春梅、姜燕华.近三十年来国内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3):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