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五次当官经历

陶渊明的五次当官经历
陶渊明的五次当官经历

陶渊明的五次当官经历

陶渊明的五次当官经历陶渊明共有六次当官的际遇,其中有五次也确实当上了官,只是当官的时间比较短,官当得比较窝囊罢了。读过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及他的诗《饮酒》的人,想必会对他厌弃官场、倾慕田园生活的性情留下深刻的印象。陶渊明生来就具有这种性情的吗?否。其实,在他辞去彭泽县令之前,他一直是一个在官场和田园间游走的举棋不定的人。第一次当官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其时他29岁。他出去当官的目的,只是因为家里贫穷,想挣点俸银补贴家用。陶渊明八岁丧父,十二岁庶母卒,其后家园又为人所侵占。所以他一直生活在贫困之中。他第一次当的官是江州祭酒,管理的是三国以来形成的民间宗教团体五斗米教的科议事务。由于不屑于低声下气地逢迎上司,不久他就辞去了江州祭酒的职务,回到他的故里豫章郡康乐县(今江西宜丰县)义钧乡的南山一带,过起了田园生活。不久,州官又下令召他为主簿,专门处理官府的文书事务。陶渊明接受了第一次当官的教训,将这推辞了。第二次当官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到五年(401),时间长达三年。当时荆、江二州刺史桓玄看中了陶渊明的文才,召他为军府参军,掌管军中的文书簿籍。虽然身在军营,但他的心里还挂念着他的家人,他的田园生活。自晋安帝隆安四年底至次年7月末,他先后以回家过年与家人团聚为借口,两次回浔阳老家探亲。隆安五年的冬天,他的亲生母亲孟氏去世,他于是借口回家乡居丧,干脆离开了桓玄的军营。第三次当官晋安帝元兴三年(404)三四月间,其时陶渊明服丧期满,正想找点事情做做。于是被当时的镇军将军刘裕召为参军,东下京口(今江苏镇江)赴任。这一次的军营官场,仍然没有栓住陶渊明的心。他终于还是离开了军营,回到宜丰故里,过起了“耕植”的田园生活。第四次当官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三月,当时的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想找一个可靠的人替他去京城递交一份辞职表。听说陶渊明是东晋名流陶侃之后,又曾为刘裕参军,故特示以“惠爱”,送给了他一个“参军”的虚衔,派他持表出使京城。陶渊明心里看不上这个闲职,但由于“耕植不足以自给”,人穷志短,也就顾不上闲职不闲职了。想不到他完成了出使京城的使命之后,这“参军”一职也自然解除了。以前都是他炒别人,这次却是人家炒了他的鱿鱼。第五次当官晋安帝义熙元年(405)秋八月,应辟为彭泽县令。对这个“七品芝麻官”,陶渊明本来就没看上眼。只是因为当县令可以挣钱养家糊口,外加挣点喝酒的小钱罢了。因此,当他又碰到被迫逢迎上司的违心事又适逢胞妹去世时,终于以“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和“回家吊丧”为由,自解印绶,归隐田园。而自此之后,他就一直过着隐居田园的生活,直到老死。

高中作文经典素材:人物事迹篇:陶渊明:我为自己代言

【人物名片】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我为自己代言 当官场同仁都在混日子并被日子所混时,陶渊明选择了华丽丽转身,投身于侍弄自己亮闪闪的梦想。 本来,凭着名门望族的荫庇,29岁的陶渊明不费吹灰之力,就坐上了江州祭酒的高位。35岁时,在叔父的推荐下,他投入权臣桓玄门下做其私人秘书。39岁,他转做刘裕(后来的宋武帝)的幕僚。他的官场走向,一点也不曲折,前途却一派光明。 可惜,陶渊明志不在此。他不能原谅一颗诗心被缠身冗务耳鬓厮磨,也容忍不下桓玄的狼子野心,还看不惯刘裕的滥杀无辜。更让他绝望的是,终日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做着卑躬屈膝的事。于是,撇下一句振聋发聩的“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后,他挂冠封印而去。一辈子不能直立行走,为自己代言,即使钟鸣鼎食又有什么意义?从此,官场再无陶渊明。 陶渊明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在劳动和菊花的浸润下,他的诗文,生机蓬勃,透着一股空山新雨后的青草味,给人悠然又安静的印象。又因诗文言简意赅,用字平易,很快被传唱

开来。 古往今来,官场里一直熙熙攘攘、络绎不绝,你方唱罢我登场,面目模糊的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官员。只有陶渊明,眉眼分明,面容俊朗,神清气爽,并以实名认证的方式,不朽地镌刻在历史的壁崖上。 【名师解读】是走锦衣玉食奴颜婢膝的仕途之路还是走诉之内心充盈的归隐之路,陶渊明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在人的一生中,有时不免为外界的名与利遮蔽了自己的本真,往往只有耽于思考的人才能找到返回内心的路。 【适用话题】选择尊重内心坚守

陶渊明归隐生活的快乐

陶渊明归隐生活的快乐 陶渊明是我国晋宋之交的一位伟大的诗人,隐者,说他伟大,不仅是因为其诗其文优美绝伦,更是因为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坎坷的生活经历---出身官宦之家却生活窘困,向往济世报国却被无情打击,归隐田园却声名远播,也正是如此,才成就了陶渊明这个中国文学史上与众不同的独行侠。他的一生的后半段是在田园中度过的,而这时也是他的创作丰收期,这一时期的生活使它确立了隐者的地位。并为他赢得了名传千古的诗文。 然而陶渊明的田园生活真的如他在诗中所说的那么快乐吗?还是那种快乐只是官场失意后的无奈。下面本文就从诗人的生平经历,诗歌文词,和人之本性来探讨一下陶渊明田园生活。 陶渊明少壮时,是有一番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思想的。他出生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他所处的东晋末年时局动荡: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拼。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感。这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得不有所消减。另外,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使秉性真淳的陶渊明也难以忍受。纵观陶渊明的一生,其间曾有四次求仕的经历,却终以心灰意冷而草草结束。陶渊明从二十九岁开始,到四十一岁归隐不再出仕。其闻由出仕到入仕,再出仕到再入仕,十三年间先后经历了四次。而这出仕和归隐的反复,实际上是一次次复杂的心理煎熬过程。陶渊明虽然最终走上了归隐不仕的道路,但这实在是一种极痛苦和迫不得已的选择。四处碰壁,心中的各种愿望难以实现的情况下,他才在彻底的绝望中毅然选择了归隐。因此陶渊明之所以作隐士,实是万不得已、无可奈何之举。所以说,他的归隐是社会现实使然,是他的思想与社会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 陶渊明性格的本质特征是追求心灵的最大自由和心态的闲适优雅,仕宦生活不符合他崇尚自然的本性。“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一个“性”字,一个“误“字,道出了本质所在。就是这种崇尚自然、悠然洒脱的天然禀赋,使他不堪“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终究“爱丘山”的夙愿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他终于找到了他最终的路——归隐田园。陶渊明依恋山水,旷达任性应该说是一种祟赋。 每个人都有两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作为一种群居性很强的动物其社会属性也是地球上其他生物所不能比拟的。古代文人墨客都有着一种达则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然而当这种豪情壮志被一次次的无情打压后,他的社会属性便是渐渐的消亡,而陶渊明本身桀骜的性格是他在那个社会的官场无法有很好的发展,无奈之下只能归隐山林。归隐后的陶渊明却在田园中找到了一份安宁,此时的他是真正的快乐。综上所述:陶渊明归隐生活是一种无奈,但在后期的生活中却是真正的快乐。

关于对陶渊明诗歌的研究

四川理工学院成人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 题目浅谈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对其田园诗 的创作影响 教学点泸州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 姓名唐胜涛 指导教师 定稿日期:2014年月日

四川理工学院成人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任务书 学生姓名唐胜涛专业班级201级汉语言文学论文题目 浅谈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对其田园诗的创作影响 接受任务日期2014年月日完成任务日 期 201 年月日 指导教师(签名)指导教师单位 论文内容目标 1.通过毕业论文时间教学环节,使我们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得到不同的巩固、深化、提高,学会用文献检索、调查研究、综合分析等方法编写报告,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2.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进一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和文字表达等基本技能。 论文要求1、字数要求:本科论文不少于5000字,设计不少于4000字。 2、论文或设计由:题目、摘要、关键字(词)、目录、正文、结论(结语)、参考文献、致谢、等几部分构成。

参考资料 [1]吴怀东.论陶渊明隐逸思想之继承与创新[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7,28(2) [2]李敏.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09,(12) [3]莫莉荣.论陶渊明对道家思想的接受与田园诗创作[J].考试周刊,2009,(31) [4]赵明.道家思想与中国文化[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 [5]侯立兵.汉魏六朝赋多维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朱光宝.中国文学史教程[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浅谈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对其田园诗的创作影响 (汉语言文学本科):唐胜涛 【摘要】隐逸是陶渊明一生中最引人注目、最具特征性的行为。陶渊明一生 接受了儒和道两种思想。儒、道都认可隐逸,但是其价值观并不相同,前者强调的是对有序社会理想的建设与个人人格节操的坚守,后者追求的是个人自由。陶渊明的隐逸是吸收道家思想而对儒家隐逸思想进行改造。本文旨在探讨隐逸思想对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陶渊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隐逸思想;田园诗 陶渊明一生主要接受了儒家“人世”和道家“出仕”两种思想。儒家的“出仕”思想指导着年轻的陶渊明选择他的人生目标,但这种目标并不固定长久,时断时续的13年官场生活就是最好的明证。当无法融人现实世界时,陶渊明性格中的道家“出仕”精神就逐渐显现,成为他思想性格中的主导方面。越到后来,这种思想特征越突出,他的这种性格也越成熟、越坚定。在道家思想的浸润下,陶渊明将这种精神旨趣写入诗歌,创作出了清淡自然的田园诗.开创了诗歌的一片新天地。本文旨在探讨陶渊明对道家思想接受的原因。以及这种思想对他创作田园诗的影响。 一、乱世的名隐士 (一)曲折的人生经历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柴桑人,我国晋朱时期著名的文学家。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是东晋镇守长汀中游地区、都督八州军事的大将军,被朝廷封为长沙郡公。其祖父和父亲也都曾出仕为官。南宋朱熹曾经评价陶渊明说:“晋宋人物,虽日尚清高,然个个膳要职,这边面清淡,那边一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三维目标教案

杂诗十二首(其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才及魏晋门阀士族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迫害 2、细心品味诗中意象,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 过程与方法: 1、教师范读提示字音、节奏,学生参照注释朗读分析初通大意 2、师生共同探究主题、手法、思想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 2、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诗句的意思,诗歌抒发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悲戚”的深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阮籍说“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李白说“花间一杯酒,独酌无相亲”,他们都比世俗之人有更高远的志向,不愿随波逐流,因而都难容于世,陶渊明也是这样一个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杂诗十二首》。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陶渊明的主要事迹

陶渊明的主要事迹 陶渊明 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 辞赋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渊 明的主要事迹,仅供各位了解,欢迎阅读! 陶渊明的主要事迹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曾做过大司马,祖父、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但陶渊明的父亲死得早, 渊明少年时, 家运已衰落, “少而贫苦。 ”他自述: “自 余为人, 逢运之贪。 箪瓢屡罄, 絺綌冬陈。 ”( 《自祭文》 )但物质生活虽然贫乏, 陶渊明的精神生活却很丰富。他学习儒家《六经》,学习《老子》、《庄子》, “猛志逸四海,鶱翮思远翥”,颇有“佐君立业”的政治抱负。而另一方面,匡 庐山水和田园风景,也使他爱好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不戚戚 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晋代的门阀制度,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在那种统治阶级内部 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渊明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29 岁 时他进入官场,当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不堪吏职自解归家闲居。以后又先后几 次出任小官,不仅无由施展济世抱负,而且于“志意多所耻”。最后一次为官是 当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因不堪官场黑暗,“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辞官归田。 陶渊明归田之后,即在家乡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并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 亲自撰写《五柳先生传》这一著名的文章,用以明志。这使他改变了鄙视劳动的 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劳动的价值;也在与农民的共同劳动和交往中,对他 们产生了亲切的感情。在他晚年,生活贫困,“老至更长饥”,但他不受“嗟来 之食”,拒绝权贵的馈赠,表现出君子固穷的志气。 拓展:陶渊明轶事典故 一、折叠葛巾漉酒:陶渊明正在酿酒。郡将前来探望。适值酒熟,陶渊明顺 手取下头上葛巾漉酒,漉完之后,仍将葛巾罩在头上,然后接待他。 二、折叠无弦琴:陶渊明有一张不加装饰的琴,这琴没有琴弦,每逢饮酒聚 会的时候,便抚弄一番,来表达其中意趣。 三、 折叠白衣送酒: 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时候, 重阳节这天, 陶渊明没有酒喝, 就在东篱采了一把菊花,又坐在东篱旁边。过了一会,陶渊明望见一个穿白衣的 人过来了,原来是刺史王弘给他送酒来了。渊明当即小酌一番,大醉而归。

陶渊明的人生经历

陶渊明的人生经历 陶渊明,公元365年—427年。今九江市星子县人,出身于破落仕官家庭。 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都在外祖父家里生活。 在外祖父家里,陶渊明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公元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 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后来,便辞职了。 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他也拒绝了。 公元400年,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 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拒

绝了与桓玄同流。 后来,桓玄做了皇帝,官场黑暗。这些黑暗现象,使陶渊明感到非常失望。 公元405,3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 公元405,陶渊明任彭泽县令。 公元405年,任期81天,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辞职。 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就这样结束了。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因其居住地门前栽种有五棵柳树,固被人称为五柳先生。 回归田园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公元421年,陶渊明写下了广为流传的《桃花源记》。

传说,陶渊明有五个儿子,分别为陶舒俨、陶宣俟、陶雍份、陶端佚、陶通佟,但是,在他眼里,五个儿子都不成气候。 公元427年,陶渊明于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陶渊明的人生成就 陶渊明是两汉魏晋南北朝800年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词赋家与散文家。陶诗今存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陶文今存12篇,计有词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他的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陶渊明的代表作:诗《归园田居》《桃花源诗》,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

杂诗十二首陶渊明

《杂诗十二首》其二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品味诗中的意象,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反复吟咏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 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抒发的悲哀寂寞的情感。 课时设计:一课时 导入:有人说:古代文人有了酒便有了诗,有了诗便有了远方;于是便有了思念、有了惆怅。我们眼中,陶潜似乎是位隐逸潇洒、从容淡泊的菊中君子,他似乎不涉凡世、不谙烟尘,似乎从来没有俗世烦恼……但今天这首诗他却向我们倾诉了他久不外露的内心世界,倾洒了一腔烦恼,让我们一起去倾听! 一、初读全文,揣摩情感 (一)自读 请同学们自读诗歌,注意文中蕴藏作者情感的字词,并把握作者情感。 (二)再读,同桌互评。 同桌之间互相指导,拿捏诗歌情感。 (三)范读

听教师范读,小声附和,把握诗歌情感。 (四)再读 全班齐读,读出感情和节奏。 二、诗歌鉴赏 (一)回顾阅读诗歌四步骤 1、一读题目:知作者写作方向,帮助理解诗歌内容。 先看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只看诗正文,以为是小湖水的风景,但看了题目之后,便知道,本诗谈的是作者看书的感受;再看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个题目前后两个动作。“寻”与“不遇”,含蓄之极。但我们即使不看诗也能够揣测出作者遗憾的心情。有些题目一看便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路。如李白的《静夜思》:题目意为寂静夜里起相思,思念故乡。 通过以上事例,我们不难发现,关注题目有助于我们快速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情基调和思路。而这正是诗歌鉴赏的前提和基础。 但陶先生的这首似乎看不出方向与内容,《杂诗十二首》其二,方向是什么呢?似乎不得解,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2、二看作者: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常写内容及写作风格。我们知道陶渊明爱纵情山水、沉醉自然,其间更是表现了对世俗的理解与看法,那么这首诗抒发了他怎样的思想、情怀和志节呢?请接着往下看——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走进陶渊明的田园生活

走进陶渊明的田园生活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他的生活经历,体会其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全面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意义。 2、分析体会陶诗歌平谈质朴的语言特色。 3、初步学会诗歌分析、诗歌赏鉴的技巧。 教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陶渊明的时代与生平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祖父和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不过到了他,家境已经没落。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经的影响,对统治阶级抱着幻想,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他的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却是对他十分不利的。这时,反动的门阀制度发展到了顶点,门阀士族垄断了高官要职,出身于庶族寒门的人则遭到无理的压抑。陶渊明的曾祖陶侃虽以军功取得晋朝的高官,但本身并非门阀士族,在当时就已被讥骂为“小人”和“溪狗”,到了陶渊明时代,连这样的家世也没落了,他自然得不到社会的重视。陶渊明直到二十九岁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由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这一切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己交病”。三十九岁时,他的思想有了更大的变化,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就是说本应该是忧道的,可是道不可行,那就只好躬耕自给了。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此后,他又作过镇军、建威参军,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田的道路。陶渊明的后期最值得重视的是他亲自参加了劳动。这就当时文人说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封建社会和儒家思想本是鄙视劳动的,两晋南北朝士族尤甚。陶渊明却冲破了这种剥削阶级的意识,坚决地走上了躬耕自给的道路。 二、陶渊明的田园诗 描绘田园风光的恬美,抒写闲适自得的心境在仕与隐的矛盾斗争中,陶渊明最终选择了隐,由对园林的静念化为皈依的现实,心与形得到统一。描绘恬美静穆的田园风光,抒写闲适自得的愉悦心境,成为陶渊明田园诗的基本内容。他视田园为人生安身立命之所,是与黑暗现实、混浊官场对立的理想境界。如《归园田居》、《饮酒》。1、诗歌鉴赏一: 《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写心远世俗、欣赏自然的兴致和领悟。诗人归隐后闲适自得的心境,于采菊、见山、视夕、观鸟之间表露无遗。 品一品:

对陶渊明隐居的看法

对陶渊明隐居的看法 ————读《陶渊明集笺注》有感 最先接触到陶渊明的就是语文教材中的《饮酒》、《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田园居》等作品。这些作品中,字字都散发出那种清新平实的风韵,没有任何华丽的词藻,仿佛未经雕琢,自然地流露着他特有的古朴之风,可以直接间接的看出陶渊明渴望隐居和热爱隐居的心情。现在大多数人对陶渊明的第一感觉都是“隐居在世外桃源的五柳先生”。 在古代,很多文人都把成为隐士作为自己最终的归宿。我在想,他们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是浑浊不堪的官场没有操守和良心的生存之地?是世俗社会容不下他们的清高和骄傲?他们这么做是一种无奈的妥协,还是一种无言的抗争?那五柳先生呢?作为一名隐居之士,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他为什么要隐居呢? 关于陶渊明的性格爱好,在他的著名作品《五柳先生传》中作了自我介绍。文章中说:“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并自谓:“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即醉而退,曾不吝情。”他当上彭泽县令后,“公田之列,足以为酒”,上任后即下令把300亩公田全部种成酿酒的秫谷,以保证常有酒喝。他曾私下对人说:“能让我常醉于酒,平生之愿足矣。”由此可见,陶渊明一生不图名利,不慕虚荣,就是特别喜欢喝酒,总是喝得酩酊大醉。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三国归魏,司马氏专权,曾经的宏谋远图、血撒沙场化作了争权夺利、勾心斗角,没有了乱世枭雄,取而代之的是将权术玩弄于鼓掌之间的小人。就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之中,无数文人墨客选择了逃避现实,而将宝贵的生命耗费于空谈玄学、追求虚幻中的长生不老之上。陶渊明这等隐逸之士的诞生似乎是时代的必然,然而我们却在他身上看到了不同于同时代、同阶层人物的精神与思想。 陶渊明生活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而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他在柴桑的农村里度过少年时代,“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六),便是那时生活的写照。他常说因家贫而不得不出仕谋生,这固然是实情,但也不能排除一般士人具有的那种想要建功立业的动机。“晋安帝隆安二年(398),陶渊明到江陵,入荆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幕。当时桓玄掌握着长江中上游的军政大权,野心勃勃图谋篡晋。陶渊明便又产生了归隐的想法,这年冬因母亲病逝,便回寻阳举丧了。此后政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陶渊明又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在赴任途中写了《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他的心情矛盾,一方面觉得时机到来了,希望有所作为。另一方面又眷恋着田园的生活。这时刘裕正集中力量讨伐桓玄及其残馀势力,陶渊明在刘裕幕中恐难有所作为。到了第二年又请求改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就辞官归隐了。至于这次辞去县令的原因,《归去来兮辞》说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彻底觉悟到世俗与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违

陶渊明论文人生经历论文:陶渊明的隐逸情结

陶渊明论文人生经历论文:陶渊明的隐逸情结 摘要:在中国隐逸文化的浩瀚长河中,有不少文人墨客表现出对山林田园的喜爱与独钟,陶渊明的一生也与隐逸结下了难以割舍的因缘。本文立足于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文化氛围和他的人生经历中对于仕与隐的抉择,探讨研究陶渊明的隐逸情结。 关键词:陶渊明;隐逸情结;时代背景;人生经历 一、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文化氛围 (一)魏晋时期黑暗的社会背景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1]魏晋时期国家长期处于内忧外患的战乱之中,政治黑暗,官场险恶,政权更迭频繁,统治者残暴的镇压与迫害使得老百姓没有容身之所。当时的门阀制度相当森严,士族地主阶级与庶族地主阶级相互倾轧,上层统治政权被士族地主操纵,一般的庶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出身寒微的平民知识阶层根本无法进入仕途实现“兼济天下”的宏愿。“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社会现实迫使许多有志之士报国无门,最终选择了归隐山林、田园的道路,希望可以将内心的怨愤在田园山水中得到化解,同时也是为了躲避当时政权的残害以求保全其身。士族阶级把持朝政,为权利、地位、名世勾心斗角,全然不顾人民的死活更不在

乎国家的安危,也未给庶族阶级的知识分子提供施展才华、实现理想的舞台,迫使许多寒士走向社会的边缘。[2] (二)魏晋时期活跃的文化氛围 魏晋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精神解放的时期,是中国文学走向自觉的时期。长期以来的社会动荡使汉代初期被认定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儒家学说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官方的长期备战,对思想控制的松弛,使得其他的学说在此阶段也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儒、道、佛三教合一的趋势在此大体形成,由此而产生的玄学成为统治阶级的主导思想。玄学主张辨明析理,崇尚清谈,名士之风盛行。时代的氛围使隐逸之风成为许多士大夫追求的生活方式和对人生的审美体验。在魏晋时期出现的“竹林七贤”、谢灵运等名士便是这一特殊时代的产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与文化氛围中诞生了中国田园隐逸的一座高峰——陶渊明。 二、陶渊明人生经历中仕与隐的抉择 (一)陶渊明对于仕途的向往 陶渊明总是以一个隐士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他也是以隐逸文人的身份出现在中国的文化之中,历代的文人墨客赞美陶渊明为真的隐士,殊不知陶渊明在放弃官场,回归田园时内心的矛盾与挣扎。鲁迅先生曾在《隐士》中指出“陶渊明总是不能超于尘世的,而且,于朝政还是很留心的,也是不能忘掉的。陶渊明的超脱尘世与阮籍的沉湎于酒中一

有关陶渊明的一些资料

一。陶渊明为什么要做官? 1、陶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由此可见陶 渊明身世显赫,魏晋时期贵族子弟做官为社会风俗,就如同王羲之父子。因此陶 渊明也不能免俗。 2、儒家思想以“治国平天下”为最高理想,任何儒家弟子都有入仕为官的愿望,陶渊明亦会如此。 二。造成陶渊明逐渐形成归隐思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时代政治的原因。 陶渊明生逢乱世,他的一生经历了三个朝代、十个皇帝,社会处于空前的大 分裂、大动荡的黑暗时期。在这样的社会中,陶渊明的治世理想是难以实现的。 晋宋时期,推行的是门阀世族制度,政治极端腐朽。门阀世族制度萌生于东汉末年,形成于魏晋,魏文帝曹丕为篡汉而推行的“九品中正制”为门阀制奠定了基础。中正官“计资定品”只重门第,不重乡议。司马家族建晋之后,继续推行这 一政策,逐渐形成“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官位世袭局面。土族与庶族有着明 显的界限,不仅政治、经济地位不同,甚至不通婚,不同乘共坐。士族的权势之大、气焰之盛,这皇权也不能完全控制。晋武帝司马炎时,土族王恺、石崇斗富,石崇对司马炎资助给王恺的一支二尺多高的珊瑚树不屑一顾,随手打碎,从一个 侧面反映了士族的奢侈和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士族官僚的把持下,庶族寒门的人 士很难有做官、晋升的机会。当时的名士、犍为李密就曾发出了“朝中无人,不 如归田”的慨叹。陶渊明祖上虽做过高官,但仍属庶族,又加之家境清寒,所以 在官场上始终受到歧视。从他29岁到41岁这13年的游宦生涯中,他曾五次出仕,五次辞官。第一次,太元十七年(公元393年),任江州祭酒;第二次,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在桓玄处当僚佐;第三次,元兴三年(公元404年),在刘裕手下任参军;第四次,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在建威将军刘敬宣部下任参军。同年秋天,他第五次出仕,任彭泽令。不久,他就脱袍归隐,再未出仕。这五次出仕, 他在职的时间前后累加也不过四、五年,所任官职都是些参军、县令之类的小官,根本不可能实现他那“大济苍生”的远大抱负。但他又心存希冀,雄心不死,所 以才这样仕而退、退而仕,反复不已。这时期陶渊明的思想在“用世”问题上发 生的反复曲折的变化、直到最后政治理想的彻底破灭的思想状况,在他的咏怀诗 中都有所表现。 其次,陶渊明所受的教育和他个人的性格,也是促成他退隐的重要因素。

陶渊明研究综述

陶渊明研究综述 2007年陶渊明研究成果颇为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本年公开发表的陶渊明研究论文有近250篇,数量较之于以往有了较大的增幅(按2005年160余篇,2006年190余篇)。现就笔者所见,将2007年的陶渊明研究论文分类综述如下: 一、思想研究 陶渊明的思想一向是争论的焦点。张二平《陶渊明的田园诗与儒学传》(《九江学院学报》第四期)、孟国中《论陶渊明的“不朽”价值追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第二期)都旨在说明虽然生活在玄学大盛的东晋时代,陶渊明的思想还是以儒家为主。孙文起《东晋儒学新变与陶渊明思想》(《九江学院学报》第二期)指出汉末至东晋,荆、江地区的儒学传统是“兼容博宗”、“慕通义理”,传统观念中“仕”与“隐”的对立一度趋于淡化。在这种文化背景下,陶渊明的思想也由先秦“原儒”的“复古”发轫,沿着“黄唐”之情一路衍生开来,在对“真淳”之世的追忆中寻找着“任真”与“守志”的平衡。柏俊才《陶渊明天师道信仰考辨》(《山西大学学报》第五期)陶渊明生活在佛教、天师道教兴盛的晋、宋之际,他的思想主流是儒家,但不可避免地杂糅了佛教、天师道的因素。谢淑芳《20世纪大陆研究陶渊明与佛教关系成果概述》(《九江学院学报》第一期)细致梳理了20世纪大陆专家对陶渊明与佛教关系的成果,得出研究者主要从陶渊明的思想渊源、交友往来(主要与慧远等佛教徒)、诗文中所用词汇等角度来阐发其与佛教的关系的结果,提出如果从宏观的时代特色与微观的生活氛围两个角度,多侧面地考察渊明的个性、性情、思想、交友、作品风格、语言等因素,或许能从中得出他与佛教关系的比较确切的答案。张学君《向死而生:论陶渊明的生命意识》(《宁夏大学学报》第一期)指出对死亡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丰富了陶渊明诗歌的内涵,增加了它的情感分量,让我们知道他的平淡下面还涌动着一种焦虑。诗人虽然是避世的,但却不是厌世的,他的所有举动都不过因为对现世人生的热爱和留恋。对着死亡的冰冷感受生命的热情,这就形成了他那执著而温厚的悲悯情怀。 陶渊明追求的就是真、适意的存在,本身就符合美的本质。他的美学思想长久以来也颇受关注。魏耕原《外淡而内奇:陶诗的审美追求》(《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第四期)指出陶诗平淡的外表,或者说特意淡化的外在却包裹着让人惊奇的内在。这不仅体现在使用率极高的“奇”字上,而且也体现在他的田园、咏史、咏怀诸作中。透过淡化的表层,我们可以感受到爱与

浅论陶渊明的孤独人生

浅论陶渊明的孤独人生 浅论陶渊明的孤独人生-文学硕士毕业论文 摘要:陶渊明,这位被钟嵘在《诗品》中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文学大家,是中国士大夫在精神上的一个归宿。然而陶渊明为士大夫们筑了一个“巢”,却无法摆脱自己的孤独感。本文主要从陶渊明的社会生活及其创作的生命诗文中,追寻感受这位孤独隐士的自白,以期更好地贴近他的精神实质。 关键词:陶渊明;生命;诗文;孤独感 孤独,在中国文字解释中,孤是王者,独是独一无二。也就是独一无二的王者,他不需要接受任何人的认同,更加不需要任何人的怜悯,王者绝对可以在任何环境下很平静地独行。陶渊明正是这样的孤独者,他是田园诗派的王,有远大的抱负与理想,却也有深刻的绝

望与悲哀。他生前为诗为文为人不做媚时媚世媚俗之语,独寻真知。杜甫写的《梦李白》“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用在陶渊明身上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陶渊明诗文中历历可见的孤独感是在魏晋动荡局势中滋养出来的,也是他在对自己生命思考里无法摆脱的。因此,其孤独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社会生活的孤独,二是宇宙生命的孤独,后者是前者的升华,两者相互交缠。 出身于没落官僚地主家庭的陶渊明,自幼受着儒家的传统教育,在“学而优则仕”、“治国平天下”的经世致用思想影响下,怀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大济于苍生”的抱负是再寻常不过的。然而不幸的是,在晋宋易代之际极度复杂动荡的政治环境之中,由于门阀制度森严,下层文人不是有心报国,无路请缨,就是随时可能卷入政治漩涡,成为无谓的牺牲品。正如陶渊明在《感士不遇赋》里说:“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

况且其“质朴自然,非矫厉所得”,因而每次出仕都令陶渊明感到“一形似有制”。终于,在彭泽县令任上八十余日后,陶渊明以一首《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结束了他的仕宦生涯。 陶渊明于社会生活的孤独不,仅体现在治国上,还有其齐家。他的绝意仕途,受到了来自各方面世俗观念的质疑。亲友的劝仕,使他深陷于不被理解的孤独痛苦之中。他感叹“邻靡二仲,室无莱妇”,“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其中不无期盼知音赏识的意味。纵然羡慕子期伯牙,庄周惠子,陶渊明也宁愿孤独,不想随其波逐其流。“吾驾不可回”是陶渊明对尚同的世俗观念的坚定回答,因此也产生了树立独立人格的欲求。 我以为,幸的是其仕隐抉择的几度纠缠,亲人知己逝去不复返的无依,与农民不能交心推腹的苦闷,这些社会生活的孤独感,看似颓废、悲观、消极,

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

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 我眼中的陶渊明 陶渊明,一位安贫乐道的文学家;一位擅长借景抒情的田园诗人;一位影响深远的辞 赋家;一位品质高尚的散文家…… “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和菊花可谓是有着不解之缘,陶渊明把菊花视为自己人 格的化身。菊花素雅美丽,清新淡泊的特点与陶渊明高洁的品质,不同于世人,不随俗流 的志趣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所以后人就把菊花作为君子,淡泊俗尘,隐逸者的象征。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文学开辟了一个新的 境界,在艺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陶渊明将情、景、理三者巧妙地结合起来描述清新自然 的田园风光,有“颖脱不羁,任真自得”的个人情趣。 他以怡然自乐的心情,把大量农村农民的生活如实写入诗中,如:“暖暖远人村,依 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优美的农 村生活图景。不过在陶渊明的洒脱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他内心的苦闷,如“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理也可奈何,且为淘一觞”这表明他对世事还是没有忘却,尽管隐居山林,陶渊明还是无法消除心中的矛盾。 陶渊明的诗文,看似质朴、实则华丽。在其平淡醇美的言语中,充分表现了陶渊明淡 泊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他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和 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世俗黑暗的厌恶和憎恨;充分表现诗人对美好和平 的理想生活的憧憬……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或许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 陶渊明的影子,有的淡泊名利;有的向往田园;有的纯朴清新……我们也应该珍惜时间, 好好学习,像陶渊明一样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 【写作指导:让学生学会描写、善于描写的方法】 小朋友们常常写记叙文,但写起来却不能令人满意。说它不完整吧,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包括起因、经过、结果)这些记叙文的几个要素也都有了,但总觉得无 话可说,只能写个极短的,并且还是平平淡淡的。 如有位小朋友写了一篇《浇花》:“我把书包放在教室里,就拿了喷壶给校园的 花坛浇水。花坛里种着好多种花。这些花长得很旺盛,花开得都很好看。我浇完水,就回 教室上课去了。”这篇作文很空洞,只是干巴巴地叙述了浇花的大概的过程。喷壶从哪儿 拿来的?到什么地方去装水?花坛里栽些什么花?这些花怎样旺盛,怎么好看?花儿喷上 水后,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态?自己当时有怎样的心情?这些方面都没有作具体的描写。

[总结范文]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总结范文]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精选阅读(一): 典故:不为五斗米折腰 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持续气节而不食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但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之后,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

解状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方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但是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之后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原本能够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重的精神财富。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精选阅读(二):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晋书·陶潜传》。

自由的区别———从绘画思想论苏轼之别于陶渊明

自由的区别———从绘画思想论苏轼之别于陶渊明 [摘要]崇尚自由是陶渊明和苏轼得共同特点之一,从文学方面来讲,陶诗和苏词颇有相似之处.然而,苏轼得绘画思想中表达出得对自由得理解和追求方式,与陶渊明有着明显得不同.词进展到宋朝成为一种能够抒发豪情壮志得文体,绘画则是文人心理情绪得出现,更能体现出作者最真实得心理感受.苏轼绘画思想中得自由倾向更接近他得真实办法,本文从苏轼得绘画思想入手,从四个方面讨论苏轼与陶渊明对自由得不同诠释和追求,进而在对比中分析陶渊明和苏轼对自由不同得追求方式,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由思想得蕴含. [关键词]自由画;趣画;意画;风画韵 崇尚自由是陶渊明和苏轼得共同特点之一,从文学方面来讲,陶诗和苏词颇有相似之处.苏轼曰“:此东方一士,正渊明也,不知从之游者,谁乎?若了得此一段,我即渊明,渊明即我也.”然而,苏轼得绘画思想中表达出得对自由得理解和追求方式,与陶渊明有着明显得不同.词进展到宋朝差不多不再是“诗余”,而成为一种能够登大雅之堂,抒发豪情壮志得文体了.绘画则是文人心理情绪得出现,更能体现出作者最真实得心理感受,苏轼绘画思想中得自由倾向更接近他得真实办法. 1、浑然天成得气度和溢于毫锋得画趣 陶渊明生活在玄学之风浓郁得晋宋时期,玄学家提倡任真自由与委运任化,玄远静谧得山水田园与玄学家追求得“道”具有非常大得共通性,人们在自然面前更容易放开胸怀,陶渊明追求得是心与物游,自然适性得自由,他得自由有一种焕然天成得气度.而苏轼生活在宋朝,他得文人画与宋代宫廷绘画追求严谨、工细、注重写实不同,以写意为先,抒怀写情,用笔放逸而不拘常格,这也是自由得一种表现,苏轼讲“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而已”,这讲明不管是苏轼得诗依然画,都有一个苏轼得影子在里头,是内心得感受得自由表达,是文人得“画趣”溢于毫锋得结果,而不是陶渊明“无我之境”得自由. 陶渊明把眼光投向于茫茫宇宙、讴歌自然,注重生命本体与自然万物相交相融得关系,仰观俯察,从自然中体悟到“道”得无穷,以期达到天人合一得境地.他得为人处世、辞官归隐、人一辈子态度都受了魏晋玄学自由思想得妨碍,而他得人一辈子境地又超越了同时代得士人们.渊明虽有“至人”得胸襟,高超得情怀,具备“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得仙风道骨,但他从不自视清高,能够保持一个平常人得心,让千年之后得读者依旧觉得专门亲切.他得伟大之处就在于将道家自由游览,和谐共处得境地化作了现实.“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咨询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身在尘世而能感受超尘绝俗得真趣.处人境而无喧嚣之感,能保持一种内心得平静,不受干扰.苏轼讲“: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南山胜境、悠然心情,日落山景,飞鸟归巢,与隐居生活融而为一,体道至深又能贴近生活,融自由于无形之中. 苏轼所画得《枯木竹石图》充分表明宋代文人画开始走向借笔墨以抒发抑郁心情之路,并成为中国画得一支“尚意”新军,“尚意”也是一种自由,是文人情思在艺术世界里得自由驰骋.米芾《画史》中言“: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不皴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苏轼得枯木集中了他精神因素得精力、气概、兴致、意趣、情绪、全神贯注以及创作冲动,其目得要紧不在于枯木得形象,而在于胸中得盘郁.苏轼位居高官,关于游览于天地之间只能心存向往之意,以“写意”精神来体现他得自由审美情怀,其中得风采画趣,积淀了众多中国文人得心理素养和审美心理.同时苏轼以气运笔,增强了绘画得精神性和表现性,也带动了书法笔意在文人画中得运用与重视.“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如针对写意而言是没有错得,重点已不在于对客观事物得模仿再现,而在于通过近似于客体得形象传达主观审美意趣,表现韵味隽永得笔墨意趣,借此在艺术世界中自由得挥洒宣泄. 2、自然天地得游览和象牙塔里得画意 陶渊明追求精神得自由和灵魂得超越,灵魂在清新得大自然山水田园中得到释放,心态

陶渊明小故事

陶渊明小故事 李白 有一首诗叫做《山中与幽人对酌》是这样写的: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我醉欲眠卿且去是大酒鬼陶渊明 的名言,陶渊明平生好酒,最喜欢把别人拉到自己家里喝酒,一旦自己先喝 醉了, 就说: “我醉欲眠卿可去。 ”意思是, 我喝多了要睡觉去了, 您请自便吧。 陶渊明二十九岁那年,曾做过江州祭酒的小官,因为当时官场黑暗,陶渊明 看不惯,决心去职归隐。此后一直隐居,可是陶渊明种菊花还可以,种田的本事 却不佳,加上好酒,到中年后连饭都吃不上了,迫于生计,陶渊明再次复出,先 后担任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务。在做彭泽令时,他看不惯当时督邮的作派,很 干脆的来了一句“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之后愤然辞官归隐, 结束 了仕途生活,再也没有复出过。相传,陶渊明弃官后隐居于庐山下,每日自耕自 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地而食,凿井而饮。过着悠闲的田园生活。这个时 候陶渊明新娶了夫人翟氏,翟氏种田是把好手,粮食年年丰收,因此陶渊明又有 酒可喝了, 每到闲暇时, 他就和一帮朋友到两里外的庐山南麓虎爪崖下饮酒作乐。 崖下有一条名为醒泉的溪涧,涧中横卧着一块巨大的黑褐色花岗岩石,高约 3 米,长约 6 米,宽约 4 米,石面平滑,是一个天然的大酒桌。陶渊明和朋友们每 次都坐在这里饮酒作诗,一同取乐。他每饮必醉,每醉必赋诗文,醉倒后便挥手 对同伴说:“我醉欲眠,卿且去!”说完就睡倒在石上。日复一日,这块石头的 中间竟然凹了下去,留下了枕痕。于是,这块石头就被命名为醉石。陶渊明的这 个故事 和马克思把图书馆踩出脚印的故事差不多, 但是马克思可能每次都坐在图书 馆的同一个地方, 难道陶渊明每次也都坐在石头的同一个地方?最大的可能是石 头上本来就有枕痕,陶渊明喝酒不带枕头,每次往有坑的地方一躺就睡,天长地 久,这个坑越来越深,于是醉石就形成了。 陶渊明一辈子喝酒太多,自己没什么事,五个儿子却都有些呆傻,可能是陶 渊明喝酒留下的后遗症,他的《责子》一诗是这样写的: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对陶渊明是的理解

抛开世俗烦恼享受美好生活 ---------浅谈对陶诗的理解 陶渊明(365~427) 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汉族,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做过几年小官,后因厌烦官场辞官回家,从此隐居。陶渊明诗歌的题材丰富多样。有咏怀咏史诗,或以组诗的形式写成,或偏重吟咏古代人物,有行役诗,多作于其宦游期间,诗作除了悲叹仕途的艰辛和对为官的厌倦外,还表达一种思念田园和渴望归隐的情感。有赠答诗,平凡的场景寄寓着真挚的友人之情主要作品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饮酒》、《杂诗》、《拟古》、《咏贫士》等,是田园诗派的创始人。 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392)陶渊明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晋安帝义熙元年 (405)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晋安帝义熙二年(406)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四言诗并不太出色。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几乎很少先例的田园诗。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 陶渊明为人自然率真,想当官就当官,想归隐就归隐,贫困的时候可以上门乞讨,富裕的时候会杀鸡煮肉以丰盛的筵席款待客人(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叩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他的诗歌和为人一样,自然率真,直接抒发自己的内心想法。如: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