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策略教学文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数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当今世界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更加凸显创新能力的重要。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关键学科,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笔者在实践中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效果较好,在此做简单介绍。
一、民主和谐的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如果大量开发创造力,大量开发人才矿中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
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可见民主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学和谐,爱心为桥。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把老师既视为师表,又当作最亲近、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同时设法让学生之间形成和谐、友好、互助、竞争的关系,创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友好而又
活泼生动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前提下拥有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
间,积极思考,驰骋想象。反之,如果老师疾言厉色,学生噤若寒蝉,课堂气氛
过于沉闷严肃,就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的思维,培养的学生难免循规蹈矩、固步自封,甚至产生逆反与抗拒心理,学习效果难免差强人意,更不用谈
培养创新能力了。
二、探索发现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基本形式
建立探索性的学习方式,通过探索发现新知是学生创新活动的基本内容。只有在探索发现新知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满足,创新精神才能得到展现。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
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
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为了强化探索性学习,小学数学教学应建立“创设问题情境——自主探索研究——协作探索发现——练习解释应用——反馈评价小结”的基本学习模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获得新知,同时感受创新乐趣,发展创新思
维,增强创新信心,提高创新能力。例如“年、月、日的认识”的教学,开始时,让学生任意报年份考老师,师都能很快判断是不是闰年,学生通过查看年历卡或万年历发现教师的判断完全正确,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后,让学生猜想闰年年份可能会有什么特征?
出示年份与二月天数对照表:
年份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二月天数28 28 28 29 28 28 28 29
年份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二月天数28 28 28 29 28 28 28 29 学生发现三平一闰的规律,受已有经验的影响,很可能认为闰年年份与3有关,但通过观察计算,又发现有悖于现实,到底与什么有关呢?此时,小组讨
论:
几年出现一个闰年?闰年的年份数与什么数字有关系?
讨论发现年份数能否被4整除有关。学生探讨出规律,并归纳: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接着让学生进行练习应用和反馈评价。这一模式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三、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保证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
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随之产生。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如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有一位同学提出圆面积一定要用“s=πr2”这个公式来计算吗?老师面带微笑,
引导性地问:“那么你说呢?”学生答:“圆剪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是圆
周长的一半,宽是圆直径的一半,因此我认为:s=1/4cd=1/4πd2。”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疑,敢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哪怕是一点点的不同,也值得赞扬,
毕竟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教师要鼓励探究性质疑,使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四、发散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核心
思维的积极性、求异性、广阔性、联想性等是发散思维的特性,在数学教学
中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特性进行训练与培养,既可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是提高学生数学创新素质的重要一环。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设计问题时应考虑到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
发散思维,探求不同的答案。
例:妈妈买玻璃杯,杯子有三种价格:2元、4元、8元。他用3张10元的纸币付款,收回了6元的找头。那妈妈买了些什么杯子呢?
这一类题的答案一般不止一个,要鼓励学生去寻找不同的答案,答案越多越好。当然并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找出所有的答案,重要的是,学生都要有兴趣去寻找多个答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尝试制表法来寻求各种答案。现介绍如下。
分析与解题过程:
先计算妈妈付了多少钱:30-6=24(元)
(1)当她只买一种杯子时,有下列几种可能:
a)每只8元的24÷8=3 只
b)每只4元的24÷4=3 只
c)每只2元的24÷2=12 只
(2)当她买了两种杯子时,就成了丢番图问题,有三种情况:
a)x·8+y·4=24
b)x·8+y·2=24
c)x·4+y·2=24
当x或y为零时,就是(1)中所述的情况。
小学生是通过尝试法或制表格来寻得下列答案的:
a)(0,6),(1,4) ,(2,2),(3,0)
b)(0,12),(1,8),(2,4),(3,0)
c)(0,12),(1,10),(2,8),(3,6),(4,4),(5,2),(6,0)尝试或制表格的策略是:第一种杯子的数目从零开始逐次上升,在上升过程中,
每当第一种杯子数目被确定,就相应地求出第二种杯子的数目。
(3)当她买三种杯子时,就出现了一个三变量的丢番图方程:
x·8+y·4+z·2=24
可以将x、y、z为零的情况排除,以免重复(1)与(2)。
小学生同样可通过尝试或制表格的方法来解决,策略是第一种杯子数目从1开始增加,当第一种杯子数目取定,第二种杯子数目也从1开始增加,这时第三种杯子的数目就能确定了。
8元杯4元杯2元杯总计
1×8+1×4+6×2=24
1×8+2×4+4×2=24
1×8+3×4+2×2=24
2×8+1×4+2×2=24
这些题对于经过发散性思维及尝试策略培训的孩子来说,中、低年级就可以应付裕如了。培养发散性思维,应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切合儿童心理特点来进行教与学,达到以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
五、激励性评价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手段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
别强烈。”这就告诉我们: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是自我发展、自我展示的需要。教学中,对于学生出现的“标新立异”的现象,要满腔热情地评价,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讲得真好!”、“你想得不错!”、“你太棒了!”或“不要紧,慢慢说”、“你再多想想”、“老师相信你的能力”等加以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