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知觉
第六章社会知觉ppt课件
![第六章社会知觉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621dfb2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1a.png)
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
• 二、社会知觉的分类
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将社会知觉大致分为以下三大类: (一)对自我的知觉
个体必须对自我有较为清晰的感知与认识,进而形成一定的 自我概念,解释自我的心理与行为。
(二)对他人的知觉 社会知觉中,个体通常会依据他人的外表、语言、行为、形
态、情境等,对他人状态、心理与行为等进行了解与认识。 (三)对人际的知觉 人际知觉中不但包括自我知觉、他人知觉,还包括对交往情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 三、总体印象形成模式
(一)加法模式
人们的总印象形成,首先遵循加法模式。一个人在肯定评 价上的 特征越多,强度越大,则给人的总体印象也越好,越易 为人所接纳。相反,一个人在消极评价上的特征愈多,强度愈大, 那么他留给人的总体印象就越差,也越难为人们接纳 ( Fishbein ,1964 )。 (二)平均模式
安德森(Anderson,1978)研究发现,有些人在总印象形成 上,并不是简单地将人们各个特征的评价分值进行累加,而是通 过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来形成对一个人 的总体印象。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三)加权平均模式 对人的总体印象不是依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首先按
在总体评价中的重要性,确定出每一个特征的权数,然后再 将权数与每一个特征自身的明显度相乘。最后进行平均计算 的结果,正是权数与明显度相乘的积。 (四)中心品质理论
a. 表征性启发(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 b. 可用性启发(availability heuristic) c. 调整性启发(adjustment heuristic)或称锚定启发(anchoring heuristic)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第四章 社会知觉
![第四章 社会知觉](https://img.taocdn.com/s3/m/f8efb39e6bec0975f465e2bc.png)
第四章
社会知觉
第一节 社会知觉概述 第二节 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及 人际知觉的过程 第三节 社会知觉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社会知觉的归因理论
第一节 社会知觉概述
一、社会知觉的概念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J· Bruner,1947年) 首先在知觉研究方面提出的一个概念。 社会知觉:是对人的言行、外表各方面的 信息进行分析,进而推测判断其内心的活 动、性格、兴趣、动机、 态度等过程,即 不仅对外部行为,也包括对行为动机的了 解。
第二节
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 和人际知觉的过程
一、影响社会知觉的各种因素
(一)客观因素 ⒈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
除一般的特征外,主要是社会意义。 布鲁纳的实验
⒉知觉对象所处的情境
社会知觉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背景,所以, 判断人的行为离不开对当时情境的分析 e.g.坐在车里看行人与行走时看开车的
(二)主观因素
(3)通过他人认识自己 通过与他人比较认识自己 社会比较理论:人们通过将自己与他人比较来了 解自己的能力与态度(Festinge,1972) 上行社会比较:将自己和在某种特定特点或能力 上比自己出色的人进行比较(期望的最高水 平)。 下行社会比较:将自己与那些在特定特点和能力 上比自己差的人相比较(自我保护和自我提升 策略)
(二)在人际关系的实际行为中加以了解
自他关系,他──他关系,关系到底怎样, 你亲自去体会。
(三)人际知觉中感情成份的作用非常突出
“孩子都是自家的好”
(四)塔旧里(Tagiuri)的研究 10人一组,自由交往,自由谈话,畅 所欲言,增进了解然后问卷: ①这个小组里你喜欢谁? ②你认为这个小组里谁最喜欢你? ③如果选小组长,你选谁? ④你估计谁会当选?被哪些人选出来的?
社会知觉名词解释
![社会知觉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63bda16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23.png)
社会知觉名词解释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于社会环境和他人行为的观察、理解和评价的过程。
在社会互动中,每个人都会产生对他人行为和社会环境的认知,并根据这些认知来评价和解释他人的行为及其意图。
社会知觉是人们理解和适应社会的重要认知过程之一,对于人际关系、群体互动和社会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
社会知觉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名词解释:1. 人格特质:人格特质是指个体的稳定的、具有普遍性的行为方式和态度。
人们通过观察和评价他人的行为,来推断他们的人格特质。
比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人乐于助人、友善和善良时,我们可能会认为他具有亲社会的人格特质。
2. 归因:归因是指个体对于他人行为的解释和归因原因的评估。
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情境,来推断他们所采用的原因是什么。
比如,如果一个人在公共场合受伤了,我们可能会认为他受伤的原因是他自己的疏忽,或者是外界环境的原因导致的。
3. 期望:期望是指人们对于他人行为的预期和期待。
人们往往通过自己的期望来规范他人的行为,并根据他人的行为是否符合自己的期望来评价他们。
比如,如果一个人在饭店里大声喧哗,我们可能会认为他是粗鲁和不礼貌的,因为我们期望在公共场合他人应该保持安静和文明。
4. 信念:信念是指个体对于他人行为的观念和信仰。
人们通过观察和了解他人的行为,来推断他们的信念和价值观。
比如,如果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频繁发送正能量的信息,我们可能会认为他是一个乐观和积极的人,因为我们觉得他的行为与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相符合。
社会知觉在个体的行为和社会互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观察、理解和评价他人的行为,人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参与到群体活动和社会行为中。
对于研究人际关系、群体互动和社会行为的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来说,社会知觉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他们通过研究社会知觉的过程和机制,来揭示人们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和评价的规律和原理,以及社会认知对于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社会知觉及行为
![社会知觉及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359419c1a26925c52cc5bfed.png)
自我概念——我是谁?
1 生理自我: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 体重、相貌、年龄等。
自我的内容
2
心理自我:自己的心理特征,如气质、 性格、能力、情绪、兴趣爱好、人生观
重视创造适宜 的工作环境, 开发职工潜力 ,从知己到知 彼。
根据企业和职 工不同情况, 采取和执行相 应的管理措施 。因人而异。
利用责任心, 实行责任制的 管理,调动人 们积极性。
小结
❖ 每个管理者都应该善于进行各种社会知 觉:对他人知觉、自我知觉、人际关系知觉、 角色知觉、因果知觉。了解社会知觉错误 (社会错觉)的内容以及产生原因,并且自 觉地消除或者避免其产生的消极影响。这样 才能综合的与管理方式相结合,在企业中产 生积极的影响。
1、对他人的知觉
A
面部表情
B
言语表情
对他人的知觉 是指对他人外 部表情和外部 行为特征的知 觉。
C
体态
D
对其行为方式的知觉
健美先生表达爱的方式
2、自我知觉
❖ 自我知觉是以自己作为知觉对象,通过对自 己行为的观察与体验而产生的对自己的认知, 即自己既是观察者又是被观察者,既是知觉 主体又是知觉对象 。
的另一个方面是自我实现的语言,也称作皮革马利翁效应。
❖ 相似错误 知觉肢体容接受与自己相类似的对象,对差异大的会有
偏见。
❖ 对比效应 当刺激物与环境或者与知觉的其他目标形成鲜明对比时,
由对比形成的差异会被认为扩大。
❖ 投射效应 就是以己度人的思想方法。
2、社会知觉错误产生的原因及其预防
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
![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https://img.taocdn.com/s3/m/50a3ff8c83d049649b6658be.png)
知觉的基本特征
• 1、知觉的选择性: 即人在知觉客观世界的时候,总 是有选择性地把少数事物当作知觉的对 象,而把其他事物当作知觉的背景,以 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事物与对象。
人们的知觉是由对象及其背景 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
• 2、知觉的整体性:
• 在知觉的过程中,人能够在过去经验的 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 一个统一的整体,就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 知觉整体性的组织反映出一定的规则, 可归纳为: • 接近律 • 相似律 • 连续律
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
三、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方式
• 有关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加工模型已 有很多 • Anderson( 1965)的平均模型 • 平均模型(averaging model) 认为人 们把所获得的信息加以平均以获得对他 人的总体评价。 • 累加模型 • 加权平均模型
• 平均法则 • • 该法则起源于学习理论。学习理论认为人是简单而机械地将所接收 到的信息放在一起的,就像老鼠或鸽子机械地形成一种习惯一样, 人并不对信息进行过多的解释、分析就能形成一种印象。如果人接 受到关于某人好的信息,对他就形成了好的形象,而如果接受到这 个人的信息是自己不喜欢的,则对其形成坏的印象。学习理论的这 种思想应用到印象形成中,就是所谓的平均法则(average principle)。按照这一法则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接受到信息 后对其单独地加工,然后将它们平均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总体的印象。 例如现在有两个人,如果让你在一个从-5到+5的量尺上对他们的 品质进行评价,甲机智、学识渊博、沉着、自信,你给他的打分分 别是+4、+4、+2、+3。乙除具有上述品质外还有坦率、不讲究 衣着两个特点,你对他的打分分别是+4、+4、+2、+3、+3、-2。 那么,根据平均法则,甲的得分是(4+4+2+3)÷4=3.25,乙 的得分是[4+4+2+3+3+(-2)]÷6=2.33,甲的得分比乙的 得分多,因而对甲的印象更好些。
简述社会知觉的分类。
![简述社会知觉的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dc365c7c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6a.png)
简述社会知觉的分类。
社会知觉是指人们对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进行感知、理解和解释的能力。
社会知觉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社会环境,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意图,并根据自己的知觉做出相应的反应。
社会知觉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分类。
1. 人格知觉:人格知觉是指人们对他人的个性、特征和特点的感知。
通过观察他人的言行举止,人们可以对他们的性格、价值观和态度进行推断。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人善良、乐观和友善时,我们就会认为他具有积极的人格特征。
2. 动机知觉:动机知觉是指人们对他人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意图的感知。
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并结合对其背景和环境的了解,人们可以推断出他人为什么做出某种行为。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人为了帮助他人而主动行动时,我们就会认为他的动机是善良和乐于助人。
3. 情绪知觉:情绪知觉是指人们对他人情绪状态的感知。
通过观察他人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语言表达,人们可以推断出他们的情绪状态,例如快乐、悲伤、愤怒或焦虑等。
情绪知觉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他人的情感需求,并适当地回应他们的情绪。
4. 社会角色知觉:社会角色知觉是指人们对他人在特定社会环境中扮演的角色和地位的感知。
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言辞和社交互动,人们可以推断出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例如领导者、下属、父母或朋友等。
社会角色知觉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他人的行为,并在交往中适应不同的社会角色。
5. 文化知觉:文化知觉是指人们对他人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感知。
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言辞,人们可以推断出他们所属的文化群体和相应的价值观。
文化知觉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他人的行为和观点,并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6. 社会关系知觉:社会关系知觉是指人们对他人之间关系和互动的感知。
通过观察他人的互动方式、言辞和非言语表达,人们可以推断出他们之间的关系,例如亲密关系、合作关系或竞争关系等。
社会关系知觉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他人之间的互动模式,并适应不同的社交环境。
社会知觉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社会交往和理解他人行为的重要能力。
心理学社会知觉的名词解释
![心理学社会知觉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b8bdaaa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cd.png)
心理学社会知觉的名词解释在心理学领域中,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他人的行为、心理状态和特征进行感知、解释和理解的一个过程。
它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语言和非语言表达,从而获得他人意图、情绪和个人特征的能力。
社会知觉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和理解的基础,它在日常生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表情来判断他们的动机、感受和意图。
社会知觉可能涉及许多不同的方面,如人们对他人内在特质的知觉、他们的态度和行为的解释、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对人际关系的预测等。
在社会知觉过程中,有一些重要的概念和理论被心理学家广泛应用和研究。
其中之一是人们常使用的“第一印象”这一概念。
第一印象是指个体在初次接触他人时所形成的对其印象和评价。
这种印象往往基于外貌、声音、行为等非常有限的信息,但却对后续的判断和互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一个与社会知觉相关的概念是“归因理论”。
归因是指个体倾向于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解释其原因或动机。
在归因理论中,人们将行为原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当个体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内部因素时,他们倾向于认为这是由于对方的性格、意图或能力造成的;而当个体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外部因素时,他们倾向于认为这是由于环境、机会或运气引起的。
此外,社会知觉还与情绪感知密切相关。
情绪感知是指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姿态和语言语调等来了解他们的情绪状态。
通过情绪感知,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需求,从而产生共情和相互支持的行为。
社会知觉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人际关系、沟通和社会互动的本质非常重要。
它有助于我们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会更容易获得别人的喜爱和信任,以及为什么有些人在社交场合中更具有影响力。
此外,社会知觉也有助于我们改善自我认知和提高自我意识,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在社交中的行为和效果。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知觉也存在一些偏见和局限性。
由于人们在进行社会知觉时所使用的信息有限,他们可能会根据一些表面特征和刻板印象做出错误的评价。
社会知觉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效应
![社会知觉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31d987b7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26.png)
社会知觉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效应社会知觉是我们对他人行为、意图和性格特征的认知和理解。
它是我们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交关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社会知觉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效应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主题,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行为等领域的知识。
在本文中,将探讨社会知觉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效应,并分享一些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认知因素:1. 观察:我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面部表情、姿态和语言等来获取信息。
观察是社会知觉的基本过程,它提供了我们对他人的起点了解。
2. 首次印象:首次印象是指我们在初次接触他人时形成的印象。
它受到外貌、言行举止、社会角色等因素的影响,并会对我们进一步的认知产生重要影响。
3. 期望:我们往往根据自己的期望和假设来解释他人的行为。
这种操作受到我们的信念、价值观和社会经验的影响。
二、情感因素:1. 情绪状态:我们的情绪状态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感知和评价。
当我们心情愉快时,可能更倾向于对他人行为给予积极的解释。
2. 共情能力:共情是指我们能否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感和经历。
共情能力对于正确理解他人的意图和需要是至关重要的。
三、认知偏见:1. 一致性偏见:我们往往更倾向于寻找与我们已有认知一致的信息,并忽视或削弱与之相矛盾的信息。
2. 归因错误:归因错误是指我们错误地将他人行为的原因归因于他们个人特质,而忽视了外部环境和情境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社会知觉的效应:1. 自我实现预言:我们的预期和期望能够影响他人的行为和表现。
当我们对他人抱有积极的态度和期望时,他们更有可能表现出符合预期的行为。
2. 群体刻板印象:群体刻板印象是指我们对某一群体的普遍印象和对其成员的共同特征的刻板化看法。
这种刻板印象往往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3. 自我确认偏见:我们往往更信任和接受与我们已有观念一致的信息,并忽视或拒绝与之相悖的信息。
个人观点和理解:社会知觉是我们理解和解释他人行为的重要工具。
通过观察、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的相互作用,我们能够建立对他人的认知框架。
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https://img.taocdn.com/s3/m/670907b7284ac850ad0242e1.png)
社会知觉中的各种偏见
3、晕轮效应 又称光环效应,指客体所赋予的特征或品 性十分突出,犹如给人罩上了色彩斑斓的光环, 使人产生好感或敬畏。晕轮效应与人的认识浮 浅有关,出现以偏概全现象,光环掩盖了对本 质的认识。 “情人眼里出西施” “厌恶和尚恨及袈裟”、“爱屋及乌”
晕轮效应与名人广告
案例导入:
知觉定势
课堂讨论
讨论发生在你身边的“定势作用”的真实例 子。
案例导入: 《三国演义》中曾与诸葛亮齐名的庞 统去拜见孙权,“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黑 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 庞统又见刘备,“玄德见统貌陋,心 中不悦”。孙权和刘备都认为庞统这样面 貌丑陋之人不会有什么才能,因而产生不 悦情绪,这实际上也是刻板效应的负面影 响在发生作用。
案例导入一:
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晕轮效应的作用吃了大 苦头。他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 丽,并且和她结了婚。娜坦丽容貌惊人,但与普希金志不 同道不合。当普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 她总是捂着耳朵说:“不要听!不要听!”相反,她 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舞会,普 希金为此丢下创作,弄得债台高筑,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 使一颗文学巨星过早地陨落。在普希金看来,一个漂亮的 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贵的品格,然而事实并非如 此。
为什么8个月之后竟会有如此显著的差异呢?这就是期 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原来,这些教师得到权威性的预测暗 示后,便开始对这些学生投以赞美和信任的目光,态度亲切 温和,即使他们犯了错误也没有严厉地指责他们,而且通过 赞美他们的优点来表示信任他们能改正,实际上他们扮演着 皮格马利翁的角色。正是这种暗含的期待和赞美使学生增强 了进取心,使他们更加自尊、自爱、自信和自强,奋发向上, 故而出现了“奇迹”。这种由于教师的赞美、信任和爱而产 生的效应,他们把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第六章-社会知觉.
![第六章-社会知觉.](https://img.taocdn.com/s3/m/db457918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4b.png)
• 社会推理(social inference):社会推理是指个人根 据一定的信息线索,对线索进行整合和解释,形 成关于作为对象的特定人或群体的或是特定事件 的结论的过程。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 一、印象及其定向作用 • 印象(impression)是指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
• 社会认知要比社会知觉复杂得多,在过程上,社会知觉只 是社会认知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在结果上,社会知觉只是 社会认知的一个部分。
• 二、社会知觉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 知觉:人对物的各种物理特性和时间、运动等方面 的知觉.以人为对象,更关注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信息 提取的倾向和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的社会知觉准 确性。
• (四)中心品质理论 • 上述的加权平均模式强调了这样一个事实,人
们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并不平等看待各个特 征的重要性,某些特征比另一些特征更能影响人 们的总体印象。
• 来源:转引自金盛华,张杰.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45
• 四、对他人情绪与个性的知觉
• 在对他人形成印象前,需要对他人的某些 方面进行知觉或认知。对他人的知觉内容, 早期研究主要侧重于对他人情绪和个性的 知觉和判断(J.S.Bruner & R.Tagiuri, 1954),后来扩充为对他人潜在情感、性格、 意向、思考、能力、特质等的知觉,以及 对人际关系、对他人内在一切心理状态以 及行为等的观察判断,甚至团体特质状态 (H.Tajfel,1981)也成为社会知觉对象。
• (三)加权平均模式
• 许多人在形成对别人的总体印象时,不只考虑积 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多少,以及特征自身的明显 程度(强度),还考虑每一个特征的重要性,按在 总体评价中的重要性,确定出每一个特征的权数, 再将权数与每一个特征自身的明显度相乘。最后 进行平均计算。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https://img.taocdn.com/s3/m/0b970db6be23482fb5da4c39.png)
第四章社会认知第一节社会知觉一,社会知觉的含义1,感觉和直觉:•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应,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或者体验。
•知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整个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应2,社会知觉的含义•社会知觉是人对社会群体的知觉•社会知觉是主体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他影响主题的心理活动。
调节主题的社会行为•社会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对人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因果关系知觉•社会知觉的独特性:*认知对象的独特性*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的过程*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二,自我知觉以及自我概念的形成自我知觉是社会知觉的原点•自我知觉: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分为两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和自尊。
•自我概念又叫自我认识,或是自我图式指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特征的认识结合。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
1,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来源•他人的反馈•反射性的评价•根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测•社会比较:与自己相似的人比较。
2,自我概念的作用•自我概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还影响个体的想法,情绪,行为。
•自我表达的动机,即人们试图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表达与反映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及自我概念。
•自我监控是一种人格特征,是指个体对于社会情境的需要及据此采取的相应行动的敏感性及灵活性。
3,自我概念的测量1,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2,自我描述问卷1,2,3三,自尊及其测量1,自尊的构建•生活中的成败经验•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自己的内部标准:人们对自己的评价不一定完全正确。
2,自尊心的测量•罗森伯格自尊量表•德克萨斯社交行为调查表四,自我认同1,认同的含义•认同理论有三大取向:生物取向,心理取向,社会取向•认同在心理学上只认识与情感的一致性,经过认同,帮助形成人的自我概念。
•认同在社会学上泛指个人与其他人有共同的想法,在人们交往的过程中,为他人的情感和经验所同化,或者自己的爱情和经验足以童话他人,彼此间产生内在默契。
社会知觉(社会认知)
![社会知觉(社会认知)](https://img.taocdn.com/s3/m/d0e4151255270722192ef7e2.png)
“先入为主”。“新官上任”
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总是最鲜明的、
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的交往。
第一印象不是不可改变的。
3、倾向于把有关特质联系起来形成较统一一致的认识
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人们认识到有一些特质之 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内隐人格理论(以经验为 依据,无正规的概念,却起作用) 冒险——强健、冲动、果断
三、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方式
有关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加工模型很多 Anderson( 1965)的平均模型:认为人们把 所获得的信息加以平均以获得对他人的总 体评价。
四、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一些规律
1、不同特征在印象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Asch (1946) 的经典研究:
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s)是指人们 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他人做 判断。
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s)则是指最 新得到的信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起较强作 用的现象。
首因效应的存在表明第一印象至关重要。 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
初印象称为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
形成一定的印象之后,产生相应的期望,引导我 们采取相应的行为以证实此期望,这一现象就叫 自我实现的预言。 Rosenthal 与Jacobson(1968)的一项经典研 究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显著影响 。 (“皮克马利翁效应”)
第三节
对群体的知觉——刻板印象
Brewer(1988) 的印象形成双重加工模型
二、社会知觉的定义
社会知觉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
第六章 社会知觉
![第六章 社会知觉](https://img.taocdn.com/s3/m/bc5f47e4172ded630b1cb6ad.png)
第六章
社会知觉
二、社会知觉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社会知觉 vs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社会知觉的上位概念,包括推理等;社会知觉仅是社会 认知的一部分。
社会知觉 vs 一般知觉
一般知觉针对物、时间、运动等;社会知觉则更关注人。
社会知觉 vs 印象
社会知觉关注过程,印象是社会知觉的结果。
第六章
社会知觉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中心品质理论
人们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并不平等看待各个特征的重要性, 某些特征比另一些特征更能影响人们的总体印象。这已经为许多 研究证实(H.H.Kelley,1950) 。
第六章
社会知觉
三、总体印象形成模式
特征 真诚 A +3 (3) +3 (2) 特征 理解 B +3 (1) +1 (3)
第六章
社会知觉
四、对他人情绪与个性知觉
对他人形成印象,需要对他人的某些方面进行知觉或认 知。对他人的知觉内容,经历了从个体到群体的发展变 化:
个人属性 对个人的知觉 个人状态 团体属性 对团体的知觉 团体状态 身体特征:容貌、体形、年龄 心理特质:能力、人格 生理状态:疲劳、饥饿、觉醒水平 心理状态:注意、情绪、意向 表现行为:动作、姿势 部分特性:成员资格、人际关系、角色 全体特性:规范、领导、团体特性 团体气氛、士气、活动
评定特征 受欢迎性 婚姻能力 职业地位 高吸引者 65.39 1.70 2.25 一般吸引者 62.42 0.71 2.02 无吸引力者 56.31 0.37 1.70
第六章
社会知觉
三、预言自动实现效应
预言自我实现效应(Self- fulfilling Prophecy): 对一种情境的最初错误解释,会引 起某种预料的行为,使错误的观念 成为现实。 罗森塔尔效应试验:学年初,告诉 小学老师根据可靠测验预测,他们 班级里有一些孩子将会有优异、惊 人的成绩。实际上没有这个测验, 是随机指定学生的。
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https://img.taocdn.com/s3/m/ed4614eb81c758f5f61f6791.png)
(2)目光接触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他人的注视看作喜爱和友好的表示; 注视看作喜爱和友好的表示 他人的注视看作喜爱和友好的表示;避免目光接触 看作不友好、不喜欢、害羞。 看作不友好、不喜欢、害羞。 瞪视理解为愤怒和敌意,避免与违反道路规则的驾 瞪视理解为愤怒和敌意, 理解为愤怒和敌意 驶员目光接触。 驶员目光接触。
(3)身体语言:手势、姿势、动作 身体语言:手势、姿势、
分别回忆一件令你愤怒和高兴的事情
大量的动作——身体的一部分对另一部分所做的动 大量的动作——身体的一部分对另一部分所做的动 —— 触摸、摩擦、抓弄)——表明情绪的唤起 表明情绪的唤起, 作(触摸、摩擦、抓弄)——表明情绪的唤起, 动作的频率越大,唤起或紧张的水平越高。 动作的频率越大,唤起或紧张的水平越高。 较大幅度的动作,包括整个身体的移动,也能提供 大幅度的动作,包括整个身体的移动, 信息。( 威胁”“欢迎” 。(“ ”“欢迎 信息。(“威胁”“欢迎”)
对他人的知觉
印象
对自己的知觉 社会知觉
自我 归因
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知觉
对现实世界的评价
态度
一、印象(impression) 印象( )
(1)印象形成及其线索 ) (2)整体印象形成的模式 ) (3)印象形成中的偏差 ) (4)印象管理 ) (5)刻板印象 )
(一) 印象形成及其线索
1.1、 1.1、印象及印象形成的概念
(2)中心品质理论
Asch—印象形成研究的先驱者, Soloman Asch—印象形成研究的先驱者,使社会 心理学家开始关注印象形成的研究。 心理学家开始关注印象形成的研究。 理论背景--格式塔心理学“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理论背景--格式塔心理学“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格式塔心理学 Asch认为: Asch认为:我们并不是仅仅把我们从他人身上观察 认为 到的所有特质简单相加来形成第一印象,而是, 到的所有特质简单相加来形成第一印象,而是, 以相互联系的方式知觉这些特性。 以相互联系的方式知觉这些特性。所以特质不是 单独存在的,而是成为整合的、 单独存在的,而是成为整合的、动态的整体的一 部分。如何检验? 部分。如何检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
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 取知识.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即对作用与人的感觉器官的 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4
基本概念
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
指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 性印象。包括人知觉;角色知觉;人际关系知觉; 社会因果关系知觉;群体知觉。
13
社会知觉的对象
形成印象之前对哪些方面进行知觉 对他人情绪的知觉
表情线索 如果人们的眼睛在说一件事,而舌头又在说另一 件事,老练的人会相信前者
——Ralph Waldo Emerson
对他人个性的知觉
14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晕轮效应 预言自动实现效应
15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18
社会心理学家的提醒
应当注意新信息 不要形成不成熟印象 防止形成首因效应印象偏差
19
近因效应
相对首因效应不那么明显 产生原因
在形成印象过程中,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 息提供 原来的印象随时间推移而淡忘
20
晕轮效应
对一个人形成某种印象后,这种印象会影响 对他的其他特质的判断,人们会习惯以这种 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估价其所有的特点。 外表吸引力,重要的品质都具有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是建立对别人印象的最迅速、经济 的途径
第六章 社会知觉
对人类和事件的认识
个体知觉(社会知觉) -第六章
印象的形成
社会认知 自我
认识自我
-第七章 -第八章
理解社会(我们如何思考社会性世界)
2
Perceving people and events
Person Perception:
Forming Impressions of others
Social Cognition
Understand the social world
The self:
Learning about the self
3
补充概念
感觉
当前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在我们头 脑中的反映.
知觉
当前作用于我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的 , 整体在头脑中的反映
11
总体印象
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选择是针对人们各个具 体特征的 事实上,最终形成的印象是总体印象. 获得各种信息时,需要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 一致性.将信息综合起来,形成总的印象或概念.
12
总体印象形成模式
加法模式 平均模式 加权模式 中心品质理论
某些特征比另一些特征更能影响人们的总体印象 热情-冷酷是影响人们印象形成的中心品质
个体知觉(person perception)
对担负各种社会角色并具有个性色彩的人,建立 的最初印象或概念。(Forming impressions of others)
5
基本概念
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
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和 判断的过程。 它影响主体的心理活动,调节主体的社会行为
印象(impression)
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以自己旧有 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所形 成的关于人或事物的概念,是社会知觉过程的结果。
6
基本概念
社会推理(social inference)
个人根据一定的信息线索,对线索进行整合和解释, 形成关于作为对象的特定的人或群体的或是特定 事件的结论的过程. 如归因,刻板印象都是社会推理的具体形式
交往对象影响人的自我表现
见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
交往情境影响人的自我表现
交往目标能决定人的自我表现
27
恰当的自我表现
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地在他人面前真实地 展示自己的行为倾诉自己的思想。 印象管理的目的:给人一种积极的公开的自 我,不让别人看见自己的私下的自我 允许别人了解自己的真实自我对于个人保持 心理健康是必要的 自我表现遵循对等原则
好恶评价是第一印象形成中最重要的维度
一旦对某人形成了第一印象,以后不但难以改变, 还会寻找更多的信息或理由去支持这种印象
17
首因效应
为了保持认知平衡与情感平衡,必须使后来 获得的信息有意义,与已经建立的观念保持 一致
最初的印象,有高度稳定性
一个人永远不会有第二次机会给人以第一印象
最初印象对后继信息的解释有明显定向作用
7
印象的形成
8
印象形成过程的特点
对他人印象的形成往往建立在有限信息资料 基础上 形成对他人印象的过程非常快
9
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
自然特征
性别、种族和外表吸引力
社会特征
所属群体、社会角色
心理特征
人际关系特征、智力特征
10
印象形成的作用
形成印象是人们适应新的社会情境的一种方 式. 印象是行为定向和理解人的背景
28
印象管理的识别
指在交往中分离交往对象的印象管理策略,了 解真实动机和面貌
29
常用的三种认知启发
表征性启发-每个群体都有特殊的行为风格 可用性启发-经常发生的事情容易想起 调整性启发-锚定点,调整,得出结论
23
第四节 印象管理与自我表现
印象管理
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 象,使别人所形成的印象符合自己的期望的过程 试图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 恰当的印象管理不是虚伪,而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个人修养的量尺
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 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Primary effect) 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 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recency effect)
16
第一印象
人们往往在极其有限的基础上形成对别人的 总体印象。
如见到一个人就去猜测他的智力、年龄、社会背 景、性格特征等。尽管人们都意识到这种判断不 一定可靠,但仍然愿意这么做。
理解别人对我们的知觉和认知并以此为依据,创造出积 极的有利我们的形象,有助于我们成功与他人交往.
24
印象管理的策略
保持形象一致性
“登门槛”效应 “门面”效应
讨好,真诚对别人感兴趣
微笑 记住一个人的名字 好的聆听者 谈论别人感兴趣的事 真诚地使别人觉得他是重要的
25
印象管理的重要途径
自我表现
26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
21
预言自动实现效应
对一种情景的最初错误解释,会引起某种预 料的行为,使错误观念变成现实
谈谈个人体验
这一效应产生的关键步骤 可能纠正这一效应的办法
22
认知启发
人在社会认知中喜欢走捷径,并不感知关于 他人的所有信息,只感知那些最明显、对形 成判断最必要的信息
懒惰的接受者——麦圭尔;认知吝啬者——泰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