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人教版)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https://img.taocdn.com/s3/m/26908111866fb84ae45c8dee.png)
军机处
b.职能
跪受笔录,承旨遵办
君主专制 制度发展 到顶峰
c.特点:简、速、密
人员简单
办事效率高 地处内廷
梳理篇 小结:君主专制制度演变发展过程 秦
皇帝 制、 三公 九卿、 郡县 制
汉
内 外 朝 制
隋唐
三 省 六 部
宋
中书门下、 参知政事
元
中 书 省
明清
明:废丞相;设 内阁 清:军机处(雍 正)
(明清)
结论:绝对君主专制违背了世界发展潮流, 保守、停滞、落后 开放、进步、扩张 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 成长,中国的发展开始落后于西方。
感悟篇
案例分析二 一个官职的变化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感悟篇
设计思路:一个官职的变化
探索从秦到明(清)的宰相制度的演变 人数多少、权力大小、地位高低、产生途 径及废除来说明皇权的不断加强,并进一 步探索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深远影响 ④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结合史实说明明清时期(17-18世纪) 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中国(康雍乾盛世)
设军机处、文字狱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专制时代晚期(衰亡)
西方
资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 开始步入资本主义社会
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 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道路 展
“主宰”、“辅助” 宰相就是辅助皇帝,统领百官, 是文武百官的总头目
讨论:宰相权力的演变 (1)秦朝丞相地位高 (2)从公孙贺、卫青地位等看汉武帝时期 决策机构的变化。 (3)从魏征的进谏看唐代宰相的实权 (4)从《杨家将》看宋代决策方式的变化
(5) 从胡惟庸案看宰相制度的必然结果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新人教版必修一)(教案原创)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新人教版必修一)(教案原创)](https://img.taocdn.com/s3/m/27f802492b160b4e767fcfa9.png)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程标准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
2、识记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
3、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极其发展。
4、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5、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内阁、军机处,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6、从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极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有关资料,逐步掌握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
2、通过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掌握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材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
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
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
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顶端,也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四、教学方式1、依据课程标准,依托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取、舍和整和。
2、对教材比较明晰叙述内容,可以略讲,以学生阅读为主。
3、培养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
材料包括老师根据主题的需要增加的史实资料和时事资料,还包括各种图片资料。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f0ea844a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02.png)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九年级历史上册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文明、中世纪欧洲、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教、蒙古帝国的兴衰、明朝的兴起与发展、明清社会的变革、中国古代的农业与手工业、中国古代的商业与海外贸易、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是人教版历史九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1. 中国古代文明1.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2. 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和成就(农业、手工业、商业、科技、文化等)3.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和学说(孔子、老子、庄子、墨子等)2. 中世纪欧洲1. 中世纪欧洲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2. 封建制度和封建社会的特点3. 中世纪欧洲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的发展3. 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教1. 阿拉伯帝国的兴起和扩张2. 伊斯兰教的创立和发展3. 伊斯兰教对阿拉伯帝国和世界的影响4. 蒙古帝国的兴衰1. 成吉思汗的统一和征服2. 蒙古帝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3. 蒙古帝国的疆域扩张和文化交流4. 蒙古帝国的衰落和原因5. 明朝的兴起与发展1. 明朝的建立和政治制度2. 明朝的社会状况和文化成就3. 明朝的海外航海活动和对外交往6. 明清社会的变革1.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2. 明清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3. 明清时期的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7. 中国古代的农业与手工业1. 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技术2.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和手工业技术8. 中国古代的商业与海外贸易1. 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和商业技术2. 中国古代的海外贸易和丝绸之路9. 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1. 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和科技成就2. 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交流10.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1. 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和民族关系2. 中国古代的民族冲突和民族政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4)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4)](https://img.taocdn.com/s3/m/0cdd3237a300a6c30c229fe5.png)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一)教学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二)教学难点1.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2.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三)知识结构一.宰相制度的废除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1.背景①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导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
②明初在中央设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③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1376年,明太祖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
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就集中到中央。
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
2.过程①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了丞相胡惟庸。
②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③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至此,秦以来一直被告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易错点】中国历史上延续16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是在:明太祖时。
【易错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易错点】我国古代的丞相制度确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是在:秦朝(秦始皇——赢政)、明朝(明太祖——朱元璋)。
例题: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和废除体现了( B )A.国家统一的需要 B。
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C。
权力相互制约的需要 D。
政令统一的需要二.内阁的出现1.原因:丞相废除后,皇帝政务繁多,难以应付。
2.过程①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
但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
②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③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圧众臣。
高中历史教案:探索明清时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
![高中历史教案:探索明清时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https://img.taocdn.com/s3/m/3fd10a45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fc.png)
高中历史教案:探索明清时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一、明清时代的政治制度1.1 明代政治制度明代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富庶繁荣的时期之一,其政治制度备受关注。
明代政治制度主要包括诸侯耀千百户制度、三司制度、六部制度、兵部制度以及科举制度等。
1.1.1 诸侯耀千百户制度明代的诸侯耀千百户制度是一项给予威望特殊的将领封爵的政策。
明朝通过这一制度,能够控制朝廷和地方的势力。
被封为千户或百户的将领们在军队和地方行政中拥有一定的权力,同时也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1.1.2 三司制度明代的三司制度是指司农、司工、司法三个部门的制度。
这三个部门分别负责农业、工程和司法的管理。
其中,司农主要负责农田水利政策和农业税收;司工主要负责修建工程和采矿开发;司法主要负责刑法及司法制度的管理。
1.1.3 六部制度明代的六部制度是指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这六个中央行政部门的制度。
这些部门分别负责官员选拔任用、国家礼仪、财政收支、军事事务、刑法及工程建设等。
1.1.4 兵部制度明代的兵部制度是指负责军事事务的中央行政部门。
明朝实行军户制,以军队为单位划分土地和编制军力。
兵部负责征兵、军饷、军事调度等任务。
这一制度在保证中央政权控制军队的同时,也促进了明朝军事力量的强大。
1.1.5 科举制度明代的科举制度是一项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也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制度之一。
明朝的科举制度主要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通过一系列考试选拔优秀人才为官。
这一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明代官员的素质,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官员队伍。
二、明清时代的社会变革2.1 社会阶层的变动明清时代,中国社会阶层发生了较大的变动,封建社会的特征更为明显。
封建社会的底层主要由农民组成,中层主要是手工业者、商人和低级文职官员,而上层则是贵族、官僚和商业巨头等。
2.2 经济的变革明清时代,中国经济经历了从农业经济向商业经济转变的过程。
期间,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兴起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明清政治知识点总结
![明清政治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fa2f176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21.png)
明清政治知识点总结明清两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两个朝代,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本文将从明清两代的政治结构、官制体系、科举制度、王朝衰落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总结,希望对大家了解中国历史和政治制度有所帮助。
一、政治结构明朝的政治结构是由皇权、地方和官员三者相互制衡的政治结构。
皇权是明朝政治的核心,但在实际运行中,皇帝的权力受到严格的制约。
朝廷设立有内阁等一系列机构,负责制定政策和处理日常政务。
另外,朝廷还设有军机处和东厂等机构,负责军事和安全事务的处理。
而地方政权则由地方官员负责管理,地方官员具有一定的自治权。
这种政治结构保证了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但又不至于让皇帝的权力过于集中。
清朝政治结构则是集权式的政治结构。
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官员和地方政权都受到皇帝的严格控制。
清朝设立有内阁、六部等一系列机构,负责处理朝廷政务。
地方政权则由巡抚、知府等地方官员负责管理,地方政权也完全受制于朝廷。
二、官制体系明朝和清朝的官制体系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明朝设立有“九品中正制”,官员按照品级分为九品,按照中正制的原则进行选拔,这种选拔方式以品行为重,试图排除贪污和腐败的官员。
清朝则设立有“科举制度”,官员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上岗,科举制度使得清朝政府选拔的官员更多元化,也让更多人有机会成为官员。
三、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方式。
明清两代都使用了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实质上是一个以经世济民为目的的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
借助于科举考试,政府可以选拔到有才能的官员,促进了政治精英的培养和选拔。
科举制度也使得社会上层流动更加便利,培养了大量的政治精英。
四、王朝衰落在明清两代,王朝的衰落也是不可避免的。
在明朝,皇位继承问题一直是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
明朝后期,明朝皇室内部的斗争和朝政腐败等问题使得朝廷不得不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
最终,明朝在农民起义和外敌侵略的双重打击下,最终灭亡。
在清朝,由于政治腐败和民族矛盾等问题,清朝的统治集团也开始面临种种挑战。
1.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https://img.taocdn.com/s3/m/daca125db307e87100f69601.png)
【优化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1.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后习题新人教版必修1一、选择题1.(原创)1380年,明成祖以“谋逆”罪诛杀了宰相胡惟庸并废除宰相制度。
史学界认为,这是中国官僚制度史上的一次空前之举。
所谓“空前”是指( )①从根本上改变了千余年来相权和皇权鼎立的局面②改变了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③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④为中央政权的高效运转和决策正确提供了保障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相权的存废完全以皇权的需要为转移,因此,废除相权并没有改变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容易导致决策的失误。
因此,②④叙述错误。
答案:C2.纵观古代中国的历史,明朝是太监乱政较为严重的朝代,其根源在于( )A.明代皇帝大多昏庸无能B.明代皇权过于集中C.明代封建制度趋于衰落D.明代政治异常腐败解析:太监乱政,根源于专制制度本身。
明朝太监乱政比任何朝代都严重,其因在废丞相,皇权过于集中。
答案:B3.(原创)1377年,明太祖设通政使司作为皇帝的“喉舌之司”,主管章奏出纳和封驳,后又下令凡奏事不得先禀告中书省。
明太祖的这些举措意在( )A.弥补废除丞相出现的权力空白B.进一步完善中央政权机构C.提高中央政权机构的行政效率D.大力加强君主的专制权力解析:通政使司越过中书省,直接对皇帝负责,这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丞相的权力,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答案:D4.(原创)“这次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是通过流血完成的。
这个政治大变动实质上是皇权兼并了相权,皇帝君临天下政务。
”“这个政治大变动”是指( )A.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B.明成祖设立内阁C.康熙帝设立南书房D.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解析:从材料中的“通过流血完成”“皇权兼并了相权”等信息可知,材料所说的“政治大变动”是指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并废除宰相制度。
答案:A5.(原创)从汉代至明代,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对相权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从总体上看,这些调整都( )A.立足于提高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B.以扩大政权的社会基础为基本出发点C.服从和服务于专制皇权的需要D.使中央机构的功能越来越健全解析:皇权的至高无上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突出特征。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人教版)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d5487acfd0a79563c1e72ab.png)
历史Ⅰ政治文明历程;课程标准;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⑴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⑵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⑶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⑷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第四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丞相制度的废除;1.原因:⑴明初承袭元制,在朝廷设中书省和左右丞;2.丞相制度的废除历史Ⅰ 政治文明历程课程标准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⑴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⑵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
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⑶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⑷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四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丞相制度的废除1.原因:⑴明初承袭元制,在朝廷设中书省和左右丞相,丞相统辖六部,总揽全国政务。
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
⑵明太祖朱元璋吸取了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为了巩固皇权,加强统治,朱元璋决定废除宰相。
2.丞相制度的废除: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废除丞相,撤中书省,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旧人教:设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相互牵制,分掌统兵和调兵之权)。
并下令以后也不许再设丞相。
(皇权兼并了相权,标志着皇权对于相权的斗争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有人说,丞相制度的开局是个喜剧,而结尾却是一个悲剧。
)3.结果:皇帝集君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到达新的高度;但又导致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于是又设立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侍从顾问(内阁雏形)。
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仅供备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
(注:宰相在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可发挥双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权。
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固然可解决君相矛盾,但必然导致皇帝负担加重,明太祖采取的补救措施即设立内阁。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详细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详细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1574bf0a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39.png)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详细知识点汇总以下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的详细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大航海时代与明代的海上贸易1. 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意义2. 中国海外贸易的现状和问题3. 明代航海家郑和的七次远航和对中国海外贸易的贡献4. 明代海禁政策的制定和后果第二单元:大一统时代的中国1. 元朝的统治和对中国的影响2. 明朝的建立和对中国的贡献3. 明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4. 明朝的经济和文化繁荣5. 明朝的衰落和亡国原因第三单元: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中国1. 蒙元时期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2. 明朝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和影响3. 明清时期耶稣会在中国的活动和影响4. 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其他形式第四单元:东亚文化圈的形成1. 东亚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2. 儒家思想的传播和影响3. 三国时期朝鲜半岛的统一和文化传统4. 日本的借鉴和发展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第五单元: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1. 明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2. 明朝后期政治腐败的原因和结果3. 清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4. 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对汉才的限制5. 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和社会变迁第六单元:明清时期的经济和文化状况1. 明清时期的经济结构和发展2. 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3. 明清时期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4. 明清时期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学术思想的发展5. 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的繁荣和影响第七单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1. 明清时期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关系2. 明清时期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和影响3. 清朝对蒙古族和藏族的治理和影响4. 明清时期对新疆地区的治理和影响第八单元:近代中国的开端1. 近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和问题2. 第一次鸦片战争和中英签订的不平等条约3.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辛酉条约的签订4. 西方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5. 开放与变法运动的兴起以上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的详细知识点汇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明代政治制度
![明代政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65b4a6f52cc58bd63086bd0b.png)
唐代考“律诗”,律诗要求限定字句,平平仄仄,要对得工整。
宋代考“经义”,仁义道德,很难分辨好坏。
“八股文”犹如变相的律诗,是一种律体的经义。其是在经义中 演变出一定的格式,作为一种客观测验标准。
• 黄册:登记户口。 • 鱼鳞册:登记田亩。 • 一条鞭法:把民间差役杂项一并归入田赋,记亩征银,以求手
续之简便。
• 当时小官由吏部尚书任用,大官则由七卿,九卿或再加上外面的 巡抚,总督开会来公开推举,这叫“廷推”。
• 倘使有大事,各部不能单独决定,也常由七卿,九卿公决,这叫 作“廷议”。
• 倘使有大的狱讼,三司法解决不了,也有七卿,九卿来定夺,称 为“廷鞠”。
• 廷推,廷议,廷鞠制度,从汉代就已有之。
从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走向了顶峰。明制是“有卿而无公”,成了一个多头政府 ,刑部不能管吏部,吏部不能管户部,政府诸长官全成平列,总其成者为皇帝 。
明代皇帝的秘书处当时称为“内阁”,秘书便是“内阁大学士”。办公地点 在中极,建极,文华,五英四殿,除此之外还有文渊阁,东阁两阁,因其处在 内廷,故称为“内阁学士”。
•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代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 赐丞相座。丞相生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前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官
员上朝奏事也均有座。到了宋代,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至明
清大臣奏事连站都不行了,必须跪着。明代自朱元璋起,就明文 规定,“大朝仪”须“众官皆跪”。
三司
承宣布政 使司
提刑按察 使司
都指挥使 司
行政
司法
军事
负面影响: 1.八股文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成了皇帝的专制工具。顾炎武说: “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2.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竭尽一生精力钻 研八股文的写法,对政治,社会实际情况缺乏了解。
1.1.4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及专题总结
![1.1.4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及专题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e6171b1960590c69ec3765c.png)
◆军机处的特点 简、精、速、密
◆军机处的作用和影响
1.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2.提高了工作效率
为什么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就达到了顶峰呢?
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是皇帝私人的工作班子, 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 清朝:军机处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隋唐:三省六部制 汉朝:中外朝制度 秦朝:三公九卿制
(1)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
2、具体举措
(2).重视边疆的交通和军事防务 (3).改土归流(西南地区)
①过程 ②意义:
元:宣政院
(1).设理藩院(管理蒙古、新疆和西藏事务)
土司制度的形成——元代 开始改土归流——明代永乐年间 大规模改土归流——雍正 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对西南的统治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本课要掌握的内容有: ①了解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及演变、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和评价。 ②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③理解清朝的边疆政策。 ④认识从专制到民主是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的。
“宰相” 是法定的皇帝以下中央一级最高的行政长 官。宰相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权力很大。
一、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1、废丞相
……朱元璋深感臣下权力太大,会导致元末 “宰相专权”、“臣操威福”的局面重演。 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勇同时下令废除丞 相。 ◆明太祖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制度?
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结合教材回答:废除丞相后中央权力是如何分配的?
六部直属于皇帝
有人统计,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八 天),各机关奏事文书多达1660件。就是说,朱元璋平 均每天要处理207件文书(假设平均每件用5分钟,他每天要 批阅17个多小时)。 请结合案例2,谈谈“废除丞相”的结果。 ①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2024年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
![2024年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https://img.taocdn.com/s3/m/6c8b1d65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57.png)
2024年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本知识点总结根据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材编写,整理了2024年八年级下册的重要历史知识点,以供参考。
一、课时1-2: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1. 明代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 明代的政治制度:皇帝、内阁、六部、监察院、都察院等。
- 明代社会变革:海禁放宽、手工业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调动的加剧等。
2. 清代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 清代的政治制度:皇帝、内廷、外廷、内阁、都察院、八旗、理藩院等。
- 清代社会变革:农民起义、海外贸易、农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等级制度的巩固等。
二、课时3-5:近代中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1.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起因- 近代中国的落后:外国侵略、不平等条约、农业经济、手工业生产模式等。
- 萌芽与启蒙:西方科学思想传入中国、洋务运动等。
2.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内容- 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工业、改革军队、洋务学堂、求援西方等。
- “自强”与学习:改革官制、改革教育、开设新式学堂等。
三、课时6-7: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1. 中法战争与中英战争- 中法战争:鸦片战争后法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战争。
- 中英战争:中国与英国发生的一场战争,即第二次鸦片战争。
2. 辛亥革命与共和政府的建立- 辛亥革命:以武昌起义为标志的推翻清王朝的革命。
- 共和政府的建立: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
四、课时8-10: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与民主革命1. 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 鸦片战争: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战争,导致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海禁的撤销,西方思想的传播,启蒙书刊的出版等。
2.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工业,改革军事,洋务学堂等。
- 戊戌变法:清政府在戊戌政变后的改革,总的失败,但对近代化进程有一定推动。
3. 辛亥革命与共和政府的建立- 辛亥革命:以武昌起义为标志的推翻清王朝的革命。
- 共和政府的建立: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
人教版初中历史下册教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下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d436e49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bb.png)
人教版初中历史下册教案
【教案主题】:《明清时期的政治社会》
【教学目标】:
1. 了解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2. 理解明清时期的政治社会状况;
3. 掌握明清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教学重点】:
1.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
2. 明清时期的政治社会状况。
【教学难点】:
1. 彰明辨清明清时期的政治社会特点;
2. 分析明清时期的政治变革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内容】:
1.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2. 明清时期的政治社会状况;
3. 明清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引入明清时期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明清时期的大致情况。
二、讲授(20分钟)
1. 分析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2. 探讨明清时期的政治社会状况;
3. 解释明清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三、整合(10分钟)
教师与学生进行讨论,总结明清时期的政治社会特点及其影响。
四、延伸(15分钟)
教师辅助学生完成相关阅读材料并展开深入讨论。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阅读任务,要求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讲授与讨论,让学生对明清时期的政治社会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激发出对历史的兴趣。
希望学生能通过课后的阅读与思考,更加深入地了解明清时期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人教版必修1:第0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
![人教版必修1:第0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b505ab51cf84b9d528ea7a32.png)
【重难点精讲】【重难点“精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个趋势: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两个比较点:宰相制与明清内阁制、西方内阁制与明清内阁。
三个核心: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制的形成、军机处的设立。
一、内阁制度的形成1.原因:朱元璋废丞相后,导致繁杂的政务集中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2.设立:明成祖设置。
3.性质: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4.职能演变:起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文渊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
5.结果:皇权得以加强,但怕内阁威胁皇权,以太监予以牵制,甚至控制内阁,致使明代政治日益黑暗。
二、军机处1.中央(1)最初目的: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
(2)职能: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3)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特征。
(4)影响: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2.地方:雍正帝时命令地方大员密折奏事,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
宰相制与内阁制(1)宰相制和内阁制都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重要机构。
宰相是百官之首,参与决策,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如“宰相为百官之首,位高而权重”。
(2)内阁属于皇帝的内侍机构,仅备顾问,没有决策权,对皇权无制约力。
如“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衰落的表现 内容链接点 政治 专制集权不断强化、八股取士 明清时期,中国相对于西方已经开始衰落,专制集权和自然经济阻碍了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扼杀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出现;执行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化的大潮。
明清时期的批判思想和反封建文学是对这一历史特点的反映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闭关锁国 文化 批判精神的思想活跃、反封建文学【素质拓展】1、史料与史证(1)史料主题: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及趋势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有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027b11c6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b2.png)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第一章: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形态,其特点是人们以狩猎、采集、渔猎为生。
人类的进化与原始社会:人类进化自直立人类到尼安德特人再到智人,经历了原始社会的演化与发展。
奴隶社会的产生: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阶级社会,主要生产方式是奴隶劳动。
奴隶社会的特点:奴隶社会地位分化严重,奴隶和奴隶主之间存在明显的阶级矛盾。
第二章:封建社会与农奴制封建社会的形成:封建社会是在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军瓦解后,以地主阶级为主体的社会形态。
封建社会的特点: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的封建割据、君权神授等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
农奴制的产生:农奴制是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殊制度,表现为农民丧失了自由,成为地主的附属品。
农奴制的特点:农奴制是封建社会中最恶劣的剥削制度,使农民沦为地主的私有财产。
第三章:商业文化与市民社会商业文化的兴起:唐宋时期,商业繁荣和城市发展,促进了商业文化的兴起与市民社会的形成。
市民社会的特点:市民社会是指既有乡绅地主阶级,又有个体农民和工商业者的社会。
市民社会的影响:市民社会的兴起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第四章:土地兼并与农民起义宋元明时期的土地兼并:宋元明三个时期,封建地主阶级通过土地兼并,使农民丧失土地。
农民起义的兴起:由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农民起义成为抗击封建统治的一种重要方式。
农民起义的影响:农民起义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变革,对中国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五章:改变中国的重要发明火药的发明与应用:火药的发明和应用对中国军事、火器、烟花爆竹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造纸术的发明与普及:造纸术的发明推动了中国古代书写媒介形式的变革和知识的传播。
指南针的发明与运用:指南针的发明和运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航海事业的发展。
印刷术的发明与革命:印刷术的发明对中国书籍的复制、传播和文化的普及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
第六章:人与自然的博弈四川盆地的农耕文化:四川盆地的农耕文化在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d9bddbf3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cf.png)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八下历史人教版第13课: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一、政治
明朝时期:
1. 发展士大夫集团,形成文人政治
2. 地方官员的选拔制度:科举制度
3. 严格的家法制度,加强了皇权
清朝时期:
1. 打破士大夫统治,实行清君侧
2. 部分地方实行三藩制度
3. 推行科举制度,延续传统文化
二、经济
明朝时期:
1. 种植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成为世界性经济体系
2. 发展航海业,进行远洋贸易
3. 建立银号,促进货币经济发展
清朝时期:
1. 遵循了明朝的经济政策
2. 发展滇、藏地区的经济,开展盐业和茶业
3. 强制实行单一经济政策,对外交流缩小
三、文化
明朝时期:
1. 反对元、明时期的陈旧文化,提倡新文化、新艺术
2. 经书学、诗赋家、戏曲家在中国文化史上成为文艺巨匠
3. 书法艺术风格幽雅、清丽,代表人物有董其昌和文徵明
清朝时期:
1. 批判明朝时期的新兴文化,提倡传统文化
2. 促进科技进步,开展天文学和制图学
3. 鸦片战争后,发生了一些具有反帝意义的文化活动
总结: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两个大时期,经济、政治和文化各有特色。
虽然它们都有自己的优点,但也都存在着缺陷和不足。
我们应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吸取其精华,丢弃其糟粕,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1_2022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件1新人教版必修1
![2021_2022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件1新人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9c1b4df7cc7931b764ce154d.png)
我国封建社会一直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演变 及发展趋势是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到被废除。明朝废除宰 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史记要旨
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直接管理,并设殿阁大学士,进一 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深化探究
探究点1 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作用和认识 材料一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 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所以稳当。
解读与点拨
票拟、批红:票拟,也称票旨、条旨,即内阁大臣草拟对各种奏章的 处理意见,用小票墨书贴在奏章上,供皇帝参考采用。皇帝用朱笔批 示,称“批红”,也称“朱批”。在明成祖时,“批答出自御笔,未 尝任之他人”。而明中期以后,内阁大臣便拥有了票拟的权力,说明 内阁的地位变得更加重要了。但票拟是否算数,还得取决于皇帝的 “朱批”。
重点精讲
为什么说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清朝,军机处的军机大臣们百分之百成了皇帝独裁的工具,军机大臣 对皇帝的命令只有唯命是从。他们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皇帝说什么 他们就做什么,权力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什么事情都由皇帝说了算。
归纳总结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 (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行省制度、选官制度体现了继承,内阁和军机 处的设置体现了发展。 (2)专制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废丞相、八股取士和军机处的设置等 方面。 (3)体现了时代特征。封建君主专制主义制度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 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答案
探究点2 明朝内阁与近代西方内阁的区别 有人认为,中国在明朝时期就已经有了类似于西方国家的内阁,这样说 来,明朝时期,我国已经开始向民主的方向迈进。这种说法错误的实质 是什么? 答案 没有搞清楚明朝内阁制与近代西方的内阁制有着本质的区别。明 朝的内阁制是皇权专制的产物,西方近代的内阁制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 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Ⅰ政治文明历程课程标准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⑴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⑵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
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⑶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⑷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四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丞相制度的废除1.原因:⑴明初承袭元制,在朝廷设中书省和左右丞相,丞相统辖六部,总揽全国政务。
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
⑵明太祖朱元璋吸取了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为了巩固皇权,加强统治,朱元璋决定废除宰相。
2.丞相制度的废除: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废除丞相,撤中书省,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旧人教:设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相互牵制,分掌统兵和调兵之权)。
并下令以后也不许再设丞相。
(皇权兼并了相权,标志着皇权对于相权的斗争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有人说,丞相制度的开局是个喜剧,而结尾却是一个悲剧。
)3.结果:皇帝集君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到达新的高度;但又导致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于是又设立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侍从顾问(内阁雏形)。
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仅供备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
(注:宰相在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可发挥双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权。
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固然可解决君相矛盾,但必然导致皇帝负担加重,明太祖采取的补救措施即设立内阁。
)二、明朝内阁制度的建立1.原因: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遇到大事也无人商量。
2.建立: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大学士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文渊阁地处宫廷之内,阁臣又常在殿阁随侍皇帝左右,故称内阁。
)3.演变:明宣宗时(朱瞻基,年号宣德,明朝第五位皇帝),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内阁成为辅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内阁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
到明朝中后期,某些主持内阁的首辅(如万历首辅张居正),威权显赫,六部虽不隶属内阁,但必须按照内阁票拟的谕旨办事,地位反在内阁之下。
为预防内阁地位上升威胁皇权,又以司礼监太监予以牵制。
4.性质(特点):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5.评价:阁臣的升降和职权的大小全由皇帝决定,票拟的采纳与否也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内阁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内阁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帅六部百司,内阁首辅也不是法定的中央政府最高行政长官。
虽有内阁首辅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是来自于制度和职位,而是来自皇帝的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
内阁的建立实际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注:群臣奏章在呈皇帝批示以前,由内阁学士把批阅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在奏章上面,叫做“票拟”。
皇帝对内阁意见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
“批红”多由司礼监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明朝废除宰相最大的弊端就是使司礼监太监成了事实上的宰相。
明朝中后期,皇帝多不上朝,导致太监乱政,其原因就是皇权过分集中。
宦官参政,干预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是导致明朝政治黑暗的重要原因。
曾经在万历、天启年间两度出任内阁首辅的叶向高在《纶扉奏稿》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执掌,终以贾祸。
”明代内阁的作用,关键在于阁臣能否得到皇帝重用及其办事效能的高低。
自明朝第六位皇帝朱祁镇(年号正统)以后近百年间,内阁并无多少实权,权力操于宦官之手。
自嘉靖中叶至万历初年的五十余年间,大学士夏言、严嵩、张居正相继入阁成为首辅,内阁真正成为国家中枢机构。
张居正死后,阁材乏人,宦官逐渐窃持权柄,魏忠贤擅权乱政,组成阉党内阁。
到崇祯一朝,内阁已徒具形式,有名无实。
另有观点认为:从明代第四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开始,用六部尚书、侍郎兼殿阁大学士,阁臣权力渐重。
明中叶以后,阁臣又有了首辅、次辅和群辅的区别。
首辅拥有票拟权,位极人臣。
随着时间的推移,阁权代代积累,明中叶以后的殿阁大学士已经掌握了一部分宰相之权,已不是最初的皇帝“顾问”了,首辅已成为实际的宰相。
)7.(补)明朝内阁制与英国内阁制的比较:英国内阁的首脑为首相,由通过选举而在议员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领袖担任。
首相再从政见基本相同的议员中挑选阁员,组成内阁。
君主只是在名义上代表国家,并无实际行政权力。
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内阁向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
内阁如失去议会信任,必须辞职或提请君主解散议会。
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而西方内阁是民主制度的产物,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三、清朝军机处的设置1.背景:⑴清初,设内阁,置六部,但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凡军国大事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又称“议政王﹑贝勒﹑大臣会议”,是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机关),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⑵(人教)康熙时期,在宫廷内设南书房,由当值的翰林院学士参与政务,替皇帝起草诏令。
这样,便形成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个辅政机构,中枢机构一分为三,互相牵制。
南书房分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皇权一定程度上得到加强。
2.设置军机处的原因:处理西北战事,防止泄露军事机密,加强皇权。
3.设置:雍正初年,在宫廷隆宗门内设军机房,不久更名为军机处,由皇帝选择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
(军机处设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形同虚设,后来相继撤消;内阁也名存实亡,变成了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
)4.职责:专门处理前线的奏报和诏令。
后来,由单纯处理西北军务扩大到处理全国其他事物。
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必须秉承皇帝旨意行事,其作用只是上传下达。
(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
军机处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
军机处也无专官,军机大臣、军机章京都是以原官兼职,既无品级,也无俸禄。
军机大臣之任命,并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
军机大臣的职务也都是皇帝临时交办的,军机大臣只是承旨办事而已。
)5.特点:⑴简: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人员精干;⑵速: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后直接交相关部门执行,减少了中间环节,办事效率较高;⑶密:地处宫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得擅入,机密性能强,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都不得在侧)。
⑷军机大臣全为兼职,由皇帝临时任命,没有制度上的保证,军机处始终不算正式衙门。
6.作用: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使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军机处有利于皇权专制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皇权的扩大。
)四、思想文化:八股取士和文字狱(存目)1.八股文: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
八股文滥觞于北宋。
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华而不实,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文体并无规格。
明代洪武元年(1368)科考,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
不过写法初无定规。
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等人提倡,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由明中期而泛滥至清代。
八股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破题是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义破开,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说明之。
起讲为议论的开始,首二字用“意谓”、“若曰”、“以为”、“且夫”、“尝思”等开端。
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
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篇重心。
在这四股中,每股又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名八股文。
题目主要摘自四书五经,所论内容主要据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不得自由发挥。
一篇八股文的字数,清顺治时定为550字,康熙时增为650字,后又改为700字。
八股文注意章法与格调,本来是说理的古体散文,在文学史上自有其地位。
但从教育的角度而言,作为考试的文体,八股文从内容到形式都很死板,无自由发挥的余地。
不仅使士人的思想受到极大的束缚,而且败坏学风。
2.文字狱:是明清时因文字犯禁或借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而设置的刑狱。
明初文字狱贯穿洪武一朝,是明太祖朱元璋为推行文化专制统治所采取的极端手段,并为后世专制统治者所效法。
在清初康雍乾三朝的百余年间,文字狱多达上百起,而且愈演愈烈。
文字狱是巩固专制统治的政治措施。
文字狱遏制言论,禁锢思想,极大地桎梏了学术思想的发展,助长了阿谀奉承、诬告陷害之风,是历史发展中的浊流。
五、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积极影响:⑴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⑵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⑶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⑷能有效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从事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消极影响:⑴政治上,君主专制的独断性和随意性容易导致暴政,使政治黑暗、腐败。
⑵思想上,对思想文化的严密控制,阻碍了科学和文化的发展。
⑶经济上,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⑷整体上,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使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世界(西方已经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基础上初步建立起近代民主制度)。
3.一般而言,前期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后期的消极作用逐渐增大。
(君主专制的帝国结构瓦解的主要原因:列强入侵,社会矛盾激化;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工业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仁人志士的努力,等。
)六、(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
在人神关系上,鼓吹君权神授,君权至上;在君臣关系上,宣扬君令臣从,下级依附上司,全国依附君主;在权力分配上,君主一人全面垄断全国一切大权,国家所有政治制度内容的设置,无一不是为了确保这种权力的集中,确保君主意旨的畅通无阻。
2.人治高于法治。
人治的实质是权治、官治,是独裁统治。
3.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
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设置时相当完备的,从君主到官僚,从中央到地方,上下相依,交叉相连,统治网络严密周全。
4.宗法关系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
5.在漫长的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
[附:冯天瑜《史学术语“封建”误植考辨》:“封建”本义“封土建国”、“封邦建藩”,原指殷周实行的分封制,与秦以降实行的郡县制相对应。
近代中日两国学人皆以“封建”翻译西方史学术语feudalism(意为领主、采邑制),遂成一重要汉字史学术语。
自20世纪20年代初期始,共产国际译词在中国传播(如称鸦片战争后的中国为“半封建”),尤其是1929年前后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中的一派,将“封建”泛化,把秦汉至明清这一颇不“封建”的两千余年历史纳入“封建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