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轴螺旋桨式海流能发电技术研究_李伟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_太阳能_期刊发文热词逐年推荐_20140812
科研热词 膜分离 碘化氢分解 热化学硫碘循环 热力学模拟 动力学模拟 制氢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科研热词 铝背场 荧光淬灭 能量转换 离子液凝胶 离子液体 硅 电荷转移 生物柴油 海流发电 水平轴螺旋桨式 最大能量捕获 数值模拟 快速热处理 太阳电池 地沟油 响应面分析 包衣酶 功能高分子材料 副反应 分层现象 中心组合 zno纳米粒子 pcpdtbt bunsen反应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11年 科研热词 地区电网 分布式电源 风速预测 风荷载 非线性方程 硫碘闭路循环 电性能 热效率 热化学水分解 灵敏渡分析 滑模算法 混沌 注入模式 概率潮流 梯形模糊数 最优邻域 无功电压优化 数值模拟 太阳能阵列 太阳能电池 太阳能热气流电站 压力系数 印制品质 半不变量 动态随机变量 制氢 出口温度 关联积分 关联模型 体型系数 串级控制 丝网印刷 不确定性 gram-charlier级数 dsg aspen plus 推荐指数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基于变桨系统的功率与载荷双目标协同控制
DOI: 10.3785/j.issn.1008-973X.2021.04.018基于变桨系统的功率与载荷双目标协同控制曾凌霄,刘宏伟,李伟,林勇刚,顾亚京(浙江大学 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 杭州 310027)摘 要:为了保证机组功率的稳定及尽可能降低机组载荷,以600 kW 水平轴海流能发电机组为对象,围绕功率和载荷2个方面设计基于功率与载荷双目标的协同变桨控制策略. 在功率方面,基于黄金分割法将流速段分割,每段采用不同的fuzzy PID 控制;在降载方面,采用d -q 变换的方式,从叶轮坐标系将叶根弯矩变换到d -q 坐标系,实现了三维转二维的简化,基于PID 进行控制,经过Coleman 反变换将结果输出给变桨执行机构,完成独立变桨. 通过Matlab/Simulink 和海流能分析软件Bladed 进行联合仿真. 结果表明,采用该控制策略,可以在保证功率稳定的同时,显著降低叶轮的不平衡载荷.关键词: 水平轴海流能机组;独立变桨;黄金分割法;d -q 变换;功率控制;载荷控制;发电中图分类号: TK 7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973X (2021)04−0750−07Cooperative control of power and load based on pitch systemZENG Ling-xiao, LIU Hong-wei, LI Wei, LIN Yong-gang, GU Ya-jing(State Key Laboratory of Fluid Power Transmission and Control , Zhejiang University , Hangzhou 310027, China )Abstract: A collaborative pitch control strategy was designed based on power and load for 600 kW horizontal axiscurrent turbine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tability of the power and reduce the load as much as possible. The flow rate segment was divided based on golden section method in terms of power, and each segment adopted different fuzzy PID control. The d-q transform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transform the blade root bending moment from the impeller coordinate system to the d-q coordinate system in terms of load reduction. Then the simplific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to two-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 was realized. The results were output to the pitch actuator through Coleman inverse transformation in order to complete the independent pitch based on PID control. The joint simulation of Matlab/Simulink and current energy analysis software Bladed was conduct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control strategy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unbalanced load of the impeller while ensuring the power stability.Key words: horizontal axis marine turbine; individual pitch; golden section method; d -q transformation; power control;load control; electric generating海流能发电凭借能量密度大、周期性强等特点,成为近年来可再生能源中越来越重要的形式[1],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海流能发电机组已经达到单机2 MW 的级别,这标志着MW 级海流能机组的商业化解决方案已经愈发成熟[2]. 海流能发电机组的控制形式从最早的定桨控制发展到联合变桨控制到现在的独立变桨控制,控制目标从单纯追求能量捕获最大[3],发展到同时重视发电功率的稳定性以及降低叶轮不平衡载荷[4]. 这些控制目标是当今海流能发电机组发展的主要突破口.相对于风力发电,海流能发电的介质是海水[5],在获得高能量密度比优势的同时,对机组结构强度、可靠性、稳定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收稿日期:2020−10−16. 网址:/eng/article/2021/1008-973X/202104018.shtml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2018YFB15019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775487);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2021C03182).作者简介:曾凌霄(1995—),男,硕士生,从事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研究. /0000-0002-2378-9214. E-mail :*****************通信联系人:刘宏伟,男,教授. /0000-0003-3389-1869. E-mail :**************第 55 卷第 4 期 2021 年 4 月浙 江 大 学 学 报(工学版)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Engineering Science)Vol.55 No.4Apr. 2021目前的变桨控制理论主要有以下2个方向.1)功率控制. 降低机侧发电功率抖动,使得对电网的冲击尽量减小,实现可靠供电. 2)载荷控制.以机组使用寿命最大化(主要是叶轮疲劳寿命)为目标,尽可能消除叶轮坐标系中3个弯矩方向的不平衡载荷. 目前综合上述2个方向的海流能变桨控制理论研究及公开文献甚少,刘宏伟等[6]针对海流能机组的载荷控制提出可行方案,但是缺乏关于功率稳定的讨论和研究. 在实际的运行场景中,这两个方向都是应该尽量满足的. 本文结合上述2个方向,率先给出比较有效的解决方案,既解决了功率稳定的问题,又降低了各叶片的叶根弯矩.本文聚焦于稳态功率的稳定和叶片叶根处弯矩的降低这2个方面,提出将基于黄金分割法分段模糊PID 的功率控制和基于d -q 变换[7]的弯矩控制作为水平轴海流能机组独立变桨控制策略.功率稳定性控制以模糊PID 控制为基础,根据流速/最佳桨距角曲线,采用黄金分割法,在流速区间上进行针对性分段,对每一段采用指定参数进行细粒度控制,以实现精准、有效的功率控制方案. 在载荷方面,叶根作为叶轮系统中极限应力的关键位置,对于整个叶轮的应变和疲劳寿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该方案针对叶根弯矩(对俯仰力矩和偏航力矩均有贡献)的最小化进行控制,效果显著.1 海流能机组理论建模1.1 叶轮功率捕获原理依据动量理论(见图1),本质上可以将叶轮当成致动盘,流体流经这个致动盘的同时会形成压降. 该压降使得致动盘产生动能,从而推动叶轮转动. 具体的功率P 表示为ρβλλ=ωR /v 式中:为海水密度;R 为叶轮半径;v 为海水流速;为桨距角;为叶尖速比,;C p 为叶轮捕能系数,C p 与叶尖速比和桨距角成非线性关系. 通过调整桨距角,改变叶片的升阻力,即可改变捕能效率,达到功率控制的目的.1.2 叶轮系统叶根载荷分析Ωa b d D 根据叶素原理,设叶轮转速为;来流速度为U o ;W 为水流和叶片相对速度;为轴向诱导因子;为径向诱导因子;为叶素所受阻力,方向d L rd L d D 和W 相同;为升力,方向与W 垂直. 以某半径处的叶素为例,受力情况如图2所示. 和的计算公式分别为ρc C l C d 式中:为海水密度,为叶素弦长,为升力系数,为阻力系数.d T d P 将升力和阻力投影到轴向和切向方向,得到弯矩和功率如下:根据叶素中的升力和阻力,进行积分求解,将合力投影到叶片坐标系中的3个方向,得到每个叶片叶根关于挥舞方向和摆振方向的弯矩:图 1 能量捕获系数的特性曲线Fig.1 Curve of energy capture coefficientU od D d L d L cos ϕ+d D sin ϕd L cos ϕ+d D sin ϕϕΩWΩr (1+b )U o (1−a )ϕαβYrd rZ图 2 叶素受力示意图Fig.2 Schematic diagram of force for blade element第 4 期曾凌霄, 等:基于变桨系统的功率与载荷双目标协同控制[J].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21, 55(4): 750–756.751M Xi M Yi式中:为挥舞方向的弯矩,为摆振方向的弯矩,Φ为入流角.叶根弯矩直接和入流角相关,入流角取决于桨距角β,所以通过控制桨距角能够完成叶根载荷的调节.2 协同变桨控制原理在功率控制环节,提出基于黄金分割法的分段模糊PID控制,克服了传统PID的一些不足. 1)迁移性较差. 一旦环境参数发生变化,可能导致控制效果急剧下降. 2)控制精度不够细化. 轻微的参数调整可能引起响应的巨大抖动.模糊控制[8]有着较好的自适应性, FuzzyPID 的优势在于其类似于一个专家系统,对于输入,根据经验,给出适合的控制策略,能够自动整定PID 的各个参数,实现较好的迁移性.分段的核心原理是基于模型的桨距角优选,得到每个流速下的最优桨距角,对流速进行分段控制处理,原理是黄金分割[9]. 结合FuzzyPID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10-14],对接近于线性变化的区域采用一套控制策略,实现更加细化的控制.2.1 基于模型的桨距角优选执行的步骤如图3所示,步骤主要如下. 1)选定流速区间[v s,v e]. 2)从指定的桨距角开始进行尝试,根据机组的C p曲线,计算和额定功率的功率误差,根据误差决定是选取还是继续向下尝试. 3)在右边界速度的目标桨距角选取之后,完成记录. 4)将流速和桨距角之间的数学关系拟合成多项式表达,即β(x).2.2 黄金分割法分段控制在得到桨距角优选曲线后,采用黄金分割法,将大的流速区间分割成多个小的流速段,具体原理如图4、5所示. 其中(v s, βs)为起点,(v e, βe)为终点,线性插值函数如下:借鉴文献[15~17]弯矩控制的本质是为了尽可能地降低叶根弯矩M Y B,实现每个叶片摆振力矩的最小化,以提高整个叶轮的疲劳寿命.控制策略是借鉴电气控制上的d-q变换,将原来3个维度的叶根弯矩,经过矩阵变换,转换成d-图 3 基于模型的桨距角优选过程Fig.3 Optimization process of pitch angle based on modelEF (x)β (x)βcβsvsveX2X1X1'图 4 黄金分割示意图Fig.4 Schematic diagram of golden section图 5 黄金分割法分割流速区间过程Fig.5 Process of dividing velocity interval by golden section752浙 江 大 学 学 报(工学版)第 55 卷q 轴上的弯矩;利用相应的控制算法,采用PID 控制,在减小计算量的同时兼顾了控制效果.结合功率控制和弯矩控制,如图6所示,依靠Matlab/Simulink 和Bladed 2个工程软件的联合仿真,将控制模块分成3个:功率控制模块、载荷控制模块和转矩控制模块. 整体结构如图7所示.黄金分割流速分段E F (x )β (x )βcβs v sv eX 2X 1X 1′图 7 功率与载荷协同控制整体方案Fig.7 Overall scheme of power and load cooperative control3 仿真建模3.1 模型参数以600 kW 水平轴三叶片海流能机组为对象,针对正常启动工作状态下的机组,采用独立变桨控制. 整个模型的基本参数如表1所示.表 1 机组基本信息Tab.1 Basic information of marine turbine参数数值额定功率600 kW 叶轮直径16 m 桨距角0~90°发电机额定转矩19 108 N·m 发电机额定转速300 r/min3.2 仿真控制结构Matlab 负责逻辑控制,Bladed 负责水动力学建模. 工作流程如下. 在Bladed 中设置基本的模型参数:叶片信息、传动链、外部控制器地址等;在Simulink 中编写控制逻辑和通信程序;运行Bladed 和Simulink 开展仿真,得到仿真结果. 提出基于黄金分割的功率与载荷协同控制,按照功能分成3个部分:基本PID 转矩控制模块、基于黄金分割的分段Fuzzy PID 功率控制控制模块、基于d-q 变换及反变换的叶根弯矩控制模块. 如图8所示,最上部分是转矩控制,中间包含interval_switch 的部分是应用黄金分割法的功率控制,最下部分包含Load Control 框的是载荷控制.3.3 仿真结果以统一变桨的标准PID(以下简称统一变桨控制)控制和引入基于dq 控制的标准PID 控制(以下简称dqPID 控制)作为参照组,和提出的方法(以下简称双目标协同控制)进行比较. 围绕功率和叶根载荷2个指标进行比较,对不同流速段的效果进行探究.1)统一变桨控制和双目标协同控制对比.功率方面:相对于统一变桨控制, 双目标协同控制有效地缓解了功率波动,稳态误差明显降低,缺点是在启动阶段可能引起一定的超调量上升.叶根弯矩方面:与功率情况类似,弯矩峰值和稳态误差显著降低,对于疲劳寿命是一个提高,缺点是启动阶段有超调,详见图9、10.2)在统一变桨的基础上,引入基于dq 变换的叶根弯矩控制.功率方面:在引入dq 变换之后,稳态功率误差减小,几乎和目标方法效果一致;本文提出方法在dq 变换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提高,表现在响应速度更快,前期建立平衡的过程中功率抖动和超调量更小,这是分段模糊PID 的优势之一:即图 6 叶根弯矩控制过程Fig.6 Process of blade root bending moment control第 4 期曾凌霄, 等:基于变桨系统的功率与载荷双目标协同控制[J].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21, 55(4): 750–756.753功率平稳的控制效果更好.弯矩方面:由这3条曲线可以看出,dq 叶根弯矩控制降低了峰值弯矩和稳态误差,但是使得弯矩超调量大幅度上升. 双目标协同控制有效地降低了超调量,详见图11、12.发电机转速模态增益扭矩1681317实际功率流速vtolOut1Out2Out315u 2×−+−+Err1ErrAng_UAng_UAng_UErrErrOut2PID2-C->=4扭矩输出600 000功率参考值切换开关FuzzyPID_1FuzzyPID_2FuzzyPID_39101112叶片 1 叶根弯矩叶片 2 叶根弯矩叶片 3 叶根弯矩叶轮方位角载荷控制M Y 1Beta1Beta2Beta3M Y 2M Y 3Azimu+++++++++123桨距角 1桨距角 2桨距角 3图 8 基于黄金分割的功率与载荷协同控制逻辑框图Fig.8 Logic block diagram of power and load cooperative control based on golden section图 9 与统一变桨控制功率的对比Fig.9 Comparison of power with uniform pitch control图 12 3种方案的叶根弯矩情况Fig.12 Root moment among three plans图 10 与统一变桨控制叶根弯矩的对比Fig.10 Comparison of root moment with uniform pitch control图 11 3种方案的功率情况Fig.11 Power among three plans 754浙 江 大 学 学 报(工学版)第 55 卷3)在不同流速段的表现.由图13可知,在功率曲线方面,双目标协同控制下的稳态误差几乎不受流速增大的影响,只是在启动阶段,超调量会随着流速的增大而增大;在降低叶根弯矩方面的效果更好,随着流速的增大,稳态叶根弯矩逐渐减小,详见图14、15.图 13 不同流速下的功率Fig.13 Power in different flow velocities图 14 不同流速下的叶根弯矩Fig.14 Root moment in different flow velocities图 15 流速模拟曲线Fig.15 Simulation curve of flow velocity4 结 论(1)在降低不平衡载荷方面,双目标协同控制相对于dqPID 控制,超调量从1 874 kN·m 下降到了1 558 kN·m,稳态时的弯矩的波动范围小幅下5%降了,体现了分段FuzzyPID 的效果,比统一变桨控制所采用的标准PID 更有效.±21%±1.6%(2)在功率稳态误差控制方面,双目标协同控制,相对于统一变桨控制的稳态误差,将稳态误差降低到了,证明了该方法在功率稳定中的有效性.(3)在多个流速段下,该方法在功率稳定控制和载荷降低层面均有很好的表现,体现了黄金分割法对于流速段分段处理策略的科学性以及应对复杂工况的全面性.(4)本文基于功率控制和载荷控制2个层面开展控制策略,相对于之前的单个维度的控制策略,均有更好的表现,这从侧面证明了兼顾功率和载荷控制的理论具有可行性.参考文献(References):ESTEBAN M, LEAFY D. Current developments and futureprospects of offshore wind and ocean energy [J]. Applied Energy , 2012, 90(1): 128–136.[1]ZHOU Zhi-bin, BENBOUZID M, CHARPENTIER J F, et al.Developments in large marine current turbine technologies: a review [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 2017,71(5): 852–858.[2]WANG Bing-zhen, HU Teng-yan, GUO Yi, et al. Research onpitch control strategies of horizontal axis tidal current turbine [J].China Ocean Engineering , 2020, 34(2): 223–231.[3]LIU Hong-wei, LI Yang-jian, LIN Yong-gang, et. al. Loadreduction for two-bladed horizontal-axis tidal current turbines based on individual pitch control [J]. Ocean Engineering , 2020,207(7): 51–61.[4]WINTER A I. Differences in fundamental design drivers for windand tidal turbines [C]// Oceans . Santander, Spain: IEEE, 2011:1–10.[5]刘宏伟, 何俊, 李伟, 等. 水平轴海流能发电机组独立变桨非对称载荷控制方法[J]. 机械工程学报, 2018, 54(20): 89–95.LIU Hong-wei, HE Jun, LI Wei, et al. Asymmetric load controlmethod for individual pitch of horizontal axis marine current turbine [J].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 2018, 54(20):89–95.[6]KRAUSE P, WASYNCZUK O, SUDHOFF S, et al. Analysis ofelectric machinery and drive systems [M]. 3rd ed. Hoboken:IEEE, 2013: 11–26.[7]MOHAMAD A, ESMAIL M, MIRRAHIM M, et al. A novelfuzzy PI controller for improving autonomous network by considering uncertainty [J]. Sustainable Energy, Grids and Networks , 2019, 18(6): 76–87.[8]第 4 期曾凌霄, 等:基于变桨系统的功率与载荷双目标协同控制[J].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21, 55(4): 750–756.755ZHANG Fu-zheng. High-accuracy method for calculatingcorrelated color temperature with a lookup table based on golden section search [J]. Optik , 2019, 193(6): 13–19.[9]李林欢, 刘斌, 苏宏业, 等. 基于输出误差预测的模糊预测PID 控制及应用[J]. 浙江大学学报: 工学版, 2004, 38(7):33–37.LI Lin-huan, LIU Bin, SU Hong-ye, et al. Fuzzy predictive PID controller based on output-error predic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J].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Engineering Science , 2004,38(7): 33–37.[10]ZHONG Qi, ZHANG Bin, BAO Hui-ming, et al. Analysis ofpressure and flow compound control characteristics of an independent metering hydraulic system based on a two-level fuzzy controller [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and Engineering , 2019, 20(3): 184–200.[11]彭继慎, 丁紫佩, 丁柏闻. 基于方位角权重系数分配的独立变桨距控制[J]. 控制工程, 2014(6): 829–832.PENG Ji-shen, DING Zi-pei, DING Bai-wen. Individual pitch control based on azimuth angle weight number assignment [J].Control Engineering of China , 2014(6): 829–832.[12]黄良沛, 邹东升, 陈磊, 等. 一种模糊PID 控制器的设计与仿[13]真[J]. 机械工程师, 2018(11): 7–9.HUANG Liang-pei, ZOU Dong-sheng, CHEN Lei, et al. Design and simulation of a fuzzy PID controller [J]. Mechanical Engineer , 2018(11): 7–9.曹成帅. 基于改进PID 的风力发电机组独立变桨距控制策略研究[D]. 乌鲁木齐: 新疆农业大学, 2016.CAO Cheng-shuai. Research on control strategy of wind turbines individual variable pitch based on improving PID [D]. Urumqi: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6.[14]LEE L, VANZWIETEN J. Adaptive individual blade pitchcontrol of an ocean current turbine for load reduction [J]. FAU Undergraduate Research Journal , 2017, 6(1): 51.[15]SELVAM K, KANEV S, VAN J W, et al. Feedback-feedforwardindividual pitch control for wind turbine load reductio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ust and Nonlinear Control , 2009,19(1): 72–91.[16]闫学勤, 王维庆, 王海云. 降低风力机叶轮载荷独立变桨距控制策略[J]. 可再生能源, 2019, 37(8): 1241–1246.YAN Xue-qin, WANG Wei-qing, WANG Hai-yun. Individual pitch control for decreasing wind turbines of rotor load [J].Renewable Energy Resources , 2019, 37(8): 1241–1246.[17](上接第726页)LEE J, MANNERING F. Impact of roadside features on thefrequency and severity of run-off-roadway accidents: an empirical analysis [J].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 2002, 34(2):149–161.[17]WENG J, YING E G, HAN H. Evaluation of shipping accidentcasualties using zero-inflated negative binomial regression technique [J]. Journal of Navigation , 2016, 69(2): 433–448.[18]KIM D H, RAMJAN L M, MAK K K. Prediction of vehiclecrashes by drivers' characteristics and past traffic violations in Korea using a zero-inflated negative binomial model [J]. Traffic Injury Prevention , 2016, 17(1): 86–90.[19]MANNERING F L, BHAT C R. Analytic methods in accidentresearch: methodological frontier and future directions [J].[20]Analytic Methods in Accident Research , 2014, 1: 1–22.LORD D, MANNERING F.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crash-frequency data: a review and assessment of methodological alternatives [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 2010, 44(5):291–305.[21]CARTER D, SRINIVASAN R, GROSS F. Recommendedprotocols for developing crash modification factors NCHRP 20-7(314) final report [R]. Washington D.C.: AASHTO, 2012.[22]LORD D, BONNESON J. Development of accident modificationfactors for rural frontage road segments in Texas [J].TransportationResearchRecord:JournaloftheTransportation Research , 2007, 2023(1): 20–24.[23]ELVIK R. State-of-the-art approaches to road accident blackspot management and safety analysis of road networks [R].Oslo: Institute of Transport Economics, 2007.[24]756浙 江 大 学 学 报(工学版)第 55 卷。
水下风车海流能发电技术
水下风车海流能发电技术
林勇刚;李伟;刘宏伟;马舜
【期刊名称】《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年(卷),期】2008(042)007
【摘要】针对水下风车与现代风力机结构形式相似而所利用的能量介质不同的特点,分析机组海流能发电的原理.依据风力机桨叶常用翼型,考虑海流特点,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设计了水下风车发电机组的桨叶,从机械强度和可靠性出发,设计了机组的传动机构和密封机构,并参考海上风力机安装方式设计了水下风车机组安装结构,搭建出水下风车模型样机.通过海下试验表明,水下风车机组海流能最大捕获效率超过35%,设计的水下风车机组能有效地利用海流能发电.
【总页数】5页(P1242-1246)
【作者】林勇刚;李伟;刘宏伟;马舜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流体传动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27;浙江大学流体传动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27;浙江大学流体传动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27;浙江大学流体传动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2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K73
【相关文献】
1.用于海洋仪器供电的低流速海流能发电技术研究 [J], 祁长璞;林勇刚;赵建兴
2.“水下风车”发电开发现状及前景探讨 [J], 李近元;冯兴如;韩毅平;王淼;张吉;邓星
3.浙大研制出国内首台“水下风车” 模型样机成功发电 [J],
4.利用海流发电的“水下风车”通过试验 [J], 杨影
5.“水下风车”将潮汐发电推向实用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流能发电技术的前沿研究与创新
海流能发电技术的前沿研究与创新随着世界能源需求的增长和对可再生能源的迫切需求,海流能发电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清洁能源形式,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科学家的关注。
海流能发电技术利用海洋中的潮流和洋流的动能转化为电能,成为一种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可再生能源形式。
本文将介绍海流能发电技术的前沿研究与创新,包括当前的技术发展状况、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当前,海流能发电技术已经在一些国家开始商业化应用,如英国、挪威、加拿大等。
这些国家利用浮式机器、水下涡轮和底部固定机器等设备来捕获和转化海洋中的潮流和洋流能量。
其中,浮式机器是最常用的技术,它通常采用类似于风力发电机组的设计,通过叶片受到潮流或洋流的作用而转动,进而驱动发电机产生电能。
但是,海流能发电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海洋环境的复杂性使得设备的设计与维护成本较高。
海洋中的波浪、盐度、腐蚀等因素会对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产生影响。
其次,大规模商业化应用需要解决设备的耐久性和可持续性问题,以确保设备的长期运营和维护。
此外,海流能发电技术的发展还面临着法规政策和环境影响评估等问题。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海流能发电技术的研究者们正在进行一系列的创新。
首先,他们通过改进设备的设计和材料选择,提高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例如,采用更耐腐蚀的材料和防腐蚀涂层可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其次,他们研究和开发新型的海流能发电设备,以提高能量转化效率。
比如,利用涡轮和螺旋桨等技术可以提高设备的转速和功率输出。
此外,海流能发电技术的前沿研究还包括对海洋能源资源的评估和优化利用。
通过建立海洋能源资源数据库,研究者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海流能资源,并确定最佳的设备布局。
此外,他们还研究如何将海流能发电技术与其他可再生能源形式如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相结合,以实现能源的多元化和互补利用。
未来,海流能发电技术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提高设备的能量转换效率、降低成本,并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海洋能源开发中的海流能发电技术
海洋能源开发中的海流能发电技术海洋能源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可再生能源之一。
作为地球上最大的能源储存库,海洋中蕴藏着巨大的能源潜力,其中海流能作为一种重要的海洋能源形式,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海流能发电技术以利用潮汐、洋流等运动的水流来产生电能,为人类应对能源需求和气候变化提供了一种可持续、清洁的能源解决方案。
海流能发电技术的原理是利用海洋中的水流运动转化为电能。
目前,主要的海流能发电技术有潮汐能发电和洋流能发电两种。
潮汐能发电是利用潮汐的周期性涨落来产生电能。
当海水涨潮或退潮时,可以通过建设潮汐发电站来利用潮汐能。
潮汐发电站主要分为潮流式发电站和潮汐截流式发电站两种。
潮流式发电站通过在水流较快的地方设置特殊的转子装置,将水流的动能转化为电能。
潮汐截流式发电站则是通过在河口或水道等狭窄的地点建设拦截装置,利用潮水的涨落产生的高低差来驱动涡轮机转动,从而产生电能。
这些技术的共同点是利用水流的动能来驱动发电机产生电能,具有稳定可靠的特点。
洋流能发电是指利用海洋中的洋流运动进行发电。
洋流是指全球范围内的海洋水流,它们因为地球自转和地质构造等因素而形成。
洋流能发电利用洋流的动能来驱动涡轮机或涡轮发电机,产生电能。
目前,洋流能发电还处于初试阶段,但已经有一些试验性项目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中。
关于洋流能发电的具体技术有水平轴和垂直轴涡轮机两种。
水平轴涡轮机是指装置在水下的旋转桨叶,它可以通过海洋中的水流驱动旋转,并发电。
垂直轴涡轮机是指装置在水流中的旋转轴,它可以通过水流的推动来旋转,产生电能。
海流能发电技术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经济效益。
首先,海流能是一种可再生的能源,与化石燃料相比,它可以持续不断地供应能源。
同时,海流能的发电过程中不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小。
其次,相对于太阳能和风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海流能在能量密度上更高,可以提供更稳定的能源供应。
此外,海流能发电技术还可以促进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如海洋渔业、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海洋交通等。
海流能发电研究综述
海流能发电研究综述能源危机之火愈演愈烈,传统能源渐成杯水车薪,各国都纷纷走上了寻求新能源的道路。
作为覆盖地球表面 71%的海洋蕴含着巨大的能源,其中海流能凭借其分布广泛,绿色环保,可预测性好等独特优势,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我国作为世界上海流能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亟待加大对该能源的研究和开发力度。
本文聚焦于海流能发电技术,综述了目前海流能发电及其能量控制系统的特点和工作原理,并指出了海流能这种清洁能源在我国的分布情况及可开发利用的范围,然后对其开发成本和经济环境效益进行了探讨,最后指出了海流能发电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对我国未来海流能开发技术发展的愿景,以期抛砖引玉,能给该领域的研究者一些有益的思考。
能源是国民经济重要的物质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据有关专家估测,到 2050 年我国能源消耗总量将达到 2000 年的 3 倍,传统的能源结构产能提升的减缓和国民经济对能源日益增加的需求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特别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带,能源短缺问题更为严重,使得开发新能源的任务日渐紧迫。
我国拥有广阔的海岸线,海洋除了蕴含丰富的矿产资源资源和油气资源外,还蕴含着丰富的海洋能资源,这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
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以期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本文将综述海流能的特点及其能源转换系统的几个关键性问题,并对其技术的发展进行一定的展望,以飨读者。
1 海流能的特点海洋能的存在形式多样,如海流能、波浪能、盐差能、温差能等,发电是开发利用海洋能的主要形式。
海流是由潮汐引起的有规律的海水运动或海底水道和海峡中较为稳定的流动。
大量的海水从一个海域长距离地流向另一个海域所形成的海水环流是最常见的海流。
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相比,海流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海流能的能流密度比风能高得多。
2m/s 海流的能流密度是10m/s 的风能的能流密度的 6 倍多。
对于特定的海域,海流主要在潮汐作用下运动,由于潮汐作用是地月引力的周期性变化引起的,所以海流运动其有很强的规律性、可预测性和持续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流固耦合理论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科研热词 流固耦合 数值模拟 多孔介质 固流耦合 动力响应 非线性 蠕变 突水 渗流 水下爆炸 损伤 变形 齐次扩容精细积分法 高能气体压裂 高压转子系统 高压注水 饱和砂土 颤振 顺序法 非线性morison方程 静电致动器 陷落柱 阻抗失配 采矿工程 采煤 采场覆岩 采动破坏带 输液管 轴向力 软岩 软土路基 贮液圆柱容器 贮液圆柱壳 覆盖层 裂缝动态延伸 裂纹 被动约束层阻尼 航空发动机 能量转换 耦合模型 网格生成与更新 网格技术 结构工程 约束层阻尼层合壳 离散单元法 祁南煤矿 瞬态热振动 相容拉格朗日-欧拉(ule)法 疏松砂岩 瓦斯渗流 理论模型 爆炸空腔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潮流能发电及潮流能发电装置汇总
潮流能发电及潮流能发电装置戴庆忠摘要 潮流能发电是利用潮汐动能的一种发电方式。
由于潮流能发电不需要筑坝 拦水,具有对环境影响小等许多优点。
因此,近年来潮流能发电引起许多国家 重视,潮流能发电技术发展很快。
本文从分析潮流能的特点入手,介绍了国内外潮 流能发电的近况,重点介绍目前出现的各种潮流能发电装置,包括水平轴潮流能水轮 机、竖井潮流能水轮机、振荡水翼式潮流能装置等。
关键词 潮汐 潮流能 潮流能水轮机 潮流能发电1 前言1.1 潮流能的特点潮流主要是指伴随潮汐现象而产生的有规律的海水流,潮流每天两次改变其大小和方向。
而潮流能发电则是直接利用涨落潮水的水流冲击叶轮等机械装置进行发电。
众所周知,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太阳等引力作用下形成的周期性海水涨落现象。
潮汐现象伴随两种运动形态:一是涨潮和落潮引起的海水垂直升降,即通常所指的潮汐;二是海水的水平运动,即潮流。
前者(海水垂直升降)所携带的能量(潮汐能)为势能;而后者所携带的能量(潮流能)为动能。
可以说,两者是与潮汐涨落相伴共生的孪生兄弟。
对前者,可以采用类似河川水力发电的方式,筑坝蓄水发电;而对本文所介绍的潮流能,可以采用类似于海流发电方式,利用潮流的动能发电。
与常规能源比较,潮流能有以下特点:(1) 潮流能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
(2) 潮流能的能量密度较低(但远大于风能和太阳能),但总储量较大。
(3) 与海流能不同,潮流能是一种随时间、空间而变化的能源,但其变化有规律可循, 并可提前预测预报。
(4) 潮流能发电不拦海建坝,且发电机组通常浸没在海中,对海洋生物影响较小,也不 会对环境产生三废污染,不存在常规水电建设中头疼的占用农田、移民安置等诸多问题。
(5) 与陆地电力建设相比,潮流能开发环境恶劣,一次性投资大,设备费用高,安装维 护和电力输送等都存在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
1.2 潮流能水轮机输出功率的计算潮流能机组输出功率的计算公式为: P=ηρ23AV式中 P ——功率,Wρ——海水密度,1025kg/m 3A ——潮流水轮机转子扫掠面积,m 2V ——潮流速度,m/sη——效率从上述可以看出,潮流能机组的输出功率很大程度决定于潮流速度。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_流固耦合分析_期刊发文热词逐年推荐_20140812
推荐指数 4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科研热词 腐蚀产物保护膜 能量原理 流固耦合分析 流固耦合 整体插值法 数据传递 异径管 局部插值法 变形量 冲蚀失效
2014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科研热词 参数研究 饱和黏弹性土 饱和土 隧道工程 质量耦合 谐振 解析方法 球形沼气池 液压颤振 流固耦合 模态分析 模具结构 圆柱形衬砌结构 动力响应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科研热词 流固耦合 数值模拟 非线性 静电致动器 轴向力 腐蚀产物保护膜 能量转换 能量守恒 热流固耦合 湿模态 液压平衡装置 海流能发电装置 海流发电 水平轴螺旋桨式 水平轴 模态分析 有限元法 最大能量捕获 无阀微泵 数据传递 数值仿真 微机电系统 径向基函数 弯管 动力响应 冲蚀预测 l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3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013年 科研热词 流固耦合 储液罐 投影方程 性能曲线 弹塑性 动力推覆 软性磨粒流 超声波激振 超临界压力传热 硅材切割 盾构隧道 甲烷 湍动能 温度分析 沉降 数值模拟 扰流 孔隙水压力 动力稳定性 主动冷却 floquet理论 flac3d b-r准则 推荐指数 4 3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海流能发电装置功率控制技术研究
轮
2 0 年, 0 5 浙江大学流体传动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研制 出5 W k
水平 轴 式 海 流能 发 电装 置 的试 验 样机 , 在 浙 江 省 岱 山县 海 试 发 电 并 成 功 ( 图 1 示 )在此 基 础 上 , 如何 最 大 程 度地 捕获 海 流 的 能量 如 所 。 对 和 提 高 发 电 电能 品 质 也 进 行 了研 究 。 文 以 2k 海 流 能 发 电装 置 本 5W
维普资讯
新 能 源 发 电 控 制 技 术
U iz n w a l E e g orP we ne a i n tl e Re e be n r y f o rGe rto i
《 气自 化 20年 0 电 动  ̄ 8 第3卷第3 0 期
Ab ta t s r c :An lzn ma1s n t e t d l ft e h r o tla i rn u r n u b n . s d o h n y i o rn ur n u b n ay ig s l i a mah mai mo e o i n a x a ma e c re ttr i e Bae n t e a a ss fma i e c r t r i e .gl c o h z l i l e t c aa trs c 。 t e i e ft cn xma r e e e g si v siae n tae y o dr c p e o t h c a r c h h r ce t s h d a o r ig ma i l ma i n r y i n e t td a d a sr tg fi i ts e d c nmlw ih c n t e t e i i a n g n e a o t l oq e s e d C F ei u owa d Th e u t f i l t nv r ist e c re te sa df a i i t f h rp s d c n r l t tg . pi ma t r u .p e u V sp t r r . er s l o mu ai e i e h o cn s n sbl y o ep o o e o to r e y f s o f e i t sa Ke wo d : rn u r n u b n e e ao p w rta kn p we tb l y id r c p e o to y r s mai e c r t r i e g n r tr o e rc ig e t o rsa i t n i ts e d c n rl i e
海洋技术在海洋能源利用中的应用
海洋技术在海洋能源利用中的应用在当今全球能源需求不断增长,而传统能源面临日益枯竭和环境压力的背景下,海洋能源的开发利用逐渐成为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
海洋蕴含着丰富的能源资源,如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温差能和盐差能等。
海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为这些能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潮汐能是海洋能源中较为常见和易于利用的一种。
利用潮汐能的关键技术之一是潮汐发电。
潮汐发电站通常建在海湾或河口等潮汐落差较大的地方。
通过修建水坝和水闸,在涨潮和落潮时控制水流,驱动水轮机转动从而发电。
海洋工程技术在潮汐发电站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水坝的设计和施工、水轮机的制造和安装等。
先进的材料技术也确保了水坝和设备能够在海洋环境的长期侵蚀下保持稳定和高效运行。
波浪能的利用则面临着更多的技术挑战。
由于波浪的能量分布不均且具有随机性,高效收集和转化波浪能成为关键。
目前,已经有多种波浪能发电装置被研发出来,如振荡水柱式、摆式、筏式等。
这些装置利用不同的原理将波浪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例如,振荡水柱式装置通过波浪推动气室中的空气,驱动空气涡轮机发电;摆式装置则依靠波浪的冲击力使摆体摆动,带动发电机工作。
海洋监测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波浪的特性和分布规律,从而为波浪能装置的选址和设计提供依据。
同时,材料科学的进步使得制造出更坚固、耐腐蚀的装置部件成为可能,提高了装置在恶劣海洋环境中的使用寿命。
海流能的开发利用也逐渐受到关注。
海流能发电装置通常需要安装在海流流速较大的海域。
为了有效地捕捉海流的能量,装置的设计需要考虑海流的速度、方向和变化规律。
例如,螺旋桨式海流能发电装置通过海流推动螺旋桨旋转来发电。
在这个过程中,海洋测绘技术可以帮助确定合适的安装位置,而流体力学的研究则为装置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
此外,远程监控和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使得对海流能发电装置的运行管理更加便捷和高效。
温差能的利用基于海洋表面和深层之间的温度差异。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_α螺旋_期刊发文热词逐年推荐_20140811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1 1 1 1 1 1 1
2011年 科研热词 螺旋理论 并联机构 雅可比矩阵 钢带并联机器入 进化起源 运动学 质型多角体病毒 计算全息 衍射光学元件 螺旋神经节细胞 螺旋相位板 蜗轴螺旋管 荧光光谱 相互作用 激光直写 沼气净化 杆状病毒 数值分析 奇异 失稳力 大鼠 多角体蛋白 化学感受蛋白 力学特性 分子结构 光学涡旋 伴随运动 二氧化碳脱除 中华蜜蜂 n-甲基二乙醇胺 ma 推荐指数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穿支皮瓣 3 数字解剖 3 血管造影术 2 螺旋计算机 2 膝降动脉 2 移植 2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2 显微外科手术 2 体层摄影术 2 高频方波 1 预紧力 1 非接触电能传输 1 隐支 1 诊断 1 螺钉固定 1 螺纹联接 1 螺旋传动机构 1 螺旋ct 1 苯磺酰类5-氟尿嘧啶衍生物 1 腓肠动脉 1 聚合度 1 罗丹明b 1 网络谣言 1 穿支 1 稀土 1 眩晕 1 生理生化和结构特征 1 生物学功能 1 琼胶寡糖 1 牙种植 1 沉默的螺旋 1 枕颈融合 1 松耦合变压器 1 有限元分析 1 数字化解剖 1 控制实验 1 折叠翼面展开机构 1 抗癌活性 1 抗性响应 1 微分脉冲伏安法 1 异源表达 1 应用价值 1 展开运动 1 屈服极限 1 小功率 1 寰枢关节半脱位 1 多平面重组 1 多层螺旋ct 1 坛紫菜 1 圆柱移动凸轮机构 1 图像处理 1 合成 1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_能量利用_期刊发文热词逐年推荐_20140811
科研热词 故障诊断 高效收光率 风能发电机 非成像光学 阶次跟踪 近邻距离 轴承 自由度缩减模型 能量获取与管理 能量管理 能量有效 能量整形 网络仿真 经验模态分解 纹理图像分割 系统辨识 系统协作 硫化镉 电气化监控 生物信息学 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 琴森-香农散度 特征提取 滤波器组 溶胶-凝胶 永磁同步电机 毛竹 模糊神经网络 模态坐标 柴油机 条件随机场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最优控制 智能配网 无线传感器网络 抛物反射器 开关角 开关磁阻电动机 工业企业 小波包 密度泛函理论 太阳能光伏电池 多级流模型 多智能体系统 增益调度 基因克隆 图分割 哈密顿反馈耗散控制 吸收光谱 发光性质 发光二极管 双树轮廓波变换
1 1 1 1 1 1 1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动态融合 功率控制 再编程 光学扩展量 信道传播模型 信号处理 传感网络 交互式图像分割 三阶光学非线性 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 z-scan von karman板理论 teager-huang变换 9,9'-螺双芴
53 54 55 56 57 58 59
光学设计 光学扩展量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信息论准则 产氢发酵 乙醇发酵 ge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推荐指数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_螺旋理论_期刊发文热词逐年推荐_20140812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4年 序号 1 2 3 4 5 6
2014年 科研热词 能量转变 分子动力学模拟 全α 蛋白质 二级结构 il-37 b细胞表位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பைடு நூலகம்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螺旋输送 2 缓凝砂浆 2 可视化流场 2 bingham流体 2 静态性能分析 1 阶跃响应 1 通货膨胀螺旋 1 通货紧缩陷阱 1 计算流体力学(cfd) 1 计算流体力学 1 机械密封 1 有限单元法 1 政策搭配 1 密封性能 1 多孔端面 1 伺服螺旋结构 1 价格水平决定的财政理论 1 2d伺服阀 1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科研热词 螺旋理论 知识 瞬时运动 情境 并联机构 并联机器人 工业设计 奇异位形 产品设计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科研热词 运动仿真 轴向力 能量转换 短幅内摆线 液压平衡装置 海流能发电装置 海流发电 水平轴螺旋桨式 水平轴 最大能量捕获 数值模拟 双头单螺杆泵 优化模型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11年 科研热词 螺旋理论 并联机构 雅可比矩阵 钢带并联机器入 运动学 计算全息 衍射光学元件 螺旋相位板 激光直写 数值分析 奇异 失稳力 力学特性 光学涡旋 伴随运动 推荐指数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欧洲海洋能源中心TEC&WEC研究综述
欧洲海洋能源中心TEC&WEC研究综述摘要:开发利用海洋能在欧洲海洋能源中心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不同的潮流波浪发电设备也被开发出来。
欧洲海洋能源中心在发电装置设计开发中已经有了很多年的经验,也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
文中主要介绍了一下主要的潮汐能和波浪能发电设备形式及其转换机理,以期能够在以后的研究中有所启发。
最后文章介绍了苏格兰能源情况以及潜力,希望对中国开发海洋能源有所作用。
关键字:TEC WEC 潮流能波浪能水轮机锚固中图分类号:TP391.91潮汐设备潮汐能利用的是由地球,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场的相互作用产生的海域内的水流潮汐的沉浮中的能量。
快速流动的海流的影响往往会被海域的地形特征所放大,例如海岬,水湾和海峡,或者是那种狭窄通道的海床,这些地方都会影响海流。
潮汐流装置就是利用这些水流冲击水下的涡轮机,从而利用海流中所蕴藏的动能。
由于水的密度比较高,这也就使得水轮机不需要过大的叶片和转速就能够产生足够量的电能。
如果要增加水轮机的流量和它的输出功率,我们可以利用在叶片周围加一个集中器,这样就能够让水流集中于转子上。
目前我们已经确定了四个主要潮汐能转换器(TEC),下面就对其进行介绍。
(1)水平轴涡轮机该装置发电的原理与风力涡轮机发电的原理相似,它也是利用不停运动的流。
通过把该种设备安装在管道里面,就能够集中水流产生压差,进而产生二次流动影响。
(2)垂直轴涡轮机该装置也是采用类似于水平轴涡轮机提取水中能量的方法来从中提取能量,只不过两者不同的是轴涡轮机是被垂直安装的。
(3)震荡水翼水翼是被连接到一个震荡臂上,无论潮汐流从翼的哪一边流过来,它都会引起翼上下运动。
翼的运动会驱动液压系统中的流体,进而就会产生电。
(4)文丘里效应通过把装置固定一个导管里,这样就能够集中通过涡轮机的水流,进而产生更好的效果。
将这种类似与漏斗的装置放置在潮汐水流中,水的流动就能够直接地驱动涡轮机,或者通过引起系统中压力差来驱动空气涡轮机来进行发电。
潮流能发电及潮流能发电装置
潮流能发电及潮流能发电装置戴庆忠摘要 潮流能发电是利用潮汐动能的一种发电方式。
由于潮流能发电不需要筑坝 拦水,具有对环境影响小等许多优点。
因此,近年来潮流能发电引起许多国家 重视,潮流能发电技术发展很快。
本文从分析潮流能的特点入手,介绍了国内外潮 流能发电的近况,重点介绍目前出现的各种潮流能发电装置,包括水平轴潮流能水轮 机、竖井潮流能水轮机、振荡水翼式潮流能装置等。
关键词 潮汐 潮流能 潮流能水轮机 潮流能发电1 前言1.1 潮流能的特点潮流主要是指伴随潮汐现象而产生的有规律的海水流,潮流每天两次改变其大小和方向。
而潮流能发电则是直接利用涨落潮水的水流冲击叶轮等机械装置进行发电。
众所周知,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太阳等引力作用下形成的周期性海水涨落现象。
潮汐现象伴随两种运动形态:一是涨潮和落潮引起的海水垂直升降,即通常所指的潮汐;二是海水的水平运动,即潮流。
前者(海水垂直升降)所携带的能量(潮汐能)为势能;而后者所携带的能量(潮流能)为动能。
可以说,两者是与潮汐涨落相伴共生的孪生兄弟。
对前者,可以采用类似河川水力发电的方式,筑坝蓄水发电;而对本文所介绍的潮流能,可以采用类似于海流发电方式,利用潮流的动能发电。
与常规能源比较,潮流能有以下特点:(1) 潮流能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
(2) 潮流能的能量密度较低(但远大于风能和太阳能),但总储量较大。
(3) 与海流能不同,潮流能是一种随时间、空间而变化的能源,但其变化有规律可循, 并可提前预测预报。
(4) 潮流能发电不拦海建坝,且发电机组通常浸没在海中,对海洋生物影响较小,也不 会对环境产生三废污染,不存在常规水电建设中头疼的占用农田、移民安置等诸多问题。
(5) 与陆地电力建设相比,潮流能开发环境恶劣,一次性投资大,设备费用高,安装维 护和电力输送等都存在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
1.2 潮流能水轮机输出功率的计算潮流能机组输出功率的计算公式为: P=ηρ23AV式中 P ——功率,Wρ——海水密度,1025kg/m 3A ——潮流水轮机转子扫掠面积,m 2V ——潮流速度,m/sη——效率从上述可以看出,潮流能机组的输出功率很大程度决定于潮流速度。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_流体仿真_期刊发文热词逐年推荐_20140812
科研热词 混凝土泵 搅拌系统 仿真 amesim
推荐指数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科研热词 数值模拟 流固耦合 微机电系统 静电致动器 静电微泵 轴向力 蓄能稳压 腐蚀产物保护膜 能量转换 液压平衡装置 液压传动 海流能发电装置 海流能 海流发电 流场 泵膜 水平轴螺旋桨式 水平轴 有限元法 最大能量捕获 数值仿真 抛光液膜 弯管 化学机械抛光 冲蚀预测 仿真
2011年 科研热词 浸没式光刻 旋转电磁铁 低惯量 鼻腔 高速开关阀 高压瞬变 非接触式电能传输 软性磨粒流 谐振频率 计算流体动力学 缝隙流场 结构化表面 纳米颗粒 矩角特性 电路仿真 电液振动冲击 浸没流场 浸没单元 海洋 流场特性 流场可视化 流动仿真 沉降 水平集 柴油 更新效率 无针注射 数值模拟 射流 安瓿瓶 动态特性 剁锉机 仿真计算 仿真 fluent仿真 amesim 2d数字阀 2-d数字阀 推荐指数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验证 1 隔振器 1 速度场测量 1 适用性 1 迷宫密封 1 负载控制 1 计算流体动力学 1 表面节流 1 蝶阀 1 蓄能稳压 1 能量回收 1 空气轴承 1 电能变换器 1 电液伺服技术 1 湍动能 1 温度 1 液压传动 1 海底观测网 1 浮力摆 1 测量特性 1 流量传感器 1 流体仿真 1 波浪能 1 气管扰动 1 气液结合 1 气浮轴承 1 气体轴承 1 模拟 1 无摩擦气缸活塞 1 散热 1 排量控制 1 性能计算 1 微流体粒子图像测速技术 1 微注塑 1 微小尺度 1 射流振荡 1 图像叠加 1 参数优化 1 压电液压 1 半物理试验 1 动压力 1 低密度粒子图像 1 仿真 1 fluent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平轴螺旋桨式海流能发电技术研究李伟林勇刚刘宏伟马舜(浙江大学流体传动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杭州 310027)摘要: 针对水平轴螺旋桨式海流能发电装置与现代风力机的异同点,分析其发电原理。
依据风力机桨叶基本翼型,考虑海水密度和海流流速等特点,利用流场仿真方法,设计了“水下风车”发电机组的桨叶,并分析了机组的传动机构、密封、水下安装等关键技术的设计方案,真实搭建了“水下风车”模型样机。
通过海下发电试验表明“水下风车”机组及关键元器件的设计方案可行。
关键词: 水下风车风力机海流桨叶流场仿真0 引言化石能源过度使用造成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问题日显突出,成为人类持续生存与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
地球表面的71%都是海洋,蕴育着巨大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如何有效地开发利用,已成为国际学者的研究热点。
“水下风车”正是利用洋流能进行发电的一种新的能源机械系统。
2003年6月,英国科学家在德文郡北部海中建造世界首台机组水平轴螺旋桨式海流能发电机组,由于其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现代风力机相似,故被称为“水下风车,Underwater Windmill”。
2004年,英国海流发电机有限公司(Marine Current Turbine, Ltd. ,MCT)制造第一台并网型,额定容量300 kW的机组。
2005年该公司又开发了1MW机组,并计划在2006年安装10台1MW的机组,构造小型的水下发电场[1]。
而美国Verdant Power公司2005年3月在军方的资助下,于纽约东海岸建成6台35kW的机组,预计通过18月的试验,将进行200~300台的水下发电场的建设[2]。
由此可见“水下风车”将逐步成为大规模利用海流能的有效途径之一。
我国的海流能资源丰富,可开发的“水下风车”机组装机容量据估计可达1830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270亿度。
2004年浙江大学流体传动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50735004);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50505043)作者,E-mail:Liw@在风力机研究设计的基础上对“水下风车”进行资料收集和原理分析,在分析水下风车机组与风力机异同点的基础上,特别针对桨叶、传动机构、密封三方面进行着重研究,2006年初搭建出一台“水下风车”样机,并于浙江省岱山县海试发电成功。
1 “水下风车”海流发电原理分析“水下风车”海流能发电机组由于其结构、工作原理与现代风力机基本相似[3],因此而得名。
机组通过叶轮捕获海流能,当海水流经桨叶时,产生垂直于水流方向的升力,使叶轮旋转,通过机械传动机构,带动发电机转动,发出电能。
海水流动的起因很多,主要有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潮流等,实际上由单一原因产生的海流极少,往往是几个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有主次,近海以潮流为主,外海多为风海流和密度流。
然而无论什么起因,对于“水下风车”机组,一般认为只要海流最大流速超过2m/s(约4Kn),便可进行开发利用。
“水下风车”机组主要由桨叶、轮毂、传动机构、密封、机舱、制动器、发电机、整流励变控制器、对水机构、塔架等关键部件组成,其中两片或三片桨叶安在轮毂上构成叶轮,传动机构、制动器、发电机、整流励变控制器和对水机构都密封于机舱内,叶轮与机舱完全浸没在水中,叶轮的方向由对水机构调节始终保持正面迎着水流,塔架对机舱起支撑固定作用。
图1为英国MCT公司300kW机组的实物图。
图1 MCT “水下风车”“水下风车”与风力机相比,由于所利用的能量介质不同又有自身特点:(1) 海水流动方向是有规律,如由潮汐引起,水流的方向是双向,如由气候、海水密度差引起,产生的水流方向是单向。
而且流速在短时间内变化幅度不大,长时间段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而风的变化是无规律、瞬息万变。
因此相对与风力机,水流的稳定和可预测,对于“水下风车”机组的最优能量捕获和可靠性都是有利的。
(2) 根据贝兹理论:p SC v P 321ρ= (1) P 为机组捕获的能源,ρ为流体密度,v 为流体速度,S 为叶轮的扫及面积,C p 能量利用系数。
虽然海流速度很慢,机组的额定流速一般设定在2m/s 左右,仅为常规风力机额定风速得1/6,但海水密度是空气的800多倍,假定C p 值相同,对于同功率机型下,“水下风车”的桨叶直径只需为风力机的0.519倍。
(3) 由于“水下风车”浸没在海中,机组不仅要防海水腐蚀,有很好的密封性,而且同其它涡轮机械一样,桨叶必须具备很好的防气蚀特性。
2 水下风车机组设计由于国外水下风车海流能发电技术研究仅开始于二十一世纪初,而且还涉及到军事用途,所以很难得到相关设计资料。
因此整个设计完全依靠自主研发。
2.1 桨叶设计桨叶是水下风车的关键元件,直接关系到海流能捕获的效率。
但是由于能量密度和流速的不同,同等直径的风力机桨叶是无法直接照搬到“水下风车”上,桨叶需自行设计。
(1) 翼型设计“水下风车”桨叶并不是一个标准的几何体,直接设计出合适的翼型是十分困难。
由于能量捕获的工作原理与风力机相同,故设计首先考虑选择常规的NACA 系列风力机标准翼型[4],由Fluent 软件对该系列的翼型进行流场压力和气蚀仿真,选择在额定海流流速和额定叶轮转速下,升力系数C l 相对最大、阻力系数C d 相对最小,且气蚀作用不明显的翼型,并进一步修改优化翼型结构,图2为桨叶翼型Fluent 二维仿真图。
图2 桨叶二维仿真图标准翼型数据对应的是0到1的无量纲,由翼型图可得单位尺寸下的弦长。
在参考风力机空气动力学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由文献【5】得出距叶轮中心r 处的桨叶实际弦长l 为:949π1622200l +=R r r b C l λλ (2) 式中v R /0ωλ=表示叶尖速比,R 为叶尖风轮半径,b 为叶轮桨叶数,升力系数C l 由Fluent 计算得到,图3为仿真得到的不同攻角α的升力系数阻力系数。
图3升力系数和阻力系数曲线图根据实际弦长与翼型图上的弦长比值,以此放大标准翼型数据便得到所设计桨叶的真实翼型尺寸。
小型的“水下风车”一般整个桨叶只采用一种翼型,而大型机组则可以采用2、3个翼型。
如果计算硬件条件合适,在翼型设计时最好采用Fluent 三维仿真。
(2)桨叶强度设计由叶素原理[6],计算叶轮半径r ,r +dr 段叶片的受力情况,为了便于最终的桨叶负载计算,将作用力升力d F l 和阻力d F d 的合力分解为轴向分量d F a (方向与主轴轴心线平行)和切向分量d F u (方向与主轴轴心线垂直),如图4所示。
()I C I C r l F a sin cos d 21d d l 2+=ωρ (3) ()I C I C r l F u cos sin d 21d d l 2+=ωρ (4) 式中ρ为海流密度,ω为叶轮转速,I 为倾斜角即攻角i 与节距角β的和。
利用分段积分的方法,最终算出桨叶总的轴向力F a 、切向力F u 以及叶根处的弯、扭矩,用于C lC lC dC dα强度设计。
图4 叶素上的力桨叶的材料对于强度设计也十分重要。
玻璃钢是风力机桨叶常用的材料,然而海水的密度是空气的800多倍,同尺寸的水下风车桨叶负载比风力机大了许多,因此在设计时,小型机组采用玻璃钢的,桨叶总量轻,自启动效果好,然而对于大型机组,可借鉴轮船螺旋桨的材料,采用锰铝合金铜、钛合金或环氧树脂。
(3)气蚀防护由于浸没在水中的桨叶旋转时,叶片迎流面的压力较高,而叶背处压力较低,当叶片局部压力达到或低于该点的汽化压力时,就会出现气泡。
不同半径处的攻角和入流速度是不同的,迎流速度的提高和攻角的增大使叶背处的压降更加明显。
温度一定时,液体的汽化压力就是恒定的,所以气蚀现象的出现与否可以根据叶片周围液体局部压力分布的大小来判断。
可以通过汽化系数σ或压力系数P K 来表示:2205.05.0V P gh P V P P V atm V ρρρσ−+=−= (5) 205.0V P P K L P ρ−=(6) 式中P 0 为参考静压力,等于P atm +ρgh,N/m 2;P atm 为大气压力,N/m 2;P V 为汽化压力,N/m 2;ρ为水的密度,kg/m 3;h 为水的深度,m ;V 为自由来流的速度,m/s ;P l 为局部压力,N/m 2。
l d Fu d F bd F s d F dd F βiωI图5为通过Fluent 仿真计算得到不同攻角单位弦长分布的压力系数P K 。
当P L =P V 或-K P ≦σ时,就会出现气蚀现象。
叶片的形状主要根据动力学性能和结构设计来确定。
为了尽可能地提高叶片效率,就要增大叶片的升力系数C l 工作范围和攻角变化范围,同时结构上也要尽量避免气蚀的发生,如图6所示。
从效率的角度看,要减小阻力系数C d 。
而从结构强度上考虑,又需要有较厚的截面,尤其在叶片根部,而这又会导致较高的阻力系数。
图6 σ—C d 气蚀关系图不同深度对应的压力也不同,其它条件不变时,随着深度的增加可以延缓气蚀的过早出现,所以对于叶片,其气蚀最先出现在风轮扫截面的上半部。
同时叶片的尖速应该足够的低以保证其不出现气蚀,而随着深度的不同,允许的最大尖速也是不同的。
对于水下风车设计而言,如果仅仅为了避免气蚀而将叶轮转速控制在很低时,那么功率一定时,叶片将需要承受很大的扭矩。
因此桨叶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安装深度、转速、水流速度等综合因素。
同时在桨叶的表面加覆上碳纤维可以起到减小海水内沙土磨损和气蚀损伤。
σC d2.2 传动机构设计为了尽可能减小对海洋生物生存环境的影响,机组的叶轮转速比较低,额定转速一般设定为每分钟十几转,因此在叶轮和发电机间设计了增速箱传动机构。
增速箱的结构设计可参考风力机,然而目前风力机故障80%以上都是出自增速箱,水下风车机组的机舱置于水下,故障维修就更为困难,因此提高增速箱强度、疲劳寿命就尤为重要。
增速箱扭矩T 为n P T 550 9= (5)式中n 为转速。
由最大流速计算齿轮箱极限扭矩,对齿轮箱内各零部件进行强度校核。
又由Miner 法则(疲劳累积假说),当量载荷T eq 为p p n n p p N T N T N T N T 1eq 2211eq ⎟⎟⎠⎞⎜⎜⎝⎛+++=" (6)式中 T 1、T 1、…T n 为按照大小排列的各级海流流速下载荷;N 1、N 1、…N n 为根据试验地海流流速变化规律,得到与T 1、T 1、…T n 相对应的循环次数,此两组数据可以画出水下风车齿轮箱的载荷谱;N eq 为当量载荷循环次数,等于大于50%名义转矩所有载荷的循环次数总和;p 为材料的试验指数。
根据载荷谱和当量载荷便可对齿轮箱轮齿、轴、轴承进行疲劳寿命计算,实现各零部件等寿命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