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祛暑方剂,祛湿方剂

合集下载

三仁汤——夏季祛暑湿最好使的方子

三仁汤——夏季祛暑湿最好使的方子

三仁汤——夏季祛暑湿最好使的方子马上就要进入最炎热的三伏天了,对于现在又闷又热又湿的夏季来说,体内往往就会有暑湿,此时一感冒就会形成暑湿感冒。

一般的感冒分为风寒与风热,暑湿感冒就比较麻烦了,不仅除了热外,还有一个湿。

这种暑湿感冒一般表现为发热、喉咙疼痛和咳浓痰、流粘稠鼻涕等症状,而且出汗后,体温不会下降,还会出现头晕、脑胀和昏沉沉没有精神等。

对于现在特殊的疫情时期,有这些症状还是比较尴尬的,都说“千寒易去,一湿难除”,怎么对付这种暑湿感冒呢?就要用到祛暑湿最常用的方子——三仁汤。

三仁汤,就是杏仁、白蔻仁、薏苡仁这“三仁”,加上半夏、竹叶、厚朴、通草这几味药。

这个方子里的“三仁”都是祛湿的,其中杏仁开肺气,中医认为肺为水之上源,白蔻仁开中焦之气,薏苡仁泻下焦水湿。

水湿一去,身体自己就恢复了。

这种暑湿感冒用三仁汤后,恢复极其迅速,往往一两天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在暑湿天气的影响下,很多人出现了倦怠乏力、不思饮食、头晕昏沉等不适症状,体质敏感的人就更难受了:胸闷气短、烦躁失眠、脘腹胀闷等接连而来。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的脾胃是最敏感的,因此就算再怎么闷热口渴,也不要无度地喝冰饮、吃生冷水果,最好喝常温的水。

健脾祛湿汤——夏季祛湿的最佳能手署与湿结合在一起是很难处理的,但只要我们把湿气去掉,湿气上的暑气也就无所依附了。

很多人的潜意识里,薏米是祛湿的,但实际上生薏米是性寒的,对于脾胃虚寒的人来说,生薏米反而会加重脾胃的虚寒,“土”对应人体的“脾”,只有用黄土炒过的薏米,才具有健脾祛湿效果,怎么用黄土炒过的薏米煮祛湿汤呢?可以点进视频观看哦!材料:黄土炒薏米、秘制白术、茯苓、十年以上老陈皮等药材,腰果、玉米、萝卜做法:把材料倒入锅中,加入1500ml水,大火煮开转小火炖一个小时即可食用。

你要的材料在这里,可以点进小程序购买健脾祛湿汤的材料哦!交易担保广州随安堂 #随安定制#健脾祛湿汤小程序望你越来越健康。

中医《方剂学》祛暑剂(祛暑利湿)——六一散(原名益元散《伤寒直格》)

中医《方剂学》祛暑剂(祛暑利湿)——六一散(原名益元散《伤寒直格》)

中医《方剂学》祛暑剂(祛暑利湿)——六一散(原名益元散《伤寒直格》)一、组成滑石六两(180克)、甘草一两(30克)。

二、用法为细末,每服三钱,蜜多(“多”,一作“少”)许,温水调下,或无蜜亦可,每日三服;或欲冷饮者,新井泉调下亦得;解利发汗,煎葱白、豆豉汤下,每服一盏,葱白五寸、豆豉五十粒,煮取汁七分服(现代用法:为细末,每服9~18克,包煎,或温开水调下,日2~3服;亦常加入其他方药中煎服)。

三、歌括1.六一散六一散用滑石草,清暑利湿此方饶。

2.益元散加入辰砂名益元,兼能镇心亦有效。

3.碧玉散或加青黛名碧玉,目赤咽痛俱可消。

4.鸡苏散滑草薄荷鸡苏散,暑湿风热俱能疗。

四、功用祛暑利湿。

五、主治感受暑湿。

身热烦渴、小便不利,或泄泻。

六、方解本方证乃暑邪挟湿所致。

暑为阳邪而通于心,故伤于暑者,多见身热、心烦;暑热伤津,则见口渴;暑热伤气,湿阻于里,膀胱气化不利,故见小便不利,或为泄泻,治宜祛暑利湿为法。

方中滑石质重体滑,味甘淡而性寒,能清热利小便,使三焦湿热从小便而出,以解除暑湿所致的心烦、口渴、小便不利诸证,用为君药。

甘草生用,既能清热和中,又同滑石合成甘寒生津之用,使小便利而津液不伤,为佐使药。

本方药虽二味,却具巧思,有清热而不留湿,利水又不伤正之妙,为治疗暑湿病的常用基础方。

但本方究属药少力薄之剂,暑湿重者,还当同其他方药配合使用。

若暑病不兼湿,或小便利者,亦非所宜。

本方原名益元散,一名天水散,一名太白散。

后人通称为六一散。

沿用通称者,既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又含方药用量比例,以示区别于本方加硃砂之益元散七、附方及方论1.益元散(《伤寒直格》):即六一散加辰砂,灯芯汤调服。

功用:清心祛暑,兼能安神。

主治:暑湿证兼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

2.碧玉散(《伤寒直格》):即六一散加青黛令如轻碧色。

功用:祛暑清热。

主治:暑湿证兼有肝胆郁热者。

3.鸡苏散(《伤寒直格》):即六一散加薄荷叶一分(7.5克)。

『经典处方』方剂之祛暑剂之香薷散

『经典处方』方剂之祛暑剂之香薷散

『经典处方』方剂之祛暑剂之香薷散方剂之祛暑剂之香薷散香薷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 1、香薷去土一斤(500g) 2、3、白扁豆微炒厚朴去粗皮姜制,各半斤(各250g)[用法]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9g),水一盏,入酒一分,煎七分,去滓,水中沉冷。

连吃二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水煎服,或加酒少量同煎,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 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主治] 阴暑。

恶寒发热,头重身痛,无汗,腹痛吐泻,胸脘痞闷,舌苔白腻,脉浮。

[方解] 香薷散证由夏月乘凉饮冷,感受寒湿所致。

夏月人多喜于阴凉处憩息,或夜间归寝较晚,每易感受寒湿邪气,寒湿外束,腠理闭塞,卫阳被郁,故恶寒发热无汗;寒湿困束肌表,气血受阻,则头重身痛;夏日易食生冷,湿伤脾胃,气机失畅,故胸闷不舒、腹痛;湿困脾胃、升降失司、胃气上逆则呕吐,湿浊下注大肠则泄泻;舌苔白腻,乃寒湿之候。

治宜外散肌表之寒湿,内化脾胃之湿滞。

君药香薷辛温芳香,解表散寒,祛暑化湿,以祛在表之寒湿,是夏月解表之要药。

臣药厚朴辛香温燥,行气化湿而解胸闷,去苔腻。

佐药白扁豆甘平,健脾和中,兼渗湿消暑。

使药酒少许,温散以助药力。

三药合用,共奏祛暑解表,化湿和中之效。

[运用]1.辨证要点本方是夏月乘凉饮冷,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头重身痛,无汗,胸闷,苔白腻,脉浮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兼内热,加黄连清热;湿盛于里,加茯苓、甘草以利湿和中;素体脾虚,中气不足,再加人参、黄芪、白术、橘红以益气健脾燥湿。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夏季感冒、急性胃肠炎等属外感风寒夹湿者。

4.使用注意若属表虚有汗或中暑热汗出,心烦口渴者,则不宜使用。

暑湿感冒中医辩证治疗方法

暑湿感冒中医辩证治疗方法

暑湿感冒中医辩证治疗方法概述夏季感冒中医又称为暑湿感冒,与冬天的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是有区别的。

风寒感冒主要是感受了风寒之邪。

风热感冒是感受了风热之邪,春天较多。

暑湿感冒的特点就是因为夏季闷热,湿度比较大,在这个时候大家都比较贪凉,比如吹空调等,感受了风寒之邪。

从症状上来说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的症状都有鼻塞、流涕、发烧。

区别在于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多发生在秋冬季和春秋季,是发热轻、恶寒重。

暑湿感冒是夏天特有的感冒,也就是老百姓俗称的热伤风。

种类根据中医辨证对感冒的理解,夏季的感冒症状一般分为暑湿感冒和暑热感冒。

暑热感冒和暑湿感冒都发生在夏季,都因感受暑气而生。

但两证的病因和病机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夹湿,病因的有所区别决定了两证的病位有差异和临床表现特点亦不同,治疗方法也有区别。

热伤风的发热和秋冬季感冒是有区别的,是发热重、恶寒轻,一般病人出汗多但是不解热。

因此如果夏天的热伤风如果还像冬天感冒一样吃退烧药效果就会不好,而且还有一定副作用。

病因暑湿感冒的病因是人体感受了夏季暑湿时邪,又因喜欢纳凉和饮冷,使体内的暑湿为风寒所遏,疏泄受阻,因而发病。

此病的病位在于肌表与中焦脾胃,所以症状表现外则发热不扬,头身困重;内则胸脘痞闷,脾胃不和,消化系统功能障碍,脉数,口虽干而饮不多,舌苔虽腻而少黄。

若暑湿犯肺,肺气不清,还会有咳嗽痰粘,鼻流浊涕的症状。

中医对暑湿感冒的治疗,主要采用清暑祛湿的方药。

常见的中成药有祛暑丸,暑湿感冒冲剂、金衣祛暑丸、藿香正气滴丸、清暑益气丸和小儿暑感宁糖浆等。

暑热感冒是因久旱酷热而生,属于纯粹的阳热证候。

此类感冒的重要特征是热象突出,是四季感冒中症状较重的一种类型。

因暑热之邪,侵袭肺卫,热蒸肌表,兼以耗伤津气,所以出现发热、微恶风寒、汗出热不退、心烦、口渴、苔黄,脉浮大而数等症状。

对于暑热感冒则采用清热生津的疗法,常见的中成药有暑热感冒冲剂、清凉冲剂和银黄注射液等.“对号入座”鉴别夏季感冒大吃冷饮、洗冷水澡、久吹空调……因凉而起的夏季感冒,困扰不少人群。

解决严重湿热的经典名方——清暑益气汤---罗大伦

解决严重湿热的经典名方——清暑益气汤---罗大伦

解决严重湿热的经典名方——清暑益气汤---罗大伦(《脾胃论》·卷中·长夏湿热胃困尤甚用清暑益气汤论)《刺志论》云:气虚身热,得之伤暑,热伤气故也。

《痿论》云: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

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能胜火,则骨枯而髓虚,足不任身,发为骨痿。

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

此湿热成痿,令人骨乏无力,故治痿独取于阳明。

时当长夏,湿热大胜,蒸蒸而炽,人感之多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肢节沉疼;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膨痞,小便黄而数,大便溏而频,或痢出黄如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饮食,自汗体重;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气不病也,其脉中得洪缓。

若血气相搏,必加之以迟。

迟,病虽互换少差,其天暑湿令则一也。

宜以清燥之剂治之。

《内经》曰: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

炅则气泄。

今暑邪干卫,故身热自汗,以黄芪甘温补之为君;人参、橘皮、当归、甘草甘微温,补中益气为臣;苍术、白术、泽泻渗利而除湿;升麻、葛根,甘苦平,善解肌热,又以风胜湿也。

湿胜则食不消而作痞满,故炒曲甘辛,青皮辛温,消食快气。

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故以黄柏苦辛寒,借甘味泻热补水,虚者滋其化源,以人参、五味子、麦门冬酸甘微寒,救天暑之伤于庚金为佐,名曰清暑益气汤。

清暑益气汤黄芪(汗少减五分)苍术(泔浸,去皮)升麻(以上各一钱)人参(去芦)泽泻神曲(炒黄)橘皮白术(以上各五分)麦门冬(去心)当归身炙甘草(以上各三分)青皮(去白,二分半)黄柏(酒洗,去皮,二分或三分)葛根(二分)五味子(九枚)上件同㕮咀。

都作一服,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大温服,食远。

剂之多少,临病斟酌。

此病皆由饮食劳倦,损其脾胃,乘天暑而病作也。

但药中犯泽泻、猪苓、茯苓、灯心、通草、木通淡渗利小便之类,皆从时令之旺气,以泻脾胃之客邪,而补金水之不及也。

此正方已是从权而立之。

若于无时病湿热脾旺之证,或小便已数,肾肝不受邪者误用之,必大泻真阴,竭绝肾水,先损其两目也。

中医《方剂学》祛暑剂(祛暑利湿)——桂苓甘露饮(《宣明论方》)

中医《方剂学》祛暑剂(祛暑利湿)——桂苓甘露饮(《宣明论方》)

中医《方剂学》祛暑剂(祛暑利湿)——桂苓甘露饮(《宣明论方》)一、组成茯苓一两(30克)、甘草二两(6克)、白术炙,半两(12克)、泽泻一两(15克)、官桂去皮,二两(3克)、石膏二两(30克)、寒水石二两(30克)、滑石四两(30克)、猪苓半两(15克)。

二、用法为末,每服三钱,温汤调,新汲水亦得,生姜汤尤良。

小儿每服一钱,用如上法(现代用法:按原方用量比例酌减,改汤剂服)。

三、歌括桂苓甘露猪苓膏,术泽寒水滑石草;清暑泄热又利湿,发热烦渴一并消。

四、功用祛暑清热,化气利湿五、主治中暑受湿。

发热头痛,烦渴引饮,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下。

六、方解本方即六一散合五苓散(见祛湿剂)再加石膏、寒水石而成。

主要用于既受暑热所伤,又有水湿内停之证。

暑热伤人,故见发热头痛;热盛伤津,故见烦渴引饮;湿盛于里,阻滞气机,故见小便短少;暑湿俱盛,内伤脾胃,升降失司,清浊相干,则为“霍乱吐下”之证。

治法上,既要清解暑热之邪,又要助膀胱气化而利小便。

故方中用六一散祛暑利湿,配伍石膏、寒水石之大寒,以加强清解暑热之功;再用官桂助下焦气化,合猪苓、茯苓、泽泻以利水去湿,白术健脾,使升降之机得以恢复正常,则使暑消湿去,诸证自愈。

本方清暑利湿之力较大,对暑湿俱盛,证情较重者适用。

《儒门事亲》)以本方去猪苓,减三石用量为一半,加人参、霍香各半两,葛根一两,木香一分,亦名桂苓甘露,主治伏暑烦渴,脉虚水逆,以及大人小儿暴注泻水不已。

八、文献摘录(方论)张秉成:“夫暑湿一证,有伤于表者,有伤于里者。

在表者邪留经络,当因其轻而扬之;在里者邪留脏腑,非用重剂清热利湿,终归无济。

石膏、寒水石,大寒质重,直清肺胃之热;滑石寒能清热,滑能利窍,外开肌表,内达州都;猪苓、茯苓、泽泻,导湿于下,从小便而出;然湿为阴邪,无阳则不能化,虽利湿而湿亦不能尽除,故用肉桂之辛热,以散阴邪;加白术扶土和中,安内攘外。

此方用三石以清上焦,五苓以利下焦,甘草以合上下,亦治之大法耳”。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燥湿和胃)——霍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燥湿和胃)——霍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燥湿和胃)——霍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去皮,各一两(各30克)、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桔梗各二两(各60克)、香去土,三两)、藿香去土,三两(90克)、甘草炙,二两半(75克)。

二、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钱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欲出汗衣被盖,再煎并服(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服6克,姜、枣煎汤送服,或作汤剂水煎服)三、歌括1.藿香正气散藿香正气腹皮苏,甘桔陈苓术朴具;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并能除。

2.六和汤六和汤用参半砂,杏术草藿与木瓜;赤苓厚朴加扁豆,湿伤脾胃效无加。

四、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五、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霍乱吐泻,发热恶寒,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舌苔白,以及山岚瘴疟等。

六、方解本方是治霍乱吐泻之常用方。

其证乃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清浊不分,挥霍变乱而成。

外感风寒,卫阳被郁,则恶寒发热,头痛;湿浊内阻,气机不畅,则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湿滞肠胃,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发为霍乱吐泻;舌苔白腻,正为湿郁之象。

治宜外散风寒,内化湿浊,兼以和中理气之法。

是以方中藿香用量偏重,以其既能辛散风寒,又能芳香化浊,且兼升清降浊,善治霍乱;配以苏叶、白芷辛香发散,助藿香外解风寒,兼可芳化湿浊;半夏、陈皮燥湿和胃,降逆止呕;白术、茯苓健脾运湿,和中止泻;厚朴、腹皮行气化湿,畅中除满;桔梗宣肺利膈,既利于解表,又益于化湿;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脾胃,且和药性。

诸药相伍,使风寒外散,湿浊内化,清升浊降,气机通畅,诸证自愈。

本方重在化湿和胃,解表散寒之力稍缓,对暑月感寒伤湿,脾胃失和者最宜。

山岚瘴疟,水土不服者,亦可用本方治之。

近代常用以治疗急性胃肠炎证属湿伤脾胃,外感风寒者。

七、附方及方论六和汤(《医方考》):砂仁八分(3克)、半夏、杏仁、人参、白术、霍香、扁豆、赤茯苓各二钱(各6克)、木瓜钱半(4.5克)、厚朴八分(3克)、甘草五分(2克)水煎服。

中医:祛暑方剂,祛湿方剂

中医:祛暑方剂,祛湿方剂

妇科病证 一、月经后期 二、经行泄泻 三、带下病 四、妊娠恶阻 五、痛经 六、子宫内膜异位症
儿科病证 一、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 二、婴幼儿秋季腹泻 三、小儿胃肠型感冒 四、幼儿热痱 眼科病证 一、春季结膜炎
三 仁 汤
《温病条辨》
· 三仁汤·
【组成】
杏仁 竹叶
五钱
二钱
飞滑石
白蔻仁

【运用】
1本方为治疗暑湿的常用方。
· 六一散
·
2、辨证要点: 身热烦渴,小便不利。
· 六一散 ·
3、现代运用:
膀胱炎、尿道炎和急性肾 盂肾炎等属暑湿热下注
民间还有一种用法是以六一散给
小儿浴后涂撒,既可防止痱毒,又 可预防湿疹。
新用途: 1.治皮肤划痕症:内服六一散,每次9克,每日 3次,白开水冲服。可同时外用六一散涂搽患处, 每日2次。 2.治小儿夏季热:取六一散8克,水煎分2~3 次服,3天为1个疗程。 3.治泌尿系结石:六一散10克,金钱草、威灵 仙各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4.治慢性前列腺炎:六一散、丹参各20克,柴 胡9克,扁蓄、瞿麦各15克,车前子30克,水煎服, 15天为1个疗程。
【病机】感冒挟湿,暑湿下注 【治法】清暑利湿
· 六一散
·
【方解】
君:滑石—清热利小便,使暑热从小便而去。 佐使:甘草—清热和中 · 滑、甘配甘寒生津
配伍要点:清热而不留湿,利水不伤正。

张锡纯:六一散,为河间治暑之圣药,最宜 于南方暑证。因南方暑多挟湿,滑石能清热 兼能利湿,又少加甘草以和中补气(暑能伤 气),是以用之最宜。若北方暑证,不必兼 湿,甚或有兼燥,再当变通其方,滑石、生 石膏各半,与甘草配制,方为适宜。(《医 学衷中参西录•药物》)

三仁汤——祛暑湿的良方!

三仁汤——祛暑湿的良方!

三仁汤——祛暑湿的良方!中医认为,风、寒、暑、湿、燥、火为六淫,其中,风、寒、湿偏重于阴,暑、燥、火偏重于阳,这些邪气侵入体内就会致病。

而如今这个季节,天气炎热,湿度又大,正好集暑与湿于一身,那么祛暑湿就是目前的重点啦!针对暑湿引起的感冒、皮肤等问题,其实中医里有一个方子很奇妙,那就是三仁汤!三仁汤是哪三仁,又是如何做到祛暑湿的呢?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吧!三仁汤杏仁9克(捣,后下)、白蔻仁6克(捣,后下)、生薏苡仁30克、法半夏6克、通草6克、竹叶6克、厚朴3克。

孕妇忌用!这个方子里面的三仁,就是杏仁、薏苡仁、白蔻仁,其中,杏仁性温,味苦,归肺、大肠经,能够宣利上焦肺气,肺主一身之气,气行则湿化;薏苡仁味甘淡,性凉,归脾、胃、肺经,能够利水渗透湿、健脾止泻,使湿热从下焦而去;白蔻仁味辛,性温,归肺、脾、胃经,能够化湿、行气,畅中焦之脾气,打开中焦之瘀滞。

这三仁都是祛湿的,三仁合用,三焦分消,共同作为君药。

通草味甘、淡,性微寒,归肺、胃经,能够清热利尿;竹叶味甘、淡,性寒,归心、肺、胃经,能够清热除烦,生津,利尿。

这两者能够加强君药利湿清热之功,是为臣药。

半夏味辛,性温,归脾、胃、肺经,能够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厚朴味苦、辛,性温,归脾、胃、肺、大肠经,能够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这两者为佐药。

这么分析下来,这个方子既能祛湿、行气,又能清热、化痰,怪不得能对付暑湿呢!这个方子在熬煮的时候要注意先后顺序,先把没有标注“后下”的药物下锅,大火开锅后转小火熬20分钟。

然后,下入“后下”的药物,过5~10分钟左右,就可以关火,之后再闷5分钟,就可以倒出药汁了。

1天喝3次,1次1小碗。

这个方子孕妇不能轻易服用,如果使用,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这点很重要!夏季,是湿气旺盛的时节,祛湿工作大家一定要做好,日常祛湿可以用下面这个方子:怀山药10g、炒薏苡仁10g、炒赤小豆10g、芡实5g ,煮水喝即可。

孕妇忌服!饮食上,大家也可以多吃些冬瓜、绿豆、赤小豆、薏米、鲤鱼等,这些食品有祛湿的作用,可以隔三差五地用点,尤其是自己觉得自己湿气已经很重的时候,食用一下,可以缓解情况。

中药土方清热祛湿的草药组合

中药土方清热祛湿的草药组合

中药土方清热祛湿的草药组合中药在我国历史悠久,其中有许多土方草药组合能够有效地清热祛湿。

清热祛湿的需求非常常见,因为湿热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着不良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一些中药土方清热祛湿的草药组合。

1. 藿香正气丸藿香正气丸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中药土方草药组合,主要用于治疗湿热胸闷、脘腹胀满、食欲不振等症状。

它的主要成分包括藿香、陈皮、厚朴等。

这些草药具有清热、祛湿、健脾胃的功效,能够有效缓解湿热引起的不适。

2. 五味子煎剂五味子煎剂主要由五味子、泽泻、黄芩、茯苓等草药制成。

它被广泛应用于清热祛湿的治疗中,特别适用于淋巴水肿、湿热痰壅等症状。

五味子具有润肺止咳、开胃健脾的作用,而泽泻、黄芩、茯苓等草药则有清热利湿、解毒排脓的功效。

3. 苦苣苓丸苦苣苓丸主要由苦苣、白术、茯苓、草豆蔻等草药组成。

它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中药土方草药组合,主要用于治疗湿痰内阻、脾胃湿滞等症状。

苦苣具有清热泻火、利湿消肿的作用,而白术、茯苓、草豆蔻等草药则能够健脾利湿、除湿化痰。

4. 西瓜霜西瓜霜是一种出名的中药土方草药组合,主要由西瓜霜、甘草等草药制成。

它被广泛应用于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治疗中。

西瓜霜能够清热解毒、消炎敛火,具有极佳的镇痛和消炎功效。

5. 茵陈蒿茶茵陈蒿茶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中药土方草药组合,主要由茵陈、蒿草等草药制成。

它被广泛应用于清热利湿、消肿止痛的治疗中。

茵陈具有利水通淋、清热解毒的作用,而蒿草则能够祛湿、消肿止痛。

除了以上提到的草药组合,还有许多其他清热祛湿的中药土方草药组合,如黄连汤、八正散等。

尽管这些草药组合的具体用法和剂量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有着相似的草药选择原则,即以清热、祛湿、健脾胃为主要目标。

总之,中药土方清热祛湿的草药组合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这些草药组合能够有效地缓解湿热引起的不适,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

然而,在使用中药土方时,最好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袖珍中医处方----暑证

袖珍中医处方----暑证

袖珍中医处方----暑证袖珍中医处方暑证是指炎夏不避烈日曝晒,感受暑邪所引起的症候。

出于症有轻重,一般可分“冒暑”,“伤暑”。

‘‘中暑’’。

(一)冒暑典型症状:胸闷恶心,头昏肢软,尿短口干,或伴有发热,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滑或濡数。

基本方鲜藿香1 5克鲜佩兰1 5克鲜荷叶一角块滑石3 0克薄荷3克(后入) 甘草3克加减法1.湿重:加苍术6克、厚朴6克。

2.热重:加银花1 2克、黄连3克。

3.发热无汗:加陈香薷4.5~9克。

方义基本方用藿佩、荷叶、薄荷解暑清热、和中升清;滑石、甘草即六一散,功能渗湿利水,亦有清暑解热之效。

(二)伤暑典型症状:高热汗出,口渴引饮,心烦心悸,四肢无力,舌红苔黄,脉洪大而数。

基本方生石膏30克(打,先煎) 知母12克麦冬l 0克天花粉1 0克粳米20克六一散12克(荷包刺洞)加减法1.汗多脉虚:加生晒参6克(另煎冲入)或党参15克。

2.肢冷发麻:加桂枝9克。

方义基本方用自虎汤辛凉清气;麦冬、花粉清心养胃生津;六一散、荷叶清暑利尿。

(三)中暑典型症状:在烈日下劳作或行走,自觉一阵胸闷头晕,突然昏倒;神志不清,手足逆冷,身热汗出,牙关微紧,脉洪犬无力,或滑数。

基本方生晒参6克(另煎兑入)或党参15克竹叶9克生石膏3 0克(打,先煎) 姜半夏9克麦冬10克甘草3克粳米2 0克鲜荷叶梗(各)30克加减法1.呕吐频繁:加玉枢丹1.5克(温开水调服)。

2.大便泻泄:加煨葛根6~9克、焦六曲 12克,3.小便不利:如六一散12克或鸡苏散l 2克(均包煎)。

方义基本方用竹叶石膏汤清热益气,养阴和胃,加荷叶梗透暑宣窍。

如昏迷较深,可先用卧龙丹搐鼻取嚏,随服成药如苏合香丸、飞龙夺命丹、来复丹等(温开水调灌或鼻饲),苏醒后再服煎药。

参考1.本证为暑证中之‘‘阳暑’’。

2。

中暑苏醒后,高热不退,或昏迷时四肢抽搐,即属“暑温”、“暑痉”。

3。

常用方有王盂英清暑益气汤(清暑益气、养阴生津),李东垣清署益气汤(清暑益气、和中燥湿),六和汤(解暑化湿、和中开胸、益气健脾),藿香正气散(芳香化湿、疏表和中)等。

中医祛湿方剂集锦

中医祛湿方剂集锦

中医祛湿方剂集锦16祛湿剂16.1燥湿和胃平胃散组成:苍术15g厚朴9g陈皮9g甘草9g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

特征:腕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吐恶心,嗳气吞酸,肢体沉重,苔多奢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霍香正气散组成: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30g神曲白术陈皮厚朴桔梗各60g霍香90g甘草75g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特征:霍乱吐泻,发热恶寒,头痛,胸膈满闷,腕腹疼痛,舌苔白腻,以及山峦瘴疟等。

六和汤组成:砂仁3g半夏杏仁人参白术霍香扁豆茯苓各6g木瓜5g厚朴3g甘草2g功用:健脾化湿,升清江浊。

主治:夏月饮食不调,湿伤脾胃。

特征:霍乱吐泻,胸膈痞满,舌苔白滑。

16.2清热祛湿茵陈蒿汤组成:茵陈30g枝子15g大黄9g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

特征:一身面目具黄,黄色鲜明,腹微满,口中渴,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沉数者。

枝子柏皮汤组成:枝子15g甘草6g黄柏9g功用:清热利湿。

主治:伤寒身热发黄。

茵陈四逆汤组成:茵陈炮姜各9g附子甘草各6g功用:温里助阳,利湿退黄。

主治:阴黄。

特征:黄色灰暗,神倦食少,肢体逆冷,脉沉细无力者。

三仁汤组成:杏仁15g滑石18g通草6g白蔻6g竹叶6g厚朴6g苡仁18g半夏10g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邪在气分。

特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者等。

霍朴夏苓汤组成:霍香6g半夏5g赤苓9g杏仁9g苡仁12g白蔻2g猪苓5g豆豉9g泽泻5g厚朴3g功用:解表化湿。

主治:湿温初起。

特征:身热恶寒,肢体倦怠,胸闷口腻,舌苔薄白,脉濡缓。

黄芩滑石汤组成:黄芩9g滑石9g苓皮9g腹皮6g白蔻3g通草3g猪苓9g功用:清热利湿。

主治:湿温邪在中焦。

特征:发热身痛,汗出热解,继而复热,渴不多饮,或竞不渴,舌苔淡白而滑,脉缓。

甘露消毒丹组成:滑石45g茵陈33g黄芩30g菖蒲18g川贝15g木通15g霍香12g射干12g元召12g薄荷12g白蔻12g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清热祛湿)——ニ妙散(《丹溪心法》)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清热祛湿)——ニ妙散(《丹溪心法》)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清热祛湿)——ニ妙散(《丹溪心法》)一、组成黄柏炒、苍术米泔浸炒(各15克)。

二、用法上二味为末,沸汤,入姜汁调服。

二物皆有雄状之气(现代用法:为散剂,各等分,每服3~5克;或为丸剂,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三、歌括1.二妙散(附三妙丸)二妙散中苍柏兼,若云三妙牛膝添;痿痹足疾堪多服,湿热得消病自蠲2.四妙丸再加苡仁名四妙,渗湿健脾功更全。

四、功用清热燥湿。

五、主治湿热走注,筋骨疼痛,或湿热下注,两足痿软无力,或足膝红肿热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小便短黄,舌苔黄腻。

六、方解本方所治诸证,皆为湿热下注所致。

湿热注于筋骨,则筋骨疼痛,着于下肢,则见足膝灼热,红肿疼痛;湿热不攘,筋脉弛缓,则病痿证;若下注带脉、前阴,则带下浑浊味臭,或下部湿疮;小便短黄,舌苔黄腻,皆为湿热之象。

故治宜清热燥湿。

方中黄柏苦寒,寒以清热,苦以燥湿,且偏入下焦;苍术苦温,善能燥湿;二药相伍,合成清热燥湿之效,使热祛湿除,诸症自愈。

本方在临床治疗中,常根据病证的变化,适当加味用之,如治湿热痿证可加豨莶草、五加、皮鹿衔草等,以祛风湿强筋骨;湿热脚气,加薏苡仁、木瓜、槟榔等,以渗湿降浊;若湿热带下,色黄粘稠,可酌加芡实、樗根白皮、赤茯苓,以加强健脾渗湿止带之力;下部湿疮,可加龙胆草、薏苡仁、赤小豆以清湿热,解疮毒七、附方及方论1.三妙丸(《医学正传》):黄柏酒拌,略炒,四两(120)、苍术米水浸,焙干,六两(180克)、川牛膝去芦,二两(60克)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每服五、七十丸,空心姜、盐汤下。

功用: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下注。

两脚麻木,或如火烙之热。

2.四妙丸(录自《成方便读》):川黄柏、薏苡米各八两(各200克)、苍术、怀牛膝各四两(各120克),水泛小丸,每服6~9克,温开水送下。

功用:清热利湿。

主治:湿热下注。

两足麻痿肿痛等症。

三妙丸,即二妙丸加牛膝。

牛膝能祛风湿,补肝肾,且引药下行,故三妙丸专治下焦湿热的两脚麻木、麻痛、痿软无力。

夏季湿热之方:王氏清暑益气汤

夏季湿热之方:王氏清暑益气汤

夏季湿热之方:王氏清暑益气汤著名的清暑益气汤有两个,一个是李东垣的,一个是王孟英的,本文重点介绍后者。

王氏清暑益气汤(西洋参5g、石斛15g、麦冬9g、黄连3g、竹叶6g、荷梗6g、知母6g、甘草3g、粳米15g、西瓜翠衣30g),功用是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主治暑热气津两伤证,症见身热汗多、口渴心烦、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

本方是温热病大家王孟英在他的大作《温热经纬》中提出的。

该书貌似述而不作,但实际上是作者将先贤有关温热病的论述,按照他的构思进行了相应的编排,并加上按语,是在拿先贤的片语,讲述自己的观点,这在当时是一种比较风行的中医写作方式。

本方是在评价“薛生白湿热病篇第38条”时提出的。

薛生白认为在治疗湿热伤气的时候,应采用清暑益气的治法,用方选择的是李东垣的清暑益气汤(组成为黄芪、苍术、升麻、人参、泽泻、炒曲、橘皮、白术、麦门冬、当归身、炙甘草、青皮、黄柏、葛根、五味子)。

但是,薛生白也不无保留地告诫说:“方中药味颇多,学者当于临证时斟酌去取可也。

”王孟英在其后的按语中认同了薛氏的观点,认为李氏清暑益气汤“虽有清暑之名,而无清暑之实”。

因此在其后列出自己在处理此类病证时的方案,这就是王氏清暑益气汤的来由。

暑热证受季节因素的影响,在夏秋季发病。

“暑”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外感因素,但其本质离不开湿和热,故有暑多挟湿之说。

暑邪虽属外感六淫之一,但与其他邪气袭人有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暑邪直入气分,不形成表证。

暑热袭人,汗出伤津,形成热不去,湿仍在,津已伤,而气随津脱,这是暑邪伤人的常见病机。

因此,治法当以清热、化湿、益气生津为主。

病证中湿热是因,气虚和津伤是果。

那么湿热胶结应该如何治疗呢?温热学派在处理这个问题上突出显示出杰出的智慧,为后世所推崇。

长期以来,治疗湿热都以清热燥湿为基本大法,黄连、黄芩等药是当然之选。

但是,治疗外感湿温,此法则难于取效。

而温病学派选用清透渗利之品,化湿、利湿与清凉透热相合。

中医:祛暑方剂

中医:祛暑方剂

如暑热伤气,汗多烦渴,体倦少气,脉虚数者, 如暑热伤气,汗多烦渴,体倦少气,脉虚数者,则 王氏清暑益气汤(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 用王氏清暑益气汤(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 竹叶、荷梗、知母、粳米、西瓜翠衣、甘草。 竹叶、荷梗、知母、粳米、西瓜翠衣、甘草。《温 热经纬》 热经纬》方)。 如劳倦内伤,平素气虚,感受暑湿,脾湿不化, 如劳倦内伤,平素气虚,感受暑湿,脾湿不化,身 热头痛,口渴自汗,四肢困倦,苔腻脉虚者, 热头痛,口渴自汗,四肢困倦,苔腻脉虚者,则用 脾胃论》清暑益气汤(黄芪3克 苍朮3克 《脾胃论》清暑益气汤(黄芪 克、苍朮 克、升麻 3克、人参 克、白朮 克、陈皮 克、神曲 克 人参l.5克 白朮1.5克 陈皮1.5克 神曲1.5 克、泽泻1.5克、麦门冬1克、当归1克、炙甘草1克、 泽泻 克 麦门冬 克 当归 克 炙甘草 克 黄柏0.6~ 克 葛根0.6克 青皮0.75克、五味子 黄柏 ~l克、葛根 克、青皮 克 五味子9 水煎服。)。 粒,水煎服。)。
4、本方加红曲五钱,名清六丸,治赤痢; 、本方加红曲五钱,名清六丸,治赤痢; 加干姜五钱,名温六丸,治白痢。 加干姜五钱,名温六丸,治白痢。 5、本方加生柏叶、生车前、生藕节、名三生 、本方加生柏叶、生车前、生藕节、 益元散,治血淋。 益元散,治血淋。
清暑益气汤 【组成】 组成】
《温热经纬》 温热经纬》
伤寒直格》 六一散《伤寒直格》
【组成】 组成】 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
【用法】 用法】
· 六一散 ·
【主治】感冒挟湿,暑湿下注证。
暑热内盛,伤津扰心—身热 烦渴。 身热、 暑热内盛,伤津扰心 身热、烦渴。 暑湿下注,气化不利—泄泻 小便不利。 泄泻、 暑湿下注,气化不利 泄泻、小便不利。
【病机】感冒挟湿,暑湿下注 【治法】清暑利湿

二 夏令清暑利湿方

二  夏令清暑利湿方

二夏令清暑利湿方藿香正气散【组成】藿香90克紫苏白芷大腹皮茯苓各30克白术法夏陈皮厚朴桔梗各60克甘草75克【用法】①共研末为散,每服6~9克,生姜大枣煎水调下。

①药店里有成药“藿香正气水”,其功用同此方,购用照说明服用则非常方便。

【功效】解表化湿,理气和中,解暑。

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暑湿。

症见发热恶寒,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

此药用于解暑,不分寒热皆可。

芡实莲子扁豆茯苓汤【组成】绿豆20克芡实6克莲子10克扁豆10克土茯苓6克枸杞子6克淮山10克【用法】①诸药一起入砂锅中大量冷水浸泡20分钟。

①武火煮沸,文火熬15分钟,趁沸出汤。

①每天1料,每料药连煎两遍。

徐徐饮汤,连用2~3天。

【功效】利湿解暑清热。

用于用于夏季之口渴以清解暑热。

生地藕莲龙肉汤【组成】生地10克莲子10克扁豆12克茯苓6克龙眼肉10克薏苡仁10克【用法】①诸药一起入砂锅中大量冷水浸泡20分钟。

①武火煮沸,文火熬15分钟,趁沸出汤。

①每天1料,每料药连煎两遍。

徐徐饮汤,连用2~3天。

【功效】利湿解暑,清热生津。

用于用于夏季之烦热口渴以清解暑热。

金菊茵豆汤【组成】金银花10克菊花10克茵陈6克枸杞子10克扁豆15克莲子10克茯苓10克【用法】①诸药一起入砂锅中大量冷水浸泡20分钟。

①武火煮沸,文火熬15分钟,趁沸出汤。

①每天1料,每料药连煎两遍。

徐徐饮汤,连用2~3天。

【功效】利湿解暑,清热毒生津液。

用于用于夏季之烦热口渴,起痱子以清解暑热。

连芦菖朴饮【组成】黄连5克银花10克芦根15克栀子6克菖蒲3克法夏3克厚朴3克扁豆15克甘草6克【用法】①诸药一起入砂锅中大量冷水浸泡20分钟。

①武火煮沸,文火熬15分钟,趁沸出汤。

①每天1料,每料药连煎两遍。

徐徐饮汤,连用2~3天。

【功效】利湿解暑,清热生津。

用于用于夏季之烦热口渴,起痱子或疖肿,以清解暑热。

百合莲子汤【组成】百合20克莲子15克金银花15克【用法】①诸药一起入砂锅中大量冷水浸泡20分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使用注意
1. 辨暑热和暑湿的主次轻重; 2. 暑热耗气伤津者,应配伍益气养阴之品。
香薷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香薷一斤 白扁豆,厚朴各半斤
【用法】
· 香薷散 ·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入酒一分, 煎七分,去滓,水中沉冷。连吃二服,随病 不拘时。
· 香薷散
·
【主治】夏月伤于寒湿之阴暑证
· 清暑益气汤
·
【方解】 君:西瓜翠衣—清热解暑,生津止渴 西洋参—益气养阴,清热生津
臣:荷梗—清热解暑,以助西瓜衣清解暑热。 石斛、知母、麦冬—养阴清热,助洋参补养生津。 佐:黄连、竹叶—清热泻火除烦。 使:甘草、粳米—益胃和中,调和诸药。
· 清暑益气汤
·
配伍要点:祛暑清热与益气养阴并用
【运用】 1、本方主治暑热证。 ﹡《名医论方》 2、辨证要点:
具升散 而易耗气伤津。 4. 暑邪多挟湿。
暑病证型: 1、夏季乘凉饮冷,感受寒湿(阴暑); 2、夏月感受暑热(阳暑);
3、感暑挟湿;
4、暑热气津两伤。
“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王节斋
二、分类、适应证、代表方: 1、祛暑解表—夏季乘凉饮冷,感受寒湿 (阴暑) —香薷散 3、祛暑清热—夏月感受暑热(阳暑) ——生脉饮加石膏、知母。 2、祛暑利湿—感暑挟湿 —六一散 4、清暑益气—暑热气津两伤 —王氏清暑益气汤
· 香薷散
·
· 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 组成;本方去扁豆,加鲜扁豆花 (或扁豆衣)、银花、连翘 功效:祛暑解表,清热化湿 主治:暑温
六一散《伤寒直格》
【组成】 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
【用法】
· 六一散 ·
【主治】感冒挟湿,暑湿下注证。
暑热内盛,伤津扰心—身热、烦渴。 暑湿下注,气化不利—泄泻、小便不利。
寒束肌表:恶寒发热,无汗,身重头痛,脉浮。
暑湿伤中:胸闷泛恶,腹痛吐泻,舌苔白腻。
【病机】寒束肌表,暑湿伤中 【治法】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 香薷散
·
【方解】
君:香薷—解表散寒,祛暑化湿 臣:厚朴—行气下气,化湿除满 佐:白扁豆—健脾和中,渗湿消暑 酒—散寒温通
配伍要点:解表与化湿并用,健脾与行气同用。



神经系统与精神疾病 一、眩晕 二、癫狂 三、湿困多寐 四、梅核气 五、不寐 六、郁证 七、头痛
循环系统疾病
一、冠心病
皮肤科病证



一、常见皮肤疾患 二、Ⅱ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外科病证 一、痔疮 二、颈椎病 三、子宫肌瘤术后食欲不振 四、膀胱癌术后高热
衍化方
1、心烦不安者,可加上朱砂少许调服,名为 “益元散”; 2、若兼目赤咽痛、口舌生疮,可加青黛少许, 名为“碧玉散”; 3、如兼有轻微的外感(发热、头痛等)的症状, 可用鲜薄荷叶煎汤或捣汁少许同服,名为 “鸡苏散”。

4、本方加红曲五钱,名清六丸,治赤痢; 加干姜五钱,名温六丸,治白痢。 5、本方加生柏叶、生车前、生藕节、名三生 益元散,治血淋。

祛暑剂 ——完
· 六一散 ·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蜜少许,温水调下或 无蜜亦可,每日三服;或欲冷者,新井泉水
调下亦得。
名医论方

“此因伤暑而兼感受外寒之证也.夫暑必挟湿,而湿必归土,
乘胃则吐,乘脾则泻.是以夏月因暑感寒,每多呕泻之 证,以湿感于内,脾胃皆困也.此方香薷之辛温香散, 能入脾肺气分,发越阳气,以解外感受之邪.厚朴苦温, 宽中散满,以祛脾胃之湿.扁豆和脾利水,寓匡正御邪 之意耳.”
臣:白芷 辛散风寒以助君解表, 紫苏 芳化湿浊,和中止呕。 半夏曲 厚朴 燥湿和胃止呕, 行气化湿除满。
· 藿香正气散·
佐:陈皮 — 理气化湿,和中止呕。 大腹皮 — 行气除满,利湿。 桔梗 — 宣肺宽胸利膈; 白术、茯苓 — 健脾祛湿。 生姜、大枣 — 调和脾胃,止呕。 使:炙甘草 — 调和药性。
3、临证加减: ·表邪偏重,寒热无汗者,可加香薷;
·气滞脘腹胀痛甚者,可加木香、元胡;
·湿重舌苔厚腻者,白术易苍术; ·舌苔兼黄者,加黄连、栀子、银花。
· 藿香正气散·
4、现代应用:
急性胃肠炎、肠伤寒、肾盂肾炎、胃肠型感冒 属湿滞脾胃,外感风寒者,可用本方治疗。也可用
于水土不服者。
5、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解痉、促进胃肠蠕动、镇吐、
六钱
二钱
白通草 生薏仁
二钱
六钱
厚朴
半夏
二钱
五钱
· 三仁汤·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湿重于热之湿温病)。 湿邪阻遏,卫阳郁闭:头痛恶寒, 身重疼痛; 湿阻气机,湿困脾胃:胸闷不饥; 湿遏热伏:午后身热(身热不扬); 湿邪为患:口不渴,面色淡黄,舌白, 脉弦细而濡。
湿热阻遏气分 三焦气机不利
【病机】湿热阻滞三焦气机,湿遏热伏,湿重热轻。
* 配伍要点:
·本分选用轻灵宣畅利窍之品,集芳香化湿、淡渗利湿、 苦温燥湿于一体,更兼以宣展气机,使上焦津气畅行无阻, 中焦水湿运化自如,下焦湿邪自有出路,体现了以除湿为 主,清热为辅的立方宗旨。
· 清暑益气汤
·
体倦少气,口渴汗多,脉虚数。
· 清暑益气汤
·
3、临证加减: · 暑热甚,加石膏,金银花,连翘; · 津气损伤较重,黄连酌减,加重西洋 参、石斛、麦冬。
· 清暑益气汤 4、现代应用 小儿夏季热、支气管哮喘夏日发作者属 暑热气津两伤证,均可用之。
·
5.使用注意 本方因有滋腻之品,故暑病夹湿者不 宜使用。
一、祛暑剂 二、祛湿剂
祛暑剂
一、概念
组成:祛暑清热药或祛暑化湿药为主
功效:祛除暑邪
治证:夏月暑病
香薷
暑邪的致病特点: 1. 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2.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亦温之类”、 “暑本夏月之热病”
3. 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 暑气内通于心,其性较一般温热之邪更

【运用】
1本方为治疗暑湿的常用方。
· 六一散
·
2、辨证要点: 身热烦渴,小便不利。
· 六一散 ·
3、现代运用:
膀胱炎、尿道炎和急性肾 盂肾炎等属暑湿热下注
民间还有一种用法是以六一散给
小儿浴后涂撒,既可防止痱毒,又 可预防湿疹。
新用途: 1.治皮肤划痕症:内服六一散,每次9克,每日 3次,白开水冲服。可同时外用六一散涂搽患处, 每日2次。 2.治小儿夏季热:取六一散8克,水煎分2~3 次服,3天为1个疗程。 3.治泌尿系结石:六一散10克,金钱草、威灵 仙各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4.治慢性前列腺炎:六一散、丹参各20克,柴 胡9克,扁蓄、瞿麦各15克,车前子30克,水煎服, 15天为1个疗程。

清暑益气汤 《温热经纬》
【组成】 西洋参 石斛 麦冬 黄连 竹叶 荷梗 知母 甘草 粳米 西瓜 翠衣 【原方用法】
原方未注明剂量及用法。
· 清暑益气汤 ·
【主治】暑热气津两伤证。
中暑受热—身热汗多,尿赤心烦 暑热伤津—口渴 暑热耗气—体倦少气,精神不振, 气津两伤—脉虚数
【病机】感受暑热,气耗津伤。 【治法】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内湿:
①湿困脾胃证:脘腹胀满、疼痛,食少呕吐,泄泻。 ②湿热郁结证:黄疸、泄泻、湿热淋浊。 ③寒湿内阻证:痰饮、水肿、脚气。 ④水湿内停证:蓄水、水肿、癃闭、淋浊、泄泻。
怎样祛湿?
,辟秽化浊
— 适用于中焦湿浊内阻证。 — 代表方:平胃散、藿香正气散
【治法】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 “三禁”:禁“汗”、“下”、“润”。
· 三仁汤·
【方解】
君:杏仁 — 宣利上焦肺气,气化则湿化; 白蔻仁 — 芳香化湿,行气调中; 生薏仁 — 甘淡,渗利下焦湿热。 三仁合用,能宣上、畅中、渗下而 具清利湿热,宣畅三焦气机之功。
· 三仁汤·
臣:半夏、厚朴—辛开苦降,化湿行气,散满消痞。 佐:滑石、竹叶、通草—甘寒淡渗,利湿清热。
去粗皮,姜汁炙,二两 二两 炙,二两半
· 藿香正气散·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风寒外束,卫阳被郁:恶寒发热,头痛。 湿滞于中
升降失常:霍乱吐泻,脘腹疼痛,胸膈满闷。
湿浊之象:舌苔白腻。
【病机】湿滞内阻,复感风寒—外寒内湿。
【治法】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 藿香正气散·
【方解】 君:藿香 — 辛温散寒,解表化湿; — 芳香化湿,和胃止呕。
——《成方便读》
名医论方
“暑伤气阴,以清暑热而益元气,无不应手而 效。”
——《温热经纬》
祛 湿 剂
一、概念: 组成:以祛湿药为主。 作用:化湿利水,通淋泄浊。 治证:水湿病证。
水湿病分类:

外湿:
①湿邪客于肌表(表证):头胀重痛,肢体沉重,恶寒发 热,脉濡。(解表剂) ②风湿痹证: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 ③湿温初起证。
2、清热祛湿— 清热利湿,或清热燥湿 — 适用于湿热诸证。 — 代表方:茵陈蒿汤、三仁汤
3、利水渗湿— 通利小便,渗湿消肿 — 适用于水肿、淋浊、癃闭等。 — 代表方:五苓散、猪苓汤
4、温化水湿— 适用于痰饮、水肿等。
— 代表方:真武汤、实脾散, 苓桂术甘汤,萆薢渗湿汤。 5、祛风胜湿—适用于风湿在表证、痹证。 — 代表方:独活寄生汤
【运用】
· 香薷散
·
1本方是祛暑常用方剂。 ﹡《名医论方》 2辨证要点: ·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胸闷,舌苔白腻,脉浮。 3临证加减: · 兼内热加黄连 · 湿盛于里加茯苓,甘草 · 脾虚加人参,黄芪,白术,橘红
· 香薷散 4现代应用: · 夏季感冒,急性胃肠炎等属 暑湿外感风寒证者。
·
5衍化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