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审美论文
关于建筑的美
![关于建筑的美](https://img.taocdn.com/s3/m/c7d4ed70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40.png)
建筑美是艺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它主要涉及建筑艺术的审美属性。
这种美主要体现在建筑的形式美、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和社会物质文化风貌,以及温婉秀美的园林建筑等方面。
建筑的形式美。
这主要涉及到建筑的线条、色彩、质感和空间等视觉感受的元素。
比如,中国古代的建筑常常采用对称的结构,展现出一种稳重的美;而西方的哥特式建筑,则通过高耸的塔尖和精细的雕刻展现出一种向上的美。
建筑体现的时代精神和社会物质文化风貌。
不同的建筑往往反映出了它所在时代的文化和精神风貌。
例如,古埃及的金字塔显示了古埃及人对法老的崇敬和王权的至高无上;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则反映了当时基督教的虔诚和信仰。
温婉秀美的园林建筑。
这类建筑不仅注重建筑的造型美,还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例如,苏州的留园,其美景令人赞叹不已,楼阁亭台与周围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给人一种宁静的美感。
总的来说,建筑的美不仅在于其外在的形式,更在于其所承载的文化和时代的精神内涵。
不同的文化、时代和地域,都会对建筑的美产生影响,使其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面貌。
中外现代建筑赏析论文
![中外现代建筑赏析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0ff36025482fb4daa58d4bb5.png)
中外现代建筑赏析——现代建筑体系摘要: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对中外建筑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目前的新型建筑有着很多感悟,结合很多著名建筑进行了部分新型结构体系的介绍,总结了不同结构的特点。
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感悟。
关键词:张拉结构、膜结构、玻璃结构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社交、生产方式以及经济、商业和军事等方面的需求,建筑形式随之发生变化,其造型千变万化。
当今建筑结构随着建筑功能的变化和需要,一个重大的发展趋势是大体型、大空间、大跨度。
如体育比赛场馆、会展中心、飞机场的机库与候机楼、文化艺术以及商业建筑等规模都很庞大,跨度也大。
现代空间结构是在传统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传统结构中得到知识、启发和借鉴,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把传统的和现在的彼此融合,不断进行科学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发展结构体系。
目前世界上已经建造了成千上万采用各类空间结构建筑的大型体育馆、飞机库、会议中心和展厅等,这些建筑的恢弘气势、优美造型。
许多厂房、仓库等也采用了空间结构,实现了经济、合理的完美统一。
1 张拉整体结构体系张拉整体结构可定义为一组不连续的受压构件与一套连续的受拉单元组成的白支承、白应力的空间网格结构。
它通过拉索和压杆的不同布置形成各种形态,索的拉力经过一系列受压杆而改变方向,使拉索与压杆相互交织实现平衡。
这种结构的刚度依靠对拉索与压杆施加预应力来实现,且预应力值的大小对于结构的外形和结构的刚度起着决定性作用。
张拉整体体系在拓扑学和形态学上是复杂的结构型式,所以用一种有效的几何方式来描述是非常重要的。
张拉整体体系可应用于城市雕塑、大跨度平面或曲面屋盖结构。
张拉索网结构或张拉索壳结构的型式可为球壳、扁球壳、筒壳、旋转双曲面等。
张拉整体体系由于其良好的整体受力性能,可充分利用拉索及压杆的单元强度,提供极大的刚度,适用于作为超大跨度建筑的屋盖结构。
目前张拉整体体系主要是以索穹顶的结构形式应用于大型体育场的屋盖结构,在美国、韩国、日本、德国等均有建成的工程实例。
传统建筑论文六篇
![传统建筑论文六篇](https://img.taocdn.com/s3/m/ee08ba1b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a0.png)
传统建筑论文六篇传统建筑论文范文11.1历史背景分析。
建筑具有极强的社会属性,能够充分代表城市肌理和文脉片段。
建筑历史是通过传统材料的记录进行呈现的,其从某种程度而言留下了历史印记,具有肯定影响和心理示意。
人作为具有情感的高级动物,对传统材料自身具有的亲切属性和自然属性能够直接产生认同感。
1.2进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快速进展,建筑行业也迎来蓬勃进展的时期。
传统的建筑材料受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自身发生巨大变革,新的建筑理念和技术水平对传统建筑材料给予了全新的概念和意义,表现手法也由保守向夸张过渡。
传统观建筑材料自身具备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无论是空间还是时间都能实现进一步拓展与丰富,美学质量得到有效保证,让人在视角效果上实现美。
目前,诸多建筑师熟悉到现代地域建筑融合地方情感的重要性,不仅能够显示出时代特征,还可以对传统建筑材料进行连续。
现代建筑中融合传统建筑材料充分体现了当地人文自然的本质,体现出人文关怀。
1.3讨论传统建筑材料的作用及内在本质。
所谓传统建筑材料是指传统土木建筑结构全部材料的总称。
传统的建筑材料主要有:砖、瓦、沙石、石灰、石膏、菱苦土、水泥、混凝土、木材、竹材等等。
现代建筑师们采纳传统建筑材料的实例进行分析与探讨。
在传统建筑材料和现代建筑材料的运用下,体现建筑魅力,使传统建筑材料的潜能得到极大的发挥。
2新理念在传统观建筑材料中的体现在全球化的今日,世界各国无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文化方面都相互交融,世界文化与传统文化更是无法避开的相互交织。
而处于这种世界进展趋势之下,我们应当正确看待传统建筑材料,在当地传统建筑材料的基础之上,将外来的和新的信息和资源进行借鉴。
目前,地域性的建筑的建设不仅要考虑利用高科技水平和材料,还需要考虑如何与传统材料有效结合,在保持传统建筑自身属性的基础上实现创新,以顺应时展要求。
当前,随着高新技术工艺的水平的提高,为传统建筑材料的进展制造了更多的机会与平台。
建筑美学论文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美
![建筑美学论文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美](https://img.taocdn.com/s3/m/50b7eea84431b90d6d85c762.png)
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美【摘要】多年以来,建筑美学一直是建筑界的热门研究对象。
虽说人们对于美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和判断,但是,建筑作为一种空间形态的特殊艺术,具有最直接的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力,它的美也必然需要多面的判断和时间的证明。
本文主要以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与特征来探讨建筑美学在古建筑上的应用。
【关键词】单体建筑、结构、空间序列、园林、意境、自然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建筑遗产。
中国古建筑在世界上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学习中,我发现了许多中国特色的美学特征。
下面就是一些主要的特征分析:1、单体建筑——结构形象之美1.1 木构架结构形式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创造了与这种结构相适应的各种平面和外观,从原始社会起,一脉相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
其中,抬梁式的使用范围最广。
1.1.1 三种主要结构形式的做法梁式: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在立柱,柱上立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构成一组木构架。
在平行的两组木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络柱的上端,并在各层梁头和脊瓜柱上安置若干与构架成直角的的檩。
这些檩上除排列椽子承载屋面重量以外,檩本身还具有联系构架的作用。
两组木构架形成“间”,沿着面阔方向排列间则成为房屋的整体构架。
斗式: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立柱,但柱的间距较密,柱直接承受檩的重量,不用架空的抬梁,而用数层“穿”贯通各柱,组成一组组的构架。
干式:用天然原木或方形、矩形、六角形断面的木料,层层累叠,构成房屋的壁体。
上三种结构形式的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赋予建筑物以较大的灵活性。
同时,由于斗拱和榫卯有一定的伸缩余地,因而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
另外,这种结构还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
1.1.2 重要标记——斗拱拱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标记,也是木构建筑的结构关键。
建筑美学论文总结范文
![建筑美学论文总结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8fdac814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71.png)
摘要:建筑美学作为一门研究建筑与审美关系的学科,具有深远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本文通过对建筑美学的研究,总结了建筑美学的特点、价值以及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旨在为我国建筑美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建筑美学的特点1. 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建筑美学强调建筑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基础上,追求审美价值的实现。
2. 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建筑美学认为,建筑的美在于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3. 时代性与地域性:建筑美学强调建筑美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建筑美学特点各具特色。
4. 精神与物质的统一:建筑美学认为,建筑美不仅体现在物质形态上,更体现在精神内涵上,二者相互交融。
二、建筑美学价值1. 提升城市形象:建筑美学对于城市形象塑造具有重要作用,优秀建筑可以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吸引力。
2. 传承文化:建筑美学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建筑美学研究,可以挖掘和传承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
3. 满足审美需求:建筑美学关注人们的审美需求,为人们提供审美享受,提升生活品质。
4. 促进建筑创作:建筑美学为建筑师提供理论指导,有助于推动建筑创作的发展。
三、我国建筑美学发展现状1. 理论研究方面:我国建筑美学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果,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2. 实践应用方面:我国建筑设计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注重挖掘本土文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美学风格。
3. 教育培训方面:我国建筑美学教育逐渐普及,培养了一大批建筑美学专业人才。
4. 政策支持方面:政府高度重视建筑美学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建筑美学的发展。
四、结语建筑美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我国,建筑美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需不断深化。
未来,我国建筑美学研究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理论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美学理论体系。
2. 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创新建筑美学风格。
3. 提高建筑设计水平,提升城市形象。
建筑美学论文
![建筑美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b149d6faf1ffc4ffe47ac34.png)
题目:浅谈中国当代建筑的形式美与表现形态摘要:建筑给人们以美或不美的感受,在人们心理上、情绪上产生某种反应,存在着某种规律。
本文浅观建筑师二十世纪以来对建筑形式美的各种思考与探索,展现当今多元化时期建筑的形式美。
引发人们对建筑形式美。
以及其表现形态的进一步思考关键词建筑形式多元化发展历程结构材料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建筑美学又是美学的一个分支。
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处在由建筑物、建筑群和城市空问构成的形体环境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中体验到有关美扩信息。
当代建筑界巳经普追认为,美的创作应是建筑师的最高职责,从历时性角度上看,决定一座建筑物,一组建筑群,乃至一座城市重大价值的墓本上是美学标准。
1.中国建筑发展历程5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建筑设计以当时被称作“民族形式”的创作方式为主导是二、三十年代开始的“民族形式”建筑运动的延续,主张将宫殿、庙宇有传统建筑样式赋予新建筑,如北京友谊宾馆、重庆人民大会党、长春“地质宫”、北京三里河“四部一会”办公楼等,都有一个琉璃瓦大屋顶。
其思想基础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对爱国建筑师所起的激励作用。
但这种创作企图将曾适用于木结构和手工业方式建造的传统样式加入功能、构料、结构、施工方法及人们的审美情趣都与之大不相同新建筑上面,除了某种特殊情况,肯定不能成为方向。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由于“民族形式”建筑的昂贵,很快就引起了注意并加以纠正。
但这种纠正多半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行为,缺乏理论深度,一时间,似乎节约成了一切,放弃了对建筑的艺术和文化品格的追求,许多作品比较平庸。
只是因为庆祝国庆十周年,在一些特殊建筑上也出现过一段对建筑艺术价值的肯定,如北京国庆十大工程中的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北京火车站、中国美术馆,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多是在建筑上集中置放一个或数个缩小了的宫殿式屋顶,或者采用平顶。
发展至文革期间,在“突出政治”的气氛下,建筑被十分不恰当地要求体现某种被歪曲了的“政治”观念,在各地兴建的“万岁沦”、城市中心广场或其他城市标志性建筑中,就出现了可以称之为政治具象象征主义或抽象象征主义,以及无原则模仿北京十大建筑的“创作方法”。
走进建筑3000字论文
![走进建筑3000字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aee8fde482fb4daa48d4bb4.png)
走进建筑3000字论文篇一:走近建筑论文我想从人类诞生的一刻起我们的祖先可能就在考虑着怎样建造自己的家园。
随着人类的开展建筑也随之而开展,从简陋的茅草小屋到巩固不摧的皇城宝殿;从低矮的土屋到现代的高耸入云的大厦;从单一色彩的枯燥外表到现在的多彩华美。
建筑他是种艺术,我们身边的艺术。
建筑,可以说是离我们最近的“艺术〞。
然而正是每天生活在其中,可我对建筑缺少了惊异和震撼,建筑的审美功能几乎被使用功能所淹没。
其实美的建筑诉说着历史,欣赏历史欣赏建筑美。
所以我选择了建筑赏析的选修,了解建筑美,了解离我最近的艺术。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人类以无限想象力创造了无数个另人冲动不已的辉煌文明,这些辉煌文明是人类智慧与灵感的结晶,是前人留给后人不可替代的精神财富.但这些韵含着前人智慧与结晶的文明能够流传至今的却以所剩不多,古代建筑就在其中.它是一个地域文明的象征,是一个有别于其他文明的典型代表,更是一个种族文明将自己所拥有的最高才能发挥到极致的表达.各国都有自己的文化和历史,也就造就了他们建筑的不同。
在欧洲,法国巴黎卢浮宫、德国科隆大教堂、怕特农神庙、巴黎凯旋门等,无一不表现出那个时代那个历史。
怕特农神庙是雅典卫城最著名的建筑,它的建筑包含了古希腊的三大“柱式〞:多立克、爱奥尼克、科林斯。
这些“柱式〞的高大、修长和上大下小,显得古希腊神庙建筑都和谐、完美和崇高。
电影《角斗士》,将宏伟的古罗马角斗场再现于银幕之上,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勇气与复仇的故事……也将古罗马角斗场的样子展现在我们面前,那样的宏伟壮观,再加上历史在那里上演,带给我无限的想象和血腥的美感。
卢浮宫是个举世闻名的艺术宫殿始建于12世纪末,当时是用作防御目的,后来经过一系列的扩建和修缮逐渐成为一个金碧辉煌的王宫。
从16世纪起,弗朗索瓦一世开始大规模的收藏各种艺术品,以后各代皇帝延续了这个传统,充实了卢浮宫的收藏。
1981年,法国政府这座精美的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从此卢浮宫成了专业博物馆。
中西建筑欣赏及建筑文化比较欣论文
![中西建筑欣赏及建筑文化比较欣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8b33c4d58fb770bf68a5562.png)
中国建筑艺术欣赏论文题目:中西建筑艺术欣赏及文化赏析中西建筑欣赏及建筑文化比较欣赏摘要:建筑,从人类摇篮时期便开始萌芽,在悠久的人类文明中洗练,在一代代能工巧匠熔铸下不断丰满的艺术,早已超出了科学技术的范畴,它像一面巨大的镜子,让我们从中窥视出人类博大精深的文明,品味镜中那个玄奥的世界。
经典建筑的只砖片瓦,无不张扬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并深蕴着一个民族的文化。
世界各族人民留给我们数不胜数的经典建筑实例,本文选择了中西不同时期建筑艺术进行分析,通过对比发现东西文化的特征跟差异。
关键词:中西宫廷建筑、中西民居建筑,古代时期,近代时期,现代时期,选址、布局、格调、色彩、渊源、文化差异、建筑功能、生活习惯中西古代宫廷建筑欣赏及其文化比较:以上两幅图分别显示了中西宫廷建筑的不同风格,其明显的区别一目了然,那么其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呢?由于文化传统和建筑观念的差异,中西城市中建筑的设计方法有很大的不同,西方皇宫强调的是皇宫建筑的单体,即以某一宫殿主体作为王室权力的象征。
而中国建筑强调的是群体,它必须通过一连串空间和实体的组合交替来烘托某一特定主题。
在中国的任何历史时期中,建造的最宏大,最华丽,级别最高的每每都是皇家宫殿,它们代表中国建筑文化的精华,也最能完整的体现出中国建筑文化的独特性格。
另外,中国宫殿有严格的主次、内外的差别,而西方宫殿中各种用房的设置就没有明显的等级差别,国王的起居之处大多与大臣们的共处于同一楼层面,没有外在的等级差别,只是室内装修略显不同而已。
对比中西建筑艺术,我们可以发现,中西古典建筑都有各自的法式,都在历史上起了不朽的作用。
与此同时,中西文化在形成的渊源与缘由,发展逻辑和空间,构建理念与目的等方面的差异,必然会体现和融入建筑文化和建筑风格上。
因此,中西建筑文化的不同,从根本上应理解为中西传统的不同。
中西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
从建筑材料来看,中国的古建筑以木架构著称,并将其作为承重体系,因此墙体没有承重作用,只有围护功能,这样门窗可以开的很大,甚至在正面和背面全部可以作成门窗,以取得轻快华美的效果。
世界中外建筑艺术欣赏论文
![世界中外建筑艺术欣赏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240e5233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18.png)
世界中外建筑艺术欣赏论文让我国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艺术立于世界建筑之林,必须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和着新的时代脉博去探索、去创造。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世界建筑艺术论文,供大家参考。
世界建筑艺术论文篇一:《试论建筑艺术赏析》【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和西方的建筑艺术的比较,发掘古今中外建筑艺术的特点,对因社会背景和民族文化的差别而形成的不同的建筑文化作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中国建筑艺术西方建筑艺术建筑欣赏建筑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熔铸、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审美追求,建筑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显示出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精神文明,以其触目的巨大形象,具有四维空间(包括顶面)和时代的流动性,讲究空间组合的节律感等,而被誉为“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画”、“无形的诗”和“石头写成的史书”。
建筑艺术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体形式、结构造型、内外空间组合、装修和装饰、色彩、质感等方面的审美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实用造型艺术。
而中国和西方的建筑艺术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本篇论文就将中西各个时期的建筑文化入手,通过介绍各种建筑,分析其体现的内部特征。
一. 中国建筑艺术的概况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这是世界公认的事实,而建筑艺术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出的方形或圆形房屋发展到今天,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这其间有在崇山峻岭中蜿蜒万里的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长城;有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前列的隋代的安济桥;有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高达67. 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而座落在北京的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古建筑群;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由于独特的艺术风格,更使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
这一系列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大放异彩,是中华民族留给世界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建筑赏析论文迪拜塔
![建筑赏析论文迪拜塔](https://img.taocdn.com/s3/m/0c2324b0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cc.png)
建筑赏析论文迪拜塔第一篇:建筑赏析论文迪拜塔哈利法塔,原名迪拜塔,又称迪拜大厦或比斯迪拜塔,是位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的一栋已竣工投入使用的摩天大楼,有160层,总高828米。
迪拜塔由韩国三星公司负责营造,2004年9月21日开始动工,2010年1月4日竣工启用,同时正式更名哈利法塔。
哈利法塔的建筑理念是“沙漠之花——Desert Flower”,平面是三瓣对称盛开的花朵;立面通过21个逐渐升高的退台形成螺旋线,整个建筑物像含苞待放的鲜花。
这朵鲜花在沙漠耀眼的阳光下,幕墙与蓝天一色,发出熠熠光辉。
三瓣盛开的沙漠之花—哈利法塔的建筑幕墙总面积为13。
5万m2,其中塔楼部分为12万m。
幕墙总造价约为人民币8亿元。
约为6000元/m2。
哈利法塔很高,风力作用下,上部楼层水平位移较大,将酒店和公寓安排在下部楼层,办公楼层放在上层,可获得更好的舒适性。
按现在的布局,公寓最高层为108层,最大位移为450mm,办公最高层为162层,最大位移为1250mm。
SOM创新了一种结构体系,使用支撑核心让塔楼稳固而且经济。
塔楼由围绕核心的三个“翼”元素,随着塔楼高度增加,“翼”的终端都是向上旋转递减的造型,减小塔的体型,楼面为不断上升的“Y”字形,这种设计有助于减少风的影响。
利用塔的高度优势,设计师发明高空气体冷却系统,从楼顶吸入冷空气(比底层空气低10度),再输入楼体下层以降低塔楼温度,而塔楼高性能外立面系统可以抵御迪拜夏季数月极端高温的考验。
混凝土结构设计按美国规范ACI318—02进行。
混凝土强度等级:127层以下为C80;127层以上为C60。
C 80混凝土90d弹性模量为43800N/mm2,采用硅酸盐水泥,加粉煤灰。
进行了构件截面尺寸的仔细调整以减少各构件收缩和徐变变形差。
原则上使端柱和剪力墙在自重作用下的应力相近。
由于柱和薄的剪力墙收缩较大,所以端柱的厚度与内墙相同,取600mm。
设计时尽量考虑构件的体积与表面积的比值接近,使各构件的收缩速度接近,减少收缩变形差。
中国建筑风格美学论文范例欣赏(共2篇)
![中国建筑风格美学论文范例欣赏(共2篇)](https://img.taocdn.com/s3/m/08971f292b160b4e777fcf28.png)
中国建筑风格美学论文范例欣赏(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从当代中国知名建筑设计看传统美学思想的演变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迅速崛起,促成了本土建筑设计的蓬勃发展,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和建筑作品。
中国新一代的建筑设计师攀附于中国的崛起之身,于世界建筑师中脱颖而出,设计了一批知名的建筑。
当代中国的建筑设计,既受到中国强大的传统思想文化的深刻影响,受到全球化后现代浪潮的巨大冲击,展现出全新的设计风格和美学特征,正在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建筑语言和美学思想体系。
一、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思想的当代解读中国辽阔的土地和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中国建筑独特的审美传统和地域风格。
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类型有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其建筑设计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有着鲜明的东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享誉全球。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依附于东方文化与哲学,思想庞杂,内涵丰富。
它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和价值观,并且超越了“器”或“式”的层次,更侧重于“道”或“法”的深度。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思想与价值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以弘扬君权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受中国几千年君权至上和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建筑上表现为以弘扬君权的宫殿及与宫殿密切相关的都城规划为主,且成就最高。
如北京故宫建筑群,强调巨大的体量、对称的布局、富有节奏的空间序列、富丽堂皇的色彩等设计要素,对中国建筑审美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
中国特有的“礼制建筑”(坛庙、神祠、宗庙、宗祠)和帝王陵墓的建设规划,则体现了社会等级秩序、上下尊卑的宗法礼教文化。
这种重视权力、主次分明的建筑特征,在审美心理上形成一种庄重、崇高的感受,集中体现中国建筑审美的主流思想。
2.多元、丰富、内敛的民族建筑文化中国属内陆国家,漫长的历史与封闭的社会形态,塑造了中国人的内敛性格。
关于建筑方面的论文
![关于建筑方面的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0fba6557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ba.png)
关于建筑方面的论文建筑方面的论文一、引言建筑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我们提供居住和工作的场所,还承载着文化、历史和社会的意义。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探讨建筑方面的一些重要议题,包括建筑设计、环保建筑、城市规划和文化遗产保护等。
通过研究这些议题,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建筑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挑战,以及如何更好地设计和建造我们的社会环境。
二、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是建筑师将理念转化为实体结构的过程。
良好的建筑设计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并创造出舒适、美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环境。
在这方面,我们需要考虑建筑的功能性、结构性、空间布局和材料选择等因素。
同时,当今的建筑设计也注重创新和可持续性,使建筑能够适应未来的变化和需求。
三、环保建筑环保建筑是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而设计和建造的建筑物。
它们通常使用可再生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节能技术,以减少对能源和自然资源的消耗。
此外,环保建筑还注重空气质量、水资源利用和废弃物管理等方面的考虑。
通过采用环保建筑的理念,我们可以为未来创造一个更可持续和宜居的环境。
四、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发展进行规划和管理,以实现良好的居住、工作和娱乐环境。
这包括了土地利用、交通网络、公共设施和建筑风格等方面的考虑。
城市规划旨在创造宜人和可持续的城市空间,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
在日益扩大的城市化进程中,优秀的城市规划变得尤为重要,以保障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
五、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是保护和传承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的重要工作。
建筑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文化遗产保护既需要保护古代建筑和遗址的完整性,也需要保存和修复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文化、历史、技术和社会等多个因素,确保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认同。
六、结论通过对建筑方面的重要议题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建筑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建筑设计、环保建筑、城市规划和文化遗产保护等议题都是我们在建设和维护社会环境时必须面对的问题。
国内木建筑赏析论文
![国内木建筑赏析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4e5f07e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f7.png)
国内木建筑赏析论文国内木建筑赏析。
木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在中国的古代建筑中,木结构建筑占据了重要地位,它不仅在建筑结构上具有独特的特点,更在建筑风格、装饰艺术等方面展现了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以国内木建筑为主题,对其进行赏析,探讨其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地位和价值。
中国的木建筑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
木建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从简陋到精致、从单一到多样的演变过程。
在古代,木建筑被广泛应用于宫殿、寺庙、园林、民居等各种建筑类型中,成为中国建筑的代表之一。
木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形式和装饰艺术,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首先,木建筑在建筑结构上具有独特的特点。
中国的木结构建筑以榫卯结构为主,通过榫头和卯眼的精密搭接,形成了稳固的建筑结构。
这种结构形式不仅能够承受地震和风灾等自然灾害,还能够在不使用一颗钉子的情况下,将整个建筑牢固地连接在一起。
同时,木建筑还注重对材料的选择和处理,充分利用木材的力学性能和抗腐蚀性能,使建筑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这种独特的结构形式,使得中国的木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
其次,木建筑在建筑风格、装饰艺术方面展现了独特的魅力。
中国的木建筑在建筑风格上注重对天然环境的融合,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观念。
在建筑装饰艺术方面,木建筑以其独特的斗拱、雕花、画栋等装饰手法,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木建筑还注重对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设计,使建筑既美观又实用,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典范之一。
最后,木建筑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中国的木建筑不仅是建筑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在木建筑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范文2篇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范文2篇](https://img.taocdn.com/s3/m/af760b2adaef5ef7bb0d3c3b.png)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范文2篇中国建筑艺术论文范文一:中国建筑设计欣赏论文岭南建筑是中国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个性特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近年来,关于岭南建筑艺术特征的探索正从各个层面展开,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日益重视。
本文仅就岭南建筑的界定及其人文品格作一管窥蠡测,以期抛砖引玉.一岭南建筑的由来与界定1949年建国以前,直至建国后的头10年,建筑界虽偶有广东建筑的称呼,但尚无岭南建筑的提法。
岭南建筑的称呼是伴随着新中国建筑的发展与广东建筑突出成就的取得而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的。
建国之初,百业待兴,中国建筑迎来了大发展的良好机遇。
50年代中期,当时的建筑界盛行复古主义,刮起一股“大屋顶”之风,产生了“凡建筑须盖大屋顶"的无形规定。
面对滚滚而来的复古主义潮流,深受岭南文化熏陶、“敢为天下先”的广东建筑师们并未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他们在行动上表现出灵活的变通性(如由林克明先生设计1956年落成的广东科学馆、由夏昌世先生设计于1954年落成的现华南理工大学二号楼在屋顶形式和斗拱运用上就作了变通处理),在思想上开始有意识地探索广东建筑的地方特色和艺术特征。
1959年,时任我国建筑工程部部长的刘秀峰同志在全国建筑艺术座谈会上提出“要创造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建筑新风格"的要求和倡议.自1960年开始,广东建筑界围绕“新建筑”、“新风格"展开了热烈、认真的讨论。
讨论的中心话题是:广东建筑是否应有自己的特色?大家在讨论中一致认为,广东有自己的特点,广东建筑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即应有岭南建筑的特点。
与此同时,广东建筑界也开始尝试着对以往建筑实践进行总结和归纳。
从学理层面上说,正式提出“岭南建筑”的时间是在1957年。
其标志是时任华南工学院(1988年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教授的夏昌世先生1957年在《建筑学报》上发表了题为《通风、隔热、遮阳》的论文。
夏昌世教授指出:岭南建筑应有自己的特点,满足通风、隔热、遮阳的要求。
中国古代建筑毕业论文 (5篇)
![中国古代建筑毕业论文 (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d69360a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27.png)
中国古代建筑毕业论文篇1【摘要】中国古代文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对中国古代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中国文人构成古代了唯一的上层社会,他们直接或间接的参与营建活动,把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带入了建筑创造之中,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区别于世界其他建筑体系的根本特征【关键词】天人合一;风水堪舆;模山范水;古代建筑建筑的历史就是人类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历史。
以农业文明为主的中国古人,在漫长的农耕生产过程中认识到了“天时”“地利”等自然条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作为自然的代表“天”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靠天吃饭的人们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看作是内心深层的最高境界。
中国古人在营建都市、构筑房屋、庙宇时始终遵循自然规律,师法自然、合乎天地成为人们内心中自觉的精神意识。
中国文化的起源与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周易.大状卦》中有:“上栋下宇,以待风雨”之说,“宇”在许慎的《说文解字》被解释为屋边(“宇,屋边也”)。
《淮南鸿烈.览冥训》“宙,栋梁也.”从上述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宇”、“宙”这两个字,在古代他的基本含义是与建筑有所关联的.然而这个词在很多时候又被用来表示无限的自然时空.如“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卷二十二《杂说》四部丛刊本)中国古人将表示天地自然的宇宙与表示房屋的宇宙等同视之,天地即是宇宙;宇宙也是房屋,作为人们着风挡雨的房屋在中国文化的起始就被赋予了“天地入吾庐”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人在建筑环境的创造上依托自然,这成为中国古典建筑的根本特征。
根据自然地形随形构筑,通过对建筑与环境的“因、借”来达到建筑与自然的相辅相承,即所谓的“托体同山阿”。
建筑借山势表雄伟,因水形而奇峭。
秦始皇统一六合,大兴土木,建筑了庞大的阿房宫。
阿房宫北依渭水,南向秦岭,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以象太极”将宫殿与大尺度的自然山水辉映交融,把建筑溶入自然,借自然界恢宏尺度,来体现大秦王朝气吞山河的不凡风度。
中国民居鉴赏论文——乌镇建筑形式运用
![中国民居鉴赏论文——乌镇建筑形式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d4a2390f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a7.png)
中国民居鉴赏论文——乌镇建筑形式运用乌镇是浙江省桐乡市境内的一个古镇,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小镇”,以其独特的水乡风情和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而闻名于世。
乌镇古镇的民居建筑形式运用独特,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和智慧。
本文将就乌镇古镇的建筑形式运用进行鉴赏,探讨其独特之处。
首先,乌镇的民居建筑形式运用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太极哲学”思想。
太极哲学强调阴阳平衡、宇宙和谐,乌镇的建筑设计中也能看到这种思想的体现。
乌镇的居民大多数是江南水乡的居民,他们生活在水边,建筑要能适应水乡环境。
因此,乌镇的民居大都采用木结构,木质材料能够适应水乡湿润的气候,同时木结构还能保持建筑的稳定性,承受水的冲击。
此外,乌镇的民居建筑也注重对称和平衡的设计,以营造出和谐的氛围。
其次,乌镇的民居建筑形式运用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在乌镇的古镇内,可以看到很多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景观。
例如,建筑物围绕着湖泊或河流修建,使人们能够近距离地欣赏到自然美景。
此外,乌镇的建筑还注重利用自然光线和通风。
建筑物内部常常设置有庭院和天井,使得室内能够得到充足的光线和通风,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
再者,乌镇的民居建筑形式运用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
乌镇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不同的民居建筑风格体现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居住者的身份地位。
乌镇的宅邸建筑多为仿古建筑,外观典雅庄重,内部装饰富丽堂皇,反映了乌镇富商大贾的身份地位与财富积累。
而一般居民的民居则更为朴实,建筑设计简约精巧,完全符合江南水乡的生活方式。
最后,乌镇的民居建筑形式运用展示了传统建筑技艺的精湛与创新。
乌镇的民居建筑在传承和继承传统建筑技法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的建筑理念和技术。
例如,乌镇的民居在外观上仿古,但内部的布局和装饰则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居住需求。
此外,乌镇的民居还注重利用新材料和新技术,提高了建筑的抗震、防水和保温性能。
总之,乌镇的民居建筑形式运用独特而丰富,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和智慧。
建筑欣赏美学论文范例采编欣赏(共2篇)
![建筑欣赏美学论文范例采编欣赏(共2篇)](https://img.taocdn.com/s3/m/07bb24025a8102d277a22f0b.png)
建筑欣赏美学论文范例采编欣赏(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建筑的艺术美学赏析应置身于中国审美文化的背景之下,以此为基础审视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发展,追求和探索其间的美学魅力,使其成为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不朽文化集。
下面是千里马论文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建筑欣赏美学论文范例,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第1篇:建筑美学教学方法思考与探索一、建筑美学在教学体系中的作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本科生建筑美学课程,主要面向建筑学、城市规划与环境艺术专业三年级学生开设。
在此之前,学生已通过两年的专业基础学习,初步掌握了规划、建筑以及环境设计基本功,具有了一定的入门专业思维。
这个阶段是一个重要的转化期,是学生将较为单一的要素转换到综合性较强的设计领域的过程,学生的城市与建筑观逐渐开始形成。
选择在三年级开设建筑美学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与美学素养,帮助学生了解城市与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城市规划思想、理念和建筑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嬗变过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建立正确的城市与建筑美学观。
二、建筑美学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建筑美学理论部分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主要采用理论讲解与分析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建筑艺术的创造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理论有较清晰的认知。
但是,美学理论难免晦涩难懂,学生理解吃力、缺乏兴趣。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较偏重设计课的学习,平时花费的时间也较多,教师也多以此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水平。
但恰恰是设计课,多数学生始终“不入其门,不得要领”。
在设计课学习中,常常出现对某位建筑大师、某种规划理念、建筑风格、形式的盲目模仿,而对其背后的社会因素、技术发展、艺术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嬗变并不了解,在学生自己的设计中忽视对各种社会发展、基地、功能、自然条件、文脉等相关因素的综合分析,难免出现“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尴尬。
中国古代建筑论文参考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论文参考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c53f6ea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6e.png)
中国古代建筑论文参考论文中国古代建筑在国际建筑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占据着一席之地,有很多的论文都对中国古建筑的发表了不同的看法。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中国古代建筑论文的赏析,欢迎阅读!中国古代建筑论文篇一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浅析摘要:中国古代建筑在国际建筑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占据着一席之地,其主要以木构架为建造体系,以建筑群体的组合为核心形式,以建筑装饰塑造建筑的形体等。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对于中国古代建筑形象的构成以及建筑文化的丰富起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关键词:古代建筑;装饰艺术;文化内涵一、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内涵(一)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尤其是屋顶的构造形态,不但造型十分优美,而且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天人合一”就是其中之一。
在中国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之中,飞翘形状的屋檐装饰是对“天”的憧憬与崇敬,凹曲的“人”形屋面装饰设计,则是上天、下地、人居中间之意。
天人合一的建筑文化表现出了古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建筑理念,比如,明清时期的建筑屋顶装饰力求自然,把自然作为建筑审美的基本原则,并融汇了中国传统的雕刻、绘画等艺术,因此,这一时期的建筑灵动感十足。
同时,飞檐的建筑屋顶造型更是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在我国建筑中的深刻的体现,折射出了人们力图挣脱封建社会各种礼教束缚的强烈愿望,以及对大自然生活的憧憬。
(二)等级划分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也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一个重要反映与标志,不同身份与地位的人所使用的建筑装饰也是各不相同。
例如,龙凤图是古代帝王才能选用的建筑装饰,其代表着威严、不可侵犯的皇权,而宫殿不同的建筑其装饰也有高低贵贱之分,金色龙图是最高等级的象征。
还有建筑物的大门装饰,宫殿中的建筑物大门能够使用斗�怼⒚哦ひ约捌咽椎茸笆危�然而普通的平民百姓家是绝对不能使用的,故而中国古代民间的建筑物大门装饰通常都较为简朴。
(三)祈福驱邪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饱含着古人的美好祈愿,不同的建筑装饰代表着人们不同的追求与愿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艺术与审美
美轮美奂的建筑堪称是艺术中的精品,起审美价值也是绝对值得予以肯定。
人们可以不听音乐,不看戏剧,不欣赏画展,不读小说,但却不可能不能离开建筑。
从每种程度上讲,建筑的审美是带“强制性”的。
首先,我们谈谈建筑艺术的特性。
双重性:人类产品一般不是物质的,就是精神的。
建筑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具有双重性。
具有物质性使用功能,居住、工作或公共交往;另一方面,它又要给人以美好形象,令人赏心、悦目。
所以它不是纯粹物质的,必须用美的形象来感染人。
层级性:这是就建筑的精神属性而言的。
建筑的物质与精神属性不是各50%。
有些侧重物质、有些侧重精神。
就建筑的精神性属性来说,不同的建筑精神属性的层级会有较大区别。
标准不高的注重的是舒适、安全这一精神层面,这是基本的、重要的,舒适、安全这是低层次;中间层级,除舒适、安全还要有美感,简洁美观大方,造型比例适宜,关系合谐,色彩协调,如学校、医院、商店这些建筑物,层次上升了;更高的建筑层次,积极创造具有特色艺术氛围,要有情绪感染力,如宫殿——庄严、隆重,显示皇权尊贵;教堂——显示上帝的崇高、宗教的神秘、上帝的神圣;园林——高雅、宁静、风雅清净;大会堂——开阔宏大,象征中国人民的尊严等等。
表现性:艺术来源于生活,它是对生活的概括,各种艺术对生活概括的方式、方法不一样。
有的写实,有的重表现,如戏剧、电影,写实性绘画、雕塑是艺术再现社会生活中的事件、人物性格,小说、戏剧显示事件的发生与发展情况;另一种表现性艺术,不是具体再现事件或人物性格,只可能表现,表现抽象的情绪,抽象氛围,表现某种意境,如音乐,建筑也是如此,所以又称建筑为“凝固的音乐”。
其次,我们谈谈建筑艺术与审美的共通性。
建筑审美是极具综合性的文化现象。
从审美主体来看,建筑审美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是诸多审美心理因素综合参与的过程,既有如情感、想像等审美认识心理因素,又有如审美需要、审美欲望等审美价值心理因素。
从审美客体来看,建筑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特别是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中国传统建筑,其营造与构建始终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重整体、重体悟的系统思维方式,注重与其他门类艺术之间的交叉、渗透、相通和综合。
一、建筑与书法艺术的共通性
书法艺术是中国具有独特传统和悠久历史的精神性艺术。
正由于书法艺术的独特性和历史性,所以,首先通过关于书法艺术和建筑艺术的共通性的分析来揭示中国传统建筑所禀赋的文化精神和审美特征就最具价值和意义。
书法艺术美对于建筑美的点缀、形容、渗透、生发,是人所共知、一致首肯的事实。
如承德避暑山庄的烟波致爽殿,四墙满缀书法,从长卷短幅到匾额对联,从一字之作到十余字乃至数百字之作,形式各异、品类繁多,且几乎清一色的“御笔”题书。
它们和殿内陈设的各种珍贵工艺品交错辉映,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室内艺
术空间,烘托且凸现了皇家建筑的雍容华贵和庄严典雅。
又如苏州园林,“在沧浪亭,潭西石上刻有俞樾的篆书‘流玉’二字,其婉润流动、诘屈悠久的线条美,引起了人们关于潭中水流如碧玉的感受。
”
二、建筑与音乐艺术的相通性
建筑主要属于空间艺术,音乐则属于时间艺术,二者之间区别明显。
这在西方美学和艺术史上有很多的论述。
比如德国古典美学家黑格尔,他肯定了音乐与建筑的类似,但更强调二者的差别。
“建筑就静止的并列关系和占空间的外在形状来掌握或运用有重量有体积的感性材料,而音乐则运用脱离空间物质的声响及其音质的差异和只占时间的流转运动作材料。
所以这两种艺术作品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精神领域,建筑用持久的象征形式来建立它的巨大的结构,以供外在器官的观照,而迅速消逝的声音世界却通过耳朵直接渗透到心灵的深处,引起灵魂的同情共鸣。
”然而,将建筑与音乐相联作比,完全成为人们艺术审美的共识。
在西方,文学家歌德、哲学家谢林、音乐大师贝多芬等人,都将建筑比作“凝固的音乐” 。
中国建筑又何尝不是具有浓郁的音乐美感。
三、建筑与绘画艺术的共通性
中国古代建筑与乐理相联,也与画理相通,尤其传统园林更是如此。
中国画的传统以线造型,以形写神,注重白描、散点透视、虚实相映,以有限之景寓无限之情,追求的是“象外之象”,追求的是气韵生动的“境”。
中国古代园林的造园手法讲究虚实、透漏、因借和景移,园林建筑的布局安排疏密有致、虚虚实实,颇有章法。
以有限的建筑园林空间表现无限的人生情趣,寄托中国文化的宇宙意识和生命精神,颇近于画理。
“可以说,古代艺术理论中的‘境’,或者‘境界’所具有的内涵,在园林艺术中的显现,较之在其他艺术门类中要更为清晰,从而也更易把握。
”
四、建筑与诗词艺术的共通性
意境是中国美学的独特范畴,是中国各类艺术一致的美学追求,虽然各类艺术意境构成方式和表现手段不同。
近代美学家王国维明确提出诗词优劣的判别标准在于意境的有无与高低。
诗词如此,建筑亦然。
无论诗词意境还是建筑意境,它们都蕴含着苍茫的宇宙感、厚重的历史感和深情的人生感。
用叶朗先生的话来说,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
五、建筑与史学经典的共同性
四书五经、四大名著……等史学、文学经典,是中华五千年文化铁的印证。
文字带给后代的是真真切切的叙述,而古老建筑艺术则带来的是充满想象与神秘的宝藏。
优秀的建筑艺术作品是人类思想的纪念碑,我们用建筑艺术创造出书法、音乐、绘画、诗词一样的美的享受,也通过建筑艺术记载着人类思想进步的车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