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历的时间划分方式,依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阶段,并用特定的名称来表示每个阶段。
这些节气既标志着农事活动的时间节点,又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
以下是对二十四节气的含义进行简要介绍。
立春: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首个节气,通常出现在阳历2月3日或4日。
立春标志着春季开始,万物复苏,天气逐渐变暖。
雨水:雨水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通常出现在阳历2月18日或19日。
雨水时节,降雨增多,露水也开始出现,预示着气温的回升。
惊蛰:惊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通常出现在阳历3月5日或6日。
惊蛰的名称源自“昆虫惊醒”,意味着春雷初鸣,万物苏醒。
春分:春分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通常出现在阳历3月20日或21日。
春分时节,白昼和黑夜的时间相等,天空明朗。
清明: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通常出现在阳历4月4日或5日。
清明时节,春风吹动,天气渐暖,是扫墓祭祖的重要时刻。
谷雨:谷雨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通常出现在阳历4月19日或20日。
谷雨表示春雨丰沛,有助于作物的生长和发展。
月5日或6日。
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气温逐渐升高。
小满:小满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通常出现在阳历5月20日或21日。
小满时节,作物开始结实,表示农作物的小麦等将成熟。
芒种:芒种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通常出现在阳历6月5日或6日。
芒种是收割谷物的时节,也标志着夏季农作物的种植阶段。
夏至:夏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通常出现在阳历6月21日或22日。
夏至时,白天最长,黑夜最短,意味着夏季进一步加深。
小暑: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通常出现在阳历7月7日或8日。
小暑时节,气温高,且多雷雨,舒适的夏季真正开始。
大暑: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通常出现在阳历7月22日或23日。
大暑时期,气温最高,常常出现高温天气。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自然现象为基础,反映了古人对时节变化的观察和感悟。
每年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这24个节气,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丰富内涵,更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立春,代表了冬去春来的希望和新的开始。
农民开始准备春耕,尽早开展农活,追求丰收的梦想。
而雨水节气则标志着雪融化、天气转暖、雨水增多的日子,人们在这个时节追溯以往,渴望清洗身心上的疲惫和污垢,迎接新一轮的生机。
惊蛰节气是大自然苏醒的时刻,万物复苏,春雷始鸣,意味着冷冬的结束,春天的情景展开。
春分则表明昼夜的平分,天地一气相融,万物更趋于活跃,迎接丰收的希望。
清明节气恰逢春季温暖宜人的时节,古人将此时定为扫墓祭祖的日子,缅怀先人,寄托哀思。
而谷雨则象征着春天的尾声,有丰收的喜悦,也有农民望天祈雨的期盼。
此时正是农民收割冬作,准备播种夏作的关键时刻。
立夏节气,代表了夏季的正式开始,鸟儿鸣叫、蝴蝶飞舞,积极的生命力在这个时候展示出来。
小满则标志着万物繁茂的季节到来,象征着农民在这个时节开始收割麦类庄稼。
而芒种节气则代表着麦子成熟的季节,这是农历中的夏季起始点。
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时刻,阳光炽烈,万物在这个时节生长得更加茂盛。
小暑、大暑节气则反映了气温逐渐升高,适宜的时节是防暑的重要关头。
立秋节气代表着夏季的结束,人们开启了秋天的大门,预示着收获的季节即将到来。
处暑则意味着暑气即将散去,人民可以逐渐消除暑热感。
白露节气则是代表了初秋时期,寒气逐渐加重,晚上露水落在地面上凝结成露珠,白露得名。
秋分标志着日夜平分,气温开始下降,人们开始制备丰收的食物,为即将来临的寒冷季节做准备。
寒露节气则象征着秋天的深入,冷空气开始侵袭,世界变得越来越寒冷。
霜降是冷冻天气的开始,寒气袭来万物凋零,农民开始储存冬瓜等耐储存的食品。
二十四节气名称含义
二十四节气名称含义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轨迹划分的,它们代表着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一年四季的变化。
每个节气名称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象征意义,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及其含义。
立春:表示春天开始,意味着寒冷的冬季即将结束,大地开始回春。
雨水:预示着雨水的增多,代表了降水量的逐渐增加,春雨滋润着万物生长。
惊蛰:意味着春雷开始惊醒冬眠的昆虫,预示着大自然的万物将开始苏醒。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天空中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方,代表春天正式来临。
清明:是传统节日,也是祭祀祖先的日子,同时也代表着大地恢复生机,新生命开始成长。
谷雨:意味着播种时节,是春季农作物生长最关键的时期,也是谷物丰收的希望。
立夏:表示盛夏即将到来,天气逐渐变热,万物生长繁茂。
小满:表示夏季即将来临,表示作物已经进入到最快的生长期,快要成熟。
芒种:是夏季农作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也是谷物开始抽穗的时候。
夏至:夏季的开始,太阳直射点达到一年的最北端,白天最长,夜晚最短。
小暑:意味着天气开始炎热,表示夏天的高温时期开始。
大暑:代表了夏季最热的时期,受热带气旋的影响,天气非常炎热。
立秋:表示夏季结束,天气逐渐凉爽,大地开始进入丰收的季节。
处暑:表示夏季结束,天气开始凉爽。
也是乘凉、避暑的好时机。
白露:代表已经过了秋分,夜晚的湿气会凝结成露水,预示着秋天的来临。
秋分:昼夜平分,意味着秋天正式开始,气温逐渐下降。
寒露:表示严寒的天气即将来临,预示秋天进入到寒冷的季节。
霜降:意味着天气更加寒冷,开始出现霜冻,代表着冬季即将到来。
立冬:表示冬季正式开始,天气寒冷,大地开始进入休眠。
小雪:意味着天气进一步寒冷,开始下小雪,预示着即将迎来大雪纷飞的季节。
大雪:寒冷的天气更加严寒,意味着开始下大雪,也代表了冬季的高峰期。
冬至:冬季的开始,太阳直射点达到一年的最南端,白天最短,夜晚最长。
小寒:表示寒冷进一步加重,意味着即将迎来更冷的天气。
大寒:寒冷的季节达到最高峰,代表着寒冷的冬季即将结束。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历标志的节气,每个节气都揭示了中国古代农民对季节变化的观察和认识。
它们根据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位置和地球的自转、公转等天文现象确定。
以下将逐一介绍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展示古人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
立春:立春标志着春季的开始。
春暖花开,是万物复苏的季节。
农民开始准备春耕的工作,希望一年的收成能够丰收。
雨水:雨水是春季缓慢融化冰雪的时期,气温回升,雨水渗透进土地,为播种作物提供了水分条件。
惊蛰:惊蛰表示春雷开始震动,蛰伏的动物苏醒。
此时气候逐渐变暖,大地回春。
春分:春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刻,在这一天,昼夜长短相等。
农民们忙于春耕春播,为即将到来的生长季节做准备。
清明:清明时节,草木繁茂,气温逐渐升高。
人们清扫墓地,祭奠祖先,缅怀逝去的亲人。
谷雨:谷雨意味着雨水充足,农田开始播种小麦、水稻等作物。
大地回春,生机盎然。
立夏:立夏正式进入夏季。
此时阳光明媚,气温逐渐升高,农田里的庄稼开始生长。
小满:小满表示庄稼长势已趋满盛,农田里的植物开始开花结果。
芒种:芒种是稻米、小麦等作物成熟的时期。
农民开始收割庄稼,为后续的种植工作做准备。
夏至: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的日子。
此时太阳达到最高点,气温骤升,进入酷暑季节。
小暑:小暑指的是气温进一步上升,酷暑持续,人们需要采取措施来防暑。
大暑:大暑为夏季最热的时候,高温闷热,需好好做好防暑工作,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立秋:立秋标志着夏季的结束,秋季的开始。
气温逐渐下降,天气凉爽。
处暑:处暑表示酷暑逐渐退去,气温开始回落。
人们开始感受到凉爽的秋风。
白露:白露意味着天气进一步变凉,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露水,晚上和清晨大地会出现一层白色的露水。
秋分:秋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刻,白天和黑夜的时间相等。
秋高气爽,是一个宜人的季节。
寒露:寒露表示气温进一步下降,露水凝结成霜,大地渐渐寒冷。
霜降:霜降是气温骤降的时期,农作物的生长期也即将结束。
人们开始做冬季的准备工作。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时间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时间二十四节气的含义1、立春:是春季开始的节气,表示严冬已经过去,气温开始回升。
2、雨水: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冰消雪化,气温回升,湿度增大,雨水渐多。
3、惊蛰: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土里的冬眠动物将苏醒。
4、春分:这天南北半球昼夜相等,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
5、清明:清明时节天气渐暖,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均匀气温上升到10度以上,长江流域气温更高。
北方草木发芽返青,南方大地已披上绿装。
6、谷雨:谷雨时气温、地温都已稳定升高,雨水增多,有利于五谷生长,故有“雨生百谷”之说。
7、立夏:表示春去夏来,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
8、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9、芒种:指有芒的麦类和蚕豌豆等夏收作物,在这个节气里即将成熟,也到了采收留种时。
10、夏至:夏至时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北半球正午太阳最高。
此时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
11、小暑:此时天气已经很热了,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
12、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勤二伏前后,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40℃高温天气。
13、立秋:立秋指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
14、处暑:处暑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暑气就要散了,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
15、白露:白露时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
16、秋分:秋分这一天同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
17、寒露: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多且气温更低了。
18、霜降: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降。
19、立冬:立冬是冬季的开始。
20、小雪:小雪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
21、大雪:大雪前后,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了。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 24节气
《春分 七绝》·苏醒 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 时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绿腰肥。
清明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交节时间在阳历4月5日前 后。这一时节,生气旺盛、 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 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清 明这一节气,万物皆洁齐、 生气旺盛、吐故纳新、气温 升高,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 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的好 时节。
《立春》·左河水 东风化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 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
雨水
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 气。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 (阳历2月18-20日),太阳黄 经达330度时,是二十四节 气的雨水。此时,气温回升、 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 名为雨水。雨水节气时段一 般从阳历2月18日或19日开 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 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 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 气。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谷雨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第6 个节气,春季的最后一个节 气。斗指辰;太阳黄经为 30°;于每年阳历4月19日21日交节。谷雨是"雨生百 谷"的意思,此时降水明显 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 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 正所谓"春雨贵如油"。降雨 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 茁壮成长。谷雨时节,在中 国南方地区,往往开始明显 多雨。
《大雪》·陆游 大雪江南见未曾,今年方始是严凝。 巧穿帘罅如相觅,重压林梢欲不胜。
《小满》·欧阳修 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 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芒种
芒种,又名"忙种",是二十 四节气之第九个节气,夏季 的第三个节气,干支历午月 的起始。斗指巳,太阳黄经 达75°,于每年阳历6月57日交节。芒种,是"有芒之 谷类作物可种"的意思。这 个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 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 稻等谷类作物种植。农事耕 种以“芒种”这节气为界。农 历说:“芒种,此时可种有芒 之谷,过此即失效,故名芒 种也”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是什么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是什么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时间观念,每年的节气可以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个季节下又由六个节气组成。
这些节气与自然现象相关,不仅代表了时间的流转,还蕴含了深刻的人文意义。
春天的节气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
立春是农历从冬至开始新年的时间节点,雨水则标志着春天的到来。
惊蛰意味着冷天转暖,蛰伏的生物开始苏醒。
春分是阳光直射地球赤道,昼夜平分,清明则是扫墓祭祖的重要日子。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预示着春天的结束和丰收的开始。
夏天的节气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和大暑。
立夏是夏季的开始,小满表示五谷成熟的时节。
芒种指的是麦子的颖花成熟,夏至是夏季最长的一天,小暑和大暑分别代表了夏季的早中晚。
秋天的节气由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和霜降组成。
立秋标志着秋季的开始,处暑则意味着炎热的天气即将过去。
白露是秋冷开始的时期,秋分是昼夜平分的节点,寒露表示寒冷逐渐加重,霜降则代表彻底的秋冷。
冬天的节气有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立冬是冬季的起点,小雪指的是天气逐渐变冷,大雪意味着雪花开始下落。
冬至是冬季的最长一天,小寒和大寒分别代表了冬季的早中晚。
除了与季节有关,二十四节气还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有着深刻的联系。
在古代,农民们依据节气的变化进行田间劳作和农业决策,例如在立春之后开始耕地,立夏之后开始播种等。
节气将时间紧密与大自然的律动结合在一起,使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
此外,二十四节气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与自然界的和谐观念。
古代人们将春分和秋分称为“春分秋分”,认为这两个节气中,太阳直射地球赤道,白昼和黑夜持续时间相等,阴阳平衡。
清明节这一节气则是人们祭祀祖先、缅怀先烈的日子,表达了人们对过去的敬仰和对生命的思索。
综上所述,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富有深意的时间观念。
它不仅仅是时间的划分,更是与自然现象、农业生产和人文意义紧密相连的集合。
它代表了人们对自然和谐、对时间流转的感悟,也承载着人们对生命、季节和传统的敬畏和思考。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中国传统农历中,把一年分为二十四个时期,每个时期都对应着特定的气候现象和农业活动。
这些时期被称为“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积累的丰富经验。
下面将详细介绍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和相关的文化内涵。
立春:立春是农历的开端,也是一年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春天的开始。
立春时万物复苏,万象更新,寓意着万物生机勃发,大地重新恢复生机。
雨水:雨水是指春雨即将到来,意味着降雨量开始明显增多。
雨水节气正是为了预示农田雨水的充沛,为春耕提供了水源。
同时,雨水还有润物细无声、滋润万物的寓意。
惊蛰:惊蛰是指春雷始鸣,动物从冬眠状态中惊醒。
惊蛰时节,意味着大地回春,农田开始出现动态,给人们带来了春耕的启示。
春分:春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刻,也是春季的中期节点。
春分时节,意味着白天开始变长,太阳光照时间增加,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清明:清明时节,农作物开始出土抽穗,也是人们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还有扫墓祭祖的习俗,体现了中国人的孝道和家族观念。
谷雨:谷雨是指雨水滋润了农田,使农作物生长茁壮,谷类作物开始颗粒饱满。
谷雨时节还意味着在田野间领略雨后青草的清新和万物的滋长。
立夏: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也是炎热的季节开始。
立夏时节万物抽芽吐叶,农作物生长迅猛,预示着丰收的希望。
小满:小满是指农作物渐渐长满,已经具备收获的条件。
小满时节,意味着农作物开始进入成熟期,显示出农田希望和收获的景象。
芒种:芒种是指庄稼的芒果粒后开始结实,也是北方地区的夏季播种完毕的时候。
芒种时节,农民们可以开始收获夏季作物。
夏至:夏至是夏季的中期节点,也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
在夏至这一天,人们会聚集在一起庆祝,同时也有一些特定的饮食习俗。
小暑:小暑是指炎热的气温进一步升高,是夏季过半的时候。
小暑的到来意味着炎热的天气将会进一步持续,人们需要采取适当的防暑措施。
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也是夏季的高温期。
大暑时节,人们要注意防暑降温,同时农民们也需要做好夏季农作物的管理和收割。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的传统节气系统,它以太阳视黄经划分一年四季,每个季节分为六个节气,共计二十四个节气。
这些节气与我国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代表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对季节变化的观察和认识。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农事活动的指导,也是人们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及其含义以下是二十四节气及其含义的详细介绍:春季1.立春:立春标志着春季的开始,意味着寒冬将过去,春天即将来临。
2.雨水:雨水节气是指入春后大地开始融化,天气变暖,降雨增多。
3.惊蛰:惊蛰标志着春季蓬勃生长的开始,万物苏醒,昆虫开始振翅飞舞。
夏季4.清明:清明节气是表示春天已经进入尾声,万物开始复苏,清明时节祭祀先人的时刻。
5.谷雨:谷雨是指雨水充足,各种植物播种生长的关键时期。
秋季6.立夏:立夏表示夏季开始,意味着寒冷的天气已经过去,温暖的夏季即将到来。
7.小满:小满表示田地里的庄稼已经长满,开始进入丰收阶段。
8.芒种:芒种是指所有庄稼的收割季节,也是夏季的开始。
9.夏至:夏至是指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白天最长,意味着夏季正式到来。
冬季10.立秋:立秋标志着夏季即将过去,秋季正式开始。
11.处暑:处暑是指酷暑渐渐消退,开始进入凉爽的秋季。
12.白露:白露表示天气渐凉,大地开始出现露水。
冬季13.寒露:寒露表示初露寒意,意味着已经进入寒冷的季节。
14.霜降:霜降是指天气逐渐寒冷,开始出现霜冻。
15.立冬:立冬表示冬季正式开始。
16.小雪:小雪是指降雪的开始,温度逐渐下降。
17.大雪:大雪表示降雪量加大,寒冷的天气趋向高峰。
春季18.冬至:冬至是指一年中太阳高度最低,白天最短,表示冬季到来的最后阶段。
19.小寒:小寒标志着寒冷天气的开始。
20.大寒:大寒是指寒冷程度最大的时期。
夏季21.立春:立春标志着春季的开始,意味着寒冬将过去,春天即将来临。
22.雨水:雨水节气是指入春后大地开始融化,天气变暖,降雨增多。
23.惊蛰:惊蛰标志着春季蓬勃生长的开始,万物苏醒,昆虫开始振翅飞舞。
二十四节气解释
二十四节气解释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的时间系统,据说起源于古代农耕社会。
每个节气大约相隔15天左右,共分为24个节气。
这一时间系统既能反映季节变化,也能告诉人们农事和气候的变化情况。
下面将对二十四节气进行详细解释。
立春:立春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春天开始了。
雨水:雨水节气指春季来临,雨水开始增多,标志着农作物生长的季节到了。
惊蛰:惊蛰是春天的第三个节气,万物复苏,表示春雷开始惊醒蛰伏的动物。
春分:春分节气表示春天正式到来,昼夜平分。
清明:清明节气,天气晴朗,万物生长,春天之美正当其时。
谷雨:谷雨节气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播种的时节到了。
立夏: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夏天开始了。
小满:小满节气意味着麦类作物将近成熟,夏农有了丰收的希望。
芒种:芒种节气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此时正是夏季种植作物的关键时期。
夏至:夏至节气是夏季的中点,此时阳光最强烈,白天最长。
小暑:小暑节气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此时气温已经开始升高。
大暑:大暑节气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气温最高,正值盛夏时节。
立秋: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夏天结束,秋天开始了。
处暑:处暑节气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意味着气温已经开始下降。
白露:白露节气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白露落在草木上,表示秋天的清晨比夏天更凉爽了。
秋分:秋分节气表示秋季正式开始,白昼和黑夜完全相等。
寒露:寒露节气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说明天气已经开始转凉,植物开始凋零。
霜降:霜降节气是秋季的第六个节气,寒露后气温更低,霜降开始结霜。
立冬: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冬天正式开始。
小雪:小雪节气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气温逐渐下降,开始下雪了。
大雪:大雪节气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雪花渐大,气温降到最低。
冬至:冬至节气是冬季的中点,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时候。
小寒:小寒节气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寒冷天气已经开始。
大寒:大寒节气是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气温骤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不仅反映了气候和农事的变化,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尊重。
中医人必备知识: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
中医人必备知识: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中医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凝聚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其中,24节气是中医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以帮助中医人更深入地了解和运用这一重要的时间观念。
一、春季节气1. 立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新一年的开始。
意味着寒潮减少,春意渐浓,大自然开始苏醒。
2. 雨水:雨水表示降雨增多,融化冰雪,偏向湿润。
中医认为这个时候要注意濡养肝脏,防止肝火旺盛。
3. 惊蛰:惊蛰意味着春雷开始惊醒冬眠的动物,大地回春。
在中医理论中,这个时候人体阳气逐渐上升,宜于调养阳气。
二、夏季节气1. 立夏:立夏是夏季的开始,天气逐渐变热。
中医认为这个时候要注意清热解毒,以及护肝防暑。
2. 小满:小满是表示作物开始结实的时候,也是夏季的中期。
中医认为这个时候要注意养阴润燥,避免火气过旺。
3. 大暑:大暑是夏季最热的时候,气温高,阳气旺盛。
中医强调养心安神,防止热伤津液。
三、秋季节气1. 立秋:立秋是秋季的开始,气温开始缓和,一年的收获时节。
中医强调要养阴防燥,以及调理肺气。
2. 白露:白露意味着气温开始下降,露水出现。
中医提醒人们要养阴润燥,护肺养肾。
3. 寒露:寒露表示气温更低,露水更多。
中医强调要养阳保暖,调理脾胃。
四、冬季节气1. 立冬:立冬是冬季的开始,气温进一步下降。
中医要求人们要养阴养肾,护肺润燥。
2. 小雪:小雪意味着天气更冷,降雪出现。
中医强调要注意保暖,养阴滋润。
3. 大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寒潮频繁。
中医建议人们要保护阳气,养阴润燥。
总之,24节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中医学极为重要的时间观念。
掌握24节气的含义和来历,对于中医人来说至关重要。
通过精确判断和应用24节气,中医人可以更好地调理身体,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感谢您阅读本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4节气的含义
24节气的含义及来历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
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
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
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
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
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
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
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
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通常把这八个节气称为四季八节。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中的一项重要概念,它准确地划分了一个年度的时间,帮助农民掌握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从而合理安排农事活动。
每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文化内涵,代表着人们对大自然变化的观察和感悟。
本文将介绍二十四节气的含义,以及它们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的意义。
立春:立春标志着春季的开始,意味着万物开始回春。
农民开始准备春耕计划,人们迎接新年的希望和生意。
立春也被视为整个农历年的开始。
雨水:雨水节气是春天回暖显著的一个时间节点。
它代表着冬天冰雪融化,水开始回流,植物和动物活动逐渐增多。
在大自然中,雨水季节是农作物播种的重要时期。
惊蛰:惊蛰是指蛰伏在地下冬眠的昆虫和动物开始苏醒。
随着气温的回升,动植物开始恢复生机,人们也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春分:春分是春天的中点,此时白昼和黑夜持平,代表着阴阳平衡。
同时,春分也是农作物的生长高峰期,人们开始忙于田间劳作。
清明:清明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也是春天的标志。
人们会祭扫祖先的坟墓,感受生命的轮回和亲情的延续。
清明节也是欣赏春花和踏青的时候。
谷雨:谷雨是一个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
此时植物进入吸收养分的高峰期,谷雨的雨水也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水源。
人们要做好水稻的田间管理工作,确保粮食的丰收。
立夏: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代表着万物生长的繁盛。
人们要开始注意夏季的疾病防护和饮食调理。
小满:小满是夏天的中点,此时农作物开始进入丰收的准备阶段。
人们开始意识到要善于利用夏季的资源,准备储存粮食和补充能量。
芒种:芒种是麦类农作物成熟的季节。
人们开始收割麦子,并做好后续的加工和储存工作。
同时,芒种也代表着进入全年农作物生长的旺盛季节。
夏至: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此后白天逐渐变短。
夏至是阴阳交替的分界点,人们要开始避免中暑和防治疾病。
小暑:小暑是夏天的中点,此时天气已经非常炎热。
人们开始注重清凉饮食,注意保持体力和精力。
大暑:大暑是夏季最热的时候,也是疾病易发的季节。
24节气每个节气的含义
24节气每个节气的含义关键信息项:1、节气名称2、节气时间3、节气含义11 立春时间:每年公历 2 月 3-5 日交节含义: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
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
此时东风解冻,大地开始解冻,万物渐次复苏,人们能明显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
111 雨水时间:每年公历 2 月 18-20 日交节含义:雨水节气标示着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
112 惊蛰时间:每年公历 3 月 5-6 日交节含义: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
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
此时气温迅速回升,春意渐浓。
113 春分时间:每年公历 3 月 19-22 日交节含义:春分在天文学上有重要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
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此时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
114 清明时间:每年公历 4 月 4-6 日交节含义: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
此时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清明节也是人们扫墓祭祖、踏青郊游的日子。
115 谷雨时间:每年公历 4 月 19-21 日交节含义: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取自“雨生百谷”之意。
此时降水明显增加,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12 立夏时间:每年公历 5 月 5-7 日交节含义:立夏表示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
立夏后,日照增加,逐渐升温,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茁壮成长阶段。
121 小满时间:每年公历 5 月 20-22 日交节含义:小满节气意味着进入了大幅降水的雨季,雨水开始增多,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
此时北方麦类等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只是小满,还未完全饱满。
122 芒种时间:每年公历 6 月 5-7 日交节含义:芒种是“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的意思。
此时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二十四节气原产生于黄河流域一带,它具体地反映了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事活动和气候关系。
但由于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农时季节,便于人们分段掌握农事活动,便在全国各地流传开了。
各地农民在应用二十四节气的过程中,结合本地地区气候情况来安排农事,充实和丰富了二十四节气的内容,使二十四节气在各个地区都得到了因地制宜灵活地应用。
一、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
立春这个节气,表示着万物复苏的春天又开始了,天气将逐渐回暖,广阔的大地将呈现一片万象更新的景象,也标明一年的农事活动的开始。
俗话说:“立春一日,百草回芽”。
二、雨水:雨水这个节气,表示气候逐渐回暖,雨量开始增多,结束了冬天少雨的现象。
三、惊蛰:惊蛰这个节气,表示春意渐浓,气温升高,春雷也开始轰鸣,蛰伏在泥土里冬眠的昆虫和小动物开始出土活动,过冬的虫卵也快要孵化了。
四、春分:这个节气,表示春季日夜千分的意思。
在春分这一天,全球各地昼夜都各为十二小时。
此后,白天逐渐增长,夜间逐渐缩短。
五、清明:清明这个节气,表示气温已变暖,草本萌动,自然界出现一片清秀明朗的景象。
六、谷雨:谷雨这个节气,表示降雨量逐渐增多,更适宜农作物生长,所谓“雨生百谷”就是这个意思。
七、立夏:立夏这个节气,表示风和日丽的春天已经过去,夏季开始,炎热的大气即将来临,农事活动已进入夏季繁忙季节了。
八、小满:小满这个节气,表示农作物欣欣向荣,长得丰满可爱。
由于暴雨已开始,江河易满。
九、芒种:“芒”是指壳实尖端的细毛。
芒种这个节气,北方表示收割麦类作物和播种稻谷。
有人把芒种说忙种,由于这时候是耕种最忙的季节,意思也是可相通的。
十、夏至:夏至这个节气,表示炎热的夏天到来了。
夏至这一天,白天最长,黑夜最短。
这个时期日长夜短。
十一、小暑:小暑这个节气,表示已进入暑天,炎热逼人。
十二、大暑:大暑这个节气,表示夏季最炎热的署天来临了。
十三、立秋:立秋这个节气,表示炎热的夏季将过,天高气爽的秋天开始。
十四、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1、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又称“打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15度,“立”表示开始,“春”表示季节,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
2、雨水,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30度,为交“雨水”节气。
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
3、惊蛰,每年太阳运行至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蛰是藏的意思。
4、春分,此时太阳直射赤道,位于黄道0度,昼夜平分之意,春暖花开,莺飞草长,宜农作,田间管理等。
5、清明,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6、谷雨,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0度,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
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
7、立夏,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
8、小满,此时太阳到达黄径60°,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9、芒种,此时太阳到达黄经75°,是农作物成熟的意思,“芒种”到来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
10、夏至,此时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28″44),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
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南方各地从日出到日落大多为十四小时左右。
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
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
11、小暑,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05°,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
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
12、大暑,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20°,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及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及含义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历中的重要时间划分标准。
它们以二十四个特定的日子来表示一年中的季节变化和自然现象,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也对农事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立春:立春是农历中的第一个节气,表示阳光开始逐渐增长,春天的来临。
这一时刻标志着春耕春种的开始,也意味着万物生长的希望。
二、雨水:雨水节气是指开始春雨多了,天气潮湿,并且气温在回升。
在这个时候,田地得到了更多的滋润,农作物开始发芽,对农田灌溉和作物生长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惊蛰:惊蛰代表春雷始鸣,蛰伏于土中的昆虫受到了惊醒。
这一时节也意味着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大自然的生机逐渐复苏。
四、春分:春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刻,标志着昼夜渐长,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
这一时节,气候温暖舒适,农作物的生长进入到快速发展的阶段。
五、清明:清明节气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一个重要的二十四节气。
在这一天,人们踏青祭祖的风俗格外盛行。
清明节气天气适合人们外出活动,同时,也提醒人们注意环境保护和祭扫先人的意义。
六、谷雨:谷雨节气是指田野中的播种阶段,也是雨水充沛的时候,有利于农田的灌溉和农作物的营养吸收,对于确保丰收起着关键的作用。
七、立夏:立夏节气表示夏季开始,天气逐渐变热,农作物的生长进入到了旺盛的时期。
同时,人们也要注意防暑降温,保护自己免受高温的侵害。
八、小满:小满节气是指夏季农作物开始进入到结穗期,谷物生长稳定,准备开始收获。
这个时节的天气湿热,适合谷物的生长。
九、芒种:芒种节气表示麦子的颗粒已经开始饱满,即将到达成熟的时刻。
这个时候,农民们开始收割春季的农作物,同时也要开始为夏季的作物做好准备。
十、夏至: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时刻,也是夏季的正式开始。
炎热的天气成为主导,人们需要做好防暑降温的准备。
十一、小暑:小暑节气是指天气进一步升温,炎热的夏季气温达到高峰。
这个时候人们需要注意避免中暑和防晒,保持水分摄取的平衡。
二十节气含义及来历
二十节气含义及来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二十四节气是一种重要的时间标志。
这二十四个节气包含
了对天文现象和气候变化的观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环境变化的认知和理解。
其中,二十个主要节气又称为二十四节气。
本文将介绍二十个主要节气的含义及其来历。
立春
含义:立春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在农历正月初一或初二。
意味着寒冬将至,春天即将到来,万物复苏,生气勃勃。
来历:古人观测太阳位置,认为在立春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故定为
立春。
雨水
含义:雨水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表示气温回暖,雨水增加,充分滋润大地,有助于农作物生长。
来历:雨水节气标志着春天的开始,雨水增多,有助于田间作物的生长。
惊蛰
含义: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意味着春雷开始频繁响起,宣告冬眠的生灵将苏醒,万物生长。
来历:惊蛰节气是指春雷开始出现的时候,蛰,即冬眠,表示冬眠的动物要苏醒。
(以下为其他节气的含义及来历,共计20个)
…
请根据需求继续添加相关节气的内容,总字数达到1500字以上。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二十四节气在我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法知识,不知道的人不多。
她是我国古代人计算时令变化的,一种十分独特的历法。
二十四节气是按照春夏秋冬,寒暑易季的气候,把每年进行等分,每个节气15天左右。
告诉人们以岁时顺序,教民耕作,不误农时。
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和含义如下:1. 立春:是春季开始的节气,表示严冬已经过去,气温开始回升。
2. 雨水: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冰消雪化,气温回升,湿度增大,雨水渐多。
3. 惊蛰:蛰,藏的意思。
动物入土冬眠叫入蛰,至第二年春雨后爬出,古时以为是被雷声震动,故叫惊蛰。
这时天气转暖,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华中农谚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
4. 春分:春分恰是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昼夜各半的一天。
这一天全国各地的昼夜几乎都是一样长。
天文学上划定春分为北半球春季的开始,我国大部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5. 清明:清明时节天气渐暖,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均匀气温上升到10度以上,长江流域气温更高。
北方草木发芽返青,南方大地已披上绿装。
我国农谚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这个节气开始的一天是清明节,有踏青扫墓的习俗。
6. 谷雨:谷雨时气温、地温都已稳定升高,雨水增多,有利于五谷生长,故有“雨生百谷”之说。
7. 立夏:表示春去夏来,行将进入火势的夏天。
此时万物生长愈加旺盛,欣欣向荣。
田间治理日益繁忙。
农谚曰:“立夏三朝遍地锄”。
8.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9. 芒种:指有芒的麦类和蚕豌豆等夏收作物,在这个节气里即将成熟,也到了采收留种时。
我国南方也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10. 夏至: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长,夜最短,又叫日北至日,即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天。
天文学上划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
11. 小暑:这时正值“三伏”的“初伏”,气候炎热、蒸闷。
在农业生产上,多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治理。
12. 大暑:这时正值“中伏”,是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炎热时期。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历的划分方式,将一年分为24个时期,每个时期包含一个特定的节气。
这些节气与农业生产、气候变化、季节节律等相关联,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实用价值。
下面将对二十四节气的含义进行简要介绍。
立春: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意味着春天的开始。
立春时节,大地开始苏醒,气温逐渐回升,标志着冬天逐渐结束,万物复苏。
雨水:雨水标志着春天开始加大了降水量,预示着入梅的时期即将到来。
春雨滋润大地,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惊蛰:惊蛰是春天气候渐暖的标志,也是昆虫复苏的开始。
惊蛰时节,雷声频繁,可以唤醒冬眠的动物。
春分:春分是农历春季的中分点,太阳直射赤道,昼夜时间相等。
春分过后,昼长夜短,阳光照射加强,地球温暖起来。
清明:清明是传统的祭祀节日,也是人们祭拜先祖和扫墓的时期。
清明时节,天空湛蓝,气温适宜,是踏青赏花的好时节。
谷雨:谷雨是表示播种的时节,此时气温适宜,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谷雨时节,春雷频繁,雨水充沛,利于庄稼的生长收获。
立夏: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此时天气逐渐变热,各种作物开始迅速生长,这对于夏季农作物的种植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小满:小满是指夏天万物成熟的时节,此时农作物开始结实,谷物颗粒渐渐饱满,是农民们希望有丰收的预祝。
芒种:芒种是农作物的成熟时期,尤其是小麦和大麦。
芒种时节,麦穗迎风摇曳,金黄的麦田美丽而富饶。
夏至:夏至是全年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也是夏季的中分点。
夏至时节,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天气酷热,这标志着夏季的正式来临。
小暑:小暑是夏季气温逐渐升高的时期,此时热带气团南下,大部分地区开始进入酷暑模式。
小暑时节,人们需注意防暑降温。
大暑:大暑是夏季的最热时期,气温高、湿度大,人们要注意防暑降温,并加强防范中暑。
立秋:立秋标志着秋天的开始,此时天气逐渐凉爽,极端高温天气逐渐过去,人们可以感受到秋天的凉意。
处暑:处暑是夏季天气转凉的时节,此时气温开始逐渐下降,人们感到凉爽之余也要注意保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含义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
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四立”,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
“立”即开始的意思。
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夏至、冬至——合称“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极致。
“至”意为极、最。
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夏至雨连连春分、秋分——合称“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
“分”即平分的意思。
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
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
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
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
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
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
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
芒种火烧天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
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
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
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
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公历1月5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立春:斗指东北。
太阳黄经为315度。
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
其含意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斗指壬。
太阳黄经为330°。
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
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惊蛰:斗指丁。
太阳黄经为345°。
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
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
我国部分地区过入了春耕季节。
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
”“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春分:斗指壬。
太阳黄经为0°。
春分日太阳在赤道上方。
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
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
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
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各地农谚有:“春分在前,斗米斗钱”(广东)、“春分甲子雨绵绵,夏分甲子火烧天”(四川)、“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湖北)、“春分种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安徽)。
清明:斗指丁。
太阳黄经为15°。
此时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能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
从前,在清明节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门口插上杨柳条,还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这是古老的习俗。
谷雨:斗指癸。
太阳黄经为30°。
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
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立夏:斗指东南。
太阳黄经为45°。
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旺盛大。
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小满:斗指甲。
太阳黄经为60°。
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芒种:北斗指向已。
太阳黄经为75°。
这时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
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
同时,“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
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
芒种前后,我国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气温升高,进入连绵阴雨的梅雨季节,空气非常潮湿,天气异常闷热,各种器具和衣物容易发霉,所以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叫“霉雨”。
夏至:北斗指向乙。
太阳黄经为90°。
太阳在黄经90°“夏至点”时,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北半球正午太阳最高。
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
所心以古时候又把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生到最北的一日。
过了夏至,太阳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
小暑:斗指辛。
太阳黄经为105°。
天气已经很热,但不到是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
此时,已是初伏前后。
大暑:斗指丙。
太阳黄经为120°。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勤二伏前后,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40℃高温天气。
要作好防暑降温工作。
这个节气雨水多,在“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谚语,要注意防汛防涝。
立秋:北斗指向西南。
太阳黄经为135°。
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
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处暑:斗指戊。
太阳黄经为150°。
这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
暑气就要散了。
它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
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
白露:斗指癸。
太阳黄经为165°。
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最多。
秋分:斗指已。
太阳黄经为180°。
秋分这一天同春人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
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
依我国旧历的秋季论,这一天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称秋分。
但在天文学上规定,北半球的秋天是从秋分开始的。
寒露:斗指甲。
太阳黄经为195°。
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日多,且气温更低了。
所以,有人说,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将逐渐转冷的意思。
而水气则凝成白色露珠。
霜降:太阳黄经为210°。
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降。
立冬:太阳黄经为225°。
习惯上,我国人民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
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
立冬一过,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我国各地农民都将陆续地转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其他农事活动中。
小雪:太阳黄经为240°。
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
小雪前后,黄河流域开始降雪(南方降雪还要晚两个节气);而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
大雪:太阳黄经为255°。
大雪前后,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荡”的严冬了。
冬至:太阳黄经为270°。
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我们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
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长了,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小寒:太阳黄经为285°。
小寒以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
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大寒:太阳黄经为300°。
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
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大寒正值三九刚过,四九之初。
谚云:“三九四九不出手”。
大寒以后,立春接着到来,天气渐暖。
至此地球绕太阳公转了一周,完成了一个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