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选择学说
免疫学选择题
![免疫学选择题](https://img.taocdn.com/s3/m/2800b62bed630b1c59eeb5f7.png)
二、单项选择题1.在现代免疫学中,免疫的概念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具有 BA. 发现并排除有毒因子的能力B. 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能力C. 抵抗并清除传染性因子的能力D. 发现和消除恶变细胞的能力E. 发现并清除体内衰老细胞的能力2.接种牛痘预防天花开始于CA. 1897年B. 1789年C. 1798年D. 1879年 E.1721年3. 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是 DA. 免疫学的四大内容B. 免疫细胞的四大功能C. 免疫器官的四大功能D. 免疫系统的四大功能E. 免疫分子的四大功能4.免疫防御是指机体能 AA. 对抗病原体的侵害并中和其毒性产物的作用B. 清除衰老和损伤的细胞,维持体内环境平衡的作用C. 监视并清除体内突变细胞的作用D. 对抗原性异物表现出无反应性的状态E. 对自身抗原表现出无反应性的状态5.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能 DA. 参与机体整体功能的调节B. 对抗原性异物表现出无反应性的状态C. 对抗病原体的侵害并中和其毒性产物的作用D. 监视并清除体内突变细胞的作用E. 对自身抗原表现出无反应性的状态6. 免疫对机体 EA.有利 B.有害 C.有利又有害 D.无利也无害 E.正常情况下有利,某些条件下有害7.以下哪位学者提出了克隆选择学说? BA.Jenner B.Burnet C.Owen D.Koch E.Pasteur8.以下哪项叙述是错误的?BA.固有免疫应答不经历克隆扩增 B.T细胞可直接识别游离的多肽 C.B细胞可直接识别可溶性抗原D.T细胞的充分活化需要APC和细胞因子的辅助 E.B细胞的充分活化需要T细胞和细胞因子的辅助9.免疫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 CA.接种“人痘”预防天花 B.接种“牛痘”预防天花C.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D.抗体的发现 E.免疫耐受的发现10.以下哪项内容不属于免疫学科形成时期的研究内容?CA.减毒活疫苗的发现 B.抗体的发现 C.接种牛痘预防天花D.克隆选择学说的提出 E.免疫耐受的发现11.以下哪项叙述是错误的? EA.抗体是四肽链结构B.抗体是免疫球蛋白 C.感染者血清中的“杀菌素”为最早发现的抗体D.抗体是抗原刺激后,B细胞转化为浆细胞产生的 E.B细胞产生抗体不需要T细胞辅助12. 哪位学者在异卵双生的小牛中首先观察到了免疫耐受现象? BA.Burnet B.Owen C.Medawar D.Landsteiner E.Jenner13 哪位学者提出鸡的腔上囊是抗体生成细胞的中心?AA.Glick B.Miller C.Good D.Gershon E.Coons14. 哪位学者提出了细胞免疫学说? CA.Warner B.Mitchison C.Metchnikoff D.Mitchell E.Claman15. 参与适应性免疫的细胞是 CA.NK细胞 B.NKT细胞C.αβ+T细胞 D.γδ+T细胞 E.B-1细胞二、单项选择题1.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BA.骨髓 B.胸腺 C.腔上囊 D.淋巴结 E.脾2.以下哪种成分不属于免疫分子 CA. 抗体B. 免疫球蛋白C. 抗原D. 补体 E.细胞因子3.实验动物新生期切除胸腺后,淋巴结内 AA.深皮质区缺乏T细胞 B.生发中心生成受影响C.胸腺依赖区T细胞数目和生发中心均不受影响 D.深皮质区T细胞缺乏,同时生发中心形成也受影响E.以上都不对4.禽类新生期切除腔上囊后,淋巴结内 CA.深皮质区缺乏T细胞B.浅皮质区生发中心生成不受影响C.深皮质区T细胞数目正常,浅皮质区发生中心生成受影响D.深皮质区T细胞缺乏,浅皮质区发生中心生成也受影响E. 深皮质区T细胞缺乏,浅皮质区发生中心生成不受影响5.关于免疫器官叙述正确的是 EA.中枢免疫器官与外周免疫器官相互独立 B.中枢免疫器官发生较晚 C.外周免疫器官发生较早D.中枢免疫器官是成熟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 E.多能造血干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发育为成熟免疫细胞6.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是 AA.骨髓 B.胸腺 C.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D.淋巴结 E.脾7.发生最早的免疫器官是 BA.骨髓 B.胸腺 C.腔上囊 D.淋巴结 E.脾8. 胸腺的特征性结构是 EA.被膜 B.皮质 C.髓质 D.胸腺小叶 E.胸腺小体9. 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是EA.阑尾 B.扁桃体 C.腔上囊 D.淋巴结 E.脾10. 以下哪项不是淋巴结的功能 BA.过滤作用 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C.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D.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E.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11. 对血源性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EA.阑尾 B.扁桃体 C.派氏集合淋巴结 D.淋巴结 E.脾12. 关于GALT的叙述,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BA.主要作用是抵御侵入肠道的病原微生物感染 B.M细胞是一种特殊的抗原提呈细胞C.IEL在免疫监视和细胞介导的黏膜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D.M细胞可通过吸附、胞饮和内吞等方式摄取肠腔内抗原性异物 E.肠黏膜固有层浆细胞主要产生IgA 13. 关于MALT的功能及其特点不正确的是CA.在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构成一道免疫屏障 B.是参与局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C.MALT中的B细胞多产生血清型IgA D.派氏集合淋巴结含有可产生大量IL-5的Th2细胞E.在黏膜局部抗感染免疫防御中发挥关键作用14. 黏膜免疫系统中的B细胞主要产生 DA.IgG B.IgE C.IgM D.sIgA E.IgD15. 关于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CA.成熟淋巴细胞进入外周淋巴器官后定向分布于不同的特定区域B.不同功能的淋巴细胞亚群可选择性迁移至不同的淋巴组织C.淋巴细胞只在血液、淋巴液内反复循环D.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E.淋巴细胞归巢与血管内皮细胞表达血管地址素有关二、单项选择题1. TI抗原引起免疫应答的特点是 DA. 抗原需经过巨噬细胞的加工处理B. 可发生再次免疫应答C. 可以产生各种类型的免疫球蛋白D. 只引起体液免疫E. 可以引起细胞免疫2. 异嗜性抗原是一种 AA. 共同抗原B. 自身抗原C. 半抗原D. 同种异型抗原E. 超抗原3. 抗原的免疫原性是指 EA. 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的性能B. 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致敏淋巴细胞的性能C. 与相应的抗体在体内外特异性结合的性能D. 与相应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特异性结合的性能E. 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和(或)致敏淋巴细胞的性能4. Td-Ag得名,是因为 EA. 在胸腺中产生B. 相应抗体在胸腺中产生C. 对此抗原不产生体液免疫D. 只引起迟发性超敏反应E. 相应的抗体产生需要T细胞辅助5. TD-Ag引起免疫应答的特点是 EA. 产生免疫应答的细胞为B1细胞B. 只引起体液免疫应答,不能引起细胞免疫应答C. 可以直接作用于T、B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应答D. 只引起细胞免疫应答,不能引起体液免疫应答E. 可以形成记忆细胞6.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A. 抗原一般具有两个重要的特性:一是免疫原性;二是抗原性B.一般而言,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同时具备抗原性,均属于完全抗原C. 抗原的免疫原性的本质是特异性D. 一般来说,抗原与机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特异性越大,异物性越强,其免疫原性就越强E. 半抗原与载体交联或结合也可以成为完全抗原7. 超抗原 AA. 可以多克隆激活某些T 细胞或B细胞B. 需要经过抗原提呈细胞加工处理C. 与自身免疫病无关D. 有严格的MHC限制性E. 只能活化一个相应得T细胞克隆8. 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的抗原是 DA. 异种抗原B. 共同抗原C. 交叉抗原D. 同种异型抗原E. 超抗原9. 对人体不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是 BA. 异体移植的皮肤B. 自身移植的皮肤C. 自身释放的晶状体蛋白D. 动物的免疫血清E. 异种血的红细胞10. 半抗原 DA. 是大分子物质B. 通常是蛋白质C. 只有免疫原性D. 只有抗原性E. 只有与载体结合后才能和相应抗体结合11. 抗原表面能与相应抗体结合的特殊化学基团称为 AA. 表位B. 半抗原C. 共同抗原D. 独特型抗原E. 异嗜性抗原二、单项选择题1. 关于IgA下述哪项是正确的? EA.二聚体IgA含有J链 B.IgA主要存在于血清中C.sIgA是黏膜局部免疫的最重要因素 D.sIgA具有免疫排除功能 E.以上均正确2.惟一能通过胎盘的Ig是 AA.IgG B.IgA C.IgM D.IgD E.IgE3.决定Ig的类和亚类的部位是 DA.VL十VH B.VL十CL C.铰链区 D.CH E.CL4.各种单体抗体分子都有的特性是BA.分子量在10万以下 B.具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抗原结合部位 C.H链与L链借非共价键相联D.能结合补体 E.能促进吞噬5.单克隆抗体的应用不包括 CA.肿瘤的诊断 B.肿瘤的治疗 C.血清C含量测定 D.激素水平测定 E.细胞受体测定6.5类免疫球蛋白的划分是根据DA.H链和L链均不同 B.V区不同 C.L链不同 D.H链不同E.连接H链的二硫键位置和数目不同7.B细胞能识别特异性抗原,因其表面有 EA.Fc受体 B.C3受体 C.IPS受体 D.E受体 E.SmIg8.下列哪一类细胞产生IgE BA.T淋巴细胞 B.B淋巴细胞 C.巨噬细胞 D.肥大细胞 E.嗜碱粒细胞9.一个单克隆抗体分子 BA. 能和两种抗原表位结合B. 只和相应的一种抗原表位结合C. 能和多种抗原表位结合D. 不能和任何抗原表位结合E. 以上都不对10. 一株生产用杂交瘤细胞CA. 能产生抗多种抗原表位的单克隆抗体B. 可产生抗两种抗原表位的单克隆抗体C. 只产生抗一种抗原表位的单克隆抗体D. 不会产生抗任何抗原表位的单克隆抗体E. 以上都不对11. 寄生虫感染时水平明显升高的Ig是 EA.IgG B.IgA C.IgM D.IgD E.IgE12. IgG AA.IgG以单体形式存在,广泛分布于体液中 B.IgG4固定补体的能力最强C.IgG半衰期相对较短 D.为天然血型抗体 E.不参与ADCC反应13. IgM BA.IgM在分子结构上有铰链区 B.天然的血型抗体为IgM C.IgG激活补体的能力比IgM 强D.在个体发育中合成较晚 E.血清中IgM由4个单体通过了链连成四聚体14. IgG经木瓜蛋白酶作用后,获得的裂解片段是 AA.2个Fab和Fc B.F(ab′)2和pFc′ C.F(ab′)2和Fc D.2个Fab和pFc E. Fab和Fc 15. 新生儿可从母体获得的Ig是 CA.IgG和IgE B.IgA 和IgG C.sIgA和IgG D.sIgA和IgD E. IgG和IgM16. 下列哪种免疫为自然自动免疫?AA.通过胎盘接受母体内抗体获得的免疫 B.隐性感染后获得的免疫C.接受抗血清获得的免疫D.接种类毒素获得的免疫 E. 接种疫苗获得的免疫17.机体抗感染的主要抗体是AA.IgG B.IgA C.IgM D.IgD E.IgE18.血清和细胞外液中含量最高的Ig是DA.IgD B.IgA C.IgM D.IgG E.IgE19.哪一类Ig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DA.IgG B.IgA C.IgD D.IgM E.IgE20.B细胞分化成熟的标志是 CA.仅表达mIgM B.仅表达mIgD C.同时表达mIgM和mIgD D.mIgD逐渐消失 E.表达BCR 21.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的Ig是 EA.IgG B.IgA C.IgM D.IgD E.IgE22.以下哪种抗体不属于基因工程抗体CA.人-鼠嵌合抗体 B.改型抗体 C.鼠源性单克隆抗体 D.小分子抗体 E.双特异性抗体23.Ig恒定区的功能不包括AA.识别和结合抗原 B.激活补体 C.结合Fc受体 D.穿过胎盘 E.穿过黏膜24.IgG经胃蛋白酶作用后,获得的裂解片段是 BA.2个Fab和Fc B.F(ab′)2和pFc′C.F(ab′)2和Fc D.2个Fab和pFc′ E. Fab和Fc 25.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抗体 EA.IgG B.IgA C.IgM D.IgD E.IgE26.哪位学者于1975年建立了单克隆抗体技术AA.Kohler和Milstein B.von Behring和Kitasato C.Claman和MitchellD.Cantor和Reinherz E.Warner和Szenberg27.独特型存在于Ig的哪一个区域EA.铰链区 B.H链的V区 C.L链的V区 D.H链和L链的C区 E.H链和L链的V区28.激活补体的部位存在于Ig的哪一个功能区 CA.Ig的V区 B.Ig的CH1区 C.Ig的CH2/CH3区 D.Ig的CH4区 E.Ig的铰链区29.以下关于Ig和Ab的叙述,错误的是 BA.Ab都是Ig B.Ig都具有Ab的活性 C.Ab和Ig结构相同D.Ab主要存在于血液和组织液中 E.膜型Ig即为BCR30.关于Ig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EA.Ig形成一Y字形结构 B.Ig的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完全相同 C.根据重链不同,将Ig分为五类D.根据轻链不同,将Ig分为两型 E.正常人血清中λ型Ig多于κ型Ig二、单项选择题1.患者,男,30岁,受到多种细菌感染,并发现缺乏C3成分,那么在该患者中哪些由补体介导的功能将不会受到影响 EA. 裂解细菌B. 对细菌的调理C. 产生过敏毒素D. 产生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 以上均不对2. 具有调理作用的是 CA.抗原 B.抗原和补体 C.抗体和补体 D.补体 E. 抗体3. 具有过敏毒素作用的是 AA.C5a B.C1q C.C3b D.I因子 E.H因子4. 补体活化经典途径的成分包括 AA.C1q B.IgG4 C.IL-2 D.H因子 E.B因子 5. 补体 EA.具有相应受体 B.具有抗感染作用 C.经典途径成分包括C1~9D.体液补体抑制因子中包括H因子 E.以上均正确6. 补体旁路途径激活与下列哪种作用无关?BA.C3裂解为C3a和C3b B.C4裂解为C4a和C4bC.C5裂解为C5a和C5b D.膜攻击复合物C5b~9形成 E. B因子裂解为Ba和Bb7.关于补体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BA.是一种不耐热的成分B.是一种单一的成分 C.是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D.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 E.是体内具有重要生物学作用的效应系统和效应放大系统8.采用哪种方式可以灭活血清中的补体 BA.37℃温育1小时 B.56℃温育30分钟 C.10℃温育1小时 D.室温放置30分钟E.4℃放置1小时9.补体活化经典途径的激活物是CA.游离的抗原 B.游离的抗体 C.免疫复合物 D.IgM五聚体 E.以上都不对10.补体活化经典途径中首先被激活的成分是AA.C1q B.C1r C.C1s D.C4 E.C211.补体活化旁路途径中首先被激活的成分是BA.C1 B.C3 C.C5 D.C4 E.C212.参与补体活化MBL途径的成分不包括 AA.C1 B.C2 C.C3 D.C4 E.C513.有关补体活化的说法错误的是BA.补体激活是一种高度有序的级联反应 B.可识别自己与非己,不会损伤自身组织细胞C.人体血循环中一般不会发生过强的自发性补体激活反应 D.补体激活及其效应均处于严密调控之下E.激活后能有效杀灭外来微生物14.哪种成分仅参与经典途径的调节 CA.H因子 B.P因子 C.C1INH D.C8bp E.MIRL15.对补体活化起正调节作用的成分是DA.C4bp B.C8bp C.I因子 D.P因子 E.H因子16.具有趋化作用的补体成分是 CA.C3a B.C3b C.C5a D.C5b E.C4b17.C3b、C4b的受体是 AA.CR1 B.CR2 C.CR3 D.CR4 E.CR518.哪种补体成分产生的小片段具有酶活性 AA.C1 B.C2 C.C3 D.C4 E.C519.最先发挥抗感染作用的补体活化途径是DA.C1~C9途径 B.经典途径 C.MBL途径 D.旁路途径 E.凝集素途径20.以下哪种补体成分可被裂解成大小不同的片段 EA.C6 B.C7 C.C8 D.C9 E.C521.激活补体能力最强的Ig是 DA.IgA B.IgG C.IgD D.IgM E.IgE22.可被裂解成大小两个不同片段的因子是CA.I因子 B.P因子 C.B因子 D.D因子 E.H因子23.对C3转化酶没有抑制作用的补体成分是 EA.I因子 B.DAF C.MCP D.H因子 E.P因子24.哪种补体调节蛋白不仅可抑制补体的激活,还可凝血因子、激肽释放酶、纤溶蛋白酶等?CA.I因子 B.DAF C.C1INH D.C8bp E.P因子25.关于MBL的描述错误的是EA.属于凝集素家族 B.属于急性期蛋白 C.可识别病原微生物的糖类结构D.与C1q结构类似 E.与活化的C1s生物学活性类似二、单项选择题1. 关于细胞因子的特点正确的是 EA.细胞因子是由细胞活化后产生的 B.单一细胞因子可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C.细胞因子可以自分泌、旁分泌、内分泌三种方式发挥作用 D.细胞因子的作用不是孤立存在的E.以上均正确2.以下哪项不属于细胞因子的作用特点?AA.单一性 B.多效性 C.重叠性 D.拮抗性 E.协同性3. 促进造血干细胞分化为髓系和淋巴系干细胞的是 CA.IL-l B.IL-2 C.IL-3 D.IL-8 E.EPO4. 下列英文缩写,含义正确的是 BA.EPO-血小板生成素B.IL-白细胞介素C.SCF-肿瘤坏死因子 D.TNF-集落刺激因子 E.CSF-干细胞生长因子5. 最早发现的细胞因子BA.IGF-β B.IFN C.SCF D.IL-10 B.LIF6. 下列由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是 EA.IL-2 B.IFN-γ C.IL-4 D.IL-10 E.以上均是7.哪些细胞因子之间具有拮抗性 BA.IL-2和IFN-γ B.IFN-γ和IL-4 C.IL-4和IL-10 D.IL-3和IL-11 E.IL-6和IL-138.基因、编码蛋白与功能都清楚的细胞因子是BA.干扰素 B.白细胞介素 C.肿瘤坏死因子 D.集落刺激因子 E.生长因子9.Ⅰ型干扰素是指 DA.IFN-α B.IFN-β C.IFN-γ D.IFN-α和IFN-β E.IFN-β和IFN-γ10.以下哪种细胞因子属于集落刺激因子?EA.IL-1 B.IL-2 C.IL-6 D.IL-10 E.IL-1111. IL-8属于哪种类型的趋化性细胞因子? BA.CC B.CXC C.C D.CX3C E.CX2C12. 具有抑制作用的生长因子为 AA.TGF-β B.EGF C.VEGF D.FGF E.PDGF13. 哪种类型的细胞因子受体成员属多亚单位受体?AA.Ⅰ型细胞因子受体 B.Ⅱ型细胞因子受体 C.肿瘤坏死因子受体D.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E.以上均是14. T细胞的生长因子是BA.IL-1 B.IL-2 C.IL-3 D.IL-4 E.IL-615. 诱导CD4+T细胞分化为Th1细胞的细胞因子是EA.IL-4 B.IL-6 C.IL-8 D.IL-10 E.IL-12二、单项选择题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受体分子是 AA. CD4B. CD8C. CD2D. CD19E. CD212. 关于整合素家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 整合素家族得名是因为其可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黏附,使细胞附着而形成整体B. 整合素家族由α亚单位和β亚单位组成,其分组是以α亚单位不同来划分的C. 在整合素同一组的成员中,α链均相同,β链不同D. MHC分子是整合素家族成员E. 整合素家族的主要功能是为T细胞活化提供重要的辅助信号3. 下列分子中不属于整合素家族的黏附分子有 CA. VLA-1B. LFA-1C. LFA-2D. Mac-1E. VLA-44. 关于选择素家族成员,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A. 是由两条肽链以非共价键连接组成的异二聚体B. 胞膜外区具有C型凝集素结构域C. 胞膜外区具有表皮生长因子样结构域D. 胞膜外区具有补体调节蛋白结构域E. 识别的配体主要是唾液酸化的路易斯寡糖或类似结构5. 下列分子中能与LFA-1互补结合的黏附分子是BA. VCAM-1B. ICAM-1C. LFA-2D. LFA-3E. NCAM-16. 黏附分子的作用不包括 DA. 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介导T细胞与APC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B. 参与炎症过程中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黏附C. 参与淋巴细胞归巢D. 参与补体系统的激活E. 参与细胞与细胞基质间的相互作用7. 在炎症反应初期,介导中性粒细胞沿血管壁滚动和最初结合的一对黏附分子是 AA. sLe X-E-选择素B. LFA-1-ICAM-1C. CD28-B7D. CD2-CD58E. CD40-CD40L8. 下列有关淋巴细胞归巢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DA. 淋巴干细胞向中枢免疫器官的迁移B. 淋巴细胞的再循环C. 成熟淋巴细胞向外周免疫器官的迁移D. 未成熟T细胞在胸腺内从皮质移行到髓质E. 淋巴细胞向炎症部位的迁移二、单项选择题1. MHC-Ⅰ类分子的配体是DA.CD2 B.CD3 C.CD4 D.CD8 E.CDlO2. MHC-Ⅱ类分子的配体是CA.CD2 B.CD3 C.CD4 D.CD8 E.CDlO3. 不表达经典HLA-Ⅰ类分子的细胞是AA.红细胞 B.T淋巴细胞 C.血小板 D.单核细胞 E.B淋巴细胞4. 编码HLA-Ⅰ类分子的基因位点包括 BA.HLA-A、B位点 B.HLA-B、C、A位点 C.HLA-DR位点 D. HLA-DR、DP、DQ位点 E.C4、C2基因位点5. MHC-Ⅰ类分子的功能是 EA.将抗原肽提呈给CD8+杀伤性T细胞 B.参与外源性抗原呈递C.参与内源性抗原呈递 D.A + B E.A + C6. HLA-Ⅰ类分子肽结合区 DA.是与Tc细胞表面CD8分子结合的部位B.是与Th细胞表面CD4分子结合的部位C.由α1和β1功能区组成D.由α1和α2功能区组成 E. 由α1和α3功能区组成7. HLA-Ⅱ类分子肽结合区CA.是与Tc细胞表面CD8分子结合的部位B.是与Th细胞表面CD4分子结合的部位C.由α1和β1功能区组成D.由α1和α2功能区组成 E. 由α1和α3功能区组成8. 对H-2描述,错误的是 CA. 位于第17号染色体B. 小鼠的MHCC. 人的MHCD. Ⅰ类基因包括K、D、L三个座位E. Ⅱ类基因包括Ab、Aa、Eb、Ea四个座位9. 编码HLA-Ⅱ类分子的基因位点包括 DA.HLA-A、B位点 B.HLA-B、C、A位点 C.HLA-DR位点D. HLA-DR、DP、DQ位点 E.C4、C2基因位点10. 与强直性脊柱炎相关联的HLA分子是 BA.HLA-B7 B.HLA-B27 C.HLA-DR3 D. HLA-DR4 E.HLA-B2811. 下列哪项不是HLA复合体基因编码的产物BA.HLA-Ⅰ类分子的α链 B.HLA-Ⅰ类分子的β2-m链C.HLA-Ⅱ类分子的α链 D. HLA-Ⅱ类分子的β链 E.C4A、C4B12. MHC复合体中免疫功能相关基因不包括 CA.血清补体成分编码基因 B.抗原加工提呈相关基因C.血清免疫球蛋白编码基因 D. 非经典Ⅰ类基因 E.炎症相关基因13. 关于MHC多态性的描述,错误的是AA.多态性即多基因性 B.指一个基因座位上存在多个等位基因 C.是一个群体概念D.指群体中不同个体在等位基因拥有状态上存在差别 E构成MHC复合体的免疫功能相关基因仅显示有限的多态性14. 下列哪种细胞HLA-Ⅰ类分子表达减弱或缺如? AA.肿瘤细胞 B.活化的巨噬细胞 C.活化的B细胞 D. 树突状细胞 E.上皮细胞15.HLA-Ⅰ、Ⅱ类分子的主要功能是 CA.主宰移植物排斥 B.参与固有免疫应答 C.提呈抗原肽并激活T细胞D. 参与补体反应 E.参与T细胞在胸腺中的选择和分化二、单项选择题1. 下列有关固有免疫的特点,哪项是不正确的? EA.个体出生时就具备B.可对侵入的病原体迅速应答C.可参与对体内损伤衰老或畸变细胞的清除D.参与非特异性抗感染作用E.与特异性免疫应答无关2.下列哪种细胞可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 EA. 嗜酸性粒细胞B. γδT细胞C. B1细胞D. 嗜碱性粒细胞E. αβT细胞3.下列有关单核-巨噬细胞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DA. 巨噬细胞是由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发育而来B. 单核-巨噬细胞对玻璃和塑料表面有很强的黏附能力C. 定居的巨噬细胞可因所处部位的不同有不同的名称D. 郎格汉斯细胞不是来源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E. 游走的巨噬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和杀菌的能力4. 下列有关中性粒细胞的特点,不正确的是 AA. 中性粒细胞来源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B. 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含有髓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溶菌酶等C. 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D. 中性粒细胞具有很强的趋化作用和吞噬功能E. 中性粒细胞表面具有IgG Fc受体和补体C3b受体5. 模式识别受体可识别 EA. 肿瘤相关抗原B. 肿瘤特异性抗原C. MHC-Ⅰ—抗原肽复合物D. MHC-Ⅱ—抗原肽复合物E. 细菌表面的脂多糖、磷壁酸等6. 下列有关树突样细胞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A. 树突样细胞因其具有许多分枝状突起而命名B. 树突样细胞因分布情况或分化程度不同有不同的名称C. 成熟树突样细胞摄取、加工及提呈抗原的能力极强D. 树突样细胞能诱导初始T细胞活化E. 树突样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7. 下列有关NK细胞的特点,不正确的是 CA. NK细胞无需抗原致敏,直接杀伤靶细胞B. NK细胞通过释放穿孔素、颗粒酶杀伤靶细胞C. NK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标志为FcγRⅠD. NK细胞可通过ADCC作用杀伤靶细胞E. NK细胞表面有与其杀伤活化或杀伤抑制有关的受体8. NK细胞表面识别HLA-Ⅰ类分子配体的杀伤活化受体是 EA. NKG2DB. KIR2DLC. KIR3DLD. CD94/NKG2AE. KIR2DS9. NK细胞表面识别非HLA-Ⅰ类分子配体的杀伤活化受体是 DA. KIR2DLB. KIR3DLC. CD94/NKG2AD. NKG2DE. KIR2DS10. NKT细胞指 AA. 组成性表达NK1.1和TCR-CD3复合体的T细胞B. 组成性表达NK1.1和TCR-CD3复合体的NK细胞C. CD4+CD8+T细胞D. CD4-CD8+T细胞E. 具有γδTCR的T细胞二、单项选择题1. 存在于所有T细胞表面的特征性标志是AA. TCRB. BCRC. CD40LD. CD4E. CD82. 下列有关TCR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BA. TCR的作用是识别特异性抗原B. TCR能直接识别蛋白质抗原表面的表位C. TCR只能识别APC或靶细胞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D. TCR识别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时具有双重特异性E. TCR识别抗原具有自身MHC限制性3. 存在于T细胞表面与活化信号传导有关的分子是 CA. TCRB. CD40C. CD3D. CD20E. CD804. 下列哪种分子的胞浆末端含有ITAM? CA. TCRB. BCRC. CD3D. CD4E. CTLA-45. 能与MHC-Ⅱ类分子β2结构域结合的分子是AA. CD4B. CD2C. CD3D. CD28E. CD86.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受体分子是AA. CD4B. CD8C. CD2D. CD19E. CD217. 能与MHC-Ⅰ类分子α3结构域结合的分子是 EA. CD4B. CD2C. CD58D. CD28E. CD88. CD2分子的配体是 CA. CD40B. CD28C. CD58D. CD4E. CD219. CD28分子的配体是CA. CD21B. CD19C.CD80/CD86D. CD2E. CD4010. 对T细胞活化起抑制作用的一对分子是 CA. CD40-CD40LB. CD28-CD80/CD86C. CD152-CD80/CD86D. CD2-CD58E. CD4—MHC-Ⅱ类分子11. 下列分子中能与LFA-1互补结合的黏附分子是BA. VCAM-1B. ICAM-1C. LFA-2D. LFA-3E. NCAM-112. 下列分子中不能够为T细胞活化提供协同刺激信号的黏附分子对是 EA. CD28-B7B. CD2-CD58C. LFA-1-ICAM-1D.ICOS-B7-H2E. CD70-CD2713. 下列哪种细胞表面有植物血凝素(PHA)的受体 BA. B淋巴细胞B. T淋巴细胞C. NK细胞D. 肥大细胞E. 中性粒细胞14. 下列有关初始T细胞的特点不正确的是 CA. 初始T细胞是指从未接触过抗原刺激的成熟T细胞B. 初始T细胞处于细胞周期的G0期,存活期短C. 初始T细胞表达CD45RO和高水平的L-选择素D. 初始T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识别抗原,无免疫效应功能E. 初始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可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性T细胞15. 下列有关记忆T细胞的特点不正确的是 BA. 记忆T细胞处于细胞周期的G0期,存活期长B. 记忆T细胞表达CD45RA和黏附分子C. 记忆T细胞介导再次免疫应答D. 记忆T细胞抗原刺激后可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性T细胞E. 记忆性T细胞可向外周炎症组织迁移16. 下列有关γδT细胞的特点,不正确的是 AA. γδT细胞多数为CD2+CD3+CD4+CD8-B. γδT细胞主要分布在皮肤表皮和粘膜上皮C. γδT细胞主要识别非肽类分子D. γδT细胞识别抗原无MHC限制性E. γδT细胞具有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17. CD4+Th细胞能识别的是 DA. 游离的可溶性抗原B. 经APC提呈的抗原肽C. 经APC提呈的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D. 经APC提呈的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E. 游离的抗原肽18. 能够表达CD45RA的细胞是AA. 初始T细胞B. 效应T细胞C. 记忆T细胞D. NKT细胞E. NK细胞19. 只在活化T细胞表面表达而在静止T细胞表面不表达的的膜分子是EA. CD28B. TCRC. CD3D. CD4E. CTLA-420. Th3细胞通过分泌何种细胞因子参与免疫应答的负调节? CA. IL-2B. IL-10C. TGF-βD. IL-4E. TNF-β21. Tr1细胞通过分泌何种细胞因子参与免疫应答的负调节?BA. IL-5B. IL-10C. TGF-βD. IL-4E. TNF-β22. Th1细胞与Th2细胞均能分泌的细胞因子是EA. IFN-γB. IL-4C. IL-5D. LTαE. IL-323. 下列有关Th1细胞的主要效应功能,不正确的是 EA. 参与抗胞内寄生菌的感染B. 参与抗病毒感染C. 参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D. 参与抗肿瘤免疫E. 参与抗寄生虫感染24. Th2细胞通过释放细胞因子主要可促进下列哪种细胞的增殖和分化?DA. CTL细胞B. NK细胞C. 巨噬细胞D. B细胞 D. T DTH细胞25.下列有关CTL杀伤靶细胞的机制不正确的是 DA. 释放穿孔素B. 释放颗粒酶C. 释放LTαD.ADCC效应E. Fas/Fasl途径二、单项选择题1. 能够与BCR以非共价键结合,参与活化信号传导的CD分子是AA. CD79a/CD79bB. CD152C. CD20D. CD19E. CD212. 表达于B细胞表面,与诱导B细胞分化成熟有关的CD分子是BA. CD40LB. CD40C. CD2D. CD4E. CD8。
第2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克隆选择学说
![第2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克隆选择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64c5f983b0717fd5360cdc5b.png)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药学与检验系
绪
目的与要求:
论
1. 理解并掌握现代免疫的概念 2. 理解免疫的三大功能 3. 了解免疫学的发展概况以及免疫检验在医 学检验中的应用
第一节 免疫的基本概念
免除税赋,免除差役 immunitas 免于疫患,免除瘟疫 immunity
免疫(immunity):是机体识别并清除“自己”和“非 己”抗原性异物的功能,借以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与稳定。 其结果通常对机体有利,但在某些条件下可对机体造成病 理损害。
第1节 免疫的基本概念
免疫系统功能的生理和病理表现
功能名称 生理功能 病理表现 超敏反应(强) 免疫缺陷病(弱) 自身免疫性疾病 肿瘤或病毒持续性 感染
免疫防御 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它 抗原性异物 免疫自稳 清除损伤或衰老细胞 免疫监视 清除突变或畸变细胞, 防止肿瘤发生、杀伤病 毒感染细胞
第二节
免疫检验涉及的主要技术
放射免疫技术
荧光免疫技术 酶联免疫技术 速率散射免疫技术
化学发光免疫技术
流式细胞免疫技术 免疫印迹技术 单克隆抗体技术
临 床 应 用
确定诊断 分析病情 提供有效实验依据
调整治疗方案
判断预后
第四节 免疫学展望
一、现代免疫学的研究特点
近年来,现代免疫学研究的一个明显趋势,是与免疫基 础研究相结合的生物高技术产业的兴起。基础免疫学研 究的成果,从实验室直接转向生物技术产品的开发,这 种转化正以惊人的速度进行着。免疫学的发展正以一种 崭新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高技术开发”模式,将 科学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这是现代免疫学发展
免疫学技术的发展史
年代
1894 1896 1896 J. Bordet H. Durham, M. von Gruber G. Widal, A. Sicad
抗体制备技术的发展和医学应用
![抗体制备技术的发展和医学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a74cc0400c22590102029dca.png)
抗体制备技术的发展及其医学应用抗体是在对抗原刺激的免疫应答中,B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类糖蛋白。
它是能与相应抗原特异的结合、产生各种免疫效应(生理效应)的球蛋白。
国际卫生组织将具有抗体活性及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一类蛋白统一命名为免疫球蛋白,它与抗体都是指同一类蛋白质。
抗体的2条重链和2条轻链根据氨基酸序列变化程度分为V区和C区,其抗原结合特异性主要由V区中高度变异的超变区决定,3 个超变区共同形成1个抗原决定簇互补的表面,故又称为互补决定区( comp 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CDR)。
常规的抗体制备是通过动物免疫并采集抗血清的方法产生的,因而抗血清通常含有针对其他无关抗原的抗体和血清中其他蛋白质成分。
一般的抗原分子大多含有多个不同的抗原决定簇,所以常规抗体也是针对多个不同抗原决定簇抗体的混合物。
即使是针对同一抗原决定簇的常规血清抗体,仍是由不同B细胞克隆产生的异质的抗体组成。
因而,常规血清抗体又称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PcAb),简称多抗。
多克隆抗体是由多克隆B细胞群产生的、针对多种抗原决定簇的混合抗体。
因为天然抗原是由多种抗原分子组成的,每种抗原分子又含有许多抗原决定簇,每一种抗原决定簇可激活相应的B细胞克隆,进而分化、成熟并合成相应的抗体。
由于常规抗体的多克隆性质,加之不同批次的抗体制剂质量差异很大,使它在免疫化学试验等使用中带来许多麻烦。
因此,制备针对预定抗原的特异性均质的且能保证无限量供应的抗体是免疫化学家长期梦寐以求的目标。
随着杂交瘤技术的诞生,这一目标得以实现。
1 抗体的发展抗体的研究过程经历了免疫血清学研究、单克隆抗体研究和基因工程抗体研究3个不同阶段。
1.1 免疫血清学研究阶段免疫动物产生的抗体是多种抗体的混合物,所以早期制备的抗体是多克隆抗体. 多克隆抗体是人类有目的地利用抗体的第1步,其在生物医学等方面的应用已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 但多克隆抗体具有不均一性,特异性差且动物抗体注入人体会产生严重的过敏反应等特性,限制了其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克隆选择学说的要点内容
![克隆选择学说的要点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2a26f247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0b.png)
克隆选择学说的要点内容
以下是 8 条关于克隆选择学说的要点内容:
1. 克隆选择学说强调免疫系统可不是随便应对外敌的呀!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能精准识别敌人呢!比如身体受到细菌入侵,免疫系统能快速识别并做出反应。
2. 抗原是不是很神秘?克隆选择学说告诉我们,它可是免疫系统识别的关键目标哦!好比钥匙和锁,抗原就是那把钥匙,能启动特定的免疫反应呀!你说神奇不神奇。
3. 免疫细胞的克隆扩增也很重要哇!一旦识别到敌人,它们就会大量增殖,就像一群蚂蚁发现了食物,呼啦啦一大片都涌过来了!比如病毒来了,免疫细胞就迅速增多来抵抗。
4. 免疫细胞也会分化呢,这多像一个孩子长大后选择不同职业呀!有的可能成为战斗在一线的“勇士”,有的则变成了“后勤保障人员”,共同维护身体的健康。
5. 免疫记忆的存在简直太奇妙啦!你想想,为啥我们得过一次水痘就不容易再得啦?这就是克隆选择学说里免疫记忆的功劳呀,好比大脑记住了重要的事情不会轻易忘记。
6. 自身耐受性是免疫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呢,它就像一个严格的筛选机制,把对身体不好的排除掉!要是没了这个,身体还不乱套啦。
7. 抗原的多样性让免疫系统的应对变得好复杂呀,但克隆选择学说就能很好地解释!这就像生活中各种不同的难题,我们总要有各种办法来解决才行。
8. 免疫反应的特异性可是至关重要的哟!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免疫系统对待不同的抗原也是“区别对待”呢!
我的观点结论:克隆选择学说真的是太有意思了,把免疫系统解释得如此清晰明了,真的让人大开眼界呀!。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试题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773f69f5a5e9856a561260d7.png)
医学免疫学A型题1.免疫的现代概念是A.机体抗感染的防御功能B.机体清除自身损伤、衰老细胞的一种功能C.机体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对机体都是有利的D.机体消除和杀灭自身突变的细胞E.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物质的功能2.免疫监视功能低下的后果是A.易发生肿瘤B. 易发生超敏反应C.易发生感染D.易发生自身免疫病E.易发生免疫耐受3.用无毒力牛痘苗接种来预防天花的第一个医师是A.KochB.JennerC.PasteurD.V onBehringE.Bordet4.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的功能称为A.免疫监视B.免疫自稳C.免疫耐受D.免疫防御E.免疫识别5.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功能称为A.免疫监视B.免疫自稳C.免疫耐受D.免疫防御E.免疫识别6.既参与固有性免疫应答又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成分有A.巨噬细胞B.B 细胞C.T 细胞D.中性粒细胞E.浆细胞7.最早提出克隆选择学说的科学家是A.BurnetB.BorderC.PorterD..JennerE.Pasteur8.免疫防御功能低下的机体易发生A.肿瘤B 超敏反应C.移植排斥反应D.反复感染E.免疫增生病9.最早用人痘接种预防天花的国家是A.中国B 美国C.日本D.俄罗斯E.英国B型题A. 生理性免疫防御B. 生理性免疫稳定C.免疫监视功能失调D.免疫稳定功能失调E.免疫防御作用过高10. 清除病原微生物11. 病毒持续感12. 超敏反应13. 自身免疫病14. 清除自身损伤衰老细胞C型题A. 特异性免疫应答B.非特异性免疫应答C.两者都是D.两者都不是15. 先天遗传而获得的免疫功能属于16. 后天获得针对某种病原微生物或抗原的免疫功能属于17. 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属于18. 补体的溶菌作用属于19. 溶菌酶的溶菌作用属于X型题20.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A.多为生后获得的功能表现B. 有针对性C.可因抗原多次刺激而加强D.出生时就具有E.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21.属于固有性免疫应答的有A.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B. 吞噬细胞的吞噬病原体作用C.自然杀伤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的杀伤作用1D.血液和体液中存在的补体成分E.组织损伤局部分泌的抑菌、杀菌物质22.下列哪些细胞属于固有免疫应答细胞A.单核-巨噬细胞B. NK 细胞C.B 细胞D.T 细胞E.多形核中性粒细胞23.执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细胞是A.T 细胞B.B 细胞C.NK 细胞D.单核-巨噬细胞E.肥大细胞24.免疫防御功能是指A.阻止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B.抑制病原微生物在体内繁殖、扩散C.清除体内变性、损伤及衰老的细胞D.从体内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E.识别、杀伤与清除体内突变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25.免疫防御功能异常可发生A.自身免疫病B.超敏反应C.肿瘤D.免疫缺陷E.免疫增生病26.免疫监视功能是指A.识别、杀伤与清除体内突变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B. 防止病毒的持续感染C.清除体内变性、损伤及衰老的细胞,防止自身免疫病的发生D.从体内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E.阻止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27.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A.免疫监视B.免疫稳定C.免疫防御D.免疫调节E.免疫耐受二、名词解释28.免疫29.免疫防御30. 疫稳定31.免疫监视三、问答题32.简述适应性(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性。
克隆选择学说
![克隆选择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260f512d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13.png)
克隆选择学说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克隆选择学说英文名称:clonal selection theory定义1:适应性免疫的核心理论,由澳大利亚免疫学家伯内特(M. Burnet)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认为适应性免疫应答由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驱动;每一个淋巴细胞克隆表达相同的特异性抗原受体,在抗原选择下,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淋巴细胞发生克隆扩增,分化为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能识别自身抗原的淋巴细胞在发育早期即被清除。
该学说是在侧链理论有关抗原选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所属学科:免疫学(一级学科);概论(二级学科);免疫学相关名词(三级学科)定义2:由澳大利亚免疫学家伯内特(M. Burnet)于1958年提出的一种抗体形成学说,认为在个体发育中淋巴细胞分化成多种多样带有不同抗体的细胞;一种抗原侵入,只与具有这种抗原互补受体的少数淋巴细胞结合;在抗原刺激下,这种淋巴细胞就恢复了分裂的能力,连续分裂产生大量分泌同样抗体的淋巴细胞群。
所属学科:细胞生物学(一级学科);细胞免疫(二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克隆选择学说(clonal selection theory),或称无性繁殖系选择学说,是澳大利亚免疫学家F.M.伯内特于1957年提出的抗体形成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动物体内存在着许多免疫活性细胞克隆,不同克隆的细胞具有不同的表面受体,能与相对应的抗原决定簇发生互补结合。
一旦某种抗原进入体内与相应克隆的受体发生结合后便选择性地激活了这一克隆,使它扩增并产生大量抗体(即免疫球蛋白),抗体分子的特异性与被选择的细胞的表面受体相同。
目录克隆选择学说的实验证明克隆选择学说的遗留问题克隆克隆选择学说的核心论点关于抗原和抗体关系的观点克隆选择学说的实验证明克隆选择学说的遗留问题展开编辑本段克隆克隆又称无性繁殖细胞系或无性繁殖系,是一个细胞或个体以无性方式重复分裂或繁殖所产生的一群细胞或一群个体,在不发生突变的情况下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结构。
第2节免疫学发展简史克隆选择学说clonalselectionhypothesis
![第2节免疫学发展简史克隆选择学说clonalselectionhypothesis](https://img.taocdn.com/s3/m/eff7f469336c1eb91a375daa.png)
1996
第三节
免 疫 学 检 验
免疫学检验(laboratory immunology):
是研究免疫学技术及其在医学检验领域的重要学科。 免疫学检验的发展是随着各种免疫物质的发现密切相 关,在免疫学理论与生物学技术的长期发展过程中, 许多经典技术被加以革新与放大而派生出更多新技术 与新方法,这些方法和技术在医学研究与临床诊断的 运用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免 疫 学 检 验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药学与检验系
绪
目的与要求:
论
1. 理解并掌握现代免疫的概念 2. 理解免疫的三大功能 3. 了解免疫学的发展概况以及免疫检验在医 学检验中的应用
第一节 免疫的基本概念
免除税赋,免除差役 immunitas 免于疫患,免除瘟疫 immunity
免疫(immunity):是机体识别并清除“自己”和“非 己”抗原性异物的功能,借以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与稳定。 其结果通常对机体有利,但在某些条件下可对机体造成病 理损害。
自然的肉眼观察的抗原抗体反应(沉淀反应、凝集反应) 加速的肉眼观察的抗原抗体反应(电泳技术、分离技术) 标记性免疫技术提高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敏感性
半自动、自动化检验仪器与免疫反应原理结合,加快了 反应过程 标记技术、单克隆技术、高智能自动化技术的最佳组合
临床免疫学与免疫检验
免疫检验可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为利用免疫检测原理与技术检测免疫 活性细胞、抗原、抗体、补体、细胞因子、 细胞粘附分子等免疫相关物质; 另一部分是利用免疫检测原理与技术检测体 液中微量物质如激素、酶、血浆微量蛋白、 血液药物浓度、微量元素等。
年代 1901 1905 1908 1912 1913 1919 1930 1951 1957 1960 1972 1977 1980 学者姓名 Behring Koch Ehrlich Metchnikoff Carrel Richet Bordet Landsteiner Theler Bovet Burnet Medawar Edelman Porter Yalow Dausset Snell Benacerraf Jerne Kohler Milstein Tonegawa Murray Thomas Doherty Zinkernagel 国家 德国 德国 德国 俄国 法国 法国 比利时 奥地利 南非 意大利 澳大利亚 英国 美国 英国 美国 法国 美国 美国 丹麦 德国 阿根廷 日本 美国 美国 澳大利亚 瑞士 获奖成就 发现抗毒素,开创免疫血清疗法 发现结核杆菌,发明诊断结核病的结核菌素 提出抗体生成侧链学说和体液免疫学说 发现细胞吞噬作用,提出细胞免疫学说 器官移植 发现过敏现象 发现补体, 建立补体结合试验 发现人红细胞血型 发明黄热病疫苗 抗组胺药治疗超敏反应 提出抗体生成的克隆选择学说 发现获得性移植免疫耐受性 阐明抗体的化学结构 阐明抗体的化学结构 创立放射免疫测定法 发现人白细胞抗原 发现小鼠H-2系统 发现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 提出天然抗体选择学说和免疫网络学说 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技术及Ig基因表达的遗传控制 抗体多样性的遗传基础 第一例肾移植成功 第一例骨髓移植成功 提出MHC限制性,即T细胞的双识别模式 提出MHC限制性,即T细胞的双识别模式
诺贝尔奖与免疫学的百年渊源
![诺贝尔奖与免疫学的百年渊源](https://img.taocdn.com/s3/m/707af7f8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cc.png)
诺贝尔奖与免疫学的百年渊源10月3日,瑞典卡洛琳医学院宣布:三位免疫学家布鲁斯·巴特勒(Bruce A. Beutler)、朱尔斯·霍夫曼(Jules A. Hoffmann)和拉尔夫·斯坦曼(Ralph M. Steinman),共同获得本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算上本届,近百年来免疫学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已经累计达到17次。
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免疫学能够屡获殊荣,这主要源于是其生命科学理论上取得的突破,以及在临床应用上获得的巨大成功。
理论上的突破19世纪,虽然人痘、牛痘可以预防天花,也出现了灭活疫苗(巴斯德的炭疽疫苗、狂犬疫苗),但是人们只能靠接种疫苗“主动免疫”,而对于机体免疫过程的发生原理却毫无认识。
1901年,首届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就授予了德国人贝林(Emil V on Behring),其发现了“抗毒素”,用动物血清治疗白喉患者取得巨大成功。
这也是免疫学上“被动免疫”和“血清疗法”的先河。
当初的“抗毒素”便是今天免疫学上“抗体”概念的雏形。
1908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欧立希(Paul Ehrlich)和俄国科学家梅切尼科夫(Elie Metchnikoff),前者提出了抗体侧链形成的理论,认为抗体和抗原可以如同“钥匙和锁的匹配”,并且发现了补体的效应功能,因此被称为“体液免疫之父”;后者发现巨噬细胞和小噬细胞可以清除病原菌,提出创立了“细胞吞噬学说”,被誉为“细胞免疫之父”。
体液、细胞免疫学说的形成,也标志着免疫学科理论架构的形成。
此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就格外钟情“免疫学”这个年轻学科,基本上免疫学范畴内每一个核心问题的阐释,每一次基础理论的突破,都在若干年后荣膺诺奖。
对于抗体的物质基础,美国科学家埃德尔曼、英国科学家波特研究发现,抗体是四肽组成的免疫球蛋白(1972年诺贝尔奖)。
对于抗体多样性的来源问题,从开始的“侧链形成理论”(1908年诺贝尔奖),发展到“克隆选择学说”(1960年诺贝尔奖),再到相对成熟的“天然选择学说”(1984年诺贝尔奖),最终通过杂交瘤技术(1984年诺贝尔奖)和抗体基因重排规律(1987年诺贝尔奖)得以证明。
Ch7免疫克隆选择算法
![Ch7免疫克隆选择算法](https://img.taocdn.com/s3/m/67a93e2c0b1c59eef8c7b4d1.png)
Ch7 免疫克隆选择算法7.1生物学知识1、免疫系统免疫力也就是我们俗称“抵抗力”、“体质”等,人体之所以能抵御体内、外的各种致病因子的侵袭,全仗我们拥有健全的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共有三道防线。
人体的皮肤和粘膜构成免疫战线上的第一道防线,阻挡着各种致病微生物的侵入。
健康完整的皮肤与粘膜、鼻孔中的鼻毛、呼吸道粘膜表面的粘液和纤毛,均能阻挡并排除微生物。
皮肤和粘膜还会分泌杀菌的物质,如皮肤的汗腺能分泌乳酸,使汗液呈酸性,不利于病菌等生长;皮脂腺分泌的脂肪酸,也有一定的杀灭病菌作用。
胃粘膜分泌的胃液里有胃酸,也具有杀菌作用,但如果暴饮,胃酸就会被冲淡,杀菌能力降低。
这样一来,病菌就有入侵机会,人就容易得胃肠疾病。
当病原体突破第一道防线后,它们会在人体内部处处遭到打击。
遍及全身的像蜘蛛网似的淋巴结,就像撒下的天罗地网,使“敌人”寸步难行。
假使病原体侵入血液或组织中,我们机体仍可沉着应战。
因为人体内有许许多多能够吞噬病原体的吞噬细胞。
它们紧紧缠住病菌,置敌于死地。
战斗进行有时很激烈,以致伤口发生红肿或长成疖肿。
由此可见,吞噬细胞的作用就是把侵入人体的病菌消灭在局部,不使它们向全身扩散。
如果侵入人体的病菌数量多、毒性大,或者在疖肿还没有充分化脓熟透的时候就用手去挤,这些病菌就可能冲破第二道防线,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病变就会由局部扩展到全身,引起全身严重的症状。
如果病原体冲破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在人体中获得了立足点,并大量生长繁殖,就会引起感染。
此时机体与病原体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斗争的胜负取决于第三道防线的牢固与否,以及敌我之间大量的对比。
这道防线上的主力军有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
据估计,一个健康人体内大约有一百亿的淋巴细胞在活动。
当T和B细胞接到“敌情报告”后马上动员起来,T细胞产生各种淋巴因子,B细胞装备成能产生抗体(即所说的免疫球蛋白)的浆细胞。
各种病原体碰到这一支多兵种的免疫大军——吞噬细胞、抗体、补体、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等,只好乖乖地举手投降。
克隆选择学说的内容和意义
![克隆选择学说的内容和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a1a70955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dc.png)
克隆选择学说的内容和意义一、克隆选择学说的内容概述克隆选择学说是一种关于生物克隆的伦理学理论。
它的核心概念是“克隆选择”,即对克隆个体的选择和筛选。
克隆选择学说主要涉及以下内容:1. 克隆个体的选择标准:克隆选择学说认为,选择克隆个体应基于特定的目的和需求。
例如,在畜牧业中,克隆选择的目标可能是选育出具有优良遗传特征的个体,如高产奶牛或肉牛;在医学领域,克隆选择的目标可能是选出健康的、没有遗传疾病的个体。
2. 克隆个体的筛选方法:克隆选择学说提出了多种筛选方法,如基因检测、胚胎筛选等。
基因检测可以通过对克隆个体的基因组进行分析,来确定其是否具有特定的遗传特征。
胚胎筛选则是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通过对胚胎进行检测和评估,选择具有优良特征的胚胎进行进一步培育。
3. 克隆选择的伦理考量:克隆选择学说强调,克隆选择应遵循伦理原则,如尊重个体的自主权、避免对个体的伤害等。
此外,克隆选择也应考虑社会和法律的规范,以确保克隆选择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二、克隆选择学说的意义1. 促进遗传改良:克隆选择学说为农业和畜牧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遗传改良方法。
通过对克隆个体的选择和筛选,可以选出具有优良遗传特征的个体,进而提高农作物和家畜的产量和品质。
2. 促进医学研究和治疗:克隆选择学说为医学研究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对克隆个体的选择和筛选,可以选出适合特定研究和治疗目的的个体,如用于疾病模型的建立或器官移植的供体选择等。
3. 解决遗传疾病问题:克隆选择学说为解决遗传疾病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通过对克隆个体的选择和筛选,可以避免将遗传疾病传递给下一代,从而减少遗传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4. 引发伦理和道德讨论:克隆选择学说引发了广泛的伦理和道德讨论。
人们就克隆选择是否符合伦理原则、是否涉及道德风险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这些讨论有助于人们深入思考克隆选择的意义和局限,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合理应用克隆选择。
5. 加强社会和法律的规范:克隆选择学说的提出,促使社会和法律对克隆选择进行规范和监管。
(完整版)免疫所有选择题集及答案
![(完整版)免疫所有选择题集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c73e8b487c24028905fc381.png)
第一章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展望一、选择题1.免疫是指A.机体排除病原微生物的功能B.机体清除损伤和衰老细胞的功能C.机体抗感染的防御功能D.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E.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突变细胞的功能2. 最早用人痘苗预防天花的国家是A.法国B.中国C.英国D.美国E.印度3. 免疫对机体是A.有害的B.有利的C.有害无利D.有利无害E.正常条件下有利,异常条件下有害4. 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A.肿瘤B.超敏反应C.移植排斥反应D.免疫耐受E.自身免疫病5. 针对特定抗原的免疫应答过强易导致A.肿瘤B.超敏反应C.移植排斥反应D.反复感染E.免疫缺陷病6. 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功能称为A.免疫监视B.免疫自稳C.免疫耐受D.免疫防御E.免疫调节7. 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的功能称为A.免疫监视B.免疫缺陷C.免疫耐受D.免疫防御E.免疫调节8. 首次用于人工被动免疫的制剂是A.破伤风抗毒素B.破伤风类素素C.肉毒类毒素D.白喉类素素E.白喉抗毒素9. 首次应用类毒素进行预防接种的科学家是A.PasteurB.BehringC.JennerD.BorderE.Burner10.最早发明减毒活疫苗的科学家是A.JennerB.KochC.PorterD.BurnetE.Pasteur11.英国科学家Jenner发明了A. 白喉抗毒素B.狂犬疫苗C.人痘苗D.牛痘苗E.卡介苗12.创建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学者是A. .Koch和PasteurB. Miller和GoodC. Milstein和KöhlerD. Tislius和KabatE. Porter和Edelman13.最早提出克隆选择学说的科学家是A. BurnetB. BorderC.PorterD. JennerE.Pasteur14.免疫系统的组成是A、中枢免疫器官、周围免疫器官B、免疫细胞、粘附免疫系统、中枢免疫器官C、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皮肤免疫系统D、免疫分子、粘附免疫系统、皮肤免疫系统E、免疫器官、免疫组织、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参考答案一、选择题A型题:1.D2.B.3.E4.A5.B6.D7.A8.E9.B 10.E 11.D 12.C 13. A 14.E第二章免疫组织和器官一、选择题1.属于中枢免疫器官的是A.扁桃体B.淋巴结C.胸腺D.脾脏E.肠淋巴组织2.人体免疫细胞产生、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是A、胸腺和淋巴结B、骨髓和粘膜免疫系统C、淋巴结和脾脏D、胸腺和骨髓E、脾脏和胸腺3.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A、骨髓B、法氏囊C、脾脏D、胸腺E、淋巴结4.B细胞主要定居在淋巴结的A、皮质区B、深皮质区C、浅皮质区D、副皮质区E、髓窦5.人类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A、腔上囊B、脾脏C、骨髓D、淋巴结E、胸腺6.免疫系统的组成是A、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B、免疫细胞、粘附免疫系统、中枢免疫器官C、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皮肤免疫系统D、免疫分子、黏膜免疫系统、皮肤免疫系统E、免疫器官、免疫组织、免疫细胞、免疫分子7.关于上皮间淋巴细胞(IEL),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是存在于小肠黏膜上皮内的一类独特的细胞群B、约40%的IEL为胸腺依赖性,主要为ab+T细胞C、约60%的IEL为胸腺非依赖性,主要为gd+T细胞D、具有对肠道病原体的防御功能E、具有过滤功能8.属于外周免疫器官的是A.骨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B.胸腺、淋巴结、脾C.胸腺、淋巴结、黏膜组织D.脾脏、淋巴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E.骨髓、胸腺9.黏膜伴随淋巴组织中的B细胞主要分泌A.IgG类抗体B. IgM类抗体C. IgE类抗体D. IgA类抗体E. IgD类抗体10.既可来源于髓系祖细胞,又可来源于淋巴系祖细胞的免疫细胞是A.单核-巨噬细胞B.中性粒细胞C.NK细胞D.T细胞E.树突状细胞参考答案一、选择题A 型题:1.C2.D3.D4.C5.C6.E7.E8.D9.D 10.E第三章抗原一、选择题1. 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所存在的抗原是A.同种异型抗原B.异种抗原C.自身抗原D.独特型抗原E.超抗原2. 只具有与抗体结合能力,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的物质是A.自身抗原B.完全抗原C.半抗原D.胸腺依赖性抗原E.胸腺非依赖性抗原3. 抗体对具有相同或相似决定基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A.特异性反应B.交叉反应C.非特异性反应D.过敏反应E. 以上都不是4. 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需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是A. 胸腺依赖性抗原B.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C. 异种抗原D. 自身抗原E. 半抗原5. 从抗原化学性质来讲,免疫原性最强的是A. 脂多糖B. 多糖类C. 蛋白质D. DNAE. 脂肪6. 异嗜性抗原的本质是A.完全抗原B.共同抗原C.改变的自身抗原D.同种异型抗原E.半抗原7.与载体蛋白偶联后可获得免疫原性的物质是A. 半抗原B. 完全抗原C. 酵母多糖D. 超抗原E. 脂多糖8. 能激活B细胞的超抗原是A. 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AB. 小鼠乳腺肿瘤病毒蛋白C. 热休克蛋白D. B细胞丝裂原E. 荚膜多糖9. 下列哪种物质没有免疫原性?A.异嗜性抗原B.抗体C.补体D.半抗原E.细菌多糖10. 同一种属不同个体所具有的抗原称为A.异种抗原B.同种异型抗原C.独特型抗原D.共同抗原E.合成抗原11. 引起同胞兄弟之间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属于A.异种抗原B.同种异型抗原C.自身抗原D.独特型抗原E.共同抗原12 . TD-Ag得名,是因为它A.在胸腺中产生B.相应抗体在胸腺中产生C.对此抗原不产生体液免疫D.只引起迟发型变态反应E.相应的抗体产生需要T细胞辅助13. 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A.抗原决定基B.抗原的大小C.抗原的电荷性质D.载体的性质E.抗原的物理性状14. 下列哪种物质不是TD-Ag?A.血清蛋白B.细菌外毒素C.类毒素D.细菌脂多糖E.IgM15. 动物来源的破伤风抗毒素对人而言是A.半抗原B.抗体C.抗原D.既是抗体又是抗原E.超抗原16. 超抗原A.可以多克隆激活某些T细胞B.须经抗原提呈细胞加工处理C.与自身免疫病无关D.有严格的MHC限制性E.只能活化一个相应的T细胞克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A型题:1.A.2.C3. B4.A5.C6.B7.A8.A9.D 10.B 11.B 12.E 13.A 14.D 15.D 16.A第四章免疫球蛋白一、选择题1.关于抗体,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抗体是指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B、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液、体液、粘膜表面及分泌液中C、抗体是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D、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E、抗体都是体内产生的2.抗体与抗原结合的部位是A、CH区B.VH区C、CL区D、VL区E.VH与VL区3.下列哪种物质不是抗体A.抗毒素血清B.胎盘球蛋白C.淋巴细胞抗血清D、植物血凝素E.白喉抗毒素4.能与肥大细胞表面FcR结合,并介导I型超敏反应的Ig是A.IgAB、IgDC.IgED.IgME.IgG5.与抗原结合后,激活补体能力最强的Ig是A.IgAB、IgDC.IgMD.IgGE.IgE6.脐血中哪类Ig增高提示胎儿有宫内感染?A.IgAB.IgMC.IgGD.IgDE.IgE7.血清半衰期最长的Ig是A.IgGB.IgMC.IgED.IgDE.IgA8.天然ABO血型抗体属于A.IgAB.IgMC.IgGD.IgDE.IgE9.新生儿从母乳中获得的抗体是A.IgA类抗体B.IgM类抗体C.IgG类抗体D.IgD类抗体E.IgE类抗体10.在种系发生过程中最早出现的Ig是A.IgGB、IgMC.IgED.IgDE.IgA11.合成SIgA分泌片的细胞是A.巨噬细胞B.血管内皮细胞C.浆细胞D.黏膜上皮细胞E.肥大细胞12.关于IgE的正确描述是A.介导I型超敏反应B.能通过胎盘C.由粘膜上皮细胞产生D.有补体结合点E、具有调理作用13.下列分泌液中不含IgA的是A.唾液B.初乳C.汗液D、肠道分泌液E.支气管黏液14.人体内开始合成IgM的时间是A、胎儿早期B.胎儿晚期C.出生后一个月D.出生后三个月E.出生后六个月15.下列哪种细胞具有IgE FcRA.平滑肌细胞B.嗜碱粒细胞C.中性粒细胞D.单核细胞E.血管内皮细胞16.各种Ig单体分子共有的特性是A.与靶细胞结合后能介导ADCC作用B、具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抗原结合部位C.轻链与重链以非共价键结合D.与抗原结合后能激活补体E.与颗粒性抗原结合后能介导调理吞噬作用17.IgG分子能与细胞表面FcgR结合的区域是A.VLB.VHC.CH1D.CH2E.CH318.介导NK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发挥ADCC效应的Ig主要是A.IgAB.IgMC.IgGD.IgDE.IgE19.具有J链的Ig是A.IgG1B、IgG4C.SIgAD.IgEE.IgD20.SIgA 的J链的合成细胞是A.黏膜下浆细胞B.淋巴结中的浆细胞C.B细胞D.巨噬细胞E.黏膜上皮细胞21.关于IgG的错误叙述是A.可分为四个亚类B.可通过胎盘C.抗原结合价为二价D.CH2有补体C1q结合点E.经木瓜蛋白酶水解后可获得一个F(ab')2片段22.关于IgE,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在五类Ig中含量最低B、有CH4区C、可介导I型超敏反应D、有亲细胞性E、在种系发育过程中最早发生23.决定Ig类别的抗原决定簇存在于Ig分子的A.轻链恒定区B.轻链可变区C.重链铰链区D.重链恒定区E.重链可变区参考答案一、选择题A型题:1.E2.E3.D4.C5.C6.B7.A8.B9.A 10.B 11.D 12.A 13.C 14.B 15.B 16.B 17.E 18.C 19.C 20.A 21.E 22.E 23.D第五章补体系统一、选择题1.补体系统是A.正常血清中的单一组分,可被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B.存在正常血清中,是一组对热稳定的组分C.正常血清中的单一组分,随抗原刺激而血清含量升高D.由30多种蛋白质组成的多分子系统,具有酶的活性和自我调节作用E.正常血清中的单一组分,其含量很不稳定2.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共同点是A. 参与的补体成分相同B. 所需离子相同C. C3转化酶的组成相同D. 激活物质相同E. 膜攻击复合物的形成及其溶解细胞效应相同3.灭活C3b的补体调节因子是A.I因子B.C4bPC.C8bPD.S蛋白E.DAF4.构成膜攻击复合物(MAC)的补体成分是A. C5b~9B. C6b~9C. C5b~7D. C5b~8E. C6b~85.关于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 抗原抗体复合物是其主要激活物B. C1q分子有六个结合部位,必须与Ig结合后才能激活后续的补体成分C. C4是C1的底物,C4b很不稳定D. 激活顺序为C123456789E. 分为识别和活化两个阶段6.下列哪种成分是C5转化酶?A. C3bBbPB. C4b2bC. C3bBbD. C3bBb3bE. C5b~97.在经典激活途径中,补体的识别单位是A. C1B. C2C. C3D. C5E. C98.补体系统3种激活途径均必须有哪种成分参加?A. C1qB. C4和C2C. C3D. B因子E. D因子9.具有刺激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的补体裂解产物是A. C3aB. C3bC. C5bD. C4bE. C2a10.参与旁路激活途径的补体成分不包括A. C3B. I因子C. D因子D. B因子E. P因子11.具有调理作用的补体裂解产物是A. C4aB. C5aC. C3aD. C3bE. C5b12.参与旁路激活途径的补体成分是A. C3~C9B. C5~C9C. C1~C9D. C1~C4E. C1、C2、C413.关于补体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 参与凝集反应B. 对热稳定C. 在免疫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D. 有免疫调节作用,无炎症介质作用E. 补体只在特异性免疫效应阶段发挥作用14.与免疫球蛋白Fc段补体结合点相结合的补体分子是A. C3B. C1qC. C1rD. C1sE. 以上都不是15.下列哪种补体成分在激活效应的放大作用中起重要作用?A. C1B. C2C. C3D. C4E. C516.经典途径中各补体成分激活的顺序是A. C143256789B. C124536789C. C142356789D. C124356789E. C12345678917.通过自行衰变从而阻断补体级联反应的补体片段是A. C2aB. C3aC. C4cD. C4bE. C5a18.关于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 三条途径的膜攻击复合物相同B. 旁路途径在感染后期发挥作用C. 经典途径从C1激活开始D. 旁路途径从C3激活开始E. MBL途径中形成的C3转化酶是C4b2b19.下列哪种补体成分与C3转化酶形成无关?A. C3C. C4D. C5E. B因子20.能协助清除免疫复合物的补体裂解片段是A. C3aB. C3bC. C5aD. iC3bE. C3d21.全身性细菌感染时,补体活性片段主要通过什么途径发挥免疫效应作用?A. 清除免疫复合物B. ADCCC. 调理作用D. 溶解细胞作用E. 引起炎症反应22.补体旁路激活途径与下列那种作用无关?A. 过敏毒素产生B. 膜攻击复合物形成C. C3裂解为C3a和C3bD. C4裂解为C4a和C4bE. C5裂解为C5a和C5b23.能够激活补体旁路途径的免疫球蛋白是A. IgG1B. IgG2C. IgG3D. IgME. 凝聚的IgA24.补体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被称为补体的A. 炎症介质作用B. 调理作用C. 免疫粘附作用D. 溶菌和细胞毒作用E. 中和及溶解病毒作用25.能抑制C1r和C1s酶活性的物质是A. C8bpB. DAFC. C1INHD. S蛋白E. C4bp26.在补体经典激活过程中,不被裂解的组分是A. C1B. C2C. C3E. C627.关于补体活化的MBL途径,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 激活起始于MBL与病原体结合后B. MBL具有酶活性C. 其C3转化酶是C4b2bD.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的早期发挥作用E. C反应蛋白可激活C1q28.不参与旁路激活途径的补体成分是A. C3B. C4C. C5D. D因子E. B因子29.下列哪种调节因子参与补体的正向调节?A.S蛋白B.D因子C.P因子D.DAFE.C8结合蛋白30.C1q能与哪些Ig的Fc段结合?A. IgG1、IgG3、IgG4、IgMB. IgG1、IgG2、IgG3、IgAC. IgG1、IgG2、IgD、IgMD. IgG1、IgG2、IgG3、IgME. IgG、IgA、IgM、IgG431.过敏毒素作用最强的补体裂解片段是A. C3bB. C2aC. C3aD. C4aE. C5a32.经典途径中,激活补体能力最强的免疫球蛋白是A. IgGB. IgEC. IgAD. IgME. IgD33.既有趋化作用又可激发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补体裂解产物是A. C3bB. C4bC. C4aD. C5aE. C2a34.可协助I因子裂解C3b作用的是A. C4bpB. DAFC. H因子D. P因子E. HRF35.在抗感染过程中,补体发挥作用依次出现的途径是A. 经典途径→MBL途径→旁路途径B. 旁路途径→经典途径→MBL途径C. 旁路途径→MBL途径→经典途径D. 经典途径→旁路途径→MBL途径E. MBL途径→经典途径→旁路途径36.CR3的配体是A.C4bB.C4cC.iC3bD.C3aE.C2a37.能使细胞膜发生轻微损伤的补体成分是A.C5bB.C5b6789C.C5b67D.C5b678E.C8938.具有过敏毒素和趋化作用的是A.抗原B.CD分子C.补体D.细胞因子E.黏附分子39.能促进C3转化酶灭活的是A.C1INHB.CR1C.CR2D.CR3E.P因子40.补体系统的可溶性调节因子是A.B因子B.D因子C.I因子D.DAFE.MCP参考答案一.选择题A型题1.D2.E3.A4.A5.D6.D7.A8.C9.A 10.B 11.D 12.B 13.C 14.B 15.C 16.C 17.D 18.B 19.D 20.B 21.C 22.D 23.E 24.B 25.C 26.E 27.B 28.B 29.C 30.D 31.E 32.D 33.D 34.C 35.C 36.C 37.D 38.C 39.B 40.C第六章细胞因子.一、选择题1.关于细胞因子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 一般是小分子量蛋白质B. 与CKR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C. 主要以内分泌方式发挥作用D. 生物学效应具有拮抗性E. 生物学效应具有重叠性2.能促进未致敏的CD4+T细胞分化成Th1细胞的细胞因子是A. IL-1B. IL-12C. IL-11D. IL-4E. IL-63.下列哪类细胞不能分泌细胞因子?A. T淋巴细胞B. B淋巴细胞C. 浆细胞D. 单核细胞E. 成纤维细胞4.能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细胞因子是A. IL-3B. IL-4C. IL-7D. M-CSFE. IL-115.关于IL-2的生物学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 以自分泌和旁分泌发挥作用B. 能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与分化C. 能被活化的B淋巴细胞膜上的IL-2受体识别D. 可诱导抗原激活的T细胞发生凋亡E. 抑制Th1细胞的分化6.被FDA批准用于治疗乙型肝炎的细胞因子是A. IFN-aB. IFN-gC. G-CSFD. TNFE. IL-27.天然的特异性细胞因子抑制物是A. IL-1RaB. IL-2RC. IL-4RD. IL-6RE. IL-8R8.关于TGF-b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抑制巨噬细胞的激活B.抑制CTLs的成熟C.分泌TGF-b的T细胞表现抑制性T细胞的功能D.诱导激活的T细胞发生凋亡E.具有刺激细胞生长的作用9.下列哪种细胞因子不是活化的T淋巴细胞产生的?A.IFN-gB.IL-2C.IL-4D.TNF-bE.IL-110. 具有趋化功能的细胞因子称为A.interleukineB. thrombopoietinC. lymphotoxinD. chemokineE. erythropoietin11.TNF-a主要是由哪种细胞产生?A. 单核/巨噬细胞B. 静止T淋巴细胞C. B淋巴细胞D. 树突状细胞E. 红细胞12.细胞因子不包括A.淋巴毒素B.过敏毒素C.白细胞介素D.生长因子E.干扰素13.IFN-γ主要由下列那种细胞产生?A. LAK细胞B. 巨噬细胞C. NK细胞D. 成纤维细胞E. B淋巴细胞14.能增强MHC-I类分子表达的细胞因子是A. IFNB. TGFC. CSFD. IL-1E. IL-215.下列哪项属于分泌型免疫分子?A. 细胞因子B. MHC分子C. BCRD. TCRE. CD分子16.能刺激红细胞前体细胞增殖分化为成熟红细胞的细胞因子是A. IL-1B. IL-2C. IL-4D. IFNE. EPO17.能促进初始CD4+T细胞分化成Th2细胞的细胞因子是A.IL-1B.IL-5C.IL-2D.IL-4E.IL-318.关于细胞因子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 由细胞合成和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B. 能调节多种细胞生理功能C. 在免疫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D.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对机体都是有利的E. 细胞因子包括IL、IFN、CSF、TNF和趋化性细胞因子19.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的细胞因子是A.IFN-γB.TGF-bC.IL-4D.CSFE.TNF20.树突状细胞的分化因子是A. IL-11B. IL-4C. IL-7D. EPOE. GM-CSF21.关于趋化性细胞因子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分子量多为50~100kDB.是一个蛋白质家族C.可分为4个亚家族D.对T淋巴细胞有趋化作用E.对单核/巨噬细胞、粒细胞有趋化作用22.刺激B细胞产生IgA的细胞因子是A. TNFB. IL-4C. IL-2D. TGF-bE. IFN23.能刺激未成熟T细胞前体细胞的生长与分化的细胞因子是A. IL-11B. IL-4C. IL-7D. EPOE. GM-CSF24.能介导白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称为A. 单核因子B. IFNC. TNFD. CSFE. IL25.能刺激嗜酸性粒细胞分化成杀伤蠕虫的效应细胞的是A. IL-11B. IL-5C. IL-7D. EPOE. GM-CSF26.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因子是A. IL-2B. TNF-αC. IFND. TGFE. CSF27.主要由病毒感染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是A. I型干扰素B. II型干扰素C. 肿瘤坏死因子D. 白细胞介素E. 趋化性细胞因子28.属于C趋化性细胞因子的是A. IL-8B. MCP-1C. LymphotoxinD. LymphotactinE. Fractalkine29.关于细胞因子受体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由胞膜外区、跨膜区和胞浆区组成B.I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的多数成员属多亚单位受体C.多种I型细胞因子受体有共用的相同的信号传递亚单位D.IFN的受体属于I型细胞因子受体E.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可作为相应细胞因子的运载体30.能抑制IFN-γ刺激Th细胞向Th1细胞分化的细胞因子是A.IL-2B.IL-12C.IL-4D.TGF-bE.IL-531. 主要作用于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性细胞因子属于A.CC亚族B.CXC亚族C.C亚族D.CXXXC亚族E.以上都不是32. 下列哪组细胞因子具有趋化作用?A.IL-1、IL-8、IL-3B.IFN、MCPC.IL-8、MCPD.TNF、IL-4E.IL-1、IL-633. 可通过内分泌形式作用于远处细胞的细胞因子是A. IL-1B. IL-2C. IL-3D. IL-4E. IFN34. 直接参与FceRⅡ的表达和调节IgE生成的细胞因子是A. TNFB. IL-3C. IL-1D. IL-4E. IL-535.下列哪种细胞因子由Th细胞分泌并参与CTL的增殖与分化?A.IL-1B.TNF-bC.IFN-gD.MCPE.IL-836. 能与IL-2竞争结合IL-2R g 链的细胞因子是A. IL-4B. IL-6C. IL-8D. IL-10E. IL-1237. 可用于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细胞因子是A. IL-2B. IL-11C. IFN-γD. EPOE. M-CSF38. 刺激多种造血细胞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子是A. TNFB. SCFC. ILD. TGFE. IFN39. 关于细胞因子的作用特点,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 产生和作用具有多向性B. 合成和分泌是一种自我调控的过程C. 主要参与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D. 以特异性方式发挥作用E. 生物学效应强40. 介导炎症反应发生,具有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是A. IL-1B. IFNC. CSFD. IL-2E. IL-841. Th1细胞通过产生何种细胞因子抑制Th2细胞的活性?A. CSFB. IL-1C. IL-4D. IFN-gE. TNF42. 能与IL-3协同刺激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熟的是A. IL-4B. IL-5C. IL-11D. IL-13E. IL-743. 在Ig类别转换中,能促进IgM转换为IgE的细胞因子是A. IL-1B. IL-2C. IL-4D. IL-6E. TNF44. Th2细胞分泌的能刺激嗜酸性粒细胞分化的细胞因子是A. IL-2B. IL-8C. IL-5D. IL-6E. IL-1045. IL-10R可以归类于A. 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B. I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C. II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D.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E. 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家族参考答案一、选择题A型题:1.C2. B3.C4.E5.E6.A7.A8.D9.E 10.D 11.A 12.B 13.C 14.A 15.A 16.E 17.D 18.D 19.E 20.E 21.A 22.D 23.C 24.E 25.B 26.B 27.A 28.D 29.D 30.A 31.B 32.C 33.A 34.D 35.C 36.A 37.E 38.B 39.D 40.E 41.D 42.C 43.C 44.D 45.C第七章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因子一、选择题1.识别抗原肽,提呈抗原的表面功能分子是A.T细胞受体B.B细胞受体C.协同刺激分子D.MHC分子E.细胞因子受体2.白细胞黏附受体组属于整合素家族的是A.β1组B.β2组C.β3组D.β4组E.β5组3.LFA-1的配体是A.LFA-2B.VLA-1C.FND.LFA-3E.ICAM-1,2,34.L-选择素主要分布于A.白细胞B.血小板C.活化内皮细胞D.红细胞E.巨噬细胞5.VLA-1整合素主要分布于A.单核细胞B.T细胞C.B细胞D.巨核细胞E.内皮细胞6.淋巴细胞归巢受体的配体是A.血管细胞黏附分子B.黏膜地址素C.血管地址素D.L-选择素E.P-选择素7.整合素家族分组的依据是A.α亚单位B.β亚单位C.β1亚单位D.β2亚单位E.β3亚单位8.E-选择素最初表达于A.白细胞B.血小板C.单核细胞D.血管内皮细胞E.巨噬细胞9.HIV的主要受体是A.CD3B.CD4C.CD8D.CD28E.CD4010.选择素家族成员都能识别的受体是A.CD15s(sLex)B.CD34D.CLAE.ESL-111.模式识别受体主要分布于A.T细胞B.B细胞C.NK细胞D.吞噬细胞E.树突状细胞12.参与白细胞与内皮细胞和血小板黏附的黏附分子是A.L-选择素B.E-选择素C.整和素D.白细胞黏附受体E.P-选择素参考答案一、选择题A型题:1.D 2.B 3.E 4.A 5.A 6.C 7.B 8.D 9.B 10.A 11.D 12.E第八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一、选择题1.现知MHC的主要功能是A.专司组织相容B.专司移植排斥C.专司疾病易感D.专司疾病抵抗E.提呈抗原2.对HLA基因复合体描述错误的是A.位于第6号染色体短臂B.专门编码人类白细胞抗原C.Ⅰ类基因包括A、B、C三个座位D.Ⅱ类基因由DP、DQ、DR三个亚区组成E.每个Ⅱ类基因亚区又有二个或二个以上功能基因座位3.不属于MHC经典Ⅰ类和Ⅱ类基因的是A.HLA-AB.HLA-BD.HLA-DRE.HLA-E4.H-2Ⅱ类分子是A.I-AB.I-EC.H-2DD.上列A和B两项E.上列A、B和C三项5.属于MHC非经典Ⅰ类基因的是A.HLA-GB.HLA-EC.HLA-FD.上列A和B两项E.上列A、B和C三项6.MHC分子中不构成Ag结合槽的结构域是A.Ⅰ类分子的α1B.Ⅰ类分子的α2C.Ⅰ类分子的α3D.Ⅱ类分子的α1E.Ⅱ类分子的β17.MHC分子中不形成Ag结合槽的结构域是A.Ⅱ类分子的α1B.Ⅱ类分子的β1C.Ⅱ类分子的α2和β2D.Ⅰ类分子的α1E.Ⅰ类分子的α28.HLAⅠ类分子的重链胞外段有A.α1结构域B.α2结构域C.α3结构域D.上列A和B两项E.上列A、B和C三项9.对MHC中LMP基因描述错误的是A.即低分子量多肽基因B.包括LMP2和LMP7两个座位C.编码胞质溶胶中蛋白酶体相关成分D.在APC中参与对内源性Ag的酶解E.在APC中参与对外源性Ag的酶解10.对MHC的TAP分子描述错误的是:A.即抗原加工相关转运体B.为内质网上一个异二聚体分子C.双链分别由TAP1和TAP2两个座位基因编码D.使内源性抗原肽从胞质溶胶进入内质网腔与MHCⅠ类分子结合E.使外源性抗原肽从胞质溶胶进入内质网腔与MHCⅡ类分子结合11.对HLA-DM基因描述错误的是:A.包括DMA和DMB座位B.产物参与APC对外源性抗原的加工提呈C.产物帮助溶酶体中Ag片段进入MHCⅡ类分子Ag结合槽D.属MHC免疫功能相关基因E.属MHC非经典I类基因12.对HLA-DO基因描述错误的是:A.属MHC免疫功能相关基因B.属MHC抗原加工提呈相关基因C.属MHC非经典I类基因D.包括DOA和DOB两个座位分别编码DO分子α链和β链E.产物DO分子是DM功能负向调节蛋白13.对tapasin描述不正确的是:A.即TAP相关蛋白B.对MHCⅠ类分子在内质网中的装配起作用C.参与外源性抗原的加工提呈D.参与内源性抗原的加工提呈E.属MHC免疫功能相关基因14.对内源性抗原作用的MHC抗原加工提呈相关基因是A.LMP基因B.TAP基因C.tapasin基因D.上列A和B两项E.上列A、B和C三项15.对外源性抗原作用的MHC抗原加工提呈相关基因是A.LMP基因和TAP基因B.LMP基因和tapasin基因C.TAP基因和tapasin基因D.HLA-DM基因和HLA-DO基因E.HLA-DM基因和TAP基因16.人类MHC炎症相关基因不包括A.肿瘤坏死因子基因家族B.转录调节基因或类转录因子基因家族C.MHCⅠ类相关基因(MIC)家族D.热休克蛋白基因家族E.C型凝集素受体基因家族17.人类MHC肿瘤坏死因子基因家族包括:A.TNF(TNFa)座位B.LTA(LTa)座位C.LTB(LTb)座位D.上列A和B两项E.上列A、B和C三项18.人类MHC转录调节基因或类转录因子基因家族包括A.类I-κB(IkBL)基因B.B144基因C.锌指基因ZNF173和ZNF178D.上列A和B两项E.上列A、B和C三项19.对人类MHCⅠ类相关基因(MIC)家族描述错误的是A.包括MICA和MICB基因B.MICA座位等位基因数量可与经典HLA基因相比C.MIC是NK细胞激活性受体NKG2C的配体D.不同的MICA等位基因在启动NK杀伤活性上有差异E.不属于炎症相关基因20.人类MHC的HSP70基因是A.其产物参与炎症和应激反应B.其产物可作为分子伴侣参与内源性抗原的加工提呈C.属于炎症相关基因D.上列A和B两项E.上列A、B和C三项21.对HLA-E分子错误描述的是A.属HLAⅠa基因产物B.由重链(α链)和b2-m组成C.可表达于各种组织细胞,在羊膜和滋养层细胞高表达D.其抗原结合槽高度疏水,所结合9肽结构十分保守E.结合的抗原肽属于HLAⅠa和一些HLA-G分子的信号肽22.属于b型Ⅰ类的HLA基因是A.A、B、CB.DP、DQ、DRC.E、G、FD.K、D、LE.Eb、Ea、Ab、Aa23.属于a型Ⅰ类的HLA基因是A.A、B、CB.DP、DQ、DRC.E、G、FD.K、D、LE.Eb、Ea、Ab、Aa24.与HLA-B27阳性关联的是A.类风湿性关节炎B.系统性红斑狼疮C.强直性脊柱炎D.肾小球性肾炎咯血综合症E.乳糜泻25.以KIR和LIR为受体在母胎耐受中发挥功能的分子是A.HLA-AB.HLA-BC.HLA-CD.HLA-GE.HLA-E26.载肽后高亲和力结合CD94/NKG2A致NK细胞抑制的分子是A.HLA-AB.HLA-BC.HLA-CD.HLA-GE.HLA-E27.截至2002年7月等位基因数量最多的是A.HLA-AB.HLA-BC.HLA-CD.DRAE.DRB128.参与母胎免疫耐受形成的是A.HLA-A和HLA-BB.HLA-B和HLA-CC.HLA-A和HLA-CD.HLA-E和HLA-GE.HLA-DP和HLA-DQ29.对HLA-DR亚区功能性基因座位描述正确的是A.有一个DRA和4个DRB基因座位B.DRA和DRB分别编码DRα和DRβC.不同DRB座位参与构成不同单元型D.上列A和B两项E.上列A、B和C三项30.对应于小鼠Eb-Ea的HLA分子是A.DPa-DPbB.DQa-DQbC.DRa-DRbD.上列A和B两项E.上列A、B和C三项31.对应于小鼠Ab-Aa的HLA分子是A.DPa-DPbB.DQa-DQbC.DRa-DRbD.上列A和B两项E.上列A、B和C三项32.在小鼠中无对应物的HLA分子是A.DPa-DPbB.DQa-DQbC.DRa-DRbD.上列A和B两项E.上列A、B和C三项33.为MHC非经典Ⅰ类基因的是A.HLA-AB.HLA-BC.HLA-CD.HLA-EE.HLA-DR34.在小鼠中有对应物的HLA分子是A.DRa-DRbB.DQa-DQbC.DPa-DPbD.上列A和B两项E.上列A、B和C三项参考答案一、选择题A型题:1.E2.B3.E4.D5.E6.C7.C8.E9.E 10.E 11.E 12.C 13.C 14.E 15.D 16.E 17.E 18.E 19.E 20.E 21.A 22.C 23.A 24.C 25.D 26.E 27.B 28.D 29.E 30.C 31.B 32.A 33.D 34.D第九章固有免疫的组成细胞一、选择题1. 中性粒细胞在血液循环中可存活A.数小时B.十几小时C.数天D.数周E.数月2. 巨噬细胞所不具备的受体是A.IgGFc受体B.C3b受体。
第十一章免疫耐受
![第十一章免疫耐受](https://img.taocdn.com/s3/m/44d47f106c175f0e7cd1375e.png)
第十一章免疫耐受免疫耐受(immunologic tolerance)是指机体免疫系统接受某种原作用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
对某种抗原产生耐受的个体,再次接受同一抗原刺激后,不能产生用常规方法可检测到的特异性体液和/或细胞免疫应答,但对其他抗原仍具有正常的免疫应答能力。
免疫耐受与免疫抑制(immunosuppression)截然不同,前者是指机体对某种抗原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而后者是指机体对任何抗原均不反应或反应减弱的非特异性免疫无应答性或应答减弱状态。
这种状态主要由两方面原因引起;①遗传所致的免疫系统缺陷或免疫功能障碍;②后天应用免疫抑制药物、放射线或抗淋巴细胞血清等影响免疫系统功能正常发挥。
自身抗原或外来抗原均可诱导产生免疫耐受,能诱导免疫耐受的抗原称为耐受原(tolerangen)。
由自身抗原诱导产生的免疫耐受称为天然耐受(natural tolerance)或自身耐受(self tolerance),由外来抗原诱导产生的免疫耐受称为获得性耐受(acquired tolerance)或人工诱导的免疫耐受。
正常免疫耐受机制的建立对维持机体自身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若该种机制失调,将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免疫应答。
目前认为免疫耐受不是单纯的免疫无应答性,而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免疫应答,具有免疫应答的某些共性,如耐受需经抗原诱导产生,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第一节免疫耐受的发现和人工诱导一、天然免疫耐受现象1945年Owrn发现一对异卵双生小牛由于在胚胎期胎盘血管融合而发生血液交流,血液中同时存在两种不同血型抗原的红细胞,而不产生相应血型抗体。
这种血型液合体(chimeras)小牛不仅允许对方不同血型的红细胞在体内长期存在,而且还能接受从对方移植来的皮肤而不发生排斥反应,但不能接受其他无关个体的皮肤移植。
Owen 称这一现象为天然免疫耐受。
Burnet等人认为这种免疫耐受现象的产生是由于胚胎期免疫期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异型红细胞进入胎牛体内,使具有相应抗原识别受体的免疫细胞克隆受到抑制或被排除,因此,小牛出生后对胚胎期接触过的异型红细胞抗原不会发生免疫应答。
免疫习题免疫细胞及其相关分子
![免疫习题免疫细胞及其相关分子](https://img.taocdn.com/s3/m/12448904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88.png)
免疫习题免疫细胞及其相关分子免疫习题免疫细胞及其相关分子.txt结婚就像是给自由穿件棉衣,活动起来不方便,但会很温暖。
谈恋爱就像剥洋葱,总有一层让你泪流。
一、选择题:1.人类B淋巴细胞表面具有A.绵羊红细胞受体B.FceRⅠC.CR2D.HIV受体E.MHCⅡ类分子受体2.B细胞分化的最早出现的标志是A.Ig基因DNA重排B.胞浆IgM出现C.膜IgD出现D.膜IgM表达E.轻链合成3.人类B淋巴细胞表面不出现A.MHCⅠ类分子B.MHCⅡ类分子C.C3b受体D.EBV受体E.绵羊红细胞受体4.下列哪类细胞因子不是由巨噬细胞产生的A.IL-1B.IL-3C. IFN-aD. IFN-gE. TNF-a5.①可被PHA活化,②具有抗原特异性受体,③可与SRBC形成花环型,④可产生再次应答。
根据上述哪些生物学变化可区别T、B淋巴细胞A.①+②B.①+②+③C.①+③D.②+③+④E.①+③+④6.下列哪类细胞出现于胸腺髓质A.CD3+ CD8- CD4-B.CD3+ CD4+ CD8+C.CD3+ CD4+ CD8-D.CD3- CD4-CD8-E.CD3- CD4+ CD8-7.①低分子量的分泌型蛋白,②表达于细胞膜表面,③自分泌与旁分泌,④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上述各点哪些是细胞因子的特点A.①+②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E.①+③+④8.①B细胞的抗原受体是Ig,②T细胞的抗原受体由两条肽链组成,③T、B细胞抗原受体都有附属的信号传导分子,④T细胞的抗原受体是超抗原的结合部位。
上述关于抗原受体的描述,哪组是正确的A.①+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E.①+②+③+④9.与TCR结合的CD分子是A.CD1B.CD3C.CD8D.CD4E.CD210.在B细胞各个发育阶段都不出现的膜分子是A.IgMB.CD2C.IgDD.FcgRE.C3bR11.①IL-2, ②IL-3, ③IL-4, ④IL-5。
第一章 免疫学概论 pdf
![第一章 免疫学概论 pdf](https://img.taocdn.com/s3/m/bf211622f111f18583d05aa8.png)
血清疗法及其治疗白喉的应用 免疫性 噬菌作用 过敏性反应 免疫反应中的抗原与抗体 血型 获得性免疫耐受性 抗体结构 免疫反应调节 免疫系统控制和单克隆抗体 抗体多样性的遗传机制 细胞介导的免疫(组织相容抗原)
第二节 免疫学的发展史
经验免疫学时期 经典免疫学时期 近代免疫学时期 现代免疫学时期
近代免疫学时期
20世纪中叶—60年代,由于近代免疫生物学的 进展和细胞系选择学说的提出,否定了长期以 来机体免疫反应是对外源抗原的特有反应,是 单纯的化学过程的学说,认为免疫反应是机体 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普遍生物学现象。
近代免疫学时期
细胞转移迟发型超敏性的成功 1942年,MW Chase证明除体液免疫外细胞免疫 的存在 免疫耐受现象的发现 1945年,RD Owen 发现天然耐受现象 1953年,RE Billingham,PB Medawar免疫耐受 证明,使免疫学进入生物学时期
免疫学与生物技术的发展
免疫学在抗感染方面的巨大成功,促进了生物 制品产业的发展。 主动和被动免疫的应用,控制了多种传染病的 传播。 细胞工程产生的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产生的 细胞因子为临床医学提供了一类新型免疫调节 药物。
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1901年, 1908年, 1908年, 1913年, 1919年, 1930年, 1960年, 1972年, 1980年, 1984年, 1987年, 1996年,
70年代的重要发现
免疫应答细胞 机体的免疫应答是由多细胞相互作用的结果,使 免疫学进入了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 Pernis 淋巴细胞在抗体产生中的协同作用 Feldman T和B细胞在抗体产生中的协同作用 Unanue 巨噬细胞在免疫应答中作用
医学免疫学:第四章 Ig的基因结构与Ab多样性的产生
![医学免疫学:第四章 Ig的基因结构与Ab多样性的产生](https://img.taocdn.com/s3/m/bc3918f3daef5ef7bb0d3c2f.png)
类别转换 DNA二次重排 外周淋巴组织 抗原刺激 产生功能性抗体
三、Ig基因重排和表达
(四)分泌型和膜型Ig
• IgM
– 膜型(mIgM):作 为B细胞受体接受 抗原信息,活化B 细胞
– 分泌型(SIgM) : 结合抗原,发挥免 疫防御作用
产生机制:RNA选择剪切
了解
RNA选择剪切
三、Ig基因重排和表达
• 如此多的抗体类型是如何产生的呢?
抗体是如何产生的? •预先储备抗原特异性 •抗原诱导抗体特异性
抗体多样性的产生? •一个基因编码一个蛋白 •一个基因编码多个蛋白
上帝之谜:GOD(Generation of Diversity )
一、抗体学说的发展
一、抗体学说的发展
抗体形成机制的研究:
• 侧链学说 • 抗原诱导学说
克隆选择学说(Clone selective theory)
对免疫记忆现象的解释:
细胞克隆在分化过程中,一部分淋巴细胞停留 在中间阶段,与再次同相应的抗体接触时,立 刻发育成熟而产生抗体,呈现免疫记忆现象。
对免疫耐受现象的解释:
在胚胎后期,自身抗原已经齐备,于是凡能与 自身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相应克隆,便可受到阻 抑,最后被清除,构成自身免疫耐受。
• 1976年利根川进应用DNA重组 技术证实了这一假说。发现: 编码一条Ig多肽链的基因是由 各个分隔开的DNA片段经剪接 重排而形成。
利根川进
因“发现抗体多样性的 遗传学原理”而获1987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 奖。
实验证据
四、抗体多样性的产生机制
抗体多样性机制
1. 编码Ig基因的多样性(原始因素) 2. 随机重排产生的多样性(主要因素) 3. H 、L链的随机组合
克隆的真实原理
![克隆的真实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5f189c58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52.png)
克隆的真实原理克隆是指通过复制或复制生物个体或其中的一部分来创建相同或相似的个体。
它是一种生物学和遗传学技术,通过复制个体的遗传信息来制造具有相同基因组的新个体。
克隆被广泛应用于动植物繁殖、医学研究以及生产领域等。
在动物克隆中,典型的方法是体细胞核移植(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SCNT),它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克隆技术。
体细胞核移植是通过将一个体细胞的细胞核植入到一个无细胞核的胚胎中,使其发育成一个和原始个体基因完全相同的个体。
下面是体细胞核移植的克隆过程:1. 选择供体细胞:选择一个成熟的个体作为供体,一般选择体细胞(如皮肤细胞),并取出其细胞核。
2. 配子获取:从一个成熟的个体中获取一个无细胞核的配子,如卵细胞(通常是去核的卵细胞)。
3. 核移植:将供体细胞的细胞核植入到无细胞核的配子中,通常是通过微操纵仪器将细胞核精确地植入到卵母细胞中。
4. 电脉冲:在核移植后,使用微弱电脉冲来帮助融合和启动细胞分裂。
5. 培养:将融合的细胞分裂的胚胎培养在营养液中,以促进其细胞分裂和发育。
6. 移植和孵化:将发育良好的胚胎(通常为囊胚阶段)移植到一个合适的宿主生物体中,使其继续发育和成长。
通过以上过程,体细胞核移植可以创造出与供体个体完全相同基因组的克隆个体。
虽然这些步骤看起来相对简单,但实际操作中克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技术挑战。
例如,获取足够数量和质量的配子是一个关键问题。
此外,成功率低、发育异常和健康问题的出现也是克隆技术的重要限制。
克隆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在生物医学领域,克隆技术可以用于生物药物的生产和生物材料的研发。
在农业领域,克隆技术可以用于制造优质和高产的农作物和家畜。
在基础研究中,克隆技术可以用于研究基因功能和疾病模型的构建。
然而,克隆技术还存在一些争议和伦理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将克隆技术应用于人类,这引发了关于人类克隆的道德和法律问题。
人类克隆的伦理问题主要涉及克隆个体的人权和尊严,以及克隆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潜在影响。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0b677629b6648d7c1c74669.png)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Chapter3 抗原抗原: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完全抗原/免疫原: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
半抗原/不完全抗原:仅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载体:与半抗原结合而赋予其免疫原性的物质。
耐受原: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的抗原。
变应原:能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
★内源性抗原:在抗原提呈细胞内新合成的抗原。
★外源性抗原:指并非由抗原提呈细胞合成,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
Chapter4 抗体抗体: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糖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地结合,显示免疫功能。
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
Chapter5 补体系统补体:是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中的一组与免疫相关并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补体系统:是由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和组织液中的一组可溶性蛋白,及存在于血细胞与其它细胞表面的一组膜结合蛋白和补体受体所组成。
参与机体免疫防御、免疫调节、介导病理性免疫损伤。
Chapter6 细胞因子细胞因子:由细胞(免疫细胞、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有生物活性(能调节多种细胞生理功能)的小分子的蛋白质或多肽的统称。
细胞的信号转导:细胞因子与其受体结合后启动复杂的细胞内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最终引起细胞基因转录变化的过程。
Chapter7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白细胞分化抗原:血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分化不同阶段及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子。
★CD: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其编码基因及其分子表达的细胞种类均鉴定明确者,统称CD。
细胞黏附分子:介导细胞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互相接触和结合分子的统称。
Chapter8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因子★MHC:是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控制免疫细胞间相互识别、调节免疫应答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简述克隆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简述克隆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f5775e6a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c9.png)
简述克隆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1.引言1.1 概述克隆选择学说是一种关于生物克隆的理论模型,通过对克隆动物的研究,探讨了克隆胚胎选择的各种因素及其对克隆品质的影响。
该理论主要研究克隆胚胎的发育过程中的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机制,以及如何通过选择适宜的克隆胚胎来提高克隆动物的质量。
克隆选择学说的核心观点是认为,克隆胚胎的选择和优胜劣汰是影响克隆动物质量的重要因素。
在克隆过程中,克隆胚胎的发育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原代细胞的状态、胚胎生长环境的条件以及克隆技术本身的局限性等。
根据克隆选择学说,克隆胚胎的选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例如基于形态学、细胞学和基因学等方面的评估方法。
通过对克隆胚胎进行评估和筛选,可以分辨和排除一些具有潜在缺陷或不良遗传特征的胚胎,从而提高克隆动物的健康和生产性能。
另外,克隆选择学说还关注克隆胚胎在发育过程中的环境因素对克隆品质的影响。
包括培养基成分、培养条件、激素添加和培养时间等因素都可能会对克隆胚胎的发育产生影响。
通过优化这些环境因素,可以提高克隆胚胎的成活率和发育质量。
总之,克隆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克隆胚胎选择的因素和方法,以及克隆胚胎发育过程中的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这一理论为克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对于提高克隆动物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是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内容。
以下是对文章结构的详细描述:2. 正文正文是本文的主要部分,用来详细阐述和论述克隆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正文部分可以分为若干个章节,每个章节可以根据具体内容和逻辑关系再进行细分。
在正文中,可以包括以下内容:2.1 克隆选择学说的概念和背景这一部分可以简要介绍克隆选择学说的起源和发展背景,包括克隆选择学说的定义、提出者以及对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性等。
同时,还可以探讨克隆选择学说与其他相关学说的关系,并阐述其研究领域和方法论。
2.2 克隆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对克隆选择学说的要点进行介绍和阐述,从而让读者对该学说有更深入的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子:首先,人们发现不管什么抗原(甚至人工合成的抗原),人体(或动物)总能产生出一个特异性的抗体。
难以置信的是大千世界万物都可以是抗原,而且每个蛋白还可能有多个抗原决定点,那机体要预先准备好那么多的抗体需要多少基因!把整个基因组都用上还不够编码免疫系统的!这个抗体的多样性产生的基础是什么?机理又是什么?Burnet在提出假说时把一个很头痛的问题搁置起来了:多样化的抗体的遗传机理。
首先,他假设机体有一种神奇的机制可以用少量的基因给无数多的抗体编码(这后来被另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证实是VDJ重组),然后几乎所有可能的排列组合都有抗体产生,但是绝大多数的克隆都在免疫发生过程中夭折了。
这些克隆之所以被“选择掉”是因为一旦放他们到外周组织就会产生自身免疫。
克隆选择学说(亦无性繁殖选择学说)克隆又称无性繁殖细胞系或无性繁殖系,是一个细胞或个体以无性方式重复分裂或繁殖所产生的一群细胞或一群个体,在不发生突变的情况下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结构。
是澳大利亚免疫学家F.M.伯内特于1957年提出的抗体形成理论。
现在已知,淋巴细胞不需要抗原的作用,就已分化为多种带有不同抗体的细胞了。
一种抗原侵入人体后,在无数种淋巴细胞中,只有表面本来就带有和这种抗原互补的受体的少数淋巴细胞能和抗原结合。
一经结合,这种淋巴细胞就恢复了分裂的能力,连续分裂产生大量带有同样抗体的淋巴细胞群。
这一群细胞由于是同一来源的,所以称为克隆(clone),这就是克隆选择学说。
同时该学说强调决定抗体结构的是淋巴细胞的基因,抗原不能改变或修饰编码抗体的基因。
(便于理解比喻:打一个譬喻,教导说很像是做衣服的“量体裁衣”,根据体形大小,裁制合适的衣服;克隆选择学说不是量体裁衣,而是买“成品”,服装店早已备好合乎各种体型的衣服了。
自己不能改变)获得诺贝尔奖(因为免疫耐受方面的贡献)克隆选择学说示意图免疫耐受(b细胞:3种方式t:两种选择)与克隆选择伯内特与梅达沃在“免疫耐受现象”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克隆选择学说的提出在五十年前是件不可思议的事。
提出这个学说的目的是为了解释抗体多样性的产生机理。
首先,人们发现不管什么抗原(甚至人工合成的抗原),人体(或动物)总能产生出一个特异性的抗体。
难以置信的是大千世界万物都可以是抗原,而且每个蛋白还可能有多个抗原决定点,那机体要预先准备好那么多的抗体需要多少基因!把整个基因组都用上还不够编码免疫系统的!这个抗体的多样性产生的基础是什么?机理又是什么?Burnet在提出假说时把一个很头痛的问题搁置起来了:多样化的抗体的遗传机理。
首先,他假设机体有一种神奇的机制可以用少量的基因给无数多的抗体编码(这后来被另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证实是VDJ重组),然后几乎所有可能的排列组合都有抗体产生,但是绝大多数的克隆都在免疫发生过程中夭折了。
这些克隆之所以被“选择掉”是因为一旦放他们到外周组织就会产生自身免疫。
Burnet的克隆选择学说至今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人物介绍:1923年获墨尔本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1927年在英国李斯特研究所获哲学博士学位。
1931年在伦敦国立医学研究所从事病毒学研究。
1934年返回澳大利亚,于墨尔本皇家医院沃尔特-伊莱扎·霍尔医学研究所工作,1938年任该所副所长,1944年任所长至1965年退休。
于1942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65年被选为澳大利亚科学院院长。
对免疫学的第一个重要贡献是关于获得性免疫耐受的理论。
第二个重要贡献是关于抗体生成的克隆选择学说理论。
克隆选择学说的提出促进了免疫学从血流抗体的研究转向细胞生成抗体的研究。
1960年他因发现了免疫耐受现象与梅达沃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核心论点:①带有各种受体的免疫活性细胞克隆早已存在,抗原的作用只是选择并激活相应的克隆;②细胞受体和该细胞后代所分泌的产物(抗体)具有相同的特异性。
特点:①抗体结构的多样性由体细胞突变(于生发中心母细胞轻重链v基因发生高频突变)产生;②已分化的免疫活性细胞只限于表达一种特异性,这一特异性以克隆扩增的形式在体内得以保存;③新分化的免疫活性细胞凡能够与自身的抗原发生反应者都受到抑制,这些克隆作为禁忌克隆而被清除;④在抗原激发下,成熟的免疫活性细胞增殖并转化为浆细胞而大量产生某一种抗体;⑤早期未被自身的抗原所清除的禁忌克隆是日后发生自身免疫病的原因。
错误观点:1. (盛行于20世纪40年代)教导说(亦称指令学说):有人认为淋巴细胞最初并不是分别带有不同抗体的,只有在它们与抗原分子接触之后,在抗原分子的影响下才分化出与抗原分子的抗原决定子互补的抗体2. 1940年美国化学家L.C.波林所提出的模板假设属于一种指令学说,他认为浆细胞所合成的免疫球蛋白肽链按照进入细胞的抗原分子的指令而折叠成为具有特定三级结构的抗体分子。
这一假设似乎可以解释抗体多样性的来源,但是不能完满地解释终身免疫现象,就是说不能解释为什么一个人感染某种传染性疾病几十年以后仍然能产生这一抗体。
随后又发现核糖核酸酶等变性以后又可以恢复活性,说明蛋白质分子的三级结构为它的一级结构所决定,这一发现进一步否定了模板假设。
正确观点支持1.(难说服)德国医学家和细菌学家P.埃尔利希于1900年提出的侧链理论便属于一种选择学说。
他认为动物体本来就能产生各种抗体,进入体内的某一种抗原只是选择性地促使相应抗体大量地产生。
但是后来发现将结合对氨基苯磺酸或二硝基苯的蛋白质注射动物后可以使它产生针对这些蛋白质的特异性抗体。
人们很难想象自然状态下的动物体内原先便存在这些抗体,因此这一种选择学说显然难以成立。
2.1955年N.K.耶讷提出一种选择学说,认为动物在胚胎时期就可能合成上百万种免疫球蛋白,抗原进入体内和特定的免疫球蛋白分子相结合而选择了相应的结构,这些球蛋白便作为模板而使体内出现能合成这一特定球蛋白的免疫活性细胞。
在这里,抗原所选择的是抗体。
3.同位素标记实验:给动物以高剂量的同位素标记的抗原,结果动物不但不发生免疫反应,而且以后对同样的、但不同同位素标记的抗原也不再发生免疫反应。
此时如给其他抗原,动物仍能发生正常免疫反应。
这一实验表明,同位素标记的抗原与带有互补抗体的淋巴细胞结合,这种淋巴细胞全被射线杀死,因此不发生免疫反应。
第二次给正常的同样抗原时,由于带有互补抗体的淋巴细胞已全被杀死,其他种淋巴细胞虽对其他抗原能正常反应,但不能对此种抗原发生反应,即不能转变为与此种抗原互补的淋巴细胞。
因此,动物就失去对此种抗原的免疫能力。
由此可见,淋巴细胞的特异性是先天存在的,而不是由抗原的“教导”而产生的。
这一学说的建立是免疫学的一个重大成就。
(补充知识: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或不同质量数)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
例如氢有三种同位素, H氕、 D氘(又叫重氢)、 T氚(又叫超重氢);碳有多种同位素,例如 12C(12为上标,下同)、 14C等。
放射性核素在医学上的应用,使多种类型恶性癌的疗效得到显著改善。
另外,可把放射性药物直接引入体内进行治疗,如198Au,90Y,177Lu等可治疗白血病,支气管癌等。
用”’I 治疗甲状腺癌和甲状腺功能亢进。
用’于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同位素是有放射性的,对正常细胞也是有影响的,但是如果治疗得当,在量不大的情况下,损伤是可以恢复的)4.直接的证据—单克隆抗体研究。
1975年阿根廷学者C.米尔斯坦使致敏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将融合细胞作单克隆培养,获得只产生一种抗体的单克隆抗体细胞株。
5. 把鞭毛抗原不同的两种沙门氏菌注射大鼠的足掌,从大鼠分离浆细胞,把每一个浆细胞培养在一小滴含血清的缓冲液中,经培养以后把缓冲液一分为二,分别加入这一种或那一种沙门氏菌。
实验结果说明每一单细胞培养液只能使一种细菌失去活动能力,没有出现过同时使两种细菌失活的情况。
可见每一个浆细胞只产生一种抗体。
此外,模板学说要求抗原分子必须进入浆细胞中才能促使它产生相应的抗体,但是克隆选择学说认为抗原和产生某种抗体的免疫活性细胞表面的少量特异性的抗体结合以后,就能促使它增殖并产生大量抗体。
这一点也经荧光抗原方法证实。
克隆选择学说 - 不足之处虽然克隆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已经实验证实,可是并不是全部内容都是正确的。
关于抗体的多样性问题,伯内特认为多样性来自体细胞突变。
但是近年来发现免疫球蛋白分子的轻链和恒定区基因片段在胚胎细胞中并不邻接,可是在浆细胞中则是邻接的,这说明在免疫活性细胞的分化成熟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 DNA的重排。
由于这些基因片断为数众多,而且重排方还可能是由于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 T淋巴细胞与其他淋巴细胞发生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些都是目前活跃的研究领域。
好处:克隆选择学说对几个问题的解释(一)对抗体产生多样性的解释动物出生以后,机体便已具有产生各种各样抗体的免疫活性细胞,体内有众多细胞克隆可足够抗原选择。
不管何种抗原进入体内,均有相应的克隆即被选出,进而分化增殖,产生抗体。
因此,克隆选择学说从细胞水平上解释了抗体的多样性。
(二)抗原的作用抗原的作用只是一种启动,与枪支上的板机相似。
相应的细胞克隆一旦被选出,即使无抗原存在,机体也能继续产生抗体。
抗原对决定抗体的基因无影响。
(三)对免疫记忆现象的解释细胞克隆在分化的过程中,一部分淋巴细胞停留在中间阶段,再次与相应抗原接触时,立刻可增殖而产生抗体,呈现免疫记忆现象。
(四)对免疫耐受性的解释认为在胚胎后期,自身抗原已完全备齐,于是凡能与自身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相应细胞克隆便可受到阻抑,最后被清除,构成自身免疫禁忌,即对自身的抗原物质不产生免疫反应,形成天然免疫耐受。
在胚胎时期,人为地引进异体抗原,也能消除与该抗原相对应的淋巴细胞克隆,动物出生后,对此种抗原即不产生免疫反应,形成人工免疫耐受。
克隆选择学说对以上问题都进行了比较满意的解释,因此该学说为广大免疫学者所接受,对现代免疫学的发展起到了无比巨大的推动作用。
后来的很多研究都从不同的角度证实了该学说的合理性,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单克隆抗体的问世,对这一学说是一个极大的证实。
独特型-抗独特型免疫网络学说、抗体多样性的基因控制理论是对克隆选择学说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