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奇妙的对联》 教学设计
《神奇的对联》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教版第一模块梳理探究单元第二课。
本局部着重培养学生对以前所学的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知识梳理整合的能力和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的能力。
对联是我国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为第一模块的学习内容,可以很好地激发高一学生对文化文学的热爱,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根底;探究活动课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喜爱这一类型的课程,感觉到新课程教学与传统语文教学的不同,从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学生时已初步接触对联知识,中考有考对联,时对对仗的根本知识也已掌握。
但学生对对联大多只有感性了解,而没有理性的探究;未能对对联的艺术性、趣味性、文化性做深入学习。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已有根底上更加深入地了解对联是本节课的题中之义。
三、教学准备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搜集活动,积累一些对联故事和名联,为课堂活动做好准备;教师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有关对联的根本常识,梳理与课文相关的对联知识。
2.培养学生积累整合与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感受鉴赏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感受与体验对联的魅力,合作探究对联的奇妙。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对联承载的民族文化,培养学生对高中语文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1.梳理与语文学习相关的对联,探究相关文化常识。
2.积累赏析名联,探究和尝试对对联。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以郑板桥智识奇联的故事导入。
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
[缺“一〞〔衣〕少“十〞〔食〕没“东西〞]对联对仗工整,音调协调,格律严谨,被称为“诗中之诗〞,对联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却往往内涵丰富。
可以称得上是:“小身板,大乾坤〞。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奇妙的对联世界。
〔二〕预习检查●楹联、楹帖、对子。
〔楹:建筑物的柱子。
〕●独立于诗词曲赋之外的特殊文学体裁。
奇妙的对联 精品教案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奇妙的对联》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一知识短文梳理探究模块的一个专题。
对联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
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学习欣赏对联,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热情,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学习对联,应从其文学性、趣味性和艺术性入手。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就已初步接触过对联知识,但对对联的发展、对仗、平仄等缺乏深入了解,以致在对联拟写方面存在着较大困难。
对于对联的趣味性、艺术性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没有专题的探究。
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学习欣赏对联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对联的基本特点,尝试拟写对联。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梳理基本常识,小组合作探究评改并归纳对联特点,学以致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喜爱。
【教学重点】掌握对联的特点,学会欣赏对联。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鉴赏,尝试拟写对联。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与练习法相结合【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同学们你能看出这副对联蕴含的深意吗?()二、介绍对联知识1、对联的概念: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等。
楹,就是建筑物的柱子。
题在两根对称的柱子上的文字就叫楹联。
2、对联的起源:对联是独立于诗词曲赋等之外的一种传统文学样式。
对联由骈文和律诗的形式演变而成,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可谓源远流长。
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3、对联的种类: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庆贺新春佳节)、节日联(庆祝、纪念各种节日)、婚联(嫁娶)、寿联(祝贺生日)、挽联(哀挽死者)、名胜联(名胜古迹)、行业联等等。
4、对联的基本常识:传统的对联讲究“四讲”,即上下联“字数讲相等,字音讲平仄,词语讲对仗,句法讲对称”。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奇妙的对联》教案
《奇妙的对联》教案【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为人教版第一模块梳理探究课,是我国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为第一模块的学习内容,可以很好地激发高一学生对文化文学的热爱,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探求活动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喜爱这一类型的课程,感觉到新课程教与学与过去的不同,从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初中时已初步接触对联知识,中考有考对联,初中时对仗的基本知识已掌握,可不作为教学重点;但初中时对联多作为应试要求,对于对联的艺术性、趣味性、承载的文化没有专题的探究活动或未充分开展过有关对联的探究活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望得到充分的调动。
【教学目标】1、通过对联的欣赏和对对子的活动,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领略对联艺术和文化的魅力,引发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2、学会基本的对仗方法,学会自主、创新、推理、演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参与活动,激发兴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赏与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赏析法、联系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从前有个贪财的财主,他打算开个酒店,就出了三两银子征求新店对联。
有个秀才去应征。
财主说:“你写的对联要称赞我的酒好、醋酸、猪肥、人丁兴旺,店里还没有老鼠。
”那个秀才大笔一挥,很快就写成了:上联是:养猪大如山老鼠只只死。
下联是:酿酒硬是好陈醋坛坛酸。
横批是:人多病少财富。
财主很高兴,连声说道“好对联,好对联,吉利、吉利!”请问:财主是怎样断句的?上联是: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下联是:酿酒硬是好,陈醋坛坛酸。
横批是:人多,病少,财富。
这时候,财主的老婆出来了,一看对联,大骂道,“什么鬼对联,晦气、晦气!”请问:财主的老婆又是是怎样断句的?上联: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下联:酿酒硬是好陈醋,坛坛酸。
横幅:人多病,少财富。
(二)对联知识一副对联,却可以读出迥然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意境,你说对联“奇妙”不“奇妙”!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奇妙的对联”世界。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一、课程背景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起源于唐代。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对联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而且也是学习汉语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联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感,还可以提高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此次教学旨在通过对联的学习,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对联的起源和特点。
2.掌握对联的写法、格律和技巧。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结构,加深对汉字的认识和理解。
4.掌握运用对联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能力目标1.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增强学生的汉字认识和理解能力。
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教学重点1.对联的写法、格律和技巧。
2.运用对联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四、教学流程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先展示几幅对联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对联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引导学生谈谈对联的认识和了解程度。
2.知识讲解(20分钟)2.1对联的起源和特点对联起源于唐代,最初是用来用于传递交际信息的,后来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之一。
对联的特点有:韵律优美,形式简练,意境深刻,可以通过对联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2对联的基本要素对联的基本要素有:上下联、对仗、韵律、格律和意境。
在对联的写作中,这些要素都需要被充分的发挥。
2.3对联的写法、格律和技巧1.对联的写法:可以从把握格律、运用联想、写作技巧等方面入手,详细讲解对联的写法和技巧,并通过实例进行演示。
2.对联的格律:对联的格律是指形式要求,要遵循上下呼应、左右对称、字数相等、平仄相和、音调相同等规律。
3.对联的技巧:对联的技巧包括双关、典故、意象等,这些技巧的灵活运用可以增强对联的意境深入。
3.练习(45分钟)在本节课中,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对联练习,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对联的写法和技巧。
3.1跟读练习教师可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展示一幅对联,让学生先跟读,感受对联的韵律和意境,然后让学生模仿并练习。
奇妙的对联公开课教案(优秀6篇)
奇妙的对联公开课教案(优秀6篇)学生学习情况分析篇一初中时已初步接触对联知识,中考有考对联,初中时对仗的基本知识已掌握,可不作为教学重点;但初中时对联多作为应试要求,对于对联的艺术性、趣味性、承载的文化没有专题的探究活动或未充分开展过有关对联的探究活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望得到充分的调动。
奇妙的对联公开课教案篇二一、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如起源、特点、种类等。
2、学会拟写简单的对联。
3、了解对联的有关题型,基本上学会做。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对联常识的介绍;2、难点:对联的练习。
三、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四、授课时间:2个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先给学生看电影《唐伯虎点秋香》的片段(略)师生共同分析对联妙处,导入新课。
(二)、教学目标展示:今天我们要学习:1、对联起源2、对联特点3、学对歌诀4、对联种类(三)、讲析目标:1、对联起源:要求筛选出要点: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末年(公元九*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2、对联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怀远三中褚绍峰【教材分析】《奇妙的对联》选自必修一梳理探究单元。
本单元编选了“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三篇关于汉字文化的文章。
编排意图在于拓宽学生语文学习范围,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知识、感受汉语魅力、关注汉语发展,培养热爱母语、热爱传统文化、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
【学情分析】一方面,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求知的兴趣较浓,易于入门。
另一方面,学生对传统文化关注不够,加上语言表达、创新能力薄弱,课堂教学材料不宜太难太深,以培养兴趣,普及对联知识为主。
【三维目标】1、掌握对联的有关知识,领略对联的无穷魅力。
2、在对联欣赏和补写活动中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3、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1、掌握对联常识,学习欣赏对联。
2、把握对句要领,学习补写对联。
【教学难点】1、补写对联。
2、养成关注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法】激趣法、点拨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安排】1课时【教与学过程】环节一:激发兴趣,情境导入P0高考改革信号:语文180分,英语100分。
与学生共同分享关于上则新闻的网络帖子:PPT显示:【If you do not leave me ,we will die together. 怎么翻译?你如果不滚开,我就和你同归于尽。
(四级)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
(六级)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八级)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专家)这就是语文提分,英语降分的原因:差别不在英语水平,而在汉语水平。
】导语: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她是汉民族思想、文化的载体。
汉语博大精深,语文魅力无穷。
这节课让我们共同走进——奇妙的对联,来感知语文的魅力。
环节二:掀起你的盖头来——对联常识一、对联的特点先判断下面那些是对联?(1)乐土乐业乐平(2)工业明珠古旗风韵宜居乐平(3)吹拉唱弹声悦耳兴亡成败事留心(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5)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蛟龙归纳出对联的特点:1、字数相等,结构相当。
高中语文奇妙的对联教案新人教必修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高中语文奇妙的对联教案新人教必修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如对联的起源、特点、结构等。
2. 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对联知识进行创作,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对联的基本知识及特点教学难点:对联的创作技巧及运用教学准备:相关对联资料、PPT课件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PPT课件,引导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
2. 学习对联的基本知识(1)对联的定义:对联是一种对仗工整、韵律协调、意义完整的文学形式。
(2)对联的结构:上联、下联和横批。
(3)对联的特点:对仗工整、韵律协调、内容相关、形式美观。
3. 学习对联的种类(1)春联:春节时贴的对联。
(2)寿联:祝寿时用的对联。
(3)挽联:悼念逝者时用的对联。
(4)婚联:结婚时用的对联。
4. 课堂练习教师给出一些对联,让学生判断其属于哪种类型,并解释原因。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对联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学习对联的创作技巧(1)平仄搭配:上联尾字为仄声,下联尾字为平声。
(2)对仗工整:上下联对应的词语要在词性、数量、意义等方面保持一致。
(3)内容相关:上下联内容要相互关联,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3. 创作练习教师给出一个主题,让学生尝试创作对联。
例如:“春天”为主题,学生需围绕春天创作一副对联。
4. 展示评价学生将自己的对联作品展示给同学和老师,大家共同评价,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三、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对联的基本知识和创作技巧有了初步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通过更多实例和练习,让学生巩固对联知识,提高对联创作水平。
引导学生将对联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和文学创作中,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课堂活动1. 对联接龙:学生分组进行对联接龙游戏,要求每组成员依次给出上联,下一位成员需根据上联创作出下联。
奇妙的对联语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奇妙的对联语文教案及教学反思奇妙的对联语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 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3. 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赏析名联;尝试对对联。
(二)过程与方法课前搜集整理,课内讨论交流,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借鉴仿写,使学生有所积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对联知识尝试对对子。
【教学方法】采用板块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
联系以前学过的古诗文,温故知新,引导学生掌握对联知识。
【教学准备】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搜集活动,积累一些对联故事和名联,为课堂活动做好准备;教师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亦可让学生讲述课外搜集的有关对联的.故事)。
以郑板桥智识奇联的故事导入——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
[缺“一”(衣)少“十”(食)没“东西”]二、板块一:掀起你的盖头来——走进对联(多媒体课件显示)1.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对联常识。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显示)l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等。
l对联由上联和下联组成,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l对仗的要求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
l对联讲究平仄,平仄相异,仄起平落。
2. 指导学生根据对联的常识完成课本练习。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1)上联:孙行者下联:祖冲之(胡适之)要求学生讨论,各抒己见,说出理由即可。
(2)上联:一代__推《子夜》下联:毕生心血似《春蚕》(要求学生按照对联的基本要求回答,然后多媒体显示)三、板块二:读你千遍不厌倦——欣赏对联(多媒体课件显示)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对联分类以及欣赏对联与语文学习的关系。
对联大体可以分为名胜类、喜庆类、哀挽类、谐讽类、文艺类、行业类、集句类等2.师生共同赏析课本名联,要求学生讨论说明来历和妙处,教师适当点拨。
《奇妙的对联》教案
《奇妙的对联》教案《奇异的对联》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对联的学问,驾驭对联的特点。
2、鉴赏对联,感受语音魅力,提高审美实力。
3、尝试对对子。
教学重点难点:1、驾驭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2、尝试对对子。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投影:四幅不同场景,里面各有一副独联。
)白板上出示了四副画面,虽然场景各不相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知同学们发觉了没有?(都有对联)是的,对联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婚嫁节日有喜联,丧事悼念有挽联,名胜古迹有楹联,店铺门头有行业联……可以说,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长河中一颗绚烂的珍宝,它既是一种特别的艺术品(投影:书法艺术对联),又是一种特别的文学体裁。
今日就让我们走进对联,走进中国的传统文化,去领会一下对联带给我们的独特魅力。
(投影:奇异的对联)本节课我们将达成如下学习目标:(投影)1、了解有关对联的学问,驾驭对联特点。
2、鉴赏对联,感受语言魅力,提高审美实力。
3、尝试对对子。
二、【讲解第一学问模块:相识对联】我们先从1932年清华高校招生考试的一道题目说起。
当时闻名史学家陈寅恪出国文试题,其中一题是对对子,上联是“孙行者”,要求对出下联。
结果答案五花八门。
下列几种都是当时的答案,你认为哪个比较好?假如你是改卷的老师,你给哪个答案打满分?(投影:上联--孙行者下联--韩退之祖冲之王引之胡适之)(学生回答,老师赐予充分的确定。
学生回答“…”老师追问“为什么呢?”然后,老师明确。
)【中国港台武侠小说作家梁羽生认为“祖冲之”最佳,乃天造地设。
周祖谟对的“胡适之”得了该题的满分。
】刚才同学的回答很好,都知道对对子应当去“对”。
下面我们出示几副对联请同学们朗读几遍,探讨归纳对联的特点。
(投影)(请学生大声朗读对联)请同学们说一下对联的特点和要求。
(能发觉几条就说几条。
不要求四平八稳,说出一点也可。
请学生自由发言。
老师主动确定。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范文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奇妙的对联》是人教版高中一年级上册梳理探究模块的第二篇课文。
梳理探究这个模块主要包括了我国优秀文化(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及其传承与发展(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应主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文化文学的热爱,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对联是我国古典文学形式之一,具有文学性与艺术性,被普遍认为是我国最独特的一种文学体裁。
对其有所了解能够扩展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
学习对联可从文学性、趣味性和艺术性三处着手,在学习对联知识的同时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并提高文学审美能力、陶冶情操。
二、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或多或少的接触过对联,对对联有一定浅显的认识,比如知道对联上下联字数相等、知道一点与对联相关的小故事等。
但对对联缺乏深入的了解,对对联的发展、对仗、平仄等都较陌生,且由于知识有限对有些对联拟写方面有教的困难。
绝大部分学生对对联有较浓厚的兴趣,有较大的学习兴趣,可通过对联学习借此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对联常识,掌握对联的对仗、平仄2、积累、欣赏名联并尝试对对联、拟写对联过程与方法:1、掌握自主收集、整理优秀对联的方法2、通过自主、小组合作探究学会欣赏、评价对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联学习与欣赏,领略对联艺术的魅力,培养文学兴趣2、欣赏优秀对联,提高文学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四、教学重点1、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发展、对仗、平仄2、学习欣赏对联,领略对联艺术的魅力,培养文学兴趣五、教学难点1、尝试对对联、拟写对联六、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与练习法相结合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介绍对联常识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与老师引导相结合,得出对联特点3、练习法:教师设计对联练习题,要求学生拟写几个简单对联的下联,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回答,通过学生回答、教师与同学们共同评点,使对联知识(对仗、平仄等)在实际练习中得到应用,加深学生对对联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奇妙的对联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
奇妙的对联语文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奇妙的对联语文教学反思1教学设计总是落后于真实的课堂,教学总是一种遗憾的艺术,这或许就是课堂之所以美丽的真正原因吧。
下面说说我对这节课的反思。
教学本课,我的初衷是把它设计定位为一节关于对联知识的普及课,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学习鉴赏对联,学习基本的对句,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的优点是思路清晰,循序渐进,重点突出。
贯彻新课程理念,构建开放、有序、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以教师为主导,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做中学”。
让学生人人参与,人人享受学习。
亮点为:1、教学引入部分,设置情境,联系生活,且富有语文气息。
从学生关注的社会大事——高考改革说起,先引起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再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有方向性。
选取焦点话题引入,内容新颖,学生处于轻松、好奇的状态,在此情况下自然导入本节课学习内容——对联。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抓住学生兴趣,可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相信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2、拟写对联部分的设计充分考虑学情,先示例,再做基础练习和能力提升练习。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通过对联“读——补——改——写”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学生一步步感知对联的特征,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生动手动脑,学以致用,把死的知识转化为灵活运用的能力,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设题难度较小且循序渐进,好比低处的果实,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到,从而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关注全体学生,调动学习热情,人人参与,享受课堂。
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非一朝一夕练成,对对联,先入门是关键。
在能力提升环节链接高考,以引起学生重视。
我的不足是课堂评价较为单一;对名联趣联内含的传统文化涉及不够,欣赏部分可稍加大比重,拟写部分稍稍压缩,或可尝试,这将又是一个新的挑战。
奇妙的对联语文教学反思2《奇妙的对联》是必修一“梳理探究”板块中的一个专题,其重点是引导学生掌握与对联相关的基本知识,并学会欣赏,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唤起他们保护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
教案:《奇妙的对联》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授课教师:四川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组任志恒授课班级:高一·9班授课时间:2014年10月30日一、教学设计分析【教材分析】《奇妙的对联》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必修一梳理探究的专题,旨在让学生进一步拓宽语文学习范围,感受汉语魅力,关注汉语发展,培养热爱母语和传统文化、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
该专题的学习将分为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对联是一种重要的民俗文化,名山大川、节日庆典都少不了对联,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从短文编写体例及例联的选择来看,教材编者旨在调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积累来感受对联的美妙,学习对联的知识,品评对联的奇妙。
因此本专题的学习需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搜集对联素材梳理对联常识,要结合生活场景、民俗风情等,探究对联奇妙之处,注重联系社会,在自我与社会的关联中探究对联的奇妙。
同时,《奇妙的对联》这一专题与汉字文化和语言运用关系紧密,因此在学习本专题时需要引导学生体会汉字和对联这一文学样式的关联,体会对联上下两联之间形式和内容上的关联,体会汉字、对联和文化之间的关联。
培养学生对对联这一传统文学艺术样式的兴趣,享受审美乐趣。
在具体学习中需要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中注重梳理,体现新课改语文课程“积累·整合”的目标;通过阅读名联和赏析对联的奇妙,实现“感受·鉴赏”,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提高语文素养;在反思提升中达到思维和认识的提升,从而达成“思考·领悟”的目标。
【学生分析】高一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或多或少地接触过对联,对对联有一些感性的认识,比如知道对联上下联字数相等、知道一些与对联有关的趣味故事等,但对对联的相关知识缺乏基本和系统的了解,对对联的奇妙之处更难做出具体而微的鉴赏评价。
国庆节安排同学们关注对联,选择一幅自己欣赏的对联并与之合影,制作一幅欣赏小报“人在联中”。
该活动为学生积淀了对联欣赏和品味的建模知识。
《奇妙的对联》教学反思
《奇妙的对联》教学反思第一篇:《奇妙的对联》教学反思《奇妙的对联》教学反思为了适应中考考试改革,切实提高学生语文审美能力和应用能力,我将高一的对联教学知识提前到初三下期来讲,开始有点担心孩子们不能很好地接受,因而我临上课时,改动设计了几个有趣的教学环节,把教学难度降低了,所以上课时,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应该不错,这使我明白:知识的传授始终要忠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上好课,收到扎扎实实的效果。
第二篇:《奇妙的对联》教学反思《奇妙的对联》教学反思福州市聋哑学校李锦希对联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种,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
《奇妙的对联》是高中语文必修1“梳理探究”中的一课。
总体而言,《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这几堂课的课堂效果不错,学生的热情明显高于其他课型。
我想,除了教学内容的因素外,还有一些值得我们思考。
第一,课前准备充分。
课前,我提出了“什么是对联?对联的基本要求是什么?”等几个问题,让学生自由分组,以小组形式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探究。
同时,还准备了一些和对联相关的材料,比如对联小故事、对联的种类等,丰富学生的知识。
我想,如何处理教材,如何使教材变得更生动,如何使普校的教材更好得为我们所用,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第二,师生互动活跃。
从根本讲,课堂是属于学生的。
在处理《奇妙的对联》一课,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课前布置预习题,印发的资料,课堂上设置的活动环节都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课堂上,学生被调动起来以后,思维非常活跃,会有一些新奇,甚至奇怪的想法,这些想法很有可能超越老师的预设,比如同学们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一句的理解就与我的预设有所出入。
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应当允许不同想法的存在,鼓励大家进行创新思维,对于学生的想法进行合理的引导,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思维的鲜活,灵动。
否则,如果完全按照老师的想法,对不同意见采取打击压制的方式,学生会最终丧失对语文的兴趣。
奇妙的对联(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奇妙的对联(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奇妙的对联(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对联的定义、来源及发展历程。
②掌握对联的基本结构和常见表现形式。
③能够欣赏并理解对联的内涵和韵味。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对联,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气质,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对联的基本知识结构。
2.对联的基本表现形式。
3.欣赏对联的韵味与内涵。
三、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对联的内涵。
2.如何根据韵味和音律判断对联的好坏。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法。
2.图片解析法。
3.课外阅读法。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请学生欣赏以下几组对联,然后让学生谈谈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五谷不分贵贱粗,六合只论是非清。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第二步:讲解1.对联的定义与来源。
对联是汉族传统的一种文学形式。
其所谓对联就是古代的联语、衬字、衬语等的统称。
对联源于古代简练的文体,起源较早,大约在唐朝。
兴盛于明代,成为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们在往来春秋之际,常要用对联来增添节日气氛、增进友谊。
2.对联的基本结构。
对联的基本形式是“上下联”的排列组合,即上联与下联联接紧密或衔里呼应。
在这种典型的排列形式中,上联与下联往往构成一组完整的意义,且上下联一般以四个字为一组。
3.对联的表现形式。
对联的形式很多,但总的来说,它们有以下几种特点:①押韵字必须相同。
②词意相近相对。
③对上对下意境相协调,意思相关,意味深长。
④语言简练、形式规范、朗朗上口。
⑤对联还应具有富有文化内涵和韵味的特色。
第三步:观察请学生观察以下几组对联,然后选择其中最好的一组,给出自己的理由。
1.“山居采菊人归去,天气晚来风起。
”2.“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3.“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第四步:欣赏请学生欣赏课堂上提供的各种对联,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浅析《奇妙的对联》高中教案的教学设计及实施策略
浅析《奇妙的对联》高中教案的教学设计及实施策略随着中小学教材的不断更新和改革,对联这一传统文化元素开始在教育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联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其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认知和价值观念,同时也有益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本文将针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对联教学,结合《奇妙的对联》一书的高中教学设计及实施策略进行浅析。
一、教材分析《奇妙的对联》一书是一本以对联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读本,其中既有对联的基本知识和写法技巧的介绍,也有丰富多彩的对联鉴赏和欣赏。
该书既包含了对联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又注重了现代课堂教学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旨在通过对联这一特殊形式的文化符号,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民族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同时也为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提供了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和载体。
二、教学设计在对联教学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成果,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多样化的教学设计。
(一)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和写法技巧在教学初期,应该注重对联的基础知识和写法技巧的讲解和演示。
可以通过课堂讲解、举例说明等方式来介绍对联的构成原则、字词选择、平仄押韵等方面的知识点,同时,也可以通过游戏、竞赛等形式来加深学生对对联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欣赏对联的魅力和风采在学生对对联的基础知识掌握后,可以通过对文化巨匠的对联作品进行欣赏和品评,以感受对联的魅力和风采,并拓展对对联的认知领域。
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感性体验来创作自己的对联作品,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融合对联元素的文学创作在学生对对联的基础知识和文化内涵的深化理解后,可以通过融合对联元素的文学创作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例如,可以让学生以对联为主题,创作诗歌、文学作品等,通过对联的音律和韵律的灵活运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奇妙的对联》上课教学方案设计_2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为人教版第一模块梳理探究单元第二课,是我国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为第一模块的学习内容,可以很好地激发高一学生对文化文学的热爱,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探求活动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喜爱这一类型的课程,感觉到新课程教与学与过去的不同,从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初中时已初步接触对联知识,中考有考对联,初中时对仗的基本知识已掌握,可不作为教学重点;但初中时对联多作为应试要求,对于对联的艺术性、趣味性、承载的文化没有专题的探究活动或未充分开展过有关对联的探究活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望得到充分的调动。
三、设计思想“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在教学中扣紧“奇妙”二字,以欣赏与对对子激励兴趣,以兴趣激励学生对对联的知识、文化的探究学习。
在教学中采用迁移教学法:教学循序渐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迁移的方法就是能较好的进行类比推理,沟通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
启发式教学法:在学生对对的过程中,采用启发的办法,帮助学生对出正确答案。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实物展示、书法展示、用学生姓名创设对联情境的办法,激发学生兴趣,感受对联艺术和文化。
作为梳理探究单元课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体现学生主体,提高学习兴趣,引发进一步自主探究的愿望。
四、教学目标通过对联的欣赏和对对子的活动,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领略对联艺术和文化的魅力,引发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学会基本的对仗方法,学会自主、创新、推理、演化。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参与活动,激发兴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赏与对。
六、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前学习1.关于对联的知识,重点抓住“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平仄相异”“区分上下联”“对联的张贴”的知识,学生课前解决。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富源县第一中学方润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梳理探究《奇妙的对联》一、教材分析《奇妙的对联》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梳理探究单元。
本单元编选了“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三篇关于汉字文化的文章。
编排意图在于拓宽学生语文学习范围,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知识、感受汉语魅力、关注汉语发展,培养热爱母语、热爱传统文化、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
本专题题为《奇妙的对联》,我觉得教学就要充分体现出对联之“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整个学习过程应该体现兴趣的激发、文化的回归和学生的能力发展,还要力争促成学生情感态度上的转变,让学生喜欢对联,喜欢传统文化,喜欢语文。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设定依据我对教材的分析,我设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以对联类别为切入点,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重点在于让学生体会这些对联的妙趣所在,进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掌握对联的有关知识,,重点在于掌握对仗工整和平仄协调方面的知识。
3、把握对句要领,尝试对对联。
三、学情分析关于对联高一的学生并不陌生。
但感不感兴趣,这就需要老师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和趣味性的对联,要让学生感受到对联的妙趣所在,不知不觉就爱上对联。
通过趣味性强的对联,让他们对语文有新的认识,即语文不仅仅有考试,还有智慧,还有乐趣,还有秀丽迷人的风景,还有令人惊叹的力量。
这种认识将是一个良好的开头,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有助于语文学科获得应有的重视,也有助于学生高中三年的语文学习。
据此,我的教学将在“奇妙”上下功夫。
四、教法设想一是借助多媒体,增加课堂容量。
恰当适时地使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多地接触对联,为了解对联的规则和要求以及练习对对联,奠定基础。
二是指导赏析,激发兴趣。
通过欣赏名胜联、哀挽联、谐讽联等不同类型的对联,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对联的奇妙有趣,创设轻松、活泼、愉快的学习氛围,以兴趣激励学生去学习和掌握对联的相关知识,同时积累一些脍炙人口的名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奇妙的对联一、【教学目标】 1、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及高考题型。
2、掌握对联的拟写方法,学会解答相关的对联考题。
【教学重点】了解对联的特点并掌握对联的拟写方法。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梳理对联的来历,理清对联的特点:1、字数相等 2、词性相同 3、结构相应4、字音平仄,仄起平收(高中阶段按照现代汉语来讲,暂时不涉及音韵学知识) 5、内容相关(相似、相联,相反但是不能相同)并学以致用,出示针对性题目训练。
(三)根据所做题目对联的写作要求小结:五讲两忌三注意五讲:1、字数讲相等 2、词性讲相同 3、结构讲相应4、字音讲平仄5、内容讲相关两忌:忌同字,忌合掌。
三注意:1、注意思想性 2、注意针对性 3、注意文学性(四)对联的种类,趣味对联的欣赏常用的对联按用途可分为:春联、婚联、寿联、贺联、挽联、堂联、门联、楹联、名胜联、文艺作品联等等。
欣赏趣味对联:谐音双关、谜语联、顶针联,回文联等,欣赏名胜联。
(五)总结对联的妙处1、中国特有的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结合典雅、含蓄、对称美、书法美。
2、蕴含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意趣如嵌字、谐音双关、祈求祥瑞等3、体现了中文的智慧性、丰富性、功能性、符号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范。
(六)、总结本节课内容,送给学生两幅对联。
知识链接一、了解对联的相关知识(一)对联简介对联,又叫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体制短小、雅俗共赏的一种传统文学形式。
它语言精练,言简意赅,格律严谨,既有实用价值,又有欣赏价值。
写对联、品对联、改对联,还能衡量一个人的文化水平与能力。
从古代的科举到现在的高考,经常把它作为考题中的一种题型,现在高考或联考,常把它作为“语言运用”中的一种题型,所以我们要重视这类题。
(二)对联的种类常用的对联按用途可分为:春联、婚联、寿联、贺联、挽联、堂联、门联、楹联、名胜联、文艺作品联等等。
1、春联所谓“春联”,又叫“春贴”,是为庆贺新春佳节而作的楹联,是对联重要的一种形式,也是最常见的对联。
这种楹联,多是寄情抒怀,希望一年吉祥如意。
例如:①祖国有天皆丽日;神州无处不春风。
②大地回春,青山绿水,祖国千般美;日暖神州,人寿年丰,幸福万年长。
2、节日联:节日联,是针对各种节日,以示庆祝、纪念,使节日倍增欢乐、热烈、隆重气氛而撰写的联语。
这种节日联语,可以说是春联的扩大和演化,既富节日气氛,又切合撰联对象,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例如:①万家元宵夜;一街太平歌。
(元宵节联)②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
(中秋节联)③脉脉深情似春晖育桃李;耿耿丹心如烛光照春秋。
(教师节联)④军爱民意如山重;民拥军情似海深。
(“八一”节联)3、寿联所谓寿联,是为祝贺生日而作的楹联,多是称颂寿者的功劳业绩。
例如:①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②寿比南山松不老福如东海水长流③甲子重新新甲子;春秋几度度春秋。
(60岁)④羡高年精神矍铄花甲重添二十载;居上寿齿德俱尊松年永享八千秋(80岁)⑤人生不满公今满;世上难逢我竟逢。
(王文清联,颇富巧思,在俗语“人生不满百”和“世上难逢百岁人”上作文章,将百字隐去,暗隐老人高寿已达百岁)⑥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郑板桥60岁自寿联,笔调轻松畅快,表达了作者的志趣和个性)。
4、勉联①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书堂联)③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方志敏)5、挽联系由挽词演变而来,是一种用于哀挽死者的楹联。
这种楹联往往能把肃穆的场面渲染的更加庄严。
白纸配黑字,透过联语,唤起人们对死者的追念和尊敬之情。
例如:①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挽蒲松龄)②著书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遗言犹沉痛,莫做空头文学家!(蔡元培挽鲁迅)③一双锐目将人世百态尽刻白鹿原;千秋巨著赢景仰万方凝铸春秋笔(著名书法家王定成为陈忠实写的挽联)6、名胜联所谓名胜古迹联,是指为某一名胜古迹撰写、镌刻的楹联。
例如:①狂到世人皆欲杀;醉来天子不能呼。
(安徽当涂采石矶太白楼联)②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陈毅题杜甫草堂联)③风声,水声,虫声,鸟声,梵吹声,总合三百六十击钟鼓声,无声不寂;月色,山色,草色,树色,云霞色,更兼四万八千丈峰峦色,有色皆空。
(浙江天台山中方广寺联)④心在汉宝,原无分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
(清顾嘉蘅题南阳卧龙岗联)7、楹联又叫对联,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
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清代是楹联文学的全盛时期。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郭沫若题李清照纪念堂联对联的内容与种类不同有关,还根据不同的场所、不同的人物、不同的节令、不同的用意而有所区别。
我们在写对联、品对联、修改对联之前,要了解以上情况,以便符合要求。
(三)对联特点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
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
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
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
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
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
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对联式仿写要求1.字数相等虽说对联的篇幅可长可短,但上下联的字数相等。
如果字数不等,那就对不起来,联不起来。
请看对联:“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老师出);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郭沫若对)。
”很明显,上下联字数相等,都是11字。
2.词性相同上下联的词性要一致。
不仅要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而且最好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如此等等。
如下面的对联:“万砖千瓦百工造成千佛寺,一篙二橹三人摇过四平桥。
”很显然“万、千、百”和“一、二、三”是数词对数词,“造成”和“摇过”是动词对动词,“砖、瓦、工”和“篙、橹、人”、“千佛寺”和“四平桥”都是名词对名词。
3.结构相称要想对仗工整,除了字数、词性的要求外,还要求上下联的结构对称一致。
具体来说,就是偏正对偏正,动宾对动宾,主谓对主谓,并列对并列。
下面对联的结构就非常对称:“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显然,“三七岁月”和“一度春秋”是偏正对偏正,“花甲重逢”和“古稀双庆”是主谓对主谓,“增加三七岁月”和“更多一度春秋”是动宾对动宾。
4.内容相应这是指上下联不仅意义要相联,而且所涉及的事物也要相对或相关。
常见的是天文类对天文类,地理类对地理类,花木类对花木类,禽兽类对禽兽类,节令类对节令类,数目类对数目类等。
此外,上下联中不能出现相同的字,否则,就犯了对联的大忌。
比如“科学能致富,诚信能纳财”就犯了对联的大忌,因为上下联都有“能”字。
还有就是意思不能雷同,如下面对联的意思就有些重复:“春晖盈大地,朝霞满山川。
”贴对联或有关对联的排序时,注意仄(三、四声)起平(一、二声)收。
三、对联的写作要求:五讲两忌三注意五讲:1、字数讲相等 2、词性讲相同 3、结构讲相应4、字音讲平仄5、内容讲相关一忌:忌同字忌合掌对三注意:1、注意思想性 2、注意针对性 3、注意文学性四、真题再现(一)选择题1、(2016·江苏卷)文化宫为评书、古琴、尾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假笑啼中真面目新笙歌里古衣冠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绘声绘影巧合连环③白雪阳春传雅曲高山流水觅知音④开幕几疑非傀儡舞台虽小有机关A.①古琴②评书③昆曲④木偶戏B.①昆曲②评书③古琴④木偶戏C.①古琴②木偶戏③昆曲④评书D.①昆曲②木偶戏③古琴④评书2、(2014·江苏卷)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A.水面风回聚落花B.数峰无语立斜阳C.楼上春容带雨来D.蝉曳残声过别枝3、(2010•天津卷)学校成立若干学生社团,请你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三副内容适合的对联,分别送给戏剧社、文学社和摄影小组,以示祝贺。
①现出庐山真面目;留住秋水旧丰神。
②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③常向秋山寻妙句;又驱春色入毫端④天涯雁寄回文锦;水国鱼传尺素书⑤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4、(09•湖南卷)为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蕖湘水碧”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A.志远天高,春风杨柳麓山青 B.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C.气壮山威,鲲鹏展翼楚云飞 D.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5、(2007•浙江卷)下列对联,最适合祝贺老师70岁寿辰的一联是( )A、碧桃献岁宜家受福;花甲逢春获寿延年。
B、为学有宗古稀成庆;诲人无倦恩重及门。
C、乐道安贫音容宛在;因材施教手泽犹存。
D、执掌教坛垂七十载;载培桃李满三千株。
(二)、补写题1、 (2012·四川卷)补写下列有关节日的两副对联。
注意:①内容与节日相关;②可以不考虑平仄。
(1)端午上联:赛龙舟不忘楚风余韵-------------------------------------(2)中秋下联:明月千里寄相思-------------------------------------------- (三)、排列组合式1、(2009•安徽卷)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芝兰绕阶黄牛耕地翠柳迎春桃李满园千里绿春绣锦座凝香万山金新春对联:上联:翠柳迎春千里绿下联:黄牛耕地万山金教师办公室对联:上联:桃李满园春绣锦下联:芝兰绕阶座凝香2.(2014·山东卷)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有关春节和端午节的对联。
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
(4分)门上桃符碧波竞舟江边柳线青艾驱瘴迎春绿十里欢耀眼红千家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调整重组:将对联的相关知识和语言表达连贯、正确使用修辞方法等知识点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