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史学》教学大纲
《古生物学及地史学》课程教学大纲
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本课程包括古生物学和地史学两个学科,它是地质科学三大主要分支(地球物质科学、地球动力科学和地球历史科学)之一的地球历史科学的主要内容。
古生物学以化石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面貌及其发展演变的历史和规律。
化石的形态、结构构造、分类谱系、其所代表的古生物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时空分布及生命起源与演化是古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地史学也称历史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发展历史和规律的学科,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地质历史中形成的各类地层(无机界和有机界的物质纪录)以及反映地球发展历史的其它物质记录。
地史学的研究内容涉及地球的形成、生命起源、生物演化、古地理变迁、板块的离合以及地球不同圈层的相互作用。
它又可以细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研究地层的形成顺序、地质时代、划分地层单位、建立地层系统和进行地层的时空对比(地层学);二是根据地层的沉积物特征沉积相(环境)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地层形成的古环境、古地理(沉积古地理学);三是根据地层的沉积组合、沉积古地理、古生物地理、古气候以及其他构造标志恢复地层成的古构造背景、古板块分布格局及其离合史(历史大地构造学)。
- 1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古生物学和地史学的若干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并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相关的科学问题,深刻理解地球发展演化的历史过程和规律,逐步树立演化的地球史观。
2.设计思路:古生物学和地史学原本是两个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和交叉的学科分支,本课程力图将二者融为一体,但一定程度地保留各自学科的特点,如古生物学中生物分类系统和地史学中地球历史演化体系等都有保留。
(1)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化石具有精细、直观、具体的特征,因此,古生物学课程要求学生多看、多做,即安排较多的课堂实习,对各门类的化石进行详细的观察、描述,以此熟悉和牢记各门类古生物化石的结构构造及其组合类型,并通过对各化石的时空分布的分析,理解古生物的地史分布规律,进而理解生物演化的客观事实。
地史学教学大纲
《地史学》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地史学课程英文名称:Historical Geology课内学时:64学时(讲授:42 学时;实验:22学时)学分:4学分课程类型:专业教育必修课适用专业:古生物学开课学期:第5学期一、课程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是古生物学院各专业的地质基础课。
课程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是让二年级学生了解地史学的基本内容,掌握各地质历史时期中国及世界各地生物界概况和和地史发展特征。
建立正确的时空和物质运动、变化的观念。
使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地球科学观,培养他们热爱地球科学、主动钻研地球科学的专业思想,并养成正确的地质观察、思维的方法就及动手能力;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简介中文:《地史学》也称历史地质学,是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地球及其生物界的形成和发展历史的学科。
它是古生物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是运用地质学、古生物学、矿物学、岩石学和构造地质学方面的知识,分析和推断地史时期中地球岩石圈、水圈、气圈和地表生物界在时间上的发展和演变历史。
是国内各高校地质学类专业基础课。
课程由地史学基本理论和各论两部分组成。
基本理论包括:地史学内容与任务、地层基本理论和方法、沉积相和岩相古地理、历史大地构造分析等。
各论包括:中国及世界前寒武纪、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地史,古地理和古构造。
基本理论部分主要介绍了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和野外地层工作方法;各论主要讲述我国及世界各时代区域地层发育和地壳运动概况。
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本课程将全部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并结合相关科普教学片及实体标本观察,使课程更生动和吸引人。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地球历史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要求学生整体、全面、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创造性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英文:“Historical Geology” is a specialty fundamental course for Paleontology special. Its main duty is to study each geological age biosphere and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 This course consists of two parts, a basic theory and each geological ag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 in China and world. This course will be lecture at classroom, combine with relative scientific education films, somebody specimens are observed at laboratory, analysis by microscope and discussion at classroom. Students will understand for knowledge.Through the experiment course of study, enable students to grasp the common some basic paleontological fossil identifi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lassification, to learn how to use geological maps and recognition methods. It helps students to understanding earth history, helps to envelop students ' analytical issues, problem-solving skills.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基本理论部分:第一章地史学的内容、地位和发展简史(4 学时)第一节地史学的研究内容与任务第二节地史学在地质学中的地位第三节地史学的发展简史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地史学目的和任务,地史学的发展简史。
地史学提纲1-2
沉积原生构造:由沉积物的成分结构颜色等不均一性而显示出来的岩石的宏观特征可提供搬运介质的性质及动力状况信息易于直接观察和测量层理:两个层面间岩石的性质在垂直层面方向上由成分颜色结构的变化所显示的层状构造水平层理:浪基面下低能环境或者静水中细粒悬浮物缓慢沉积而成由平行的极细的水平纹层组成纹层厚度约为1-2mm或者小于1mm 常见于湖泊中心牛轭湖澙湖潮坪至次深海深海无旋回性极均一平行层理:急流下细中粗砂细砾由于高速水流形成的在平坦沙床上的互相平行的层理见于河流边滩海滩以及深海浊流沉积的特定部位与水平层理的区别是旋回性和厚度交错层理:最常见的由一些与层理面斜交的内部纹层所组成反应介质能量较强主要监狱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中由水风形成于滨海浅水河流三角洲沙漠中河流中定向流水单项板状或槽状交错层理海滨沙浪大型板状槽状交错层理滨岸潮汐区鱼骨状交错层理海滩冲洗层理小于10°低倾角的板状楔状层理水流不稳定槽状层理风成因厚度大角度高大于30°沙粒分选磨圆好递变层理:粒序层重力流形成的自下而上的由粗变细的单一岩层下界常是突变的有时具有冲刷构造块状层理无层状构造多种成因可能层面构造以及暴露标志波痕水流成因多不对称陡坡指向流向浪成波痕可对称也可不对称多形成于浪基面以上深水也有发现表明深海也有牵引流性质的洋流暴露标志动物爬痕足迹泥裂雨痕雹痕等形成于沉积作用停止后指示沉积物曾经暴露地表更明显的区域性暴露标志为古风化壳钙质风化壳指示干旱气候浅色固结半固结钙质白云质古土壤层教材第九页铁铝质红色风化壳指示潮湿准平原剥蚀区低镁方解石豆粒灰岩玛瑙状方解石栉壳构造古溶洞崩塌角砾古地形低洼区帐篷构造弱固结半固结碳酸盐岩陆上暴露蒸发干缩使厚沉积层弯曲破裂向上突起藻纹层发育时藻类对碳酸盐岩沉积起到粘结作用滑塌构造准同生变形构造沉积物处于塑性时重力作用导致沿斜坡发生移动多见于大陆斜坡较深水沉积物中生物门类及其生态组合的环境意义狭盐度生35‰珊瑚菊石腕足类广盐度某些腹足双壳喜暖造礁珊瑚多数藻类海绵层孔虫>20°热-亚热带浅海热带不显年轮棕榈樟常绿阔叶温带年轮松柏银杏等落叶林和针叶林水深0-50m 大量底栖生物100-200m苔藓虫具铰纲腕足类海绵海胆200m以下薄壳腕足类硅质海绵枝状苔藓虫浅水区水动力强垂直生物潜穴食悬浮为主深水区水动力弱潜穴从倾斜变水平生物食沉积物为主。
《地史学》教学大纲
《地史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地史学(Historical Geology)课程学分/学时:4学分/64学时先修课程:普通地质学,古生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目的:通过《地史学》的学习,应该使学生知晓和善于运用获取地史学资料的渠道和方法; 具备思辨、质疑、选择和综合地史学资料的能力; 熟悉、掌握和善用《地史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础理论(三基); 养成珍惜生命和保护环境的良好素质;培养学生创造性逻辑思维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整体、全面、系统地球观的形成。
本大纲适用于地质学专业,也可供其它地质类专业参考;建议的学时数为64,也可供48学时参考。
课程内容提要:《地史学》是研究地球及其生物的形成和演化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地史学》以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为主线,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全面解读地球的生物进化史、沉积发展史和构造演化史(三史)及其耦合关系;全球性有机界和无机界重大事件及其环境、资源效应是地史学关注的焦点。
《地史学》是一门内容丰富、涉及广泛和高度综合的地质学基础课程。
《地史学》课程宜在《普通地质学》、《古生物学》和《岩石学》等室内教学和必要的野外地质实习之后进行。
“讲透总论,讲活分论,强调轮廓,兼顾资料,立足三史,夯实三基”是《地史学》教学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
在《地史学》教学过程中宜安排占总学时数近1/2的实习课、讨论课和师生互动课。
●学时分配(∑64=44+20学时)第1章绪论(讲课2学时)第2章沉积古地理学(讲课8学时;实习4学时)第3章地层学(讲课6学时;实习4学时)第4章历史大地构造学(讲课4学时;实习2学时)第5-6章前寒武纪的地史(讲课4学时)第7章早古生代的地史(讲课6学时;实习4学时,含前寒武纪实习)第8章晚古生代的地史(讲课6学时;实习4学时)第9章中生代的地史(讲课2学时;实习2学时)第10章新生代的地史(讲课2学时)第11章结束语兼师生互动课(讲课4学时)●内容概要(下划线为重点内容)第1章绪论地史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地史学的形成和发展简史;地史学与地质学其他分支学科的关系及其在资源、环境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地史学讲义(1)
(二) 地层之间的关系
1. 地层层序律: 地层在未经过强烈构造变动而发生倒转的情况下, 地层的顺序总是上新下老。 2. 地层的接触关系: 整合接触(conformity) 不整合接触(unconformity) 平行不整合接触(parallel unconformity) 角度不整合接触(angular unconformity) 侵入接触 沉积接触 断层接触
历史大地构造学:研究地层的沉积及岩浆组合 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岩石圈构造发展历史的相互 关系,推定其形成时的构造条件,划分出不同的 构造单元和构造阶段,恢复岩石圈的构造发展史
二、地史学发展中的几个重要人物和定律
斯坦诺(丹麦医生,1638~1686): 地层层序率、地层叠覆律(Law of superposition) 维尔纳(德国学者,1749~1817):水成论(Neptunism) 郝顿(苏格兰地质学家,1726~1797):火成论(Plutonism) 史密斯(英国工程师,1769~1839): 化石层序律(Law of faunal succession),地层学之父 居维叶(法国动物学家,1769~1832): 器官相关律,灾变论(Catastrophism) 莱伊尔(英国地质学家,1797~1875): 《地质学原理》,均变论 丹纳(美国学者,1813~1895):槽、台理论 魏格纳(德国气象学家,1880~1930):大陆漂移学说
纪 世 期 时
界
系 统 阶 时带
地质年代的划分主要依据:生物演化的阶段性 生物演化的特点:进步性、不可逆性、阶段性、全球一致性 正年代化石(orthochronogical fossil):延续时间短、分布广、特征明显 副年代化石(parachronogical fossil):延续时间长、分布局限
地史学课设
目录一.地史学总结 (3)二.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 (11)三.采取学习和投入方式 (11)四.关于《人类起源与演化》论文 (11)引言 (12)四-1、人类起源的传说 (12)1-1、女娲的传说 (13)1-2、水的传说 (13)1-3、鱼的传说 (13)1-4、古猿的传说 (13)四-2、人类起源的地点 (13)2-1、人类起源地点各论 (13)2-2、人类起源地点分析 (15)四-3、人类的起源阶段 (15)3-1、南方古猿阶段 (15)3-2、能人阶段 (16)3-3、直立人阶段 (17)3-4、早期智人阶段 (17)3-5、晚期智人阶段 (17)四-4、现代人的人种 (18)4-1、人种分类 (18)4-2、现代人起源假说 (19)4-3、试验验证 (20)4-4、实验结论 (20)5、总结 (20)参考文献 (22)一.地史学总结此刻我们已经学完了地史学的课程,相比较第一次的理解,我们多了许多深入和专业的认识,对于不同板块重要性差别也有了认识和了解。
下面是我关于地史学内容的概括和总结。
地史学:地史学是研究地球地质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具体包括地球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的形成、演化历史和不同圈层(含宇宙圈)间耦合关系所以是地球科学范围内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和历史性的分支学科1.两个目的:目的一:尽可能的还原历史概貌;目的二:大限度的应用于资源环境预测。
2.两个背景词:单向性,旋回性。
即这两个词隐藏在整个地史的背后,却起着支撑整个发展规律的作用。
地史大框架上分为生物史,沉积史,构造史。
三者除了本身各自的影响之外,都有内在的规律性连接点和共同点。
生物是的进化单向性与灭绝-繁盛的旋回性;沉积史中岩层的旋回性和堆叠的单向性;构造史的联合大陆旋回性和构造的物理改变应变不可逆性。
3.三个基本板块:地史学主要研究三个方面:沉积史、构造史、生物史。
而我对这本书的内容的概括也将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1.历史大地构造学。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历史学专业本科试用)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总学时:54总学分:3开课学期:第3学期适用专业:历史学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它在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是一门重要的课程,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这门课程,学生可以系统了解中国历史自然地理的变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的变化;中国历史军事地理的变化;中国历史交通地理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与人类历史发展的关系。
了解历史行政区划与今天行政区划的关系,历史上的人文活动于今天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从而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知识层面: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历史上气候变迁、森林植被的变迁、河流水文的变迁沙漠变迁等等诸多方面,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历史上疆域变迁、行政区划的变迁,深刻理解当今国际政治与国家关系,中国当代行政区的由来等等;通过学习中国历史经济地理;了解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等等。
2、能力层面: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历史上人类活动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等等。
3、素质层面: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掌握人类在历史上活动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等等。
三教学时数分配四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绪论(4学时)【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对导言部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历史地理学研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研究现代历史地理学的重要意义和历史地理学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
难点:历史地理学学科性质。
【教学主要内容】一、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归属和学科发展问题二、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手段三、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四、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意义第一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4学时)【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学习本章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掌握近一万年以来气候变化发展的规律。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中文名称中国历史地理学英文名称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课程类别必修课开课单位适用专业总学时72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的科学,并培养学生尽全时空、人地互动的理念。
三、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本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为学科核心,从人地与时空角度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仅为历史教学提供空间舞台的支持,而且在复原过去各个时间断面的空间分布演变规律基础上从唯物主义角度讨论历史现象的环境成因机理,为历史现象寻求原动的起始因素,对于我们深化中国历史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课程的教学目的本课程为历史系必修课,其它专业学生可以作为非学位课程选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透彻地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方法,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地理有用于世的作用有一个清晰化的认识,并能掌握一定程度的识图能力,并结合学生的考古学的知识,利用丰富的地理学、历史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历史学和地理学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撰写出一定程度的历史地理学专业的文章,达到历史学学士应具有的专业水平。
其教学的具体目标如下:(一)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原始材料的学习,要求对学科性质、归属有认识,了解主要的历史地理文献,特别是阅读部分古代地理文献。
(二)对历史自然地理的气候变化和人文地理中的政区沿革要重点掌握,然后对历史植被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和历史文化地理重点学习。
(三)对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名词要掌握。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在实际讲授中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并以多媒体和网络为辅助教学手段。
五、课程内容导言(2学时)教学目的本章主要学习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现状。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了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认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教学提纲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的科学,并培养学生尽全时空、人地互动的理念。
三、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本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为学科核心,从人地与时空角度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仅为历史教学提供空间舞台的支持,而且在复原过去各个时间断面的空间分布演变规律基础上从唯物主义角度讨论历史现象的环境成因机理,为历史现象寻求原动的起始因素,对于我们深化中国历史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课程的教学目的本课程为历史系必修课,其它专业学生可以作为非学位课程选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透彻地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方法,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地理有用于世的作用有一个清晰化的认识,并能掌握一定程度的识图能力,并结合学生的考古学的知识,利用丰富的地理学、历史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历史学和地理学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撰写出一定程度的历史地理学专业的文章,达到历史学学士应具有的专业水平。
其教学的具体目标如下:(一)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原始材料的学习,要求对学科性质、归属有认识,了解主要的历史地理文献,特别是阅读部分古代地理文献。
(二)对历史自然地理的气候变化和人文地理中的政区沿革要重点掌握,然后对历史植被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和历史文化地理重点学习。
(三)对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名词要掌握。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在实际讲授中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并以多媒体和网络为辅助教学手段。
五、课程内容导言(2学时)教学目的本章主要学习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现状。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了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认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观念教学内容一、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归属和学科发展问题历史地理学学科性质问题的争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由传统历史地理学向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转变,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特点。
《地史学》教案
第二编《地史学》教案一、《地史学》教学日历本课程学时数为18学时,适合地质学、地球化学专业使用。
教学特点为课堂多媒体授二、《地史学》详细教案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地史学(Historical Geology)?地史学也称历史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地质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具体包括地球岩石圈、水圈、气圈、生物圈的形成,演化历史和不同圈层(包括宇宙圈)间耦合关系;在空间上已经扩大到了全球大陆,海洋和深部岩石圈,在时间上已经追溯了40亿年左右。
地史学是一门涉及了多方面知识的一个综合性,历史性很强的学科。
二、地史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1、地层学(Straigraphy)——主要任务是对出露地表的层状岩层(含生物化石或同位素年龄)形成的先后顺序进行划分、对比,确定地质时代,进而建立其地质系统。
2、沉积古地理学(Sedimentary Paleogeography)分析和确定地层形成的古地理环境和时空分布特征,恢复地史中的海陆分布,海平面的升降和古气候与古环境的演变。
3、历史大地构造学(Historical Geotectonic)研究地层的沉积和岩石组合时空分布特征、动植物群生物分区系性质以及古地磁研究指示的古纬度位置,再造古大陆海洋分布格局,探讨古板块漂移分合历史,岩石圈构造演化合地球动力学之间的关系。
三、地史学发展简史地史学的发展和建立大致可划分三大阶段:1、地史学启蒙时期(18世纪末之前)本阶段相继建立了一些地史学概念。
地层叠覆律(Law of Superposition ):丹麦医生斯坦诺(N.Steno,1668)提出:未经变动的地层,年代较老的必在下,年代较新的叠覆于上。
水成论:以德国萨克森矿院教授维尔纳(A.G.Werner)为代表。
首先总结出研究地层顺序的方法,建立起萨克森地区的地层系统,提出了全球性地层系统的概念。
火成论:以苏格兰地质学家郝屯(J.Hutton)为代表。
最早指明了岩浆岩脉与被侵入围岩之间的侵入接触(烘烤)关系;首次阐明了角度不整合现象的地史意义;提出了地质作用及其产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现代合地史时期原则上不变的思想,即将今论古的现实主义(Actualism )研究方法。
《地史学》教学大纲
《地史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地史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分:X总学时:X二、课程性质与目标地史学是地质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地球历史中地层的形成顺序、古地理变迁、古生物演化以及地质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地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和地质工作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一)绪论1、地史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阐述地史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包括地层学、沉积古地理学、历史大地构造学等方面。
强调地史学在地质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解决地质问题的重要性。
2、地史学的发展简史回顾地史学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地层研究到现代的综合分析方法。
介绍地史学领域的重要学者和他们的贡献。
(二)地层学基础1、地层的概念和特征定义地层及其相关术语,如层序、岩层等。
描述地层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等特征。
2、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原则和方法讲解地层划分和对比的依据,如岩性、化石、沉积旋回等。
介绍不同尺度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方法,如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年代地层学等。
(三)沉积古地理学1、沉积相和沉积环境解释沉积相的概念和分类,如陆相、海相、海陆过渡相等。
分析不同沉积环境的特征和形成条件,如河流、湖泊、海洋等。
2、古地理图的编制和应用介绍古地理图的编制方法和步骤。
阐述古地理图在研究地质历史中的作用和应用。
(四)历史大地构造学1、大地构造分区和构造阶段讲解大地构造分区的原则和方法。
介绍地质历史中的主要构造阶段及其特征。
2、板块构造学说与地史学阐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和主要观点。
分析板块构造学说对地史学研究的影响和应用。
(五)古生物演化1、生物进化的基本理论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和现代综合进化论的主要内容。
讨论生物进化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2、重要古生物门类的演化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生物门类,如三叶虫、腕足动物、笔石等,讲述它们的演化历程和特征。
地质大《地史学》教学大纲
《地史学》教学大纲地史学资源勘查工程32 理论学时:32 审订人: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地史学》又称历史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生物界的形成和发展史的学科。
其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1)地层学-研究地表层状岩石及其所含古生物化石的形成顺序、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和地质时代;(2)沉积古地理轮廓-研究地层的形成环境条件和分布特征,恢复当时的海陆分布及古地理轮廓;(3)历史大地构造学-研究地层的沉积和岩浆组合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岩石圈构造发展史的相互关系、推定其形成时的构造条件,划分出不同的构造单元和构造阶段,恢复岩石圈的构造发展史。
该课程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充分建立历史发展的概念,认识到时间发展的不可逆性。
对于基本地质资料,能够运用多门学科的知识来进行分析,进一步掌握地壳的演变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和地质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 地史学基本概念与方法;地史学研究的范围;地史学的主要任务第二章地层系统、地质年代、历史大地构造学 4学时 地层学概念及地层单位类型;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方法;地质年代单位及地质年代表历史大地构造学的分析方法、原理、古板快的恢复第三章太古代和元古代 4学时太古代和元古代的时间范围划分;中国北方的太古界和元古界;中国南方的太古界和元古界第四章早古生代4学时 早古生代生物界特征;中国早古生代的构造、古地理轮廓;中国南方下古生界及特征;中国北方下古生界及特征第五章早古生代地史小结2学时第六章晚古生代4学时 晚占生代生物界特征;中国晚古生代的古构造、古地理轮廓;中国南方上古生界及特征;中国北方上古生界及特征第七章晚古生代地史小结2学时 第八章中生代 4学时中生代生物界及特征;中国中生代各纪的古构造、古地理轮廓;中国南、北方三叠系;中国东部的侏罗系、白垩系;中国西部的侏罗系、白垩系第九章新生代4学时 新生代生物界及特征;中国新生代古构造、古地理轮廓;中国东部、西部的第三系;中国第四纪冰期划分第十章新生代地史小结 2学时课程名称:适用专业: 总学时:编写人:三、基本要求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地史学的任务和内容及其在地质科学中的位置。
地史学课程设计
地史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地史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球历史发展的重要事件和地质时期的特点。
2. 掌握地史学的基本原理,如地层学、古生物学和构造地质学等,并运用这些原理分析地质现象。
3. 了解地球上生命的演化和生物群落的变迁,掌握重要化石的代表物种及其生活环境。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地层学原理,对地质剖面进行观察和描述,分析地层的年代顺序和沉积环境。
2. 能够运用古生物学知识,识别不同地质时期的化石,并分析其对地质环境变迁的指示意义。
3. 能够运用地史学知识,分析区域地质发展和构造演化的过程,培养空间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球历史发展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对自然科学的热爱。
2. 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认识到地质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在科学研究中尊重事实、追求真理的态度。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地史学学科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能够掌握地史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培养科学素养,为后续地质学及相关领域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地史学基本概念与原理:包括地层学、古生物学、构造地质学等基本概念,以及地质年代表、地层单位、化石分类与鉴定等。
- 教材章节:第一章 地史学概论- 内容安排:第一节 地史学基本概念,第二节 地层学原理,第三节 古生物学基础,第四节 构造地质学原理2. 地质时期与生物演化:介绍地球历史各时期的地质事件、生物群落的演化和重要化石代表。
- 教材章节:第二章 地质时期与生物演化- 内容安排:第一节 显生宙地质时期,第二节 化石的演化与生物群落变迁,第三节 重大地质事件与生物演化3. 地质剖面分析与地质图的解读:学习如何观察和分析地质剖面,识别地层顺序,掌握地质图的阅读和编制。
- 教材章节:第三章 地质剖面分析与地质图的解读- 内容安排:第一节 地质剖面观察与描述,第二节 地层顺序与接触关系,第三节 地质图的阅读与编制4. 地质发展与构造演化:探讨区域地质发展和构造演化的过程,分析构造运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古生物地史学课程教学大纲
《古生物地史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2711510 适用专业: 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计划学时: 80学时计划学分: 4.0学分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包括《古生物学》和《地史学》两门学科的内容。
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的科学,地史学是研究地壳发展历史的科学。
课程的基本要求《古生物学》部分,主要讲授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主要门类基本构造、生态特征及地史分布。
《地史学》部分,主要讲授地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以及我国华南、华北地区为重点范围的各地史阶段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基本特征、演变简史、主要矿产的时空分布。
本课程是在学生学完《普通地质学》和《结晶学及矿物学》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古生物学》部分,主要介绍主要生物门类的形态、构造、分类、生态、地理及地史分布和演化发展规律,为《地史学》解决地层的时代划分和对比、恢复古地理、古气候等方面打下基础。
《地史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目的是探讨地壳及地表在过去地质时期的经历和变迁,阐明地壳发展历史的规律。
其研究内容包括生物发展史、沉积作用(及古地理变迁)发展史、地壳构造发展史等方面。
它为构造地质学(包括《大地构造学》、《石油地质学》、《矿床学》)以及其它地质学学科服务。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对能力培养的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古生物地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方法,并获得把这些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方法应用于地质研究工作和资源勘查等生产实践,进行地层的划分对比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对《古生物地史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也应有概括的了解。
2.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古生物学》和《地史学》的绪论部分是最重要的内容。
《古生物学》部分的重点是:珊瑚、腕足类、头足类、三叶虫、笔石、古植物等门类的主要构造、生态和地史分布。
《地史学》部分介绍我国前寒武纪、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标准剖面及其分析,掌握华南、华北及其它地区的地史演化特征。
《地史学》教学大纲
《地史学》教学⼤纲《地史学》教学⼤纲(地质学专业,必修,54学时)⼀、教学思想本课程以普通⾼等学校地质矿产类规划教材《地史学教程》为原本,在动⼒地质学、矿物学、古⽣物学、构造地质学和必要的野外地质实习基础上,重点讲授地史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法以及中国地史发展特征。
是⼀门综合性较强的地质基础课。
通过课程学习,要求学⽣掌握地层学、岩相古地理学和历史构造学的主要基础概念;掌握中国各纪标准剖⾯(每纪1-2个)及常⽤的标准地层划分(统或阶);了解地球发展各地史时期中古⽣物、岩相古地理和古构造演变历史及其与成矿作⽤的⼀般联系;掌握柱状剖⾯图、沉积⽰意剖⾯图及岩相古地理图等基础图件的编制和阅读⽅法,进⼀步培养地质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贯彻少⽽精和加强学⽣⾃学能⼒培养的精神。
在原有教材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还着重注意了更新学科内容和改进教学⽅法,引进80年代后期以来层序地层学,事件地层学和综合地层学新思路,吸收国内造⼭带沉积地质学研究新成果,加强与资源和环境⽅⾯的联系,更新课外阅读⽂献⽬录。
为以后的专业课和选修课打下必要基础。
⼆、学时分配、授课与考试⽅式本⼤纲以54学时选材,其中讲课36学时,实习18学时,并加强课外作业。
其学时分配授课与考试⽅式安排如下:*根据课程进步,适当安排课堂讨论,并加强课外作业。
三、教学内容第⼀章绪论第⼀节地史学内容和任务:研究的时空范围、地质年代及地层划分与对⽐、恢复古地理和构造发展史是本课程研究的主要任务。
第⼆节地史学发展简史和现状。
地史学在地质科学中的位置。
课程特点及学习⽅法。
第⼀编:地史学的基本概念与⽅法第⼆章地层的沉积相及沉积环境第⼀节沉积相概念及相对⽐定律(⽡尔特定律)第⼆节沉积环境的主要识别标志第三节沉积环境与沉积相类型⼀、⼤陆环境与沉积相类型;⼆、过渡环境与沉积相类型;三、海洋环境与沉积相类型。
第四节古地理图及其意义思考题1.岩相分析的主要依据有哪些?2.如何区分滨海相砂岩与河流相砂岩?3.怎样区别滨海相与滨湖相?4.紫红⾊泥岩,具⽯盐假晶,产三叶⾍化⽯,属什么环境?5.在地层中采到植物化⽯能否确定⽓候是否温湿?为什么?判断⽓候温湿的主要标志是什么?第三章地层系统和地质年代第⼀节地层的概念和地层叠覆律;第⼆节地层之间的关系及其地质意义;⼀、地层接触关系类型⼆、海侵超覆与海退退覆;三、沉积旋回;第三节地层的划分与对⽐;第四节多重地层单位和两类地层系统;⼀、岩⽯地层单位;⼆、时间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三、层序地层学及其意义;四、其它地层单位简介(⽣物地层单位,地磁地层单位等);五、地质年代表。
(推荐)地史学课程设计1
《地史学》课程学习设计 -I序言:“给我一块标本,还你一片天地”这是龚老师教给我们的,也是目前我对《地史学》的所有理解。
可这不过不过刚才开始,相信跟着对地史的进一步认识,我会被它特有的魅力所折服,我有信心去学好它,享受它。
1.1 课程内容概略和分类第一章绪论一、地史学内容和任务1、地史学( Historical Geology )是研究地球地质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详细包含地球岩石圈、水圈、气圈、生物圈的形成、演化历史和不一样圈层间耦合关系。
2、地史学研究的任务:① 地层学:地表层状岩石(含古生物化石或同位素年纪)的形成次序、地层的区分对照、地质年月确实定和基层系统的成立;② 堆积古地理学:地层形成的古地理环境和时空散布特点、恢复地史中海平面起落和古天气与古环境的演变;③ 历史大地结构学:研究地层的堆积和岩浆岩石组合时空散布特点、动植物群生物区系性质以及古地磁研究指示的古纬度地点,再造古大陆古大海散布格局,议论死板块漂移分合历史、岩石圈结构演化和地球动力学之间的关系。
二、地史学发展简史1、地史学启发期间2、近代地史学成立阶段3、现代地史学形成和发展阶段4、地史学在中国的发展及优秀代表部分一:地史学的基本观点与方法第二章地层的堆积相及堆积环境一、堆积相观点及相对照定律1、堆积环境:一个拥有独到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点的自然地理单元。
2、堆积相:反应堆积记录成因(环境、条件和堆积作用)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点的综合。
即堆积记录成因的物质表现。
如交织层砂岩相、笔石页岩相、浊积岩相、河流相、复理石相等。
3、瓦尔特相律:亦称相对照原理(J Walther,1894) :只有那些目前能够察看到是相互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地重叠在一同 ; 即在垂向上整合叠覆的相是在侧向上相邻的堆积环境中形成的。
4、将今论古:The past history of our globe must be explained by what can be seen to be happening now。
《古生物学及地史学》教学大纲
古生物学及地史学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010107Z10课程名称:古生物学及地史学/ Paleontology and historical geology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学分:64/4先修课程:普通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适用专业:资源勘查工程教材、教学参考书:1)何心一等,古生物学教程,地质出版社,1993.2)孙跃武、刘鹏举,古生物学导论,地质出版社,2008.3)刘本培等,地史学教程,地质出版社,1996.4)倪丙荣,地史学,石油工业出版社,1988.5)肖传桃,古生物学与地史学概论,2011.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本课程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古生物地史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研究历史与现状,以及古生物地史学的研究方法,具备古生物学及地史学基本理论知识,并为学生地球科学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知识:掌握常见古生物类型的形态构造、地史分布、生态环境特征;掌握地史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
了解地质发展历史过程,熟练掌握各重要地质事件的特征及其对区域构造发育、沉积环境等的影响,重点了解我国区域地质发展演化史。
能力:具有历史地质学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能够运用地层、化石、构造变动等记录进行地层形成史、沉积演化史和构造运动史分析。
素质:理解古生物学及地史学相关科学术语、科学原理和方法等科学本质;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
四、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教学设计五、实践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1.《古生物学》要求学生能初步认识判别各主要门类生物,包括蜓类动物、珊瑚纲、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双壳纲及头足纲)、腕足动物门、正笔石纲、三叶虫纲的特征和区别;通过手标本观察、镜下观察和综合分析,开展化石的鉴定与描述,绘制相关化石图件,编写实验报告。
2.基本掌握《地史学》在地质学中的主要工作方法,如地层划分与对比、沉积环境鉴别与岩相古地理图编绘等,提交实验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史学》教学大纲(地质学专业,必修,54学时)一、教学思想本课程以普通高等学校地质矿产类规划教材《地史学教程》为原本,在动力地质学、矿物学、古生物学、构造地质学和必要的野外地质实习基础上,重点讲授地史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中国地史发展特征。
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地质基础课。
通过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地层学、岩相古地理学和历史构造学的主要基础概念;掌握中国各纪标准剖面(每纪1-2个)及常用的标准地层划分(统或阶);了解地球发展各地史时期中古生物、岩相古地理和古构造演变历史及其与成矿作用的一般联系;掌握柱状剖面图、沉积示意剖面图及岩相古地理图等基础图件的编制和阅读方法,进一步培养地质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贯彻少而精和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精神。
在原有教材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还着重注意了更新学科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引进80年代后期以来层序地层学,事件地层学和综合地层学新思路,吸收国内造山带沉积地质学研究新成果,加强与资源和环境方面的联系,更新课外阅读文献目录。
为以后的专业课和选修课打下必要基础。
二、学时分配、授课与考试方式本大纲以54学时选材,其中讲课36学时,实习18学时,并加强课外作业。
其学时分配授课与考试方式安排如下:*根据课程进步,适当安排课堂讨论,并加强课外作业。
三、实习指导书实验课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总论(第一编)部分的实习主要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训练;分论(第二至四编)各章实习以中国资料为主,分析地质历史的演变,并按断代介绍全球构造发展。
实习一地层划分和对比及地层单位的确定一、预习内容预习地层系统和地质年代一章,明确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概念。
二、实习要求1.通过对一个地区的地层剖面进行地层划分并确定地层单位,深入理解地层划分的概念,掌握地层划分的方法。
2.通过对不同地区的地层对比,掌握地层对比的原理和方法。
3.明确地层划分的概念及年代地层单位、岩石地层单位划分的主要依据,特别是组的划分依据。
三、实习内容1.仔细阅读所给剖面资料,包括岩性特征、化石内容、厚度及接触关系等。
根据地层划分的原则,确定地层单位界线,将界、系、统的界线、名称,以及组的界线注在图的左侧,并自下而上编号。
2.对所给剖面进行地层对比,要求对比到统。
四、课堂讨论1.谈谈你对宜昌三峡地区××地层剖面划分的意见及根据。
2.宜昌三峡地区地层剖面上有无上寒武统?为什么?五、作业1.对山西、贵州地区石炭系剖面进行地层对比。
2.恢复所给图中各套地层的形成顺序,判断剖面中的各种接触关系;①侵入接触;②沉积接触;③角度不整合;④平行不整合;⑤地层的超覆现象等。
实习二主要沉积环境及常见岩相类型的识别一、预习内容预习地层的沉积相及沉积环境有关章节,明确各种沉积相类型的识别标志。
二、实习要求1.观察了解一些常见岩相类型的识别标志。
2.学习岩相分析的方法。
三、实习内容1.岩相的识别标志或依据生物化石,特殊的新生矿物,沉积物的岩性特征,岩石的结构、构造。
2.观察和掌握一些典型的岩相标志,并了解其指相意义。
3.课堂示范练习及课外作业。
实习三岩相古地理图的编制一、预习内容预习古地理图及其意义一节,明确岩相古地理图的概念与类别。
二、实习要求学习并掌握岩相古地理图的编制。
1.岩相古地理图的概念和类别2.编制岩相古地理图的方法步骤3.编制琼州地区岩相古地理图实习四现代地理、地貌及大地构造分区一.预习内容预习中国及世界地理有关海陆分布、主要山川名称、走向等内容及地层沉积组合类型与历史构造分析有关章节。
二、实习要求1.熟悉中国及世界地理概况、海陆分布、主要山川名称、位置、走向,为各论学习打基础。
2.了解现代地貌与侵蚀基准面的关系、主动大陆边缘及被动大陆边缘特征及各部位典型沉积组合序列。
3.掌握中国及世界构造分区概况。
三、实习内容1.阅读中国地形,熟悉中国行政区划、各省相对位置、简称及重要城市;对照高原山区至深海底地势剖面图及太平洋海底地貌图,了解中国地形、剥蚀区与沉积区的地势及空间分布特征;熟悉中国主要河流、山系和大型盆地的名称、位置及延伸方向。
将各省的简称和重要山脉名称填在空白地图上。
2.阅读世界地形图,熟悉各大洲、大洋的名称及位置;了解主要山系、河流的分布及延伸方向。
3.对照三大洋海底地貌图了解大陆边缘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被动大陆边缘亦称大西洋型大陆边缘。
主要特征是位于板块内部,与大洋之间没有海沟和俯冲消减带,沉积大多属冒地槽式。
活动大陆边缘亦称主动大陆边缘,包括两种类型:安底斯型,具海沟、火山岛弧体系;西太平洋型,具海沟、火山岛弧、边缘海(弧后盆地),简称沟、弧、盆体系。
4.阅读中国及世界构造分区图。
5.对所给的剖面进行沉积组合的鉴别。
6.阅读地形图及大地构造分区图,了解大地构造分区的原则是什么?按此原则大陆地壳划分了哪些大地构造单元?它们在空间分布上有何特征?实习五中国震旦纪岩相古地理及岩相古地理读图方法和沉积示意剖面图的制作一、预习内容阅读中国震旦纪古地理图,学会阅读岩相古地理图的方法。
二、实习要求1.阅读图名和比例尺,了解该图所示的时空范围。
2.阅读图例,了解图幅内各种符号的含义。
3.区分沉积与古陆蚀区,并了解其分布特征。
4.了解沉积区内各种沉积类型的分布规律及其构造古地理意义。
在华南地区晚震旦世岩相古地理图上切制沉积示意剖面图,垂直比例尺用1/20万或1/10万。
实习六早古生代化石、地层标本及读图一、寒武纪(一)预习内容预习早古生代地史寒武纪一节有关内容。
(二)实习要求1.结合寒武纪生物界图及寒武纪地层柱状图,观察代表性化石标本,熟悉寒武纪生物群总貌及生物地层划分情况。
2.阅读中国早寒武世岩相古地理图及华南、华北寒武纪沉积示意剖面图,掌握中国东部地区寒武纪地史特征。
(三)实习内容填绘华南地区与华北地区寒武纪沉积示意剖面图二、奥陶纪(一)预习内容预习早古生代地史奥陶纪一节有关内容。
(二)实习要求1.结合奥陶纪生物界图以奥陶纪地层柱状图,观察奥陶纪代表性标准化石,熟悉奥陶纪生物群面貌及生物相。
2.阅读中国早奥陶世古地理图及奥陶纪沉积示意剖面图,掌握中国东部奥陶纪的地史特征。
(三)实习内容以三峡奥陶系剖面为例,简述其沉积发展史。
三、志留纪(一)预习内容预习志留纪重要标准化石及我国志留系标准剖面,并进一步理解生物相概念,掌握中国东部志留纪地史特征。
(二)实习要求1.结合地层剖面图观察志留纪重要标准化石,并熟记宜昌三峡志留系剖面。
2.把标准剖面、沉积示意剖面图及岩相古地理图结合起来,分析扬子及东南区早、中志留世及中、晚志留世生物相、沉积物组合特征及地史发展的基本特征。
(三)实习内容1.总结华北、扬子及东南地区早古生代沉积特征,按中国东部早古生代沉积类型对比表的图例要求进行着色,并标出各系大致厚度、生物相(壳相、浮游相)、矿产等资料。
2.在上表基础上比较三个地区早古生代的地史特征,按地区写出1000-1500字左右的总结,其内容包括各区早古生代地层发育特征、古生物化石、沉积相类型、沉积厚度及地壳运动特征。
实习七晚古生代化石、地层标本及读图一、泥盆纪预习晚古生代地史泥盆纪一节有关内容。
(二)实习要求1.读晚泥盆世岩相古地理图和华南泥盆纪沉积示意图,了解我国泥盆纪古构造、古地理及华南地区海侵方向与相变规律。
2.注意华南泥盆系南丹型与象州型的区别,及宁乡式铁矿的分布与海侵范围的关系。
(三)实习内容1.观察泥盆纪代表性化石标本,掌握泥盆纪生物面貌和重要标准化石。
2.读桂中泥盆系柱状剖面图,掌握地层发育特征及代表性化石。
二、石炭纪(一)预习内容预习晚古生代地史石炭纪一节有关内容。
(二)实习要求读中国中晚石炭世岩相古地理图,了解并对比华南及华北石炭纪沉积分布规律。
(三)实习内容1.观察石炭纪代表性化石标本,掌握石炭纪生物群面貌及重要标准化石。
2.读黔南及山西太原石炭系柱状剖面图,了解华南及华北石炭纪地层发育特征及其代表性化石。
三、二叠纪(一)实习内容预习晚古生代地史二叠纪一节有关内容。
(二)实习要求1.了解华南、华北地区二叠系发育特征,掌握二叠纪重要标准化石。
2.了解中国东部二叠纪古地理、古构造发展概况。
(三)实习内容1.结合标准剖面观察二叠纪重要化石,从而掌握二叠纪生物面貌及主要标准化石。
2.对照所给各地二叠系剖面的文字资料,阅读华南二叠纪沉积示意剖面图,用色笔按规定颜色填绘各种岩相内容。
实习八中生代化石、地层标本及读图一、三叠纪(一)预习内容预习中生代地史三叠系一节有关内容。
(二)实习要求1.了解三叠纪生物界总貌及主要生物门类的标准化石。
2.阅读岩相古地理图,了解中国东部三叠纪的构造古地理格局。
(三)实习内容1.结合中国东部北方和南方的标准剖面图观察标准化石。
2.了解中国三叠纪植物分区、各植物群的代表分子及其与古气候的关系(温带区、热带、亚热带区)。
3.通过对贵州贞丰剖面的分析,结合华南地区三叠纪沉积示意图,总结华南地区由西向东三叠纪岩相古地理变化情况。
4.阅读中国三叠纪岩相古地理图;了解印支运动对中国古地理、古构造格局的巨大影响及中国东部华南早、中三叠世由西向东岩相的变化规律(以川、黔、桂、滇东及闽浙一带为主)。
二、侏罗纪、白垩纪(一)预习内容预习中生代地史侏罗纪和白垩纪两节有关内容。
(二)实习要求1.了解侏罗、白垩纪生物界总貌、陆生生物分区概况、生物组合特征及侏罗、白垩纪主要生物门类的标准化石。
2.阅读岩相古地理图,了解中国东部侏罗、白垩纪构造古地理格局。
(三)实习内容1.结合辽西、四川、滇中侏罗、白垩系标准剖面观察标准化石,了解侏罗、白垩纪陆生生物组合特征及其所产层位与时代。
2.对比辽西和滇川盆地的生物面貌、沉积特征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3.根据辽西侏罗、白垩纪地层的岩性、岩相特征、关系、岩浆活动及地层厚度,分析该地区侏罗、白垩纪构造古地理特征。
4.结合四川侏罗系剖面、滇中白垩系剖面,了解其岩性、岩相特征、生物组合、接触关系及地层厚度,分析该地区侏罗、白垩纪构造古地理特征。
5.阅读侏罗、白垩纪岩相古地理图,了解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对中国东部构造古地理的影响。
6.分析东部火山活动带和西部大型内陆盆地的沉积特征、发展演化情况及其与矿产的关系。
(四)课外作业实习九新生代化石、地层标本及读图一、预习内容预习新生代地史有关章节。
二、实习要求1.读中国早第三纪岩相古地理图,掌握中国东部早第三纪气候分带及其对沉积作用的影响,并与中国西部作比较。
2.连续阅读中国中、新生代各纪岩相古地理图,分析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及喜马拉雅运动对中国东部地史发展的影响。
3.通过观察化石(图片及模型)了解新生代生物群特征。
三、实习内容试绘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