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地质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灾害地质学复习资料

东华理工大学2012级城乡规划专业余灵睿

时间:本周五下午五六节题型:1.名词解释5*6 2.简答:10*5 3.论述20*1

第一章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和分布

1、地质灾害:指在地球发展演化过程中,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灾害性地质事件.(通常指由于地质作用(自然地,人为地,或综合的)引起使地质环境产生

突发的和渐变的破坏,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现象或事件。)

灾害:自然或人为环境中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活动等社会功能的严重破坏,引

起广泛的生命,物质或环境损失;这些损失超出了受影响社会靠自身资源进行抵

御的能力。

2、自然灾害类型:岩石圈型(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崩塌),土圈

型(沙漠化、干旱、滑坡、地裂缝、水土流失、地面沉降),水圈型(洪水、

暴雨、雪崩、冻害、海啸、海水倒灌),大气圈型(暴风、龙卷风、台风、酷热、严寒、干燥),生物圈型(蝗灾、森林火灾、植被退化、植物病虫害)。

3、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

(1)地质灾害的必然性和可预防性 (2)地质灾害的随机性和周期性

(3)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渐变性 (4)地质灾害的群发性和链生性

(5)地质灾害的成因多元性和原地复发性 (6)地质灾害的区域性

(7)地质灾害的破坏性和“建设性” (8)地质灾害的影响的复杂性和严重性(9)地质灾害人为成因的日趋显著性 (10)地质灾害防治的社会性和迫切性

4.中国地质灾害的发育状况及分布规律

(1)发育状况:中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类型多,发生

频率高,分布地域广,灾害损失大。随着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生产规模扩

大和社会财富的积累,同时由于减灾措施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造成

灾害损失呈上升趋势。

(2)分布规律:○1平原、丘陵地面沉降和塌陷为主的地质灾害大区;○2山地斜

坡变形为主地质灾害大区;○3内陆高原、盆地干旱、半干旱风沙为主地质灾害

大区;○4青藏高原及大、小兴安岭北段地区冻融为主地质灾害大区。

第四章地震灾害

1、地震:岩石圈物质在地球内动力作用下产生构造活动而发生弹性应变,当应

变能量超过岩体强度极限时,就会发生破裂或沿原有的破裂面而发生错动滑移,

应变能以弹性波的形式突然释放并使地壳振动而发生地震。

2、地震波的分类:

(1)体波:地震时通过地壳岩体在介质内部传播的波。体波包括横波和纵波。

①纵波:由介质体积变化而产生,并靠介质的扩张与收缩而传递,质点振动与

波的前进方向一致;在某一瞬间沿波的传播方向形成一疏一密的分布。纵波振

幅小,周期短。

②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传播的方向垂直,各质点间发生周期性的剪切振动。与纵波相比,横波振幅大,周期长,传播速度小。

(2)面波:体波经过折射、反射而沿地面附近传播的波。面波是体波的次生波。

它仅限于地面运动,向地面以下迅速消失。

3、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即以地震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总

和来衡量,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

4、地震的烈度:指地面及各类建筑物遭到地震破坏程度。

5、地震的时空分布;

(1)全球主要地震带及其大地构造环境

○1环太平洋地震带:这一地震带内震中密度最大,全世界约80%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和几乎所有的深源地震集中在环太平洋地震带,释放的能量约为全世界地震释放能量的80%,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震带。

○2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或称欧亚地震带):是全球第二大地震带,震中分布较环太平洋地震带分散,所以该地震带的宽度大且有分支。以浅源地震为主,在帕米尔、喜马拉雅分布有中源地震,深源地震主要分布在印尼岛弧。环太平洋地震带以外的几乎所有的深源地震、中源地震和大的浅源地震均发生在此带,释放能量约占全球地震能量的15%。

○3大洋中脊地震带:呈线状分布于各大洋的中部附近。这一地震带远离大陆且多为弱震,这一地震带的所有地震均产生与岩石圈内,震源深度小于30km,震级绝大多数小于5级。

(2)我国地震的特点及其空间分布规律

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世界上多地震灾害的国家。

○1地震活动的特点:地震活动分布广(据史料记载,全国所有省份无一例外的都曾发生过5级或5级以上的地震)、地震活动频度高、地震震源震源浅

○2地震的空间分布:中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五个地区是:a、青藏高原地震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b、华北地震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c、东南沿海地震带,包括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d、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e、台湾地区及其附近海域。6、诱发地震分类

诱发地震按其主要诱发因素可分为流体诱发地震和非流体诱发地震;前者包括水库诱发地震和抽、注流体诱发地震,非流体诱发地震包括采矿诱发地震和爆破诱发地震。

(1)水库诱发地震其特点表现为:在时间上,与水库蓄水有明显关系;在空间上,震中主要分布于水库大坝附近;在地震序列上,前震极为丰富,属于前震余震型,而同一地区的天然地震往往属主震余震型;在震级上,多数属微震,中强震很少。但由于震源深度很浅,所以有时会造成很大的灾害。

(2)抽、注流体诱发地震:【包括:深井注液诱发地震、石油(天然气)开采诱发地震、矿坑排水诱发地震。】在空间上发生在水和其他流体可能影响的范围内;地震活动时间与工程活动密切相关,抽、注液诱发的地震一般在液压有明显的变化时发生,工程活动停止,则地震逐渐减弱直至停止。从强度上看,多数属弱震,少数属中强地震。这类地震由于震源浅,地面效应比较强烈,地面活动的特点是振动周期短、垂直分量大和延续时间短。

(3)采矿诱发地震:在空间上,地震局限于采区及其附近,常发生在采掘工作面附近及承载矿柱和框壁的应力集中部位,以底板以上发震较多;震源位置随工作面向前推进而发生变化,震源深度和采掘深度大体相当。在时间上,地震活动与开采时间相对应,常出现在形成一定规模的采空区之后;地震波记录曲线比较单调,周期大、衰减快、尾波振幅小,地震活动序列主要为余震型和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