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范围及精细资料含参考答案)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3.文学理论所规定的五个方面的任务:(1)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2)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3)文学创作论:“世界”就是我们所指的社会生活,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4)作品构成论:作家创作出来的文学文本在阅读、研究和批评中变成了作品,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5)文学接受论: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4.模仿论与表现论的区别:(1)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2)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
(3)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
(4)(可略)模仿论:文学活动是一种意识反应行为。
立论观点是“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或世界的模仿”。
柏拉图从模仿世界的观点出发,在结论上否定了艺术存在的合理性;亚里士多德却认为,艺术的起源和主要作用在于模仿,它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
表现论: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相近的感受。
5.文学起源说:(1)巫术发生说:弗雷泽,“相似律”同类相生或同果必同因,“接触律”甲乙二物接触后,施力于甲可影响乙,施力于乙可影响甲;田野调查(2)宗教发生说:赫尔德“灵魂的音乐”,格罗塞(3)游戏发生说:康德“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
(4)劳动说:马克思,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6.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1)无功利与功利:A.文学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
《文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共42页PPT

6、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黑格 尔 7、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 集体的 动作, 集体的 表情, 集体的 信念。 ——马 卡连柯
8、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 否则一 切都会 陷入污 泥中。 ——马 克思 9、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夸美 纽斯
10、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 真而不 幼稚, 勇敢而 鲁莽, 倔强而 有原则 ,热情 而不冲 动,乐 观而不 盲目。 ——马 克思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Thank you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文学概论是一门研究文学发展和文学作品风格的学科,其内容涉及文学的定义、分类、发展规律、创作技巧等方面。
以下是文学概论期末复习的重点内容。
1.文学的定义:文学是通过语言艺术的方式表达人类思想、感情和想象力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它具有表现和传达人类普遍情感和意义的功能,能够触动读者的感情和思维。
2.文学的分类:文学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包括按内容分类(史诗、戏剧、小说、散文、诗歌等)、按表现手法分类(写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等。
3.文学发展的历史:文学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演进规律,包括古代文学、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文学、启蒙运动文学、现代主义文学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文学流派。
4.文学作品的要素和风格:文学作品包括情节、人物、语言等要素,不同的文学流派和风格在这些要素的安排和表现上有所不同。
可以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的构思方式、叙事手法、语言运用等来理解其风格特征。
5.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文学作品是人类思想、情感和文化的表达,在其中可以找到对人类生活、社会问题、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思考和反思。
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解读,可以拓宽视野、增加对人类世界的理解和认识。
6.文学批评方法:文学批评可以设定不同的角度和标准,来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和解读。
常见的文学批评方法包括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等。
了解不同的批评方法,可以帮助解析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7.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8.世界文学经典作品:世界文学中有许多经典作品,对于文学概论的学习和理解非常重要。
例如《唐诗三百首》、莎士比亚戏剧集、《圣经》、《童年的故事》、《战争与和平》等都是世界上享有盛誉的文学作品。
以上是文学概论期末复习的重点内容。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系统学习和理解,可以建立起对文学发展规律、文学作品解读、阅读方法等方面的扎实基础,提高对文学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大一文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大一文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1.文学的定义和作用-文学的定义:文学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通过艺术表现形式来表达人类情感、思想和体验的创作形式。
-文学的作用:文学可以传递和传承文化,拓宽人们的视野,提供思考和欣赏的机会,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文学的分类和流派-文学的分类: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散文、诗歌和戏剧。
-文学的流派:叙事文学、抒情文学、戏剧文学、散文文学等。
3.文学的语言和结构特点-语言特点:文学语言追求准确、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常常使用比喻、象征、对偶等修辞手法。
-结构特点:文学作品具有起承转合的结构,包含引子、发展、高潮和结尾等部分。
4.文学的主题和意义-文学的主题:文学作品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主题,表达人类的情感和思考,并探讨社会、人性、人生等问题。
-文学的意义:文学作品通过艺术化的形式和深入的思考,传递人类的智慧和情感,挖掘人类存在的意义,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5.文学的文化传承和审美价值-文学的文化传承:文学作品承载着文化的传统,传递着历史的经验和智慧,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的审美价值:文学作品的艺术境界和美学追求,可以给人带来审美的享受,激发情感和情绪,提升人的认知和感知能力。
6.文学和社会关系-文学对社会的反映:文学作品反映社会风貌、社会问题和社会变革,展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文学对社会的影响:文学作品具有教育、启发、批判和引导的作用,可以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促进社会进步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7.中国古代文学和外国经典文学导读-中国古代文学:《诗经》、《楚辞》、《论语》、《红楼梦》等-外国经典文学:《哈姆雷特》、《傲慢与偏见》、《麦田里的守望者》等8.文学批评方法和文学鉴赏技巧-文学批评方法:历史批评、形式批评、主题批评等。
-文学鉴赏技巧:理解作品的背景与文化,分析作品的结构与语言,把握作品的主题与意义,领悟作品的艺术表达与形式。
9.当代文学与文化变迁-当代文学的特点:多元性、观念的碰撞、语言的塑造等-当代文学的主题:社会问题、心理探索、身份认同等-当代文学与文化变迁的关系:文学反映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塑造。
文学概论最全复习资料

1、广义的文学观(上古至先秦两汉)2、狭义的文学观(魏晋以来,“文学的自觉”)情感性是文学审美活动的性质1.审美是一种非实用而又使人产生情感愉悦的活动。
2.审美是一种非概念而又能引起情感与认知的自由协调运动的过程。
3.审美是一种个体的同时又可以普遍传达的内心情感体验。
文学审美情感的特点:(简答、论述题)其一,从内涵看,审美情感是一种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而具有人类普遍性的典型情感。
金圣叹:“世间妙文,原是天下万世人人心里公共之宝,决不是此一人自己文集。
”其二,从性质看,审美情感不同于随意发泄的日常情感,而是一种情感的形式或形式的情感。
李泽厚:“所谓独特的审美情感,乃是与艺术形式相对应的主观情感形式或主观情感结构。
”(《美学四讲》之三)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即审美情感离不开审美形式,它是与艺术形式同构对应的情感形式。
其三,从表现看,审美情感是与审美无功利性和审美形象相互渗透着,并通过审美形象显现或感受的。
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过程的重要作用:第一,文学创作与情感的宣泄需求。
第二,文学创作与情感的再度体验。
第三、艺术情感与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形成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各种社会意识形式都必须放到社会存在的发展中来看待。
艺术掌握是一种通过人的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将人类社会和自然加工成艺术形象的精神活动。
作为对现实的一种占有形式,艺术掌握面对的是人和人的社会生活。
艺术掌握的特征:充满主体精神,想象和激情是其思维基本形式。
始终伴随着人的情感活动。
追求艺术成果的特殊性和不可重复性。
对美的追求,它将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将人及其社会生活对象化和形式化。
(简答题)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
P173 (必考)1、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一定时期的文学繁荣,往往是作为经济发展的结果而出现的。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归纳(部分)

一.文艺学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2.它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这三个分支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3.他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文艺学同哲学,科学,特别是其他社会科学有着多方面的联系。
5.文艺学有自己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而且几乎与文学的历史一样长。
6.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文艺学开辟的新篇章。
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1.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
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
2.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是文学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3.艺术生产论:文学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
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4.文学审美意识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5.艺术交往论: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
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6.人民文学论:关于“人民文学”的内涵,第一,不能将“人民文学”简单地理解为文艺题材问题。
第二,也不能简单地把“人民文学”理解为一个认识问题。
第三,不能简单地把“人民文学”理解为抽象的概念。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3.文学理论所规定的五个方面的任务:(1)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2)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3)文学创作论:“世界”就是我们所指的社会生活,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4)作品构成论:作家创作出来的文学文本在阅读、研究和批评中变成了作品,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5)文学接受论: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4.模仿论与表现论的区别:(1)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2)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
(3)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
模仿论:文学活动是一种意识反应行为。
立论观点是“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或世界的模仿”。
柏拉图从模仿世界的观点出发,在结论上否定了艺术存在的合理性;亚里士多德却认为,艺术的起源和主要作用在于模仿,它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
表现论: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相近的感受。
5.文学起源说:(1)巫术发生说:弗雷泽,“相似律”同类相生或同果必同因,“接触律”甲乙二物接触后,施力于甲可影响乙,施力于乙可影响甲;田野调查(2)宗教发生说:赫尔德“灵魂的音乐”,格罗塞(3)游戏发生说:康德“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
(4)劳动说:马克思,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6.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1)无功利与功利:A.文学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 A卷参考答案一、l.C2.B 3.A4.C 5.A 6.D 7.A 8.D 9.B 10.B 11.D 12.A 13.B 14.A 15.A二、16.ACE 17.ABC 18.AB 19.ABC 20.ABC三、21.文学象征意象是以表达观念、哲理为目的,以象征为基本艺术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22.在文艺理论中,创作动机就是作家、艺术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
23.心灵共鸣的含义是指在文学接受过程中接受者与作家或作品中的人物产生的情感沟通,也指不同的接受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产生的大致相同的激动、兴奋的审美体验。
四、24.简述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
(1)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
(2)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
25.简述文学象征意象的分类。
文学象征意象从表意方式这一角度可分为两种,即寓言式意象和符号式意象。
(1)寓言式象征意象。
寓言式象征意象是指通过一则故事暗示一种哲理或观念,而这正是故事的主旨。
(2)符号式象征意象。
符号式象征意象是指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
它以整体的或单个的形象特征,暗示和象征着某些观念或哲理。
符号式意象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抽象型,一类是具象型。
26.怎样看待“文如其人”和“风格即人格”?(1)在一般性的理解中,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风格是人格的表现,实际上这种理解是不准确的。
(2)“文如其人”不应理解为风格是人格的表现,把风格和人格完全等同起来,而是应该理解为风格就是作家创作个性的表现。
(3)“风格即人格”的原句是布封的“风格却是本人”,他的意思是说,知识、事实与发现等东西都是身外之物,很容易脱离作品转入别人手中,而只有风格才是作家本人的,并没有风格是人格的表现的意思。
27.简述文学批评的方式所包括的要点。
(1)审美体验。
批评家首先要成为接受者,就必须要对作品产生审美体验。
(2)理性分析。
理性分析,即批评家要跳出一般的接受过程而以冷静的审视目光对待作品。
《文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多项选择题 1.西方典型论发展的三个阶段是( ) A. 类型说 B. 个性典型观 C. 共性与个性统一说 D. 马克思主义典型观 E. 阶级论典型说 答案:A^B^D^ 2.我国传统文献中的抒情小品文主要有( ) A. 序 B. 跋 C. 记传 D. 祭文 E. 书信 答案:A^B^C^D^E^ 3.英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提出的广义的文化概念包括( ) A. 物质设备 B. 精神方面的文化 C. 语言 D. 社会组织 E. 社会生活 答案:A^B^C^D^ 4.文学一词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体现出的含义主要有( ) A文学即文章 B文学即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 C文学即一切语言性符号 D 文学即博学 参考答案: ABCD 5.关于文学观念的诸多认识中,体验论的观点较之于摹仿论、实用论以及表现而言有其 独特的文学主张,主要是( )。 A文学不是对于世界的摹仿 B文学不是对于世界情感的表现 C文学创作的任务不是忠实地记录客观感受或主观情感 D文学作品的价值不在于所传达的体验本身的特异性或神秘性 E读者阅读作品,主要是要理解作者赋予其中的体验 参考答案: ABCDE
• • • • • • • • • • • • • •
19. 人们通常把文学体裁分为四种,即( ) A. 诗歌、小说、散文、记叙文 B. 诗歌、小说、散文、剧本 C. 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 D. 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答案:B 20. 传统叙事作品采取的主要叙述视角是( ) A. 第一人称叙述 B. 第二人称叙述 C. 第三人称叙述 D. 视角变换叙述 答案:C 21.文学意像是文学作品中具有表意性功能的文学形象,其特征 主要有指意性、暗示性、( ) A历史性 B独创性 C感染性 D朦胧性 参考答案: D 22.( )在人类的文学活动中,是最早出现的一种 文学体载。 A诗 B小说 C散文 D剧本 参考答案: A
《文学概论》文学创作复习要点、习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文学创作复习要点、习题及答案文学创作第一节文学创作与作家素质【关于文学创作的几种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感物说(中国古代诗论家认为,诗歌创作乃是诗人心灵与外在景物相互触发、彼此整合的过程,明末清初王船山著名的“情景”之论,可说是集此说之大成。
)养气说(这种观点起源于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修身养性之说,但在著名的《答李翊书》中,韩愈将文学创作的根本之点确立在人的道德修养上。
)“胸有成竹”说(这种观点由苏东坡首先提出,清代郑板桥将这一观点发展到一个新的深度,他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者间的不同。
)“镜子”说(这种观点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理论家在古老的摹仿说的基础上提出的,其主旨是强调文学创作要忠实地反映客观世界。
)深层心理说(这种观点认为文学创作主要不是人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个人或集体的深层心理,即无意识心理内容所决定的,奥地利弗洛伊德提出的性欲升华说是这一派观点的主要代表。
)【决定文学创作活动的几种基本因素】文学创作是个体性精神需求的产物,文学创作是社会需求的产物,文学创作与无意识心理因素有着紧密联系。
第二节文学创作的主客观关系【文学创作的主体】文学创作主体是指已经处于创作活动过程之中的作家个体;文学创作主体的特点是暂时放弃对现实的直接功利性关注、想象力被充分调动起来、向创作对象投注强烈的情感。
【文学创作的客体】文学创作客体是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加工改造的对象。
文学创作的客体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这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看,其一文学是人学,离不开人的喜怒哀乐与生活情景;其二文学的客体是作为整体的社会生活;其三文学的客体是具有特征性的社会生活;其四文学的客体是具有审美意义的社会生活;其五文学创作的客体有时是那些看上去完全是自然状态的景物,似乎与社会生活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实际上也属于社会生活范畴。
【文学创作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所谓“主客体之间的双向建构”,是指文学创作既不是作家的任意而为,又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再现,而是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改造的过程。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文学概论是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系统地介绍文学发展的历程、主要流派和文学理论,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下面将从文学的定义、文学流派、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等方面总结文学概论期末复习的重点。
一、文学的定义文学是指以语言为媒介以艺术表达方式展现人们思想感情的创造性活动。
它具有想象力、情感表达和艺术形式的特点,通过描写和叙述来反映人类的现实和内心世界。
二、文学流派1.古代文学流派古代文学流派主要包括诗、散文和小说。
其中,诗以“诗经”为代表,散文以《论语》、《庄子》等为代表,小说以《红楼梦》、《西游记》等为代表。
2.现代文学流派三、文学理论1.美学理论美学理论是研究美和艺术的本质、规律和价值的学科。
它主要包括直观美学、形式美学和创作美学等。
其中,直观美学关注自然美和审美对象的感知,形式美学关注艺术形式的美感,创作美学关注创作活动和艺术家的审美意识。
2.文学批评理论四、文学批评方法1.关注作品的内在结构和意义,分析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塑造等要素。
2.关注作品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分析作品反映的社会现象和文化意义。
3.关注作品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分析作品的表达手段和艺术形式。
4.关注作品的读者反应和解读过程,分析作品的影响和意义。
五、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关系文学与其他艺术密切相关,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文学与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共同构成了世界文化的丰富多样性,相互间的交叉影响使得各种艺术形式更加丰富和发展。
六、现代文学主要特点1.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关注个体的命运和情感体验。
2.注重形式和语言的创新,追求个性化和多样性。
3.强调读者的主观感受和参与,倡导开放性和互动性。
4.引入新的媒介技术和传播方式,涉及多媒体和跨文化交流。
综上所述,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主要包括文学的定义、文学流派、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希望以上内容能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祝你顺利通过期末考试!。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一)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一)一、关于作业(四)(一)、搜集某一作家的创作经历,并结合该作家的创作实践,谈谈文学的一般写作过程。
1.知识点:文学写作过程。
2.思路提示:文学写作时文学作品的产生过程,是包含作者个人创造和出版机构制作的一种复合过程。
回答问题可以通过书籍、网上搜集有关古今中外的作家和作品的分析文章,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分析。
如杜甫、曹雪芹、高尔基等等作家。
3.要点参考:文学的写作过程可大致划分为储备、发生、构思、成文四个阶段。
①储备。
储备是文学写作过程的起点,指作家亲历的、观察的生活体验以及更广泛文化修养的积累。
②发生。
发生是指作家产生现实的写作冲动,即将某种丰沛酣畅的主体情思表达出来的冲动。
③构思。
构思指作家在生活体验、文化素养储备和写作冲动发生的基础上,对于酣畅淋漓的主体情思加以组织,使之成为有机的艺术形象系统的过程。
这是文学写作的第三阶段,它构成作家写作的核心环节。
④成文。
成文指作家将自己的内心构想出的艺术形象系统变成完整的文本的过程,包括通常所说的修改、润饰等等。
(二)、结合曾经给你感动或吸引你阅读的文学作品,谈谈文学阅读的个体效果问题。
1.知识点:文学阅读效果。
2.思路提示:文学阅读,是读者在特定的语境中对文学文本的读解过程。
涉及四个要素:读者、语境、文学文本、读解。
选择自己熟悉的文学作品,篇幅不宜过大。
如果是鸿篇巨著,就某一个方面来谈。
3.要点参考:个体效果往往呈现为读者个体心理及情感方面的种种变化征兆。
阅读效果与阅读动机紧密相关。
不同的阅读需求往往导致不同的阅读效果。
就个体而言,阅读效果是有差别的。
概括地说,大致有三种不同层次的效果表现:第一,愉悦性。
文学阅读效果表现为一种快乐的精神体验过程。
无论读者的阅读动机如何,通过阅读寻求一种不同于日常生活经验与功利目的的快感与愉悦,是阅读在情感表达方面最直接的感染方式。
它可以是高雅文本阅读带来的词语新鲜、结构奇特、意蕴深邃的情感冲击;也可以是大众文化文本带来的普适性的快感体验;还可以是民间文化文本唤起的轻松和畅快。
大学期末考文学概论重点

大学期末考文学概论重点绪论文学理论属“文学学”(一般称为“文艺学”)的一个分支。
文学学通常由三个分支学科组成: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第一章文学的社会属性第一节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二、文学是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一)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首先,从理论上讲,文学作为意识活动的产物,必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其次,从实践上讲,任何文学作品都能在社会生活中找到直接或间接的依据。
文学源于生活,但文学不是对生活机械的简单的照搬,而是能动的反映。
经过能动创造的作品显然要高于生活。
举例:鲁迅笔下的阿Q是封建社会的群氓,但他又超越了群氓。
祥林嫂来源于封建时期的妇女,但是她又超越了那个时期的妇女,知道要自己找工作,主动追求幸福。
(二)社会心理是文学反映生活的中介环节第二节文学的社会特性一、文学的真实性文学作品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再现和表现社会人生所达到的情理统一、具有思想和艺术感染力的程度。
二、文学的倾向性是一种价值取向,即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具体的爱憎、褒贬、扬抑的情感态度。
三、文学的民族性(一)文学的民族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民族精神、民族气质、风俗习惯、审美情趣和民族语言等,文学家们长期生活在所属民族的社会环境中,自觉不自觉地会受到上述诸多因素的制约、熏陶,自然会用本民族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本民族的思维去体悟生活,用本民族的审美理想去观照生活,并运用本民族语言去表现生活,从个人使其创作具有民族性。
(二)文学的民族性在作品中的表现1.在内容上的表现叙事性作品的民族性,主要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刻画和风俗画、风景画的展示上。
抒情性作品的民族性,主要表现在情感和心理的抒写上。
2.在形式上的表现文学的民族性首先通过民族语言表现出来。
文学的民族性也表现在结构方面。
表现手法上的差异也很明显。
(三)文学民族性的意义文学的民族性有重要意义。
首先,文学具有民族性,才能为本民族的读者喜闻乐见。
带有鲜明民族特点的文学作品,容易为本民族读者所接受并产生共鸣。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一)第一章文学观念A、名词解释1、文艺学:研究文学得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与阐明文学性质、特点与一般规律得科学。
3、文学观念:对文学得瞧法,“什么就是文学”,变化中得,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4、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得、凝结个体体验得、沟通人际交流得语言艺术。
5、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与读者。
文学得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得对象性,体现人得本质力量。
6、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得艺术。
7、造形艺术:运用一定得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得艺术。
8、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得艺术。
9、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10、文化:人类得符号思维与符号活动所创造得产品及其显示得意义得总与。
广义、狭义、符号学。
11、文学文化:揭示人得生存境遇与状况;叩问人生得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得联系;憧憬人类得未来。
12、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得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与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得文化内涵与价值得阅读。
13、物理境:事物纯然得客观存在。
14、心理场:事物在人得心目中得存在。
15、审美:心理处于活跃得主体,在特定得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得美得观照、感悟、判断。
16、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得、认识与情感得、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得、假定性与真实性得统一。
17、文学得认识性:对社会得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18、文学得情感性:文学认识总就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19、文学得假定性:文学得虚拟性。
20、文学得真实性:艺术形象得合情合理得性质。
21、经验:个人见闻与经历及所获得得知识与技能。
22、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得意义与诗意。
23、诗言志:诗就是抒发人得思想感情得。
24、诗缘情:诗歌就是抒发人得感情得。
大学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范围及精细资料含参考答案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一、填空、判断、选择题1、文艺学:广义:文学学,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狭义:就是指文学理论2、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一)对象——文学的普遍规律,即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等。
(其中有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读者)(二)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注释:文学活动发展论一一研究文学活动的发生发展过程,研究文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的特征。
(纵向)文学活动本质论——从总体上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
(横向)文学创作论一一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
作品构成论一一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文学接受论一一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3、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
4、文学活动的构成,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需要理解)第一,世界;①内涵:世界主要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即自然万物和社会的历史与现实。
②主要学说:摹仿说(再现说):文学艺术是对客观世界的摹仿和再现。
西方:柏拉图:艺术摹仿理念片类事物:永恒不变的理念、呈现为感觉世界中的各种事物、镜中的映像和艺术品中描写的故事等;三个层次的世界:理念世界—一现实世界(感性世界)——艺术世界。
艺术世界摹仿现实世界,现实世界摹仿理念世界。
)亚里士多德:艺术摹仿现实并再现现实也把艺术称作“摹仿”。
中国:没有西方那么发达,但对世界也有不同程度和不同侧面的强调。
陆机《文赋》: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司空图:“思与境偕”;王夫之:“情景”之论;王国维:“意境说”摹仿者摹仿的对象:一、“行动中的人”。
文学概论大一期末复习核心知识点

文学概论大一期末复习核心知识点文学概论是一门介绍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和了解文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历史发展。
以下是文学概论大一期末复习的核心知识点。
1.文学的定义和特点: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通过文字表达情感、思想和艺术形象的创造性活动。
文学具有想象性、言辞性、综合性和审美性等特点。
2.文学的分类和风格:文学可以按体裁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
按语言划分为汉文学和外国文学。
按内容可分为哲学文学、社会文学、心理文学等。
不同作家有不同的文学风格,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等。
3.文学理论:主要包括形式主义、结构主义、文化批评、意识形态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后现代批评等。
这些理论探讨文学作品的创作原则、解读方法和社会意义等。
4.文学批评方法:包括生物批评、心理批评、历史批评、文化批评等。
这些方法从不同角度解读文学作品,揭示作品与作家、时代和社会的关系。
5.文学史的基本内容和发展:文学史按时间可分为古代文学、近代文学和现代文学。
按地域可分为中国文学、外国文学等。
了解文学史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6.文学作品的解析和文本分析:包括分析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运用等方面,把握作家的写作意图和艺术手法。
7.名著和经典作品的阅读和解读:重点学习和阅读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骆驼祥子》等,分析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8.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文学与绘画、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可以通过比较和交叉学科的方法来研究。
9.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文学是社会的产物,也反映和表达了社会的现象和问题。
通过文学作品可以了解到社会的价值观、思潮和文化风貌。
10.文学与个人的关系:文学作品可以启迪人的心灵,传递人的情感和体验。
通过文学作品可以增长阅读者的见识和审美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一、填空、判断、选择题1、文艺学:广义:文学学,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狭义:就是指文学理论2、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一)对象——文学的普遍规律,即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等。
(其中有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读者)(二)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注释:文学活动发展论——研究文学活动的发生发展过程,研究文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的特征。
(纵向)文学活动本质论——从总体上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
(横向)文学创作论——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
作品构成论——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文学接受论——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3、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
4、文学活动的构成,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需要理解)第一,世界;①内涵:世界主要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即自然万物和社会的历史与现实。
②主要学说:摹仿说(再现说):文学艺术是对客观世界的摹仿和再现。
西方:柏拉图:艺术摹仿理念(三类事物:永恒不变的理念、呈现为感觉世界中的各种事物、镜中的映像和艺术品中描写的故事等;三个层次的世界: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感性世界)——艺术世界。
艺术世界摹仿现实世界,现实世界摹仿理念世界。
)亚里士多德:艺术摹仿现实并再现现实也把艺术称作“摹仿”。
中国:没有西方那么发达,但对世界也有不同程度和不同侧面的强调。
陆机《文赋》: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司空图:“思与境偕”;王夫之:“情景”之论;王国维:“意境说”摹仿者摹仿的对象:一、“行动中的人”。
——密切关注现实人生,强调有生命的人生,认为文艺的根本任务是摹仿现实和人生。
二、“过去有的(是指曾经存在或正在存在的事,这是已有的事)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是指想象或可信的事,是现实中未曾有过的事)、应当有的事(是指实际上并不存在,但按情理、按规律而应当存在的事)——是普遍的,更高的真实。
文艺再现世界:诗人是摹仿者,更是创造者,诗人的摹仿是再现和创造。
第二,作者;①主要学说:表现说:文学艺术是作家内心世界的表现,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中国:《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
”《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荀子·乐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西晋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严羽《沧浪诗话》:“诗者,吟咏性情也。
”西方:表现说正式出台于18、19世纪之交的浪漫主义思潮。
•18世纪欧洲浪漫诗人的主张: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
”(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1880年序言》)雪莱:“诗人的职责就在于:把他自己从这些形象和感觉中所得到的愉快和热诚传达于他人。
”(雪莱《<伊斯兰的起义>序言》)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史达尔夫人:诗表现的是诗人“灵魂中的感情”,当热情激动灵魂时,诗人就借助形象和比喻来表现“内心的东西”。
(史达尔夫人《论德国》)托尔斯泰:艺术就是一种“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的人类活动。
(托尔斯泰《艺术论》)表现说与摹仿说的区别:(1)表现说在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
摹仿说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说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2)表现说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
摹仿说不否认这一点,但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因而看重考据式的批评。
(3)表现说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
第三,作品(形式主义文论: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侧重从作品的形式角度去研究作品);主要学说:俄国形式主义(20年代中期):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真正对象应是作品的形式价值,是“文学性”,就是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的东西,主要包括文学的语言、结构和形式。
英美新批评(20、30年代):同样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文学本体论,它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结构主义(60年代):它强调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模式研究,追踪作品的“深层结构”,认为深层结构式潜藏在作品中的模式,必须用抽象的手段从作品中加以挖掘。
第四,读者5、文学活动的发生,主要学说有: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6、文学的文化含义: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7、文学的审美含义:①时间:魏晋南北朝时期(3到6世纪):审美的文学观念从文化中分离出来——“文学的自觉”。
②三个标志: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5世纪,宋文帝建立“四学”:“文学”、“儒学”、“玄学”、“史学”)第二,区分了文学的各种体裁并对其体制和风格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曹丕: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四科八体”)陆机: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十体”说)刘勰:明诗、乐府、诠赋、颂赞、祝盟、铭箴、诔碑、哀吊、杂文、谐隐、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
(二十体)>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曹丕《典论·论文》:“诗赋欲丽”——语言形式美;“文以气为主”——作家创作个性;南朝刘宋时期范晔《后汉书·文苑传赞》:文学“情志既动,篇辞为贵”。
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文章者,盖情性之风标,神明之律吕也。
蕴思含毫,游心内运,放言落纸,气韵天成,莫不禀以生灵,迁乎爱嗜。
”)8、文学的通行含义: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
9、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也要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
文学这一意识形态具有特殊性和相对独立性:首先,和政治法律制度相比,文学距离经济基础要远一些,是一种“更高的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
”因而是通过政治法律制度来间接的领受经济基础的制约。
其次,文学一经产生就有自身的独立性,会对经济基础产生积极的影响。
最后,是一种审美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艺术形式和美感的联系而与社会发生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
10、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11、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交织在一起。
12、文学话语五要素:说话人、语境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13、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一)含蓄: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二)含混:含混是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
14、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15、为什么说文学材料具有主体性特征?答:因为文学创造的主观性很强,所以文学创造的主体特征很明确,对于文学创造来说,真正的材料是那些进入了作家大脑并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烙印的刺激和信息。
因为只有这些刺激和信息可以直接参与艺术构思,并通过无意识地“改头换面”之后悄无声息的进入未来的文学作品中。
16、艺术发现:①含义: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根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②心理特征:第一,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第二,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第三,外在事物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第四,以独特眼光在知觉中产生新创造物。
17、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像、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18、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需要理解)第一,回忆与沉思。
回忆:(含义)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应该指出的是,回忆所提取的信息不是对记忆材料的机械重现,而是在理性思维的参与下对以往经验地筛选;被筛选出来的材料也不可能原模原样进入作品,还需经过加工、改造和感情的浸润。
(例子:直接回收法澳大利亚诗人劳森创作《街头的面庞》;挨次扫描法王安石寻找“绿”字;林逋寻找“暗香”、“疏影”四字。
按层次推论法)沉思:(含义)在寂静和孤独中对心中的某个形象或某种意念的深沉思索。
(例子: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写作《命运攸关的时刻》;苏轼写悼亡词)第二,想象与联想想象:(含义)把过去经验的记忆和先前形成的心中之象在某种新刺激下重新合成一个新结构的过程。
(例子:再现现象对母亲的回忆;比拟想象“想做成某事却偏偏做不到”→“吃不到葡萄是酸的”;虚构想象蚂蚁想成大象)联想:(含义)由此形象出发,瞬间涉及彼形象,在延展中所思索的形象不断变化的心理活动过程。
(例子:接近联想从刘邦想到项羽,从项羽想到陈胜;类似联想以鲜艳、烂漫为中介,少女与鲜花、鲜花与春天被联结;对比联想从月亮想到太阳)第三,灵感与直觉灵感:(含义)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特征)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思维过程)作家在内心长期积累、比较、分析材料、艰苦地思索、无意间获得结果。
直觉:(含义)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例子:作用对独特事物或现象的瞬间把握英国女作家伍尔夫《墙上的斑点》;发现背后的内蕴托尔斯泰《复活》)灵感与直觉的区别①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直觉是从整体上对事物作出的突兀判断②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直觉却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③灵感是获取成熟的答案,直觉则是得到推测性的洞察第四,理智与感情理智:(含义)作家有意识的、理性的认知和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