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逻辑思维训练的途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逻辑思维训练的途径逻辑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感觉、知觉、表象,遵循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基本规律,进而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等反映客观现实的思维形式。逻辑思维又称理性认识的思维、抽象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逻辑思维训练有下列几种常见的途径。

1.认真学好词语,明确表达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它的内涵是客观存在的。词或词组是表达概念的声音和符号。学生学习词语的过程,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认识过程,也就是掌握概念的过程。如果词语概念不清,就会用词不准确,直接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所以学好词语、明确表达概念是加强逻辑思维训练的基础。如教“赛跑”一词时,我问:“什么叫做赛跑?”生答:“赛跑就是拼命地跑。”显然这样回答只反映了这个概念的一些表面属性。我接着问:“只有一个人拼命地跑就是赛跑吗?”这一问,学生就意识到这样回答不全面,另一个学生补充说:“一个人跑不行,要有两个人以上在一起跑,才叫赛跑。”这个学生比前一个虽进了一步,但尚不完整明确。我又追问:“如果几个人在一起慢慢地跑,或者有的前面,有的在后面跑,也叫做赛跑吗?”经过这样的启发,学生终于明确了:“赛跑就是几个人在一起,从一条起跑线上同时一齐跑,看谁跑得最快。”像这样,学生在掌握词语概念的过程中,经过启发、分析、比较,逐步扬弃非本质属性,揭示出本质属性的

过程,就是逻辑思维训练过程。

2.巧妙设置疑问,理解逻辑关系

小语课文中有许多看似乎平常的词语、段落,但体现了一定的逻辑关系,学生稍不注意就容易忽略,教师必须有意抓住词句、段落,设置疑问,让学生从中理解逻辑关系。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抓住第一段中的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我问学生:“焦急”是表示心里十分着急,而“耐心”是心里不着急,这是两个意思相反的词,作者却把它们放在一起,岂不是矛盾吗?这个问题一提出,激发了学生展开争论的兴趣,使他们不仅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而且懂得了一些意思相反的词语,在一定语言环境中可以并用,“焦急”与“耐心”放在一起是合乎逻辑的。

3.理解空间层次,理清部位顺序

在许多写景状物的文章中,作者一般都是严格按照空间层次或部位顺序来进行描述的。如果空间层次或部位顺序颠倒了,就会引起逻辑上的混乱。如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我问:“作者为了说明志愿军潜伏部队离敌人很近,除了写‘前面六十多米的地方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一句外,还写了哪些东西?”学生看书后很容易指出还写了一些东西:①可以看见铁丝网和胸墙;②可以看出地堡和火力点;③可以听见敌人讲话的声音。我又问:这三个空间层次的东西,如果把它改成下面的样子:‘不但可以听见敌人讲

话,还可以看见地堡和火力点,甚至连铁丝网和胸墙也都看得见。’这样写行不行?为什么?”在学生发言后,我指出,从志愿军潜伏的位置看,先看到铁丝网和胸墙;其次看到地堡和火力点;最后才听到敌人的讲话声。这是作者按空间层次,由近及远地写出来的,它们的次序是不能随意颠倒的,颠倒了就不合逻辑。

4.从分析到综合,由具体到抽象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其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尚处在不断发展之中。在语文教学中,必须经常采取从分析到综合、由具体到抽象的教学方法,以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教《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我在学生审题后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胜利回国告别时说的一句话。”我又问:“那这句话是对谁说的?”学生读第一段时说:”是对朝鲜大娘说的。”读第二段时,又说是对小金花说的;读第三段时,又说是对大嫂说的。到底是对谁说的?看来他们的认识只停留在具体形象上。这时,我就提示说:“中国人民志愿军胜利回国,送别时是不是只有大娘、小金花、大嫂这三个人呢?”学生顿时活跃思维,纷纷举手,有的说:“这句话是志愿军对朝鲜人民说的。”,有的说:“这句话也可以说是朝鲜人民对志愿军说的。”可见,学生的认识已提高了。接着,我又提出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想:“大娘、小金花、大嫂,他们与志愿军战士是什么样的友谊?”最后,我总结:“《再见了,亲人》虽然是亲人

之间一句告别的话语,却体现了中朝人民之间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这样的教学过程,就是从分析一件件具体的事例入手,归纳出一个道理,并作出判断,引导学生逐步把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结合起来的过程。

5.分析篇章结构,把握作者思路

小语课文绝大多数是记叙文。一篇记叙文,它的内容不论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固然都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但都离不开逻辑思维。所有记叙文中的形象思维都有其特定的规律和逻辑,即记叙描写的逻辑。这种逻辑,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章的“思路”。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小学高年级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把握作者思路,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训练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如《一夜的工作》一文,语言文字浅显易懂,既没有华丽和难懂的词语,又没有曲折动人的情节。教师如果平直地照课文讲读下去,学生虽然也能读懂,但印象不深,更不能深刻理会作者通过平凡的见闻来歌颂周总理高尚品德的思

想感情。教学时,可让学生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边阅读边思考,先理出:“周总理彻夜工作十分劳苦”、“周总理日常生活十分简朴”这两条主要线索,接着又从中概括出中心词:“劳苦”、“简朴”,然后,以此为线索,把全篇文章加以条理化的分析,理出文章的“思路”。这样,学生读来一目了然,既便于理解,又便于训练逻辑思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