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名词解释

1.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情绪情感过程和抑制过程的基础。
2.感觉(sensation):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3.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4.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是不正确的知觉。
5.记忆(memory):是人脑对过去经历的事物的反映,包括认知,保持再认和再现三个基本环节。
6.遗忘: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再现,或是错误地再认或再现。
7.注意(attention):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哪个方向上进行活动。
8.思维(thinking):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地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9.想象: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10.情绪和情感(emotion&affection):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11.心境:指微弱而持久,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
12.激情(intense emotion):是一种迅猛爆发,激动短暂的情绪状态。
13.应激:当人们遇到某种危险或面临某种突然事变时,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称为应激状态。
14.意志(will):是指人们自觉的确定目标,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已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15.人格(personality):一般认为,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6.需要(need):是个体对身体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映,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17.动机(motivation):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
18.挫折(frustration):动机受到干扰阻滞,被迫暂时放弃或完全受阻所导致的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都称为挫折。
19.能力:是人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并在活动中表现出来。
20.气质(temperament):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
21.性格(character):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22.生命周期(life cycle):指个体从生物学受孕到省生理死亡所经历的一系列的生命阶段。
23.健康(health):是指一个人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
24.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也称心理卫生,是以一种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自然环境以及自我内环境的变化具有良好的

适应功能,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25.情商:即非智力因素,也就是良好的心理品质。
26.代沟:是指两代人之间心理上的差异和距离,一般是指父母与子女在思维,行为上尤其是在看待事物的观点上的差异。
27.更年期:是生命周期中从中年向老年过度的阶段,是生育能力旺盛走向衰退的阶段。
28.潜意识(conscious):是指个体无法直接感受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主要内容是不被外部现实、道德、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冲动、需求和欲望,或明显导致精神痛苦的过去事件,如已经被意识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的不愉快的精力、心理上的创伤等。
29.正性强化:是指具体行为之后,出现了刺激结果的增加,导致具体行为的增强;
负性强化:是指具体行为之后,出现了刺激结果的移除,导致了具体行为的减弱
30.心理评估(psychological assessment):是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作出的鉴定。
31.心理诊断:是要对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人作出心理方面的判断和鉴别。
32.信度(reliability):是指一个测验工具在对同一对象的几次测量中所得的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33.效度(validity):指一个测量工具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东西的真实程度。
34.一般适应综合症(GAS):每一种疾病或有害刺激都有一种相同的、特征性的和涉及全身的生理生化反应过程。
35.心理应激:个体的生活事、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和心身反应等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当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系统失衡,就是心理应激。
36.应激源(stressors):就是引起应激的刺激,也就是应急的原因,从应激系统模型的角度,应激源就是各种生活事件,包括来自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和生物的各种事件。37.正性生活事件(positive events):是指个人认为对自己有积极作用的事件。
负性生活事件(negative events):指个人认为对自己产生消极作用的不愉快事件。
38.应对(coping):又称应付。应对是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稳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
39.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是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亲属、朋友、同事、伙伴等以及家庭、单位、党团、工会等社团组织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
40.应激反应(stress reaction):是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各种生物、心理、行为方面的变化,常称为应激的身心反应。
41.健康行为(health behavior):指有助于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上保持良好状态的行为,包括健康的饮

食习惯、不吸烟、规律运动、维持合理体重等。
42.药物成瘾(drug abuse):由于反复使用某种药物所引起的一种周期性或慢性中毒状态。
43.病人:是指患有各种躯体疾病、心身疾病、心理障碍或精神性疾病的人,不论其求医是否,均统称为病人。
病人角色(patient role):是指处于患病状态中同时有求医的要求和医疗行为的社会角色。
44.医疗行为(medical behavior)中的人际关系:是指在医疗行为中以医疗方和患者方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关系。
45.医患关系:是指医务人员在给病人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与病人建立的相互关系。
46.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病,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呵躯体功能性障碍。
47.心理异常:是指个体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发生异常改变,是大脑的结构和机能失调;或是指人堆客观现实的反映的紊乱和歪曲。
48.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
49.心理干预(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行为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朝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
50.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是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治疗者,在一定程序过程中通过与患者不断的交流,在构成密切的治疗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和技术使其产生心理、行为甚至生理的变化,促进人格的发展和成熟,消除或缓解其心身症状的心理干预过程。
51.阻抗(resistance):是阻止受压抑的冲突意识化,分析解除阻抗是治疗的中心任务之一。
52.认知疗法(cognitive therapy):是以矫正思维和行为的方法赖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呵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
53.森田疗法的原则:“顺其自然”指对出现的情绪和症状不在乎,要着眼于自己的目的去做应该做的事情。
54.危机:是指超越个体或者群体承受力的事件或境遇,以个体精神结构为媒介,最终导致个体处于心理失衡状态。
55.心身反应:指精神性刺激引起的生理反应,当刺激除去,反应也就恢复。
56.ABP(A型行为模式):冠心病患者大都有较高的成就欲望,富于挑战和竞争精神、争强好胜、不耐烦、有时间紧迫感等,容易发生恼火、激动、发怒和不耐烦,称之为“AIAI反应”.
57.自我防御机制:是为了对抗来自本能的冲动及其所诱发的焦虑,保护自身不受潜意识冲突困扰,而形成的一些无意识的,自动起作用的心理手段。
58.性心理障碍:又称性变态,泛指在两性行为方面的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正常,

是指一组以性对象歪曲和性行为异常为特征的心理障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