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工作模式的转型及发展

合集下载

中国社会工作行政化发展模式及其转型

中国社会工作行政化发展模式及其转型

中国社会工作行政化发展模式及其转型社会工作是指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社会改善而进行的各种专业服务活动的总称。

中国社会工作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逐渐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工作行政化发展模式是社会工作在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转型成为了当前社会工作领域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从中国社会工作行政化发展模式及其转型的角度展开讨论。

1. 政策导向的推动中国社会工作行政化发展模式的形成受到政策导向的推动。

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工作发展的政策,如《社会工作法》的颁布实施,建立社会工作专业技术人员资格制度等,为社会工作行政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支持。

2. 社会需求的驱动社会工作行政化发展模式的形成也是受到社会需求的驱动的。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差距的逐渐扩大,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如老龄化、精神卫生问题、儿童福利等,这些都需要社会工作的介入和解决,因此社会工作行政化发展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3. 社会工作者队伍的壮大社会工作者队伍的壮大也是社会工作行政化发展模式形成的重要因素。

随着社会工作专业的兴起,社会工作者队伍逐渐壮大,其专业技能和社会服务意识也得到了提升,为社会工作行政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1. 政府主导中国社会工作行政化发展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政府主导。

政府在社会工作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是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还承担着社会工作服务的主要责任。

政府投入资金和资源进行社会工作,推动社会工作事业的快速发展。

2. 专业化服务中国社会工作行政化发展模式突出了专业化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政府通过设立社会工作机构和培养社会工作者,提供专业化的社会服务,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社会改善。

3. 社会资本参与中国社会工作行政化发展模式注重社会资本的参与。

政府通过引入社会资本,促进社会工作事业的多元化发展,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从而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

1. 增强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化和专业化2. 推动社会工作的社会化和市场化3. 完善社会工作制度和机制社会工作行政化发展模式的转型需要完善社会工作制度和机制。

2024年社会工作发展的总结(2篇)

2024年社会工作发展的总结(2篇)

2024年社会工作发展的总结____年社会工作发展总结____年是社会工作领域关键的一年,我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对____年的社会工作发展进行总结。

一、社会工作专业化水平的提升____年,社会工作专业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社会工作机构和组织纷纷加大对社会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

政府也增加对社会工作的支持力度,提高社会工作人员的待遇和福利,并鼓励更多有志于社会工作的人才加入。

社会工作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将有助于提高社会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需要。

二、社会工作与多领域的合作____年,社会工作与其他领域的合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社会工作机构和组织与教育、医疗、就业等领域的机构和组织合作,共同开展项目和活动,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社会工作人员与其他专业人员之间的合作也得到加强,形成了更加协同高效的工作模式。

通过多领域的合作,社会工作的专业性与综合性得到提升,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更加全面的解决方案。

三、社会工作的数字化转型____年,社会工作开始进行数字化转型。

社会工作机构和组织引入了各种先进的数字技术和工具,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提高了社会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社会工作人员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数据收集、分析和管理,更好地了解社会问题的状况和趋势,为制定政策和开展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数字化转型使社会工作更加智能化和精细化,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

四、社会工作的国际化发展____年,社会工作在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深。

社会工作机构和组织与国际社会工作组织加强合作,共同研究和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

社会工作人员通过参加国际研讨会、交流活动等,增加了对国际社会工作领域的了解和认识,提高了自身的国际视野和专业水平。

同时,中国的社会工作经验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可,中国社会工作的经验和成果在国际间得到了推广和应用。

五、社会工作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____年,社会工作得到了更为全面和强力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社会工作是指为了解决个体、家庭、群体以及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而展开的专业化活动。

在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的社会工作领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正朝着更加完善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历史发展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慈善组织和慈善活动。

当时,许多外国的宗教组织和救济机构进入中国,开始在中国进行慈善和社会福利工作。

这些组织通过提供物质援助、教育以及医疗服务来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个体和群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逐渐建立了自己的社会工作体系。

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成立了第一个社会工作学院,开始培养专门的社会工作人员。

在这一时期,社会工作主要集中在为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提供援助和服务。

后来,随着经济改革的推进,中国社会工作逐渐向城市地区拓展。

现状目前,中国社会工作正面临着发展的新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中国社会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和需求。

与此同时,社会的多元化和个体需求的增加也给社会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

在中国,社会工作领域的机构和组织也在不断壮大。

政府、非营利组织和私营机构都在积极参与社会工作的推进。

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支持。

同时,非营利组织和私营机构在社会工作服务的创新和实践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中国社会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社会工作人员的数量和专业素质仍然不足。

相比于发达国家,中国的社会工作人员数量依然相对较少,而且专业素质和技能也需要进一步提高。

此外,社会工作服务的覆盖范围和质量也需要进一步改善,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

未来展望未来,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需要继续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提高对社会工作的重视程度,增加社会工作人员的数量并提升其专业能力。

同时,学术界和社会工作机构应该加强与实践的结合,推动社会工作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发展。

转型社会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战略选择

转型社会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战略选择

转型社会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战略选择郭伟和说中国社会处在转型过程,大致没有太大的争论。

然而,理解中国社会转型的理论视角则争议较大,笔者在这里无意去讨论哪个理论视角更有助于把握中国社会的转型过程,而宁可提出若干转型社会的议题,作为社会工作实践的核心。

第一个议题是,中国社会转型过程如何避免借所谓的市场神话,来掩盖资本和权力的结合。

亚当 斯密在其 国富论 里,论述一个基于分散原子化状态的买卖双方构成的自由交易市场体系,并且相信这个市场体系具有解放和促进社会平等的双重力量。

然而,理想的市场体系从来就是一个神话,作为合理化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的符号体系。

真实的资本主义,从马克思、到布罗代尔都在不断揭示其内在秘密,不是所谓的充分竞争的市场交易关系,而是具有从生产领域的专制和剥削,到利用和权力的垄断关系对各种社会关系的榨取和压迫。

所以,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也要警惕被市场的神话所欺骗,需要不断地考察资本主义如何隐蔽地建构起垄断联盟,支配一个原子化的劳动大军,形成一种自由的幻想。

第二个议题是,中国社会转型过程如何避免借所谓的市场效率,来掩盖对社会生活的非人道化破坏。

市场的神话不仅仅是自由和解放,还有价值导向的偏颇,把效率原则发挥到极致,当作一切社会发展的惟一评判标准。

这种基于功利主义的效率原则价值导向,发挥到压倒一切的霸权支配地位时,必然对所谓的平等、人道和正义等价值产生异化和压抑。

于是人不再是社会生活的缔造者和享用者,而成为资本积累的工具和物质消费的匮乏者和追求者;社会也不再具有多元文化模式的生态平衡,而是支离破碎、分崩瓦解。

第三个议题是,中国社会转型过程如何避免借所谓的社会分层和流动,来掩盖日益两极化、乃至断裂的结构性关系。

按照斯密的市场神话,市场转变过程应该带来社会收入的平等化效应,打破封建等级秩序;市场社会不会出现两极分化,适当的收入差距只是基于劳动效率、市场供求、个人风险控制等因素。

然而,斯密并没有看到这个理想状况的实现,我们大家也都没有看到这个理想的市场状况。

中国社会工作的现状与背景

中国社会工作的现状与背景
中国社会工作的 现状与背景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
目录

发中 展国 历社 程会
工 作 的

现中 状国
社 会 工 作 的

背中 景国
社 会 工 作 的

未中 来国 展社 望会
工 作 的
中国社会工作 的发展历程
起源与发展
起源:中国社会工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受到西方社会工作理念的影响
添加标题
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颁布,为社会 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添加标题
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 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发布,为社会 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指导
添加标题
1993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成立,推动了社会 工作教育的发展
添加标题
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修订,进一步 明确了社会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工作的重要性 :提高社会治理水 平,促进社会和谐 稳定
社会工作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社会 工作得到了快速发 展,成为国家治理 体系现代化的重要 力量
国际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与中国社会工作的关系
中国社会工作背景:改革开 放以来,社会工作逐渐兴起
国际社会工作对中国社会工 作的影响:引进先进理念、
方法和技术
和质量
社会工作服务 模式的发展: 加强社会工作 专业人才培养, 提高服务水平
社会工作服务 模式的推广: 扩大社会工作 服务范围,提 高社会工作服
务的影响力
社会工作服务 模式的国际化: 借鉴国际先进 经验,推动中 国社会工作服 务模式的国际
化发展
社会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与前景

本土化社区社会工作发展与面临困境

本土化社区社会工作发展与面临困境

本土化社区社会工作发展与面临困境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更多的社会问题随之而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现代社会产生了一些新的职业来解决这些问题,社会工作就是其中之一。

那么,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分享关于本土化社区社会工作发展与面临困境,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对社区工作的界定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更多的社会问题随之而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现代社会产生了一些新的职业来解决这些问题,社会工作就是其中之一。

社会工作是用来解决社会问题,特别是困难群体的问题,增进他们的福利和促进社会进步的职业。

社区社会工作是社会工的组成部分,对于社区社会工作的的界定有很多解释,周沛解释为:社区社会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的一种基本方法,它以社区和社区的居民为案主,通过发动和组织社区居民参与集体行动,确定社区问题与需求,动员社区资源,争取外力协助,有计划、有歩奏地解决或预防社会问题,调整或改善社会关系,减少社会冲突,培养自助、互助及自决的精神,加强社区凝聚力,培养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能力,发掘并培养社区领导人才,促进社区的进步。

王思斌对于社区工作的解释为:以社区及其成员整体为对象的社会工作介入手法,通过组织成员有计划的参与集体行动,解决社区文题、满足社区需要。

在参与过程中,让成员建立对社区的归属感,培养自助、互助和自决的精神,加强其社区参与及影响决策能力的能力和意识,发挥成员的潜能。

二、本土化社会工作的发展我国社会工作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恢复和重建,经历专业社会工作的恢复和拓展、专业社会工作实务和职业化探索、推进社会工作制度和体制建设三个主要阶段。

20多年来,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制度化取得了长久的发展,积累了本土化的初步经验,呈现一些显著的特点。

在未来的发展中,社会工作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社会的广泛支持,我国对专业社会工作实务的探索,以1997年上海市率先开展社会工作实务试验为起点;为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制度建设,民政部于2003年初向各省市民政厅局下发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通知》,要求有条件的地方积极进行社会工作职业化制度建设试点工作。

从历史的角度看社会工作的演变

从历史的角度看社会工作的演变

从历史的角度看社会工作的演变社会工作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

社会工作的发展与社会制度、经济发展和人们对社会公正的追求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社会工作经历了从简单的慈善救助到系统化的社会福利体系建立的演变过程。

一、早期社会工作的起源社会工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当时的社会工作主要依赖于家庭和亲属之间的互助关系。

人们通过家族和部落的力量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并且相互帮助面对一些困难和灾难。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工作逐渐从个人和家庭层面上升到社区层面。

二、近代社会工作的兴起在近代社会,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使得社会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和广泛。

社会问题和社会不公正的出现使得社会工作得到了更多的重视。

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工作逐渐从宗教机构和私人慈善组织的手中转移到了国家和政府的领域,形成了更加系统化的社会福利体系。

三、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与国际化20世纪中期以后,社会工作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与其他社会科学进行交叉研究。

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提高了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社会问题和社会需求。

与此同时,社会工作也开始在国际间进行交流与合作,借鉴各国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四、社会工作的现代转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社会工作也在不断发展和转型。

当前,社会工作的重点已经从单一的赈济救助转向了更为全面的社会服务和社会治理。

社会工作的范围逐渐扩大,包括但不限于社会福利、教育、健康、就业等各个方面。

同时,社会工作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开始采用更加灵活和高效的方式,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总结:社会工作的演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从早期的家庭互助到近代的社会福利体系建立,再到现代的社会服务和治理,社会工作的范围和功能不断扩大与深化。

我们应该重视社会工作的价值,支持社会工作者的努力,共同推动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的实现。

我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与社会化

我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与社会化
参考 资料 :
1 、( 美)戴维 ・ 波普诺著,《 社会学》第十版, 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版。 2 、郑杭生主编,《 社会学概论新修》修仃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版。 3 曾家达等, ( 社会工作在中国急剧转变时期 的定位》 ,( ( 社会学研究 》2 0 0 1 年第2 期。
二、 我国社会工作在专业化、 职业化和社会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的重大转型时期,工 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社会工作面对社会现 实和社会变革的挑战,结 合中国文化社会现 实,迎来了自身建设和发展的大好时期,将占 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全面审视我国目 前的社会工作,我们将会发现我国社会工作在 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等方面都存在严重不 足与问题 。 1 、专业化方面的不足与问题 社会工作从早期的慈善事业发展到现在, 其专业性越来越强,世界各国都在高等院校设 立专门学科 ,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训练 ,使他 们接受相关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知识,并 受到规范的实践培训,从而保证社会工作科学 而有效地进行。可以说社会工作在我国作为独 立的专业还处于萌芽阶段,真正用科学态度进
业学 科 。
行社会工作的专业研究还刚刚开始。 一、我国社会工作的对象、 2、职业化方面的不足与问题 范围及作用 中国社会工作这一行业正逐步为社会熟悉并 接受,但由于不足和问题不断出现,影响着它 的行业发展和社会地位。 ( 1)职业规范体系尚未建立健全。 ( 2 )职业地位尚不确定, 社会地位不高。 ( 3 )职业教育缺乏职业性。 3 . 社会化方面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实际生活中,人们需要社会学的引导,来理 解社会变迁与自己、与周围人、与本地区、与全 社会的关系, 从而理解自己的地位和前程。但是 我们在社会学知识社会化、社会工作社会化方面 做得很不够。 ( 1 )社会学知识不能大众化,社会工作不能 社会化。 ( 2 )技术手段落后,方式方法老套,工作效

探索中国社会工作的转型与发展之路——《中国社会工作模式的转型与发展》前言a

探索中国社会工作的转型与发展之路——《中国社会工作模式的转型与发展》前言a

探索中国社会工作的转型与发展之路——《中国社会工作模
式的转型与发展》前言a
李迎生
【期刊名称】《社会建设》
【年(卷),期】2017(000)001
【摘要】《中国社会工作模式的转型与发展》是由作者相关专题论文选辑而成的一部专著,旨在系统探索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社会工作恢复重建以来中国社会工作的转型与发展之路。

全书正文由六大部分共26篇文章构成,另加一个附录。

其中,正文六个部分内容涉及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总体思考、社会问题与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实务的转型、宏观社会工作的转型、志愿服务与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等。

本书对新时期我国社会工作、社会治理事业的发展、建设、改革、创新具有参考价值。

本书对我国社会工作学科的本土化建设也具有参考价值。

【总页数】7页(P90-96)
【作者】李迎生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6
【相关文献】
1.中国社会工作行政化发展模式及其转型 [J], 徐道稳
2.转型社会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战略选择 [J], 郭伟和
3.嵌入性发展格局下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的探索——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10年年会述评 [J], 李晓凤;漆志超
4.探索中国社会工作的转型与发展之路——《中国社会工作模式的转型与发展》前言① [J], 李迎生;
5.中国社会工作行政化发展模式及其转型 [J], 崔艳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3未来三年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展望

2023未来三年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展望

2023未来三年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展望一、引言社会工作者作为一个专业领域,在我国已经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一份工作。

随着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化,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也愈加重要。

本文将对未来三年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展望进行探讨。

二、行业背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变革日新月异。

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

社会工作者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专业人士,他们的工作范围日益扩大。

已经不再只是面对弱势群体提供援助和服务,如今他们还参与到社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

三、专业化发展未来三年,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发展将加速专业化转型。

首先,社会工作者将面临更高的专业要求。

他们需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精通社会工作知识和技能,并持续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自身水平。

其次,社会工作者要积极参与社会工作的研究,关注学术进展,不断提出新颖的理论和实践,以推动社会工作领域的发展。

四、多元化服务未来三年,社会工作者在提供服务方面将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他们将更加注重个案管理和集体服务的结合,寻求更全面的解决方案。

同时,社会工作者还将积极参与社会创新,推动社区发展,提供更多领域的服务,如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

通过多元化服务,社会工作者将更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五、智能化辅助未来三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模式也将发生变革。

智能化辅助将成为社会工作者的新趋势。

社会工作者将更加依赖信息化技术,通过数据分析和智能算法帮助他们更好地识别问题和解决方案。

人工智能将为社会工作者提供更准确和高效的工作支持,提升工作效率。

六、职业保障与发展未来三年,社会工作者将享有更完善的职业保障与发展机制。

首先,社会工作者的劳动权益将得到更好的保护,比如加强劳动合同制度,提高社会工作者的工资待遇和福利保障。

其次,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发展通道将更加畅通,有更多的晋升机会和专业培训项目。

这样有利于社会工作者提高专业素质,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

七、专业伦理未来三年,社会工作者的职业伦理将日益重视。

第2讲: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

第2讲: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

古罗马:人们强调责任观,认为富人为 穷人解除痛苦是一种重要的宗教上的责 任,并且认为,富人在帮助穷人的时候 只有使穷人不失去尊严,才能更显现出 富人的尊贵。毫无疑问,这影响着富人 对穷人的帮助,影响着人们对帮助他人 的看法。
希伯莱时期:人们主张正义,认为人们 应该公平地享有财富,托马斯.阿奎那 认为,公平即大同与分配。与中国的 “大同社会”类似;这对后来社会工作 中强调社会公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目标:
微观:使贫民获得物质帮助和各种建议。
宏观:使伦敦的慈善事业组织起来,使 之密切配合,发挥最合理的作用。
慈善组织会社对社会工作的贡献:
①友善访问员开展的“个别化”调查成 为个案工作的开端;
②慈善组织为解决社区问题采取的方法 也为社区组织工作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4. 睦邻组织运动
(三)专业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 1.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的依据 2.专业社会工作的起源及其初步发展 3.社会工作三大专业方法相继形成并各
领风骚 4.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整合 5.21世纪的社会工作
1.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的依据 专业社会工作产生于19世纪末20
世纪初,因为这一时期的西方社会,不 仅存在着贫穷问题,而且还出现了许多 新的社会问题。
2.专业社会工作的起源及其初步发展
里士满1917年出版的《社会诊断》标志 着专业社会工作的产生。
社会工作培训和教育为社会工作专业化 提供了制度性前提。

1912年波士顿社会工作学院开设了《医
疗社会工作》课程。

1932年美国社会工作协会成立了,颁布
了“最低限度课程”,也就是一年制的大学
教育方案。
3.社会工作三大专业方法相继形成并各 领风骚。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考研笔记整理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考研笔记整理

精心整理第一节社会工作的缘起与发展第二节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一)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发端于西方社会,崇尚个人的价值,鼓吹人道主义为社会工作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也引发了众多社会问题。

(二)生活质量的提高与社会工作领域的扩大“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战略社会工作的领域:(一)按服务对象的生理和特征分类生理:儿童、少年、青年、老年、妇女、残疾人社会工作;(二)按困难类型分类:日常生活问题、就业方面的问题、个人行为方面的问题;(三)以社会工作的特点分类救助性、帮助性、发展性社会工作第三节社会工作的内涵与类型社会工作的定义:(一)社会工作的不同内涵专业性;过程论;艺术(技巧)论(二)社会工作的一般性定义: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服务活动。

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的关系社会工作的结构:的理解。

社会个案工弱势群体争取合法地位和权力。

(二)社会工作与经济学的关系:二者关系集中体现于福利经济学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福利经济学认为社会财富更多地应用于福利事业是社会财富效用的最大化。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功能第一节社会工作者及其角色社会工作者的特征(一)什么是社会工作者: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二)社会工作者的一般特征:认同社会工作价值、从事社会福利服务、掌握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的作用:(一)助人过程的特征:帮助他人获利、合作过程、不对称互动(二)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的地位:助人活动的发动者、推进合作、提供服务。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服务提供者、工作对象的支持者、合理行为的倡导者、社会工作过程的管理者、福利资源的获取者、社会政策的影响者。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功能功能的涵义与类型式。

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行政化的组织模式和行政性、半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

社会工作数字化转型的困境、成因及解决路径

社会工作数字化转型的困境、成因及解决路径

社会工作数字化转型的困境、成因及解决路径社会工作数字化转型的困境、成因及解决路径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

社会工作作为一项关系到民生福祉的重要工作,其数字化转型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然而,社会工作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从困境的成因、困境类型和解决路径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困境的成因社会工作数字化转型的困境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因。

1. 技术基础不足:社会工作单位普遍技术水平较低,对数字化转型缺乏理解和认识。

同时,由于历史原因和资金问题,社会工作单位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也较为薄弱。

2. 人员素质不适应: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普遍年龄较大,对于信息技术的接受能力和应用能力有限。

他们缺乏数字化转型所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也没有良好的学习平台和机会。

3. 数据隐私和安全风险:社会工作涉及大量的个人隐私数据和敏感信息,一旦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发生泄露或被非法利用,将会对公民权益产生严重的损害。

因此,社会工作单位对数据的安全保护工作必须严谨而周密。

4. 社会工作特殊性质:社会工作的本质决定了其不能完全依赖技术,需要人际关怀和情感支持,而这些无法被数字化所取代。

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需要找到人与技术的平衡点。

二、困境类型社会工作数字化转型的困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技术障碍:技术基础设施薄弱、数据录入困难、信息系统无法互联互通等。

2. 高成本压力:数字化转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于社会工作单位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3. 数据安全风险:数据的泄露、丢失、被篡改等风险一直存在,缺乏有效的数据安全保护机制也成为困扰社会工作单位的问题。

4. 人员培训和适应问题: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对数字化转型的理解和认同程度不高,缺乏相应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导致技能的匹配和人员的适应性不足。

三、解决路径要解决社会工作数字化转型中的困境,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性的措施和路径。

社会工作的整合与本土化——对当代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几点看法

社会工作的整合与本土化——对当代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几点看法

社会工作的整合与本土化——对当代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几点看法发表时间:2012-06-04T17:11:09.077Z 来源:《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年3月(下)供稿作者:程培[导读] 专业价值观的树立主要受到个体原有的传统观念或现行的社会理念的影响。

程培(河北大学政法学院2009级社会工作专业,河北保定 071002)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3-0000-01摘要:社会工作在我国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整合和本土化的必要性,在整合过程中,社会工作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传统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现有的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的社会运行机制。

如何应对困境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本土化;专业价值观;社会工作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社会成员面临着来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和问题,社会组织存在着整合和革新的必要性。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只有扎根于适合中国国情的土壤中,才能真正融合到中国社会生活中。

在微观层面帮助社会成员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提高适应生活的能力和生活幸福感,促进个人发展,进而在宏观层面解决社会问题,保持社会公平公正,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社会变迁。

社会工作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的努力,大学生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能够成为推动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创新的外在力量。

一、社会工作整合和革新的必要性作为一门专业,社会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整合和革新的必要性。

社会工作的理论来源广泛,大量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学科中汲取精神力量,这是社会工作能够广泛应用与解决社会各方面问题的优势所在,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局限了社会工作发展的独特性。

融百家之长而形成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的专业,应该成为社会工作努力的一个方向。

实践上,社会工作是以助人自助为价值理论,运用专业知识,调动各方资源来帮助有需要的成员的活动。

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的转型与创新

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的转型与创新

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的转型与创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问题也随之增加,这些问题需要社会工作者借助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来解决。

社会工作的服务模式是个似乎有点晦涩而不好理解的话题,但是,对绝大多数的社会工作实践来说,其实是非常关键且有意义的主题。

因为,服务模式不仅是理论内容的延伸和体现,更是导向实践工作与服务效果的重要指导意义。

本文通过对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的分析和研究,总结了转型和创新所涉及到的具体方面,旨在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的了解服务模式的意义和价值,进而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提升服务质量,为社会造福。

一、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的重要性目前,我国社会各类问题居高不下,尤其是社会结构的转型和变革,使得许多个人和群体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和挑战。

面对这些问题,政府部门已经迅速地采取了各种措施,但是这些措施有时候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有时候还会产生新的问题和问题后遗症。

因此,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工作的服务模式要针对社会的问题进行适应性调整,为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社会问题提供相应的服务。

所以说,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的转型和创新既是服务质量的保证,也是社会治理效果的体现。

二、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的基本特征和类型社会工作服务模式有很多基本特征和类型,这些特征和类型决定了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的三维结构。

1. 基本特征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方面:(1)取得服务对象的信息和信息的披露(2)服务对象的评估(3)服务方式的选择(4)服务的持续性(5)服务成效和衡量标准的确定2. 主流服务模式目前,主流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主要有以下方面:(1)社区服务模式(2)社会组织服务模式(3)政府和非政府合作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4)个性化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5)任务驱动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三、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的转型和创新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的转型和创新是社会工作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里我们依次从服务对象和服务方式两个方面入手,对这一过程进行分析。

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一、起源与兴起农村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的农村社区服务。

当时,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农村社区的发展,提出了“村治”的概念,强调以乡村为单位,通过社区合作来实现乡村的发展。

在此背景下,农村社会工作逐渐兴起,其核心理念是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促进农村社区的进步和发展。

二、发展与转型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农村社会工作逐渐从单纯的社区服务向更广泛的社会服务领域拓展。

在农村扶贫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农村社会工作开始更加注重解决农村社区发展中的人际关系、社会参与、社区发展等问题。

同时,对于农村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关注也成为了农村社会工作的重点。

三、政府推动与试点近年来,政府对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

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农村社会工作的快速发展。

其中,“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村社会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各地政府积极开展试点工作,探索适合本地特色的农村社会工作模式,为全国范围的推广积累了经验。

四、现状与前景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在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村治理水平等方面,农村社会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农村社会工作也面临着人才短缺、资金不足等问题。

然而,随着政府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以及社会各界对农村社会工作的关注和支持,未来我国农村社会工作有望实现更加快速和稳健的发展。

未来,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将进一步拓展,从基本的民生保障向教育、文化、环保等更多领域延伸。

同时,对于农民的需求也将更加关注和回应,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服务活动,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此外,未来的农村社会工作将更加注重创新和科技应用。

在传统的工作方法基础上,将引入更多的科技手段和数据分析方法,提高农村社会工作的针对性和效率。

例如,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农村社区进行深入分析,为制定更加精准的扶贫发展策略提供支持。

社会工作四大模式(社区发展模式、社会计划模式、社会行动模式、社区照顾模式)

社会工作四大模式(社区发展模式、社会计划模式、社会行动模式、社区照顾模式)

社会工作四大模式(社区发展模式、社会计划模式、社会行动模式、社区照顾模式)一、社区发展模式社区发展模式的定义:是指通过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互助合作,再加上上级政府和外界机构组织的协助和支持,动员社区内外资源,解决社区问题,满足居民需求的一种工作模式。

该模式强调的是居民的参与和合作沟通,注重居民在参与守区发展过程的个人能力、公共意识和社区归属感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社区物质环境的建设。

(二)社区发展模式的特点:1、该模式起源于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发展,之后被发达国家的城市社区工作借鉴,成为世界上促进社区发展和开发的主要模式。

2、该模式对社区硬件环境建设和社区中的人的发展双重目标并重,而且认为社区发展中人的能力提高、公德意识培养、社区归属和认同感的培养比简单的物质环境的建设更重要。

3、该模式所用的工作思路基本上是引导居民参与、和各级各个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通过协作来解决社区问题,尽量化解矛盾,不太注重冲突和抗争。

4、该模式因为强调人的发展是第一位的,所以开展工作起来难度较磊,不如简单的社区物质环境建设,只要有钱就可以。

但是也正因为如此,其工作成效才会更加持久,也才会更有利于基层民主的建设和培养(三)该模式在中国的适用性中国当前的社区建设提倡的基本思想是和社区发展模式相一致的。

比如在中共中央办公厅颁布的2000年23号文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就明确提出“坚持政府指导和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充分发挥社区力量,合理配置社区资源,大力发展社区事业,不断提高居民的素质和整个社区大的文明程度,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

中国社会有着和谐共识的传统文化基础,注重乡土意识和邻里互助,又加上新中国政府对基层社区高度重视居民自治的基层民主建设,这些都是适合社区发展模式的有利条件。

当然,因为我国传统的高度统一的单位制组织结构还未转化为功能分化的多元组织结构,政府部门习惯于对基层社区下命令,实行行政领导,又加上市场经济机制的扩大侵对影响居民关心参与社区公共发展。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领域,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下面将从三个阶段来介绍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是起步阶段。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农村社会秩序的混乱、城市贫困人口的增加以及失业、犯罪等问题的出现。

这些问题促使中国开始关注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需求,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新兴职业开始进入中国。

在这一阶段,社会工作主要由政府和社会团体开展,以提供基本的社会救助和服务为主。

第二阶段是发展阶段。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关键时期。

随着经济改革的推进和社会转型的加速,社会问题进一步凸显,社会工作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政府开始加大对社会工作的投入,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法规,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也开始设立社会工作专业,并培养相关人才。

社会工作的领域也逐渐扩大,不仅包括社区工作、儿童福利、老年服务等传统领域,还涉及到心理咨询、社会工作者培训等新兴领域。

第三阶段是专业化阶段。

进入21世纪,社会工作在中国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给社会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社会工作逐渐从政府和社会团体的单一主体发展为一个多元化的体系,包括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多个参与主体。

同时,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也得到了提升,社会工作师资队伍逐渐壮大。

此外,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践也不断创新,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中国特色,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工作模式和方法。

总的来说,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专业化阶段。

随着社会问题的增加和社会需求的不断提升,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凸显。

未来,随着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变化,社会工作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社会稳定和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工作模式的转型与发展摘要:中国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政府包揽、“差序格局”、非专业性的社会工作模式,因在社会快速转型期遭遇严峻挑战而开始了自身的转型进程。

这种转型因适应了社会变迁的需要与服务对象的多样化需求,业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由于实际社会工作的制度惯性与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不足,目前中国的社会工作发展尚存在着两种模式并存、过渡性、不平衡性和民间组织发育不良等问题。

中国社会工作模式必须在结合中国国情、借鉴国际通则、克服自身缺陷的基础上,实现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中国社会工作模式转型发展一、中国社会工作模式研究的意义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有着许多面孔的综合助人专业,它同时具有实践、专业和制度三个层次的意义。

[②]首先,社会工作是一种制度。

社会工作属于社会福利制度的发送体系,其本身也是一种社会制度设置。

社会工作强调提供服务、解决具体问题,是整个社会福利体系的一个层面,它直接决定了社会福利制度目标的达成;其次,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活动,具有实践属性。

西方社会工作,最初起源于XX团体和上层人士的慈善救助活动,作为一种职业,社会工作在现代社会仍以其助人活动发挥了巨大功能,在实务领域,社会工作包括个案、小组和社区等一系列的实践方法,社会工作之所以是社会福利制度的发送体系,也是由其实践取向决定的,没有社会工作的助人行动,社会福利资源就无法通达地输送到社会成员那里;第三,社会工作是一门专业,具有完整而科学的专业体系,包括专业知识、专业伦理、专业团体和专业技能等。

社会工作的专业性是社会工作专业化的结果,西方社会早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引发了众多社会问题,使得人们对社会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慈善救助活动无法适应这种要求,社会工作知识和技能随即趋于专业化。

本文主要立足于社会工作制度层面进行探讨,其它两个方面则较少涉及。

制度(Institution)是新制度主义的基本X畴。

新制度主义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诺斯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或在形式上是人为设计的构造人类行为互动的约束,是一系列被设计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X”。

[③]在新制度主义那里,制度概念的涵义涉及非常广泛,既包括规则和程序,也包括组织本身;既有政治、经济和技术等方面的因素,也把文化、道德甚至意识形态等纳入其中。

本文借用新制度主义学派关于制度的概念,从制度结构、制度运作,以及文化因素三个方面,尝试性地将社会工作制度界定为:由现代社会设计出来的规定专业助人活动的一系列结构要素、运作程序和文化环境的总称,其中制度结构包括社会工作主体与对象等要素,制度运作包括社会工作程序、机制与过程,文化环境涉及对社会工作产生影响的直接与间接环境。

一般而言,模式是一种理论简化,是对现实事件的内在机制和事件之间关系的直观、简洁的描述,表明事物结构或过程的主要成分及其相互关系。

社会工作制度模式是对社会工作制度特征的概括性描述,它向人们概括地描述社会工作制度的结构、运作和文化背景,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社会工作模式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领域等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中国社会工作模式意指,在中国特定文化环境中,社会工作制度在结构、运作方面的具体情形、本质特征及发展演变。

中国传统的社会工作模式和起源于西方的现代社会工作模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需要,西方社会工作模式开始引进,传统社会工作模式与专业社会工作模式出现了并存、磨擦、交流、融合(本土化)的过程,中国社会工作模式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型。

鉴于目前学术界有关社会工作模式研究十分缺乏、中国社会工作模式研究尤为罕见的现实,研究中国社会工作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研究中国社会工作模式能够使学界从制度变迁的纵深层次,对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脉络有更为良好的把握。

现在针对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历史的研究不少,但梳理线索、罗列事件的多,归纳总结、高度概括的少,从社会工作制度本身的发展演变角度说明问题的就更少。

虽然梳理线索、回顾事件的研究不可或缺,也是研究本问题的必经阶段,但是反复重叠的“编年史”形式的研究,实不如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大背景,作深入而概括的模式分析。

其次,研究中国社会工作模式,并将其与国际模式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发现中外模式的差异,进而可以发掘社会工作模式的本土特色。

纵然,总结国际社会工作的一般模式,目的在于为中国社会工作模式的转型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照,但这种借鉴与参照的基础性工作却是两种社会工作模式的细致比较。

通过理性分析和细致比较,可以找出中国传统社会工作模式与国际社会工作一般模式之间的不同之处,这些不同之处有些正是中国社会工作模式的本土特色,挖掘本土特色,社会工作才能开辟出更大的发展空间。

最后,以国际社会工作一般模式为参照,研究中国社会工作模式,可以找到差距、明确发展方向。

众所周知,中国的专业社会工作源于西方,在上世纪曾一度被中断,加上计划经济下政府对经济社会生活采取干预手段,致使中国专业性社会工作发育迟缓、与国际模式差距明显。

因此,概括说明中国社会工作模式的发展演变,总结介绍社会工作的国际模式和一般发展经验,目的正在于,可以准确把握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现状,进而找准我们的差距,唯此才能明确中国社会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计划经济下中国社会工作模式的特点我国社会工作思想与实践自古就有,但现代或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发轫于1922年,当时的燕京大学成立社会学系,其宗旨和原则是培养专门的社会服务理论和实务人才。

当时国内的社工实务主要以农村社区工作为主,乡村建设运动是比较著名又有较大影响的实务运动,“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李景汉等一批学者希望通过知识分子下乡,开展平民教育,唤起多数民众的自觉,改造乡村社区,推动乡村建设”。

[④]建国后,专业意义的社会工作由于高校社会工作教育被取消而中断了近40年。

效仿前苏联,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逐步建立了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福利制度,而社会工作(实际社会工作)作为社会福利制度中最具实践性部分,在当时经济社会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计划经济下,民政部门、工会、妇联和共青团等行政性和半行政性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都不同程度地承担着社会工作职能,它们的工作领域、服务对象以及工作目标等与现代专业社会工作比较接近。

在计划经济下,政府是社会工作的唯一主体,政府通过企业(单位、集体)、民政系统,以及人民团体、福利性事业单位等三大部门履行社会服务职责,这三大部门通过一系列服务过程,将社会福利和服务资源输送到各类社会成员(对象)那里。

其一,国有、集体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

国家通过制度安排为全体城镇国有、集体企业的劳动者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提供养老、医疗、住房、教育和救助等基本保障和服务,这一途径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包揽社会福利和服务的主要方面;其二是如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福利事业单位。

这类单位和团体是准政府部门,在计划经济时期具有行政性和半行政性特点,也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工作职能,为所涉及的群体提供一定的福利服务;其三,民政系统。

长期以来,实际承担社会工作最多、最典型的政府部门都可被划归民政系统一类。

社会工作的这三条途径其服务对象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城镇人口和部分农村人口。

概而言之,计划经济下的中国社会工作模式具有以下几大特点:(一)政府包揽——单位承办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社会工作呈现“政府包揽”的局面。

自建国时始,政府在几十年时间内,不但为实际社会工作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架构和政策体系,而且为当时社会中几乎所有福利和服务提供全额资金支持,更主动参与到具体的福利和服务实践中去,而这些方面工作都是靠各种类型的“单位”来承办的。

这里的“单位”是一个类概念,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各种所有制性质企业、政府行政部门,以及各类事业单位的总称,经历过计划经济的人对这一词汇并不陌生,计划经济下的社会成员首先就是“单位人”。

计划经济下,政府对经济运行采取计划和干预的方式,各种单位都需接受政府指令,也为政治稳定尽可能多地吸纳社会成员就业。

除就业福利外,“单位承办”还包括其它诸多内容,如单位为职工办理各种社会保险;承担了职工的各种日常福利,如子女教育、退休人员养老和公共住房等,甚至职工家庭的婚丧嫁娶和柴米油盐等物品的供应也在其中(各种形式的补贴);政府和单位出资帮助困难职工家庭,从生活救助到医疗、养老等服务无所不包,等等。

所以,计划经济下的单位承担了政府福利和服务职能,是整个社会工作模式的关键环节。

在这一时期,政府对城镇就业人口采取的是一种“普惠型”社会工作体制,相对而言,对城镇其它类型的就业者、非就业人口和农民采取的则是一种“补救型”体制,政府对这些社会成员中的困难群体的福利职责是依靠民政部门和具有福利性质的事业单位、人民团体来履行的,具体形式有政府救济、社会(集体)帮扶等。

(二)以职业身份为基准的差序格局从社会工作涉及的对象或覆盖的人群来看,计划经济下我国社会工作大致呈现一种“差序格局”。

计划经济下,我国社会工作的对象,在社会福利和服务的享有上存在较大差别,而这种差别呈现出同心圆,或者说波浪形结构,暂且以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命名之。

这个结构分为五个层次,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人群是政府行政人员及参公管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而以此为圆心向外扩展,依次包括国有企业职工和一般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其家属、集体企业职工及其家属、城镇其它类型就业者和非就业居民,以及广大农民。

同时,计划经济下我国社会工作运作和实施的标准是按照社会成员的职业身份来划分的。

由于当时人们的各种福利和服务待遇的享有主要由所在单位来完成,所以根据人们所属单位性质的不同,即人们职业身份的不同,相应地获取福利资源和社会服务的机会以及获取量也有着较大的差异。

这其中,“城乡人口由于户籍限制,政府供给的福利资源和公共服务有着巨大的差别”。

[⑤](三)非专业性上世纪五十年代,社会工作在高等学校被停办,直接造成了我国近40年没有专业社会工作教育,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中断了。

因此,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社会工作实务具有非专业性的特点,这方面的表现是,实际社会工作人员知识背景的非专业性、社会工作实务方法的非专业性、社会工作实践过程的非专业性和社会工作目标的非专业性。

首先,计划经济时期实际社会工作人员基本没有受过专业教育,因而工作方法不专业。

除了物质帮扶外,就是精神激励、思想疏导、组织动员和政治宣传等,而专业社会工作除了基本的个案、小组和社区三大方法以外,还发展出个案管理、社会工作督导和行政等一系列科学方法,这些方法里又包含了众多具体实务技巧,保证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其次,计划经济下的社会工作实施过程一般是先集体、后个人,即首先通过组织和动员,然后对效果不明显的对象施以个别说服与教化,这与专业社会工作尊重个人差异有着很大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