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分流河道储层隔夹层研究——以H油田沙二段为例

合集下载

水下分流河道带砂体内部构型解剖研究及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地区长8段为例

水下分流河道带砂体内部构型解剖研究及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地区长8段为例

石油地质与工程2021年3月PETROLEUM GEOLOGY AND ENGINEERING 第35卷第2期文章编号:1673–8217(2021)02–0023–07水下分流河道带砂体内部构型解剖研究及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地区长8段为例王楠1,2,王继伟1,2,王芳1,2,范峥3,张普刚3(1.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18;2.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18;3.北京瑞马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102200)摘要:吴起地区长8段为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以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为主,储层主要发育于水下分流河道微相。

区内长8段油藏具有储量规模大、储层渗透率低、砂体变化快、油层连续性差、单井产量较低等特征,为实现水平井规模效益开采,在水下分流河道带砂体内储层构型要素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应用构型要素电测响应模式,重点开展了水下分流河道带单砂体构型解剖研究,分析了储层构型、砂体展布特征,提出了区内长8段浅水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单一水下分流河道带和复合水下分流河道带的沉积模式,建立了一套分流河道型浅水三角洲储层构型解剖方法,为研究区水平井部署和水平段轨迹优化调整及预测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三角洲沉积;单砂体;构型要素;沉积模式;水平井中图分类号:TE112.221 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internal configuration anatomy of sand body in underwaterdistributary channel zone--by taking Chang 8 reservoir in the Wuqi area of the Ordos basin as an exampleWANG Nan1, 2, WANG Jiwei1, 2, WANG Fang1, 2, FAN Zheng3, ZHANG Pugang3(1. Research Institute of Exploration & Development, Changqing Oilfield Company, PetroChina, Xi'an, Shannxi 710018,China; 2. 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for Exploration & Development of Low Permeability Oil & Gas Fields, Xi'an, Shaanxi 710018, China; 3. Beijing Ruima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102200, China) Abstract: The Chang 8 reservoir in Wuqi area is a shallow water delta deposition, mainly composed of delta front sub-facies. The reservoir in this area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rge reserves, low permeability, rapid sand body change, poor continuity, etc., and the single well production is low.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large-scale development of horizontal wells,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detailed single sand body configuration anatomy research. Acco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interface in single sand body configuration, the Chang 8 reservoir is developed in composite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zone.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the configuration element logging interpretation is carried out by using element electrical logging mode. The reservoir configuration and sand body distribution law are carried out by using configuration analysis method. The depositional models of shallow water delta, single underwater belt and composite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belt are proposed. A set of anatomical method of distributary channel type shallow water delta reservoir configuration is established, which can optimize horizontal well deployment and horizontal section trajectory.Key words: delta deposition; single sand body; configuration elements; sedimentary models; horizontal wells收稿日期:2020–09–08;修订日期:2020–11–19。

水下分流河道内部储层建模方法_以PB油田一个典型多期次水下分流河道为例

水下分流河道内部储层建模方法_以PB油田一个典型多期次水下分流河道为例

[收稿日期]2009-05-08[基金项目]四川省重点科技项目(07jy029-144)。

[作者简介]向传刚(1982-),男,2004年大学毕业,硕士,助理工程师,现主要从事多学科油藏描述方面的研究工作。

水下分流河道内部储层建模方法)))以PB 油田一个典型多期次水下分流河道为例向传刚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七采油厂,黑龙江大庆163517)[摘要]目前P B 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属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其水下分流河道内部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注入剂驱油效率高低的关键地质因素。

应用地质、测井等资料,分析了一个典型多期次水下分流河道的内部储层模式及沉积结构特征,建立了该河道内部三维地质模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河道内部储层及非均质性情况,对该类储层剩余油挖潜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水下分流河道;储层模式;地质模型;P B 油田[中图分类号]T E122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52(2010)03-0038-05PB 油田厚油层以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主要储集体,是该油田剩余油挖潜的主要目标。

进一步刻画多期次水下分流河道内部非均质性,建立反映该类油层单砂体层内和平面非均质性的精细三维地质模型,可为预测和精细挖潜老区油田剩余油奠定基础。

笔者拟以PB 油田五断块一个典型的多期次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例,探讨反映该类河道砂体内部储层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

1 单期次河道砂体垂向识别PB 油田葡Ñ组油层为三角洲前缘相沉积,按照/旋回对比、分级控制、不同相带区别对待0的原则,共划分出11个小层和26个沉积单元[1],其中6~9小层沉积期湖平面比较稳定,升降变化不大,此时形成的地层为一套进积-加积的沉积序列。

其厚油层单成因砂体的主要沉积微相类型为水下分流主河道,以多期次垂向加积为主。

随着近年来层次结构分析思想的提出[2],以测井曲线和前期地质认识为基础,在垂向上可进一步将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划分出比沉积单元单成因砂体更低级别(七级)的层次(表1),识别出单一期次的河道垂向加积体。

基于构型单元的储层质量分布模式--以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8砂组厚层河口坝砂体为例

基于构型单元的储层质量分布模式--以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8砂组厚层河口坝砂体为例

基于构型单元的储层质量分布模式--以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8砂组厚层河口坝砂体为例张友;侯加根;曹彦清;郑兴平;邵冠铭;贾俊山;白晓佳;段冬平【摘要】以取心井岩心、薄片、扫描电镜、测井资料及生产动态分析为基础,采用“垂向细分”、“侧向划界”以及“平面组合”的思路,针对胜坨油田二区厚层河口坝砂体,按复合河口坝、单一河口坝及单一河口坝内部增生体3个层次进行构型单元的逐级解剖,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基于构型单元的储层质量分布模式。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构型单元内部储层参数分布规律分异性较强。

Ⅰ类和Ⅱ类储层主要分布于河口坝主体,Ⅲ类储层多分布在河口坝侧翼以及河口坝内部夹层的遮挡区,Ⅳ类储层则集中分布于席状砂。

此外,结合生产动态数据等探讨了注水开发过程中不同构型单元内储层参数的动态变化特征。

其中,储层孔隙度随注水开发的进行总体趋势是增大的,但变化幅度不大。

坝主体孔隙度增幅最大,坝侧缘次之,席状砂基本不变。

储层渗透率的趋势既有增大、又有减小。

随注入水的不断冲洗,坝主体等高-特高渗储层有效渗透率升高,坝侧缘、水下分流河道等中-低渗储层渗透率降低,席状砂等低渗储层基本不变。

储层孔隙度增加幅度较渗透率小得多。

从低含水到特高含水阶段,不同构型单元的粒度中值都有所增大,泥质含量均降低。

%Based on core,thin section,SEM,well logging data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 and guided by reservoir configu-ration theory,configuration analysis of thick mouth bar sandstone in the second block in Shengtuo oilfield was carried out at three levels including composite mouthbar,single mouth bar and internal accretion within single mouth bar.On this basis,reservoir quality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different configuration units were analyzed.Result indicates that reservoir parameters of differentconfiguration unit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ClassⅠandⅡreservoir s mainly occur in the major parts of mouth bars.ClassⅢreservoir is generally distributed on flanks of mouth bar and under interlayers in the interior of mouth bars, while Class Ⅳ reservoirs mainly occur in sheet sands.In addition,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reservoir parameters in different configuration unit during waterflooding were discussed by using performance data.The reservoir porosity increased during waterflooding as a whole,but changed slightly.The largest increase appeared in the center of mouth bar,followed by bar flank,and nearly no changes occurred in sand sheet.In contrast,reservoir permeability showed different trends in different configuration units.Some units increased while others decreased.With constant flushing of injected water,effective permeability increased in high or ultra-high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such as mouth barcenter, decreased in middle or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like bar flanks and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s and remained unchanged in low-permeability sheet sand.The amplitude of porosity increase was much smaller than that of permeability. Median grain size of different configuration units all increased to some extent at both low and high water-cut stages,while clay content decreased.【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11页(P862-872)【关键词】河口坝;储层构型;沙河街组;胜坨油田二区【作者】张友;侯加根;曹彦清;郑兴平;邵冠铭;贾俊山;白晓佳;段冬平【作者单位】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23; 中国石油碳酸盐岩储层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23;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23; 中国石油碳酸盐岩储层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23;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23; 中国石油碳酸盐岩储层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23;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00;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841000;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上海20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3目前,地下储层构型主要应用于曲流河及辫状河方面。

河流相储层隔夹层成因及识别

河流相储层隔夹层成因及识别

河流相储层隔夹层成因及识别[摘要] 河流相储层隔夹层是形成陆相储层非均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储层精细描述的重要内容,其对剩余油分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河流相隔夹层成因的全面分析,得到了河流相隔夹层可以分为沉积成因和成岩成因两类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利用岩心资料及测井资料研究了其识别方法并提出了识别步骤。

[关键词] 河流相隔夹层成因识别步骤[Abstract] The intercalations in reservoir of fluvial phas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controlling the non-marine reservoir aeolotropic and a major content of reservoir fine description. Though the analysis on genesis of intercalations, a conclusion is achieved that the fluvial phase intercal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such as sedimentary and diagenesis origin. Based on that, the identification and its step is brought forward with the core and well logging data.[Key words] fluvial Phase intercalations genesis identification step隔夹层是形成河流相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导致油田开发后期水淹形式复杂的主要地质因素[1]。

所谓隔夹层,即储层中对流体能起遮挡作用的岩层。

通常人们将小层之间的这种岩层称为隔层,而把小层内的这种岩层称为夹层[2]。

喇萨杏油田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剩余油分布研究

喇萨杏油田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剩余油分布研究

喇萨杏油田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剩余油分布研究肖洪伟【摘要】喇萨杏油田已进入特高含水期开发阶段,剩余油高度分散,厚油层基本上层层见水,但是未水洗厚度比例仍占25%,剩余储量主要集中在河道砂储层,占水驱剩余地质储量的70%。

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典型的河道砂体,主要分布在大庆喇嘛甸至杏树岗的非主力油层。

以喇萨杏油田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密闭取芯检查井、油水井分层测试、测井水淹层解释及生产动态等资料,采用密闭取芯检查井资料分析法、油藏工程方法、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物理模拟、综合分析法等方法,研究了喇萨杏油田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剩余油形成机理及剩余油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剩余油分布模式。

%Lasaxing Oilfield has come into a development stage with ultrahigh water cut and highly decentralized remaining oil. Remaining reserves are mainly stored in channel sand reservoir,which accounts for about 70%of water flooding remain-ing geologic reserve.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sand is typical channel sand body,mainly distributing in non major reservoirs from Lamadian Oilfield to Xingshugang Oilfield of Daqing Oilfield.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in Lasaxing Oilfield was taken to be main research object,using stratification testing of sealed coring inspection well&oil-water well,well log interpretation of water flooded layer and production data,remaining oil formation mechanism of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in Lasaxing Oilfield was studied by using sealed coring inspection well data analysis method,reservoir engineering method,reservoir numerical simulationmethod,physical simulation and comprehensive analytic approach. The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pattern was presented.【期刊名称】《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3(000)001【总页数】4页(P63-66)【关键词】喇萨杏油田;特高含水期;水下分流河道;剩余油影响因素;剩余油分布模式【作者】肖洪伟【作者单位】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 1637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41引言喇萨杏油田已进入特高含水期开发阶段,厚油层基本层层见水,但仍有一定比例的砂体未水洗[1]。

东区沙二下油藏高含水后期井组精细注采调整潜力研究

东区沙二下油藏高含水后期井组精细注采调整潜力研究

东区沙二下油藏高含水后期井组精细注采调整潜力研究东区沙二下油藏已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高度零散、稳产难度大,不断深化以井组为单元的老油田精细注采调整,通过完善复杂块注采井网,二、三类潜力层实施单注单采措施,达到挖掘平面、层间剩余油、增加水驱可采储量、改善水驱油藏开发效果的目的。

标签:高含水后期、非均质性严重一、项目概况(一)油藏概况濮城油田东区沙二下油藏位于濮城背斜构造东翼,南北长15Km,东西宽2Km,构造面积约12km2。

油藏含油面积5.7Km2,石油地质储量799×104t,目前标定采收率39.67%,可采储量317×104t。

东区沙二下油藏分为8个砂层组,油藏埋深-2600—-2890m,岩性主要为紫红色泥岩与浅灰色、浅棕色粉砂岩互层。

顶部、底部岩性泥岩多,中部砂岩发育,含灰质增多,中部沙二下3、4、5砂组油层厚度较大,为主力含油层段。

(二)油藏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多砂组笼统开采,油藏层间差异大、层间动用程度低东区沙二下1-8油藏划分为8个砂层组50个流动单元,8个砂层组用一套井网笼统开采,含油井段长达220—290m,含油小层多,经过长井段多砂组多油层合采合注,造成层间矛盾突出,水驱动用程度降低。

加上层间强烈的非均质性,造成目前层间吸水差异大:一类油层厚度大、连通性好、含水高、采出程度高;二、三类层由于高渗透强吸水层的干扰,动用程度低。

2.现有的技术手段不能完全满足二三类层挖潜的需要现有的分注工艺技术对缓解层间矛盾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控制井段和加强井段中,仍有一定的层间差异,目前的调剖工艺、分注工艺技术,不能完全满足开发需要。

(1)多级段的分采分注工艺目前无法实现。

(2)由于层间差异影响,分注工艺无法达到启动二三类层目的。

(3)井况恶化、油藏水驱控制程度低。

(4)由于构造复杂,岩性变化快,现有井网难以充分动用土豆状砂体。

二、井组精细注采调整潜力研究(一)注采井组划分原则以注水井为中心,将周围相关油井所构成的油田开发基本单元,划分为一个注采井组。

北部湾盆地M油田角二段储层的隔夹层研究

北部湾盆地M油田角二段储层的隔夹层研究

北部湾盆地M油田角二段储层的隔夹层研究彭旋;聂桂萍;彭小东;李佳;李俊【摘要】北部湾盆地M油田角二段储层(J2I)钙质、泥质隔夹层分布广泛,储层非均质性强.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按动态和静态识别方法,分析了储层的钙质隔夹层和物性隔夹层的成因及分布特征.认为对底水的封堵能力,发育在储层底部的钙层最强,而发育在储层顶部的钙层最弱;可以根据油井含水率上升的特点来识别隔夹层的有效性.【期刊名称】《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9(021)003【总页数】4页(P8-10,14)【关键词】北部湾盆地;M油田;滨海相沉积;钙质隔夹层;物性隔夹层【作者】彭旋;聂桂萍;彭小东;李佳;李俊【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广东湛江 524057;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湛江分公司,湛江 524057;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广东湛江 524057;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广东湛江 524057;重庆科技学院,重庆 4013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储层的隔夹层是储层精细表征的重要内容。

隔层是指储层中能阻止或控制流体运动的非渗透层,分布面积大,位于单元层与单元层之间;夹层是指在单元砂岩层内分布的相对非渗透层,分布面积相对较小,不能有效阻止或控制流体的运动,但在局部地区能影响油水分布[1]。

隔夹层的存在,使得储集体被分割成多个不连通或半连通的流动单元,控制着储集体内部流体的运动。

我国南海北部湾海域的M油田,区域构造上位于北部湾盆地北部拗陷涠西南凹陷2号断层上升盘。

油田的角二段储层为滨海相沉积,主要由上部低阻层浅滩相沉积和下部高阻层临滨砂坝沉积组成。

井点钻遇厚度比较稳定,储层毛厚度30 m。

投产的十几口水平井,经过多年高速开采,已进入中高含水期。

储层为能量充足的边底水油藏,水体以底水推进为主,但受隔夹层的影响,个别高部位井见水早,含水率上升很快,呈现不同的含水特征。

中渗高含水油藏厚层砂体细分提高采收率的技术研究

中渗高含水油藏厚层砂体细分提高采收率的技术研究

中渗高含水油藏厚层砂体细分提高采收率的技术研究发布时间:2022-03-31T06:09:54.179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25期作者:李豫[导读] 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下油气藏位于濮城背斜构造南端,是一个被断块复杂化断块岩性-构造油藏,目前处于高含水、高采出程度阶段,剩余油分布零散。

李豫中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濮城采油厂采油管理三区河南濮阳 457532摘要: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下油气藏位于濮城背斜构造南端,是一个被断块复杂化断块岩性-构造油藏,目前处于高含水、高采出程度阶段,剩余油分布零散。

通过地质精细研究、分类剩余研究,形成了层系、层间、层内的“三级细分”开发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断块构造;油藏;高含水;剩余油;厚层砂体细分;0 引言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下油藏位于濮城背斜构造南端,北以濮14断层为界,西与文51块相接,东靠濮19断层,南以濮24断层为界,构造面积约15km2,含油面积为8.3km2,石油地质储量1280×104t,标定采采收率为41.6%,可采储量532.0×104t。

该油藏总共划分为8个砂层组,50个小层,层间非均质性强,渗透率极差10-20倍,具有层多、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属常压中渗复杂断块岩性-构造油藏。

至2018年年底南区沙二下油藏共有油水井137口,井况有问题的油水井多达48口,事故井增多,增加了平面完善和层间调整的难度,井网适应性变差。

1 方法技术1.1厚层砂体细分技术在开展地下储层结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基本都采用了Miall所提出的储层结构界面及结构要素划分思路,虽然该方案严格遵循了沉积结构层次性原则,但明显存在与现场地层及小层划分方案和使用习惯不配套的问题,因而有必要针对具体的研究对象提出全新而具体的砂体内部结构划分方案。

鉴于此,本次研究过程中,针对研究区厚油层的结构性和现场使用习惯提出了适合本油藏的砂体内部结构划分方案。

河控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储集层构型精细分析

河控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储集层构型精细分析

石油勘探与开发2013年4月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Vol.40 No.2 181 文章编号:1000-0747(2013)02-0181-07 DOI: 10.11698/PED.2013.02.06河控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储集层构型精细分析——以扶余油田探51区块为例赵小庆1, 2,鲍志东1, 2,刘宗飞1,赵华1, 2,柴秋会1, 2(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2.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8ZX05030-005-01;2011ZX05004-004-007)摘要:基于“模式拟合、动态验证”的研究思路,结合密井网区10口取心井、257口井测井资料及近10年的生产动态资料,对松辽盆地扶余油田探51区块泉四段扶余油层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储集层进行分析,探究水下分流河道储集层内部构型单元的空间展布特征及识别标志。

结果表明:研究区目的层单河道砂体宽度为300~500 m,其识别标志分别为:河道间沉积、邻井砂体高程差异、河道砂体厚度差异、相邻砂体的“厚—薄—厚”组合;单河道砂体内部4级构型界面的倾角为0°~2°。

明确了水下分流河道储集层中单河道砂体及单河道砂体内部增生体的测井响应特征及识别方法,建立了研究区目的层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三维构型模型,为全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解剖提供了定量、可靠的地质模式。

图11表1参25关键词:河控三角洲;扶余油田;储集层构型;水下分流河道砂体;隔层;夹层中图分类号:TE122.1 文献标识码:AAn in-depth analysis of reservoir architecture of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sand bodies in a river dominated delta: A case study of T51 Block, Fuyu Oilfield Zhao Xiaoqing1,2, Bao Zhidong1,2, Liu Zongfei1, Zhao Hua1,2, Chai Qiuhui1,2(1. College of Geo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102249, 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etroleumResource and Prospect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102249, China) Abstract:Guided by the concept of “model fitting, dynamic validation”, and based on the data of 10 coring wells, 257 logging wells, and the production performance in the dense spacing area during the past ten years, the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sand reservoir in K1q4 of T51 Block, Fuyu Oilfield, Songliao Basin, was analyzed to examin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identification marks of the architectures within the reservoi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ingle channel sand body is 300–500 m wide and can be identified by such marks as inter-channel sediments, sand elevation difference between wells, difference of channel sand thickness, and “thick-thin-thick”sands association; the dip angle of the fourth-order interface is 0°–2°. Besides, the logging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and identification method of single channel sand bodies and their interior accreted bodies were defined for the reservoir. A 3D architecture model is established for the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reservoir in the study area, providing a quantitative and reliable geological model for analysis of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sands in the whole area.Key words:river dominated delta; Fuyu Oilfield; reservoir architecture;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sand; barrier; interlayer0 引言储集层构型亦称为储集层建筑结构,是指不同级次储集层构成单元的形态、规模、方向及其叠置关系[1]。

濮城油田东西区沙二下顶面微构造特征与剩余油分布

濮城油田东西区沙二下顶面微构造特征与剩余油分布

濮城油田东西区沙二下顶面微构造特征与剩余油分布邢德敬, 夏保华(中原油田分公司采油二厂, 河南濮阳457001)[ 摘要] 濮城油田沙二下是一个被断层复杂化了的断块型油气藏, 通过对储层的精细描述表明, 各砂岩组顶面微构造发育。

其成因有2 种: 与构造作用有关的微构造及与构造作用无关的微构造, 前者规模较大,后者规模通常较小。

根据微构造的起伏变化和形态, 可分为3 类: 正向微构造、负向微构造、斜面微构造。

正向微构造是油气富集与控制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微构造。

[ 关键词] 储集层; 微构造; 构造特征; 剩余油分布; 濮城油田[ 中图分类号T E122 124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0 9752 (2002) 04 0036 03储层微构造研究目前已得到了油田地质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推广 1 。

对油田开发区块储层精细描述表明, 大多数储层的顶面和底面都是不平整的, 普遍存在局部的起伏和倾斜变化, 其幅度和范围都很小, 面积多小于013 km2 , 幅度除某些断鼻构造较大外, —般不超过20 m , 这些小的局部起伏或倾向称之为微(型) 构造。

油田内部的这些微构造对油气的分布与富集、油气饱和度及含水率, 以及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笔者试图以濮城油田东西区沙二下断块型油气藏为例, 深入研究储层顶面的微构造及其成因, 以及对该区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和控制, 为下一步开发方案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濮城油田区域构造属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北部向北东倾没于濮城次洼中的一个长轴背斜, 发育多条北北东向和近东西向断层, 将濮城油田划分为东、西、南3 个开发区, 研究区块为东、西区, 面积约1515 km2 。

这些断层将研究区背斜构造分割成5 个断块: 东区分为文35 块、濮13 东块、濮13 西块3 个断块, 西区分为濮4 断块和复杂断块。

各断块的顶面构造特征各不相向。

1东、西区沙二下顶面微构造特征及成因研究表明, 微构造的成因主要有2 类 1 ,2 : 一是与构造作用无关的微构造, 其形成与沉积环境、差异压实作用及古地形等有关; 这种微构造面积小(小于013 km2 ) 、幅度低(1~5 m) 。

基于油藏主力层夹层精细描述及挖潜技术

基于油藏主力层夹层精细描述及挖潜技术

基于油藏主力层夹层精细描述及挖潜技术摘要:近年来,由于油藏开发重心不断向二三类层转移,造成部分主力层井网不完善,水驱控制及动用程度低。

为改善油藏开发效果,实现油藏稳产增产,本文开展了A区块区沙二下亚段主力储层夹层的精细刻画描述。

一是建立完善的A区块地层骨架,砂体划分精细到夹层所控制的单砂体;二是基于微电级曲线的夹层定量描述技术;三是明确主力砂体内夹层的展布模式;四是揭示了夹层控制下的剩余油分布规律;五是基于夹层控制下的厚油层剩余油挖潜。

关键词:沙二下亚段;隔夹层;剩余油;A区块1.研究方法及思路综合钻井、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采用井震结合的方式,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观点,开展小层等时地层单元的对比和对比。

通过岩电标定,建立基准面旋回的测井曲线识别标准。

最后,通过单井基准面旋回划分、井间旋回对比(井震结合、分级控制、旋回对比)建立目的层等时地层格架,保证地层划分的等时性。

2.研究内容为了满足目前开发需要,在主力储层精细刻画的基础上,开展了夹层的空间展布特征及注采流线与剩余油的关系研究,提出层内调整剖面、平面井网调整的两种转流线挖潜手段。

2.1建立完善的A区块地层骨架,砂体划分精细到夹层所控制的单砂体通过选取全区砂层发育较全、砂层稳定、无断层或断层较少的井划分出小层,作为骨架剖面上的井。

对骨架剖面上井的小层进行对比与闭合,以此逐井类推,在对比骨架剖面控制下,进行全区412口井进行对比通层,最后达到全区闭合,并建立相应数据库。

2.2基于微电级曲线的夹层定量描述技术(1)夹层的岩性特征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各类资料的综合分析,确定沉积相及亚相。

通过取心井的岩性、电性组合关系,建立测井相图版,从而确定各微相的沉积相标志,指导非取芯井的沉积微相研究。

泥质夹层:由粉砂质泥岩组成,厚度一般为0.5-1.0m。

自然电位曲线有明显回返,泥质含量可达30%以上,在微梯度、微电极曲线上表现为重叠,无渗透性,隔层密闭性好。

重力流湖底扇沉积储层内部隔夹层分布规律研究

重力流湖底扇沉积储层内部隔夹层分布规律研究

重力流湖底扇沉积储层内部隔夹层分布规律研究刘雨欣【摘要】辽河油田曙一区杜84块兴Ⅵ组油藏是重力流湖底扇沉积,也是辽河油区投产较早的超稠油油藏,经历了常规试采、蒸汽吞吐试采、试验部署和全面开发阶段四个阶段.2008年开始,在兴VI组部署了49个SAGD井组,分两期实施.截止2013年底,一期的19个井组已全部转入SAGD生产,但生产效果不理想,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重力流湖底扇沉积体内隔夹层较发育,影响了蒸汽腔的扩展,造成SAGD阶段产量较低,含水高、油汽比低.纵向上油层动用程度低.因此,需要开展兴VI组重力流湖底扇沉积储层内部隔夹层分布规律研究.本次通过开展等时地层对比、沉积特征和隔夹层分布特征研究,为SAGD生产过程中的动态调整提供依据.【期刊名称】《黑龙江科技信息》【年(卷),期】2017(000)029【总页数】2页(P97-98)【作者】刘雨欣【作者单位】中油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辽宁盘锦 124010【正文语种】中文杜84块完钻井目前所揭露的地层自下而上为:中上元古界、古近系沙河街组的沙四段、沙三段、沙一+二段,新近系馆陶组、明化镇组和第四系平原组地层。

其中沙三段为本次研究目的层,其特征简述如下:沙三段地层厚度120~650m,分三个亚段,其中沙三上亚段为本次研究目的层,地层厚度为120~290m,岩性主要为灰色、深灰色泥岩和块状砂砾岩。

该段上部为本次研究的目的层之一,即兴Ⅵ组油层。

沙三段化石主要为中国华北介、单刺华北介、惠东华北介,光滑渤海藻、粒面渤海藻等。

辽河盆地是沿郯-庐深大断裂带形成的中-新生代大陆裂谷型断陷盆地(进入上第三系后盆地以坳陷为主),由一系列北东-南西向深断裂所控制。

盆地最初形成于晚中生代,新生代早第三纪是发育过程中最活跃的时期,经历了张裂、深陷、收敛、扩张和退缩五个时期。

不同的地质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同的沉积体系。

兴Ⅵ组沉积时期辽河盆地受区域拉张作用,断裂活动加剧,盆地大幅度急剧下沉,水体空前扩大,形成广泛超覆沉积。

文33块沙二下三角洲前缘隔夹层特征研究

文33块沙二下三角洲前缘隔夹层特征研究

文33块沙二下三角洲前缘隔夹层特征研究以文南油田文33块沙二下亚段厚油层为例,应用岩心、测井、动态等资料,对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进行研究,并对储层内部渗流屏障作出重点分析。

识别出隔夹层及砂体叠置界面2类储层渗流屏障,并将隔夹层进一步划分为泥质隔夹层、物性隔夹层、钙质隔夹层3种主要类型。

通过对厚油层储层构型的单井识别、剖面分析、井间预测等解剖,总结出隔夹层的垂向、侧向分布规律。

最终分析了渗流屏障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

标签:三角洲前缘文33块沙二下储层构型渗流屏障隔夹层0引言油田开发进入高含水期后,油藏层间、平面矛盾逐渐突出,剩余油分布特征复杂,挖潜难度随之增加。

在进行储层构型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对储层内部渗流屏障的研究,分析其对流体分布的控制作用,对于剩余油分布规律的把握及进一步挖潜措施的提出具有指导作用。

本次研究拟以现代沉积学、储层地质学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文33块厚油层储层内部渗流屏障展开详细分析。

1研究区概况文33块沙二下油藏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文留构造南部,属于文南地堑的西北部分。

西以文东大断层为界,东以文70断层与文72断开区分隔,为一构造-岩性油藏。

目前分为沙二下1-3、4-5、6-8三套层系进行开发。

目的层系发育三角洲前缘沉积,进一步可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侧翼、河口坝、席状砂、支流间湾等微相,其中河口坝不甚发育。

油藏于1983年正式投入生产,长期的调整治理导致油藏层间及平面矛盾不断突出,油水关系复杂,不同类型剩余油分布零散,油藏挖潜难度逐年增大。

因此,加强对于研究区内厚油层储层构型的研究,分析厚油层内部渗流屏障类型及发育特征,对于把握文33块沙二下剩余油的分布特征以及进一步挖潜措施的提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渗流屏障类型及识别方法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沉积主体是水下分流河道与席状砂,随着水下分流河道的不断分叉发散,砂组级别的三角洲朵叶体在垂向上主要表现为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和侧翼相互作用形成的厚层复合砂体。

隔、夹层研究PPT课件

隔、夹层研究PPT课件

.
32
1)层内夹层
• 也叫旋回层内夹层。 • 是小层内部的夹层,是在河流、三角洲连续沉积过
程中各种不同水动力条件下形成的,种类多、形态 复杂。
• 大都为各种形式的透镜体,分布范围极其有限,厚 度亦有变化,除废弃河道充填物外,一般都很薄。 300m井距条件下难于或根本不能对比。一般也只起 局部渗透性遮挡作用,其中规模较小者对宏观油水 运动影响不大。
率(每米砂层厚度中的夹层数)来表示页岩夹层的特征。
• 尽管夹层分布是随机的,但密度分布不是随机的,其等值线 很有规律性。
• 这些不渗透夹层的影响主要是限制渗流能力。
.
31
4、出现位置分类
• 油层划分的重要依据是油层单元之间的隔夹层 分布,小层是油层的基本单元。
• 根据隔夹层出现的位置与小层之间的关系,可 以把夹层划分为层内夹层和层间夹层。
自然伽 玛
(脉冲/分 钟)
泥 质含量
(%)
4800 6000
2 0 10
自然电 位
渗 透率
(md)
25mv
600 400 200
井岩夹 性层 剖类
深面型
微电极
0
4 欧姆米
深七 侧向
0
10 欧 姆米
1670 1680
钙质 钙质 钙泥粉
.
8
夹 层 岩 性 类 型 及 电 性 特 征
.
9
2、产状分类
由于古地貌和沉积方式差异,夹层产 状表现出多种形式。根据夹层与储层顶面 及夹层与夹层之间的产状关系,可以把夹 层划分如下3类: • 平板式 • 斜列式 • 紊乱式
• 不连续的泥岩只在局部地区对流体的流动起屏蔽 作用。
• 用确定沉积环境的方法可以定性评价确定型泥岩 的连续性。

断块油藏沉积微相研究—以大港油田埕海二区沙三下亚段为例

断块油藏沉积微相研究—以大港油田埕海二区沙三下亚段为例

断块油藏沉积微相研究—以大港油田埕海二区沙三下亚段为例摘要:大港油田埕海二区是一个典型的复杂断块油田。

为了解有利相带的分布,并用于指导开发井部署。

通过综合地震、测井等资料,对大港油田埕海二区沙三下亚段沉积微相进行的研究表明:该亚段具有湖泊扩张、水体加深的沉积演化特征,属于断陷湖盆陡坡扇三角洲相沉积。

在岩石相和测井相的基础上可进一步细分为:扇三角洲前缘和前扇三角洲2种亚相,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口坝、席状砂以及前扇三角洲泥5种微相类型。

关键词:扇三角洲沉积微相沉积模式1 区域地质背景与沉积旋回划分埕海二区所在的位于位于埕宁隆起向歧口凹陷过渡的斜坡部位,北邻歧口凹陷,南靠赵东开发区,西侧以张北断层为界,与张北油田相邻,东侧为张东东联合开发区,勘探面积。

埕海二区位于张北断层的上升盘,是在前第三系基岩潜山背景上长期继承性发育的大型背斜构造。

主要生产层位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沙一、沙二、沙三段储层。

本文研究层位为沙三下油层组。

沙三下油层组岩性为砂砾岩、细砂岩、粉砂岩。

埋深为2 818~3575m。

前人研究认为,研究区沙三下储层发育扇三角洲沉积相。

其中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尤为发育。

本文在综合分析地质、岩心和测井资料的基础上,将沙三下油层组分为3个油层和12个小层。

2 岩性特征与沉积微相研究研究区沉积环境主要为扇三角洲沉积,以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为主,砂体连片分布。

通过结合单井测井数据和平面地震屙陛,对砂体展布特征进行综合预测。

2.1岩性特征钻井揭示,沙三段沉积以水进正旋回层序为主,粗碎屑岩多分布于剖面的下部,其间夹大段深水暗色泥岩,反映较深的湖水环境。

沙三段下部储层岩性为砂砾岩、细砾岩、含砾不等粒砂岩、细砂岩;砂砾岩砾石粒径2~30mm,一般4~6mm,砾石约占30%;含砾不等粒砂岩砾石粒径1~70mm,砾石占15%~20%;以石英砾为主,次为长石砾,少量燧石砾;排列杂乱无序,分选中等~差,泥质胶结,较致密。

砂岩厚度大、粒级粗,砂泥比高。

水驱老油田分层开发探索与研究

水驱老油田分层开发探索与研究

水驱老油田分层开发探索与研究【摘要】辽河油区水驱老油田包括中高渗油藏、低渗油藏、复杂断块油藏、特殊岩性油藏等多种油藏类型。

经过40多年的注水开发,目前不同类型油藏,不同开发技术的不适应性逐渐凸显,亟需开展分层开发,确保水驱老油田上产稳产。

本文以辽河油田j99块为例,在单砂体精细刻画的基础上,采用直井+水平井综合运用技术,预计可以提高采收率3%左右。

【关键词】水驱老油田1 水驱老油田分层开发的必要性一是水驱老油田地质条件复杂,单一开发方式不能满足精细开发需求水驱老油田含油井段长,砂体规模小、连续性差,非均质性严重。

渗透率在12~4200md之间,层间变异系数在0.49~1.45之间。

二是开发层系粗放、注采井网不完善,分注级别低,储量动用程度差异大据统计一套层系开发储量占80.3%,水井分注级别低,二级三段以下占72.9%;受井况影响,油水井利用率低(65%~70%),储量损失大。

三是长期水驱非均质程度恶化,四大矛盾加剧长期水驱后“平面、层间、层内、流体”四大矛盾突出,平面各向异性明显,纵向上单砂体动用差异大,单层突进现象严重,水流优势通道明显发育,制约了油田开发水平的持续提高。

2 油藏基本特征及开发现状该块储层主要为扇三角洲前缘与近岸浅水水下扇沉积,岩性为一套中细砂岩、砂砾岩与泥岩交互层。

油层埋深1200~1570m,杜ⅰ、ⅱ油层组平均油层厚度21.5m,油层平面厚度变化大,连通状况差,油藏类型为层状边底水油藏。

j99块杜家台油层原油性质较差。

在地层条件下,原油密度为0.954g/cm3,原油粘度229mpa·s。

在50℃条件下脱气原油粘度为333mpa·s,属普通稠油。

该块分层开发前共有油井77口,日产油58t,综合含水95.3%,采油速度0.15%,可采储量采出程度89.8%。

3 水驱开发油水运动规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3.1 平面上注入水主要沿河道主流线方向推进j99块杜家台油层沉积类型为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微相以扇三角洲前缘河道、河口砂坝为主,条带状沉积特征明显。

_河流相储层中夹层类型的定量识别

_河流相储层中夹层类型的定量识别

河流相储层中夹层类型的定量识别冯伟光(中国石化股份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摘要:根据夹层的岩性、物性特征,河流相储层中的夹层一般可分为泥质夹层、灰质(钙质)夹层和物性夹层,由于这3种夹层对流体运移影响程度不同,因此剩余油的分布也有差异。

综合利用自然伽马、微梯度、微电位、微电极、声波时差和井径等参数的变化幅度能够较为灵敏地识别夹层性质,并建立了3种夹层的雷达图识别模式,总结出了不同夹层定量识别特征值,适用于程序化批量处理数据。

在孤岛油田利用水平井挖潜夹层上部剩余油的过程中,利用这一方法优选泥质夹层及厚度较大的物性夹层发育的区域部署水平井,取得了良好的生产效果,提高采收率达4%。

关键词:河流相;泥质夹层;灰质夹层;物性夹层;水平井中图分类号:T E 112.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03(2009)05-0040-04 隔夹层是形成陆相储层流体流动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河流相储层中各类夹层特别发育[1-7],影响了储层内的流体流动,增加了油气开发的难度,致使河流相油藏开发至特高含水期,局部仍有大量的剩余油富集。

研究结果表明,夹层直接控制着剩余油的分布,剩余油一般富集在具有遮挡性夹层的上部[8-17],因而识别夹层、判断夹层类型以及定量描述夹层规模是研究的重点。

目前,针对夹层的研究仍主要处于定性描述阶段[18-21],缺少定量区分和描述的手段。

笔者对孤岛油田5口密闭取心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定量识别夹层的新方法,即首先从岩心上识别夹层,然后分析岩心夹层的电性特点,建立夹层雷达图识别模式及夹层定量识别特征值,进而定量识别夹层类型。

1 夹层分类及特征根据夹层的岩性和物性特征,河流相储层中的夹层一般可分为3类,即泥质夹层、灰质(钙质)夹层和物性夹层[3-21]。

泥质夹层特征 泥质夹层是河流相储层中最重要的一类夹层,其岩性为泥岩和页岩等,测井曲线上主要反映为泥岩特征,具体表现为自然伽马值明显增大;微电极幅度明显下降,幅度差几乎为零或很小;井径曲线明显显示为扩径。

侧积夹层研究及在渤海河流相边水油藏中的应用——以曹妃甸11-1油田为例

侧积夹层研究及在渤海河流相边水油藏中的应用——以曹妃甸11-1油田为例

侧积夹层研究及在渤海河流相边水油藏中的应用——以曹妃甸11-1油田为例汪巍;权勃【摘要】侧积夹层是河流相曲流河点坝内部重要的渗流屏障,精细刻画隔夹层的分布可以更有效地指导开发调整工作.以渤海海域典型河流相曹妃甸11-1油田为例,以沉积模式和曲流河沉积理论为指导,在井震结合基础上根据生产动态等资料,分析了主力边水油藏Lm943砂体侧积夹层的分布模式、分布范围及对剩余油的控制情况,并阐述了地下流体运动规律,为进一步剩余油挖潜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期刊名称】《石油地质与工程》【年(卷),期】2014(028)005【总页数】3页(P66-68)【关键词】曹妃甸11-1油田;河流相;边水油藏;剩余油分布;侧积夹层【作者】汪巍;权勃【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塘沽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塘沽3004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2侧积夹层属于曲流河点坝砂体内部的隔夹层,在河流相砂体内普遍发育,对中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的控制有着明显的作用。

目前,侧积层研究在国内外文献较多[1-4],但是在渤海海域该项研究相对较少。

本文以曹妃甸11-1油田典型的河流相Lm943砂体为例,阐述侧积夹层研究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并应用到该河流相边水油藏的实际开发生产中,提高了油田开发效果。

1 油田概况曹妃甸11-1油田位于渤海西部海域,构造上位于渤海湾盆地埕宁隆起区沙垒田凸起东块东部,属于中外多方合作开发的大型亿吨级油田,是渤海海域首次全部采用大规模水平井开发且以单个油藏作为开发层系的油田。

油田自上而下发育多套砂体,Lm943砂体为该油田明下段的主力产层,为形态完整的低幅背斜构造,走向为北东向。

前人研究表明,该砂体主力储层为曲流河相沉积,其水流方向为近南北向,砂体平均厚度约6.7 m。

目前,该砂体经历了近十年的高速开采,储层单元内部油水分布关系变得十分复杂,剩余油挖潜难度日益增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