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大学水利电力学院heilongjiangdaxueshuilidianl

中国水文化的哲学启蒙

学校:黑龙江大学

学院:水利电力学院

班级:水工二班

姓名:刘怀露

学号:

中国水文化的哲学启蒙

摘要水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母体文化。中国水文化的哲学是有自身特点的: 以观

水的直观性, 启迪哲学文化的人生观、世界观, 阐述人格的魅力; 以察水的联系性, 升华哲学文化的特质观、辩证观、思维观; 以治水的实践性启发哲学文化的规律性、发展性、能动性。在水与人的互相依存中、推动旧文明向新文明的飞跃; 在水与人的彼此互动中, 彰显哲学文化的传统与创新的魅力; 在水与人的和谐

发展中, 传承创新水文化的新内涵。

关键词水文化水文化哲学启蒙

一个民族的哲学是其文化系统的主导和核心 , 代表了该民族理论思维的最高水平。无论是世界文明的发展史 , 还是中国文明的发展进程, 都表明 , 任何一种文化都只有在哲学的高度上过滤和升华 , 才能奠定它的理论基石。中国的文化是从水文化开始的。水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母体文化[1]。而中国水文化最初的启蒙 , 又是以“哲学之水”开始的 , 这正是中国水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一、以水为师—感悟人生哲理

以水的流动 , 水的常势 , 水的无形 , 水的柔弱, 水的浩瀚, 水的执着而感悟的人生哲理 , 启迪了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 从而确立对待人生的态度 , 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人与自然的

关系。在受到水的滋养和对水的观察思考中 , 遥寄人文旨趣 , 留下先哲的思想经典。

1、以水感悟人生, 形成了儒家“中庸”哲学,是“哲学之水”的一大贡献。

何谓“中庸”? 推其本源 , 中庸当出自水体中心线。水体中心线 , 是早期人类对水的认识 , 并以此为符 , 即上为过 , 下为不及。要顺其自然 , 适应规律就应“无过无不及”。这就是从水流中思辩出的哲学精神。之后“中庸”又成为了儒家哲学之柱 , 即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精髓。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丘 , 以“中庸”为处世要学。以积极的“入世”的态度 , 把有限的生命之水 , 融于无限的人生事业之河。孔子言 :“君子中庸 , 小人反中庸”;“君子而时中 , 君子应乎中庸”。这其中就是教人在思考判断时要“执中”, 待人处事要“忠恕”, 价值取向要“中和”。这也为后世儒生 , 奉“中庸之道”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圭臬。从中也对“中庸之道”的内在本质 , 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发扬。这也正是为何《中庸》被列为“四书五经”之二 , 居《大学》之后而位《论语》之前的缘故 , 这显示了中庸在儒家思想上的重要位置[2]。

2、以水感悟人生, 启迪为人处世哲学理念。

与儒家不同的是 , 同属传统文化原始支架之一的道家 , 也十分注重水

中哲学之道 , 祖师爷老子也《道德》中说道 :“上善若水 , 水利万物而不争”。他教人“不争”、清静无为 , 当清静被打破而不得不争时 , 则以柔克刚 , 以弱胜强 , 以下制上 , 衍化为另一“出世”的处世哲学[3]。

从这我们可以看出 , 无论是孔子的“入世”,还是老子的“出世”, 都能让我们挖掘出深厚的人生哲理。把对人生的启迪与感悟与山水联系在一起 , 这是先哲们的一大发明 , 否则“智者乐水 , 仁者乐山”, 就不会广泛流传至今[4] 。尤其是一个“乐”字 , 蕴育了丰富的自然内涵和人生内涵。可见 ,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以水为师”所获得的人生感悟的真谛 !

“以水为师”, 激发一代又一代的人生抱负, 渗透着思想者、实践者的执着追求和远大理想。水对人生观的影响 , 真可谓是常说常新的哲学话题。

二、以水为师, 辩证观察世界

人类对世界的了解和认识 , 源自于对水的直观了解 , 这是古代先哲们最初观察世界 , 苦寻世界发展规律的初级阶段。

水是生命之源 , 河流滋养和哺育了人类的文化思想 , 进化了人类的思维。因此有人说没有水 ,很难想象 , 我们人类会怎样进化。

水为本原 , 水是物质 , 先哲们最初观察世界而形成的思维认识 , 可以说是中国哲学朴素唯物主义的最初启蒙。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 这是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谈到最早的自然哲学家在水中寻找哲思的例子 :“在某种特有的东西中寻找这种统一, 就如泰勒斯在水里寻找一样。”可见 , 他们都把水视为世界万物构成的惟一元素[5]。

我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至于这个“道”是物质的 , 还是精神的, 人们众说纷纭。我们在读老子的原著中也发现老子自身的诸多言论也深奥难懂 , 这是因为其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常常是逆向的、超乎于一般习惯性思维方式的普遍层面。正如老子《道德经》开篇就开宗明义 :“道可道 , 非常道 , 名可名 , 非常名。”之后他又在《道德经》中就反复强调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处众人之所恶 , 故几于道也。”他把世界的本原“道”, 用水来形象的加以阐明。其丰富的内涵层次 , 邃可以多层面的去理解、认识。当然 , 这种以“水”为世界唯一本原的朴素唯物观在今天看来显得过于简单。但处于人类刚刚从原始的状态走向文明 , 在辩证观察世界的进程中已是了不起的思想飞跃[6]。

而荀子也在水的温度和数量变化中发现了质量互变现象。荀子在《劝学篇》中说“冰 , 水为之, 而寒于水。”“不积细流 , 无以成江河”。民间俗语中也有“水滴石穿”等“度”的摹写。但中国的学者终于没有能从系统的角度、理论的升华上总结出水中质量互变规律。

从上述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 , 水不仅对东方的哲人 , 也对西方的哲人多有启示。但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 , 治水方法有异 , 更由于经济和科技的落后, 近代东方哲学落在了西方的后面[7]。

尽管中国水文化在最早的发现和发明中行成自身的学术内涵和哲学观点 , 但可惜的是没有从理论层面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哲学的框架体系。这正是中国先哲们的缺失与遗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