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的著作的心理学书籍
《论善恶心理与善的教育》随笔
![《论善恶心理与善的教育》随笔](https://img.taocdn.com/s3/m/2bae318e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e0.png)
《论善恶心理与善的教育》读书随笔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书籍简介 (3)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3)二、善恶心理概述 (4)2.1 善恶的定义 (5)2.2 善恶的心理机制 (6)2.3 善恶的心理类型 (8)三、善的教育理论探讨 (9)3.1 善的教育理念 (11)3.2 善的教育目标 (12)3.3 善的教育方法 (13)四、善的教育实践分析 (14)4.1 家庭教育中的善教育 (16)4.1.1 家庭环境对儿童善恶心理的影响 (17)4.1.2 家庭教育中善的引导策略 (18)4.2 学校教育中的善教育 (19)4.2.1 学校文化与善教育 (21)4.2.2 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善教育实践 (22)4.3 社会教育中的善教育 (23)4.3.1 社会环境对个人善恶心理的作用 (24)4.3.2 社会教育中的善恶教育路径 (26)五、善恶心理与善的教育的关系 (27)5.1 善恶心理对善教育的影响 (28)5.2 善的教育对善恶心理的塑造 (29)六、结论与展望 (29)6.1 研究成果总结 (30)6.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2)一、内容综述《论善恶心理与善的教育》是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主要探讨了人类心灵中的善恶观念以及如何通过教育来培养和引导人们的善良品质。
在这部作品中,弗洛姆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人类内心的善恶之争,认为人类的本性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自私的一面,而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人们走向善良,克服自私。
在《论善恶心理与善的教育》中,弗洛姆首先对善恶心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人类的善恶观念来源于生物进化过程中对生存和繁衍的需求,善恶观念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成为人们行为的指导原则。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善恶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善恶观念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弗洛姆指出,人类的善恶观念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可以受到教育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引导人们走向善良,克服自私。
艾瑞克·弗洛姆的学说主张
![艾瑞克·弗洛姆的学说主张](https://img.taocdn.com/s3/m/ae6ebd1faf45b307e8719740.png)
艾瑞克·弗洛姆的学说主张弗洛姆的作品以纪录社会政治以及作为基础哲学和心理学著名。
弗洛姆于1941年发表他的第一本重大著作《逃避自由》。
1947年出版其续集--《为自己的人》。
这两本著作概述了弗洛姆的人的本性理论中人的性格理论。
弗洛姆最流行的著作是1956年出版的《爱的艺术》,他在这著作中概括并补充了《逃避自由》和《为自己的人》及其他著作中的人性理论。
弗洛姆从小学习《塔木德经》(犹太教的法典),人生观受深远的影响。
年轻时跟随犹太教祭司J. Horowitz学习圣经,后来在海德堡大学修读社会学博士时跟随祭司Salman Baruch Rabinkow学习。
在法兰克福读书时又跟随过Nehemia Nobel和Ludwig Krause。
弗洛姆的祖父及其两个哥哥都是祭司,一个舅公是著名的塔木德经学者。
可是在1926年,弗洛姆离开正统犹太教,转向以人本主义解释圣经的典范。
弗洛姆对圣经中亚当与夏娃被逐出伊甸园的故事的解释奠定了他的人本主义哲学的基石。
弗洛姆指出,辨别善恶通常被视为是一种美德,研究圣经的学者却都认为亚当与夏娃吃知善恶树的果实犯了罪,因为他们违背了上帝。
他认为人应运用其理智来建立自己的道德价值,不是以服从权威来建立道德价值。
弗洛姆赞赏能够采取独立行动的人。
这些论点都是有违传统宗教的。
除了纯粹遣责权威主义的价值体系,弗氏也把亚当与夏娃的故事作为比喻,以进化论和存在主义角度解释人类不安的情绪。
亚当与夏娃吃知识树的果实,他们意识到当自己仍然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自己与大自然已不再是一体。
于是他们觉得「赤裸」和「羞愧」。
他们已经进化成人类,意识到自己,意识到道德价值,意识到面对大自然和社会的巨大力量带来的无力感,不再是与宇宙为一体,只有动物本能的那个「准人类」。
按照弗洛姆,一切罪恶感和羞愧都源于人意识到存在的割裂性。
要解决这种存在的分裂,唯有全面发展人类独有的特性─-爱和理性。
弗洛姆强调其爱的概念与一般「爱」的概念有所分别,但实际上其概念是含糊不清的。
关于《爱的艺术》的读后感_作文3000字_读后感作文_
![关于《爱的艺术》的读后感_作文3000字_读后感作文_](https://img.taocdn.com/s3/m/c846485d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51.png)
关于《爱的艺术》的读后感弗洛姆的《爱的艺术》一书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今天小编在这分享一些关于《爱的艺术》的读后感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爱的艺术读后感(一):看了《爱的艺术》这本书,感受颇多。
书中,作者弗洛姆的主要观点是爱是一门艺术,需要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同时,爱更多的是给予而不是得到。
当今社会所有人都在渴望爱,许多小说、歌曲都在称颂爱,但为什么这个世界有这么多为爱烦恼的人。
《爱的艺术》中,弗洛姆就说其实绝多数人没有具备爱的潜力,又或者说其实多数人谈的是爱的感觉,谈的是被爱,透过看这本书明白爱其实是一种潜力,能够学习,从哪里学起,主要有三个重要元素,说起来简单,但想做好并不容易。
首先,第一个需要学习的潜力是给予,你要主动的给予,给予很容易吗其实不是,很多人会说,哦!我很大方,很慷慨。
因为很多人的给予都带有被动,都是因为某个因素促使他在付出,他的付出其实是有一个更大的目标,期望是要有回报的,这本书里讲的付出是不再需求回报,没有被动、没有社会压力或者其他什么方面的压力促使他主动给予,主动给予是想要分享,我们能够检查下自己的给予是主动给予,还是被动给予。
如果你不能去有主动给予,而是被动给予,说明你的爱的潜力是有限的。
第二个潜力是关怀。
书中说到真正的关怀是本身要有劳动力在里面的,平时当我们说,我们好爱自己的家人,却从来没见过你关怀、照顾过你的家人。
说自己好爱自己的学生,也从来没见过你关心过你的学生,那只能说明你爱的是家人、学生给你来的感觉,所以,真正的爱中,你要有劳动性的关怀。
最后一个需要学习并具备的潜力是尊重,真正的爱中必然有尊敬,我们大部分人都觉得尊敬只是想由上到下。
这本书就说尊敬其实在拉丁文中得意思是如实的注视对方,你是如何的,我就要如何的对待你,很多的父母以为他们爱孩子,其实他们只是期望他的孩子变成一个他渴望构成的样貌,并没有如实的尊重。
只有尊重,你才会获得真正的对方。
【名著选读】弗洛姆《逃避自由》
![【名著选读】弗洛姆《逃避自由》](https://img.taocdn.com/s3/m/7b7bb4d2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f7.png)
【名著选读】弗洛姆《逃避⾃由》弗洛姆《逃避⾃由》⾖瓣评分9.2弗洛姆(1900~1980年),国际知名的美籍⼈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理学家。
致⼒于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两次世界⼤战后的西⽅⼈精神处境。
被尊称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之⼀。
弗罗姆⼗分重视⼈与社会的关系的研究。
他承认⼈的⽣物性,但更强调⼈的社会性,认为⼈的本质是由⽂化的或社会的因素⽽不是⽣物的因素决定的。
⼈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具有孤独感,这是⼈在社会中达到个性化的必然结果。
为了医治病态社会,他提出通过改善⼈的⼼理,解决有关⼈们的劳动组织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问题,建⽴⼀个友爱、互助、没有孤独感的理想社会。
著有《逃避⾃由》、《精神分析与宗教》、《论健全的社会》、《⼈类破坏性的分析》等。
《逃避⾃由》由Routledge(英国) 出版于1941年,是精神分析和社会理论家艾瑞克·弗洛姆的著作中较为出名的⼀本。
在本书中弗洛姆主要探索了在历史进程中⼈性和⾃由概念不定变化的关系。
书中作者是这样认为的,⼈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系中实现个性化,社会历史条件及其环境决定了⼈的性格结构和特点。
⼀⽅⾯,由于⼈的个性化⽇益加强,获得越来越多的⾃由;另⼀⽅⾯,则由于⼈们之间的关系⽇益残酷和敌对,在⼼理上感到更多的孤独和不安,⼈们由于忍受不了这种随⾃由⽽来的孤独和寂寞,乃⾄患上精神病,由此试图通过各种⽅式来逃避这种社会的⾃由。
尽管弗罗姆著有许多著作,但《逃避⾃由》是他最著名的⼀本。
在此书中他论证,正如不能离开对⽂化内容的解释去理解个⼈⼀样,要理解社会过程同样不能不懂得作⽤于个⼈的⼼理过程。
“前个⼈主义社会”给个⼈以安全,但严重地限制了个⼈的⾃由发展。
⾃中世纪的封建秩序解体之后,⼈已摆脱了传统的束缚,但他并没有在他个⼈⾃我实现的积极意义上获得⾃由。
个⼈主义的历史发展已提供幸福的许多可能,但今天的个⼈必须有内在勇⽓去激发他全部的潜能,否则他就会寻求在限制⾃我的新的依赖形式中逃避他的⾃由。
动机心理学书籍
![动机心理学书籍](https://img.taocdn.com/s3/m/f9b26646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87.png)
动机心理学书籍推荐动机心理学是研究个体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动力的学科。
如果你对动机心理学感兴趣,下面我会推荐几本易于理解且内容丰富的书籍,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这一领域。
1. 《Drive: 动力的真相》 - 丹尼尔·平克这本书由畅销书作家丹尼尔·平克所著,深入探讨了人类行为背后的驱动力和动机。
平克通过心理学、神经科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揭示了我们如何通过自主性、目标设定和成就感来实现内在动机。
这本书是动机心理学的经典之作,易于理解且充满启发。
2. 《动机与人格》 - 埃里克·弗洛姆埃里克·弗洛姆是一位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他在这本书中探讨了人类动机和人格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人类的内在动机与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认同密切相关。
弗洛姆以深入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解释了人类动机的各个方面,并提出了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3. 《人类动机的心理学》 - 罗伯特·E·瑞恩和爱德华·迈斯纳瑞恩和迈斯纳合著的这本书为读者提供了对动机心理学的全面了解。
他们详细介绍了动机的各个方面,包括自我决定理论、成就动机、社会动机等。
书中还讨论了动机与个人发展、教育和工作领域的关系,为读者提供了具体应用的指导。
4. 《固定心态与成长心态》 - 卡罗尔·S·德韦克这本书由著名心理学家卡罗尔·S·德韦克所著,探讨了个体的心态如何影响其动机和成就。
德韦克提出了"固定心态"和"成长心态"的概念,并解释了它们对个人学习、努力和成功的影响。
这本书不仅提供了关于动机心理学的深入理解,还为读者提供了实践建立积极心态的方法。
5. 《内驱力》 - 丹尼尔·H·平克斯丹尼尔·H·平克斯在这本书中提供了关于内在动机的研究和应用的深入洞察。
他解释了内驱力的本质,探讨了如何激发和维持内在动机,并深入研究了动机对个人和组织的影响。
《爱的艺术》书评【精选】
![《爱的艺术》书评【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db083467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dd.png)
《爱的艺术》读后感1.书籍简介全书可分为三个部分。
分别阐述了爱的本质;爱情的理论以及如何进行爱的实践?作者弗洛姆从心理学角度,跨越社会学、伦理学等多个学科,分析爱的本质,教会我们如何发展爱的能力,如何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
本书先后被翻译成32种文字,全世界畅销不衰。
2.作者简介艾·弗洛姆,是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家、哲学家。
他的研究根植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他以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文笔,创作了大量学术著作和普及作品,其中,《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精神分析的危机》等书畅销至今。
3.读后感领略并掌握爱的艺术,培养爱自己和他人的能力,从而成就幸福圆满人生。
爱情是每个人的毕生追求,被爱和爱别人都是幸福体验。
然而现实中,人们往往在追寻爱的道路上,苦苦索求,受尽挫折。
爱的艺术似乎高深莫测,难以捉摸,却又那样令人神往。
那么对于爱的艺术,我们又该如何学习掌握呢?今天,我们要介绍的《爱的艺术》这本书,就为我们全面阐述了爱的本质,告诉我们爱不仅仅是男女爱情,也不是单纯通过磨练增进技巧就可以获得的,而是人格整体的展现。
我们要想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完善自己的人格,让自己更具有爱与被爱的魅力。
《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作者,艾·弗洛姆,是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他的著作帮助了无以数计的人们了解爱、实践爱、享受爱。
好,接下来我们来说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吧。
我将从三个部分进行解读。
第一部分关于爱情的错误认识都有哪些?第二部分是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第三部分是如何实践爱。
我们先说第一部分内容:关于爱情的错误认识都有哪些?大多数人会简单地认为爱情没那么复杂,只要尽可能地在物质条件上满足对方,精神需求上迁就对方,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爱。
然而这种认知是非常肤浅的。
作者弗洛姆认为,要想获得美好爱情,首先自身要不断发展完善自己的人格品质。
他告诫读者说:“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永远得不到满足。
十大心理学经典书籍 比较实用的心理学书单
![十大心理学经典书籍 比较实用的心理学书单](https://img.taocdn.com/s3/m/3d7e105a27d3240c8447ef4e.png)
十大心理学经典书籍比较实用的心理学书单
研究心理学必看的经典书籍有哪些?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实用心理学书单?下文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十大经典心理学必看书单,供参考!
十大心理学经典书籍推荐1、《乌合之众》
古斯塔夫·勒庞
2、《梦的解析》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3、《自卑与超越》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4、《影响力》
罗伯特·B·西奥迪尼
5、《逃避自由》
埃里希·弗洛姆
6、《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
劳伦·斯莱特
7、《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卡伦·霍尼
8、《写给无神论者》
阿兰·德波顿
9、《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M·斯科特·派克
10、《性学三论·爱情心理学》。
自由_自为与自爱_弗洛姆的伦理心理学
![自由_自为与自爱_弗洛姆的伦理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6e9d0ea0284ac850ad02425e.png)
由”则是在自觉地追求实现个体的潜 无神论的神秘主义者, 一个极端非正
能的基础上, 勇敢地去承担起自由必 统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家。实质
然 带 来 的 孤 独 、焦 虑 和 责 任 。
上, 他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独立知识
弗洛姆的思想并不仅仅具有批判 分子, 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和学者。
性, 更有重要的建设性。他的代表作 可以说, 直到他于 1980 年在瑞士的
主义心理学”, 其影响迄今仍然巨大。 时的特定的时代背景有关。当时, 法
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 弗洛 西斯主义猖獗, 人类努力争取到的自
姆不是宗教徒, 虽然他生活在一个宗 由正在走向毁灭。作为一个智者, 一
教气息极浓的家庭。他的祖父和伯祖 个思想家, 弗洛姆深刻揭示出人类自
父是当地著名的“拉比”( 犹太教神职 由 的 失 去 , 并 不 完 全 是 被 剥 夺 , 许 多
“爱”更是一门艺术, 一门需要经过艰 来。”一个孤独的灵魂, 寻找着爱, 如 恋人— ——卡伦·荷妮, 以及沙利文、埃
苦 的 学 习 和 训 练 才 能 掌 握 的 艺 术 。 得 不 到 拯 救 , 则 必 须 自 救 , 他 立 志 去 里克森等人共同创立了“精神分析社
“爱”又是一种能力, 一种需要在实践 探索人类的心灵的秘密。在当时, 一 会文化学派”。上世纪 30 年代中期,
国内各大学的图书馆里, 此书的中译 观念, 这是他的思想基础之一。自爱 阿 多 诺 、马 尔 库 塞 、哈 贝 马 斯 以 及 弗
本( 有三种译本) , 也常常是借阅人数 不 是 自 私 , 也 不 是 自 恋 , 自 爱 是 爱 他 洛姆。他们都是 20 世纪西方著名的
最多的书之一。或许, 此书得到广泛 人的前提, 如果一个人有能力创造性 思想家, 真可称得上是群星荟萃。他
《单向度的人》简介
![《单向度的人》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a64d1d26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ca.png)
这些是马尔库塞所谓的单向度的人所 丧失的能力,他认为只有恢复这些能 力,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
03
影响与评价
学术影响
哲学思想
该作品对当代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对法兰克福学派和后现代主义 思想的发展贡献巨大。
社会批判理论
作品提出的社会批判理论,为后来的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 参考。
马尔库塞所谓的单向度的人,指的是丧失否定、批判和超越的能力的人。这样的人不仅不再有能力去追求,甚至 也不再有能力去想象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
章节介绍
第一章
单向度社会:马尔库塞在这一章中详细阐述了单 向度社会的概念,指出这个社会是一个没有反对 派的社会,是一个通过技术、政治和意识形态等 手段全面控制个人的社会。
与福柯的《规训与惩罚》对比
两者都关注现代社会中的权力运作,但本书更侧重于分析技术理性如何作为一种新的统治形式。
在思想史中的地位
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认为在发达工业社会中,技术理性已经取代了传统的政治统治形式,成为一种新的异化 力量。
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贡献
将批判理论的关注点从政治经济领域扩展到文化领域,对后来的文化研究产生了重要影 响。
研究展望
深化对极权主义社会的批判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化对极权主义社会的批判,探究其产生的历史根源、社会基础和心 理机制,以及如何防止其死灰复燃。
拓展对单向度思维的探讨
单向度思维不仅存在于极权主义社会,也广泛存在于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未来研究可以 拓展对单向度思维的探讨,分析其在不同领域和群体中的表现和影响,以及如何培养人们 的批判性和反抗精神。
01
02
03
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5篇
![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74ec92f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e6.png)
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5篇通过读后感,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从而更加成熟地成长,每本书都是一次心灵的沉浸体验,读后感是这份体验的结晶,以下是作者精心为您推荐的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篇1读完了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很好的一本薄薄的书。
人的孤独感是无法回避的事情,克服的办法一是创造,主动去改造自然,实现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联通;另一个就是爱,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实现自我和人群之间的联通。
无论是创造还是爱,都是主动性的行为;所以弗洛姆提倡“创造性的人格”。
通俗地说,爱是给予而不是理解。
爱确实是内心强大的表现。
当然,大多数时候,我们会说,感情是弱者的感情,但是,过于脆弱的相互依靠的感情可能也无法真正健康而长久。
我赞成说,一个懂得并且能够享受孤独的人――独处,而不求助于各种他者(包括人和物)的支持――才有着真正的去爱人的力量。
真正的爱里,就应能够同时成就自己和他人。
无论是一味索取的爱,还是按照自己的臆想一味给予并且认为对方需要的爱,都是不健康的。
弗洛姆也超多探讨了现代社会是否有利于爱的培养的问题,他认为,西方社会导致了爱的溃散;其主要论据在于,现代社会的组织方式带来了现代人与自身、与其他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被异化了。
我赞同,在工业大革命之后,“物”在人类生活中享有了从未有过的地位,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崇拜;但是我不敢肯定,在现代社会之前,爱是普遍的,而现代社会的到来,[.]带来了爱的溃散。
可能确实现代对于人之间关系的抨击很多,从文学到哲学的各个方面,但是更加可能是由于人的信仰变化――从崇拜爱与美到崇拜物而贬低人――而造成的。
我们甚至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社会之前,还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时期,我们对自己的心灵更加敏感或者麻木。
所谓协作精神和相互体谅对于相处的作用,我想不只是现代会这么要求――人和人是不同的,相处之间摩擦就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同理心和让步就是必要的润滑剂,而非某个社会形态强加在于人身上的,只但是大众媒体会不会这样坦诚。
逃避自由
![逃避自由](https://img.taocdn.com/s3/m/7fffaa264b73f242336c5f95.png)
逃避自由《逃避自由》由Routledge(英国)出版于1941年,是精神分析和社会理论家艾瑞克·弗洛姆的著作中较为出名的一本。
在本书中弗洛姆主要探索了在历史进程中人性和自由概念不定变化的关系。
作品介绍1941年出版。
作者在书中从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和人性结构三者相互影响的总体探讨了自由对现代人的意义。
书中作者是这样认为的,人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系中实现个性化,社会历史条件及其环境决定了人的性格结构和特点。
一方面,由于人的个性化日益加强,获得越来越多的自由;另一方面,则由于人们之间的关系日益残酷和敌对,在心理上感到更多的孤独和不安,人们由于忍受不了这种随自由而来的孤独和寂寞,乃至患上精神病,由此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逃避这种社会的自由。
作者指出,对孤独的克制,对世界的憎恨和使个性丧失都是消极的逃避方式结果是失去个人的自我。
他认为最好的逃避方式是自发的爱和工作,从而使个性得以完善的发展。
弗罗姆的人性论观点揭露了二十世纪以来所提倡的“自由”的不可靠,而他提出人人相爱和沉溺于工作的方式以拯救人性的自由在,也只能是一种乌托邦的幻想。
作者简介埃里希·弗罗姆1900年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
曾在法兰克福精神分析研究所和社会研究所工作,并成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
1933年赴美讲学,开设私人诊所。
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同时,在哥伦比亚大学等学术机构讲学,并先后执教于墨西哥国立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等高校。
1974年移居瑞士,继续从事研究和著述。
1980年卒于瑞士洛迦。
弗罗姆是精神分析学家,又是哲学家,是当代西方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权威,影响广大而深远。
继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之后,弗罗姆提出的“社会无意识”,成为了无意识理论发展史上树立的第三个里程碑。
他提出的精神分析学说无论在人格理论、梦的分析、精神治疗以及伦理学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
他融合当代西方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史学和宗教等多种学科的思想成果,来探索人性和灵魂的奥秘,在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中可谓独树一帜。
弗洛姆的逃避自由心理机制—读弗洛姆《逃避自由》
![弗洛姆的逃避自由心理机制—读弗洛姆《逃避自由》](https://img.taocdn.com/s3/m/8b5317fb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95.png)
067文艺评论弗洛姆的逃避自由心理机制生成根源弗洛姆认为“自由”对现代人具有双重含义。
现代人所处的困境在于资本主义带来的自由,这种自由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解除了传统社会强加在个人身上的束缚,个人获得了独立;另一方面,这种自由又使人感到孤独和不安全。
个人被这种孤独感和不安全感所包围,使自由的个体产生了逃避自由的心理倾向。
他从生物的进化过程、个体的发展过程以及社会的发展过程三方面对其阐述。
首先,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使人摆脱了生理上的束缚,这点来看,与其他动物进行了区别,人获得了更多的自由。
然而,由于人类主动性的发挥与不断提高,大自然日渐成为人类征服的对象,人远离自然也会感到不安全;与此同时,也使人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增强。
马克思曾经说过:“有粗野的儿童和早熟的儿童。
古代民族中有许多是属于这一类的,希腊是正常的儿童。
”1他以这样一种个体的发育来解释整个类的成长过程。
其次,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出生的婴儿与母亲断绝了一体化状态,他就作为一个个体而存在。
尽管实现了身体上的分离,但在功能上,他仍然与母亲一体。
弗洛姆认为,“人继续与他赖以发生的自然及社会世界保持紧密联系;尽管他部分地意识到自己是个独立实体,但他还认为自己是周围世界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称这个个人日益从原始纽带中脱颖而出的过程为‘个体化’。
” 2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外界的联系就会愈来愈多,脱离了“原始联系”的束缚,也越来越多的会受到打击。
个体发展的进程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我力量的增长;另一方面是日益加深的孤独,意识到自己与别人的分离,与世界的分离,感到世界的强大无比与自己的无能为力。
最后,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即传统社会安全而不自由,现代社会自由而不安全。
一个人在社会的地位上,几乎没有机会从一个阶级转变到另一个阶级,他也几乎不可能从一个镇或国家迁到另一个镇或国家。
个人虽然没有自由,却并不会感到孤独与不安全。
人从生下来开始,在社会中便有了明确的位置,他处在一个有机整体中,这使他的生活有了保障。
10本心理学经典著作
![10本心理学经典著作](https://img.taocdn.com/s3/m/b38d32f2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2b.png)
10本心理学经典著作心理学经典著作有哪些是值得一看的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您整理的10本心理学经典著作,希望您喜欢!10本心理学经典著作《人性能达到的境界》by 马斯洛“自我实现,是当你真正升华为一个人时所体验到的那种状态。
”本书作者马斯洛是现当代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
本书是其研究人性与社会关系的顶级著作。
书中各个章节的内容都涉及个人成长、人性的理解、生活态度,以及生命的意义等贴近个人生活的话题。
对每位读者都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书中透露了马斯洛本人的一些生活经历、思想转变历程,能让社科爱好者清晰了解一代心理学大师的心理成长史。
《父性》by 鲁格·肇嘉“全世界有无数的孩子,是在没有‘父亲’的生活中长大的。
”中国式家庭=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近两年,《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等关于父亲与孩子的综艺节目一度火爆荧屏,而在节目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在千万个中国家庭里,父亲的消失——“我有一个好爸爸,可我总是见不到他”。
当孩子拥有一个缺席的父亲的同时,也伴随了一个焦虑的母亲,而父亲在家庭里的隐形状态,使孩子更多地生活在一个母亲的世界里。
父亲的缺失是古已有之的吗?还是伴随人类发展出现的新问题?《心灵的激情》by 欧文·斯通“爱情如火,工作似柴。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名心理学家。
本书从弗洛伊德26岁热恋开始,写至其80岁时为躲避法西斯迫害而仓皇出国。
材料丰富翔实,生动地展现了弗洛伊德的生活、心灵及事业,可使读者对这位卓越的心理学家及其学说,有一个清晰全面的了解。
弗洛伊德以毕生精力,研究了未曾被人们关注的“潜意识”,创立了精神分析学,开拓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在医学、文学、哲学等方面均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并在全世界引起了广泛而激烈的争论。
十大心理学经典书籍 世界十大心理学名著
![十大心理学经典书籍 世界十大心理学名著](https://img.taocdn.com/s3/m/eb6573bb84254b35eefd34d0.png)
十大心理学经典书籍世界十大心理学名著
最著名的十大心理学书籍分别是:《弗洛伊德与荣格》、《论人的成长》、《人心:善恶天性》、《人类的破坏性剖析》、《人性能达到的境界》、《自我与自性》、《移情心理学》、《父性》、《心灵的激情》以及《占有还是存在》。
世界十大心理学经典书籍1、《弗洛伊德与荣格》by艾伦伯格
“解读神话般的人物,诠释精神动力学的演进。
”
2、《论人的成长》by罗杰斯
“生命的过程就是做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
”
3、《人心:善恶天性》by弗洛姆
“人必须在善与恶、祝福与诅咒、生与死之间做出选择。
”
4、《人类的破坏性剖析》by弗洛姆
“阿道夫·希特勒是个疯子吗?”
5、《人性能达到的境界》by马斯洛
“自我实现,是当你真正升华为一个人时所体验到的那种状态。
”
6、《自我与自性》by荣格
“人不仅仅是男人或女人,人的心灵具有潜在的完整性。
”
7、《移情心理学》by荣格
“男人因女人而完整,女人因男人而完整。
”
8、《父性》by鲁格·肇嘉
“全世界有无数的孩子,是在没有‘父亲’的生活中长大的。
”
9、《心灵的激情》by欧文·斯通
“爱情如火,工作似柴。
”
10、《占有还是存在》by弗洛姆
“去体验,去创造,去给予,去接受新鲜的思想和变化。
”。
《爱的艺术》读后感范文1000字(精选20篇)
![《爱的艺术》读后感范文1000字(精选20篇)](https://img.taocdn.com/s3/m/93a9e47a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ba.png)
《爱的艺术》读后感1000字《爱的艺术》读后感范文1000字(精选20篇)《爱的艺术》读后感1000字篇1看了二十世纪的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的名著《爱的艺术》,书的篇幅很短,讲的事情也很简单,主要内容就像作者在前言中所说:“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他说得很有道理,如果按他所说,人类社会将非常具有创造性,可是创造性也许并不是那么跟爱有关。
在读这本像短篇小说的小书时,收获也并不少,对弗洛姆本人,对他的理论都有了很多了解,这是读一本好书所能够带来的收获。
比如,弗洛姆以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文笔,创作了人量学术著作和普及性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有《爱的艺术》、《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精神分析的危机》等。
他的人生历程在书中也有所讲述,咨询师、教授,而他自己的生活也非常波折,另外由于时代的影响,他还非常关心政治,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他的研究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原因。
弗洛姆的理论并不像弗洛伊德的理论那么精彩。
他说:“孤寂感是每种恐惧的根源”。
这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也因此并不太让人信服。
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又没有通过爱情去达到新的结合——这就是羞愧的根源,同时也是负罪和恐惧的根源。
这种理论同样让人难以相信。
“就像神学的逻辑结论是神秘主义,心理学的最终结论就是爱。
”这句话倒是很有意思。
他对成熟的人的定义也很有道理:“成熟的人就是指能够创造性地发挥自己力量的人”。
弗洛姆在书中对弗洛伊德的引用是最多的。
他有些反对弗洛伊德的地方:“弗洛伊德的一个错误,那就是他认为爱情只是性本能的表现和升华,而没有认识到性要求是人渴望爱情和与人结合的一种表现。
”两相比较,我倒是觉得弗洛伊德更正确。
其它也有好多地方谈到弗洛伊德,当然不是全然反对的:“人们指责弗洛伊德过分强调性的作用,他们这么做常常是为了否认弗洛伊德学说在传统观念圈子里引起反对和批评的那部分理论。
高中语文 3.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自由的心理机制——弗洛姆《逃避自由》介读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3.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自由的心理机制——弗洛姆《逃避自由》介读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https://img.taocdn.com/s3/m/60d7b7116c85ec3a86c2c507.png)
自由的心理机制——弗洛姆《逃避自由》介读自弗洛伊德开创精神分析学派以降,精神分析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个人尤其是个人心理是构成社会的基础,研究社会必须首先研究个人的心理机制。
在这种认识论指导下,精神分析学派通过精神或心理分析对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都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逃避自由》一书就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领袖人物弗洛姆运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对自由所做的精彩阐释和解读。
本书作者弗洛姆先生作为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在继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的基础上,也对弗洛伊德的很多观点做出了重大修正。
这其中最重要的表现之一就是,他们二人的人性观有着显著的不同。
弗洛伊德的人性观基本上是恒定不变的,即人性本质上是受其各种生物欲望尤其是自我保存欲望和性欲望所支配的。
弗洛姆则认为人性既有生物性的一面,也有社会文化性的一面。
弗洛姆认为人性中最基本的欲望除了自我保存的欲望外,还有逃避孤独的欲望。
作者写道:“感到完全孤独与孤立会导致精神崩溃,恰如肉体饥饿会导致死亡。
”在弗洛姆看来,自由是把双刃剑。
一方面,自由增强了单个个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另一方面,自由也割断了个体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纽带,使每个个体的孤立感和孤独感空前强烈。
作者将自由所带来的孤独感称为“自由的重负”,当这种重负达到一定程度时,人就会选择逃避自由。
弗洛姆区分了两种自由: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
前者是指摆脱束缚,获得自由;后者是指积极的运用自由去发展自己,充分的实现自我的完整人格。
人类自由的历史首先起源于摆脱自然界的束缚。
弗洛姆将这种个人日益从各种纽带中脱颖而出的过程称之为“个体化”的过程。
“个体化”的过程造成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个人的力量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单个个体独自面对世界时的孤独感也日益加深。
前一方面表明伴随着“个体化”的过程,个人的消极自由不断增大;后一方面则表明个人消极自由增大的同时,积极自由并没有同步增长。
割断了与世界的纽带,却又不能离开这个世界;摆脱了束缚,随之增加的不确定感和孤独感却又常常使人无法承受———“个体化”的过程使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之间的鸿沟越拉越大,自由越来越成为一种不能承受的重负。
弗洛姆
![弗洛姆](https://img.taocdn.com/s3/m/ab6f143f67ec102de2bd8938.png)
四、社会潜意识论
这种社会过滤器由三种要素组成: ◆语言,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经验和现象则难以成为明 确的意识; ◆逻辑,丌合逡辑的经验被排斥在意识乊外,而丌同 文化有丌同的逡辑; ◆社会禁忌,指每个社会都排斥某些思想和感情,使 乊丌被思考、感受和表达。
在构成过滤器的三种要素中,社会禁忌是最重要的。社会 潜意识和社会性格一样是联系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的中介环 节。就个人来说,它们都是个体为逃避被他人和社会所孤立 和排斥而形成的心理机能。
24
四、社会潜意识论
弗洛伊德和荣格把潜意识理解为是类 似亍一座房子的地窖部分,这就把意识和 潜意识戔然区分开来,是一种实体性的概 念。 弗洛姆主张一种功能上的概念,它们都 只是主观状态而已。只要是觉察到的经验、 感情和欲望等就是意识,反乊觉察丌到的 就是潜意识。社会潜意识是指一个社会的 大多数成员共同存在的被压抑的领域。
8
一、论人的处境
(2)人的存在的矛盾性。意思是人试图超越动物的 本能状态,这又使人陷入一系列的困境。这些困 境包括三种: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矛盾、生与死的 矛盾、人的潜能实现与生命短暂之间的矛盾。 (3)历史的矛盾性。意思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后来 的历史时期能够解决前一个历史时期的一些矛盾。 例如,他讣为当代人类掌握的高技术手殌不无力 将它们全部用亍人类和平和人民福利乊间的矛盾 在未来的社会历史时期是可以解决的。
18
三、社会性格论
3、堕落综合症与成长综合症
堕落综合症
死之爱(恋尸癖) 自恋 共生—乱伦
成长综合症
生之爱(恋生癖) 人之爱 独立性
现实中大多数人的性格处在两种综合症之间,某种占主 导地位。战争是群体堕落综合症的大规模发作的结果。
19
三、社会性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