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证中医调护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消渴病汗症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消渴病汗症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医药在治疗消渴病和汗症方面的研究进展。
在介绍疾病背景和治疗现状后,文章详细阐述了中医药治疗消渴病和汗症的传统理论和临床实践,并总结了现代研究的进展。
通过对传统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分析,揭示了中医药在治疗这两种病症方面的独特优势。
结论部分强调了中医药在疾病治疗中的价值,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为进一步深化对消渴病和汗症的治疗提供了参考。
整体而言,本文对中医药治疗消渴病和汗症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综述,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消渴病,汗症,中医药,治疗,传统理论,临床实践,现代研究进展,研究价值,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疾病背景消渴病,又称为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病因主要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血糖升高。
患者常表现为多饮、多尿、消瘦、易饥饿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眼底出血、皮肤感染等并发症。
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达4.16亿,预计将继续增长。
汗症是指体表分泌的汗液过量或分泌异常,表现为出汗过多、易汗、汗液稀释等症状。
常见于气候炎热、体内阳虚、情绪紧张等情况下。
汗症可能导致水电解质失衡、面部潮红、体力消耗过多等问题,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消渴病和汗症在中医学中并非单纯的独立疾病,而是与人体内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调等密切相关。
传统中医药认为,消渴病与肾、脾、肺等脏腑有关,治疗应调整脏腑功能,平衡阴阳气血。
而对于汗症,中医药强调调节体内阳气虚弱、清热除湿,改善体质调理。
随着现代研究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中医药治疗消渴病和汗症的机制和疗效,为中医药在这两个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科学依据。
1.2 治疗现状目前,消渴病和汗症在临床上已经成为较为常见的疾病,给患者带来了不少困扰。
针对这两种疾病的治疗现状也逐渐得到了关注和研究。
对于消渴病,现代医学主要通过药物治疗、饮食调节和生活方式改变来控制症状,如口渴、多饮、多尿等。
桂枝汤治疗汗证的临床研究
桂枝汤治疗汗证的临床研究标签:桂枝汤;汗证桂枝汤出自《伤寒论》,临床应用广泛,被誉为仲景群方之冠。
该方由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其功效不仅能发汗解肌,还能调和营卫,固表止汗。
《伤寒论》明确指出“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临床实践证明,桂枝汤可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汗证。
杜文彪[1]以桂枝汤加减治疗汗证38例。
桂枝汤为主方,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等以益气固表;汗多者加生龙骨、生牡蛎、浮小麦、糯稻根等以固涩敛汗;阳虚者加附片;肌腠疏松,表卫不固,易于感冒而汗出恶风者与玉屏风散合用。
治愈3l例,好转6例,无效l例,总有效率为97.37%。
赵才兴[2]用桂枝汤加味治疗汗证156例,药物组成:桂枝12g,白芍15g,大枣10g,炙甘草6g,生姜10g,根据症状平素体虚易感冒者加黄芪30g,汗多者加枣皮12g,浮小麦30g,糯稻根30g。
恶风寒者加白术、防风各12g。
心悸睡眠差者加煅龙骨30g,煅牡蛎30g,五味子12g。
喜叹息、胸闷、胁胀不舒者加柴胡10g,香附10g,每天一剂,水煎分3次服,每次200ml,3天一疗程。
治愈96例,好转54例,未愈6例,总有效率达96.2%。
王洪白[3]用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减治疗自汗176例。
药用桂枝12g,白芍15g,黄芪30g,白术20g,防风15g,大枣15g,甘草6g,生姜lOg。
气虚甚者加太子参或红参益气摄津,汗出多者加煅龙骨、煅牡蛎固涩敛汗,兼阳虚者加附子温阳敛汗,局部汗出有淤血者加桃仁、红花、赤芍疏通经络、调和营卫,兼外感表邪者随证加入解表药。
每日l剂,分3次,每次加水350ml,煎取150ml,适寒温服,7天为一疗程。
治疗结果,治愈161例,好转10例,未愈5例,总有效率97.2%。
中医药治疗消渴病汗症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消渴病汗症研究进展消渴病汗症是中医药学中常见的一种病症,主要表现为口渴、多饮、多尿、消瘦、乏力等症状,严重的时候还会伴有盗汗、夜尿增多等症状。
这种病症在临床上十分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引起了中医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学的不断发展,对消渴病汗症的治疗也有了新的进展,本文将就中医药治疗消渴病汗症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中医药对消渴病汗症的认识消渴病汗症在中医药学中被归为“热病”范畴,认为是因为体内有“热”而引起的症状。
《内经》中提到,“病发汗出如油滑者,为病风热也”。
中医认为,消渴病汗症主要是由于肝阳上亢,肾阴亏损而引起的,导致津虚未凝,水涸火炎,燥化水液,以致口渴多饮,尿频量多,甚至盗汗、夜尿增多等症状。
中医治疗消渴病汗症的核心是降火清热、滋阴润燥。
1. 中药治疗中医在治疗消渴病汗症时,常常采用中药配方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生地黄、玄参、麦冬、知母、黄连等,这些中药具有滋阴清热、生津止渴的功效,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口渴、多饮、多尿的症状。
还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配伍不同的中药进行治疗。
2.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中医治疗消渴病汗症的重要方法之一。
常见的针灸治疗方法有温针、灸法、三焦灸等。
这些针灸方法可以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体内的气血运行,从而改善患者的病情。
3. 饮食调理中医治疗消渴病汗症还注重对患者的饮食调理。
中医认为,“病从口入”,因此合理的饮食对病情的恢复至关重要。
平时患者可多吃一些具有清热滋阴功效的食物,如绿豆、莲子、冬瓜、绿叶蔬菜等,同时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这样可以有助于改善病情。
中医药治疗消渴病汗症的疗效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证实。
临床研究表明,采用中医药治疗消渴病汗症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特别是对于一些慢性消渴病汗症患者,采用中医药治疗可以长期维持患者的体内平衡,减少病情反复的几率。
中医药治疗还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很少产生药物依赖性和药物不良反应,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没有明显的副作用。
小儿汗证的中医研究进展
l u m i n a t e d t h e p a t h o g e n e s i s a n d t r e a t m e n t r e s e a r c h o f h y p e r h i d r o s i s , a n d m a d e o b j e c t i v e e v a l u a t i o n o f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T C M i n t h e
世界 中医药
2 0 1 7年 1月第 1 2卷第 1 期
小 儿 汗 证 的 中 医 研 究 进 展
吴 碧 鲁艳 芳 裴 学 军 肖 飞
( 1湖北中医药大学 , 武汉 , 4 3 0 0 6 1 ; 2健 民集团儿童药物研究院 , 武汉 , 4 3 0 0 5 2 )
摘要
关键词Biblioteka 通过 对近 1 0年来有 关小儿汗证 的 中医相关文献的检 索与分析 , 阐述 小儿 汗证 的病 因病机 、 辨证 与施治 , 客观评 价
邪热 内盛 、 里 热 熏蒸 以及 瘀 血 内 阻 、 气 血失 由于外 界 因素 所 致 多 汗 , 也 不 属 于 病 态 。小 儿 通 过 而化 热 , 4 J 。小 儿汗 证 病 机 总 属 阴 阳失 调 , 腠 理 开合 失 适 量 出汗 可疏 通 腠 理 , 抗御外邪 , 调整气血 , 维 持 体 调等 _
扶阳法治疗汗证临床探析
扶阳法治疗汗证临床探析中医的汗证主要包括自汗和盗汗两种。
自汗指不因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盗汗指寐中汗出,醒来自止,汗证以虚证多见,历来认为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实证包括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所致。
因此,在治疗上益气固表,调和营卫,滋阴降火,清化湿热为主要治疗方法,但应用于临床,疗效并不理想。
笔者通过学习扶阳理论与临床辨证相结合,应用扶阳法治疗汗证,疗效颇佳。
1 病案举例案1 王某,女,64岁。
因自汗不止,动则加重伴身倦乏力二月入院。
患者因服用治疗类风湿类药物出现自汗不止,活动、情绪激动后加重,汗出后,畏寒,逐渐感身倦肢软,甚至站立不稳,饮食睡眠欠佳,舌胖大淡紫苔薄白,脉沉弦,右关弦大,证属阳气亏虚,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肝郁气滞。
治以四逆汤合柴胡疏肝散,温阳固表,疏肝理气(制附子30g,干姜12g,炙甘草12g,柴胡10g,炒白芍10g,枳壳10g,香附10g,川芎10g)其中制附子先煎1小时,三付后汗出明显缓解,继服原方半月,诸症缓解,饮食睡眠佳,脾气亦转佳。
按:此例患者年过六旬,元阳已亏,加之大量服用治疗类风湿类药,更加损伤自身阳气,阳气不足,不能固护肌表,营阴外泄。
“阳气者,烦劳则张”故活动后汗出加重,阳虚温煦失司则畏寒。
汗出伤阳,所以阳气更虚,症状逐渐加重。
故予四逆汤回阳救急,阳气回复,卫表得固,营卫调和,汗出自止,诸症皆除。
案2 李某,女,54岁。
因烘热汗出,头晕目胀1年入院,患者1年前绝经后出现心烦易怒,头晕目胀,烘热汗出,汗出后头痛,夜间尤甚,汗出湿衣被,渐身倦乏力,夜不能寐,口干苦不喜饮,舌红绛少苔,脉沉弦,经中药针灸治疗1年,诸症无明显好转并全身出现红色斑疹,搔痒,时起时伏,经辨证属阴阳失调,虚阳浮越于外,治以潜阳丹合桂枝汤,温阳摄纳,调和营卫(制附子10g,龟板10g,砂仁10g,炙甘草10g,桂枝10g,炒白芍10g),半月后诸症缓解,饮食睡眠佳,斑疹亦消失。
中医药治疗汗证研究概况
[17]朱怡,吴旭,杨蓉,等.中药联合克罗米芬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临床效 果[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36(17):7067/7171.
[18]TAOLi0li,CHENXiao1ping,GUZheng2tian.中药联合复方醋酸环丙孕酮 治 疗 多 囊 卵 巢 综 合 征 致 不 孕 症 的 疗 效 的 研 究 [J].JournalofIntegrative Medicine,2003,9(2):983103.
参考文献
[1]邵瑞云,郎丰君,蔡金凤,等.补肾活血中药家克罗米芬质量多囊卵巢综 合征所致不孕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1):41!43.
[2]李蕾.补肾促排卵汤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致不孕的临床研究[D].太原:山 西中医学院,2014.
[3]陈畅乾.15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D].长沙:湖 南中医药大学,2014.
!"#$%&'(%$)$*+,-./-'.+
+0*1.23+45678*1.2'.93(+"3:.:+;:<=31><9?8/@8A1.2<9</:.B8!-<:3>38C32<D<:3(8"3:.:8E1/=<:D3(8F-3:GH-/'%IJ5555K%L-<:.M
!"#$%&'$:-A6/B :4C079D6E D9067C D608F8C6 F/GG60 3456738079:8:E 8: 0H6 B9 B36 :4D5/B36B8F C67I9H: 9I67G9/0 F/H:60 J4 6KF6::8I6 :A6/B :6F76B89C 9L / 08:6/:6M NB: 5/B39G9O8F/G D6F3/C8:D 8: F9D5G6KE B36 F9C08B89C 8: 6/:4 B9 7656/BE /LL6FB B36 PH/G8B4 9L G8L6 9L B36 5/B86CBE Q6:B67C D608F8C6 :B8GG 3/: C9 :56F8/G 6LL6FB B76/BD6CB D6B390M NC 76F6CB 46/7:E B36 :BH04 9L +38C6:6 D608F8C6 8C B36 B76/BD6CB 9L :A6/B :4C079D6 8: O6BB8CO D976 /C0 D976 06656C60E /C0 8B :39A: / O990 FH7/B8I6 6LL6FBM ()*+,%-#::A6/B :4C079D6R B367/54 9L B7/08B89C/G +38C6:6 D608F8C6R 76:6/7F3 :8BH/B89CR 76I86A
国医大师熊继柏论《黄帝内经》“汗症”治疗
国医大师熊继柏论《黄帝内经》“汗症”治疗在《内经》中所载汗证颇多,如魄汗、多汗、炅汗、大汗、漉汗、灌汗、寝汗、夺汗、绝汗、漏泄等。
历代医家研究《内经》汗证,有按五脏分类者,有从病因分类者,有依汗出的表现特点分类者。
笔者认为,《内经》之汗证,约可分为以下四类。
1.自汗证在《内经》中称为魄汗、多汗。
《景岳全书·汗证》说:“自汗者,濈濈然无时,而动作则益甚”。
《内经》中的自汗证主要有炅汗、漏汗、灌汗等三种。
炅汗:炅,热也;炅汗,即热甚出汗。
阳热太盛,蒸发汗津,其汗甚多,又称之大汗。
《素问·举痛论》云:“炅则腠理开,营卫通,汗大泄。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于暑,汗。
”《素问·刺热篇》云:“肝热病者……甲乙大汗”、“心热病者……丙丁大汗”、“脾热病者……戊己大汗”、“肺热病者……庚辛大汗”、“肾热病者……壬癸大汗”。
《素问·疟论》云:“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
”《灵枢·经脉》云:“胃足阳明之脉……温淫汗出”,凡此皆指热甚出汗。
张介宾《类经》十六卷释曰:“热蒸于表则津泄,故腠理开而汗出。
”观仲景《伤寒论》所述阳明实热证之“大热、大汗、大渴”“潮热、手足濈然汗出”;吴鞠通《温病条辨》所述暑温证之“汗大出”等,皆属此类。
后世治疗此证,法主清热止汗,一般选用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漏汗:指外受风邪,又兼体内有热,风热相迫致汗漏如泄。
《灵枢·营卫生会》称之为漏泄,谓“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故命曰漏泄。
”又《素问·风论》载有“饮酒中风,则为漏风”证,亦以漏汗为主要表现。
张介宾说:“酒后中风,则汗漏不止,故曰漏风。
”漏汗、漏泄、漏风,皆系风袭于表,腠理开疏,汗漏如泄之证,故其汗出多伴恶风,治法亦须疏风固表止汗,可选玉屏风散之类。
灌汗:谓大汗淋漓,如水灌不止。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肺脉软而散者,当病灌汗。
小柴胡汤治疗汗症的开题报告
小柴胡汤治疗汗症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汗症,即多汗症,是指人体分泌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过度分泌了汗液,造成身体长期处于湿润状态的一种病症。
汗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严重的汗症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扰,给工作、学习和社交等方面带来很大的不便。
目前,汗症的治疗方法很多,但是很多方法并不能彻底治愈汗症的问题,且治疗时存在着一些不良反应。
因此,探索汗症治疗的新方法显得很有必要。
随着中医的逐渐普及,许多患者已经开始接受中医治疗汗症。
中医认为,汗症是由人体气血运行不畅造成的。
小柴胡汤是中医常用的治疗肝胆问题的方剂,具有疏肝解郁、理气和胃的作用,同时对肝气郁结引起的失精、月经不调、头痛、胁胀等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因此,将小柴胡汤应用于汗症治疗,是值得研究的一个方向。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将探索小柴胡汤在治疗汗症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汗症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方向和思路。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选取50例患有汗症的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
治疗组将采用小柴胡汤治疗汗症,对照组将采用传统的治疗方法。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
2.研究方法治疗组:以小柴胡泻肝汤为基础方剂,根据实际病情进行个性化调剂。
每日1剂,每剂40-60g,水煎服用。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外敷、洗澡等治疗方法。
两组治疗周期均为30天,治疗期间每周复诊1次,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
四、预期结果本研究将探究小柴胡汤在治疗汗症中的应用效果,预计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较少。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将为中医治疗汗症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的依据,具有一定的学术和应用价值。
同时,本研究也可以增加人们对传统中医的了解和认识,推广中医中药的使用。
《自拟止汗汤治疗小儿汗证营卫不和型的临床观察》
《自拟止汗汤治疗小儿汗证营卫不和型的临床观察》一、引言小儿汗证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主要表现为异常多汗,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汗证与营卫不和、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自拟止汗汤是中医治疗小儿汗证的一种重要疗法,旨在调和营卫,扶正祛邪。
本文旨在对自拟止汗汤治疗小儿汗证营卫不和型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二、方法本研究选取了近两年内在本院儿科接受自拟止汗汤治疗的100例小儿汗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儿均符合营卫不和型汗证的诊断标准。
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
治疗组采用自拟止汗汤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
三、自拟止汗汤的组成及治疗方法自拟止汗汤以调和营卫、益气固表为原则,主要成分包括黄芪、白术、防风、浮小麦等中药材。
治疗方法为每日一剂,水煎服,连续治疗一个月。
四、观察指标本研究的观察指标包括患儿的出汗情况、中医证候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等。
治疗前后对患儿进行全面检查,记录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
五、结果经过一个月的治疗,自拟止汗汤治疗组在改善出汗情况、中医证候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效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儿的出汗情况明显减少,中医证候评分明显降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高。
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六、讨论自拟止汗汤以调和营卫、益气固表为原则,针对小儿汗证营卫不和型的病因病机进行针对性治疗。
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自拟止汗汤在治疗小儿汗证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脏腑功能、平衡阴阳等方面有关。
同时,自拟止汗汤的中药成分具有温而不燥、补而不滞的特点,适合小儿体质特点,安全有效。
七、结论自拟止汗汤治疗小儿汗证营卫不和型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通过调和营卫、益气固表等作用,有效改善患儿的出汗情况、中医证候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
与常规西药治疗相比,自拟止汗汤在治疗小儿汗证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桂枝汤治疗汗证的研究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 2019 年第 6 卷第 29 期2019 Vol.6 No.29148桂枝汤治疗汗证的研究王伦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医医院,贵州黔东南 556000)【摘要】汗证为汗出异常的证候,由人体营卫失调引起,因此临床治疗应以调和营卫为原则,桂枝汤方中主药桂枝解肌祛风,使风邪从卫外泄;辅药芍药敛阴和营,佐以生姜、大枣,协助桂枝、芍药调和营卫;甘草调和诸药,全力合成调和营卫的作用,以解除风邪。
本文以经典理论结合临床的角度探讨桂枝汤治疗汗证的效果,以期为进一步提高汗证临床疗效提供参考。
【关键词】汗证;自汗、盗汗;效果【中图分类号】R758.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29.148.01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
患者在安静状态下以全身或局部无故大量出汗甚至大汗淋漓为特征,不分寤寐,但外传染病、风湿热、结核病等所致的自汗、盗汗。
该证以虚为主,营卫不和,因此临床治疗以补虚为基本原则。
桂枝汤为解表剂,具有辛温解表、调和营卫之功效,临床中根据患者汗证的的不同进行辨证分型后均可使用桂枝汤进行加减治疗。
以下对桂枝汤治疗汗证的效果进行探究:为适应外界环境,人体将通过自身调节体温而汗出,如天气炎热、穿衣过厚、渴饮热汤、情绪激动及运动等出汗,此为正常的生理现象;而当人体患病或在正常生活工作中,汗液异常外泄,部分患者可伴其他症状,此为病理性出汗。
汗证的病因病机主要为营卫不和、阴阳不和,同时腠理开阖不利,临床中针对患者的不同证型可分为表虚不固、营卫不和、气阴两虚、脾胃湿热4种类型,其中表虚不固型患者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全身自汗或盗汗,活动时症状加重,面色少华、少气乏力,肢端欠温、食欲不振,平时易感冒,以舌淡、苔少、脉细弱为主要表征;营卫不和型者临床表现以全身汗出、畏寒怕风、不发热或伴低热,精神疲倦、纳差,以舌淡红且苔薄白、脉缓为主要表征;气阴两虚者以盗汗为主要临床表现,同时伴自汗,形体消瘦,常心烦少寐,或伴低热、口干,手足心灼热,以舌淡、苔少且花剥、脉细弱或细数为主要表征;脾胃湿热者以头部或四肢出汗较多且汗渍色黄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常口臭,虽口渴但无饮欲,便干且小便黄,以舌红、苔腻、脉滑数为主要表征[1-2]。
中医关于“汗证”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汗证”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汗证常因体虚久病、肺卫表虚受风、思虑烦劳过度、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导致肌表疏松,表虚不固,理开泄而出汗,或津液不能自藏而外泄。
一、病因1.体虚久病素体不强,或劳欲太过,或久病耗伤气血阴阳,均可使营卫不足。
若营阴不足,阴虚生内热,则迫津外泄,可见盗汗。
若卫气不足,理不固,则津液外泄,表现为时时汗出,动辄益甚。
若营卫不足,阴阳失调,还可使营卫失和,理不密,而致汗泄失常,表现为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也可表现为半身或局部汗出。
或久患咳喘,耗伤肺气,肺与皮毛相表里,肺气不足之人,肌表疏松,表虚不固,理开泄,而致自汗。
2.情志失调若情志不舒,肝郁化火,邪热郁蒸,迫津外泄,表现为腋下、阴部汗出,甚或衣服黄染。
若思虑烦劳过度,耗伤心血,阴血不足,虚火内生,迫津外泄,而致汗出,表现为盗汗或自汗。
3.饮食不节嗜食辛辣厚味,损伤脾胃,酿湿郁热,湿热内蕴,迫津外泄,表现为蒸蒸汗出,头面部汗出较甚,食后尤显。
二、病机1.汗证的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营卫失和,而致津液外泄失常。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肺气不足或营卫不和,以致卫外失司,津液外泄;二是阴虚火旺或邪热郁蒸,迫津外泄。
2.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但以虚居多,一般自汗多为气虚,盗汗多为阴虚。
属实证者,多由肝火或湿热郁蒸所致。
虚实之间每可兼见或相互转化。
如邪热郁蒸,久则伤阴耗气,转为虚证;虚证亦可兼有火旺或湿热。
虚证自汗日久可伤阴,盗汗久延则伤阳,以致出现虚实兼夹之证等。
3.病变脏腑涉及肝、心、脾、胃、肺、肾。
肺卫不固,腠理不密,容易出汗;若脾胃失调,肺气虚弱,均可自汗或盗汗;汗为心之液,由精气所化,若汗证持续时间较长,累及于肾,肾阳不煦,以致出现神情倦、汗出等症。
4.汗证常有三类病机演变:一是表卫失司,涉及肺、营卫,可见汗出恶风,体倦乏力,面色少华;二是心液不藏,可致心悸忡,失眠多梦;三是阴虚火旺或邪热郁蒸,逼津外泄,可见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两色红,口渴等阴虚症状,或出现蒸蒸汗出,汗黏,面赤烘热等邪热郁蒸之症状。
中医治疗“汗证”的理论基础
中医治疗“汗证”的理论基础“汗证”属于人体常见的一种病理现象。
我国的医学对于“汗证”的研究可谓源远流长,“汗证”的中医研究经验已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相比较现代的西医学而言,中医对于“汗证”的研究有着很多的独到之处。
所以,关于“汗证”的中医治疗理论,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与发扬。
一、什么是“汗证”“汗证”是一个中医学的名词,就是指一种不正常的出汗症状,这种病症大多发生在五岁以下的小儿身上,就是在安静的状态之下也会出现局部或者是全身大量出汗的现象。
汗是人体五液之一,是由阳气蒸化津液而来。
心主血,汗为心之液,阳为卫气,阴为营血,阴阳平衡,营卫调和,则津液内敛。
反之,若阴阳脏腑气血失调,营卫不和,卫阳不固,腠理开阖不利,则汗液外泄。
“汗证”的发生,多由体虚所致。
其主要病因为禀赋不足,调护失宜。
因为“汗证”这种病是以虚为主,撕破在汗证的治疗过程中,补虚是其基本治疗原则。
肺卫不固者益气固卫,营卫失调者调和营卫,气阴亏虚者益气养阴,湿热迫蒸者清化湿热。
除内服药外,尚可配合脐疗等外治疗法。
二、中医治疗“汗证”的理论基础1、在《黄帝内经》之中,对于“汗证”进行了辨析与论治,认为“心为汗,肾邪入心,为汗出不可止也”,这给后世的“汗证”治疗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之中,从六经论治的角度对“汗证”的论治规律进行了阐述,并以不同的脉征作为依据,拟定了很多名垂后世的名方,其中包括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汤、小柴胡汤、承气汤、五苓散等。
如果患者出汗、小便不顺畅,口渴,此时可以给患者服用五苓散,如果患者不口渴,就可以给患者服用茯苓甘草汤。
3、在魏晋时期的《肘后备急药方》、《备急千金要方》以及《外台秘要》等这些中医著作之中,对“汗证”的良方都实现了广泛的收集。
比如:《外台秘要》之中引《深师》四味防风散方“疗风,多汗恶风”,服后“忌生葱”。
4、宋元时期的很多方剂专注之中都收集了众多“汗证”的治疗方剂。
中医药治疗多汗症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多汗症的研究进展
田纪良;胡泉
【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
【年(卷),期】2024(43)4
【摘要】现代医学认为多汗症属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且与遗传、精神等因素有关。
西医治疗多是针对出汗的过程进行阻断,中医学以阴阳为纲认识汗出的病机,发展出
了丰富的疗法。
本文从中西医理论认识、治法等方面进行综述,为该病的诊治提供
参考。
【总页数】3页(P164-166)
【作者】田纪良;胡泉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6
【相关文献】
1.中医药治疗抗精神药物引起多汗症的研究进展
2.A型肉毒毒素治疗多汗症研究进展
3.发汗类型分析及多汗症治疗研究进展
4.中医药治疗甲亢多汗症之现代名医临
证经验5.近年来国内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临床及机理研究进展——针灸治疗糖尿病
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药治疗消渴病汗症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消渴病汗症研究进展
消渴病汗症,是中医常见的病症之一,主要表现为口干口渴,多饮多尿,甚至夜间频
繁出汗。
中医认为消渴病主要与肾虚、脾虚、肺虚等有关,需要从整体和个体的角度进行
调理和治疗。
随着中医药的发展和研究,对于消渴病汗症的治疗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包括
草药治疗、针灸治疗、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等。
本文将就中医药治疗消渴病汗症的研究进展
进行探讨。
一、草药治疗
中医药治疗消渴病汗症主要是通过调理脾肾,益气养阴的方法来缓解症状。
传统的经
典方剂包括六味地黄丸、八珍汤等,这些方剂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还有一些新的草药治疗方案也不断涌现,如何产山药、五味子等,这些草药具有滋阴益肾、益气生津的作用,对于消渴病汗症的治疗有着良好的效果。
二、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作为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对于消渴病汗症也有其独特的疗效。
在临床上,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气海、神阙等,这些穴位能够调理脾肾,益气养阴,缓解口干口渴、多饮多尿等症状。
针灸治疗对于慢性消渴病汗症患者尤为有效,可以有效改善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
三、中药穴位贴敷疗法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结合了中医药和贴敷疗法的治疗方法,对于消渴病汗症也有
着独特的疗效。
这种方法主要是将中药煎剂贴敷于特定的穴位上,通过皮肤渗透作用,起
到调理脾肾、益气养阴的作用。
临床上常用的中药穴位贴敷方剂包括逍遥散、参附龙骨牡
蛎汤等,这些方剂具有清热益气、滋阴养肾的作用,对于消渴病汗症疗效明显。
小儿汗证的中医研究进展
小儿汗证的中医研究进展吴碧;鲁艳芳;裴学军;肖飞【摘要】Based on the retrieval and analysis of TCM literature data of hyperhidrosis in children in the past 10 years,the paper illuminated the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research of hyperhidrosis,and made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characteristics of TCM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as well as pointed out the current problems.%通过对近10年来有关小儿汗证的中医相关文献的检索与分析,阐述小儿汗证的病因病机、辨证与施治,客观评价中西治疗小儿汗证的特点,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期刊名称】《世界中医药》【年(卷),期】2017(012)001【总页数】4页(P229-232)【关键词】小儿汗证;病因病机;辨证与施治【作者】吴碧;鲁艳芳;裴学军;肖飞【作者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430061;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430061;健民集团儿童药物研究院,武汉,430052;健民集团儿童药物研究院,武汉,4300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5汗证是指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正常环境中,全身或某些部位汗出过多,甚则大汗淋漓的一种病症。
多发生于5岁以内的小儿。
小儿汗证有自汗、盗汗之分,睡中出汗,醒时汗止者,称盗汗;不分寤寐,无故汗出者,称自汗[1]。
小儿由于形气未充,腠理疏薄,加之生机旺盛、清阳发越,在日常生活中,比成人容易出汗,尤其是头额汗出较多,或入睡时阴阳气交,津液发越而略有微汗,是为正常现象。
若天气炎热,室温过高,穿衣盖被过多,快速进热食,或食辛辣之物,或剧烈运动,恐惧惊吓等,都可导致出汗,这是由于外界因素所致多汗,也不属于病态。
术后汗证35例应用中药治疗的护理
12补液 , 维持 水 、 解 质 及 酸 碱 平 衡 , 据 中 医辨 电 根
证分 型应用 中药 治疗 。肺 气 虚 型 : 以益 气 固表 、 治
泄 。术后汗证常使患者全身不适、 ] 烦躁不安, 影
响术 后恢 复 。西 医无 特 殊 治 疗 方 法 予 维 持 水 仅 及 电解 平衡 治疗 。2 0 08年 1至 20 08年 1 , 2月 本 院普 外科对 3 例 术后 汗 证采 用 中药 治疗 , 效 较 5 疗 好 , 将护理 报告如 下 。 现
例 ; 龄 2~8 年 5 5岁 ; 因分 类 : 瘤 1 病 肿 6例 , 伤 5 外 例, 感染 6例 , 梗阻 3例 , 孔 2例 , 穿 其他 3 。 例
影响、 术中失血 、 体液引流等多因素破坏了机体正
常代 谢平衡 , 气 虚 津 伤 血 耗 、 致 阴虚 火 炎 , 津 外 迫
[ ]费娜, 6 张敏 , 王玉兰, 按摩穴位对减轻分娩 疼痛的效果观察 等. [] 齐鲁护理杂志 , 0 , ( )3 6 J. 2 3 95 :2 . 0 [] 7 戴德珍. 珍珠粉外敷治疗糖尿病足 1 的疗效观察 []护理 与 级 J.
康 复 ,0 9 8 8 :0 . 2 0 ,( )7 9
护理与康复 2 1 0 0年 5月第 9 卷第 5 期
进神经传递功能 的恢复及组织代谢 , 加速细胞对 糖的吸收利用 , 使糖尿病足得 以控制 , 促进创面愈 合。按摩能够促进患者的胰岛功能及调节 中枢神 经系统的功能, 通过神经 一体液的调节机制, 激发
内分 泌腺 的活性 , 进 胰 岛素 分 泌 ; 促 按摩 有 行气 活 血 、 通经络 的作用 , 够 引起 人 体 血液 成 分 改变 疏 能 和代谢 功能变 化 , 而 改 善机 体 功能 , 从 提高 人体 免 疫力 , 增加抗病 能力 。
『古方新解』多汗症的中药治疗
『古方新解』多汗症的中药治疗多汗症是因调节汗腺的交感神经系统过度亢进而致汗腺分泌过多。
表现为全身(泛发性多汗症)或局部(局限性多汗症)异常,出汗过多。
多汗症可见于西医多种疾病及传染病中,而且可成为患者的主要症状。
如甲亢、低血糖、各种原因引起的虚脱、风湿热、结核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包括更年期综合征、神经官能症)、各种癌症等疾病中。
继发性多汗症及时治疗原发性疾病即汗止,如低血糖、甲亢、虚脱。
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各种癌症以及原因不明的多汗症迁延不愈。
西医学对多汗症的治疗一般是针对交感神经系统进行,利用外科手术结扎交感神经,消除交感神经对汗腺的调节功能。
笔者采用中药治疗多汗症患者53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本组53例均为门诊患者。
男8例,女45例;年龄30~65岁,平均50岁;出现多汗l个月~3年。
其病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43例,肺癌骨转移1例,胃癌3例,原因不明者6例。
按出汗程度可分为轻、中、重度。
轻者汗出较平时增多,片刻消失,不湿衣服;中度可见头颈部汗水流出,可将内衣轻微打湿;重则汗出如珠,内衣湿透。
治疗方法以龙牡桂枝汤、玉屏风散、牡蛎散、二至丸为基础方加减,即:桂枝l0,白芍15 g,甘草6 g,生姜3片,大枣l2枚,煅龙骨30 g,煅牡蛎30 g,黄芪15 g,白术10 g,防风20 g,浮小麦20 g,麻黄根l5 g,女贞子l5 g,旱莲草l5 9。
如果汗多者可加五味子l5 9,五倍子l5 9;癌症患者加人参15 9,黄芪加重到50 9。
此方每日l剂,早晚分服,联用3剂(即服用3天),停服2天,再服3剂,共服6剂。
治疗结果疗效评定标准:治愈:汗出如常人。
显效:经治疗出汗程度降低,但偶有汗出。
无效:经治疗汗出程度无改善。
结果:治愈50例,显效2例,无效l例,总有效率98.1%。
讨论中医学认为,汗症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合不利而引起汗液不能内守而外泄的病证。
卫气的功能主要是:护卫肌表,抗御外邪入侵;控制汗孔的开合,调节体温;温煦脏腑,润泽皮毛等。
中医药治疗汗证研究概况
中医药治疗汗证研究概况陈旭;宁少华【摘要】汗证,现代医学称之为多汗症,是由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引起汗液过多分泌的一种疾病.其病理机制复杂,病情容易反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西医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汗证的研究日益加深,并显示出较好疗效,现就汗证命名历史沿革、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做一综述.【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8(016)017【总页数】3页(P148-150)【关键词】汗证;中医药疗法;研究概况;综述【作者】陈旭;宁少华【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郑州450000;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郑州450000【正文语种】中文汗证,现代医学称之为多汗症 (hyperhidrosis,HH),是由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引起汗液过多分泌的一种疾病。
患者通常会在无明显原因的情况下出现不同程度的流汗,浸透衣物鞋袜,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气候炎热时加剧,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工作能力[1]。
同时,出汗过多使得患者在感染其他皮肤病方面危险增加,如湿疹、手足藓、跖疣等[2]。
目前西医疗法常用的主要有乙酰胆碱药物治疗、局部用药治疗、电离子渗透疗法、A型肉毒素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等。
但仍存在疗效欠佳及副作用较大等问题。
近年来中医领域对汗证的研究日益加深,本病使用中医药治疗已显示出很好的疗效,中医药治疗汗证存在广阔前景,现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汗证命名及历史沿革中医学有关“汗”的记载,上可追溯至《内经》,当时即对“汗”有了一定认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
“自汗”之名始见于《伤寒论·太阳篇》:“病自汗出,此为荣气和”。
《金医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云:“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首载“盗汗”之名,并认为盗汗多由虚劳所致。
“黄汗”也可见于《金匾要略》。
晋·《肘后备急方》与金·《兰室秘藏》提出“阴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鲜湿 润药 物 , 可直 接捣 如 泥 , 膏剂 用 。施 术 者 将 患 作 者脐 部洗 净擦 干 , 后将 配制好 的药粉 或 药膏 置 人脐 然 中 , 用 胶 布 或 纱 布 覆 盖 固 定 , 后 根 据 病 情 , 每 再 最 或
1 ~2天换 药 1次 , 3 5d换 药 1次 。脐 疗 是 一种 或 ~ 经 穴外 疗法 , 于 经皮 给 药 范 畴 , 近 年 来 研 究 的一 属 是
汗证 是指 由于 阴 阳失 调 , 卫 不 和 , 理 开 阖不 利 而 营 腠
导 致 汗液 外 泄 的一 类 病症 , 可见 各 种 内伤 、 感 疾病 , 外 有 自汗 、 汗 之不 同 。 自汗之名 , 自《 寒论 ・ 阳 盗 出 伤 太 篇 》 称 :病 常 自汗 出 者 , 为 荣 气 和 。荣 气 和者 , , “ 此 外 不谐 , 以卫 气 不共 荣气 谐 和故尔 。 陈无 择 在《 因方 》 ” 三 中认 为“ 问 昏醒 , 浸 自出者 , 日 自汗 ” 无 浸 名 。而 目前 仅 将 白天 醒 时汗 出称 为 自汗 。盗 汗之 名 始 于《 匮 ] 金
也 。火气 上蒸 , 胃中之湿 亦作 汗 。 王 清任《 ” 医林 改错 》 日 :血瘀 之病 可 为 疾 之 因 , 可 诸 病之 成 , 令人 自 “ 亦 可
汗、 汗, 盗 血府 逐 瘀 汤 主 之 。 可 见 湿 、 ” 血瘀 、 亦是 引 痰
起 汗 证 的病 因。水湿 停 于肌腠 , 卫郁 滞 , 而化 热 , 营 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可随 时加工 。配伍 简单 、 操作 方便 、 携带 便利 、 用 灵 使 活 、 全有 效 、 生 , 安 卫 经济 学 效 价 比高 , 被 患 者 所 接 易 受和 掌握 。因此 , 五倍 子脐 疗 具 有 一 定 的实 用 价 值 , 可在 临 床上推 广使 用 。
4 汗 证 的 护 理 4 1 常 规 护 理 .
穴 ) 上 面用胶 布 或 纱 布 等覆 盖 固定 以防 治 疾 病 的一 , 种方法 。本 疗法 根据病 情选 定方 药 , 将选 定 的 药物 研 细末 , 或作 散剂 用 ; 或用 调 和剂调 匀 作膏 剂 用 ; 为新 如
寒味 酸 、 , 涩 入肺 、 、 肠经 , 肾 大 功效 : 阴降火 , 敛 止 敛 收 汗_ 1 。现代 药 理 研 究 表 明 , 五倍 子 中 所 含 的鞣 酸 对 蛋 白质有 沉淀 作 用 , 肤 黏 膜 接触 鞣 酸 后 , 组 织 蛋 皮 其 白即被 凝 固 , 成 一 层 被 膜 呈 收 敛 作用 , 而 达 到 止 造 从 汗的效 果Ⅲ 1 。且该 药药 源 充足 、 价格 低 廉 , 临床 应 用
“ 为 五 液 之 一 , 体 内津 液 代 谢 的 产 物 , 调 汗” 为 在 节体 内阴 阳平 衡及 维 持 正 常 的生 理 功 能 方 面起 着 重
阳气 阴精 而 出者 也 ” 。由此可见 , 阴津 为 汗源 , 阳气作 鼓舞 , 则腠 理开 而汗 出 J 。 老年 患者 因 营卫不 和 , 阴不足 , 营 阴虚 内热 , 迫津 外泄 , 气虚 不 固 , 理 失 摄 而 汗 液 外 泄 , 腠 因此 , 为 气 多
2 汗 证 的 病 因 病 机
常 多见 , 据统 计发 病率 在 6 左右 [ 。“ O 8 ] 汗证 ” 为症 作
状而 伴见 于糖 尿 病 的过 程 中 。糖 尿 病 汗 证关 键 在 于 营卫 失 和 , 腠理 开合 失 司 , 以虚 为 主 , 总 或肺 脾 气 虚 ,
或为 阳虚 , 为 阴 虚 , 为 阴 阳 两虚 。在 此 基 础上 兼 或 或 夹湿 、 、 。糖 尿 病气 虚 、 热 瘀 阴虚 可 贯 穿 疾 病始 末 , 肺 脾气 虚 , 表疏 松 , 虚 不 固 , 理 开 泄 而 至 自汗 ; 肌 表 腠 阴
自汗与 盗汗 的病 机 , 的来 说 当属人 体 阴阳二 气 总 的 失调 , 理 开 合 失 司 , 致 病 理 性 的汗 证 l 。一 般 腠 导 3 J 认为, 自汗 多 因气 虚 不 固 , 汗 多属 阴 虚 内 热 。张 景 盗
岳说 : 汗乃 一 身 阳气 所 化 , 日阳加 于 阴 , 之 汗 ” “ 故 谓 。 “ 自汗 、 盗汗 各有 阴 阳之 证 , 得 谓 自汗 必 属 阳 虚 , 不 盗
敷 脐 疗 法 简 称 脐 疗 , 将 药 物 放 在 脐 中 ( 阙 是 神
・
9 ・ 4
J u n l fNu s g S in e Au .2 1 V 12 No 1 ( n r l dcn ) o r a o ri ce c n g 02 o. 7 . 5 Ge e a Me iie
要 的作 用 。 中医认 为 , 是 人 体 阳气 蒸 化 津 液 而 成 , 汗 而津 液则 由血 而来 , 为 血 汗 同 源 , 称 因而 对 汗 出一 证 颇为 重视 。笔 者 回顾 近 年 来 临 床 上 对 中医 汗 证 的 研
究 进 展 , 目前护 理界 开展 的中 医护理 手 段 对 汗证 的 对 理 论 及 临床研 究进 行综 述 , 以期 进 一 步提 高 患者 汗 证
的护 理效 果 。
阴两虚 , 卫气 不 固 , 易得 外感 。阴不 内守 , 正气精 津 不
足, 元本 更 虚而 导致虚则 倍 虚 。老 年卒 中患 者 之汗 证 在 临床 并不少 见 , 自汗者 , 有 有盗 汗 者 , 还有 两 者兼 有
1 汗 证 的 中医 内涵 汗为 心之 液 , 人体 阳气蒸 化津 液 , 清泌 浊 , 分 透过
者 。临床观 察 发 现 , 中 患 者 辨 证 分 型 多 见 痰 瘀 交 卒 阻 , 至贯 穿 病 程 始 终 。《 甚 ] 医学 正 传 》 : 心 为君 曰 “ 火 , 胃为湿 土 , 湿 热 相搏 , 为 汗 明 矣 。 《 溪心 脾 此 而 ”丹
法》 “ 日: 风病 多汗 , 风散 气故 也 。痰症 亦 多汗 , 眩逆 头
气亦 虚 , 素 问 ・ 即《 经脉 别论 》 所谓 “ 惊而 夺精 , 出于 汗
心 ” 内 经 》 五 脏 化 液 心 为 汗 ” 糖 尿 病 汗 证 临 床 非 。《 “ 。
是 汗 液外 泄失 常 的 病 症 , 中汗 出 , 寐 醒来 自止者 称 为
盗 汗 。经护 理 观 察 , 汗 的患 者 , 的一 入 睡 即盗 汗 盗 有 出 , 的入 睡至 半 夜 后 盗 汗 出 , 的则 刚 闭上 眼睛 一 有 有 会 儿 即盗汗 出 , 的汗量 , 出 相差 悬 殊很 大 。
以其 为生命 之 源 , 虽 至 阴 之地 , 实元 阳之 宅 。任 此 而
4 1 1 环境 与休 息 保 持 病 室 空 气 流通 , 湿 度 适 .. 温 宜 , 免直接 当风 , 避 防止 六 淫 外 邪 乘 虚 而 人 。告 知 患
4 1 2 情 志护理 ..
者要 动静结 合 , 劳逸相 宜 , 当活 动 , 适 以利气 血运 行 。 关 心体 贴 , 耐心 劝 导患 者 , 使其 心 情舒 畅 , 不宜过 度 劳累及忧 思郁 怒 。
摘 要 :回顾 近 年 来 临 床 上 对 中 医 汗讧 的研 究 文 献 , 汗证 的 中 医原 理 进 行 相 关 综 述 , 目前 护 理 界 开 展 的 中 医护 理 手 段 调 护 汗证 对 对
进 行 总 结 与 探 讨 。 经过 文献 复 习 , 明 中 医护 理 手 段 对 治 疗 患 者 汗 证 有 一 定 的 意 义 , 得 进 一 步深 入 研 究 。 说 值 关键 词 : 汗症 ; 中 医调 护 ; 综 述 文 献 中 图 分 类 号 : 4 3 5 R2 8 文 献 标 识 码 : R 7 . ; 4 A 文 章 编 号 : 0 1 1 2 2 1 ) 5— 0 3 0 D I 1 . 8 0 hx z 2 1 . 5 0 3 1 0 —4 5 ( 0 2 1 0 9 — 3 O : 0 3 7 / l . 0 2 1 . 9 z
要略》 称之 寝 汗 ,盗 汗 者 , 中窃 出 , 后 倏 收” 盗 汗 “ 寐 醒 ,
热 , 津致 汗 。 迫 《 内经 》 中记 载 部 分关 于 汗 与脏 腑 病 位 的相 关 条 文 , 明汗 的异 常 与脏 腑 功 能失 调 密 切 相 关 , 与 心 说 尤
的关 系 最 为 密 切 。汗 为 血 液 化 生 , 有 汗 为 心 之 ] 故 液 、 汗 同源 之说 , 血 血液 瘀滞 、 络瘀 阻 则影 响 汗液 的 脉 正 常生 成与排 泄 , 导致 汗 出异 常 。冠心 病 患者 多 由 ] 情 志致病 , 则 气 乱 , 致 心 悸不 宁 , 则 心气 虚 , 惊 导 久 卫
种新 的 治疗 技 术 。脐 窝 为 神 厥穴 , 属任 脉 , 冲 、 、 为 任 督 3经经气 会 聚之 处 , 有 沟 通 表 里 、 穿 上 下 的作 具 贯 用 J 。脐 与人体 诸 脉相 通 , 过 各 经 脉 的经 气 运 行 , 通 交通 于五 脏六 腑 、 四肢 百 骸 、 官 九 窍 、 肉筋 骨 , 五 皮 具 有非 常重 要 的作用 l _ 】 。正如 《 经 图翼 》 类 中所 说 : , 脐 夫 生之 门 即死 之户 , 以人之 盛衰 安 危 , 系于 此者 , 所 皆
护理学杂 志 21 O 2年 8月 第 2 7卷 第 1 5期 ( 合 版 ) 综
・
9 ・ 3
汗 证 中医调 护 的研 究 进 展
程 瑶 , 洁 严 T a io a C iee dc eoi tdn rigcr rp t nswt w a ydo e t aue ei C e gY o, a rdt n l hns ii -r ne us aef ai t i s et n rm ale tr ve f hn a Y nJe i me n e n o e h s t ir r wf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