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精神分析

合集下载

第十七章新精神分析

第十七章新精神分析

十七、新精神分析的知识要点与习题(一)知识要点从精神分析到新精神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新精神分析组成和主要特点;新精神分析与古典精神分析的区别;霍妮的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观点;基本焦虑;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说;逃避自由;个人性格;社会性格;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渐成说人格发展划分的八个阶段。

(二)考核要求1.了解从精神分析到新精神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出是:(1)一些德国精神分析家移居美国后,正遇上世界性经济危机,加上美国与欧洲文化传统又不同,因而病人极为关心的问题是经济问题。

这是他们抛弃泛性论而重视社会因素致病的基本原因。

(2)新精神分析是精神分析在同美国的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种学、文化人类学等理论的融合中形成的。

(3)社会文化学派是美国实用主义和行为主义的观点同精神分析的许多论点和治疗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主要代表有:霍妮、沙利文、卡丁纳、弗罗姆、埃里克森等。

2.了解新精神分析是 20 世纪 30 年代后在美国兴起的精神分析学派,又称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简称文化学派。

它仍然坚持以潜意识为基础的人格学说,但却做了—些重要的修订和补充。

狭义新精神分析指美国的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广义的新精神分析指未脱离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体系的所有对弗洛伊德理论进行变通、修正和扩充的理论,包括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安娜.弗洛伊德的自我心理学、霍妮、弗洛姆和埃里克森等人的美国社会文化学派及英国的对象关系论、瑞士的存在主义分析学派等。

3.掌握新精神分析与古典精神分析的主要区别:(1)从对力比多或性等生物因素的强调到对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因素的重视(2)重视发生、发展心理学。

(3)从主张性恶论到倾向于性善论。

4.了解霍妮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开创者。

她将精神分析的研究重点从本能与文化的矛盾转移到文化本身的矛盾,最先建立起了社会文化学派的基本理论框架。

她还坚信人生来就有自我实现的建设性力量,这种乐观的精神也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开辟了道路。

新精神分析(1)

新精神分析(1)

新精神分析(1)随着精神医学的不断发展,从传统的精神分析到如今的“新精神分析”,人们对于心理疾病的治疗、观念和方法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所谓“新精神分析”,就是相对于传统精神分析来说,更注重个体差异,更强调心理治疗的实效性,更加关注多学科的跨界合作等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新精神分析”的相关内容。

一、新精神分析的基础理论新精神分析认为人的心理等于现实经验加上无意识的潜意识体验。

人的潜意识中具有情感和体验,通过分析这些情感和体验,可以帮助患者解决各种心理问题。

在新精神分析中,还强调了人格的发展和变化过程,即人格的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新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新精神分析一般采用快速的、短期的心理治疗方法,以期缩短治疗时间、提高疗效。

在新精神分析中,治疗师会采用各种不同的技术和方法,例如:“自我心理分析”、“认知行为疗法”、“情境疗法”等等,以帮助患者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改变不合理和消极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提高自我意识和情感表达的能力。

三、新精神分析的跨界合作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身体和心理的健康都受到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新精神分析”也强调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以便更好地治疗患者。

例如,治疗师与医生、社工、心理学家、药物医师、健康教育师等不同专业的人进行合作,以全面地理解和解决患者的问题。

四、新精神分析的适应症“新精神分析”适用于各种心理障碍,例如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人格障碍等等,同时也可以用于预防和促进心理健康,例如帮助人们减轻工作压力、改善婚姻关系等。

总之,“新精神分析”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治疗方法,不仅关注个体差异,而且注重心理治疗的实效性、多学科的跨界合作,已经成为现代精神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古典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理论异同

古典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理论异同

古典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理论异同引言:精神分析理论自诞生以来,一直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在历史长河中,出现了多种精神分析理论流派。

其中,古典精神分析理论和新精神分析理论是两个重要的分支。

本文将对古典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理论进行对比和分析,探讨二者的异同之处。

一、口述治疗与自由联想古典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创建,其核心方法是口述治疗。

在古典精神分析中,分析师通过与患者面对面的对话,倾听患者的述说,通过分析、解释和解决患者潜意识中的冲突和问题。

而新精神分析理论强调自由联想,认为患者可以自由地表达其内心的冲突和欲望,借助梦境和自由联想的方式,揭示潜意识中的内容。

两者在方法上有所不同,但都致力于理解和解决患者内心的困扰。

二、本我、自我与超我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中,弗洛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

本我代表了人的原始欲望和冲动,追求快乐和满足;自我则是对外界现实的认知和适应;超我则是道德和规范的内化。

在古典精神分析中,治疗注重于解决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新精神分析理论则对这些概念进行了重新解读。

它强调了社会和文化对个体的影响,认为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因此,在新精神分析中,对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变化。

三、潜意识与无意识古典精神分析理论和新精神分析理论都强调了潜意识和无意识的重要性。

在古典精神分析中,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潜意识中储存着被压抑的欲望和冲突,通过分析和解释潜意识中的内容,可以理解个体的心理问题。

而新精神分析理论更加注重无意识的角色。

它认为,无意识是一个更广阔和复杂的概念,包含了个体和集体的信息。

无意识中储存着历史、文化和社会的痕迹,对个体的发展和心理问题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性欲与自我实现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中,性欲被认为是个体最重要的冲动之一。

弗洛伊德强调了性的力量和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他认为,个体需要通过满足性的欲望来达到内心平衡。

与之不同的是,新精神分析理论更加关注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

27-第四章-新精神分析流派

27-第四章-新精神分析流派

第四章-新精神分析流派第三节新精神分析流派一、人格结构(一)自我相比较于弗洛伊德的三我结构,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学者更多的将人格视为一个整体,并强调自我的地位和作用。

霍尼认为人格是完整的、动态的自我组成,她将自我分为现实自我、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

现实自我是指个体在此时此地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总和,是别人所能观察到的客观存在,独立于个体的自我概念和知觉。

真实自我是指个体自我实现的中心,是个体发展的内在力量,只要环境适宜,真实自我就能发展为健全的人格。

理想自我是指完美的自我意象,由于童年时期遭受父母的忽略和贬低,形成了轻视的自我,个体会感到焦虑和无助,因此形成一种防御方式,将自己缺少什么转化为自己应当成为的样子。

在理想自我的控制下,个体会产生很多不切实际的期望。

(二)荣格的潜意识学说荣格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在意识的三层次理论中,荣格认为由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三个层面构成了人的整个精神世界。

意识处于最外层,以自我为中心,主要功能是适应环境,中间层是个人潜意识,最深层是集体潜意识。

个体潜意识由曾经一度存在于意识领域内而后被压抑、隐藏、遗忘或忽略的经验组成,还包括一些因为太过微弱而无法存在于意识层面的经验。

个体潜意识的主要成分是各种情结,即被压抑在个体潜意识中的具有情绪色彩的心理观念丛,是观念与情绪的结合体,具有自主性,可以强有力的控制人的思想和行为。

情结的形成多与早期童年的创伤经历或特殊经验有关。

当个体具有某种情结时,就会执意沉溺于某种东西而不能自拔,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与这个情结有关的活动中。

情结最深层的根源是集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是指人类在种族进化中所遗留下来的心灵印象,是物种进化和文明发展所形成的心里积淀物,是经遗传而继承下来的祖先的经验与行为方式。

它并不是属于个人的,而是属于人类全体的、普遍存在的现象。

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人类都会具有一些同样的或相似的集体潜意识。

面具是个体依据社会习俗和职业要求,在公共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公开人格。

第三章 新精神分析定稿

第三章 新精神分析定稿
第三章
新精神分析
• 新精神分析论是西方现代的一个哲学思潮,也 是西方现代人格心理学的一个学派。它主要是 在20世纪30年代后从经典精神分析论中(除弗 洛姆之外)分化出来的。 • 新精神分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 广义的新精神分析是指在一些基本概念、原理和方 法方面并没有脱离弗洛伊德体系,而同时又对经典 精神分析论有所变通、修正和扩充的理论:主要包 括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荣格的分析心理学,霍妮、 沙利文和弗洛姆的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以及埃 里克森的自我发展理论等。 • 就狭义而言,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和荣格的分析心 理学是经典精神分析论转向新精神分析论的过渡阶 段。而美国的社会文化派则属于新精神分析论的特 有范畴。
(三)追求优越
• 1. 阿德勒受叔本华唯意志论哲学的影响很深, 他认为人的一切行动都是受追求优越的向上意 志所支配,人行为的根本动力就是力求优越 • 2.这种追求优越的根源是什么?阿德勒认为追 求优越是先天的,所有人生下来就具有的东西。
3.追求优越的两重性
追求优越如同自卑感一样,具有两重性。
• (1)一方面它可以激励人去追求更大的成就,使人的 心理得到积极的成长。 • (2)另一方面有的人会因为追求自己个人的优越而忽 视社会与他人的需要,从而产生“优越情结”。 一个具有优越情结的人狂妄自大、自负自夸、轻 视别人、支配别人。这样的人难以与他人相处,最终 因缺乏社会支持而导致失败。
(四)社会兴趣
• 有人批评阿德勒的早期理论,认为它把人基本上看成是自私 自利的,只顾追求个人优越的个体。为了应付这种批评,阿 德勒提出了社会兴趣的概念。 • 阿德勒认为社会兴趣是所有人具有的一种先天需要,一种与 他人友好相处,共同建设美好社会的需要。 • 因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在其生命过程中必须完成职业、 结婚、养育子女等社会任务。要完成这些任务,人们之间必 须分工合作,相互协作。所以,人生下来就必然具有一种先 天的社会兴趣。

人格心理学课件-新精神分析

人格心理学课件-新精神分析

第一阶段 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希望
任务 基本信任 加强自我 危机 基本不信任 削弱自我
社会关系(母亲/监护人)

第二阶段 自主性对羞怯和怀疑
意志
任务 自主性 加强自我 危机 怀疑和羞怯 削弱自我
社会关系(父母)

第三阶段 主动性对内疚
目的
任务 主动性 加强自我

危机 内疚
削弱自我
社会关系(家庭成员)
二、古典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的异同
1、关于人格结构 2、关于人格的发展 3、对人性的态度 4、关于儿童发展的研究 5、关于研究方法 6、新精神分析对经典精神分析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节 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生平(1870-1937)
一 人性观
自由意志的人性观 行为目的论
二 人格界定
核心概念: 生活风格 整体性,统一性,社会性
5.神经症冲突
1)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冲突
神经症产生的原因:理想的自我与真实自我、 现实自我相冲突,脱离真实自我提供的可能 性,被理想自我控制。 2)三种行为方式的冲突
亲近、反抗 与 回避
第三节艾里克森与自我心理学发展
艾里克森(1902—1994) Erik H Eriksson
一 人性观
学生:辛黛瑞拉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哎呀, 那就惨啦。
老师:所以,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 麻烦。另外,你们看,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万不要 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不然你们的朋友要吓着了。女孩子们, 你们更要注意,将来你们长大和男孩子约会,要是你不注意,被你的男 朋友看到你很难看的样子,他们可能就吓昏了(老师做昏倒样子,全班 大笑)。

古典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的比较(5篇)

古典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的比较(5篇)

古典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的比较(5篇)第一篇:古典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的比较古典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的比较古典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指的是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他的早期的理论是以无意识为核心的人格结构论。

认为人格中有两大系统,一是无意识系统;另一是前意识系统(它包括意识)。

前意识的主要作用是检查作用,即不许那些使人产生焦虑的创伤性经验、不良情感,以及为社会道德所不容的原始欲望和本能冲动进入意识领域,而把它们压制在无意识之中,使意识和无意识完全隔离。

人格结构的深层部分是无意识,弗洛伊德把它定义为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

这个部分的主要成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种族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等。

弗洛伊德非常强调无意识在人格结构中的重要地位,认为无意识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意识和前意识。

后期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三部分: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与二部人格说中的无意识概念接近,但不完全等同。

弗洛伊德强调本我的作用。

他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以性心理为主线。

以性心理发展来划分人格发展的阶段。

他所用的研究方法有自由联想法、梦的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幽默。

他的研究资料来源于对病态人格的心理分析。

新精神分析是在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的基础上演化出来的一个新的理论流派。

代表人物有阿德勒、埃里克森、霍尼、弗洛姆等人。

新精神分析不再一味强调性本能的作用,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从弗洛伊德的本我转向自我。

研究对象从非常态转向正常人。

在研究方法上也有所突破,该学派开创了儿童精神分析方法和心理历史学分析法,发菜了投射等心理测量的方法,并引进了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和跨文化研究方法等。

新精神分析不再一味强调性本能的作用,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从弗洛伊德的本我转向自我。

研究对象从非常态转向正常人。

在研究方法上也有所突破,该学派开创了儿童精神分析方法和心理历史学分析法,发现了投射等心理测量的方法,并引进了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和跨文化研究方法等。

新精神分析理论

新精神分析理论

行为方式
亲近他人 亲近他人 反抗他人 反抗他人 反抗他人 反抗他人 反抗他人 逃避他人 逃避他人 逃避他人
人生取向
自谦 自谦 夸张 夸张 夸张 夸张 夸张 退却 退却 退却
神经症冲突
• 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冲突
–应该(shoulds)的专制 shoulds) –源于虚假的自负系统(pride system) 源于虚假的自负系统( system) 源于虚假的自负系统 –强求(claims) 强求( 强求 claims)
神经症人格
人格类型 1 2 3 顺从型 攻击型
(the hostile type) )
行为方式 亲近他人 反抗他人
(moving against people) )
(the compliant type) (moving toward people) ) )
退缩型
(the detached type) )
神经症的治疗
• 治疗的目的:让顺从型的人发现,在过 治疗的目的:让顺从型的人发现, 渡讨好他人的愿望之下隐藏的其实是敌 意和自私; 意和自私;让反抗型的人意识到自己是 在拼命地压抑着无助感; 在拼命地压抑着无助感;让逃避型的人 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方式在压抑自己的多 种需要。 种需要。 • 治疗的技术
5、对地位和尊严的神经症需要 、
• 表现为完全依照被别人赞许的多少来评 价自己,依据社会声誉来评价别人, 价自己,依据社会声誉来评价别人,极 度渴望获得声望和社会的承认, 度渴望获得声望和社会的承认,甚至不 惜以反传统的方式去激发别人对自己羡 慕和赞扬, 慕和赞扬,害怕失去社会地位
6、对自我崇拜的神经症需要 、
逃避他人
(moving away from people) )

新精神分析理论(代表人物)

新精神分析理论(代表人物)

1951-1960年任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
1960年任哈佛大学人类发展学教授,直到1970年退休
《同一性:青春期与危机》(1968)
02
01
03
04
自我概念 在为本我服务的过程中,自我形成了自己的内容、需要和机能。自我不仅能保证个人适应环境,健康成长,而且是个人的自我意识和同一性的源泉。
2
瑞士
自幼内省、封闭,喜欢思考
梦及超自然的东西
童年时受到十分强烈的宗教
影响。他一家就有九名成员
7
是牧师,父亲及八个叔伯
8
10岁时雕刻小人对话
02
1900年在巴塞尔大学取得医学学位,在苏黎世大学的精神病诊所谋职。
荣格最初对弗洛依德发生兴趣是在他读了他的《梦的解析》一书之后。1907年他们在维也纳第一次见面,两人长谈了足足13个小时。
童年期是形成正常人和神经病患者的关键期
沙利文的人际关系理论
01
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理论
02
自学内容:新精神分析的其他人物
01
1新精神分析对经典精神分析的继承
02
1新精神分析对经典精神分析的发展
六、新精神分析与经典精神分析的关系
1新精神分析对经典精神分析的继承
保留无意识概念,把它作为行为的关键决定因素; 同意童年早期经历影响人格的发展; 接受佛洛伊德的防御机制、梦的解释等概念。
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01
生平及著作
02
Alfred Adler(1870-1937)
03
维也纳出生,犹太谷商家庭
04
“一个男人努力克服自卑感的优秀样板”
05
六个孩子中的老三;幼年多病(佝偻病、肺炎、车祸);成绩平平(数学不及格)

第三编新精神分析学派详解课件

第三编新精神分析学派详解课件
新定义。
新精神分析学派与古典精神分析 学派在某些方面存在分歧,如对 人际关系和人际互动的重视程度

02
CATALOGUE
梅兰妮·克莱茵的理论
梅兰妮·克莱茵的生平简介
1882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
1920年代在柏林精神分析研 究所工作
02
01
03
1930年代移民英国,并在伦 敦建立自己的诊所
1960年代成为英国精神分析 学会主席
04
CATALOGUE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理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生平简介
1856年出生于奥地利
1882年与玛莎·伯奈斯结 婚
1881年获得医学博士学 位
1885年前往巴黎学习神 经学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
潜意识理论
认为人的心理由潜意识和意识两部分组成,潜意识是人的心理活 动的主要方面,它包含着人的本能的冲动和欲望。
安娜·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观点和应用
安娜·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同的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心理需求和发展任务。
安娜·弗洛伊德的理论在儿童心理咨询、教育、治疗等领 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她强调儿童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认为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她提出的自我心理学和防御机制理论也为成人心理分析 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艾瑞克·弗洛姆、卡伦·霍妮、雅克·拉康等。
新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基础
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认为个体心理的发展是在社会文化 背景中进行的。
重视自我概念和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认为个体心理问题的根源在于自我概 念和自我同一性的缺陷。
关注人际关系和人际互动,认为人的 心理问题往往与人际关系有关。

人格心理学课件第三章 新精神分析

人格心理学课件第三章 新精神分析

三、荣格的人格类型说
态度类型 外倾:力比多倾注于外,以外界评估为标准 内倾:力比多投注于自身人格上,以自己为准则 功能类型 感觉:告诉我们存在着某种东西 思维:告诉我们它是什么 情感:告诉我们它是否令人满意 直觉:告诉我们它来自何方和去向何方 八种人格类型

八种人格类型
内倾思维型 思维是内向性的。如哲学家 外倾情感型 理智服从于情感。女性居多 内倾情感型 情感深藏于内心,女性多见 外倾直觉型 异想天开、喜怒无常 ,兴趣广泛 而不稳定,女性多见 内倾直觉型 不可思议、难以理解,如艺术家

二、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器官缺陷与补偿 自卑感与追求优越 社会兴趣 生活风格

创造性自我 假想的目的论 出生顺序对人格的影响 父母对人格的影响
(一)器官缺陷与补偿





1907年发表《器官的自卑感及其生理补偿》 几乎所有人在生理上或多或少有缺陷 个体补偿的途径: 集中力量发展功能不足的器官(如狄摩西尼) 发展其他的机能来弥补有缺陷的技能(如盲人的听觉) 器官缺陷的两个作用: 为个体生存带来不便 推动个体发展 生理缺陷

(四)生活风格


一个人的人格特征集中体现在其生活风格(四五岁形成)上 生活风格:一个人在每一行动中所表现出来、极其独特并因人而异的各种动机、特性与价 值的团集物。 生活风格的类型(社会兴趣) 具体类型(社会兴趣的程度) 错误的、病态的 统治-支配型 索取-依赖型 回避型 正确的、健康的 社会利益型 错误生活风格的成因: 器官缺陷、溺爱或骄纵、受忽视或遗弃 启示? 理解生活风格的途径: 出生顺序 早期记忆:具有主观选择性、创造和想象的成份 潜意识梦境的分析

《新精神分析流派》课件

《新精神分析流派》课件

02
拓宽了心理学研究领域
新精神分析流派强调对潜意识的研究,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新精神分析流派将继续深入研究潜意识的作用和机制。
深入研究潜意识
新精神分析流派将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探索与心理健康、心理治疗、人际关系等相关的新领域。
拓展研究领域
新精神分析流派将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促进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研究。
社会环境对人格的影响是动态的,随着时间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人格特质和行为模式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会逐渐形成并发展,同时也会随着社会环境和个体成长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例如,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适应社会角色的要求,形成相应的行为模式和人格特质。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总结词
详细描述
社会角色是个体在社会中承担的职责和身份。
总结词
人类学派认为,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其所处文化背景的深刻影响。不同的文化传统、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塑造了不同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模式。例如,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自我实现,东方文化则注重集体主义和和谐共处。这些文化差异反映在个体的人格特质上,如西方人可能更倾向于独立、竞争和冒险,而东方人可能更注重合作、谦虚和稳定。
社会角色和认同对个体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个体在扮演社会角色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角色冲突、角色压力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理解和处理社会角色与认同问题是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
总结词
社会文化变迁对人格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详细描述
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个体的生活环境和价值观也会发生变化,这会对个体的人格发展产生影响。例如,在现代社会中,个体更加注重自我实现和个性发展,这可能会导致更多的人展现出自主、创新等积极的人格特质。

心理学精品理论教材-新精神分析人格的理论医学PPT课件

心理学精品理论教材-新精神分析人格的理论医学PPT课件
一、 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 1937)生平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 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 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精神 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 德的心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 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 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 展具有重要意义。
阿德勒1870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一个富 裕的谷物商人的家庭,但却度过了一个不幸的 儿童时代,从小因患脊柱症(rachitis)而身体孱 弱、行动笨拙,喉部也常因哭叫而感觉窒息。 三岁时,睡在身旁的弟弟去世,又他幼年有两 次被车撞的经验,使他十分畏惧死亡。阿德勒 在家里六个孩子中排行老二,从小羡慕其兄长 英俊的相貌。 五岁时,因得了肺炎,痊愈后决定当医生。求 学时成绩平平,数学成绩极差,然因父亲不断 地支持、鼓励,他终成班上数学最好的学生。
告和过去经验的回忆,新精神分析学者 日益重视把这种传统的分析方法与实验 心理学联系起来,并加以改进和发展, 增加了精神分析理论研究的客观性与科 学性。

第四,强调对儿童早期经验的观 察与研究。弗洛伊德对儿童早期经验的
研究主要是以他的病人对童年经验的回 忆为依据。而新精神分析学派大都采用 直接观察的方法,以直接研究童年时期 的发展过程。他们对生物的因素越来越 不关心,而主要通过从早期经验产生的 心理结构来说明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1895年进入维也那大学取得医学博士学位, 初为一眼科医师,他特别注意身体器官的 自卑,认为它是驱使个人采取行动的真正 动力。后转向精神病学,1902年因读了佛 氏「梦的解析」而深受感动,曾追随弗洛伊 德探讨神经症问题,1902年他参加弗洛伊 德周三讨论会,是当时精神分析学派的核 心成员之一。1910年任维也纳精神分析学 会主席。

新旧精神分析心得体会

新旧精神分析心得体会

新旧精神分析心得体会
新旧精神分析有许多不同之处,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首先,新精神分析强调当前的环境和社会文化对个人的影响。

与旧精神分析相比,新精神分析更加关注个体因社会环境、文化背景、性别等多种因素而导致的心理问题。

尤其是新精神分析中的某些领域,如文化心理学、后现代精神分析等,着重于探讨文化和身份对个体主体的影响,从而促进自我认同的形成和发展。

其次,新精神分析与旧精神分析在治疗方法上也有所不同。

新精神分析主张在治疗中更多地采用对话的方式,强调治疗师与患者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相比之下,旧精神分析更依赖于分析师的解释和介入,而患者的自我发现和反思占据了更大的比重。

最后,新精神分析还开展了一些新领域,如儿童心理学等,在临床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新精神分析强调通过对个体的情感连通性和反映性成分进行探讨,从而促进个体心理成长,提升其生命质量。

总体而言,新旧精神分析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

通过更全面、更多角度地探讨个体的心理问题,新精神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思考视角和治疗方式。

然而,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需要保持开放心态,审慎探讨不同的精神分析理论和疗法,从而更好地推动个体及社会的心理健康发展。

3-新精神分析理论

3-新精神分析理论
但也可能发展起异乎寻常的性格。
第9页,共60页。
六、父母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溺爱
父母给孩子过多的关注和过度的保护就是溺 爱,剥夺了儿童的独立性,会引起更强烈的 自卑感,导致成年后的人格问题。
忽视
受到父母较少关注的儿童,长大后多半变成 冷酷的、怀疑他人的人。作为成人,不能与 他人建立温暖的个人关系,对于亲密感到不 舒服,对于亲热或抚摸有呕吐的感觉。
自性
自我实现。荣格认为这是人性所要达到的 最高目标。
第17页,共60页。
三、人格的类型说
态度类型
内倾
外倾
功能类型
思维:用来评价事物的正确与否
理性 功能
情感:判断和确定事物的价值是否可以接 受
非理性 判断
感觉:确定事物存在与否但不指明那是 什么事物
直觉:是对过去或将来事物的预感
第18页,共60页。
自我概念
自我
人格中一个相当有力的、独立的部分, 其作用是建立并保持自我认同感和满 足人控制外部环境的需要。
自我认同感
是一个复杂的内部状态,包括了我们的 个体感、惟一感、完整感以及过去与未 来的连续性。
第26页,共60页。
三、埃里克·霍姆伯格·艾里克森(19021994)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 (2)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1-3岁) (3)主动性对内疚(4-6岁) (4)勤奋对自卑(6-11岁)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 (6)亲密对孤独(20-24岁) (7)繁殖对停滞(25-65岁) (8)自我完整对失望(65-)
第27页,共60页。
基本敌意
基本焦虑 神经症的双重衡量标准
文化标准
心理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精神分析(转)一、从古典的精神分析到新精神分析(一)新精神分析产生的历史背景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席卷资本主义各国,随之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神经病的发病率大大提高。

患者的病因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各种复杂的因素,其中以经济因素尤为突出,已非泛性论所能解释。

20世纪30年代以来,各学科都逐渐重视社会文化因素,在精神病治疗方面,也注意到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深信与患者的交互影响的重要性。

在此情况下,精神分析由里比多说演进为了文化说。

(二)新精神分析的特点新精神分析的特点是强调精神病病因学的社会因素,重视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1、新精神分析学家否定里比多或性的重要性而代之以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因素。

2、新精神分析学家重视发生法,研究发展心理学。

3、新精神分析学家倾向于性善论,而不同于弗洛伊德所认为的潜意识里装着的是不可告人的欲望。

二、沙利文及其心理学理论沙利文(1892-1949),第一个文化派精神分析理论家,主要著作有《现代精神病概念》。

他非常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影响,其精神分析理论又叫人间关系理论。

(一)人格学说沙利文认为人格是那些经常发生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模型,它们能表明人的生活特性。

即人格是一个中间变量,从一个人与其他的人和物有关的行为中推论而得,一个人的人格只有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才能存在。

他主张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种关系包括了心理关系。

沙利文把一个人从婴儿到成年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前青年期、成人早期和成人后期这六个阶段,认为每一阶段的年龄大约与某一成熟程度相当。

成熟很重要,因为它能使个人觉察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各个方面并能给予应付。

在人格发展的各个阶段中,生理成熟与社会认可之间产生矛盾冲突可以引起焦虑、倒退和自我中心的人格。

他的人格发展已证实有三个过程:动能、人格化和认知过程。

动能代表一种相对持久的模型,这些模型是有机体在体验自己生存时出现的,可用以了解人对人的行为的有意义方面。

人格化是个人保持着的关于别人和自己的意象。

认知过程指儿童应付不同种类符号化的真实能力,以及儿童对环境作出反应的这些能力之间的关系。

主要分为未分化模式、不完善反应模式和综合模式。

(二)神经病理论沙利文认为,一个人在他的发展过程中,如果他的正常的、满意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遭到破坏,就可能导致神经病。

神经病的产生也就是一个人对他所面临的生活情境的一种反应方式。

有神经病的人同大多数正常的人没有实质上的区别,只是他是以他自己从童年期的固定下来的原始的反应方式去应付新情境。

沙利文指出,导致神经病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的自我系统的局限和歪曲。

歪曲的观点、态度和信念会使人受到焦虑的干扰,严重的焦虑可以导致精神分裂。

要消除患者的焦虑,就要改变他们的自我系统。

三、霍妮及其心理学理论霍妮(1885-1952)是社会心理学最早的倡导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女性心理学》、《我们的内心冲突》、《当代的神经质人格》、《精神分析新法》等。

(一)霍妮与弗洛伊德的观点的分歧霍妮认为弗洛伊德的若干概念和规定是错误的和应该抛弃的。

比如他提出的"伊谛普斯"情结说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关于里比多的说法完全歪曲了自我和环境的关系,忽视了文化因素对人影响。

她也反对弗洛伊德的所谓童年经验的决定作用。

但她对弗洛伊德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潜意识、压抑等还是赞同的,只是她给这些概念以新的解释。

她也继承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一些技术。

弗洛伊德学说是深度心理学,用伊底与超我的矛盾解释神经病的形成,自我就是这两种势力的战场,所以是"垂直的"。

霍妮取消了伊底和超我,矛盾产生于自我,是在"水平线上进行的"。

(二)基本的焦虑霍妮强调了一个基本原则,即安全的需要,不安全的恐惧导致了焦虑。

一个人生来的主要动机是寻求安全和平安、避免威胁和恐怖。

霍妮所强调的社会环境主要是指家庭环境,她认为儿童的基本焦虑来源于家庭中父母对待儿童的态度和行为,任何事情,只要扰乱了儿童和父母之间的安全关系,就可以引起儿童的焦虑。

家庭环境给儿童提供发展的条件,养成儿童对社会的反应方式,由此形成人格结构。

因而她非常重视家庭教育。

(三)神经病学说霍妮认为儿童的人格是在他对于特殊的环境要求做出的反复反应中形成的,如果他所采取的一种策略因经常使用而成了他的人格的一个固定部分时,这种策略就变成了焦虑的一种防御形式,即神经病需要。

霍妮曾列举了十种神经病需要,并把它们概括为三种指向性活动,这些活动是个人为了获得安全所使用的行为模型,它们出于不同的需要形成不同的人格。

求爱的需要形成依从性的人格,独立的需要形成分离的人格,权利的需要形成攻击性的人格。

这三种活动都不是对付焦虑的最适当的现实手段,如果牢固的建立起一种对付焦虑的行为模型就会引起更多的焦虑,导致更严重的神经病。

霍妮还提出了"理想化的自我意象"的概念,认为神经病患者总是把这种意象信以为真,以为自己是理想的人物,以掩饰真正的自我。

它虽然可以暂时解除患者的内心焦虑,但不可避免要与现象的自我发生冲突,引起新的焦虑。

"理想化的自我意象"与真正的自我之间的矛盾是神经病中的一个主要的冲突。

霍妮认为神经患者的基本冲突并不是天生的,是由于不适当的家庭环境所引起,是可以事先防止的。

她这种乐观观点是受人欢迎的。

霍妮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重视文化和社会因素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坚持治疗神经病患者的乐观态度,相对弗洛伊德来说是一个进步。

但是她所说的"基本焦虑"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无法消除的。

四、弗罗姆及其心理学理论弗罗姆(1900-1980)主要著作有《逃出自由》、《人为了自己》、《罪恶的社会》等。

(一)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弗罗姆认为人的个性化过程是在社会环境的各种复杂关系中实现的。

他试图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的观点来考察人性,认为人的性格特点是决定于人们所所处的历史时代的。

人的个性化所产生的心理上的孤独和不安全之感是弗罗姆人格学说的中心论题。

(二)逃出自由说弗罗姆的人格理论中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人的主要动机是逃避日益增多的自由而企求回复到较安全的存在。

弗罗姆认为自由之感是人格中根本的东西,这种自由之感可以分为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这两种自由的关系因时代而不同。

消极自由使人们难以忍受,逃避消极自由的途径有:从消极的自由提升到积极的自由或一般的逃避任何自由。

他认为人们获得安全的制度只有两种:权威主义和人本主义,后者才是一种比较好的解决途径。

他还把现代社会中对付孤独和微不足道之感的心理机制称为性格的动力倾向性,即接纳倾向性、剥削倾向性、贮藏倾向性、市场倾向性和生产倾向性。

这些倾向性在一个人身上兼而有之,但以其中的一种占据优势。

前四种倾向性都是病态的,真正健康的倾向性是生产倾向性。

弗罗姆认为大多数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变态心理的人,社会也不免陷入病态。

要改变病态社会,首先要改变人的心理。

五、卡丁纳的心理学思想卡丁纳根据人类学的考察,强调了文化因素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

他认为文化与社会的变化为检验和发展人格理论提供了最良好的自然主义背景。

他认为只要有可靠的人类文化学的考察材料作为根据,个人人格模式和集体人格模式都是可以探讨的。

(一)心理社会说卡丁纳认为受同样文化影响的人具有相同的心理倾向性。

他提出了一种系统的分类,第一个方面为投射系统,它来源于成熟有机体的内心经验的最深处,包括个人的惧怕和渴望,天良和理想以及安全方式等。

这一系统等级还有一些习得的系统即文化和禁忌系统,可以演示的纯经验的现实系统,以及价值系统和意识形态。

他还认为儿童早期的母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于一个人的世界观的形成具有启导作用。

(二)人格的发展卡丁纳强调文化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认为父母养育儿童的方式在人格发展中有重大作用。

卡丁纳试图把他的研究同社会科学联系起来,把精神分析用来作为研究人类学和人种学的工具,在他看来,社会科学应当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心理学对研究各种社会制度对人的影响是有帮助的。

然而他所宣扬的文化观点对个人发展的性质的解释是非常狭隘的,不可能提出任何改变个人的不良心理特征的有效方法。

五、艾里克森及心理学理论艾里克森(1902-)是美国著名的治疗神经病的医生。

主要著作有《儿童期与社会》、《自我同一性问题》、《游戏与真实》等。

艾里克森根据他自己的临床的跨文化的观察,将人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婴儿期、儿童早期、学龄早期、学龄中期、青年前期、青年后期、成年前期、成年中期、成年后期。

他认为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过渡就是从一种矛盾发展到另一种矛盾,如果前一个矛盾没有解决好,不能确立自我同一性,那么就会影响以后的发展。

七、小结新精神分析的特点是强调精神病病因学的社会因素,重视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这个学派的几个主要代表人物是沙利文、霍妮、弗罗姆、卡丁纳、艾里克森。

他们在理论侧重点上各有不同。

新精神分析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与弗洛伊德不同,然而也只是抽象的讨论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抽象地讨论社会影响人地心理,心理又反过来影响社会,所描写的是在一个人自己的生物性的、内在紧张下行动着的个人,因而并未脱离生物学的观点,与弗洛伊德的理论并没有本质区别。

一、从古典的精神分析到新精神分析(一)新精神分析产生的历史背景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席卷资本主义各国,随之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神经病的发病率大大提高。

患者的病因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各种复杂的因素,其中以经济因素尤为突出,已非泛性论所能解释。

20世纪30年代以来,各学科都逐渐重视社会文化因素,在精神病治疗方面,也注意到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深信与患者的交互影响的重要性。

在此情况下,精神分析由里比多说演进为了文化说。

(二)新精神分析的特点新精神分析的特点是强调精神病病因学的社会因素,重视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1、新精神分析学家否定里比多或性的重要性而代之以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因素。

2、新精神分析学家重视发生法,研究发展心理学。

3、新精神分析学家倾向于性善论,而不同于弗洛伊德所认为的潜意识里装着的是不可告人的欲望。

二、沙利文及其心理学理论沙利文(1892-1949),第一个文化派精神分析理论家,主要著作有《现代精神病概念》。

他非常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影响,其精神分析理论又叫人间关系理论。

(一)人格学说沙利文认为人格是那些经常发生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模型,它们能表明人的生活特性。

即人格是一个中间变量,从一个人与其他的人和物有关的行为中推论而得,一个人的人格只有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才能存在。

他主张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种关系包括了心理关系。

沙利文把一个人从婴儿到成年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前青年期、成人早期和成人后期这六个阶段,认为每一阶段的年龄大约与某一成熟程度相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