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医用设备使用、功能开发、社会效益、成本效益分析制度
大型医学装备使用评价制度
大型医学装备使用评价制度
依据《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制定本制度。
根据我院大型医学装备成本效益、临床使用效果、质量等分析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一、认真考察医学装备使用操作人员是否经过进修,培训等方式学习,并具有与装备相适应的上岗操作证。
二、评估医学装备操作人员是否能熟练掌握设备性能,安全正确的使用设备,并能完全知晓操作过程中应掌握的注意事项。
三、对医学装备的功能,操作人员是否能充分发挥和利用。
四、根据病人需求量,医疗技术的发展规划,结合本地区病源特点,社会效益等多层面进行分析、评估医学装备的使用。
五、根据经济效益、节能环保、资源共享、临床适宜等多方位来评价医学装备的使用。
六、对使用过程中装备存在的缺陷、不足以及使用过程中潜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评估。
设备科组织院内外专家对医学装备的使用进行评价。
七、质量分析、评价所得结果反馈呈报医学装备管理委员会,同时反馈使用科室,相关资料设备科存档。
医学装备三级评审标准
医学装备管理部门对机房环境定期自查和监测,有完整的自查和监测资料。
【A】符合“B”,并
有根据监测情况改进机房安全的措施并得到落实。
6.9.4.3
加强特殊装备技术安全管理。
【C】
1.特殊装备(如高压容器、放射装置等)具有生产、安装合格证明以及根据规定必备的许可证明。
2.特殊装备操作人员经过培训,具有相应的上岗资格。
【B】符合“C”,并
装备管理部门对特殊装备定期自查和监测,有完整的自查和监测资料。
【A】符合“B”,并
有根据自查和监测情况改进特殊装备安全的措施并得到落实。
6.9.4.4
加强计量设备监测管理。
【C】
1.有计量设备监测管理的相关制度。
2.有计量设备清单、定期检测记录和维修记录等相关资料。
3.经检测的计量器具有计量检测合格标志,标志显示检测时间与登记记录一致。
【B】符合“C”,并
主管部门对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装备完好情况和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管。
【A】符合“B”,并
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装备完好率 100%。
6.9.6.3
建立全院保障装备应急调配机制。
【C】
1.建立医学装备应急预案的应急管理程序,装备故障时有紧急替代流程。
2.优先保障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装备的应急调配。
3.医务人员知晓医疗装备应急管理与替代程序。
【B】符合“C”,并
有装备应急调配演练和监管。
【A】符合“B”,并
有根据监管提出整改措施并得到落实。
九、医学装备管理
评审标准
评审要点
6.9.7 加强医用高值耗材(包括植入类耗材)和一次性使用无菌器械和低值耗材的采购记录、溯源管理、储存、档案管理、销毁记录、不良事件监测与报告的管理。
医疗设备的成本分析与经济效益评估
医疗设备的成本分析与经济效益评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医疗设备在医疗行业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然而,医疗设备的价格昂贵,如何进行成本分析和经济效益评估成为医疗机构和医疗专家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医疗设备的成本分析与经济效益评估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成本分析在选择和购买医疗设备时,成本分析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成本分析可以帮助医疗机构了解设备的实际成本,从而更好地进行经济决策和资源配置。
成本分析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购买医疗设备所付出的直接费用,包括设备本身的购买价格、运输费用、安装调试费用等。
此外,还需要考虑设备的维修保养费用和设备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其他直接成本。
2. 间接成本:间接成本是指购买医疗设备所需的其他费用,在成本分析中也需加以考虑。
例如,设备所需的场地和人力资源费用,设备使用带来的能源成本等。
3. 使用寿命与折旧:医疗设备的使用寿命和折旧是影响成本分析的重要因素。
在成本分析中,需要考虑设备的使用寿命以及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价值损耗,合理计算设备的折旧费用。
二、经济效益评估除了成本分析,经济效益评估也是对医疗设备进行综合评估的重要环节。
通过经济效益评估,可以评估医疗设备的投资回报率、运营效率和医疗质量等指标,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经济效益评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收入效益:医疗设备是否能够带来收入增长是衡量其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设备的使用,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吸引更多的患者,从而增加医疗机构的收入。
2. 效率提升:医疗设备的引入是否能够提高医疗机构的运营效率也是需要评估的。
例如,设备的使用是否能够缩短患者等待时间、提高诊断准确度等,这些都能够提高医疗机构的效率。
3. 质量改善:医疗设备的使用是否能够提高医疗质量也是评估经济效益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设备的先进性和准确性能够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提升患者的医疗体验和治疗效果。
医学装备应用分析及使用评价制度
为了充分发挥医疗设备使用效益,提高医疗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率,对我院除急诊急救和生命支持类以外的医疗设备进行应用及使用评价分析。
除急诊急救和生命支持类以外的医疗设备每月月底前由使用科室如实填写医疗设备效益分析数据采集表(包括工作量、经济收入、耗材费用、维修费用、其他支出等)报送设备科,设备科汇总分析后反馈给医学装备领导小组。
价值50万元以上设备每季度由使用科室填写大型医学装备应用分析表(包括使用情况、功能开发情况、社会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使用过程中存在问题等)报送设备科,设备科汇总分析后对使用情况做出评价并反馈给领导小组和分管院长。
成本效益分析各项经济指标包括:
月折旧费:设备购买金额÷折旧年限÷12(20万元及以下设备按5年折旧,20万元以上设备按6年折旧)
维修费用:当月产生的维修、配件更换等费用。
耗材费用:当月该设备所用试剂、消耗材料等费用。
月毛收入=总收入-维修费用-耗材费用
成本回收率=(月毛收入-月折旧-维修费用-耗材费用)÷月
折旧×100%。
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制度
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制度1、配置大型医用设备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布《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和其它有关管理规定。
市级区域内首次配置的整套单价在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医用设备。
2、医院配置大型医用设备严格依据配置规划,提出论证报告,经过专家论证,逐级上报审批。
3、取得《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后,才能购置大型医用设备。
4、大型医用设备上岗人员(包括医生、操作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等)要接受岗位培训后,取得相应的上岗资质后,方可上岗操作。
5、大型医用设备必须达到计(剂)量准确,安全防护、性能指标合格后方可使用。
6、大型医疗设备操作使用上岗培训制度。
大型医用设备采购论证制度1、设备科在分管领导领导下,负责全院医疗设备购前论证工作,协同临床科室进行医疗设备的规划调研、立项论证、申报审批等相关工作。
2、设备科每年初对临床科室提出的设备采购申请和购置论证申报表进行审核汇总,报分管院领导。
3、医学装备管理委员会每年初召开,医疗设备购前论证会由医学装备管理委员会委员,申报科室负责人参加,医学装备管理委员会委员对申报的设备采取讨论方式确定。
4、申购科室在申请购置医疗设备论证会上,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证阐述:①应用论证:重点说明学科、临床应用必需理由;②市场论证:重点描述所申购设备的市场应用状况;③配置论证:提供详细的需求配置清单及功能要求;④人员和场地基本条件论证;⑤效益论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
5、设备科根据医学装备管理委员会评审结果,上报分管院领导审核,由院务会审议通过后确定年度设备采购计划。
6、按照市卫生局、财政局设备采购规定,单价在10万元以上、批量在20万元以上设备上报市卫生局、财政局经审批同意后由市财政局进行集中招标采购,10万元以下设备由医院统一安排招标采购。
7、设备科负责拟购医疗设备的技术审核。
实行专人技术负责;参与采购、安装和验收工作。
大型医疗仪器维护保养制度1、医院医疗仪器,均由设备科维修人员,定期不定期的深入科室检查和维修,每周一次日常巡查,每月一次预防性维护和保养,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或上报科主任,不得拖延。
医疗设备运行情况和效益分析报告制度
医疗设备运行情况和效益分析报告制度
一、目的
规范大型医疗设备的管理,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应用要求。
二、标准
(一)大型医用设备的范围
以国家相关部门当年颁布的《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目录》为基准。
(二)配置原则及标准
1、符合《湖南省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等有关规定。
2、大型医用设备购置前,医学装备管理委员会应对大型医用设备的购置成本、相关配套设备购置成本、设施及工程建设成本,日常运行成本、人员成本、预计工作量和收费等情况进行调研,形成可行性报告,提交上级部门审核。
3、大型医用设备的申请应按照国家和省市规定的程序办理,获得批准后,应通过严格的采购招标,在投入使用前,应经省市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和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在获得《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后方能投入运行。
(三)应用管理
1、大型医用设备使用人员实行技术考核、上岗资格认证制度。
大型医用设备使用操作人员须经考核合格,取得《大型医用设备上岗人员技术合格证》,并在省市卫生主管部门登记注册方可上岗工作。
2、大型医用设备投入使用后,使用科室应配备专人负责日常管理,制订操作规程,保证运行环境良好,对使用情况进行登记。
3、大型医用设备的运行成本核算是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设备购入之后,设备科应积极配合财务部门每年对大型设备的使用效率和效益进行追踪分析。
4、科室大型设备实际使用情况的分析评价结果,应纳入科室年度考核的指标中。
医院医疗设备使用效益分析制度
医院医疗设备使用效益分析制度
1.目的
提高设备使用率,促进设备功能开发,降低成本,增进效益。
2.范围
设备管理部门、临床设备使用科室。
3.定义
无
4.内容
4.1需要效益分析的设备:
4.1.1大、中型设备临床使用科室每月填写报表,设备处根据报表进行当月效益分析。
4.1.2设备处每年要对上年购置的10万元以上设备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督导,形成书面分析材料。
4.1.3选取部分大、中型设备进行单机、单类深度分析。
4.2设备处工程技术人员要参与并指导大型设备的功能开发,促进其得到充分合理使用。
4.3设备效益分析情况要反馈到使用科室,对存在的问题要进行分析督导,并持续改进。
5.附则
5.1本制度由医疗设备处负责解释。
5.2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医疗卫生机构医学装备管理规定
医疗卫生机构医学装备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和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医学装备管理,促进医学装备合理配置、安全与有效利用,充分发挥使用效益,保障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医学装备,是指医疗卫生机构中用于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等工作,具有卫生专业技术特征的仪器设备、器械、耗材和医学信息系统等的总称;第三条医疗卫生机构利用各种资金来源购置、接受捐赠和调拨的医学装备,均应当按照本办法实施管理;第四条医疗卫生机构医学装备管理应当遵循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权责一致的原则,应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能;第五条卫生部主管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医学装备管理工作,负责制订医学装备管理办法和标准并指导实施;省级及以下卫生行政部门依据国家管理办法和标准,负责本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医学装备管理、监督和指导工作;第六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加强医学工程学科建设,注重医学装备管理人才培养,建设专业化、职业化人才队伍,提高医学装备管理能力和应用技术水平;第二章机构与职责第七条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学装备管理实行机构领导、医学装备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三级管理制度;第八条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和县级及以上其他卫生机构应当设置专门的医学装备管理部门,由主管领导直接负责,并依据机构规模、管理任务配备数量适宜的专业技术人员;规模小、不宜设置专门医学装备管理部门的机构,应当配备专人管理;第九条医学装备管理部门主要职责包括:一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完善本机构医学装备管理工作制度并监督执行;二负责医学装备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的组织、制订、实施等工作;三负责医学装备购置、验收、质控、维护、修理、应用分析和处置等全程管理;四保障医学装备正常使用;五收集相关政策法规和医学装备信息,提供决策参考依据;六组织本机构医学装备管理相关人员专业培训;七完成卫生行政部门和机构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第十条医学装备使用部门应当设专职或兼职管理人员,在医学装备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具体负责本部门的医学装备日常管理工作;第十一条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有条件的其他卫生机构应当成立医学装备管理委员会;委员会由机构领导、医学装备管理部门及有关部门人员和专家组成,负责对本机构医学装备发展规划、年度装备计划、采购活动等重大事项进行评估、论证和咨询,确保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第三章计划与采购第十二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制度和本机构的规模、功能定位和事业发展规划,科学制订医学装备发展规划;医疗卫生机构要优先考虑配置功能适用、技术适宜、节能环保的装备,注重资源共享,杜绝盲目配置和闲置浪费;第十三条医学装备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本机构医学装备发展规划和年度预算,结合各使用部门装备配置和保障需求,编制年度装备计划和采购实施计划;第十四条医学装备发展规划、年度装备计划和采购实施计划应当由机构领导集体研究批准后方可执行;设立医学装备管理委员会的,机构领导集体研究前还需经医学装备管理委员会讨论同意;需主管部门审批的,应当获得批准后执行;经批准的医学装备发展规划、年度装备计划和采购实施计划,不得随意更改;第十五条单价在1万元及以上或一次批量价格在5万元及以上的医学装备均应当纳入年度装备计划管理;单价在1万元以下或一次批量价格在5万元以下的,由医疗卫生机构根据本机构实际情况确定管理方式;第十六条单价在50万元及以上的医学装备计划,应当进行可行性论证;论证内容应当包括配置必要性、社会和经济效益、预期使用情况、人员资质等;单价为50万元以下的,由医疗机构根据本机构实际情况确定论证方式;第十七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按照公开透明、公平竞争、客观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加强医学装备采购管理;第十八条纳入集中采购目录或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医学装备,应当实行集中采购,并首选公开招标方式进行采购;采取公开招标以外其他方式进行采购的,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批;第十九条未纳入集中采购目录或集中采购限额标准以下的医学装备,应当首选公开招标方式采购;不具备公开招标条件的,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选择其他方式进行采购;第二十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加强预算管理,严格执行年度装备计划和采购实施计划;未列入计划的项目,原则上不得安排采购;因特殊情况确需计划外采购的,应当严格论证审批;第二十一条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制订本地区应急采购预案;因突发公共事件等应急情况需要紧急采购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应急采购预案执行;第二十二条需采购进口医学装备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格履行进口设备采购审批程序;第二十三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加强医学装备采购合同规范管理,保证采购装备的质量,严格防范各类风险,确保资金安全;第二十四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医学装备验收制度;医学装备到货、安装、调试使用后,医学装备管理部门应当组织使用部门、供货方依据合同约定及时进行验收;验收完成后应当填写验收报告,并由各方签字确认;第二十五条医学装备验收工作应当在合同约定的索赔期限内完成;经验收不合格的,应当及时办理索赔;第二十六条医疗卫生机构申请和购置纳入国家规定管理品目的大型医用设备,按照相关规定执行;第二十七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医用耗材准入管理制度;属于集中采购目录内的,医学装备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组织专家进行遴选;不在集中采购目录内但确需使用的,医学装备管理部门应当组织专家严格论证后,按照有关规定进行采购;第二十八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医用耗材入出库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第二十九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加强一次性使用无菌器械采购记录管理;采购记录内容应当包括企业名称、产品名称、原产地、规格型号、产品数量、生产批号、灭菌批号、产品有效期、采购日期等,确保能够追溯至每批产品的进货来源;第四章使用管理第三十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依据全国卫生系统医疗器械仪器设备分类与代码,建立本机构医学装备分类、分户电子账目,实行信息化管理;第三十一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健全医学装备档案管理制度,按照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作到档案齐全、账目明晰、完整准确;档案保管期限至医学装备报废为止;国家有特殊要求的,从其规定;第三十二条单价在5万元及以上的医学装备应当建立管理档案;内容主要包括申购资料、技术资料及使用维修资料;单价5万元以下的医学装备,医疗卫生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管理方式;第三十三条医疗卫生机构不得使用无合格证明、过期、失效、淘汰的医学装备;用于医疗活动的,应当具备医疗器械注册证;纳入国家规定管理品目的大型医用设备应当具备配置许可证;未经注册的医学装备临床试验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第三十四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严格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操作规程,加强医学装备安全有效使用管理;生命支持类、急救类、植入类、辐射类、灭菌类和大型医用设备等医学装备安全有效使用情况应当予以监控;国家有特殊要求的,从其规定;第三十五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做好医学装备质量保障;医学装备须计剂量准确、安全防护、性能指标合格方可使用;第三十六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制定生命支持类、急救类医学装备应急预案,保障紧急救援工作需要;第三十七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学装备维修制度,优化报修流程,及时排除医学装备故障;第三十八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加强医学装备预防性维护,确保医学装备按期保养,保障使用寿命,减少故障发生率;第三十九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医学装备使用人员进行应用培训和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操作;大型医用设备相关医师、操作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须接受岗位培训,业务能力考评合格方可上岗操作;第四十条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使用各类医用耗材时,应当认真核对其规格、型号、消毒及有效日期等,并进行登记;医用耗材使用后属于医疗废物的,应当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有关规定处理;第四十一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医学装备使用评价制度;加强大型医用设备使用、功能开发、社会效益、费用等分析评价工作;对长期闲置不用、低效运转或超标准配置的医学装备,医学装备管理部门应当在本机构范围内调剂使用;第五章处置管理第四十二条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处置医学装备,应当按照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有关规定,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自行处理;处置海关监管期内的进口免税医学装备,须按照海关相关规定执行;第四十三条医学装备处置方式主要包括调拨、捐赠和报废等;第四十四条公立医疗卫生机构长期闲置不用、低效运转或超标准配置的医学装备,应当予以调拨处置;第四十五条因对口支援等工作需要,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可对外调拨或捐赠医学装备;医疗卫生机构接受捐赠的医学装备,应当质量合格、安全有效;第四十六条医学装备符合下列情形的,应当报废处置:国家规定淘汰的;严重损坏无法修复或维修费用过高的;严重污染环境,危害人身安全与健康的;失效或功能低下、技术落后,不能满足使用需求的;国家有明确要求的;第六章监督管理第四十七条卫生部负责对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执行本办法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第四十八条省级及以下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本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医学装备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考核;对违反本办法规定,制度不健全、管理不严格或职责落实不到位的医疗卫生机构,由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视情节严重程度,对其主要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给予批评教育或相应纪律处分;第四十九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依据本办法规定加强医学装备管理工作;对违反本办法规定,不认真履行医学装备管理职责、违反操作规程造成人为损坏或保管不当造成遗失的工作人员,应当视情节严重程度,给予批评教育或相应纪律处分;第七章附则第五十条本办法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第五十一条本办法由卫生部负责解释;第五十二条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本办法规定,结合本地区实际,制订实施细则;第五十三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1996年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卫计发〔1996〕第180号同时废止;。
大型医疗设备使用情况报告制度(5篇)
大型医疗设备使用情况报告制度(5篇)第一篇:大型医疗设备使用情况报告制度包医一附院大型设备使用情况报告制度大型医疗设备(100万人民币及以上的医疗设备)出现故障时,设备使用科室应在第一时间通知医学工程科维修工程师和医学工程科负责人。
24小时未解决设备故障时,医学工程科负责人应向分管设备的副院长通报情况。
48小时未解决设备故障时,医学工程科负责人应向院长通报情况。
医学工程科应定期对大型医疗设备进行巡回检查和保养,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医疗器械在使用中或使用后处理:1.在用的医疗器械设备应建立设备档案,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定期进行维护并做好记录;2.使用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必须严格执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消毒管理办法》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有关法规规定,建立销毁制度,不得重复使用;使用过的器械要严格按有关规定予以销毁,并做好销毁记录;3.对过期、失效、淘汰及其他不合格医疗器械的报废,须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规定进行,并作好报废记录。
(五)国家对部分医疗器械实行重点监管:目前属于重点监控的医疗器械类别有: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骨科植入物医疗器械、植入性医疗器械、填充材料、同种异体医疗器械、动物源医疗器械、计划生育用医疗器械、体外循环及血液处理医疗器械、手术防粘连类医疗器械、角膜塑形镜、婴儿培养箱、医用防护口罩、医用防护服(《国食药监械[2009]395号》)。
对于其中的植入、介入等医疗器械的使用,必须建立并保存详细的使用记录。
记录至少应包括:患者姓名、产品名称、产品数量、规格型号、灭菌批号(对无菌医疗器械)等必要的产品跟踪信息,使产品具有可追溯性。
(六)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1.医疗器械使用单位应当建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管理制度,指定部门并配备专(兼)职人员承担本单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
2.医疗器械使用单位应当建立并保存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记录。
记录应当保存至医疗器械标明的使用期后2年,但是记录保存期限应当不少于5年。
医疗设备成本管理与效益分析论文(集锦三篇)
医疗设备成本管理与效益分析论文(集锦三篇) 医疗设备成本管理与效益分析论文(篇1) 引言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医疗设备的投入成为医院运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理的医疗设备成本管理不仅可以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也能为患者提供更加高效、安全的医疗服务。
因此,医疗设备成本管理与效益分析在医院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医疗设备成本管理1. 成本构成医疗设备的成本主要包括购置成本、维护成本、运营成本等。
购置成本包括设备的购买价格、安装费用等;维护成本则包括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和修理费用;运营成本则与设备的使用效率、能源消耗等有关。
2. 成本管理策略为有效管理医疗设备成本,医院应采取以下策略:合理规划设备采购,避免盲目投资;建立健全设备维护体系,提高设备使用寿命;加强设备使用培训,提高设备使用效率;优化能源管理,降低设备运行成本。
二、医疗设备效益分析1. 直接效益医疗设备的直接效益主要体现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升诊疗效率等方面。
高效的医疗设备可以缩短患者的等待时间,提高医生的诊疗效率,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2. 间接效益除了直接效益外,医疗设备还能为医院带来间接效益,如提高医院声誉、吸引更多患者等。
这些间接效益有助于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三、结论医疗设备成本管理与效益分析是医院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合理的成本管理和效益分析,医院可以优化设备配置、提高设备使用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未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设备成本管理与效益分析将在医院管理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医疗设备成本管理与效益分析论文(篇2) 随着医疗行业的迅速发展,医疗设备在诊疗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然而,医疗设备的购置、维护和使用成本也随之增加,给医疗机构带来了不小的经济压力。
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医疗设备成本管理并分析其效益,成为了医疗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医疗设备成本管理的创新策略1. 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传统的成本管理主要关注设备的购置成本,而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则综合考虑设备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购置、安装、运行、维护、升级和报废等各个阶段。
医疗设备应用分析制度
医疗设备应用分析制度
其中大型设备效能分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设备使用、功能开发、社会效益、成本效益等。
1、医疗设备应用分析是保障医疗设备临床应用安全与有效的重要环节,是保障医疗设备处于完好与待用状态的基本条件,应从临床应用质量、风险分析、应用效果分析与再评估以及效益分析做好医疗设备应用分析。
应配备具有相应技术资质的人员从事分析工作,相关部门配合进行。
2、临床应用质量和风险分析:应收集医疗设备运行情况和不良事件信息,予管理、分析和报告,定期评价医疗设备在临床应用中的使用水平、技术性能、环境影响等项指标;从技术操作、配套系统与信息、财务与政策等方面分析设备保障存在风险,清晰了解医疗设备的利用情况和风险,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
3、临床效果分析:定期分析医疗设备在医疗技术水平、教学、科研、前期论证与实际应用、计量检测、维护保障等各方面的作用或存在影响。
4、临床效果分析再评估:定期分析设备使用率,评价设备使用等级;定期分析设备功能利用率,评价设备功能利用等级。
5、效益分析:定期分析医疗设备的投资收益率、运行成本增减趋势、净收益增减趋势,评价设备的效益等级,为
提供设备引进和调配决策。
6、在应用分析的基础上,对医疗设备多方面考核,实现医疗设备技术资源完整、部件完好齐全、计量检测符合规范、有完整维修保养的记录和资料。
医疗设备使用评价制度
医疗设备使用评价制度-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医疗设备使用评价制度成本效益分析,也称为投资效益分析,是一种经济学评价指标,是系统分析各种方案的投入与产出,从而最优化地配置利用资源,保证资源利用的质量和效率的方法。
其中重点分析大型医用设备的成本效益,常规设备视具体情况适时开展相关分析和评价。
其中,大型设备效能分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设备使用、功能开发、社会效益、成本效益等。
1、成本效益分析制度(1)科室大型医用设备验收合格并投入使用3个月后,纳入成本效益分析范畴。
(2)设备科将新增的医疗设备报财务科添加收费项目编码。
(3)设备科每季度向财务科核算办提取医疗设备的收支入情况数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4)设备科将设备的效益分析情况进行汇总,经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讨论后,报分管院长审核。
(5)设备科根据科室设备日常管理、耗材管理和效益分析情况,提出改进建议,反馈给科室。
2、成本效益分析办法(1)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因逐年磨损而转移到医疗成本中,从医疗收入中取得补偿的那部分价值,称为折旧。
计算方法如下:使用年限法某项固定资产年折旧额=原值/使用年限月折旧额=年折旧额/12(2)固定资产成本医疗设备成本是指医院为保证该设备进行正常诊疗服务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总和。
成本内容如下:①固定资产折旧费和大修理费。
②医用材料费、低值易耗品等消耗费。
③业务费(包括水电费、杂支费等)。
④公务费(相关科室办公费等)。
⑤劳务费(包括人员工资、奖金、其他补贴等)。
(3)成本效益分析方法①月利润率=(月收入-人员工资-设备月折旧-业务费-医用材料费-公务费-维修费-月贷款利息)/(设备原值+辅助设备原值)②运行状态评价标准(以月为周期)月利润率>10%为优秀,3%-10%为良好,0-3%为一般,<0为差。
(4)其他分析适时开展或者根据与各设备使用科室交流的情况,对设备的使用评价和功能开发进行评估和实施。
医院医学装备管理评审标准实施细则
1.5.3.C.1
建立的应急管理程序,装备故障时有紧急替
代流程。
1.5.3.C.2
优先保障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装备的应急调
配。
1.5.3.C.3
医务人员知晓医疗装备应急管理与替代程
序。
B
1.5.3.B.1
主管部门对医学装备应急调配有演练和监
管。
A
1.5.3.A.1
持续改进有成效,全院医学装备应急调配有
C
1.4.1.C.1
有保障常用仪器、设备和抢救物品使用者培
训的制度、培训计划及具体课程安排。
1.4.1.C.2
医疗装备部门为临床使用的医疗器械提供技
术支持、业务指导、安全保障与咨询服务。
1.4.1.C.3
培训内容涵盖使用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处
理预案及措施。
1.4.1.C.4
有医疗设备操作手册并随设备存放,供方便
有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学装备应急预案,
保障紧急救援工作需要。
1.5.2.C.2
各科室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装备时刻保持待
用状态。
B
1.5.2.B.1
主管部门对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装备完好情
况和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管。
A
1.5.2.A.1
持续改进有成效,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装备
完好率100%。
1.5.3建立全院保障医学装备应急调配机制。
相关制度与工作流程,并执行。
1.1.2.C.3
医学装备使用部门设专职或兼职管理人员。
医学装备使用人员有培训和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操作。
B
1.1.2.B.1
主管部门有检查、分析、反馈。
A
1.1.2.A.1
持续改进有成效,医学装备配置方案和管理
医院医学工程科管理制度与岗位职责
医学工程科工作制度一、医学工程科工作制度1、医疗器械是开展现代化医院工作的重要物资基础和技术条件;为加强对医疗仪器设备的科学管理,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制定本科室工作制度。
2、医学工程科负责依据国家有关医疗器械的法律法规,制定出本院医疗器械管理制度。
制度管理工作包括:计划管理、财产账务管理、资料档案管理、计量管理、采购管理、维修管理和安全管理等。
3、在分管院长领导下,由科长负责科室工作,保持与医务、财务及其他各有关科室的配合协作。
4、科室工作人员按分工明确职责范围和各自岗位职责。
5、严格执行医疗仪器设备管理各项规章制度(论证、决策、购置、验收、使用、保养、维修、应用分析和更新、处置等相关制度),协同有关部门健全各项记录,及时收集汇总统计各项记录。
对各项工作周期性组织总结报告,持续改进。
6、科室人员应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有组织地进行业务学习,使全科业务水平能适应对医疗仪器设备全面科学管理的需要。
二、医疗设备三级管理制度为了规范和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医学装备管理,促进医学装备合理配置、安全与有效利用,充分发挥使用效益,保障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医疗卫生机构医学装备管理应当遵循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权责一致的原则,应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能。
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学装备管理实行机构领导、医学装备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三级管理制度。
1、机构领导分管院领导直接负责,并依据机构规模、管理任务配备数量适宜的专业技术人员。
分管院领导作全院资金的预算管理、统筹安排。
2、医学装备管理部门医疗医学工程科是全院医疗设备管理的职能部门,在分管院长的领导下,参加医院医疗设备管理全过程。
负责医疗设备的规划调研、立项论证、申报审批、合同签订、安装验收、维护保养、培训使用、报废鉴定、配合财务部门完成医疗设备的调拨使用及报废报批工作。
(1)负责医疗设备质量管理的策划,并组织具体实施,对医用仪器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大型医用设备使用、功能开发、社会效益、成本效益分析制度
大型医用设备使用、功能开发、社会效益、成本效益分析制度为了确保购置的医疗仪器设备经济、安全、可靠,在生成计划前,应组织有关人员和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与评价,必要时进行实地考察,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为了做好项目论证工作,各部门在上报购置申请表时,应提供以下信息:1、社会效益分析:包括本单位和本地区现有同类医疗设备运行情况,申购医疗设备应对医院现有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有实质性的提高,并在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对提高诊断水平,完成科研任务,发挥应有的作用。
应避免重复和低水平投资。
2、经济效益分析:对申购设备的运行成本应进行详细分折,包括设备的折旧费用、维修费用、日常耗品(如试剂、易损件、水、电等)成本、人工费等。
从使用效率分析、预测其检查人次。
用标准收费乘于年人次数就是设备的毛收入,去除运行成本是设备的年收益。
评价购置后能否充分使用,发挥应有作用。
3、技术可行性:包括项目是否符合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医疗技术准入要求;对使用科室技术人员配备是否具备技术要求,通过技术培训能否掌握机器设备的操作,对于大型设备根据规定应配有《大型医用设备上岗人员技术上岗证》等。
对设备维修也要进行论证,有否维修技术力量保证某些设备。
4、安装条件:要论证是否具备安装条件,安装场地面积层高、承重能力及特殊的防护要求等,使用环境能否达到设备的技术要求条件,配套条件,如水、电气供应、屏蔽防潮等条件是否具备,有无排污、防放射等环保问题,如何解决等等。
5、资金落实:对于贷款和分期付款购置的医疗设备,应论证其资金来源落实的情况,偿还办法和能。
6、技术先进性:是对计划购置的设备的设计原理,各项功能指标达到的先进程度的评价,是国际先进还是国际一般水平,是国内先进水平还是一般水平。
7、设备可靠性:主要是指设备的使用寿命,也就是在设备的规定使用时间内能保证正常使用,能确保其各项功能技术指标和安全指标都能符合标准要求,是否通过了国际国内的质量论证及许可,有关证件是否齐全等等。
医院医学装备应用分析及使用评价制度
医院医学装备应用分析及使用评价制度1引言为了加强医学装备管理,保证科学地使用,提高设备的完好率、使用率,保证其处于完好与待用状态,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保障医学装备临床应用安全与有效性,制定本制度,并定期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应用分析及使用评价。
2临床应用质量与风险分析定期对医学装备在临床应用中的使用水平、技术性能、环境影响等各项指标进行逐一评价,对医学装备运行情况和不良事件信息进行收集、分析、报告和管理,从而更清晰地了解医学装备的使用情况,确保后续维护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实现医学工程部门由传统的工程技术支持向以“预防”为主的工作方式的转变。
2.1临床应用质量分析2.1.1使用水平与使用率:1、医疗技术人员能保证仪器设备的功能利用、正确使用和正常运行;2、设备有专人操作、专人保养、专人管理;3、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率。
2.1.2技术分析:1、定期检查仪器设备部件、附件是否完好齐全;2、定期检定检测,保证仪器设备物理测试符合产品标准(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3、配备必要的软硬件,并满足升级需要和技术改变需要;4、定期检查电能、试剂、制冷剂等耗材的消耗水平,确认设备是否节能、环保、低碳;5、判断多种产品是否已经集成为一个系统,并构建医疗技术平台(以医疗技术为视角,诊治过程为主线),如机械通气技术:包括呼吸机、监护仪、输液泵、血气分析等设备,可以构成一个技术平台;6、运行环境符合工程技术标准要求,具备水、电、照明、温湿度控制、屏蔽、网络环境等配套条件,具备排污、放射防护等措施。
2.2风险分析2.2.1危害分析1、能量与有害物质,包括物理性能量、化学性和生物性有害物质。
2、失控,包括人员失误、故障、管理缺陷、环境因素等。
2.2.2技术与操作风险分析(维修的保障程度、设备的易用性和可操作性)1、保修的合理性,以及如何通过设备故障率与使用年限来合理选择保修的时间;2、设备易损件、耗材的使用风险、更换频率和价格;3、设备安全事件、不良反应及缺陷情况;4、维修期间保障(是否签订售后服务承诺书、是否提供备用机、维修是否及时、维修配件提供情况、费用情况);5、设备操作技术难度(是否有专人操作、是否经过操作与使用培训、是否有定期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人员失误情况)等因素对设备造成影响。
43.医疗设备效益分析制度
43.医疗设备效益分析制度第一篇:43.医疗设备效益分析制度医疗设备效益分析制度1、设备科对全院医疗设备的效益情况进行监控,以便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医疗设备,并为院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2、凡价值在五万元以上并可做收费项目的医疗设备必须进行经济效益分析。
3、医院各临床科室负责人每月填写医疗设备经济效益数据采集表,如实填写本科室当月医疗设备的工作量、月收入、材料消耗、维护费用、人员费用,并于当月28日前交设备科。
4、设备科根据医院各临床科室提供的数据计算出当月各项医疗设备的设备折旧、月利润、月利润率、还本期、上年同期对比,做出全院医疗设备经济效益分析月报表和当月医疗设备经济效益评价并呈送院领导审阅。
5、每年做好全院及各临床科室的大型医疗设备月收入、月利润直方图,送院领导审阅。
第二篇:医疗设备效益分析制度医疗设备效益分析制度一、设备科对全院医疗设备的效益情况进行监控,以便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医疗设备,并为院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二、凡价值在一万元以上并可做收费项目的医疗设备必须进行效益分析。
三、医院各临床科室负责人每月填写医疗设备经济效益数据采集表,如实填写本科当月医疗设备的工作量、月收入、材料消耗、维护费用、人员费用,并于当月28日前交设备科。
四、设备科根据医院各临床科室提供的数据计算出当月各项医疗设备的设备折旧、月利润、月利润率、还本期、上年同期对比,做出全院医疗设备经济效益分析月报和当月医疗设备经济效益评比并呈院领导审阅。
五、每年做好全院及各临床科室的大型医疗设备月收入,月利润直方图,送院领导审阅。
第三篇:医疗设备使用制度医疗设备使用制度第一条使用科室负责人为该部门设备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并指定专人管理。
经常检查保养,保持仪器设备处于良好状态,随时开机可用。
保证账、卡、物相符。
第二条新进仪器设备在使用前要由后勤科负责验收,组织有关科室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培训,使之了解仪器的构造,性能,工作原理和使用维护方法后,方可独自使用。
医学装备应用分析与更新管理制度
医学装备应用分析与更新管理制度
为加强对医学装备的使用、质量控制、成本控制等管理,做到合理配置,保证临床使用医学装备安全、有效,依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学装备管理办法》、《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试行)》等法规,制定本制度。
一、对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射线装置类、灭菌类和大型医学装备的安全有效使用情况应当予以重点监控,定期进行分析与评估,内容应包括装备使用情况、风险评估、改进意见和措施等,并得到落实。
二、对大型医学装备进行使用、社会效益、成本效益等分析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并落实。
三、对使用、保养、维护、维修、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等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改进措施并落实。
四、对长期低效运转或闲置不用者,进行院内调剂使用。
五、对符合下列情形的,提出更新意见:
1.到使用年限要求的;
2.使用期超过折旧期,使用中损耗过高、效率低且修复成本过高的;
3.对设备在使用寿命期内,但使用期限内故障发生频繁,故障维修费用接近或超过重置成本的;
4.国家规定必须淘汰的。
六、医学装备科定期对使用科室的医学装备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督
导检查。
对于不认真履行医学装备管理职责、违反操作规程造成医学装备人为损坏或保管不当造成遗失的科室与个人,应当视情节严重程度,给予批评教育或相应纪律处分。
大型医疗设备经济效益分析及成本核算
大型医疗设备经济效益分析及成本核算在医疗事业不断发展下,医院内开始自主引进医疗设备,但在该情况下使医院发生高成本和高耗能等现象,如果未加以成本核算管理,将影响医院的经济发展。
所以,为了使大型医疗设备充分发挥其作用,维护经济效益,需要进行全面的成本核算,以促使医院的整体进步。
一、全成本核算模式下大型医疗设备经济效益要点分析(一)核算方法对大型医疗设备进行经济效益分析,使用成本核算方法十分关键,能促使数据分析工作更准确。
当前,主要的成本核算方法为投资效益率和成本回收期法。
投资效益率法是基于大型医疗设备中的年收入总额获取的数据。
成本回收期法是基于对总投资额度计算时间分析的经济效益。
这两种方法虽然计算的方法不同,但都是在总成本核算方式下,进行的设备经济效益判断,方法使用起来更为简单。
(二)分析的对象全成本核算是对大型医疗设备的购买到引进、后期报废等整个过程的消耗与收入。
在经济效益分析中,需要对大型医疗设备成本核算的各个方面全面探讨,医院在期间制定有效的成本核算表,核算的时候是对造价费用以及一些大修费用来核算,降低了总体额度,但实际获得的投资效益不高,未结合实际来思考。
在对经济效益分析的时候,需要基于长远利益进行全面探讨,不能进行单一的设备和季度思考,要对多个要素有效分析,这样才能确保设备经济效益更完善。
(三)分析数据的来源与采集在对大型医疗设备的成本核算和经济效益分析,还需要对数据的来源和采集工作有效探讨。
在对数据采集期间,如果数据来源存在问题,说明全成本模式分析工作也存在问题。
在数据采集工作中,一般进行大型设备工作量、应用成本的采集。
基于科室内的对数据信息的记录和统计,将其调取分析。
但是,在当前实际发展中,很多医院都未结合实际构建完善的数据传输系统和信息交流系统,在对数据进行调取的时候较为麻烦。
同时,在对大型设备数据进行采集的时候,统计工作要对各个科室内的电脑录入情况分析,还需要针对一些麻烦问题有效处理,如:折旧费用,一般根据医院的执行规定和设备的应用情况来计算,但是,因为医院制定的制度不完善,将带来计算的费用不合理,医疗保险工作也未明确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型医用设备使用、功能开发、社会效益、成本效益分析制
度
为了确保购置的医疗仪器设备经济、安全、可靠,在生成计划前,应组织有关人员和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与评价,必要时进行实地考察,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为了做好项目论证工作,各部门在上报购置申请表时,应提供以下信息:
1、社会效益分析:包括本单位和本地区现有同类医疗设备运行情况,申购医疗设备应对医院现有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有实质性的提高,并在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对提高诊断水平,完成科研任务,发挥应有的作用。
应避免重复和低水平投资。
2、经济效益分析:对申购设备的运行成本应进行详细分折,包括设备的折旧费用、维修费用、日常耗品(如试剂、易损件、水、电等)成本、人工费等。
从使用效率分析、预测其检查人次。
用标准收费乘于年人次数就是设备的毛收入,去除运行成本是设备的年收益。
评价购置后能否充分使用,发挥应有作用。
3、技术可行性:包括项目是否符合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医疗技术准入要求;对使用科室技术人员配备是否具备技术要求,通过技术培训能否掌握机器设备的操作,对于大型设备根据规定应配有《大型医用设备上岗人员技术上岗证》等。
对设备维修也要进行论证,有否维修技术力量保证某些设备。
4、安装条件:要论证是否具备安装条件,安装场地面积层高、承重能力及特殊的防护要求等,使用环境能否达到设备的技术要求条件,配套条件,如水、电气供应、屏蔽防潮等条件是否具备,有无排污、防放射等环保问题,如何解决等等。
5、资金落实:对于贷款和分期付款购置的医疗设备,应论证其资金来源落实的情况,偿还办法和能。
6、技术先进性:是对计划购置的设备的设计原理,各项功能指标达到的先进程度的评价,是国际先进还是国际一般水平,是国内先进水平还是一般水平。
7、设备可靠性:主要是指设备的使用寿命,也就是在设备的规定使用时间内能保证正常使用,能确保其各项功能技术指标和安全指标都能符合标准要求,是否通过了国际国内的质量论证及许可,有关证件是否齐全等等。
8、可维护性:可维护性主要是指厂方能否提供维修资料、长期的技术服务、零配件及消耗品供应等。
9、设备选型:选型是对计划购置设备的各家厂商的医疗设备产品进行评价,评价其同类仪器在其它单位使用状况,功能利用情况,并对不同厂家同类产品性能进行比较;其技术先进性和适用性如何,近几年内是否会有重大更新改进,该厂家的竞争力如何;根据其功能配套及生产国看其价格是否合理等等。
选型至少应在三家以上,保证采购招标程序的要求。
10、安全防护:有的设备由于技术上的原因,会对环境、操作人员和病人带来不安全的因素,如化学污染、放射线、电磁波、电子仪器绝缘性、漏电流等问题,都应进行评价。
11、节能性:对设备的节能性应当作出评价,如水、电能、燃料、制冷剂的消耗水平,各种试剂的用量,保证的途径如何等。
12、配套性:对于设备的配套问题,在进行评价时,要重点讨论。
如果只是注意对主机的评价忽视配套设备及配件的问题,会直接影响主机的使用。
如打印设备、原有设备联机共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