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铁路信息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铁路信息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一、学制

标准学制:4年;学习年限:3年至6年。

二、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学位。

三、专业定位

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轨道交通相关国家重点学科,着眼于“一带一路”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轨道交通尤其是高铁信息技术领域的人才需求,构筑扎实理论基础,强化创新实践能力,锻炼工程应用能力,培养具有大工科背景、掌握轨道交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统理论、铁路信息技术领域的专门知识与关键技术的卓越工程人才。

本专业方向2010年进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本硕一体化设计的两段式培养模式。本科阶段进行两年厚基础教育、两年铁路信息技术工程专业教育,以铁路信息技术的实际项目为载体,深入企业参与实践和项目研究,培养系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了符合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专门制订了累计一年企业学习方案,主要包括本科四年期间的企业学习目标、内容安排与要求。其目的是依托高速铁路网络管理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及合作企业开展实践教学,采取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的方式,进一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培养目标

培养造就具备健全人格、个性突出,具有计算机、轨道交通相关专业学科背景,满足轨道交通铁路信息技术关键技术领域需要,基础宽厚、视野开阔、发展潜力大、创新意识强、工程素养突出、综合素质优秀,掌握轨道交通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统理论和铁路信息技术专门知识与关键技术,具有实际工程背景、能够引领轨道交通科技与管理发展潜质和国际竞争力的卓越工程人才。学生毕业后,能从事信息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系统开发、技术应用、系统集成以及教学和管理等工作,成为具有较强可持续发展潜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具体如下:

(1)具有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与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能够分析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承担铁路及相关行业计算机系统设计、开发、集成与运维的相应工作。

(2)具有较为全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拓展能力,具有一定的独立研究能力,能够承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

(3)具有较宽的国际视野和一定的国际竞争与合作能力,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人文关怀精神与社会服务意识,能够在本专业相关的国内外企业的设计、研发或科研团队中担任组织管理角色。

(4)在具备专业知识、技术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具有通过继续教育或其它终身学习途径拓展知识的能力,能够初步适应其他领域的工作,进一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五、毕业要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铁路信息技术)专业的毕业要求分为12款,细化为29个指标条目。具体如下: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的复杂工程问题。

1.1 学生应理解与掌握数学、物理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并具有一定的现代科学与技术方法论意识。

1.2 学生应理解与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理解计算机应用系统中的基本工程知识,了解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初步知识及工程技术,并具有一定的计算思维能力。

1.3学生应能够在课程考核、实践环节、毕业设计(论文)、企业实习以及计算机或铁路信息技术相关竞赛等各类科技活动中,应用数学与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解决计算机系统及应用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分析与研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2.1 学生应能够通过应用数学、自然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分析与识别计算机或铁路信息技术相关实际工程应用问题的复杂性,并进行清晰的描述与表示。

2.2 学生应具有运用多种文献检索工具查找所需参考文献的能力;同时具有相关文献综述与分析的能力。

2.3 学生应能够在课程考核、实践环节、毕业设计(论文)、企业实习以及计算机或铁路信息技术相关竞赛等各类科技活动中,应用数学、自然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理论方法对相关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表述、推理与验证。

3.解决方案:能够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或单元(部件)以及针对复杂计算机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并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3.1 学生应掌握计算机或铁路信息技术应用工程问题的基本设计原理与方法,能够针对相关工程问题设计合理的解决方案。

3.2 学生应能够从设计方法学上理解与掌握计算机或铁路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相关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解决过程中体现出一定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3.3 学生应能够在课程考核、实践环节、毕业设计(论文)、企业实习以及计算机或铁路信息技术相关竞赛等各类科技活动中,树立综合考虑社会与文化、健康与安全、伦理与法律、环境与发展等诸多因素的意识。

4.科学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

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1 学生应理解与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从科学技术方法论上理解本专业的基本研究方法。

4.2 学生能够针对本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运用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建立定性或定量模型,进行分析与比较;能够掌握原始数据收集与处理方法、参数分析方法、实验结果检验方法与综合分析方法。

4.3 学生应能够在课程考核、实践环节、毕业设计(论文)、企业实习以及计算机或铁路信息技术相关竞赛等各类科技活动中,通过一定数量的设计实验、仿真实验、研究性专题或项目等,研究与开发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5.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

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5.1 学生应熟练掌握程序设计方法、环境与工具,包括软件开发集成环境,实验数据分析工具,模拟与仿真工具等。

5.2 学生应熟练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应用环境与开发工具等,包括数据库系统环境与工具、操作系统与编译系统、计算机网络环境与互联网平台、计算机系统部件模拟与评价等。

5.3 学生应能够选择与运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方法、环境与工具,针对计算机或铁路信息技术相关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分析与比较、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与表述问题解决方案的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

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6.1 学生应理解社会、安全、健康、伦理、法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并理解其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或铁路信息技术应用系统工程的相互影响。

6.2 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应能够从人文与社会、健康与安全、伦理与法律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与评价,能够体现应尽义务、操守与责任。

7.环境与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计算机及其应用系统中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环节对

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1 学生应具有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与意识,理解计算机或铁路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对当前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与重要性。

7.2 学生够理解复杂工程问题的任何工程实践都有可能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针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影响方面的分析与评价。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程实践中理

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8.1 学生应理解与当前社会发展状况相关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基本知识,在实际问题解决方案中体现出健康心理、正确价值观、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素养。

8.2 学生应能够理解复杂工程问题的实践活动有可能涉及人文与社会环境、职业道德和规范,能够在工程实践中遵守专业工程师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社会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