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 年 级 语 文 试 题
一、积累与运用(16分)
1、根据提示或要求,在空缺处默写诗文。(6分,每空1分) (1)存者且偷生, 。(1分)
(2)如今走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像是走进了世外桃源,真实地实现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桃源美景: , , 。(2分)
(3)陈与义诗宗杜甫,《登岳阳楼(其一)》中与“无边落木萧萧下”、“艰难苦恨繁霜鬓”气韵相同,异曲同工的一联是: , 。(2分)
(4)专家告诉初中女生:因为你是一朵含苞欲放的美丽的花,所以有时难免会有蜂围蝶绕。这时,你更要自爱自重,懂得抵制诱惑和自我保护。你要学会保持女孩特有的高贵和矜持,像洁白的莲花一样,让人“ ”。(1分)
2、选出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错误的一项 ( )(2分) A .愧怍 重峦叠障 仄.歪zè 锐不可当.d ǎng B .洁问 微不足到 瓦砾.l è 长途跋涉.shè C .狼籍 穷愁缭倒 阻遏.ji é 连声诺.诺ru ò D .寒噤 张惶失措 吊唁.yàn 转弯抹.角m ò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 .每届省领导下基层,都要深入学校查实情,听民意,解难题,作决策。
B .能否把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是扎实做好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工作的关键。
C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描绘的宏伟蓝图,为今后教育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增添了新的强大动力。
D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至立指出要迅速行动,在全国教育系统掀起学习宣传和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4、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第十六届亚运会是亚运史上规模最大、参赛人数最多的一届盛会,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州举办的规模最大的国际盛会。广州亚运会不仅收获了 ,收获了 ,也收获了 ,收获了 。
①亚洲各国各地区和谐相处平等竞争的友谊②举办大赛与优化城市发展、提高人民生活相互促进的经验③赛场上拼搏进取的动人故事④我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良性互动的深入思考
A .③①②④
B .③①④②
C . ①③④②
D . ①③②④
5、在下面语段的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语句,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2分) 珍惜阅读,阅读便如一首歌,歌到情处泪双流;珍惜阅读, , ;珍惜阅读,阅读便是一首诗,诗言有尽意难尽;珍惜阅读, , 。
6、请你仔细地阅读下面这段话,然后把你从中悟出的道理用同样句式的一句话写出来。(2分)
知道“爱情”的人越来越多,知道“艾青”的人越来越少;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知道“景岗山”的人越来越多,知道“井冈山”的
学校: 姓名: 座位号: ………………………………………………………………密……………………封……………………线…………………………………………………………
人越来越少;知道“比尔”的人越来越多,知道“保尔”的人越来越少;知道“就要发”的人越来越多,知道“九一八”的人越来越少……
二、古诗文阅读(14分)
(一)阅读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完成第7-8题。(4分)
戌鼓①断人行,秋边②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③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①戌鼓:戌楼上的更鼓。 ②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③长:一直,老是。
7、哪两句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二)文言文阅读(共10分)
薛宣断狱
临淮①有一人,持一匹缣②到市卖之。道遇雨而披戴,后人求共庇荫,因与一头之地③。雨霁④,当别,因共争斗,各云:“我缣。”诣.府自言,太守丞相薛宣劾实,两人莫肯首服,宣曰:“缣直数百钱耳.,何足纷纷,自致县。”呼骑吏中断缣,各与半;使追听之。后人曰:“受恩。”前撮⑤之,缣主称冤不已。宣曰:“然。固知当尔也。”因诘责
之,具复,俾⑥悉.
还旧主。 【注释】①临淮:县名②缣(ji ān ):用丝织成的细绢。③一头之地:容下一个人的地方。④霁(j ì):雨过天晴。⑤撮(cu ō):抓取。⑥俾(b ǐ):使,让。
9、用“/”给文中画线句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1分) 持 一 匹 缣 到 市 卖 之 10、解释文中加点的字。(3分) (1)诣.府自言( ) (2)缣直数百钱耳.( ) (3)俾悉.
还旧主( ) 11、文中的“然。固知当尔也。”是指什么?为什么他从两人在路上说的话,就判断出了物主与骗子?他是怎样推理的?(2分)
12、如果你是薛宣,是否还可用别的办法断案?(2分)
13、这则故事是否告诉我们不要去帮助那些素不相识的人?为什么?(2分)
学校: 姓名: 座位号: ………………………………………………………………密……………………封……………………线…………………………………………………………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余秋雨的《中秋》一文,完成第14—18题。(15分)
中 秋
①中秋理应有秋意了,但今年却不,居然热得百年所未有。这不能算秋天,而没有一个像样的秋天,整个一年都遗憾。
②正懊丧着,收到了当天出版的《文汇读书周报》,黄宗江先生有一篇文章悼念一位今年刚刚亡故的女诗人。女诗人亡故时七十八岁,但宗江先生一开笔就说:“你没见过她,不知道她人有多美,诗有多美。”宗江先生还引了这位女诗人临终前为自己写的讣告,大意是:我有一间小木屋,仿佛是童话里的一朵鲜蘑菇,依附在百年老树上,撑着一把小伞,为我遮挡深冬的寒流仲夏的雨。我在小木屋里追忆、思考,假如人间的善恶爱憎无法分明,我宁愿飘浮在永恒冷寂的太空。
③读完这篇自拟的讣告,我立即觉得烦热全消,堕身于一种深秋的诗意里。年迈的女诗人辞世前独住在小木屋里无疑是非常寂寞的,但她竟然寂寞得那么美丽,归去得那么典雅。我随即拿起电话筒,想把这篇讣告当作节日的礼物送给几位朋友,让他们在炎热的中秋分享一份冷凄高远的秋色。
④我握着话筒慢悠悠地读着,突然串进来一个国际长途。外国一家著名的华文报社打来的:“余先生,您知道了吗,张爱玲死了。一个人死在美国寓所,好几天了,刚发现,发现在中秋节前夕。我们报纸准备以整版篇幅悼念她,其中安排了对您的电话采访。您知道,她的作品是以上海为根基的,因此请不要推托。发稿时间很紧,您现在就开始讲吧。”我说:“这事来得突然,请让我想一想,半小时后再打来。”
⑤在这半小时,我想了很多。按我的年岁,没有资格悼念她,但我曾亲眼看见,国际舞蹈大师林怀民先生一到上海就激动地宣称“我来寻找张爱玲的上海”,他的年龄也不大;林青霞也曾乐滋滋地告诉我,她对上海的了解和喜爱,大半来自张爱玲;今年上半年我在马来西亚漫游,每个城市的报社都安排了我与当地的读者见面座谈,读者们所提的问题中频频出现张爱玲的名字,这些读者就更年轻了……这一切说明,张爱玲享受着一种超越年岁的热闹,而她居然还悄悄地活着,与这种热闹隔得很远。
⑥在中外文学史上,身前寂寞、身后热闹的故事很多,却很少有张爱玲那样,满世界在为她而热闹,她却躲着,躲得谁也找不着她,连隔壁邻居也不认识她。她这种自我放逐、自我埋没式的寂寞,并非外力所迫,而是一种深刻的故意。
⑦想到这里,电话响了。我拿起话筒说了这样一段话:“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但文学并不拒绝寂寞,是她告诉历史,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还存在着不带多少火焦气的一角。正是在这一角中,一颗敏感的灵魂,一种精致的生态,风韵永存。我并不了解她,但敢于断定,这些天她的灵魂飘浮太空的时候,第一站必定是上海。上海人应该抬起头来,迎送她。”
⑧挂断电话后我想,上海人也许会觉得她死得凄楚,其实这一切都是她自己选择和设计的,她的辞世方式,包括她的衣着姿态。她把一切都想过了,冥冥之中又有什么力量在帮助她,使她把这个仪式择定在秋天,又把尾声伸延到中秋节前夕。“我欲乘风归去”,这或许是她最终吟诵的诗句?就像黄宗江先生介绍的那位女诗人一样,自认为是从童话般的小木屋飘浮到永恒的太空中去了。
⑨与她们相比,真正可怜的倒是文坛上那种浮浅的得意、琐碎的企盼、无聊的激愤、颓丧的失落。可怜的人们一定还在倒过来可怜她们,在茶余饭后讨论着她们本该如何来改变这种可怜。也许,建议之一,是她们早就应该回归文坛,有一个喜气盈盈的晚年。
学校: 姓名: 座位号: ………………………………………………………………密……………………封……………………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