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考古
夏商周考古资料汇编
[1]历史语言研究所:《安阳发掘报告》第1期(1929年);第2期(1930年);第3期(1931年);第4期(1933年)。
[2]郭宝钧:《一九五○年春殷墟发掘报告》,《中国考古学报》第5册,1951年。
[3]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6年。
[4]徐旭生:《1959年夏预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考古》1959年11期。
[5]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5年5期。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队:《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考古》1983年3期。
[7]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偃师二里头遗址新发现的铜器和玉器》,《考古》1976年4期。
[8]a.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商丘文管会:《1977年豫东考古纪要》,《考古》1981年5期。
b.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河南省周口地区文管会:《河南周口地区考古调查简报》,《考古学集刊》第4集,1984年。
[9]a.中国社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河南永城王油坊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5集,1987年。
b.商丘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河南商丘县坞墙遗址试掘报告》,《考古》1983年2期。
[1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故城工作队:《偃师商城的初步勘探和发掘》,《考古》1984年6期。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偃师商城获重大考古新成果》,《中国文物报》1996年12月8日。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1983年秋季河南偃师商城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10期。
[13]赵芝荃、刘忠伏:《偃师县尸乡沟商代早期城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5)》,文物出版社,1985年。
[14]a.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1984年春偃师尸乡沟商城宫殿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5年4期。
夏商周考古 二里头文化
参考文献
1.郑光:《二里头陶器集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偃师二里头》,中国大百科 全书出版社,1999年。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夏县东下冯》,文物出版社, 1988年。
(5)卜骨只灼而不钻凿,同于龙山时 期卜骨。 (6)有漆器残痕,且有雕花者。
雕 花 漆 器 残 片
玉器
四、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 的关系
考古学讨论的“夏文化”不是指夏代的 文化,而是指一种族团的文化。这种族 团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而且因历史上 的血缘和姻亲关系而具备一定的自我认 同意识。而考古学文化的划分,充其量 只是依据实物遗存所反映出的一种文化 传统,故不能和族的文化完全相合。
典型器物分期演变图
甑和浅腹盆由宽沿外 侈到平沿再到窄沿下 斜,鸡冠耳逐渐退化;
典型器物分期演变图
三足盘有深腹到浅腹, 三足有瓦状到舌状;
豆的腹壁由折棱明显 而渐趋弧壁;
盉由尖顶而圆顶,顶 与腹之间由分界不明 显到逐渐出现转折;
觚由瘦高到粗矮;
典型器物分期演变图
爵腹由细瘦渐趋粗肥, 流尾由短而长;
扁三足鼎
甑
(4)盛贮器中三足盘、盆、高柄 豆、刻槽盆、大口尊、小口罍、器 盖等较常见,还有贯耳壶、碗、单 耳杯等。
三足盘
晚期 早期
高 柄 黑 陶 豆
刻槽盆
鼓 形 壶
(5)酒器有盉、觚、爵、斝。
白 陶 盉
陶盉
陶觚
白 陶 鬶
陶器演变特征:
(1)早期虽以灰陶为主,但泥质磨光黑陶 仍占一定比例,晚期灰陶比例更大;
《夏商周考古》习题与答案
《夏商周考古》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大致年代为公元前1900年至前1600年左右,是夏朝时期的主要考古学文化,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为代表,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铜器作坊及绿松石龙形器等重要遗存,被认为是早期国家形态的雏形。
2. 商代甲骨文:商代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体系,刻写在龟甲或牛羊等动物肩胛骨上的卜辞和记事文字,主要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记录了商朝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等方面的内容,对于研究商代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3. 青铜礼器:青铜礼器是指中国古代青铜时代用于祭祀、宴飨、礼仪等活动中的器具,如鼎、簋、甗、卣、斝、觚、爵等。
在夏商周时期,青铜礼器不仅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还与当时的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密切相关,被誉为“国之重器”。
4. 西周金文:西周金文是指镌刻在青铜器上的西周时期的铭文,又称钟鼎文。
内容包括记载王室贵族的世系、功绩、册命、征伐、土地分配、法律诉讼等,是研究西周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语言文字以及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
5. 春秋战国车马坑:春秋战国车马坑是指这一时期贵族墓葬中专门埋藏殉葬车马的遗迹,往往反映出墓主人生前的地位和财富,同时也是研究古代车辆制造技术、丧葬习俗以及社会等级制度的重要实物证据。
二、填空题1. 夏商周时期的重要考古遗址有河南的________、陕西的________和山西的________。
答案:殷墟,周原,陶寺遗址2. 商代晚期最重要的青铜器代表作品是________。
答案:司母戊大方鼎3. 被誉为“中国第一都”的是________,它揭示了夏王朝的存在。
答案:二里头遗址4. 商周时期使用的占卜材料主要是________。
答案:龟甲和牛肩胛骨5. 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体现在青铜器上的________,其中记载了诸侯受封的内容。
答案:铭文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个遗址最能反映夏朝文明?(C )A. 河南仰韶遗址B. 山东龙山文化遗址C. 河南二里头遗址D. 陕西半坡遗址2. 下列哪项不属于商代甲骨文的主要用途?(D )A. 占卜吉凶B. 记录重大事件C. 祭祀活动记录D. 商业交易记录3. 下列哪种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国家政权的象征?(A )A. 鼎B. 觚C. 爵D. 卣4. 在西周时期,哪一类青铜器常被用来作为册命和赏赐的载体?(B )A. 铜镜B. 编钟C. 簋D. 鉴5. 下列哪一项不是春秋战国时期车马坑的考古意义?(D )A. 反映古代交通工具的发展水平B. 揭示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C. 了解古代丧葬习俗的变化D. 推测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遗址属于夏商周时期的考古发现?(ABCDE )A.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B.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C. 陕西宝鸡斗鸡台遗址D. 山东曲阜鲁国故城遗址E. 湖北随州曾侯乙墓2. 商代青铜器的主要特点包括(ABCE )。
考古学 夏商周文档
一、夏商周考古概论1、夏商周考古概念:指夏、商、西周、春秋这一阶段的考古,大约自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上半叶。
2、阶段考古特点①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甲骨文、金文为代表的成熟文字体系;大量珍贵历史文献②社会大变革时期:原始公社制→奴隶制→封建制转变③城市及大型建筑的兴起:规模宏大、布局复杂、功能齐全④青铜文化:中国青铜时代大约自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社会生产力发生质的变革3、夏商周考古分期(1)初期奴隶社会①年代:自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约相当于夏代②代表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③特征a.开始出现青铜器b.农业与手工业存在一定分工c.开始出现商品生产和作为货币的贝币d.对立阶级:奴隶主与奴隶e.国家政权已形成f.产生奴隶社会的礼制(2)中期奴隶社会前段①年代: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3世纪,约为商代前期②代表遗址:黄陂盘龙城早期、殷墟一期、二里岗上下层等③特征a.青铜器进一步发展,出现陨铁与青铜的复合武器b.手工业与农业分工扩大,产生手工业内部分工c.商品生产发展d.奴隶制的礼制发展,阶级矛盾加深,人殉普遍(3)中期奴隶社会后段①年代: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前10世纪中叶,约为商代后期和西周早期②代表遗址:殷墟文化2、3、4期;沣西、东西周早期③特征a.青铜器制作到达高峰b.手工业内部分工与协作发展到新阶段,商品生产规模扩大,商业交换得到发展,普遍使用贝币c.人殉、人祭盛行,不断兴建宫殿陵墓;礼器增多;大量甲骨文发现d.宗法等级关系形成,国家机器日益完善(4)晚期奴隶社会前段①年代:公元前10世纪中叶至公元前7世纪中叶,约为西周中晚期至春秋初期②代表遗址:沣西、东中晚期遗址、虢国墓地等③特征a.青铜冶铸技术衰退,发现铁器材料b.礼制出现僭越现象c.人祭、人殉减少d.奴隶制开始动摇,封建性的政治势力开始出现(5)晚期奴隶社会后段①年代:公元前7世纪中叶至公元前5世纪中叶,约为春秋中晚期②代表遗址:侯马东周遗址早期、中州路东周墓2、3期、东周及列国遗址和墓葬等③特征a.冶铁技术发展,出现铁制工具b.东周王室逐渐没落,列国兴起c.新兴城市出现,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金属铸币产生,青铜礼器普遍出现僭越现象d.奴隶社会“礼崩乐坏”局面已经出现二、夏代文化1、夏: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1)夏文化的界定:夏王朝时期夏民族的文化(2)相关地区:颍水上游;伊河、洛河下游;汾水下游;涑水下游2、二里头文化(1)二里头文化的发现和分布①命名: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现而命名②分布a.位置:偃师县商城西南b.包含部分:二里头、圪垱头、四角楼、寨后村、辛庄5个自然村c.分布地区:河南中西部和山西南部d.重要遗址:偃师二里头、洛阳东干沟、临汝煤山、郑州洛达庙和山西夏县东下冯等e.类型第一,二里头类型:豫西地区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遗存第二,东下冯类型:晋南地区以东下冯遗址为代表的遗存(2)二里头文化的文化内涵①年代分期:公元前2010至公元前1625,介于河南龙山文化与郑州二里岗文化之间,一般分为四期②居民文化a.农业经济为主(粟作+稻作)b.农具主要为石器c.饲养猪狗牛羊马鸡等家畜d.盛行饮酒之风③陶器(分4期)a.一二期器形多为折沿、鼓腹、小平底:第一期褐陶为主,磨光黑陶占一定比,纹饰篮纹为主;第二期黑陶数量减少,细绳纹为主b.三四期陶器颜色多为浅灰,绳纹为主:第三期沿用鼎、甑等,局部有变化,出现鬲、斝等;第四期出现更多新器物④居住a.半地穴式、地面式、窑洞式三种b.附近有灰坑、窖穴、水井等遗迹c.出现大型宫殿建筑⑤墓葬a.分类第一,墓室稍大,随葬品中有青铜器,墓主为新兴奴隶主第二,墓室小,随葬品只有陶器,墓主为平民第三,没有随葬品,多无墓坑,墓主为奴隶b.与同一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葬制的区别第一,开启用青铜礼器随葬之先河第二,随葬的陶器组合中酒器占了很大比重第三,无墓圹无随葬品,葬式凌乱的死者数量增多⑥青铜器a.种类:兵器、容器、工具、铜饰件b.特点:数量种类不多,质量较差,铜锡合称,形式固定,制作粗糙,多素面三、商代文化1、商代文化的年代与分期(1)年代: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2)分期①早商文化(二里岗期文化)a.命名:河南郑州二里岗遗址命名b.分布:河南最密集,还见于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c.分期第一,早期以二里岗下层为代表,陶器壁薄,器形有鬲、斝、甗、豆等;铜容器少见;卜骨或有灼无钻,或有灼有钻第二,晚期以二里岗上层、济南大辛庄早期为代表,陶器壁厚,多折沿,刻纹白陶开始兴起;常见成套青铜礼器,个别陶器、骨器上有文字;卜骨大多有灼有钻②晚商文化(小屯文化)a.早期第一,以殷墟第二期为代表,绝对年代约为武丁、祖庚、祖甲时代。
夏商周考古(第三节 青铜器)
九 连 墩 战 国 大 墓 出 土
铜 人 擎 灯
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 战国中山王墓出土
第三节 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
三、三代青铜器鉴赏
(一)铜器的鉴定 1.铜器鉴定的出现与发展 2.铜器鉴定的内容与方法 3.三代时期的铜器特征 (二)三代精美铜器欣赏
三、三代青铜器鉴赏
曾侯乙墓出土的尊盘
战国
形用 成蜡 空制 腔模 ,, 浇模 入外 铜作 水范 ,, 冷加 却热 后将 成蜡 型融 。化 ,
失 蜡 法 :
1963年侯马铸铜遗址发掘现场
侯马铸铜遗址出土的饕餮纹陶模
侯马东周铸铜遗址出图陶模
陶范 网络截图
陶模、内范、外范
二、三代青铜器概述
3.装饰花纹
(1)装饰工艺 (2)花边和纹样分类
现商铜安高司 藏代器阳 母 于青。武 :铜为官厘戊 中铸商村米大 国造王商,方 历的祭王重鼎 史最祀陵 ( 博高亡。 商 物水母是千 馆平所我克后 。。铸国。期 祭已 ) 器知 ,最年 代重出 表的土 了青于 133 832.84 1939
2 51 35.5kg
事父 铭 。亲 文 因铸 伐于 戎内 有壁 功, , 受行 到计 周 王 册字 封, 、记 奖述 赏逨 之及 其 25 280
二、三代青铜器概述
什么是青铜? 青铜的优点?
A.熔点低 B.硬度大
二、三代青铜器概述
1.铜矿的采掘与冶炼
文献记载: 《管子· 地数》:“出铜之山476山,出铁之山3609山。” 《山海经》:出金之山139处,银20处,铜30处,锡5 处 。 考古发现: 矿冶遗址主要有内蒙林西大井、湖北大冶铜绿山和阳新 港下、湖南麻阳九曲湾、江西瑞昌铜岭、安徽铜岭和南 陵等。
夏商周考古问题
夏商周考古的特征:夏、商、西周和春秋四个历史时代,既是中国的青铜器时代,也是中国的奴隶制时代。
其年代,约自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上半叶。
夏商周考古上承新石器时代考古,下接铁器时代考古。
一、两次考古时代的更替和两次社会制度的变革(一)两次考古时代的更替1、新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过度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时期已开始出现少量的铜器,到齐家文化时期出土铜器的地点骤增,冶铜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黄河中游地区的河南龙山文化中发现的铜器地点也很多。
中国的黄河流域在龙山文化时期已普遍制造铜器,铜器的种类,既有红铜,又有青铜;铜器的制作,既有冷锻,也有铸造。
到二里头文化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出现了种类繁多的铜器,铜器的铸造工艺已相当进步,既有多合范的整体浇铸,又有采用分铸和接铸法,并开始铸造细密的纹饰。
2、青铜器时代向铁器时代过渡中国黄河流域在青铜时代的鼎盛时期,铁器就开始出现了。
1972年在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墓葬(M112)中出土一件铁刃铜钺。
人类最早使用的铁器大多是用陨铁锻打制成的。
铁在生产中发挥巨大作用是在铁矿石的冶炼技术发明以后。
中国在春秋时期开始冶铁和使用冶铸的铁器,中国最早的人工冶铁的铁器是甘肃灵台的一座春秋早期墓中出土的铜柄铁剑。
战国中期以后,铁工具在农业、手工业中逐步取得支配地位,在社会生产中发挥巨大作用。
商代和西周,青铜主要用来制造礼器、兵器和装饰品。
春秋战国之交,随着铁器冶铸技术的提高,铁器取代了石器,成为生产工具的主体,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才起重大作用。
(二)两次社会制度的变革1、从原始公社制演变为奴隶制,又从奴隶制演变为封建制。
二、文字的产生和使用(一)汉字的先河陶器上的刻画符号,迄今所发现的文字或符号,上限为距今7000年左右的老官台文化时期,下限为商代中期的二里冈期文化(二)文字的出现与使用商周的文字有陶文、玉石文、金文和甲骨文等,以甲骨文的数量最多。
一、城市的产生和发展黄河流域在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便出现了几座规模较小的城堡,如河南登封王城岗等商早期甚至更早产生较大规模的、有防御设施的城市。
夏商周三代的考古研究成果
夏商周三代的考古研究成果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阶段,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和社会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考古研究,我们可以获得丰富的文物资料,揭示夏商周三代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风貌。
本文将介绍夏商周三代的考古研究成果。
一、夏代考古研究成果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文字记载的朝代,但由于文字材料有限,对夏代的认识一度较为模糊。
然而,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却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关夏代的资料。
夏代的主要考古遗址有西安、郑州的二里头、大汶口,以及河南、山西等地的其他遗址。
通过对这些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夏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情况。
在夏代考古研究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就是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遗址位于郑州市二七区北郊,是夏代晚期至商代早期的一处重要遗址。
在1984年的发掘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玉器等文物,并清晰地勾勒出了一座夏代城池的轮廓。
这些文物不仅证实了夏代的存在,还为我们了解夏代的社会结构、手工业发展等提供了重要线索。
另外,考古学家还在河南省兰考县的舒店村发现了一座完整的夏代墓地。
这个墓地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文物,并陪葬有大量动物和仆从,反映了夏代贵族社会的繁荣与兴盛。
这些文物的出土使我们对夏代的社会结构和人文风貌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二、商代考古研究成果商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分封制国家的诞生时期。
通过对商代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商代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风貌等方面内容。
河南安阳的殷墟是商代遗址中最为著名的一个。
在20世纪初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商代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文物。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商代的青铜器,如铜爵、铜鼎、铜斧等。
这些青铜器的制作工艺高超,图案精美,反映了商代社会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追求。
此外,殷墟还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这是商代最主要的文字记载。
通过对这些甲骨文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商代的政治制度、礼制等方面内容。
除了殷墟,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庄头等地也发现了许多商代的遗址。
考古学课件 单元5(夏商周考古:周代墓葬)
猪尊
晋侯墓地青铜盉与青铜钟
2016/6/13
晋侯酥钟
晋侯墓地玉器
2016/6/13
晋侯墓地玉器
三、战国墓葬 (一).概况
1、战国时期墓葬,按照等级可以分为两种:
(1)、国君和贵族大墓 大多在都城附近,数量众多,有一些重大发 现
(2)、平民小墓 2、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时代风格 如:僭越礼制、族葬的松弛、人殉的减少、
大冶铜绿山东周矿冶遗址采矿遗址全景
大冶铜绿山东周矿冶遗址Ⅳ号矿体采矿遗址 发掘现场
大冶铜绿山矿冶遗址炼铜竖炉复原示意图
大冶铜绿山矿冶遗址出土采掘工具
1963年侯马铸铜遗址发掘现场
侯马铸铜遗址出土的饕餮纹陶模及线图
侯马东周铸铜遗址出土文物
人形纹范
四龙纹当卢模
2.周代青铜制造业的特点 -规模大、数量多、种类全。 -日用器皿增加,如铜镜、带钩。 -由厚重向轻薄发展。 -技术上进步。出现分铸、焊接。使用失蜡 法、错金银装饰技法。 -地方特色明显。《周礼〃考工记》:“郑 之刃、宋之斤、鲁之削(书刀)、吴越之 剑,迁乎其地而不能为良,地气然也。”
2016/6/13
铜版兆域图摹本
中山王墓出土文物
刻铭铁足铜鼎
刻铭龙饰铜壶
铜鼎与铜壶线图
中山王墓出土文物
青铜山字形器 (高119厘米,推测为建筑构件)
中山侯铜钺
圆形大帐复原示意图
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
中山王墓出土文物
错金银双翼铜神兽
错金银铜牛屏风插座
错金银铜神兽
错金银铜虎噬鹿屏风插座
错金银铜犀牛屏风插座
2016/6/13
西周鼎簋制度图示
三门峡虢国墓地
2016/6/13
夏商周古墓群追溯中国古代文明的考古宝库
夏商周古墓群追溯中国古代文明的考古宝库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文明源远流长。
夏商周古墓群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址,被誉为考古宝库,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本文将从夏商周古墓群的发现、特点以及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贡献等方面进行探讨。
夏商周古墓群是指分布在中国境内的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古墓葬群。
这些古墓群分布广泛,包括了夏朝的二里头遗址、商朝的殷墟遗址以及周朝的周公墓等。
这些古墓群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演变以及社会制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夏商周古墓群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重要线索。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其历史地位至今仍然备受争议。
夏朝的二里头遗址是夏朝文化的代表,通过对这个遗址的发掘,我们可以了解到夏朝的社会制度、经济状况以及文化特点等方面的信息。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其代表性遗址殷墟是夏商文化的重要见证。
通过对殷墟的发掘,我们可以了解到商朝的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情况。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其代表性遗址周公墓是周朝文化的重要遗迹。
通过对周公墓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周朝的社会制度、礼制、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其次,夏商周古墓群的特点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线索。
夏商周古墓群中的墓葬形式多样,包括了坑墓、土墓、石室墓等。
这些墓葬中出土的文物和遗物,如青铜器、玉器、陶器等,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手工艺、艺术、宗教信仰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另外,夏商周古墓群中的墓葬布局、墓主身份等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等级制度、宗教观念等方面的情况。
最后,夏商周古墓群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贡献不仅仅是提供了丰富的考古资料,还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方法和思路。
夏商周古墓群的发掘和研究过程中,考古学家们采用了多种科学技术和方法,如地理勘探、探墓、出土文物的鉴定等,这些方法和技术对于今后的考古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有关夏商周考古学的研究著作
有关夏商周考古学的研究著作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三个重要的朝代,其历史和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考古学是夏商周历史和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分支,对于我们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变革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夏商周考古学研究的著作。
1.《商代青铜器技术与文化》(杨洪磊著)《商代青铜器技术与文化》是杨洪磊教授所著的一本专门探讨商代青铜器技术和文化的研究著作。
该书从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使用方式与文化内涵等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了商代青铜器的特点和文化意义,为我们深入了解商代文明的科技和文化领域提供了重要参考。
2.《夏商青铜乐器研究》(刘文建著)3.《殷墟》(许久成著)《殷墟》是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许久成教授所著的一本关于商代遗址的重要著作。
该书对中国商代遗址研究的基本问题和方法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从文物、实物、古代文字等方面对商周时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成为中国商代考古学研究中经典的著作之一。
4.《夏商考古基础问题研究》(李冶著)《夏商考古基础问题研究》是中国考古学家李冶教授所著的关于夏商考古学基础问题的研究著作。
该书从文化、遗址、器物等方面探讨了夏商时期的历史特点,并对夏商文明的文化、历史发展做出了紧密的剖析和解释,对于深入研究中国夏商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5.《商周时期的政治与社会》(梁启超著)《商周时期的政治与社会》是著名思想家、历史学家梁启超所著的一本介绍商周时期政治和社会历史的著作。
该书详细地讲述了夏、商、周这三个时期中政治制度、社会生活、文化传统等面貌,分析了这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历史意义,成为中国商周时期历史学研究的经典著作之一。
总体来说,夏商周考古学的研究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多个学科和领域的深度融合,并在对历史文化的研究过程中进行细致、全面的考察和分析。
希望今后能有更多有识之士的加入,深入挖掘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变革,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史做出更多的贡献。
华北平原地区的夏商周古墓考古
华北平原地区的夏商周古墓考古近年来,华北平原地区的夏商周古墓考古工作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和发现。
这些古墓的发掘不仅为我们了解夏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也为研究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本文将对华北平原地区的夏商周古墓考古进行综述。
一、夏商周时期的背景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朝,周朝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
这三个时期的古墓考古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华北平原地区的夏商周古墓考古概况华北平原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夏商周时期的重要地区。
在这里,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的夏商周古墓,这些古墓的发掘为我们了解夏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1. 夏朝古墓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其古墓的发掘对于我们了解夏朝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华北平原地区,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批夏朝古墓,这些古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文物,为我们了解夏朝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2. 商朝古墓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朝,其古墓的发掘对于我们了解商朝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华北平原地区,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批商朝古墓,这些古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文物,为我们了解商朝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3. 周朝古墓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其古墓的发掘对于我们了解周朝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华北平原地区,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批周朝古墓,这些古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文物,为我们了解周朝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三、华北平原地区的夏商周古墓考古成果华北平原地区的夏商周古墓考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夏商周时期的认识,也为研究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夏商周考古
名词解释:1、金石学:中国考古学的前身。
它是在尚未进行科学发掘的情况下,以零星出土的古代铜器和石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
“金”,主要指商周时期的铜器和铭文。
“石”,主要指秦汉以后的石刻。
金石学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希图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
金石学形成于北宋时期,金石学著作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古代铭刻材料,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缺陷是未曾进行深入的研究,故未能发展成为完整的学科体系。
2、考古图现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
北宋吕大临著,共10卷。
书中收录青铜器210件,玉器13件。
其中除官府收藏者外,并集37家私人藏器。
书中对每件器物,先绘图形,次摩铭文,并记录器形大小、容量、出土地点、收藏人家以及铭文字数,并加以考证说明。
此书为后来著录青铜器开创了一典型体例。
3、《宣和博古图》现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之一。
北宋王黼著,共20卷。
书中共收器物839件。
除沿用《考古图》体例之外,王黼把古代器物进行了分类,并定名,沿用至今。
4、甲骨四堂”是指对甲骨学做出重大贡献的4位专家,因他们的名字(号)中都带有“堂”字,故称。
具体是: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雁堂,又作彦堂5、夏商周断代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是学术界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兼用历史学、文献学、古文字学、数学、天文学、现代科技手段等。
对夏、商、周三个王朝进行断代探索的大型工程,为20世纪末中国最大的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1.起因)① 20世纪初,国内学术界存在“疑古学派”,对司马迁的《史记》所载三代历史持怀疑态度,认为夏禹是神话人物或动物,甚至否定夏王朝的存在。
②国外学术界相当多的学者否定夏王朝的存在。
③文献缺乏有关共和元年以前的编年记载。
(2. 主要研究成果)①确定武王伐商的年代为公元前1046年。
②确定了懿王元年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899年4 月21日。
③确定了商代后期和西周诸王的年代。
④推定了夏、商年代的框架。
6.前八后五商王朝政治中心变迁的次数。
夏商周三代考古
《夏商周三代考古》艺术考古2007-11-25 21:39:35 阅读11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夏商周三代考古的一种笔记(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第一讲、三代(夏商周)考古概论一、三代考古的定义1.“三代考古”的定义:三代考古亦即夏商周考古,指夏、商、西周、春秋这一历史阶段的考古。
时间范围起自公元前21世纪迄至公元前5世纪。
春秋战国的分界:1)前403年,《资治通鉴》记载的韩、赵、魏三家列为诸侯之年。
2)前453年,《左传》记载的韩、赵、魏三家灭智氏之年——杨宽《战国史》3)前475年,《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的周元王元年为战国始年——郭沫若4)前481年,孔子著《春秋》一书的结束之年;春秋战国之际,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转变的时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很难用统一的年代来进行划分,至于考古资料,也难以用一个年代来界定。
但是从东周时代的墓葬和铜器分期来看,结合其文化特征的变化,以第二说与材料较为近似,因此我们把前5世纪上半叶的考古材料都划归春秋时代。
二、三代考古的特点:夏商周考古学,既不像石器时代那样,基本没有文献可以依据,只能依靠考古资料进行研究,也不像战国以后,典籍浩繁,历史记载较为清晰。
古人有云“古不考三代以下”。
夏商周时期流传下来一部分文献资料,如《尚书》、《诗经》、《三礼》等,但其中夹杂着神话传说的部分,有些文献又经过后世篡改,不仅文献本身难懂,其真伪也难以确定。
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仅凭任何一方面都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这也许正是三代考古的魅力之所在。
三代考古出土的一些新的文献资料,如甲骨文、金文、竹简也给研究带了新的契机。
总而言之,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相结合不仅是三代考古的特点,也是三代考古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另一方面,三代考古与其也阶段的考古相比也有自己鲜明的特点(看表格):1.在社会性质上夏商周三代属于奴隶制时代,并经历了两次社会变革。
2.青铜器、铁器两种金属工具先后使用,促使人类社会最终从野蛮走向文明。
-Unlicensed-单元2(夏商周考古:商代的都城和方国)
3.宫殿与宗庙区
-洹河南岸小屯东 北地。 -发现大型夯土建 筑基址50余座。
小屯殷代甲 乙 丙三组基址分布图
安阳洹北商城1号宫殿基址(局部)
安阳小屯晚商宗庙宫殿区鸟瞰
(今殷墟博物苑及其周围)
殷 墟 甲 四 建 筑 基 址 及 复 原
4.殷墟青铜器 -妇好方鼎:鼎身四边及腹部正 中均有扉棱,腹饰虎面纹,两 侧各饰夔龙纹。底里中部有铭 二字。 -妇好觚:长筒状身,大喇叭形 口,斜坡状高圈足。据专家考 证。饮酒时温酒而饮则用爵, 不需温酒而饮则用觚,所以觚、 爵常配对而出,成为当时礼器 组合形式的核心。
1930年殷墟发掘现场
二 十 世 纪 三 十 年 代 殷 墟 发 掘 情 形
殷墟殷代遗址、墓葬分布图
2.王陵与贵族墓葬区 -武官村为王陵区,大司空村、后岗、殷墟西区为贵 族墓葬区。其中殷墟西区为“族墓地”。
武官村大墓 -为南北二墓道的中字形 墓葬,墓室面积168平米。 -椁室四周有二层台,墓 底中心有腰坑。 -腰坑、填土、二层台、 墓道都有殉人,总计殉 人79人。
-方国为王畿以外之余国,“方”或“邦方”。如危方、 土方、鬼方、羌方、人方、虎方。 -商代文献中记载的众多方国,在考古上表现为不同的 地方文化。 1.山东苏埠屯大墓 -60年代发现于山东益都(青州)。 -M1近似王陵(4墓道、大型椁室、人殉),发现有族 徽(“亚醜”)的铜钺,墓主可能是薄姑氏君主。
苏埠屯大墓出土铜钺
郑州商城宫殿基址
窖藏铜器 及铜器群
郑州南顺城街铜器窖 藏坑(H1)发掘现场
郑州南顺城街窖藏坑 上层青铜器组合
-出土文物众多,以玉器、铜鼎、原始青瓷尊 最为珍贵。还有陶埙、象牙梳、穿孔贝等。 -商城始C14建年代1600BC年左右,从二里岗下 层延续至二里岗上层。
夏商周考古
典型遗址有:河南安阳殷墟、信阳地区晚商墓,山东滕州前 掌大商墓、苏埠屯大墓等。
第4期:西周早期
(前11世纪中叶—前10世纪中叶)
文化面貌与商代后期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新的 发展。表现在:
1.建造大型宫殿,仍然流行人殉制,青铜礼器普遍使用。
2. 与商代不同的是,西周早期宗法等级关系日趋形成,
夏商周考古的特点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两大转变时期。
在社会发展阶段上,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原始社会向奴隶
社会、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阶段; 在生产工具方面,则分别是由新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 由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过渡的阶段。
这个时期,大规模农业与各种手工业的兴起与繁荣, 城市的广泛修筑,大型宫殿的建造,文字的形成等 等,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古代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 史的最早一段。
封建藩属遍及全国,国家机器日益完善。 3.甲骨文继续使用,金文大量出现,长篇铭文增多。
典型遗址有:陕西周原(扶风、岐山之间)、丰镐, 北京琉璃河(西周燕都),山西曲村—天马遗址 (曲沃、翼城交界处)。
第三阶段:西周中晚期至春、战之交
(公元前10世纪中叶—前5世纪中叶)
青铜文化趋向衰落,开始走向铁器文化;奴
2.郑州商城及小双桥遗址的发掘。
郑州商城的发现与发掘找到了比殷墟文化更早的商 代前期文化(二里岗文化)和商代前期都城遗址。
1989年至1998年郑州小双桥遗址的发掘,提供了丰富的商代中
期白家庄期文化遗存,为探寻仲丁隞都提供了珍贵材料。
发表材料有《郑州二里岗》(1959年) 《郑州商代城遗址发掘报告》(《文物资料丛刊》第1期) 《郑州商城》(2001年)等。 重要的研究成果有《论郑州新发现的殷商文化遗址》(邹衡《夏商周考古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殷墟考古第一代精英
李济
梁思永
郭宝钧
石璋如
(1896~1979) (1904~1954) (1893~1971) (1902~2004)
湖北钟祥人
广东新会人 河南南阳人
河南偃师人
(二)易县燕下都遗址的调查发掘
1929年11月,马衡对燕 下都遗址进行调查。
1930年春,以马衡为团 长的燕下都考古团对老 姆台建筑基址进行小规 模的科学发掘。
三、夏商周考古与中国社会史 研究的关系
✓ (一)传统史观与“五四”以来的新思潮 ✓ (二)关于奴隶制的问题 ✓ (三)关于夏商周三代国家形式的问题
(一)传统史观与“五四”以来 的新思潮
传统史观中的夏商周三代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为“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小雅·北山》)。 对于文献记载极其有限的夏商西周三代来说,这无疑是战国 诗人对古代国家的一种理想化的构想。
关于研究对象绝对年代的上限
1、从现有文献记载中难以考知夏代开始的确切年代。
• 夏商周断代工程所推定的夏代始年公元前2070年、商代始年 公元前1600年都是一个大约数。即使是作为西周始年的公元 前1046年也不能说已成定论。
2、目前考古上尚未确定可以标志夏代开始的遗存。
• 多数学者意识到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倾向于 认为二里头文化应是夏代中晚期的文化,在其之前的“新砦 期”也不是最初的夏文化。在更早的夏文化尚未确定之前, 目前只能暂将“新砦期”遗存的起始年代作为夏商周考古研 究的时代上限。
目前中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
出自甘肃临潭磨 沟寺洼文化墓葬
M444铁条为块炼 渗碳钢锻打而成
年代为公元前14 世纪左右
《文物》2012年8 期
中原地区的早期铁器
铁刃铜钺
玉柄铜芯铁剑
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出土 人工冶铁制品 残长34.2厘米,两周之际
河北藁城台西出土,陨铁锻制 残长11.1厘米,商代中期
大学学报》(社科版)1986年第6期。
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三大阶段
邦国时代(龙山时代) 王国时代(夏商周三代) 帝国时代(秦汉至明清) 社会组织:国家由多变少
• 禹时万国,周初三千,春秋八百,战国七雄,秦汉一统
权力中心:都邑由小变大
• 中心聚落-小国之都-王国之都-帝国之都
第二节 夏商周考古研究简史
中国境内发现的仰韶-龙山时期铜器(截至 2005年统计,冶炼与制作铜器的遗址31处, 遗物40余件)
褐铁矿上的自然铜
孔雀石 Cu2(OH)2CO3
现代孔雀石装饰品
什么是原始合金铜?
是指因偶然冶炼共生矿而得到的铜合金。中国新 石器时代出现的合金铜多属此类。只有当人们已 熟悉青铜的性能,能够有意识地冶炼青铜,并全 面用以取代红铜,才开始了青铜时代。(滕铭予 《中国早期青铜有关问题的再探讨》,《北方文 物》1989年2期)
“铜兵”与“启铸九鼎”
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断树木为宫 室。……黄帝之时,以玉为兵,以伐树木为宫室, 凿地。……禹穴之时,以铜为兵,以凿伊阙、通 龙门,决江导河,东注于海。……当此之时,作 铁兵,威服三军。 (《越绝书·宝剑篇》)
《墨子·耕柱》、《左传·宣公三年》等文献则 记载了夏代初年启铸九鼎之事。可见至少从战国 阶段开始,文献记载就将使用金属器的时代上推 到了夏代初年。
清末著名金石学家
王懿荣
刘鹗
孙诒让
罗振玉
(1845~1900) (1857~1909) (1848~1908) (1866~1940)
山东福山人
江苏丹徒人 浙江瑞安人
浙江上虞人
二、解放前的夏商周考古 (1921~1949)
✓ (一)安阳殷墟 ✓ (二)易县燕下都遗址 ✓ (三)濬县辛村卫国墓地 ✓ (四)宝鸡斗鸡台墓地 ✓ (五)汲县山彪镇与辉县琉璃阁古墓
目前中国境内发现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于甘肃临潭县磨沟 遗址寺洼文化墓葬,年代为公元前14世纪左右。
中原地区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自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 发现铁刃铜戈和玉柄铜芯铁剑等,时代为西周末至春秋初。
鉴于中原地区人工冶铁制品的出现和流行时间要晚于新疆等 西部地区,近年来有些学者提出冶铁技术西来说。
3、殷墟宫殿区、王陵区的发掘,大批甲骨与青铜器、玉器 等珍贵文物的发现,引起了中外学术界的瞩目,确立了中 国考古学的国际地位。
4、1931年梁思永在安阳后岗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三叠层”, 第一次从地层学上划定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与商文化的 相对年代关系,为中国考古学的地层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5、殷墟发掘工地成为培养中国考古人才的摇篮,从这里走 出了李济、董作宾、石璋如、高去寻、梁思永、郭宝钧、 夏鼐、胡厚宣等中国考古界的第一代精英。
伴随1919年的五四运动与疑古学派的兴起(层垒的古史)、 马克思主义理论等西方思潮的传入,三代社会结构与性质被 重新构想为军事民主制、典型奴隶制、早期封建制、东方式 的奴隶制等。
考古资料与甲骨金文成为备受人们重视的史料。然而,在资 料积累不足、系统整理不够的情况下,片段性的考古资料可 以作多种解释,并不能对解决争论起决定性作用。
(三)关于夏商周三代的国家形式
早期国家(方国)大多是由一个位于中心的都及 其周围的鄙所构成的,这种管理体制可称为都鄙 制。实行都鄙制管理体制的国家,文献中称为 “方”或“邦”。
松散的方国联盟(禅让)→ 稳定的方国联盟(世 袭、盟主方国,诸侯制的方国联盟)
都鄙制 →郡县制 ——林沄《关于中国早期国家形式的几个问题》,《吉林
(一)安阳殷墟的发掘
1928—1937年前后共进行了15次发掘,是由中国学者组织 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发掘工作。主要意义在于:
1、是中国传统金石学与西方田野考古学相结合的产物,是 我国近代考古学兴起的重要标志。
2、出土甲骨文的释读,使殷商史最终成为信史,为夏商周 考古确立了可靠的年代学基础,对于上溯早商文化和夏文 化起到了基点作用。
所以,在中国的青铜时代,青铜器可以说是政治 权力的象征。
何谓早期铁器时代?
自战国至汉代初年,铁虽大量用于制作生 产工具,但大量的兵器仍然是以青铜制作 的。对于这段铁制工具和青铜兵器并行使 用的时期,可以称为早期铁器时代。
铁器的出现与冶铁术的起源
以往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铁器是藁城台西和平谷刘家 河出土的铁刃铜钺,均属商代中期,经鉴定都是陨铁制品。
性 能 关 系 曲 线 参 照 表
锡 含 量 与 铜 锡 合 金 机 械
中国早期冶铜业的技术发展历程
在合金材质的配比上,甘肃河西走廊的四坝文化和新疆地 区的天山北路文化基本是从冶炼红铜到砷铜进而发展为锡 青铜,中原的龙山晚期—二里头文化和甘青地区的齐家文 化则是从红铜直接发展到锡青铜,而未能经历砷铜合金这 一阶段,到二里头文化晚期又创造出高铅合金青铜。
一、夏商周国 三分魏蜀吴 南北朝并立 宋元明清后
东周分两段 一统秦两汉 二晋前后延 隋唐五代传 王朝至此完
唐尧虞舜夏商周 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 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 宋元明清帝王休
夏商周考古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指公元前19世纪 至前221年中国境内所有的考古学文化遗存。
• “新砦期”早段的绝对年代约为公元前1870~前1790年。
关于研究对象的年代下限
自秦统一始,华夏大地由方国(王国)时代步入 帝国时代。
秦的统一促使了文化大发展。 传统断代史中的周,原本就包括了战国阶段。
本课程重点讲授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二里 冈文化、殷墟文化、西周文化与东周列国文化。
二、夏商周时期在技术发展史 中的位置
✓ 一、夏商周考古学与金石学 ✓ 二、解放前的夏商周考古(1921~1949) ✓ 三、新中国的夏商周考古(1950年至今)
一、夏商周考古学与金石学
➢ 什么是金石学?它与考古学是一种什么关系? 金石学形成于北宋时期,曾巩的《金石录》最早
使用“金石”一词。清代王鸣盛、王昶等人正式 提出“金石之学”的命名。 金石学偏重于著录古器和考证文字资料,主要研 究对象就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较高的追求是证 经补史。
二里头文化铜器
迄今为止,在被认 为与夏文化有直接 关系的二里头文化 中不仅发现有青铜 的兵器、工具,也 发现有鼎、斝、爵、 觚等青铜容器,已 在一定程度上证实 了古书中的说法。
中国青铜时代的界限
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器的零星发现不足以作为进 入青铜时代的标志。
据统计,二里头文化阶段,青铜器在所有金属制 品中约占80%以上,与此前新石器时代相比有很 大变化,显然已经进入了人为有意识冶炼的阶段。
1、熔点低,约为700~900℃,比红铜熔点 (1083℃)低,甚至低于仰韶时代彩陶的烧制 温度。
2、硬度高,含锡10%的青铜,硬度为红铜的 4.7倍。
3、铸造性能良好,熔化的青铜在冷凝时体积 略有涨大,所以青铜铸件填充性好,气孔少。
4、可以根据不同用器的要求来灵活掌握合金 成分的比例,以获取不同程度的硬度与韧性。
(二)关于奴隶制的问题
中国是否存在过奴隶制社会 ? 郭沫若(是)、董作宾(否) 当时社会是否存在奴隶,回答
是肯定的。但越来越多的学者 意识到中国确实不存在典型的 奴隶社会。 农耕体制是轮换休耕的畎亩制, 由贵族主持集体协作式的劳动。 从事农业生产的“众”或“庶 人”是亦耕亦战的自由民。 奴隶主要局限在家内。
所以,中国的青铜时代开始于二里头文化的观点 得到逐渐认同。
战国阶段铁制农具开始流行,因此,考古界一般 认为春战之交是青铜时代的结束时期。
中国青铜时代的特点
“器以藏礼”(《左传·成公二年》) “明贵贱,辨等列” (《左传·隐公五年》)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成公十三年》)
一方面青铜被大量铸作武器,与国家机器之一军 队的存在相联系。另一方面青铜容器被贵族用作 礼器,成为维护等级制度的工具,甚至被作为政 权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