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对立的新思考
当代中国文学的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
当代中国文学的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文学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当代中国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形式,不仅反映了个体主义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当代中国文学中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相互关系。
首先,个体主义在当代中国文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个体主义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自由意志,追求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由发展。
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中,人们对于个体的关注和追求逐渐增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了当代中国文学中。
在当代中国文学作品中,个体主义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首先,个体主义在文学题材的选择上得到了体现。
以“我”为中心的叙事方式成为了当代中国文学的一种特点,作家们通过个人的视角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其次,在文学创作的风格上,个体主义也得到了体现。
作家们注重展现个人的独特性和独立思考能力,通过独特的叙述手法和语言风格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例如,著名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就是一部典型的个体主义文学作品。
小说通过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个体在社会变革中的困境和挣扎。
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经历了家庭的破裂、亲人的死亡和社会的变革,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个体尊严的坚持。
通过福贵的个人经历,作家揭示了个体在集体主义社会中的存在和价值。
然而,个体主义并不意味着与集体主义相对立。
在当代中国文学中,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同样得到了体现。
集体主义强调个体的奉献和责任,追求整体的利益和共同的目标。
在当代中国社会中,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也反映在了当代中国文学中。
在当代中国文学作品中,集体主义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
首先,作家们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描写和分析,展现了集体主义的力量和影响。
他们关注社会问题,关注弱势群体,通过文学作品呼吁社会的关注和改变。
其次,在文学创作的主题上,集体主义也得到了体现。
作家们追求表现集体的智慧和力量,通过对集体经历的描写来体现集体主义的价值。
从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二元对立”到理论综合——试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 关键词 ]整体 主义 ; 个体主义; 吉登斯 ; 结构化理论 [ 中图分类号 ] 0 [ D 8 文献标志码 ] A [ 文章编号 ]17 — 3 5 2 1 ) 10 4 — 4 6 2 24 (0 1 1- 05 0
学家熊彼特 , 熊彼特讲个体主义 的时候主要是指经 济学上的个体主义 , 并且将其 与政治学上 的“ 个人 主义 ”社会学上的“ 、 个体主义” 做了区分 , 在熊彼特 那 里经济学个体 主义 主要是用来研究商业化社会 中的个人行为 ] 社会学作为资本主义发展过程 中 2 。 的“ 新生儿” 也是不会 自甘寂寞的, 所有在其他学科
On Gi d n S r c u a e r :f o t e Bi a y Op o ii n o l m n n i i u l m o Th o e ia y t e i d e s tu t r l Th o y r m h n r p st fHo i a d I d v d a i t e r tc l n h ss o s s S D0NG L i i el e
( e a m n f oi oy Y n a o l nvr t K n n 5 0 1 C ia D pr e t c lg, u nnN r i sy u mig 0 2 , h ) t oS o ma U e i , 6 n
[ src ]T eme oooyo os n niiulm i sco gcl p l ai a m d iayop si ew e h hl Abtat h t dlg f l m adidv ai n oil i pi t nh s aebnr p oio b tentew o h hi d s o aa c o tn e
“个体主义”抑或“整体主义”
“个体主义”抑或“整体主义”【摘要】本文探讨了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及其在社会中的影响。
个体主义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注重个体权利和自由。
而整体主义则强调整体利益和团结合作,注重集体利益和责任。
通过对两者的概念及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它们在社会中的作用。
个体主义在推动个人发展和创新方面有一定优势,但过度强调可能导致社会分裂和自私行为增加;而整体主义可以促进社会稳定和团结合作,但可能限制个体发展和创新。
在未来发展中,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需要取得平衡,既要重视个体权利和自由,也要强调整体利益和团结合作。
这种平衡将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个体主义、整体主义、对比分析、社会影响、平衡、发展趋势、结论总结1. 引言1.1 定义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观念和价值取向。
个体主义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强调每个人应该追求自身的利益和幸福,主张个人权利和自由。
整体主义则强调整体的利益和整体的利益应该高于个体的利益,主张个人应该为整体做出牺牲。
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在社会中一直存在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个体主义可以激励个人追求成功和独立,激发个人的创造力和潜力;而整体主义可以促进社会的协作和团结,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并非对立的关系,而是需要一种平衡。
在实际社会生活中,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需要相互补充和取舍,不能片面追求其中之一。
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可能是更加注重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之间的平衡和协调,以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1.2 背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一直是两种不同的思想观念。
个体主义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自由,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幸福,注重个人的权利和自主性;而整体主义则注重集体利益和整体利益,强调团结和集体行动,强调个人应为整体利益做出牺牲。
这两种思想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时期中表现出不同的影响力。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个人主义的抬头,个体主义的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哲学思考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哲学思考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争论从未停息。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它们对于社会、个人和国家的角色和责任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将从哲学角度出发,探讨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分析和思考。
一、集体主义的哲学思考集体主义强调个人在面对社会问题时应将集体利益放在首位。
在集体主义的思维模式下,个人应该为了社会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将个人的追求置于集体之上。
集体主义强调个人与集体的融入性,认为个人的存在是为了为集体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集体的目标和利益。
1.1 社会稳定与和谐集体主义的哲学思考认为,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是基于每个人的奉献和牺牲的。
每个个人都应该将自己的利益放在整体利益之下,为了社会的长远利益而努力工作和奉献。
个人的牺牲能够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和谐,消除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
1.2 组织的力量集体主义的哲学思考认为,组织的力量是强于个体的。
只有通过组织,个体才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和价值。
在一个良好的组织中,个体能够发挥个人的才能和优势,实现个人与集体的双赢。
集体主义鼓励个人们加入组织,并为组织的目标和使命贡献自己的力量。
1.3 共同体情感集体主义的哲学思考认为,个人应该培养共同体情感,将自己融入到一个共同的整体中。
个体的幸福和满意不仅仅来源于个人的利益,更来源于整个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集体主义鼓励个人们关注社会的整体状况,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个人主义的哲学思考个人主义强调个人在面对社会问题时,个体的自由与权利应置于集体之上。
在个人主义的思维模式下,个人应该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幸福,将个人的自由和权利置于首位。
个人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个体的幸福和自由不应受制于集体的限制。
2.1 个体自由与尊重个人主义的哲学思考认为,个体的自由和尊重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每个人都应有自由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不应受到集体或社会的限制和约束。
从实体到关系: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的困境与超越
从实体到关系: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的困境与超越论文关键词:个体主义整体主义实体关系论文摘要:社会学方法论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在本体论思维的束缚下把各自的个体、社会整体本体化、实体化,并因此导致了个人和社会、行动和结构、微观和宏观等的理论对立。
彻底抛弃本体论预设、解构实体,从实体视角转向关系视角是克服上述二元对立的有效途径,布迪厄和吉登斯的努力体现了社会学方法论的这一转向。
自社会学诞生起,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就被作为截然对立的两种方法论引入社会学研究中,并在社会学中演化出个人和会、微观与宏观、行动与结构的关系之争。
在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斗争后,当代社会学理论家开始认识到:在表面上相互对立的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方法论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本体论预设,个体主义预设了个体本体,整体主义预设了社会本体,这种隐藏着的本体论预设造成了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的理论对立,从而为融合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找到了突破El。
抛弃本体、解构实体,从实体视角向关系视角转移成为当代社会学方法的主导特征。
一、个体主义方法论及其困境个体主义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原子论哲学。
古希腊的哲学家恩培多克勒就曾经用“从部分说明整体”的方法来说生命现象,他认为人、兽、植物等所有生命都是由水、火、土、气的混合组成。
唯物主义哲学集大成者德谟克里特认为,万物均由原子构成,而原子本身则“是既不能毁坏也不能改变的”这些论述中已经包含了个体主义方法论思想的雏形:整体只能从它的构成部分获得解释。
到了中世纪,个体主义思想是以唯名论的方式传递的。
唯名论认为,共相不过是名称,个体先于共相。
[2进入近代以后,原子论思想在物理学、化学、牛顿力学等自然科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辉煌成就,这为社会学的个体主义方法论提供了有力的信念支撑。
作为社会学方法论的个体主义最初是由社会学奠基人之一韦伯提出的。
他认为社会中的集体构造(如政府、社会、股份公司等)只不过是特殊行动的组织模式和结果,个体才是这些特殊行动的唯一载体。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辩证关系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辩证关系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陷入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辩证关系之中。
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由,以个体的利益为中心;而集体主义则强调个体为整个团体所服务,以集体的利益为重。
这两者似乎相互矛盾,但实际上它们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个人主义追求个人的自由和自主权。
尊重个体的权利,提倡自由的发展和追求个人利益。
个人主义强调每个人根据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决定自己的人生道路。
它倡导人们根据自己的愿望和能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并鼓励追求个人幸福和成就。
在个人主义的体系中,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职业、生活方式和生活伴侣等,以追求个人的自由和幸福。
然而,如果个体主张过度的个人主义,则可能导致自私自利和社会分裂。
个人主义重视个体的权利和自由,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
个体独立意识的加强可能导致与他人的沟通和合作变得困难,甚至成为个体孤立和自我追求的障碍。
过度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他人的利益,可能导致社会的不公平和互信的破裂。
相反,集体主义强调个体为整个集体服务。
它注重个体的责任和奉献,追求社会的公共利益和整体的发展。
集体主义强调团队精神和协作,通过合作和互助来实现集体的共同目标。
在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下,个人应该为整个团体的利益做出牺牲和贡献,追求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然而,集体主义也有其局限性。
过度的集体主义可能导致个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受限,抑制个体的个性发展。
在极端的集体主义体制下,个人的声音和权利被忽视,个人被迫服从集体的规范和标准。
这种情况下,集体的利益可能被滥用,导致腐败和不公平的现象。
因此,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关系应被看作是一个辩证的过程。
个体的自由和个人的责任需要得到平衡和协调。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并不是对立的两个极端,而是两种价值观念的有机结合。
在一个健康的社会中,个体的自由和个人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的公平和整体利益相结合。
实际上,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并不是彼此冲突的两个选项。
“个体主义”抑或“整体主义”
“个体主义”抑或“整体主义”【摘要】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焦点之一。
个体主义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主张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而整体主义则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注重团体的整体利益和稳定。
个体主义的特点包括强调自我实现、个人权利和独立性,但也可能导致自私自利和社会分裂;而整体主义的特点则包括强调团结、共同体意识和集体利益,但可能导致个体被压制和个性消失。
在对比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时,我们需要平衡二者的关系,既要尊重个体的权利和需求,也要考虑到整体的利益和稳定。
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的发展前景可能取决于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的变化,但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重视个体与整体之间的互动和平衡,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关键词】个体主义、整体主义、定义、意义、特点、影响、对比、重要性、平衡、发展前景1. 引言1.1 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的定义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是两种不同的哲学观念,它们分别关注个体和整体在社会和文化中的角色和价值。
个体主义强调个人的独立性、自由和权利,认为每个人应该追求自己的利益和自由,而整体主义则强调整个社会或群体的利益和和谐。
个体主义提倡个人主义和自我实现,强调每个个体的独特性和个人价值,主张个体应该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利益。
整体主义则看重整个社会或群体的利益和共同体意识,认为个体应该为整体的利益和和谐做出贡献。
个体主义强调个人自由和权利,注重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整体主义则强调集体利益和群体责任,注重集体意识和社会整体的发展。
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在现代社会都有其重要性和影响力,但在实际运用中需要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既要保护个体的权利和自由,也要考虑整体的利益和和谐。
1.2 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的意义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作为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个体主义着重强调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由,强调个人的独特性和独立性,认为每个个体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幸福。
关于全球化背景下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冲突与融合
关于全球化背景下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冲突与融合论文关键词:整体主义个体主义冲突融合论文摘要:个体主义思想在西方社会具有悠久的历史,它突出强调人的独立、尊严和价值,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十分重视整体或社会的利益而忽视个体的利益。
在近现代,随着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入侵及中国社会的变化,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发生了三次剧烈冲突的同时也产生了融合。
总的趋势是个体价值的分量会越来越重,但中国的主导价值观不会变为个人主义,也会有别于传统的集体主义。
个体主义思想的核心是凸现自我、强调个体,它在西方社会具有悠久的历史。
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是突出自我或个体,而是强调“众”“民”,即整体的至上性。
在近代,随着西方文化作为世界主流文化地位的确立及其对中国的入侵,这两种绝然不同的价值观的冲突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当前这两者的冲突与融合仍远未完成,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探寻其发展趋势仍具深远的意义。
一、西方个体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及发展轨迹西方文化具有明显的个人主义特点,肯定个人作为宇宙间一个独立实体的价值。
古希腊哲学和基督教在心物二元论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它们的个体人格观念。
根据这种观念,人是由肉体与灵魂所组成的统一体。
关于人的肉体,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基督教,全都不强调它的有机性,不强调它同父母之间的血缘联系,而是认为它是由一些粗糙的物质所做成,体现其机能的“欲望”被认为属于灵魂。
另一方面,人的灵魂被认为是由理智、意志、情感、欲望等“成分”所组成,其中理智被认为同世界的某种精神本体相联系,在个人精神世界,它作为人的核心而处于肉体之中,与肉体一起构成了一个个独立存在的个人。
在此背景下,西方人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个体人格观念。
西方的个体主义倾向在古代奴隶制时期已发端,如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亚里士多德的人有意志自由的观点,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原则等,当时希腊城邦的奴隶主民主制则是这一思想在政治上的最初体现。
当时的公民是权利的主体,公民享有参与城邦管理的权利,而在各种权利中,个人权利又具有明显的优先地位。
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冲突与调和
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冲突与调和在人类社会中,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是两种不可避免的价值观念。
个体主义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鼓励个体追求自身利益和目标。
而集体主义则强调整体利益和团体的价值,认为个人应该服从集体并为集体利益服务。
这两种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在许多社会问题和个人抉择中都有体现。
然而,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可以通过调和达到平衡。
个体主义在当今社会中日益受到青睐,人们更加注重个人权利和价值。
我们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通过个人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个体主义的提倡者认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应该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这种观念的传播,导致了社会内部的竞争加剧,个人追求自我价值的背后往往是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同时,个体主义的过分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有时会导致社会的分裂和矛盾加剧。
相对而言,集体主义注重的是整体和群体的价值。
在集体主义的眼中,个人应该为整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
集体主义的倡导者认为,只有通过团结合作,才能实现更大规模的发展和进步。
集体主义的推动下,人们更加注重社区、家庭和国家的利益,以群体的利益为先。
然而,过度的集体主义也会导致个体权益被忽视,个体价值的损害。
冲突之中,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并非无法和解。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个体和集体之间相互依赖。
个体的成长和自由发展是建立在适应和利益共享的基础上的。
能够充分发展个体潜能,为集体作出更大贡献的社会环境和制度才是理想的。
相反,一个只追求个人利益,无视他人和集体利益的个体主义社会,也难以长久繁荣。
因此,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关系并非对立,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的关系。
在实现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调和上,应寻求一种平衡点。
首先,社会需要提供发展的环境,确保每个个体都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同时,社会应提供多元的选择和自由的空间,让个体能够根据自己的愿望和兴趣去追求梦想。
其次,个体也应该有责任和义务为集体做出贡献。
这包括对社会的贡献,对群体的支持,以及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
对立统一规律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对立统一规律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这两种价值观念往往是相互对立的。
个人主义注重个体的自我实现和权利,强调每个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认为个人应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求行事,而集体主义则着重于整体的利益和团结合作,强调个体应该为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
然而,虽然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在很多方面存在对立,但它们之间却又有着一种相互联系和互相促进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对立统一规律。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之间的对立是不可避免的。
个人主义者往往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权利,强调个人应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求行事,尽量追求个人的利益和满足个人的需求。
而集体主义者则认为个人应该为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强调整体的利益和团结合作,强调个人应该服从群体,为群体的利益做出牺牲。
因此,个人主义者和集体主义者之间常常发生冲突和对抗。
然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并不是彼此孤立的两种价值观念,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之间存在着某种平衡和互补的关系。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各有其优点和缺点,互相取长补短,可以相互促进。
个人主义可以激励个体追求个人的自我实现和自由权利,提高个体的生产力和创造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而集体主义可以强调整体的利益和团结合作,促进社会和谐和团结,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平。
因此,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之间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一种辩证的统一关系。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可以在特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和统一,相互促进和制约,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现代社会,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发展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一种相互联系和互相促进的关系,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的普遍性和规律性。
综上所述,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立关系,而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各有其优点和缺点,互相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只有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相互促进和统一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整体主义与个体自由在人类社会中的辩证关系
整体主义与个体自由在人类社会中的辩证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整体主义和个体自由一直以来都是相互作用、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
整体主义注重社会整体的利益和发展,而个体自由则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主性。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既存在冲突,也存在合作与互补,它们的相互影响与平衡将决定社会的健康与进步。
从整体主义的角度来看,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个体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这个整体。
整体主义追求社会的稳定、统一和繁荣,它强调个体应该为整体做出牺牲和贡献。
正是通过统一的价值观和目标,整体主义构建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例如,在国家建设和国家安全方面,整体主义的理念能够促使人们团结一致,共同追求国家的繁荣和安宁。
然而,整体主义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当整体主义被过度强调或滥用时,个体的自由和权利可能会受到侵害。
个体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被忽视,造成社会中缺乏创新和活力。
整体主义过于强调社会整体的统一性,可能使个人的特点和个人价值受到忽略。
因此,整体主义需要与个体自由相结合,实现相互平衡。
个体自由是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个体自由体现了人们自主决策和自由行动的权利。
它强调个人的独立思考和选择,并尊重个体的权利和自由。
个体自由的追求有助于激发社会中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然而,个体自由也需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和引导。
个人的自由行动不能脱离社会的整体利益和法律的框架。
个体的追求不能侵犯他人的自由和权利。
因此,个体自由需要在整体主义的基础上加以约束,实现整体利益与个体权利的平衡与统一。
整体主义和个体自由的辩证关系,既存在相互对立,又存在相互依赖。
整体主义强调个体为整体而服务,个体自由则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权利。
在现实中,整体主义和个体自由需要相互促进和制约。
整体主义为个体提供了安全和发展的环境,而个体自由则推动整体主义的变革和创新。
社会应该尊重和保护个体的自由,同时也要求个体为整体做出贡献。
这意味着,在追求个体自由的同时,个体也需要在社会利益范围内行事,并尊重他人的权利。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哲学思考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哲学思考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在人类社会中广泛存在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价值观。
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权利和自我实现,而集体主义则更强调整体的利益、社会责任和共同努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异同,以及它们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和影响。
首先,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在理念上存在重要差异。
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鼓励个体追求自身的利益和目标。
个人主义者相信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和决策负责,追求自身的幸福和满足。
相反,集体主义关注整体的福祉和社会利益,认为个体的行为和决策应该为整个社会服务。
集体主义者认为个体应该牺牲自身利益以追求共同的目标。
其次,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在不同领域中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经济领域,个人主义鼓励个体追求经济自由和个人利益,提倡市场经济和私人财产权。
个人的自主性和自由选择在经济交换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反,集体主义强调公共利益和资源的共享,在经济决策中更看重整体利益而非个体的权益。
在政治领域,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也有不同的观点。
个人主义主张民主制度和个人权利的保护,强调个体的自由和选择。
个人主义者相信政府应该服务于个体,保护个体的权利和自由。
然而,集体主义更强调政府的责任和整体的利益。
集体主义者认为政府应该为整个社会的福祉和发展负责,有时可能需要限制个体的自由。
此外,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还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个人主义者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和责任,鼓励个体追求自我实现和幸福。
他们认为个体的幸福是最高的道德准则。
相反,集体主义者更看重社群的价值观和共同体利益。
他们相信个体的行为和决策应该符合社会的期望和共同价值观。
然而,我们并不能简单地将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划分为对立的两种哲学思想。
在现实生活中,个体和整体的利益并不存在绝对的对立关系,而是互相依存和影响。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可以在特定情境中相互协调和融合,达成更好的平衡。
例如,在教育领域,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可以相互促进。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有何不同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有何不同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打下了独特的基础。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许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的不同之处。
一、整体思维与个体思维的对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更注重个体性和分析性。
中国人习惯将事物放在整体的背景下考虑,注重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更加注重集体利益,强调团队合作和社会秩序。
相反,西方人更倾向于以个体为中心,注重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他们更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和竞争性,追求个人的成功和成就。
二、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理性的冲突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受到传统价值观的深刻影响。
尊重长辈、敬重权威、注重家庭和谐等是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
这种传统价值观使得中国人更加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追求稳定和安定。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这些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理性的冲突日益凸显。
西方人更加注重个人的利益和自由,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我实现。
他们更倾向于追求个人的快乐和满足,而不是被传统价值观所束缚。
三、长期思考与短期利益的权衡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更加注重长远利益和长期规划。
中国人习惯于从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考虑事物的发展趋势和长期影响。
他们更注重积累财富和稳定发展,追求长期的成功和幸福。
相反,西方人更注重短期利益和眼前的满足。
他们更倾向于追求即时的享受和快乐,更加关注眼前的利益和成果。
四、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对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强调集体主义,注重集体利益和团队合作。
中国人习惯于以集体为重,强调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相反,西方人更注重个人主义,追求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他们更倾向于以个体为中心,追求个人的成功和成就。
五、面子文化与直接沟通的差异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受到面子文化的影响。
中国人注重面子和尊严,追求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在沟通中,中国人往往会使用间接和含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相反,西方人更注重直接沟通和坦诚表达。
“个体主义”抑或“整体主义”
“个体主义”抑或“整体主义”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是两种不同的理念和价值观,它们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态度,不同的人也会选择不同的立场。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的含义、优缺点以及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一、个体主义的含义和优缺点个体主义强调每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幸福。
个体主义主张人人平等,反对社会等级制度和权威主义观念,强调以个人为中心的思想。
在个体主义的价值观中,人们的成功和失败取决于他们自己的努力和选择,而不是社会背景或他人的帮助。
个体主义主张个人权利的最大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享有自由和平等的机会。
个体主义的优点在于,它鼓励人们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因此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
个体主义强调的自主性和自由,可以鼓励人们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从而实现个人的成就和快乐。
此外,个体主义强调平等和公正,可以消除社会不平等和歧视,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水平。
个体主义的缺点在于,它可能会导致人们过度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了社会整体利益。
个体主义的人可能会失败于团队合作和协调,因为他们更愿意保护自己的权益,而不是追求整体目标。
个体主义的价值观可能会导致过度竞争和自私行为,从而造成资源和人才的浪费和失去。
二、整体主义的含义和优缺点整体主义是一种以整体为中心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认为重视整体利益和目标。
整体主义强调人与集体的关系,认为个人的价值和利益是与整体连结在一起的。
整体主义看重社会秩序和团体合作,鼓励人们投入到社会责任和社会奉献中。
整体主义主张个人应该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在整体目标达成时保持自身的个性和自由。
整体主义的优点在于,它鼓励人们运用资源和人才,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
团队合作和协调在整体主义中非常重要,因为每一个人都会为整体的目标而努力。
整体主义强调人与社会的互动,尤其在涉及到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整体主义是保护生态平衡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
整体主义的缺点在于,它可能会导致人们缺乏独立思考和自主性,以致于出现个性和个人利益被忽略的情况。
现代社会中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冲突
现代社会中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冲突在当今社会,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常常发生冲突,这种冲突体现了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权利和追求个人价值,而集体主义则着重于社会团体的利益、集体认同和共同发展。
本文将探讨这两种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以及如何解决这种冲突。
首先,个人主义在现代社会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推崇。
个体追求自由、独立和个人发展的权利是个人主义的核心。
在个人主义的理念下,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权利。
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的重要性,倡导追求个人激情和幸福的追求。
然而,个人主义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个人主义过于强调个人利益,可能导致人陷入自私自利的境地,与他人产生矛盾和纷争,削弱了集体的凝聚力。
与之相对照的是集体主义,这种价值观在一些亚洲文化中尤其盛行。
集体主义强调社会团体的利益和集体认同的重要性,强调个人应当为集体的利益和发展做出贡献。
集体主义重视社会道德和家庭价值观,在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集体主义在一些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集体主义过于强调社会团体的利益,个体的需求和权利有时可能被忽视或压制,可能导致个体权益受到侵犯。
为了解决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冲突,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不过分强调个人的利益,也不忽视集体的利益。
首先,教育是关键。
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出具有个人自主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个人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的能力,同时也要关注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其次,社会制度的设计也需要考虑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社会制度应当为个体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同时也应确保集体利益和社会公正。
在政策制定和决策过程中,应该尊重个体的意愿和权益,同时也要考虑整体的利益。
最后,个人和社会之间需要建立和谐的沟通和互动关系。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之间并非绝对对立的关系,二者可以相辅相成。
个体的成就和个人的幸福感与社会和集体的繁荣息息相关。
个体和社会需要相互尊重和理解,通过合作和互助实现共同发展。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新认识
一、 西方“ 个人主义” 考察
个人主义, 一般是指以个人利益为本位的西方 资本主义价值观, 主张一切从个人需要出发, 以追求 个人利益的满足作为行为的价值方针, 它是西方价 。“个人主义最早是由 值观念的思想基础和立足点 法国学者托克维尔提出的, 强调个人自由及个人自 主与尊严, 不受外来的约束。 在权利中, 自由、 平等 是最基本的权利, 因而, 国家的使命就是保护个人的 ” 在西方, 自由平等权利。 休谟、 莱布尼茨、 霍布斯 等都强调自私、 利己是人的本性, 人的一切活动都要 符合和满足人的自私的本性的要求 。 近代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把个人主义分为 三个阶段: ( 1 ) 农业时代。 主要表现为宗教的个人 主义和政治的个人主义, 以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 为代表, 反对封建神学、 王权对人性的压抑, 张扬人 的理性。( 2 ) 早期自由竞争阶段的资本主义工业化 时代。主要表现为经济的个人主义, 个人的价值靠 事业的成功和金钱的积累来衡量, 代表思潮是社会 达尔文主义, 在政治上强烈反对任何形式的政府干 预, 强调把“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 的自然法则用于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新认识
史华红
( 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 , 山西
[ 摘
阳泉 045000 )
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 我们对集体与个人关系的认识 , 既不同于西方私有制条件下的个人主
义, 也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主义 , 更不能效仿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片面强调集体利益至上的做法 。 我们应该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 , 扬弃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 [ 关键词] 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 市场经济; 新认识 [ 中图分类号] C912. 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8 - 6285 ( 2011 ) 06 - 0026 - 03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冲突与融合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冲突与融合在当今社会,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权利、自由和独立,强调每个个体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而集体主义则强调团结、合作和共同利益,强调个体为了整体的利益而牺牲个人的权益。
这两种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和融合是一个复杂而又深刻的话题。
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追求个人的自由和个人权利的最大化。
自由主义、资本主义等思潮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个人主义的核心观点。
个人主义者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追求自己的个人目标和理想,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例如,个人主义者认为每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选择、婚姻选择、消费选择都应该有自主权和自由权。
个人主义者追求的是一种自由和独立的生活态度,他们认为追求个人的幸福不应该受到任何外界的限制和干涉。
然而,与个人主义相对立的集体主义则更加注重社会整体和集体的利益,追求团结和合作。
在集体主义的思维方式下,个体应该为了集体的利益而做出牺牲和奉献。
集体主义者认为个体应该为了整体的繁荣和稳定而协作和合作。
例如,集体主义者认为在面对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时,个体应该为了整体的利益而牺牲一部分个人的权益;在团体活动中,个体应该为了整体的利益而顺从和服从团体的意志。
集体主义者追求的是一种团结和合作的生活态度,他们认为个体应该为了整个社会的繁荣而作出自己的贡献。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冲突在现实生活中时有发生。
个体的自由和权利可能会与社会的规则和制度产生冲突。
例如,在奢侈品消费方面,个人主义者可能会追求自己的物质享受,而不顾社会的公平和平等。
这种行为可能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公平。
此外,在职场竞争中,个人主义者可能追求个人的利益和升职加薪,而不顾团队的协作和合作。
这种行为可能会破坏团队的稳定和凝聚力。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冲突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调和和平衡,既要尊重个体的权利和自由,又要尊重社会的规则和制度。
然而,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个体主义”抑或“整体主义”“个体
“个体主义”抑或“整体主义”【内容提要】虽然经济学方法论的个体主义一直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一个方法论原则,但是它始终受到了非主流经济学的批判,并且随着现代科学与经济学结合的日益加深,整体主义方法论越来越受到经济学家的重视。
其实经济学方法论的两种对立只存在于理论之中,而在验证的角度上并不存在根本性的对立。
事实上,片面强调一种方法论都会造成严重的局限性,因此,研究经济学应该把两种方法论有机地结合起来。
【英文摘要】although the individualism methodology is always aprinciple in main stream western economics, it is continuouslycriticized by some branches of economics, with the fusion ofmodern science and economics, the who1ism methodology is paidmoreand more attention by economists, indeed,the conflict ofthese two methodologies exists only in theory, empiricallythey are not substantially conflicting, actually, to emphasizeonly one methodologyis very limited, to combine these twomethodologies organically is a correct way of economicresearch.【关键词】个体主义/整体主义/经济人/方法论individualism/who1ism/economicman/methodo1ogy【正文】一、经济学方法论的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的争论古典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极力追求“唯科学主义”的方法论,他们以“经济人”为基本假设,试图建立公理化的演绎逻辑体系,因此个体主义方法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一个方法论原则。
个体主义还是整体主义:社会工作核心价值观及其反思
一、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社会工作价值观之争如果说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是中国社会工作培育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那么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就是它的核心和特色所在。
因此,在价值观上厘清社会工作服务,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社会工作的特色及其本质,以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新发展。
在社会科学各个领域中,对“价值观”这个词都有所涉及,如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等,不管它根据学科的要求被如何定义,其核心内涵都大体一致,即它表示“对事物的判断标准”。
对社会工作而言,价值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对社会工作的目标、理念、工作态度和方法有着指向性的作用。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者基于社会公正、平等、和谐的理想和人类基本需求的满足等而奉行的一整套理念、态度及行为准则的总称。
可以说,社会工作本身就是一项以价值为本的专业和服务,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都离不开一定的价值观的指导。
社会工作的发展与社会工作价值观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不仅如此,社会工作价值观还是一个众说纷纭且不断发展的领域。
例如,社会工作最初所秉持的价值基础是怜悯,并没有将帮助弱者视为社会应尽的责任,而是将其看作是富人对穷人的一种施舍,是一个侧重于解决弱者困难的个体行为。
因此,这时候的社会工作多半是与慈善联系在一起的,而且对他们多施予物质上的帮助。
而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价值观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社会弱者的支持和帮助被视为社会和政府应尽的责任。
随着社会工作的不断发展,社会工作的对象范围也更加广泛,除了社会弱势群体以外,还包括了那些需要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群体,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社会工作的宗旨就是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公平公正。
因此,回顾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在社会工作领域中,实际上在其核心价值观上存在着“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两种不同价值观的争议,以至于在今天的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层面上都产生了“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工作价值取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研究方法论的基本问题之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对立的新思考摘要个体主义方法论以个体作为社会分析的基本单元,整体主义方法论以社会整体作为所有解释的出发点。
文章探讨方法论的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的溯源并指出争论的实质及其发展。
文章对方法沦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之间的对立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个体主义;整体主义;决定论;方法论一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的对立问题的提出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的对立在西方社会科学界由来已久,双方的争论旷日持久,难有定论。
尽管如此,由于这种争论涉及社会科学研究中最为基本的本体论和方法论问题之一,学者们不断地重温和深化双方之间的争论。
可以说,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成为西方社会研究领域的一对最基本的范式之一。
随着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吉登斯为代表的西欧社会学界对“行动”和“结构”问题,以及以科林思为代表的北美学术界对“宏观”与“微观”问题的综合趋势的出现,对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的综合也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
然而,关于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对立的原因,虽然已经有过大量的论述,却依然存在不足。
简要地说,以往关于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的文献着重讨论双方在“整体观”上的对立及其原因,但是,对于双方在“个体观”问题上的对立及其原因则重视得不够。
本文力图阐明,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双方既在“整体观”上,也在“个人观”上形成了对立。
本文的目的就是要全面分析双方在这两个问题上的对立所在及其认识论根源。
由于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的文献甚多,本文不可能一一重述它们的观点,而只能纲要性地概括双方的主要论点,并着重分析二者对立的实质所在。
二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概述(一)方法论的个体主义溯源个体主义或个人主义是一个松散、模糊的词,它包括哲学的、政治学的、经济学的、宗教的和方法论的个体主义。
总的来说,个体主义是关于个人在社会行动和事物中的自主性的观点和学说。
哲学领域的个体主义主要是认识论的个体主义,它将个人的感觉和经验看作是知识的基础。
政治学的个人主义强调个人权利,主张私有财产的合法性,反对国家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干预和剥夺。
经济学的个体主义则强调个人的自主性和市场的自由运作,反对国家对市场的干预。
宗教个体主义集中体现在新教主义,它主张个人通过在世俗世界的勤俭奋斗和建功立业来获得上帝的青睐、从而成为上帝的选民。
方法论的个体主义主张社会现象最终只能通过个人以及有关个人的事实来解释。
社会学的个体主义主要也是方法论的个体主义。
个人主义方法论思想源于早期的原子论假说。
原子论假说作为一种方法论思想,认为一切都是可以细分的,整体可以从部分中求得,为人们提供一个对事物结构进行理性思考的原则和一个从次一层次去寻求原因的研究方法。
唯物主义哲学集大成者德谟克里特认为,万物均由原子构成,而原子本身则“是既不能毁坏也不能改变的”。
1亚里士多德认为,由个人到国家的发展,就是人的本性从不完全到完全的发展过程。
这些论述中已经包含了个体主义方法论思想的雏形:整体只能从它的构成部分获得解释。
中世纪唯名论认为,共相不过是名称,个体先于1段培君,方法论个体主义与分析传统[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63共相。
哈耶克曾转引了卡尔·普里巴拉姆的观点:“个人主义是哲学上唯名论的必然结果2。
唯名论实际上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个别先于一般而存在,“个别”是一切分析方法的初始点。
唯名论的分析方法最后在霍布斯那里得到了更明确的表述。
霍布斯认为,在我们能够认识整个复合物之前,我们必须先认识那些被复合的东西。
因为只有通过它的组成要素,才能更好地了解每一件事物。
作为社会复合体的组成要素,正是霍布斯哲学理论中所说的人。
近代以后,原子论思想在物理学、化学、力学等自然科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辉煌成就,为社会科学的个体主义方法论提供了有力的信念支撑。
社会学方法论的个体主义最初是马克斯·韦伯提出的。
韦伯基于社会唯名论的立场始终认为个人才是社会行动的真正主体,只有通过把握人的行动动机才能“理解”社会现象的“主观意义”。
他认为社会中的集体构造只不过是特殊行动的组织模式和结果,个体才是这些特殊行动的唯一载体。
而社会学则是一门“社会行动”的科学,个体行动是社会过程的原因,社会学要对社会过程及结果作出说明,就必须研究个体行动的主观意义。
(二)方法论的整体主义溯源整体主义方法论可归结为三个方面:社会整体大于其部分之和;社会整体显著地影响和制约其部分的行为;个人行为应该从作为整体的社会系统的宏观法则及个人在整体中的作用演绎而来。
整体主义的所有形式都把社会整体置于首要位置,并认为社会整体是个人行为的影响者和约束者。
它关注对个人行为发生作用的社会影响,集中考察社会制度、惯例等如何制约个人行为。
整体主义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关于“一般”和“个别”的论述,柏拉图的“理想王国”就是用整体思想构建的。
中世纪,整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演变为经院哲学的“实在论”和“唯名论”两种思潮。
实在论者认为,整体先于个体而存在;而唯名论者则认为,只有个体才是真实的存在。
尽管这种争论是为了论证教权与皇权哪个更高的问题,但无形中却对后来的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近代以有机体为研究对象的生物科学则为整体主义方法论提供启发和信念支撑。
物理学的能量守恒定律、生物学的进化论、细胞学等理论使人们认识到必2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6须从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考察事物。
社会学方法论的整体主义最早可以追溯到社会学的奠基人孔德,他认为“如果把社会分割为若干部分而分别进行研究,就不可能对社会的条件和社会的运动进行科学的研究”,在社会学中只有一种正确的途径即方法论整体主义,也就是“借助于整体的系统观察各个部分”。
作为孔德的继承者,杜尔克姆在其名著《社会学方法的规则》一书中详细论述了整体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将社会现象当作客观事物来对待,社会不是人为的,它不仅不受个人意志的影响,反而对个人施加强制力。
因此,绝不能把社会事实化约为个人的心理层次而加以研究,只能用一个社会事实去解释另外一个社会事实。
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的方法论中始终将“社会事实”作为社会探索的出发点,这些“社会事实”是普遍存在于群体间的、由外界的强制力施加于个人所引起的社会行为、社会思想和社会感受,它不能归结为个人行为,也不能归结为生物现象和心理现象,因为它独立于个人之外并且可以观察,其存在不依赖社会成员个人的意识为转移,并且它先于个体的生命而存在,比个体生命更持久。
3它以外在的形式“强制”和作用于人们,塑造了人们的意识,它们对社会成员的行为发挥制约性影响。
整体主义方法论背后也同样隐藏着本体论预设,即社会本体。
社会本体是所有解释的出发点,而社会自身则不能由个体行动来解释。
在不同时代、不同学者那里,社会科学整体主义方法论的内涵虽有变化,但仍有共同接受的基本观点:社会整体是不同于个体集合的真实存在,虽然社会不能脱离个体存在,但社会也不能还原为个体。
社会制度、社会结构之类的宏观社会现象才是社会学分析的对象,而不是个体行动。
一种社会现象只能通过另外一种社会现象解释,而不能用个体现象去解释。
相反,个体现象则只有在社会结构中才能得到理解,社会结构是个体行为的决定性力量。
三方法论的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争论的实质方法论的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的争论的实质在于:是从个人、个体出发去说明、解释经济与社会现象还是从社会的整体即社会制度、组织、群体等非个体的关系、事实等出发去说明社会现象。
其焦点在于:在说明、解释社会现象时,社会的整体现象是可还原为个体的,还是不可还原的、独立的和自成一格的现象,3(法)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规则[M],胡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812哪一种说明是更带有根本性质的说明。
方法论个体主义者难于解释个体是如何过渡到整体。
整体主义方法论也存在明显的局限。
所谓“整体性悖论”:只有从整体出发才能认识个体,只有认识了个体才能认识整体。
整体确实不能归结为体的总和,但是任何整体又不能脱离个体,所谓“自成一体”的存在,并不是排斥个人的单独存在。
社会生活现象如果脱离开个人活动,那就会成为一种先验的、神秘的东西。
如何界定整体也是整体主义方法论者面临的一个问题。
小至家庭、企业,大至利益集团、国家,它们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自主性,它们也是“个体”,特别是相对于更大的整体而言,更是如此。
同样,任何个体也不是一种单独存在的部分,是诸多“关系”的总和,所以个人也就是一个“小宇宙”,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体就是一个整体。
四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的双向度对立及其原因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的之间的对立并不仅仅限定在“整体观”上,同时也表现在“个体观”上。
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的对立是双向度的,双方既在“个体”问题上同时又在“整体观”问题上形成了相互对立的观点和立场。
当然,毋庸质疑,“整体”与“个体”是相互联系的,但是,从分析的角度探讨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各自在“整体”和“个体”问题上的立场,将有助于发现双方对立的实质所在。
(一)在“整体观”上的对立严格来说,个体主义并不拒绝使用“社会”的概念。
但是,个体主义者所使用的“社会”一词的含义与整体主义者所使用的是不同的。
在他们看来,社会不过是许许多多个体的集合、相加或汇总,社会整体的属性、性质、特征或状态只能从个体的属性、性质、特征或行动来得到解释,因此,整体可以还原为个体。
从个体主义者这种原子主义和化约主义的立场出发,社会可以化约、还原为个人,并通过个人的属性、状态和行动来得到最终的解释。
社会整体与部分(个体)之间的区别不过是量的差别,而不是质的不同。
造成个体主义在“整体观”上的化约主义和原子主义的认识论原因在于它强调了分析主义的思维方式。
它在注重分析的同时,忽略了综合和直观。
而任何总体在分析和分解的过程中,都可能造成某种信息的丢失。
因此,分析固然是综合的基础,却不能以牺牲综合和直观为代价。
而个体主义在用分析主义的立场来解释社会的时候,恰恰丢失了社会的最为重要的信息之一,即结构的信息。
与个体主义相对立,整体主义者提出了一种不同的社会整体观。
他们认为,社会整体不仅仅是其构成元素的总和,相反,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获得了比这个“总和”更多的属性,即结构属性。
这种结构属性既不是来源于个体本身,也不是个体的属性可以解释得了的。
社会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区别并不是量的不同,而是质的差异。
造成这种质的差异的原因在于社会整体、社会制度或宏观社会现象具有一种超越个人的结构,也就是说,这种结构在时间上超越个体有限的生命而不断延续,在空间上超越了个体的有限活动范围而扩张。
因此,社会不但不能还原为个体,相反,这种社会结构成为决定和制约个体行为的原因性力量。
对整体主义者来说,社会学分析的单元不应该是个体,而应该是社会制度、社会结构一类的宏观社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