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生态建设规划.doc

合集下载

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六安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六政秘〔2015〕230号

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六安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六政秘〔2015〕230号

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六安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正文:----------------------------------------------------------------------------------------------------------------------------------------------------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六安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六政秘〔2015〕230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试验区管委,市直各相关单位,淠史杭管理总局、人行六安市中心支行:《六安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已编制完成,目前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

现将此方案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方案要求及任务分工认真组织实施,确保方案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实现工作目标。

附件:《六安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2015年12月29日六安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和安徽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精神,切实加强水污染防治力度,努力改善水环境质量,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结合六安市实际,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想为指导,以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确保饮用水安全,全面提升地表水水质为核心,规范实施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工作,把六安打造成安徽优质水源地、大别山区转型发展示范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

(二)工作目标到2020年,六安市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到93.3%以上,大别山区水库群水质保持在Ⅱ类,引江济淮区域水质达到工程规划要求,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100%,地下水质量保持稳定。

到2030年,全市水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市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到100%,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部消除,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持续保持优良。

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六政[2010]25号

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六政[2010]25号

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正文:---------------------------------------------------------------------------------------------------------------------------------------------------- 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六政〔2010〕25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试验区管委,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为加快我市服务业发展,不断提升服务业发展整体水平,推动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皖政〔2009〕118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制定我市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一、明确服务业发展的目标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把加快服务业发展同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紧密结合起来,相互促进,融合发展,逐步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壮大服务业经济总量,提高服务业整体水平,力争“十二五”期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在“十一五”基础上翻一番。

努力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竞争有序,充满活力,运行高效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二、突出发展服务业领域重点产业1、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依托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物流集群和物流配套能力,充分利用我市地处南北物流交汇地、东进西出桥头堡区位优势,航空、水运、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立体交通网络优势,丰富的农副产品和矿产等资源优势,以及现有的小商品、建材、汽配汽贸、家电等大型商场、专业市场、仓储等优势,积极整合优质资源,深度开发物流市场,大力培育和引进知名品牌现代物流企业,加强交通运输业、仓储业发展,逐步建立起与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相配套的运输体系,推进传统运输、仓储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提升我市物流业整体规模和水平。

六安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_实施方案_

六安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_实施方案_

六安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味,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建设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和《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结合六安实际,特制定六安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围绕建设中等城市的战略目标,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注重特色,讲求实效”的原则,充分利用城市的自然资源,迅速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总量,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做好“滨水城市”、“绿色城市”、“文化城市”三篇文章,把六安建成国家园林城市。

二、总体目标xx年初开始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力争xx年申报并通过现场考核。

到xx年底,我市城市园林绿地总面积达到2100公顷,绿地率达到37%,绿化覆盖率达到42%,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0㎡(以60万人口计)。

形成生态优良、景观优美、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城市风貌,全面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三、创建任务(一)完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修编结合我市新一轮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按照高于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和河流水系、文化资源,注重植物地带性风貌特色,高标准修订《六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城市“绿线”并严格保护,编制《六安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逐步形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

(二)加快城市绿地建设1、完成城市重要出入口、重要景观带、景观节点、城区主干道的景观建设。

完成迎宾大道、六寿路、六舒路、312国道、六霍路等城市出入口及景观节点绿化;完成解放北路、佛子岭路、长安南路等城市干道的增绿工作。

2、加快以两河治理为重点的廊道建设。

坚持以新老淠河综合整治为重点,全面治理城市水系,加强城市水体两岸景观建设,突出水韵特色。

3、加快公园绿地建设。

结合城市重点工程建设,重点建设中央森林公园、白鹭公园、皋陶文化园等一批公园绿地和街头游园,提升城市人均公园绿地水平。

4、加快城市防护林带建设。

结合环绕城区的高速公路、铁路防护林建设,逐步形成森林环绕的环城景观林带。

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政府工作报告》的通知-六政〔2015〕1号

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政府工作报告》的通知-六政〔2015〕1号

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政府工作报告》的通知正文:---------------------------------------------------------------------------------------------------------------------------------------------------- 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政府工作报告》的通知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试验区、示范园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六安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并批准了毕小彬市长代表市人民政府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现将《报告》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并结合实际全面贯彻落实。

各地、各部门要以市“两会”精神为动力,团结拼搏,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确保完成和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为加快幸福六安建设而努力奋斗。

2015年1月30日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1月20日在六安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六安市人民政府市长毕小彬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幸福六安建设迈出坚实步伐201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全力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各项工作,攻坚克难,砥砺奋进,保持了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

预计实现生产总值1091亿元,增长7.5%;财政收入142.1亿元,增长11.3%;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78元,增长9.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54元,增长11%。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强化政策落实,稳定经济增长。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及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各项政策措施,支持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发展,安排财政专项资金3.88亿元,减免缓抵各项税费17.2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1户、总数达1010户;预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40亿元,增长10%。

(完整word版)六安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

(完整word版)六安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

六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草案)六安市城乡规划局六安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二〇一五年四月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建设用地第三章管理单元规划第四章开发强度第五章建筑间距第六章建筑退让第七章城市绿地与生态第八章建筑与景观风貌第九章公共设施第十章道路交通第十一章市政设施第十二章地下空间及综合防灾第十三章附则附录A 名词解释附录B 计算规则附录C 高层建筑日照分析规则附表:六安市建筑物配建停车指标一览表第一章总则1.1制定目的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有效引导和调控城市建设开发,并为六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的编制、审批与实施提供技术支撑和标准依据,根据国家及省、市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通则。

1.2 编制依据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安徽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规范》等国家和省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六安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为依据。

1。

3 适用范围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城乡规划编制、城乡规划管理及各项建设工程在满足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同时,还应符合本通则。

本市各县(区)可参照执行。

1.4 编制组织六安市控规体系分为“控规通则”、“管理单元规划”及“地块控规”三个层级。

“控规通则"是有关城市建设开发的整体性控制与引导。

“管理单元规划"是以划定的城市管理单元为基础,主要确定各单元的主导功能、建设总量及人口容量,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各类专项规划的强制性公用和公益设施。

“地块控规”则是在“控规通则”和“管理单元规划”指导下,根据城市建设时序、市场开发需求等,分期、分批编制的控规.第二章建设用地2.1 用地分类用地分类划分,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的规定执行,包括城乡用地分类、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两部分。

2.2 城市建设用地适建范围为保障用地性质的主导用途,避免功能混杂,应按2-1表中适建比例、适建范围的规定进行控制。

《六安市旅游总体规划》

《六安市旅游总体规划》

《六安市旅游总体规划》2008年10月,《六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初稿形成。

经过一年的时间,2009年10月10日,市政府和安徽省旅游局共同组织了评审会,《规划》通过专家组评审。

12月4日,《规划》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

《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专题规划。

总体规划包括了规划总纲、资源评价、发展目标战略、空间规划、重点项目策划、线路规划等21项内容。

专题规划包括重点景区概念性规划、徒步旅游规划、自驾车旅游开发、区域旅游合作等7个专题研究。

规划时间段为2009-2020年,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时段,近期指2009-2010年的夯实基础阶段;中期指2010-2015年的品牌确立阶段;远期指2016-2020年为全面提升与成熟阶段。

规划总体战略目标明确:一是打造全省一流旅游目的地。

以大别山为品牌的综合独立旅游目的地,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二是大别山旅游的代表性区域;三是面向专业化市场的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

挖掘旅游发展的独特优势制订《规划》依托的是我市旅游资源的分布和存在的优势。

那么我市发展旅游具有哪些优势?记者了解到,从总体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看:我市可分为①北部古文化区。

该区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为代表,古城文化和楚文化资源丰富。

②南部生态红色区。

该区地处大别山脉地区,地质、水库、森林、动物等自然旅游资源数量众多,品位等级也较高,有六安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天堂寨国家森林公园、白马尖主峰景区和万佛湖风景区。

红色革命旅游资源丰富,共有国保单位2处;③中部服务与文化区。

六安市区近几年发展很快,同时拥有较为丰富文物资源,可以作为整个皖西旅游区的中心服务区。

因此,我市旅游资源从总体上看,具有较多的优势,旅游资源数量多,种类齐全;其中以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代表的原生态、地质遗产资源具有绝特性;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为主打的红色旅游资源具有品牌性;以安丰塘、淠史杭等水利工程为代表的古代和现代水利水文化资源拥有独具性;以寿春古城、八公山为代表的历史人文旅游资源具有珍稀性。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安市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的通知-六政办〔2015〕6号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安市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的通知-六政办〔2015〕6号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安市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的通知正文:----------------------------------------------------------------------------------------------------------------------------------------------------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安市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的通知六政办〔2015〕6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试验区、示范园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六安市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2015年3月25日六安市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促进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国务院《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地下水资源(包括地热水、矿泉水)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管理活动。

第三条地下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地下水资源管理应当遵循全面规划、保护优先、合理开发、科学利用、采补平衡、防止污染的原则,充分发挥地下水资源综合效益。

第四条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地下水资源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各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下水资源管理和监督工作。

市、县(区)发展改革、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环保、国土、城管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管理有关工作。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节约和保护地下水资源的义务,有权对破坏和污染地下水资源的行为进行制止、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规划和利用第六条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发展改革、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环保、国土、城管等有关部门编制全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六安市东部新城核心区总体规划(2013—2030)

六安市东部新城核心区总体规划(2013—2030)
杭淠干渠 三十铺镇
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
六安经开区
宁西铁路
空间布局
三、发展目标与定位
规划定位:打造引领区域提速发展的跨越发展示范区
支撑产业集聚发展的产业承接理想地
带动区域经济崛起的经济增长新支点 驱动区域转型升级的新兴产业新高地 发展目标:建成一座产业集聚、特色鲜明、充满活力和魅力的产业新城、 生态新城、示范新城。
城际铁路
预留合六城际铁路通廊; 规划4处站点,其中2处位于东部 新城规划范围内。
空间布局
六、规划布局
4、道路交通
打造低碳交通,倡导绿色出行
引导“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 的出行方式
加快合六城际铁路建设;
打造BRT快速公交和普通公交覆盖全 城的公共交通网络; 加强城市支持骑行和步行的城市绿道 建设。
合肥市 六安市
珠空间结构,形成带状网络化的城镇功能斑
块发展布局模式。
发展策略
策略二:体现产城融合新格局
按照“产城融合”的理念推进园区建设。 将城市功能适当混合,为居民提供有品位 的居住环境,有价值的工作场所,充满诗 意的休闲空间,避免形成单一的新城区。 推动经济发展向多功能的“生产、服务、
杭州未来科技城
消费” 多点支撑的城市型经济转型。
产城融合 杭州未来科技城
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结合,采用组团式发展,形成 明显的产业聚集和比较清晰的城市空间结构; 产业与配套结合紧密,形成高效的空间结构。
发展策略
策略三:建立产业集聚新平台
现状产业分析
合肥市产业发展现状
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490亿元; 主导产业: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制造、食品及农副 产品加工、新型平板显示和新能源及光伏等六大产业。

六安城市总体规划

六安城市总体规划

六安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一)、城镇体系规划1、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六安市行政辖区,即五县、两区以及六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叶集改革发展试验区,总面积17976平方公里。

2、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水平近期(2005年)达26%,城镇人口150万;中期(2010年)达35%,城镇人口192万;远期(2020年)达50%,城镇人口305万。

3、人口控制规模由于六安是劳务输出大市,按照异地城镇化,综合增长法,趋势外推法预测,六安市域的常住人口为:近期(2005年)580万人;中期(2010年)590万人;远期(2020年)660万人。

4、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规划形成“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镇-重点镇-一般镇”的四级城镇等级体系。

城镇的规模结构规划分为50万人以上、20-50万人、10-20万人、5-10万人、2-5万人和2万人以下6个层次。

重点城镇人口规模:六安城市60万人;舒城县城20万人;寿县县城25万人;霍邱县城25万人;霍山县城15万人;金寨县城15万人;叶集镇15万人。

5、城镇空间结构城镇空间结构规划重点解决与周边城市的关系以及区内空间点轴系统组织。

规划城市点轴系统的组织为:一个主要集聚区(中心城市集聚区),五个次要集聚区(寿春-正阳集聚区、梅山-叶集-姚李集聚区、舒城-龙河-杭埠集聚区、霍山-佛子岭-与儿街集聚区、霍邱-马店集聚区),以中心集聚区为核心,以312国道,宁西高速公路,宁西铁路为横轴,203省道和南部的105国道为纵轴构建十字形主轴线,并通过环状联络线加强外围集聚区和主要城镇的联系。

实现城乡协调有序发展。

6、城镇体系发展模式本次规划综合集中的点轴式和分散的均衡式发展两种模式的特点,针对六安市城镇发展的早期向心集聚的现状特征,采取兼有集中和分散特征的多中心集聚发展模式,把集聚区作为促进区域发展的增长中心。

(二)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1、规划区范围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规划区范围为:东市街道、中市街道、三里桥街道、鼓楼街道、南市街道、西市街道、北市街道、小华山街道等8个城区街道,平桥乡、九里沟乡、望城岗乡、三十铺镇、城北乡、城南镇、苏埠镇等7个乡镇和横排头风景区,总面积约为560km2。

六安市城市绿线规划

六安市城市绿线规划
公园面积公园56.88以生态、游憩、防灾为主题,2
3
4
5
6
7九墩塘公园
(含大别山烈士纪念园)
滨河公园
淠河滨水公园
窑岗嘴大桥桥头公园
月亮岛城市风景公园
凤凰桥公园11.76以大别山烈士纪念活动为题
13.62
79.37
22.98
97.98
74.56
47.76以市民休闲娱乐与滨水观光为主题以滨水生态休闲为主题
65中心城区专类公园规划一览表总面积公园面积序号类型数量公园名称公园特色hm2hm2以儿童游乐探险科普教育新城儿童公园2612为主题18儿童135117庐江儿童公园98以儿童游憩娱乐为主题公园皖西路儿童公以儿童水上游乐科普观赏为2107园主题以皋陶墓遗址保护和文化展示皋陶文化陵园2471为主题东古城遗址公以汉代东古城遗址保护和文化5877风景园展示为主题12824西古城遗址公以西古城遗址保护和文化展示696公园园为主题北塔公园254以保护文化展示游憩为主题以保护文化展示游憩观赏南塔公园296为主题东城都遗址公皋城广场其他开发区政务中121472695以市民休闲观赏集散为主题心广场公园七里桥体育综以水上运动拓展运动健身运860718合公园动为主题八带状公园规划带状公园是指沿城市道路水系等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狭长形公园绿地
12梅山公园36.23
2、区域性综合公园规划
规划区域性综合公园共7座,总面积156.75公顷。其中:保留1座,改造
1座,规划新建5座(详见表6-3)。
表6-3中心城区区域性综合公园规划一览表
序号公园名称公园面积(hm2)公园性质备注1水上公园14.63以水上活
动、市民休闲为主题保留2人民公园5.86以市民休闲、健身活动为主题改造3长安公园1 1 .98以市民健身、游乐为主题新建4新安公园37.45以市民游憩、休 闲为主题新建5淠河干渠滨河公园21.4以游憩、滨水活动为主题新建6滨河西 路公园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城镇园林绿化提升行动的实施意见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城镇园林绿化提升行动的实施意见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城镇园林绿化提升行动的实施意见【法规类别】植树造林与绿化【发文字号】六政办[2014]25号【发布部门】六安市政府【发布日期】2014.06.16【实施日期】2014.06.16【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城镇园林绿化提升行动的实施意见(六政办〔2014〕25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试验区、示范园区管委,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为加快六安市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步伐,切实搞好城镇园林绿化工作,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城镇园林绿化提升行动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14〕4号)要求,经市政府同意,提出以下实施意见:一、总体要求按照“弘扬红色精神,致力绿色发展”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大力实施城镇园林绿化提升行动,把六安打造成为安徽省优质的水源地,华东地区生态后花园,革命老区转型发展的示范区和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

各县区在城镇园林绿化规划建设中,必须按照安徽省《实施意见》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彰显特色;量力而行,绿色惠民;分类指导,统筹推进”。

要注重培育和塑造本地的文化和生态景观风貌,避免生搬硬套,千城一面。

二、主要目标到2017年,六安市中心城区新增园林绿地面积880公顷以上,改造提升170公顷以上,新增街头绿地40个;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3% 以上,绿化覆盖率达38%以上,人均公园绿化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

市辖各县区新增园林绿地面积947公顷以上,改造提升330公顷以上,绿地率达到31%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以上,重点镇建成区绿地率达到25%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6平方米以上。

到2020年,全市园林绿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生态和人居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城镇建设与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相得益彰,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园林县城和园林城镇,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取得实效。

新时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的实践探索——以金安区高杭村整村推进项目为例

新时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的实践探索——以金安区高杭村整村推进项目为例

新时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的实践探索——以金安区高杭村整村推进项目为例发布时间:2022-11-16T07:35:12.376Z 来源:《城镇建设》2022年6月第13期作者: .胡君杨[导读] 新时代背景下,需要将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胡君杨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37000摘要:新时代背景下,需要将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助推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与竞争力。

本文以孙岗镇高杭村整村推进项目为例,对项目实施思路、方法和效益进行分析,探索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可持续发展国土空间格局。

关键词:新时期国土综合整治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引言:国土空间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在空间和时间上作出的安排,是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落实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

国土综合整治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是履行自然资源部门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平台和抓手。

国土综合整治是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为前提,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以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治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等为主要内容,将山水林田湖草等全要素作为对象,以保护耕地、集约节约用地、改善生态环境为核心目标的土地整治模式。

近年来,金安区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自然资源禀赋特点,推动现有空间规划的衔接协同,探索国土综合整治与多要素融合,将高杭村整村推进工作作为吹响乡村振兴号角的重要切入点,按照“规划引领、统筹推进、建管并举、综合治理”十六字方针,以重点打造、典型带动、整村推进、全力创建的举措建设高杭新型社区示范点,让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幸福,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1、项目区概况高杭村位于孙岗镇东北部,北于椿树镇高岗村接界,东于肥西金牛乡接壤,南于本镇昭庆村接界,西于本镇松墩村接界,属江淮分水岭丘岗地区。

浅析六安市东部新城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设规划

浅析六安市东部新城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设规划

浅析六安市东部新城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设规划六安市东部新城倡导以水为载体的城市建设新模式,将水融入城市,通过对水系的梳理和整治,提高防洪排涝能力、改善水生态环境,构建安全、生态、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健康河流水系,打造“全国生态水利建设示范区”。

根据现状和规划水系的功能分析,提出“分区优化,雨洪调蓄,环形连通,河湖分离”的规划思路,供同类工程借鉴。

标签: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六安市东部新城1、前言六安市位于安徽省西部,是大别山地区的商贸流通及旅游服务中心,省会经济圈副中心城市,安徽省加工制造业配套基地之一。

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60km2,人口约60万人。

经多年发展建设,六安市城市面貌、区域经济环境、对外交通条件和自身实力有了很大改善。

随着国家提出进一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促进“泛长三角经济圈”建设的相关举措,以及安徽省“合肥经济圈”的构建,六安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六安市在第三次党代会上以科学发展观及生态文明建设为出发点,提出“东部新城”的宏伟设想。

六安市东部新城位于市区以东,距市区20km,规划面积315km2,规划人口规模45万人。

2、东部新城水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东部新城地处江淮之间北部,属亚热带北部边缘的东亚季风气候,多年平均年降雨量1100mm,四季分明,雨量适中,但时空分布不均。

规划区内水系主要包括:小(1)型水库2座,小(2)型水库6座,淠史杭灌区灌溉渠道5条,天然河道3条、排水沟2条,此外,区域内散布着小沟渠100余公里,塘坝400多口。

区域水系复杂,天然河流、人工渠道纵横交错,地形上岗冲相间,起伏多变,洪涝灾害频繁,长期以来未进行统一规划治理。

天然河道狭窄、行洪能力不足;灌溉渠道淤积严重,部分堤防断面、高程不足,存在渗漏、管涌等险情;渠系建筑物老化失修,防汛管理设施欠缺;区域排涝标准低,排涝能力不足;建成区生产生活废污水未经处理直排河道,造成河流水体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区域生态状况较好,但景观效果单一,随着开发建设,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可避免。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安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方案的通知-六政办〔2016〕12号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安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方案的通知-六政办〔2016〕12号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安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方案的通知正文:----------------------------------------------------------------------------------------------------------------------------------------------------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安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方案的通知六政办〔2016〕12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示范园区管委,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六安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16年5月3日六安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25号)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14〕32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制订以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市农村居民住房、饮水和出行等基本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等基本得到治理,人居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便捷;传统村落得到有效保护,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宜居村庄、特色景观旅游名村。

(二)基本原则1.政府主导、群众主体。

各县区要统筹协调,把科学编制规划作为前提,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组织农民群众全过程积极参与,主动投身到美好家园的建设中,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融入,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各县区要充分尊重当地乡情、村情,根据各村的资源禀赋、风俗传统等方面差异,实施有针对性的“一村一策”建设方法,坚持分类指导、分类实施。

根据平原、山区、丘陵、城郊实际,因地制宜,保持皖西乡村风情和田园风光,注意保护农村优秀传统文化。

要突出以人为本、注重生态建设,突出地域特色。

六安市基础资料汇编

六安市基础资料汇编

第一部分:六安市城市基础资料第一章概述1.1六安市城市性质六安市是大别山地区的商贸流通及旅游服务中心,省会经济圈副中心城市,全国陆路交通枢纽,安徽省加工制造业配套基地之一,六安市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六安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方案中,六安的城市性质被确定为:“六安市区政治、经济、文教中心;皖西地区的商贸流通中心和旅游服务中心;远期成为安徽省的加工工业基地之一。

”《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方案中,六安市的城市性质为:“大别山北麓中心城市,安徽省省会经济圈副中心城市,区域交通枢纽,安徽省加工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具有滨水园林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1.2六安市总体概况六安市别名“皋城”,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俗称“皖西”,东与省会合肥市相连,南与安庆市接壤,西与河南省信阳市毗邻,北接淮南市、阜阳市。

市境位于皖西腹地,地形以岗地和淠河冲积平原为主,淠河侧城而过,淠河总干渠流经市区中部。

值得一提的是六安市的最高学府—皖西学院,它的名称就是取自六安市的地理位置。

六安市面积为17976平方公里,现辖金安、裕安两区和寿县、霍邱、金寨、霍山、舒城五县,以及省级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叶集改革发展试验区。

六安生态环境优越,荣膺“国家级园林城市”、“国家级生1态示范区”、“中国水环境治理优秀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等称号。

霍山、金寨、舒城三县先后被国家环保总局确定为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其中霍山为中西部首个国家级生态县。

境内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总数位居全省第一,其中霍山县还是目前全国唯一拥有4个以上地理标志产品的县。

1.3六安市行政区划1.3.1 金安区金安区位于六安市东部,东倚省会合肥,为六安市主城区,是六安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面积1654平方公里,总人口87万,辖22个乡镇街。

1.3.2 裕安区裕安源自六安古县,是1999年12月随六安地区撤地设市后成立的新区,位于安徽省中西部,大别山北麓,六安市区以西,东接金安,北接寿县,南接霍山、金寨,距省会合肥70公里。

六安市城市景观生态建设探讨

六安市城市景观生态建设探讨
关键 词 : 市景观 I 城 生态建设 I 六安市 中圈分类号 : 9 4 24 3 TU 8 . 5 . 文 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9 9 3 (0 6 0 -0 0 -0 1 0 - 7 5 2 0 }2 1 8 3
近年来,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城市在社会一经济一自 然系统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关于城市景观生态建设与城市景 观生态理论的研究和探讨 , 无论对景观生态学本身, 还是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一地关系的协调, 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 试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 利用其原理和方法, 对六安市的景观生态建设问题加以探讨 。 1 城市量观的含义和特征 关于城市景观的定义, 很多学者有不同的理解, 笔者认为这可能与研究者本身的知识背景和研究领域等方面有很大的关系, 对生态学家、 建筑学家、 艺术家以及城市规划学者等来说, 他们都有一个 自己的看法 , 以在城市景观的研究方面也体现出不同 所 的特色。梅晓丹[认为城市景观是指城市地域内的景物或景象, 1 ] 这个说法略显笼统 , 有的学者提出城市景观大致由 2 个主要类 型的景观要素组成 , 即街道和市区, 并零星分布有公园或其他不常见的景观特征[ 。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 2 ] 农业景观不同的是, 它是在一定区域内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高密度人群、 人工建筑体的集合 , 由人类凭借其强大的经济与技术能力而 是 建设起来的人造景观。笔者认为从更广义上说城市景观也应该包括一些 自 然景观, 但这些 自 然景观是被人类强烈或者一定程度 上的干扰过了。 城市景观在区域尺度上, 一般作为斑块来研究, 其镶嵌、 分布格局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和规律性。在较小尺度上, 城市可视为 个景观单元, 其内部不同规模、 性质的部分。 构成了此单元的景观结构要素一一斑块、 廊道、 基质等。城市景观中的斑块, 主要 是指不同功能分区之间呈连续岛状镶嵌分布的格局, 如城市中的植物园、 公园、 街头绿地等。城市廊道是以交通为 目的的公路、 街道网络, 铁路、 河渠也属于廊道 , 但河渠两侧常有公路相伴, 共同形成带状廊道。城市基质是由人工建造的街道和街区所构成, 不同功能、 性质和外貌的建筑物成为城市的主题背景, 交通网络贯穿其间, 既把它们分割开 , 又把它们联系起来。 城市景观具有人类主导性、 生态脆弱性和景观破碎性 3 大特点 , 城市景观的斑块、 廊道和基质等结构成分和组成要索都具有 显著特点【 。李秀珍 等把景观整体、 3 ] ] 景观结构成分和景观格局、 景观功能等多个方面联系起来 , 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 开展城市景观生态研究。而城市景观异质性在维持城市结构和功能的可持续性方面, 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城市景观生态研究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安市生态建设规划编写总顾问倪发科马成泽编委会主任汤林祥编委会副主任陈鹏张祥安杨光祥王伟王赟编委会委员王翔韩延权王庆和杨炳兴黄应松程德安吴力平刘明忠黄朝香徐应宏涂红松李琴李恩才张作仿黄胜林丁胜奇杨书林查克汪廷华郭希胜杨敬东方厚奇汪东丁玉玲王金良周银平钱霞荣编写组负责人程德安冯克金夏纪敏主要编写人员马永富李修俊黄润刘建国李乃炜刘晓升曹恒涛钱大兴姚长荣胡尘柳传明邓彪闻勇陈久顺协编单位市委宣传部团市委市妇联市政府法制办市发改委市经委市建委市农委市计生委市林业局市水利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文化局市财政局市监察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环保局市旅游局市统计局皖西学院淠史杭总局市气象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金寨县水利局制图聂焱目录前言 1 第一章总则 2 1.1规划背景 2 1.2生态市的内涵 3 1.3生态市建设的主要任务3 1.4规划目的4 1.5规划编制依据及参考文件 4 1.6规划的范围、时段和重点领域 5 第二章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概况7 2.1 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7 2.2自然生态条件7 2.3社会经济发展状况9 2.4生态环境质量现状11 2.5发展条件分析13 第三章生态市建设的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15 3.1指导思想15 3.2生态市建设的基本原则153.3规划目标16 第四章生态功能区划194.1生态功能区划19 4.2生态功能分区21 第五章生态经济建设295.1生态经济发展思路及产业布局29 5.2生态农业建设规划31 5.3生态林业建设规划37 5.4生态工业建设规划41 5.5生态旅游业建设规划49 第六章生态环境建设566.1生态环境系统现状分析56 6.2生态建设规划58 6.3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61 6.4农村环境保护62 6.5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66 6.6工业污染防治69 6.7噪声、电磁辐射和放射性环境管理70 6.8农业面源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70 6.9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70 6.10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71 第七章城乡生态人居环境建设727.1六安城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72 7.2生态城镇体系划分80 7.3生态城镇建设80 7.4农村生态家园建设84 第八章生态文化建设868.1生态文化背景与现状分析86 8.2生态文化理念与建设目标87 8.3主要建设内容和措施87 第九章生态科技服务体系建设909.1现状分析90 9.2规划指导思想和目标90 9.3 生态技术体系的建立92 9.4生态产品认证机制的建立92 9.5生态科学技术能力建设93 第十章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95 10.1可持续发展能力架构95 10.2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步骤与目标97 10.3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战略措施98 第十章重点工程99 11.1重点工程建设99 11.2投资估算116 11.3效益分析117 第十二章规划实施保障体系121 12.1政策法规体系121 12.2组织与管理体系122 12.3教育培训体系123 12.4资金筹措与投资保障体系124 12.5实施手段与技术体系125 12.6决策支持信息系统体系126 附图1、六安市行政区划图2、六安市森林资源现状分布图3、六安市土地利用现状图4、六安市水系分布图5、六安市气候区划图6、六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7、六安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图8、六安市生态功能区划图9、六安市林业发展规划图前言省委、省政府提出坚持用近二十年的时间建成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态省区,是我省新世纪初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重大举措,是加快发展、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宏伟工程。

六安市作为人口大市、农业大市、生态屏障,建设生态市是安徽生态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遵照省政府皖政[2004]14号文通知的要求,市政府组织编制了六安生态市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经规定的程序审议批准后正式颁布实施。

规划以安徽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安徽生态省建设行业实施意见和市县规划编制指导细则为指导,从本市实际出发,重点提出了生态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及主要措施,勾划了全市可持续发展蓝图,是组织实施全市生态建设纲领性文件,是县区和部门编制生态建设规划和实施意见的依据。

随着生态市建设的推进,市政府将根据情况的变化发展对规划进行适时调整、补充和完善。

第一章总则1.1规划背景21世纪是人与自然开始走向协调与和谐的世纪,“环境与发展”已成为各国关注的时代主题,健康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

当今环境问题是举世瞩目的热点问题,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成为了各国人民的共识。

这种在共同生存基础上构筑起来的生态经济、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是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的基础和前奏。

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确立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宏观框架。

接着各行业、各部门均结合自身特点,按照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原则,研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运作方式和系统构建问题。

作为响应,1995年,当时的国家环保局经过充分调查研究,提出了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不同类型的地区进行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

经过几年的实践和经验总结,以省、市、县行政区域为范围开展的生态省(市、县)建设活动在全国陆续展开。

2003年,安徽省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编制了安徽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提出了生态省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保障措施和近五年的实施计划。

这是指导生态省建设的重要文件,是地区、行业和部门编制生态建设规划与实施意见的依据。

六安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决定开展生态市建设。

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生态市的建设过程是逐步走向生态文明的历史过程,是适应世界“科技创新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规律的最佳体现。

生态市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创建活动必将使我市可持续发展步入一个更高、更新的阶段,更有力地促进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这是六安市主动融入国际潮流,加快发展先进生产力,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转变,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后代人发展提供良好基础的根本之举。

六安开展生态市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是发挥资源优势、构筑发展新平台、树立发展新形象的最佳选择;其次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强大动力;第三是加快发展、生态立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第四是落实依法治国的一项举措。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经济活动必须依法办事,通过建设生态市活动,提高人们的法制意识、标准意识,从而提高社会的文明水平。

第五是由于六安市的生态区位比较特殊,建设生态市将进一步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从而为皖西皖中地区建立起生态屏障,并减轻淮河、巢湖洪涝灾害和水污染,对确保淠史杭水利工程安全和保护合肥等大中城市水源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2生态市的内涵生态市基本内涵就是以社会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运用生态学原理、系统工程方法和循环经济理念,以最小的经济社会成本和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并以最小的经济社会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既不为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为单纯保护而放弃发展。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把六安建设成为生态经济比较发达、生态环境优美、生态人居宜人、生态文化繁荣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城市。

生态市的主要标志是生态环境良好并不断趋向更高水平的平衡,环境污染基本消除,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社会经济加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文化有长足发展;城市、乡村环境整洁优美,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1.3生态市建设的主要任务生态市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实施生态化的空间约束战略,保护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平台;以生态经济建设为导向,构筑健康快速发展的经济增长体系;转变传统发展观念,营造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社会形态,同时建立稳定可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保障体系。

具体来说就是建立五大体系(1)建立以循环经济为核心、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2)建立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体系;(3)建立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体系;(4)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态文化体系;(5)建立稳定可靠的能力保障体系; 1.4规划目的生态市建设规划的目的就是建成生态市。

它是由市政府制定的一项综合发展规划,是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融合的战略性规划,具有高度的综合性与指导性。

其贯彻实施需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其它各项专门规划相互协调、相互渗透,并通过政府各部门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年度计划和其它规划中予以落实。

同时,坚持因地制宜与分步实施原则,创造性地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对六安市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1.5规划编制依据及参考文件(1)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1994年KQJKY;(2)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国发[1998]36号);(3)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发[2000]38号);(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环发[2003]91号)(5)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环办[2004]109号);(6)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的通知(皖政[2004]14号);(7)安徽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8)安徽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安徽生态省建设行业实施意见和市县规划编制指导细则(9)国家、省相关资源环境法律法规;(10)安徽省生态功能区划;(11)安徽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12)六安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2001年六安市环境保护局编制);(13)六安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14)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

1.6规划的范围、时段和重点领域1.6.1规划范围六安市行政区域范围,总面积17976km2。

1.6.2规划时段根据国家对生态市建设期的要求与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六安市实际,本规划以2003年为基准年,规划阶段如下第一阶段2004年-2009年,启动和初步建设阶段;第二阶段2010年-2015年,推进和发展阶段;第三阶段2016年-2020年,全面提高阶段。

1.6.3规划重点领域 1.6.3.1实施生态化的空间约束战略,保护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平台根据全市生态环境现状特征和演替趋势,以保护、恢复和建设市域生态系统基本功能为目标,进行生态经济功能分区,全面实施生态化的空间约束战略。

(1)合理规定土地利用,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用地布局,约束土地开发强度;(2)科学规划与建设市域景观生态系统,调整、完善生态环境格局和生态功能区;(3)建立自然资源有效保育与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4)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城乡生态环境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