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分类特点
各级生活圈居住区指标和居住街坊指标
各级生活圈居住区指标和居住街坊指标
(最新版)
目录
1.居住区指标的定义和分类
2.居住街坊指标的定义和分类
3.各级生活圈居住区指标的特点
4.居住街坊指标在各级生活圈中的应用
5.居住街坊指标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正文
一、居住区指标的定义和分类
居住区指标是对城市居民生活居住环境进行评估和规划的重要依据。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居住区指标可分为多种类型,如按照居民收入水平、房屋类型、交通便捷程度等进行分类。
二、居住街坊指标的定义和分类
居住街坊指标是衡量城市居民生活居住区质量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居民收入水平、房屋类型、居住密度、交通便捷程度、配套设施等方面。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居住街坊指标可分为多种类型,如按照居民收入水平、房屋类型、交通便捷程度等进行分类。
三、各级生活圈居住区指标的特点
各级生活圈居住区指标是根据不同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
需求制定的,其主要特点是指标的数值随着城市级别的提高而逐渐增加,如一线城市的居住区指标数值通常要高于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
四、居住街坊指标在各级生活圈中的应用
居住街坊指标在各级生活圈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可用于衡量居民生活
居住区的质量,也可用于评估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同时,居住街坊指标还可用于城市规划和设计,如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应根据居住街坊指标的数值确定居民生活居住区的规模和布局。
五、居住街坊指标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居住街坊指标对居民生活的影响非常大,良好的居住街坊指标可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如居民收入水平高、房屋类型好、居住密度低、交通便捷程度高等,居民的生活质量就高。
住宅小区分类及小区景观分类 (修改版)
2 中式古典风格
3
以中国古典建筑和园林风格为主,注重意境和自然情趣。这类小区通常以亭台楼阁、假山、水池等中 式元素为主,营造出古朴、雅致、宁静的氛围
2 地中海风格
4
以地中海海岛地区的建筑和园林风格为主,注重自然色彩和自由形态。这类小区通常以蓝白色彩、海 浪、沙滩等元素为主,营造出清新、自然、明快的氛围
江景房/海景房小区:位于江河或海边的住宅小区,拥有美丽的江景或海景资 源。这类小区通常注重与自然景观的融合,提供良好的视野和休闲空间
山景房/森林房小区:位于山区或森林周边的住宅小区,拥有优美的山景或森林景 观。这类小区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提供清新的空气和宜人的居住环境
公园房小区:位于城市公园或大型绿地区周边的住宅小区,拥有良好的绿色环境和 生态景观。这类小区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提供丰富的户外活动和休闲空间
按是否亲水分类 亲水性是指小区是否与水体(如江河、湖泊、溪流等) 相邻或相接:从而形成亲水性的景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小区亲水性分类
亲水性小区:与水体相邻或相接的小区,可以营造出滨水特色的景观效果。这 类小区通常拥有优美的水景和滨水活动空间,为居民提供与水亲密接触的机会
非亲水性小区:不与水体相邻或相接的小区,需要通过设计手法营造出亲水的 感受。这类小区通常通过人工水景、仿水纹路的铺装等手法来模拟滨水景观的 效果,让居民感受到水的存在和滨水的氛围
交互式水景 :与居民互 动的水景, 为居民提供 有趣的居住 环境
按灯光类型:分类 灯光是小区景观中重要的元素之一它不仅可以增加小区的安全 性还可以营造不同的氛围和效果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小区灯光类型分类
基础照明:为小区提供基本的夜间照明,如路灯和草坪灯。这种灯光强调照明的基本 功能,保证居民夜间活动的安全
居住区名词解释
场所:指特定的人或事占有的环境的特定部分。
特征是具有识别性的基本条件之一社区发展原则: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建设社区文明与发展社区文化,建立完善的与管理机制。
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是社区发展原则的核心内容。
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的需要,以及对这些基本生活条件的保障需要和人身安全、劳动、就业保障等的需要。
爱与归属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人的心理需要,包括对社会交往、社会地位、宗教信仰、文化传统、道德规范等的需要与认可。
自我实现的需求:人高层次的发展需求,包括对生存的价值、生活的意义、自我的满足.个人的风格。
生态优化原则:通过新技术、新产品、充分利用和营造生态环境,改善住宅区及其周围的小气候共享社区原则: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全体居民对住宅区的财富的公平共享,包括共享设施,共享服务,共享景象,公平参与共享:要求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在设施选择上注意类型,项目、标准和消费费用的大众化,在设施布局上注意均衡性与选择性,在服务方式与管理机制上注意整体性与到位程度,以直接面向住宅区自身的居住对象。
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是住宅区全体居民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的保证机制和重要过程。
公众参与包括1)居民参与社区管理 2)社区发展决策3)社会后续建设4)社区信息交流居住区: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想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
它由若干个居住小区或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
居住小区: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河流等)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设有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础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
它由若干居住组团组成,是构成居住区的一个单位。
居住组团: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不为小区道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和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
住宅街坊:住宅街坊是由城市道路或居住区道路划分,用地大小不定,无固定规模的住宅建设地块。
居住区的概念、组织构成
无障碍设计
注重居住区的无障碍设计, 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 群体提供便利。
社区服务
提供便捷的社区服务,如 家政、医疗、教育等,提 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社区文化
文化活动
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 活动,如文艺演出、讲座、 展览等,促进居民之间的 交流与互动。
社区认同感
培养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 和归属感,增强社区凝聚 力。
历史与发展
历史
居住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 史过程,从古代的里坊制到现代的城 市规划,居住区的形态和功能不断演 变。
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居民生活水 平的提高,居住区的建设和发展越来 越受到重视,居住区的规划设计理念 和建设标准也不断更新和提高。
类型与特点
类型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居住区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按规 模可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居住区;按功能可分为住宅区、 商住区等。
特点
不同类型的居住区具有不同的特点,如大型居住区规模大、 功能齐全,而小型居住区则更加紧凑、灵活。此外,不同地 区的居住区还具有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背景等特点。
02
居住区的组织构成
住宅建筑
住宅建筑是居住区的基本构成单元, 包括公寓、别墅、联排住宅等多种形 式。
住宅建筑的布局应充分考虑日照、通 风和隐私等因素,以提高居住舒适度。
住宅建筑设计应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 包括卧室、厨房、卫生间等基本功能 空间。
公共设施
公共设施是居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教育、 医疗、商业、文化娱乐等设施。
公共设施的规划应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提 高居住区的综合服务水平。
公共设施的分布应均衡,方便居民使用,同时避 免对居住环境造成干扰。
绿化景观
居住区空间规划现状、特点、发展趋势
1.目前房地产发展影响下的居住区空间规划现状及特点居住区作为城市的一大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城市中的归宿,其规划设计成为房地产开发商十分重要重视的对象之一。
随着人们追求方向的转变,居住区规划设计也开始从单一的满足人们室内居住生活的室内空间设计转向为对室内外空间环境的综合塑造。
在这十年来,居住区空间规划成了各大地产在居住区规划建设中主要的研究对象。
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已有多个地产,以其在居住区空间规划设计的独特理论和品牌屹立不倒,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如万科地产、杭州绿城地产、广州星河湾地产、龙湖地产、恒大地产等。
我国房地产影响下的居住区空间规划现状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建筑布局划分的空间现代住区中,以建筑布局划分的空间是居住区中空间规划的基本形式,主要分为行列式、周边式、混合式、点群式、和自由式五种基本形式。
行列式——是指单元住宅成联排式,按一定的朝向和合理间距成行布置的形式。
这是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常用的空间布局形式,形成线性或者规则式几何空间,并可以通过单元的错落变化来丰富空间形态。
周边式——是指建筑沿道路周边或以建筑群围合成庭院的布置形式,常形成小区游园空间或者是组团空间,成规则式、自由式等多种形式。
混合式——是指采用以上两种基本形式的结合或变形的组合形式,集合几种空间的优点,达到空间层次的丰富变化。
点群式——是指点式建筑自成组团或围绕建筑组团中心的形式,这种布局比较自由,形成的空间形态也比较自然。
自由式——是指布局受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影响,灵活布置的形式,空间尺度会根据地形的变化而不同,形成完全融于自然之中的空间形态。
1.2新规划理念划分的空间1.“高密度住区”理念里的空间近年来我国建设事业发展迅猛,各种类型建筑如春笋般生长,并向着城市的边缘扩张,城市土地资源匮乏。
而居住区规划建设也是市场的需求,为解决这种矛盾,一些地产商提出了“高密度住区”的理念。
根据“高密度住区”的概念,可以适当提高建筑的密度,采取群房与塔楼连接处大面积屋顶作架空花园,增加居住区的绿化率和景观空间,在有限的住区规模内提供了社区内部更多的休闲活动空间(如图1-1——温岭滨海万通花园鸟瞰图)。
圈层式城市空间结构特点
圈层式城市空间结构特点圈层式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内不同功能区域在空间上形成一层一层的重叠,从而构成了一种特定的城市空间结构。
它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一种重要形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功能分区明确:圈层式城市空间结构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如商业中心、居住区、工业区、行政区等,每个功能区域拥有不同的功能和定位。
这种明确的功能分区有助于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益。
2.空间层次分明:圈层式城市空间结构中的各功能区域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感。
通常,商业中心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居住区和公共设施则分布在商业中心周围,而工业区则位于城市的边缘区域。
这种分层的结构有助于降低城市的交通拥堵,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3.交通便捷性高:圈层式城市空间结构通常建立在交通便捷的基础之上。
商业中心和居住区域通常位于交通干线或交通枢纽附近,方便居民和商业活动的出行。
同时,相邻的功能区域之间也会建设便捷的交通设施,如地铁、公交等,以便于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互联互通。
4.人口密度不均衡:圈层式城市空间结构中不同功能区域的人口密度通常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
商业中心和居住区域的人口密度较高,而工业区和边缘区域的人口密度较低。
这是由于商业中心和居住区域相对于其他功能区域更具吸引力,吸引了更多的人口聚集。
5.土地利用效率高:圈层式城市空间结构通过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实现了土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商业中心和居住区域位于城市的核心地带,通过垂直建设,使得土地利用效率得到了最大化的提升。
而工业区和边缘区域则通常利用相对较廉价的土地资源,以满足工业和物流需求。
6.环境质量差异大:圈层式城市空间结构中不同功能区域的环境质量存在明显的差异。
商业中心和居住区域通常受到较高水平的环境保护和改善措施的关注,享有较好的环境质量。
而工业区和边缘区域则可能面临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环境质量较差。
总之,圈层式城市空间结构是一种在现代城市发展中广泛出现的形态。
居住区分类特点
居住区分类特点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居住区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
一、按照区位的分布规律对居住区进行分类,可分为农村型居住区、城市/城镇型居住区和郊区型居住区。
1、农村型居住区特点:农村型居住区主要分布在非城市区域,多分散布置,与广袤的田野及大自然相伴,空气质量和环境清洁度相对较高,但由于污染治理系统不健全,生态环境质量易受破坏。
农村型居住区文明等级相对较低,是城市型居住区的祖先。
农村型居住区类型比城市型居住区更丰富,地域差异较大,形成了文化的多元性。
农村型居住区的形成多半是伴随时间流转的渐次累积,文化的生长与融合也由此获得一种从容与和缓,是缓慢生活形态的直接呈现。
其空间肌理与住屋形态表现出和谐、统一下的多样与有机,常具有整体涌现的景观之美。
其建筑多为低层,建筑材料常就地取材,与当地的自然环境高度整合。
农村型居住区与城市发展的关系错综复杂。
2、城市/城镇型居住区通常蔓延成片,总体数量少,但实际人口多,且呈上升趋势。
城市型居住区受城市中心的辐射影响,并反作用于后者,其建筑密度和建设强度常和其围绕的城市中心的等级呈正比关系。
且越是功能复合的城市中心周边的居住区其社会与文化内涵越丰富多样。
古代的文化规模与生活方式虽然较为单一,住宅面貌却因房主的不同而呈现出总体统一的个体差异,而当代生活虽比较多样,但很多住宅的个体差异几乎削减到了极限。
城市型居住区土地利用强度很高,与人口的高密度相互影响,形成具有巨大消耗力与生产力的市场,与产业化的城市历程相辅相成。
与自然隔离,环境质量相对较低。
人口组成、社会结构、社区关系与文化背景等方面更复杂3.郊区型居住区一部分是以前的农村型居住区对城市进行相对位移的结果,另一部分是从城市中扩张出来的。
多分布于乡村与城市之间,自然环境优越,对车行道路系统有强烈的依赖。
土地使用强度较低,居住建筑以联排和独立别墅为主,还有低层为主的花园洋房或较低密度的多层住宅,高层相对较少,分布自由。
一般用地规模较大,功能组成较为纯粹,主要为居住建筑。
小区规划: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
小区规划: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一、居住区的性质与规模:建国以来,我国居住形态从初期由于缺乏经验而借鉴西方邻里单位,学习苏联街坊的布置,直到小区规划理论的出现并传入我国被广泛地采用及积极发展的今天,总结这段走过的道路,有必要给小区下个定义。
白德懋在《小区规划与居住区环境设计》一书中,将居住区划分为三级:居住区、小区和住宅组团。
1、居住区:居住区是指城市主要道路所包围的独立生活居住地段。
在居住区内设有比较完整的日常性和经常性的生活服务设施,这些设施能满足居民的基本物质和文化生活要求。
因此它的规模一般为1万至1。
5万户,3-5万人,相当于一个城市街道办事处管辖的范围。
居住区下可划分若干小区,也可不划分小区,而由若干住宅组团组成。
2、居住小区:简称小区,有别于工业或其他小区。
小区应是居住区道路(也可是城市一般道路)所包围的日常性生活居住单位。
小区内设有日常性的生活服务设施,以满足日常生活必须;但经常性的设施,如规模较大的邮局,购物超市、医院等还得去小区外解决。
它的规模约2-3千户,1万人左右。
小区下可划分若干住宅组团,或视具体情况不分组团。
3、住宅组团:是居住区的基本居住单位,由若干栋住宅组成。
其规模相当于一个居民委员会(或里弄委员会),300-700户,1000至2500人。
住宅组团内可设一些直接与居民日常生活有关的,如小百货、烟杂店、卫生站和自行车存放处等微型服务设施。
一般不设幼儿园、百货商店等公共设施,以免把嘈杂的人流、车流和噪音带进来而影响居住环境。
所以称之为住宅组团,以表示它的单纯居住性质。
二、居住区景观的构成:景观的使用几乎渗透到了居住区环境的各个角落,在景观设计中如何对这些设计元素进行综合取舍合理配置乃是景观设计的要点。
1、绿化:居住区绿化设计最早发展于西方发达国家,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工业的迅猛发展,破坏了生态环境,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迫使相关国家开始重视环境设计。
70年代,日本率先制定了改善居住环境的方针政策,提出了居住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舒适、优美、安全、卫生、方便。
商朝的都市与城市规划商代城市的布局与建设特点
商朝的都市与城市规划商代城市的布局与建设特点商朝的都市与城市规划商代城市的布局与建设特点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的都市与城市规划展示了独特的特点和风貌。
本文将探讨商朝都市与城市规划的布局与建设特点。
在商代,城市规划体现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特征,也显示了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
一、商朝的城市布局商代城市的布局主要分为两类,即中心性城市和分散性城市。
中心性城市是当时都城的核心,也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而分散性城市则是相对独立的城市,主要起着地方行政和经济中心的作用。
中心性城市的布局多呈方形或长方形,周围有城墙保护。
城市中心多设有宫殿、庙宇和仓库等重要建筑,而周围则是贵族和官员的住所。
城市中心一般由4至5条东西向和南北向的主要街道交叉组成,形成了网状交通网络。
城市中心的规划符合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便于统治者的管控和行政管理。
分散性城市则更为松散,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周围也有城墙保护。
这些城市主要是地方政权的行政和经济中心,比如商汤时期的四方城和湖北黄陂的宜城。
分散性城市的布局灵活,便于当地政权掌控和管理。
二、商朝的城市建设特点1. 城市的防御设施:商代的城市都有防御工事,包括城墙、城门、护城河等。
城墙一般是用土石、砖石等建造而成,以加强城市的安全。
城门是城市进出的要道,它们通常呈现出华丽的建筑风格,如商代的玄武门被广泛传颂。
2. 宫殿和寺庙:商代的城市中心多设有宫殿和寺庙,这些建筑主要为国君和祭祀之用。
宫殿通常规模宏大,建筑风格精美,如迄今为止发掘的夏王朝的王城遗址中就有宏伟的宫殿建筑。
寺庙则用于祭祀神灵和祖先,反映了商代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3. 居住区划分:商朝的城市中心多为贵族和官员的居住区,这些区域由城市中的街道和巷弄连接而成。
住宅一般是以院落的形式存在,呈现出一种封闭的格局。
同时,商朝的城市中也有商业区和手工业区,反映了商代经济的繁荣和多元化发展。
4. 市场和街道:商代的城市设有市场,商业活动日益繁荣。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标准(36 课时+思政)2023
中等职业学校《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专业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的性质《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是城市规划相关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也是整个城市规划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以城市总体规划的基本原理为重点,把规划原则和布局方法作为基础,并以城市各组成要素的规划布局作为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
它作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理论课,内容几乎涵盖了整个专业所涉及的全方位知识,在整个城市规划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专业教学的核心成分;它在课程结构纵向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加深并综合运用前期课程的知识,另一方面为后续课程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它在专业学习导向上还具有引导学生入门、深造学习的重要作用。
2.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城市规划学的基本理论和城市与区域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美学、城市地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一般掌握城市规划中的工程规划、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城市规划实施的基础知识;掌握城市空间演化及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原理;强调基本功的培养,掌握各层次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路径、方法,初步具备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的文本与图件编绘的技能。
了解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理解城市规划的实施与运行机制。
二、课时总课时36 ,(理论课时30、实践课时6 )三、学分2学分四、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城市规划研究方法与发展战略。
(2)使学生了解并初步掌握城市规划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3)能够初步掌握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树立全面正确的城市观念,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的能力。
(2)能够独立思索城市规划所考虑的各种因素。
(3)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自主学习的能力。
(4)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创新的能力。
(5)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分享、评价的学习能力。
(三)职业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1)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职业精神;(2)培养学生诚恳、虚心、勤奋好学的学习态度和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3)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公共道德、健康的心理和乐观的人生态度、遵纪守法和社会责任感;(4)培养学生树立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标准和规范意识以满足专业岗位的要求;(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创新的能力。
声环境功能区分类
声环境功能区分类声环境功能区分类主要是根据声环境的特点和用途将不同区域进行划分和分类。
声环境功能区分类的目的是为了对于不同区域的声环境进行管理和调控,以达到保护环境、提升生活质量的目标。
本文将从室内、室外和混合三个方面详细介绍声环境功能区的分类。
室内声环境功能区分类是针对于内部空间的声环境进行的划分。
根据声音的特点和使用场景可将室内声环境划分为以下几个分类:1.生活空间:如住宅、公寓、宿舍等居民生活的空间。
此类空间通常应该具有较低的噪声水平,减少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噪声干扰,让人们能够得到良好的休息和放松。
2.学习空间:如教室、图书馆、研究室等学习场所。
这些空间需要提供相对安静的环境,以便学生和研究人员能够集中注意力、学习和思考。
3.工作空间:如办公室、工厂、实验室等工作场所。
这些空间通常需要提供一定程度的隔音和降噪措施,以减少机械设备和其他人员活动产生的噪声干扰,提高工作效率和员工的舒适度。
4.娱乐空间:如影院、剧院、酒吧等娱乐场所。
这些空间需要考虑音质的问题,以提供良好的音频效果和沉浸式的娱乐体验。
5.医疗空间:如医院、诊所、实验室等医疗场所。
在这些空间中,需要使用合适的技术和设备来控制和降低噪声水平,以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1.居住区:主要是指人们居住的区域,如住宅小区、社区等。
这些区域通常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减少交通噪声或其他噪声的影响,保护居民的生活质量。
2.商业区:主要是指商业区域,如购物中心、商业街等。
在这些区域中,需要考虑商业活动产生的噪声对周围环境和居民的影响,采取隔音、降噪等措施来保护声环境。
3.工业区:主要是指工业园区、工厂、仓库等工业用地。
这些区域通常会产生较高的噪声水平,需要采取有效的降噪措施来保护周围的环境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4.娱乐区:主要是指公园、游乐场、运动场等娱乐场所。
在这些区域中,需要合理规划和布置设施,以减少噪声对周围环境和居民的影响。
5.交通区:主要是指道路、机场、火车站等交通枢纽。
居住区分级及结构形态
居住区分级及结构形态1.居住区分级根据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需要,居住区可以分为多个等级,以满足不同需求。
一、城市综合性居住区城市综合性居住区是指面积较大,内部配备完善的居住区,包含了住宅、商业、办公和公共服务等功能。
这种居住区一般位于城市中心或者新城区,以其配套设施齐全、交通便利为主要特点。
城市社区居住区是以社区为核心,以居住为主,设有文化、体育、医疗、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以满足一定面积居民基本的生活需要。
三、城市住宅区城市住宅区是以居住为主,其内部的交通、水电气等公共设施相对较差,往往要依靠所在区域的设施和城市主干道,属于城市居民的主要住宅区之一,但是其配套设施较为简单,交通相对不太方便。
城市新区居住区是为解决城市人口增长所设立的新型居住区,配套设施齐全,交通便利,居住环境优美,建设规划严格,环境友好,是一种新型城市居住发展趋势。
2.结构形态居住区结构形态是指居住区的布局、建筑风格和规划格局等,多样而独特的结构形态,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空间和生活体验。
一、园林式居住区园林式居住区是以绿化环境为主要特点的居住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突出景观绿化和社区交流功能,建筑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打造出宜居和谐的居住环境。
二、低密度居住区低密度居住区以低密度、低建筑层数为特点,采用分布式布局,建筑之间有足够的空隙,形成绿树、花草丛生的宜居居住环境。
同时,低密度居住区还强调私密性,居住环境更加安静、安全。
高密度居住区则主要指建筑密度相对较高的居住区,所占地区较小,通常是由一栋栋高楼大厦组成,但其内部配套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具有较高的居住、工作和商业价值。
集中式居住区指建筑物集中在一个区域内的居住区,而且这些建筑物一般都是相似的,采用了统一的风格设计。
这种居住区的建筑规模一般都很大,建设目的是为了集中利用土地、发挥社会效益、提高城市经济发展效益。
总之,居住区分级和结构形态的多样性都为城市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居住条件,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选择和体验多样的理想居住环境。
简述居住区的分级标准
简述居住区的分级标准English Answer:Residential Area Classification.Residential areas are classified into different tiers based on the following criteria:1. Housing Type:Single-family homes.Multi-family dwellings (apartments, condominiums, townhouses)。
Mobile homes.Other specialized types (e.g., retirement communities, student housing)。
2. Lot Size and Density:Population density per square kilometer or acre.Lot size and setback requirements.3. Land Use:Residential only.Mixed-use (residential and commercial)。
Other uses (e.g., recreation, open space)。
4. Infrastructure:Access to roads, utilities (electricity, water, gas), and other essential services.Quality of infrastructure and amenities (e.g., sidewalks, street lighting)。
5. Zoning Regulations:Building codes and restrictions on land use and development.Permitted uses, height limits, and architectural guidelines.6. Socioeconomic Factors:Median household income and property values.Educational attainment and employment rates.Accessibility to healthcare and other social services.7. Location:Proximity to urban centers, employment hubs, and transportation options.Environmental factors (e.g., air quality, noise levels,scenic views)。
不同空间结构的居住区案例分析
便于建立紧密的社区关系,促进居民间的交 流与互助。
案例一:香港公屋
背景
作为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 一,香港面临土地资源紧张的问 题,公屋计划为低收入家庭提供
住房。
特点
高层建筑,紧凑布局,公共设施齐 全,租金低廉。
效果
有效缓解了住房压力,提高了低收 入群体的生活质量。
案例二:荷兰阿姆斯特丹的高层公寓
该居住区采用绿色建筑设计和节能技 术,如太阳能利用、雨水收集和再利 用等,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案例二:德国汉堡的“汉堡之家”
“汉堡之家”是一个以环保和可 持续发展为主题的居住区,位于 德国汉堡市内,拥有现代化的建
筑设计和绿色设施。
该居住区注重能源效率和资源循 环利用,建筑外墙采用保温材料 和太阳能板,实现能源的自给自
邻里互动频繁
居民在社区内活动频繁, 有利于增进邻里关系。
案例一:北京胡同
北京胡同是典型的传 统封闭式居住区,通 常由狭窄的街道和四 合院组成。
胡同的建筑风格和空 间布局体现了传统中 国的居住文化。
胡同内石库门
上海石库门是一种具有上海特 色的传统封闭式居住建筑。
04
绿色生态居住区
特点与优势
生态环保
健康宜居
绿色生态居住区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 展,通过采用绿色建筑材料和节能技术, 降低能耗和减少环境污染。
绿色生态居住区提供优质的居住环境,注 重绿化和景观设计,有利于居民身心健康 。
高品质生活
未来发展潜力
绿色生态居住区通常配备完善的设施和服 务,如绿地、运动场所、社区服务等,提 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分析
万科城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提供了 丰富的社区设施和公共空间,促进了 居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展现了混合 居住区的优势。
城市七类功能分区定义
城市七类功能分区定义城市功能分区是根据城市的职能和功能需求,将城市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区域,以便于更好地实现城市各项功能的高效运作。
以下是城市七类功能分区的定义及其特点:一、商业区(Commercial District)商业区是城市中用于集中进行商业活动的地方,包括各种商业街、商场、市场和交易所等。
商业区通常位于城市中心或交通枢纽附近,具有便捷的交通和较高的人流密度。
商业区的特点是建筑物以多层大厦为主,商业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
二、住宅区(Residential District)住宅区是城市中用于居住的地方,包括各种住宅楼、别墅和配套设施。
住宅区通常根据居民的社会经济状况、居住习惯和地理环境进行划分。
住宅区的特点是建筑物以住宅为主,环境相对安静,生活设施齐全。
三、工业区(Industrial District)工业区是城市中用于集中进行工业生产的地方,包括各种工厂、仓库和研发机构。
工业区通常位于城市郊区或交通便利的地区,具有较大的占地面积和较为集中的产业布局。
工业区的特点是建筑物以工业厂房为主,生产设施齐全,环境相对较为污染。
四、行政区(Administrative District)行政区是城市中用于集中进行行政管理的地方,包括政府机关、公共服务机构和办公设施。
行政区通常位于城市中心或政治、经济中心地带,具有便捷的交通和较为集中的行政资源。
行政区的特点是建筑物以政府机关和办公大楼为主,环境整洁,服务功能完善。
五、文化区(Cultural District)文化区是城市中用于集中进行文化活动和交流的地方,包括博物馆、图书馆、剧院、学校和科研机构等。
文化区通常位于城市中心或风景优美的地方,具有较好的自然环境和较为丰富的文化资源。
文化区的特点是建筑物以文化设施为主,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厚。
六、旅游区(Tourism District)旅游区是城市中用于吸引游客和进行旅游活动的地方,包括风景名胜区、历史遗迹、主题公园和旅游度假区等。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6版)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22 版)1 总则1.0.3 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者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
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表1.0.3 的规定。
1.0. 3a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可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1.0.4 居住区的配建设施,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
其配建设施的面积总指标,可根据规划布局形式统一安排、灵便使用。
1.0.5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1.0.5.1 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1.0.5.2 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综合开辟、配套建设的原则;1.0.5.3 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社会经济、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造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其纳入规划;1.0.5.4 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1.0.5.5 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1.0.5.6 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造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1.0.5.7 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1.0.5.8 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1.0.6 居住区规划设计除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语、代号2.0.2 居住小区普通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者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 000- 15 000 人) 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0.7 道路用地(R03)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汽车地面停放场地。
2.0.12 公共绿地(R04)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离开的集中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
居住区分级及结构形态(基本要点)
的密集程度
人口毛密度: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
=规划总人口/居住用地面积 (人/公顷)
人口净密度:每公顷住宅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
=规划总人口/住宅用地面积 (人/公顷)
住宅建筑套密度(毛)=住宅建筑套数/居住区用地面积(套/公顷)
住宅建筑套密度(净)=住宅建筑套数/住宅用地面积(套/公顷)
空间景观框架结构 3、空间景观的塑造。 建筑层数的选择与分布
(低、中、高层,形态选择) 各层次外部空间,主要指出入口和广场 (衔接、布局、形态、尺度、用途)
29
30
防止外部交通穿越
入口、道路、分区、住宅、配套、景观
——临摹一个方案之前,首先花20分钟时间分析这个方案的结构和表达的意图
31
第三节 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布局形态
1
1
1、居住区规模等级分类
按照人口和用地规模,居住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
居住区
小区
户数(户) 10000-16000 3000-5000
人口(人) 30000-50000 10000-15000
一般用地规模 居住区: 51-235公顷, 人均用地17-47平方米 居住小区: 10-65公顷, 人均用地10-43平方米 居住组团: 0.8-9公顷, 人均用地8-30平方米。
公共绿地(R04),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 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他块状带 状绿地等
5
6
7
2、用地规模与技术经济指标(P218) 规模:居住区分级规模(居住区-小区-组团) 用地构成:各类用地所占比例
用地构成 1.住宅用地 2.公建用地 3.道路用地 4.公共绿地 居住区用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居住区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
一、按照区位的分布规律对居住区进行分类,可分为农村型居住区、城市/城镇型居住区和郊区型居住区。
1、农村型居住区特点:农村型居住区主要分布在非城市区域,多分散布置,与广袤的田野及大自然相伴,空气质量和环境清洁度相对较高,但由于污染治理系统不健全,生态环境质量易受破坏。
农村型居住区文明等级相对较低,是城市型居住区的祖先。
农村型居住区类型比城市型居住区更丰富,地域差异较大,形成了文化的多元性。
农村型居住区的形成多半是伴随时间流转的渐次累积,文化的生长与融合也由此获得一种从容与和缓,是缓慢生活形态的直接呈现。
其空间肌理与住屋形态表现出和谐、统一下的多样与有机,常具有整体涌现的景观之美。
其建筑多为低层,建筑材料常就地取材,与当地的自然环境高度整合。
农村型居住区与城市发展的关系错综复杂。
2、城市/城镇型居住区通常蔓延成片,总体数量少,但实际人口多,且呈上升趋势。
城市型居住区受城市中心的辐射影响,并反作用于后者,其建筑密度和建设强度常和其围绕的城市中心的等级呈正比关系。
且越是功能复合的城市中心周边的居住区其社会与文化内涵越丰富多样。
古代的文化规模与生活方式虽然较为单一,住宅面貌却因房主的不同而呈现出总体统一的个体差异,而当代生活虽比较多样,但很多住宅的个体差异几乎削减到了极限。
城市型居住区土地利用强度很高,与人口的高密度相互影响,形成具有巨大消耗力与生产力的市场,与产业化的城市历程相辅相成。
与自然隔离,环境质量相对较低。
人口组成、社会结构、社区关系与文化背景等方面更复杂3.郊区型居住区一部分是以前的农村型居住区对城市进行相对位移的结果,另一部分是从城市中扩张出来的。
多分布于乡村与城市之间,自然环境优越,对车行道路系统有强烈的依赖。
土地使用强度较低,居住建筑以联排和独立别墅为主,还有低层为主的花园洋房或较低密度的多层住宅,高层相对较少,分布自由。
一般用地规模较大,功能组成较为纯粹,主要为居住建筑。
文化构成相对单一与和谐,主要反映城市中产阶级向往农村生活的人文价值观。
设计要求:农村型居住区应注意文化的多样性,因地制宜,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处,保护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珍贵的品质。
城市型居住区应注意保护环境,建立和谐的图底关系,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郊区型居住区应保持其单纯性,特色性,建立防护林与城市隔离,防止城市扩张吞噬。
二、按地形地貌,居住区可粗略地分为平地居住区、山地居住区、滨水居住区。
1.平地居住区主要修建在平地上。
早期生态环境优越,用地较为宽松,促成开阔、大气与恢宏的文化心态,居住区格局表现出方正、平直、严谨有度的空间结构,并逐渐趋于多样化。
交通组织较为流畅便捷,用地地形制约少,景观条件分配均匀,人工造景行为普遍。
2.山地居住区主要修建在山地区域。
山地的多变性导致山地居住区自然与社会的生态多样性。
山地居住区的建设尊重山形地势,住区内、外部空间体验丰富,借助山势形成强烈的三维景象,视觉和使用效果好。
建筑形态千变万化,建造强度较高,建筑肌理较为致密。
交通条件分配不均匀,水平方向交通路线长,但流通便利;垂直方向交通路线短,但费时费力。
3.滨水居住区沿着水域岸线修建,反映了人类从生理到心理的亲水特性,形成迥异迷人的文化。
滨水居住区随水位的季节性起落,与水的空间距离有远有近,有疏有密,并且受到所属地域的风土、植被、地形地貌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
滨水居住区的住宅布局考虑视野上对水景的享受以及对水的充分利用。
建造材料多样,跨度大,建造工艺差异大。
易受污染,生态与人文质量严重受损。
城市中良好的滨水景观被越来越多的高档楼盘据为私有,忽视了滨水作为城市公共开敞空间的重要意义。
设计要求:平地居住区注意组织空间结构,创造优美的景观条件。
山地居住区应尊重山形地势,保持山地原有面貌及生态环境,顺应自然进行建设。
滨水居住区应尽量将水系作为主要的景观方向,充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系水景,使其公共开敞空间的重要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三、按时间将居住区分为旧居住区和新居住区。
1.新居住区是指刚刚建成或建成时间较短的居住区,代表了当下社会的居住观念:营造良好的景观环境、空间和使用上趋于内向化与单纯化,但导致城市共享性空间以及相应社会生活的失落。
新居住区暗示了将来的发展趋势:个性化、符合自身特点,朝多元化发展。
2.旧居住区是指建成时间较长的居住区,代表着过去的东西,但并不意味它总是过时与落后的。
有些居住区其文化积淀十分深厚。
不同时代,格局不同,是珍贵的历史教材。
设计要求:新居住区追求个性化、多元化,应注意共享性空间的建设。
旧居住区应注意有选择性地保护和取缔,具有考古价值和文化积淀的要予以保留改建等,破旧落后的会被新居住区取代。
四、按照不同社会集群,居住区分为主流居住区和边缘居住区。
1.主流居住区是为社会主流建造的居住区,一般指中产阶级以上的群体。
追求高档的精英居住区模式,容易出现一窝蜂现象。
目前主流居住区的观念还不够健康,过度追求宽敞的户内外面积、豪华装修、家有私车与西方建筑风格等现象对居住区发展趋势的调控至关重要。
2.边缘居住区是为边缘人群体所占有的居住区,可分为主动型边缘居住区和被动型边缘居住区。
被动型边缘居住区建筑与空间形态自由随机,内部功能混杂且齐全,具有独特的地缘性社会支持网络与社区文化,能为居民提供自发的社会帮助,潜在减轻政府机关的负担与社会对立冲突。
房屋多为居民自建,以低层为主,建筑密度通常很大,建筑间距很小,卫生条件相对较差,火灾隐患大。
为争取更大生活空间,出现独特的空间处理手法与体量交接方式。
设计要求:要引导其良性发展,控制其恶性膨胀,使之能与主流居住区相对和谐地共存于城市中。
五、按照不同经济层次,居住区分为高档居住区、中档居住区和低档居住区。
1.高档居住区主要分布于城市的两类地域,一是城市中心,尤其是CBD及其附近,二是城市边缘的郊区。
前一种高档居住区的建筑以高层为主,住区总体规模较小,便于居住者享受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措施和管理日常的工作业务;后一种往往是较大规模的低层别墅区,占有着美好的生态环境与自然景观,以获得宁静的居住氛围。
高档居住区使用高档的材料,追求较大的户内面积,崇尚建筑风格上的富丽堂皇、气派尊贵;以相对灵活空间处理手法塑造获得较好品质的空间;聘请专业的物管机构来进行物业管理与环境整治,内部环境豪华,植被的种植、搭配等一般经过精心的处理,颇有别具匠心之处。
高档居住区的住户间往来较少,对地缘性生活的依赖程度偏低。
2.中档居住区的品质直接反映社会的整体支持能力,遵循当时社会的通行规范与标准。
体现社会民众的总体生活趋势。
以前单纯追求户内面积,现在户外环境越来越受重视,景观环境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3.低档居住区往往由相关的政府部门或一些非营利性组织出资修建。
住宅的分配不完全遵循市场原理,体现了社会福利的概念。
建筑造价低,密度高,户型一般偏小。
居民的社会竞争力较弱,自我期望值较低、对社会失望度较高,是社会管理机构较为关注的领域。
设计要求:高档居住区重视材料、装饰、气派,要求较高品质。
中档居住区重视户内面积,景观环境,个性独立。
低档居住区条件苛刻,追求低造价、高密度,可以对其整治,使其转化为中高档居住区。
六、按照不同社会容纳度,居住区极端化地分为封闭式居住区与开放式居住区。
1.封闭式居住区明确地采用专门的空间与管理方法将自身领域与外界进行一定程度的隔绝,是内向性民族心态的外在物化表达。
自古封闭是一种贵族化行为,贵族的皇家禁苑象征权力、地位以及与下层保持距离。
这种形式存在很多社会隐患,对缓和社会各阶层的相互敌视心理非常不利。
封闭带来的绝对安全并不存在,健康型城市鼓励的是开放包容而非封闭敌对,这是城市发展的社会方向问题。
2.开放式居住区与封闭式居住区相反。
多存在于中下阶层,居民的地缘性生活程度较高,社区内社会支持网络较发达。
居住区的空间格局能潜在地划定其领域感,且领域感越好,安全性越高。
设计要求:不可绝对封闭敌对,也不可完全开放,需要在开放中产生一定的领域感,提高自发性保护能力。
七、按照不同功能混合型,居住区可分为纯化型居住区和混合型居住区。
1.纯化型居住区内部,居住功能占有数量与强度上的绝对优势,其他功能所占比例非常小,多半只是一些为居住区服务的必要的公共设施。
纯化型居住区大片开发有利于降低单位成本,形成特定风格,树立自身商业品牌,风险性低。
纯化型居住区连绵集结易产生大量通勤交通,使道路网的负担在不同时段差别过大,间接增加了城市的运营成本,明确的规律化运动也为城市犯罪提供了温床。
过度纯化会产生更多、更大的城市问题。
2.混合型居住区有足够的居住领域,也有数量较多的其他功能,住区的整体功能状态是混合的。
地缘情感易于培育,居住文化易于传承,节约城市土地、交通空间与时间成本,同时对削弱城市犯罪也很有帮助。
但混合型居住区与工业文明的价值观相左,建筑风格不易统一,城市机能比较混乱,不利于大规模的复制生产和快速建设。
设计要求:不可过度纯化,应注意适当分离。
综合考虑、慎重组织各功能区。
八、按照不同建设方式,居住区可分为自建居住区和他建居住区两种。
1.自建居住区内的住房基本由居民自己建造,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居者的个性,也利于设计师施展才华。
自建居住区以低层为主,外观多遵循当时的社会主流观念,且随时代变化越来越个性、越来越丰富。
主要存在于边缘居住区(乡镇、村庄)和少数富人区(常见于国外)。
建筑品味得到很多提高。
2.他建居住区主要由专门机构建造,采用批发建设的方式,相似性强。
为满足个性需求,采用基本固定,其余由居住者自行发挥的方式,其房屋结构要求较高,整体空间结构大多简明有序,易于控制,绿化要求逐渐增加。
另外,他建居住区不易拥有积极的社区氛围。
设计要求:提高自建居住区的质量、个性和品味。
对他建居住区进行一些开放性设计,尝试提供更多户型,提高景观质量。
九、按照不同层数,居住区可分为低层居住区、多层居住区和高层居住区。
1.低层居住区一般四层以下或负层数。
贫穷住区低层建筑造价低,密度高,容积率大。
富人的低层住宅区建筑层数低,密度低,土地利用强度明显偏低,环境优美,管理精细,多位于城郊,少量分布于旧城中,其中一部分是旧时遗留下来的大宅院。
历史比较久远的低层居住区以院落型为主,多分布于老城区,新建的多以别墅为主,多位于郊区。
建筑样式丰富。
2.多层居住区通常指3层以上、8层(24m)以下,7层以上(含7层)必须有电梯,常盖成6层或跃层式。
住宅采用单元拼接的方式集结为更大的体量,形成某种围合或空间秩序,一梯两户最受欢迎,也有一梯三户至六户型的。
外部空间富于变化,景观处理效果好。
容积率在1.3-2左右。
3.高层居住区分为中高层和高层,100m以上的超高层很少。
多分布在大城市,特别是低价高昂的地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