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3 第三章 道路平面交叉
《道路平面交叉设计 》课件
添加标题
道路环境:评估道路环境对 安全性的影响
安全改善措施
增加交通标志和信 号灯,提高驾驶员 的注意力和反应速 度
优化道路设计,减 少交叉路口的冲突 点,提高通行效率
加强道路维护,确 保路面平整,减少 交通事故的发生
推广智能交通系统, 提高道路监控和预 警能力,降低交通 事故风险
设计交通隔离设施: 设置交通隔离设施, 防止车辆交叉行驶
交通流线设计
交通流线设计是道路平面交叉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交通流线设计需要考虑到各种交通方式的需求,如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 交通流线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最短路径原则、最小冲突原则等 交通流线设计需要结合实际交通状况和交通需求进行优化和调整
安全设施的完善与维护
完善交通标志、 标线、信号灯 等设施,确保 其清晰、醒目、
有效
定期检查和维 护交通设施, 确保其完好、
有效
加强道路照明 设施的建设和 维护,确保夜
间行车安全
加强道路绿化 和美化,提高 道路环境质量, 降低交通事故
发生率
道路平面交叉设计
07
的实践应用与案例分析来自实际应用中的问题与挑战
良好的交叉设计可以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减少交通事故,提高道路安全性。
道路平面交叉的分类
十字交叉:两条道路垂直相交,形成十字形 T形交叉:一条道路与另一条道路垂直相交,形成T形 环形交叉:多条道路围绕一个中心点,形成环形 菱形交叉:两条道路相交,形成菱形 苜蓿叶形交叉:多条道路相交,形成苜蓿叶形 混合交叉:多种交叉形式混合使用,如十字+T形、十字+环形等
06 道 路 平 面 交 叉 的 安 全 性 评 价 与改善措施
交通管理与控制3平面交叉口管理
S停
0.28vt
0.004 v2
i
ls
(5 1)
• S停——交叉口引道上的车辆驾驶员从感到危险时刻起做出刹车反
应,直至车辆停止不致发生冲突为止的距离(m);
• V ——行驶车速(km/h);
• t ——驾驶员反应时间(s),反映时间取1s ;
• ls ——停车后的安全距离(m),车速为60km/h时, ls 取2米;
选择最佳周期,提高绿灯利用率
直行和右转合用车道
分向行驶车道
公交线路专用车道
左转弯待转区线
左转弯导向线
全无控制交叉口
基本概念
视距三角形 冲突与通行规则 设置信号灯的临界流量
基本概念
•定义
具有相同或基本相同重要地位,从而具有同等通行权 的两条相交道路,因其流量较小,不采取任何管理手 段的交叉口。
➢ 支、干路不分时(总原则:先到先行)
• 非机动车让机动车 • 非公共汽车、电车让公共汽车、电车 • 同类车让右边没有来车的车先行 • 相同方向同类车,左转让直行或右转车
➢ 有主次之分时支路让干路车先行
无控制交叉口设置信号灯的临界流量
➢ 临界流量的定义 交叉口总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将造成交叉口内 的车辆行驶混乱,事故频升,此时从安全出 发应设置信号灯,确定无控制交叉口设置信 号灯的流量称为临界流量。
视距三角形示意图
O
定义
视距三角形
从最不利的情况考虑的,它是最靠道路右侧第一条直行 车道的轴线与相交道路最靠中间的直行车道的轴线,以 停车视距为边长所构成的三角形。
双向交通的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
S停 S停
在双向交通的道路交叉口,
对从左侧进入交叉口车辆的
S停
道路平面交叉设计
2.设计车辆
1)平面交叉口旳设计也采用小客车、载重汽车、鞍式列车 (或铰接车)作为设计车辆。
2)平面交叉转弯曲线旳线形和路幅宽度应以设计车辆转弯 时旳行迹作为设计控制,其转弯时旳行迹与行驶速度有关。
3) 各级公路旳平面交叉口应以16m总长旳鞍式列车进行控 制设计。
第一节 概述
四、交叉口旳设计根据
满足服务水平下旳通行能力
第二节 交叉口旳交通组织设计
一. 车辆交通组织
1. 任务
⑴.确保车流、行人安全 ⑵.提升通行能力
2. 措施
⑴.正确组织不同去向旳车流 ⑵.设置合适旳车道数 ⑶.合理布置交通岛、信号灯、交通标志 ⑷.渠化交通
3. 详细措施
⑴.设置专用车道 ⑵.组织左转车辆
着眼点:处理左转及直 行车辆旳交通组织
车辆一律按逆时针方向绕岛单向行驶,直至所要去旳路口离岛驶出旳
平面交叉,俗称转盘。
特点:驶入交叉口旳多种车辆可连续不 断地单向运营; 环道上行车只有分流与合流,消灭了 冲突点; 交通组织简便,不需信号管制; 缺陷是占地面积大,城区改建困难;增 长了车辆绕行距离,尤其是左转弯车辆; 一般造价高于其他平面交叉。
能看到相交道路上旳行车情况,以便能及时采用措施顺利驶过或安全停车。 这段必要旳距离应该不小于或等于停车视距。
视距三角形: 由相交道路上旳停车视距所构成旳三角形。在其范围内不能有任何阻挡 驾驶员视线旳障碍物。
第三节 交叉口旳视距与转弯设计
一、交叉口旳视距
(一)视距三角形
第三节 交叉口旳视距与转弯设计
2.设计车辆
4)公路左转弯曲线采用(5~15)km/h行驶速度旳鞍 式列车控制设计;
5)大型车百分比很小旳公路,可采用5km/h行驶速度旳 鞍式列车控制设计,条件受限制时,可采用载重汽车低速 行驶时旳行迹控制。
平面交叉 公路平面交叉的交通分析
公路平面交叉
结论
结论:
在交叉口设计中,应力求减少交叉道路的条数,尽量 避免5条或以上的道路相交;
在交叉口设计中如何正确处理和组织左转弯车辆,是 保证交叉口交通通畅和行车安全的关键。
3
交通流控制措施
公路平面交叉
措施 1
建立交通管制:即在交叉口处设置信号灯或由交警指挥, 使直行车和左转弯车在通行时间上错开。
公路平面交叉
三路相交平面交叉的冲突点、交织点及分流点分布情况图
公路平面交叉
四路相交平面交叉的冲突点、交织点及分流点分布情况图
公路平面交叉
五路相交平面交叉的冲突点、交织点及分流点分布情况图
2
交通流分析结论
公路平面交叉
平面交叉 两个特点
1、在无交通管制的交叉口,都存在各类危险点.其数量 随交叉道路条数的增加而急剧增大,特别是冲突点,其数 量随交叉条数的增加呈级数增大。 2、产生冲突点最多的是左转弯车辆。
公路平面交叉的交通流分析
公路平面交叉
01
公路 平面交叉
02
交通流分析 交通流分析结论 交通流控制措施
1 公路平面交叉的交通流分析
公路平面交叉
平面交叉交通流分析
平面交叉 交通流分析
分流点:进出交叉口的车辆,由于行驶方向
不同,车辆与车辆之间的交错方式也不相同。当同 一行驶方向的车辆进人交叉口后,以不同的方向分 离行驶的地点称之为分流点;
公路平面交叉
措施 2
采用渠化交通:在交叉口处合理布置交通岛、交通标志 和标线、或增设车行道等。引导各方向车流沿一定的方向行进, 减少车辆之间的相互干扰,使车流像水流一样被渠化。
措施 3
公路平面交叉
采用立体交叉:将相互冲突的车流从空间上分开,使其互不干扰。 这是解决交叉交通问题最彻底、最有效的方法。
城市道路工程平面交叉设计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设计内容:确定交叉口类型、进行交通组织设计、视距保证、缘石半径、拓宽设计、环形交叉口设计、交叉口竖向设计。
一、平面交叉口的形式1、按交叉口形式分类十字形、X字形、T字形、Y字形、错位交叉、复合交叉等。
2、按渠化交通的程度分类简单交叉口、拓宽路口式交叉口、渠化交叉口。
3、按交通控制分类无信号控制交叉口、有信号控制交叉口(点控制、线控制、面控制)(定周期和不定周期、手工控制和自动控制)。
4、按交通组织方式分类A类:信号控制交叉口B类:无信号控制交叉口C类:环形交叉口二、 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1、交叉口的交通分析交错点的种类:分流点、合流点、冲突点。
冲突点数量多,影响大,主要与左转车流有关,与车道条数成正比。
设计时要尽量减少冲突点,如采用设置信号灯、合理组织左转车、实行单向交通等方法。
2、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一)车行道的交通组织1、设置专用车道2、合理组织左转车(1)设置专用左转车道(2)实行交通管制不准左转(3)变左转为右转(4)环形交通3、渠化交通组织4、调整交通组织交通语言包括道路语言和一切关于行的标记、符号、文字指示牌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道路语言。
道路语言是指道路上的交通标线、标示、交通标志和交通信号,还包括以物理形式出现的交通岛、分离岛和栅栏等物理渠化设施(一种特殊的“道路语言”)。
有路必须有道路语言,道路语言是道路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二)行人的交通组织1、交叉口人行道的宽度及行人的组织2、人行横道的设置(位置、形式、宽度、通行能力)3、人行天桥或人行地道三、简单交叉口设计1、交叉口的车道宽度一般采用 3.0~3.5米,平面交叉口一条进口车道的宽度宜为3.25m,困难情况下最小宽度可取3.0m;当改建交叉口用地受到限制时,一条进口车道的最小宽度可取 2.8m。
转角导流交通岛右侧右转专用车道应按设计速度及转弯半径大小设置车道加宽。
2、平面交叉口计算行车速度平面交叉口内的设计速度宜为路段的0.5倍-0.7倍。
道路平面交叉(立交)
部分互通式立 体交叉
交织型立体交叉
按其它方式划分
相交道路 的条数
是否收费
其他方式
立体交叉 的层数
立体交叉的 用途
(一) 三肢全互通式立体交又 1.喇叭形立体交叉 喇叭形立交可分为A式和B式,经环圈式左转匝道驶人主线为A式,
驶出时为B式。
武汉市北互 通收费广场
红岩峙互通
平面交叉口与立体交叉概述
立体交叉的发展
国外立体交叉的发展
美国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修建立体交叉。1928年美国在新泽西州的 两条道路交叉处修建了第一座公路立体交叉,如图所示。
伴随着社会经济增 长和汽车工业发展 而产生
全苜蓿叶式立交
平面交叉口与立体交叉概述
立交工程的必要性特殊性
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高速公路的大量修建以及城 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立交工程成为其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的地方称为平面交叉,又称为交叉口。
二、交叉口的交通特性分析 进出交叉口的车辆可能产生的交错点 : 分流点 —— 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离行驶的地点; 合流点 —— 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 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 冲突点 —— 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相互交叉 的地点。
二、交叉口的交通分析
二、交叉口的交通分析
交叉口交通处理的基本方法:
1.实行交通管制。在交叉口设置交通信号灯或由交通警指挥, 使发生冲突的车流从通行时间上错开。
2.采用渠化交通。在交叉口内合理布置交通岛、交通标志和标 线、或增设车道等,引导各方向车流沿一定路径行驶,减少 车辆之间的相互干扰。如环形平面交叉可消灭冲突点。 3.修建立体交叉。将相互冲突的车流从通行空间上分开,使其 互不干扰。这是解决交叉口交通问题最彻底的办法。
最新道路勘测设计课后习题复习题参考答案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2. 城市道路分为几类?答: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3. 公路工程建设项目一般采用几阶段设计?答:一阶段设计:即施工图设计,适用于技术简单、方案明确的小型建设项目。
两阶段设计:即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适用于一般建设项目。
三阶段设计:即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适用于技术复杂、基础资料缺乏和不足的建设项目或建设项目中的个别路段、特大桥互通式立体交叉、隧道等。
4. 道路勘测设计的研究方法答:先对平、纵、横三个基本几何构成分别进行讨论,然后以汽车行驶特性和自然条件为基础,把他们组合成整体综合研究,以实现空间实体的几何设计。
5. 设计车辆设计速度.答:设计车辆:指道路设计所采用的具有代表性车辆。
设计速度:指当天气条件良好、交通密度小、汽车运行只受道路本身条件的影响时,中等驾驶技术的驾驶员能保持安全顺适行驶的最大行驶速度。
6.自然条件对道路设计有哪些影响?答:主要影响道路等级和设计速度的选用、路线方案的确定、路线平纵横的几何形状、桥隧等构造物的位置和规模、工程数量和造价等。
第二章:平面设计1. 道路的平面、纵断面、横断面。
答:路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称作路线的平面,沿中线竖直剖切再行展开则是路线的纵断面,中线上任一点法向切面是道路在该点的横断面。
2. 为何要限制直线长度?答:在地形起伏较大地区,直线难与地形相适应,产生高填深挖,破坏自然景观,运用不当会影响线形的连续性,过长会使驾驶员感到单调、疲惫急躁,不利于安全行驶。
3. 汽车的行驶轨迹特征。
答:轨迹是连续的,曲率是连续的饿,曲率变化率是连续的。
4. 公路的最小圆曲线半径有几种?分别在何种情况下使用。
答:极限最小半径,特殊困难情况下使用,一般不轻易使用;一般最小半径,通常情况下使用;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在不必设置超高就能满足行驶稳定性的圆曲线使用。
5. 平面线形要素及各要素的特点。
答: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
道路平面交叉设计幻灯片PPT
道路平面交叉
概述
交叉口的类型及 交通组织设计
交叉口平面设计
交叉口竖向设计
一 概述
1 穿插口的类型及其适用条件
平面穿插的根本构成
穿插口--相交道路的共同局部
穿插连接段—与穿插口紧连的出 入口道路
2 穿插口的交通运行特征分析
当行使方向互相穿插时(交角>45°),两车可能发生 碰撞,发生碰撞的地点称冲突点。
(km/h)
减速所需长度lb(m) 到停车 到20km/h 到40km/h
加速所需长度la(m) 从停车 从20km/h 从40km/h
100
80
100
90
70
250
230
190
80
主
要
60
道 路
50
40
60
60
50
50
40
30
40
30
20
30
20
10
30
140
120
80
20
100
80
40
-
60
50
穿插口用适当半径的圆曲线平顺连接相交道路,形式简单, 占地少,造价低,设计方便,但行车速度低,通行能力小,适用 于转弯车辆少的三、四级公路和地方道路.设计时主要解 决适宜的转角半径和足够的视距问题.
在穿插口连接部增设变速车道和转弯车道的平面穿插,可 单增右转车道或左转车道或同时增设左、右转车道。可减 少对直行车道的干扰,但占地多投资大。适用于转弯车辆 较多的二级公路和城市主干路。设计时主要解决扩宽的车 道数及视距和转角半径的要求。
最小超高%
2
2
2 23456
最大超高%
交通管理与控制 3 平面交叉口
红灯,阻止车辆进入交叉口。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无法实时响应交通流量的变化。
感应控制方法
总结词
感应控制方法是一种基于车辆检测技术的交通控制方法,能够根据实时检测到的车流情况调整信号灯的切换时间。
平面交叉口的类型
四岔交叉口
二岔交叉口
由四条道路交汇而成,包括十字形、 X字形、T字形和Y字形等。
由两条道路交汇而成,包括丁字形和 T字形等。
三岔交叉口
由三条道路交汇而成,包括Y字形和T 字形等。
平面交叉口的重要性
01
02
03
提高交通效率
平面交叉口是交通网络中 的重要节点,优化平面交 叉口可以显著提高交通效 率,减少拥堵。
总结词:自适应控制方法是一种先进的交通控制方法 ,它结合了定时控制和感应控制的优点,能够根据实 时交通情况自动调整信号灯的切换时间。
详细描述:自适应控制方法综合运用了定时控制和感应 控制的技术手段。在预设的时间段内,系统会根据实时 检测到的车流情况自动调整绿灯的显示时间。当有车辆 接近交叉口时,感应器会检测到车辆并触发信号灯的切 换。控制系统会根据车辆的数量、行驶速度以及交叉口 的交通状况,动态调整绿灯的显示时间,以实现最佳的 交通流量分配和通行效率。自适应控制方法能够更好地 适应实时变化的交通情况,提高交叉口的通行效率,减 少车辆等待时间和交通拥堵现象。
交通安全改善设计
安全岛设计
01
在交叉口设置安全岛,为行人提供安全的等待区域,减少行人
穿越道路的危险。
视线诱导设计
02
道路平面交叉设计
道路平面交叉设计道路平面交叉设计是指在城市道路交叉口处,根据交通流量、交通需求以及道路空间等因素,设计合理的平面布局和交通信号设施,以保障交通安全和交通效率的一种工程设计。
本文将详细介绍道路平面交叉设计的背景、设计原则、设计要素以及常用的交通信号设施。
一、背景道路平面交叉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交通流的通行安全性和通行效率,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车辆数量的快速增长以及人们出行需求的不断增加,道路交叉口成为交通事故高发区域。
因此,通过合理设计道路平面交叉,能够降低事故发生率,保障交通安全。
二、设计原则1.安全性原则:在交叉口设计中,安全性是首要考虑因素。
应尽量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包括车辆之间的碰撞、行人的闯入等。
因此,设计时要考虑车辆的转弯半径、行人过街设施的设置等。
2.通行效率原则:道路平面交叉设计应既能满足交通流量需求,又能保证交通的高效率。
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交通流量的分配和高峰期的通行能力,合理设置车道数量和交通灯控制等装置,以提高交通流的通行效率。
3.秩序原则:为了保障交通秩序,设计时应考虑各方车辆和行人的流线,尽量减少交叉口内的冲突和混乱,提高交通的顺畅度。
这包括合理设置车辆的转弯区域、行人的过街设施以及车辆的黄标线等。
三、设计要素1.车道设置:根据交通流量的需要,设计合理的车道数量和宽度。
在交叉口的前方,根据道路转向需求,设置直行车道、左转车道、右转车道等。
2.交通灯控制:交通灯是交通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引导交通流量,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设计时要根据交通流量的需要,设置合理的交通灯控制方式,包括绿灯时间的设定以及交通灯的安装位置等。
3.行人设施:为了保障行人的安全通行,交叉口设计中要考虑行人过街设施的设置,包括人行横道线、人行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等。
4.车辆引导:为了减少交叉口内的交通混乱和冲突,设计时应设置车辆的引导标志和线路,包括转弯标志、直行标志、可变导向箭头等。
《道路平面交叉》课件
美观性原则:设计美观、协调的交叉 口景观
交通组织原则:合理组织交通流,避 免冲突和混乱
信号控制原则:合理设置信号灯,确 保交通秩序和效率
交叉口改善措施与实施步骤
改善措施:增加信号灯、设置交通 标志、优化交通组织等
效果评估:交通流量、通行能力、 交通事故率等指标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实施步骤:调查研究、方案设计、 施工准备、施工实施、验收评估等
持续改进:根据评估结果,不断优 化和调整改善措施
交叉口优化改善的效益评估与经验总结
减少交通拥堵 提高通行效率 降低事故风险 提升道路安全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隔离护栏:分隔不同方向的 车辆和行人,防止碰撞
警示标志:提醒驾驶员注意 安全,遵守交通规则
交叉口交通监控系统
监控设备:摄像头、雷达等 监控功能:实时监控交通流量、车速、车辆类型等 数据分析:对监控数据进行分析,预测交通状况 预警系统:及时发现交通异常,发出预警信息 交通信号控制:根据监控数据调整交通信号,提高通行效率 信息发布:向驾驶员发布实时交通信息,引导其合理选择路线
可维护性:易于维护和维修
经济性:考虑成本效益,降 低建设成本
03
道路平面交叉的交通组 织
交通流向组织
交通流向:车辆、行人的流动方向和路径
交通组织原则:安全、高效、有序、环保
交通组织方式:信号灯控制、标志标线引导、交通警察指挥等
交通组织措施:设置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灯,设置人行道、自行车道、机动车道等, 设置交通警察指挥岗等。
道路平面交叉PPT课 件大纲
,
汇报人:
目录 /目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2.分类及平面布置
交织长度--环道在两相邻岔道口导流岛边缘至导 流岛边缘之间的净距离,称之为交织长度。据经
验估算,大于4s行程。
交织角--两相邻的岔道口以转弯圆曲线车道边缘
内侧1.5m(相当于外侧车道中心线)为定点,同时 向中心岛边缘外侧1.5m(相当于环道内侧车道中心 线)作圆弧的两条外公切线,这两条外公切线代表 岔道与环道之间车流交织线,它们相交时所夹的
§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1.设计要求和组成
§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2.分类及平面布置
§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2.分类及平面布置
分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主路优先
管理方式分 无优先交叉 信号交叉
相交道路的条数分:三、四、五路交叉等
交叉的布置形式分
加铺转角式 分道转弯式 加宽路口式
环式交叉等
……
§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2.分类及平面布置
(1)加铺转角式(intersection with widened corners)
§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2.分类及平面布置
(1)加铺转角式(intersection with widened corners) 一般适用于交通量不大、速度不高和转弯车辆
少的交叉路口。 特点:
路口的每一转角,都用圆曲线展宽各个转角,使 右转车辆可以沿着原来的右侧车道,顺利地转入右 转岔道的右侧车道,减少了对直行车辆的干扰,其 右转车速一般在10~25km/h范围内。边缘应采用的 半径,按表3-24、表3-25选择。
§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3.竖向设计(design of elevation)
(2)交叉口竖向设计的主要任务 1)合理地确定交叉口范围内各条道路交会衔接
的形式; 2)解决相应路面设计标高,统一解决相交道路
之间; (3)交叉口竖向设计的主要目的
交叉口和周围建筑物在立面位置上行车、排水 和建筑三方面的问题,使交叉口能获得一个平顺的 共同构筑面,以保证交通安全、行车顺适、排水通 畅、建筑造型美观。
§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2.分类及平面布置
(3)加宽路口式(flared intersection) -漏斗式 适用交通密度较大的交叉路口,常采用增设转弯
车道和变速车道等措施来加宽交叉路口,借以提高 平面交叉的通行能力。
特点: ※ 左转车道可作左转车辆减速和等待左转的专 用道,而不致妨碍直行车辆。 ※ 当平面交叉角小于60°,或当右转弯交通量 大,所需车速较高时,应设置右转车道。
锐角,称为车流的交织角。从安全和用地综合考
虑,交织角一般以20°~25°为宜。
§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2.分类及平面布置
4)环道宽度与岔道口 ① 环道宽度一般采用三车道,包括圆曲线加宽
在内,总宽为l2m。也可采用双车道,总宽为 9m。非机动车道宽<8m。 ② 岔道出口和进口的转弯曲线半径,应与环道 计算行车速度相适应。可采用等于或略小于 中心岛的圆曲线半径。 ③ 环道横坡宜采用双面坡。
§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2.分类及平面布置
(4)环形交叉(rotary intersection)
§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2.分类及平面布置
(4)环形交叉(rotary intersection) 亦称转盘。适用当多条道路(两条以上)相交,
通过交叉口的交通总量为500~3000辆/h时,左、右 转弯车辆较多,且地形开阔平坦,则可考虑采用。
§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2.分类及平面布置
(2)分道转弯式(channelized intersection) 适用于交通量不大、转弯车辆较多的三岔及
四岔路口,是一种极广泛采用的形式。 特点:一般采取设置导流岛和划分行车道,
以及增设左转或右转附加车道等措施使车流渠化。 转弯车道或附加车道宽度一般为3~3.5m,转弯车 道平曲线部分宽度如表3-26。
1.设计要求和组成
(2)平面交叉(at-grad intersection)组成: 1)交叉口。 相交道路的共同部分。 2)交叉连接段。 与交叉口紧连的出入口道路。 3)附加车道。 为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并改善
其使用功能,在交叉口连接部另设置的供转弯车 辆行驶的车道。 4)交通岛、导流路。在交叉口范围内,为控制和 疏导交通路径而设置的交通岛和导流路。
§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2.分类及平面布置
2)中心岛 中心岛直经,应与进入环道的计算行
车速度相适应,最小20m,最大120m。围绕中心 岛的环道长度,在理论上应大于各相邻岔道之 间的各段最小交织长度之和。
R V环2 b 127(ui) 2
§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2.分类及平面布置
3)交织长度与交织角
3 第三章 道路平面交叉
§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1.设计要求和组成
(1)平面交叉设计的一般要求: 5)交叉路段宜用直线,当采用曲线时,应保证半 径大于不设超高的半径; 6)平面交叉范围内应设置标志; 7)交叉口范围内应保证规范要求的视距要求; 8)交叉口范围纵断面应平顺,复合行车和排水的 要求。
§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3.竖向设计(design of elevation)
(1)立面设计要点
1)优先考虑主要道路,其设计纵坡不变 2)做好交通组织设计,布设必要的转弯车道、交通岛 及标志与标线等 3)相交道路等级相同时,维系纵坡不变,改变其横 坡。一般改变纵坡较小的道路横断面 4)相交道路等级及交通量均不同时,维系主要道路 纵坡与横断面不变,改变次要道路纵坡及横断面 5)至少考虑将一条道路纵坡由内向外降坡以保证排 水
§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2.分类及平面布置
1)环形交叉特点: ※ 所有交叉的道路都不能直接贯通; ※ 交叉口设置具有一定宽度的环形车道将各
交叉岔道相互连通; ※ 无论是直行车辆还是左转弯车辆,都要先
驶入环道环行一段路程,再从环道右转进入预定 的去路;
※ 驶入环道或驶出环道的车辆都只能右转, 环道上的车流都是按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车流。
§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3.竖向设计(design of elevation)
(4)竖向设计方法 1)方格网法: 方格网一般为5×5m或l0×l0m平行于路中线 的线。相交道路的方格网线应选在便于施工放线 测量的方向,测出方格点上的地面标高,并求出 其设计标高,从而算出施工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