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3 第三章 道路平面交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锐角,称为车流的交织角。从安全和用地综合考
虑,交织角一般以20°~25°为宜。
§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2.分类及平面布置
4)环道宽度与岔道口 ① 环道宽度一般采用三车道,包括圆曲线加宽
在内,总宽为l2m。也可采用双车道,总宽为 9m。非机动车道宽<8m。 ② 岔道出口和进口的转弯曲线半径,应与环道 计算行车速度相适应。可采用等于或略小于 中心岛的圆曲线半径。 ③ 环道横坡宜采用双面坡。
§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1.设计要求和组成
§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2.分类及平面布置
§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2.分类及平面布置
分类
主路优先
管理方式分 无优先交叉 信号交叉
相交道路的条数分:三、四、五路交叉等
交叉的布置形式分
加铺转角式 分道转弯式 加宽路口式
环式交叉等
பைடு நூலகம்……
§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2.分类及平面布置
(1)加铺转角式(intersection with widened corners)
§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2.分类及平面布置
(1)加铺转角式(intersection with widened corners) 一般适用于交通量不大、速度不高和转弯车辆
少的交叉路口。 特点:
路口的每一转角,都用圆曲线展宽各个转角,使 右转车辆可以沿着原来的右侧车道,顺利地转入右 转岔道的右侧车道,减少了对直行车辆的干扰,其 右转车速一般在10~25km/h范围内。边缘应采用的 半径,按表3-24、表3-25选择。
1.设计要求和组成
(2)平面交叉(at-grad intersection)组成: 1)交叉口。 相交道路的共同部分。 2)交叉连接段。 与交叉口紧连的出入口道路。 3)附加车道。 为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并改善
其使用功能,在交叉口连接部另设置的供转弯车 辆行驶的车道。 4)交通岛、导流路。在交叉口范围内,为控制和 疏导交通路径而设置的交通岛和导流路。
§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2.分类及平面布置
(3)加宽路口式(flared intersection) -漏斗式 适用交通密度较大的交叉路口,常采用增设转弯
车道和变速车道等措施来加宽交叉路口,借以提高 平面交叉的通行能力。
特点: ※ 左转车道可作左转车辆减速和等待左转的专 用道,而不致妨碍直行车辆。 ※ 当平面交叉角小于60°,或当右转弯交通量 大,所需车速较高时,应设置右转车道。
§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3.竖向设计(design of elevation)
(4)竖向设计方法 1)方格网法: 方格网一般为5×5m或l0×l0m平行于路中线 的线。相交道路的方格网线应选在便于施工放线 测量的方向,测出方格点上的地面标高,并求出 其设计标高,从而算出施工高度。
§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3.竖向设计(design of elevation)
(1)立面设计要点
1)优先考虑主要道路,其设计纵坡不变 2)做好交通组织设计,布设必要的转弯车道、交通岛 及标志与标线等 3)相交道路等级相同时,维系纵坡不变,改变其横 坡。一般改变纵坡较小的道路横断面 4)相交道路等级及交通量均不同时,维系主要道路 纵坡与横断面不变,改变次要道路纵坡及横断面 5)至少考虑将一条道路纵坡由内向外降坡以保证排 水
§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2.分类及平面布置
(2)分道转弯式(channelized intersection) 适用于交通量不大、转弯车辆较多的三岔及
四岔路口,是一种极广泛采用的形式。 特点:一般采取设置导流岛和划分行车道,
以及增设左转或右转附加车道等措施使车流渠化。 转弯车道或附加车道宽度一般为3~3.5m,转弯车 道平曲线部分宽度如表3-26。
§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2.分类及平面布置
2)中心岛 中心岛直经,应与进入环道的计算行
车速度相适应,最小20m,最大120m。围绕中心 岛的环道长度,在理论上应大于各相邻岔道之 间的各段最小交织长度之和。
R V环2 b 127(ui) 2
§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2.分类及平面布置
3)交织长度与交织角
§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2.分类及平面布置
交织长度--环道在两相邻岔道口导流岛边缘至导 流岛边缘之间的净距离,称之为交织长度。据经
验估算,大于4s行程。
交织角--两相邻的岔道口以转弯圆曲线车道边缘
内侧1.5m(相当于外侧车道中心线)为定点,同时 向中心岛边缘外侧1.5m(相当于环道内侧车道中心 线)作圆弧的两条外公切线,这两条外公切线代表 岔道与环道之间车流交织线,它们相交时所夹的
3 第三章 道路平面交叉
§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1.设计要求和组成
(1)平面交叉设计的一般要求: 5)交叉路段宜用直线,当采用曲线时,应保证半 径大于不设超高的半径; 6)平面交叉范围内应设置标志; 7)交叉口范围内应保证规范要求的视距要求; 8)交叉口范围纵断面应平顺,复合行车和排水的 要求。
§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2.分类及平面布置
1)环形交叉特点: ※ 所有交叉的道路都不能直接贯通; ※ 交叉口设置具有一定宽度的环形车道将各
交叉岔道相互连通; ※ 无论是直行车辆还是左转弯车辆,都要先
驶入环道环行一段路程,再从环道右转进入预定 的去路;
※ 驶入环道或驶出环道的车辆都只能右转, 环道上的车流都是按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车流。
§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2.分类及平面布置
(4)环形交叉(rotary intersection)
§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2.分类及平面布置
(4)环形交叉(rotary intersection) 亦称转盘。适用当多条道路(两条以上)相交,
通过交叉口的交通总量为500~3000辆/h时,左、右 转弯车辆较多,且地形开阔平坦,则可考虑采用。
§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3.竖向设计(design of elevation)
(2)交叉口竖向设计的主要任务 1)合理地确定交叉口范围内各条道路交会衔接
的形式; 2)解决相应路面设计标高,统一解决相交道路
之间; (3)交叉口竖向设计的主要目的
交叉口和周围建筑物在立面位置上行车、排水 和建筑三方面的问题,使交叉口能获得一个平顺的 共同构筑面,以保证交通安全、行车顺适、排水通 畅、建筑造型美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