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礼俗制度选讲

合集下载

古代不同场合的礼仪

古代不同场合的礼仪

古代不同场合的礼仪如下是有关古代不同场合的礼仪:1.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

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

按规定: 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

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

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3.朝聘:古代宾礼之一。

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

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4.朝觐:古代宾礼之一。

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

诸侯朝见天“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

春秋两季朝见子,天子,合称为朝觐。

5.揖让: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

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士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6.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拼]: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

7.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

8.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

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

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课件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课件

03
重要场合的礼仪
祭祀之礼
祭祀之礼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礼仪 之一,用于表达对天地鬼神的敬畏和 感激之情。
祭祀之礼中,人们会准备各种祭品, 如酒、肉、果品等,并按照规定的仪 式进行献祭。
祭祀之礼包括祭天、祭地、祭祖等内 容,通常在寺庙或祠堂中进行,由祭 司或族长主持。
祭祀之礼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还对人 们的道德观念产生深远影响。
详细描述
在与人相见时,要根据对方的身份和地位,采取不同的礼节。如见到长辈要行跪拜礼,见到地位高的 人要行揖礼等。同时,要注意态度恭敬、礼貌待人,不可有傲慢、无礼的行为。在特定场合,如朝会 、宴请等,还要遵循一定的仪式和规矩。
服饰之礼
要点一
总结词
中国古代服饰之礼讲究合乎身份、地位和场合,有一定的 规定和规矩。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古代中国,服饰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因此服饰之礼非 常重要。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有不同的服饰规定,如官员 的官服、士人的长衫等。在特定场合,如祭祀、朝会等, 也有相应的服饰要求。在服饰搭配和颜色选择上,也有一 定的规矩和讲究,如不可随意搭配、颜色要符合身份等。 同时,要注意保持服饰的整洁、合身,不可有过多的装饰 和配饰。
04
古代礼仪制度的影响
对社会秩序的维护
维护阶级秩序
古代礼仪制度是阶级社会的产物 ,它规定了不同阶层的人在各种 场合下的行为规范,确保了阶级 秩序的稳定。
强化尊卑观念
礼仪制度强调尊卑有序,让人们 在日常生活中明确自己的地位, 从而在社会中形成一种尊重和敬 畏的氛围。
对个人修养的提升
培养道德观念
礼仪制度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规范,通 过学习和实践礼仪,人们可以培养出 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最新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礼仪制度教学讲义PPT

最新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礼仪制度教学讲义PPT

2013年11月12日,浙江义乌准新郎到浦江订婚, 订婚规格按照义乌传统采取最高规格“十八担”, 十八担除了酒、日用品等,还有8888888现金,这 些现金的重量达到102公斤。在当地订婚彩礼几十 万甚至上百万都习以为常。不过结婚时女方不仅 要归还彩礼,还要置办更多的嫁妆。
“十八担”是最高订婚规格。 “十八担”是义乌传统民俗中最豪华最利市的一 种喜事级别。 订婚的当天,男方家长要邀请自家的亲朋好友, 带上精心准备的礼物在媒人的引领下,由舅舅带 队前往女方家里送礼订婚。
缓起身,恢复立容。
4.长揖,即拱手高举,自上而下向人行礼。 向人作揖虽然恭敬,有时则表示倨傲。
5、特揖:一个一个地作揖; 6、旅揖:按等级分别作揖; 7、旁三揖:对众人一次揖三下。
万福
第1步:举手齐胸,但在左胸侧 第2步:右脚后支 第3步:庄重缓慢的屈膝并低头 后来的万福,就像现在常看到的一样
春秋时期仍然保留这样的传统:将敌军的俘虏 当场杀了作为祭祀品,并将其鲜血淋在战鼓上, 号为“衅鼓”。
誓师,是指出征前统帅向战士宣布 作战意义,表示决心的意思。
古代出师宣誓:喝酒,拔刀,摔碗
[朝聘]:诸侯定期朝见天子 的礼制。主要有三种形式: 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 “小聘”;每隔三年派卿 朝见天子为“大聘”;每 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 “朝”。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礼仪制 度
吉礼
• 主要指祭祀自然神和祖先的礼仪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
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 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 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 牺牲的总称。
凶礼
指凭吊各种天灾人 祸的丧依次是:斩衰、齐衰、 大功、小功、缌麻。)
第1步:双手轻轻搭于左胯处 第2步:右脚后支 第3步:庄重缓慢的屈膝并低头 第3步:微微屈膝并低头,口道“某某万 福”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PPT课件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PPT课件
16
3、宗庙祭祀 (1)宗庙——祖先亡灵寄居之所。 (2)周人宗庙制度 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七。
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五。 大夫三庙,士一庙。 (3)周人宗廟祭祀程序 擇士-蔔日-齋戒-祼禮-“餕” 五祀 :春曰 祠 ,夏曰 ,秋曰尝,冬曰烝、 腊祭 (4)南宋宗族祠堂制度出现
之,故谓之有行。有行之谓有义,有义之谓 勇敢。故所贵于勇敢者。” 《礼记·聘义》:“天下无事,则用之于礼义; 天下有事,则用之于战胜。” 4、士相見禮 《礼记·曲礼》:“礼者,自卑而尊人。” (1)士相见礼梗概 ①通过“将命者”转达求见的意愿。
38
②不以挚、不敢见
《相见礼》:“士相见之礼。挚,冬用雉, 夏用腒。”
17
《周礼·春官·太 祝》:“辨九拜, 一曰稽首,二曰 顿首,三曰空首, 四曰振动,五曰 吉拜,六曰凶拜, 七曰奇拜,八曰 褒拜,九日肃拜, 以享右、祭祀。”
18
4、其他祭祀 ①祀先代帝王 《礼记·曲礼》:“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
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 之,能捍大患则祀之。” ②祀先圣先师 —立学之礼 周公,孔子—孔子、颜回 《礼记》载立学祀典有“释奠”、“释币”、 “释菜” ③籍田与亲桑 《礼记》有 “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 盛。”“后率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
1、朝观之礼
用意在于明君臣之义,通上下之情。
《周礼·秋官·大行人》:“春朝诸侯而图天下 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秋观以比邦国之功,夏宗以陈天下之谟 (谋),冬遇以协诸侯之虑。”
《孟子·梁惠王下》所说:“诸侯朝于天子曰述 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35
王畿之内的诸侯,一年朝观四次。 六服:侯服,每岁一见;甸服,二岁一见;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介绍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介绍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介绍礼仪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对人,对己,对鬼神,对大自然,表示尊重、敬畏和祈求等思想意识的,各种惯用形式和行为规范。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中国传统礼仪习俗介绍,希望有所帮助!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传统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

这里的“礼”包含了传统礼制的精神原则与传统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

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传统礼仪择要介绍: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

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饮食礼仪、坐立行走礼仪、仪表礼仪、服饰礼仪、见面礼仪、访客礼仪、婚礼礼仪、丧礼礼仪和节庆礼仪等。

这些礼仪制度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促进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一、饮食礼仪饮食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最基本的部分之一。

在古代,人们注重饮食的纯洁性和道德性,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在宴席上,人们注重礼仪和秩序,尊重长辈和地位高的人,先让长辈入座,地位高的人先动筷子。

同时,人们也注重饮食的节制和礼让,不能暴饮暴食,不能贪吃贪喝。

二、坐立行走礼仪坐立行走礼仪也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人们讲究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有走相。

在座位上,人们不能乱坐,不能抢占座位,不能斜倚靠背。

在站立时,人们要保持直立,不能佝偻曲背,不能倚靠墙壁。

在行走时,人们要稳步前行,不能急躁慌张,不能践踏花草。

三、仪表礼仪仪表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古代,人们注重仪表的整洁和端庄,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人们注重洗脸洗手,保持口腔清洁,头发整齐光滑。

同时,人们也注重穿着得体,不能穿得太露太透太奇装异服。

四、服饰礼仪服饰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古代,人们注重服饰的整洁和雅致,讲究“衣贵洁不贵华”。

在服饰上,人们注重色彩搭配的协调性和美感,不能穿得太艳丽刺眼。

同时,人们也注重服装的质地和工艺,不能穿得太粗劣。

五、见面礼仪见面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的基本礼节之一。

在古代,人们见到长辈或地位高的人时,要行拱手礼或打千礼,向他们表示敬意和尊重。

在与平辈或下属见面时,人们则行抱拳礼或作揖礼,以示亲切和友善。

六、访客礼仪访客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重要的社交礼节之一。

在古代,人们去拜访别人时,要先通报姓名和身份,然后等待主人迎接入座。

在交谈时,人们要保持礼貌和谦虚的态度,不能高谈阔论或打断别人的发言。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是怎样的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是怎样的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是怎样的中国古代礼仪制度包括了婚嫁礼仪、丧葬礼仪、君臣礼仪、宴会礼仪、朝廷礼仪等方面。

这些礼仪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尊卑秩序、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价值观念。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详细说明。

1.婚嫁礼仪:中国古代的婚嫁礼仪十分繁琐,往往需要数月的准备。

一般来说,婚礼分为聘礼、正式婚礼和婚宴三个环节。

在聘礼阶段,男方需要派人送礼物给女方家庭,以表示求婚的诚意和对女方家庭的尊重。

正式婚礼上,男方要骑马迎娶新娘,然后进行拜堂、交杯酒、进门等一系列仪式。

最后,在婚宴上,双方亲友相聚,共同祝贺新婚之喜。

2.丧葬礼仪: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也十分庄重。

一般来说,丧事分为三个阶段:吊丧、入殓和安葬。

在吊丧阶段,亲友们会送上祭品和慰问;入殓阶段,将逝者安放在棺材里,进行祭祀告别的仪式;安葬阶段,则是将棺材埋葬在坟墓中,并进行祭奠仪式。

此外,中国古代还有丧葬期限、服丧制度等具体规定,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

3.君臣礼仪:中国古代的君臣礼仪非常重要,体现了君臣之间的尊卑关系和相互尊重。

在古代,君主必须接受群臣的朝拜,并进行一系列的礼数。

朝拜时,臣子需行跪拜礼,君主则行鞠躬示意礼。

在宴会和会议上,君臣之间也有严格的座次和礼仪要求,以保持清晰的尊卑秩序。

君臣礼仪有助于维护统治者的威望,确立君臣之间的权力关系。

4.宴会礼仪:宴会礼仪在古代中国非常重要,宴会是展示主人身份、交流感情以及拉近人际关系的场所。

宴会通常会有主宾之分,主人扮演着引导、照顾和招待客人的角色,拥有较高的权威地位。

宴会上,主人和客人的促膝长谈、寄托情感的场景是宴会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此外,主人还需要合理安排菜肴、饮酒仪式等,以示尊重和款待客人。

5.朝廷礼仪:朝廷礼仪是古代中国最为繁琐的礼仪之一,主要体现在皇帝的活动和仪式中。

例如,朝会时群臣要依照君臣礼仪的规定,按照座次前进并拜见皇帝。

皇帝与群臣进行揖让、进拜等一系列礼仪,以展示皇权和官员的忠诚。

中国古代日常生活礼仪课件

中国古代日常生活礼仪课件

• 3、裤裳类 • 裳:由两片布帛制成,前后各一片,左右各留一
道缝细, 用于遮羞。
• 蔽膝:遮挡大腿的服饰。仅有前片,没有后片。
遮挡大腿,类似今日的围裙。
• 裙: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并只有一片,穿时由
前围后,背部只留一道缝隙。妇女家居服。
• 裤:两只裤管,没有裤腰和裤裆。 保护胫部、
有御寒保暖之用。
• 叩指礼: 此礼是从古时中国的叩头礼演化而来的,叩指即代表叩头。 早先的叩指礼是比较讲究的,必须屈腕握空拳,叩指关节。 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化为将手弯曲,用几个指头轻叩 桌面,以示谢忱。 寓意礼:这是寓意美好祝福的礼仪动作,最常见的有:
凤凰三点头 用手提壶把,高冲低斟反复三次,寓意向来宾鞠躬三次, 以示欢迎。 双手回旋 在进行回转注水、斟茶、温杯、烫壶等动作时用双手回旋。 若用右手则必须按逆时针方向,若用左手则必须按顺时针方向,类似 于招呼手势,寓意“来、来、来”表示欢迎。反之则变成暗示挥斥 “去,去、去”了。
• 古人对服饰的不同部份有相关的名称,不同身
份、社会地位的人的着装也有区别,渐渐地,人 们就用一些服饰的名词代替各种社会身份的人。 比如以“裙钗”代指妇女;以“缙绅”代指高官; 以“黄衣”代指道士;将养尊处优、游手好闲之 徒称为“纨绔”;“布衣”原来是指还没获取功 名的读书人所穿的衣服,后又泛指百姓;“青衿” 是青色的衣服,古时也是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
• 几个需要注意的事项
• 1、放置茶壶时壶嘴不能正对他人,否则表示请人赶快 离开。 2、斟茶时只斟七分即可,暗寓“七分茶三分情”之意。 俗话说:“茶满欺客”,茶满不便于握杯啜饮。 3、主人在泡茶款客前,先拿出一些名优茶放在茶盘中, 供客人挑选,以表达主人对客人的尊重,同时让客人仔 细欣赏茶的外形、色泽和干香。 4、将茶筒中的茶叶放入壶或杯中,应使用竹或木制的 茶匙摄取,不要用手抓。 5、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 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 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 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 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古代文化常识之礼仪制度【精品ppt】

古代文化常识之礼仪制度【精品ppt】
精品课件,下载后可以编辑
☆关于丧礼制度 是与殡殓死者、举办丧事、居丧祭奠有关的种种仪式礼节。
“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 曰死”。
——《仪礼》
精品课件,下载后可以编辑
3、军礼
师旅操演、征伐之礼 举行田猎 建造城邑
精品课件,下载后可以编辑
4、宾礼
天子与诸侯国以及诸侯国之间的往来交际之礼 皇帝遣使藩邦,外来使者朝贡、觐见
精品课件,下载后可以编辑
上片
下片
首片



一、古代的爱情、婚姻与家庭
建立婚姻关系的礼仪 “花烛之典”、 “合牢而食, 合卺而饮”。
精品课件,下载后可以编辑
一、古代的爱情、婚姻与家庭
建立婚姻关系的礼仪 成妇之礼: 首先新娘要拜见公婆, 然后叩拜男方祖先,拜见 仪式分别在举行婚礼的次 日或三日后进行。
精品课件,下载后可以编辑
一、古代的爱情、婚姻与家庭
建立婚姻关系的礼仪 “亲迎”是关键环节,由“成妻之礼”
与“成妇之礼”构成。 成妻之礼:表明男女正式成为夫妻; 成妇之礼:新娘成为男方宗族成员。
精品课件,下载后可以编辑
一、古代的爱情、婚姻与家庭
建立婚姻关系的礼仪
成妻之礼包括送嫁 妆、迎娶新娘、拜天 地等诸多环节。
精品课件,下载后可以编辑
一、古代的爱情、婚姻与家庭
建立婚姻关系的礼仪 成妇之礼: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精品课件,下载后可以编辑
一、古代的爱情、婚姻与家庭
建立婚姻关系的礼仪 成妇之礼: “新妇见舅姑” “新妇馈舅姑” “舅姑飨新妇” “新妇拜宗庙”
古代的礼制
精品课件,下载后可以编辑

先秦商周的礼仪制度

先秦商周的礼仪制度

先秦商周的礼仪制度在先秦商周时期,礼仪制度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这一时期的礼仪制度不仅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俗,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本文将分别介绍先秦商周时期的饮食礼仪、祭祀礼仪、婚丧礼仪、朝廷礼仪、服饰礼仪、相见礼仪和节庆礼仪。

一、饮食礼仪在先秦商周时期,饮食礼仪是社交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餐具使用方面,当时人们主要使用青铜器和陶器。

青铜器多为贵族使用,而陶器则是普通百姓使用的餐具。

同时,这一时期还规定了在餐桌上不能将菜肴随意拨到地上,否则会被视为不敬。

在餐桌礼仪方面,先秦商周时期强调的是尊重长辈和宾客。

晚辈和下属要主动为长辈和宾客敬酒敬菜,以示尊敬。

此外,在宴会上,主人要向宾客敬酒,以示欢迎和感谢。

二、祭祀礼仪先秦商周时期的祭祀礼仪非常复杂,包括祭品的选择、祭祀的程序等方面。

在祭品的选择上,根据祭祀对象的不同,所用的祭品也有所不同。

例如,在祭祀祖先时,常常使用牲畜、谷物等作为祭品。

而在祭祀天地神灵时,则常常使用玉器、帛等贵重物品。

祭祀的程序也十分繁琐。

在祭祀前,要先行斋戒,以示虔诚。

在祭祀过程中,要按照一定的仪程进行,包括迎神、献礼、读祝等环节。

同时,参加祭祀的人员也要遵守一定的规矩,如不能大声喧哗、不能随意走动等。

三、婚丧礼仪先秦商周时期的婚丧礼仪也具有浓厚的文化特色。

在婚礼方面,这一时期强调的是门当户对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婚礼的程序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环节。

同时,在婚礼上还注重夫妻和谐、家庭和睦的理念。

在丧礼方面,先秦商周时期有着严格的丧葬规定。

根据死者的身份地位不同,所用的丧葬方式也有所不同。

同时,在这一时期还强调的是死者为大、入土为安的理念,重视对死者的尊重和缅怀。

四、朝廷礼仪先秦商周时期的朝廷礼仪是这一时期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官职等级方面,这一时期有着严格的官职等级制度,各级官员之间的交往和拜贺都遵循一定的规矩。

例如,在朝见天子时,官员要行三跪九叩礼;在拜见诸侯时,则要行二跪六叩礼。

第八讲 中国古代的礼俗

第八讲   中国古代的礼俗

三、丧葬
葬礼分为五个阶段:复、殓、殡、葬、服。
人死后,活人登上屋顶,面向北方呼唤死者,为死者招魂,这叫“复”。
为死者穿裹衣衾并把尸体放入棺材叫“殓”。
盛着尸体的棺材叫“柩”,棺材的套棺叫“椁”。
停棺待葬叫“殡”。
棺椁埋入地下叫“葬”。
埋葬时用殉葬品,上古有人殉,即用活人为陪葬品,后来用“俑”——象人形的偶像。
宗庙是国家的象征。其数量和建立有严格规定,天子七庙(供奉七代祖先),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很多重大的国事活动要在宗庙进行。
古代皇帝即位时,在宗庙内拜祖先、会群臣、受印玺、称之为“庙见”,庙见表明正式掌握了国家政权。
如果宗庙被毁,则表明国家灭亡。
宗庙里的祖先牌位上不直书其名,而另起一个称号以示尊敬,通常使用“祖”、“宗”二字,如汉高祖、唐太宗、清太宗等。
床和榻都是高出地面的坐具,有足、可坐可卧。
七、位次
中国古代的官位以右为尊。
朝堂上的位置以东为尊,以西为卑。
封建社会重文轻武,文臣列于东,武臣列排在西。
古代的屋舍方位以北为尊,北房为正房,东次之,西再次之。
如皇帝住北房(正宫),皇后和太子住东宫,妃子住西宫。
堂上座位以南向上座为尊,西向(面向西)次之,东向再次,北向最次。
拜过堂,就算正式结婚了。
合卺是指新夫妇在洞房内共饮合欢酒。
卺是一种苦葫芦被破为两半而成的瓢,盛酒于内,新郎新娘各饮一卺,表示要同甘共苦、和睦相爱。
在古文中常见的“结成秦晋之好”就是结成婚姻。
古书上常见的“琴瑟之好”是说夫妻相亲相爱、感情和谐。
古代有七出的规定,即男家可依据这七条把妻子赶出家门,即休掉。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PPT优选版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PPT优选版
明堂为天子大庙,禘祭、宗祀、朝觐、耕 籍、养老、奠贤、飨射、献俘、治历、望气、 告朔、行政,皆行于其中,故为大教之宫。
帝,上帝也。上帝,五帝。在太微
之中,迭生子孙,更王天下。故四时之 序,五德相次,圣人法之,以立明堂, 为天下之大法也。……王者行大享之礼 于明堂,……圣人居天子之位,以一德 贯三才,行配天之祭,推人道以接天, 天神降,地示出,人鬼格。
采取移民、葬死救病(速葬死者救治活人)、防疫等措施。
”《周礼·春官·宗伯》:“以吉礼祀邦国之鬼神示(qí)。
70岁以上不能自给者,第年供米5石。 祭四方百物,即诸小神。
《周·春官·大宗伯》:
军中刑赏赏不逾时,罚不迁列
80岁以上每月米5斗、肉5斤、酒3斗。 “无暴神祇,无行田猎,无毁土功,无燔墙屋,无伐树木,无取禾黍器械。
五保护(给孤寡老人保吃、保穿、保烧、保教、保葬 )
将祭择士为大射;诸侯来朝或诸侯相朝而射为 越南、朝鲜、琉球由礼部主客司掌管。
敦崇礼教,举行乡饮,非为饮食。
宾射;宴饮之射为燕射;卿大夫举士后所行之 采取移民、葬死救病(速葬死者救治活人)、防疫等措施。
所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射为乡射。 投壶礼:魏晋盛行,后世较少。
蕃乐:停止罢除乐律演奏(彻乐) 《周·春官·大宗伯》:
投壶礼:魏晋盛行,后世较少。 吉礼,为五礼之冠。
3,诸侯聘天子之礼:明清有四夷馆负责
明清每年在正月、十月举行。 《礼记·礼运》:“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 饮至与论功行赏:天子亲宴,论功行赏。 除盗贼:防止盗贼兴作,兼防民乱
4,乡饮酒礼
军中刑赏:赏不逾时,罚不迁列 --脤膰(shèn fán)之礼
夫然而阴阳和,风雨顺,五谷熟, 草木茂,民无鄙恶,物无疵厉,群 生咸遂,各尽其气,威厉不试,风 俗纯美,四夷宾服,诸物之福,可 致之详,无不毕至,所谓既济定也 。庖犠画八卦以赞化育,其道如此 。

中国古代的生活习俗与礼仪制度

中国古代的生活习俗与礼仪制度

强调尊卑有序
尊卑有序:中国古 代社会强调尊卑有 序,等级制度森严
礼仪制度:礼仪制 度是尊卑有序的重 要体现,如跪拜、 叩首等
家庭伦理:家庭伦 理也是尊卑有序的 重要体现,如长幼 有序、夫妻有别等
社会交往:社会交 往中强调尊卑有序, 如尊老爱幼、尊师 重道等
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
尊老爱幼:尊重长辈,爱护晚辈,体现家庭和睦 礼尚往来:注重礼节,讲究礼尚往来,体现人际交往的和谐 谦逊有礼:谦虚谨慎,有礼有节,体现个人修养和素质 注重家庭伦理:注重家庭伦理,强调家庭和睦,体现社会和谐
重视礼尚往来
送礼文化:注重 礼物的贵重和意 义,表达对对方 的尊重和感激
回礼文化:收到 礼物后,会回赠 同等价值的礼物, 以示尊重和感谢
礼节文化:注重 礼仪,如敬酒、 敬茶、敬烟等, 表达对对方的尊 重和敬意
社交礼仪:注重 社交礼仪,如见 面、告别、问候 等,表达对对方 的尊重和友好
第五章
中国古代生活习俗与 礼仪制度的影响
烹饪方式:煎、炒、 蒸、煮、炖等,注 重色、香、味、形
饮食礼仪:讲究餐 桌礼仪,如敬酒、 夹菜、用餐顺序等
节日饮食:不同节 日有不同的饮食习 俗,如春节吃饺子、 元宵节吃汤圆等
服饰习俗
汉服:中国古 冠帽:古代男 首饰:古代女 鞋履:古代男 色彩:古代服 纹饰:古代服
代的主要服饰, 子的主要服饰, 子的主要服饰, 女的主要服饰, 饰的色彩丰富, 饰的纹饰多样,
书信礼:书信格式、称呼、 落款等
服饰礼:服饰的颜色、款 式、搭配等
节庆礼仪
春节:拜年、贴春联、放鞭炮等 元宵节: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等 清明节:扫墓、祭祖、踏青等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 中秋节:赏月、吃月饼、团圆等 重阳节:登高、赏菊、敬老等

中国古代传统礼俗与习惯

中国古代传统礼俗与习惯

表达方式:含蓄、 委婉,避免直接冲 突
话题选择:避免涉 及隐私和敏感话题
社交交往习惯
见面礼节:中国古代传统的见面礼 节包括作揖、拱手、鞠躬等,表达 对对方的尊敬和谦虚。
宴请规矩:在古代,宴请宾客有着 严格的规矩,包括座位的安排、菜 肴的搭配、酒水的选择等,体现了 主人的热情与礼仪。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礼俗与习惯有助于个人人际交 往
对道德伦理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准则 家庭观念:重视孝道、家族和亲情,强调家庭和睦与团结 社会秩序:强调尊卑有序、长幼有别,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 道德修养:注重个人修养和自我完善,提倡谦虚、自律和节俭等美德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称呼与称谓:在古代,人们的称呼 和称谓非常讲究,不同身份、地位 的人有不同的称呼和称谓,体现了 尊卑有序的礼俗。
送礼习俗:在中国古代,送礼是一 种表达情感和关系的方式,不同的 场合和关系需要送不同的礼物,礼 物要有意义、得
对社会关系的影响
中国古代传统礼 俗与习惯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
目录





俗中
惯中
俗中



与国



习古



惯代



的传



影统


响礼
单击此处 添加章节标题
中国古代传统 礼俗
见面礼俗
拱手礼:表示尊敬和感谢 跪拜礼:表示最高敬意和谢意 握手礼:表示友好和亲近 抱拳礼:表示谦虚和恭敬

中国古代风俗礼仪常识

中国古代风俗礼仪常识

生育的礼仪习俗:诞生是人生的开始,诞生意味着家庭血脉的繁衍与继承。

家庭、家族乃至整个社会对人的诞生都非常重视。

报喜婴儿的出生是一种非常重大的事情,要立即向娘舅家报喜,报喜的礼品往往是一只鸡,如果生男孩就送一只公鸡,如果生女孩,就送一只母鸡;也有的地方送蛋,单数为男,双数为女;广东、广西等地方则送荔枝、龙眼等。

报喜的目的除了表示与亲戚分享得子的喜悦外,同时含有便于娘舅家备办婴儿衣帽等日常用品的意思。

洗三洗三又叫“贺三朝”,是家庭、家族、亲朋好友庆贺添丁进口的仪式。

在某些地方婴儿出生三天时,主人会请一位福寿双全的老太太主持洗三仪式,为婴儿洗身,一边洗,一边念诵祝福的喜歌。

洗浴完毕,主人备酒菜或汤面招待亲朋好友,俗称“汤饼筵”,也叫“吃三朝酒”,亲朋好友则说一些长命百岁之类的吉利话。

“洗三”仪式的举行意味着人生的开始并得到社会的正式认可。

抓周中国古代风俗礼仪常识:【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又称元旦、元正、新春等。

民间有贴春联、舞龙灯、发压岁钱、拜亲访友、吃团圆饭等习俗。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夜,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这天要点灯、放灯,所以又称“灯节”。

除赏花灯外,吃元宵是重要习俗之一。

【清明】民间传统节日。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端午】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端阳、重午、重五。

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中秋】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团圆节。

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重阳】民间传统节日。

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除夕】民间传统节日。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

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

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古代礼俗制度选讲
学习要点
1.宗法制度
2.嫡长子继承制
3.大小宗制
4.分封制
5.宗庙祭祀制度
6.九族、五服
7.六礼
第一节宗法制度
1.宗法制的产生及其内容
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由父系氏族社会家长制演变而成,到西周时趋于完备。

主要内容可概括为:
①嫡长子制
②大小宗制
③分封制
1)上古至商代帝位继承制
上古“禅让”制:尧(伊祁姓)禅让于舜(姚姓),舜禅让于禹(姒姓)。

夏启开创世袭制:禹子启杀伯益(东夷族,嬴姓)自立,开创世袭制度。

(夏朝帝位多是父传子,偶尔传于兄弟。


商朝“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制:商的帝位大多传给弟弟,最后由最年幼的弟弟再传给长兄的长子,或传给自己的儿子。

2)周代嫡长子制
即“嫡长子继承制”,为“周公制礼”后始行。

A.做法:
①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
——周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

②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无嫡长子立嫡次子,或母贵之庶子。

(庶子:别子,广义与嫡子相对,狭义指庶母之子)
B.好处:
传嫡不传贤、传贵不传长的王位继承方式,阻遏了一般王室成员对王位的觊觎。

有效地避免了统治阶级内部兄弟之间为争夺权位和财产的继承而引发的祸乱,在当时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王权的威严和社会的稳定。

3)周代大宗、小宗制
大宗、小宗制是周代宗族内的等级尊卑宗法制度。

大宗、小宗是相对而言。

周王为天下大宗,是同姓贵族最高家长,掌握着国家的政权与军权。

天子的庶子(别子)分封为诸侯,他们相对于周王来说是“小宗”。

小宗的嫡传对其本身血缘系统来说又是大宗。

诸侯的庶子相对于诸侯王为小宗。

从卿大夫到士,大宗与小宗的关系相同。

周天子嫡长子(大宗)—世袭王位
周天子
天子众庶子(小宗)—诸侯—嫡长子(大宗)
诸侯
诸侯众庶子(小宗)—卿大夫—嫡长子(大宗)
卿、大夫
卿大夫众庶子(小宗)—士—嫡长子(大宗)

4)分封制
周王朝以镐京为中心,沿渭水下游和黄河中游,划出一大片土地建立中央特别行政区“王畿”。

“王畿”以外的所有土地分封给各诸侯。

大概二三十个封国加起来的面积也没有王畿大。

各诸侯在自己和领地内再分。

诸侯一般将中心地区留给自己统治,其余土地再分封给他嫡长子以外的亲属——卿、大夫,此类封地称“采邑”。

卿、大夫也将自己的采邑再分割给他嫡长子以外的亲属——士,称“禄田”。

甲骨文中,设置神主的屋宇就是宗庙。

宗庙制度体现神权和尊卑。

周王是天子,又是姬姓的“大宗”。

既代表社稷,又主持宗庙的祭祀。

第二节宗庙祭祀制度
1.宗庙等级
古代宫殿建筑“左祖右社”(左宗庙,右社稷)即祖庙在东,社稷庙在西(有时南和北方向)。

宗庙等级:
“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

”(《礼记·王制》)
天子七庙:考庙(父亲庙)、王考庙(祖父庙)、皇考庙(曾祖父庙)、显考庙(高祖父庙)、祖考庙(始祖庙),关系最远的祖庙叫“祧”,祧庙两个。

诸侯五庙:考、王考、皇考、显考、祖考庙。

大夫三庙:考、王考、皇考庙。

嫡士二庙:考、王考庙。

士一庙:考庙。

(魏晋间改每庙一主为一庙多室,每室一主的形制,唐代以后基本沿袭为一庙九室,另立祧庙之制)
太庙
天子的宗庙,规模最大地位最高,天子才有祭祀列祖列宗的特权。

[附]
祭宗庙与祭社稷作用不同:
出征作战祭祀太庙。

后代君主继位也要告于太庙,称为告庙。

从事大规模农事活动前祭祀社稷神。

2. 昭穆制度
《礼记·中庸》:“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


昭、穆:指宗庙中的排列次序。

自始祖以后,父为昭,子为穆。

始祖居于正中,始祖下,第一世居左,朝南,称昭;第二世居右,朝北,称穆……
以下三世、五世、七世等奇数后代皆为昭,而四世、六世、八世等偶数后代则皆为穆。

如:周始祖后稷,周太王为后稷12代孫,属穆,太伯、虞仲、王季为昭,文王、虢仲、虢叔为穆,武王…为昭,成王…为穆。

(《宫之奇谏假道》:“太伯、虞仲,太王之昭也……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

”)
据说,神主置于南向的朝阳而明亮,故称“昭”,北向的背光而冥昧,故称“穆”(“冥”义)。

古人尚左、尊南,但在宗庙制度中,昭、穆则仅是左右代称而已。

第三节宗族制度
宗族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组织,包括同一血统的几辈或许多辈人。

封建社会以族长、家长为代表,在宗祠、支祠系统内,族权操在族长手中,宗族制度成为封建家族制度的一种组织形式。

1.九族
有多种说法。

分同姓直系九族,异姓亲缘九族。

1)同姓血缘九族《幼学琼林》卷二:“何谓九族?高、曾、祖、考、己身、子、孙、曾、玄。

”包括: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共九代直系亲属。

九族称谓图
2)异姓亲缘九族(多种说法)
较流行: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1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

§2母族三: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

§3妻族二:指岳父一家、岳母的娘家。

(父族、母族、妻族,合称三党)
2.五服丧礼
“服”即“丧服”,是家族中死了人,须按亲疏、辈分规定穿戴孝服,又称“服丧、守制、守孝”。

古礼中,按生者与死者的亲疏关系,规定了五个等级,故称“五服”。

1)斩衰(c uī,縗):第一等,用粗生麻布制服,断处不缉边,服期3年(实际服期多为25个月除孝)。

古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未嫁女为父,长房长孙(承重孙)为祖父,妻妾为夫,均
服斩衰。

(明、清,子及未嫁女为母,长房长孙为祖母。

子妇为姑(婆),也改齐衰3年为斩衰)。

女子服斩衰并须以生麻束发成丧髻。

2)齐衰(zīc uī):第二等,用次等粗生麻布,缝衣旁及下边。

又分为五等:
3年(明以后改斩衰):父卒,子为母,母为长子。

1年(杖期jī):父在为母,夫为妻。

1年(不杖期):为祖父母、伯叔父母、在室的姑、姊妹、兄弟、侄等。

5月:为曾祖父母等。

3月:为高祖父母等。

执杖
3)大功:第三等,用粗熟布为丧服,9个月。

男子为堂兄弟、在室堂姊妹、出嫁的妹妹、姑母等。

4)小功:第四等,用稍粗熟布为丧服,5个月。

为伯叔祖父母、堂伯叔父母、再从兄弟、堂姊妹、外祖父母等。

5)缌(sī)麻:第五等,用稍细熟布为丧服,3个月。

为伯叔曾祖父母、伯叔堂祖父母、族伯叔父母、族兄弟、再从侄、在室的曾祖姑、堂姐姑及族姑、外孙、外甥、女婿、岳父母等。

民间对以上五等服制,通常没有严格区分。

一般也不按“五等服制”到期换服,而是逝世3年后统一换服,称除服、服阕。

从己身往下数到玄孙,叫“五服”。

出了“五服”,就不再守制服丧了,只能算是同宗族关系,但辈分仍然照常。

6)五服制度反映三大特点:
(1)血统等级。

以五服内为亲,外为疏。

(2)重男轻女。

如妻为夫守孝3年,夫为妻只1年。

明前子为父居丧3年;父在,为母1年。

(3)重嫡轻庶。

庶子为嫡母服丧3年,嫡子不为庶母服丧(后改1年)。

长子长孙(承重孙,嫡长子已死,由长孙承丧祭)在服丧中都最重要。

第四节婚姻制度
西周时期周公制礼中,制定了繁琐的婚姻程序,可分:
一、婚前礼:“六礼”
①纳彩:男家通过媒妁向女家送雁提亲。

②问名:男家请媒人问清女家姓氏、名字、生辰。

③纳吉:到宗庙里占卜吉凶,得到吉兆后,准备定婚,也要送雁。

④纳征:男家送币帛等聘礼到女家,宣告订婚。

⑤请期:择定婚期,征求女家同意。

⑥亲迎:即迎亲,男家亲自去女家迎接,然后先回,在门外迎候。

以上“纳征用币﹐其余用雁”(雁币),男家送大雁给女家,据说候鸟大雁守时讲信用,且丧偶后独身,寓忠贞不二。

古代六礼的婚姻程序很复杂,一般百姓并没时间也没有财力承担。

后代多有改革。

如婚礼在春天以外无雁,改面雁、茶。

“三茶六礼”成为明媒正娶代名词。

又如把一些程序合并,如纳采和问名一次完成,纳吉和纳征合并。

现在民间的婚俗还可以看到西周“六礼”的影响。

“六礼”是最主要六道的婚礼步骤,但只是“婚前礼”。

二、正婚礼
沃盥、对席、同牢合卺、脱服设餁等。

三、婚后礼
妇见舅姑、妇馈舅姑、舅姑飨妇、舅飨送者、姑飨送者等。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嫡长子制”?
2.什么是大宗、小宗?
3.什么是“昭穆制度”?
4.什么是“九族”?
5.什么是“五服”制度?
6.什么是“六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