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伤逝》的爱情悲剧及其意义

合集下载

对《伤逝》中爱情悲剧的思考

对《伤逝》中爱情悲剧的思考

对《伤逝》中爱情悲剧的思考1.绪论《伤逝》作为鲁迅唯一的以青年男女恋爱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写得异常凄切哀婉,情意悠长。

作品在叙述方式上采用了"涓生手记"的形式,以涓生的回忆来叙述他与子君的这场令人悲哀心碎的恋情。

在叙事的过程中不断穿插着涓生的议论和抒情。

这样的写法造成了小说的双重效果:一是真切地记叙了涓生、子君两人的情感历程及其悲剧结局,使作品所表述的故事显得清晰、完整;二是主人公的议论与抒情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思想和感情力度,作品凸现出涓生深深的自责与忏悔,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性,也加深了作品思想内涵的感染力。

鲁迅一生中真正的爱情体验是许广平给他带来的,用世俗人眼光看来,鲁迅跟许广平的结合存在诸多障碍,除年龄、外貌、金钱、地位外,他还有一位形式上的太太。

如果离婚,按绍兴旧习女方会因为被休而被受歧视,后果不堪设想。

鲁迅宁可赔着做一世的牺牲,也不愿伤害虽然无爱但无辜的朱安。

然而,许广平仍然主动果敢地向鲁迅献出了纯真的爱情。

他在旧式婚姻的囚室里自我禁闭20年之后,终于逃出来了。

鲁迅就以自己婚恋为题材,写了充满生活哲理和抒情色彩的小说--《伤逝》。

里面的两位主人公涓生、子君折射了鲁迅、许广平的影子。

《伤逝》创作的年代与我们这个时代有着许多的相同之处,《伤逝》写于1925年,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

它以独特的角度,描写了涓生和子君的恋爱及其破灭过程。

作者以一般作为追求目标的自主婚姻的完成的喜剧性结局,作为自己所揭示的一出社会悲剧的出发点。

这是由喜到悲的变化转折,是我们所深思的。

谈及《伤逝》这篇文章时,往往给一般读者留下的印象便是:这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写的是一曲荡气回肠的爱情悲歌。

这自然不错,或者更深一步,会将它当作中国近代新文学作品中为反封建而宣扬爱情、主张个性解放的之一。

这固然也不错。

但究其两种印象而言,皆未抓住鲁迅先生写这篇《伤逝》的真正要旨--即批判走个性解放道路的脆弱性,向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揭示了社会解放才是个性解放的前提,而这些思想就是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对人物的塑造而表现出来的。

《伤逝》中涓生、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

《伤逝》中涓生、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

《伤逝》中涓生、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伤逝》是马致远的经典之作,长篇小说以明代涓生、子君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丰富的故事情节,展现了明代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深刻的社会矛盾。

涓生和子君是明代一对幸福美满的夫妻,但是他们的爱情故事却充满了悲剧,下面简要分析其原因。

一、封建伦理束缚在明代封建社会中,伦理观念十分严格,严格限制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禁止的内容,例如婚姻、商业、食品和行为等方面。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涓生、子君虽然彼此深爱着对方,但却因为家族矛盾等复杂的原因难以真正地在一起。

封建社会的伦理观念让他们的爱情之路充满了艰难和曲折。

二、家族仇恨涓生和子君所在的家族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不同的家族之间往往存在着广泛的战争和仇恨。

两个人之间的爱情,被家族的压力击垮。

涓生在完成了父亲的要求后,离开了子君。

虽然两个人之间的情感仍然存在,但涓生还是无法和子君生活在一起,因为家族矛盾和利益冲突让他们之间的感情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解决。

三、社会环境变革涓生和子君所处的明代社会正在经历剧烈的变革,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在发生重大变化。

封建主义的统治下,大规模的反抗和斗争正在不断发生,社会的不平等和矛盾也更加尖锐。

这样的背景让涓生和子君之间的爱情变得更加复杂,他们不仅要面对家族的冲突和伦理观念的约束,还要应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综上所述,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源于封建伦理、家族仇恨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无法实现两人之间的美好事业和爱情。

尽管他们之间的爱情依然深刻,但因为外部因素的影响,却让他们的生活和情感都走向了悲剧。

《伤逝》读后感

《伤逝》读后感

《伤逝》读后感读完鲁迅先生的《伤逝》,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爱情悲剧,也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

涓生和子君,两个曾经满怀理想与热情的青年,为了爱情勇敢地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走到了一起。

他们最初的相处充满了甜蜜和温馨,一起谈天说地,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

然而,现实的残酷却逐渐消磨了他们的爱情。

子君是一个勇敢的女性,她为了爱情不顾一切。

她那句“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让人感受到她的坚定和决绝。

但当她与涓生真正生活在一起后,却渐渐陷入了琐碎的家务之中,失去了曾经的精神追求。

她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照顾涓生的生活上,却忽视了自我的成长和提升。

涓生,一开始也是满怀热情地爱着子君,但在生活的压力下,他变得越来越自私和懦弱。

他把生活的不如意归咎于子君,认为是子君的存在让他失去了自由和发展的机会。

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在面对困难时的逃避和推卸责任,才是导致他们爱情破灭的真正原因。

他们的爱情悲剧,不仅仅是两个人的性格和相处问题,更是那个时代社会的悲剧。

在封建礼教和传统观念的束缚下,女性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她们的命运往往被男性所左右。

子君虽然勇敢地追求了爱情,但却无法摆脱社会环境对她的限制。

而涓生,虽然有一定的新思想,但在强大的社会压力面前,也显得无能为力。

《伤逝》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爱情需要建立在相互理解、尊重和共同成长的基础上。

如果只是一时的激情和冲动,而没有长远的规划和努力,爱情很容易就会被生活的琐碎所磨灭。

同时,也让我看到了社会环境对个人命运的巨大影响。

在一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往往难以实现,爱情也会变得脆弱不堪。

此外,这部作品还让我思考了个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态度。

涓生在遇到困难时选择了逃避和放弃,而不是勇敢地去面对和解决问题。

这让我明白,只有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地去应对生活中的挑战,才能够真正地成长和进步。

从子君的身上,我也看到了女性在追求爱情和自由时所面临的困境。

小说《伤逝》解读

小说《伤逝》解读

小说《伤逝》解读主题理解:《伤逝》是鲁迅创作中唯一的爱情题材小说,作品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以“涓生的手记”反映了他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涓生如泣如诉地追悔使作品笼罩着一层暧昧不清的悲剧气氛。

其主题为:《伤逝》作为鲁迅先生描写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追求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小说,以一出在“无爱的人间死火”的爱情悲剧,探索妇女解放道路,探求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新路。

《伤逝》的悲剧意义在于个人、社会和追求三个层面:以一个梦醒者的反思,忠告个性主义不能使青年驶达幸福的彼岸;对封建传统势力毁灭五四青年自由幸福的罪行进行了严峻的批判,揭示悲剧意义的根源;奋斗者“向着新的生路跨出”。

进一步说,《伤逝》的主题内核是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求。

通过子君与涓生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悲剧,他们还将《伤逝》的意蕴揭示过程分为终极意义的憧憬期、现实生活的品味期、凡俗人生的彻悟期、生命追求的抉择期等四个阶段。

鲁迅对这部小说的创作主旨的卓然确立和题材的独特处理,体现了他“开掘要深”的创作主张,使小说超越了《娜拉走后怎样》单纯分析社会问题的深度,超过了当时许多同类题材的社会分析和心理分析小说。

《伤逝》艺术特色:第一,作品采用人物“手记”的第一人称独白的形式,由涓生断断续续的内心独白,真切细致地描述了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全过程,感情沉郁真挚,情节生动逼真,绵延成一个笼罩着浓重悲剧氛围的爱情故事。

小说对涓生、子君恋爱中的激动、初婚时的幸福、感情破裂后的依恋和追忆,写得形象生动,使读者感到真实可信。

小说能收到震撼人心的效果,与这种手记体形式是分不开的。

第二,在人物刻画方面,对主要人物的描写重在细致入微的心理剖析;对次要人物则侧重于外貌、动作的白描勾勒。

如子君对爱的执着、陶醉,对失爱的恐惧、迷惘,涓生关于爱与不爱的内心争斗,千回百转的悔恨,这些都写得淋漓尽致。

而对于“老东西”、“小东西”这些次要人物,只通过“鲇鱼须”、“鼻尖”的“小平面”和“加厚的雪花膏”等富有特征的外形的勾勒,即赋予了他们鲜明的个性。

《伤逝》文学评价

《伤逝》文学评价

《伤逝》文学评价《伤逝》是鲁迅先生的一部著名小说,发表于1925年,被认为是鲁迅文学创作成熟期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小说以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为核心,展现了五四运动后的中国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首先,鲁迅在《伤逝》中通过细腻的笔触探讨了爱情与婚姻的主题。

在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人对于爱情的追求和对于婚姻自由的向往。

然而,由于社会的束缚和个人的局限,他们的爱情最终走向了悲剧。

鲁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思想和对个人自由的限制。

其次,鲁迅在《伤逝》中刻画了涓生和子君这两个人物形象。

涓生是一个具有矛盾性格的角色,他既受到新思想的启发,又受到旧思想的束缚。

而子君则是一个勇敢的女性形象,她为了追求自由和爱情,不惜离家出走。

然而,这两个人物的性格和行为也反映了五四运动时期的知识青年的思想和处境。

此外,鲁迅在《伤逝》中运用了独特的叙事手法。

他通过倒叙和内心独白等手法,深入刻画了涓生和子君的心理变化和情感纠葛。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性,也使得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最后,鲁迅在《伤逝》中通过个人的情感悲剧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

在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国社会对于个人自由和爱情的限制,以及封建思想对于人们思想的束缚。

鲁迅通过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封建性和人们对于自由和幸福的渴望。

总的来说,《伤逝》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小说。

鲁迅通过这部作品展示了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社会的现实和人们的精神困境,以及对于爱情与婚姻的探讨。

这部小说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思想启示意义。

它启示我们应当珍视个人自由和爱情的价值,同时也要勇敢地面对社会的束缚和个人的局限。

在当今社会,鲁迅的这部作品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首先,《伤逝》对于爱情与婚姻的探讨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许多人仍然面临着追求爱情与婚姻的难题。

在这部作品中,鲁迅通过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告诉我们,爱情是美好的,但婚姻却需要更多的责任和承诺。

浅谈鲁迅《伤逝》爱情悲剧的根源及其主题意蕴

浅谈鲁迅《伤逝》爱情悲剧的根源及其主题意蕴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浅谈鲁迅《伤逝》爱情悲剧的根源及其主题意蕴学院人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3年5月10日西安思源学院教务处制二〇一三年五月中文摘要鲁迅的作品是复杂的,多角度多层面的。

涓生与子君的爱情荡气回肠,是一曲主张个性解放,张扬婚姻自主的赞歌。

鲁迅从独特的角度抒写了主人公恋爱、同居、分手的过程,全剧充满着生活哲理和抒情色彩。

涓生的婚变经历折射了鲁迅的婚恋观,他以追求自主婚姻喜剧结局作为出发点,从由喜到悲的婚恋变换转折向人们昭示了在那个年代只有经济的解放才是个性解放的根本和规则。

《伤逝》在主题蕴含层面,不仅涉及其情节层面上所呈现的"涓生"和"子君"这类"五四"一代青年的爱情问题,而且与五四运动过后的特定时代氛围中"无政府主义"等思想文化和社会实验运动所促成的特殊生活观念情境,以及鲁迅置身这一情境中的个人化的思想感受,有复杂关联。

基于此,《伤逝》的主题和情节,形成了提出而不是解决问题、展示而不是弥合冲突的开放式和碎裂型的构造。

关键词:爱情失败经济困顿性格弱点社会沉滞AbstractLu Xun's works is a complex, multi-angle multi-faceted.Juansheng with Zijun love soul-stirring, is an advocate personal liberation, unassuming marriage hymn. Lu Xun from a unique perspective and describe the hero of love, cohabitation, the bursting of the process, the play is full of life lessons and lyrical color. Juansheng the divorce experience refraction Lu Xun's marriage concept as its starting point, his comedy ending pursuit of the goal of self-completed marriage turn from happiness to sadness Marriage transform to remind people of that era only economic liberation is liberation of personality fundamental and rules.Regret for the Past "in the subject contains a level, involves not only the level of its plot the presented Juansheng and Zijun generation of young people who love this type of" May Fourth Movement ", and with the specific atmosphere of the times after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anarchism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and social experiment movement contributed to the special concept of life situations, as well as Lu Xun exposure to the thought of personal feelings in this scenario, the complexity associated. Based on this, Shangshi "theme and plot, proposed to solve the problem, rather than show rather than bridging the conflict open and fragmentation-type structure.Keywords:Love fails Economic hardship Character weakness Social stagnate目录引言 (1)一、鲁迅《伤逝》爱情悲剧的根源 (1)(一)社会原因 (1)(二) 涓生和子君本身的性格弱点 (2)(三)经济上的困顿 (4)二、鲁迅《伤逝》的主题意蕴 (6)(一) 一次从起点到终点的轮回 (6)(二) 鲁迅的失败和绝望 (6)(三)走出两性之爱的迷谷 (8)结语 (10)注释 (11)参考文献 (12)致谢 (13)浅谈鲁迅《伤逝》爱情悲剧的根源及其主题意蕴《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小说,是一曲荡气回肠的爱情悲歌,旨在批判走个性解放道路的脆弱性,向人们揭示了只有社会解放才能达到真正的个性解放。

《伤逝》的爱情悲剧原因探析

《伤逝》的爱情悲剧原因探析

《伤逝》的爱情悲剧原因探析《伤逝》是一部以爱情为主线的悲剧电影,主人公阮在和女友小云的感情经历中,最终悲剧收场,导致人们对于爱情和命运的思考,值得深入探讨。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伤逝》的爱情悲剧原因。

一、命运轮回与命运的悲剧阮是一个生活在峨眉山下的小伙子,他从小就热爱武术,但因为家庭原因没能成为一名武术家。

在电影中,阮与小云相遇相识,他们两个都有共同的爱好——武术。

在此后的日子里,两人约会、守候、陪伴、相爱,慢慢地发展出了一段甜蜜的爱情。

可是,之后发生了一系列的变故,小云遭到毒手而离世,阮也失去了去国外寻找自己梦想的机会。

这样的几种命运的变故都是无法掌控的,成为影响两人爱情走向的因素。

另外,在电影中出现了一些轮回主题的元素,比如小云扎的呢绒布就是自东漠而来,同时也正是小云自杀的方式。

这些轮回的元素,使人们产生了悲剧命运的感觉,为电影增加了一种神秘和不可避免的气息。

正是因为命运的作用,阮和小云的爱情才有了一个不幸的结局。

二、人性的弱点在电影中,有一个明显的情节是小云和阮的爱情,没有得到阮的家长的认同,这也成为了两人爱情的阻隔。

在当时,中国的家庭观念普遍认为爱情不能胜过亲情,因此阮的家长一直看不上小云。

阮母在得知小云是从四川走出来的单亲家庭后,更是强力反对,最终导致小云离开。

从这一点来看,人性弱点的存在也是导致两人爱情走到悲剧结局的因素之一。

人类的情感和思想是由多种因素影响形成的,执着,压抑是其中的两个弱点,这种会造成心理上的疲惫和削弱,加上对于命运无法掌控的干扰,导致人更容易失去理智和平和,从而走向悲剧的结局。

三、爱情的力量和弱点电影中爱情是两个人相互吸引、相互倾心的情感体现,连接着两个相爱的人。

但是,爱情不仅是力量强大,还有其自身的弱点。

电影中,阮总是在小云身上找到了自已消失已久的家庭,他为了这份爱情甘愿放弃去海外的机会,毫不犹豫地呵护照顾小云。

但是,这种强烈的爱情也让他在失去小云后,变得十分消沉不堪,甚至一度想要自杀。

试分析《伤逝》中的婚恋悲剧

试分析《伤逝》中的婚恋悲剧

试分析《伤逝》中的婚恋悲剧摘要:“五四”退潮后,作家们对“五四”进行了冷静客观的审视与反思,鲁迅的《伤逝》即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涓生与子君的婚恋悲剧反映了“五四”个性解放自身的困境,表达了鲁迅对盛行的“个性解放”、“自由恋爱”、“婚姻自主”等时代思潮的深刻反思与批判。

关键词:启蒙式恋爱婚姻生活幻灭的悲剧《伤逝》创作于1925年10月,正值“五四”退潮时期。

激情狂热退却后,作家们开始了对“五四”个性解放、“自由恋爱”、“婚姻自主”等时代思潮冷静客观的审视与反思。

“五四个性解放集中反映了现代个性意识的时代本质,表现了现代个性的自我觉醒的过程和唤醒民众的使命感……个性解放从要求恋爱自由发端。

”[1]而当这种极度理想化的恋爱自由、个性解放遭遇现实的壁垒,就会暴露它的虚妄与启蒙者自身的缺陷。

《伤逝》即通过涓生和子君的悲剧表现了这一反思。

一、先天不足的启蒙式恋爱“五四作品中恋爱的主人公,如涓生和子君,他们大多是接受了新思想的未婚男女青年。

他们的感情是建立在共同的反封建思想和相互理解和信赖的基础上的。

这种真挚的爱是出自觉醒了的个性对正常的自然的人生权利的追求,有着鲜明的反封建主义。

”[2]毋庸置疑,涓生与子君的感情出于共同的反封建立场,但他们的恋情缺乏一种相互理解的信赖,而且恰恰是这种理解的缺乏造成了这段恋情的先天不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

首先,“身份”的不平等。

这里的“身份”并非指社会地位的不同,而是涓生与子君相遇相恋时角色的不平等。

显然,作为接受了“五四”新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涓生自然地担当起了高高在上的启蒙导师的角色,子君则是有待启蒙与唤醒的他者。

这种潜在的师生关系,使他们相恋时无法冷静、深入地了解启蒙者与被启蒙者的角色剥落后那个鲜活真实的自我与彼此。

在婚姻的日常琐屑中,慢慢显现的真实的自我在彼此眼中成了不堪忍受的陌生人。

其次是,恋爱心理的不纯粹。

涓生选择子君不能排除自我空虚的因素,“在这一年前,这寂静和空虚时并不这样的,常常含着期待;期待子君的到来”[3]。

《伤逝》读后感

《伤逝》读后感

《伤逝》读后感小说中的子君是一个勇敢追求爱情的女性。

她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地和涓生同居,展现了她对爱情的坚定和执着。

然而,她的勇敢和坚定并没有换来幸福的结局。

在涓生失业后,子君的生活变得艰难,她不得不为了生计而忙碌,逐渐失去了自我。

同时,她也无法理解涓生的内心世界,无法给予他真正的支持和理解。

最终,子君在孤独和绝望中死去。

涓生是一个自私、懦弱的男性形象。

他在爱情中追求自由和独立,却不愿意承担责任和义务。

当子君为了他而牺牲自己的幸福时,他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她造成了伤害。

当他失业后,他将责任归咎于子君,认为是她的存在影响了他的生活。

他对子君的爱也逐渐消失,最终导致了两人的分离。

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悲剧,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他们的爱情建立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基础上,缺乏对现实生活的考虑和规划。

他们追求自由和独立,却没有意识到自由和独立需要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

他们的性格缺陷也是导致悲剧的原因之一。

子君过于软弱和依赖他人,而涓生则过于自私和懦弱。

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无法相互支持和理解,最终导致了爱情的破裂。

小说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问题。

子君和涓生的爱情受到了社会舆论和传统观念的压力,他们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同时,他们也无法摆脱经济上的困境,这也是导致他们爱情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读完《伤逝》,我对子君和涓生的命运感到悲哀,同时也对爱情和婚姻有了更深的思考。

爱情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感情,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在爱情中,我们需要相互支持和理解,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同时,我们也需要考虑现实生活的因素,不能仅仅追求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婚姻是一种承诺和责任,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和经营。

在婚姻中,我们需要尊重对方的个性和选择,不能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对方。

同时,我们也需要学会沟通和妥协,共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伤逝》是一部深刻的爱情小说,它通过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悲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问题,同时也对爱情和婚姻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试论《伤逝》悲剧的原因

试论《伤逝》悲剧的原因

试论《伤逝》悲剧的原因《伤逝》写的是主人公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

涓生和子君是“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知识分子,他们在个性解放、平等自由等资产阶级民主主议思想的影响下,勇敢地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争取个人的婚姻自由。

经过斗争,他们终于冲破重重阻力,创立了“满怀希望的小小家庭”。

但是这场自由婚姻的胜利,却成了他们爱情悲剧的开始。

他们不仅分离,而且从什么地方来又回到什么地方去了。

小说以涓生和子君爱情的破裂为结局,可以说是一个悲剧,那么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一、在客观上,涓生和子君背叛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行为,既不容于家庭,又不容于社会。

涓生和子君只是希望获得婚姻自主和爱情自由,可是他们生活的社会沉滞、腐朽,封建的仁义道德容不下他们的叛逆。

那些德高望重的封建卫道士永远地维护着他们认为无法替代、无法逾越的礼教精神。

封建伦理道德,纲常名教,如节烈、孝道等都是吃人的东西,也是压制人的个性的东西。

涓生和子君追求自己爱情和婚姻自由,便触动了仁义道德者们。

在他们的眼中,青年男女之间是没有爱情自由可言的,有的应该是父母之命与媒妁之言。

一旦脱离了他们的准线,就是叛逆者,他们是不会让那些叛逆者好过的。

于是,涓生和子君便生活在一个众人白眼的环境里。

“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人们为什么要用这样的眼光看他们?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们破坏了人们一直以来所认同的封建伦理道德。

数千年来,封建伦理道德沉重地压制着人的个性的发展。

在那些卫道士的眼里,你一旦反抗了,就是和他们为敌。

涓生的失业,就是那些卫道士们在压制着涓生。

那雪花膏便是局长的儿子赌友,一定要去添些谣言,设法报告的,说涓生和子君违背了封建伦理道德,没有经过双方家长的同意便同居了,那是大大地破坏社会风气。

和她的叔子,她早已经闹开,至于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子君的叔叔连自己的侄女都不认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子君是个不遵守道德的人。

可见封建家庭礼教的代表子君的“胞叔”对“爱情自由”、“婚姻自主”是反对得多么激烈。

伤逝的主题和意义

伤逝的主题和意义

伤逝的主题和意义《伤逝》是鲁迅先生在1925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对爱人冲破封建枷锁后却又失望于婚后生活,感情破裂,女逝男伤的故事。

其中剖析了五四知识分子的内心,展现了当时他们的命运,探讨了恋爱自由在旧中国的可行性,直指女性解放,男女平等。

五四运动后,文坛发生了巨大变革,五四知识分子们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文学革命,推倒了旧的地基,正要挥斥方遒,建立伟业,这时整个社会也是亟待除旧布新。

然而建设总比破环更难。

子君和涓生的爱情似乎就是这段年代的缩影,他们姿态鲜明地反对旧社会的婚姻制度,向往春杰浪漫的爱情,并且顺利建起一个温馨的小家庭,这一切都很顺利,风平浪静,殊不知根子里就带了毒,此后涓生的厌倦疲惫,子君的安于现状,都源于此。

那就是五四的宏大理想与未完全解放的社会的冲突。

先看子君。

当时胡适将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翻译出来,在国内掀起了妇女解放的浪潮,大家都觉得女性只要狠狠地甩上门离开这个视她如玩偶的家,这就是大胜利了,但是它却令人苦恼地和许多使未解决未发现的封建遗留的根子纠缠在一起,使得女性看上去获得了解放,骨子里却仍是绝对的男权。

子君接受了涓生的熏陶,渐渐解放了自己的思想,可以说是一个可教之才,有智慧的女子,然而现实所迫,涓生微薄的工资并不能补贴家用,不管她婚前如何激进,面对经济困难和社会的眼光,婚后注定当一个主妇,涓生的厌倦便有了由头。

梅仪慈在她关于20年代和30年代女作家的论文中所作深刻分析指出,现代中国的女作家们,“在和文艺与社会的权威以及支配她们生活的旧秩序与价值观念断然决裂之后……突然变得无所依傍,只能从她们自己的感情和不确定的关系中获得支持,而这种关系本身又取决于不可靠的感情。

当自我肯定的权利终于得到了的时候,却证明它是靠不住的东西,而依靠爱情和感受来维持生活的女人,就更加容易受到其他苦难的伤害”。

子君的悲剧正在于全心全意相信着婚姻,她认为婚姻能保护她的幸福——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嫁娶制度的本身就是男权用以控制和奴役女性的一种手段。

分析涓生和子君婚姻失败的原因并总结《伤逝》的意义

分析涓生和子君婚姻失败的原因并总结《伤逝》的意义

题目:分析涓生和子君婚姻失败的原因,并总结《伤逝》的意义答:1、主观原因:不同的爱情观。

涓生渴望朦胧式的爱情。

“在久待的焦躁中,一听到皮鞋的高低尖触着砖路的清响,是怎样地使我骤然生动起来啊!”而子君渴望飞蛾扑火式的爱情。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一个蒙受封建礼教沐浴成长的弱女子竟能够喊出如此代表着那个时代思想进步的话语,子君把爱情当作自己的全部,而涓生只是把爱情当作生活中一个美好的阶段。

两人截然不同的爱情观,是导致两人爱情悲剧的根源。

2、客观原因:薄弱的经济基础。

涓生和子君同居之后,窘迫的现实带给了两人巨大的心理落差,当理想和憧憬沦为贫腹里的饥饿,除生存以外的一切人生要义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虚浮缥缈。

“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生活的窘迫很快磨灭了涓生对于他和子君两人建立的小小家庭的希望,薄弱的经济基础让他们捉襟见肘,难以维系日后的卑微生活,于是加速了他们的分离。

涓生和子君都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但面对生活的现实,他们不得不低下个性的头颅。

3、社会原因:封建旧道德和世俗的双重重压。

子君和涓生的爱情受到父辈的坚决反对和友人的不解;相处时受到“鲇鱼须”和“雪花膏”的窥探;同行时遭到路人的轻蔑与讥笑;寻住所时不被待见且屡遭拒绝;工作中也因此被局长免去了供应的职务,失去了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涓生和子君追求的五四时代青年人的个性解放与婚姻自由是离不开社会解放的,他们以新的方式在旧社会里相结合必然会遭到旧势力与世俗的双重压迫。

在那样的一个时代,男女平等与恋爱自由终归只能说是一种幻想,他们追求的理想化的爱情终将化作泡沫,在令人愤恨的旧道德和难以逃脱的世俗眼光中破灭。

4、《伤逝》的意义小说通过涓生、百子君始以争取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终却落到悲剧结局的描写,反映了个人和社会度的冲突:离开整个社会的解放,个性的解放和婚姻自主是无法实现的。

真正的爱是一种意志行为,是两个原本没有血缘关系的素不相识的男人和女人生命的呼唤与应答,生命的承诺与相托。

浅谈《伤逝》爱情悲剧的原因及意义

浅谈《伤逝》爱情悲剧的原因及意义
月。如果划定一条时间坐标轴 , 那么在 12 9 5年之前 的 12 93
那 吃人 的封 建制 度 。所 以他们 最终 都 未 能逃脱 悲惨 的命
运 , 君 “ 着 虚 空 的重 担 , 严 威 和 冷 眼 中 走 着 所 谓 人 生 子 负 在
年 7月鲁迅和他弟弟周 作人彻底决 裂 ,这一决 裂对鲁迅 而
绝 望 的情 绪 。倡 导 “ 民主 ” “ 学 ” “ 四” 动 唤 醒 了广 大 、科 的 五 运
知识青年 ,反抗封建礼教 的束缚 ,形 成 了一股 追求个性解
放 、 求 恋 爱 婚 姻 自主 的浪 潮 。 追
《 逝》 以看 成是一 部鲁迅 的心 情小说 , 伤 可 它反 映 了鲁
迅在一定 时期 的心路历 程 。鲁 迅写《 伤逝 》 在 12 是 9 5年 1 0
1 悲剧产 生 的原 因
11《 逝》 . 伤 的写作背景 《 伤逝 》 于 12 写 9 5年 l 0月 , 写作 之前 , 轰烈烈 的 “ 轰 五 四” 运动 已经 退潮 , 社会 的黑暗 、 想的破 灭使 以救 国救 民 理
生为 了争 取恋爱 自由和婚姻 自主逃 离 了家庭 的牢笼 ,同居 在 了一起 ,这在封建 礼教 的追 捧者 眼 中是 不可 饶恕 的 , 是 “ 仁义 道德 ” 的反 叛者 , 而这些 “ 叛者 ” 反 也不 会有什 么好 的 结局 , 注定将以悲剧 收场 。于是子君和涓生一直生活在 人们 的白眼之 中 “ 时时遇到探索 、 笑 、 讥 猥亵 和轻蔑 的眼光 , 一不 小心 , 便使我 的全身有些 瑟缩” 。子君“ 和她的叔子 , 她早经 闹开 , 至于使他 气愤 到不再认她做侄女 ; 也陆续和几个 自 我 以为忠 告 ,其实 是替 我胆 怯 ,或 者竟 是嫉 妒 的朋友 绝 了 交 ” 他们的 同居行为违背 了当时社会 的 “ 。 伦理道德” “ 、三 纲五常 ”是 封建 礼教所不 容的 , , 即使 你有更 强 的意志 与斗

关于谈谈《伤逝》中的爱情的论文

关于谈谈《伤逝》中的爱情的论文

关于谈谈《伤逝》中的爱情的论⽂ 《伤逝》是鲁迅先⽣的⼀部短篇⼩说,也可以说是唯⼀⼀部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主题的⼩说。

它描写的是两个觉醒的知识分⼦涓⽣和⼦君他们单纯追求个性解放,爱情⾄上,⾛个⼈奋⽃的道路。

作者以“涓⽣⼿记”的形式,回顾从恋爱到感情破灭这⼀年的经历,⽤涓⽣的切⾝感受来抒发他曾有的热烈的爱情,深切的悲痛和愿⼊地狱的悔恨。

作为鲁迅的唯⼀爱情⼩说.却以涓⽣和⼦君他们爱情的破裂为结局,可以说是⼀个悲剧.究其悲剧原因,有以下的⼏⽅⾯: ⼀、社会原因 涓⽣和⼦君⽣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在那个⿊暗社会⾥,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个独⽴的问题。

封建礼教会把他们打⼊“地狱”,涓⽣和⼦君只是希望获得婚姻⾃主和爱情上的⾃由,可以说,这个世界上⼀个⼩⼩的愿望,但那些“仁义道德”的君⼦们却容不下他们的叛逆!在他们的眼中,青年男⼥之间是没有爱情⾃由可⾔的,有的应该是⽗母之命,媒妁之⾔。

⼀旦脱离了他们的准线,那就是叛逆者,当然,他们是不会让那些叛逆者好过的。

然⽽⼦君,作为五四时期的新⼥性,她对封建势⼒的反抗,她的⼤胆和坚决的性格,确是证明了“中国⼥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的那样的⽆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

”她对⾃由的追求,对爱情的忠贞确是⼤⽆畏的。

⼦君不但“只为了爱——盲⽬的爱——⽽将别的⼈⽣要义全盘疏忽了”,⽽且勇敢地喊出了个性的最强⾳“我是我⾃⼰的,他们谁也没有⼲涉我的权利!”他们⼀起“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平等、谈伊孛⽣,谈泰⼽尔,谈雪莱……”他们受西⽅⾃由平等、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奋起追求恋爱⾃由、婚姻⾃主。

涓⽣和⼦君经过他们⾃⼰的努⼒,他们成功地住到了⼀起,找到了⾃⼰的爱情。

在他们⾃⼰看来,⼀切都是幸福的(最起码刚开始的时候是那样),共同志趣和追求使两颗年轻的⼼贴在⼀起,涓⽣因为看 不见⼦君⽽感到“百⽆聊赖”,并为⼦君的安全忧⼼忡忡,“莫⾮她翻了车么?”“莫⾮她被电车撞伤了么?”⼀旦⼦君来到⾃⼰⾝边,他就感到内⼼充实,提着的⼼也就“宁帖”下来。

鲁迅作业 浅议《伤逝》

鲁迅作业  浅议《伤逝》

面包与爱情的角逐——浅议《伤逝》摘要:《伤逝》中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悲剧贯穿着永恒的话题:面包与爱情。

其悲剧意义更让当今女大学生反思爱情:爱情需要奉献和给予,更重要的是独立。

正如小说中: “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付丽”。

这对当代女大学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关键字:《伤逝》爱情面包经济独立奉献一、《伤逝》悲剧原因——面包缺失《伤逝》中子君和涓生经历了从热恋到同居生活,然而一直处于追求温饱的生存状态,爱情的瑕疵也在柴米油盐面前无处遁形。

生存的压力,犹如漂白剂不停地侵蚀他们理想的斑烂色彩,最终只能留下一片惨白。

轰轰烈烈的爱情始终抵不过生存的打击,经济上的困顿使他们失去了轻松自如的心态,他们的爱情也就一步一步地走向灭亡。

由于经济的窘困,没有了曾经的谈天说地,只剩下柴米油盐的奔波。

子君不得不整日忙于家务,尽管两人嘴上常说,“我们总还得雇一个女工”,但到底还是雇不起。

涓生也是,“由家到局,又由局到家”,为生活而忙碌。

他们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谈伊孛生、雪莱了,也不能一块读书了,连“自由散步”也被取消了,“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功夫也没有,何况读书和散步。

”恋爱婚姻自由在经济压力面前失去了美丽的色彩。

然而就连这样可怜的生活也维持不下去,涓生终于失去了工作,经济的压力渗透进家庭小事,加深了子君和涓生感情上的裂痕,以至“小家庭”最后彻底崩溃。

其实失业后涓生为了开辟一条生路也做了努力,他一面登“小广告”寻求抄写和教读的职业,一面开始译书,但就算这些能使他们暂时维持生活,又称得上什么“新生活”呢?面对生存的困境和压力,涓生看到的更多是对同居生活和子君的埋怨,他诉苦说“子君没有先前那么幽静,善于体贴了”,生活的贫困又使他发现在子君的心中的位置不过是“叭儿狗和油鸡之间”。

他们的生活主题就成了“吃了筹钱,筹来吃饭”,连子君为打发寂聊而养的油鸡和小狗“阿随”,“经多次的抗议和摧逼,油鸡们也逐渐成为肴馔……”“‘阿随’终于用包袱蒙了头,由我带到西郊去放掉了。

《伤逝》的悲剧意义

《伤逝》的悲剧意义

《伤逝》的悲剧意义《伤逝》是描写知识分子的作品,也是鲁迅小说中唯―描写男女爱情的作品。

它通过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故事,一方面歌颂了他们争取婚姻自主,要求个性自由的反封建精神,一方面又批判了他们没有远大理想,反以“出走”为最终目的的短浅目光;深刻地揭示了青年男女要获得自由解放,首先必须获得社会解放的伟大真理。

“五四”时期,表现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的爱情主题的作品是很多的,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在青年中是颇为流行,当时易卜生的戏剧深深地影响着青年,特别是他的追求个性解放和个人幸福的思想。

可是鲁迅却以他那锐敏的目光,深邃的思想对这一思潮提出了质疑。

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以《娜拉走后怎样》为题作了一次深刻的演讲。

鲁迅提出了要得到个性解放,要真正获得幸福,必须要获得经济权才行,否则幸福终归会变成泡影。

《伤逝》就反映了鲁迅的这一思想。

鲁迅在《伤逝》中塑造了涓生和子君两个人物形象,并通过他们的悲剧来表现主题。

鲁迅歌颂了子君和涓生争取婚姻自主反封建的勇敢精神。

子君是受到“五四”新思潮熏陶后,又在涓生启发下逐渐觉醒的女性。

作品通过涓生手记的形式叙述:“破屋里便渐渐充满了我的语声,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易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她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

”子君在这些作家作品的思想影响下,斗争性更强了,她不顾叔叔和父亲的反对,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对涓生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每当他们在涓生的会馆前离别时,那“鲇鱼须”的“老东西”、那“加厚雪花膏”的“小东西”总是讨厌地从玻璃窗里监视他们,子君却没有一点畏色。

他们“在路上同行”,到“公园”、“寻住所”,也“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涓生一个男子却“全身有些瑟缩”,而子君“她却是无畏的,对于这些全不关心,只是镇静地缓缓前行,坦然如入无人之境。

”涓生在她的鼓舞下,“即刻提起”“骄傲和反抗来支持。

《伤逝》中的爱情悲剧意义

《伤逝》中的爱情悲剧意义

《伤逝》中的爱情悲剧意义【摘要】本文分析了《伤逝》中两个觉醒知识分子的爱情故事,他们曾经为了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主而不顾一切,甚至脱离了自己的家庭。

他们的爱情的失败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即社会原因,自身原因,经济原因。

【关键词】个性解放破裂个人悲剧社会悲剧《伤逝》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也可以说是唯一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

它所讲述的是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

作为鲁迅的唯一爱情小说,却以涓生和子君他们爱情的破裂为结局,可以说是一个爱情悲剧小说,但它的悲剧原因又是什么呢?《伤逝》中的爱情悲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男女主人公当初真挚而又热烈的爱情在主客观因素的夹击下,走向破灭,以失败告终;二、子君由于爱情的失败而直接导致的死亡。

这种爱情悲剧由于掺杂了诸多的社会原因,所以这种爱情悲剧既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

可以说,在那样的时代背景和环境下,对具有那样典型性情的涓生和子君,爱情的悲剧结局注定是他们爱情的唯一结局。

这样的结局,是客观与主观原因相互杂糅的必然结果。

社会环境对他们自由恋爱的排斥使涓生失业,他们不得不承受起环境和金钱的双重压迫。

面对这种外来的打击,涓生是乐观而又坚强的,甚至反而还有一种终于脱出了牢笼的轻松,并对未来充满了自信和希翼。

涓生不把爱情和小家庭的幸福看作生活的目的或是不可或缺的东西,因而亦就并不太在意或是并不太惧怕这一切的失去。

而子君则不然,由于她把爱情和小家庭的幸福视为生活的目的和归宿,视为生命的支柱,因而面对外来的打击,在自由恋爱的追求中曾经大无畏的她胆怯了,虽然她也说:“那算什么。

哼,我们全新的。

”可那声音“却只是浮浮的”。

由于其特定爱情观的作用,涓生在面对生活的变故时不仅不能焕发出原来就难有的自信与刚强,而且更显出了其本来就有的虚伪和自私,他以为:“我一个人,是容易生活的,只要能远走高飞,生路还宽广得很。

……现在忍受着这生活压迫的苦痛,大半倒是为她。

”似乎子君已成为他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只要离开子君,便可以摆脱窘境,有所作为。

鲁迅《伤逝》赏析

鲁迅《伤逝》赏析

解析:作品采取“涓生手记〞的形式,回忆从恋爱到感情破灭的一年的经历,以小说主人公的切身感受来抒发他曾有的热烈的爱情,深切的悲哀和愿入地狱的悔恨,具有很浓的抒情性。

小说的细节描写也颇具匠心,油鸡和阿随的命运同子君感情变化的照应,收到了以小见大的效果。

相关思考:1.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答:《伤逝》是鲁迅惟一的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小说。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是“五四〞时代的青年们所热烈追求的生活理想,也是当时文学创作的热门题材。

当时的这类作品,大多致力于描写青年男女冲破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恋爱自由的斗争过程,并往往以自主婚姻的实现作为结局。

但鲁迅的《伤逝》却以悲剧收场,而且不是一般的恋爱悲剧,而是自由恋爱成功后的婚恋悲剧。

小说的主人公涓生和子君在相爱的过程中,尽管遇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各种阻挠,但他们无所畏惧,毫不退缩,子君的态度尤其坚决。

面对父亲和叔父的反对,她坚决地表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预我权利!〞正是靠这种无畏的勇气和坚决的态度,他们终于冲破重重阻碍而结合,实现了婚姻自主的理想。

但涓生和子君婚后的“安宁和幸福〞并未维持多久,他们的爱情悲剧恰恰发生在恋爱成功,婚姻自主之后不久。

首先来临的打击是涓生被解聘。

失去职业后,他们的生计成了问题。

虽然他们尝试用其他方法“来开一条新路〞,但都没有走通。

这使他们的爱情生活蒙上了阴影。

加上结婚后,子君以为追求的目标到达了,便日渐沉浸在小家庭琐碎的生活中,不再去上进了,变成了一个目光短浅的甚至有些庸俗的家庭主妇,甘愿做靠丈夫养活的附属品。

实际上,子君尚未得到真正的自由就停止了追求。

软弱而自私的涓生在感受到婚后生活的平庸和生活的压迫时,只想着“救出自己〞,并自欺欺人地把抛弃子君作为自己“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去〞的第一步,结果是导致了子君的死亡,而他自己也并未真的跨入新的生活,整日在悔恨与悲哀中消磨着生命。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的原因,既是那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黑暗势力的破坏与迫害,也与他们本身的弱点——如软弱、自私、目光短浅和狭隘自私的个人主义等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成绩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伤逝姓名学号62061020311016专业汉语言文学批次/层次专升本指导教师学习中心张掖学习中心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日志所属学习中心:张掖学习中心姓名批次102层次专升本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62061020311016论文题目伤逝申请审批通过时指导教师论文写作日志记录执行情况论文进度起止时间(资料的收集、在教师指导下的进行过程)论文提纲2012年8月3日e-mail论文初稿2012年8月8日e-mail论文二稿2012年8月15日e-mail论文终稿2012年8月25日e-mail备注填表说明:执行情况填写通过何种方式(如电话、e-mail、邮寄等)与指导老师取得联系,以及通过沟通、交流的结果和论文完成情况。

论《伤逝》的爱情悲剧及其意义摘要:《伤逝》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他们生活在旧社会;(二)他们自身性格的特点;(三)经济上的困顿。

最后写《伤逝》带给我们两个方面的深思:(一)爱情是否需要理性;(二)完成了婚姻以后,爱情如何发展。

关键词:鲁迅;《伤逝》;悲剧意义引言:《伤逝》写于1925年,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

它以独特的角度,描写了涓生和子君的恋爱及其破灭过程。

作者以一般作为追求目标的自主婚姻的完成的喜剧性结局,作为自己所揭示的一出社会悲剧的出发点。

这是由喜到悲的变化转折,是我们所深思的。

《伤逝》的真正要旨--即批判走个性解放道路的脆弱性,向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揭示了社会解放才是个性解放的前提,而这些思想就是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对人物的塑造而表现出来的。

一、从喜剧到悲剧(一)、子君追求个性解放。

子君,作为五四时期的新女性,她对封建势力的反抗,她的大胆和坚决的性格,确是证明了“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的那样的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

”她对自由的追求,对爱情的忠贞确是大无畏的。

子君不但“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而且勇敢地喊出了个性的最强音“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他们一起“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说明他们的思想有着共同的基础。

他们受西方自由平等、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奋起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二)、子君与涓生成功地同居。

共同志趣和追求使两颗年轻的心贴在一起,涓生因为看不见子君而感到“百无聊赖”,并为子君的安全忧心忡忡,“莫非她翻了车么?”“莫非她被电车撞伤了么?”一旦子君来到自己身边,他就感到内心充实,提着的心也就“宁帖”下来。

子君更是为了和涓生恋爱,不顾一切议论和阻拦,毅然冲出封建家庭,表现出大无畏的勇气和决心。

她对路上遇到的各种敌意的眼光“全不关心”,两个青年人为着他们的纯真爱情和个人幸福,勇敢地跟周围的封建势力作斗争,并以两人的结合向封建社会予以强有力的回击。

(三)、子君与涓生爱情的破裂。

他们同居后,幸福和甜蜜的生活却没有多久就开始有裂痕。

子君在建立小家庭后,缺乏远大的生活理想,全部精力忙于烧饭、做菜,忙于饲油鸡、喂阿随,见识起来越短,经常和官太太暗斗。

她沉入日常生活而不作超越性人生追求是她生命中的缺陷。

而涓生从恋爱转入婚姻后,由于不能在浪漫中整合日常生活的现实内涵,不能对自我心灵进行扩容而不能整合性的生命逻辑,因而失去了爱情,“更新、生长、创造”的心理能力。

面临生有危机时,如何处理基本“求生”的难题时,他却避免与爱人共患难,从而在不顾惜爱人或曾爱过的人的生死的情况下先保证自己的生存,涓生虽标榜男女平等,也真心希望子君能与他共同奋进,却仍摆脱不了男权意识,最后还是习惯性地以女性为牺牲,抛弃了子君,最后子君死去。

而涓生在他的“悔恨和悲哀”中自责,抱着悔恨的心情迁回原住的会馆。

涓生和子君这一对由浪漫转入婚姻生活的男女也由此而收场。

二、爱情悲剧的根源《伤逝》作为鲁迅的唯一爱情小说,却以涓生和子君他们爱情的破裂为结局,可以说是一个悲剧,但它的悲剧原因又是什么呢?我想,大概有以下三方面:(一)、他们生活在那万难破坏的铁屋子里,整个社会的沉滞、腐朽不可能不毁灭这个爱情的绿洲。

封建礼教是一个吃人的社会,爱情,当然也不例外。

涓生和子君只是希望获得婚姻自主和爱情上的自由,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一个小小的愿望,但那些仁义道德却容不下他们的叛逆!他们需要的是奴隶!一个忠诚的奴隶!在那些德高望重的封建卫道士和铁屋子里面的沉睡者们,他们都不允许他们的屋子里出现叛逆者!在那间铁屋子里,人们永远地维护着他们认为是无法替代,无法逾越的礼教精神。

封建伦理道德,纲常名教,诸如节烈、孝道。

以不情为伦理,都是吃人的东西,最低限度也是压制人的个性的东西。

涓生和子君在追求自己爱情和婚姻的自由的时候,便触动了仁义道德者们。

在他们的眼中,青年男女之间是没有爱情自由可言的,有的应该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一旦脱离了他们的准线,那就是叛逆者,当然,他们是不会让那些叛逆者好过的。

于是,涓生和子君便生活在一个众人白眼的环境里。

涓生和子君经过他们自己的努力,他们成功地同居了,找到了自己的爱情,在他们自己看来,一切都是幸福的(最起码刚开始的时候是那样),但在那些封建卫道士的眼里,他们这些坏纲乱常的激进分子是不允许存在的!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人们为什么要用这样的眼光来看他们?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们破坏了人们一直以来所认同的道德。

封建的伦理道德沉重地压在每一位生活在铁屋子里面的人们身上,他们一旦脱离了这些准则,在社会上就难以走动。

男女之间如果没有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结合,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在社会里很难太得起头来。

一不小心便要落个身败名裂,更有甚者连命都保不住。

鲁迅的《离婚》中的主人公爱姑,可以说是鲁迅笔下最泼辣,最有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

但回想一下,她是用什么来武装自己的呢?是因为自己家里有六个身强力壮的弟兄和家庭殷实,最重要的一点是她是三茶六礼定来的,花轿抬来的。

反过来说,爱姑的反抗,是因为她认为自己是在仁义道德的范围内,是道德所鼓励的,所允许的。

所以,她有那么大的勇气去反抗。

但封建的权威也深深地伤害着她,七大人的一声:来来兮兮,就把她的气势给压住了,再也不敢找小畜生老畜生的晦气了。

总的来说,封建社会就是一个吃人的社会,它吃掉你的思想,你的灵魂!当然涓生和子君的微不足道的爱情更加不用说了。

封建思想数千年来,都在沉重地压制着人们的思想,压制着人的个性的发展。

它不会给你一个小小的空间,让你去发展。

在那些卫道士的眼里,你一旦反抗了,那就是和他们为敌了。

涓生的失业,说到底一句就是那些卫道士们在压制着涓生。

那雪花膏便是局长的儿子赌友,一定要去添些谣言,设法报告的,添什么谣言?那还不是说涓生和子君违背了封建伦理道德,没有经过双方家长的同意便同居了,那是大大的破坏社会风气的了!和她的叔子,她早已经闹开,至于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子君的叔叔连自己的侄女的不认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子君是个不遵守道德的人。

记得涓生和子君在找住所的时候,寻住所实在不是容易的事,大半是被托词拒绝。

从这几个方面来看,人们是看不惯,也看不起那些自把自为的叛逆者的,他们的内心深处只有礼教这两个字,而没有爱情两个字!也许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得而复失的时候,子君可以重新过上自己的生活,那也不算是太大的悲剧,最多我们只是可惜他们的爱情是那么的弱不禁风而已,也不会太大的悲伤。

但是,在当时那样沉滞、腐朽的社会里,她只能:现在她知道,她以后所有的只是她父亲--儿女的债主--的烈日一般的严威和旁人的赛过冰霜的冷眼。

此外便是空虚。

负着空虚的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这是怎么可怕的事呵!而况这路的尽头,又不过是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那是什么?那是吃人的社会啊,子君走了第一步,社会就不会让她有机会改正的了,既然子君违背了他们的伦理道德三纲五常,那子君最后只有被逼迫走向那没有墓碑的坟墓了,这些是多么的可悲啊!即使你有更强的意志与斗志,到头来也会有给它吃掉的危险,想得到真正的自由,那只有推翻这个吃人的社会,推翻一切沉滞、腐朽的制度。

可以说社会上的流言似虎吧,涓生和子君的同居引起多少人的白眼?引起多少的议论?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就连自己的朋友也是一样,我也陆续和几个自以为忠告,其实是替我胆怯,或者竟是嫉妒的朋友绝了交。

其实鲁迅先生又何曾不是呢,为了和许广平同居,为了他们的爱情,他们只有离开了北京,作为一个战士的鲁迅尚且要离开,涓生和子君的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社会不会给他们的爱情一个自由的空间,恋爱是自由的在他们那个社会里是不会出现的,那他们的爱情绿洲也就被破灭了。

在那沉滞的社会里,他们想跨出一步是那么的困难,可以用许广平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在社会上严厉的戴着道德的眼镜,专唱高调的人们,在爱之国里四不配领略的人们,或者嫉恨于某一桩事,某一方面的,对爱的他俩,也给予一番猛烈的袭击。

(二)涓生和子君他们本身的性格弱点也注定了他们的爱情必定是一个悲剧。

他们两个人同居之后,他们的性格也随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于生活的压迫接踵而来,生计断绝的困境中,涓生那自如的心情没有了,随即自己的自私、虚伪和卑怯的心理便膨胀起来。

这样,他们的爱情也就在自己那膨胀的心理中慢慢地变质,慢慢地变淡,最后走向了破裂。

刚开始的时候,涓生是勇敢的,对爱情也是真挚的,也是令人感动的。

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他们都是觉醒的知识分子,他们彼此鼓励着,彼此依偎,准备逃脱这个沉滞的社会,追求自己的爱情,他们抛弃了世俗的眼光。

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他们的确找到了自己的爱情。

他们的爱是甜蜜的,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

但是,涓生他本身的弱点,在社会和生活的压力下,慢慢地流露出来。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教育儿子:要记住,爱情首先意味着对你的爱侣的命运、前途承担责任。

爱,首先意味着献给,把自己精神力量献给爱侣,为他(她)缔造幸福。

爱情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奉献。

但是,涓生他做到了吗?我想他没有做到,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新的路的开辟,新的生活的再造,为的是免得一同灭亡咋一看,好象还挺有道理的,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里,我们看上去也是无可厚非的,也会赞同。

但是,我们想想,他们所生活是怎样一个社会?是一个沉滞的吃人的社会。

涓生那样做,实际上是一种不负责任、把子君往死里推的表现!一种虚伪的心态!他也知道子君一旦离开了他,回到她父母的家里,她一定会死于那无爱的世界。

最后子君死于那无爱的世界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