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对鲁迅狂人日记的启示及影响

外国文学对鲁迅狂人日记的启示及影响
外国文学对鲁迅狂人日记的启示及影响

贵阳学院成人高等教育学生毕业论文

外国文学对鲁迅创作《狂人日记》的启示及影响

站点名称:贵阳学院锦屏站点

学生姓名:吴来凤

班级: 2011级

学号:

指导教师:杨再成

时间: 2013年09月25日

目录

标题 (1)

内容摘要 (1)

关键词 (1)

正文.....................................................................(1-7)参考文献: (7)

论文/设计评审表 (8)

外国文学对鲁迅创作《狂人日记》的启示及影响

[内容摘要]: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小说的“表现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从发表后就立即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而后几十年里,研究者一直对此有很大的争议,《狂人日记》的表现手法确实别具一格,与中国的传统小说迥然不同,追溯其小说《狂人日记》的格式,大多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或启示,其文风多有摄取外国文学多样性营养而自成一格。作家作品的创作,有分寸的吸收并融合一些适合的东西,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本文着重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尼采的《察拉图斯忒拉的序言》、俄国的安特莱夫与迦尔询作品来分析外国文学对鲁迅创作《狂人日记》的启示及影响,对于研究鲁迅小说手法的运用和艺术格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外国文学鲁迅创作启示和影响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由于“表现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①,一发表立即引起极大的反响。此后几十年,研究者对这篇小说一直有很大的争议。争议的焦点倒不在其思想内容方面,对于这篇小说反封建的主题命意,人们的认识是比较一致的。问题在于对狂人形象的认识方面:有人认为是真狂,作品写的就是一个疯子;有人认为是假狂,主人公其实是个战士;也有特别的看法。凡是种种分歧,我看恐怕主要是由于对这篇小说格式和手法的理解不同所致。鲁迅说过:“我的来做小说,也并非自以为有做小说的才能,只因为那时是住在北京的会馆里的,要做论文罢,没有参考书,要翻译吧,没有底本,就只好做一点小说模样的东西塞责,这就是《狂人日记》。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此外的准备,一点也没有,”

②一九三五鲁迅再次谈到《狂人日记》等小说创作时说,这些作品因“‘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然后这激动,确是向来怠慢了介绍欧洲大陆文学的缘故。一八八三年,尼采也早借了苏鲁支的嘴,说过……。但后起的《狂人日记》有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也不如尼采的超人渺茫。”这两段话提供了鲁迅《狂人日记》所受外国文学影响的一些线索,常为研究引用,《狂人日记》的格式手法确实别具机杼,不但与传统小说迥然不同,与鲁迅后来所写的小说也各易其趣。如果我们追溯一下《狂人日记》的格式是如何形成的,到底受外国文学哪些影响,但人们一般对于果戈理的影响注意较多,而对尼采的影响不太注意,特别是除到别的什么外国作家的影响,就更少考察。其实,《狂人日记》所受外国作家的影响是多元的,除了

果戈理、尼采,恐怕还有安特莱夫和迦尔洵等许多作家。

鲁迅是如何摄取多样性的外国文学营养而自成一格,这无疑是个有趣的问题,可能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狂人形象以及《狂人日记》的艺术特色。本文拟从作品的格式、人物、结构、情节、语言等诸方面去比较鲁迅《狂人日记》与某些外国作家某些作品的异同,以追寻《狂人日记》的艺术方法的渊源。

一、果戈理《狂人日记》对鲁迅《狂人日记》的创作启示

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无疑是直接给鲁迅的《狂人日记》以创作启示的。这两篇小说用的都是日记体,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有十九则,每一则有日期记载。鲁迅的《狂人日记》有十三则,每则没有日期,此外有一则前记。日记体这种体式,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是前所未有的。传统小说与“说话”艺术有关,都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注重故事性,讲求情节的连贯;而鲁迅的《狂人日记》则采取日记体,用跳跃方式写一些彼此不大联系的生活断面,又以第一人称直抒胸臆,可以说最适宜表现狂人的那种变幻的不连贯的心理特点了。这显然是运用果戈里《狂人日记》的格式。仔细分析,这两篇《狂人日记》在情节、构思上也有相仿的地方。如两个狂人开始都是走出门外,看到街上有人们要迫害他们的迹象。果戈理写狂人听到“狗作人言”,以为狗是“超群绝伦的政治家;它什么都注意,注意人的一切举动”,勾结权贵来害人。鲁迅写狂人也遇到一条狗,同样怀疑赵家的狗也和它主人一样企图陷害他。果戈理和鲁迅小说中都写了一个佣人,前者是女佣人玛弗拉,后者是陈老五,他们都是接近狂人的,亲眼看到狂人的发疯经过。果戈理写的狂人居然把从狗窝里找到的纸片看作是狗写的信,要从中揣摩他追求的上司女儿的情形。鲁迅写的狂人则从历史书的字里行间看出“歪歪斜斜的”每页都写着“吃人”。甚至结尾也使用了相同的笔调,果戈理的狂人呼吁:“妈妈呀!救救你可怜的孩子吧!”鲁迅笔下的狂人也喊出:“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③这些相似之处,都说明鲁迅构思的思路是从果戈理作品中得到过启发的。

但果戈理的《狂人日记》纯粹是一篇写实的作品。它写一个旧俄时代成天给司长削鹅毛笔的九等文官,一心要攀援而上,升官发财,还想入非非地追求司长的女儿莎菲,这种而通过狂人的所思所想痴心妄想致使他发疯得病。小说通篇在写他妄想狂式的病态心理。作品对狂人是讽刺的,,也从侧面揭露了旧俄官僚社会的腐败,同时对“小人物”备受欺压的悲惨命运寄予了同情。小说甚至通过狂人的口指斥那个不合理的现实说:“世上的一切最好的东西,全都被侍从官呵,将军呵占去了!”鲁迅对果戈理的作品显然很喜爱。早在一九零七年写的《摩罗诗力说》中,就赞赏果戈理的小说“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振其邦人”。这篇《狂人日记》同样是抹上了这种“泪痕悲色”,也可以说表现出果戈理对现实

的“忧愤”。正因为这样,鲁迅创作的《狂人日记》时,才可能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中找到产生共鸣的内在的素质,并且在外在的形式方面也借鉴了果戈理的某些手法。

但这毕竟不过是某种启发和借鉴。鲁迅对《狂人日记》的创作,贵根到底是他本人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生活认识的产物,力图刻画出“沉默国民的灵魂来”④。作为思想家的鲁迅在写这篇小说之前,有过相当长的一段沉默苦闷的时期,他极其艰辛的终结历史,寻求新的出路,锻造自己的思想。他在给许寿裳的信中说:“《狂人日记》实为拙作,……前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颇广行。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迎刃而解。后以偶阅《通鉴》,乃悟中国尚是食人民族,因此成篇。”后来又说过,《狂人日记》的创作,“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狂人形象的契机,还得之于作者对“章疯子”(章太炎)以及近代其他先进知识分子那种违世抗俗,追求真理精神的器识。作者实际上是要通过狂人来宣泄贮积于胸中的思想见解,揭示几千年封建主义的罪恶历史,向整个封建制度下血淋淋的现实提出控诉。这是代表一个时代的呼喊,不是一般的揭露,而是深邃的历史见解和强烈的革命精神,这当然比果戈理对小人物的讽刺与同情要“忧愤深广”得多。正因为主题命意的不同,作者的思想高度不同,所以鲁迅在借鉴果戈理某些格式时,又并不停留于运用果戈理单纯写实的手法。鲁迅在作品中大胆的运用了比写实更富于概括,也更能抓住事物精神本质的象征手法,并且将象征与写实结合起来,既生动真实地描写狂人的那种反常、变幻、怪诞的心理言行,同时又在这些心理言行中寄寓着更深广的思想含义。小说所写往往一语双关,引发人作理性的思考联想。狂语不狂,却可以更放言无惮地揭示封建主义吃人的本质,使有巨大历史概括力的潜在主题在短小的篇幅中得以充分表达。由于这种寓意于象征的写法,有的论者把鲁迅的《狂人日记》称之为“类诗体寓言体小说”。细加考察,这种手法又是借鉴了尼采《察拉图斯忒拉的序言》的。

二、尼采的《察拉图斯忒拉的序序言》对鲁迅《狂人日记》创作的启示

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就阅读过尼采的著作。这位德国哲学家提倡个性发展,反对偶像崇拜精神,曾经给鲁迅极大的鼓舞。一九一八年,鲁迅在创作《狂人日记》的同时,就曾经用文言文节译过尼采的《察拉图斯忒拉的序言》。一九二O年,鲁迅再一次把这篇《序言》用白话文全部翻译了出来。鲁迅看重尼采,于此可见一斑。本文全面引用过鲁迅的话,他自己也承认《狂人日记》是受过尼采那篇《序言》影响的。甚至他们写作时的心境都有点相象。

有趣的是,鲁迅写《狂人日记》那年三十七岁,和尼采差不多,思想处在彷徨苦闷时期,一个人寂寞地住在北京绍兴会馆一间多年未住过人的空屋里,读古书,钞古碑。试想,在这种心境下译介尼采,能不引起共鸣?尼采怀着绝望的心情,借察拉图斯忑拉这个被人

视作疯子的传奇式的人物作他的传声筒,宣传超人哲学。鲁迅则抱着唤醒民众,摧毁旧社会铁屋的希望,通过一个迫害狂者,来发表他的反封建的思想,想旧制度宣战。尽管两者的思想出发点不同,但无疑鲁迅的狂人形象的塑造是参照过察拉图斯忑拉的。这两个“狂人”的经历也极为相似:察拉图斯忑拉在他三十岁时,看破了世事而遁入山林去顿悟,在山林中沉思了十年后,精神面貌变了,带着超人的意志和哲学重新回到城市中来,人们把他视作狂人,但他却在企图启示世人。鲁迅的狂人也是三十多岁时看透了几千年封建社会的黑暗面,他被社会迫害而致疯,但那种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极端反感意识,即使在发狂之后也深烙在病态心理言行中,并不时喷发出来。这种狂人的“狂”,实际上也寄托了鲁迅所要表达的战士的“醒”;正象察拉图斯忑拉的“狂”,实际上也寄托了尼采所要表现的所谓超人的“悟”一样。两者都用了一种寓意象征的手段,因此在一些构思和描写上也有相仿之处。如察拉图斯忑拉下山到一个集市上去,向群众演讲超人说,可是市人嘲笑他是疯子,不理睬他,大人小孩全都跑过去看江湖术士走索的把戏。这实际上象征世人不愿了解和接近真理,而宁可满足于自欺欺人的现世欢娱,表现了尼采超人式的愤慨。其中走索的把戏的描写,是带有象征意义的。暗示着尼采的超人哲学:“人是一条索子,结在禽兽和超人的中间——一条索子横在潭上。”察拉图斯忑拉还碰到许多别的人物和动物,都各有其象征含义。如嘲骂察拉图斯忑拉的掘墓人象征所谓拙劣的历史学家只知收拾旧物,没有展望未来的眼光;牧羊人象征所谓崇拜偶像的正人君子;察拉图斯忑拉所喜爱的鹰和蛇,分别象征聪明和高傲,都是所谓的超人品质。这些象征含意,鲁迅在他的译后记中曾经特别加以说明,可见鲁迅对尼采《序言》的这种象征手法是十分注意的。

事实上在鲁迅的《狂人日记》中,许多事物的描写都借鉴了此法,是寓意于象征的。如狂人几十年未见过的“很好的月光”象征了新思潮,瞪着狂人的“赵家的狗”象征封建势力的帮凶,被狂人踹了一脚的“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象征封建礼教和文化,“时常吃死肉”的动物“海乙那”象征整个封建制度,等等。这些事物既是狂人的心态错乱心理的反映,却又曲折蕴涵着深一层的思想内容。就向我们读寓言,感兴趣的往往不止于故事,而总是要琢磨其背后寄寓的哲理一样;《狂人日记》的读者所最关注的也不止是狂人错误的心理言行本身,而是作者有意暗示人的“狂”中有“醒”,“错”中有“真”,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去深入揣摩领会其深奥底蕴,从而也就达到了小说的达到了小说的战斗效果。

鲁迅《狂人日记》中有些象征描写明显脱胎于尼采。如尼采写道:“你们已经走了从虫豸到人的路,在你们里面还有许多分是虫豸。你们做过猴子,到了现在,人还尤其猴子,无论比那一个猴子。”鲁迅写道:“大哥,大约当初野蛮的人,都吃过一点人。后来因为心

思不同,有的不吃人了,一味要好,便变成了人,变了真人。有的却却还吃——也同虫豸一样,有的变了鱼鸟猴子,一直变到人。有的不要好,至今还是虫豸。这吃人的人比不吃人的人,何惭愧。怕比虫豸的惭愧猴子,还差得很远很远。”

鲁迅所写的狂人的这些话,的确很有“尼采味”,象寓言,富于哲理意蕴;又象诗,精粹、警拨而隽永。

当然,鲁迅这里是通过狂人的嘴说明他当时仍然相信的进化论点的观点,借此剖开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和尼采讲的超人哲学是大相径庭的。但是某些象征性的构思上,在这种类诗体寓言的警辟的语言表达和方式上,无疑是从尼采的描写中得到过灵感和启发的。不过鲁迅的《狂人日记》并没有简单地满足和照搬尼采《序言》的手法和格式。以为《序言》毕竟是一篇哲学散文,其情节发展不依傍生活逻辑,人物本身也并没有什么性格心理描写,完全被作者当作思想口号的传声筒。这种格式有点类似我国先秦诸子的某些寓言体散文,如《庄子》之类。而鲁迅的《狂人日记》却可以称为严格意义上的小说。特别是它对于狂人的病态心理成功地刻划,以及以人物心理活动作为整篇小说结构主干写法,都是很奇特,很有表现力的。这种艺术熔裁方法与其说是受果哥里的或尼采的影响,不如说与安特莱夫、迦尔询等作家的承传关系。

三、安特莱夫《谩》、《默》与迦尔询《四日》对鲁迅《狂人日记》的启示

安特莱夫和迦尔询都是鲁迅所深好的俄国作家。鲁迅和周作人早在一九零九年翻译出版了《域外小说集》,收外国小说十六篇,其中鲁迅翻译的有三篇,就是安特莱夫的《谩》和《默》,以及迦尔询的《四日》。安特莱夫另一篇杰出的小说《红笑》和迦尔询的《红花》,鲁迅没有译出,但都阅读过,并且长久地表示非常感兴趣。鲁迅在《域外小说集》译者附记《杂识》中曾称安特莱夫的小说“深秘幽深,自成一家”,迦尔询的小说“文情皆异,迥殊凡作”。后来,鲁迅对这两位作家的评赞还很多。

值得注意的是鲁迅所选或读过的这几篇小说都是以神经错乱的狂人或精神变态者为主人公的。它们艺术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人物的病态或变态心理,并通过人物对环境特殊的心理反映,象征性地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生活本质的某种认识。因此,所描写的人物,错乱复杂的精神活动,总是围绕着某一个焦点。在精神病理学上,这或者可解释为潜意识心理的显现,作品对狂人或精神变态者的这种心理描写是逼真的;如《谩》的主人公发疯后,有一种幻听症,耳边整天都在听到欺骗他的谎言,“一切谩耳”。他渴望得到“诚”,可是“谩”象毒蛇一样始终不断咬啮着他的心。为了消灭“谩”,他杀死了他的女友,并想掏出人心来“求诚”。“诚”并没有找到,“谩”却仍弥漫于世界。小说结尾主人公也发出悲痛欲绝的呼救声:“援我!咄,援我来!”其中“谩”是主人公的幻觉,在小说

中反复出现,成为小说的结构焦点和象征含意集中所在,作者实际上是借此表示对虚伪的贵族社会的愤慨和抨击。而在《红花》中,却突出写那位狂人的幻觉症,他认为红艳的罂粟花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是拿无辜者的血和泪浇灌成的,这种可怕的怪异的幻影在他的心中扩大,他决心把摘掉红花当作他自己一种义不容辞的职责,不顾疯人院看守者的拦阻,要去完成这项摧毁人类罪恶的英雄业绩,并先后成功地摘下了两朵罂粟花。后来第三朵第开放了,又要去摘,终于在爬过疯人院围墙时摔死了。其中那狂人幻觉中的“红花”,也是小说的结构和象征意义的焦点,通篇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围绕“红花”而展开,象征地表达了作者要根除人世罪恶渊薮的企望。还有《红笑》和《四日》,都以内心独白的一个个断片形式或类似意识流的写法,记录了由于亲历沙俄战争而发疯或精神变态者的心理历程,读起来很觉得散漫,但其中也各有含象征意义的结构焦点统领着全篇。这些小说比纯粹写实的小说富于概括力,却比较难懂,只有把握到这种结构和象征意义上的焦点,才能总揽全篇,领会其深邃的思想含义。

这这些小说非常类似的是,在鲁迅的《狂人日记》中,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个小说通篇结构和象征意义上的焦点,那就是狂人幻觉中的“吃人”。狂人的一连串心理活动都是从“吃人”这个焦点生发开去的:他从写满“仁义道德”的历史书上所看到的两个字“吃人”,他把医生诊病看作是准备“吃人”,他联想到从盘古开天地到今一直都有“吃人”的事,他后悔自己无意中也未必没有吃过人,他渴望“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这一切,自然都是狂人病态的错觉、幻像、联想,鲁迅一个个片断漫然写去,变换着,跳跃着,似乎杂乱无层次,但又都没有脱离幻觉中的“吃人”这一焦点。这样,极真实地表现了一个曾经具有反封建革命思想的人被社会逼迫发疯之后,他本来所具有的那种对封建社会“吃人”本质的认识,仍然作为一种潜意识存在于他的大脑皮层中,而不时通过一种变态的形式显现,发而为对现实的诅咒。鲁迅是学过医,接触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所以对这种神经错乱的病态心理非常了解,并能描写得如此狂态逼肖。另一方面,他完全可能是从安特莱夫和迦尔询的上述那些小说的构思手法中得到启示,所以把狂人幻觉中的“吃人”作为小说的结构的焦点,同时又是通篇象征意义上的焦点。小说尽管没有什么连贯的情节,但狂人变幻的心理历程其实又有迹可循;表面上写一些狂言诞语,实际上却能给人深刻的思想启示。谁读了《狂人日记》,耳边大概都会久久响着“吃人”这一诅咒封建社会最强音!鲁迅在《<暗淡的烟霭里>译后记》中曾经称赞过安特莱夫的作品善于挖掘人物灵魂深层的东西,突出描写人物的精神活动,“有都含着严肃的现实性以及深刻和纤细,使象征印象主义与现实注意相调和”。鲁迅的《狂人日记》既是真实地写出了迫害狂的心理特征,又是象征他在病态心理描写中寄予着对中国封建社会清醒的认识,追求表现

一种更大的真实,这同样具有双重品格。而且这种手法,在鲁迅后来的一些小说如《长明灯》、《示众》、《白光》、《铸剑》等篇章中,也一再使用,愈加圆熟。

当然,有建树的作家,不可能单纯依赖模仿某些作品或依傍别人某些写作经验而获得成功的。文学创作是极为复杂的创造性精神活动,高明的有建树的作家,决不可能单纯依赖模仿某些作品或依傍别人某些写作经验而获得成功。鲁迅《狂人日记》的艺术手法的运用,和艺术格式的铸成,归根到底取决于他对生活的的认识以及他所要表达的内容特点。基于这一点,他有选择地借鉴了果戈里、尼采、安特莱夫、迦尔询等作家的经验,根据自己的需要,排斥掉一些不适合的东西,有很有分寸地吸收并融会一些适合的东西,通过革新性的创造,铸成具有崭新特色的艺术品。本文只是按照一些比较明显的线索,考察了鲁迅《狂人日记》与上述几个作家作品的关系,实际上,对鲁迅《狂人日记》的创作产生过影响的作家作品,是很多的,决不止上述几个,而且古今中外兼收杂糅,不但有外国作家,也还有中国古典作家,如屈原、嵇康等等,这里不可能一一追溯详考。不过就从上述一些考察中,我们也足以看到鲁迅对外国文学有多么恢弘的胸襟和雄大的消化能力,又多么富于艺术独创和革新精神,难怪他的《狂人日记》能匠心独运,一举成功,而且此后一发而不可收,写出许多彪炳文学史册的佳构典章。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发端,又在鲁迅手中迅速成熟,这绝不是偶然的,确实有多方面经验值得我们去探索学习,这里谈的不过是其中的一点。

参考文献:

[1]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2-3.

[2]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25.

[3]孙用.《鲁迅译文集﹒第十卷》.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4] 钱理群.《钱理群中学讲鲁迅》.新知三联书社.2004.62.

[5] 钱理群《拒绝遗忘》. 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

贵阳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毕业生论文/设计评审表

学生姓名吴来凤班级201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论文/设

外国文学对鲁迅创作《狂人日记》的启示及影响

计题目

内容摘要:(150字以内)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小说的“表现的深刻和

格式的特别”,从发表后就立即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而后几十年里,研究者一直对此有

很大的争议,《狂人日记》的表现手法确实别具一格,与中国的传统小说迥然不同,追

溯其小说《狂人日记》的格式,大多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或启示,其文风多有摄取外国

文学多样性营养而自成一格。作家作品的创作,有分寸的吸收并融合一些适合的东西,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本文着重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尼采的《察拉图斯忒拉的序言》、俄国的安特莱夫与迦尔询作品来分析外国文学对鲁迅创作《狂人日记》的启示及影响,对于研究鲁迅小说手法的运用和艺术格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外国文学鲁迅创作启示和影响

论文评审意见及成绩:

评审教师签名:

年月日

评审组意见:

组长签名:

年月日

注:1、评审教师应结合学院评审办法作出客观的评审意见;2、本表附在学生毕业论文或设计后面,关键词及以上部分由学生填写,要求字迹清楚整洁;3、该表将装入学生毕业档案中。4、该表一式两份。

【课外阅读】鲁迅《狂人日记》的三层解读

【课外阅读】鲁迅《狂人日记》的三层解读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现代白话小说。令人惊异的是,这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开山意义的作品,已经显示出极其成熟的特色,使后来的许多研究者为之倾倒,究其原因,除了鲁迅深厚的文学素养外,我们也无法不叹服于先生的天才。 下面,我将对《狂人日记》进行个人化的解读,其中自然有偏颇之处,然而作为一位读者,我想也可以有放肆一下的权力。 翻开《狂人日记》,首先进入读者视野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这个狂人臆想的世界,是通过“常人视角”叙述出来的:狂人发病棗旁人侧目棗家人延医救治棗狂人复原。这一层的意思凡识字者均可以解读出来,因为在小说的“序”中清楚地交待了: 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 通过常人视角,我们可以合理地解释狂人眼中他人对其的“迫害行为”。比如小说的第一节中狂人记道: 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因为得知狂人发了狂,因此大家对他有些害怕,并且议论他的事情,然而落在狂人的眼里,却认定是大家谋划好了,要害了他了。 再如,狂人的大哥请了医生来给狂人诊治,开了药,嘱咐大哥赶快给狂人吃下,然而在狂人的眼里,却是这样的情形: 老头子跨出门,走不多远,便低声对大哥说道,“赶紧吃罢!”大哥点点头。原来也有你!这一件大发见,虽似意外,也在意中: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 有了这些描写,于是我们得到一个完整的符合逻辑的故事:一个年轻人由于脑筋出了毛病,因此疑神疑鬼,臆想所有人都在对他进行迫害,并且吃人,但不久之后由于医生的治疗年轻人的疯病治愈了,重新进入了正常人的生活轨道(赴某地候补矣)。我们所看到的“狂人

创造社的“创造”

创造社的“创造” 翻开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创造社的大名如雷贯耳。成立于一九二一年的创造社是继文学研究会之后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新文学社团之一。但是,“文革”前十七年中,对创造社的研究,除了当事人的一些回忆和相关史料有所发掘外,研究专著大概只有一本探讨创造社代表作家郭沫若的《论郭沫若的诗》(楼栖著),其他几乎乏善可陈。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才开始把创造社作为一个文学社团或文学流派加以认真研究,创造社研究才逐步走上正轨。尤其是《创造社资料》(饶鸿竞、陈颂声等编)的问世,为创造社研究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之所以把创造社视作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极为重要 而又独特的新文学社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它的成立就与众不同,它诞生在国外(日本),这在新文学社团中绝无仅有。它的大部分成员,尤其是第一代和后期成员,除了极个别的,都有留学日本的背景。它的运作也有点与众不同,早期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元老主持,中期有周全平、叶灵凤、严良才等被称为“小伙计”的年轻一代参与;后期则以冯乃超、李初梨、彭康等为代表。它从一开始就具有明确的社团意识,也即“同人”意识,强调“我国新文艺为一二偶像所垄断”,因而“创造社同人奋然兴起打破社会因袭”,

而后期创造社在“革命文学”论争中的激进姿态,乃至把鲁迅判定为“二重性的反革命的人物”,在整个新文学进程中 颇为少见。与此同时,后期创造社与一九三○年代左翼文学运动的接轨又是最为紧密的。 更重要的是,创造社作家的创作令人刮目相看,他们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许多第一或准第一,像郭沫若的《女神》、郁达夫的《沉沦》、张资平的《冲积期化石》等,创造社作家的创作又涵盖了新文学的几乎所有门类,包括小说、新诗、散文、剧本、评论和翻译等等,创造社出版的刊物和丛书也是多种多样,创造社出版部更有发行股票的创举。而实际上创造社成员人数并不多,远不及比它成立更早的文学研究会。正因为影响广而深,编纂《中国新文学大系》时,小说共有三集,创造社作家一集(郑伯奇编),文学研究会 作家一集(茅盾编),其他社团流派作家一集(鲁迅编),可见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平起平坐,其地位举足轻重了。 这些年来,创造社研究渐趋活跃。不仅各种形式的“创造社论”已出版了好几部,研究创造社的“青年文化”,研 究创造社的社团流派意识,研究创造社受日本文学的影响,研究创造社丰富多彩的诗歌创作,研究创造社与浪漫主义的关系,研究创造社与泰东图书局合作到自办出版部的出版策略,研究创造社的期刊、文学批评和文学翻译,等等,都不乏颇具启发的学术成果。对如何评估创造社小说,也提出了

鲁迅《狂人日记》读书报告

鲁迅《狂人日记》读书报告写在前面: (《狂人日记》出自课本第四章第一节“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这一目中,位于书本101面中部位置。) 正文: 记得高中的时候,在老师的介绍下有幸拜读了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读罢深有感触,鲁迅让自己深入一群狂想症患者的内心世界,很好地表达出了自己内心急于强烈表达的内容:在这个“礼教吃人”的时代,人心早已被腐蚀到麻木不仁,要想摆脱这种境地,必须摒弃这种令人唾弃的“吃人”丑态。 在《狂人日记》中,“吃人”一词在文中频繁地出现。文中的人物形象也都是“吃人”队伍中的成员,他们面目狰狞,穷凶极恶:孩子、路人、赵贵翁、打儿子的女人等等,他们的行为举止,性格特点都十分怪异,就好比是一头又一头疯狂无知的野兽,他们真的感觉要把“我”完全地生吞活剥。即使他们之中有的人认为“吃人”是理所当然的,而有的人却认为不应该吃但是还是得吃,只不过他们仍然是一群“吃人”的人,他们一心想要将我“吃”的一点不剩,可却还是放不下那一张张伪善的面具,他们想要将我逼上绝路,然后,就好像“海乙那”嚼死肉那样将我嚼干,而“我”的亲兄弟竟也参与到这恶心的“吃人”行列中,也许,“我”也不是一定没有“吃”过人。 这篇小说用极其犀利的笔调深刻地控诉了近现代封建社会的种种腐败和堕落。以一个狂人的眼光发疯似得述说这个社会的黑暗,直让人感到无比的恐惧。在当时那个惨无人道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仅仅只存留一颗戒备的心,毫无关爱,毫无友谊。他们根本不懂应该要去团结起来,在他们眼里,只有头顶那片乌云满布的天空,拨云移雾之后,没准可能就能看见一束束阳光,可他们并没有。他们就是一群这样的人,可悲,可怜……他们只是被动的在那片无光的世界里渐渐沦为自私自利之徒。他们不会相信自己,更不会相信别人,因而这一群人就是在无休止地堕入深渊,跌入地狱。不管“狂人”如何地呼喊,还是唤不回他们千疮百

借鉴基础上的独创_比较鲁迅的_狂人日记_与果戈里的_狂人日记_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它常被人认为是受了果戈里同名小说的启发,带有明显西方文学影响的痕迹:两者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是,这种影响是部分的,不等于全盘照抄,而是吸取前人精华,经过消化,为我所用,并在此基础上赋予它新的内涵。 两人的《狂人日记》都以日记形式,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直观地描绘了“狂人”的内心活动;都写到街上的众人和家中的佣人;都赋了“狗”这个意象;都提到事情要“研究明白”;都发现了自己原本的认识错误:果戈里的《 狂人日记》中“以前怎么能设想自己是个九等文官”,鲁迅的“狂人”认为“以前的三十年,全是发昏”;小说的结尾也用了相同的笔调:果戈里的“狂人”呼吁:“妈呀,救救你可怜的孩子吧!”鲁迅的“狂人”喊出:“救救孩子。”两个“狂人”的日记都用一种背离正常用法的话语来表示背离正常的精神生活。断续的、跳跃的、扭曲的语言,表现了主人公不受理性控制的心理。从鲁迅《狂人日记》中“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所说的是疯言疯语;而果戈里的波普里希钦就更疯了,他的日记开始较正常,接着是一段可笑的含糊其词(会说话和写字的狗),结尾时,他还自命为西班牙国王,为地球将落到月球上去而恐慌,后几篇日记的日期也写得乱七八糟。两个“狂人”的“狂”都是对现实社会的深刻认识和对一种信念的执著追求,他们所有的幻觉和思想都集中在这一点上。使我们体会到一个疯子对现实的认识要比一个正常人的认识更深刻,他们的“狂”是他们与社会关系的对立和不协调造成的。 这两篇小说语言、情节、构思等看来相似,其实本质不尽相同。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中的穷书记员一心要升官发财,要追求上司的女儿,正是这种痴心妄想使他一步步走向精神崩溃的边缘并最终发了疯。他用疯狂的笔将他的真实生活和真实病因传达出来,对沙俄官僚等级制度和官场腐败的黑暗进行揭露,在辛酸的幽默中表现了主人公的痛苦遭遇和社会的不平等。而鲁迅的作品在思想内容方面有更深层次的体现。日记一开始就写主人公已经发狂,没有写清造成他现状的个人和社会原因,没有明确地为我们提供一幅带有人民地位差别的生活画面,仅提了“佃户”“佣人”。“狂人”自己的命运在小说中反映得很含糊,没有局限于个人不幸,也不仅仅为了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而是以“ 狂人”为工具把小说思想提升到了改变传统观念和想要唤起民族觉醒的高度。小说没借鉴基础上的独创———比较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里的《狂人日记》 ■江苏省海门中学附属能仁中学薛永娟 ?阅读新视角?34

钱锺书谈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

钱锺书谈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 近一年中,我曾数次去拜访我所敬重的前辈学者、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会顾问钱 锤书先生,听钱先生就比较文学及一些有关问题发表了许多精辟见解。比较文学目前已 在我国引起广泛兴趣与注意,北京大学集中好几个系和研究所的力量成立了大陆上第一 个比较文学研究会,全国性的学会也正在酝酿中。在此形势感召之下,我决定不揣浅陋 ,把与钱先生几次谈话中涉及比较文学这个题目的内容略加整理,追记如次。 比较文学在西方发展较早,它的史前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而作为一门学 科,也从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开始在法国和德国逐渐形成。比较文学是超出个别民 族文学范围的研究,因此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自然是典型的比较文学研究领域 。从历史上看来,各国发展比较文学最先完成的工作之一,都是清理本国文学与外国文 学的相互关系,研究本国作家与外国作家的相互影响。

早期的法国学者强调rapports d e fait〔实际联系〕,德国学者强调研究Vergleichende Literaturgeschichte〔比较的 文学史〕,都说明了这种情况。钱锺书先生说他自己在著作里从未提倡过"比较文学", 而只应用过比较文学里的一些方法。"比较"是从事研究工作包括文学研究所必需的方法 ,诗和散文、古代文学和近代文学、戏剧和小说等等,都可以用比较的方法去研究。"比 较文学"作为一个专门学科,则专指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钱先生认为,要发 展我们自己的比较文学研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清理一下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相互关 系。中外文化交流开始得很早,佛教在汉代已传入中国,而马可·波罗(Marco Polo,一 二五四?--一三二四?)于元世祖时来中国,则标志着中西文化交流一个重要阶段的开始 。《马可·波罗游记》在西方发生巨大影响,在整个文艺复兴时代,它是西方最重要的 、几乎是唯一重要的有关东方的记载。研究马可·波罗的权威学者本涅狄多(I.F.Bened etto)曾把马可·波罗的《游记》与但丁《神曲》和托

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经典名言

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经典名言 导语:《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下面是为大家出来的《狂人日记》中的经典名言。 1.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 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2.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3.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 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上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4.凡事总需研究,才会明白。 5.阿,造物的皮鞭没有到中国的脊梁时,中国便永远是一样的 中国,决不肯自己改变一支毫毛! 6.照我自己想,虽然不是恶人,自从踹了古家的簿子,可就难 说了。他们似乎别有心思,我全猜不出。况且他们一翻脸,便说人是恶人。我还记得大哥教我做论,无论怎样好人,翻他几句,他便打上几个圈;原谅坏人几句,他便说“翻天妙手,与众不同”。我那里猜 得到他们的心思,究竟怎样;况且是要吃的时候。 7.你们要改,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 8.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 9.狮子是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10.十八年过后又是一条好汉。 11.在街角处,有一种人潮涌动的喧闹袭来。压抑得我只想逃避。城市的霓虹灯绚烂得刺目,街头华丽而昂贵的橱窗陈列着爱情最美的象征。我想,这个世界很精彩,可它却不属于我。 12.我失去了想法,被收回了,无法收敛的迷失,浑浑噩噩,模模糊糊,失去怜悯,失去爱心,失去自我反省,那么,我无心,所以无所谓,所以堕落,所以选则死亡。 13 . 常常会有一种被世界暂时忘了的感觉,就像水槽里忘掉没洗的唯一一只筷子,或者孤零零挂在饭店门口的雨伞,一直没人来取走。 14 . 我希望长大以后不犯错,我希望一家几口好好过,我希望爱我的人不寂寞,我希望我爱的人喜欢我。 15 .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16 . 照我自己想,虽然不是恶人,自从踹了古家的簿子,可就难说了。他们似乎别有心思,我全猜不出。 17 . 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 18 . 那时候,他们还没有出世,何以今天也睁着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这真教我怕,教我纳罕而且伤心。

中国古代文学和外国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和外国文学 一、简答 1、以具体诗句说明《诗经》中赋比兴的意思。 2、以具体作品为例说明《史记》列传写人的艺术成就。 3、《西厢》故事的流传。 4、试论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中的人道主义。 5、试论希腊神话的哲理性。 二、论述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盛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晚唐)”三句妙绝在何处并说明反映了什么样的诗风和时代精神。(中唐的那句忘了) 2、默写并赏析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3、试论《麦克白》和《罪与罚》心理描写的异同。 4、论述川端康成《雪国》中的虚无主义。 文学理论和现当代文学 一、名词解释 寻根文学隐含的读者沉钟社诗无达诂 二、简答 1、试论阿Q的革命观。 2、给出了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中论秦观诗的那首,说出出处及自己的理解。 3、王蒙《春之声》的思想艺术成就。 4、“作家根据现实生活熔铸成的个别,应是一个显出特征的、优美的、生气灌注的整体”说出出处及自己的理解。 三、论述 1、用刘勰的六观说评析一部作品。 2、试论韩少功的长篇小说创作。 3、这道题是什么来着...过去那么长时间了忘了,想起来再补上吧~ 四、微型小说评论 林清玄的《送一轮明月》 05现当代 一名解每个5分 语丝体京派《布谷鸟又叫了》《心灵史》 二简答每题10分 1、简评胡适在新诗史上的功过 2、简评《寒夜》中曾树生形象 3、简评《三家巷》、《苦斗》中的周炳形象 4、简评《马桥词典》的创作特色 5、简评郭沫若上个世纪从40年代到60年代的历史剧创作 三论述每题20分 1、结合理论与创作论述现代文学与近代文学的关系 2、结合作品辨析鲁迅与老舍幽默讽刺风格的异同。 3、结合作品评价马原的“叙述圈套” 4、结合作品论述张炜长篇创作的思想艺术特色 05现当代

鲁迅与郭沫若的比较

2012级1班42号魏明娟 现代文学作业 鲁迅与郭沫若的比较 鲁迅先生与郭沫若先生都是一代伟人,在文学方面都做出过重要贡献。我们不能绝对的说一个人是对是错,更不能绝对的说两个人一定是谁比谁更好,我们应当从全面客观的角度,以及历史发展辩证的眼光对两位伟人进行研究,我谨从下面几点阐述我的观点。一.鲁迅与郭沫若的相同点 (一)出身 鲁迅与郭沫若同出生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处于封建王朝日趋没落的满清末代。他们生活在封建大家庭中,在童年时都处于家道衰落的境地。鲁迅的爷爷周福林出身翰林,并在京城做官,家中发生两次变故,封建大家庭逐渐破落,家庭政治地位的变化使鲁迅饱受世态炎凉,认识到上层社会的丑态和冷酷;而郭沫若也是出生在四川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地主家庭,都有相同的经历。 (二)早期的悲剧婚姻相似

1.鲁迅:父母之命而成婚的有名无实的妻子朱安,像许多中国女人一样,朱安具备了懂规矩和性情好的传统美德,1906鲁迅和朱安结为夫妻,但婚后第四天,鲁迅就回了日本。1923年,鲁迅的学生许广平走进了他得生活,陪伴他走完了人生之路;而朱安用自己的一生侍奉着公婆。 2.郭沫若:父母之命而成婚的有名无实的妻子张琼华,郭沫若发现新娘是个并不漂亮的、会抽水烟的小脚村姑时,转身而去,张琼华空守了一夜洞房。几天后,郭沫若不顾家里阻挠去了日本,遇到了佐藤富子即安娜,并和自己生活21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决定回国参加抗日战争,而富子是日本人,他不辞而别离开日本回国了。郭沫若回国后与比他小24岁的于立群又走到了一起,走完他最后的40年人生历程。 (三)求学经历相同 鲁迅与郭沫若都受到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熏陶,都留学日本,最初立志学医,走医学救国之路。但后来都经历了“弃医从文”的转折。鲁迅认识到:医生至多不过是医治患者肉体上的疾病,要使祖国早日觉醒站起来斗争,必须创立新文学。其实郭沫若一直对文学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不过当时人们普遍怀有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的

开题报告鲁迅与契诃夫的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开题报告 一、论题:《鲁迅与契诃夫的主体哲学及小说诗学综合比较研究》 二、选题的意义及研究动态 鲁迅和契诃夫作为19世纪中国和俄国文坛优秀的代表作家,他们的小说,仿佛一把利刃,深深地刺向腐朽的旧中国和俄国黑暗的封建统治,但同时,我们又可以体味到作家笔下深沉的忧患和悲凉,那是对民族的深深的爱,在这一点上两位作家可谓不谋而合。假使契珂夫的作品是“人类无声的悲哀的音乐”,鲁迅的作品至少可以说是中国的无声的悲哀的音乐。他们都是平庸的灵魂的写实主义”。同时也有不少人对这两位进行对比分析,有黄陂的《鲁迅与契柯夫小说比较研究》,也有鲁非,韦乏的《两位文学大师之间—鲁迅与契柯夫的比较研究》,也有高兴的《精神病因分析与道德病情报告——鲁迅与契诃夫小说创作主旨比较》,但本文主要是将鲁迅和契柯夫进行综合性比较研究,因为将注重价值关系的内部研究的方法和注重事实关系的外部研究的方式综合起来,我们才可能对鲁迅和契诃夫的小说创作思想及方法艺术进行更深刻的比较。在对于鲁迅、契诃夫主体哲学及小说诗学综合比较方面,提出一些我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三、研究思路(提纲) 第一章主体哲学:进化的精神和生活的道德 (一)、进化链与生活流 (二)、精神自觉与道德自律 (三)、反抗绝望与摆脱庸俗 第二章诗学观照:历史的向度和生活的纬度 (一)、历史的离散力与生活的聚合力 (二)、时空意识:混乱的历史与无边的大地 (三)、“柴可夫(契诃夫)是我顶喜欢的作者” 第三章小说技法:开放的现实和精湛的叙述 (一)、创作方法:现实的和开放的 (二)、叙事策略:深度与广度 四、主要观点 1、鲁迅和契诃夫的主体哲学意识、美学思想和创作技法应该被视为一个有机整体。 2、鲁迅和契诃夫的主体哲学分别以进化精神和生活道德为核心,以“反抗绝望”和“摆脱庸俗”为主 3、两种迥然不同却又微妙联系着的主体哲学,使得鲁迅和契诃夫对外部图景进行诗学观照时分别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视角基础——历史向度和生活纬度。 4、基于两种哲学品格与美学特质之间存在着某种对话的需要,鲁迅曾在小说诗学方面受到契诃夫很深的影响。 5、他们都采取了开放、复杂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技法,但其内涵各有千秋 五、主要参考文献 (1〕李今,《三四十年代苏俄汉译文学论》,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2006年版。109页〔2〕叶尔米洛夫,《契诃夫传》,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60年版。102页、101页、109页 〔5〕鲁迅,《〈阿Q正传〉的成因》,《华盖集续编》,《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378页、379页 [1]鲁迅与中外文化的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 [2]契诃夫论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鲁迅《狂人日记》800字读后感

鲁迅《狂人日记》800字读后感何为《狂人日记》?语颇错杂无论次,又多荒唐之言。 曹雪芹曾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一个偶然的巧合,使我能将其联系起来。一场悲剧性的故事,一个悲剧性的狂人。 初看《狂人日记》,千言万语说不清我的想法,千丝万缕理不真切。这就是那么一个狂人,一个所谓的精神病患者。 的确是荒唐,满纸的荒唐言,极度怀疑他的病入膏肓。然而,细细的揣摩,从一个时代的旁观者来看待他,却是越看越明白,越来越惊怕。 那是一个愚昧麻木吃人的社会,国民的封建落后,残酷的封建礼教制度充斥着那整个社会。麻木愚昧的国民,没有人性可言,只有那所谓的规矩,按老祖宗的规矩一点一点的行动。 在这毫无自我想法意识的人群中,终有一个人清醒,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了。他的确是个疯子,一个精神病患者,但却因为这样,他反而思考了,清醒了。他看到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他看到了那一群麻木淡漠,封建礼教的帮凶,忠实的实行者和保持者,维持着规范着吃人社会的延续。 一个稍稍清醒的人,那个狂人,他希望别人都能清醒过来,打破那吃人的封建礼教制度。于是他想呐喊,叫唤于生

人熟人间,希望他们能够清醒过来。只可惜狂人的呐喊并没有让人清醒过来:交喊于人群之间,而他们的回应便是“疯子”。当狂人妄图说服他的哥哥——绝对的封建主义卫道士时,那便更是悲哀了。顽固的卫道士,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去改变的。最终,连狂人的至亲都认为他是疯子。 狂人的悲剧性,就在于此。叫喊于熟人之间,而熟人无回应;自己不被自己的至亲理解。然而又不仅仅在于此。 吃人的封建礼教仍在不停的延续着,小孩子虽然并不懂事,却也在其父母的教导下,自发的远离狂人,守卫那些旧制度。这无疑又是一个巨大的悲哀。 最终,狂人不再“狂”,其病早愈,赴某地候补矣。一个原本已经稍微有点清醒的狂人,在面对强势的吃人礼教制度,他终于被同化了,成为了另一个封建礼教的卫道士。这是最大最彻底的悲剧啊! 所以我读《狂人日记》,读狂人的巨大悲哀,看日记,看狂人,“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也只能大致理解一下这“其中味”——悲剧性的狂人啊! 看似“满纸”都是“荒唐言”,然而字字都是“辛酸泪”,“都云作者”是真“痴”,却不知那“其中味”,我想代他说:救救孩子吧,那残酷的封建制度不能再延续下去了。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精品教案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评价鲁迅。 2.思考怎样看待像鲁迅作品这样的“经典”的问题? 3.了解这篇回忆录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七十年来,崇拜鲁迅的人说他是位斗士、勇士、先驱、导师、革命家,说他是愤怒激烈、疾恶如仇、“没有半点媚骨的人”;厌恶鲁迅的人,则说他心胸狭窄、不知宽容、睚眦必报、有失温柔敦厚的人。总之,这些正反两面的印象与评价,都仿佛鲁迅是个很凶、很严厉、不 通人情的人。那么鲁迅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在中小学,普遍存在着老师怕教、学生怕学鲁迅课文的现象,“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这则由来已久、流传甚广的校园民谣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对鲁迅课文 的头痛。鲁迅的一生,是在同旧中国专制统治势力的坚韧抗争中,不断地被诬蔑,历尽艰辛 度过的。他说过:“我一生中,给我大的损害并非书贾,并非兵匪,更不是旗帜鲜明的小人,乃是所谓‘流言’。”鲁迅生活的几十年里,生活、学术、政治,各方面的流言,无中生有,捏造事实,横加罪名,恶意传播,连年不断地袭扰着他,严重地伤害他的身心。流言的阴影,围困笼罩了鲁迅的一生。这些流言并没有使鲁迅的历史价值稍有减损,相反,更使后人看到 鲁迅的伟大。检点历史,是对鲁迅最好的纪念。 二、介绍鲁迅生平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 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 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 1 / 3

鲁迅与成仿吾

文化分类:扒着门缝看历史 申公申明:本人崇敬鲁迅,本人也崇敬成仿吾。重提此事,只是偶然想起成仿吾而已。他应该被人记住才是。而不像某些文章中所提及的,似乎成仿吾像坏人一般。诸如投机取巧,目中无人,眼高手低等等。鲁迅当年,只是不喜欢他的批评风格,并不厌恶其人。据说,当年成仿吾回国,重新找到党组织,鲁迅曾帮过忙。1931年,鲁迅日记中,就曾有接到成仿吾信等语。估计就是这件事。 1922年,上海出现了一个著名的文学团体“创造社”。郭沫若的诗歌、郁达夫的小说、成仿吾的评论,成为“创造社”的重要品牌。关于“创造社”,中国现代文学史自有评价。不说。创造社的“三巨头”,郭沫若飞黄腾达,郁达夫客死他乡,唯有成仿吾,其后半生不得志,且深受迫害。这也是让人疑惑不解的事情。 对成仿吾其人,我是十分尊敬的。原因之一,我读大学的时候,他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校长,我曾目睹风采、亲聆教诲。宋任穷同志曾评价成仿吾说,他是由“文化人”成为“革命人”的典型之一。其一生阅历丰富,建树非凡。1936年,丁玲在陕北见到成仿吾时,描绘成仿吾说,他是一个“土里土气、老实巴交的普通人”,一个尊重别人、热情、虚心、平等待人的人,一个经过长征的革命干部、红军战士、正派憨厚的共产党员。 成仿吾(1897-1984),原名灏,笔名石厚生、芳坞、澄实。今湖南新化县人。1910年,成仿吾随兄赴日本留学,曾就读名古屋第五中学等学校。1916年,就读东京帝国大学造兵科。1921年回国,任湖南兵工厂技正。次年赴上海,与郭沫若、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1925年,赴广州并加入中国国民党,任国立广东大学理学院教授兼黄埔军校教官、军校兵器处技正及代理处长。1928年,大革命失败后被迫出国,由日本往莫斯科,最终到达法国,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共产党宣言》的译者之一。1931年9月,成仿吾回国,同年到达鄂豫皖根据地,历任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及省苏维埃文化委员会主席、教育委员会主任。1934年1月,成仿吾到瑞金,被选为苏维埃中央政府执行委员。后留在中央宣传部和中央党校工作。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陕北公学校长、华北联合大学校长、华北大学副校长等。1949年后,历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校长、党委书记、名誉校长,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校长和党委书记,中央党校顾问等职。他是鲜有的参加过万里长征的革命文化人之一。当年曾与他同在“创造社”为革命文学呐喊的郭沫若先生,则跑到日本研究甲骨文去了。 以成仿吾革命资历之深,何以建国后仅仅官至大学校长呢?是他老实巴交?还是另有什么原因?当年读书之时,曾因为读鲁迅作品而知道“石厚生”的名字。石厚生,就是成仿吾的主要笔名之一。“创造社”与鲁迅的笔仗,尽管被定位于“革命文学阵营内部的争论”,但是,鲁迅当年对成仿吾之深切不满,也是众所周知的。鲁迅的诸多文章之中,曾多次提及成仿吾。鲁迅之不喜欢成仿吾,跃然纸上。 1935年,鲁迅先生在《故事新编》的序中说:“我们的批评家成仿吾先生在创造社门口的…灵魂的冒险?的旗子底下抡板斧。他以…庸俗?的罪名,几斧砍杀了《呐喊》,只推《不周山》为佳作——自然也仍有不好的地方。坦白的说罢,这就是使我不但不能心服,而轻视了这位勇士的原因。我是不薄…庸俗?,也自甘…庸俗?的;对于历史小说,则以为博考文献,言必有据

鲁迅狂人日记见解与赏析

鲁迅狂人日记见解与赏 析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鲁迅的文章博大精深,不细细品味,无以悟出其中深刻的内涵。《狂人日记》是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文学界对其的解读更是数不胜数,而我在此也将发表一些对此小说的看法。 《狂人日记》中鲁迅运用了日记和精神病人内心的独白方式把他所想表达的内容发挥的淋漓尽致。它主要描写一个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动,把他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觉融合一体,用人物自叙的方式“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除了《阿Q正传》,《狂人日记》就是鲁迅最出名的小说了。这篇短短的小说在今天被定为向旧社会、旧礼教挑战的“战书”。与此同时,也成为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必读物。《狂人日记》“吃人普遍”这个“事实”在后边屡屡出现,构成这篇文章的主题。赵贵翁、街上的人、打孩子的女人、两个医生、狼子村的佃户,甚至自己的亲哥哥、亲娘也都吃人。最后,连“我”也未必没有吃过人。整篇文章连接紧密、层层深入是一篇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文章。 “狂人”的第一则日记就吸引了我。虽然,语言没有太多的修饰,只是平凡普通的五句话。但这平凡与普通却又与别处不一样,平凡得出奇,普通得入胜。简单的“我怕得有理”这句话,就让我的心开始猜测:下面会写些什么? “狂人”出生于封建士大夫家庭,身受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造成对社会的恐怖心理。他认定现在是个“吃人”的世界,封建制度是“吃人”的社会。他半夜察看历史,看见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他对吃人社会发出勇敢的挑战,相信将来的社会是“容不得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小说揭露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吃人”的本质,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 《狂人日记》中所谓狂人,就是一个精神错乱的人物,语无伦次,意识好象也有些不清,鲁迅用了非常颠倒的次序,借狂人之口,叙述了中国从前的本真:人吃人。虽说文章是虚构的,可也微微泛出点点恐怖的味道。整篇文章读上去会感到压抑,流露出十分暗淡

试析果戈里对鲁迅的影响

试析果戈里对鲁迅的影响 ——以《狂人日记》为例 摘要:鲁迅曾说他的小说创作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外国作家的影响,其中《狂人日记》就受到了俄国作家果戈里的影响。鲁迅推崇果戈里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果戈里的讽刺艺术对鲁迅也产生了很深的影响,《狂人日记》在体式、构思上同样受到了果戈里的同名小说的启发。 关键词:鲁迅,果戈里,《狂人日记》,影响。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白话小说,对于这部作品,鲁迅承认受到俄国作家果戈里的同名小说的影响。对于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中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鲁迅极为推崇,鲁迅在他的译著——果戈里的短篇小说《鼻子》的译者附记中就称赞果戈里是“俄国写实派的开山祖师。”而果戈里的这种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经过鲁迅的借鉴与描述,在鲁迅的《狂人日记》中更是得到了进一步升华,其中对于封建制度的批判也更加地深刻。也因为果戈里的描写平常事而不加粉饰以体现社会生活黑暗的现实主义文风对鲁迅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对封建制度迫害下的社会现状描写地自然而深入人心,才得以达到批判封建制度的“忧愤深广”。 鲁迅从果戈里的作品中所反映的俄国社会生活的黑暗的缩影中看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生活的黑暗,从果戈里塑造的贪赃枉法的官僚统治者形象中看到了中国上层阶级的腐朽,正因为所处的社会背景极为相似,果戈里的作品对鲁迅早期的世界观和文学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果戈里在其中所展现的讽刺艺术手法是鲁迅极为认同并借鉴的艺术技巧,这也是鲁迅取法果戈里的精髓所在。而且,这种讽刺手法直接指向了周围的恶世象。鲁迅和果戈里的《狂人日记》都描写了路上的行人和家人,以“狂人”眼中所看到的一个个真实的丑陋凶恶的形象揭开世人道貌盎然面具下的虚伪与冷漠,以达到揭露封建制度对人的迫害所造成的社会黑暗现实。不仅如此,鲁迅的《狂人日记》在体式、构思上也受到了果戈里同名小说的影响。其中以“狗”喻人便是鲁迅借鉴果戈里的构思之一,通过以“狗”隐喻那些仗势欺人的地主恶奴,讽刺地主阶级的封建与腐朽,且小说同样借鉴了果戈里同名小说的第一人称的日记体格式,使读者更能体会其中的讽刺内涵和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鲁迅更是从果戈里善于其笔下人物起诨号看到他人物塑造的传神。鲁迅的“狂人形象”便是在借鉴果戈里的“狂人形象”的基础上塑造的,但是鲁迅的借鉴并不是全部照搬,而是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升华。鲁迅的“狂人”形象虽然借鉴了果戈里的“狂人”形象而塑造的,但鲁迅将“狂人”从一个卑微的个人主义者升华成了一个兼具发狂与清醒的反封建战士,并以这样一个世人眼里是一个“疯子”却是最清醒地认识到社会本质的形象讽刺那些自诩清醒实为糊涂与软弱的“正常人”,以此批判封建制度对人的迫害,从而使小说塑造的世界观更加积极乐观。这是鲁迅在对果戈里借鉴的基础上实现的突破。

比较文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比较文学试题 梁锋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20分) 1、“比较文学”一语中的“文学”一词的含义实际上只是()的意思。 A. 文学作品 B. 文学创作 C.文学研究 2、“诗学”概念起源于() A.古罗马 B.古希腊 C.古埃及 3、我国文学史上将诗歌和科学完美结合的杰作《天问》的作者是()。 A.屈原 B.李白 C.苏轼 4、对中国古代文学影响最大的外来宗教是()。 A.基督教 B.佛教 C.伊斯兰教 5、《文心雕龙》的作者是() A.刘勰 B.钟嵘 C.司空图 6、“五四”时期,我国的文学翻译把哪国文学放在第一位() A.美国 B.俄罗斯 C.英国 7、下列套话中,哪个不是中国人用来描绘日本人的() A.倭寇 B.小日本 C.鹰钩鼻 8、杨贵妃和“埃及艳后”克里奥佩特拉两个文学形象可作()研究 A.阐发 B.接受 C.平行 9、古希腊的悲剧大多属于() A.命运悲剧 B.性格悲剧 C.形而上悲剧 10、《管锥编》的作者是()。 A、钱仲书 B、鲁迅 C、郭沫若 二、多项选择(每小题3分,共15分) 11、既从事文学创作,又对佛学有精湛研究的代表性文人包括() A.王维 B.谢灵运 C.李白 D.杜甫 E.白居易 12、古代中国涉及文学分类的着作有() A.《典论论文》 B.《昭明文选》 C.《文章辨体序说》 D.《文体明辨序说》 E.《文章流别论》 13、“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这句话提到的两位词人是() A.辛弃疾 B.柳永 C.李清照 D.苏轼 E.陆游 14、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有() A、开放性 B、综合性 C、跨越性 D、讽刺性 E、赞扬性 15、西方悲剧大致可分为哪几类() A.命运悲剧 B.性格悲剧 C.社会悲剧 D.形而上悲剧 E.悲喜剧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 16、形象学17、平行研究18、母题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9、比较文学的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 20、简述主题与母题的关系。 五、论述题(30分) 21、怎样对待“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矛盾

鲁迅的《狂人日记》读书心得5篇范文

鲁迅的《狂人日记》读书心得5篇范文 #狂人日记读书心得1# 鲁迅先生是我个人比较喜爱的一位作家,也喜欢他说过的一句话: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今日一读周先生写的《狂人日记》,看懂了一些俗世道理。 在夜间读这篇文章,不禁有些害怕。题目挺狂的,资料也疯狂至极。文中多次提到了他要吃我,把那个社会的人都形容成了可怕的吃人狂魔。他的哥哥,亲戚,村内人,都对他的肉虎视眈眈,青黑的眼,惨白的脸,没有一点人性。这也是让我感到发颤的。我怕那令人惶恐的外皮,更不想碰触那颗散发凉气的心啊!在狂人眼里,人的劣根性就这么冒出来了。 我不敢去想象那些脑里虚构出的场面,那样会让我头皮发麻。我可怜那些吃人的人,没有属于自我的思想,被千百年来的封建礼教束缚着却不屑去挣脱,我可笑那些吃人的人,不懂得身体发肤授之父母,麻木如同行尸走肉。 文中的狂人也厌弃那些人,却只能无奈地不一样他们一样。他们的脑子是混沌的,他们的双手是罪恶的,他们的嘴是污浊的。谁去救救他们啊?他们是沉睡着的,就如同当时的国民一样,他们的双眼看不到身边人,他们的耳畔也听不见自由的真谛。 最终一句救救孩子!让我体会到了一颗赤心在跳动,在黑暗中发出耀眼的红光,在不安与急切里交错着,感叹那个时代之下的浮华与苍凉,同时也为有鲁迅这么一位文学大师而感到骄傲。 我们有狂人的态度,却没有他们的精神。 #狂人日记读书心得2# 一提到鲁迅的短篇小说,第一个想到的便是《狂人日记》。 民国时期,一位患有“迫害狂”症的病人写下了一册日记,日记中,他的世界到处充满了恐惧。他觉得身边所有的人都要吃掉他,不论亲

戚朋友还是街头素不相识的路人,也包括他那此刻正在养活整个家的大哥。 狂人想:大哥对我讲书的时候,亲口说过能够易子而食;有一回偶然议论起一个不好的人,他便说不但该杀,还当食肉寝皮。除了大哥的话,还有那些周围发生的事也让这个丧心病狂的人对“吃人”深信不疑。狼子村打死了一个恶人,几个人把他的心肝挖出来油煎炒了吃;一个女人打她儿子,还骂道:“老子呀!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一想到这些,狂人便从顶上直冷到脚跟。之后,狂人甚至以为自我也在不知不觉中吃过人,大哥把小时候死去的妹妹的肉体放在饭里给狂人吃。 这位狂人生动的描绘出了一个人吃人的社会,而也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能够说,狂人是被当时的非人道主义所逼疯的。那些封建的想法,如:吃恶人心肝能够壮胆,都在记中表现了出来。狂人痛恨那些封建礼教假借道德的名义,宣扬残忍和。日记最终,狂人喊着:“救救孩子”,这是对旧社会的反抗和对新一代的担忧。 最令我感动的是这样一句话:“自我晓得这笑声里面,有的是正义和勇气;老头子和大哥都失了色,被我的勇气正气镇压住了。”狂人所说的这一句话,让我懂得,只要我们有勇气,只要正义是站在我们这边的,任何歪风邪气、封建迷信都会迎刃而解。 狂人虽然是个丧心病狂的疯子,但他并不傻,他懂得什么是人性,什么是真善美,他也明白:应当去追求一个真正完美的社会。也许更多像狂人的人出现,社会才会更有朝气吧。 #狂人日记读书心得3# 小说通过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将矛头直接指向保守的传统文化。“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对未来社会的幻想和规划;“我也未必没有吃过妹子的肉”,这是狂人对自我的评价和反思,也是自己对前途的绝望,充满了自我忏悔的精神;小说的结尾“救救孩子”的呼喊是狂人为建立新的社会而进行实践性的探索。在狂人看来,现实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纯洁的,没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因此要想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就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孩子们

2018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第二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含答案

第二课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对应学生用书页码P9 萧红(1911─1942),黑龙江省呼兰县(现哈尔滨市呼兰区)人,原名张乃莹。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 1935年12月,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在上海出版,在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萧红也因此一举成名。1940年12月20日,写完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她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与萧军、白朗、舒群等人在抗日演出团体“星星剧团”中担任演员,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日。1936年6月15日,与鲁迅、茅盾、巴金、以群等六十七位作家联合签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反对内战。1942年1月病逝于香港。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 1.求学时期 1892年,11岁的鲁迅就读于家乡绍兴的寿镜吾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1898年,17岁的鲁迅离开家乡的三味书屋,进入金陵的新式学堂江南水师学堂,并改名为周树人。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铁路学堂。1901年毕业,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爱读新思想的书,尤其是翻译的小说。 2.留学日本 1902年2月,21岁的鲁迅赴日本,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两年后进入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现代医学。一年后,便从学校退学。他本人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提及此事,称自己是因为受到一部日俄战争的纪录电影片里,中国人围观日军杀害中国人情节的刺激,认为“救国救民需先救思想”,于是弃医从文,希望用文学改造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

往事如烟过,一笑泯恩仇_成仿吾与鲁迅:相逢一笑泯恩仇

成仿吾是著名的革命文学团体创造社发起人之一,是20世纪我国著名的革命家、文学家、教育家,曾任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成仿吾和鲁迅之间,曾经有过一段历史恩怨。成仿吾曾对鲁迅提出过激烈的批评,鲁迅也给予反击,两人之间发生过笔战。最后,在共同的革命目标之下,两人消除了误会,成为革命的战友。 鲁迅与“黑旋风” 成仿吾曾经的论战 成仿吾和鲁迅的最初分歧,是由于成仿吾对鲁迅的《呐喊》的批评而引起。鲁迅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呐喊》出版后不久,成仿吾在1924年1月的《创造季刊》第二卷第二期上,发表了《的评论》一文。成仿吾认为,《呐喊》中的《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等,都是“自然主义”的、“浅薄”的、“庸俗”的作品,只有《不周山》(即《补天》),“虽然也还有不能令人满足的地方”,却是表示作者“要进而入纯文艺的宫廷”的“杰作”。 在创造社的“大将”中,郭沫若以诗歌见长,郁达夫以小说著称,成仿吾是文学评论的主将。郭沫若曾说成仿吾是“黑旋风”李逵。成仿吾曾在评论中挖苦鲁迅说“这位胡子先生倒是我们中国的堂·吉诃德——堂鲁迅!”“我们中国的堂·吉诃德,不仅害了神经错乱与夸大妄想诸症,而且同时还在‘醉眼陶然’;不仅见了风车要疑为神鬼,而且同时自己跌坐在虚构的神殿之上,在装作鬼神而沉入了恍

惚的境地。”成仿吾甚至还呼应所谓“绍兴师爷”的说法,称鲁迅“词锋诚然刁滑得很,因为这是他们师爷派的最后的武器”。成仿吾甚至还称鲁迅是“有闲,有闲,有闲”的小资产阶级,说鲁迅先生“坐在华盖之下正在抄他的小说旧闻”,是一种“以趣味为中心的文艺”,“这种以趣味为中心的生活基调,它所暗示着的是一种在小天地中自己骗自己的自足,它所矜持着的是闲暇,闲暇,第三个闲暇。” 鲁迅是一位斗士,他的文章是对敌斗争的“投枪”、“匕首”。对于革命文学阵营中某些显然是错误的见解,鲁迅也不大留情面。1935年12月26日,鲁迅在《故事新编·序言》中谈及《不周山》的创作时写道“这时我们的批评家成仿吾先生正在创造社门口的‘灵魂的冒险’的旗子底下抡板斧。他以‘庸俗’的罪名,几乎砍杀了《呐喊》,只推《不周山》为佳作——自然也仍有不好的地方。”对成仿吾的批评,鲁迅并不认同,他认为自己的《不周山》后半部分草率,难称佳作,而成仿吾却对《不周山》评价很高。因此当《呐喊》印第二版时,鲁迅特意将《不周山》删除,“向这位‘魂灵’回敬了当头一棒”。 对成仿吾这种不问青红皂白“抡板斧‘排头砍去’的李逵”作风,鲁迅一直是“憎恶”的。他在《“题未定”草》(五)中描写成仿吾说“……批评家成仿吾先生手抡板斧,从《创造》的大旗下,一跃而出。”又在1928年撰写的《译者附记二》中指成仿吾说这位“‘革命文学’的司令官”曾几何时尚是“把守‘艺术之宫’”的“黑旋风”。在《按语》中,鲁迅批评成仿吾企图“打发”《语丝》,与国民党浙江省党务指导委员会“禁止”《语丝》的做法,乃异曲同工之妙。对于“成仿吾刚大叫到劳动大众间去安慰指导他们”却又跑到日本温泉浴场的言行不一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