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读书报告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577f1f7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f5.png)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是一本深入剖析人类在社会环境中互动与影响的书籍,通过这本书,我对人类社会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阅读完这本书后,我不仅对社会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对我自身的社会行为有了更多的反思。
首先,书中对于社会认知、社会影响、社会行为等方面的阐述,让我更加明白了个体是如何在社会环境中塑造自己的行为和态度的。
比如,在社交场合中,我们往往受到他人的影响,无意识地模仿他们的行为、语言甚至情绪,这就是社会影响的体现。
同时,我们也会根据对他人行为的解读和预期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这就是社会认知的作用。
其次,书中还介绍了一些有趣的社会心理学实验和现象,如“从众行为”、“服从权威”等,这些实验和现象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模式和心理机制。
比如,在“从众行为”实验中,人们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他人的影响,选择与他人相同的答案,这反映了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从众心理。
此外,书中还涉及了种族偏见、攻击行为等社会问题,让我更加明白了社会心理学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种族偏见和攻击行为等社会问题往往源于人们的不理解、不信任和偏见,而社会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这些问题的根源,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总的来说,《社会心理学》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籍,它不仅让我对社会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我更加明白了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模式和心理机制。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任何想要了解人类行为背后心理机制的人来说,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佳作。
2024年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心得与体会范本(2篇)
![2024年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心得与体会范本(2篇)](https://img.taocdn.com/s3/m/654e7615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fd.png)
2024年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心得与体会范本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学科,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我对人类行为和社会互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学习过程中,我认识到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性,并从中获益良多。
以下是我对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心得与体会:第一,社会心理学帮助我理解人类行为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行为的社会背景和心理机制,解释了为什么人们会做出某些行为。
例如,我学到了心理认知的概念,即个体通过对环境的感知、认知、解释和评价来影响自己的行为。
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人们在不同情境下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同时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动机。
第二,社会心理学让我认识到社会互动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社会互动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一部分,它可以极大地影响个体的态度、情感和行为。
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我了解到了诸如归因理论、社会认同、集体行为等概念,这些概念帮助我理解了为什么人们会被群体效应所影响,为什么会出现同化和从众行为。
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社会互动带来的心理影响。
第三,社会心理学教会我如何运用科学方法研究人类行为。
社会心理学是以科学方法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和解释人类行为的规律。
在学习社会心理学的过程中,我学习了如何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和进行数据分析,这使我能够更有条理地进行研究和分析。
学习科学方法也让我更加理性地思考问题,不再盲目相信某些观点,而是通过研究和实证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第四,社会心理学激发了我对群体心理和社会问题的兴趣。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包括了群体心理、领导力、人际关系等众多方面。
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我对这些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要深入探究更多相关的问题。
社会心理学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一些社会现象和问题,例如群体暴力、偏见和歧视等,它们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对于这些社会问题的关注也让我更加积极地投身于社会实践中,为改善社会问题做出一点贡献。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a88558b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85.png)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思维在社会环境中的影响的学科。
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和心理变化,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改善人际关系,提高生活质量。
在阅读了相关的书籍和资料后,我对社会心理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对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社会心理学让我意识到人们的行为和思维往往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自己做出了一些出乎意料的行为,或者对某些事情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态度。
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我了解到这些行为和态度很可能是受到了周围环境的影响。
比如,当我们身处一个群体中时,我们往往会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做出与自己本意不符的行为。
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思考自己是如何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更好地抵御外部压力,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
其次,社会心理学还让我对人际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与他人的沟通不畅、与他人产生矛盾等。
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我了解到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到双方的情感、认知和行为等多个方面。
在与他人交往时,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对方的感受和需求,以及自己的行为对对方的影响。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缺乏耐心、缺乏理解对方的能力等。
通过社会心理学的学习,我开始尝试改善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缺点,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最后,社会心理学的学习还让我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在社会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歧视、暴力、贫富差距等。
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我了解到这些问题往往是由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所导致的,而这些行为和思维方式又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因此,要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我们需要从人们的行为和思维入手,通过改变社会环境和教育方式,来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这让我开始思考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来影响他人,改善社会环境。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2000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2000](https://img.taocdn.com/s3/m/d12deb8a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2e.png)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2000读了社会心理学这本书呀,我有好多好多想法。
书里有好多故事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
比如说,在学校里,有个同学摔倒了,旁边的同学有的会赶紧去扶,有的却在犹豫。
这就和社会心理学有关呢。
那些去扶的同学,可能是因为他们内心很善良,而且他们看到别人有困难就想去帮忙。
这就是一种社会影响下的好行为。
还有啊,我们班分组做游戏的时候。
有一组的同学特别团结,他们会互相鼓励。
哪怕有个同学做得不太好,大家也不会责怪他,而是告诉他没关系,下次会更好。
这就是团队里的积极的社会心理。
大家都想让整个小组好起来,所以就互相支持。
这种感觉就像大家一起在温暖的小屋里,谁也不想离开谁。
我也看到过不太好的情况。
有一次,在操场上,有个同学不小心把球踢到了另一个同学身上。
本来不是什么大事,可是被踢到的同学很生气,他就大声地吼那个踢球的同学。
这时候呀,周围的同学有的就在旁边看笑话,没有去劝解。
我觉得这就是一种不太好的社会心理在起作用。
那些看笑话的同学可能觉得这和自己没关系,就不去管。
但其实,如果有人能站出来说句公道话,大家可能就不会这么僵持着了。
从书里我还知道,我们的想法和做法很多时候是受周围人影响的。
就像穿衣服,有时候看到别的同学穿了一双特别酷的运动鞋,自己也想要一双那样的鞋。
不是因为自己真的缺鞋,而是觉得别人穿上好看,自己穿上也会好看。
这就是社会比较在我们心里悄悄起作用。
再想想在社区里。
有一次社区组织大扫除,好多家庭都参加了。
有个小朋友本来不想干活,可是看到周围的小伙伴都干得热火朝天的,他也拿起小扫帚开始打扫。
这就是社会环境对人的带动。
大家都在做一件好事,自己也不想落下。
社会心理学让我明白,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单独存在的。
我们的行为、想法都会影响别人,也会被别人影响。
在生活里,我们要多发扬那些好的影响,像互相帮助、互相鼓励。
不要让那些不好的影响,像嘲笑别人、只想着自己,在我们身边蔓延。
我觉得这本书就像一个好朋友,在我耳边悄悄告诉我好多关于人和人之间相处的秘密。
2024年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心得与体会模板(三篇)
![2024年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心得与体会模板(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ece3edbd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d2.png)
2024年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心得与体会模板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一门学科。
在2024年的学习过程中,我有幸深入了解了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并且通过实践和案例分析,对社会心理学的应用进行了探索。
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经验和感悟,让我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在学习社会心理学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社会背景对个体行为产生的重要影响。
社会心理学强调了社会情境对个体行为的塑造作用,使我明白了每个人的行为都受到了外界环境的约束和影响。
在过去,我常常有一种将别人的行为归因于个人特质的倾向,但是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我开始更关注社会因素的作用,尤其是社会认知对行为的影响。
这让我更容易理解他人的行为,并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更加谅解和包容。
其次,社会心理学的学习让我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构建社会的基础。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我们的行为和关系都受到他人的影响和回应。
在学习中,我了解到了社会支持、社会认同和社会攀比等社会关系对个体幸福和安全感的重要性。
我开始更加重视和他人的交往和沟通,并努力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来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我发现,在与他人交往中,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差异不仅是实现友好关系的基础,也是实现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键。
此外,社会心理学的学习也增强了我对自我的认识。
社会心理学从人的内在特质、态度和信念,以及个人和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等方面研究了自我认知的作用。
通过研究,我深刻了解到了自我形象的塑造和维护对个体行为和社会适应的重要性。
我意识到了自我认同的价值,并努力寻找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同时,我也更加重视自我反思和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最后,学习社会心理学的过程也让我认识到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依靠实证研究和统计分析来验证理论和推断。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和进行数据分析,这些技能使我具备了深入研究社会心理学问题的能力。
社会心理学心得体会(12篇)
![社会心理学心得体会(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5f4af122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fa.png)
社会心理学心得体会(12篇)社会心理学心得体会1这学期学习了社会心思学,有一点心得领会。
社会心思学是古代心思学的支柱之一,它与人格心思学、实验心思学和认知心思学一同造成了古代心思学的基本结构。
本书在引见社会心思学的历史、理论、方法、钻研的基础上,选取了社会心思学的几个次要钻研畛域,并从理论和实际上对其加以分析这些畛域包括:社会认知,社会行为,社会态度,人际关系,社会替换与影响,集团与组织心思,以及最新遭到注重的文明心思学和瘦弱心思学。
在对这些畛域的知识进行分析的时候,作者力图使其与咱们所生活的时代联系在一同,从而使社会心思学的理论和知识对咱们的生活有所协助。
学习社会心思学能够使人们对本人有一个愈加清楚的意识。
在事实生活中,人们虽然常常可能会反省本人的所作所为,但因为种种缘由,人们对本人的意识远远少于别人或者事件的意识。
学习社会心思学的第一个益处是意识本人。
在学习社会心思学我也学会了意识别人。
生活中人们时时辰刻在和不同的人打交道,虽然不同的人的行为差异很大,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在渐渐了解本人之后,我发现本人以前总是在怨天尤人,不只如此,还喜爱把一件大事思考的很复杂。
但是如今我发现所学习的心思学的知识在我脑中结成了一张大网,活生生的经历时时接受着理论的检验。
我了解了,我不怨了。
我学会了忍受,学会了宽容。
有人说:“自动与被动紧一线之隔,而生命情调却神情悬隔。
”还有人说:“当你不能改变环境时,最好改变本人。
”也有人说:“当你不喜爱本人如今的生活形状时,请马上改变。
”于是,我选择了后者那就是所谓的“改变”,只管说这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我还是情愿去尝试,并且宿愿用时间来证实本人是可以做到的!学习社会心思学的第三个益处是意识社会。
经过学习社会心思学,我能够理解本人所处的社会的特性,了解了在这样的社会中应该如何生存下去,这对行将毕业的我有很大协助。
学习社会心思学的最大益处是意识生活的价值。
生活的意义不在于有钱或者名声嘹亮,而是在于:一是能够自主,本人的事情本人能够决定,而不是由别人决定;二是能力,能够有足够的实力把本人决定或者别人交给的任务完成;三是关系,在生活中和别人建立起密切的联系,而不是孤军奋战;四是自尊,对本人有苏醒的意识和踊跃的评价。
2024年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心得与体会模板(2篇)
![2024年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心得与体会模板(2篇)](https://img.taocdn.com/s3/m/a76cb02c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87.png)
2024年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心得与体会模板【____年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心得与体会】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在____年我有幸学习了社会心理学,并在学习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下面是我对于这门学科的学习心得与体会,以及对于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学习心得1. 深入理解社会行为的原因与机制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我深入地认识到一个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的行为往往是受到社会认知、观念和期望等因素的影响,而不仅仅是个体内部的特质或动机所决定。
理解这一点,我更能够理解他人的行为,并更好地与人相处。
2. 培养批判性思维与科学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的学习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树立一种批判性思维。
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我学会了用科学的眼光审视问题,学会了设计与实施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如何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与解读。
这样的学习使我对于各种信息有了更为客观的判断与评价能力。
3. 加深对人与人关系的理解与关怀社会心理学的学习在推动我的心理成长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互动机制,我逐渐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理解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
这让我更加关注他人的需求与情感,并在实际生活中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社群中去。
二、未来发展展望1. 推动社会心理学在社会领域的应用社会心理学是为社会问题解决和促进社会发展服务的一门学科。
我希望将所学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推动社会心理学在教育、企业、组织、政策等领域的应用。
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社会心理学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研究者在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我希望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研究者共同探讨社会心理学的前沿问题,分享不同地域背景下的研究经验与成果,共同促进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心得与体会(三篇)
![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心得与体会(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15dad679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25.png)
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心得与体会学习社会心理学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收获和启迪。
在这门课程中,我深入了解了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思维模式,并学会了如何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
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我认识到社会因素对我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并学会了如何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首先,学习社会心理学使我意识到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是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的。
在过去,我常常只关注个体的内在因素,比如个人的性格、价值观等,来解释他们的行为。
然而,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人们的行为和思维往往是被外部环境塑造的,他们的行为往往是受到周围人的期望和社会规范的影响的。
比如,在群体中,人们往往会出现从众的行为,即大多数人倾向于迎合群体意见,而不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这种行为可能是为了避免与群体的冲突,或者是为了获得群体的认可。
通过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我明白了这种从众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并学会了如何应对和解决从众行为带来的问题。
其次,学习社会心理学让我更好地理解了人际关系的本质和规律。
在社会心理学中,人际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研究的对象包括朋友、家人、同事等不同类型的人际关系。
通过学习人际关系的研究成果,我认识到人际关系的发展和维持需要建立互信、共享资源、平衡利益等因素的支持。
同时,人际关系也受到认知因素的影响,比如人们对他人的态度、自我评价等都会影响人际关系的发展。
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我意识到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并学会了如何处理和改善人际关系。
此外,学习社会心理学还使我了解到了一些社会现象的心理机制。
比如,通过学习群体决策的研究,我了解了在决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见和错误,比如群体失忆、信息过滤等。
这些研究揭示了人们在群体决策中容易受到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决策的失误和不公正。
通过了解这些心理机制,我明白了如何在群体决策中避免这些偏见和错误,从而提高决策的质量和公正性。
另外,学习社会心理学也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个人成长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性。
《社会心理学》读书心得
![《社会心理学》读书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043755d8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3a.png)
《社会心理学》读书心得《社会心理学》读书心得(精选6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肯定有许多值得共享的心得,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读后感究竟应当怎么写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心理学》读书心得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社会心理学》读书心得篇1最近在读一本很有意思的书《社会心理学》,书很厚,但很好玩,由一个个社会心理现象组成,描述一些社会心理现象,并进行分析,解释,让人看完之后能够联想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不由得感叹:哦,原来是这样在这里和大家共享一个好玩的心理现象,人多不肯定力气大,似乎和我们固有的认知不一样,究竟是为什么呢?大约一个世纪以前,法国工程师林格曼发觉,选手在群体拔河中所付出的努力仅有个人单独努力之总和的一半。
这表明,与“人多力气大”的普遍观念恰恰相反,实际上,在群体任务中小组成员的努力程度反而较小。
或许糟糕的表现源于糟糕的合作一人们一起拉绳子的时候,用力的方向和时间可能问题,他们让参加者认为自己在和其他人一起拉绳子,而实际上是参加者ー个人在拉。
蒙在鼓里的参加者们被排在如图83所示装置的第一个位置,并且要求他们:“你的全力去拉。
”结果发觉,假如他们知道自己是ー个人在拉,那么使出的力气比以为身后还有25个人和自己一起拉时多出18%,讨论者同时也留意到了社会懈怠现象的其他方面。
他们观看到:6个人一起尽全力叫喊或者鼓掌所发出的吵闹声还没有1个人单独所发出吵闹声的3倍响。
就像拔河竞赛制造吵闹声的任务也很简单受群体低效的影响。
这个好玩的心理现象解释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如说老师常常在上课的时候对下边的同学说:你们这么多人的声音还没有我一个人大,其实多看书能让我们知道更多,了解更多,从而更好的处理事情《社会心理学》读书心得篇2心理学是一门特别有意思的学科,它能把人很多捉摸不定的东西总结成规律,它在生物学上也是有意义的,也就是,我们眼不能到,却能感觉到的东西,其实都是有科学依据的。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_社会心理学读书心得五篇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_社会心理学读书心得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0fad611b58fb770bf68a5526.png)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_社会心理学读书心得五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社会心理学读后感1不得不说,社会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有着独特而不同的视角,从这个社会性角度上看,心理学脱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也从关注自身转向了关注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实际上,在我个人认为,这种立足于社会影响的心理学更具有实际的生活意义。
作为一种课余读物,对个人的增益良多。
心理学上分支繁多,但是多数关注的都在个体自身。
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关注的是潜意识和力比多对人的影响;荣格的传承与发展下,人格心理学也是在个体心理上的探讨和类分。
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阿德勒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乃至后期发展的认知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甚至变态心理学,归根结底都是关注个体的心理动因。
围绕着个体的心理机制,去解释个体行为、情感和思想,尽管这些都是我们了解自身的途径,但是作为非专业人士,容易“误入歧途”,不仅无法达到自身目的,反而会使自己变得敏感多疑。
也因为如此,比较关注于社会影响和社会关系的社会心理学,实际地运用起来会好得多。
迈尔斯是心理学界的名家,他的《心理学与生活》更被广泛推荐为心理学的入门读本。
《社会心理学》也是备受推崇的读物,通过这本书,我粗略地了解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社会影响力。
阅读的时候,经常会因为书中的描述激起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回首的时候也发现了的确在有意无意之间,我受到了许许多多的来自社会和他人影响。
原来心理学真的就在身边,而且时时刻刻在塑造着你的生活。
《社会心理学》里囊括了较多的内容,也不乏有趣又惊人的发现。
但是最让我印象深刻而且引发最多思考的,应该是从众心理。
在此前,读过《乌合之众》,深深了解了人类从众的心理盲目性,也惊讶于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非出自个人意愿或者“我”的立场做出相应的行为。
无形之中我们也经历着被引导、被控制的过程。
在《社会心理学》里,尽管来自集体和他人的影响与暗示没有被描述得那么恐怖,但是想来还是不禁让人打几个寒颤。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fca6405a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50.png)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在阅读社会心理学这本书之后,我对人类行为和社会互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本书以科学的方法和实证研究为基础,探讨了人们在不同社会情境下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
首先,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人类行为往往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在群体中的行为,揭示了人们在不同社会角色中的行为模式和态度。
通过实验和调查研究,作者展示了人们在面对权威、群体压力和社会规范时的行为表现。
这让我意识到,我们的行为不仅受到个人内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社会因素的塑造。
其次,这本书还深入探讨了人们的认知过程和决策行为。
作者通过心理学实验和理论分析,揭示了人们在面对信息不完全和不确定性时的决策行为。
这让我明白到,我们的决策并非总是理性和客观的,而是受到情感、认知偏见和社会认同的影响。
这种认知偏差不仅影响了我们的个人决策,也对整个社会的决策和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这本书还介绍了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动的心理机制。
作者通过研究人际吸引力、亲社会行为和社会认同等方面的现象,揭示
了人们与他人互动的动机和心理过程。
这让我更加理解了人际关系
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解决社会冲突。
总的来说,社会心理学这本书给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
解人类行为和社会互动。
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的案例,
我对人们在不同社会情境下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扩展了我的知识领域,也让我意识到我们的行为和
决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我相信这些知识和理解将对我的个人生
活和职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精选8篇)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精选8篇)](https://img.taocdn.com/s3/m/b53394a6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28.png)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精选8篇)《社会心理学》读后感(精选8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整理的《社会心理学》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精选篇1)社会心理学现代心理学的支柱之一,它与人格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一起构成了心理学的基本框架。
其研究领域设计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学科生命力寓于全社会不同个人和由这些人组成的不同群体的需要和应用中。
研究社会心理学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所以,当我阅读完《社会心理学》后,第一个感受就是不仅要吸收其中包含的理论意义,更要实践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去。
读了这本书,也让我对窗口的服务工作有了一些更深的认识,下面我就谈谈在窗口服务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接触到《社会心理学》这本书后,我发现将心理学引入到行政服务窗口工作有利于提升服务质量。
在严格执行行政服务系统工作人员文明服务手册的同时,我们窗口还实行微笑式服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面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服务对象,如果都搞一刀切式的服务态度,产生的效果未必好。
看了《社会心理学》这本书后,掌握各种不同类型的服务对象对各种服务态度、服务方法对我能正确理解服务对象的心理需要,并进行针对性的和周到的服务有很大的帮助。
在窗口工作中,在推行微笑式服务时,如果服务对象属于活泼型,情绪外露,兴趣广泛,工作人员要热情接待、周到办事,做到以热对热;如服务对象为安静型,表现为情绪稳定,自信心较强,这样的对象不喜欢我们过分热情,针对这样的服务对象,我们要做到不卑不亢,热情适度,以静对静;如服务对象为兴奋型,语言坦率,喜欢提各种问题甚至意见,对这类服务对象,我们除了热情接待外,还应以和蔼亲切的态度,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想,尽量满足其要求;如服务对象为抑郁型,这类对象想得很细微,语言谨慎,我们除了热情外,还要有耐心,细致体贴地为其服务,以诚取信。
2024年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心得与体会范文(三篇)
![2024年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心得与体会范文(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256c697f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55.png)
2024年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心得与体会范文____年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心得与体会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在____年,我有幸学习社会心理学,并在这门课程中收获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与体会。
首先,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我对人类行为的动机和心理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每个人的行为都是有原因和动机的,社会心理学帮助我揭示了这些动机背后的真相。
人们的行为受到了诸如社会认同、自我意识、动机驱使等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我明白了为什么人们会被群体行为所影响,为什么会出现从众行为和社会压力等现象。
这种对人类行为内在机制的理解不仅丰富了我的思维方式,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他人,理解社会。
其次,学习社会心理学还让我意识到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人们是如何与他人互动、交流和建立关系的。
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对于个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我明白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个人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至关重要。
学习中,我们深入探讨了社交技巧、情感表达、冲突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于我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效地与他人沟通和解决问题都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通过利用这些知识,改善了与家人、朋友和同事的关系,提高了彼此的交流和理解。
第三,社会心理学的学习增强了我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社会心理学的学习中,我们经常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项目,这培养了我与他人合作的技巧和能力。
通过与团队成员的积极互动和合作,我学会了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观点和协调不同看法的能力。
团队合作让我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只有通过相互合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在社会心理学的学习中,我们还学习了一些团队建设和领导技巧,这些技能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都能派上用场。
通过社会心理学的学习,我不仅获得了专业知识,也培养了一种积极的团队合作意识。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a133da6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2c.png)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思维和情感的学科。
通过对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探讨,社会心理学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原因,以及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状态的影响。
在读完《社会心理学》这本书之后,我对社会心理学的认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
首先,书中介绍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其研究方法也多样化。
通过实验、调查、观察等方法,社会心理学家可以深入研究个体在不同社会情境下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从而揭示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
阅读这部书籍让我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意识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的重要性。
其次,书中还介绍了社会认知、社会影响、社会关系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和理解,包括自我概念、他人认知、社会认知偏差等内容。
社会影响则是指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和态度的影响,如社会规范、社会压力等。
而社会关系则是指个体在社会中的互动关系,包括友谊、爱情、合作等。
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丰富多样,揭示了人类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我对人类行为和社会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让我反思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行为。
最后,书中还介绍了一些社会心理学的经典实验和案例,如斯坦福监狱实验、米尔格拉姆实验等。
这些实验和案例揭示了人类行为中的一些普遍规律和心理机制,引发了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和探讨。
通过这些实验和案例,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影响,也让我对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同时,这些实验和案例也提醒我要警惕社会环境对自己的影响,保持独立思考和价值观。
总的来说,读完《社会心理学》这本书,让我对社会心理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丰富多样,涉及人类行为和心理状态的方方面面,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和心理。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5篇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80f0441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06.png)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5篇《社会心理学》读后感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行为背后的社会心理过程及其规则性,具体地说,它研究社会心理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怎么可能产生,它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它的作用又是怎样的。
社会的主体是人,我们每天都在与别人打交道,因此,读了《社会心理学》后。
我明白了一些生活中感受深刻地事例。
如: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类型中谈及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类型分为情感性亲系、工具性关系与混合性亲系三种类型,在不同的关系中,遵循不同的交法则。
情感性亲系通常存在于家人、亲密朋友之间,是一种长久,稳定的关系,它可以满足个人在亲爱、温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情感方面的需要,人们本着“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需求法则”交往的。
工具性关系在在于陌生人之间,是一种短暂的、不稳定的关系。
人们与他人建立工具性关系的目的是发这种关系作为达到其他目标的手段或工具,通常按照“公平法则”交往。
混合性关系界于情感性关系与工具性关系之间,双方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关系,如:亲戚、邻居、师生、同学、同事等关系就属于混合性关系,人们通常遵循“人情法则”,这种法注重均等与互惠。
现实中确实是这样的,平时家人之间,父母与我们交往中,只要他们力所能及,他们都会互相帮助,不求回报,只想对方开心就满足了,然而在工具性关系中,我们是以公平法则进行交往,在商店里,我们付出金钱,售货员就给我们提供等价的商品,双方情感的需要很少,当他们不在商店相遇时,一般情况下他们不会相互问候,但在混合性关系中,双方都是彼此认识,有一定的接触,在亲戚交往中,双方都会有来往,有时候会互赠物品,当一方送物品给另一方,另一方一定会回赠一些东西,如果一方打破了这法则,会令他们的关系出现冲突,所以他们会遵循循“人情法则”。
我们与别人交往,第一次按触对方,别人给我们的印象源于外表。
一个人的外表常常是我们最先处到的信息,而且也常常是我们能得到的惟一线索。
我们常常对外表美丽的人作出一系列的正性评价,而外表不好的,就被作出负性评价。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b0c8f24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4c.png)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相关推荐社会心理学读后感社会心理学读后感(一)心灵驿站傅毅琳通过读这本书,我了解了社会心理学研究主要有3个领域,分别是个体过程、人际过程、群体过程,研究层面分别是社会、个人、人际。
研究方法有两大类: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
自我概念中,华人的社会取向正是华人的真实写照,关系、权威、家庭、他人取向。
实验表明他们的确有个人取向自尊与社会取向自尊的需求,且社会取向自尊的需求较高,同时也有个人取向自我提升与社会取向自我提升的现象。
通过一个个案例来向读者阐述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例如:生物理论、学习理论、诱因理论、认知理论、角色理论。
社会认知是人们选择、理解、识记和运用社会信息作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
社会认知对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比如社会认知与寂寞、与焦虑、与生理疾病都有关联,负性情绪导致人们紧张,进而心脏病诱发、免疫系统受控制、自主神经系统受损,因此我们应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要时刻保持好心态好心情。
偏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尤为常见,它会对我们的知觉、自身和他人行为都有着一定的影响,这种自证预言现象与刻板印象、歧视之间均有关联。
研究中有这样一个实验,研究者让白人大学生面试几名求职者,这些求职者中,有白人、黑人。
当大学生与黑人面谈时,不知不觉地表现出不自在与缺乏兴趣,且结束谈话也比面试白人时更快,为弄清这些行为如何影响黑人求职者,于是进行了第二次实验,控制面试者的行为,使他们行为与第一次实验中面试者对白人或黑人求职者的方式一样,但第二次实验中会是白人求职者,对面谈进行录像,并让不同的人对求职者进行评价。
结果发现,那些受到以第一次面试黑人的方式进行面试的求职者和被以第一次面试白人的方式进行面试的求职者相比,前者被认为比较紧张且缺乏实力。
因此,通过这一调查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偏见会让人产生心理阴影,这种阴影也会对他人产生影响。
当然,消除偏见的方法也有很大,主要可以通过注意父母与周围环境以及媒体对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化影响,让更多的人受教育,因为受教育越多的人偏见越少,人们的偏见更多的来源于自己的无知与狭隘,此外,对立团体的直接接触也可以减少他们间存在的偏见,比如,举办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奥运会等都可以克服人们之间的偏见。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1000字左右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1000字左右](https://img.taocdn.com/s3/m/561de953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c9.png)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1000字左右我读了社会心理学这本书后,有好多好多的想法。
书里有好多故事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
比如说,有个故事讲一群小朋友在玩。
其中一个小朋友特别调皮,老是捣乱。
大家一开始都很生气,不想跟他玩。
可是呢,有个善良的小朋友站了出来,他没有嫌弃那个调皮的小朋友,还带着他一起好好玩。
慢慢地,那个调皮的小朋友就不捣乱了,变得很乖。
这就说明呀,周围人的态度对一个人的改变是很大的。
在学校里也有这样的事。
我有个同学,他学习不太好,而且上课老是说话。
很多同学都不喜欢他,不愿意跟他坐同桌。
可是我们的班长,是个特别好的人。
班长主动跟他坐在一起,还耐心地教他学习,告诉他上课不能说话。
后来呀,这个同学真的变了好多,学习进步了,上课也不随便说话了。
这就像书里说的,好的人际影响能让一个人变得更好。
还有一个故事是讲大家一起做一个任务。
有一组小朋友,他们互相不认识,但是要一起搭一个积木城堡。
一开始大家都各干各的,城堡搭得乱七八糟。
后来有个小朋友说,我们得一起商量一下呀。
于是大家就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这个说城堡要有个大大的门,那个说要有高高的塔楼。
最后呀,他们搭出了一个超级漂亮的城堡。
这就告诉我们,当大家一起合作的时候,沟通和互相理解是多么的重要。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合作也很常见。
就像学校的大扫除。
有的同学负责扫地,有的同学负责擦窗户,还有的同学负责倒垃圾。
要是大家都不商量,各干各的,那教室肯定打扫不干净。
但是只要我们像搭积木城堡的小朋友一样,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就能又快又好地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我从这本书里还知道了,我们看待别人的时候,有时候会有偏见。
就像有的同学长得胖一点,就可能被人笑。
这是不对的。
胖同学可能是因为身体的原因,也可能是他就喜欢吃很多好吃的东西。
但不管怎么样,我们不能因为这个就不喜欢他或者嘲笑他。
我记得有个胖同学,他体育不太好。
但是他唱歌特别好听。
在一次文艺表演之后,大家都对他改变了看法,不再只看到他胖和体育不好,而是看到他唱歌的闪光点。
社会心理学学习心得(精选4篇)
![社会心理学学习心得(精选4篇)](https://img.taocdn.com/s3/m/1546dd89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69.png)
社会心理学学习心得(精选4篇)社会心理学学习心得篇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心理学分支,它探索了人类行为、情感和社交互动的根源和影响。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有幸参加了多次社会心理学课程,并全身心地投入了大量时间进行自学。
在此,我将分享一些关于社会心理学学习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认识到社会背景对人类行为和决策的影响力。
我们的想法、感受和行为不仅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社会文化、家庭背景、教育等多重因素影响。
例如,我们所处的性别角色、种族和社会地位都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通过理解这些背景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人类行为,同时也能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社交环境。
其次,社会心理学也让我理解了人类情感和动机的复杂性。
我们对他人的情感和评价常常受到自身情感状态的影响。
例如,当我们感到愤怒或焦虑时,我们可能更倾向于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负面评价。
此外,我们的动机和目标也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决策,包括对他人行为的解读和反应。
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我学会了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这些复杂的情感和动机。
再者,社会心理学也教会了我如何更有效地与他人互动。
我们不仅受到自身情感和动机的影响,也受到他人的影响。
了解社会心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和动机,从而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互动。
例如,当我们面对冲突或误解时,我们可以运用社会心理学知识,更准确地理解和处理他人的情感和需求,从而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最后,我意识到社会心理学不仅仅是一门学术知识,更是一种生活技能。
它帮助我理解社交互动的本质和人类行为的复杂性,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敏锐地感知和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总的来说,社会心理学的学习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富有洞见和启发性的旅程。
它不仅增强了我的学术理解,也丰富了我的生活经验。
我更加明白,无论是在职场还是生活中,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交互动的复杂性都是一种重要的技能。
我期待着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将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提升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促进更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b422bd9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1c.png)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是一本深入剖析人类社会心理现象的经典之作。
阅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于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和社会因素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结构清晰,不仅涵盖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还深入探讨了中国人心理生活的几个重要方面。
首先,我被书中对于社会心理学基本原理的阐述所吸引。
作者详细介绍了社会认知、社会影响、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知识,让我对于人类行为如何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这些知识不仅有助于我更好地理解他人,也有助于我更好地认识自己。
其次,书中关于中国人心理生活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
作者结合中国人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分析了中国人的社会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
这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人的心理世界,也让我对于跨文化交流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很多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和案例,这些内容不仅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也让我对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践应用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总的来说,《社会心理学》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
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心理学知识,还引导我深入思考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和社会因素。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社会心理学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也对于我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成为我未来学习和生活中的一本宝贵参考书。
社会心理学心得报告2000字5篇
![社会心理学心得报告2000字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c1baccd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7a.png)
社会心理学心得报告2000字5篇x414867社会心理学心得报告2000字1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词。
联合国卫生组织指出:21世纪困扰人类的不是环境问题,不是资源问题,也不是恐怖主义,而是来自于人类心理的问题。
诸如情结的烦闷,学业与工作的压力,孩子厌学,感情困惑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引发忧郁,失眠,焦虑或者其它现代文明病。
这一组数据,不仅让人咋舌,更让人不得不证实当今的社会问题。
可以说,如何让自己浮躁的心态,归于平静,如何放松自己,关注心理健康,已成为21世纪重要的社会的新课题。
一:学习心理学的动机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市场经济的加速运行,完全打破了几十年来人们在传统落后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形成的思维定式。
当突然直面一个激烈竞争,快速变化的市场经济新模式,我们会深刻的感受到多年来积累的知识,能力,经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一夜之间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学习工作,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经常困扰着人们健康的心灵,严重影响其学业和事业的成功。
偶然得知,徐清照老师的连线心理工作坊,便慕名前往,与此感受到了与众不同的教学氛围,很受鼓舞。
说心里话,在学习《心理学》之前,我对此学科的理解几乎是片面的,琐碎的。
但,当我从参加第一堂心理学开始,对心理学就渐渐地有了一个清晰的概念,更加加深了我对此学科的浓厚的兴趣。
通过徐清照老师的讲解,我逐步懂得了“世上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而在每个人的身上,也蕴藏着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犹如熟睡的巨人,就等我们去唤醒他。
”二:心理学中的“人格”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稳定性的心理特点的总和,包括气质,性格,兴趣,信念和能力等。
心理咨询师应当具备的人格条件又包含哪些内容呢?1.心理相对健康心理咨询师是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引导来访者的,所以他的健康水平至少要高于他的来访者。
虽然心理咨询师本身也是普通人,也有七情六欲,会像其他人一样希望得到爱,希望被接受,被承认,被肯定,渴望安全感等等,但他必须有能力在咨询关系以外求得这些欲望的满足,以保证有效地完成心理咨询师这一社会角色的任务,不致引起角色紧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读书报告
题目:旁观者效应的相关探究
学生姓名:谢放
学号:3120101636
班级:信计1201班
日期:2014年12月27日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发现这个世界变得沉默了。
大家越来越愿意作为一名旁观者。
许多被大家所诟病的行为和现象实实在在地发生在我们身边。
“扶老人事件”、“小悦悦事件”、“公交打闹事件”,大家似乎对这些行为习以为常了。
而这些事件的背后,却蕴含了一种心理现象,我们称之为旁观者效应。
关键词:旁观者效应、科学研究、产生原因、具体表现
正文:
王小波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沉默的大多数》,犀利地批评了中国人古往今来“沉默是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而最近今年,“扶摔倒老人”这一话题受到人们的热议。
路人对身边摔倒在地的老人视而不见已不是新闻,与此相反,行人热心扶起老人却上了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
这一奇怪现象的出现有两方面原因:其一,个别老人假摔,诈取路人大额赔偿金,使得人与人之间信任度下降;其二,当有众多人在场时,旁观者会产生一种“我不救人,别人也会救”的感觉,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
与此相似的2011年轰动全国的“小悦悦事件”,以及身边屡见不鲜的乘客遇见小偷无人提醒等见危不救的现象,都有其共同的原因,心理学中称之为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又称责任分散效应,在紧急情况下,个体在有人在场时,出手帮助的可能性降低,援助的几率与旁观者人数成反比,换言之,旁观者数量越多,他们当中任何一人进行援助的可能性越低。
而旁观者效应是不分国界的,并不像有些网友所说的只在中国发生。
旁观者效应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最初的研究动机来源于1964年的Kitty Genovese谋杀案。
1964年,纽约昆士镇的尤克公园发生了一起谋杀案,年轻的酒吧经理Kitty Genovese于凌晨3点回家途中被刺杀,凶手在刺中被害者后逃离现场,十分钟后又重返现场并继续捅受害者直至其死亡。
整个过程长达30分钟,报纸报道38位目击者目击了凶杀过程,但没有一个人出来阻止或者打电话报警。
虽然根据2007年《美国心理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该案被媒体夸张报道了,但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中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案例。
在这一事件发生后,纽约的两位社会心理学家John Darley和Bibb Latane对此进行了研究。
经过数个星期的精心准备,他们启动了一个广泛的旁观者针对紧急情形的反应调查。
纽约大学心理学入门课的72名学生参与了一项未说明的实验,参与者被告知该实验涉及都市大学生个人问题讨论,讨论以2人组、3人组或6人组的形式进行。
未来尽量减少暴露个人问题时的尴尬,他们各自分配在隔开的工作间里,并通过对讲机通话,轮流按照安排好的顺序讲话。
事实上参与者听到的声音都是录音机播出的事先录好的声音:第一个说话的总是以为男学生,他说出了适应纽约生活和学习的难处,并承认说,在压力的打击下,他经常出现半癫痫发作的状态。
到第二轮该他讲话时,他开始变声,并且说话前后不连贯。
之后,他呼吸急促,结结巴巴,“老毛病又快要犯了”,开始憋气并上气不接下气地呼救,“我快死了……呃……救救我……发作……”然后在大喘一阵后,没有了声音。
在以为只有自己和有癫痫病人的参与者中,有85%的被试者冲出工作间报告有人发病,甚至远在病人不出声之前;在以为还有4人也听到发病过程的参与者中,只有31%的被试者报告了发病情况。
Darley和Latane的实验使得纽约谋杀案有了令人信服的社会心理学解释,他们把它称为“旁观者介入紧急事态的社会抑制”。
正如他们所假设的一样,正是因为一个紧急情形有其他目击者在场,才使得旁观者无动于衷。
对于旁观者效应产生的原因,有众多不同角度的解释,社会心理学家们更倾向于以下四种解释:
1. 社会比较理论。
社会上的个人对所发生的事都有一定的看法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当
有其他人在场时,个体更谨慎评估自己的行为,以防出现尴尬难堪的局面。
当他人都不采取行动时,会产生对个体利他行为的社会抑制作用。
2. 从众心理。
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举止会倾向于模仿他人行动,在特殊情况下更为突出。
当紧急事件发生时,即使意识到有责任上前帮助,但当周围人都没有行动时,个体往往会遵从大家一致的表现。
3. 多数人忽略。
他人的在场和出现会影响个体对整体情境的认知和判断,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对陌生情况的判断。
突发事件下,人们缺乏对措施的心理准备和行为的信息资料,因此个体试图观察在场每个人的行为资料以澄清自己的模糊认识,寻找自己行为的线索和依据。
4. 责任分散。
当有他人在场时,个体不救助受难者的社会代价会减少,见死不救的罪恶感会分散到其他人身上。
每个人都减少了帮助的责任,容易造成等待别人去帮助或相互推诿的情况。
经典的旁观者效应研究(Clark&Word, 1974; Darley, Teger &Lewis, 1973; Latane&Darley, 1968,1970)一致表明其他目击者的在场会影响个体的行为,而随后的研究发现间接或是假想的目击者存在也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Korte和Bickman两位心理学家在1970年和1971年分别提出这一观点:如果个体知道这些间接或是假想的目击者不会救助受害者,那么旁观者效应将不会发生,个体行为会与不存在目击者的情况一致。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社会心理学家们对内隐的旁观者效应不断探索,有了新的发现。
2001年,普林斯顿大学Stephen M.Garcia和Kim Weaver教授在前人理论基础上,对内隐的旁观者效应进行了多组实验研究。
在实验中,共129名普林斯顿学生被要求填写两份问卷,问卷1中,被试被分为三组,让被试者想象自己处于单独一人、与10人在一起、与30人在一起三种不同状态中,随后填写问卷2,问卷2 要求被试选择愿意捐给慈善机构的税后年收入比例。
最终统计结果表明,30人组愿意捐献的平均年收入比例为3.6%,10人组的为3.9%,1人组的为4.2%。
在接下来的几组实验中,心理学家们改变了想象的情景及需要提供帮助的事件,与之前的实验进行比较。
最终Stephen M.Garcia和Kim Weaver教授在整理所有结果后,得出了最终的结论:个体在某一时刻想象自己处于多人存在的环境中,会对下一时刻哪怕是完全不相关的帮助行为产生影响,例如想象自己与陌生人一起在电影院,这似乎与校友募捐毫无关联,但实验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旁观者效应。
这一研究修正了Korte和Bickman教授提出的对内隐旁观者效应的观点,使得人们对这一效应有了新的认识,拓展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在Stephen M.Garcia和Kim Weaver教授发表的论文的最后,也指出了他们认为的未来旁观者效应研究的方向:探究引发旁观者效应的边界条件以及旁观者效应的产生机理。
近年来,旁观者效应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提供帮助”这一领域,责任分散效应被延拓地用于解释各类相关的现象。
作为一名大学生,平时发现大学课堂中提问集体沉默的现象屡见不鲜。
有专家学者基于旁观者效应的视角,分析其中的心理成因。
当课堂和责任感;提问指向某提问指定对象为某个特定学生个体时,该个体会产生强烈的紧迫感个小组或整个班级时,群体责任压力分散开来,相互依赖,相互推诿。
由于第一责任在小组或集体,第二责任才在每个个体上,从而产生“我不回答,别人会回答”的心理,造成集体沉默的局面。
除此之外,旁观者效应还被应用于审视行政权力的运行。
在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行政制度设计的不合理,如政府职能机构的重复设置、条块分割等,导致了管理机构臃肿、政出多门和重复决策,这必然会造成权力运行过程中出现众人负责同一事件或履行同一职能的现象。
根据法国心理学家普利特在1898年提出的社会惰化效应,即群体工作绩效小于个体工作绩效之和的现象,当众多行政部门和个体面对同一件事情时,会有集体冷漠的情况出现。
如何避免和解决旁观者效应带来的问题,是心理学家们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的社会心理学教授Melissa Berkeley曾针对“见危不救”这一现象提出如下的建议:如果你是旁观者,发现情况模棱两可,一定要忍住观望别人的本能冲动,当你认为有人可能需要帮助时,就应该果断采取行动。
当你需要发动更多人一起帮忙是,你要指定具体的人,从而打消人们推卸责任的心理。
如果你不幸成为受害者,需要别人的帮忙,一定要让周围的人明确知道这是危急状况。
正确的做法是盯住一个人,向他恳求,告诉他你需要他的帮助,这会让他感觉到帮助你是责无旁贷的,并且会带动其他人帮忙。
社会心理学家们一直持续着与旁观者效应相关的研究,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新的发现,并能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Garcia S M, Weaver K, Moskowitz G B, et al. Crowded minds: the implicit bystander effect[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2, 83(4): 843.
2. 吴国军, 张莹, 李文涛等. 浅析大学课堂提问中的“集体沉默”——基于“责任分散效应”的视角[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 黄怡文. 责任分散效应——审视行政权力运行的新视角[J].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8, (1):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