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导管未闭的超声诊断

动脉导管未闭手术成功率如何

动脉导管未闭手术成功 率如何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动脉导管未闭手术成功率如何 动脉导管未闭手术成功率如何如果是单纯的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应尽早手术。如果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脏病,应同时手术。通常手术的最佳年龄为1-5岁。 动脉导管未闭手术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患儿的根治性治疗方法。最适合的动脉导管未闭手术年龄是学龄前。合并肺动脉高压者更应及早参加手术,即使肺动脉压力升高,只要仍有左向右分流,也应施行手术治疗,以防发展成为得以逆向分流,失去手术机会。在治疗过程中,了解动脉导管未闭手术五要点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动脉导管未闭手术成功率如何如果是单纯的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应尽早手术。如果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脏病,应同时手术。通常手术的最佳年龄为1-5岁。 在日常生活中如发现患儿出现明显症状,如出现多汗、呼吸急促、喂养困难、体重不增、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表现的未满3个月婴儿,因未闭的动脉导管较粗而造成临床症状危重,应立即实施手术进行动脉导管未闭治疗。 由于动脉导管未闭患儿肺动脉压力大大低于主动脉压力,因此随动脉导管的粗细不同,便有不等量的血液从主动脉流入肺动脉,严重者婴儿期经常肺炎、心衰,久之可引致肺动脉高压、梗阻型肺血管病,甚至出现血流自肺动脉流入主动脉(称艾森曼格综合征),而丧失动脉导管未闭手术机会。所以,早期手术可以降低感染性心内膜炎以及肺动脉高压的风险。 为了防止心内膜炎,有效治疗和控制心功能不全和肺动脉高压。不同年龄、不同大小的动脉导管均应手术或经介入方法予以关闭,在武汉协和医院心脏外科,动脉导管未闭治疗的成功率达到99%。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处理视分流大小、呼吸窘迫综合征情况而定。症状明显者,需抗心力衰竭治疗,生后一周内使用消炎痛治疗,待心力衰竭得到控制后再施行动脉导管未闭治疗手术进行治疗。 但在有些先天性心脏病病例中,如完全性大血管转位、肺动脉闭锁、三尖瓣闭锁,严重的肺动脉狭窄中,动脉导管为依赖性者,对维持患影生命至关重要,此时应该应用前列腺素E2以维持动脉导管开放。 动脉导管未闭手术的术前准备: 动脉导管未闭手术术前对合并肺动脉高压者,术前让动脉导管未闭病人吸氧,服用卡托普利,或滴注前列地尔。动脉导管未闭病人合并呼吸道感染者,动脉导管未闭手术术前应使用抗生素.另外还要完善术前各项检查,如心脏彩超、心电图、胸部X线、肝肾功能等。动脉导管未闭手术期间对病人完善的全面监测是必要的。

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应用

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2-01-10T11:55:23.850Z 来源:《医药前沿》2011年第22期供稿作者:阮兢蔡仕俊邓向红李明林茹珠[导读] 并发症:经过3年多的随访,通过临床体检及彩色多普勒检查,均很少发生严重并发症。 阮兢蔡仕俊邓向红李明林茹珠(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儿科广东中山 528403)【中图分类号】R45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1)22-0220-01 【摘要】目的评价经导管蘑菇伞堵闭器治疗患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4月~2008年4月对32例患儿PDA实施经导管介入治疗,行左、右心导管检查及主动脉弓降部造影,确定PDA位置、形状及直径。结果所有PDA中临床关闭(听诊无杂音)在出院时达100%,超声彩色多普勒检查在出院时无分流达90.6%,堵闭术后3月达100%。结论经导管堵闭法治疗患儿PDA创伤小、恢复快,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堵闭器动脉导管未闭(PDA)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传统的治疗方法为外科手术,近几年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PDA的介入治疗逐渐成为主流。2006年4月~2008年4月我们对32例PDA患儿实施经导管介入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对32例患儿PDA实施经导管介入治疗,其中男15例,女17例; 年龄1~12岁,平均6.8±2.7岁;体重9.5~35.5kg,术前均经临床体检、心电图、胸部X光片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 在静脉复合麻醉下常规行左、右心导管术及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测定右室、肺动脉、主动脉血氧饱和度及右室、肺动脉、主动脉压力,计算心Qp/Qs,显示动脉导管的解剖类型,测量PDA主动脉端、肺动脉端、最窄处内径及PDA长度,根据PDA大小选择不同型号的蘑菇伞及输送鞘。将蘑菇伞沿输送长鞘推进,于降主动脉释放前伞,然后回撤整个系统,使蘑菇伞卡在PDA最窄处,回撤长鞘于肺动脉端释放后伞,完成PDA堵闭。 堵闭后30min观测右室压力变化,复行主动脉弓部造影,观察堵闭器位置及有无残余分流。手术成功后完全释放堵闭器,测定肺动脉、主动脉压力,结束手术。术后24h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胸片检查,出院后按1、3、6月,1、2、3年定期复查。 2 结果 32例PDA堵闭术均获得成功。PDA平均最小直径为2.6~5.9mm,平均3.9±1.1mm;Qp/Qs 2.4~5.6,平均3.4±0.6。采用常规左侧位主动脉造影者29例;非标准位即右前斜30°位进行主动脉造影者3例。所有PDA中临床关闭(听诊无杂音)在出院时达100%,超声彩色多普勒检查在出院时无分流达90.6%(29/32例),堵闭术后3月达100%。在平均3.0年(1~3.4年)随访中无溶血、堵闭器脱落或堵闭器断裂、PDA再通、血栓栓塞、细菌性心内膜炎发生,也无主动脉狭窄等。 3 讨论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自然闭合的机会极少,故一经发现确诊,均主张采用传统外科手术或介入性导管术治疗。但20多年的研究发现,经导管堵闭PDA的多数装置输送系统直径较大,操作方法复杂,用于患儿较困难,且术后常有一定的残余分流,因此难以推广。1992年Patric应用弹簧圈封堵PDA取得成功,1998年Masura应用蘑菇伞封堵PDA取得成功,总结如下:蘑菇伞堵闭装置应用适应证:直径≥2.0mm、位置正常的动脉导管未闭,不管形状及动脉导管未闭大小,血流动力学监测无器质性肺高压者均为其适应证。 PDA的测量:通常选用左侧位主动脉造影来显示PDA,但有些患儿采用常规左侧位主动脉造影时动脉导管常和主动脉弓下缘相重叠而显示不清,特别是伴有肺动脉高压的患儿。本组病例中有2例,此时需采用非标准位即右前斜30°位,常可显示动脉导管。 蘑菇伞堵闭器的选择:蘑菇伞堵闭装置有6种型号,我们选取比动脉导管未闭最狭窄处直径大2.0~4.0mm的堵闭器,但其伞面直径应小于或等于动脉导管壶腹部直径,以避免医源性主动脉狭窄。一般多普勒超声检测发现经过左肺动脉流速超过1.5m/s时,可以认为有医源性左肺动脉狭窄[2]。并且临床研究发现有左肺动脉灌注减少现象[3]。 介入治疗方法:除按常规操作外还需注意以下几方面:递送鞘通过PDA后不宜过度向降主动脉递送,以免引起此鞘折叠而使递送堵闭器困难及堵闭器变形。另要记住蘑菇伞在释放前有一被释放钢丝向肺动脉端向下、向前上的牵引,一旦释放,则蘑菇伞位置将向前下改变而突向主动脉,易引起左肺动脉或主动脉狭窄[2]。 并发症:经过3年多的随访,通过临床体检及彩色多普勒检查,均很少发生严重并发症。 目前认为,经导管蘑菇伞堵闭术治疗PDA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的非开胸治疗方法,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Masura J,Walsh KP,et al.Catheter closure of moderate to large- sized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using a new.Duct Occluder: immediate and short-term results[J]. JACC,1998,31:878-882. [2]高伟,周爱卿,余志庆等.蘑菇伞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疗效观察及方法学再探讨.临床儿科杂志,2003,21(5): 267-269. [3]Justino H, Justo RN, Ovaert C, et al. Comparison of two transcatheter closure methods of persistently patent arterial duct. Am J Cardiol, 2001,87:76-81.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临床路径)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临床路径 (2017年版) 一、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ICD-10:Q25.0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邵肖梅,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胡亚美、江载芳、申昆玲,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 1.临床症状: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分为症状性PDA和无症状性PDA。典型病例,脉压增大(>25~35mmHg)、心前区搏动增强、水冲脉;胸骨左缘第二、三肋间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心动过速(HR>160~170次/min);部分病例呈现难以改善的呼吸困难导致需要氧疗、机械通气时间延长,喂养不耐受等。 2.超声心动图:二维超声及多普勒可助诊断及鉴别诊断,彩色多普勒超声直接显示经动脉导管的异常分流束。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ICD-10:Q25.001)。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 根据胎龄、PDA导管大小及疾病严重程度不同有较大差异,平均住院7-14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头颅超声; (3)胸部X线片; (4)肝肾功能; (5)凝血功能。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血气分析、心肌酶、血清肌钙蛋白(cTnI)、脑利钠肽(BNP)或NT-proBNP。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邵肖梅,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胡亚美、江载芳、申昆玲,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 1.一般治疗措施:(1)限制液体量:对早产儿的补液方案是限制液体量的同时保证满足生理需要。(2)氧疗、机械通气:纠正低氧血症和酸中毒。 2.关闭PDA药物的应用: 吲哚美辛:目前国内吲哚美辛通常为肠溶片,但首选是

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

第三节动脉导管未闭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us,PDA)是小儿科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第二位,约占先心病总数的9% ~ 12%,男:女约1:3,它可以是独立的一个疾病,也可以与其他先天性心脏病并存,常见有主动脉畸形(多见于主动脉弓离断,主动脉狭窄等),房间隔,室间隔缺损,大动脉转位,及三尖瓣闭锁,肺动脉瓣闭锁及法乐四联症等。 动脉导管的胚胎发育源于第六对主动脉弓背部,胎儿期沟通肺动脉和降主动脉。出生后肺膨胀,肺阻力下降,肺动脉血液流入肺部,动脉导管先形成功能性收缩最后导致解剖上闭锁,形成一韧带。对这一过程所需时间,约80%在生后3个月内完成,最迟不超过1年。 未闭的动脉导管直径多在5 ~10毫米左右,长短3 ~ 30毫米不等,形态也有漏 斗型 `管型 ` 窗型 ` 亚铃型及动脉瘤型不一。其中以漏斗型和管型最常见。 引起动脉导管未闭的因素很多,如早产 、新生儿乏氧 、 感染 、 近亲婚配等导致 动脉导管内部泡沫细胞增生障碍而未能逐渐闭锁形成病理性通道。但动脉导管 未闭在心脏 、 血管伴有其他畸形者,尤其在三尖瓣闭锁及肺动脉瓣闭锁时,未闭的动脉导管成为其供应肺循环的唯一通道。 据我院儿科循环病房统计,在1985到1994这十年间收治的519例先心病人中,单纯动脉导管未闭者有39例,其中有肺动脉高压者3例、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者2例,脑梗塞1例、肺炎2例、心力衰竭2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其它畸形的21例,其中合并室间隔缺损的就17例。在合并有其它畸形的21例中合并有肺动脉高压7例、肺炎3例、心力衰竭3例。可见,动脉导管未闭合并有其它畸形者并发症较多,病情也较重。 [病例摘要] 女 6岁活动后气短5年。1岁时家人发现小儿易患上呼吸道感染且活动后气短,休息后可缓解,但未进一步检查。4岁时因患“上呼吸道感染”就诊时发现心脏杂音,5岁时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病来无咯 血 、 晕厥及抽搐,未患过肺炎。母孕期健康,无受X线史,未服药。家族中无先心病病人。

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

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 发表时间:2013-05-22T08:38:24.6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2期供稿作者:李柏东 [导读] 根据病变特点可行导管结扎术或导管切断缝合术。 李柏东 (大庆龙南医院 163453) 【中图分类号】R5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2-0210-02 【摘要】目的讨论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治疗原则为防止心内膜炎及心力衰竭,无自然闭合可能的应及早行根治性治疗。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治疗 动脉导管未闭(PDA)占先心病发病总数的15%,可分为管型、漏斗型及窗型。本畸形使流经主动脉的血液向肺动脉分流,致肺循环的血流量增多,左心室的容量负荷加重,导致左心室扩大、肥厚以及肺动脉高压。 【临床表现】 (一)症状 轻者可无症状,病变较重者,有劳累后气急、心悸、乏力和其他心力衰竭表现。患者较易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 (二)体征 1.胸骨左缘第2肋间有粗糙响亮的连续性机器样杂音,多数伴有震颤。严重肺动脉高压者,往往只有收缩期杂音。 2.心界向左下外侧移位,心尖搏动常强而有力。 3.分流量大者,心前区有相对性二尖瓣狭窄的短促低调舒张期杂音。 4.收缩压稍增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有水冲脉等周围血管体征。 5.肺动脉高压时,肺动脉瓣区P2增强。 6.伴右向左分流者,可出现发绀,其特征为下肢较上肢明显,故可能仅表现为杵状趾。 【检查】 (一)体格检查 心尖搏动增强并向左下移位,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胸骨左缘第2肋间偏外侧有响亮的连续性杂音,向左上颈背部传导,伴有收缩期或连续性细震颤。出现肺动脉高压后,可能仅闻及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第二音亢进及分裂,肺动脉瓣可有相对性关闭不全的舒张期杂音。分流量较大时,由于通过二尖瓣口血流增多、增速,心尖部有短促的舒张中期杂音。可有周围血管体征,包括:颈动脉搏动增强,脉压加大,水冲脉,毛细血管搏动,枪击音和杜氏征等。 (二)辅助检查 1.X线检查左向右分流程度较轻者,胸片可正常。病变较重,则示左心室及左心房增大,肺动脉段突出,肺血管增粗,主动脉结增宽。严重肺动脉高压时,右心室增大,肺动脉主干显著增粗而肺野外围血管细小。 2.心电图病变轻者,心电图可在正常范围内;若病变较重,则示左心室肥大。有肺动脉高压时,出现左、右心室肥大或右心室肥大图形。 3.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和左心房增大,并可直接显示经未闭动脉导管从主动脉流入肺动脉的高速湍流。 4.右心导管检查肺动脉血氧含量高于右心室(>0.6容积),有时导管可通过未闭动脉导管进入降主动脉中。 5.逆行主动脉造影可清楚显示导管的形态和大小。 【诊断常规】 (一)诊断要点 1.症状动脉导管细小者临床上可无症状;动脉导管粗大者可有咳嗽、气急、生长发育落后等;并发严重肺动脉高压时可出现差异性青紫。 2.查体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连续性机器样杂音,伴震颤。 3.辅助检查 X线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核磁共振可以明确动脉导管大小、形态及肺动脉压等,心导管检查可以直接测定压力。 (二)鉴别诊断 典型动脉导管未闭临床诊断并不困难,但以下疾病在心前区均可出现连续性杂音应注意鉴别。 1.主-肺动脉间隔缺损本病较为罕见。症状重,杂音位置偏低,在胸骨左缘3、4肋间隙最响。X线胸片示主动脉结小或无明显扩大。右心导管检查,若导管经缺损进入升主动脉即可确诊。必要时行升主动脉逆行造影。 2.室间隔缺损并发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本病杂音位置偏低,在胸骨左缘3、4肋间隙可听到收缩期和舒张期杂音。右心导管检查心室水平有左向右分流。 3.主动脉窦瘤破裂本病发病常较突然,多在体力活动后出现心力衰竭症状。心前区可听到表浅粗糙的连续性杂音。若窦瘤破入右心,则右心导管检查右心房或右心室血氧含量增加。升主动脉造影可以明确诊断。 4.冠状动脉-心腔瘘杂音可出现在心前区各个部位。确定诊断依赖于升主动脉造影。 【治疗常规】 治疗原则为防止心内膜炎及心力衰竭,无自然闭合可能的应及早行根治性治疗。 (一)内科治疗 注意避免剧烈活动,防治感染和心力衰竭。 (二)介入治疗 1.适应证 (1)Amplatzer法:①左向右分流不合并需外科手术的心脏畸形的PDA;PDA最窄直径≥2.0mm;年龄通常≥6个月,体重≥4kg;②外科

如何正确诊断动脉导管未闭

如何正确诊断动脉导管未闭 动脉导管是胎儿时期肺动脉与主动脉之间的生理性血流通道,适应胎儿时无肺呼吸情况下特殊循环状态。有许多从左向右分流心内畸形在胸骨左缘可听到同样的连续性机器样杂音或接近连续的双期心杂音,难以辨识。在建立动脉导管未闭诊断进行治疗前必须予以鉴别。 1.体格检查: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可触有收缩期细震颤,并可延伸到舒张期,听诊该部位有连续性机械性杂音,向左锁骨下窝传导。脉压差增宽,可有毛细血管搏动,水冲脉和四肢动脉枪击音。 2.辅助检查: 心电图:分流量较小者可正常或左室高电压。分流量较大者可左室肥厚。有肺动脉高压者可为双室肥厚或右心室肥厚。 X线:两肺纹理增多、增粗,心影可有不同程度扩大,主动脉结增宽并有漏斗征。肺动脉段平直或膨隆。 B型超声:可见降主动脉与肺动脉间有管状连接,多普勒看到有血液自主动脉向肺动脉分流。 右心导管:可见肺动脉水平血氧增高,并可直接测得肺动脉压力。有时导管可自肺动脉经动脉导管至降主动脉。 升主动脉造影:可见降主动脉显影时肺动脉同时显影,并可见动脉导管。 3.鉴别诊断:典型动脉导管未闭临床诊断并不困难,但以下疾病在心前区均可出现连续性杂音应注意鉴别: (1)主-肺动脉间隔缺损:本病较为罕见。症状重,杂音位置偏低,在胸骨左缘3、4肋间隙最响。X线胸片示主动脉结小或无明显扩大。右心导管检查,若导管经缺损进入升主动脉即可确诊。必要时行升主动脉逆行造影。 (2)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本病杂音位置偏低,在胸骨左缘3、4肋间隙可听到收缩期和舒张期杂音。右心导管检查心室水平有左向右分流。 (3)主动脉窦瘤破裂:本病发病常较突然,多在体力活动后出现心衰症状。心前区可听到表浅粗糙的连续性杂音。若窦瘤破入右心,则右心导管检查右心房或右心室血氧含量增加。升主动脉造影可以明确诊断。 (4)冠状动脉-心腔瘘:杂音可出现在心前区各个部位。确定诊断依赖于升主动脉造影。

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操作规范

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操作规范 【适应证】 体重≥8kg,具有临床症状和心脏超负荷表现,不合并需外科手术的其它心脏畸形。 【相对适应证】 1.体重4~8kg,具有临床症状和心脏超负荷表现,不合并需外科手术的其它心脏畸形; 2.“沉默型”PDA; 3.导管直径≥14mm; 4.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但已控制3个月; 5.合并轻~中度二尖瓣关闭不全、轻~中度主动脉瓣狭窄和关闭不全。 【禁忌证】 1.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瓣膜和导管内有赘生物; 2.严重肺动脉高压出现右向左分流,肺总阻力> 14woods;

3.合并需要外科手术矫治的心内畸形; 4.依赖PDA存活的患者; 5.合并其它不宜手术和介入治疗疾病的患者。 【介入器材选择】 有以下几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蘑菇伞型封堵器(AmplatzerPDA封堵器及国产类似形状封堵器)。 (一)蘑菇伞型封堵器 封堵器由镍钛记忆合金编织,呈蘑菇形孔状结构,内有三层高分子聚酯纤维,具有自膨胀性能。Amplatzer封堵器主动脉侧直径大于肺动脉侧2mm,长度有5mm、7mm和8mm三种规格,肺动脉侧直径可分为4mm~16mm7种型号。国产封堵器与其相似,但直径范围加大。 (二)弹簧圈 包括不可控弹簧圈封堵器如Gianturcocoil和可控弹簧圈封堵器如Cookdetachablecoi1、PFMDuct-Occludcoil,多用于最窄直径≤2.Omm的PDA。 (三)其他封堵器

包括AmplatzerPlug,成角型蘑菇伞封堵器,肌部和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等。其中AmplatzerPlug多用于小型长管状PDA,而后三种多用于大型PDA。 【术前准备】 1、术前检查:三大常规、凝血功能、电解质、肝肾功能、胸片、心脏彩超、心电图、血型、传染病检查等。 2、术者术前查房,了解病情。 3、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并签字。 4、术前小结、术前讨论。 5、全麻患儿术前一日晚上10点以后禁食,当日晨4点以后禁饮。 6、送手术通知单到南楼5楼导管室,送全麻通知单到南楼3楼麻醉科。 7、建立静脉通道。 8、术前1/2~1小时使用抗生素1次。 【操作过程】 1.麻醉婴幼儿采用全身麻醉,术前5-6h禁食水,同时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诊疗进展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诊疗进展 摘要】动脉导管未闭(PDA)是早产儿发病率较高的并发症之一,特别是极低及 超低出生体重儿。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PDA(hsPDA)严重影响早产儿的存活及 预后。超声心动图是明确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无创血流动力 学监测及血清脑钠肽监测应用于hsPDA的辅助诊断,为临床治疗决策的选择,提 供了更多的依据。本文对早产儿PDA的诊疗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早产儿;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7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1-0072-02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是早产儿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 疾病。早产儿是PDA的高发人群,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小、PDA的发生率越高。有研究结果表明,胎龄<32周的早产儿72小时内动脉导管的自然关闭率仅 59.1%[1]。PDA常诱发充血性心力衰竭、颅内出血、慢性肺部疾病、坏死性小肠 结肠炎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早产儿的存活及预后。本文对近年来PDA的诊疗进展 进行概述。 1.1 病理生理 动脉导管是连接于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的血管通道。早产儿动脉导管管壁平 滑肌发育不完善,管径大、管壁薄,收缩时管腔不易关闭;早产儿出生时常合并 呼吸窘迫综合征,易有低氧血症及酸中毒,影响了动脉导管的正常收缩;早产儿 胎龄越小,动脉导管对前列腺素的舒张反应越强;早产儿出生后需机械通气、感染、肺发育不成熟导致动脉导管收缩或解剖重建失败,且肺清除能力下降导致循 环中前列腺素E上升[2],等原因都可能使早产儿动脉导管自然关闭率降低。 1.2 动脉导管未闭血流动力学改变 出生后体肺循环压力的改变导致血液分流由胎儿期右向左,转变为循环过渡 期的双向分流,最后为稳定期的左向右分流[3]。因早产儿肺血管阻力下降明显, 通过动脉导管的分流量更大,左心前负荷更重。早产儿心肌细胞小,密度低,含 水量多,心脏交感神经发育不完善,心肌收缩能力及储备能力均不足,更易发生 心衰及肺水肿。因动脉导管端有分流,早产儿通过增加左心输出量来维持有效的 体循环,可能导致有效体循环血流量减少,体循环血流重新分布,升主动脉血流 增加,降主动脉血流减少,可诱发慢性肺部疾病、颅内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肾功能减低、心肌尤其心内膜下的心肌供血不足等。有研究表明,胎龄越小,hsPDA发病率越高,hsPDA时心率增快,血压下降,以舒张压和平均压下降更明显。早产儿hsPDA可引起心输出量(CO)增加[4]。 2.临床症状及体征 动脉导管分流量大者,可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喂养困难等 表现。心脏查体可发现心前区搏动增强,胸骨左缘2~3肋间闻及收缩期吹风样 杂音或不典型连续性杂音。脉压差增大,周围血管征阳性。伴有NRDS的患儿常 在大约3~4天肺部疾病改善时,肺动脉压力和血管阻力下降,当明显低于主动 脉压力时,又发生明显的左向右分流,表现出呼吸功能恶化,表现为需要增加吸 氧浓度、通气流量、通气频率、通气压力、呼气末气道压力,患儿的PaCO2升高,不明原因的代谢性酸中毒。 3.传统检查及诊断方法 3.1 超声心动图

精选-动脉导管未闭护理常规

动脉导管未闭 (一)定义 动脉导管未闭是指存在于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的先天性异常通道,位置在左锁骨下动脉远侧的降主动脉峡部和左肺动脉根部之间。 (二)临床表现 1、导管细、分流量小者,多无自觉症状,常在体检时发现。 2、导管粗、分流量大者,可出现气促、咳嗽、乏力、多汗、心悸等症状,因肺充血而易患感冒和呼吸道感染,早产儿患者易致呼吸窘迫症。 3、若肺血管发生器质性变化并出现双向分流时,患者轻度活动即可发生左心衰竭而致死。 (三)护理诊断/护理问题 1、低效性呼吸型态与术后伤口疼痛有关。 2、心输出量减少与心功能减退、水电解质失调有关。 3、有脱管的危险与患者烦躁、管道固定不当有关。 4、体温升高与术后炎症应激反应有关。 5、有感染的危险与机体免疫力低下有关。 6、皮肤受损的危险与被动体位、活动受限有关。 7、潜在并发症高血压、喉返神经损伤等。 (四)观察要点 1、术前 (1)心功能监测,严密的观察心律的性质和心率。 (2)肺功能监测,观察患者呼吸的频率、节律,有无咳嗽,咳痰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3)监测体温,观察有无感染征象。 2、术后 (1)循环系统的护理。

(2)呼吸系统的护理。 (3)肾功能的监测。 (4)管道护理。 (5)体温监测。 (6)并发症观察。 (五)护理措施 1、术前 (1)按心血管外科围手术期术前一般护理常规。 (2)测量四肢血压。 (3)活动:有肺动脉高压者避免剧烈活动,防止缺氧发作。 (4)预防感染:保暖防寒,避免受凉后感冒,并发呼吸道感染。 (5)遵医嘱吸氧,提高肺内氧分压,利于肺血管扩张、增加肺的弥散功能,纠正缺氧。 (6)遵医嘱给予极化液,调整心功能者,使用强心、利尿、扩管药,确保药物的准确输入,监测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记录出入量或尿量。 2、术后转入CICU (1)按心血管外科围手术期CICU—般护理常规。 (2)术后严密监测血压变化,以防持续处于高压状态,甚至出现高血压危象。(3)降压:若血压高达142/101mmH(或比术前增高38mmH以上时,遵医嘱及时给予降压药物硝普钠或酚妥拉明等,给药后,密切观察血压变化、疗效和不良反应,准确记录用药量;根据血压变化遵医嘱随时调整剂量,使用硝普钠时应现配现用,注意避光,8小时后应更换药液,以免药物分解,影响疗效。 3、术后转出CICU (1)按心血管外科围手术期转出CICU一般护理常规。 (2)注意血压变化,防止高血压脑病出现,依血压调整降压药用量,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3)行切断缝合术后早期,避免用力剧烈咳嗽。 (4)观察有无喉返神经损伤,密切观察患者发音情况,术后1?2日若出现单纯

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应用

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评价经导管蘑菇伞堵闭器治疗患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6年4月~2008年4月对32例患儿PDA实施经导管介入治疗,行左、 右心导管检查及主动脉弓降部造影,确定PDA位置、形状及直径。结果所有 PDA中临床关闭(听诊无杂音)在出院时达100%,超声彩色多普勒检查在出院 时无分流达90.6%,堵闭术后3月达100%。结论经导管堵闭法治疗患儿PDA创 伤小、恢复快,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堵闭器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传统的治疗方法为外科手术,近几年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PDA的介入治疗逐渐成为主流。2006年4月~2008年4月我们对32例PDA患儿实施经导管介入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对32例患儿PDA实施经导管介入治疗,其中男15例,女17例; 年龄1~12岁,平均6.8±2.7岁;体重9.5~35.5kg,术前均经临床体检、心电图、胸部X光 片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 在静脉复合麻醉下常规行左、右心导管术及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测定右室、 肺动脉、主动脉血氧饱和度及右室、肺动脉、主动脉压力,计算心Qp/Qs,显示 动脉导管的解剖类型,测量PDA主动脉端、肺动脉端、最窄处内径及PDA长度,根据PDA大小选择不同型号的蘑菇伞及输送鞘。将蘑菇伞沿输送长鞘推进,于降 主动脉释放前伞,然后回撤整个系统,使蘑菇伞卡在PDA最窄处,回撤长鞘于肺 动脉端释放后伞,完成PDA堵闭。 堵闭后30min观测右室压力变化,复行主动脉弓部造影,观察堵闭器位置及 有无残余分流。手术成功后完全释放堵闭器,测定肺动脉、主动脉压力,结束手术。术后24h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胸片检查,出院后按1、3、6月,1、2、3年定期复查。 2 结果 32例PDA堵闭术均获得成功。PDA平均最小直径为2.6~5.9mm,平均 3.9±1.1mm;Qp/Qs 2.4~5.6,平均3.4±0.6。采用常规左侧位主动脉造影者29例; 非标准位即右前斜30°位进行主动脉造影者3例。所有PDA中临床关闭(听诊无 杂音)在出院时达100%,超声彩色多普勒检查在出院时无分流达90.6%(29/32例),堵闭术后3月达100%。在平均3.0年(1~3.4年)随访中无溶血、堵闭器 脱落或堵闭器断裂、PDA再通、血栓栓塞、细菌性心内膜炎发生,也无主动脉狭 窄等。 3 讨论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自然闭合的机会极少,故一 经发现确诊,均主张采用传统外科手术或介入性导管术治疗。但20多年的研究 发现,经导管堵闭PDA的多数装置输送系统直径较大,操作方法复杂,用于患儿 较困难,且术后常有一定的残余分流,因此难以推广。1992年Patric应用弹簧圈 封堵PDA取得成功,1998年Masura应用蘑菇伞封堵PDA取得成功,总结如下:蘑菇伞堵闭装置应用适应证:直径≥2.0mm、位置正常的动脉导管未闭,不管形状及动脉导管未闭大小,血流动力学监测无器质性肺高压者均为其适应证。 PDA的测量:通常选用左侧位主动脉造影来显示PDA,但有些患儿采用常规 左侧位主动脉造影时动脉导管常和主动脉弓下缘相重叠而显示不清,特别是伴有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as arteriosus )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as arteriosus ) 一、回顾性复习 小儿心脏在胚胎2—8周形成,在此期间受到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畸形: a. 内在因素:主要与遗传有关,特别是染色体畸变。 b. 外在因素:较重要的为宫内感染,如风疹、流行性感冒 其它如放射线、代谢性疾病、药物影响 二、概述 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而致的畸形,是小儿常见的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PDA)也是其中的一种,占15%—20%。女多于男,近半个世纪以来,始于心血管检查和造影超声心动图等的应用以及在低温麻醉和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发展,临床上对先心病诊断和治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三、分型:根据动脉导管的大小、长短和形态不一分为六型: 1、管型:导管长度多在1cm左右,直径粗细不等。 2、漏斗型:最窄处在肺动脉端。 3、反漏斗型:最窄处在主动脉端。 4、不规则型:有两个狭窄处。 5、不定型:长或不规则的壶腹状。 6、窗型 四、病理解剖 动脉导管位置:一端在肺总动脉与左肺动脉的连接处,另一端在主动脉弓降部左锁骨下动脉起始部远端,即动脉导管三角内。 五、病理生理 1、动脉导管开放使主肺动脉之间存在通路,一般情况下体循环的压力高于肺循环的压力,血液在收缩散和舒张期都通过动脉导管从主动脉向肺动脉分流。 2、分流大小取决于3种因素。 a. 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的压力差。 b. 动脉导管的直径与长度。 c. 以及体、肺循环之间的阻力差,导管越精,压力差越大,分流量越大。

3、由于主动脉分流,肺血流量增加,肺动脉扩张,压力升高。 4、随着肺循环血量增加,肺循环压力升高,导致器质性梗阻性肺动脉高压,当肺动脉压力超过主动脉压力时,出现艾森门格综合征,同时右心室血(肺动脉血)经未闭导管入降主动脉故紫绀在双下肢表现更为明显,左上肢也可较右上肢明显形成差异性紫绀。 六、临床表现 1、症状轻重与缺损大小导管粗细成正比。 a. 分流量小者无症状,大者易患呼吸道感染,发育差、消瘦、苍白、无力、 多汗。 b. 严重肺动脉压力升高时可形成双向或右向左分流,出现紫绀,心力衰竭。 c. 紫绀以双下肢左上肢明显。 d. 严重时因左心房扩大,压迫喉返神经导致声音嘶哑。 2、体征: a. 肺动脉第二音包进 b. 震颤:胸骨左缘第二肋间明显,在婴儿期仅有收缩期震颤,以后收缩期 与舒张期均有 c. 杂音: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粗糙连续性机器样杂音,婴儿期和新生

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的症状及治疗

胎儿期动脉导管被动开放是血液循环的重要通道,出生后,随着首次呼吸的建立,动脉氧分压的增高、肺循环阻力的降低,动脉导管渐渐关闭,经数月到一年,在解剖学上也完全关闭。 先天动脉导管未闭(PDA)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常见类型之一,占先天性心脏病发病总数的15%。胎儿期动脉导管被动开放是血液循环的重要通道,出生后,随着首次呼吸的建立,动脉氧分压的增高、肺循环阻力的降低,动脉导管渐渐关闭,经数月到一年,在解剖学上也完全关闭。若持续开放,并产生病理生理改变,即称先天动脉导管未闭。 先天动脉导管未闭患者,无论年龄大小,是否有症状都应施行手术,中断其血流。动脉导管未闭并存于肺血流减少的紫绀型心脏病时,导管是其赖以存活的重要条件,当作别论。先天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较常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占先天性心脏病总数的12~15%。女性约两倍于男性。约10%的病例并存其他心血管畸形。 先天动脉导管未闭临床症状: 1、先天动脉导管未闭症状: 婴儿动脉导管未闭患儿如分流量小,常无症状。 导管粗大者可有咳嗽、气急、喂养困难及生长发育落后等。 2、先天动脉导管未闭体征: 心尖搏动增强并向左下移位,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胸骨左缘第Ⅱ肋间偏外侧有响亮的连续性杂音。向左上颈背部传导。伴有收缩期或连续性细震颤。出现肺动脉高压后,可能仅听到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第二音亢进及分裂,肺动脉瓣可有相对性关闭不全的舒张期杂音。分流量较大时,由于通过二尖瓣口血流增多。增速,心尖部有短促的舒张中期杂音。先天动脉导管未闭体征包括: 颈动脉搏动增强,脉压加大,水冲脉,毛细血管搏动。枪击音和杜氏征等。

先天动脉导管未闭检查: 1、X-线。 2、心电图。 3、超声心动图。 4、心导管检查。 先天动脉导管未闭治疗: 1.先天动脉导管未闭治疗手术适应证: 所有诊断明确的婴幼儿或成人,无论有无症状,如无禁忌证均可考虑动脉导管未闭手术。下列情况尤须进行手术: 早产患婴如出现心力衰竭或伴有呼吸窘迫症,经内科和药物疗法无效,应行抢救手术;足月患婴如有心力衰竭或进行性心脏扩大,可及早手术;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只要以左向右分流为主,即所谓动力性肺动脉高压,应予以手术。患细菌性心内膜炎时暂缓手术,给予抗生素治疗,待治疗后2~3月再进行手术。但不能控制感染则争取手术,术后感染常很快得到控制。至于其他心内畸形可按病情同期施行纠正术或分期手术。 2.先天动脉导管未闭治疗手术禁忌证: 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未闭动脉导管起代偿作用,如在法洛四联症: 肺动脉狭窄、闭锁、主动脉弓中断等,在未纠正心血管畸形之前不能闭合导管。严重肺动脉高压,以右向左分流为主患者,导管已成为缓冲肺动脉高压的引流管道,临床上心杂音很轻或消失,发绀出现,静止状态血氧饱和度低于90%,右心导管检查肺血管阻力大于10wood单位。,则不宜手术。 3.先天动脉导管未闭治疗手术方法有两类,即一般手术法和体外循环手术法。前者又分为结扎法、钳闭法和切断缝合法,可据患者年龄、导管类型、肺动脉压高低、技术设备条件等加以选择。小儿动脉导管细长管型者可采用结扎法和钳闭法,简便安全有效,是最常用的方法。导管粗短窗型者,结扎不易完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

英文参考 Closure of pate nt ductus arteriosus [返回]概述 动脉导管未闭(PDA )封堵术通过经皮穿刺股动脉或静脉,将封堵器经输送鞘管置入未闭动脉导管内,恢复或改善其血流动力学状态。目前国内外普遍应用的是Amplatz er法及可控弹簧栓子法。 操作名称 [返回】 动脉导管未闭圭寸堵术 别名 [返回】 PDA封堵术 [返回]适应证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适用于: 1. Amplatzer 法 (1)左向右分流的PDA不合并须外科手术的心脏畸形者;PDA最窄直径>2.0mm;年龄通常个月,体重》4kg (2)外科术后残余分流。 2. 可控弹簧栓子法 (1 )左向右分流的PDA不合并需外科手术的心脏畸形者;PDA最窄直径:应用 单个Cook栓子w 2.0mm;单个pfm栓子w 3mm。年龄通常个月,体重 >4kg (2)外科术后残余分流。 [返回]禁忌证 1. Amplatzer 法 (1 )依赖PDA存在的心脏畸形。 (2)严重肺动脉高压并已导致右向左分流。 (3)败血症,封堵术前1个月内患有严重感染。 (4)活动性心内膜炎,心内有赘生物。

(5 )导管插入途径有血栓形成。 2. 可控弹簧栓子法 (1 )窗形PDA。 (2 )余同上。 [返回]准备 术前各项准备。 1. 药品1%利多卡因、肝素、造影剂及各种抢救药品。 2. 器械血管穿刺针,动脉鞘管,0.035 〃加硬导引钢丝(长260cm )及0.035 ”(14 5cm长)直头导丝。猪尾形导管及端侧孔导管。美国AGA公司生产直径5/4?16/14 mm Amplatzer封堵器;5?8F输送鞘。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直径6/4?22/24mm , 7?12F输送鞘。美国Cook公司生产的直径为3mm (5圈)、5mm (5圈)6.5mm (5 圈)及8mm (5圈)可控弹簧栓子(防磁或不防磁);5F Judkins右冠状动脉导管。 3. C形臂心血管造影机。 4. 多导生理记录仪、心脏监护仪、临时起搏器和心脏电复律除颤器。 5?备用氧气及气管插管等器械。 6?病史及体检,询问有无对金属过敏史。 7. 相关化验检查。 8. 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 9?备皮及碘过敏试验。 10. 术前4h禁食水。 11. 向患者及其家属或监护人解释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返回]方法 1. 做好术前准备 2. 手术方法 (1 )诊断性心导管术 局麻或全麻下(婴幼儿)穿刺股静脉行右心导管检查,穿刺股动脉行降主动脉左侧 位或右前斜位造影,测量PDA直径,了解其形态及位置。 (2 )操作步骤

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研究进展_宋超 (1)

554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第29卷 第7期2013年7月(总第165期 ) 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研究进展 Progess of ibuprofen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收稿日期:2013-04-18 修回日期:2013-05-15 作者简介:宋超(1989-),女,主要从事临床药学实践和研究通信作者:赵荣生,主任药师,硕士生导师 Tel :(010)82265743 E -mail :zhao_rongsheng@https://www.360docs.net/doc/545572145.html, 宋 超1,2,赵荣生 1(1.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北京100191; 2.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南京211198) SONG Chao 1,2 ,ZHAO Rong -sheng 1 (1.Department of Pharmacy ,Peking University Third Hospital ,Beijing 100191,China ;2.Schoo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1198,China ) 摘要:动脉导管未闭(PDA )是一种新生儿常见疾病。在早产儿,尤其是低体重儿中其发病率更高。如未及时治疗,往往会导致新生儿颅内出血、呼吸窘迫综合症、 慢性肺疾病等严重并发症。目前临床用布洛芬治疗,闭合率约为73.0% 95.5%,且布洛芬对肾脏血流灌注影响较小。布洛芬用于治疗PDA 属于说明书外用法,因此,本文对布洛芬治疗早产儿PDA 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综述。关键词:布洛芬;早产儿;低体重儿;动脉导管未闭;动脉导管闭合率中图分类号:R971.1;R5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6821(2013)07-0554-03 Abstract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 )has high morbidity in the new-borns.The risk is higher in the premature ,especially in the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Several co -morbidities (i.e.,necrotizing enter colitis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nd 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could be caused if the treatment is not in time.How-ever ,considered the wide adverse drug reactions of indomethacin ,ibu-profen is also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PDA with 73.0% 95.5%PDA closure rate.The side effects of ibuprofen are less than indomethacin ,es-pecially on the effect on the renal blood flow.Due to off -label use ,more researches on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buprofen for the treatment of PDA are needed.This paper reviewed the mechanism and clinical use of ibuprofen for the treatment of PDA. Key words :ibuprofen ;premature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ductus arteriosus closure rate 动脉导管是主动脉和肺动脉间的一条重要动脉通道,是胎儿期血 液循环的重要通路[1] 。足月儿的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显示,在出生后72h ,大部分新生儿的动脉导管均可功能性愈合。而≥30孕周的早产儿,在出生后第4d ,动脉导管就可以完全闭合。如果新生儿出生72h 后动脉导管仍然持续开放,则称为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 )[2]。动脉导管未闭可引起导管内血流的左向右分流,进而引起肺动脉血流量增加和其他器官血流分布的改变,最终可能诱发并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颅内出血、肺水肿/出血、支气管肺发育异常、视网膜病 变等病症。因此需对患有动脉导管未闭的新生儿及早产儿进行有效治 疗。前列腺素E 主要由环氧合酶催化花生四烯酸而来。减少导管中前列腺素E 的浓度,能有效增加导管闭合的可能。布洛芬作为环氧合酶的抑制剂,能够有效减少前列腺素E 的产生。1 临床治疗 吲哚美辛最先在1985年被FDA 批准用于治疗动脉导管未闭,也 DOI:10.13699/https://www.360docs.net/doc/545572145.html,ki.1001-6821.2013.07.0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