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cm失灵模型反思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危机

合集下载

_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基金_事件引发的若干思考

_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基金_事件引发的若干思考

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基金 事件引发的若干思考张 天 威内容提要 1998年金融危机在全球进一步泛滥的时候,美国LTCM投机失误,亏损严重,迫使美联储不得不组织救助。

本文将介绍对冲基金的背景和特点,分析LT CM案例的原因和后果,思考美国对冲基金的利弊、金融衍生品的安全性、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问题。

关键词 对冲基金 美联储救助 LTCM 金融监管作者简介 张天威,1975年生,南开大学经济学系硕士研究生。

(天津 邮编: 300071)在亚洲、日本、俄罗斯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亚洲多数国家经济不振,俄罗斯经济更加混乱,欧洲股市振荡加剧,美国经济增长放慢。

值此金融乱世,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基金(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简称LTCM)因投机失利而濒临破产。

对此美联储一反常态,出手救援,由纽约联储银行组织协调全球15家大型金融机构联合向LT CM注资,以求扭转破产厄运。

本文拟通过对这一事件的剖析,围绕对冲基金利弊、金融衍生品安全性以及金融监管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美国对冲基金的形成、种类及特点美国的对冲基金(Hedge Fund)又称套利基金、套头基金或避险基金。

之所以称避险是因为50至60年代对冲基金形成时期,其初衷本是通过买长卖短的交易方式降低金融风险。

随着金融衍生品的丰富,尤其是期货、期权市场交易的发达,对冲基金为提高投资回报,积极扩张信用,由保值走向投机。

90年代以来,对冲基金已成为众多基金种类中风险最高、受金融监管最松的一种。

对冲基金在运作风格上各不相同,按业务范围可分为国际型和国内型。

如果按交易风险则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低风险基金,此类基金很少以高于自有资本2倍以上的借款进行投机,而且主要投资于股市,其回报率与浮动性大致与华尔街标准普尔500家股票相同,投资保值色彩较浓。

二类是高风险基金,经常以高于自有资本2至5倍的借款投机于全球股市以及债券、货币和商品期货市场,如罗伯逊的老虎基金和绍罗什的量子基金等。

案例一__安然事件案例

案例一__安然事件案例

安然事件——会计造假和诚信危机美国安然能源公司,一个居世界500强第7位,2000年营业规模过千亿美元,让世人赫然的能源巨人,几乎在一瞬间倒塌了……案例介绍1985年7月成立的安然公司,以中小型地区能源供应商起家,总部设在休斯敦,曾被认为是新经济时代传统产业发展的典范,做着实在的生意,有良好的创新机制。

其资产膨胀速度如滚雪球一般快速壮大,到破产前,公司的营运业务覆盖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共有雇员2.1万人,资产额高达620亿美元,总收入达1 000亿美元,而下属公司(包括合作项目)更是达到3 000多个。

安然主要营销电力和天然气。

1990年,安然收入的80%来自天然气传输服务业,而到2000年其收入的95%来自能源交易与批发业务。

壮大后的安然已不满足于传统的经营方式,它开始把目光投向能源证券。

安然管理层认为,为任何一个大宗商品创造衍生证券市场都是可能的,安然公司不断开发能源商品的期货、期权和其他金融衍生工具,把本来不流动或流动性很差的资产“盘活”,在能源证券交易中获得垄断地位,至20世纪90年代末,安然已从一家实体性的生产企业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家类似于对冲基金的华尔街式的公司;另外安然通过运用巧妙的会计手段,创造了一套十分复杂的财务结构,用于资本运作。

90年代末期至2001年夏天,安然在金融运作上获得极大成功,1995年安然公司被经济界权威杂志《财富》评为“最富创新能力的公司”,连续6年都排在微软、英特尔之前,它的最主要的“成就”就是对金融工具的创新运用,由于它的“出色表现”,安然公司的管理人员被业界认为是资本运营的高手。

可是,安然的成功毕竟是个泡沫,这个泡沫导致安然的股价从2000年的每股90美元跌至不到1美元,安然最终于2001年12月2日申请破产保护,成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案。

安然破产不仅使数百万持股人损失惨重,而且造成该公司大批员工投资在本公司股票上的退休金血本无归。

2001年11月下旬,美国最大的能源交易商安然首次公开承认自1997年至今,通过复杂的财务合伙形式虚报盈余5.86亿美元,在与关联公司的内部交易中,隐藏债务25.85亿美元,通过大约3 000家SPE(其中有900家设在避税天堂)进行自我交易、表外融资、编造利润,管理层从中非法获益。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案例分析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案例分析

三. 股权交易
一. 波动率中央银行
二. 沽空隐含波动率 三. 隐含波动率与历史波动率
一个问题:为何 进军股市?
交易策略
一.1998年初,通过投资银行卖出看跌期权,平均期限为五年。 二. 同时卖出看涨期权 三. 最终形成跨式组合,大赌隐含波动率下降 四. 1998年8月,隐含波动率大幅上升,在总计45亿美元的亏损 中,沽空隐含波动率占三分之一。
LTCM公司案例分析
目录
一.LTCM案例介绍
二.LTCM交易策略分析
三.美联储在行劢
四. LTCM案例的经验教训
LTCM案例介绍
目 录
一.LTCM的开始
二.梦幻组合
三.辉煌业绩 四.TCM的开始




创立于1994年 私人客户的巨额投资、金融机构的大量贷款 从事定息债务工具套利的对冲基金 与量子基金、老虎基金、欧米伽基金一起称为国际 四大“对冲基金” 交易策略是“市场中性套利”: 即通过电脑精密计 算,发现不正常市场价格差,资金杠杆放大,入市 图利。
四.制胜秘籍

2.杠杆交易 高杠杆比率是LTCM 追求高回报率的必然结果。由于 LTCM 借助电脑模型分析常人难于发现的利润机会,这 些交易的利润率都非常微小,如果只从事数量极小的衍 生工具交易,则回报一般只能达到市场平均水平。所以 需要很高的杠杆比率将其放大,进行大规模交易,才能 提高权益资本回报率。LTCM 从投资者筹得43 亿美元 资本,却拥有1250 亿美元的资产,如果将金融衍生产 品包括在内的话,这一数值达到12500 亿美元之巨, 杠杆比率高达300 倍。
三.辉煌业绩
三.辉煌业绩
四.制胜秘籍



1.数学模型 斯科尔斯和默顿这两位金融工程的著名学者,将金融 市场的历史交易资料、已有的市场理论和市场信息有 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电脑数学自动投 资模型。如果两者出现偏差,电脑立即建立起庞大的 债券和衍生工具组合,大举入市投资;经过市场一段 时间调节,放大的偏差会自动恢复到正常轨迹上,此 时电脑指令平仓离场,获取偏差的差值。 在具体操作中,LTCM 遵循“市场中性”原则,即不 从事单方面交易,仅以寻找市场或商品间效率落差而 形成的套利空间为主,通过对冲机制规避风险,使承 受的市场风险最小化。

案例8:LTCM案例--失灵的模型

案例8:LTCM案例--失灵的模型

杠杆比率(Leverage=20),分别建立组合1和2的规模达到$50Billion。
交易策略:
(1)差价区间未收敛或扩张,则持有上述头寸到期,赚取组合2的3bp per year;
(2)差价区间收敛或扩张,可提前平仓(Unwind)以上组合1和2锁定收益,或根据流动性要求对两个组合规模
进行调整并持仓
LTCM案例汇报 --失灵的模型
1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简介 交易策略介绍 风险管理 失简介
• 四大天王 • 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创立于1994年(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简称LTCM)从事定息债
务工具套利活动的对冲基金,主要活跃于国际债券和外汇市场。与量子基金(Quantum Fund)、 老虎基金(Tiger Fund)、欧米伽基金(Omega Fund)一起被称为国际四大“对冲基金”。
国际性金融机构注资37.25亿美元购买了LTC3M的90%股权,共同接管了该公司,从而避免了它倒闭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简介 交易策略介绍 风险管理 失败的原因
思考与启示
4
交易策略介绍
•收敛(Convergence)and 相对价值交易(Relative value)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以“相似证券间不合理价差生灭自然性”为基础,制定了“通 过电脑精密计算,发现不正常市场价格差,资金杠杆放大,入市图利的投资 策略。舒尔茨和默顿将金融市场历史交易资料,已有的市场理论、学术研究 报告和市场信息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电脑数学自动投资模 型。他们利用计算机处理大量历史数据,通过连续而精密的计算得到两种不 同金融工具间的正常历史价格差,然后结合市场信息分析它们之间的最新价 格差。如果两者出现偏差,并且该偏差正在放大,电脑立即建立起庞大的债 券和衍生工具组合,大举套利入市投资;经过市场段时间调节,放大的偏差 会自动恢复到正常轨迹上,此时电脑指令平仓离场,获取偏差的差值。

乔治·索罗斯:无效神话 反思2008年的崩溃风潮

乔治·索罗斯:无效神话 反思2008年的崩溃风潮

修改科学理论的标准可能很困难,因为它可能会使经济学家失去地位。将新的范式称为哲学范式,而不是科学范式,可能会使其更容易得到承认。哲学在被科学方法取代之前,常常占据着卓越的地位。科学方法在对自然的研究中创造了奇迹,但是在与人类有关的领域中却没有那么成功。这使我对卡尔·波普尔的科学方法统一学说产生了疑问。
既然参与者的观点和事情的实际情况之间总是存在分歧,反身性就在事件的进程中引入了在自然现象中缺乏的某些不确定性。我担心这个观点会在适应性市场假说中失去方向,因为进化系统理论没有对人类和自然现象进行区分。适应性市场假说涉及的是种群的进化,而不管它们是由微生物还是由市场参与者组成的。
更具体地说:我将汽车和发电厂这样的机器,和国家、市场或婚姻安排这样的社会制度进行了区分。我主张,为了能够经久耐用,机器必须结构良好,也就是说,它们必须完成预设的任务。社会制度则不同:它们可能不能很好地实现它们的目的,但是,它们却可能无限期地存在下去。也就是说,市场可能适应不良。这是适应性市场假说没有认识到的问题。
(作者为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主席 。 版权 :Project Syndicate。译者:盛晓环)
这种说法为所谓的市场中性对冲基金提供了正当性依据,这种基金声称,可以在利用杠杆的基础上,通过使用套利交易机会来获得高额利润。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是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它在1998年破产,几乎使金融市场陷入瘫痪。行为经济学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为什么会破产没有进行解释。更准确地说,它暗含的解释是,行为偏好的力量比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抵挡它们的能力要强大得多。这远远不如我提出的自我强化偏好和泡沫的概念令人满意。
显然,适应性市场假说和反身性有很紧密的联系。我对此非常着迷,并希望它可以为反身性模型化提供方法——这似乎是阻碍我的概念框架被认真对待的主要障碍。然而,我也对此感到害怕。我担心我的观点在被模型化的过程中被曲解。下面让我努力阐明我的担忧吧。

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基金案例

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基金案例
LTCM危机事件 危机事件
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基金
案例 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基金巨额亏损、 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基金巨额亏损、被迫重组
1998年 1998年9月,美国爆出震惊整个国际金融界的消息:拥有 美国爆出震惊整个国际金融界的消息: 1250亿美元资产的对冲基金 长期资本管理基金( 亿美元资产的对冲基金“ 1250亿美元资产的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基金(Long Term LTCM) 因投资失利而出现43 43亿美元巨额 Capital Management, LTCM)”因投资失利而出现43亿美元巨额 亏损,濒临倒闭。美国政府打破惯例, 23日由美国联邦储 亏损,濒临倒闭。美国政府打破惯例,于9月23日由美国联邦储 备银行纽约分行组织全球15家大银行及大经纪行, 15家大银行及大经纪行 备银行纽约分行组织全球15家大银行及大经纪行,以购买该基金 权益的方式,总共注资37.25亿美元, LTCM施行救助 37.25亿美元 施行救助。 权益的方式,总共注资37.25亿美元,对LTCM施行救助。由于长 期资本管理公司由金融界一流的管理人才和经济学界一流的专家 主管,它的被迫重组引起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强烈震撼, 主管,它的被迫重组引起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强烈震撼,加深了对 银行流动性的忧虑,导致了纽约股市下调,成为1998 1998年国际金融 银行流动性的忧虑,导致了纽约股市下调,成为1998年国际金融 市场具有转折意义的重大事件之一。 市场具有转折意义的重大事件之一。
那么, 对冲基金”到底为何物?其具体操作又是怎样进行的呢? 那么,“对冲基金”到底为何物?其具体操作又是怎样进行的呢? 对冲基金的英文名称为Hedge Fund,意为“风险对冲过的基金”,起源 意为“ 对冲基金的英文名称为 意为 风险对冲过的基金” 年代初的美国。 于50年代初的美国。其操作的宗旨,在于利用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以及 年代初的美国 其操作的宗旨,在于利用期货、 对相关联的不同股票进行空买空卖、风险对冲的操作技巧, 对相关联的不同股票进行空买空卖、风险对冲的操作技巧,在一定程度上可规 避和化解证券投资风险。 避和化解证券投资风险。 在一个最基本的对冲操作中,基金管理者在购入一种股票后, 在一个最基本的对冲操作中 ,基金管理者在购入一种股票后,同时购入 这种股票的一定价位和时效的看跌期权(Put Option)。看跌期权的效用在于 这种股票的一定价位和时效的看跌期权( ) 当股票价位跌破期权限定的价格时, 当股票价位跌破期权限定的价格时,卖出期权的持有者可将手中持有的股票以 期权限定的价格卖出,从而使股票跌价的风险得到对冲。在另一类对冲操作中, 期权限定的价格卖出,从而使股票跌价的风险得到对冲。在另一类对冲操作中, 基金管理人首先选定某类行情看涨的行业,买进该行业中看好的几只优势股, 基金管理人首先选定某类行情看涨的行业,买进该行业中看好的几只优势股, 同时以一定比率卖出该行业中较差的几只劣质股。如此组合的结果是, 同时以一定比率卖出该行业中较差的几只劣质股。如此组合的结果是,如该行 业预期表现良好,优质股涨幅必超过其他同行业的股票, 业预期表现良好,优质股涨幅必超过其他同行业的股票,买入优质股的收益将 大于卖空劣质股而产生的损失;如果预期错误,此行业股票不涨反跌, 大于卖空劣质股而产生的损失;如果预期错误,此行业股票不涨反跌,那么较 差公司的股票跌幅必大于优质股, 差公司的股票跌幅必大于优质股,则卖空盘口所获利润必高于买入优质股下跌 造成的损失。正因为如此的操作手段, 造成的损失。正因为如此的操作手段,早期的对冲基金可以说是一种基于避险 保值的保守投资策略的基金管理形式。经过几十年的演变, 保值的保守投资策略的基金管理形式。经过几十年的演变,对冲基金已失去其 中初始的风险对冲的内涵, 的称谓亦徒有虚名。 中初始的风险对冲的内涵,Hedge Fund 的称谓亦徒有虚名。对冲基金已成为 一种新的内涵, 的称谓亦徒有虚名。 一种新的内涵,Hedge Fund的称谓亦徒有虚名。对冲基金已成为一种新的投 的称谓亦徒有虚名 资模式的代名词,即基于最新的投资理论和极其复杂的金融市场操作技巧, 资模式的代名词,即基于最新的投资理论和极其复杂的金融市场操作技巧,充 分利用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杠杆效应,承担高风险、追求高收益的投资模式。 分利用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杠杆效应,承担高风险、追求高收益的投资模式。 据有关资料报道, 1997年年底 , 全球共有5500家对冲基金 , 管理的资本达 据有关资料报道 , 年年底, 全球共有 家对冲基金, 年年底 家对冲基金 2950亿美元。 亿美元。 亿美元

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基金巨额亏损案例分析

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基金巨额亏损案例分析

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基金巨额亏损案例分析【案例介绍】总部设在离纽约市不远的格林威治的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是一家主要从事定息债务工具套利活动的对冲基金。

该基金创立于1994年,主要活跃于国际债券和外汇市场,利用私人客户的巨额投资和金融机构的大量贷款,专门从事金融市场炒作,与量子基金、老虎基金、欧米伽基金一起称为国际四大“对冲基金”。

LTCM掌门人梅里韦瑟(John Meniwehter),这位被誉为能“点石成金”的华尔街债券套利之父,聚集了华尔街一批证券交易的精英加盟: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默顿(Robery merton)和舒尔芡(Myron Scholes),前财政部副部长及联储副主席莫里斯(David Mullins),前所罗门兄弟债券交易部主管罗森菲尔德(Rosenfeld),以至于有人称之为“梦幻组合”。

在1994—1997年间,它的业绩辉煌而诱人,以成立初期的12.5亿美元资产净值迅速上升到1997年12月的48亿美元,每年的投资回报为28.5%、42.8%、40.8%和17%,1997年更是以1994年投资1美元派2.82美元红利的高回报率让LTCM身价倍增。

然而,在1998年全球金融动荡中,长期资本管理公司难逃一劫,从5月俄罗斯金融风暴到9月全面溃败,短短的150多天资产净值下降90%,出现43亿美元巨额亏损,仅余5亿美元,已走向破产边缘。

9月23日,美联储出面组织安排,以Merrill Lynch、JP Morgan为首的15家国际性金融机构注资37.25亿美元购买了LTCM90%的股权,共同接管了LTCM,从而避免了它倒闭的厄运。

那么,“对冲基金”到底为何物?其具体操作又是怎样进行的呢?对冲基金的英文名称为Hedge Fund,意为“风险对冲过的基金”,起源于50年代初的美国。

其操作的宗旨,在于利用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以及对相关联的不同股票进行空买空卖、风险对冲的操作技巧,在一定程度上可规避和化解证券投资风险。

解读关于流动性风险的危机事件

解读关于流动性风险的危机事件

解读关于流动性风险的危机事件
2010-01-28 13:45:40 来源:中国金融压力测试分析师
危机事件
(一)LTCM:濒临破产
1998年初,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预期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在收到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之后将逐渐走向平稳,届时其与发达国家债券的利率差距就会自然缩小,LTCM基于此判断进行相应交易,该策略的本质即是博赌收益率息差收窄。

1998年8月,俄罗斯卢布事件发生,引发信用风险,使得国际投资者对于发展中国家债券投资的风险意识提升,要求更高的内部收益率,LTCM手中的俄罗斯政府债券因流动性下降(债券市场最终因卢布贬值而停止交易)造成剧烈亏损,流动性风险让“华尔街投资天才陨落”。

(二)北岩银行:挤兑
2007年8月美国“次级债风波”爆发后,金融机构间信心缺失导致的“信贷紧缩”很快从美国蔓延到欧洲,以银行间同业拆借为主要流动性来源的英国北岩银行由此出现了融资困难。

2007年9月14日、15日和17日,北岩银行发生了挤兑事件。

(三)AIG:流动性应急无力
2008年11月,AIG称证券借贷已具有史无前例的流动性压力,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向困境之中的AIG提供378亿美元额外贷款,以避免AIG再次出现资金短缺而破产。

(四)小结
流动性风险已经成为银行金融机构的致命风险。

自从上次以LTCM濒临破产为标志的第二次银行危机以来的10年,部分大型金融机构流动性枯竭再次拉开了危机的大幕,其可怕的传染效应很快就席卷全球,当局不得不大量注资来提高市场流动性,但是传染效应仍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在这种大背景下流动性风险再次成为银行业和监管者关注的焦点。

史上最大的对冲基金失败案例-LTCM基金

史上最大的对冲基金失败案例-LTCM基金

史上最大的对冲基金失败案例-LTCM基金从风险管理失败的角度考虑该案例,供参考。

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是一家主要从事定息债务工具套利活动的对冲基金,拥有两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在1994年到1997年间,它的业绩辉煌而诱人,以成立初期的12.5亿美元资产净值迅速上升到1997年12月的48亿美元,每年的投资回报为28.5%、42.8%、40.8%和17%,1997年更是以94年投资1美元派2.82美元红利的高回报率让LTCM身价倍增。

然而,在98年全球金融动荡中,长期资本管理公司难逃一劫,从5月俄罗斯金融风暴到9月全面溃败,短短的150多天资产净值下降90%。

9月23日,美联储出面组织安排,14家国际银行组成的财团注资37.25亿美元购买了LTCM90%的股权,共同接管了LTCM,避免了它倒闭的厄运。

1. 时间线上个世纪80年代John Meriwether在所罗门公司成立债券套利业务部门,获利颇丰。

1991年,由于一起交易丑闻,John被迫离开所罗门。

1993,他招募之前的同事一起成立长期资本投资公司。

LTCM吸引了Myron Scholes和Robert C. Merton,两位计量金融学和衍生品定价先驱,前者是著名的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的创立人之一,后者是公式的改进人之一。

在美林证券的协助下,成功募集12.5亿美元初始资金,包括合伙人的1.46亿。

亚太地区的外部投资人包括香港土地署、台湾银行和日本住友银行。

1994年2月24日,LTCM正式开始交易。

当年获得28.5%的收益率。

1995年,LTCM收益率为43%。

1996年初,LTCM拥有1400亿资产,是最大的共同基金的2.5倍,只有25个交易员。

当年收益率41%。

1997年,Myron Scholes和Robert C. Merton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当年基金收益率17%,年末资产净值高达48亿美元。

LTCM的声望一时无基金可及。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倒闭事件案例分析:破产原因、始末经过、风险启示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倒闭事件案例分析:破产原因、始末经过、风险启示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倒闭事件案例分析:破产原因、始末经过、风险启示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简称LTCM)成立于1994年2月,总部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西南部的小镇格森威治,是一家主要从事定息债务工具套利活动的对冲基金。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自成立以来,在事业上一路高歌猛进。

1994年公司成立之初时,资产净值为12.5亿美元,到1997年末,这个数字曾上升为48亿美元,净增长2.84倍。

此外,该公司从1994年到1997年期间,每年的投资回报率依次为28.5%、42.8%、40.8%、17%。

尤其是1996年公司根据模型预测,随着欧元的启动,欧洲一些国家的债券与德国债券的息差将缩减,所以大量持有意大利、丹麦、希腊政府债券,而沽空德国债券。

结果市场表现与LTCM的预测惊人的一致,LTCM从中获得巨大收益。

此时,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与量子基金、老虎基金、欧米茄基金并称为“国际四大对冲基金”。

谈到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我们就不得不提及被誉为华尔街“债券之父”的公司掌门人——约翰·麦利威瑟(John Meriwehter)。

在麦利威瑟的号召下,众多社会精英纷纷加盟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其中包括华尔街金融巨头、学术巨匠、政界要人以及公共明星。

事实上,麦利威瑟与大名鼎鼎的所罗门兄弟公司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旧事。

1947年,约翰·麦利威瑟出生于芝加哥南部罗斯兰地区的小镇罗斯摩尔,并在那里长大成人。

麦利威瑟的父亲是一位会计师,母亲在教育部门工作,家庭条件还算不错。

罗斯摩尔镇的大部分居民都是爱尔兰人后裔,信奉天主教,该镇因靠近伊利诺斯中央铁路的地理优势,经济发展得还算不错。

麦利威瑟一家五口人就住在镇上一栋用肉桂树和砖头砌成的房子里,屋前还有一块草地和一个小花园。

后来,约翰·麦利威瑟被父母送到当地的圣约翰小学读书,此后又进入蒙代尔天主教中学接受教育。

LTCM给我们的教训

LTCM给我们的教训

LTCM的失败总结及启示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是总部设立在康涅狄格州格林威治的一家主要从事定息债务工具套利活动的合伙制私人投资管理公司。

由所罗门兄弟的前副董事长暨债券交易部主管约翰.梅韦瑟于1994年成立,董事会成员包括了因制定选择权定价公式,而在1997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麦伦·休斯和罗伯特·C·默顿。

LTCM在开始的时候获得了28~59%的年度收益率以及4年总计185%的投资回报率的巨大成就。

然而在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后,却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造成了46亿美元的巨大亏损,不得不请求美国联准会的财政介入。

不久之后,该基金在2000年初倒闭。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5年,但是它却是迄今为止最有影响的套利基金,并引发了华尔街历史上的一场灾难。

LTCM虽然拥有两位学术大师、一位前联储副主席以及一群华尔街最能赚钱的对冲套利高手,但是却依旧如流星般转瞬即逝。

LTCM的倒闭并不是突然的,而是由其自身所存在问题的长期积累的结果。

在我看来,LTCM失败的最主要的因素便是他们建立的数学模型。

第一,他们的模型太理想化,而他们忽略却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其他交易员并不是完全理性的。

他们相信别人都像他们自己的交易员一样,能够毫无感情地参与交易。

LCTM忘记了在一个他们眼里极其愚蠢的市场上一定要时刻保持充足的流动性,因为他们的模型认为需要用上这种流动性的事百年不遇。

结果是,97年底和98年初,这种事情连续地发生在了他们身上。

简单来说,“百年不遇”的事情两年之内就发生了两次。

事实上,类似的事件92年就曾发生过,而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模型根本就没有追溯到“那么久”。

第二,冲基金的运作模式,就是从正反两个角度下注投资,无论是市场是升是跌,我们手中的基金至少有一部分是盈利的,保证我们的投资不会全线亏损。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从1994年到1996年都是根据独特的数学模型发掘良好的债券投机机遇,并对债券投资进行对冲。

案例十六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事件

案例十六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事件

案例十六: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事件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简称LTCM)成立于1994年2月,总部设在离纽约市不远的格林威治,是一家主要从事定息债务工具套利活动的对冲基金。

自创立以来,LTMC一直保持骄人的业绩,公司的交易策略是"市场中性套利"即买入被低估的有价证券,卖出被高估的有价证券。

LTMC将金融市场的历史资料、相关理论学术报告及研究资料和市场信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通过计算机进行大量数据的处理,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电脑数学自动投资系统模型,建立起庞大的债券及衍生产品的投资组合,进行投资套利活动,LTMC凭借这个优势,在市场上一路高歌。

1996年,LTMC大量持有意大利、丹麦、希腊政府债券,而沽空德国债券,LTMC模型预测,随着欧元的启动上述国家的债券与德国债券的息差将缩减,市场表现与LTMC的预测惊人的一致,LTMC获得巨大收益。

LTMC的数学模型,由于建立在历史数据的基础上,在数据的统计过程中,一些概率很小的事件常常被忽略掉,因此埋下了隐患:一旦这个小概率事件发生,其投资系统将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

所谓Black-Scholes-Merton公式仍以正态分布为基础(这是因为该公式涉及Wiener过程,而Wiener过程的定义涉及正态分布),故“长期资本”的风险投资策略仍以“线性”和“连续”的资产价格模型为出发点。

具体来说,该对冲基金的核心策略是“收敛交易”。

此策略并不关心某一股票或债券的价格是升还是降,而是赌在相关股票或债券的价格向“常态”收敛上。

“长期资本”的一项赌注下在美国30年国库卷和29年国库卷的价格收敛上(卖空前者,买入后者),本以为可以不论价格升降都稳操胜券。

不料,亚洲和俄国的金融危机使惊恐的投资者一窝蜂地涌向似更安全吉祥的30年国库卷,结果造成30年国库卷和29年国库卷的价格发散,而非收敛。

类似的其它几个"收敛交易"也都以发散而告终。

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看投资神话的破灭——利率互换的基差交易策略

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看投资神话的破灭——利率互换的基差交易策略

期货日报/2013年/5月/21日/第004版国际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神话破灭看:利率互换的基差交易策略广发期货发展研究中心陈颖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一家仅仅存活5年的基金管理公司,却是迄今为止最有影响的套利基金;一度是华尔街备受推崇的明星,最终却引发了华尔街历史上的一场灾难;一群曾将不确定的世界视为冷血赌局的投机天才,最终却输得一败涂地;一个有史以来最生动的资本市场案例,足以让投资者、基金管理人和监管当局沉思。

利率互换(Interest Rate Swap,IRS)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的一定期限内,对约定的名义本金按照不同的计息方法定期交换利息的一种场外交易的金融合约。

一般来说,利率互换合约交换的只是不同特征的利息,而不涉及实质本金的互换,所以将其本金称为名义本金。

在大多数利率互换中,其中一方支付的利息是基于浮动利率,而另一方的支付是基于固定利率或浮动利率,浮动利率对固定利率的互换是标准型的利率互换,也是最为普遍的利率互换。

利率互换的基差交易策略一般情况下,利率互换的走势从方向上来说,基本和债券一致。

互换和债券组合策略是目前各种套利策略中最常见的一种。

这种套利并不是做多或做空某个债券,而是做多或做空互换与债券之间的利差。

一般情况下利率互换走势应与相应期限的无风险债券走势基本一致,互换与现券利差应保持稳定。

我们可以将以FR007为基准的5年期人民币IRS利率走势和5年期政策性金融债走势比较来看,具体如下图所示:5年期人民币IRS利率走势和5年期政策性金融债走势比较从上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几点:其一,5年期人民币IRS利率走势和5年期政策性金融债走势基本一致,长期来看,5年利率互换和5年金融债的利差均值接近于0。

虽说IRS的利率反映的是未来5年远期利率的预期折现到现在的现值,但是市场对未来利率的预期多基于当前的市场状况,所以IRS利率走势基本和5年期现券基本一致。

这和沪深300股指期货与沪深300指数走势基本一致的原理如出一辙,虽说期货反应的是现货未来的价格,但是对未来的预期是基于当前对市场的判断,所以期货和现货走势基本一致。

案例分析2:LTCM事件分析

案例分析2:LTCM事件分析

LTCM进行的交易
4、意大利国债 当时意大利的政治局势很不稳定。受此影响,意大利国债在 市场无人问津,交易人持有的意愿下降,这就导致意大利国 债收益率大幅上升。(与德国国债相比高出8%)在LTCM交 易员看来,一个国家的国债利率高于互换合约固定利率,这 是极其怪异的。于是,LTCM又要从中套利了: 买进意大利国债; 买进固定利率互换合约; 卖出浮动利率
• 4.方向交易失误
• 资本交易,更多的是基于判断,方向判断失误,将导致致 命的错误。LTCM就犯过这样的错误。
• 事件1: LTCM预期欧元整合后,丹麦偏高的利率将会因之 下降,预先买入丹麦的抵押贷款证券,如果预期正确,可 以获得价格上升的资本利得。俄罗斯卢布事件发生后,国 际投资者要求更高的内部收益率,导致丹麦的债券仓位损 失很大。
• 下重注于大概率事件,这个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长期无限制的运用财务杠杆,就会隐含巨大的 不确定和潜在风险。LTCM自由资本是40亿左右, 而其资产总额却达到上千亿,财务杠杆高达几十倍, 是导致LTCM破产的主要原因。
• 3.流动性风险分析
• LTCM对自己模型超级自信,是因为他们把模型分散到欧 洲、美洲、亚洲、几乎世界上所有的交易市场,这些风险 因子包括:波动率、利率、基差等。
买进10亿美元“非当期债券”;把“非当期债券”借给金 融机构取得现金,进行回购融资;以取得的现金对借来的“当 期债券”进行担保。上述交易中,连当初买非当期债券的10亿 美元,多数也是借来的。如此一来,LTCM等于用了很少的钱就 做了20亿美元的生意,成功地把12个基点的价差放大为可观的 获利。需要留意的一个点是,这个交易不需要等到30年到期, 只要半年,现在的当期债券也就成为非当期债券,价差自然收 敛。
投资策略—资金放大(高财务杠杆)

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危机案

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危机案
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基金(LTCM)事件 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基金(LTCM)
编写: 编写:刘忠燕
教授
案情
一、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背景
• 1994年2月,John Meriwether(梅里韦 1994年 Meriwether( 创办了宏观数量化基金——长期资 瑟)创办了宏观数量化基金——长期资 本管理公司,当时的核心人物包括: 本管理公司,当时的核心人物包括: David W. Mullins(前美联储副局长莫 Mullins( 林斯) 林斯)和被誉为衍生工具之父的诺贝尔 经济学奖得主Myron Scholes(1997年 经济学奖得主Myron Scholes(1997年 Noble 经济奖得主,斯科尔斯)、 经济奖得主,斯科尔斯)、 Merton Miller(1990年Noble 经济奖得 Miller(1990年 莫顿)。 主,莫顿)。
案情
• 当时,LTCM 的资产基数约为 当时, 的资产基数约为1070亿 亿 美元,杠杆比率已攀升至超过45比 美元,杠杆比率已攀升至超过 比1 ,这是一个以任何标准来衡量都非常 高的比例, 高的比例,更何况是在如此动荡的环 境中。 境中。 • 随着损失的不断增加,LTCM已越来 随着损失的不断增加,LTCM已越来 越难满足保证金要求, 越难满足保证金要求,需要更多抵押 品来确保它能够偿还所有债务, 品来确保它能够偿还所有债务,但缺 少高价值的资产用于抵押。 少高价值的资产用于抵押。
LTCM资本不到 亿美元 LTCM资本不到50亿美元,却向 资本不到50亿美元, 各银行、 各银行、券商机构借贷了将近 1250亿美元 1250亿美元,将资金杠杆从原 亿美元, 16: 提高至约25: 来的 16:1提高至约25:1。
案情
• LTCM 的管理者们正在进行一场赌博,他 的管理者们正在进行一场赌博, 们希望用更大风险换取更高回报。 97年 们希望用更大风险换取更高回报。 97年 长资向银行贷款借入了1000亿美元 底,长资向银行贷款借入了1000亿美元 买进卖出各种证券和股票市值高达1.25 ,买进卖出各种证券和股票市值高达1.25 万亿美元。净资产价值约48亿美元 亿美元, 万亿美元。净资产价值约48亿美元,杠杆 比率达250倍 比率达250倍,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创了最 高纪录。 高纪录。已对投资银行的指数波动有着举 足轻重的影响。 足轻重的影响。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史诗般的盛衰故事——天才犯的致命错误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史诗般的盛衰故事——天才犯的致命错误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史诗般的盛衰故事——天才犯的致命错误hexun_futures我们把微信做成了“搜索引擎”,回复关键字即可阅读相应文章。

现已开通品种系列、金融系列、人物系列、交易系列、周末系列。

赶快回复“目录”索取吧~其余将陆续推出并实时更新,敬请关注。

和讯期货文末评论功能已开通,试试?转自微信号:Alpha一家叫做LTCM(长期资本管理)的对冲基金,只用四年时间就震撼了华尔街。

到第五年,它突然要破产。

就在快要溺死的时候,LTCM 几乎把整个华尔街都拖下了水。

LTCM的灵魂人物是梅里韦瑟(John Meriwether)。

他是芝加哥大学的MBA,后来加盟所罗门兄弟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是债券市场上叱咤风云的人物。

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债券市场上的交易单调而范围:汇率是固定的,利率受到管制,金价一成不变。

但20世纪60年代之后,债券市场逐渐变得更加刺激。

持续不断的通货膨胀、突然爆发的中东石油危机打破了过去墨守的常规。

各国纷纷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

各种新型的债券和交易工具层出不穷。

刚刚问世的计算机很快被应用到债券投资中。

债券市场的一个新时代到来了。

梅里韦瑟就是这个时代的弄潮儿。

梅里韦瑟相信数学模型能够揭示债券市场的秘密。

决定债券价格的大多数因素看起来是可以量化分析的。

债券的期限、付款时间、未来的利率走势等决定了债券间的相对价格。

债券的违约风险也更容易用模型分析,毕竟,大体判断,美国政府的违约概率会比GE公司更低,而GE很可能会比一家IT企业的违约概率更低。

传统的债券交易员靠的是经验和直觉,梅里韦瑟更相信数学天才的头脑和计算机里的模型。

1977年,他在所罗门公司组建了套利部(Arbitrage Group),这就是后来LTCM的原型。

1983年,他询问哈佛商学院的助理教授罗森弗德(Eric Rosenfeld),有没有数学好的学生可以推荐。

罗森弗德正好在学校里混得不爽,他直接毛遂自荐了。

商业银行构建模型风险管理框架的思考

商业银行构建模型风险管理框架的思考

商业银行构建模型风险管理框架的思考随着以大数据、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为基础的人工智能技术在银行业应用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也在快速推进。

一些银行开始通过大数据构建机器学习模型,并嵌入到自动化的信贷业务审批流程中,帮助预警风险,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同时也帮助改进传统模型过度依赖专家经验和规则的缺陷。

例如,量化指标维度过少,难以挖掘复杂的数据关联特征,过度依赖模型设计者的主观因素导致特征不适合、不完整等。

然而,模型自身的缺陷或误用也无疑会产生新的风险,加上监管部门对银行数据挖掘模型等核心技术自主掌控的要求在逐步严格,银行必须建立一套企业级的模型风险管理框架和体系,做到模型的可追溯、可解释,遇到内部审核和外部监管检查时才能有据可依,并以最小风险博取最大收益。

一、模型风险(一)风险模型和模型风险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其目标是寻求最小风险下的最大盈利。

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价、风险控制和风险决策是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模型是指用统计、数学、经济、金融工程等计量方法、假设或技术手段,将输入数据处理为量化估值的方法和途径。

风险模型是指金融机构在风险管控中用于风险识别、分析、评估、预警、管控和决策的各种规则、策略、量化方法和算法等。

模型风险是指模型自身缺陷或使用错误带来的风险。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定义的金融业风险类型主要是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三类,这三大风险类型都非常依赖模型进行风险的管理。

进入数字金融时代,数据和模型不仅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要素,也是衡量一家银行在更严格、更审慎的监管要求下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数据要帮助银行的智能化风险决策,模型是关键。

但如果基于有缺陷或误用的模型输出进行决策就可能造成不良后果。

(二)模型风险的来源和危害模型风险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模型自身缺陷产生的风险。

最近几年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领域参与模型构建的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在模型设计、开发、验证过程中都可能发生错误,如设计错误、假设错误、变量缺失、数据噪音等。

LTCM破产事件中的金融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LTCM破产事件中的金融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LTCM破产事件中的金融风险管理问题研究1998年,随着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的破产,金融界震惊了。

这家由一群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和华尔街明星投资者组成的对冲基金,因为错误的风险管理策略而濒临崩溃。

LTCM的破产事件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引起了人们对金融风险管理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LTCM破产事件中的金融风险管理问题,并分析其教训和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首先,LTCM破产事件让人们认识到对冲基金这种特殊的投资工具所面临的风险。

对冲基金通常利用杠杆投资策略,以追求高收益。

然而,LTCM在进行对冲交易时,过度依赖历史数据和数学模型,忽视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变化性。

这使得他们的交易策略在金融市场发生剧烈变动时无法适应,从而导致了巨额亏损。

这一事件揭示了对冲基金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呼吁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加强对冲基金的监管和监督,确保其风险管理能力和透明度。

其次,LTCM破产事件揭示了风险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LTCM是一家私募机构,其破产使得其投资者和合作伙伴面临重大损失。

然而,由于私募机构的特殊性质,外部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对LTCM的内部风险管理情况知之甚少。

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投资者无法充分评估风险,并增加了金融系统的脆弱性。

因此,金融监管机构应加强私募机构的监管,要求其提供更多的信息披露,以提高市场透明度和投资者的风险意识。

第三,LTCM破产事件表明在风险管理中的流动性风险问题。

LTCM在进行交易时,不仅利用了杠杆,还依赖于短期融资市场来提供流动性支持。

然而,当金融市场波动加剧时,LTCM无法及时从短期融资市场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进而无法满足其支付义务。

这导致了LTCM的破产。

这一事件引发了对流动性风险的关注,并促使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加强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和监控。

金融机构应建立合理的资金管理制度,加强流动性规划,以应对市场波动和资金紧缺的情况。

最后,LTCM破产事件给金融市场带来了持久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灵的模型:反思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危机梦幻登场1994年3月。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 TermCapitalManagementLLC,简称LTCM)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要成功:掌门是被誉为能“点石成金”的华尔街债务套利之父梅里韦瑟(JohnMeriwether),合伙人包括以跨时代的期权定价模型而荣膺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默顿(Robert Merton)和斯科尔斯(Myron Schols)两位大师,及前美联储副主席莫林斯(DavidMullins)。

这样一支号称“每平方英寸智商密度高于地球上任何其他地方”的梦之队,在成立之初就毫不费力地说服80名创始投资者每人至少拿出1000万美元——这些创始投资者包括不久前在次贷危机中下台的贝尔斯登前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JamesCayne。

美林购买了一大笔股份,用来出售给自己的理财业务客户,瑞士联合银行(瑞银集团的前身之一)也亦步亦趋。

公司最初的股权资本为13亿美元。

LTCM主要从事所谓“趋同交易”(convergencetrade),即寻找相对于其他证券价格错配的证券,做多低价的,沽空高价的。

交易大体有4类:美国、欧洲、日本主权债券的趋同;欧洲各国主权债的趋同;美国政府债券新债和旧债间的趋同,以及做多新兴市场主权债,对冲回美元。

LTCM果然不负众望,取得骄人业绩:到1997年年底,实现了约40%的年回报率,将投资人的资金翻了3倍,资本也达到了70亿美元。

这一系列记录以及合伙人的声望都使得投资人对LTCM情有独钟,LTCM成为华尔街的宠儿。

然而此时,梅里韦瑟认为当时的投资机会并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于是返还了股东27亿美元的投资,将LTCM 的资本缩减到48亿美元,同时将资金杠杆从原来的16:1提高至约25:1。

事实上,LTCM 的管理者们正在进行一场赌博,他们希望用更大风险换取更高回报。

至1998年初,LTCM控制下的投资组合价值已超过1000亿美元,净资产价值约40亿美元,已对投资银行的指数波动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灰飞烟灭不幸的是,LTCM 的好运并没有维持多久。

1998年上半年,全球大部分市场都不景气,进入夏季,境况进一步恶化,LTCM在当年的7月遭受了重大损失。

1998年8月17日,灾难来临:俄罗斯政府宣布卢布贬值,并宣布冻结281亿卢布(135亿美元)的国债。

此一事件导致了诸多新兴市场的资信严重恶化。

紧接着,西方政府及新兴市场的债券价差大幅拉大。

这些变化对LTCM极为不利,因为它在价差缩小上投注了大量金钱。

祸不单行,LTCM在其他市场投资中也接连失手,蒙受重大损失。

到8月底,LTCM 的资本降到了23亿美元,失去了年初时超过半数的股权资本。

当时,LTCM 的资产基数约为1070亿美元,杠杆比率已攀升至超过45比1,这是一个以任何标准来衡量都非常高的比例,更何况是在如此动荡的环境中。

随着损失的不断增加,LTCM已越来越难满足保证金要求,需要更多抵押品来确保它能够偿还所有债务,但缺少高价值的资产用于抵押。

不仅如此,LTCM还陷入了难于清算资产的困难境地。

它的大部分资产在市场正常时期尚且缺乏流通性,难于出售,遑论在一个衰退的市场中“跳楼大甩卖”。

1998年9月1日,梅里韦瑟写信宣布LTCM 的巨大损失,且不允许现有的投资人在12月前赎回超过12%的投资额。

但这一做法并未奏效,LTCM 的境况持续恶化。

管理者们在其后的三周内苦苦寻求帮助。

到1998年9月22日,LTCM 的资产仅剩6亿美元,但是它的投资并未大幅减少,资金杠杆进一步提高,灭亡也进一步迫近了。

银行开始怀疑其是否有能力满足保证金要求,但因担心造成相关人—如交易对手—的巨大损失,引发“多米诺效应”,并没有开始清算。

1998年9月23日,高盛,美国国际集团(AIG)和巴菲特(Warren Buffett)提出以2.5亿美元购买LTCM 的股权,并注资40亿美元,将其纳入高盛麾下,但遭拒绝。

当天下午,为防止系统性崩溃,美联储组织了一个打包拯救计划,联合了主要投资及商业银行,包括LTCM 的主要债权人,注资3.5亿美元,换取LTCM 的管理权和90%的股权。

至此,LTCM 已是日暮途穷。

1998年第四季度,LTCM 的灭亡之路又一次延伸,不少银行对投资失误进行大幅销账,瑞银冲销7亿美元,相当于投资总额的3/4,德累斯登银行冲销1.45亿美元,瑞士信贷5500万美元。

瑞银主席MathisCabiallavetta和另外3位高管为此辞去了职务,而瑞银最终也为瑞士银行公司(Swiss Banking Corp。

)所收购,成为今天的瑞银集团。

美林证券的全球风险和信用管理主管也同样离开了公司。

LTCM 的梦幻之旅就此终结。

1999年4月,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发表了一项关于LTCM危机及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的研究报告,报告由总统金融市场工作组(President’sWorkingGroupofFinancial Markets,简称PWG),题为《对冲基金、杠杆及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教训》(HedgeFunds,LeverageandtheLessonsofLong-TermCapital Management)。

探究LTCM陨落的原因,近因是俄罗斯债务危机。

LTCM认为,从理论上讲,如果俄罗斯不履行其偿债义务,卢布价值将崩溃,则在外汇市场上取得的利润将足可抵消债券的亏损。

然而,事与愿违,卢布崩溃的同时,银行所保证的卢布对冲也关闭了,俄罗斯政府禁止利用其货币进行交易。

这造成了LTCM 的巨大损失,但本来尚不足以直接导致LTCM崩盘。

导致其最终消亡的是“流动性迁徙”(FlighttoLiquidity)。

俄罗斯的麻烦越陷越深之际,固定收益投资组合经理人开始将资产转移至流通性相对较好的资产,如美国国债。

事实上,他们的投资并不只是国债那么简单,而是美国债券市场上最具流通性的部分,比如最新发行的债券。

全球性“流动性迁徙”使得新券像一辆疾驰的火车,与旧券间收益的差距被大幅拉大。

旧券在理论上就已比新券廉价,现在二者间的差距就显得更为明显。

LTCM所不能解释的是其资产负债表上的大部分资产流动性的变化。

如果资产流动性增加,空头的价格就会相比多头有所增加,这也就暴露了巨大的、无法冲抵的危险因子。

另外,美国新发行的长期国库券的规模在那几年持续走低,降低了债券市场的流动性,流动性迁徙越发可能搅乱整个市场,这也导致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救市”功过诸多华尔街玩家在LTCM大量投注,如果LTCM崩盘,很可能导致整个金融系统的崩溃。

基于这种假定,美联储出手干预。

1998年9月20日,星期日,联储和美国财政部代表来到LTCM 对其状况进行评估。

在该次会面中,基金合伙人告诉政府代表,LTCM 的情况不仅是糟糕,而且可能比市场参与者们想象的更为糟糕。

联储随即得出结论,必须马上采取某种形式的救助行动,而且要在其对金融市场产生可能的灾难性影响前抢先行动。

于是,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召集了一些与此次危机最为相关的债权人,讨论一项拯救计划。

与会者达成共识,认为如果在这段时间内没有其他人接手该基金,这一以联储为首的联盟就将随即展开救援。

代表们9月23日早晨再次会面时,得知了另一个财团刚刚对LTCM表达了意愿,并将最终期限定在那一天的午餐时间。

因此,以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为首的团体决定先静观事态进展和LTCM 的回应,再进一步展开行动。

提出意向的财团由沃伦?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公司、高盛集团和美国国际集团(AIG)组成,提出以2.5亿美元购买LTCM 的股权,再补充40亿美元资本金。

这一做法可以提供坚实的财政基础,避免LTCM 的失败。

然而,LTCM原有股东除2.5亿美元收购金外,将一无所有,且基金管理者们也会被解雇。

财团的提议完全出于商业考虑,与拯救全球金融市场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典型的“秃鹫投资”,想从LTCM气息奄奄的躯体中再捞一笔。

但如果这个提议被接纳,这场危机便会结束,联储不必进一步涉入这场危机,并可成为私营部门无须政府干预自行化解金融危机的经典教科书案例。

但结果并非如此,LTCM 的管理者拒绝了这项提议。

联储因此重新集合来讨论他们的拯救计划。

计划在当天晚上便达成一致,在LTCM接受后,立即向公众公布。

根据交易条款,包括瑞银、高盛、美林等14家商定投资36.5亿美元,以换取LTCM90%的股权;现有股东将保留10%的股份,价值约4亿美元。

对于现有股东,这项提议明显好于巴菲特的出价。

这也有利于LTCM 的管理者,他们能暂时保留职位,来赚取管理费用。

该基金由一个新成立的督导委员会掌管,委员会成员来自于知名银行和券商。

这一行动暂时拯救了LTCM,也暂时将对LTCM 的担忧得到了缓解。

到1998年年底,LTCM又开始获得利润。

有些人士将联储的行为解读为“大而不倒”(Too-Big-To-Fail)效应的体现。

研究表明,这一干预行为至少有两方面有利之处:一是遏止LTCM被迫抛售所造成市场混乱,二是避免主要商业及投资银行破产,从而阻止了可能的系统性崩溃。

另一种解释称,政府的介入传达了一个信息,告诉债权人LTCM 的问题之重将会导致无法想象的巨大损失。

此外,政府还传递了另一条信息,即不会动用公共资金来帮助LTCM 的债权人。

如果债权人听清楚了这一信息,自然的理性回应即是降低风险,增加短期投资的资金流动性。

但对于此次政府的应对也有强烈的反对之音。

有研究指出,联邦政府的干预具有误导性,而且是毫无必要的。

联储有意干预本身实际上加重了LTCM 的谈判筹码,使之有底气拒绝私营部门的出价,且政府亦有夸大LTCM 倒闭对金融体系影响之嫌。

从长远考虑,政府的行为存在着严重的长期后果,包括:救助引发更多对对冲基金进行监管的呼吁,这将会导致这些投资转向海外,影响美国金融市场的竞争力;用政府干预手段防止大型金融公司失败,将会鼓励更多不负责任的冒险行为;干预还可能破坏美联储决策者的道德权威:联储一方面鼓励其他国家的同行在金融自由化的困难道路上坚持不懈,自己却言行不一,未免失之伪善,可能会给其他国家形形色色的阴谋论者以反对改革开放与全球化的口实。

对于此次干预行为的功过,目前并没有全面的衡量,更未经过一家中立的权威机构的检测,因此无法定论。

然而,国际清算银行(BIS)在一次评估中认为,联储的干预所带来的收益可能比当时预想的低,而成本又可能比预想的高。

反思LTCM可能是这类事件中最为严重的一次,但并不是第一次,在它之前有许多利用杠杆操作进行大量投资的公司也曾陷入这样的境地,这些问题的一再发生值得我们进行思考。

高杠杆基金的获利均依赖于市场价值背离公允价值的那部分和“耐心资本”(patientcapital),即股东和贷方相信重要的是公允价值而不是市场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