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
《说文》:“盈,满器也。”“溢,器满 也。”
《尔雅》:“麟,麕身,牛尾,一角。”
“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
“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 之兽。”
四、训诂的内容和范围
1、解释词义 2、串讲文义
尤其“章句”的体例,更注重串讲文章大 意,例如: 《楚辞.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代 其序。” 王逸:“淹,久也;代,更也;序,次也。 言日月昼夜常,忽然不久。春往秋来,以 次相代。言天时易过,人年易老也。”
训诂的方法指的是认识词义的途径,即一 个由不知到知的过程
本问题讲的是把已经知道的词义尽可能地 用合适的方式表现出来
1、直训 用同义词直接解释词义的一种释义方法。
(1)可以用一个词说解对应的另一个词。 《诗经》:“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毛传》:“怀,思;寘,置;行,列。”
(2)可以用一个词说解一组同义词。 《尔雅》:“林、烝、天、帝、皇、王、
训诂学常识
训诂学的内涵 训诂学的方法 训诂学常用的说解词义的方式 训诂的内容和范围 训诂学术语
一、训诂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内涵
我国传统的语言文字学叫“小学” 小学包括文字、音韵和训诂学三个部分。
1、训诂:两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诗诂 训传》,这里边诂训就是训诂。
2、训诂学 现代学者 陆宗达 《训诂简论》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赵歧注:“老犹敬也,敬犹爱也。”
5、貌 一般指摹拟事物的形状,其所释词往往是
表示某种性质和状态的形容词。 《说文》:“茸,草茸茸貌。” 6、读为、读曰与读若、读如 读为、读曰往往用来说明假借字。例如: 《考工记》:“丰肉而短,宽缓以荼。” 注:“郑司农云:荼读为舒”
训诂学
杨雄、许慎、郑玄像
•
第三节 保守时期——魏晋至隋唐的 训诂
• 这一时期的训诂是两汉训诂之绪余,保守 不等于衰落,而是有所拓展。
一、扩大训诂范围,遍及经史子籍
• 经史子籍,乃至佛经都有了注释,其中比 较好的注本,有裴松之《三国志注》、郦 道元《水经注》、郭璞《山海经注》等。
二、方法有所突破,出现了义疏和 集解
子夏与曾子
• 2、曾子(前505——前436),山东武城人, 临沂今存其墓,著有《大学》、《孝经》, 曾姓的共推祖先。孔子的主要传人,开创 了洙泗学派,思孟学派为其后继者,由于 子思的缘故,这一派成为当然的嫡系传人。
子夏与曾参
•
第二节 兴盛时期——两汉的训诂
• 经学盛行、学术积累、章句注释,经过训 诂家不断努力,使训诂有了空前的发展。 汉代有了纸,毛笔也不断改善,客观上为 训诂提供了便利。汉朝重视经籍的搜集工 作,但战国古文和大篆以及功能成了古董, 需要重新解释。
子夏典故
• [子夏胜肥] 子夏见曾子,曾子说:你胖多了,子 夏说:我战胜了,所以胖了,曾子问何意。子夏 说:我羡慕尧舜的仁义道德,又羡慕世俗的荣华 富贵,两种想法不断打架,最后仁义道德战胜了 荣华富贵,所以心宽则体胖,发福了。 • [子夏悬鹑]鹑衣百结,衣服上补丁百结,子夏生活 贫寒又不愿做官,衣服破破烂烂,衣衫褴褛。 • [子夏索居]子夏生性不合群,只跟曾子要好,到晚 年才知道离群索居不好,要与人打成一片,但为 时已晚。
二、宋代训诂的特点
• 1、注疏由朴学变成宣扬理学的工具 • 六经注我,六经皆我注脚,斥汉人朴学为 “玩物丧志”。 • 2、宋人在注释中大谈义理,完全不同于汉 人 • 往往强经就我,违背了经文本意。
三、宋代训诂的成就
《训诂学》习题与答案
《训诂学》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训诂学: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中词语的意义、用法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通过分析字义、词义、句义以及语言环境来揭示古籍的真实含义。
2. 互训:互训是指两个或多个词语在解释彼此时相互引用,以说明它们之间的相似性或关联性。
3. 引申义:引申义是指一个词的基本意义经过逻辑推理或类比扩展而产生的新意义。
4. 通假字:通假字是指在古代文献中,由于书写错误、音近形似等原因,一个字被另一个字代替的现象。
5. 反训:反训是指一个词既有正面的意思,也有相反或相对的意思。
二、填空题1. 训诂学的主要任务是对古代文献中的______和______进行深入研究。
答案:词语;句子2. 训诂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答案:字义分析;语境分析;比较研究3. ______是指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考证和分析,确定其准确的字义和句义。
答案:训诂4. ______是指一个词的本义与其衍生出的新义之间的关系。
答案:引申关系5. ______是指在古代文献中,一个字被另一个字错误地代替使用。
答案:错别字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训诂学的研究内容?A. 字义分析B. 文体研究C. 句义理解D. 词汇演变答案:B. 文体研究2. 下列哪一项不是引申义产生的原因?A. 类比推理B. 逻辑推演C. 语音变化D. 社会变迁答案:C. 语音变化3. 在以下哪种情况下,可能出现通假字现象?A. 同音字误写B. 不同音字误写C. 新造字代替旧字D. 习惯用法答案:A. 同音字误写4. 下列哪个词语不存在反训现象?A. “好”B. “快”C. “大”D. “高”答案:D. “高”5. 训诂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研究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B. 探索古代社会的历史变迁C. 揭示古代文献的真实含义D. 发现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答案:C. 揭示古代文献的真实含义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是训诂学的研究方法?A. 字义分析B. 语境分析C. 比较研究D. 社会历史考察E. 文体研究答案:A、B、C、D2. 下列哪些是引申义产生的原因?A. 类比推理B. 逻辑推演C. 社会变迁D. 语音变化E. 语境影响答案:A、B、C、E3. 下列哪些情况可能导致通假字现象?A. 同音字误写B. 形近字误写C. 俗字替代正字D. 笔画简化E. 印刷错误答案:A、B、C、E4. 下列哪些词语存在反训现象?A. “好”B. “快”C. “大”D. “小”E. “上”答案:A、B、C、D5. 训诂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哪些领域?A. 古代文学研究B. 历史学研究C. 语言学研究D. 文化遗产保护E. 教育教学答案:A、B、C、D、E五、判断题1. 训诂学只关注古代汉语的研究。
训诂学
一、填空题1、传“传”本指古代驿站传递公文的交通工具,引申为由此达彼之义,因而递达古今语言也称作“传”。
西汉时,齐人辕固生、燕人韩婴解说《诗经》,创立内传、外传之名。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书杂引古书古语,证以诗词,与经义不相比附,故曰外传。
”那么,内传就是与经义相比附的注解。
“大传”之名,始于西汉张生和欧阳生的《尚书大传》,是“撰其大义”的意思。
“小传”与其相对取“不贤识小”之义,是注释者的一种谦词。
2、说按:说即说明、解释的意思,引申为用以解说的词语。
3、解按:解的本义是分析,训诂就是分析语义,所以也叫解。
汉人注书,常“解诂”连言,亦作“解故”。
如贾逵《春秋左氏解诂》。
后世有所谓“集解”,与“集注”、“集传”同义,其义有二:一是通释经传,如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一是集各家的解说,如范宁《春秋谷梁传集解》4诂诂与故,古字通。
汉人注书,多名为故,也叫故训或训诂。
5、训训与诂连言,或称诂(故)训,如毛亨《诗诂训传》;或称训诂,如贾谊《左氏传训诂》。
又可与注连言,或称注训,如何休《论语注训》;或称训注,如刘兆《周易训注》。
还可与旨连言,如卫宏《古文尚书训旨》。
6、笺注书叫笺,从汉代的郑玄开始7、注《仪礼·士冠礼》贾公彦疏:“注者,注义于经下,若水之注物。
”8、释《尔雅》19篇均以释为名。
后世注书称释的很多,如陆德明《经典释文》。
9、校考核古书叫做校,有两种情况:一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一是校对文字,改正脱误。
后有人把校和注区分开来,于是另有校注、校诠等名。
如宋·鲍彪《战国策校注》10、微《说文》:“微,隐行也。
”经典假借为隐微、精微之微11、义《说文》:“义,己之威仪也。
”经典假借为谊,即义理的意思12、疏注疏的疏,兼取疏通与疏记之义。
13、义疏即疏通其义的意思,可以省称为义或疏。
皇侃《论语义疏》义疏别称:义注、义章、疏义、正义、注疏、讲疏等等。
14、从注疏的对象来说,可分为注和疏注只释经,疏兼释注从传注的作者来说,分他人所注和作者自注已有自注的书,如后人再加注解,则称其自注为本注或原注。
训诂学原理
训诂学原理
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学科,也是汉字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主要研究古代文字的形体、音韵、义理和用法,通过对古代文字的考证和解释,揭示古代文字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为我们理解古代文献和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训诂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代汉字,但其原理和方法对其他文字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训诂学的原理主要包括考据、比较和推理三个方面。
首先,考据是训诂学的基本原则,它要求研究者要对古代文字进行严密的考证,找出古代文字的真实含义。
其次,比较是训诂学的重要方法,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文献和文字,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从而推断出古代文字的真实含义。
最后,推理是训诂学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古代文字的形体、音韵、义理和用法进行推理,揭示出古代文字的内在规律和含义。
在训诂学的研究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注重对古代文字的原始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包括古代文献、古代铭文、古代字典等。
其次,要注重对古代文字的形体、音韵、义理和用法的系统研究,找出古代文字的内在规律和含义。
最后,要注重对古代文字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环境的研究,揭示古代文字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总之,训诂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通过对古代文字的考证和解释,揭示出古代文字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为我们理解古代文献和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训诂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于我们理解和研究古代文字和古代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希望通过对训诂学原理的深入研究,能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做出贡献。
训诂学的名词解释有哪些
训诂学的名词解释有哪些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解释与校勘方法的学科。
它涉及的范围包括古籍经典、史书、群书、文集和各种文献遗存,以及古代文字、语言、音韵、文法等方面的知识。
在训诂学的研究中,学者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词语、句法、语义等进行分析和解释,从而还原其原本的意义与表达。
在本文中,我们将就训诂学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解释进行探讨。
1. 训诂:训指考证、解释,诂指解词义。
训诂即通过对古代文献进行考证和解释,揭示其真实含义的过程。
训诂学的核心目标是还原文献的原义,恢复其原本面貌。
在进行训诂研究时,学者根据古籍文献的语言特点、时代背景、作者意图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达到准确解读的目的。
2. 校勘:校勘即校正、考察古籍的文本文字,确立其准确性和可信度。
在古代手抄本的传承过程中,由于抄写者的差异、时间的演变和外界环境的影响,文本会产生各种错误和变异。
校勘学通过对不同版本的比较、校对、整理和考证,找出各种错误并加以修正,以确保文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字义学:字义学是训诂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古代文字的含义和用法。
古代文字的形式与意义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因此研究古文字的字义就成为了训诂学中一项重要的任务。
字义学家通过对各类古版本文献的对比分析,以及根据古代字典、诗经等古籍的解释,探索古文字的真实含义,揭示古代人思维方式和观念体系的特点。
4. 考据学:考据学是训诂学的基础和方法论,旨在通过对古代文献的实物和古籍版本的考察,找出真实的文献原貌和流传过程。
考据学不仅关注文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还注重古籍的年代、版本、篇章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通过对古籍的研究,考据学家可以比较各个版本的异同,找出最可靠的版本,并解决文本中存在的疑点和难题。
5. 语义学:语义学是训诂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研究语言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古代文献中的语句结构和用词方式往往与现代有所不同,因此理解古籍文献的语义就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语义学家通过对文献中语言的解构和剖析,分析词义的变化和语法上的差异,揭示古代文献的真实含义。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第一章:训诂学概述1.1 定义: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汉字、词语的语音、语义及其发展变化的学科。
1.2 意义:了解古代文献,解读古代作品,传承文化遗产。
1.3 训诂学与古代汉语的关系:古代汉语的研究离不开训诂学,训诂学为古代汉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第二章:训诂方法2.1 音训:根据字的古代读音来解释字义。
2.2 形训:根据字形来解释字义。
2.3 义训:直接解释字义。
2.4 声训:根据字的声旁来解释字义。
第三章:词义变化3.1 词义的扩大:一个词的原有意义范围扩大。
3.2 词义的缩小:一个词的原有意义范围缩小。
3.3 词义的转移:一个词的意义完全改变。
3.4 词义的的感情色彩变化:词义的感情色彩由褒义转为贬义或由贬义转为褒义。
第四章:古代汉语词汇4.1 古今异义词:古代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发生变化。
4.2 通假字:古代汉语中因字形相近而代替本字的现象。
4.3 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词类的灵活运用。
第五章:经典训诂著作5.1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系统分析汉字的形体、音韵和意义。
5.2 《尔雅》: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涉及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等方面。
5.3 《方言》:西汉扬雄著,研究古代汉语方言。
第六章:训诂学常用术语6.1 字词:汉字和词语的简称,是训诂学的基本研究对象。
6.2 音韵:汉字的读音和韵律,对训诂学具有重要意义。
6.3 声旁:汉字中的部首,具有一定的表音功能。
6.4 形声:汉字的一种构造方式,由声旁和形旁组成。
第七章:训诂学的应用7.1 文献解读:通过训诂学方法,解读古代文献,揭示其原意。
7.2 古籍校订:根据训诂学知识,对古籍进行文字、词语的校正。
7.3 古代文化研究:通过训诂学方法,研究古代文化、风俗、历史等方面。
第八章:训诂学的发展历程8.1 先秦时期:形成初步的训诂学概念,出现《尔雅》等著作。
8.2 汉魏六朝时期:训诂学逐渐发展,出现《说文解字》等经典著作。
训诂学
四、古注的内容
1、解释字词含义 、 尔雅·释诂 释诂》 《尔雅 释诂》:“林、烝、天、帝、皇、王、 君也。 后、辟、公、侯,君也。” 尔雅·释言 释言》 返也。 《尔雅 释言》:“还、复,返也。”
周南·关雎 窈窕淑女, 《诗经·周南 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 诗经 周南 关雎》 毛传: 窈窕,幽闲也。 逑。”毛传:“窈窕,幽闲也。淑,善。逑, 匹也。 匹也。” 子罕》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何 论语 子罕 晏注: 循循,次序貌。 晏注:“循循,次序貌。” 梁惠王上》 保民而王。 《孟子·梁惠王上》:“保民而王。”朱熹集 孟子 梁惠王上 爱护也。 注:“保,爱护也。”
传、笺、注
《说文》:“传,遽也。”段玉裁注:“传 说文》 遽也。 段玉裁注: 今之驿马。 者,今之驿马。” 说文》 表识书也。 《说文》:“笺,表识书也。” 说文》 灌也。 《说文》:“注,灌也。”
2.章句体 .
章句,意思是“离章辨句” 章句,意思是“离章辨句”,即分析章节句 读的意思。刘师培在《国语发微》中说: 读的意思。刘师培在《国语发微》中说: 章句之体,乃分析经文之章句者也。 “章句之体,乃分析经文之章句者也。” 章句体兴于汉 ,汉儒用章句讲经,大都支离 汉儒用章句讲经, 繁琐,故被斥为“章句小儒” 繁琐,故被斥为“章句小儒”。
7、民国以来:训诂的继承和重新发 、民国以来: 展时期
章太炎《新方言》 章太炎《新方言》、《文始》、《国故论 文始》 小学答问》 衡》、《小学答问》。 刘师培《小学发微》 黄侃《黄侃论学杂著》 刘师培《小学发微》,黄侃《黄侃论学杂著》 (黄焯整理),王国维《观堂集林》。 黄焯整理),王国维《观堂集林》 ),王国维
3.义疏体 .
训诂学简介
训诂学简介
训诂学,又称“中国古代思想学”,是一种以易经为基础的理论,它的研究兴起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最著名的哲学思想之一。
训诂学集合了易学、儒家、佛家、道家等多种思想体系,旨在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之间复杂的关系。
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促进良善行为的理论,而且通过分析社会道德情况,揭示思想感情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影响。
训诂学的作者以易经为基础,把它看作是一本世界观念的经典,从理论上讲,它从不同的角度探究了关于自然及其变化的规律,比如衡量每个事物的发展趋势,料定事物发展的时期段,并以此奠定了同它的天地时空概念。
此外,训诂学对“六经”的研究非常深入,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时代及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个人内心的变化,并从而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
训诂学最引人瞩目的特征便是它在今天仍在有着深远影响,不管是在国内民间生活中还是在哲学上,人们都以它来度量一件事物的中立性、变化性以及它与世界之间的联系。
在国家礼仪上也有其应用,它可以作为社会行为的一种标准,使人们能够有规矩,明智地处理人际关系、公共秩序以及各种共性问题。
训诂史的历史仍在继续,它非常重要以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
它不仅仅关注个人,也注重整体社会发展,促进人们对自然、文化和历史的理解,以及追求和谐社会的目标。
训诂学的内涵
训诂学的内涵
一、训诂学简介
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是综合性学科,主要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以解释文字意义的学问。
偏重于研究古代的词义,尤其着重于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
二、训诂学的内涵
训诂学的目的是追求词义本源、深奥难解的词义和古书的旨意。
训诂学是汉文古籍释读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主要根据词的声音和词义,以解释文字意义的学问。
它以“名物制度”和“言语法则”为研究对象,以解释汉文古籍的词义和名物制度为任务,以声音和意义为根据。
训诂学对汉语语言文化的研究与推广有重要的作用,为汉语语言文化的传承与推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训诂学在汉语语言文化中地位重要,训诂学的研究成果可以解决古书中的词义、语法、修辞等问题,有助于对古书的理解、整理和传承。
训诂学对汉语语言文化的推广也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人们理解、掌握和运用汉语语言文化知识与技能,促进汉语语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训诂学
训诂学训诂学,即“古汉语语义学”,是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文献,以词义为主,兼及语音、语法和修辞等语言现象的研究。
传统的训诂形式可以分两大类,即随文释义的注疏和通释语义的训诂专著。
一、“训诂”的含义。
“训诂”的本义是训释、疏通古代语言。
“训诂”汉代人大多写作“训故”。
在当时的用法中,“训”是动词,“故”是名词,两字连用时,顺序是不能颠倒的。
“故训,先王之遗典也。
”训诂是词义解释的学问,是用易懂的众所周知的语言,来解释难懂的或只有少数人能懂的语言。
训诂学研究的重点,是古代汉语的语义,并探讨词汇理论,其研究内容还包括句意章旨、名物制度及语言的表达功能等。
二、训诂简史。
时有古今,地隔南北,语言文字自然产生变化和差别。
时闲的推移,带来名物制度、风俗人情的改革变异,反映在文字记录上,不能不出现时代的隔阂。
只要语言有需要解释之处,就会出现训诂。
先秦的词语解释和为某书作解说的传注,是训诂的萌芽。
汉代,严格意义的训诂产生。
出现了第一部训诂专书,《尔雅》;第一部方言词典,扬雄的《方言》;第一部形训词典,许慎的《说文解字》;第一部音训词典,刘熙的《释名》。
魏晋南北朝时期,训诂方法上,开始出现“义疏”,即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
训诂专著,有魏张揖的《广雅》、晋吕忱的《字林》和梁顾野王的《玉篇》。
唐代出现了为前人的注疏作注解的“正义”。
著名的有孔颖达等人《五经正义》,《文选》的李善《注》和五臣《注》,《史记》的张守节《正义》和司马贞《索隐》,《汉书》的颜师古《注》等。
宋人敢于怀疑,不迷信旧注,形成这一时期的一大特色。
邢昺为《论语》、《孝经》和《尔雅》三书所作的《疏》,洪兴祖的《楚辞补注》,朱熹的《四书集注》,都很有影响。
元明两代,是训诂的衰落时期,元卢以纬的《语助》,这是研究虚词的第一部专著。
清朝是训诂的黄金时代,段玉裁、王念孙等提出了就古音求古义的训诂原则,人们以此为手段,使古代经、史、子、集中的许多词义难题迎刃而解,是训诂学上的一次革命。
训诂学的主要内容
训诂学的主要内容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解释和注释方法的学科,主要包括古代文献的校勘、释义和注释等内容。
训诂学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理解和传承古代文献的重要途径之一。
训诂学的核心内容是校勘。
校勘是指对古代文献的整理、校正和校勘学的研究。
在古代,由于各种原因,文献传承过程中会出现错误、遗漏或篡改等问题,因此需要进行校勘工作。
校勘学家通过对不同版本的文献进行比较、考证,找出其中的差异和问题,并尽可能地恢复原始的文本。
校勘的方法包括考据、辨伪、补缺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考据。
考据是通过对文献中的文字、句法、语言风格、历史背景等进行分析和比较,来确定文本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训诂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释义。
古代文献中的文字和词语往往具有一定的特殊含义和用法,需要通过释义来解释其意义。
释义是对文献中的词语、句子进行解释和说明的过程。
古代的释义方法有多种,包括注释、诠释、解释等。
注释是对文献中的词语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诠释是对文献中的内容和思想进行阐述和解读,解释是对文献中的意义进行解释和说明。
通过释义,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古代文献的真正含义,把握其思想和文化内涵。
训诂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注释。
注释是对文献中的词句、句子或篇章进行解释和说明的过程。
注释的目的是帮助读者理解文献中的内容和意义。
在注释中,除了对文献中的文字和词语进行解释外,还可以加入一些背景知识、历史典故、文化解读等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
注释是古代文献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训诂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解释和注释方法的学科,其主要内容包括校勘、释义和注释等。
通过校勘,可以恢复古代文献的原始文本;通过释义,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古代文献的含义和用法;通过注释,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多的背景知识和文化解读。
训诂学对于理解和传承古代文献具有重要意义,是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今天的学术研究和教育中,训诂学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学科,对于研究和传承古代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训诂学
名词解释1训诂学:以前代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2 变文:指古文行文时用同义词互相交换,以达到修辞的目的倒文:古人在行文时,有时为了强调某事,或者为了调音协韵,或者为了将就骈对,常常不依正格而颠倒语序3义界:又称标明义界,是用下定义的方式来表述词义的内容和特点如:口,人所以言食也如:面惭而赤也4破音异读:是指为了区别一个字的不同意义而改读的现象5音义:辨音的书叫做音,释义的书叫做义,合起来叫做音义,又称释文6校勘:狭义的校勘是指对文字的订正和考异,诸如校订错字、乙正错简、删削衍文、补缀脱义、比较异同等,广义的则包括对古书的辩伪和轶佚7声训:又称音训,又称因声求义,就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字义古人声训的三种方式:1利用形声字如:政者,正也《论语》2利用音同音近的字如:樊,藩也《尔雅释言》3利用同形字如:彻者,彻也《孟子》声训的两个作用:1寻求本字2推求语源8形训:又称以形索义,就是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字义,这种训诂方法是根据汉字的特点而建立起来的9义训:又称直陈词义,是不借助字形和字音而用一个词或一串词来直接说明某词的含义10互训:同义词互相训释如: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同训(同义相训):一个词用另一个词解释,或者把若干个同义词类聚在一起,再用一个通用的词加以解释11递训:几个同义词展转相训如:煽,炽也,炽,盛也12同义相训:用同义词解释词义如:穆穆,肃肃,敬也如:如,适,之,逝,往也13歧训:为避免训释词产生歧义而再加一个训释,使词义更明确14反义相训:用某词的反义词来解释该词的意义,由《尔雅》开创,并由郭璞阐明15譬况:用熟知的事物去比方类似的不熟知的事物如:似牛,犀,似啄16由反知正:由反义词加上否定词来阐明词义如:少,不多也17增字足意:把被释词放在释词的地位,另外增加一个或几个词以完足词义的训释。
如:有女同行(毛传)行,行道也这里行市名词当道路讲18补注:对原注进行补充说明的注释,可以分为两类:1补原文的缺略,2补旧注的遗漏19浑言:辨析同义词的训诂术语,又称为统言,通言,散文,散言,笼统地说,是异种求同20 常见的校勘方法:他校:用他书勘定本书的校勘方法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本校:用本书的前后文互证,断定其中的错误对校:用同书的版本或者别本相互对勘理校:根据文字,音韵,语法,文理等规律来推测其讹误21 注疏的名称很多:如传,训,诂,解,笺,注,校,义疏,音义,章句注:东汉郑玄开始的,专门解释古书正文的疏:既解释古书的正文,又解释前人传注的一般叫疏笺:表识书也。
训诂学
训诂学第一节训诂学概说一、“训诂”释名“训诂”二字,最早见于《尔雅》,二字连文,起于毛亨的《诗故训传》。
“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
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此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黄侃《文字声韵训诂笔记》)二、训诂的范围及功用:①解释词义解释字词概括义、具体义、修辞义,如“木”——《说文》:“,冒也,冒地而生。
从,下象其根。
”《左传·成公二年》:“骖结于木而止。
”《左传·僖公十三年》“’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
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
’”指出引申义,如《诗经·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毛诗故训传》:“夭夭,其少壮也。
”②串讲句义《楚辞·九歌·国殇》:“车错毂兮短兵接。
:”王逸《章句》:“言戎车相迫,轮毂交错。
长兵不施,故用刀剑以相接击也。
”③寓词义、语法的解释于串讲之中《诗经·邶风·柏舟》:“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毛传》:“非我无酒可以敖游忘忧也。
”④说明表现方法或修辞手段“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木兰诗》)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诗经周南·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毛传》:“兴也。
”⑤申述篇章旨意《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诐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毛传》小序:“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
”⑥说明典章制度《诗经·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毛传》:“诸侯之子嫁于诸侯,送御皆百乘。
”⑦引证史实《诗经·邶风·二子乘舟》:“二子乘舟,泛泛其景。
汉语言文学----训诂学
一、总论1、训诂:唐孔颖达定义,通古今之异词,辨物之形貌。
训诂就是对语言,主要是对古代语言作解释。
《毛诗诂训传》,简称《毛传》,是毛亨为《诗经》作的传注。
《毛诗诂训传》是注书式训诂,《尔雅》是辞书式训诂,这两部书是古人最初的训诂成果。
2、训诂学: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3、训诂学的任务: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词语,用通语释方言,说明事物的形貌让人了解。
4、训诂的内容:解释字词、解释文句、分析篇章、分析表达方式、分析时空关系。
5、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阐明语法这些内容。
6、训诂的范围,传统的以经书为中心,最大的局限是“崇古”。
7、章炳麟:《国故论衡.明解故上》以为训诂形式有通论、驸经、序录、略例四种。
8、训诂学的作用,三个方面:指导古代作品的阅读和教学,教导整理古籍,指导编纂字典辞书。
9、某、某也:表示某一个词当解释为另一个词,解释的词在后,被解释的在前,如:贯,事也。
10、谓、言、犹、曰、谓之:谓,被解释的词在前面,表示以一般释特殊或以具体释抽象,相当于“指的是”、“说的是”;言,加在解释的词之前,组成“某,言某也”格式,多用来串讲大意,或总括一段话的中心意思;犹,组成“某,犹某也”格式,和“等于说”相当;曰,相当于“叫”、“叫作”,被解释的词在后面;谓之:和“曰”“为”作用一样,可任用其一。
11、当为(当作)、读为(读曰)、读若(读如)、之言(之为言):当为(当作),遇原文有误字误读须更正的,就用“某当为某”、“某当作某”格式;读为(读曰),表示用本字说明假借字,是“易其字”;读若(读如),多用来拟声注音,是“拟其音”;12、浑言、析言:浑言,笼统的说,也称统言、通言、散言、散文;析言,分析地说,也叫对言、对文,这是指出近义词的共同义和区别义时所用的术语。
13、貌:表明被解释的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相当于“……的样子”,格式为“某,某貌”;辞(或作词),用来指明文句中的虚词;属、别,表示事物种类,属强调共同性,别强调区别性;破读、读破:破读,用本字去改读古书中的通假字,称“破”,也叫“破字”、“易字”。
训诂学
训诂学(名词解释)1. 训诂——训故言,即解释古代的话语。
2. 训诂学——是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3. 注——东汉以后人们将对经文的解说称作“注”。
《说文》:“注,灌也。
”4. 传——秦汉时期特指解说经文、字词句并阐明其大义的注解。
儒家的重要文献称“经”,解释经书的著作叫做“传”,如毛亨《毛诗故训传》等。
5. 笺——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或有所阐发的一种注释,如郑玄的《毛诗笺》。
6. 疏——不仅对古书原文解释,同时对前人的释语也进行解释的注称“疏”。
疏即义疏,疏通其义的意思,或称作“义注,正义,疏义”等,简称“疏”。
7. 正义——得名于“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与“疏”名异实同。
以“正义”为名的著作如唐·孔颖达《五经正义》、张守节《史记正义》等。
8. 集解——将各家的解说聚集在一起,或者兼采诸家之说对经传进行通释,这类注释就是集解。
9.反切——用两个汉字合注一个汉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成被注字的音。
10.直音——利用同音字给所解字标音。
11. 如字——用于注音的术语,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按照它通常的读音来读就叫如字。
如:陆德明《音义》:“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
”前面的恶读(取乌的声母,路的韵母)wū,后面的恶读它通常的音è。
12. 形训——以形说义,就是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解说字义。
13. 声训——因声求义,又叫做“音训”,就是从语词的声音方面推求词义的来源,即以音同或音近的词为训,来解释字义或词义的方法14. 义训——直陈语义,以语词在语言中实际使用的意义直接解释词义。
15.小学——是指中国传统语言学上的文字、音韵、训诂的总称。
16. 《释名》——东汉刘熙著,我国第一部语源学词典,全书用声训的方法解说各种事物命名的由来。
与《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历来被视为汉代4部重要的训诂著作,在训诂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训诂及特点
训诂及特点
训诂,是指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的研究
古书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
训诂学的特点如下:
1. 历史悠久:训诂学是中国传统学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
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2. 以解释词义为主要任务:训诂学的主要任务是解释古书中的词义,包括词语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等。
3. 以文献资料为依据:训诂学的研究主要以古代文献资料为依据,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和研究来确定词义。
4. 注重语言的历史性和演变性:训诂学注重语言的历史性和演变性,通过对语言的历史演变过程的研究来解释词义的变化。
5. 强调语言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训诂学强调语言的系统性和逻辑性,通过对词义关系的分析和研究来揭示语言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训诂学是一门以解释古书词义为主要任务的学科,它注重语言的历史性、演变性、系统性和逻辑性,是中国传统学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训诂学名词解释
训诂学名词解释训诂学,又称辞训学,是研究训诂(字义、字音)的学科。
它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由于古代汉字无声符号,训诂学在中国古代典籍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面是对训诂学常用术语的解释:1.字义:也称为词义,是指字的含义。
字义的研究主要包括字义考证、字义辨析等。
2.字音:是指字的读音。
字音的研究主要包括字音考辨和字音演变等。
3.训读:是指文章中字的注释,用来解释词义、字音等。
4.异文:也称异文异义,是指与普通文本不同的文字和含义。
异文的研究主要包括异文校勘和异文考释等。
5.字形:是指字的外形,包括结构、笔画等。
字形的研究主要包括字源、字形演变等。
6.音韵学:是研究音韵的学问。
它主要包括古代音韵学、方言音韵学等。
7.字义辨析:是指对同音字、形近字等进行辨析。
它包括同音字的差别、义项的界定等。
8.读书文字:是指古代读书时所用的文字,通常是把注解、笺注等文字写在书籍的旁边,以便阅读。
9.文字学:是研究汉字的学科。
它包括文字的起源、演化、结构等方面的研究。
10.孤本:指珍贵的、独一无二的古籍版本。
由于古代纸张易烧、易坏,有些古籍只有孤本流传下来。
11.节本:是古书的一种整理形式,指将一篇文章分成若干段落,并在每个段落前加以标明。
12.注疏:古书的一种注释形式,是对原文进行解释和补充说明的注释。
13.古籍整理:是对古籍进行整理、校勘、注释等的研究。
古籍整理是重要的训诂学内容。
14.古代字书:是古代汉字字典的统称,分为字经类、方志类、音韵类等。
15.古代文献:是古代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包括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两大类。
综上所述,训诂学是研究字义、字音等的学科,它在古代文献研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训诂学术语的解释,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训诂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訓詁學一、訓詁和訓詁學1(一)“训诂”的提出1.章太炎(章炳麟)首先提出“中国语言文字学”这个名称,认为中国的语言文字的研究包括三个方面:文字、音韵、训诂三个方面。
这实际上就是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的三个内容,过去称为“小学”。
小学的研究一般着重于对古代文献的书面材料(主要是传世文献)为主要研究材料。
1)文字:《說文解字》2)音韻:《切韻》《廣韻》3)訓詁:《爾雅》2.学界对于汉语语法的研究一般认为是从19世纪末馬建忠的《马氏文通》方开始。
3.现代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分文字、语言两大块,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
(二)“训诂”的含义1.训诂学是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基础科学。
2.从汉代就已经产生了对前人的文献典籍进行研究,扫清后人理解文字和语言的障碍的工作,叫做“训诂”。
这个词语最早出现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3.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中對“訓詁”二字分别作了解释:1)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陆宗达先生概括为,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去解释,就是“诂”。
2)训者,道也。
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4.黄侃先生用训诂学中的声训的方式来解释两个字的意思,即,“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5.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對“訓詁”二字的理解1)训,说教也。
从言,川声。
●段玉裁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引伸之凡顺皆曰训。
2)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
训者,说教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
(三)訓詁學的發展1.漢代:《說文解字》《爾雅》《釋名》2.清代——兩個派別1)以惠栋、江声为代表,称之为“钩沉”之学。
以辨识古训、疏明古义为主。
2)以戴震为代表的“创新”之学。
以纠正旧注、创建新说为主。
有清代的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俞樾等。
(四)训诂与文字、音韵的关系1.语言的三要素(吕叔湘):语音、词汇和语法。
1)文字學: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通过字形来辨明音、义。
(“六書”)2)音韻學:一种语言可能没有文字,但不可能没有音和义。
3)訓詁學:语义是汉语研究的核心。
2.文字的研究偏重于形,音韵的研究偏重于音,而训诂的研究着重于义。
古代的小学研究多是为理解古代文献服务的,所以语义的研究是核心,训诂是它们的着眼点。
语音和字形的研究,都最终服务于语义的研究。
二、訓詁學的內容(PPT例子)2(一)释词和解句1.释词:就是解释古书中字和词的含义,这是训诂学的核心内容。
2.解句:解释整个句子的含义,常常涉及语法和修辞。
(二)辨析古書異例1.倒文:句中倒字、倒字葉韻、倒句、倒序。
2.省文:蒙上省、因下省、語急省略、以忽略而省、二人之辞而省曰字。
3.復文:同義字複用、複句、两字义类相同牵连用之而复(指偏义复词,如今之“国家”)、語詞疊用、一人之辞加曰字。
4.變文:用字錯綜、連類並稱、變文葉韻、上下文變換虛字、句中或人名种用助字。
三、訓詁學的作用(PPT例子)3(一)指導語文教學1.指导我们确认古代词语的正确含义2.帮助我们裁断歧说,决定取舍,避免盲从3.帮助我们弥补课本或选本注释方面的不足4.可以帮助我们匡正课本或选本里的误注之处5.能够使我们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二)指導古籍整理1.训诂与校勘2.训诂与标点3.训诂与注释4.训诂与翻译(三)指導辭書編撰1.纠正辞书在释义上的谬误2.考索和补充被漏略了的义项3.抉发词的意义结构间的内部联系四、訓詁的方法4(一)訓詁的條例(PPT例子)1.形訓:用分析文字形体的方法来解释字义。
1)许慎的《说文解字》就是凭借字形的构造来探究字的本义。
2)说文将汉字字形的构造归纳为“六书”A.象形(日、月、山、丘、水、川、火、木、鹿、角、马、豕、鱼、犬、人、自、止、肉、车、册、象、桑、禾、雨、龟、舟、耳、目、贝、虫、子、手、女、皿、戈、弓、门、羊、牛等)B.指事:在像物或像实物的形符上加指示符号以示意(本、末、刃、亦等)。
C.会意:会合两个以上意符来表示一个跟这些意符本身的意义都不相同的意义的字(宿、从、北等)。
D.形声:形旁和声旁配合而构成新字(雞、齒等)。
E.转注F.假借2.聲訓:亦音训,取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
1)例子《說文》:A.衣,依也。
(同音)B.愷(kai3,安乐):康也。
(雙聲)C.侨:高也。
(叠韵)2)采用声训比较多的:《白虎通》《释名》。
3.義訓:以通行词训释古语词或方言词的意义。
●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chu4)、落、权舆,始也。
《尔雅·释诂》(二)訓詁的方式1.互訓:用同义词或近义词相互解释的一种释词方式,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相对的意义,把那个不等于它们在一切环境中绝对同义,該方式有循环解释的毛病。
1)《说文》同一部首的互训。
A.“讽,诵也。
”“诵,讽也。
”B.“茅,菅也。
”“菅,茅也。
”2)《说文》不同部首中的互训。
A.“珍,宝也。
”“宝,珍也。
”B.“玩,弄也。
”“弄,玩也。
”3)集合同义字以类为训。
●《尔雅》中最为多见:适、之、嫁、徂、逝,往也。
2.推原:根据词的声音线索,探索词义的由来。
3.義界:用一句话或几句话来阐明词义的界限,对词所表示的概念的内涵做出阐述或定义。
(三)訓詁的術語(了解一下就OK啦,重点在“反训”、“递训”,其他话说不考)1.释义的术语1)曰、为、谓之:用来释义,并用以区分同义词或近义词间的细微差别。
使用时,被释的词总是放在后面。
2)谓:甲谓乙也,用以说明这个词专指或影射某一特定的事物,一般用在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
被释的词在“谓”的前面。
3)貌:一般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
(格式是“adj貌”)4)犹:格式是“甲犹乙也”。
释者和被释者往往是同义词或近义词的关系。
5)之言、之为言:格式是“甲之言乙也”“甲之为言乙”。
用于声训,即除了释义,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或叠韵的关系。
2.拟音的术语:读如、读若——用来注音。
3.改字的术语:读为,读曰。
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又称作“破读”。
4.正误的术语:当作,当为。
这两个术语用来表示声误和字误的。
这种术语一般后面还有一个“……之误也”,说明造成错误原因。
5.其他术语1)互文见义:谓上下两句或同一句的上下两部分参互见义,互相补充。
2)析言浑言:是用来说明近义词的通别的。
A.析言:又称为对文、对言。
指近义词同中有异,强调区别。
B.浑言:又称通言、统言、散文、散言,强调共同性。
3)读破:又称为破字或易字。
A.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
B.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4)反训:用反义词来解释词义。
5)递训:几个字展转相训,意义相同。
(四)訓詁的方法(PPT例子,话说有阅读题压在这)51.据古训1)引據法:一般是指通过查阅字典、辞书以及古书的注释,找出对于疑难词语的确切解释。
2)歸納法:通过搜集、归纳、排比语言材料的办法,求得确切的解释。
2.破假借(“假借”的情况:造字假借,用字假借)3.辨字形4.考异文异文:某一句话中的某一个字,在不同的版本或篇目中换成了另一个字。
5.通语法:词汇和语法是并行的,它们之间有互相交叉和渗透的地方。
6.审文例1)连文:是“同义并列复合词”(同义复词)。
2)對文:指处在结构相似的上下两个句子中的相同位置上的字和词。
这样的字词往往是同义或反义的。
3)俪偶:是指若干句法相似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的现象。
在相俪偶的句子中,处在相应地位上的词往往是同义或近义的。
4)上下文:训诂中遇到难解或看似易解而实非易解之词,不可遽然下结论,须仔细审辨上下文。
5)整部书的用词7.因声求义:通过字、词的声音线索去探求字、词的古义。
(PPT例子)1)陆宗达:字形对于语言中的词来说,是外在的因素,语音才是词真正的物质外壳。
2)清代A.戴震《六书音韵表序》:“故训声音,相为表里。
”B.王念孙《广雅疏证序》:强调“训诂之旨,本于声音。
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
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
譬如振裘必提其领,举网必挈(qie4)其纲”。
C.阮元:义以音生,字从音造(《揅yan2经室集》)。
D.戴震:“疑于义者,以声考之;疑于音者,以义证之。
”3)利用声音来求义源有三个方面:A.解决同音替代问题,排除通假造成的形、义分离现象。
B.解决方言词的问题,其得方言词声音变化的轨迹C.推求语源,解释某些词诠释命名的由来,即从声音线索推求语源的方法。
a)为什么根据声音可以推出同源词来呢?➢这是因为,人类语言发展的初期,词的音、义之间是没有什么必然联系的。
但是,在词不断增多的过程中,随着词义的引申,就要在原来词的基础上分化出新词来。
新产生的词由于是旧词派生出来的,语音上必然与旧词相同或相近(双声、叠韵)因此,声音近似而意义相关的词,往往是同源词。
b)劉熙《釋名》:大量运用了“声训”。
i.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来源,探索词的命名的意义。
ii.广泛地综合了各地的方言,分辨它的发音部位和方法,来探索词义的特点。
c)王聖美“右文說”:主张形声字的声符皆有表意作用,同声符之字,意义必能相通。
但这种说法有的是凭空设想,不求根据。
d)章太炎的《文始》:以声音为线索,用语根分析派生词,发展了因声求义的方法。
8.探求语源:即从语源上求得彻底的解决。
9.考察古代社会:了解一个词的意义的发展变化,不近要考虑它的形体和声音的变化,而且还要对与这个词有关的人类社会生活的情况有所了解。
五、学习和研究训诂所应掌握的基本观点6(一)歷史的觀點1.即发展的观点。
语言是发展的,词汇和词义也都在不断地发展演变之中。
2.郭在贻认为,词汇和词义的古今演变,大体有三种情况:1)一是词汇的消长,即旧词的消失和新词的产生。
2)词的结构,古今不同。
A.有一些古今同形的词,实际上并不同义。
如“消息”“地方”“虽然”“身体”等等。
B.詞義的變化a)詞義的擴大:菜、皮、布、庫、江、河b)詞義的縮小:金、臭、禽、瓦、坟c)詞義的轉移:i.概念的轉移:犧牲、走、湯ii.色彩的轉移:爪牙、謗iii.程度的轉移:感激(二)辯證的觀點:指不要孤立地去研究一个对象,运用于训诂学就是要把它同音韵学、校勘学、文字学、语法学、修辞学互相串联起来,进行研究。
1.训诂与音韵:所谓“故训音声,相为表里”(戴震)。
研究训诂,必须通音韵。
2.训诂与文字:文字是词的书写形式。
3.训诂与校勘:校勘能校正古书中的讹字、脱字、衍字、倒字等错误。
要读通古书,必须先将古书在传抄过程中所造成的讹误加以廓清。
4.训诂与语法。
(三)唯物的觀點:重视语言的社会性,切忌随心所欲地解释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