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中学2019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模拟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富春中学2019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模拟试卷
一、基础知识(共6题;共37分)
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汉字或给划线的字注音。
她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
白云似在她头顶piāo________浮,飞鸟lüè________过她的身旁。
这是在卡多拉游泳场的8000名观众一齐翘________首而望,屏息liǎn________声的一刹那。
【答案】飘;掠;qiáo;敛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年内将全部取消手机国内长途和漫游费,降低国际长途电话费。
报告一提出就引发现场热烈反响。
B. 历史大剧《东方战场》昨日已盛大收官。
截至目前,该剧全网播放量逼近大约300亿。
C. 教育部近日下发了《关于做好2017年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择校冲动强烈,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稳妥地采取多校划片原则。
D. 史铁生以亲身经历为基础,描写了许多年来在地坛公园观察到的风景、世态以及对人生独特而深刻的感悟。
【答案】A
3.古诗文填空
(1)________,志在千里。
________,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2)________,千丈见底。
________,直视无碍。
(吴均《与朱元思书》)
(3)酒仙太白挥发瑰丽想象描写月影明镜、彩云蜃楼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渡荆门送别》)(4)刘桢在《赠从弟(其二)》中赞颂松柏经严寒而挺立不倒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5)船行三峡之间,山岚雾霭,轻烟漫漫,耳畔偶有猿啼声声,《答谢中叔书》曾描绘此景“________,________”。
(6)夕阳西下,登高望远,江水滔滔,故园何在?我们不禁会想起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老骥伏枥;烈士暮年
(2)水皆缥碧;游鱼细石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4)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6)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红星照耀中国》又名《________》是________国著名记者________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作者真实记录了他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
________和________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答案】西行漫记;美;埃德加·斯诺;毛泽东;周恩来
5.观察下面的漫画,描述漫画的内容,并说说其寓意?
【答案】描述略;这幅漫画讽刺了人与人之间缺少信任的社会现象,意在呼吁人们以诚待人,打造诚信社会。
6.山有竹则山青,水傍竹则水秀。
在城市的花园里、在农舍的庭院中、在学校的读书亭边,常可见竹影摇曳。
为了感悟竹文化的魅力,假设你所在的班级准备编写一份《竹韵》小报……
(1)《竹韵》小报的“修竹资料”栏目里,编录了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到的几则相关资料。
请你联系这些资料,帮忙把“编者按”拟写完整。
【资料一】竹,常绿多年生植物。
茎圆柱形,中空,有节,挺拔向上,质地坚硬。
叶青翠,美观,凌霜不凋。
【资料二】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
”此名言流传甚广。
【资料三】清代画家郑板桥喜画竹,并且常在画上题咏竹诗。
例如“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也无心。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
【资料四】清代小说家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描写林黛玉住处潇湘馆:“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凤尾森森,龙吟细细”。
【资料五】中国人视竹为吉祥之物。
竹与兰、梅、菊被誉为“四君子”。
竹与梅、松被誉为“岁寒三友”。
常见吉利画有《岁寒三友》、《竹梅双喜》等。
编者按:人们爱竹,爱它那洒脱的风姿;人们爱竹,爱它那________;人们爱竹,爱它那________。
(2)《竹韵》小报的“咏竹诗联”栏目里,有一副对联的下联与别的对联弄混了。
请你运用对偶知识判断下列诗句哪一句是这副对联的下联?(只需填序号)
对联:凌云劲竹真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
A. 野泉声入砚池中
B. 清香移在菊花枝
C. 梅梢月斜人影孤
D. 空谷幽兰绝美人
(3)随着两岸交流的加深,《竹韵》小报准备增设一个新栏目,以下这则材料也将编入此栏目。
请你为该栏目取一个合适的名称。
前不久,《海峡周刊》刊登了台湾人杨先生在厦门创办“竹友园”的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
经营“谈竹庄”的厦门青年刘先生还特地拜访了杨先生。
他们在竹友园里赏竹、谈竹,缔结了一段竹友缘。
“千载竹文化,两岸本同源”,两岸竹友倾心竹文化的情感在这里找到了共鸣。
【答案】(1)脱俗的神韵;坚忍的品性(正直的品格;高尚的气节;挺拔的气势;高雅的气质)
(2)D
(3)两岸竹缘闽台竹友闽台竹缘闽台竹心海峡竹缘……
二、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40分)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
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须慎加选择。
真正能够称为“书”的恐怕还难
上十卷百卷。
你应该读的只是这十卷百卷的书。
在这些书中间你不但可以得到较真确的知识,而且可以
于无形中吸收大学者治学的精神和方法。
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
你与其读千卷万卷
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谈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
(节选自朱光潜《谈读书》)
材料二:中学生刚刚开始人生的路,他们刚刚学会自己读书,需要的是牢固可靠的基础知识,首先要把
书读懂,这样掌握的知识是可靠的,准确无误的,就可以终生受用。
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我看与其
鼓励他们现在读“活”书,不如老老实实地劝他们读“死”书,或者是先读“死”书,后读“活”书。
所谓读“死”书,是说要认真地照着书本去读,先求准,后求懂,然后再求用。
书上怎样讲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认清楚,然后照着去理解。
由于书是文字构成的,中国的文字包括形、音、义三个方面。
读“死”书,就是要抓住书中的形、音、义,把形认准,把音读准,把义理解准,然后准确无误地把书中的话记准、背准、用准。
我主张中学生读“死”书,就是鼓励他们要在书内用功夫。
要把书读进去,真正读懂,而不是不求甚解,或者不懂装懂。
(节选自蒋孔阳的《读“死”书与读“活”书》)
材料三:在对书中每一个问题都经过细嚼慢咽、真正懂得之后,就需要进一步把全书各部分内容连串起
来理解,加以融会贯通,从而弄清楚什么是书中的主要问题以及各个问题之间的关联。
这样,我们就能
抓住统帅全书的基本线索,贯穿全书的精神实质。
我常常把这种读书过程,叫做“从厚到薄”的过程。
大家也许都有过这样的感觉:一本书,当未读之前,你会感到,书是那么厚,在读的过程中,如果你对各章
各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就会觉得更加厚了。
但是,当我们对书本
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以后,就会感到书本变薄了。
(节选自华罗庚《学会自学》)
(1)根据三则材料说说我们怎样才能读好书。
(2)材料一中作者认为“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谈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材料三作者提出的“从厚到薄”读书法是一个怎样的过程?请用自己的语言予以解说。
(4)对于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对于中学生来说,我看与其鼓励他们现在读‘活’书,不如老老实实地劝他们
读‘死’书”的想法,你赞同吗?请联系你的学习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①读书必须慎加选择。
②要真正读懂课本。
③要提炼全书的内容,加以融会贯通。
(2)读书必须慎加选择。
与其花很多时间与精力泛读一些无价值的书,不如集中精力读透读懂一两本有
价值的书。
(3)“由厚到薄”是读书的第二步。
这个过程是把已学的知识进一步加工,经过消化、提炼,使全书各个部分内容串联起来理解,加以融会贯通,弄清楚什么是书中的主要问题,以及各个问题之间的关联,越是
懂得的透彻,就越有“薄”的感觉。
(4)略
8.阅读下面记叙文,回答后面小题①一位通讯员拿着厚厚一叠照片,来报社投稿。
我接待了他。
②一张张翻下去。
很遗憾,大部分照片质量很差,很多照片模糊不清,有的是拍照时手抖动了;有的
是没有对焦,虚了;有的根本就没有认真取景,似乎是随手拍下的。
③老通讯员看出了我的疑惑,解释说,这些照片不是他的,而是盲校的孩子拍的。
他告诉我,为了让
盲童们感知世界,学校特地组织了十几个孩子,拿着数码照相机,走上街头,凭着听力捕捉瞬间,拍摄
身边的世界。
于是,就有了这组照片。
④凭借听力拍照?这可是第一次听说。
我再次端详着手中的照片——
⑤这是一张背景很乱的照片,人头攒动,是大街上我们经常见到的场景。
他指着照片说,这是学生小
丽拍的。
当时,她拿着照相机,站在热闹的街头,到处是嘈杂的人声,她紧张得不知道怎么办。
忽然,
她听见人群中有个孩子在惊喜地喊奶奶,紧接着,她听见祖孙俩人快乐的笑声。
她将照相机对着笑声的
方向,摁了下去。
小丽为她的这张照片取名为《街头的快乐女生》。
听着通讯员的解说,再看照片,乱糟糟的画面突然活了起来,我从那些奔走在街头的脸谱中,找到了隐约可见的两张笑脸。
因为没有取景,
这两张笑脸一点也不突出,被淹没在了众多漠然的表情中。
但那确实是两张笑脸,如果你仔细听的话,
仿佛还能听见她们的笑声。
⑥他翻出另一张照片,这是一个叫海涛的学生拍的。
照片的主景,是灰色的地面,和一溜快速走动的
双腿。
他告诉我,与别的盲童不同,海涛不是先天性失明,而是五岁那年,因为一场意外的事故,失去
了双眼。
站在街头,海涛将他手中的照相机镜头,对准了路面和那些疾走的脚步。
我们已经习惯了那些
急促的脚步声,从一个地方,奔向另一个地方,在这个忙碌的街头,谁还会在意你匆匆的脚步呢?谁又
会停留下来听听自己的足音?盲童海涛却为我们听见了。
有意思的是,他让老师为他在照片背面题名《慢》,他是希望我们成人的脚步,能从容些吗?
⑦通过通讯员的解说,那些拍摄质量很差的照片,忽然变得生动起来。
这些照片,都是盲童们通过他
们的耳朵听来的,我们在用眼睛看的时候,如果也能竖起耳朵听一听,也许感觉就会迥然不同。
⑧有一张照片,拍的是一堆杂乱的树枝,树叶已经落得差不多了,显得光秃秃的,画面看起来一点也
没美感。
可是,当我竖起耳朵的时候,我听见了树枝上一只燕雀的歌唱。
我已经多久没有听见城市上空
小鸟的鸣叫和它振翅的声音?
⑨有一张照片,是一堵墙脚,一只小狗,跟在另一只小狗的身后,前面的小狗,头和半个身子已经跑
出了画面。
看着这幅照片,我哑然失笑,后面那只小狗屁颠颠的样子,也许急得哇哇叫吧。
⑩还有一张照片,看上去模模糊糊,分辨不出是拍什么的,估计是哪个孩子摁错了快门吧。
通讯员却
解释说,这是学生小勇拍的天空。
天空?那么,他听见了什么?是小鸟的鸣叫,还是飞机的声音?是风
筝的哨声,还是呼啸的北风?
⑪……我一张张翻看着,我被孩子们凭借声音拍出来的照片深深吸引住了。
这些孩子,他们看不见这个世界,但是,他们却清晰地听着这个世界,听见了它发出的每一个细微的声音。
声音,那是他们看世界
的另一只眼睛。
而透过声音看到的这个世界,也是如此美丽,让人迷恋。
(1)联系全文,说说第②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2)第④段中划线的“端详”能否换成“欣赏”?请结合文章说说理由。
(3)老通讯员介绍了《街头的快乐女生》《慢》两张照片的相关情况,另外三张照片的情况,则是通过
作者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来介绍,请说说文章这样安排的好处。
(4)说说文章结尾画线句“声音,那是他们看世界的另一只眼睛”的含义。
【答案】(1)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照片质量很差,为下文通讯员给我讲这些照片的作者和由来作
铺垫,与后文“我”转变对这些照片的看法和态度形成对比,突出盲童们拍的照片给“我”的震撼之大。
(2)不能。
“端详”的意思是仔细地看,文中指“我”得知这些照片是盲童们所拍很吃惊,于是格外认真地观看。
而“欣赏”指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
如果换成“欣赏”,意思就变成赞美盲童们的照片好看。
实际上,盲童们的照片从表面上看并不漂亮,只有用心体会才能发现蕴含其中的美。
所以不能换。
(3)如果这些照片都通过老通讯员的介绍去展示,形式就会显得单一,乏味,并且读者只能感受到老通
讯员的感动。
通过老通讯员的介绍,读者了解了照片的基本情形后,下文顺理成章地转入“我”认真观察照片的情节,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表明了这些照片对“我”的影响。
这样处理详略得当,中心突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4)“看”这里指用心感受、了解、体会世界。
这句话的含义是:用心倾听,用声音捕捉,是这些盲童接近、体会世界的一种方式,表现了盲童们对生活的热爱。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17分)
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
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傥②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今中国幸安,
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
(选自司马光《居安思危》)
【注】①上:指唐太宗。
②傥:倘若。
(1)用“/”给下列句子断句(断两处)。
傥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2)根据《古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面划线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尤宜将护
A. 扶持
B. 奉行
C. 带领
D. 保养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4)结合甲文的观点,说说魏征、“唯喜陛下居安思危”的原因。
【答案】(1)傥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2)D
(3)①通过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
②所以(我)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啊。
(4)甲文告诉我们忧愁祸患能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导致颓废衰亡。
唐太宗虽身处太平盛世,但有
强烈的忧患意识,即能居安思危,也就尤为可贵、可喜。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7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1)诗中的流莺、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表现了春天的活力。
(2)“虚实结合”是这首诗的艺术特点,请结合“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两句作赏析。
【答案】(1)燕飞;桃花
(2)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涧水之香,想象落花之情景,写出了山间暮春的静谧美好,表达了诗人
闲适愉悦的心情。
五、写作(共1题;共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母亲对我说:如果你想人生更加精彩,那么你就要多吃一点苦,多读
一些书。
因为只有在春天的时候躬身播种,你才能最终收获满园秋色。
老师对我说: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你就当一颗星星。
因为决定成败的不是你尺寸的大小,而在于能
否做一个最好的你。
朋友对我说:如果你不能预知未来,那你就要努力把握现在,因为只有珍惜当下的点滴,你才不会让青
春留下遗憾。
亲爱的同学,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启示和感悟,请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主题,自定文体(诗歌除外);②字迹工整,书写规范,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参考例文】珍惜现在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错过了星星,请不要再错过太阳”,当时,我的心里受到了很大触动,心里一直在重复着“让往事随风而去,珍惜现在,珍惜现在……”
人总是要等到失去后才懂得珍惜,这句话不知道听了多少遍,自己说过,他们说过,她们说过,好像
人人都耳熟能详。
人总是在失去后对失去的东西怀念,想象它仍在自己身边,从未离去,可是它不知何
时已经变得斑驳,在对失去的无限怀恋中,深深地陷入,无法自拔。
让往事随风而去,珍惜现在,失去
的就是失去了,不在了,不要再多想、怀念,这样说,你会不会觉得有些无情,多情善感只会让自己痛苦,反正有记忆,失去的,我们只能让它在记忆中存档。
我相信,只要好好地珍惜现在,把握现在,你
会获得更加快乐。
人生处处有失败,有落寞,总想着自己的天空变得风和日丽,不再下雨,打湿自己的心,可是却一直
语中徘徊、回荡,回想着自己的错,责怪自己,藐视自己。
让往事随风而去,珍惜现在,。
失败人人都有,就让失败作为一根鞭子,变成一种鼓励、鞭策,把失败淡忘,自己又从一个新起点奋力直追,努力
地向终点冲去,把握现在,珍惜现在的每分每秒,你会更轻松。
在鲜花簇拥、掌声中,一路走向领奖台,你可能很是自豪,站在高高的领奖台的感觉的确不错,接受
别人的祝贺、赞美、鼓励的感觉确实是良好,可是有没有想过“骄兵必败”,是呀,我知道你不会,可是有没有听说过“潜意识”?让往事随风而去,珍惜现在,无论是成功、失败都是人生道路上的里程碑,失败化作一种力量,而成功就让它随风而去,过去的种种已经过去,“繁华似锦终将落”,如果有必要,我想有人会帮你记得胜利的瞬间。
不禁想起一首歌:“就让往事随风,都随风”,就让往事随风而去,对自己、我们、大家而言,现在更
加重要,即使错过了星星,明天太阳依旧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