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镇痛慢性疼痛癌性疼痛诊疗规范方案和流程

合集下载

手术后痛感控制的治疗规则和步骤

手术后痛感控制的治疗规则和步骤

手术后痛感控制的治疗规则和步骤手术后痛感控制是术后管理的重要一环,有效的疼痛控制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康复。

以下是手术后痛感控制的治疗规则和步骤:评估疼痛程度首先,需要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

可以使用疼痛评估量表(如VAS评分)来评估疼痛的程度和类型,以便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

多模式疼痛管理手术后痛感控制常采用多模式疼痛管理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药物治疗通过使用药物来减轻疼痛感。

根据疼痛程度的不同,可以选择非处方药物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或处方药物如阿片类药物或非甾体抗炎药,以及局部麻醉药物等。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可以帮助减轻手术部位的疼痛感。

例如,使用冰袋或热敷来缓解肿胀和疼痛,或进行适度的运动和按摩来促进血液循环和恢复。

神经阻滞神经阻滞是一种常用的手术后痛感控制方法,通过注射麻醉药物来阻断疼痛信号传导,从而减轻疼痛感。

心理支持手术后痛感控制也需要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感的焦虑和恐惧情绪。

个体化治疗计划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和手术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

治疗计划应包括合适的药物选择和剂量、物理治疗的频率和方式,以及其他辅助治疗方法。

定期评估和调整治疗计划手术后痛感控制的治疗计划应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

根据患者的疼痛反应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治疗方式,以达到最佳的疼痛控制效果。

定期随访和教育手术后痛感控制的治疗还需要定期进行随访和教育。

随访可以了解患者的疼痛状况和治疗效果,及时解决问题和调整治疗计划。

教育可以提供患者关于疼痛管理的知识和技巧,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以上是手术后痛感控制的治疗规则和步骤。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特点,可以进行个体化的治疗计划,以达到疼痛控制的最佳效果。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版)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版)

2.药物治疗
❖ 〔1基本原则: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癌痛三 阶梯止痛治疗指南》进行改良,癌痛药物止痛治疗的 五项基本原则:
❖ ①口服给药:口服方便,也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 ❖ ②按阶梯用药 ❖ ③按时用药 ❖ ④个体化给药 ❖ ⑤注意具体细节
按阶梯给药
❖ 轻度疼痛:可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 ❖ 中度疼痛:可选用弱阿片类药物及低剂量的强阿片类药物,并可合用非甾
❖ 次日治疗时,将计算所得的次日总固定量分6 次口服,次日滴定量 为前24 小时总固定量的10%~20%.依法逐日调整剂量,直到疼 痛评分稳定在0~3 分.
❖ 对于未曾使用过阿片类药物的中、重度癌痛患者,推 荐初始用药时选择短效阿片类止痛药,个体化滴定用 药剂量; 当用药剂量调整到理想止痛及安全的剂量水 平时,可考虑换用等效剂量的长效阿片类止痛药.
❖ 应当在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进行首次全面评估,在治 疗过程中,应当在给予止痛治疗3天内或达到稳定缓 解状态时进行再次全面评估,原则上不少于2次/月.
❖ 癌痛全面评估通常使用《简明疼痛评估量表<BPI>》
〔四动态评估原则
❖ 持续、动态评估癌痛患者的疼痛症状变化情况,包括 评估疼痛程度、性质变化情况,爆发性疼痛发作情况, 疼痛减轻及加重因素,以及止痛治疗的不良反应等. 动态评估对于药物止痛治疗剂量滴定尤为重要.在止 痛治疗期间,应当记录用药种类及剂量滴定、疼痛程 度及病情变化.
❖ 对初次接受阿片类药物的患者,按照如下原则滴定:第1天:接受 吗啡即释片治疗;根据疼痛程度,拟定初始固定剂量5~15 mg,q4h;用药后疼痛不缓解或缓解不满意,应于1小时后据疼痛 程度给予滴定剂量〔下表,密观疼痛程度及不良反应.

术后镇痛慢性疼痛癌性疼痛诊疗规范及流程

术后镇痛慢性疼痛癌性疼痛诊疗规范及流程

术后镇痛的治疗规范规范术后镇痛诊疗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逐步实现无痛化医院水平,改善术后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术后镇痛的基本原则1、术后镇痛需因人而异的选择镇痛方案。

2、确定疼痛的强度,采用相应的镇痛方法。

3、应有专人或实施术后镇痛的麻醉医师进行随访。

4、术后镇痛随访重点为镇痛效果及相关并发症。

5、对术后镇痛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及治疗效果评估。

6、根据评估的结果,及时调整镇痛方案、药物剂量、确保镇痛效果。

7、预防和处理相关并发症。

具体内容: 1、实施术后镇痛的麻醉医师必须经过专项培训,掌握操作技能。

掌握所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防治以及掌握实施对象的外科情况。

2、术后镇痛必须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对不愿意接受术后镇痛、对镇痛观念不理解、有睡眠性呼吸暂停、药物成瘾史、觉醒障碍、循1环功能不稳定和低血容量病员以及婴幼儿不适用病人自控镇痛(PCA)。

3、术后镇痛要加强监护和巡视,每 24 小时至少巡视 2-3 次,监测病员疼痛评分、心血管和呼吸参数、镇静程度、运动和感觉阻滞平面、相关副作用、查看硬膜外穿刺点等 .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提出改进意见,便以提高镇痛质量。

4、有详细的术后镇痛记录,包括:镇痛方法,给药途径,所用药物包括阿片类药,局麻药,其他辅助用药,用药时间,所用药物总量和浓度、初量,单次追加量、锁定时间、持续给药速度、最大给药量。

5、术后镇痛应做到①将副作用减到最少;②预防并发症;③用药个体化;④保证病人镇痛满意。

6、应告知手术医师或值班护士,病人及其家属,遇有下列情况应及时通知麻醉科,以进行相应处理:①镇痛效果不满意;②输注管道及输注泵故障,③皮肤感觉进行性减退,阻滞平面上升,④麻醉恢复后再次出现运动阻滞。

⑤病人进行性嗜睡,难以唤醒,⑥供氧时SpO2 <90%,不供氧时 SpO2 <85%;呼吸频率< 10 次/ 分。

7、由麻醉科医疗质量与安全控制小组为麻醉科镇痛效果评定小组,负责对本科室术后镇痛效果工作进行定期评定,每月一次,内容有分析、评价、总结及改进措施。

癌性疼痛及其规范化治疗(NCCN癌痛指南解读与注意事项)

癌性疼痛及其规范化治疗(NCCN癌痛指南解读与注意事项)

癌肿压迫,骨、神经、内脏、皮肤、 软组织的浸润和转移
躯体因素
手术后:手术切口疤痕,神经损伤
癌症治疗有关 化疗后:栓塞性静脉炎、中毒 性周围神经病变
8.2%
放疗后:局部损害、周围神经损伤纤维化

痛 的
与癌症有关
衰弱、不动、便秘、褥疮、骨关节炎、动脉瘤、糖尿病性末梢神经痛
7.2%
癌痛属于慢性疼痛,是一种疾病
对慢性疼痛应及早治疗,以防止疼痛慢性化过程进展和形成疼痛 记忆,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长期的疼痛刺激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病理性重构,导致疼痛 进展和愈加难以控制
对于患者而言,慢性疼痛可以严重影响躯体和社会功能,使患者 无法参加正常的生活和社交活动,QOL严重受损
重度疼痛是急诊,NCCN指南要求:争取在24小时处理好
癌性疼痛及其规范化治疗 (NCCN癌痛指南解读和注意事项)
癌性疼痛及其规范化治疗(NCCN癌痛 指南解读和注意事项)
内容
癌痛概述 癌性疼痛治疗现状 癌性镇痛治疗指南和原则 特殊类型癌痛的处理 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鉴别处理
癌性疼痛及其规范化治疗(NCCN癌痛 指南解读和注意事项)
疼痛定义
pain relief is a basic human right
2002年第十届世界疼痛大会 : 疼痛是人体第五大生命体征
癌性疼痛及其规范化治疗(NCCN癌痛 指南解读和注意事项)
癌痛的评估
原则 相信患者主诉 常规评估 量化评估 全面评估 动态评估
内容 n 疼痛部位及范围 n 疼痛性质 n 疼痛程度 n 疼痛发作的相关因素 n 疼痛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n 疼痛治疗史
癌性疼痛及其规范化治疗(NCCN癌痛 指南解读和注意事项)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版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版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版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一、概述疼痛是人类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控制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益,也是医务人员的职责义务。

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和难以忍受的症状之一,严重地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初诊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25%,而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可达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如果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患者往往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其焦虑、抑郁、乏力、失眠以及食欲减退等症状,显著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自理能力、社会交往和整体生活质量。

因此,在癌症治疗过程中,镇痛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癌痛患者应当进行常规筛查、规范评估和有效地控制疼痛,强调全方位和全程管理,还应当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医务人员对于癌痛的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积极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一)癌痛病因。

癌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为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或者肿瘤转移累及骨、软组织等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操作、放射治疗、其他物理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抗肿瘤治疗所致。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由于患者的其他合并症、并发症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

(1)伤害感受性疼痛: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

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

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

躯体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定位准确;而内脏痛常表现为弥漫性疼痛和绞痛,定位不够准确。

放疗肿瘤内科三阶梯镇痛诊疗指南

放疗肿瘤内科三阶梯镇痛诊疗指南

放疗肿瘤内科三阶梯镇痛诊疗指南1 【制定规范的依据】2 【概述】癌性疼痛(cancer pain)(以下简称癌痛)是指癌症、癌症相关性病变及抗癌治疗所致的疼痛,癌性疼痛常为慢性疼痛。

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和最难忍受的症状之一,并非只发生于晚期癌症患者。

癌性疼痛患者可能生存数月或数年,如果疼痛得不到恰当的治疗,他们将长期忍受疼痛的折磨,对患者和家属的生活质量造成及其严重的影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三阶梯镇痛原则,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常规。

3 【癌痛的发生原因】3.1肿瘤直接压迫神经和邻近组织,引起周围组织的缺血、坏死;肿瘤浸润到淋巴组织产生炎症和化学致痛物质;肿瘤转移到邻近骨组织导致病理性骨折;肿瘤侵入内脏和血管引起内脏梗阻、动脉闭塞、静脉瘀血、肿胀,刺激胸膜壁、内脏包膜、血管壁层神经感受器而致痛。

3.2 肿瘤治疗所致的疼痛,如手术、放疗及化疗、穿刺活检引起组织损伤等可能引起的疼痛。

3.3与肿瘤相关的疼痛,如由患者长期卧床引起的压疮、便秘、肌肉痉挛等引起的疼痛。

3.4与肿瘤无关的疼痛,主要因患者的合并症的非癌症因素所致的疼痛。

如关节炎、风湿、痛风、糖尿病末梢神经痛等。

4 【癌痛的治疗方法】癌痛的治疗方法分为病因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及物理治疗;神经阻滞疗法及神经外科治疗。

病因治疗主要针对引起癌症疼痛的病因进行治疗,包括抗癌治疗和针对癌症合并症的病因治疗。

抗癌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

药物治疗是癌痛治疗的主要方法。

心理治疗包括认知疗法、暗示疗法、放松疗法等给予患者心理支持的方法,物理疗法包括按摩、冷敷、热敷、针灸等方法可以辅助缓解疼痛。

5 【癌痛的控制目标】应使患者达到夜间睡眠、白天休息、活动和工作时无疼痛。

这是一个比较明确和完美的目标。

规范化癌痛治疗的标准是:0~10数字评估法评估疼痛程度<3,24小时内爆发性疼痛<3次,24小时内需要解救药<3次。

6 【癌痛的药物治疗】采取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正确地遵循该方案,90%的癌痛者会得到有效缓解,75%以上的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得以解除。

术后疼痛处理的标准方法和流程

术后疼痛处理的标准方法和流程

术后疼痛处理的标准方法和流程引言术后疼痛是手术患者常见的不适症状之一,有效的疼痛管理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术后疼痛处理的标准方法和流程,以帮助医护人员提供有效的疼痛管理服务。

评估疼痛程度在术后疼痛处理中,首先需要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

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和数字疼痛评分法(Numeric Rating Scale)。

通过这些评估工具,医护人员可以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为后续的处理提供依据。

多模式镇痛策略术后疼痛处理中,多模式镇痛策略被广泛采用。

这种策略结合了不同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方法,以达到更好的镇痛效果。

常用的药物包括镇痛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局部麻醉药物等。

非药物治疗方法包括物理疗法、神经阻滞等。

通过综合应用这些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定期评估和调整治疗方案在术后疼痛处理中,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治疗效果非常重要。

医护人员应定期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其疼痛感觉和治疗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通过不断的评估和调整,可以提供更加个性化和有效的疼痛管理服务。

预防和处理并发症在术后疼痛处理中,预防和处理并发症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

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症状变化,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预防和处理并发症可以有效避免术后疼痛处理过程中的风险。

结论术后疼痛处理的标准方法和流程需要医护人员充分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采用多模式镇痛策略,并定期评估和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预防和处理并发症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遵循这些方法和流程,可以提供更加有效的术后疼痛管理服务,促进患者的康复。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版)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版)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一、概述疼痛是人类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控制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益,也是医务人员的职责义务。

晚期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和难以忍受的症状之一,严重地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初诊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25%,而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可达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如果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患者往往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其焦虑、抑郁、乏力、失眠以及食欲减退等症状,显著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自理能力、社会交往和整体生活质量。

因此,在癌症治疗过程中,镇痛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癌痛患者应当进行常规筛查、规范评估和有效地控制疼痛,强调全方位和全程管理,还应当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医务人员对于癌痛的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积极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一)癌痛病因。

癌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为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或者肿瘤转移累及骨、软组织等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操作、放射治疗、其他物理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抗肿瘤治疗所致。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由于患者的其他合并症、并发症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

(1)伤害感受性疼痛: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

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

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

躯体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定位准确;而内脏痛常表现为弥漫性疼痛和绞痛,定位不够准确。

(2)神经病理性疼痛:由于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

新版癌痛诊疗规范(2018版).pdf

新版癌痛诊疗规范(2018版).pdf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一、概述疼痛是人类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控制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益,也是医务人员的职责义务。

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和难以忍受的症状之一,严重地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初诊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25%,而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可达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如果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患者往往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其焦虑、抑郁、乏力、失眠以及食欲减退等症状,显著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自理能力、社会交往和整体生活质量。

因此,在癌症治疗过程中,镇痛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癌痛患者应当进行常规筛查、规范评估和有效地控制疼痛,强调全方位和全程管理,还应当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医务人员对于癌痛的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积极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一)癌痛病因。

癌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为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或者肿瘤转移累及骨、软组织等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操作、放射治疗、其他物理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抗肿瘤治疗所致。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由于患者的其他合并症、并发症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

(1)伤害感受性疼痛: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

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

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

躯体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定位准确;而内脏痛常表现为弥漫性疼痛和绞痛,定位不够准确。

(2)神经病理性疼痛:由于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

疼痛科诊疗规范和操作规程

疼痛科诊疗规范和操作规程

疼痛科诊疗规范和操作规程疼痛科诊疗规范和操作规程涉及疼痛科临床工作中的各个方面,其目的是规范临床工作流程,提高疼痛科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下面是一份大概1200字左右的疼痛科诊疗规范和操作规程的简要内容:一、疼痛科患者诊疗流程:1. 首诊:患者首次就诊时,医生应详细了解患者病史和主诉,并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如需相关检查,应及时建议患者进行。

2. 诊断:根据患者病史和检查结果,医生应进行科学的诊断判断,明确诊断。

3. 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应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包括饮食、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

4. 治疗过程:治疗过程中,医生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治疗效果,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 随访:对于需要长期治疗或随访的患者,医生应建立定期随访制度,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并进行必要的干预和调整。

二、疼痛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1. 疼痛类型的明确: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医生应判断疼痛类型,如急性疼痛、慢性疼痛、神经性疼痛等。

2. 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疼痛类型和患者的个体差异,医生应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神经阻滞等。

3. 综合治疗:针对某些特殊情况,如疼痛伴有精神疾病或其他系统性疾病的患者,医生应采取综合治疗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三、疼痛科常见疼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1. 背痛:对于背痛的患者,医生应进行详细的疼痛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

2. 颈肩痛:对于颈肩痛的患者,医生应进行颈肩功能评估,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如肌肉松弛剂、按摩疗法、牵引疗法等。

3. 类风湿关节炎疼痛: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疼痛的患者,医生应进行关节功能评估,并制定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治疗方案。

4. 癌症疼痛:对于癌症疼痛的患者,应采用癌痛治疗的综合策略,如药物治疗、放疗、手术治疗等。

5. 神经病理性疼痛:对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患者,应进行神经系统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如镇痛药物、神经调节剂等。

【最新】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最新】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一、概述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初诊癌症患者疼痛发生率约为25%;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如果得不到缓解,患者将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乏力、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及整体生活质量。

为进一步规范癌痛诊疗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一)癌痛病因。

癌痛的原因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肿瘤转移累及骨等组织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检查操作、放射治疗,以及细胞毒化疗药物治疗后产生。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包括其他合并症、并发症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及神经病理性疼痛。

(1)伤害感受性疼痛是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

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

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

躯体性疼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

内脏痛通常表现为定位不够准确的弥漫性疼痛和绞痛。

(2)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于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

神经病理性疼痛常被表现为刺痛、烧灼样痛、放电样痛、枪击样疼痛、麻木痛、麻刺痛、枪击样疼痛。

幻觉痛、中枢性坠、胀痛,常合并自发性疼痛、触诱发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

治疗后慢性疼痛也属于神经病理性疼痛。

2.疼痛按发病持续时间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癌症疼痛大多表现为慢性疼痛。

与急性疼痛相比较,慢性疼痛持续时间长,病因不明确,疼痛程度与组织损伤程度可呈分离现象,可伴有痛觉过敏、异常疼痛、常规止痛治疗疗效不佳等特点。

癌痛、急性疼痛和重度慢性疼痛的规范化治疗ppt课件

癌痛、急性疼痛和重度慢性疼痛的规范化治疗ppt课件

“NCCN成人癌性疼痛治疗临床指引”
➢ 阿片类药物的应用
短效阿片类药物对中-重度疼痛的疗效 阿片类药物的处方、滴定和维持 阿片类药物副作用的处理
➢ 阿片类药物的应用
短效阿片类药物对中-重度疼痛的疗效
疼痛评 分7- 10 或 疼痛评 分4- 6 或 疼痛危 象的指 征
口服
静脉 推注
未使用 阿片类 药物
➢ 协同用药的选择
疼痛伴随着炎症——试用NSAIDs 或糖皮质激素 局部或全身性骨痛——双膦酸盐类药物 神经病理性疼痛——抗抑郁或抗惊厥药物
1-3 目 标
持续、有效缓解疼痛 限制药物不良反应 降低疼痛及治疗所致心理负担 提高生活质量
疼痛相关概念

癌痛及规范化治疗

急性疼痛及规范化治疗
癌痛、急性疼痛和重度慢 性疼痛的规范化治疗
疼痛相关概念

癌痛及规范化治疗

急性疼痛及规范化治疗
重度慢性疼痛及规范化治疗
1-1 疼痛的定义
“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 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
--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 1994年,国际疼痛学会(IASP)
一种主观感受:组织损伤引起 一种情绪体验:导致不愉快的感觉 一种心理状态:躯体原因外的心理因素
无疼痛
描述
I 级(轻度) 有疼痛,烦恼,略微影响日常活动
II级(中度) 疼痛明显,明显影响日常活动 III级(重度) 疼痛剧烈,不能忍受,无法进行日常活动
视觉模拟法 (VAS评分 )
划一条长线 (一般长为 10cm) ,一端代表无痛,另一端代表剧痛, 让患者在线上最能反应自己疼痛程度之处划一交叉线。评估者根据患者 划×的位置估计患者的疼痛程度。

术后疼痛处理的标准方法和流程

术后疼痛处理的标准方法和流程

术后疼痛处理的标准方法和流程一、评估疼痛1. 采用标准化的疼痛评估工具:使用数字评分量表(NRS)或面部表情量表进行疼痛评估。

采用标准化的疼痛评估工具:使用数字评分量表(NRS)或面部表情量表进行疼痛评估。

2. 定时评估:至少每4小时进行一次疼痛评估,并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调整评估频率。

定时评估:至少每4小时进行一次疼痛评估,并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调整评估频率。

3. 关注患者的诉述:综合考虑患者的主诉、行为、生理反应等因素,进行全面评估。

关注患者的诉述:综合考虑患者的主诉、行为、生理反应等因素,进行全面评估。

二、疼痛分类1. 急性疼痛:手术后初期疼痛,通常在头几天内最强烈。

急性疼痛:手术后初期疼痛,通常在头几天内最强烈。

2. 慢性疼痛:持续时间较长,可能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数年。

慢性疼痛:持续时间较长,可能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数年。

三、疼痛处理原则1. 多模式镇痛:结合不同类型的镇痛方法,以达到最佳的疼痛控制效果。

多模式镇痛:结合不同类型的镇痛方法,以达到最佳的疼痛控制效果。

2.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疼痛阈值和药物过敏史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疼痛管理计划。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疼痛阈值和药物过敏史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疼痛管理计划。

3. 预防性镇痛:在疼痛发生前就开始镇痛治疗,以减轻术后疼痛。

预防性镇痛:在疼痛发生前就开始镇痛治疗,以减轻术后疼痛。

4. 按时给药:按照预定的时间表给予镇痛药物,以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避免疼痛反复。

按时给药:按照预定的时间表给予镇痛药物,以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避免疼痛反复。

四、镇痛方法1. 药物镇痛:药物镇痛:-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萘普生等。

- 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芬太尼等。

- 抗抑郁药和抗惊厥药:如曲马多、加巴喷丁等。

- 局部麻醉药:如利多卡因贴片等。

2. 非药物镇痛:非药物镇痛:- 物理疗法:如冷热敷、按摩、针灸等。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癌症疼痛诊疗规范(xx年版)一.概述疼痛是人类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控制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益,也是医务人员的职责义务。

者痛症状;晚期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和难以忍受的症状之一,严重地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初诊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25%,而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可达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如果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患者往往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其焦虑.抑郁.乏力.失眠以及食欲减退等症状,显著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自理能力.社会交往和整体生活质量。

因此,在癌症治疗过程中,镇痛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癌痛患者应当进行常规筛查.规范评估和有效地控制疼痛,强调全方位和全程管理,还应当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医务人员对于癌痛的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积极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一)癌痛病因。

癌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为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或者肿瘤转移累及骨.软组织等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操作.放射治疗.其他物理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抗肿瘤治疗所致。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由于患者的其他合并症.并发症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

(1)伤害感受性疼痛: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

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

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

躯体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定位准确;而内脏痛常表现为弥漫性疼痛和绞痛,定位不够准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术后镇痛的治疗规范规范术后镇痛诊疗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逐步实现无痛化医院水平,改善术后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术后镇痛的基本原则1、术后镇痛需因人而异的选择镇痛方案。

2、确定疼痛的强度,采用相应的镇痛方法。

3、应有专人或实施术后镇痛的麻醉医师进行随访。

4、术后镇痛随访重点为镇痛效果及相关并发症。

5、对术后镇痛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及治疗效果评估。

6、根据评估的结果,及时调整镇痛方案、药物剂量、确保镇痛效果。

7、预防和处理相关并发症。

具体内容:1、实施术后镇痛的麻醉医师必须经过专项培训,掌握操作技能。

掌握所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防治以及掌握实施对象的外科情况。

2、术后镇痛必须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对不愿意接受术后镇痛、对镇痛观念不理解、有睡眠性呼吸暂停、药物成瘾史、觉醒障碍、循环功能不稳定和低血容量病员以及婴幼儿不适用病人自控镇痛(PCA)。

3、术后镇痛要加强监护和巡视,每24 小时至少巡视2-3 次,监测病员疼痛评分、心血管和呼吸参数、镇静程度、运动和感觉阻滞平面、相关副作用、查看硬膜外穿刺点等.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提出改进意见,便以提高镇痛质量。

4、有详细的术后镇痛记录,包括:镇痛方法,给药途径,所用药物包括阿片类药,局麻药,其他辅助用药,用药时间,所用药物总量和浓度、初量,单次追加量、锁定时间、持续给药速度、最大给药量。

5、术后镇痛应做到①将副作用减到最少;②预防并发症;③用药个体化;④ 保证病人镇痛满意。

6、应告知手术医师或值班护士,病人及其家属,遇有下列情况应及时通知麻醉科,以进行相应处理:①镇痛效果不满意;②输注管道及输注泵故障,③皮肤感觉进行性减退,阻滞平面上升,④麻醉恢复后再次出现运动阻滞。

⑤病人进行性嗜睡,难以唤醒,⑥供氧时SQ v 90%不供氧时SO v 85% 呼吸频率v 10次/分。

7、由麻醉科医疗质量与安全控制小组为麻醉科镇痛效果评定小组,负责对本科室术后镇痛效果工作进行定期评定,每月一次,内容有分析、评价、总结及改进措施。

术后镇痛评估一、术后疼痛评估手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 Pain ),简称术后痛,是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通常持续不超过7天),其性质为伤害性疼痛,也是临床最常见和最需紧急处理的急性疼痛。

疼痛评估是术后疼痛有效管理的重要环节。

(一)疼痛强度评分法1、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 VAS)一条长100m m的标尺,一端标示“无痛”,另一端标示“最剧烈的疼痛”,患者根据疼痛的强度标定相应的位置。

2、数字等级评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用0〜10数字的刻度标示出不同程度的疼痛强度等级,“0”为无痛,“ 10”为最剧烈疼痛,4以下为轻度痛(疼痛不影响睡眠),4 ~ 7为中度痛,7以上为重度痛(疼痛导致不能睡眠或从睡眠中痛醒)。

0 12 3无痛轻度疼痛中度痛重度疼痛3、语言等级评定量表(Verbal Rating Scale, VRS )将描绘疼痛强度的词汇通过口述表达为无痛、轻度痛、中度痛、重度4、Wo ng-Baker 面部表情量表(Won g-BakerFaces Pain Rating Scale ) 由六张从微笑或幸福直至流泪的不同表情的面部像形图组成。

这种 方法适用于交流困难,如儿童(3-5岁)、老年人、意识不清或不能用言语准确表达的患者。

2 4 6 810无痛有点痛 轻微疼痛 疼痛明显 疼痛严重 剧烈痛疼痛管理的目标是要达到:①最大程度的镇痛(术后即刻镇痛,无镇痛空白期;持续镇痛;避免或迅速制止突发性疼痛;防止转为 慢性痛)。

②最小的不良反应(无难以耐受的副作用)。

③最佳的躯体和心理功能(不但安静时无痛,还应达到运动时镇痛)。

④最 好的生活质量和病人满意度。

三、镇痛药物一、 非甾体类抗炎药非选择性NSAID 和选择性COX 抑制剂,原则上所有 NSAID 药物 均可用于口服患者术后轻——中段疼痛的镇痛。

主要口服药是布洛芬、双氯镇痛目标芬酸、美洛昔康、氯诺西康、塞来昔布,注射药物有氯若西康、酮洛酸、氟比洛芬酯、帕瑞昔布钠、环氯化酶抑制剂均有“封顶” 效应,不应超量给药。

用于术后镇痛的主要指征是:①中小手术后的镇痛②大手术与阿片类药物或曲马多联合。

二、曲马多为中枢镇痛药,与NSAID合用有效应协同作用。

三、阿片类镇痛药吗啡、芬太尼、舒芬太尼四、局部麻醉药:常用局麻药有:布比卡因、左旋布比卡因、罗哌卡因、氯普鲁卡因。

四、术后镇痛治疗方法的选择术后镇痛的方式包括不同途径给予镇痛药、口服、静脉、肌肉、皮下、区域神经阻滞、硬膜外腔;患者自控镇痛(PCA,采用物理疗法、电刺激及心理治疗等技术,不同方法的多模式镇痛。

患者自控镇痛(PCA)一、采用PCA寸,当阿片类药物的血药浓度小于最低有效浓度(MEAC 时患者即可自行给药进行镇痛,PCA给药系统可有效地减少不同患者个体之间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的波动,防止药物过量。

不适合使用PCA镇痛患者:年纪过大或过小,精神异常、无法控制按钮以及不愿意接受PCA的患者。

应在术前告知患者PCA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让患者清楚自己在镇痛治疗中的作用,如:如实汇报疼痛情况及自己给药。

二、PCA技术参数包括负荷剂量、单次给药剂量。

锁定时间,最大给药剂量以及连续背景输注量。

1.负荷剂量:给予负荷剂量者旨在迅速达到镇痛所需要的血药浓度,即最低有效镇痛浓度,使患者的疼痛迅速缓解。

2.单次给药剂量:术后患者每次按压PCA泵所给的镇痛药剂量。

单次给药剂量过大或过小有可能导致并发症,镇痛效果欠佳,如患者积极按压PCA泵给药仍有镇痛不完全,应将剂量增加25%~50%,如果患者出现过度镇静,则应将剂量减少25%~50%。

3.锁定时间:术后该段时间内PCA装置对患者再次给药的指令不作反应,锁定时间可以防止患者在前一次给药完全起效之前再次给药,保证PCA安全用药。

4.最大给药剂量:最大给药剂量是PCA装置在单位时间内给药剂量限定参数,是PCA装置的另一保护性措施。

5.连续背景输注给药:连续背景输注给药,可减少患者的PCA给药次数,降低镇痛药物的最高血药浓度,减少副作用,改善镇痛效果。

三、PCA的分类PCA依其给药途径和参数设定的不同,可分为静脉PCA( PCVA、硬膜外PCA(PCEA皮下PCA(PCSA和区域神经PCA( PCNA。

不同种类的PCA给药量、锁定时间和选用药物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术后硬膜外镇痛一、适应症1.胸部或腹部手术的患者。

2.下肢手术后需要早期肢体活动患者(包括主动与被动的肢体锻炼、3.未按抗凝治疗或在术后早期也不会按抗凝治疗的患者。

4.特别适用于心功能或肺功能不全的患者。

二、禁忌症① 患者拒绝接收。

② 凝血功能障碍患者③目前正在或准备接收低分子肝素(LMW)H 治疗的患者④菌血症患者、硬膜外穿刺部位存在局部感染的患者⑤存在脊柱疾患的患者局麻药和阿片类药及和NSAID5联合使用时是有协同作用。

在一定的范围内,硬膜外注入的阿片类镇痛药的剂量与镇痛强度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这种剂量——镇痛强度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安全范围,不应一味的大剂量以致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患者PCEA确定PCEA勺单次剂量及锁定时间需要考虑的因素:患者的病情、手术部位、穿刺节段以及药物的脂溶性、药物起效时间和药物镇痛作用的持续时间等。

多模式镇痛根据不同类型手术术后所引起的疼痛强度实施多模式镇痛。

术后镇痛流程WORD格式整理.术后病人疼痛评估制定镇痛方案及配方观察镇痛效果及并发症------- ►并发症处理科室质量与安全控制小组每月进行镇痛效果评定,提出整改措施慢性疼痛治WORD 格式整理.慢性疼痛的共同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触诱发痛、感觉异常。

慢性疼痛常常会伴有其他症状,如痛觉反应、情绪反应、内脏反应、躯体反应、运动功能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反射丧失等。

慢性疼痛特别是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如焦虑,紧张、抑郁、情绪低落、失望情绪等。

1、疼痛诊疗是麻醉科业务范围之一,三级医院及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均应建麻醉科疼痛诊疗门诊。

2、疼痛诊疗门诊工作必须有相关学科临床诊疗知识和技能的高年资麻醉科医师承担,医师相对固定,可定期轮换,以保持疼痛诊疗的业务连续性,必要时可增设护士1~2 人。

3、门诊应有固定的开设时间。

4、疼痛门诊应分别设定诊察室和具有无菌条件的治疗室。

5、疼痛门诊必须配备专供治疗和急救的药品、器械。

做好药品和器械的整理、增补、保管和维护工作。

6、关注病人心理障碍、药物依赖和毒副作用等情况。

7、注重病史采集。

8、治疗过程严格执行医疗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常规,有治疗方案和效果预测,可能发生的副作用、并发症向患者及家属告知,并征得同意。

实施神经阻滞和微创治疗时签署知情同意书。

9、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演变情况和治疗效果,治疗后对患者应观察15~30mi n,留观到无全身异常反应和无神经功能障碍时才准许离院。

、WORD 格式整理.10、遇有疑难病例或操作意外时,应及时请上级医师或有关科室会诊,研究治疗方案,及时处理。

治疗原则1、药物治疗:单一药物治疗疼痛缓解率低,应合理的用药方案,应该是将针对不同疼痛机制的药物联合应用起到协同作用。

药物:阿片类镇痛药,非甾体类抗炎药、抗抑郁药、抗癫痫药、选择性5- 羟色胺等。

2、其它的治疗方法:物理疗法、心理疗法、中医中药、针灸疗法、经皮神经电刺激、介入疗法、微创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等多模式镇痛方法。

3、多学科协作:在慢性疼痛诊疗过程中,由麻醉疼痛科医师、精神科医师、康复科医师以及护士和中医针灸治疗师等多学科协作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疼痛评估常用的评估量表:视觉模拟量表、数字评价量表、语言评价量表、麦一吉疼痛问卷、神经病理性疼痛量表、神经病理性疼痛症状调查表、简明疼痛调查表、情绪评分表等。

慢性疼痛的评估非常重要,首先应重视患者的主观感受,但也必WORD格式整理.须对疼痛强度进行量化评估,还需要综合评估和动态评估,重视对患者的心理评估,那些合并严重心理障碍的慢性疼痛的患者,其人格障碍和认知类型与疼痛密切相关。

疼痛评估是疼痛有效管理的重要环节。

(一)疼痛强度评分法1、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 VAS)一条长100m m的标尺,一端标示“无痛”,另一端标示“最剧烈的疼痛”,患者根据疼痛的强度标定相应的位置。

2、数字等级评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用0〜10数字的刻度标示出不同程度的疼痛强度等级,“0”为无痛,“ 10”为最剧烈疼痛,4以下为轻度痛(疼痛不影响睡眠),4 ~ 7为中度痛,7以上为重度痛(疼痛导致不能睡眠或从睡眠中痛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