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屈原与《楚辞》
![屈原与《楚辞》](https://img.taocdn.com/s3/m/559cf976a26925c52cc5bf2b.png)
楚辞的文体特点
从诗风而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 的共同特征。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 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 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 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 以及‚之‛、‚于‛、‚乎‛、‚夫‛、 ‚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 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山鬼
若有Biblioteka 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曲隅,凹曲处 同‚披‛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美目流盼、脉脉含情 优雅的笑 你 我 贤淑贞静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
毛赤而纹黑的豹子 随行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赠送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我 深密的竹林 迟到
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
《九歌》是屈原流放江南时在楚民间祭歌的基 础上加工整理的一组祭歌。《九歌》共有11篇 诗歌。 《九歌》的内容以描写爱情为主,但也表达了 对神灵的赞颂和祭者的虔敬之情,还描述了阵 亡将士的勇烈悲壮。
《东皇太一》祭最尊贵的天神 《云中君》祭的是云神丰隆 《湘君》、《湘夫人》祭湘水神 《大司命》祭主寿命之神 《少司令》祭主子嗣之神 《东君》祭太阳神 《河伯》祭河神 《山鬼》祭山神 《国殇》祭阵亡将士之魂 《礼魂》是《九歌》的送神曲,即祭祀完成
在表现手法上,屈原把赋、比、兴巧妙地糅合 成一体,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 从体制上看,屈原以前的诗歌,不管是《诗经》 或南方民歌,大多是短篇,而屈原发展为长篇 巨制。(《离骚》一篇就有2 400多字。)
《诗经》和《楚辞》的影响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屈原与楚辞)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屈原与楚辞)](https://img.taocdn.com/s3/m/d11d7886bcd126fff6050b33.png)
第5章屈原与楚辞5.1 复习笔记一、《楚辞》与楚文化(一)《楚辞》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屈原等人创作的诗歌,是当时产生的一种富有南方特色的新诗体,又称“骚”或“骚体”。
西汉末年由刘向整理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
“楚辞”是先秦北方史官文化同南方巫官文化融汇、交流的产物,也是春秋以来楚国在长期独立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地方文化的结晶。
《楚辞》明显地打上了作家个人印记,从形式和内容上都较《诗经》中的作品显示出巨大进步。
《楚辞》释义:“楚辞”一词在汉代有两种含义,一种只用来指称战国至汉代人为屈原而写的作品,另一种把屈原自己所作也包括在内。
至迟在汉武帝时已有“楚辞”这一名称。
(二)《楚辞》的文化背景《楚辞》是长江流域文化与黄河流域文化交融的产物,“楚辞”是在楚文化乃至长江流域文化的土壤上生长起来的,但它又受到黄河流域文化的影响。
1.楚文化及长江流域文化的影响宋代黄伯思以“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来概括“楚辞”的特点,以屈原为主体的“楚辞”的内在特征是与楚国的文化传统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1)楚国自然条件的影响。
(2)楚国的消费意识和生产水平的影响。
(3)楚国“信巫鬼,重淫祀”风气的影响。
(4)楚国诗文的影响。
2.黄河流域文化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往来频繁,同时也加强了文化之间的交流,楚国在当时不断吸收中原地区的文化。
这不但使屈原的作品在政治思想上与黄河流域的文化存在若干联系,更使它们在艺术形式上于继承楚文化传统的同时吸取了《诗经》的许多特点,并加以发展。
(1)引入了《诗》《书》等文化典籍;(2)楚悼王任用卫国左氏人吴起为令尹,吴起是兵家,但他曾经是儒家曾参的学生,其政治思想中有强调“德”的一面。
吴起的得以重用,对中原文化渗透到楚国是有积极意义的。
二、屈原的生平关于屈原的最早记载是《史记》的《屈原贾生列传》。
从中可知,屈原名平,与楚王同姓。
曾被楚怀王任为左徒,后上官大夫嫉妒其才能,向怀王进谗,怀王疏远了屈原。
《楚辞》-屈原
![《楚辞》-屈原](https://img.taocdn.com/s3/m/5a50535d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0e.png)
《楚辞》目录作者:屈原楚辞(中国首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
东汉王逸作章句。
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
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
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
以其运用楚地(注:即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楚辞》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成书时间应在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6年间。
刘向《楚辞》原书早亡,后人只能间接通过被认为保留最完整的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原书亦佚)、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楚辞章句》的补充)追溯、揣测原貌。
《楚辞》对整个中国文化系统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特别是文学方面,它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诗篇,令后世因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骚体。
而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
对《楚辞》(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其上迄汉代,宋代大兴,近现代更成为中国古典文化殿堂之显学,而《楚辞》早在盛唐时便流入日本等“儒家-中华文化圈”,16世纪之后,更流入欧洲。
至19世纪,楚辞引起欧美各国广泛关注,各种语言的译文、研究著作大量出现,在国际汉学界,楚辞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内容梗概《楚辞》是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及浪漫主义文学源头。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酷吏列传》。
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
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
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汇编成集,计十六篇,定名为《楚辞》。
是为总集之祖。
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
第五章 屈原、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
![第五章 屈原、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https://img.taocdn.com/s3/m/8c02a20af7ec4afe05a1df09.png)
——《天问》
第二节 《离骚》与楚辞体
《招魂》的奇特之处在于: ①诗人利用招魂这样一种民间流行的巫觋招魂形式构思诗歌作品; ②《招魂》描述丰富多彩的具有楚国文化特点的民俗,事物以及神话传 说; ③《招魂》的描写铺排宏富,穷形尽相; ④《招魂》使用的语气词“些”字,也是楚辞中一个特殊的用法。 今夔峡、湖湘及南北江獠人凡禁咒句尾皆称‘些’。此乃楚人旧俗。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以出号令;
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第一节 楚国文化背景与屈原的生平创作
屈原的生平创作 “叹《离骚》以扬意兮,犹未殚于《九章》。” ——刘向《九叹》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离骚》 《九章》一共有九篇诗歌,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 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橘颂》以橘咏人:“行比伯夷”,“受命不迁” 《惜诵》直抒胸臆,面对谗毁,宣示心迹:“恐情质之不信兮,故重著以 自明” 《哀郢》的叙述,从郢都出发:“遵江夏以流亡”,“上洞庭而下江”, “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第二节 《离骚》与楚辞体
《离骚》发展了诗歌传统的比兴手法,构成丰富完整的比兴象征体 系,开创了“香草美人”的艺术传统。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 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 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①以秋为核心意象,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悲秋主题;
②在语言上虽是楚辞体诗歌,韵散相间,但更加散文化,节奏句式参差
错落,抑扬变化;
③诗中叙写抒情主人公的遭遇、情感,乃是代屈原立言,开启了后世拟 骚作品的传统 。
《楚辞》渔父(原文翻译)
![《楚辞》渔父(原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99753f30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5d.png)
《楚辞》渔⽗(原⽂翻译)渔⽗【原⽂】屈原既放,游于江潭,⾏吟泽畔。
颜⾊憔悴,形容枯槁。
渔⽗见⽽问之,⽈:“⼦⾮三闾⼤夫欤?何故⾄于斯?”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圣⼈不凝滞于物,⽽能与世推移。
世⼈皆浊,何不淈其泥⽽扬其波?众⼈皆醉,何不餔其糟⽽啜其醨?何故深思⾼举,⾃令放为?”屈原⽈:“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
安能以⾝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蒙世俗之尘埃乎?”渔⽗莞尔⽽笑,⿎枻⽽去。
歌⽈:“沧浪之⽔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浊兮,可以濯吾⾜。
”遂去,不复与⾔。
【译⽂】屈原被放逐以后,在沅江岸边漫游,在⼤泽边上⼀边⾏⾛⼀边吟唱。
脸⾊憔悴,⾝体枯瘦。
渔⽗看见他,问道:“你不是三闾⼤夫吗?为何到了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的⼈都混浊,唯独我清⽩。
众⼈都喝醉了,唯独我清醒,所以被放逐了。
”渔⽗说:“圣⼈不凝固停滞受外物的束缚,能够随从世俗不断改变⾃⼰。
世上的⼈都混浊,你为什么不搅乱泥沙扬起⽔波同流合污呢?众⼈都喝醉了,你为什么不也去吃酒糟喝薄酒⼀同烂醉呢?为什么要思虑深远,⾏为⾼尚,让⾃⼰遭到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刚洗过头发的⼈,⼀定要掸去帽⼦上的尘⼟刚刚洗过澡的⼈,⼀定要抖落掉⾐服上的灰尘。
怎能让⾃⼰洁⽩的⾝⼦,受到脏东西的玷污?我宁肯跳⼊湘⽔,葬⾝江鱼的腹中。
怎能让⾼洁的品质,沾染上世俗的污垢呢?”渔⽗微微⼀笑,⽤桨敲击着船舷⽽离去,唱道:“沧浪之⽔清⼜清,屈原投江可以洗我的帽缨。
沧浪之⽔混⼜浊,可以洗我的泥脚。
”于是竟⾃离去,不再和屈原说话。
10第五章__屈原与楚辞
![10第五章__屈原与楚辞](https://img.taocdn.com/s3/m/9b84b62a51e79b89690226a0.png)
• 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离骚》、《天问》确 系屈原所作,无可怀疑;《九章》中虽有后人拟 作之可疑者,但基本上仍可认定为屈原作品;《 九歌》则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改 造的再创作。另有《招魂》一篇,据司马迁之说 ,亦应认为屈原所作。
第三节 《离骚》
一、题解: • “离骚”二字,古来有数种解释。司马迁认为:
• 3、来自楚国民间的楚声、楚歌,是“楚辞 ”的直接源头,是“楚辞”形成的基础。
• 《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 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 《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离骚》 《九歌》(11 篇) 《天问》 《九章》(9篇) 《远游》 《卜居》 《渔父》 《招魂》 共8卷26篇
其它9卷 《九辩》 ——宋玉 《大招》——景差 《惜誓》——汉代贾谊 《招隐士》——淮南小山 《七谏》——东方朔 《哀时命》——严忌 《九怀》——王褒 《九叹》——刘向 《九思》——王逸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二、《离骚》的美学内涵:崇高、悲壮、奇丽
《离骚》的美学内涵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它具有由庄严而伟大的思想带 来的无比光辉的崇高美。进步的政治理想、深厚的爱国激情、庄严的历史使命感、 悲壮的献身精神,构成了诗人崇高的美的人格、美的形象。其次,《离骚》具有 慷慨激昂的悲壮之美。屈原始终是自己悲剧命运的自觉承担者,这使诗中充满了 不能自已的激越、崇高的感情和悲壮的英雄气概。其三,《离骚》具有奇丽的艺 术美。屈原高超的、独创性的艺术表现手段,使《离骚》立意炫巧、结构宏阔、 风格奇丽,具有令人目眩神夺的艺术特色。
• 出生秭归 • 初任兰台 • 出使齐国 • 草拟宪令 • 自疏汉北 • 再度使齐 • 流放江南 • 怀石投江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https://img.taocdn.com/s3/m/caba2ec158f5f61fb7366652.png)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文学1、举例说明上古歌谣的特点。
口头性(无文学),功利性(无作家),集体性(无自觉审美)---人们在劳动时发出的呼声---‘邪许’2、为什么歌谣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文学艺术起源于集体生产劳动,原始人在劳动中发出有节奏的呼声,这种韵律就是诗歌的起源,也是最早的文学样式。
3、以“女娲补天”和“鲧禹治水”为例,说明英雄神话的模式。
灾难降临---英雄救世---天下太平名词解释:神话---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本身。
背诵: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郊特牲: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鲧禹治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第二章:诗经1、《诗经》的原称是什么?何时称为“经”?诗,诗三百,汉尊为经。
2、《诗经》共有多少篇?各部分具体数量是多少?一共三百零五篇,‘风’有诗一百六十篇,‘雅’有诗一百零五篇,‘颂’有诗四十篇。
3、名词解释:风、雅、颂、赋、比、兴。
风:地方民歌,十五国风雅:京都民歌颂:祭祀、朝会、礼仪音乐赋:白描、叙述比:比喻兴:兴起、引起---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4、说明《诗经》收集的作品时间和空间。
西周到春秋中期五百年,黄河、长江流域5、《诗经》收集作品的方式有哪些?(1)献诗(2)行人采诗6、名词解释:四家诗---齐辕固(齐诗),鲁审培(鲁诗),燕韩婴(韩诗),赵毛苌(毛诗)7、为什么说《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生活真实、情感真挚,推动诗人、作家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而不是消遣闲情的东西,倡导现实主义精神,证明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
8、《诗经》的地位和影响是什么?(1)现实主义诗歌源头(2)赋比兴的影响(3)昭示后代作家向民间文学学习9、周民族史诗有哪几首?《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背诵:《关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中国文学史先秦文学屈原与楚辞
![中国文学史先秦文学屈原与楚辞](https://img.taocdn.com/s3/m/d9de5568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01.png)
中国文学史先秦文学屈原与楚辞◎袁行霈版◎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五章屈原与楚辞第一节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一、楚文化源于中原文化,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
二、政治思想方面和中原很一致。
三、习俗和审美趣味上“信巫鬼,重淫祀”(《汉书·地理志下》),崇尚巫风的习气受夏商文化和当地土著民族风气的影响。
对楚国审美风气影响明显,使其艺术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富有飘逸、艳丽、深邃等美学特点。
四、楚当时由盛而衰,内部政治黑暗,贵族间相互倾轧的社会现实。
第二节屈原的生平和作品一、屈原生平及思想。
(一)两次放逐经历。
一次汉北,一次江南,积聚了深厚的悲痛和思念之情。
(二)主张连横,对理想充满信心,对遭到的不公正待遇充满了哀怨、愤激。
二、楚辞。
(一)“楚辞”之名始见于汉武帝时,这时已经成为专门学问,与“六经”并列。
(二)〔宋〕黄伯思《翼骚序》云:“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楚辞”是指用有楚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创作的诗赋。
(三)直接渊源是《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
祭歌的浪漫精神,影响了楚辞的表现方法及风格特征。
由于楚辞和汉赋间的渊源关系,所以屈原作品又称“屈赋”。
(四)西汉末,刘向辑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编成《楚辞》。
《汉书·艺文志》载屈赋25篇,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认为屈原所作有《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远游》、《卜居》共24篇。
王逸《楚辞章句》目录中,除去《远游》、《卜居》、《渔父》、《大招》,屈原的作品共计23篇。
第三节《离骚》一、概述。
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
(一)“离骚”解释。
司马迁:遭受忧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王逸:离别的忧愁,《楚辞章句》云:“离,别也;骚,愁也。
”(二)一般认为写于屈原离开郢都往汉北之时。
二、思想。
(一)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感情反复迸发,形成回旋复沓的特点。
先秦文学五:屈原与楚辞
![先秦文学五:屈原与楚辞](https://img.taocdn.com/s3/m/4fa99d6e7e21af45b307a8f0.png)
3、形式和语言
• 民歌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语言。《离骚》 二句一韵,二韵一节的形式是楚国民歌的基 本形式。字数不等,又多偶句,如最长的句 子如“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等,是九言, 最短 的句子“已矣哉”,三言。其他的六言、七 言为 主。错落中见整齐、整齐中又有变化。
• 《离骚》在简练的语言中吸收了楚国方 言,如“羌”、“侘傺”、 “蹇”,更突出 了民歌 风味。运用大量联绵字,如“零落”、“驰 聘”、 “陆离”(双声),“逍遥”、“偃蹇”、 “骐骥”、 “相羊”(叠韵),叠字如:“謇謇”、 “菲菲”、
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天问》、《九章》(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 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远游》、《卜居》、《 渔父》 。
第三节 《离骚》
• 一、《离骚》解题 • “离骚”二字,历来颇多不同解释: 司马迁《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离骚》 者,犹离忧也。” 班固《离骚赞序》:“离,犹遭也;骚,忧 也,谓已遭忧作辞也。”(按,离同罹。)
5.屈原对于楚辞的贡献
• 不有屈原,岂见离骚。 (《文心雕龙· 辨骚》)。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及其作品 一、屈原的生平和思想
1、屈原的生平:
屈原,名平,字原。屈原出生 于楚国贵族家庭,屈原和楚王一样, 芈(mǐ)姓,出自黄帝颛顼系统 的祝融氏;芈姓族群从商代迁徙 至南方楚地,当传到熊绎时,因功 受周封于楚,遂居丹阳(也就是 现在湖北省秭归县境内)。
2.楚国民歌和地方音乐是“楚辞” 产生的直接源头。
• 早在周初,江、汉、汝水之间的民歌如《诗经》中的《汉 广》(周南)、《江有汜》(召南)等都产生于楚国,其他 一些文献也保留了不少楚国的民歌,如: • 《论语· 微子》中的《接舆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 《孟子· 离娄上· 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 刘向《说苑· 善说》载,鄂君子晳驾舟出游,水手抱桨而 歌,子晳不懂越国土语,便找人译为楚歌形式,此即《越人 歌》。鄂君子晳为楚康王(前559-前545在位)弟。若此事 可信,则此歌出现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
(完整word版)屈原与楚辞
![(完整word版)屈原与楚辞](https://img.taocdn.com/s3/m/0bda3140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bb.png)
第五讲屈原与楚辞第五讲屈原与楚辞•学习要点:•楚辞的产生、涵义与特点•屈原的生平、思想及创作•《离骚》及作品的艺术成就•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思考课后习题第五讲屈原与楚辞一楚辞的产生、涵义及特点一楚辞的产生、涵义及特点(一)楚辞体的产生•首先, “楚辞”的产生与楚地的民间文学有直接关系。
•其次, 楚地民间“巫歌”, 对“楚辞”体的形成有较大影响。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战国之世, ¡¡在韵言则有屈原起于楚, 被谗放逐, 乃作《离骚》。
逸响伟辞, 卓绝一世。
后人惊其文采, 相率仿效, 以原楚产, 故称¡°楚辞¡±。
宋黄伯思《校定楚辞¡¤序》云:盖屈宋诸骚, 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故可谓之¡°楚辞¡±。
一楚辞的产生、涵义及特点(二)楚辞的涵义•1.楚辞是一种诗体•楚辞是既《诗经》产生在中国南部楚国地方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 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 乃为不虚生此国。
2.“楚辞”是一批作品3.“楚辞”是一部书名一楚辞的产生、涵义及特点(三)楚辞的特点•楚辞规范化地突出一个“兮”字, 用以协调音节。
在语言上吸收大量楚地民间口语和方言, 句法参差灵活, 大体两句一联, 形成唱叹。
感情奔放, 想象力丰富, 文采华美, 风格绚烂。
•句法参差灵活, 大体两句一联•六言句:•惟党人之偷乐兮, 路幽昧以险隘。
《离骚》五言或六言:•帝子降兮北渚, 目渺渺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湘夫人》•四言句:深固难徙, 更壹志兮。
绿叶素华, 纷其可喜兮。
《九章·橘颂》第五讲屈原与楚辞二屈原的生平、思想及创作(一)生平屈原(前340?—278?), 名平, 楚国贵族。
博闻强志, 娴于辞令。
屈原和楚辞
![屈原和楚辞](https://img.taocdn.com/s3/m/55201f574b35eefdc9d33366.png)
在现实过程的叙述中,诗人的“自我”面对 着三种基本的矛盾冲突:
• 一是“致君尧舜”的努力与昏聩楚王的 “不察”和排斥的矛盾;
• 二是正道直行与党人谗佞的对立; • 三是独立不迁与众芳变质的对立。
三、《离骚》
《离骚》是一首用生命写成的规模宏大的伟大诗篇。 它以空前的规模和气势,生动再现了屈原的人格 力量、爱国情怀及其与社会对立所引起的情感矛 盾。
• 它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政治人格的巨型雕塑,它 是中华民族爱国志士的苦恋情操的交响乐
• 它想象丰富,境界恢宏,情诚怨深,整体和谐。 其内容的伟大崇高和艺术的成熟入化,堪称划时 代的巨著。
• 总之,抒情主人公的人格结构的核心是一个“恋” 字,即对祖国的爱恋;他的情感矛盾的基本状态 是一个“苦”字,即壮志难酬、人莫我知的痛苦。 从情感性质看,《离骚》可以说是一支苦恋式的 咏叹调。
诗人自我形象概括:
•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即可对《离骚》 所塑造的诗人自我形象的基本性质做出比 较完整的判断:
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两汉魏晋六朝部分
第五章 屈原和楚辞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 第四节 • 第五节
南北文化的交流与楚国文化的发展 楚辞及其特征 屈原和他的《离骚》 屈原的地位与影响 宋玉及其《九辩》
屈原
• 楚辞的产生,源于江 汉间的民歌,且受到 具有浓厚神话色彩的 楚地巫歌的影响。
在心灵历程的再现中,诗人的Biblioteka 自我”面对 着三种基本的矛盾冲突:
• 一是忠君与罪君的内心冲突; • 二是矢志与随俗的内心冲突; • 三是恋国与去国的内心冲突。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https://img.taocdn.com/s3/m/8baed53e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a1.png)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第一篇:第五章屈原与《楚辞》第五章屈原与《楚辞》.txt-两个人同时犯了错,站出来承担的那一方叫宽容,另一方欠下的债,早晚都要还。
-不爱就不爱,别他妈的说我们合不来。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一、基本知识1、楚辞:“楚辞”的名称,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
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2、《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流行的祭祀乐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歌,共十一篇。
所祭之神,分天神、地祗、人鬼三类。
天神有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大司命、小司命。
有关的五首歌词,多表现对天神的敬仰和赞颂,写得庄严肃穆。
地祗有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有关的四首诗歌全是恋歌,借对神的恋爱生活的描写,表现人类对纯洁爱情的赞颂,大都清新凄艳,幽渺情深。
写人鬼的只有《国殇》一篇,是对卫国战争中牺牲将士的热烈礼赞,激昂悲壮,刚健质朴。
3、《天问》:屈原所作的仅次于《离骚》的长诗。
它以反诘的形式,一连提出170多个问题,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古史传闻、社会政治、个人生活等,表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广博的知识,表现了诗人大胆怀疑、敢于批判旧观念和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
全诗以四言为主,四句一节,通篇用反诘,参差错落,圆转活脱,被认为是“千古奇文”。
4、屈宋:先秦楚辞作家屈原和宋玉的合称。
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宋玉略晚于屈原,也以楚辞著称,并对赋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后世因以屈宋合称。
二、主要作家、作品1、精读作品屈原的《离骚》、《国殇》、宋玉的《九辩》2、阅读作品屈原的《山鬼》、《哀郢》、《招魂》、《天问》、宋玉的《风赋》三、思考与练习1、简述“楚辞”的特点。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先秦文学》屈原与楚辞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先秦文学》屈原与楚辞](https://img.taocdn.com/s3/m/08796f8d80eb6294dd886ccc.png)
纂义》、《天问》、《九歌》、《九章》、《招魂》五编。
《楚辞选》,马茂元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为楚辞入门之善本。 《屈原和他的时代》,赵逵夫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博采慎辨古
屈原的作品
据《汉书·艺文志》载,屈原作品共25篇,但 没交代具体篇名;根据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 这25篇分别是:《离骚》、《九歌》(十一篇:东 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 、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天问》、 《九章》(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 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远游》、《卜居 》、《渔父》 。
二、《离骚》的写作年代
关于《离骚》的写作时间,历来说法不一,至今悬而未决。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屈原任楚怀王左右时,上官 大夫“心害其能”,屡谗之,“王怒而疏屈平。屈平嫉王听之不聪 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 作《离骚》。”但其《报任安书》又云:“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 从诗的内容看,《离骚》当作于诗人晚年。其理由如下:第一 ,诗人于顷襄王时被流放东南,诗中记述的地方风物如“沅湘”, “苍梧”、“九嶷”等皆在江南。第二,古人七十称老,诗中有“ 老冉冉其将至今”、“恐年岁之不吾与”等语。第三,诗中多处流 露出屡受挫折产生的悲愤情绪和决死之辞,如“虽九死其犹来悔” ,“伏清白的死直今”、“宁溘死以流亡兮”、“吾将从彭威之所 居”种种情形和被逐江南后,痛感政坏国危而自己难近君侧的心情 是相合的。
第三节 《离骚》
一、《离骚》解题
1.题解:“离骚”二字,历来颇多不同解释: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班固《离骚赞序》:“离,犹遭也;骚,忧也,谓已遭忧作辞也。 ”(按,离同罹。) 王逸《楚辞章句》:“离,剥也;骚,愁也。” 前人的说法,似乎大同小异,我们不妨集而广之,理解为因遭受祸 患而抒发忧愁愤懑之情,想不致有大错。若要选择一家之言呢,我看班 固的解释比较切合诗的内容。
03 大学国文之屈原与楚辞.ppt
![03 大学国文之屈原与楚辞.ppt](https://img.taocdn.com/s3/m/4fd5c8c95fbfc77da269b14c.png)
58
因为纵观南楚的湘水与楚国人民 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她像慈爱的母亲, 哺育着楚国世世代代的人民。人们对湘 水寄予深切的爱,把湘水视为爱之河, 幸福之河,进而把湘水的描写人格化。
神的形象也和人一样演出悲欢离合的故
事,人民意念中的神,也就具体地罩上
了历史传说人物的影子。
59
54
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心
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石濑兮浅
浅,飞龙兮翩翩。交不忠兮怨长,期不
信兮告余以不闲。
55
朝骋骛兮江皋,夕弭节兮北渚。鸟 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 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采
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时不可兮
再得,聊逍遥兮容与!
56
一般认为,湘夫人是湘水女性之 神,与湘水男性之神湘君是配偶神。湘 水是楚国境内所独有的最大河流。湘君、 湘夫人这对神祇反映了原始初民崇拜自
48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搴:qian,拔取; 汀洲:水中平地; 杜若:香草名;
聊:姑且;
容与:从容自在的样子。
49
•借景抒情,将景、人、事、现实、
追忆、幻想熔铸为一体。
•全诗基调感伤,气氛悲凉,带有强烈
的浪漫主义色彩。
•全诗线条清晰、结构完整,既跌宕起
伏,又融会贯通。
专指屈,宋等人的作品。
15
汉成帝时刘向校订古籍,编集屈,宋 等并贾谊等人的骚体辞章辑为《楚辞》。 东汉王逸在刘向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一篇 作品并为全书作注,命名为《楚辞章句》, 这也是流传至今现存最早版本。
16
楚辞的文体特点
就体式而言,楚辞有两种形式:一是受 《诗经》的影响,如《橘颂》。《天问》 基本为四言体,虚字较少,另一种样式比 较典型,以《离骚》,《九歌》为代表, 依“兮”而咏,语句参差错落,长短不拘。 典型的楚辞诗风上铺排夸饰,想象丰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
12
两次流放
• 一次是汉北,这是在屈原遭到楚怀王疏远 之时,自己离开了郢都。《九章·抽思》云: “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但他在汉北 仍不能忘怀君国故都:“惟郢路之辽远兮, 魂一夕而九逝。”
• 另一次是在江南,历经长江、洞庭湖、沅 水、湘水等处,这是屈原遭顷襄王放逐之 地。
中国古代文学
书名,内有屈原《离骚》、《天问》、《九章》、《九歌》及
宋玉、景差等楚辞体作家的作品。
• 所以,“楚辞”既是一种诗体的名称,又是一部总集的名称。
中国古代文学
9
楚辞产生的原因
• 第一、中原文化的影响。
• 楚贵族集团源于中原,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和楚国有着广泛的文 化交流,所以,楚国文化和中原文化仍有很多相同之处。
中国古代文学
8
名词解释:楚辞:
• “楚辞”这一名称有两个含义。
• 一是指战国时候产生在楚地的由屈原吸取楚神巫文化和民间歌
谣的特色而创造的一种
,又称“骚体”.它是指以具有
楚国地方特色的
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
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其特征主要表现为
。
• 一是指西汉末年刘向编辑的一部楚辞体
,用“楚辞”作
• 游国恩:“牢骚”:“离骚”即楚国古曲名 “劳商”其意与牢骚相同,从音乐和意义两方 面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
10
• 第二、楚文化影响 • 1、楚国的地理因素。 • 宋黄伯思《翼骚序》云:“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
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五 《楚辞类》引) • 2、楚国风俗习惯的因素。 • “信巫觋,重淫祠”(《汉书·地理志》) • 楚地的艺术很多与祭神有关,充满了奇异的浪漫色彩。 • 3、楚国政治环境的影响。 • 楚国由盛而衰,在楚国内部,政治越来越黑暗,贵族之间互相倾轧, 奸佞专权,排斥贤能,楚国由此走向没落。
中国古代文学
1
目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楚辞的含义与背景 屈原的生平经历 屈原代表作:《离骚》 屈原的其他作品 宋玉
中国古代文学
2
第一节 楚辞的含义与背景
•战国时期出现的楚 辞,和西周至春秋 时期的《诗经》共 同构成中国诗歌史 的初源,合称为 “风骚”。
3
一、楚辞的含义
• 1、楚辞的定义:“楚辞”之名, 此时“楚辞”已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与
中国古代文学
16
一、《离骚》解题:
• “离骚”二字解释多种。常见的几种解释:
• 司马迁:“离忧”,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 意思,他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 “《离骚》者,犹离忧也。”
• 班固:“遭忧”,班固在《离骚赞序》说: “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
• 王逸:“别愁”:《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云: “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 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
• 第三、屈原的贡献。 “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文心雕龙》)。
中国古代文学
11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及创作
一、生平:(参考《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屈原,名平,字原。又,《离骚》:“名余曰正
则兮,字余曰灵均。”祖先屈瑕,为楚武王熊通 之子,受封于“屈”地,乃以“屈”为氏。 (赵 逵夫先生《屈原和他的时代》则上溯至楚武王熊 渠之子熊伯庸)
• 在政治思想方面,楚国和中原有很大的一致性。楚国虽然偏居南方, 却拥有“周之典籍”甚至“周大史”
• 楚国士人自觉学习中原文化,所以中原文化在楚国具有相当高的地 位。如《国语·楚语上》记载,申叔时建议士亹用《诗》、《书》、 《礼》、《易》、《乐》、《春秋》等教育太子,楚国的王公卿士 在议事时也经常征引《诗》、《书》中的话,这和当时中原的文化 风气是一样的。
篇为屈原所作,《远
游》、《卜居》、《渔夫中国古》代文学伪托的可能性大。 15
第三节 屈原代表作:《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由诗 人自觉创作、独立完成的带有自传性 质的长篇抒情诗。
•不计“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 路”二句(据宋代洪兴祖《楚辞补注》 考订为衍文),共373句2477字。
14
屈原作品
• 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 《楚辞》一书。
• 《汉书·艺文志》记载屈原赋25篇,东汉王逸作《楚 辞章句》,认为屈原所作有《离骚》、《九歌》 (11篇)、《天问》、《九章》(9篇)、《远游》、 《卜居》共24篇。
• 现在一般认为:《离骚》、《九歌》、《天问》、
《九章》、《招魂》等
13
屈原思想
• 1、爱国思想。屈原出自宗族感情,站在维护楚 国的立场,主张联合齐国对抗秦国。这不仅符合 楚国的利益,同时也是符合中原传统文化精神的 • 2、充满哀怨、愤激之情。屈原对自己的理想和 行为充满了信心和希望,而对自己遭到的不公正 待遇充满了哀怨、愤激之情,不得已而借诗歌倾 泻出来。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5
2、“楚辞”的多重含义:
(1)诗体:战国时楚地出现的一种 新文体,如《九歌》(民间集体性 创作);
(2)作品:屈原和后来其他作家用 这种新文体所写的一些作品,如 《离骚》、《九辩)(作家个性创 作);
(3)书名:由这些作品选辑而成的 一部文集:《楚辞》。(专书)
6
• 西汉末年,刘向把战国屈原、宋玉及汉代 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等所作楚 辞体以及自己的《九叹》,辑成一书,取 名《楚辞》。
“六经”并列。 • 《史记·酷吏列传》:
• 《汉书·朱买臣传》:
中国古代文学
4
• 宋黄伯思《翼骚序》云:“ ”
• “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 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
• 其直接渊源应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间祭歌。
• 南方祭歌那神奇迷离的浪漫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甚至决 定了楚辞的表现方法及风格特征。
• 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并收入自己所 作《九思》。 这是今本《楚辞》的基本篇 目。
中国古代文学
7
《楚辞》目录:
离骚经第一、九歌第二、天问第三、九章第 四、远游第五、卜居第六、渔夫第七、九辩 第八(宋玉)、招魂第九、大招第十(屈原 或景差)、惜誓第十一(贾谊)、招隐士第 十二(淮南小山)、七谏第十三(东方朔)、 哀时命第十四(严忌)、九怀第十五(王 褒)、九叹第十六(刘向)、九思第十七 (王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