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初中历史课件14课导学案.doc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4069b30fbceb19e8b9f6ba4c.png)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学习目标】1、识记张骞通西域的史实,班超经营西域的史实,丝绸之路的路线2、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3、学习张骞不辱使命,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学习重难点】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你知道葡萄、核桃的原产地在哪儿吗?这些都和两汉时期一个叫“西域”的地方有关。
那么西域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什么地方?古时候西域是什么样的?你知道“丝绸之路”吗?是谁打通了这样一条连接中西的交通要道?【课前小练】1.两汉时期,人们把称为西域。
2.汉武帝时期,为联合共同夹击匈奴,派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他第二次出使西域,汉朝与西域的交往此后日趋频繁。
3.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总管西域事务,这标志着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
4.东汉时期,经营西域三十余年,进一步加强了西域与内地之间的联系。
5.以后,西汉商人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6.为加强中原与西域交往做出了突出贡献的是和。
【合作探究】1、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价值和作用?2、阅读教材“丝绸之路”图:请回答:(1)请你根据地图说出其主要路线。
(2)对开通这条路线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是谁?想象他在出使西域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挫折?应学习他的什么精神?(3)这条路线为何叫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何意义【当堂评价】1.对开通丝绸之路贡献最大的是A.班超B.张骞C.汉武帝D.甘英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汉朝时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称为A.大秦B.西域C.安息D.新疆3.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东方和西方的桥梁。
“丝绸之路”的走向是A.长安-葱岭-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B.长安-今新疆地区-河西走廊-葱岭C.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葱岭D.成都-云南-缅甸-印度-欧洲4. 2019年3月,奥运圣火沿丝绸之路开始全球传递。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100fb318a8114431b90dd800.png)
C.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D.从隋朝到元朝的历史
3.宋朝文学最主要的成就是( )
A.诗歌B.散文C.词D.戏曲
4.在词中倾吐对山河分裂的悲痛,胸怀恢复中原壮志的是( )
A、李煜B、李清照C、辛弃疾D、苏轼
5.既是著名词人又是人称“宋四家”之一的著名书法家是( )
(1)司马光
(2)《资治通鉴》
作者:
体裁:
内容:
价值:
2.宋词和元曲
(1)宋词
特点:
发展:
主要成就:
类别
朝代
代表人物
代表著作
特点(或内容)
宋词
北宋
两宋之交
南宋
(2)元曲
组成:
特点:
代表人物及作品
3.风格多样的绘画和书法
(1)绘画
艺术特点:
主要成就:
朝代
代表人物
代表著作
特点(或内容)
宋朝
元朝
(2)书法
6.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悲剧的名著《窦娥冤》的作者是( )
A、关汉卿B、王实甫C、马致远D、汤显祖
7.诸城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故乡。他的旷世名作《清明上河图》体现出来的绘画风格是(C)
A.山水画B.文人画C.风俗画D.花鸟画
8.元朝最著名画家的代表作《秋郊饮马图》。该画的作者是(B)
A.吴道子B.赵孟頫C.阎立本D.张择端
特点:
代表
宋朝:
元朝:
三、合作探究
1.P78动脑筋
2.P79动脑筋
教学批注
教学
过程
反馈训练
1.下列各项,对应错误的是:( )
A.《史记》──司马迁B.《兰亭序》──王羲之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6adfac67f1922791688e8d3.png)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葡萄原产亚洲西部,世界各地均有栽培,世界各地的葡萄约95%集中分布在北半球。
那么,这种水果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学习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你就会得到答案了。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张骞通西域1.教师讲述:西域指的是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西汉初,西域小国林立,人口最多的有几十万,最少的不到200人。
许多国家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2.教师补充:经过文景之治以及汉武帝的大一统,西汉国力强盛起来,汉匈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武力反击匈奴侵扰的时机已经成熟。
3.材料展示:汉武帝颁布《招贤令》:“我大汉王朝,历经几代先皇的休养生息,现民殷国富,兵强马壮。
吾皇雄才大略,志在四方。
为保境安民,彻底根除匈奴之患,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现招募有胆有识、果敢忠义之人,代表大汉王朝出使大月氏。
事成之后,赏良田美宅、黄金百两。
如有勇者,速来报名,钦此!”4.教师过渡: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张骞,毅然应募。
5.图片展示:观察教材图片《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把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做一个比较。
提示:7.教师提问:想象张骞在出使西域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挫折?我们应学习他的什么精神?提示:挫折:自然环境恶劣;被匈奴俘虏;食物匮乏等。
精神:不怕困难,百折不挠,为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等。
目标导学二:丝绸之路1.教师提问:(1)名字的由来:“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
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2)“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
它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东汉时为洛阳),经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区,到达中亚、西亚,甚至更远的欧洲。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a50d16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03.png)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导学案导学案课题:明朝的统治一、导入(5分钟)1. 与学生谈论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提问学生明朝的开国皇帝是谁?2. 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复习被学生们已经掌握的知识点。
二、新课内容(15分钟)1. 教师用PPT呈现明朝的基本情况,包括明朝的建立时间、开国皇帝、国号,以及明朝的首都。
2. 让学生明确明朝的统治政策以及朝内朝外的统治措施,并通过图片和文字呈现给学生。
三、学习任务(3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明朝的统治政策以及朝内朝外的统治措施,并记录下来。
2. 汇总每个小组的意见,进行整理汇报。
四、讨论(15分钟)1. 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进行总结,并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讲解。
2. 引导学生理解明朝的统治政策和措施的作用。
3. 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明朝的统治政策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影响。
五、总结(10分钟)1. 教师概括总结明朝的统治政策以及朝内朝外的统治措施,让学生复述。
2. 教师布置下一节课的预习作业。
六、课堂反思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分组讨论和整理汇报的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课堂时长控制得较好,基本在一个小时内完成了所有的教学内容。
但是这些内容和任务略显枯燥,下次我可以增加一些互动游戏和小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七、延伸拓展(20分钟)1. 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延伸拓展,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选择一个具体的统治政策或措施进行深入探讨,并形成小研究报告。
2. 学生可以从政策的背景、目的、实施方式、社会效果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并给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八、互动活动(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互动游戏,将学生分为两队,每队轮流回答关于明朝统治的问题。
正确回答的队伍可以得到奖励,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竞争性。
2.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小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明朝的统治政策,比如组织学生参与模拟科举考试或农业生产实践等。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 第14课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 第14课](https://img.taocdn.com/s3/m/055e06077cd184254b353557.png)
课题:第14课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学习目标】课程标准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1.知识与能力:了解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改制、文天祥抗元、人分四等和文化趋同等历史史实;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和方法:通过对比蒙古民族与汉民族的人口比例、生活习性,讨论分析忽必烈的一系列政策;讲述文天祥抗元的故事,学习其民族气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对成吉思汗、忽必烈等人物的学习,形成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的个人品质和人生态度;学习文天祥的浩然正气与责任感;通过学习本课,形成民族团结、友好的意识。
重点: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难点:用自己的语言评价历史人物,用语言说明民族关系的变化。
【学法指导】自主预习、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自主展示【学习流程】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填充下列相关知识。
1.蒙古族是我国北方的____民族,1206年,蒙古贵族在______召开大会,推举_____为最高首领,尊称为“______”,建立了____政权。
实行_______的国家体制,定都____。
2.1260年,_____继承蒙古汗位,1271年改国号为元,建立___朝,次年定都_________。
3.元朝时,把各族人分为___等,原先生活在__________________的契丹、女真等族,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被称为“_________”。
合作探究谈谈忽必烈改制的内容和意义?展示提升【达标测评】一、单选题1、下列各项活动属于成吉思汗的业绩的是()①统一蒙古各部②建立蒙古政权③发动大规模扩张战争④定国号为元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2、元朝时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最主要的原因是()A.经济发展B.交通发达C.对外开放D.国家统一3、元朝时创立(现在仍在实行)的对全国有效统治的制度是()A 行省制度B郡县制C三省六部制 D 分封制4、元朝时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是()A 鲜卑族B 女真族C 满族D 回族5、元朝时,负责管辖澎湖和台湾的机构是()A.西域都护B.宣政院C.理藩院D.澎湖巡检司6、我国台湾省在元朝时的名称是()A 流求B 琉球C 夷州D 澎湖7、"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这句话是谁说的()A 唐太宗B 元世祖C 宋太宗D 宋神宗8、.元朝设宣政院,管辖的地区是()A.澎湖和琉球B.河北、山东C.西藏D.岭北9、从根本上说元朝能统一中国并维持近百年的原因是() A.接受先进的社会经济、意识形态B.推行民族分化政策的结果C.蒙古族军事力量强大D.行省制度的巨大作用10、元朝时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归属于()A.辽阳省B.岭北省C.吉林省D.黑龙江省二、非选择题A、识图题(图见课本75页)(1)他是谁?(2)他在历史上有什么贡献?B、阅读下列材料: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末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前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本兵者曰:“枢密院’,主弹到者曰:“御史台”……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89030337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00.png)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导学案导学案《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导学目标:1.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了解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以及经过的主要国家;3.了解丝绸之路的交流内容和方式;4.领悟丝绸之路对于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作用。
导学内容:一、导引问题:你知道丝绸之路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二、新探究:通过阅读课文《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起点和终点、交流内容和方式等方面的知识。
三、归纳总结:总结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及影响。
Step 1 学习课前导知识1.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是什么?2.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哪些国家?3.丝绸之路上有哪些主要的交流内容和方式?Step 2 预习导入1.阅读课文《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回答以下问题:(1)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在哪里?(2)丝绸之路上有哪些国家?(3)丝绸之路上的交流内容有哪些?(4)丝绸之路上的交流方式有哪些?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丝绸之路”的起点是_______,终点是_______。
(2)丝绸之路上的交流内容包括物品、文化以及_______等。
(3)丝绸之路上的交流方式主要有陆上运输和_______运输。
Step 3 精读课文1.阅读课文,并回答课文中的相关问题。
(1)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哪里?终点是哪里?(2)丝绸之路可以追溯到哪个朝代?(3)丝绸之路的交通可以分为哪两种方式?分别有哪些特点?(4)丝绸之路的贸易内容包括哪些物品?如何影响到中国和其他国家?2.理解课文的关键词汇和短语,并用自己的话解释。
(1)丝绸之路:_________(2)绵延千里:_________(3)珍稀物品:_________(4)圃田:_________(5)高脚炉:_________(6)珍贵的交流:_________Step 4 总结归纳1.总结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及影响。
导学案总结:通过学习本课的内容,我们了解到丝绸之路起初是为了中央政府的需要,出于政治目的而开辟的一个贸易路线。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导学案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c59760faf46527d3250ce00e.png)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班级:姓名:第小组评价:【学习目标】1、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
2、通过探究与思考,①分析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
②比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重点和难点1、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2、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1.在秦汉时期,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人是匈奴首领( ).2.国力强盛,开始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反击,从匈奴手中夺取了()地区。
3.()年,汉武帝派大将(、)出击匈奴,经过()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4.()在位时,匈奴首领()请求和亲,宫女()自请前往嫁给了他。
意义:为汉匈的()和()作出了重大贡献。
5.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两个人是()。
6.东汉时匈奴分裂为两部,匈奴向汉称臣内迁;匈奴经常出兵攻打东汉边境,后被东汉大将、击败,大部分向西迁徙。
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三)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唐戎县《咏史》材料二、“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董必武《谒昭君墓》请回答:(1)从材料一中可看出“汉”对“胡”的政策是什么?并分析作者对此持何态度?(2)材料一中的“妇人”和材料二中的“昭君”分别指谁?(3)昭君出塞是哪个皇帝在位时,她嫁给了谁?(4)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如何评价“昭君”?(5)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就如何处理好民族关系献计献策。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公开课导学案_5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公开课导学案_5](https://img.taocdn.com/s3/m/4622480aeefdc8d376ee3243.png)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张骞通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全面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通过学习张骞、班超为报效祖国,勇于冒险的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古代罗马人非常喜爱中国的丝织品,他们称中国为“丝国”。
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凯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引起极大轰动。
后来,丝绸服装成为当时罗马男女贵族的时尚。
许多罗马的商人,纷纷贩运中国的丝绸。
1世纪左右,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
当时中国的丝绸,是怎样运往欧洲的?丝绸之路又是怎样形成的?是谁打通了这样一条连接中西的交通要道?他当时为什么要到西域去?为什么只需一年半载的路程他却用了二十多年?中国与欧洲远隔重洋,在没有飞机、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古代社会,中国和欧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交往的?带着这许多问题让我们来学习本课吧!一、张骞通西域通过PPT展示《西域地图》, 结合教材中的文字了解西域的概念(分广义和狭义)以及西汉初年西域的形势。
播放视频《张骞出使西域》:问题(1)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2)张骞一共几次出使西域?(3)在西域和汉朝的交往中,双方经济文化交流主要有哪些表现?提醒学生用表格的方法梳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知识(从目的、出发时间、结果、等方面归纳),让学生学会制表,掌握制表的基本方法。
结合材料分析张骞通西域有何影响?出示材料:上无飞鸟,下无走兽。
——东晋法显《佛国记》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唐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说一说:“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二、丝绸之路依照课本地图和相关知识,写出陆上丝绸之路的简单图示。
九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第14课 文艺复兴运动 导学案 (教师版)2023-2024学年 初中历史
![九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第14课 文艺复兴运动 导学案 (教师版)2023-2024学年 初中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386a5c6e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a2.png)
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一、文艺复兴1.背景:(1)14世纪中叶,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不满罗马教廷对精神世界的控制。
2.文艺复兴:(1)时间:14世纪中叶开始,延续近300年。
(2)实质: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
(3)方式:复兴(继承和创新)古代希腊罗马文化。
(4)核心:人文主义。
即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
(5)意义: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二、代表人物及作品人物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国家意大利意大利英国地位文艺复兴的先驱,与彼特拉克、薄伽丘并称为文艺复兴“文学三杰”与拉斐尔、米开朗琪罗并称为文艺复兴“美术三杰”文学艺术家代表作《神曲》《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主要思想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表达了市民阶层的情感与理想把艺术创作和科学探索结合起来,创作了许多完美生动的人物形象,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反映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深刻批判了封建道德伦理观念和社会陋习,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者的生活理想【历史解释——探究文艺复兴原因】材料一它在中世纪的欧洲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控制和影响社会所有人的思想、言论和行动,强调知识必须服从信仰,反对任何思想自由。
材料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变化,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西欧封建社会渐趋瓦解。
……商品经济逐渐取代自然经济。
(1)根据材料一,分析文艺复兴出现的原因。
(2分)结合材料二,说出文艺复兴兴起的前提条件。
(2分)答:原因:中世纪的欧洲,罗马教廷和教会控制着精神世界,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条件: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唯物史观——揭示思想运动实质】材料三文艺复兴,从表面上看来,是欧洲思想文化界人士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运动。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上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上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9d2ed56dd3383c4ba4cd2ac.png)
初中历史九年级导学案年级九科目历史周次执笔人课时学案序号班级课题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备课组长审核学校审核姓名教师寄语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学习目标文艺复兴兴起的时间、地点、核心思想及代表人物。
学习重点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品及核心思想。
学习难点理解文艺复兴运动在促进人们思想解放方面的重要意义。
学习过程预习导学:(结合课本,分段预习完成,标划课本,掌握巩固)一、文艺复兴1、背景:14世纪中叶,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工商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一些城市出现了。
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不满对精神世界的控制,对教会宣扬的苦行禁欲、追求死后进入天堂的生活态度渐生异议。
2、兴起:要求建立一种以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
这种被称为的思潮逐渐流行。
3、影响:(1)是一场反对教会“”和提倡人文主义的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
(2)通现出了许多文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他们推动了欧洲领域的繁荣,为欧洲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4、特点:文艺复兴采取复兴的方式,但对古典文化并非是简单的“复兴”,这其中有继承,更有创新。
二、但丁1、地位:文艺复兴的,与、薄伽丘并称为文艺复兴“”2、国籍:。
3、成就:创作。
体裁:。
构成:分“地狱”、内容:借梦游三界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各色人物,抨击的贪婪腐化,把许多主教、僧侣甚至教皇都打入地狱,表达了的情感与思想。
三、达•芬奇1、国籍:2、地位:艺术大师、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工程师和发明家。
与、并称为文艺复兴“美术三杰”。
3、成就:绘画代表作《》、《》。
四、莎士比亚1、文艺复兴的扩展:世纪,文艺复兴开始向西欧其他国家和地区传播。
2、莎士比亚国籍是。
他是著名的家。
创作了多部戏剧,包括《》《》。
作品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充分体现了的生活理想。
合作探究: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图一但丁图二达•芬奇图三莎士比亚(1)写出以上三幅图片中人物的国别及代表作品。
2023-2024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课件(30张PPT)
![2023-2024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课件(3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7b1ceb79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09.png)
张骞通西域之誉
汉与西域联系加强
“然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
外国由是信之。” 《汉书.张骞传》
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呢?
古代称对未知领域的探险为“凿空”,张骞第一次开 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有了第 一次友好往来,所以称为“凿空”。
小试牛刀
你能写出丝绸之路路线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名或国名吗?
张骞通西域之艰
结合课本第一子目内容:说说张骞出使西域,大致经过哪些地区,会遇到哪 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困难的?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线路图(公元前138年)
被匈奴捉住, 扣留了十年
到达 大月氏
又被匈奴捉住, 扣留了一年
看影视 谈张骞
立志报国 高度责任感
勇于开拓 不屈不挠
“初,骞行 时百余人, 去十三岁, 唯二人得还”
孟玮说,随着疫情全球蔓延,许多海运、空运货物加速向铁路运输转移,中欧班 列运力增长赶不上需求增加。为促进中欧班列持续稳定安全运行,国家发展改革委正 会同有关部门、地方全力提升中欧班列运能运力。
今天的一带一路在加强沟通联系,交通方面有哪些进步? 到了哪些作用?与汉朝开通的丝绸之路有哪些相同的作用?
“丝绸之路”作为中外之间的商贸通道, 对汉朝有什么影响? 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又有什么影响?
一批重大项目取得新进展。中老铁路全线隧道实现贯通,中泰铁路一期线上工程 合同达成一致,雅万高铁建设实现节点目标,匈塞铁路匈牙利段项目EPC主承包合同 正式生效。巴基斯坦拉合尔橙线项目运营通车。
健康丝绸之路也取得新突破。疫情暴发以来,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 极履行国际义务,发挥全球抗疫物资最大供应国作用,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 力所能及的物资和技术援助,已向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280多批紧急抗疫物资 援助。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 精品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 精品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20d7acca76c66137ee0619ec.png)
教学反思1 、要主动学习、虚心请教,不得偷懒。
老老实实做“徒弟”,认认真真学经验,扎扎实实搞教研。
2 、要勤于记录,善于总结、扬长避短。
记录的过程是个学习积累的过程,总结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
通过总结,要经常反思自己的优点与缺点,从而取长补短,不断进步、不断完善。
3 、要突破创新、富有个性,倾心投入。
要多听课、多思考、多改进,要正确处理好模仿与发展的关系,对指导教师的工作不能照搬照抄,要学会扬弃,在原有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条件创造性实施教育教学,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弘扬工匠精神,努力追求自身教学的高品位。
本资源的初衷,是希望通过网络分享,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为您水平的提高提供坚强的动力和保证。
内容由一线名师原创,立意新,图片精,是非常强的一手资料。
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第14课明朝的统治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学习目标】1.知道明朝建立的史实,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2.了解明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3.正确认识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的影响。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教学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学习过程】●知识梳理(将学习内容在书中画线和标记)一、明朝的建立1、背景: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爆发农民起义,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
2、明朝的建立:时间是_______,建立者是___________,都城是___________。
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1、目的:为了,以强化。
2、措施:(1)政治上:在中央废除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在地方废除______________,设_____________(2)军事上: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______________,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____ __。
(3)特务机构:设立。
为了监视臣民,朱元璋设立了____________,明成祖时又成立了_____________。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导学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导学案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7cf97c4f01f69e3142329438.png)
《明朝的统治》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明朝建立的基本史实;2.掌握朱元璋和明成祖强化皇权的措施及作用;概括明朝强化皇权的特点;3.掌握明朝科举考试的变化及评价明朝的科举制度;4.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情况;5.认识到明朝强化皇权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自主学习】明朝的建立 年,朱元璋称帝,定都 ,他就是明太祖。
朱元璋强化集权(2)司法上:设立 机构。
①目的:监视官民。
②概况:朱元璋设立 ,明成祖成立 。
③职责:掌管侍卫、缉捕、刑狱,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④地位:由皇帝直接指挥,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3.影响: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科举考试的变化1.背景:明朝提倡 。
2.变化:(1)命题: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 ” “ ”(2)答题:以朱熹的《 》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
(3)文体:。
3.影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经济的发展1.农业:引进了原产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2.手工业: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
成为丝织业中心。
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畅销海内外。
3.商业:商品经济活跃,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合作探究】明朝的建立学习与探究:明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朱元璋强化皇权——中央改革官制材料一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学习与探究:据材料一,指出明太祖对丞相作用的看法。
为此,他是怎样做的?材料二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
学习与探究:从材料二中可看出,元朝的行省制度有何弊端?为改变这一弊端,明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明朝官制改革的影响。
七上第14课导学案
![七上第14课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5eef2110661ed9ad51f38d.png)
第十四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学习目标:1、掌握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结果、意义;识记西域归属中央政权的标志2、识记丝绸之路的路线和意义。
二、学习提纲:(一)张骞通西域1、西域的地理概念:汉代人把今天甘肃________、________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①时间: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②任务:联络夹击匈奴③效果:①时间: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②任务:走访了乌孙等西域许多国家,与他们建立联系③效果:西域各国纷纷派使者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
4、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整理到课本上)①从民族关系的角度,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民族的友好往来,密切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汉朝设立了西域都护,对西域进行有效管辖。
②从对外关系的角度,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二)丝绸之路1、路线: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和丝织品,从________穿过__________,经________运往________、________,再转运到更远的________;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
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__________”。
2、运输的东西: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________、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________、________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
3、地位和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4、海上丝绸之路:汉朝还开辟了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__________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____________,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__________南端和__________的海上交通道路,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三)对西域的管理1、西域都护的设立:公元前________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________城。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导学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高效课堂(部编版2024)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导学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高效课堂(部编版2024)](https://img.taocdn.com/s3/m/c47baeee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52.png)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4课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学习目标】①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相关史实。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②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③知道西汉管理西域的相关措施,学习张骞、班超等人持之以恒,敢于冒险的精神。
(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路线。
学习难点: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课前预习】一、张骞通西域1、西域: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
2、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二、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①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北非②交流物品: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③意义: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海上丝绸之路:汉朝时,中国已形成了多条海上航线。
最重要的一条航线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今天的斯里兰卡。
再转运到欧洲地区。
此外,从今山东半岛出发的船只可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
三、汉朝对西域的管理1、西汉时期①机构:西域都护府②时间:公元前60年③管辖范围: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④意义: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使西域各国与汉朝重新建立联系。
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班勇再次出使西域。
123年,东汉改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长史府,继续形式管理西域的职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一国两制”提出的过程和海峡两岸交流日益密切的史实;理解“一国两制”的含义;记住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
2、归纳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
3、分析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的主要原因。
【课前预习】
1、“一国两制”的构想
(1)提出的目的:为了实现祖国的。
(2)时间:20世纪80年代初,由提出。
(3)内容:一国就是一个统一的,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
行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仍实行制度。
(4)意义:“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完成祖国的大业指明了正确的道路,成为我国的重大国策。
2、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依据:1984年,中两国政府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87年,中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2)回归时间:香港:年7 月1日,首任行政长官
澳门:年12月20日,首任行政长官
(3)管理:中国政府在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后,分别成立由中央人民政府直接管辖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权。
(4)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意义:
第一:是中华民族百年历史的盛事,洗雪了多年来的民族耻辱第二:使香港、澳门进入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新时代。
第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是邓小平“”构想的成功实践,对早日解决问题起着积极作用。
3、祖国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交流
(1)对台方针:“,”(2)意义:增进了两岸人民的民族感情,加深了台湾人民对日新月异的祖国大陆的了解,还促进了海峡两岸经济的发展。
【课前思考】
1.港澳台问题的由来;香港和澳门为什么会被侵占。
2.香港和澳门在20世纪90年代为什么能够回归祖国。
3.台湾和大陆的交往可以从哪些方面看出来。
【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澳门被评为亚洲“最具经济发展潜力城市”。
,美国《周刊》杂志说“香港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具有活力。
”上述材料可以说明()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价值 B.“求同存异”倡议的合理
C.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成功 D.“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
2、“厦门金门门对门,三通两制促和平。
”此顺口溜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
A.中美关系的新发展
B.大陆和港澳关系的新发展
C.中英关系的新发展
D.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3.有外国媒体称收回香港、澳门是邓小平“伟大的天才创造”,这一“伟大的天才创造”是指( )
A. 和平统一
B. 一国两制
C. 武力解放
D. 制度变更
4.“一国两制”的构想中,最重要的原则是坚持( )
A. 党的领导
B. 社会主义道路
C. 一个中国
D. 区别对待
5.标志着英国在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的事件是 ( )
A. 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B.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C.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发表
D. 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6.中英、中葡《联合声名》规定,香港、澳门回归后在两地设立( )
A. 经济特区
B. 民族自治区
C. 直辖市
D. 特别行政区
7.香港、澳门问题得以顺利解决的根本原因是( )
A. 合同到期
B. “一国两制”推行
C. 中国加入WTO
D. 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8.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 ( )
A. 一中一台
B. 武力解放
C.和平统一
D.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9.我国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最大的区别是 ( )
A. 军事制度不同
B. 主权归属不同
C. 社会制度不同
D. 经济政策不同
10.“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从祖国统一的角度看“少一人”应指( )
A. 香港
B. 澳门
C. 台湾
D. 九龙
二、非选择题
14.阅读下列材料:
二十世纪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极其不平凡的一个世纪,也是足以让世人惊叹东方巨人醒来的一个世纪,仅在二十世纪后期,中国就迎来两位游子的回归。
回答:(1)“两位游子“指的是那两个地区?它们分别与何时回归?
(2)这两地区顺利回归的原因有那些?
【学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列一个知识框架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