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融合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山羊脊柱融合生物力学体内模型的研究进展
演变过程中以及受到人为干预时所发生的病理生理 改变ꎬ并研究其机制ꎮ 根据模型的应用方向以及研究 目的的不同ꎬPanjabi[2] 将其大致分为物理学模型ꎬ体 外模型ꎬ体内模型和计算机模型ꎬ共四大类ꎮ 其中ꎬ仅
力学模 型 在 生 物 力 学 属 性 上 与 人 类 有 一 定 相 似 度[4 ̄5] ꎬ可以进行相关器械评价ꎮ 基于以上理由ꎬ部 分学者利用山羊构建脊柱生物力学体内模型并进 行脊柱融合相关研究[6] ꎬ本文将对不同手术方式构
材料及器械植入后的解剖形态、融合率、下沉率、降解速率、生物相容 性、组织毒性以及生物力学性能ꎻ手术操作对周边正常结构的影响等
材料及器械植入后的解剖形态、融合率、下沉率、降解速率、生物相容 性、组织毒性以及力学性能ꎻ手术操作对周边正常结构的影响等
手术操作技能培训ꎻ材料及器械植入后的解剖形态、融合率、下沉率、 降解速率、生物相容性、组织毒性以及力学性能ꎻ手术操作对周边正常 结构的影响等
椎体次全切融合模型
椎间盘切除融合模型
椎体次全切融合模型
腹腔镜下椎间盘切除 融合模型
峡部不连融合模型 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 定融合模型
评价手段 影像 学、 组 织 形 态 学、生物力学 影像 学、 组 织 形 态 学、生物力学 影像 学、 组 织 形 态 学、生物力学 影像 学、 组 织 形 态 学、生物力学 影像 学、 组 织 形 态 学、生物力学
材料及器械植入后的解剖形态、融合率、降解率、生物相容性、组织毒 性以及力学性能ꎻ手术操作对周边正常结构的影响等 材料及器械植入后的融合率、降解率、生物相容性、组织毒性、力学性 能ꎻ钉棒系统设计改良后螺钉骨界面整合、力学性能及融合后临近椎 间盘退变等情况ꎻ手术操作对周边正常结构的影响等
收稿日期:2018 - 01 - 11ꎻ修回日期:2018 - 03 - 2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1570946) ꎻ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 项目资助( CX2017B568) ꎻ湖南省卫生计生委科研计划课题项目资 助( A2017016) . ∗ 通讯作者ꎬE ̄mail:wwj1202@ hotmail.com.
腰椎后外侧融合动物模型及邻近节段的病理变化
Psrleaat oes r o s d cnievrbad c eee tnn n am dl o e a rlr rds o t j etn reer sdg r i i i oe t o t h ip m e a a t t li n ao ia n s
a f u e o g r f 8. M ehyme h c yae wa t e a p id t n ice h r n v r e p o e s s n h wie. i t l t a r l t s h n p le o e cr l t e ta s e s r c s e a d t e r
许 斌 陈 跃 先 赵 建 宁 王 与 荣 吴 波 , , , ,
( 京军 区南京 总 医 院 ,. 科 ; . 南 1骨 2 病理 科 ,江苏南 京 2 0 0 ) 10 2
摘要 : 目的 : 文献报 道脊柱融合对邻近节段 退变的影响均集 中在 生物力学 、 像学方 面 , 影 缺少相关 的实验研究 , 本 文通过建立腰椎后外侧融 合动物模型 , 观察其对邻 近节段椎 间 盘退变 的影 响。建立 腰椎后外 侧融 合动物 模型 , 观 察 其对邻近节段椎 间盘退 变的影响 。 方法 : 后正 中暴露兔 腰4— 椎 板及横 突 , 0 8m 钢丝行 双侧腰 4—6横 6 用 . m 突间 8字内固定 , 后用骨水泥包绕横 突及 钢丝 。观察术 后 3个 月 、 然 6个月 时邻 近节段 椎 间盘 的病理 改变 。 结
pc o s rlt a atrd s nteajcn t v r ba ds.T bev ei p c o otr ae— at f ot o e l r o ei o dae tne et rl i p e a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h s h i r e c o sret at f s o t o h m p el r a atrd s nteajc n itret rl i . Meh d : abt o es f ot o t a atrd s l r o ei o dae tnevr ba ds h s h e c to s R b im dl o s rl e l r oei p e a r h s
鼠类脊柱侧凸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鼠类脊柱侧凸动物模型研究进展赵彬】,李凯2*,薛旭红2,赵胜2(1.山西医科大学,山西 太原文章编号:1008-5572(2021)01-0044-05 中图分类号:R681.5脊柱侧凸是指脊柱椎体向侧方移位并伴有椎体旋转的 三维结构性畸形。
国际脊柱侧凸研究协会定义脊柱侧凸为 测量全脊柱正侧位X 线片Cobb 角>10°1。
据统计,全球青 少年脊柱侧凸的发病率为1%〜3%也。
该疾病的发生可涉 及多种因素,相关的病因学机制及遗传背景尚未明确。
为研究该疾病的具体发病机制而进行人类随机对照试验不符合 相关的医学伦理学要求⑵,动物模型便成为了研究其病因学 及遗传学的重要工具,合适的脊柱侧凸动物模型对研究人员及临床医生深入研究该疾病的病因及病理方面有重大意义。
迄今为止,已通过各种诱导方式成功构建了鸡、兔子、青蛙、猪、山羊、绵羊及灵长类动物的脊柱侧凸模型⑷。
但相关 研究表明:鼠类作为经典的脊椎类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基因组 高度相似5 ;人类已经可以成功改变小鼠基因组类型,构建各种基因修饰、敲除模型;两足大鼠和小鼠在不同的模型中 脊柱侧凸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动物归;鼠类脊柱侧凸模型可以较好的反映出与疾病相关的病理过程16。
此外,由于鼠类操作简单、成本较低、繁殖周期快等特性可以在短期内产 生大量的数据样本目前已成为研究脊柱侧凸相关问题的有力工具。
本文将分别对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 sis ,CS)和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 , IS)近年来常用的鼠类动物模型作一综述。
1 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CS 是指母体妊娠期4~6周内,由于脊柱先天性发育异 常引起椎体畸形或分割失败而导致脊柱矢状位排列紊乱8。
据统计,新生婴儿CS 的发病率为0.5%〜1.0%9。
目前较常用的鼠类CS 动物模型有以下两种。
11妊娠期雌鼠暴露于一氧化碳(CO)环境中构建CS 模型相关研究已证实:CO 环境因素对孕妇、胎儿、新生婴儿有 一定的生物学致畸作用,CO 在机体内与氧竞争血红蛋白结合位点,干扰组织氧合作用。
脊柱融合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脊柱融合的研究现状与展望第十章脊柱融合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脊柱外科邱勇脊柱融合术是指以病椎为中心,从病损区上位的正常脊椎到下位的正常脊椎做植骨术,使多个脊柱节段发生骨性融合,形成一个力学整体,从而达到治疗脊柱疾患、消除疼痛、控制畸形发展、重建脊柱稳定性及保护脊髓神经的目的。
第一节脊柱融合的历史回顾脊柱融合术的历史可追溯到1911年,Albee用脊柱融合术治疗脊柱结核,以达到阻止结核感染播散的目的,同年,Hibbs亦用脊柱融合术控制脊柱侧凸患者畸形的发展。
Albee和Hibbs的开拓性研究取得成功后,脊柱融合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脊柱畸形和其他脊柱疾患,如脊柱侧凸、后凸,脊柱骨折、脱位,脊柱滑脱及椎间盘疾病。
在脊柱融合的适应证扩大的同时,融合技术、手术入路、术中监测及植骨材料亦不断发展。
1932年,Capener首先采用前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1934年,Ito描述了旁正中腹膜后入路及前路脊髓减压植骨融合的方法。
1946年Jaslow首次报道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Cloward促进了PLIF的发展。
1968年,Hoover提出用环形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Kim报道采用环形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融合率由70%提高到88%。
20世纪40年代起,脊柱内固定开始蓬勃发展。
Toumey应用关节突螺钉和融合术治疗腰椎疾患;Straub 将棘突钢板用于腰骶部融合;Harrington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研制了Harrington系统,提高了脊柱畸形的矫正能力和脊柱融合的成功率;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是脊柱外科发展史上的另一个里程碑。
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间融合,可防止植骨块的移位,但仍未解决植骨块的塌陷及椎间高度的丢失等问题,因此,椎间融合器(Cage)便应运而生了。
Cage的雏形来源于Bagby设计的不锈钢篮子内填自体松质骨,用于融合马的颈椎。
其后,许多学者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发展出多种Cage。
211274585_脊柱结核兔模型的建立及研究进展
常被用来复制人类脊柱结核的许多特定阶段疾病谱
表 等 发现兔结核病谱系与人 # ($,((2(4-(8&K&O ,(X-
&
骨关节结核的F)Y,(2--(脊柱结核常见于胸腰段& 类结核病谱系之间存在明显相似性(兔脊柱结核模
累及椎体和椎间隙&单纯附件结核少见,42X-(脊柱结 型是评估骨结核药物疗效的最佳模型,(F-(
学和行为特征与人类相似&它们在与人类疾病相关 贡献 ( ,(+-
的基础和临床前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是研究结核 二+结核病兔模型概述
病最理想的实验动物(然而&由于其在实验室中饲 W9:作为致病菌&是一种寄生细胞内细菌&能
脊柱融合动物模型的构建及评价方式的研究进展
脊柱融合动物模型的构建及评价方式的研究进展
王羿翔;张昌盛;王润生
【期刊名称】《中外医药研究》
【年(卷),期】2024(3)8
【摘要】脊柱融合术是指通过手术方式,使病变椎体相关的节段发生骨性连接,融合成一个整体以达到保护脊髓、重建脊柱稳定性的目的,可以有效解决脊柱节段性失稳及神经源性的疼痛。
随着研究进展,脊柱融合的手术方式、融合器及植骨材料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但新的融合方式需要进行动物实验来验证其临床可行性。
因此,合理的选择实验动物模型尤为重要。
文章通过对不同实验动物中建立脊柱融合模型的方式及其评价标准进行分析,以期建立一个更接近于人体融合机制的模型,为后期进一步研究人类脊柱融合的过程提高融合率和安全性。
【总页数】3页(P162-164)
【作者】王羿翔;张昌盛;王润生
【作者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柳州市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32;R687.3
【相关文献】
1.不同染毒方式构建镍损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2.脊柱椎间融合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3.亚健康状态动物模型的构建与评价研究进展
4.脾胃湿热证动物模型的构建与评价研究进展
5.基于物理方法的皮肤创伤动物模型构建及评价指标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脊柱融合的实验研究进展
Pr g e s i s a c fSp n lFu i n i bo a o y Ani a s o r s n Re e r h o i a so n La r t r m l
J Ro g s n GUO U n —he , Zha q n o— i g
( . e at n f to e is B i n h n g a c u si lB in 0 1 0, ia 1 D p rme to h p dc , ej gZ o g u n h n Hopt , ej g1 0 9 Chn ; Or i a i 2 De a me t fOr o e is , h hr si l fP kn nv ri , e ig 10 9 ,C ia . p r n t p dc ,T eT idHopt e igU iest B in 0 1 1 hn ) t o h ao y j
素 的复杂过 程 , 临床缺 少 可靠 的 非损 伤性 技 术 对 融
合 的成功 与否进行 评 价 , 因此很 难 研 究 单个 因素 对
猴等 , 为脊柱 的大 小 和骨 性 解 剖 与 人类 的脊柱 比 因
较接 近 , 获得 的数据更 可靠 和实 用 ; 而生物 学模型是
研究脊 柱融 合 的生物 愈 合 过 程 和愈 合 机 制 , 利用 小 的动物 模 型( 例如 鼠) 以获 得大 量 的数 据 , 可 比利 用 大 的动 物模 型获 得少量 的数 据要 有价值 。
meh d r jrfc ssi hsf l fs d .I hsp p r as s mai rve f h i rtr ns ia u ino oe to saemao o ue nti i d o t y nti a e , yt t e iw o el eaueo pn lfso f h s e u e c t t t
脊柱融合的实验研究进展
脊柱融合的实验研究进展剧荣森;郭昭庆【摘要】脊柱融合是脊柱外科研究重点之一,脊柱融合的动物实验研究也是方兴未艾,有关脊柱融合的实验动物选择、实验方法、实验材料、评价方法是研究的重点.本文通过大量文献进行系统回顾,对脊柱融合动物实验的上述方面进行了总结.【期刊名称】《中国比较医学杂志》【年(卷),期】2010(020)004【总页数】6页(P63-68)【关键词】脊柱融合;动物实验;诱导生物因子【作者】剧荣森;郭昭庆【作者单位】北京市中关村医院骨科,北京,100190;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北京,1001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脊柱融合(spinal fusion)手术于 1911年由Albee和Hibbs首次报道,目前已经成为脊柱外科手术治疗的一种常用方法。
由于脊柱融合是一个多因素的复杂过程,临床缺少可靠的非损伤性技术对融合的成功与否进行评价,因此很难研究单个因素对脊柱融合的影响。
1913年Albee首次使用动物模型进行脊柱融合研究。
近些年来,随着骨组织工程和基因治疗的兴起以及微创技术的使用,脊柱融合的实验研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下面就脊柱融合的实验研究做一综述。
1 脊柱融合的实验动物的选择脊柱融合的动物模型根据研究的内容不同,主要分为两类:生物力学模型和生物学模型。
生物力学模型是研究脊柱的生物力学情况或脊柱器械的应用情况,选择较大的动物模型比较适合,例如犬、羊、猴等,因为脊柱的大小和骨性解剖与人类的脊柱比较接近,获得的数据更可靠和实用;而生物学模型是研究脊柱融合的生物愈合过程和愈合机制,利用小的动物模型(例如鼠)可以获得大量的数据,比利用大的动物模型获得少量的数据要有价值。
1.1 鼠鼠作为脊柱融合的实验动物开始应用于评价药物对脊柱融合的整体作用,近年来主要用于在组织工程和基因治疗在脊柱融合的研究。
由于裸鼠无免疫原性,在组织工程骨的研究中更为常用。
Radall[1]用腺病毒(adenovir)作载体体外转染携带骨形态发生蛋白-9(rhBMP-9)的骨髓基质干细胞(hMSC),然后注射到裸鼠椎旁肌,8周后可见脊柱融合。
特发性脊柱侧凸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特发性脊柱侧凸动物模型研究进展唐峰;谢宁【期刊名称】《国际骨科学杂志》【年(卷),期】2016(037)005【摘要】特发性脊柱侧凸(IS)是一类至今病因尚不明确的脊柱三维畸形,受伦理学限制,动物模型是研究此类疾病病理过程与生理变化的基础。
IS 模型根据建立方法可大致分为病因学模型与机械方法模型两大类。
病因学模型由病因学假说入手,模拟 IS 的病理过程与生理环境,其中硬骨鱼类模型作为非诱导侧凸模型多用于 IS 基因的研究;松果体切除类模型应用最多,但存在较大争议;生长激素类模型关注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导致的脊柱生长异常,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神经损伤类模型是IS 病因学研究的新思路,但建模难度较大。
机械方法模型则通过手术等方法直接或间接破坏脊柱正常结构导致其侧凸,包括外固定模型和内固定模型,其中内固定模型主要通过椎体钉固定术和椎体栓固术建立。
各类模型都有其特点及适用性,选取合适模型至关重要。
总体而言,病因学研究及探索性研究以小动物模型为主,而生物力学研究及治疗方面研究大动物模型更具优势。
该文对 IS 动物模型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总页数】5页(P311-315)【作者】唐峰;谢宁【作者单位】200003,上海长征医院脊柱外科;200003,上海长征医院脊柱外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术后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J], 罗旭;李波;孙泽宇2.鼠类脊柱侧凸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J], 赵彬;李凯;薛旭红;赵胜3.保守治疗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中的研究进展 [J], 王文燕4.运动疗法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研究进展 [J], 彭倩;路怀民5.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步态特征的研究进展 [J], 朱飞龙;张明;陈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脊柱关节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脊柱关节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张景艺;王友志;杨丰钒;朱文潇;李军
【期刊名称】《实验动物科学》
【年(卷),期】2024(41)2
【摘要】脊柱关节炎(SpA)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中轴和外周关节,主要病理特征为附着点炎、骨破坏和新骨形成。
动物模型的建立将成为深入研究SpA的发生发病机制及疗法的良好载体,因此本文将为关于SpA的动物模型的研究发展做出综述,并力求为SpA动物模型的研究建立提供新思路,将进一步增强SpA 动物模型的研究理论及实验基础,从而为SpA的发病机制、临床疗法的研究带来新思路。
【总页数】6页(P96-101)
【作者】张景艺;王友志;杨丰钒;朱文潇;李军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临床免疫科;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风湿免疫科;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风湿免疫关节矫形科;西安电力中心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5-3
【相关文献】
1.脊柱关节炎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
2.脊柱椎间融合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3.强直性脊柱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4.脊柱侧弯动物模型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5.脊柱侧凸动物模型制造方法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脊柱椎间融合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综述窑中国医药导报2021年3月第18卷第8期脊柱椎间融合动物模型研究进展唐小勇何斌遵义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脊柱外科,贵州遵义563000[摘要]脊柱椎体间融合技术是治疗脊柱创伤、脊柱肿瘤、退行性病变及脊柱发育畸形的常规技术。
脊柱椎体间融合能使植骨融合节段达到坚固骨性固定,又可撑开和维持正常椎间融合高度。
但脊柱融合失败是脊柱外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大量临床观察表明目前脊柱融合在使用内固定的情况下有10%耀15%.的不融合率。
许多研究者在动物体内探讨新的手术方式、融合器及植骨材料对融合率的影响。
但动物种类繁多,特点各异,大型动物更能模拟骨移植材料或脊柱器械在人体的生物力学情况,而小型动物在概念策略方面的研究更有优势。
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但对动物的选择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现就以不同动物构建脊柱椎间动物模型的特点作一相关综述,以期为动物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脊柱;脊柱椎间融合术;融合率;动物脊柱特点;动物模型[中图分类号]R68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21)03(b)-0038-04Research progress of animal models of spinal interbody fusionTANG Xiaoyong HE BinDepartment of Spine Surgery,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Guizhou Province,Zunyi 563000,China[Abstract]Spinal interbody fusion is a routine technique for the treatment of spinal trauma,spinal tumor,degenerative diseases and spinal deformity.Spinal interbody fusion enables solid bony fixation of the fused bone graft segments,and it can also open and maintain the normal height of interbody fusion.However,spinal fusion failure is a problem that spinal surgeons must face in clinical work.A large number of clinical observations have shown that spinal fusion currently has a10%to15%non-fusion rate with internal fixation.Many researchers hav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new surgical procedures,fusion devices,and bone graft materials on fusion rate in animals.However,there are many kinds of animals with different rge animals are better able to simulate the biomechanics of bone graft materials or spinal instruments in the human body,while small animals have more advantages in the study of conceptual strategies.The selection of suitable animal models is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experiments,but there is no unified standard for animal selection at present.This paper revie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animal models of spinal intervertebral vertebrae,in order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animal research.[Key words]Spine;Spinal interbody fusion;Fusion rate;Characteristics of animal spine;Animal model近年来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脊柱相关的退行性疾病已经逐渐成为越来越多家庭沉重的生活负担,病情严重者通常采用手术治疗。
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造模方法 【 中图分类号】 Q95-3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5-4847(2021) 03-0387-06
Advances in animal models of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得到广泛关注,其引起的脊柱疾病,不同程度上的降低了人类生活质量。 其退变机制的不确定性使得其治疗方式 较为复杂,为进一步探究椎间盘退变的病因病理,本文将借助国内外关于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相关文献,对目前主 要的造模方法做一综述,希望通过比较不同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之间的差异,选择出能够全面模拟人类椎间盘退 变的造模方法。
2021 年 6 月 第 29 卷 第 3 期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ACTA LABORATORIUM ANIMALIS SCIENTIA SINICA
June 2021 Vol. 29 No. 3
颜昊,贾永伟,翟伟峰. 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 J] .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2021, 29(3) : 387-392. Yan H, Jia YW, Zhai WF. Advances in animal models of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 J] . Acta Lab Anim Sci Sin, 2021, 29(3) : 387-392. Doi:10. 3969 / j.issn.1005-4847. 2021. 03. 014
椎间盘退变模型研究现状与进展
椎间盘退变模型研究现状与进展(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椎间盘退变疾病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但退变的生物学机制尚不明确,构建椎间盘退变模型是研究的基础和关键。
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新型椎间盘模型分为动物体外模型和动物体内模型两大类。
动物体外模型包括椎间盘细胞模型和椎间盘组织块模型;动物体内模型有机械力学模型和外伤模型等。
该文就近年来新型椎间盘退变模型的研究现状与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进展Abstract:The disc degeneration disease has been main research focus in spinal surgery, but the pathogenesis of disc degeneration is still not clear. Appropriate animal models are important for the study of pathogenesis of disc degeneration. Presently, models of disc degenetation are mainly classified into two categaries:vitro models and vivo models.The animal vitro models include disc cell models and disc tissue models.The vivo models include mechanics models and trauma models.This reviewtries to give a short introduction about the status and progress of animal model about disc degeneration.Key words:disc degeneration; animal model; congress椎间盘退变性疾病(disc degeneration disease,DDD)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人们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椎间盘退变的发病正逐年上升,且有年轻化的趋势。
强直性脊柱炎实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2019年5月第29卷㊀第5期中国比较医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MEDICINEMay,2019Vol.29㊀No.5王志强,宫彩霞,李振彬.强直性脊柱炎实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9,29(5):131-137.Wang ZQ,Gong CX,Li ZB.Advances in research on laboratory animal models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 [J].Chin J Comp Med,2019,29(5):131-137.doi:10.3969/j.issn.1671-7856.2019.05.021[基金项目]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计划项目(2014207)㊂[作者简介]王志强(1977 ),男,副主任医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㊂E-mail:1040988746@ [通信作者]李振彬(1962 ),男,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㊂E-mail:lizb1962@强直性脊柱炎实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王志强1,2,宫彩霞3,李振彬1∗(1.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 医院,石家庄050082;2.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南京210023;3.石家庄平安医院,石家庄050012)㊀㊀ʌ摘要ɔ㊀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主要影响中轴骨骼的慢性炎症性风湿病,与人类白细胞抗原B27密切关联㊂由于大多数患者发病年龄较年轻,强直性脊柱炎导致的脊柱强直和关节畸形对社会经济学有重要影响㊂实验动物模型是强直性脊柱炎发病原因㊁病理机制和干预措施研究的重要载体㊂本文对自发性㊁诱导性和基因工程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强直性脊柱炎的基础研究㊁新药开发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㊂ʌ关键词ɔ㊀强直性脊柱炎;实验动物模型;人类白细胞抗原B27;炎症;骨形成ʌ中图分类号ɔR-33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A㊀㊀ʌ文章编号ɔ1671-7856(2019)05-0131-07Advances in research on laboratory animal models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WANG Zhiqiang 1,2,GONG Caixia 3,LI Zhenbin 1∗(1.The 980th Hospital of the Joint Logistics Support Force of the Chinese People s Liberation Army,Shijiazhuang 050082,China.2.First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210023.3.Shijiazhuang Ping an Hospital,Shijiazhuang 050012)㊀㊀ʌAbstract ɔ㊀Ankylosing spondylitis is a chronic inflammatory rheumatic disease which mainly affects the axial skeleton and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HLA-B27.As most patients are relative young,the ankylosis and deformity of thejoints caused by ankylosing spondylitis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boratory animal models serve as animportant carrier for the studies of pathogenesis,pathological and 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and intervention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In this paper,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spontaneous,inducible and genetic engineering animal models has been reviewed,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basic research,new drug development and clinical treatment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ʌKeywords ɔ㊀ankylosing spondylitis;laboratory animal model;HLA-B27;inflammation;bone formation㊀㊀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常见的免疫介导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与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uman leukocyte antigen-B27,HLA-B27)密切关联,主要影响中轴骨骼和关节,也可出现葡萄膜炎㊁银屑病㊁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disease,IBD)等关节外表现,同时心肺并发症风险增加[1]㊂在疾病进展过程中,AS 特征性结构改变是导致患者早期严重残疾的主要原因㊂由于大多数患者发病年龄较年轻,AS 的致残问题对社会经济学有重要影响㊂然而,AS 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1]㊂实验动物模型对于疾病机制和寻找新的治疗药物具有重要意义㊂由于AS病理过程的人体组织的获取较困难,因此实验动物模型的构建对AS研究尤为重要㊂国内外学者为构建能较好模拟人类AS疾病特征和病理过程的实验动物模型进行了不断的探索㊂AS的实验动物模型大致可分为HLA-B27转基因动物模型㊁炎症相关动物模型㊁强直性附着点炎动物模型和其他动物模型四类㊂本文就AS 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㊂1㊀HLA-B27转基因动物模型HLA-B27是AS最主要的遗传危险因素,约90%的患者HLA-B27阳性,HLA-B27对AS的遗传效力为20.1%[1]㊂HLA-B27属Ⅰ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㊂通常情况下,经典的MHCⅠ类分子是由一个高度多态的重链㊁一个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 m)轻链和一个寡肽以非共价键结合组成的异三聚体㊂MHCⅠ类分子与抗原肽结合,并提呈给T细胞表面的T细胞受体(TCR)㊂HLA-B27在AS的发病机制主要有3个假说[1],即①关节源性肽(arthritogenic peptide theory)假说:自身关节源性模拟肽被HLA-B27提成给CD8+T细胞,诱发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从而导致AS;②未折叠蛋白反应(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假说:HLA-B27在内质网中的错误折叠和累积,诱发应激反应,从而激活未折叠的蛋白反应,导致白介素23(interleukin-23,IL-23)的释放;③HLA-B27同二聚体模型(HLA-B27 homodimer model)假说:HLA-B27同源二聚体与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s,NKs)和CD4+T细胞上表达的某些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ller cell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s,KIRs)结合,导致IL-17的释放㊂这些假设均未能完全概括HLA-B27与AS 的相关性㊂1.1㊀HLA-B27/人β2m(humanβ2m,hβ2m)双转基因大鼠模型早在1990年,Hammer等[2]通过将含有HLA-B ∗2705(含一个6.5kb的EcoRⅠ片段)和hβ2m(含一个15kb的Sall-Pvul片段)的DNA片段显微注射到大鼠受精卵内,建立HLA-B27/hβ2m双转基因大鼠模型,并证实Lewis大鼠系的21-4H大鼠(HLA-B ∗2705ʒ150拷贝,hβ2m:90拷贝)和F344大鼠系的33-3大鼠(HLA-B∗2705:55拷贝,hβ2m:66拷贝)更易感㊂该模型可发生与人类AS极为相似的脊柱炎和后爪关节炎,其他表现包括肠炎㊁银屑病样皮损㊁指(趾)甲角化过度和/或营养不良㊁脱毛㊁睾丸炎㊁心肌炎㊁轻度角膜炎和前葡萄膜炎等㊂此外,Tran等[3]用Lewis大鼠系的雄性(21-3ˑ283-2)F1大鼠(HLA-B∗2705:20拷贝,hβ2m:50拷贝)建立了HLA-B27/hβ2m双转基因大鼠模型㊂该模型分别在4~6个月龄㊁7~9个月龄发生关节炎(约70%)和脊柱炎(30%~50%),所有F1大鼠均出现睾丸炎,但均无肠道炎症㊂但在发病前切除睾丸,可阻止关节炎和脊柱炎的发生[4],提示睾丸炎与关节炎和脊柱炎存在一定的关联㊂值得注意的是,HLA-B27和hβ2m转基因的拷贝数及其相对表达水平对AS表型有很大影响㊂高HLA-B27和hβ2 M拷贝数的33-3大鼠出现关节和关节外表现,而较低HLA-B27拷贝数的33-3大鼠仅雄性出现AS 表型,较高HLA-B27拷贝数的33-3大鼠出现脊柱炎㊁增生性骶髂关节炎㊁指(趾)炎和侵蚀性周围关节炎,但无关节外表现[3]㊂此外,HLA-B27转基因大鼠发病对饲养环境的微生物状态有一定要求㊂无菌(germ free,GF)环境饲养的HLA-B27转基因大鼠并不出现关节炎和结肠炎[5],而HLA-B27/hβ2m 双转基因大鼠在无特定病原体(specefic pathogen-free,SPF)环境中定植普通拟杆菌(Bacteroides vulgatus)可发生结肠炎[6],提示AS发病取决于特定致病菌的致病作用㊂与野生型大鼠相比,HLA-B27/ hβ2m双转基因大鼠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和宿主代谢产物均发生改变,微生物代谢物丙酸治疗可减轻大鼠炎症[7],提示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影响㊂最近,Ermoza等[8]研究发现,HLA-B27/hβ2m 双转基因大鼠脾㊁肠系膜淋巴结㊁结肠黏膜固有层CD4-树突状细胞数量减少,这种减少并不是由于其过度死亡所致,而是由于XCR1+树突状细胞亚群数量减少㊂Ermoza等[8]还发现,TLR-7刺激后XCR1+树突状细胞迁移(归巢)能力下降㊂基于XCR1+树突状细胞在维持肠道免疫稳态中起重要作用, Ermoza等[8]认为,XCR1+树突状细胞免疫耐受功能失调可能影响HLA-B27/hβ2m双转基因大鼠自身免疫耐受的维持和炎症的控制㊂迄今为止,HLA-B27/hβ2m双转基因大鼠是最受接受的AS动物模型之一,但该模型的缺点是造模周期长㊁技术要求高㊁步骤复杂㊁成模率低㊁临床表现差异大㊁价格昂贵,不适宜干预研究㊂1.2㊀HLA-B27转基因小鼠模型早在19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9]对HLA-B27转基因小鼠AS模型进行了探索,但HLA-B27转基因小鼠并不发生炎性病变㊂直到1995年,Khare 等[10]在β2m缺陷小鼠中成功建立HLA-B27转基因模型㊂基于C57BL/10小鼠的遗传背景,将HLA-B27转基因小鼠中的HLA-B27阳性小鼠与(β2m-/-ˑHLA-B27)F1小鼠杂交获得HLA-B27+β2m-/-小鼠,但该模型在SPF环境下不发病,转移至普通环境下才开始发病㊂雄性小鼠发病率显著高于雌性小鼠㊂该模型小鼠病变多起于双侧后爪关节和邻近组织短暂的增殖性炎症,持续约2~3周,有纤维蛋白渗出和白细胞浸润及轻度骨侵蚀,其后是软骨细胞在关节附着点增殖㊁关节软骨融合骨化和骨赘形成,关节强直㊂这种强直主要影响关节边缘,而关节中央软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完整,且脊柱不受累㊂因此HLA-B27转基因小鼠是否可作为AS 模型尚有争议,并没有开展广泛的研究[11]㊂该模型有与HLA-B27转基因大鼠模型相似的缺点㊂2㊀炎症相关动物模型肿瘤坏死因子(tumour necrosis factor,TNF)是包括AS在内的多种炎性疾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细胞因子[12]㊂基于TNF的AS动物模型主要有TNF 转基因小鼠和TNFΔARE小鼠模型㊂转入完整人TNF 基因的Tg197小鼠模型不仅可自发性出现慢性多关节炎,还会出现伴有滑膜炎㊁骨侵蚀和软骨破坏的双侧侵蚀性骶髂炎[13]㊂这种TNF转基因小鼠病变不累及脊柱和椎间盘,也不会发生新骨形成导致的强直,因此不能完整模拟人类AS㊂但该模型特别适用于研究TNF介导的多关节炎,尤其是Wnt信号通路在成骨细胞形成中的作用[14]㊂转入小鼠跨膜TNF基因的TgA86小鼠模型可发生对称性慢性炎症性多关节炎,病理表现为血管翳形成㊁关节软骨和骨破坏,同时出现脊柱受累导致的尾部弯曲[15],提示跨膜TNF在AS脊柱病变中的重要作用㊂mRNA稳定和翻译的调控机制是由mRNA序列上的特定元件驱动的㊂这些调控序列中的一大类由腺嘌呤-尿嘧啶多聚体以特征性AUUUA五核苷酸组成,因此被称为富含AU元件(AU-rich elements, ARE)㊂TNFΔARE小鼠模型是在129SvˑC57BL/6或CBAˑC57BL/6小鼠混合遗传背景下,通过靶向敲除小鼠TNF基因的ARE元件建立的[16]㊂这种小鼠内源性TNF产生显著增加,表现为体重增长缓慢,死亡率增加,并于5~6周龄开始出现包括骶髂关节炎㊁脊柱炎㊁周围关节炎和附着点炎在内的慢性炎症性关节炎和克罗恩病样IBD[16-17]㊂蛋白聚糖诱导的脊柱炎(proteoglycan-induced spondylitis,PGIS)小鼠模型是用人软骨蛋白聚糖免疫关节炎/脊柱炎易感的BALB/c小鼠和H-2K单体型C3H小鼠构建[9]㊂这种小鼠模型早期出现外周关节炎,后期出现外周及脊柱关节的畸形㊁强直和功能受限,病理上表现为早期的滑膜炎㊁软骨侵蚀和后期的关节软骨细胞增殖导致的关节融合㊂该小鼠模型对研究AS自身免疫机制和易感基因有重要价值㊂已在(BALB/cˑDBA/2)F2杂交小鼠中发现发现了两个与人类染色体特定区域同源的高度连锁的非MHC染色体位点:Pgis1和Pgis2[9]㊂PGIS小鼠模型具有操作简便㊁周期短㊁症状明显㊁成模率高等优点㊂SKG小鼠是T细胞受体ζ链(T-cell receptor-ζ, TCRζ)相关蛋白(zeta-chain-associated protein,ZAP) 70基因SH2区C端W163C突变(ZAP-70W163C)的BALB/c小鼠[18]㊂突变的ZAP-70与TCRζ不能正常结合,导致自身反应性CD4+T细胞逃离阴性选择(negative selection),是引起自身免疫性关节炎的一个关键原因[19]㊂研究发现,酵母多糖[19]㊁凝胶多糖[20]㊁鼠衣原体[21]均可诱导SKG小鼠发生关节炎㊂经免疫后,几乎所有雌雄SKG小鼠均出现踝关节和腕关节的进行性关节炎,病理组织学显示,踝关节及关节外软组织水肿㊁炎症细胞浸润㊁滑膜炎和骨质侵蚀及足底筋膜炎㊁椎间盘炎㊁附着点炎㊁骶髂关节炎㊁指(趾)炎[19-21]㊂除关节病变外,小鼠模型还发生了银屑病样皮损㊁葡萄膜炎和IBD[20]㊂需要注意的是,小鼠饲养环境的菌群改变对发病有一定影响[22]㊂IL-23/IL-17轴在AS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㊂AS病理过程的启动依赖于IL-23[23],且IL-23与附着点炎直接相关[24]㊂Sherlock等[24]用流体动力学方法将编码IL-23的微环DNA载体通过尾静脉导入雄性B10.RⅢ小鼠构建了持续IL-23高表达模型㊂这种模型出现四肢和中轴关节的附着点炎,病理表现为AS特征性骨合成和骨分解并存过程,即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活化增殖引起的骨膜上软骨㊁类骨质和新骨形成以及多核破骨细胞对骨皮质的侵蚀,认为附着点部位IL-23反应性维甲酸受体相关的孤儿核受体γt(responsive retinoic acid receptor-relatedorphan nuclear receptorγt,ROR-γt)+CD3+CD4-CD8-细胞与IL-23结合后,CD3+细胞大量分泌IL-17和IL-22,导致了附着点炎㊂除关节病变外,这种小鼠模型还出现了银屑病皮肤病理和主动脉根部炎症,但肠道㊁肝肾不受影响㊂此后,Reinhardt等[25]进一步证实,附着点部位与IL-23结合的CD3+细胞主要是γ/δT细胞㊂此外,在HLA-B27转基因大鼠中发现由迁移树突细胞产生的幼稚CD4+T细胞产生IL-17增加[26],而Th17细胞能促进产生IL-12/IL-23的树突细胞的形成[27],提示IL-23/IL-17是一个循环炎症通路,但IL-17的产生并非绝对依赖IL-23[28]㊂A20蛋白是TNF-α诱导蛋白3(TNF-α-induced protein3)基因产物,可通过抑制NF-κB的活化,强效抑制炎症反应,维持免疫稳态,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的A20蛋白缺陷可导致多种炎症性疾病[29]㊂选择性DCs的A20蛋白缺陷小鼠除发生T细胞介导的IBD外,还会出现慢性血清阴性周围关节炎㊁附着点炎和脊柱炎[30]㊂越来越多证据显示,肠道微生态在AS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31]㊂基于内质网氨基肽酶1 (endoplasmic reticulum aminopeptidase1,ERAP1)基因多态性与AS易感性相关,Pepelyayeva等[32]利用C57BL/6小鼠敲除ERAP1基因(ERAP1-/-)建立了AS模型㊂该ERAP1-/-小鼠模型不但出现自发性中轴关节强直㊁脊柱炎症和全身性骨质疏松,而且还出现了肠道菌群失调㊂Pepelyayeva等[32]还发现,由于ERAP1-/-小鼠Tr1样调节性T细胞(一种抑制性T细胞)和耐受性树突状细胞(tolerogenic dendritic cells,tDCs)数量减少,对抗原刺激表现出过度的固有和适应性免疫反应,使得免疫细胞进入脊柱关节而发病;ERAP1-/-小鼠自发产生了大量的特定肠道细菌种类㊂因此,ERAP1-/-小鼠是研究肠道菌群失调㊁骨骼和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合适模型㊂3㊀强直性附着点炎动物模型DBA/1小鼠是国际公认的研究关节炎的实验动物模型㊂由于与人类AS有着显著的共同特征, DBA/1小鼠已成为AS最受研究的实验动物模型之一㊂成组圈养的雄性DBA/1小鼠从12周龄开始自发地出现关节炎[33],到26周龄时,关节炎的发病率接近100%[34]㊂雄性DBA/1小鼠主要临床表现为伴关节肿胀和关节强直的不对称的指(趾)间关节炎(主要是后爪)㊁附着点炎和破坏性甲周炎,病理特点是短暂的急性关节炎后附着点细胞增殖㊁软骨内骨形成以及关节强直[34],因此是研究AS炎症与病理性新骨形成联系的理想模型㊂需要注意的是,该模型的缺点是仅雄性小鼠发病,且其发病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34]㊂进行性强直(ank/ank)小鼠模型是一种常染色体ank单基因隐性遗传病小鼠,在临床表现㊁放射学和病理学上与人类AS相似[11]㊂该小鼠最初表现为四肢关节炎,随后出现严重的四肢关节和中轴关节的进行性强直㊂病理上先是多形核白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但主要是大量的羟基磷灰石钙结晶在细胞外基质内的沉积[11],其关节强直过程可能是由于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激活[35]㊂Krug等[36]将HLA-B27转基因小鼠与ank/ank小鼠杂交,观察其F1和F2代的表型,结果显示HLA-B27状态对小鼠进行性强直表型无影响㊂然而,Timms等[37]的研究显示,ank/ank小鼠的人类同源基因ANKH的遗传变异与人类AS的易感性和临床表现无相关性㊂强直性附着点病(ankylosing enthesopathy, ANKENT)小鼠模型是由近交系C57BL/10小鼠获得[38]㊂具有C57BL/10遗传背景的C57BL/10.BR 和其他H-2同品系的雄性小鼠可于3个月龄自发性出现踝关节和/或跗骨关节进行性强直,病理学上先是短暂的滑膜增殖和破坏性炎症,其后是附着点软骨细胞增殖㊁骨化,还可出现前葡萄膜炎[38]㊂这种小鼠模型需要注意的是:⑴单独笼养不发病,需分组笼养[39],⑵无菌条件下不发病,需肠道内厌氧菌触发[40],⑶8个月龄以上母鼠所生小鼠的患病率明显低于8个月龄以下母鼠所生小鼠[41],⑷HLA-B27转基因小鼠发病率明显增高,但疾病严重程度相似,hβ2m转基因对发病无影响[38]㊂4㊀其他动物模型MRL/MpJ-lpr/lpr(MRL/lpr)小鼠㊁BXSB小鼠和NZB小鼠均是研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常用动物模型㊂Oishi等[42]研究发现,雄性(MRLˑDBA/1)F1小鼠和雄性(MRLˑDBA/1)F2小鼠分别在(27.0ʃ2.2)周㊁(19.5ʃ3.9)周出现与雄性DBA/1小鼠相似的自发性强直性关节炎,关节组织病理学显示滑膜及邻近组织成纤维细胞增生,伴关节周围附着点的纤维性软骨细胞增生㊁骨化㊂Mori等[43]研究显示,所有雄性(MRL/RPLˑC3H/LPR)F1小鼠㊁61.8%的雄性(MRL/RPLˑC3H/LPR)F2小鼠自发性出现不可逆的踝关节强直,关节病理与Oishi 等[42]的研究相似㊂此外,Abe等[44]研究发现,与自发性出现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雌性(BXSBˑNZB)F1小鼠不同,雄性(BXSBˑNZB)F1小鼠并不发生SLE,而在被成组圈养的条件下,在7个月龄时,83%的小鼠自发性发展为血清阴性AS,表现为后爪踝/跗骨关节的附着点炎,关节病理亦与Oishi等[42]的研究相似,而后爪其他关节㊁前爪和脊柱不受累㊂Mori[43]和Abe[44]的研究均显示亲代小鼠无论雌雄都不发病,提示这种疾病的发病,是由从亲代双方的易感基因相互作用控制的㊂杂交小鼠是研究AS附着点炎及相关疾病遗传㊁环境和分子机制的合适模型,但其较DBA/1小鼠的发病周期更长,价格更加昂贵,且更不易获得㊂最近,Dibra等[45]通过C57BL/6背景的IL-27受体α(IL27A)缺陷IL27RA-/-小鼠与C57BL/6和129/SvJ背景的P53R172H/+小鼠杂交获得携带p53杂合子(含有1个野生型p53基因拷贝和一个突变型p53基因拷贝)的IL27RA-/-P53R172H/+小鼠㊂这种小鼠在4个月龄时出现椎间盘软骨骨化,12~14个月龄时出现脊柱严重的骨丢失和病理性骨形成,但炎症反应轻微㊂同时该小鼠还发生了慢性肾病㊁慢性皮炎㊁尾椎的慢性骨膜炎和骨髓炎㊂这种小鼠模型的特点是:⑴骨丢失和软骨骨化严重而炎症反应轻微,提示炎症并不是骨丢失和软骨骨化的必要过程,⑵是研究骨丢失和软骨骨化机制及这两个过程是如何相互关联的理想模型,⑶可以从4个月龄开始动态监测骨丢失和软骨骨化病理过程中的具体变化[45]㊂此外,AS动物模型在熊科㊁犬科及灵长类动物中也有研究[46],但这些模型价格昂贵㊁饲养条件要求高㊁实验影响因素较多,因此研究很少,本文不做详细论述㊂5 结语综上所述,目前已构建出多种AS实验动物模型㊂针对AS疾病过程中的不同发病机制㊁临床表现和病理过程不同的动物模型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认识㊂例如,HLA-B27分子特征如何触发了AS 的发病,炎症与新骨形成之间的关系,新骨形成过程中潜在的信号通路靶点,这显示出动物模型在AS 研究中的巨大推动作用㊂然而,迄今为止尚无任何一种动物模型能完整模拟人类AS的临床表现和病理进展过程㊂基于实验动物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相互借鉴,对于我们深入了解AS及相关疾病的机制和开发新的治疗策略,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㊂参考文献:[1]㊀Chen B,Li J,He C,et al.Role of HLA-B27in the pathogenesis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Review)[J].Mol Med Rep,2017,15(4):1943-1951.[2]㊀Hammer RE,Maika SD,Richardson JA,et al.Spontaneousinflammatory disease in transgenic rats expressing HLA-B27andhuman beta2m:an animal model of HLA-B27-associated humandisorders[J].Cell,1990,63(5):1099-1112. [3]㊀Tran TM,Dorris ML,Satumtira N,et al.Additional humanβ2-microglobulin curbs HLA-B27misfolding and promotes arthritisand spondylitis without colitis in male HLA-B27-transgenic rats[J].Arthritis Rheum,2006,54(4):1317-1327. [4]㊀Taurog JD,Rival C,van Duivenvoorde LM,et al.Autoimmuneepididymoorchitis is essential to the pathogenesis of male-specificspondylarthritis in HLA-B27-transgenic rats[J].ArthritisRheum,2012,64(8):2518-2528.[5]㊀Taurog JD,Richardson JA,Croft JT,et al.The germfree stateprevents development of gut and joint inflammatory disease inHLA-B27transgenic rats[J].J Exp Med,1994,180(6):2359-2364.[6]㊀Gill T,Asquith M,Rosenbaum JT,et al.The intestinalmicrobiome in spondyloarthritis[J].Curr Opin Rheumatol,2015,27(4):319-325.[7]㊀Asquith M,Davin S,Stauffer P,et al.Intestinal metabolites areprofoundly altered in the context of HLA-B27expression andfunctionally modulate disease in a rat model of spondyloarthritis[J].Arthritis Rheumatol,2017,69(10):1984-1995. [8]㊀Ermoza K,Glatigny S,Jah N,et al.Tolerogenic XCR1+dendritic cell population is dysregulated in HLA-B27transgenicrat model of spondyloarthritis[J].Arthritis Res Ther,2019,21(1):46.[9]㊀Braem K,Lories RJ.Insights into the pathophysiology ofankylosing spondylitis:contributions from animal models[J].Joint Bone Spine,2012,79(3):243-248.[10]㊀Khare SD,Luthra HS,David CS.Spontaneous inflammatoryarthritis in HLA-B27transgenic mice lacking beta2-microglobulin:a model of human spondyloarthropathies[J].JExp Med,1995,182(4):1153-1158.[11]㊀Zhang Y.Animal models of inflammatory spinal and sacroiliacjoint diseases[J].Rheum Dis Clin North Am,2003,29(3):631-645.[12]㊀Bradley JR.TNF-mediated inflammatory disease[J].J Pathol,2008,214(2):149-160.[13]㊀Redlich K,Görtz B,Hayer S,et al.Overexpression of tumornecrosis factor causes bilateral sacroiliitis[J].Arthritis Rheum,2004,50(3):1001-1005.[14]㊀Uderhardt S,Diarra D,Katzenbeisser J,et al.Blockade ofDickkopf(DKK)-1induces fusion of sacroiliac joints[J].AnnRheum Dis,2010,69(3):592-597.[15]㊀Alexopoulou L,Pasparakis M,Kollias G.A murinetransmembrane tumor necrosis factor(TNF)transgene inducesarthritis by cooperative p55/p75TNF receptor signaling[J].EurJ Immunol1997;27(10):2588-2592.[16]㊀Kontoyiannis D,Pasparakis M,Pizarro TT,et al.Impaired on/off regulation of TNF biosynthesis in mice lacking TNF AU-richelements:implications for joint and gut-associatedimmunopathologies[J].Immunity,1999,10(3):387-398.[17]㊀Armaka M,Apostolaki M,Jacques P,et al.Mesenchymal celltargeting by TNF as a common pathogenic principle in chronicinflammatory joint and intestinal diseases[J].J Exp Med,2008,205(2):331-337.[18]㊀Sakaguchi N,Takahashi T,Hata H,et al.Altered thymic T-cellselection due toa mutation of the ZAP-70gene causesautoimmune arthritis in mice[J].Nature,2003,426(6965):454-460.[19]㊀Jeong H,Bae EK,Kim H,et al.Spondyloarthritis features inzymosan-induced SKG mice[J].Joint Bone Spine,2018,85(5):583-591.[20]㊀Benham H,Rehaume LM,Hasnain SZ,et al.Interleukin-23mediates the intestinal response to microbial beta-1,3-glucan andthe development of spondyloarthritis pathology in SKG mice[J].Arthritis Rheum,2014,66(7):1755-1767. [21]㊀Baillet AC,Rehaume LM,Benham H,et al.High Chlamydiaburden promotes tumor necrosis factor-dependent reactive arthritisin SKG mice[J].Arthritis Rheum,2015,67(6):1535-1547.[22]㊀Rehaume LM,Mondot S,Aguirre de Cárcer D,et al.ZAP-70genotype disrup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biota and host,leading to spondyloarthritis and ileitis in SKG mice[J].ArthritisRheumatol,2014,66(10):2780-2792.[23]㊀Sherlock JP,Joyce-Shaikh B,Turner SP,et al.IL-23inducesspondyloarthropathy by acting on ROR-γt+CD3+CD4-CD8-entheseal resident T cells[J].Nat Med,2012,18(7):1069-1076.[24]㊀van Tok MN,Na S,Lao CR,et al.The initiation,but not thepersistence,of experimental spondyloarthritis is dependent oninterleukin-23signaling[J].Front Immunol,2018,9:1550.[25]㊀Reinhardt A,Yevsa T,Worbs T,et al.Interleukin-23-dependentγ/δT cells produce Interleukin-17and accumulate in theenthesis,aortic valve,and ciliary body in mice[J].ArthritisRheumatol,2016,68(10):2476-2486.[26]㊀Utriainen L,Firmin D,Wright P,et al.Expression of HLA-B27causes loss of migratory dendritic cells in a rat model ofspondylarthritis[J].Arthritis Rheum,2012,64(10):3199-3209.[27]㊀Glatigny S,Fert I,Blaton MA,et al.Proinflammatory Th17cellsare expanded and induced by dendritic cells in spondylarthritis-prone HLA-B27-transgenic rats[J].Arthritis Rheum,2012,64(1):110-120.[28]㊀Paulissen SM,van Hamburg JP,Davelaar N,et al.Synovialfibroblasts directly induce Th17pathogenicity via thecyclooxygenase/prostaglandin E2pathway,independent of IL-23[J].J Immunol,2013,191(3):1364-1372. [29]㊀Rahman MA,Thomas R.The SKG model of spondyloarthritis[J].Best Pract Res Clin Rheumatol,2017,31(6):895-909.[30]㊀Hammer GE,Turer EE,Taylor KE,et al.Expression of A20bydendritic cells preserves immune homeostasis and prevents colitisand spondyloarthritis[J].Nat Immunol,2011,12(12):1184-1193.[31]㊀张利龙,胡雨奇,许尧,等.肠道微生态失调与强直性脊柱炎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8,30(5):613-618,封三.[32]㊀Pepelyayeva Y,Rastall DPW,Aldhamen YA,et al.ERAP1deficient mice have reduced Type1regulatory T cells and developskeletal and intestinalfeatures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J].SciRep,2018,8(1):12464.[33]㊀Lories RJ,Matthys P,De Vlam K,et al.Ankylosing enthesitis,dactylitis,and onychoperiostitis in male DBA/1mice:a model ofpsoriatic arthritis[J].Ann Rheum Dis,2004,63(5):595-598.[34]㊀Braem K,Carter S,Lories RJ.Spontaneous arthritis andankylosis in male DBA/1mice:further evidence for a role ofbehavioral factors in stress-induced arthritis [J].Biol ProcedOnline,2012,14(1):10.[35]㊀Las Heras F,Pritzker KP,So A,et al.Aberrant chondrocytehypertrophy and activation ofβ-catenin signaling precede jointankylosis in ank/ank mice[J].J Rheumatol,2012,39(3):583-593.[36]㊀Krug HE,Taurog JD.HLA-B27has no effect on the phenotypicexpression of progressive ankylosis in ank/ank mice[J].JRheumatol,2000,27(5):1257-1259.[37]㊀Timms AE,Zhang Y,Bradbury L.Investigation of the role ofANKH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J].Arthritis Rheum,2003,48(10):2898-2902.[38]㊀Weinreich S,Eulderink F,Capkova J,et al.HLA-B27as arelative risk factor in ankylosing enthesopathy in transgenic mice[J].Hum Immunol,1995,42(2):103-115. [39]㊀Weinreich S,Capkova J,Hoebe-Hewryk B,et al.Groupedcaging predisposes male mice to ankylosing enthesopathy[J].Ann Rheum Dis,1996,55(9):645-647.[40]㊀SinkorováZ,CapkováJ,NiederlováJ,et mensalintestinal bacterial strains trigger ankylosing enthesopathy of theankle in inbred B10.BR(H-2(k))male mice[J].HumImmunol,2008,69(12):845-850.[41]㊀Weinreich S,Hoebe B,Ivanyi P.Maternal age influences risk forHLA-B27associated ankylosing enthesopathy in transgenic mice[J].Ann Rheum Dis,1995,54(9):754-756. [42]㊀Oishi H,Miyazaki T,Mizuki S,et al.Accelerating effect of anMRL gene locus on the severity and onset of arthropathy in DBA/1mice[J].Arthritis Rheum,2005,52(3):959-966. [43]㊀Mori S,Zhang MC,Tanda N,et al.Genetic characterisation ofspontaneous ankylosing arthropathy with unique inheritance fromFas-deficient strains of mice[J].Ann Rheum Dis,2006,65(10):1273-1278.[44]㊀Abe Y,Ohtsuji M,Ohtsuji N,et al.Ankylosing enthesitisassociated with up-regulated IFN-γand IL-17production in(BXSBˑNZB)F(1)male mice:a new mouse model[J].ModRheumatol,2009,19(3):316-322.[45]㊀Dibra D,Xia X,Gagea M,et al.A spontaneous model ofspondyloarthropathies that develops bone loss and pathologicalbone formation:A process regulated by IL27RA-/-and mutant-p53[J].PLoS One,2018,13(3):e0193485. [46]㊀Nunn CL,Rothschild B,Gittleman JL.Why are some speciesmore commonly afflicted by arthritis than others?A comparativestudy of spondyloarthropathy in primates and carnivores[J].JEvol Biol,2007,20(2):460-470.收稿日期 2019-01-10(上接第124页)[30]㊀Guabiraba R,Ryffel B.Dengue virus infection:current conceptsin immune mechanisms and lessons from murine models[J].Immunology,2014,141(2):143-156.[31]㊀Jaiswal S,Smith K,Ramirez A,et al.Dengue virus infectioninduces broadly cross-reactive human IgM antibodies thatrecognize intact virions in humanized BLT-NSG mice[J].ExpBiol Med(Maywood),2015,240(1):67-78. [32]㊀Talarico LB,Batalle JP,Byrne AB,et al.The role of heterotypicDENV-specific CD8+T lymphocytes in an immunocompetentmouse model of secondary Dengue virus infection[J].EBioMedicine,2017,20:202-216.[33]㊀Barros VE,dos Santos-Junior NN,Amarilla AA,et al.Differential replicative ability of clinical Dengue virus isolates inan immunocompetent C57BL/6mouse model[J].BMCMicrobiol,2015,15:189.[34]㊀Frias-Staheli N,Dorner M,Marukian S,et al.Utility ofhumanized BLT mice for analysis of Dengue virus infection andantiviral drug testing[J].J Virol,2014,88(4):2205-2218.[35]㊀Pinto AK,Brien JD,Lam CY,et al.Defining new therapeuticsusing a more immunocompetent mouse model of antibody-enhancedDengue virus infection[J].MBio,2015,6(5):e01316-01315.收稿日期 2018-12-21。
脊柱结核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进展
脊柱结核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进展
蔡则成;马赫;戈朝晖
【期刊名称】《中国防痨杂志》
【年(卷),期】2018(040)010
【摘要】骨与关节结核是较为多见的肺外结核.在骨与关节结核患者中,超过50%
的患者发病部位位于脊柱.近些年,国内外学者对于脊柱结核的药物缓释、手术方式、内置物等治疗的研究内容逐渐增多,这些研究主要是建立类似于人体脊柱结核病变
的动物模型.作者对于近年来脊柱结核动物模型建立的重要内容进行综述,以期使相
关研究者了解脊柱结核动物模型建立的特点.
【总页数】4页(P1134-1137)
【作者】蔡则成;马赫;戈朝晖
【作者单位】750004银川,宁夏医科大学研究生院;750004银川,宁夏医科大学研
究生院;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骨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移植性肺癌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进展 [J], 郑伟珍
2.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进展 [J], 付静怡;汪雷;杨异
3.男性不育实验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进展 [J], 李怡佳;边艳超;李硕;肖瑞
4.腰椎椎间盘退行性变动物模型建立方法的研究进展 [J], 姚明鹤;陈家磊
5.大动物体外膜氧合模型建立的研究进展 [J], 齐嘉琛;高思哲;张巧妮;吉冰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强直性脊柱炎病因及其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强直性脊柱炎病因及其动物模型研究进展作者:潘彩彬刘献祥来源:《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年第07期【摘要】强直性脊柱炎是最常见的炎症性疾病之一,普遍认为与免疫遗传及多种环境因素相关,确切的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清楚,使其治疗成为世界性难题。
转基因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相关研究为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手段。
文章就强直性脊柱炎病因的新近研究及其历年来的动物模型研究作一综述,旨在为建立更成熟、稳定的动物模型提供新思路,并为强直性脊柱炎发病机制及临床新疗法的研制与应用提供有力的依据。
【关键词】脊柱炎,强直性;病因;动物模型;进展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4.07.021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主要累及骶髂关节、中轴骨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
因其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缺乏特效疗法,且以发病年龄早、病程长、致残率高等为特点,已成为世界性治疗难题。
近年来,随着遗传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和渗透,尤其是转基因技术的应用,AS动物模型的成功建立和应用,使AS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临床治疗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笔者就AS的病因及其动物模型研究作一综述,为AS动物模型的进一步优化提供新思路,并为AS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 AS的病因研究进展1.1 遗传学研究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AS是一种具有高度遗传性的疾病,遗传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1-2]。
自AS与HLA-B27强关联被发现,即对其关系展开了广泛研究,目前已证实HLA-B27对AS发病的重要作用[3]。
基于此,借助转基因技术获得HLA-B27转基因的AS动物模型已得到应用和验证[4]。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AS患者中HLA-B27的阳性率约为90%~95%[5]。
现已发现的HLA-B27亚型有70余种,而不同种族和人种HLA-B27亚型具有差异性[6-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柱融合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董智勇,邝冠明,郑召民(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510080广州市)中图分类号:R68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06X(2006)-02-0158-03随着对脊柱融合机理及其并发症的进一步认识以及研究逐渐深入,动物模型在脊柱外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尤其是近年,骨组织工程和基因治疗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脊柱融合实验动物模型在评价这些新兴技术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为相关的基础与临床前期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现就有关内容做一综述。
1实验动物模型的优势融合手术已成为脊柱外科领域的一种常规治疗手段,但是其存在的大量问题尚未解决,如自体骨来源有限、取骨区并发症、假关节形成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这些研究按研究对象不同可以分为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研究。
临床研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通常在实验中存在很多非控制性因素,干扰实验因素对研究结果的作用,产生偏倚[1]。
动物模型可以很好地克服上述缺点,有效地控制非实验因素,保留实验因素,进行随机可控的对照研究。
实验动物一般采用相同的动物种类,取自同一饲养环境,并对年龄、性别、体重等影响研究结果的因素进行控制,个体间的差异较小。
研究者可以有效地控制外科技术,保持局部环境的一致性,能够准确评价疗效的改变。
另外,动物实验还可以通过组织学方法对实验中取得的生物学结果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并且可以通过破坏性的生物力学实验评估其机械完整性,而上述评价方法均无法在人体实施。
目前基因治疗还处在起始阶段,人们对其安全性尚无法进行有效的评估,因而不适合直接应用于人体,需要进行动物实验评价并改进其生物安全性[2]。
2实验动物模型的分类实验动物广泛应用于脊柱融合的各个领域。
研究者用其评价新型的骨移植材料;选择不同的骨移植部位,评价内固定器械和外科技术的改进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比较不同的生长因子和基因治疗的优缺点以及临床应用前景。
因此,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是实验设计中最重要和确保实验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
根据研究的目的不同,实验动物模型主要分为两类:生物力学模型和生物学模型。
生物力学模型是研究脊柱的生物力学情况或脊柱器械的应用情况,宜选择较大的实验动物,因为大动物脊柱的骨性解剖结构与人类相近,获得的数据更加可靠、实用。
生物学模型主要用来研究脊柱融合的生物愈合过程和愈合机制,利用较多数量的较小动物模型可以获得大量的数据,比用较少数量的大动物所获得的少量实验数据更有价值。
3常用的实验动物模型研究者采用了多种不同的实验动物模型来进行脊柱融合的研究。
不同融合部位所采用的实验动物模型也各不相同。
下面分述目前常用的实验动物模型及其在脊柱融合发展中的作用。
3.1前路融合动物模型3.1.1颈、胸椎前路融合动物模型山羊是颈椎前路椎间融合研究中最理想的实验动物。
山羊具有头部直立、颈椎垂直负重等特点,脊柱融合的生物力学环境与人体相似,而且山羊的椎间盘和椎体的大小也与人类似,能够有效地比较植入物在人体的情况。
人们利用山羊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如检测各种生长因子对融合的作用、比较不同的骨移植材料以及不同的椎间融合器械在促进脊柱融合方面的作用。
Zdeblick等[3]比较了rhBMP-2与自体骨在山羊颈椎前路减压融合中的作用效果,结果显示rhBMP-2组的融合率要明显优于自体骨组及羟基磷灰石组,为生长因子在颈椎前路融合的应用提供了实验基础。
Kandziora等[4]应用这一模型评价联合应用IGF-1、IGF-β1促进融合的生物学效应。
Takahashi等[5]及Sachs等的研究小组也分别采用该动物模型进行了rhBMP-2及rhBMP-7促进颈椎前路融合的实验研究,得出了积极的结论。
上述研究促进了颈椎前路融合的发展,并且有效地验证了山羊动物模型在颈椎前路融合研究中的作用,对后继研究者具有指导意义。
胸椎前路融合中常用的实验动物为绵羊。
Cunningham等[6]将12只绵羊分别在T5/6、T7/8、T9/10应用胸腔镜技术进行融合,移植材料分别采用BAK、自体骨、BAK加自体骨、以及BAK加rhOP-1。
术后4个月观察结果,BAK加rhOP-1组的融合率最高。
作者认为在椎间融合中rhOP-1可以取代自体骨移植,有效避免了供骨区并发症。
3.1.2腰椎前路融合动物模型人们利用多种动物进行了腰椎前路融合的实验研究。
Muschik等[7]将24只兔随机分为3组,椎间分别注入不同剂量的牛BMP,研究BMP-2在前路椎间融合中的作用,取得了极好的实验结果。
作者认为该动物模型可以有效地应用于相关的实验研究。
但兔的椎间隙较小,椎间植入困难,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
Sandhu等[8]认为绵羊是一种能够有效控制的动物模型,他们利用绵羊进行的研第一作者简介:男(1975-),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脊柱外科、骨组织工程电话:(020)87332200E-mail:zhiyongzsy@163.com究证实了重组人BMP-2因子在脊柱融合中的作用,为绵羊在腰椎前路融合研究中的应用奠定了实验基础。
Boden等[9]应用灵长类动物进行了相似的实验,探讨rhBMP-2在椎间融合中的有效剂量,椎间融合器中填充胶原,胶原分别在不同剂量的rhBMP-2液中浸泡。
各实验组均获得了融合,而空白组未获得坚固融合。
组织学检查证实在填充BMP-2的cage周围,有正常的成熟骨小梁环绕生长。
他认为包含rhBMP-2因子的钛cage可以作为骨移植替代物。
3.2后路融合动物模型腰椎后外侧融合模型是后路融合中研究最多的一种,其应用的实验动物也最多,从裸鼠直至灵长类动物均可见到大量报告,但在此类研究中,羊的应用非常少见,仅见到个别报告。
目前人们主要是采用背部正中或双侧切口,沿最长肌与多裂肌间进入,暴露横突,去除皮质后完成植骨床准备,植入骨移植材料,观察其促进融合的作用。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很多微创技术也开始应用于此模型。
Boden等[10]首先尝试在兔和猴的动物模型中应用电视内窥镜技术进行植骨,实验动物术中创伤小、恢复快,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研究者认为微创融合技术与骨诱导性移植材料联合应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传统手术的三大主要缺陷:肌肉去血供和去神经支配、供区并发症以及假关节形成。
3.2.1小鼠模型小鼠模型过去常用来评价药物对脊柱融合的整体作用。
近年来随着组织工程和基因治疗的发展,此模型更多用在概念验证策略方面,评价新兴的治疗方法。
由于裸鼠无免疫原性,在组织工程骨的研究中更为常用。
Borden等[11]应用这一模型介绍了局部基因治疗的概念,并验证了一种新的骨诱导蛋白基因LMP-1在脊柱融合中的作用和可行性。
研究者采用LMP-1基因转染骨髓细胞,复合无骨诱导性的脱钙骨基质(DBM),行腰椎单节段后外侧融合,4周后实验组融合率为100%,对照组为0。
该实验充分验证了基因治疗在脊柱融合中的作用和有效性,成骨性外源基因转入细胞后可以在局部高效表达,促进融合,为今后基因治疗应用于免疫原性动物及其在临床前期中的应用指明了研究方向。
Peterson等[12]应用这一模型验证了3种不同类型的DBM在脊柱融合中的作用,为人们选择更佳的骨诱导性移植材料提供了实验基础。
3.2.2兔兔是腰椎解剖与人类相似的最小动物之一,其骨性解剖部位可以提供足够的空间进行移植物植入,同时能够提供足够的髂骨进行自体骨移植对照;而且兔的融合率与人相似,可以有效地比较不同诱导材料的成骨活性。
因兔是腰椎后外侧融合实验研究中最常用的动物模型。
这一模型目前广泛应用于评价不同形式的DBM、各种重组生长因子以及组织工程高分子聚合材料在脊柱融合中的作用。
Riew等[13]用腺病毒载体携带BMP-2基因转染新西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明胶海绵,植入兔L5/6横突间。
术后7周,实验组横突间可见明显的成熟骨小梁,而对照组无新生骨形成。
Cheng等[14]利用该模型首次证实了rhBMP-4因子在促进脊柱融合中的作用,其研究表明脊柱融合的几率和rhBMP-4的剂量呈正相关,为BMP-4因子在脊柱融合中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实验基础。
3.2.3犬人们应用犬来研究生长因子在促进腰椎后外侧融合中的有效作用剂量及其生物安全性。
也有人应用犬观察生长因子在融合中的剂量应答关系。
Sandhu等[15]进行了两个实验,分别应用不同剂量的rhBMP-2因子复合聚乳酸(OPLA)支架,植入L4/5双侧横突间,观察其促进脊柱融合的作用。
在应用58!g以上剂量BMP的各组中,动物均在术后3个月出现成功的横突间融合,而在自体骨移植组和单纯移植OPLA组中却不能融合。
L4/5间融合物的横截面积和机械稳定性并非呈剂量依赖关系,组织学的变化也和rhBMP-2的剂量无关。
这一研究首次揭示了BMP-2剂量与作用强度的关系,为后继的研究者提供了研究思路及方向。
Meyer等[16]应用犬对BMP-2因子的安全性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20只成熟猎犬均行L5双侧椎板切除术,并刺破硬膜,使脑脊液外漏;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植入自体骨及复合rhBMP-2的骨移植材料;研究者发现BMP-2组可以促进椎板切除处骨愈合,并且在鞘膜囊及脊髓处无异常矿化。
研究者认为rhBMP-2可以促进骨生长,对动物无毒副作用。
3.2.4猴灵长类动物在进化上最接近人,具有与人相似的很多特点,其基因和人类有98%的同源性;脊柱的解剖结构、形态、毗邻关系以及承受的负荷也与人类似。
由于物种进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低等动物身上证实有效的骨移植物并非都能成功应用于较高级的动物。
因而,在某一新的骨移植材料及器械应用于人体之前,应使用灵长类动物来检验其功效。
Boden等于1995年提出了标准的猴横突间融合模型,以后的研究均以此为基础开展。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Boden等[10]于1996年将微创的概念和技术引入此动物模型,取得了极好的实验效果。
Martin等[17]分别采用不同剂量的rhBMP-2与不同载体复合,植入恒河猴L4/5横突间融合模型中。
发现在灵长类动物脊柱中,如果填充的时间足够长、对组织压缩采取相应的机械保护,即使较低剂量的rhBMP-2亦可以有效地促进骨诱导。
Boden等[18]在灵长类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探讨了生长因子应用于人体的可能性及安全性。
他采用Ne-Osteo骨生长因子,应用于恒河猴双侧横突间融合模型,按剂量不同分组,在25mg组实验动物均获得坚固融合。
在此基础上,对22名患者分别进行了3期临床实验。
实验设计为患者自身对照,一侧采用自体骨,另一侧使用Ne-Osteo骨生长因子;12个月后,除一名吸烟患者外,双侧均取得融合。
他认为每侧采用25mg以上的Ne-Osteo所取得的融合率和自体骨移植相同。
这项研究为自体骨移植找到了一种良好的替代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