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要馆藏出土的汉代陶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高要馆藏出土的汉代陶器
发表时间:2017-07-05T16:33:21.243Z 来源:《文化研究》2017年3月作者:潘坤云
[导读] 出土陶器上鸟塑的共同特点:尖喙,高额,扇形宽尾上扬,双翼展开下摆,双足均三趾,腹、翼、尾多刻划羽毛。
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博物馆 526100
摘要:1984年至1986年,高要有文字记载的汉代出土文物(包括考古发掘或抢救性清理)共有4次,共出土各类文物42件,其中出土
较完整(或可复原)的陶器37件,现均藏于肇庆市高要区博物馆。本文通过对这4次考古发掘或抢救性清理出土的汉代墓葬资料进行整理,结合出土实物分析高要汉代陶器特点、墓葬分布及文化习俗。
关键词:高要,馆藏出土,汉代陶器
一、高要历史概况
高要位于广东省中部,西江中下游,因境内西江羚羊峡“峡山高峻,峡水如腰”而得名。高要东与佛山市接壤,西与粤西相连,是岭南
传播古代中原文化的重要通道,也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遗留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古迹,是肇庆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要古为百越之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的疆域范围,秦朝时属南海郡。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赵佗建南越国,至汉高祖十年(公
元前196)赵佗归汉,高要为南越国属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平定南越吕嘉之乱,废除了南越国,设南海等九郡,始设高要县,隶属苍梧郡。县署设在羚羊峡口(古称高要峡)。高要自南朝梁武帝萧衍天监六年(507)设高要郡后,为历代郡、州、府的驻地,从民国至解放后历为行署、专署、地区的办公所在地。1988年,高要县府由现在的肇庆市区搬迁到与肇庆隔江相望的南岸镇。高要县名,一直沿用到1993年撤县设市为止。2015年7月20日,高要又撤市设区。高要之名作为一级行政区的名字无论管辖的地域大小如何变化,从未停用或者改变过。关于高要县名的得来,民国版《高要县志》这样陈述:“谓之高要者,本以高峡山得名。所以‘要’读‘要荒’之‘要’,不若为‘要道’之‘要’云。”
二、高要汉代遗物考古发掘情况
高要有文字记载的汉代出土文物(包括考古发掘或抢救性清理)共有4次,共出土各类文物42件,其中出土较完整(或可复原)的陶器37件,还有部分各类纹饰的陶片等。
1、土地咀东汉墓:位于高要南岸镇,镇塘山山腰东北面,东汉。坐西南向东北,面对羚山的莲花峰。1984年10月11日,高要师范扩
建校舍时发现,土坑墓,但形制已受破坏。出土和采集的随葬品有26件,其中铜镜一面,滑石釜1件,陶器24件。陶器种类有陶瓶、陶井、陶簋、陶鼎、陶奁(温酒樽)、陶卮、陶釜、陶灯、陶熏炉、陶屋、陶灶、陶罐、陶盆。这些文物的出土,为研究东汉时代高要以及肇庆的埋葬制度和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2、狗令堂东汉墓:位于高要南岸镇之西,西江河边的狗令堂山(俗称“狗另头”山)北山麓。东汉。该墓于1985年1月初发现,由高要
文化馆派文博干部清理。墓穴坐南向北,为土坑木椁墓,由于受到严重破坏,故无发现棺木和骸骨。出土滑石釜1件,陶器9件。陶器种类有陶釜、陶温酒樽、陶屋、陶井、陶灶、陶罐、陶簋、陶瓶等。从出土器物的特征看,该墓年代当属东汉。该墓的发现和清理,为研究高要东汉时期的经济和生活习俗等,提供了较多的研究资料。
3、口岸码头文物出土点:位于高要西江南岸大鼎峡下游西江右岸,土名“五显坦”。1986年8月中旬施工时发现。出土器物有:石斧1
件、铜镜1面、四耳陶罐1件。陶片若干。陶片纹饰主要有米字纹、篦纹、细方格加戳印纹、绳纹、弦纹等。出土器物特征表明该处文物点年代应是战国至西汉时期。
4、活道镇山塘口西汉墓:位于高要活道镇山塘口村东150米的山枝头山。西汉。1984年11月27日发现。出土有青釉五连陶罐、陶温酒
樽和宽口小陶罐各一件。这些器物的火候较土地咀汉墓的出土器物略低。
三、高要出土汉代代表性陶器情况
高要馆藏出土汉代37件陶器列表如下:
序号名称尺寸(㎝)完残现状出土地点
1 东汉刻划网格与水波纹带盖陶簋通高22.5,口径26.5,底径13 身碎,已粘接,尚有穿孔土地咀
2 东汉刻划水波纹三足陶盖鼎
通高21.1,耳距22.5,口径18,足距13.3 盖残碎,已修复,仍有穿孔。断一足,已粘接。断一耳土地咀
3 东汉划水波蕉叶纹陶三足釜高22.8,口径11,腹径11,足距12.9 口有缺损,肩有残缺土地咀
4 东汉刻划斜方格纹鸟钮盖圆陶井通高21.5,口径16.3,底径23.3 柱已失土地咀
5 东汉刻划斜方格纹双铺首三足鸟钮盖陶温酒樽通高25,口径18.8,盖径20,底径19.9,足距19.2 缺一羊俑。盖钮、盖沿残损。口至
腹残,已粘接。口沿有残损。土地咀
6 东汉刻划叶脉纹鸟钮盖陶熏炉
通高20.3,炉口沿有残损土地咀
7 东汉豆形陶灯高13.2,油盏口径8.5,灯座直径10.5 盏口,灯座底均有磕伤土地咀
8 东汉网格和水波组合纹长颈陶瓶高25.3,口径3.8,腹径16.9,底径12.6 口残损,圈足有缺损土地咀
9 东汉刻划斜方格纹鸟钮盖陶卮通高13.8,口径11.4,带柄长15.1,底径11.1,足距9.3 盖沿有缺损土地咀
10 东汉青釉网格纹双系陶盖罐通高20.9,口径9.5,腹径17.4,底径19.2 完整土地咀
11 东汉刻划斜方格纹双系陶盖罐
通高23.2,口径9.3,腹径18.2,底径19.2,盖径11.5 口沿有缺损,口至腹有残土地咀
12 东汉刻划网格纹双系陶罐高20.4,口径9.7,底径19.6 碎已粘接,器身仍有穿孔土地咀
13 东汉刻划网格和水波组合纹四系陶罐通高32.7,口径13.3,腹径27,底径17.8 残破,已粘接。器身腹部仍缺一块。土地咀
14 东汉网格和水波组合纹四系陶罐高16.5,口径8.8,腹径18.9,底径13.8 完整土地咀
15 东汉青釉小方格纹双系陶罐高16.1,口径11.2,腹径22.2,底径13.3 一系残,口沿、肩腹均有磕伤。土地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