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乡村文化价值取向
《边城》的主题意蕴及其现实意义
![《边城》的主题意蕴及其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aebfe1ff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f8.png)
《边城》的主题意蕴及其现实意义《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代表作,以湘西小镇为背景,通过对当地风土人情、人物性格、生命形态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生命、人性的思考。
《边城》的主题意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 故乡情结:《边城》是沈从文对故乡的回忆和描绘,充满了对湖南乡村风土人情的赞美和怀念。
通过描绘小镇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人物形象等,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和思念之情。
2. 生命意识:《边城》以湘西小镇为背景,通过对当地人生命形态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如翠翠、傩送等,都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
3. 人性探讨:《边城》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他们的性格、行为、情感都成为作者对人性的探讨。
小说通过展现人物的命运和遭遇,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4. 民族文化:《边城》以湘西小镇为背景,通过对当地民俗文化、传统价值观等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和传承。
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反映了湖南地区的民族文化和价值观。
《边城》在文学、文化、人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文学价值:《边城》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小说中展现的故乡情结、生命意识、人性探讨等主题,引发了读者对生命、家乡、人性的思考和反思。
2. 文化传承:《边城》通过对湘西小镇的文化描写,展示了湖南地区的民俗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念。
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反映了湖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
3. 生命教育:《边城》通过展现人物的命运和遭遇,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和珍贵。
小说中的生命意识,能够引导读者珍惜生命、关注自我成长和人生发展。
4. 人性启示:《边城》中的人物形象具有丰富的个性特点,他们的行为和情感表达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小说中的主题意蕴,引导读者思考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5. 社会反思:《边城》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如家庭观念、婚姻制度、社会道德等。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https://img.taocdn.com/s3/m/6620e9b6960590c69ec3761d.png)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説的文化内蕴【正文】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特立独行、别具个性的日益引人注目的小说大师,他终生为之构筑的“湘西世界”以其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散发出浑厚自然的审美价值。
他的作品虽然很少描写惊心动魄的社会巨变和激烈复杂的矛盾冲突,但却因风格的深远自然、清灵纯朴、和谐隽永而编织出一幅“乡村中国”的美的图画。
一、美轮美奂的湘西之景回归于自然、融合于自然,是老子人生最高境界。
沈从文正是本着这种古老的文化情绪走向文学创作的殿堂,他自称“乡下人”,出生于湘西黔北、川东交界的山区凤凰县,是苗族、土家族、汉族杂处的地方;他的血管里流着苗族“健康的血液”,家庭出身世代行伍,他也在湘西的土著部队当了7年兵,在长达千里的沅水流域,度过了“不易设想的痛苦怕人生活,也因之认识了旧中国一小角隅好坏人事”。
并把“这一小角隅好坏人事”以艺术的灵光之笔带给无数的读者。
他凭着爱和同情去看自己的乡土、亲人、士兵、农妇、水手、和勤劳的少女。
他迷恋故乡的河流山川、风土人情,尤其是跑到北京之后对现代文明下都市社会里人性之恶的厌弃,希望返归于湘西乡人淳朴率真的善美人性。
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对湘西的描写几乎是田园牧歌式的,体现了生命与自然合一的精神境界。
沈从文的小说,触目皆是湘西的山光水色、花草树木,美丽的大自然造就了这里的恬静、和谐民风与古朴、淳厚的民情。
凡读过沈从文作品的人无不被他那情致缠绵的乡土之爱所陶醉,使这里的芸芸众生可爱又可悯。
《边城》中傍山依水的“茶峒”小山城里,人与自然息息相通,老船夫、翠翠与黄狗、渡船相依为命。
主人公翠翠是生于这个青山绿水怀抱中的“孤雏”,“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晒得黑黑的,……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
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翠翠是沈从文刻画的一个纯善少女的典型,是自然化的人的代表。
另一方面,茶峒小镇善良诚挚的平民百姓及古朴原始的人性描写,构成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人间佳境,这里的人没有狡诈与欺瞒,没有敌意,表现出平等互爱的人伦关系及重信守约的人际关系。
边城沈从文读后感(精选10篇)
![边城沈从文读后感(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32d380c0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88.png)
边城沈从文读后感《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小山村的故事,展现了一种地方文化和几代人的爱情故事。
这部小说被誉为"江南文学三绝"之一,与《红楼梦》、《桃花扇》并列。
它反映了边境文化的特点,表现了强烈的浪漫气息和爱情思想,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读完《边城》,我被沈从文深深地吸引了。
小说中的情节虽然不是非常跌宕起伏,但情感非常真实、感人,深深打动了我的内心。
我更多的是被小说中各个人物所展现的人性所感动。
小说中的人物都是真实而淳朴的,包括陈小娟、天香、高士峰、孟星魂等人都富有人情味。
他们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富有生命力的形象,令人难以忘怀。
陈小娟是整个小说的核心人物,在她身上体现了沈从文在小说中对传统婚姻道德的自我颠覆和对爱情的宣扬。
陈小娟向往自由和独立,不甘被困于家庭和传统束缚,她的故事告诉我们"爱情"这个东西可以让人变得刚强坚韧,同时也具有一种解放和承诺的意义。
陈小娟的爱情观念在当时是不被理解和认可的,但对于我们来说,她的思想和行为已经超越了传统婚姻和文化的禁锢,是今天社会多元化的价值观的一个有益的启示。
小说通过反映农村生活的芸芸小事来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宁静恬淡,具有丰富的人文情怀,是挺不错的一部传世名著。
虽然是关于农村的小说,但是其中的思想深刻,气息浓厚,充满了人性关怀,是一部非常好的文学佳作。
小说引导人们反省生活的本质,思考自我发展和观察外部的世界,让我们在享受阅读的乐趣的同时,深入到思想的宇宙中去,也带给了我今后生活的启示和建议。
总之,《边城》是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但它不仅仅是一部写情人的小说,而是一部充满着儒雅和情趣的作品,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爱和亲情的真挚与深情,让我们去追求自由和童真,在尊重伦理的前提下,挑战不合理的传统,追求真正想要的人生。
《边城》这部小说已经成为国际上获得最高荣誉奖项的图书,是当今文学史的经典之一,与其它一些经典名著一道被视为中国文学的丰碑。
浅谈沈从文小说的审美价值——以《边城》为例
![浅谈沈从文小说的审美价值——以《边城》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6e4b2c4e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c5.png)
艺术探讨浅谈沈从文小说的审美价值——以《边城》为例孙晓娇(延边大学,吉林 延吉 133000)摘 要:沈从文是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浪漫抒情的乡土叙事模式的代表人物。
他的小说语言古朴又极具诗意,其乡土小说也十分典型,与“现代文明”对照,读其作品也能感受到他对人生的忧患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引人深思。
其代表著作《边城》写于1933年,以描述天保、傩送和翠翠三者之间的爱情纠葛为主线,穿插着当地特有的风土民情、湘西民俗和传统节日,着力塑造了一座具有浓重湘西地方特色的小城。
《边城》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具有独特的文学审美价值,值得探讨与思考。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审美价值沈从文是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为《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其弟子汪曾祺曾说:“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沈从文的《边城》高呢?”《边城》其内容意义与艺术审美价值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小说内容小说题曰《边城》,便设定了故事发生地方是处于主流社会之外僻远边地的小城。
1按沈从文所述:“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进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
”这个小山城,由于是“两省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知道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特别变故发生,水陆商务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2由此可见,“边城”是在军阀混战,战火纷飞的时代中的一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源圣地,类似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与当时“争乱”的外世相隔绝,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沈从文先生对和谐美好社会的追求与向往。
在这“桃花源”中,便发生了翠翠,傩送与天保之间的爱情纠葛:两年前的端午节,翠翠在端午节看龙舟赛时无意间遇上英俊的小伙子傩送(也叫“二佬”),正值花季的两人不由得互生纯真爱慕之心,种下情苗。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以《边城》为例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以《边城》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dda5d5d690c69ec3d5bb75ee.png)
摘要沈从文代表作小说《边城》以人性作为创作的起点和归宿,在乡土文学的创作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边城》,以“乡下人”视角,用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特点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原始自然的湘西人民的生活图景,以摆渡少女翠翠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邻里和睦友爱的生活琐事为次线,从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三个方面展现了湘西地区的生活形态,寄托了沈从文内心蕴含的乡土情结。
“边城”意象是沈从文文学世界的缩影,具有地理、文化等多层意蕴。
它是一个充满神性和诗意的世界,作者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文字描绘了湘西独特的风土人情,呈现出神韵与诗意的结合,完成了传说与幻想、历史与现实相互融合的“边城”诗意建构。
这一诗意构建的来源是沈从文浪漫抒情的叙事传统,他在继承文学先辈们提供的浪漫主义乡土叙事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并逐渐产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传统。
他倡导自然的人性观,追求舒缓的田园牧歌情调以及具有诗意的审美意境,构建了一个引人神往的湘西乡土世界。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乡土情结;人性美引言乡土文学是指通过人类觉醒的文化意识和哲学视野审视特定的乡土历史文化,表达人类普遍的乡土情怀的民族文学形式[1](P16-17)。
这种文学形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乡土文学叙事传统:其中一种是以鲁迅等人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乡村叙事传统,另外一种是以沈从文等人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乡村叙事传统。
沈从文的浪漫主义乡土叙事模式趋于成熟,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
他在乡土小说的创作中成功地向世界展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生活安乐的湘西“边城”。
这里不仅是沈从文在现实生活中的故乡,也是沈从文对乡土文学作品进行书写的理想故乡,是所有乡土作家在文学创作中期待的理想境界,蕴含着丰富的乡土文化审美理想。
在沈从文构建的乡土世界中,其中《边城》是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成就最高的乡土文学作品:它用简单的文字以及平实的语言再次向读者展现了在茶峒小镇中悠闲生活的村民,以及关于船女翠翠的亲情与爱情。
《边城》乡土中国的情感载体
![《边城》乡土中国的情感载体](https://img.taocdn.com/s3/m/caf65f16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65.png)
《边城》乡土中国的情感载体《边城》是中国作家沈从文创作的长篇小说,出版于1947年。
这部小说以农村为背景,描绘了乡土中国的情感世界。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人物形象,沈从文成功地将乡土风情融入了文学作品中,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1. 背景与故事情节《边城》以大江南北的乡村为背景,主要讲述了一个乡村家庭的命运故事。
故事围绕着乡村青年宁次郎和千秋之间的爱情展开。
宁次郎是一个聪明而勤奋的青年,千秋则是一个已婚并有孩子的妇女。
尽管两人深爱彼此,却因为道德和伦理的约束,无法真正在一起。
他们的爱情被彻底压抑,甚至悲剧地终结。
2. 乡土情感的展现《边城》通过真实的乡村生活和人物形象,展现了乡土中国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
乡村的自然环境、社会关系和文化背景,成为塑造人物情感的重要元素。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真实可信,他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愁都与乡土环境息息相关。
乡土情感的表达往往是质朴而深刻的。
宁次郎对千秋的爱情坚贞不渝,体现了乡村人热爱和忠诚的品质。
千秋为了家庭责任而放弃了对宁次郎的爱,体现了乡村人孝顺和牺牲的情感特质。
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着各自鲜明的情感特点,使得乡土的情感得以丰富地展示。
3. 对乡土文化的尊重与呈现《边城》对乡土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展示。
小说中生动描绘了乡村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传统价值观念。
乡村的民俗节日、农耕劳动和传统习俗等元素贯穿了整个故事,成为小说情节发展的背景。
读者通过阅读小说,不仅能够了解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还能够深入感受到乡土文化所蕴含的情感力量。
乡土文化在《边城》中得到了尊重和呈现,其中既有对传统价值观念的传承,也有对现实问题的关注。
通过对乡村文化的描写,小说呈现了一个真实而多元的乡土中国,激发了读者对于传统文化的思考和热爱。
4. 乡土情感的意义与价值乡土情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学的重要题材之一。
乡土情感的展现可以使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读者对家园和乡土文化的情感认同。
《〈边城〉中乡村民俗文化现代性阐释》论文
![《〈边城〉中乡村民俗文化现代性阐释》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f0efd5e60975f46527d3e180.png)
《〈边城〉中乡村民俗文化的现代性阐释》研究综述摘要:《边城》在现代文坛掀起的评论热点,成为沈从文现象研究的一部分。
中外学者对于现代性问题的发现与关注在理论界形成了重要的系统的结论,但关于《边城》这部具体作品中涉及的乡村民俗文化,其蕴含的现代精神阐述甚少。
正是这种作品与现代生活的勾连,给人们带来的现代启示,更值得探究与深思。
关键词:《边城》;民俗文化;现代性;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h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253-02沈从文研究是新时期现代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者虽然多,但研究的视角大致如下:一是对沈从文研究的述评,重在批判与反思。
如凌宇在《沈从文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中对沈从文研究作了较为全面的回顾,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前景作某种蠡测;又如温泉在《近十年沈从文研究述评》这种对长时间以来沈从文某部作品进行研究综述的模式;另外邓琼《90年代沈从文研究综述》则是通过年代对沈从文整个时期进行评判。
二是对沈从文作品思想内容的具体分析或创作特色的研究,主要是对其作品的内蕴、文学风格、语言特色、叙述态度等等进行分析。
如曹建玲的《沈从文小说心理描写方法略论》,李亚林的《试论沈从文小说的人物描写》、《论沈从文小说的叙事者及其功能》,吴立昌《论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
其中又以作家、文本的比较研究最为突出。
如赵学勇《人与文化:“乡下人”的追求——沈从文与贾平凹比较论》、刘西渭《〈边城〉与〈八骏图〉》。
而沈从文研究的焦点即其代表作《边城》。
这些《边城》研究的内容有的是对以湘西世界为主体的《边城》中“美”的描摹,《边城》艺术风格的探讨,生态美学的解读、湘西民族风情的阐释等。
如林分份在《“隐伏的悲痛”——内蕴新探》认为,沈从文的《边城》不仅仅被看作是一曲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爱情颂歌,它更是湘西本土“巫鬼文化”在外来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一曲异化民俗下的人性悲歌。
吕丹在《沈从文的生态解读》中从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角度去发现沈从文试图给我们构建的生态系统。
边城沈从文文学作品鉴赏
![边城沈从文文学作品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1167e356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8d.png)
边城沈从文文学作品鉴赏《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该作品以湘西边境一个小镇为背景,描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在鉴赏《边城》这部文学作品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主题思想:《边城》的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人性之美和人情之美上。
小说中通过对湘西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纠葛的描写,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真挚、淳朴的情感,以及湘西人民善良、朴实、勤劳的品质。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人性之美,正是沈从文先生所追求的理想社会。
2. 人物形象:《边城》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
主人公翠翠是一个天真、善良、温柔的女孩,她对傩送的纯真感情展现了她纯洁的心灵。
傩送则是一个勇敢、正直、善良的年轻人,他对翠翠的爱是真挚而深刻的。
而翠翠的外公则是一个慈祥、善良、豁达的老者,他对翠翠的关爱和呵护展现了亲情的美好。
3. 艺术手法:《边城》的艺术手法独特,语言简练明快,情节紧凑,结构严谨。
沈从文先生通过对湘西风土人情的细腻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真实而美丽的世界。
同时,小说中通过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使得作品具有更深的内涵和意蕴。
4. 文化价值:《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文化价值。
通过阅读《边城》,读者可以了解湘西人民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以及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同时,《边城》所描绘的人性与情感之美,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弘扬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边城》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
通过鉴赏《边城》,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湘西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感受人性和情感之美,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https://img.taocdn.com/s3/m/26580c25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0a.png)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沈从文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特殊的身世经历赋予他独特的文学气质,而《边城》正是他构架的这个世界的核心之作。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希望大家喜欢。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1 边城——一片爱与美的世界地处湘川黔交界处的“边城”——茶峒,山清水秀,风光怡人。
《边城》以白塔下,“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相依为命为基本素材,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端午节的龙舟赛上,翠翠与外公走散,巧遇当地船总顺顺的儿子傩送,傩送派人送翠翠回家,他青春活泼心地善良,给情窦初开的翠翠平添了一件无法言明的心事,朦胧中有着爱的追求与梦想。
然而傩送的大哥天保也同时爱上了美丽纯情的翠翠,二兄弟按当时风俗相约唱山歌比赛定夺。
后天保为成全弟弟,乘船离家不幸遇难;傩送则悲痛难耐,驾舟出走。
外公因为翠翠的未来心力交瘁,在暴风雨之夜盍然长逝,留下了孤独的翠翠一人,在白塔下静静守候着她的心上人。
那个用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作者以纯净的笔触谱写出一首爱与美之歌。
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情调爽朗明快,色彩绚丽清新,是一幅优美别致的风土人情画卷。
而青年男女的情爱,父子祖孙间的亲爱,人民相互之间的友爱,以及自然万物之爱与湘西之美糅合在一起,了无痕迹地融人了全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之中。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1](p45)在边城澈纯明净的风俗画卷中,作者把自己的希冀与追求投射在众多淳朴美好的人物身上,潜心营造出一片爱与美的世界。
《边城》读后感
![《边城》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a056446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3f.png)
《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经典之作,它以湘西边城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亲情和乡土情怀的动人故事。
在阅读这部作品之后,我深感震撼,对人性和乡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翠翠的女孩,她生活在湘西边城的一个小镇上。
翠翠的父亲是一位船夫,母亲早逝。
她与父亲相依为命,过着简单而快乐的生活。
然而,命运却对她并不宽容。
在她十六岁那年,她遇到了一个名叫沈阳的年轻人。
两人陷入了痴狂的爱情,但最终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走到一起。
翠翠在悲痛之中选择了离开人世,结束了这段悲剧般的爱情。
读完《边城》,我被作者对湘西边城的描绘所吸引。
在沈从文的笔下,湘西边城变得如此美丽而神秘,仿佛是一个远离尘世的仙境。
这里的人们朴实善良,他们热爱生活,珍惜亲情和友情。
这种乡土情怀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温暖。
此外,《边城》中的人性描绘也让我深感震撼。
翠翠和沈阳的爱情虽然悲剧,但它却是那么真挚和美好。
他们为了爱情付出了一切,但最终还是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种无奈的爱情让我对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时代变迁与文化传承的共生与冲突《边城》的历史观察
![时代变迁与文化传承的共生与冲突《边城》的历史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4d8344f9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9a.png)
时代变迁与文化传承的共生与冲突《边城》的历史观察《边城》是中国现代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讲述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展现了时代变迁和文化传承之间的共生与冲突。
本文将以此为基础,对《边城》中的历史观察进行探讨。
一、农村社会与城市现代化之间的冲突《边城》的故事发生在农村社会中,而在这个小村庄中,城市现代化的冲击开始显露出来。
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乡村生活方式逐渐面临崩溃,城市文化开始渗透进村庄,带来了新的思潮和价值观念。
这种冲突在小说中具体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比如教师校长古典主义的思想观念和村民们传统的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
二、文化传承与现代化的共生尽管农村社会与城市现代化之间存在冲突,但是《边城》也展现了文化传承与现代化之间的一种共生现象。
在小说中,传统的文化传承通过祖辈们对于土地、信仰、婚姻等方面的传统习俗得以延续。
与此同时,随着现代教育的推进,村庄中的孩子们也接受了新的知识,开始用现代的眼光看待世界。
这样的共生现象让整个小村庄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继续存在。
三、时代变迁对个人命运的影响《边城》中的人物面对时代的变迁,他们的命运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以男主角严文庄为例,他因为接受了现代教育,开始对村庄中的一些传统观念提出疑问,并积极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种个人命运的改变是时代进步的体现,也是历史观察的重要方面。
四、文化传承的不断转化与重构《边城》展现了文化传承的不断转化与重构过程。
小说中的村落不仅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接受了外来文化的冲击。
这种转化和重构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历经时间演变的过程。
通过对主人公严文庄从乡村走向城市的经历的描写,小说探索了文化传承的新思路和新出路。
五、人物形象的驳杂性与时代冲突的多维性《边城》中的人物形象十分丰富多样,个体之间存在着各自独特的命运和价值观念。
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反映了时代冲突的多维性。
无论是古典思想的教师,还是关注土地和传统的农民,都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论沈从文《边城》的价值
![论沈从文《边城》的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b6c96e4a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29.png)
论沈从文《边城》的价值
沈从文的《边城》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为我们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
价值。
首先,《边城》表现出了沈从文的艺术才智。
小说以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展现
了那个混乱的社会,作者精心描绘了社会衰败和人们受苦受难的景象,使人们看到了那段历史风貌的缩影。
从小说中人物的行为举止,还能感受到沈从文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对人性的把握,他的笔触将历史的无奈与对生活的深刻洞察深刻地描绘出来。
其次,《边城》反映了一段历史的痛苦。
沈从文以其贴近生活的笔触,把英雄
的思想浓缩成一句“孰苦孰甜自觉清”,诠释出中国历史上许多痛苦的经历,反思历史的教训。
作为今天的学生,我们要从这段历史中学习,不能迷失在梦想里,尊重历史,重视教育。
最后,《边城》也涵盖了当时沈从文自身逝去的一种感受,表达了拥有是一种
幸福,而这种幸福需要努力去创造;真正的快乐源自内心,在历史的变迁中使人放下怨恨与伤痛,树立警醒之心,珍惜生活。
综上所述,沈从文的《边城》为我们的基础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价值。
其富有智
慧的立意、寓意深刻的故事曲线和忧患的情感,既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也成为了当代文学教育的经典。
《边城》之所以具有重要的价值,在于其凝练而又韵律优美的言语,诠释的不
仅仅是历史,更是人类伟大的生存意志,期望我们能够充分吸收其中的教训,谋求更加精彩的人生。
《边城》里的乡村文化与传统价值观
![《边城》里的乡村文化与传统价值观](https://img.taocdn.com/s3/m/4ac31760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87.png)
边城里的乡村文化与传统价值观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通过描绘北方农村的生活场景和人物情感,展现了丰富而深厚的乡村文化和传统价值观。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边城中所呈现的乡村文化和传统价值观。
1. 土地与家族观念在边城中,土地被视为农民们最重要的财产之一。
土地不仅代表着经济资源,更承载着家族血脉以及居住者对自然环境的依存与敬畏之情。
家族观念在乡村社区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人们通过祭祖、张望后代等方式来维系家族纽带,并将家族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2. 家庭和亲情乡村生活中,家庭非常重要。
边城中展现了多种类型的家庭关系: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兄弟姐妹间互助等。
这些亲情关系反映了乡民活动中对于传统观念的坚守,也凸显了家庭在乡村社会中的核心地位。
3. 尊师重道边城中的人们非常敬重和尊重老师。
孝顺、诚实、勤奋等传统美德被视为最高尚的品质。
尊师仅仅意味着对老师的尊重与崇敬,更体现了人们对于知识和教育价值观的高度重视。
4. 宗教与信仰在边城的乡村生活中,宗教信仰也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神、山神等各种宗教节日和祭祀活动不仅满足了精神层面上的需求,同时也承载了乡民对自然环境与命运之间联系的一种追求和信仰。
5. 习俗与传统节日边城里有许多传统习俗和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
这些传统节日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展示自身文化特色和表达对家庭团聚、温暖情感的机会。
而传统习俗则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传承了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
综上所述,边城中展现的乡村文化和传统价值观表达了对土地、家庭、亲情、尊师重道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认同和追求。
这些文化元素在边城的故事中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真实而深刻的乡村画卷。
沈从文小说《边城》的文化内涵分析
![沈从文小说《边城》的文化内涵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370b728700abb68a882fb42.png)
沈从文小说《边城》的文化内涵分析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将湘西文化作为创作背景,在整篇小说中都蕴含着深沉的湘西文化情节,具有深厚文化意蕴。
在我们对《边城》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要结合老师的指导从湘西文化入手,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解析,进而形成对《边城》文化意蕴的深刻认识。
本文对笔者个人阅读感受进行了分析,并简要解析了《边城》的文化内涵,希望能够与大家共同学习和交流。
标签:沈从文《边城》文化内涵沈从文先生是我国现当代著名小说家,《边城》是其代表作之一,在小说中主要讲述了简单而美丽的故事。
在《边城》小说中,沈从文先生从川湘边界地区湘西小山城的生活入手,描绘了老船夫孙女翠翠以及当地青年天保和傩送的故事。
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翠翠,最终不敌命运捉弄,故事没有圆满的结局,读者只能与翠翠感伤的等待着无法预测的明天。
在沈从文先生笔下,生动的描写了湘西边城地区人性美和人情美,并且传神的刻画了当地的秀丽景色和丰富的风俗习惯,我们在阅读边城的过程中,能够从中深切的感受到优美、健康而又与人性相吻合的特殊人生形式,边城中的世界实际上是沈从文先生构筑的理想世界,在其中隐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值得进行深入的解析。
一、从湘西乡土风俗中看沈从文自然文化选择在对沈从文笔下《边城》小说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其中回归田园自然风光的追求,是一种对人生理想和文化追求的呈现,在沈从文先生的创作过程中,其主要将人性作为小说的核心,在小说中将人性的和谐和解放充分的展现出来,并且将个性思想和人道主义思想作为衡量小说主人公价值观念的尺度。
将小说《边城》作为研究对象,在阅读《边城》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文化思想。
沈从文在小说的创作方面所提出的自然文化理念能够通过两个句子进行概括,即非议都市生活而歌颂乡野生活,宣扬卑贱的生活而抑制豪绅的生活,其中乡野生活和卑贱的生活都是最原始的自然文化状态。
在沈从文先生所组织开展的小说创作活动中,都市生活中的底层人在生活的压力下扭曲了灵魂,上层人也逐渐变得虚伪、腐败,都市生活中普遍存在道德败坏的情况,生命的力量在都市中日渐弱化[1]。
《边城》的时代意义
![《边城》的时代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7490e93e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ad.png)
《边城》的时代意义《边城》是中国作家沈从文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出版于1934年。
故事背景设定在20世纪初的乡村边陲,围绕着小说中的地方“边城”展开。
《边城》独特的时代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展现乡村边陲的生活面貌《边城》通过对边境乡村生活的描写和刻画,展现了当时农村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生存环境。
小说中,人们靠着农耕、养殖为生,过着朴实而困苦的生活。
在边陲环境的影响下,人们生活在兵荒马乱的世界中,面临着战乱、匪徒的威胁。
小说中边陲乡村的社会风气和人情世故也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这样的描写使人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二、道出了他人中心的爱情观念小说中主人公琴儿的命运就是父亲和丈夫之间所选择的不同命运,她所遭受的是一种父权和男权统治之下的悲剧命运。
《边城》通过琴儿的遭遇,揭示了当时中国乡村女性的权益地位低下,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小说对男性的描写非常生动,使人对爱情观念和性别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三、探讨文化的冲突与碰撞小说中,琴儿与文化人冯乐山的感情纠葛,体现了城乡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冲突。
通过家庭背景和教育的差异,琴儿与冯乐山之间出现了文化冲突。
小说用琴儿的视角,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城乡的文化差异和冲突,使人对文化传统和社会固化观念进行了深入思考。
四、展现自由与束缚的对立小说中,琴儿渴望自由,但却受制于家庭环境、传统习俗和社会规范的束缚。
她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但却在传统社会道德的纠缠中遭受着无尽的痛苦。
小说通过琴儿的经历,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束缚和自由的对立,对于人们对于自由和独立的追求提出了深刻的质问。
五、呼唤人性的尊严与奋斗的追求小说中,琴儿尽管生活在贫困边缘,但依然抱有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她勇敢地与旧世界的伦理束缚做斗争,为了追求自己的爱和幸福,表达了奋斗和追求人性尊严的精神。
小说通过对琴儿等人物的塑造,呼唤人性的尊严和价值,提醒人们对于幸福和奋斗的追求。
总之,沈从文的《边城》通过对乡村边陲的生活描写,展现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真实状态和人们的命运。
《边城》沈从文的故土情怀
![《边城》沈从文的故土情怀](https://img.taocdn.com/s3/m/ec7c5e2a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d6.png)
《边城》沈从文的故土情怀沈从文是中国现代作家中的瑰宝,他的作品中弥漫着浓郁的故土情怀。
而其中一部备受瞩目的小说《边城》更是成为了无数读者心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通过对《边城》的分析,探讨沈从文如何通过描写故土情怀来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边城》这部小说以小说家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光为线索,将故事背景设定在陕北的农村边城地区。
通过描述这个被岁月封存的乡村小镇,沈从文展现了他浓厚的乡愁之情。
首先,在小说中沈从文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当地的风土人情。
小说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和描写的景物都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那个特殊的时空里。
比如小说中通过对童年时光的追溯,描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等等。
这些细节,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那种别样的亲切与熟悉。
其次,小说中沈从文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展现了他对土地的眷恋之情。
陕北边城地区多山且贫瘠,沈从文用他精湛的文字把这片土地描绘得栩栩如生。
他用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陕北边城的特有景色,包括黄土高坡、苍茫山岳、折柳河等等。
读者通过这些描述可以感受到沈从文对土地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与此同时,小说中沈从文对故土的描绘也体现了他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无限怀念。
静谧宁静的乡村社会和淳朴善良的人民形象成为小说中的主题之一。
通过小说中对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描绘,传递出了封建社会的延续、传统文化的传承等等。
这些都体现了沈从文对故土的无尽情感。
最后,小说中的情感世界也在无形中唤起了读者对沈从文所在故乡的向往。
小说中沈从文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童年时光的美好与单纯,使读者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
那份对故土的眷恋,对家乡的思念,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油然而生出对自己故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对《边城》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感受得到沈从文对故土情怀的真挚与深沉。
他用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出陕北乡村的独特韵味,将读者带入一个仿佛置身其中的世界。
通过对自然环境、乡村生活、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描绘,沈从文传递出了对故土的无限眷恋。
《边城》的民俗解读及其叙事功能
![《边城》的民俗解读及其叙事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8e47a90b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9b.png)
《边城》的民俗解读及其叙事功能《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一部名著,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小说中,作者以饶河边的一个小镇为背景,描述了一段复杂的民间故事。
这些故事既承载着各种各样的习俗和风情,又通过叙事的方式展现了当地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关系。
对《边城》的民俗解读和叙事功能的分析对于深入理解小说的内涵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俗解读1. 习俗的符号意义《边城》中有很多涉及乡村习俗的描写,比如祭祀、婚礼、丧礼等。
这些习俗不仅是当地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象征意义。
在小说开篇,作者就描绘了饶河边的一场祭祀活动,通过这场活动,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乡村人们对于土地和祖先的尊重,更可以理解到这些习俗对于他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2. 习俗的演变和变迁通过《边城》中对于乡村习俗的描述,读者也可以深刻理解到这些习俗的演变和变迁。
小说中描绘了婚礼习俗的变化,从最初的大操大办到后来的朴素简约,反映了当地社会风俗的变迁和发展。
这种变迁不仅体现了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变化,更折射出了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演变过程。
3. 习俗的文化内涵通过对《边城》中习俗的解读,读者还可以感受到这些习俗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作者对农民的祭祀活动的描写中,融入了大量的诗词和歌谣,以及对祖先的崇拜和对土地的感恩之情。
这些都反映了乡村人们内心深处对于自然、对于生活的感悟和领悟,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二、叙事功能1. 叙事的情感表达《边城》通过叙事的方式,将当地人们的生活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表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
书中对于婚姻、家庭和友情的描写中,让读者可以感受到当地人民在爱与恨、喜与怒之间的挣扎和矛盾,展现了他们的情感丰富和真挚。
2. 叙事的社会反映《边城》也借助叙事的手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通过描写不同家庭、不同阶层、不同性别的人物,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公和不平等。
这种叙事方式既激发了读者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更展现了作者对于社会问题的反思和批判。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acc211c908a1284ac8504321.png)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目录引言 (2)一、《边城》中的“美”与“悲” (2)(一)《边城》的“美” (2)(二)《边城》的“悲” (4)二、从作者的写作来源看其小说表达的文化意图 (7)(一)寄托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人性的希腊小庙 (7)(二)《边城》的牧歌情调 (8)(三)苗族文化习俗的赞歌 (9)三、湘西世界的文化意义 (11)(一)湘西世界乡土地域文化的范本 (11)(二)文学化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存在 (11)结论 (13)主要参考文献 (14)摘要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京派小说代表作家之一,他以自己丰硕的创作成果为京派小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出生于湘西凤凰县,湘西的生活为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的他的小说故事里充溢着浓浓的乡土味、乡土情。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边城》,《边城》通过对湘西人原始、自然生命形式的描写,体现了湘西人民的人性美。
还充分体现了他在小说创作中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系——湘西自然文化中的人性文化。
《边城》让人那么真切的接触到另外一种人生,读完后让人有一种莫名的冲动。
论文将以《边城》中的湘西世界作为出发点,从小说中的美与悲,写作来源以及湘西世界的文化意义三个方面来阐述其小说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湘西文化;人性美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引言沈从文先生一生写下很多部小说和散文集,但是在他众多的著作之中,《边城》则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边城》奠定了沈从文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汪曾祺在重读《边城》时认为这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怀的怀旧”,是怀旧或乡愁使沈从文先生写了《边城》;凌宇则认为沈从文先生创作《边城》的初衷是欲让人认识湘西,同情湘西乃至认同湘西;也有人认为沈从文先生创作《边城》的目的是为了表现和讴歌“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还有人认为《边城》寄托着沈从文先生美好的社会理想,建立一个如边城一样的桃源世界。
《边城》赏析
![《边城》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3aedf1a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91.png)
《边城》简要赏析《边城》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以湘西边疆为背景,反映湘西农民生活和思想的小说。
下面是对其的赏析:一、艺术成就1.语言形式美——沈从文的散文式的叙事风格,简洁、流畅、朴素、深刻,他的笔法独具匠心,再加上插叙、倒叙、顺叙、警句等手法,构成了独特的小说语言艺术的魅力。
2.文化价值高——《边城》具有浓郁的湘西风情,刻画了彭家与赵家两户农民家庭在清末民初的生活,表现了湘西边陲的特殊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当时湘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此外,小说还揭示了爱、亲情、道德等社会价值观的重要性,为人类传统文化的倡导提供了思路。
3.文笔细腻——沈从文通过写风景、描写人物心理等手法,使描绘的湘西山区、农村和民间风情栩栩如生、细致入微,同时又不乏美感和诗意。
4.情节紧凑——《边城》虽是一部长篇小说,却没有冗长的篇幅和生僻的词语,情节设置合理,各个章节衔接紧密,读来自然流畅,既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又有较强的阅读性。
二、主题意义1.对传统文化的承托——《边城》充分展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亲情、爱情、道德等,同样反映了湘西地区乡土文化的传统价值观,并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
2.对人性的探讨——《边城》中刻画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不同人物之间的相处关系以及社会集体意识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向读者展现出人性的善恶、丑陋、复杂、多样等方面,表现出了人性的丰富性。
3.对时代环境的反映——《边城》通过对湘西的社会情况、人口状况、文化程度等方面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环境,并带有一定的批判性和警醒意义。
三、思想价值1.倡导传统美德——《边城》通过对亲情、爱情、道德等方面的描写,提醒人们要坚持传统的美德与价值观念,要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尊重、关爱和包容。
2.对现代社会的思考——《边城》作为一部经典名著,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状况,也具有着对现代社会的超越性思考意义。
它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的生活中,应该正视传承的民俗文化和价值观,与时俱进地发扬光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乡村文化价值取向赵荟芸 030202100222【内容提要】本文通过解读现代文学大师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所建构的充满自然人性与牧歌情调的湘西世界,深入剖析沈从文独特的乡村文化价值取向,并从作者乡土出身、苗族血缘及其内心深处的文化自卑情结客观因素和他通过人性美的渴盼与呼唤来重塑民族文化品格理想的主观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沈从文独特乡村文化价值取向产生的根源,阐明沈从文在湘西乡土世界中营建的“人性小庙”在激发人们对真善美和纯洁人性的呼唤追求中的积极现实意义。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乡村文化;价值取向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无疑是最具独立意识和独特风格的作家之一。
他的整个小说创作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心理倾斜:对乡下人热情和对城里人讥讽,并且以城乡对峙的结构构成了其小说创作的整体格局。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在这里,作者通过塑造在纯净的大自然中生活的16岁的翠翠、河边的老艄公、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龙舟中生龙活虎的傩送等一系列富有神性之光的理想人物,努力建构了一个充满自然人性与牧歌情调的湘西世界,在这个远离都市、富有诗意的世外桃源中,流露出一代文豪沈从文钟情于乡村的文化价值取向,寄寓着他尊崇人性、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理想。
一、《边城》是寄寓着作者审美观念和人生理想的世外桃源《边城》是沈从文发表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代表作。
作品描写了一位驾船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生活,以及当地掌水码头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翠翠以致酿为悲剧的故事。
作者以清丽的笔触,讲述了一个哀婉而美丽的爱情故事。
全篇在一种远离都市喧嚣的古朴宁静的氛围中展开,真实地再现了湘西边境的山城茶峒的优美自然风光、恬静的生活画面、古朴的民情风俗,使《边城》成为寄寓着作者对“生命”、“美”、“爱”等人生理想执着追求的世外桃源。
1、《边城》的美,首先在于它给我们展示了湘西秀丽迷人的自然风光。
小说中所描绘的山城茶峒依山傍水,有蜿蜒如长蛇的城墙,湾泊着小小篷船的码头,山民们住着半水半陆的吊脚楼,一切都极富湘西地域特色。
那“两山多竹篁,翠色迫人来”的美丽青山;“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1]的小溪;“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2]的桃源梦境般的村落人家,再加上那悠云、翠篁、黄狗、白塔,一切美得那么自然、圣洁而古色古香。
整部作品流露出湘西农村尤其是疏野边地的情调,如一部古朴而又多彩的山水画,纯净美丽得毫无瑕疵,流连其中,令人如梦如幻,如痴如醉。
2、《边城》把人物的性情之美与淳朴的乡村文化融汇一体,构成了一个充满人性美的理想世界。
沈从文借《边城》塑造了心目中理想化的人物形象及社会形态。
其中主人公翠翠是全书之魂,更是“人性美”的化身。
她是人之子,更是大自然的女儿。
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3]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壮健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眸子;碧溪岨的竹篁、白塔又给了她一颗绝不世故的赤心;酉水、小船载满了她那少女的悠悠岁月。
她愿守清贫,甘于助人,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勤劳、善良、淡泊。
当傩送因为大哥天保的意外死亡而出走之后,翠翠在感情上仍然忠贞不二,她孤寂地牵着渡船,痴情地等候着情人的归来。
而作品中的老船夫慈祥、敦厚、善良、凡事但求心安理得的良好品德仿佛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化身,他对女儿、外孙女无私的爱仿佛就是我们炎黄子孙祖祖辈辈、生生息息得以繁衍的血缘纽带。
因此作者无论是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祖孙之间的亲爱,还是邻里之间的互爱,从他笔下的这些人物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纯朴的人性之美。
这也正是《边城》所构筑的作者审美理想的核心所在。
二、沈从文的乡村文化价值取向及其审美特征1、《边城》充分显示出沈从文审美价值的重要取向。
“边城”有诗一样美丽的自然山水和风土人情,有诗一样秀美、随顺的男女老少。
可以说,边城世界中的一切都是美的,地美景美人更美,这是一处未经污染的“桃花源”,是人的性情净化的地方。
在这里作家反省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内在契机,寄寓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与愤恨,饱含着作者对人性美的渴盼与呼唤,以及对于民族文化品格重塑的理想。
同时综观沈从文以《边城》为代表“湘西世界”,整个创作都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心理倾斜:对乡下人热情和对城里人讥讽,并在翠翠、傩送等一系列湘西农村儿女身上寄托了作者以真善美为主体的审美选择,流露出作者寄情于乡村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
2、沈从文乡村文化价值取向的独特性。
由于沈从文以乡村文化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他的小说常常被冠之以“乡土小说”、“抒情小说”,乃至“田园”、“牧歌”等比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一类概念要更显“少数”和“另类”的概念。
但他的创作与丁玲、孙犁、赵树理等近代其它乡土作家相比,又有属于自己的明显特征。
《边城》创作的二十世纪30年代,正是中国革命风起云涌、现代思潮广为传播之时,帝国列强蚕食中华,各路军阀混战不息、革命形势星火燎原。
当大多数新文学作家以新的、西化的、现代的、中心的、精英的、都市的文化眼光去批判旧的、中式的、传统的、边缘的、民间的、乡村的生存方式,即使一部分乡土作家,也是以一种在热爱土地中带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批判的复杂情绪来抒写乡村的时候,沈从文却做出了几近反方向的文化选择。
与作品的时代背景相比,他笔下的湘西世界似乎是绝缘于时代大潮的“世外桃源”,没有销烟战火,远离革命抗战,更无关乎现代都市文明。
即使在主人公翠翠身上,也没有我们常见的正统文明的色彩。
她的品格不能以所谓的“学识”“文化”“教养”等字眼来规范,更与进步、革命、坚强等崇高而空泛的字眼无关。
她的率真淳朴,悠然自得,给人的直接体验的是:作为生命的本身以及人性美的自然体现。
——这便是沈从文乡村文化价值取向的落脚所在。
在《边城》中作者有意回避了边城兵匪之忧和日渐渗透的都市文明病这些“目前堕落处”,有意强化这里的美丽质朴宁静和谐,意在给自己、给读者留下一个如诗如画的梦一样精神的家园。
作者对湘西乡土世界的赞美和认同几乎是无保留的,甚至于到了刻意美化的偏爱程度,如对于边城妓女,他写道:“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便是作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4]。
作者把湘西乡村文明作为异化了的都市文明的对立面加以渲染,一面批判都市文明带来的恶果,一面赞美自然纯朴的人性,从而极力追求一种古朴宁静的乡村文化景观。
这种对于边缘的、民间的乡村文化立场的坚守使得沈从文成为解读二十世纪知识分子在中国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复杂心态的独特文本。
这个执拗的湘西人,在失望于城市之后,反观乡土,想去找到精神家园的归宿。
他依了自己乡情的导引,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从而去写自己“心和梦的历史”,去营造那片“即或根本没有,也无碍于故事的真实”[5] 的既是写实意义上更是理想寄托意义上的乡土世界。
他发现了湘西豪侠、仗义、慷慨、雄健、粗犷等民风中蕴藏着蓬勃的生命力与湘西人自然不做作、葆有真性情的自然人性。
但是他并没把湘西纯朴优美的人性夸大为一种乌托邦式的单一存在。
沈从文反思湘西文化,觉得湘西人对自然妥协,表面是显得更具人性、更自然,然而结果却终将不适应潮流,被赶出历史舞台。
他从湘西社会从过去到目前的历史发展中,由于“二十年来的内战”“横征暴敛以及鸦片烟的毒害”,“使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性格灵魂被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来的朴质、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6] 而三十年代殖民主义经济的侵入,已使“农村社会所保存的那点正直朴素人性美,几几快要消失无余”。
[7] 因此,在《长河》及后来的一系列创作中,再也看不到《边城》那样纯美的牧歌了——尽管《边城》也体现了“长期处于压迫的少数民族敏感而富于幻想的隐忧”[8]。
这时,他的感受是“沉痛哀惋”的。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这种倾向表现得尤为明显,通过几乎构成了他的小说的一个基本风格和色调的对带有鲜明泛神色彩的边地山水景物的精心描绘,对弥漫着浓郁牧歌谐趣的边地自然生活氛围的着意渲染,以及对充满着原始雄强的生命力的边地自然人物的精心刻画。
这里表现了他对生命的理解——自由、雄强、真情。
人们在阅读沈从文的小说时,往往在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其对在城市中人看来奇异神秘的风土人情的描绘记叙上,从而忽视了这“风俗美”、“人情美”的另一面——乡土世界的真实状态和乡村人物的真实生命体验。
人们乐于欣赏其中的人情纯朴、风景如画,却往往忽视了底层人民生计的艰难;人们乐于欣赏风俗的奇异和人性的本分,却往往忽视了文化的闭塞和落后、社会的愚昧和野蛮。
而这些,在沈从文的小说里都是难分难解地交织在一起的。
三、沈从文独特乡村文化取向根源探究在都市世界与湘西世界这两个对立的二元文化结构中,沈从文之所以选择以湘西世界为代表的乡村文化,并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来寄寓他的审美理想,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因素。
1、沈从文乡村文化价值取向,客观上根源于作者乡土出身,苗族血缘及其内心深处的文化自卑情结。
一般说来,城乡既是社会界线,也是种族界线、文化界线。
这种由于城乡经济差别导致的文化自卑感几乎是先天的,与乡土血缘俱来的,也是难以更改的。
这一点在沈从文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沈从文虽出生于湖南凤凰小镇的军人世家,但自幼就与乡村生活有着血肉的联系。
1917年小学毕业后,随本乡土著部队辗转于绵延千里的沅水之上,更使他谙熟了那块土地上人民爱恶哀乐的生活样式和吊脚楼淳朴的乡风民俗,乡下人所具有的那质朴善良的品行在他的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因此,尽管后来他也住在了城里,成了所谓的城里人,但他绝非真正意义上的城里人,而是住在都市里的乡下人。
都市生活的浮泛与喧嚣,既使他感到孤独与自卑,也使他产生反感与失落,所以他从来就没有也不打算在文化上注册于都市,他的灵魂也许根本就进不了都市。
在几十年的都市生涯中,沈从文总是念念不忘甚至可以说是喋喋不休地宣称自己是“乡下人”。
在《习作选集代序》中,他说:“我实在是个乡下人。
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也不在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爱土地,也不缺少机警,却不甚懂诡诈。
他对一切事照例十分认真,似乎太认真了,这认真处某一时就不免成为‘傻头傻脑’。
” “在都市住上十年,我还是个乡下人。
第一件事,我就永远不习惯城里人所习惯的道德的愉快,伦理的愉快。
” [9] 同时,长久以来,苗族文化在强大的占统治地位的汉族文化面前势必也始终处于弱势的地位。
对于有着苗族血统的沈从文来说,苗民长期被歧视的屈辱史积淀下来的民族文化身份的自卑,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自然也潜藏在他的身上,并形成了他自卑的文化心理和忧郁的文化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