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用地适宜性分析

合集下载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农业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对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土壤、水资源、气候以及其他因素等方面来介绍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意义。

一、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概念土地适宜性是指土地在一定条件下,适宜用于某种特定的农作物种植、养殖或其他农业生产活动的程度。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资源的调查和评估,来确定土地的适宜与否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

评价的结果将会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农业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1. 土壤评价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土壤的质地、肥力、透气性和排水性等因素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土壤评价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分析,可以评估土壤的肥力和适宜性,并结合相关的农作物耐盐碱性等因素,来判断土地是否适宜农作物的种植。

2. 水资源评价水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水量和水质。

因此,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水资源的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水质、水量和水文特征等进行评价,能够判断土地的灌溉潜力和水资源利用的可能性,从而确定适宜的农作物种植。

3. 气候评价气候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不同农作物对气候的要求也不同。

因此,气候评价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气象数据的分析,如温度、日照、降水等,可以评估农作物在该地区适应的可能性和生长发育的潜力,从而判断土地的适宜性。

4. 其他因素评价除了土壤、水资源和气候等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对土地适宜性产生影响,如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类型、气象灾害等。

这些因素通过对地理、地貌、土地利用和气象等数据的分析,可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来评估土地的适宜性。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意义1. 优化资源配置土地适宜性评价能够明确土地的适宜与否,从而帮助农业规划者和决策者优化资源的配置。

土地潜力评价和土地适宜性评价案例分析

土地潜力评价和土地适宜性评价案例分析

土地潜力评价和土地适宜性评价案例分析广东省土地潜力评价华北—辽南土地适宜性评价▪广东省位于祖国大陆南部,陆域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与广西接壤,南临南海,西南端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

全境位于北纬20°09′~25°31′和东经109°45′~117°20′。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各业用地的竞争愈演愈烈。

为缓解这一矛盾,就要求把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建立在科学依据之上。

对土地资源进行潜力评价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①确定潜力评价的基础单位土壤分类系统为土类-亚类-土属-土种,本次评价采用土种作为基础评价单元,因为土种是土体构型和肥力特征以及利用方式的综合反映。

②建立评价系统本系统是在参考了国外土地潜力评价系统和我国当前流行的评价系统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而建立的,是反映土地农业利用质量的系统。

在评价中按土地对于农林牧业生产的潜力高低情况,将土地划分成6个潜力级,分别用罗马数字Ⅰ、Ⅱ、Ⅲ、Ⅳ、Ⅴ、Ⅵ表示,各等级含义如下。

准备材料:广东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和广东省地形图、土壤系列图6个潜力级▪Ⅰ等地:农业无限制或少限制,最适宜于农业利用(质量中上的水稻土和菜地),同时又适宜于林业与牧业利用。

▪Ⅱ等地:农业利用有一定限制,一般适宜于农业利用(质量中下的水稻土和质量好的旱地),也适宜于林业和牧业利用。

▪Ⅲ等地:农业利用受到较大的限制,临界适宜或勉强适宜于农业利用(质量极差的水稻土和其余的旱地),但这类土地适宜于林业和牧业利用。

▪Ⅳ等地:农业利用已受到很大限制,但林业和牧业利用无限制或少限制,一般情况下宜于林业或牧业利用。

▪Ⅴ等地:农业和牧业利用受到很大限制,但林业利用无限制或少限制,一般情况下宜为林业用地。

▪Ⅵ等地:由于特殊的性质暂时不适宜于农、林、牧利用的土地,这里主要指盐碱土和初育土(其中的耕地除外)。

③拟定潜力评价表潜力评价表又称土地限制因素评级表,考虑到广东省耕地数量的有限性,在建立评价系统时把前边6个等级的前3个等级划分为耕地,从而拟定出潜力评价表1;再按肥力的项目和指标的不同拟定出耕地的潜力评价表2。

用地适宜性分析

用地适宜性分析

用地适宜性分析
用地适宜性分析是指帮助用地决策者从物理地貌、社会经济、环境污染等方面研究全面的土地利用可行性,将面积较大的土地分割成多个小规模的适宜用地。

该方法旨在分析土地用途,确定其最合适的用途,同时避免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用地适宜性分析通常是由当地政府、国家组织或地区规划机构以及专业机构或者学者开展的一个多方面的过程,它是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和地方发展规划的重要工具,主要涉及数据收集、分析评估、技术支持和决策支持等步骤。

在完成数据收集的基础上,用地适宜性分析可以基于不同的空间尺度进行,以确定地块的类型和功能。

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用地分析有助于研究自然资源的利用可行性,并研究其他可能受物理地貌和社会经济影响的因素,包括环境污染,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利用活动,土地流失和土地覆盖,土地资源的回收等。

用地适宜性分析也可以采用经济学来评估土地利用的效益,以确定土地最有效的使用方式,并帮助决策者在有竞争的背景下评估不同的土地利用方案。

最后,用地适宜性分析还可以构建以地缘政治环境为基础的决策支持系统,以支持社会部门及时有效地采取行动,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用地适宜性分析可以帮助土地使用者制定准确、有效的决策,以确保土地利用绩效,并有利于城乡发展的可持续性,此外,还可以保
护环境,改善基本生活水平,实现社会经济的持久繁荣。

因此,用地适宜性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必须由有关部门结合当地具体情况,认真研究来确定用地类别和土地利用方案,以保护当地社会经济和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土地适宜性评价案例

土地适宜性评价案例

土地适宜性评价案例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根据土壤、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结合农作物的生长特
性和人为管理因素,对土地适宜性进行科学评价,以确定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措施。

本文将以某地区农田土地适宜性评价为例,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我们对该地区的土壤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经过采样和实验室分析,发现该地区土壤属于淤泥土,质地细腻,富含有机质和养分,透水性良好。

这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其次,我们对地形和水文条件进行了考察。

该地区地势平坦,水文条件良好,
灌溉便利。

这为农田的水利设施建设提供了便利,保障了农作物的生长需水。

再者,我们对气候条件进行了分析。

该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
水充沛。

这为各类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和温度条件。

最后,我们结合农作物的生长特性和市场需求,对土地适宜性进行了评价。


过综合分析,我们认为该地区适宜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同时也适宜发展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

综上所述,通过对该地区农田土地适宜性的评价,我们得出结论,该地区适宜
发展农业生产,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同时也适宜发展农业旅游和生态农业。

这将为当地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也将有利于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利用。

总之,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将为土地
的合理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希望通过本案例的分析,能够为其他地区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用地适宜性分析

建设用地适宜性分析

建设用地适宜性分析1、评价因子的筛选根据规划区的建设用地需求, 参照国内工业园区及开发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研究从有关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 按物流业用地类型进行评价。

可参考建设用地适宜性因子的识别和评价标准的确定结果筛选评价因子并制定分级标准( 见表1) 。

表1 物流园区评价因子及评价标准2、因子的量化和指标权重因子量化即将评价因子的原始信息进行等级化、数量化。

此处采用的方法是首先将评价对象按主导功能分成不同的功能区, 对评价因子进行等级划分并赋值( 打分) 。

赋值区间为0~ 3, 数值的大小与该评价因子对某一功能用地的建设适宜程度呈正比, 即将各因子指标中真实值或状态处于最适宜等级的赋值为3, 处于最不适宜等级的定为0, 基本适宜、不太适宜的分别赋值为2 和1, 然后将每部分的评价因子信息按所处的不同等级以数值形式( 分值)表现出来,代表对土地利用适宜度的高低(见表2)。

各评价因子根据影响程度赋予不同的权值。

这里采用德尔斐法( Delphi) 、等权法并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

第一层指标通过专家咨询, 确定重要程度, 并将其作为该层次指标的单层次权重值。

第二层拟采用等权法来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 即对每一因子赋予相同的权值, 并使各评价因子权值之和等于 1。

虽然每个评价因子对评价对象的贡献大小和适宜度有所不同, 但在选用第二层次的因子时已考虑到这种不同, 尽量选取那些对评价对象真正重要的因子, 剔除不重要的因子, 因此已将评价因子对评价对象的贡献率和适宜度的差异减少到最小, 用等权法确定各因子权重不会对评价结果造成较大偏差。

按照层次分析法的原理, 各因子的组合权重等于第一层指标权值与第二层指标的权重的乘积。

权重的确定结果见表 3。

表2 建设用地适宜度综合评价标准表3 各评价因子权重3、综合评价规划区域综合评价指数可采用以下公式计算: V=i ni i W P ∙∑=1式中,V 为功能区的建设用地适宜度评价值,P i 为功能用地的 i 因子适宜度评价值( 0 ~3), W i 为功能用地 i 因子的权值。

四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四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四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对城市空间的规划和发展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方法。

它通过综合评价城市用地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等方面的因素,确定城市用地的适宜性,为城市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以下是对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的详细解析。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以综合评价为基础,通过对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社会需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文化遗产等因素的研究和分析,确定城市用地的适宜性等级。

适宜性等级的划分通常包括优先适宜、适宜、一般适宜和不适宜四个等级,不同等级对应不同类型的城市用地。

在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中,自然条件是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自然条件包括地形地貌、水文地理、土地利用类型、气候条件等因素,它们对城市用地的选择和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地形地貌的复杂程度和坡度的大小,对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选择有直接的影响。

水文地理特征,如河流、湖泊、水源等,对城市水资源的供应和水环境的保护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在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中,必须考虑自然条件对城市发展的适宜性。

社会需求是另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

社会需求包括人口密度、居民用地需求、公共设施需求等因素。

人口密度是衡量城市用地适宜性的重要指标之一,人口密度高和人口增长趋势明显的地区,需要更多的居住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

除此之外,不同行业和社会群体对用地的需求也需要考虑在评价指标中。

例如,工业用地需要考虑交通便捷性和环境污染的问题,商业用地需要考虑消费人群的规模和经营环境等。

经济发展是评价城市用地适宜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经济发展包括工业发展、商业发展和城市旅游等方面。

工业发展对城市用地的需求主要包括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和交通用地等。

商业发展对城市用地的需求主要包括商业用地、办公用地和物流仓储用地等。

城市旅游对城市用地的需求主要包括文化旅游景区、酒店用地和休闲娱乐用地等。

因此,在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中,必须综合考虑经济发展对用地的需求。

环境保护是评价城市用地适宜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城市发展必须考虑环境保护的问题,包括生态环境的保护、水资源的保护和大气环境的保护等。

土地资源评价与适宜性分析

土地资源评价与适宜性分析

土地资源评价与适宜性分析在全球资源紧缺的背景下,土地资源的评价与适宜性分析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土地资源评价是对土地的优劣势进行客观评价,以便科学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

而适宜性分析则旨在找到最佳利用该土地的途径。

本文将对土地资源评价与适宜性分析进行探讨。

首先,土地资源评价是保障土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土地作为人类最主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在农业、工业、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科学准确地评价土地的质量和适宜的利用方式,对于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资源评价可以考虑多个因素,如土地类型、土壤质量、坡度、水资源、气候等,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土地优劣进行客观量化,为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适宜性分析是根据土地资源评价的结果,找到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

适宜性分析可以针对不同的用地需求,如农业、工业、居住等,来评估土地的适宜性。

适宜性分析可以根据土地资源的特点,制定适合该地区的农业政策或土地规划。

例如,在农业领域,适宜性分析可以帮助确定哪些地区适合发展粮食作物,哪些地区适合发展水果种植。

在城市规划方面,适宜性分析可以帮助确定最佳的用地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此外,土地资源评价与适宜性分析需要综合考虑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以达到最优的结果。

自然因素包括土地的地貌、土壤肥力、气候条件等。

经济因素包括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投资收益等。

社会因素包括土地利用对社会的影响、社会人口需求等。

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可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方案,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然而,土地资源评价与适宜性分析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评价指标的选择和权重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不同评价指标对土地质量的影响程度不同,如何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权重是一个关键问题。

其次,土地利用决策涉及多个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平衡问题。

不同行业、不同利益主体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存在争议,如何在决策过程中平衡各方的利益是一个挑战。

地理视角下的土地利用适宜性分析

地理视角下的土地利用适宜性分析

第16期2023年6月江苏科技信息Jiang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No.16June,2023作者简介:汪建(1994 ),男,安徽滁州人,测绘助理工程师,学士;研究方向: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信息化㊂地理视角下的土地利用适宜性分析汪㊀建(马鞍山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安徽马鞍山243000)摘要:土地是人类进行生产的重要载体,是生产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利用的合理与否决定了城市的发展向绿色节约转型的有效性㊂如何进行土地利用适宜性的评价与分析是重要的研究方向,基于此,文章综合考虑城镇土地利用过程中的潜力性与限制性,依托GIS 空间分析方法,将两方面因素进行融合考虑,通过有序加权平均方法及熵权方法两种多准则评价分析方法对城镇土地利用潜力性指标进行权重确定;此外,利用布尔运算方法应用于限制性因素的相关确定,选择马鞍山市进行实际应用研究,并探索分析其具体的土地利用适宜性,在此基础上与规划发展区进行对比㊂结果显示,研究区的评价分析结果与规划发展区对比的空间一致性超过86%,其空间结构类同㊁布局相似,证明了方法的可靠性与适用性㊂关键词:土地利用适宜性;地理视角;熵权法;有序加权平均方法中图分类号:TP391㊀㊀文献标志码:A0㊀引言㊀㊀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承载了人类的一切活动[1-2]㊂合理地进行土地资源开发和土地利用能有效缓解用地紧张的问题,因而,如何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下进行城市规划㊁城镇建设是极为重要的,土地利用适宜性的状况能够影响自然资源的配置和社会经济的发展[3-4]㊂所谓的适宜性开发是因地制宜,最大化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一方面满足实际生产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也需要突出质量,确保有序㊁梯次开发利用[5]㊂作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业界学者引入多种方式方法进行研究与评价,如引入LandUSEM 模型㊁AHP -CV 组合赋权㊁Meta 进行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1,6-7];除引入模型或方法进行评价外,还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的冲突性识别[8-9],在不同的地形地貌地区,都有相应的实验研究,包括平原地区[10]㊁山城地区[2]等㊂但这些模型与分析方法往往需要通过专家打分或赋权重的方式进行评价,因而评价的主观性相对较多导致评价的结果不够客观,评价的结果也不太符合实际的利用情况[11]㊂因此,本研究以马鞍山市为研究对象,统筹有序加权平均法㊁熵权法两种方法进行潜力性因子评价,依托布尔运算方法进行限制性因子评价,构建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指标,并进行适宜性探索分析,以期为城市开发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与应用参考㊂1㊀研究区概况㊀㊀马鞍山市位于安徽省的东部,与南京市㊁芜湖市㊁合肥市㊁滁州市㊁宣城市相邻,横跨长江㊂近年来,马鞍山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也不断提高,2013年,全市的城市化率为62%,2022年末相应的城市化率则超过了72%,大大超过了全国的平均城市化率㊂需要重视的是,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必然伴随着城镇土地开发与利用的需求,因而对马鞍山市城镇发展土地利用进行适宜性分析,能够有助于马鞍山市合理㊁有效地调整相应政策措施,旨在达到持续利用土地的目的㊂2㊀评价指标体系2.1㊀评价指标选取㊀㊀根据已有研究结果,对于土地利用适宜性的评价标准可分为两种类型,分别为潜力性和限制性,因而对应的土地利用适宜性分析也可以分为潜力性分析㊁限制性分析㊂对于城市发展而言,土地利用往往涉及地形地貌等地理环境㊁自然资源生态环境㊁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㊂本研究在综合考虑自然环境㊁人类活动影响等基础上选择适应性㊁限制性两方面的决策因子,其中,潜力性的因子主要包括地形因素(高程因子㊁坡度因子)㊁社会经济因素(道路邻近度因子㊁土地利用因子㊁人口密度因子㊁城市建筑邻近度因子)㊁自然环境因素(空气质量因子㊁工程地质条件因子);限制性的因素主要考虑红线因子,即在城市建设中不能改变只能保护,主要包括地表水因子㊁地下水因子㊁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因子㊁城市绿化带因子㊁度假胜地因子㊁森林公园因子㊁水源保护地因子,这些因子对城市的发展都有很大的正向推动作用,需要重点考虑㊂在本研究中,对于限制性的因子而言,其权重赋值为负数;对于适宜性因子而言,其权重赋值为正数㊂因此,在具体的城市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中,不同的因子对应不同的权重㊂2.2㊀评价因子标准化㊀㊀在确定好诸多评价因子的基础上,进行评价因子的无量纲统一,以实现最终的叠加计算与分析㊂为了更好地进行空间分析,本研究选择网格化进行分析,使各因子对应的数据能够具备独立分析和计算的结果㊂此外,需要将所有的因子图层转换为30mˑ30m 的网格图层,能够具备不同的位置特征,同时统一了分辨率,且具备了足够的精度来反映城市化特征的局部细节与差异㊂本研究利用分级㊁分数的方式进行潜力性因子和限制性因子的量化(见表1),对于潜力因子,赋值范围为[1,5],限制性的因子赋值为-0.6,-1㊂对于各类因子,分数越高则代表城镇用地发展适宜性越高㊂表1㊀城镇发展潜力因素的等级和评分系统等级地形因素社会经济因素自然环境因素A1/m A2/%A3/m A4A5/(人㊃km-2)A6/m A7A8最适宜区(5)0~50~2<250住宅㊁工业㊁采矿用地㊁交通用地等>1000<250优非常好高适宜区(4)5~22~5[250,500)内陆滩涂㊁裸地等[700,1000)[250,500) 好中适宜区(3)20~655~10[500,750)园地㊁草地㊁林地等[400,700)[500,750)良一般低适宜区(2)65~15010~25[750,1000)水田㊁旱地㊁蔬菜用地等[200,400)[750,1000) 不好不适宜区(1)>150>25>1000坑塘水面㊁河流㊁湖泊等<200ȡ1000中非常差㊀㊀注:其中A1为高程因子,A2为坡度因子,A3为道路邻近度因子,A4为土地利用因子,A5为人口密度因子,A6为城市建筑邻近度因子,A7为空气质量因子,A8为工程地质条件因子㊂㊀㊀对于限制性因素赋值中的地下水因子㊁城市绿化带因子定位限制级,权重赋值为-0.6,地表水因子㊁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因子㊁度假胜地因子㊁森林公园因子㊁水源保护地因子则赋值为-1㊂3 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㊀㊀在构建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对潜力性因子和限制性因子进行量化计算,其中,潜力性因子计算可通过有序加权平均法㊁熵权法进行权重因子的计算确定;对于限制性因子而言,可直接通过布尔计算的方式明确各因子的具体权重㊂本研究则通过均值相似度赋权法,进行潜力性因子的权重计算,既能满足重要性的排序需求,也能保证相对客观㊂根据评价分析过程,可以将最后的评价结果按分级方式细分为不适宜区㊁低适宜区㊁中适宜区㊁高适宜区㊁最适宜区5类㊂为了更显著地进行不同等级区分,本研究引入聚类算法进行不同等级的划定,即相同类别具有较高的相似度,不同类别间的相似度则较低㊂3.1㊀限制性因素㊀㊀所谓限制性因素,就是国家严禁或限制开发的领域,如生态环境㊁永久基本农田等,这是尤为重要的㊂对于限制性的因素,通过判断其格网是否在限制区范围内:如果不在限制区范围内,则赋值为0;如果在限制发展区域则赋值为-0.6;如果在禁止发展区域,则赋值为-1㊂3.2㊀潜力性因素3.2.1㊀熵权法㊀㊀信息熵用于描述随机变量的不确定性,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如果评价指标的差异度较小,则对应的信息熵权值就越小;如果评价指标的差异程度越大,则熵权值就越大㊂其具体的计算过程如下㊂如果一个评价过程中有n个评价指标,m个评价的对象,则原始数据的决策矩阵可用公式(1)进行计算:A=(aij)nˑm(1)式(1)中:A为决策矩阵;i,j为行列数;n,m为评价指标和评价对象㊂进行规范化及归一化运算,如公式(2)㊁公式(3)所示:R=(r ij)nˑm(2) R㊃=(r㊃ij)nˑm,其中r㊃ij=r ijðn i=1r ij,iɪN,jɪM(3)在归一化计算的基础上,计算每个属性的信息熵,具体如公式(4)所示:E j =-1ln nðn i =1r ㊃ij ln r ㊃ij ,j ɪM (4)式(4)中:r ㊃ij =0时,规定r ㊃ij ln r ㊃ij =0;n 为评价指标㊂在公式(4)的基础上,计算对应属性权重向量,具体如公式(5)所示:ω=(ω1,ω2, ,ωn )(5)式(5)中:ωj =1-E jðmk =1(1-E k );ω为属性权重向量㊂在公式(5)的基础上,计算各潜力因子权重值,其中A1的权重值为0.1234,A2的权重值为0.1027,A3的权重值为0.1423,A4的权重值为0.1517,A5的权重值为0.1129,A6的权重值为0.1572,A7的权重值为0.1044,A8的权重值为0.1054㊂3.2.2㊀有序加权平均法㊀㊀有序加权平均算法是通过对属性值进行从大到小排序,对属性对应赋权重值,再进行聚集㊂根据赋权重值的方式,有序加权平均法可分为主观㊁客观两种赋权值方法,其中,主观赋权值方法是根据专家的经验或认知进行赋值,但相对主观性很强㊂因而,本文通过基于均值相似度的客观性赋值方法,其中A1的权重值为0.2511,A2的权重值为0.1867,A3的权重值为0.1426,A4的权重值为0.1113,A5的权重值为0.1045,A6的权重值为0.0894,A7的权重值为0.0740,A8的权重值为0.0404㊂在确定权重值的基础上,综合有序加权平均法㊁熵权法两种方法的结果得到潜力性因子的最终权重,并结合限制性因子计算权重,进行土地适应性分析,最后对两类因子进行综合分析,得到最终的土地利用适宜性分析结果㊂通过空间分析方法㊁Kappa 系数方法来分析有序加权平均法㊁熵权法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㊂其中,Kappa 系数用于检验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的一致性,利用空间分析方法进行两种结果的叠加,从而可以得出相同适宜性等级的重叠性,具体如表2所示㊂表2㊀有序加权平均法㊁熵权法计算适宜性等级结果比较有序加权平均法熵权法最适宜区高适宜区中适宜区低适宜区不适宜区合计空间一致性Kappa 系数最适宜区296.408518.50411.68280.17720.0011316.7737高适宜区18.1418203.879020.0916 1.31300.3536243.7790中适宜区0.909118.3353169.1243 6.20360.8784195.4507低适宜区0.40321.382221.0410326.984017.4072367.2176不适宜区0.00120.88560.791621.3013539.7993562.7790合计315.8638242.9862212.7313355.9791558.43961686.000086.5%0.85㊀㊀有序加权平均法㊁熵权法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具有较高的空间一致性,其中,Kappa 系数为0.85,空间一致性达到了86.5%,因而可以认为在空间分布上,这两种方法计算得到的适宜性等级分布也较为相似,如表2所示㊂本研究针对城镇土地利用适宜性分析建立了多因子评价体系,综合限制性㊁潜力性两方面因子,旨在客观提供最优决策㊂为了验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及有效性,对比‘马鞍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 2035年)“的工业用地㊁仓储用地㊁居住用地㊁公共设施用地结果㊂其中,土地利用最适宜区结果与已公布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重合度超过86%,相比较单一因子分析结果,相似度有提升㊂其分析结果显示:(1)土地利用适宜性等级从城镇向周边逐渐降低㊂(2)适宜性最高的地区位于城镇的中心地区,而适宜性低的地区大多位于农田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等城市发展的限制地区㊂4㊀结语㊀㊀城市的快速发展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如何将有限的土地资源最大化利用,需要因地制宜进行不同类型的建设与开发㊂针对这些需求,本文以马鞍山市为研究区域,综合考虑限制性㊁潜力性两个方面因子,尝试构建了面向城镇土地利用适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托聚类方法将土地利用适宜性划分为5个等级,即最适宜区㊁高适宜区㊁中适宜区㊁低适宜区㊁不适宜区㊂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㊂(1)熵权法㊁有序加权平均法能够有效地进行潜力性因子权重计算,两者计算结果相似度较高;在此基础上计算的适宜性结果与国土空间规划用地也具有相似性,空间布局一致性达86.5%㊂(2)马鞍山市土地利用适宜性等级从城镇向周边逐渐降低㊂(3)适宜性最高的地区位于城镇的中心地区,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㊁风景名胜区等不适宜性较低,为限制地区㊂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加快,土地资源也逐渐减少,合理㊁有效进行土地利用和开发需要越来越重视,一方面需要统筹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另一方面需要调整农业结构,合理进行土地资源利用㊂参考文献[1]王奎博,闫敏,张丽,等.基于LandUSEM模型的海南岛海岸带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J].遥感技术与应用,2022(5):1140-1148.[2]冯雁云,赵宇鸾,薛朝浪,等.山地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的山坝分异特征及优化研究 以贵阳市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21(1): 21-29.[3]毕玮,党小虎,马慧,等. 藏粮于地 视角下西北地区耕地适宜性及开发潜力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 2021(7):235-243.[4]刘立程,孙中孝,吴锋,等.京津冀地区光伏开发空间适宜性及减排效益评估[J].地理学报,2022 (3):665-678.[5]王子尧,李倞,王宏伟,等.基于景观视觉质量与土地适宜性综合评价的风景道选线研究:以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为例[J].中国园林,2022(8): 60-65.[6]周文韬,张文君,邓云涛,等.基于AHP-CV组合赋权的低丘缓坡土地建设适宜性评价[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6):98-104.[7]蒋发辉,钱泳其,郭自春,等.基于Meta分析评价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与深耕的区域适宜性 以作物产量为例[J].土壤学报,2022(4):935-952. [8]岳海凤,闵婕,廖梓均.基于多目标适宜性和竞争力的区域潜在土地利用冲突的诊断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116-127. [9]王检萍,余敦,卢一乾,等.基于 三生 适宜性的县域土地利用冲突识别与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 2021(5):1238-1251.[10]夏敏,冯新惠,夏俊林,等.综合土地多功能与适宜性的南京市溧水区 三生 空间划定[J].农业工程学报,2021(16):242-250.[11]翟慧敏,张子莺,颜伟,等.基于GIS与主成分分析法的信阳市茶树种植用地适宜性评价[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1):56-62.(编辑㊀何㊀琳)Analysis of land use suitability from 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Wang JianMa anshan Real Estate Registration Center Maanshan243000 ChinaAbstract Land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human production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means of production.The rationality of land use determines the effectiveness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transition to green economy.How to evaluate and analyze the suitability of land use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direction.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s the potential and constraint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land use relies on the GIS spatial analysis method integrates the two factors and determines the weight of urban land use potential indicators through two multi criteria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methods orderly weighted average method and entropy weight method In addition the Boolean operation method is used to determine the relevant limiting factors and Maanshan city is selected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 research and its specific land use suitability is explored and analyzed.Based on this a comparison is made with the planned development area.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patial consistency between the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area and the planned development area exceeded86% and their spatial structure and layout were similar proving the reliability and applicability of the method.Key words land use suitability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 entropy weight method ordered weighted average method。

用地适宜性分析

用地适宜性分析

用地适宜性分析土地适宜性分析是一种技术性分析,它是用来研究一定地区土地能否用于某些特定的用途的。

该分析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所分析的区域的土地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规定的用途,同时也减少其他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或其他不利后果。

这种分析可以帮助新或存在的建筑物或设施可以更加安全地实施,从而减少任何潜在的风险。

土地适宜性分析也可以帮助决定哪些地区最适宜发展,这些地区可以是农村地区或城市地区,也可以是原始森林或湖泊地区等,这取决于分析的目的。

土地适宜性分析的过程通常是分析某一地区的地质地貌、水文地貌、气象地貌等几个方面的情况,也包括地表以及地下的条件,以便更清楚了解一定地区土地的情况,从而确定哪些用途最适合这个地区。

为了实施土地适宜性分析,需要对研究范围内的某种土地类型、气候、地形、地表和地下构成等进行详细考察,并根据研究结果进行适宜性分析。

在进行土地适宜性分析时,首先要进行地理和气候调查,以了解该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和气象状况,以获得其最适宜的用途。

这项调查的结果将以地图形式展现,可以在相关地区进行实地调查,以验证其气候和地理条件。

经过深入研究,这种调查可以确定该地区最适合的用途。

随后,要进行地质构造调查,以获取该地区岩性结构的特征,以及地底的矿产等。

这些调查的结果也以地图的形式展示,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该地区的地形地貌构造等,以便结合地理气象调查结果,更好地确定该地区最适宜发展的事业或行业。

在土地适宜性分析中,还可以进行水文地貌调查,以获取该地区水文地貌条件,包括雨量、水温、溶质等,以确定该地区土壤的适宜性。

此外,还可以进行微生物调查、地下水调查、地表水体调查等,以获取该地区的水资源情况。

最后,可以结合上述所有的调查结果,进行土地适宜性分析,以综合分析每项调查的结果,判断该地区适宜哪种用途。

例如,在建筑开发方面,可以判断该地区符合住宅建设或商业建设等;而在种植业方面,可以判断该地区是否适宜耕作或种植果树等。

什么是土地适宜性评价

什么是土地适宜性评价

什么是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人为利用和管理等方面的指标和要求,对土地进行系统的评价和划分,以确定土地在特定类型的利用和管理下的适宜性和限制性程度,为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涉及到土地的生态、地质、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土地利用方式等方面。

评价的目的是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特征,结合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城市建设、生态保护等需求,确定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式和开发利用潜力,提出相应的开发利用建议和管理措施。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可以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

定性方法主要是根据土壤质地、水分、肥力、坡度、坡向、海拔等自然条件,结合土壤利用能力和土地资源特点,判断土地适宜于何种利用方式。

定量方法则是依靠数学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技术,通过对土地资源要素的量化和综合评价,得出适宜性指数或适宜性等级,进而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

土地适宜性评价在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实现最大的效益。

其次,它可以指导土地的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它可以为土地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促进土地利用和土地资源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然而,土地适宜性评价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土地适宜性评价需要大量的数据和技术支持,缺乏准确、全面、时效性的数据会影响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其次,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需要专业人员的参与和配合。

再次,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结果需要得到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农民等多方的认可和执行,需要建立健全的决策机制和法律法规体系。

综上所述,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科学而综合的工作,它可以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然而,土地适宜性评价面临着数据、技术、专业人员和政策等方面的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应用,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乡镇生活区用地适宜性评价

乡镇生活区用地适宜性评价

乡镇生活区用地适宜性评价
乡镇生活区用地适宜性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基础设施条件评价。

主要指评估该区域是否具备完善的交通、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桥梁、供水、供电、供气、通讯网络等。

2. 地理环境条件评价。

包括地形、地质、水文、气候、生态等方面的评估,主要是评估该区域是否存在自然灾害风险、生态环境是否良好等。

3. 经济社会条件评价。

评估该区域的人口规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就业状况等。

4. 规划条件评价。

主要评估该区域是否符合国家城市化发展规划,是否存在冲突,未来是否具有发展潜力。

以上几个方面是乡镇生活区用地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内容。

评价结果对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适宜性评价

适宜性评价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分析
1、评价原理 其基本原理是在现有的生产力经营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 以土 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鉴定指标,对城镇、工业等建设用地的 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差异的分类定级。 2、评价方法 根据对相关案例及资料的研究分析,对于土地的建设适宜性评价,通常采用 的方法主要有多因子叠加分析和主成份综合分析两种方法。本方案主要应用 ArcGIS 空间分析模块, 采用多因子叠加分析方法与主成分分析方法结合的方式, 对评价区域范围内土地的建设适宜性进行评定。 在评价之前, 首先需要构建评价单元。每个评价单元总面积要能够满足各类 建设项目对用地规模的基本要求。如果评价单元太小,则数据量较大,同时对各 因子数据精度的要求更高;如果评价单元太大,则评价准确度较低,难以保证评 价结果的准确度。 因项目区数据最小上图面积是 400m2,因此将评价单位设为 20 米*20 米的单 位格子。 3、评价体系 (1)指标体系 建设适宜性评价因子选择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自然基础类、经济 社会类、生态影响类。
-8-
(2)评价结论 根据评价计算结果, 将项目区土地根据其适宜性划分为 4 类区域: 一等适宜、 二等适宜、三等适宜、不适宜 ,最后得到项目区域用地适宜性评价用地类型结 果,并进行分析。 5、评价步骤 (1) 基础数据处理 1) 评价因子提取 根据表 4-1 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表中的因子, 收集资料, 找到数据的相 关性;并根据评价因子分类评估标准提取 11 个因子有效图层。
7) 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主要考虑河流湖泊水面林地、园地、牧草地、未利用土地等生态因 素确定,生态敏感性越高,开发可能性就越低,分值也越低。对生态因子赋值如 下:
表 4-10 生态因子评价表
分类 生态不敏感区域 生态一般敏感区域 生态中等敏感区域 生态高度敏感区域 范围 未利用地(荒草地等);连续面积小于10公顷林地、园地;连续面积 小于5公顷池塘水面 连续面积10-20公顷林地、园地;连续面积8-10公顷池塘水面 连续面积20~40公顷以上林地、园地;连续面积10~20公顷池塘水面 连续面积40公顷以上林地、园地;连续面积20公顷以上池塘水面 得分 100 80 50 10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指对其中一区域内的土地进行综合评价,以确定其适宜用于何种建设活动的一种方法。

该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科学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资源,以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并保护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下面将从评价的目的、方法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评价的目的:评价的方法:1.数据收集:对相关地理、气候、地质、土壤、环境质量等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

2.指标体系建立:建立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指标,并赋予不同指标不同的权重。

3.评价模型建立:选择适宜性评价方法,如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法等,建立评价模型,进行土地适宜性分析和评价。

4.评价结果分析与验证: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验证,探讨评价结果的可行性,并进行评价结果的后续优化和调整。

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环境、土壤质量等。

如土壤质量好、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区更适宜用于农业或工业建设。

2.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情况等。

如经济发达的地区适宜开发商业用地,交通便利的地区适宜发展居住用地。

3.环境因素:包括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能力等。

如环境敏感地区适宜进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地区不宜用于建设。

评价结果的应用:1.土地规划:评价结果可以为土地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确定土地的用途和开发强度,合理布局不同类型的用地。

2.土地利用:评价可以确定土地的适用性和限制性,引导土地利用的方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土地整治:评价结果可以为土地整治提供参考,指导土地的整合和改造,提高土地的品质和效益。

4.土地管理:评价结果可以指导土地的管理和保护,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总之,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可以为土地规划、土地利用、土地整治和土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城市健康发展和建设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评价的重要性,加强评价方法的研究和应用,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GIS土地适宜性分析建模

GIS土地适宜性分析建模

GIS土地适宜性分析建模GIS(地理信息系统)土地适宜性分析是利用空间分析技术和地理信息数据来评估和预测土地在不同条件下的适宜性程度。

该分析可以用于农业、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等领域。

在进行土地适宜性分析建模时,首先需要收集和整理相关的地理信息数据,包括土地类型、土壤属性、地形特征、气候条件等。

这些数据可以从卫星遥感图像、地面测量、气象站点和土地调查等渠道获取得到。

然后,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转换,使其能够在GIS软件中进行分析。

例如,可以对地形数据进行插值和转换,以便在分析中使用。

然后,需要建立适宜性评价模型。

适宜性评价模型是根据指标体系来计算土地适宜性的数学模型。

常用的模型包括加权叠加分析、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等。

这些模型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数据特点进行选择。

在模型建立过程中,还需要考虑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权重分配,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最后,通过GIS软件对模型进行实施和分析。

首先,需要将收集的地理信息数据导入到GIS软件中。

然后,根据建立的适宜性评价模型,对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和计算,得到土地适宜性的综合评价结果。

最终,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对土地进行分类和等级划分,为土地利用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在进行GIS土地适宜性分析建模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数据的质量对评价结果有着重要影响,因此需要进行严格的数据收集和处理。

其次,模型的选择和建立需要基于实际情况和目标要求,以避免过于复杂或不合理的模型。

最后,评价结果应该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并经过验证和调整,以确保其可靠性和可操作性。

综上所述,GIS土地适宜性分析建模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它可以为土地利用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农业生产、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实际应用中的GIS土地适宜性分析建模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方法研究和应用实践,以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适宜性分析评价

适宜性分析评价

适宜性分析评价适宜性分析是城市规划中经常用到的。

其应用范围基本分为5 大类: 一是城市建设用地的评价,二是农业用地的评价, 三是自然保护区或旅游区用地的评价, 四是区域规划和景观规划, 五是项目选址以及环境影响评价。

其中,最常用到的是城市建设用的适宜性评价。

适宜性评价即根据各项土地利用的要求, 分析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适宜性,确定区域开发的制约因素, 从而寻求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合理的规划方案。

合理确定可适宜发展的用地不仅是以后各项专题规划的基础,而且对城市的整体布局、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在进行适宜性分析评价时需要考虑的影响因子有很多,生态方面的,经济发展方面的等等都有,不过通常情况下,适宜性分析主要考虑的是生态方面的限制性因素,如与水源,生态敏感地的距离,坡度高程等因素,所以通常意义上的适宜性评价可以狭义的理解为是生态适宜性评价。

不同尺度下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其侧重是不同的,如果是大尺度的评价,可以进行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如果具体到城市内部,可以进行居住用地工业用的适宜性评价。

具体选用什么指标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确定。

需要注意的是,适宜性评价有两种。

一种是在规划前期对区域的适宜性评价,为确定城市布局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是规划的重要依据。

另一种是对规划方案或是现有的情况进行适宜性评价,评价这个方案或是现状是不是适宜的。

显然,第一种意义更大一些。

这两种评价所采用的指标也是不同的,各有侧重。

但目前的很多论文中,经常讲这两者混淆,一般情况下,总规或一些规划的前期分析多用第一种方法,规划的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多用第二种方法。

在方法上,适宜性分析采用的理论方法是数学概念中的多准则多目标评价,可以通俗的理解为多因子权重叠加,此外,对上面提到的第二种情况,多使用模糊数学的理论,其核心是计算单个指标的隶属度。

在技术实现上,适宜性分析采用GIS技术。

GIS具有强大的空间地理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并能对分析结果给予直观显示,为具有空间属性特征的用地评价提供了一种有效工具。

土地适宜性评价分析报告

土地适宜性评价分析报告

适宜性分析是城市规划中经常用到的。

其应用范围基本分为5 大类: 一是城市建设用地的评价, 二是农业用地的评价, 三是自然保护区或旅游区用地的评价, 四是区域规划和景观规划,五是项目选址以及环境影响评价。

其中,最常用到的是城市建设用的适宜性评价。

适宜性评价即根据各项土地利用的要求, 分析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适宜性,确定区域开发的制约因素, 从而寻求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合理的规划方案。

合理确定可适宜发展的用地不仅是以后各项专题规划的基础,而且对城市的整体布局、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在进行适宜性分析评价时需要考虑的影响因子有很多,生态方面的,经济发展方面的等等都有,不过通常情况下,适宜性分析主要考虑的是生态方面的限制性因素,如与水源,生态敏感地的距离,坡度高程等因素,所以通常意义上的适宜性评价可以狭义的理解为是生态适宜性评价。

不同尺度下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其侧重是不同的,如果是大尺度的评价,可以进行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如果具体到城市内部,可以进行居住用地工业用的适宜性评价。

具体选用什么指标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确定。

需要注意的是,适宜性评价有两种。

一种是在规划前期对区域的适宜性评价,为确定城市布局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是规划的重要依据。

另一种是对规划方案或是现有的情况进行适宜性评价,评价这个方案或是现状是不是适宜的。

显然,第一种意义更大一些。

这两种评价所采用的指标也是不同的,各有侧重。

但目前的很多论文中,经常讲这两者混淆,一般情况下,总规或一些规划的前期分析多用第一种方法,规划的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多用第二种方法。

在方法上,适宜性分析采用的理论方法是数学概念中的多准则多目标评价,可以通俗的理解为多因子权重叠加,此外,对上面提到的第二种情况,多使用模糊数学的理论,其核心是计算单个指标的隶属度。

在技术实现上,适宜性分析采用GIS技术。

GIS具有强大的空间地理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并能对分析结果给予直观显示,为具有空间属性特征的用地评价提供了一种有效工具。

GIS土地适宜性分析建模

GIS土地适宜性分析建模

GIS土地适宜性分析建模
在进行土地适宜性分析建模时,首先需要收集相关的地理数据,如土
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资源分布等。

这些数据
可以通过现场勘测、卫星遥感、地理数据库等方式获得。

然后,需要对收
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处理和分析,以便建立土地适宜性模型。

建立土地适宜性模型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专家判断法、多指标评价法、逻辑回归法等。

专家判断法是基于专家经验和知识,通过对各个因素
进行权重赋值和相关性分析,得出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

多指标评价法是
将各个因素的数据统一化处理,然后通过综合评价方法,得出综合评价指数,从而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

逻辑回归法则是利用已知的数据和各个因
素的特征,建立回归模型,通过模型预测出土地适宜性。

建立好土地适宜性模型后,还需要进行模型验证。

验证可以采用交叉
验证、残差分析等方法,评估模型的可信度和准确性。

如果模型验证结果
较好,就可以对未知地区进行预测,得出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

最后,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管理提
供科学建议。

对于适宜性高的土地,可以用于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等用途;对于适宜性低的土地,可以避免开发,以保护生态环境。

此外,还可以根
据不同的需求和目标,制定不同的土地利用方案,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GIS土地适宜性分析建模是一种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土
地适宜性评估和分析的方法。

它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管理提供科学
依据,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用地适宜性评价
1.方法
本次用地适宜性评价,首先确定适宜和限制用地的各因子,赋予适宜度权重值。

利用遥感图像解译数据和基本统计资料,将其制作成同一坐标体系、同一比例尺的电子图层,利用GIS软件进行叠加分析,集成为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空间数据库。

2.用地适宜程度评价
因子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建设性因子与保护性因子或弹性因子与刚性因子。

弹性因子的分值范围具有一定的调整可变性余地,故应根据保护或发展的价值取向分配一定的权重,刚性因子主要指风景区、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等需要绝对保护的因子,其保护范围基本没有调整改变的余地,不分配权重。

2.1自然限定性
(1)地形因子(高程)
土地适宜性综合评价高程因子分级表
在地形(高程)的分析之上进行重分类,对不同高程范围赋予不同的分值。

高程在245米到265米之间的用地最适宜性最强,城乡发条件最好,赋值为10分;高程为265到284米之间的用地建设经济性比前者有所差别,但其他各项条件相类似,赋值为8;高程为284到304米之间的用地在规划去中部为带状分布,规划去区部则集中分布,城乡发展有一定的限制,赋值为5;高程为304到323的区域城乡发展限制较强,赋值为3;高程在343米以上的用地限制性强,赋值为1。

结果见下图。

(2)地貌因子(坡度)
土地适宜性综合评价坡度因子分级表
本次评价将地表坡度分为五级。

小于等于8度土地城市布局自由度大,建设成本较低,划为适宜开发用地;8—15度土地,城乡发展有一定限制,需一定经济投资和一定工程措施,划为优化开发用地;15—25度土地,城乡发展受限制,需较多经济投资和一定量工程措施,划为一般开发用地;25—45度土地,城乡发展受较大限制,需大量经济投资和工程措施,划为一般保护用地,待经济实力增强,技术提高的情况下,不排除将其部分土地加以应用;大于45度土地,不仅城乡发展建设困难,经济投资巨大,还必须采取大量的工程措施,运行成本高,在开发建成后,在暴雨和人为不良活动干涉下,易造成边坡失稳,造成不必要的生命财产的损失,故划为禁止开发用地。

见下图:
2.2 建设经济性
(1)村镇因子
城镇是社会经济要素空间聚居的主要地域,其现状的位置、规模和等级对未来人口聚集和城乡发展的空间导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进行城乡总体规划过程中,在考虑现状城市空间结构特征的基础上根据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原理定量评价城乡发展空间的区位优势度对区域空间规划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意义。

其结果见下图。

(2)交通因子
交通网络对城乡发展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根据一般城市地理学经验,城镇、人口和相关的生产力要素总会向开敞的交通要素界面空间聚集(铁路和高速公路除外),在本次规划中,考虑惠民主要交通网络的空间距离影响,设计特定的数值空间划分交通区位优势度,以明确区域空间交通引力的结构特征和覆盖特征,评价结果见下图。

2.3 生态保护
(1)河流水域
水体与湿地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支撑系统,为人类提供动植物产品和水资源,具有调蓄洪水、有效降解有毒物质、缓解面源污染、净化水质、保持生物多样性和调节小气候等
生态服务功能,是区域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水是城乡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是影响区域发展界限规模的主要因素之一。

它不仅是个限制因子,也是城乡总规立足点的生态因子。

下图为评价结果,
(2)农田、林地
农田、林地不仅是维持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正常进行的原料库,也是城乡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发展的绿色屏障。

因此既要对农田、林地现状情况清楚明了,又要在城乡规划发展中切实做好保护和维护工作,保证农田、林地的质和量。

3.综合评价与结果分析
3.1综合评价模型
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为:
Si=∑V i W i (1)
在公式1中,Vi代表单指标约束度分值集。

其空间分布数据专题可通过对指标数据层采用空间叠加提取、或基于案例类比和专家经验之上的专家赋值法赋值、缓冲区操作等进行单指标适宜度重分类得到。

本研究各指标数据层适宜度值选用1-10的整数分别代表。

3.2综合评价结果
在具体的数据操作中采用GIS的图层叠加功能操作,分别赋每个图层不同的权重然后应用栅格计算器进行加权累加,得到最后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代做高程、坡度、坡向、生态敏感度、用地适应性分析
扣扣:9 5 5 7 7 2 0 8
将全区域根据其适宜性划分为五类区域,如表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