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翻译教学的语体观
《翻译的语言学派》
总 论
西方翻译的两大翻译学派——语言学派和文艺学派贯穿了整个西方翻译史。翻译的语言学派又被称作“翻译科学派”。1959年雅可布逊发表他的著名论文《翻译的语言观》开始到1972年结束。西方译论的一大特点即与语言学同步发展 。
精选课件
一、布拉格学派与雅可布逊
成立:1926年10月6日,布拉格语方学会(The Linguistic Circle of Prague)召开第一次会议,布拉格卡罗林大学的英语语言和文学教授维伦·马泰休斯宣布了该学会的成立,也标志着布拉格语言学派的诞生。布拉格语言学派是继索绪尔之后最有影响的学派,其突出的贡献是创建了音位学.由于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语言成分的区分功能,所以又常被称作功能主义者或功能语法学派。
精选课件
(4)语意走失的四个方面: a.原文内容涉及到本国特有的自然环境、社会制度、文化习俗,译文意思就必然走失; b.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证明音、语法、词汇体系和运用方式,各种语言对世界上各种事物和概念的分类方法也不同。各种语言的词句很难在文体、感情色彩、抽象程度、评价尺度等四个方面完全对应;
精选课件
卡的“等值”翻译理论的意义
(一)从某一侧面反映翻译的本质在于确立“等值”关系;(二)等值关系确立并非静态地而是动态地把握;(三)对于从翻译学角度探讨双语转换机制的建立具有借鉴作用;(四)区别了翻译和转换两个概念。
精选课件
纽马克简介
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 ,1916-)是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他后来提出了著名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法,20世纪90年代又提出“关联翻译法”,标志着他的翻译理论渐趋系统和完善。 纽马克的作品:论文 《翻译问题探讨》《交际性和语义性翻译》《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翻译理念经与方法的某些问题》《专业翻译教学》《著作:翻译问题探索》《翻译教程》《论翻译》《翻译短译》
语言学派翻译理论
约翰· 卡特福德 John C. Cartford
层次转换(level shift)指源语中处于某一语言层次 的成分,在目的语种的对等物却处于另一个不同 的层次上。例如原文中用语法层次表现的意义, 由于在译文中缺乏确切的对应语法形式,就必须 转向词汇层次,用词汇手段来表现应该表达的意 义。 类型转换(category shift)是翻译对形式对等的偏离。 可分为结构转换(structure shift)、类别转换 (class shift)、单元转换(unit shift)和系统内转 换(intra-system shift)。 (谢天振,2008:25)
罗曼· 雅科布逊 Roman Jakobson
二、翻译所涉及的是两种不同语符的对等信息。
双语符号之间不存在完全对等的关系,对等 关系存在于符号所承载的信息。因此,语际 翻译不是符号转换,而是信息转换。 三、探讨了翻译中可译与不可译这一翻译理 论和实践中的根本问题。 一方面,他认为,各种语言都有同等的表达能 力;另一方面,如果语言形式也表达意义,如诗 歌和双关语等,可译性就受到了限制。
196小节斯奈尔霍恩比立足于翻译学派和翻译文化学派的基本立场批评语言学派将翻译研究划归为应用语言学同时也批评操纵学派将它归入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认为翻译研究是一门独立学科并以格式塔整体译研究是门学科理论和原型学为基础借用相关学科如语言学心理学哲学和比较文学的有益成分提出对翻译研究采用一种集各家所长的综合型研究途径
(董广才,孙海燕,2005:57)
罗曼· 雅科布逊 Roman Jakobson 不足之处:
英语翻译理论
第二章翻译的标准、过程以及对译作的要求第二章翻译的标准、过程以及对译作的要求翻译虽为个体所承作,却是一种社会活动,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它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丰富的实践内涵。
就前者而言,翻译经过千百年来各国翻译家的共同努力,已经在语言学、文学、文化、心理学、人类学、哲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一套理论体系,并在具体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跨文化和语言转换模式。
随着科学的日益进步,这种体系和模式正处在不断地完善之中。
就后者而言,翻译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辨证的;翻译理论产生于翻译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实践转过来又丰富翻译理论。
可以说,没有社会实践就不会有翻译理论的产生;没有翻译理论作为指导,翻译实践就会难免走弯路。
因此,学好翻译既要重视翻译理论的学习,又要加强翻译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我们学好翻译的必由之路。
第一节翻译的标准所谓翻译标准,亦曰翻译原则,即指导翻译实践、评价译文质量的尺度。
翻译标准的确立,对于建立科学的翻译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严复的三字标准中国清末思想家严复的三字标准“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1898年,严复在《天演论》的《译例言》中说:“译事之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后来一般就把“信、达、雅”当作翻译的标准。
用今天的话来说,“信”就是忠实准确,“达”就是通顺流畅,“雅”就是文字古雅。
严复的“信、达、雅”被公认为翻译标准,其影响深远。
它对商务英语的翻译同样指导作用,商务英语要求语言严谨、准确就要做到“信”,同时在“信”的基础上追求“达、雅”。
严复的三字标准在中国翻译界讨论翻译标准时,几乎无不提及。
正是在三字标准的基础上,许多学者和翻译家结合自己的丰富经验,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的翻译研究和实践。
吕叔湘的翻译观
吕叔湘的翻译观吕叔湘,中国语言学家,翻译家,文学家。
他系统总结了长期从事翻译实践的经验,涉及学术、文学翻译和译文改写,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翻译观。
一、传递性_传递性是吕叔湘翻译观中重要的概念,他认为,“翻译的本质是传递。
”翻译的目的是“不失原意”地完成从原文到译文的思想、文字和情感的传递,其精神就是信、达、雅的结合。
二、正确性_吕叔湘认为,“翻译的本质是正确”。
翻译应确保原文的准确译出,而不是简单的把一种语言内容随意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因为这会导致思维内容的偏差和歧义。
三、语言精致性_吕叔湘认为,“翻译的本质是精致”。
他强调,译作必须精致,完美,才能保证译作的艺术性和文学性。
他肯定了译者尽力在母语中去“重现原文的艺术效果”,“对于文学作品,翻译既要表达原文意义,也要传递原文艺术效果”,“翻译不是简单的英译中,而是通过艺术,传递思想”。
四、实践性_吕叔湘认为,“翻译的本质是实践”。
他强调,翻译必须根据特定文体和特定语系的实际情况,结合原文和译文的特点,根据母语习惯、词义要求等方面,运用准确、恰当、简洁的译法,从而实现精准的传递和完美的表达。
五、文本性_吕叔湘认为,“翻译的本质是文本”,即尊重原文的文本结构和文本语义。
他认为“一切翻译,最终都必须活生生地凸现在文本上,它才具备真正的价值和价值感”。
六、艺术性_吕叔湘认为,“翻译的本质是艺术”。
他认为,翻译是一种艺术,它不仅要求精确准确,也要充满“文学色彩”,并要在“流畅”上“追求造诣”,以达到完美的文学效果。
综上所述,吕叔湘提出的翻译观涵盖了传递性、正确性、语言精致性、实践性、文本性和艺术性六大本质,都是由精准、完美、传递的思想贯穿的理念,他的观点指导了今后的翻译实践,对翻译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吕叔湘先生的翻译观有强烈的实践精神,为后人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践经验,他的观点对今后的翻译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翻译理念不仅有助于提升我们的翻译技能,而且为后人提供了指导途径,传播中国文化,提升我国软实力,从而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独特性。
从语域分析的角度看英汉翻译
第19卷第4期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19No.4 2001年10月 Jo urnal of Fo sh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Oct.2001文章编号:1008-018X(2001)04-0041-05从语域分析的角度看英汉翻译巩湘红(中山大学外语学院,广东广州510275)摘要:运用语言学的理论来解决翻译的问题是当代翻译理论的一个特点。
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标准便是将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翻译理论中而提出的。
语域分析作为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是“动态对等”论必须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动态对等;语域分析;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一个特点就是运用语言学的理论来解决翻译的问题。
比如美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对现代翻译理论研究领域的重要功绩之一就是把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了翻译理论当中,结合信息论和符号学的知识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标准。
在他的定义中,“所谓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用最贴切的自然的对等语把原语中的信息复制过来,首先是在含义方面,其次是文体风格”(周仪、罗平,1998)。
他的“动态对等”论用一句话就是“译文对译文接受者所起的作用,应与原文对原文接受者所起的作用大体相等。
”为了达到这一效果,奈达提出了四个原则:(1)忠实于原文的内容;(2)译文与原文的文学体裁所起的作用一致;(3)读者对译文的接受程度;(4)译文将用于什么样的环境(周仪、罗平,1998)。
奈达的这四个原则使人们很容易想起现代语言学中对语言语域的划分,语域分析自然也是探讨奈达的这一“动态对等”论必须充分考虑的问题。
本文就将从这一角度结合实例来证明语域分析是实现等效翻译所不可忽视的因素。
何谓语域(Reg ister)关于语域的定义,不同的语言学家并未达成一致,但大多数语言学家一致认为语域是指语言随着使用场合或环境的不同而区分的变体。
《文学翻译》课程教学大纲
《文学翻译》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文学翻译》是英语翻译专业的一门选修课。
该课程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文学文体的特殊性,特别注意其与其它应用型文体的区别,具备各种文学体裁笔头翻译的基本能力,并对文学翻译艺术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并分别介绍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等语体及英译所应注意的问题和措施;帮助学生培养翻译目的意识。
从第五学期至第八学期,学生可根据具体情况在其中任一学期选修该课程。
建议学生在学习完《翻译基础》课后学习该课程。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该课程是一门要求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
通过与其它应用型文体的对比,展现汉语与英语各主要文学体裁的基本特点,并提出英汉互译的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文学作品名家名译的英汉对比分析以及同一作品的几种译文的对比分析,运用有关翻译理论进行探讨,从宏观和微观的层次上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翻译的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对各种文学体裁的翻译能力和提高学生对各种文学作品翻译的鉴赏能力,从而加深对翻译理论的理解,更好地运用各种翻译理论与技巧指导文学翻译实践。
作业要求:习题也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
学生通过一定量的习题巩固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使得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翻译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该课程的教学重点是汉语与英语各主要文学体裁的基本特点比较及翻译策略。
该课程的教学难点是了解各主要文学体裁的特点及翻译实践中所应采取的具体策略。
四、与其它课程的关系:该课程是《翻译基础》课的有机补充和深化,与翻译专业其它有关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密切相关。
五、学时与学分:学时:18学时。
学分:1学分。
六、教学内容:第一章文学翻译理论概述本章主要教学内容:简要介绍文学翻译领域的研究成果,梳理一些最主要、最有影响的文学翻译理论和原则。
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最主要、最有影响的文学翻译理论和原则。
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使用一些具体鲜明的翻译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的学说和学派的研究成果。
(论文)论翻译的原则-外语翻译1_070425121009
(论文)论翻译的原则-外语翻译摘要:抽象的标准如“善译”和“化境”是不可实现的理想,与其取法不可实现的理想,毋宁提出切实具体的要求作为翻译的基本原则:1)信守原文的内容意旨;2)遵从译语的语言习惯;3)切合原文的语体语域。
关键词:信守内容意旨;遵从译语习惯;切合语体语域Abstract: Transmigration, an abstract whole at large, is too good to be practical and such concrete subwholes und er “good translation” as fidelity to the source-language text in content and intention, grammatical normality, and lexical appropriateness are more workable as cardinal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Key words: fidelity; grammatical normality; lexical appropriateness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具体说来,就是“换易言语使相解也”。
①但是,如何用另一种语言文字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表达出来?“换易言语”之后是否能“相解”?“相解”的程度如何?这些问题归结起来无疑就是:翻译的标准是什么?翻译的方法应如何?严复是中国近代第一位系统介绍西方学术的启蒙思想家,在介绍西学的同时提出了翻译的标准—“信、达、雅”,对中国现代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影响巨大,“相信只要中国还有翻译,总还会有人念…三字经‟!”②虽然严复持论有故,但认真审视不难发现,“信、达、雅”实质上既不是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抽象标准,也不是具有切实指导性的具体标准,“从纯理论的角度讲,把信、达、雅并列起来作为翻译标准是具有逻辑缺陷的,因为这似乎意味着:原文不达,也可以故意使之…达‟;原文不雅,也可以故意使之…雅‟。
浅谈翻译标准及其多元性
浅谈翻译标准及其多元性翻译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语言和思维活动过程,翻译标准是检验或衡量译作质量优劣的尺度和准则。
从有翻译以来,中西方关于翻译标准的讨论从未间断,人们试图从总找到一个唯一的准则。
通过理论分析和客观依据,以及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说明固定的翻译标准是没有的,它是多元发展的,且对翻译实践有着深远的指导作用。
标签:翻译;翻译标准;多元性;多元互补论翻译标准是用来检验或衡量译品质量优劣的尺度和准则,具有模糊性,多元性,社会性,发展性等特点,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翻译标准极其重要,无处不在。
它是反映人们对翻译本质及翻译工作认识的一面镜子,是制约翻译工作,衡量优劣的准则;是评论译作的依据,给学译者、初译者指出了进行翻译工作,提高水平的努力方向;也是预防死译滥译的”良药”和翻译理论研究的根本基础。
一翻译标准概述1、中国的翻译标准概述在翻译理论界,人们提出的翻译标准复杂多样,自有翻译以来,就有了关于翻译标准的分歧与争论。
清末,翻译理论家严复提出了”信、达、雅”标准,影响极为重大,一直延续到今天,几乎成为国内衡量译文的唯一标准。
然而这一曾经被认为是翻译界”金科玉律”的标准,也有其缺陷。
例如,三字标准相互之间的关系阐述不清楚,且之下缺乏具体标准。
其后又有林语堂提出了”忠实,通顺,美”三个标准,认识深了一层,认为”翻译是一种艺术”。
在现代的一场著名的翻译标准大论战中,以梁实秋、赵景深为代表的一方提出了”宁错务顺”的标准;而以鲁迅、瞿秋白为代表的另一方则提出了针锋相对的”宁信不顺”的观点,主张尽量忠实于原文。
后来鲁迅又提出了”既力求易解,又保存原作丰姿”的标准作为补充,瞿秋白也提出了”信顺统一”的标准观,认为”信”和”顺”不应对立起来。
建国后的傅雷提出”重神似不重形似,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达到了有关”精神”、”风格”的高境界;与此观点类似的是钱钟书的”化境”说。
另外还有张今针对文学翻译提出了”真善美”的翻译标准,即真实性,思想性和艺术性,被公认为文学翻译的权威之说。
论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
论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1. 引言1.1 翻译标准的重要性翻译标准是翻译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它是规范翻译行为的准则,能够确保翻译结果的质量和准确性。
通过遵循翻译标准,翻译工作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原文内容,并将其准确传达给目标读者。
翻译标准不仅仅是为了规范翻译行为,更重要的是保障翻译质量,确保翻译结果符合原文意思,达到传达信息的目的。
“忠实”原则作为翻译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翻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要求译者在传达原文意思的尽可能忠实于原文的语言风格、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以保持原作品的原貌和特色。
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解读原文,并确保翻译结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在翻译工作中,遵循“忠实”原则不仅能提高翻译质量,还能增强读者对翻译作品的信任和认可,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翻译标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为翻译工作者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规范,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完成翻译任务。
1.2 “忠实”原则的定义“忠实”原则是翻译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准则。
在翻译学的范畴中,“忠实”原则被定义为在进行跨文化传播时,应尽力使译文在意义、语体和风格上与原文一致,以确保原文的信息准确、完整地传达给目标读者群。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尽可能避免对原文的曲解、遗漏或添加,同时要注意尊重原作的语言特色和文化背景,保持译文的信达性和对准确性的追求。
在“忠实”原则的指导下,翻译者在面对诸如语言差异、文化隔阂等挑战时,需要以客观、谨慎的态度对待原文,并通过灵活的表达和准确的理解,尽可能地保留原作的精髓和情感色彩。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需要注重在理念与技艺之间的平衡,不仅要理解原文作者的用意和情感,还要善于运用自身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背景,使译文尽可能地呈现原作的内涵和外延。
“忠实”原则不仅是一种技术性的要求,更是一种对译者的学术、伦理和审美等多方面能力的考验。
“忠实”原则意味着在翻译过程中要坚持原文的精神和形式,努力实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恰如其分的关系,以确保翻译工作的准确、完整和信任度。
翻译中“独立成篇”意识之培养
翻译中“独立成篇”意识之培养曹万忠;李依【摘要】译文“独立成篇”的理念早已有之,国内学者刘季春将其梳理成一个有机的体系.“独立成篇”之精髓在于译文要符合翻译的整体性和有机性要求,这可以看作是衡量译文质量的一个新尺度.无论是注重译文的整篇衔接与连贯,还是注重适应翻译生态环境,都要符合整体性和有机性要求,都必须能够独立成篇.译者应将该理念贯穿翻译过程始终,高校外语教师应以该理念指导翻译教学,力求让学生形成“独立成篇”的思维惯性.【期刊名称】《天中学刊》【年(卷),期】2017(032)001【总页数】4页(P145-148)【关键词】独立成篇;翻译;思维模式【作者】曹万忠;李依【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信阳464000;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信阳46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H319“何为好的翻译”,是翻译界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它涉及翻译标准等问题。
国外众多翻译学派的理论,如等值论、等效论、目的论、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等,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陆续涌入我国翻译理论界,为译文质量的评价标准注入了更具活力的元素。
国内自从严复提出“信、达、雅”,直到今天广为认可“忠实”与“通顺”,翻译界一直在围绕翻译标准进行激烈讨论,但仍未脱离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框框。
2010年,国内学者刘季春在其论文《独立成篇:超越“忠实”的忠实》中提出的“独立成篇”理念令人耳目一新。
本文拟结合这一理念,分析一些较成功的翻译案例,探讨该理念在翻译过程中的可操作性,以期为我们的翻译教学提供一个新模式、新理念,为译文质量评价提供一个新视角。
“独立成篇”这一理念不是对“忠实”翻译标准的颠覆,而是对其进一步的阐释和引申,是对这一传统标准的一种超越,是更高层面——语篇层面上的“忠实”。
如何理解“独立成篇”呢?“总的来说,一篇好的译文,它必然是一个不依赖于原文的独立存在,一个新的、和谐的有机体。
翻译的语言学派
12
纽马克 (1916 ---):英国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他提出 交际翻译、语义翻译和关联翻译。他的观点大多反映 在近二十年来发表的论文中。
4
欧洲任何其他语言学团体都没有像Prague学会 那样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
Dwight Bollinger
Prague 学派曾影响到美国语言学的每一项重要 发了音位学(phonology)。
他们对语言的基本观点是:
1. 语言是一个价值系统,不是千千万万毫不相干 的孤立现象的汇合。因此,要分析语言成分 与其他成分的关系,考虑语言成分在交际中的 功能,这样才能更好理解和评价成分。
该学派把对语言所持的观点御用到翻译研究上。 他们对翻译的主要观点是:
6
1. 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如认识功能、 表达功能、工具功能等;
2.翻译必须重视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和文 学体裁方面的比较;
该翻译观在Prague学派的主要成员Jacobson和 后来的穆南、维内、马尔勃兰克、列维等重要 的翻译理论家的著作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3. 准确的翻译取决于信息对等。
8
首次提出了翻译中的对等概念。 在语际翻译中,我们所关注的不仅是符号与符号 之间的对应(即逐词对应),而且也关注符号与 符号组合的对等。
翻译所涉及的是两种不同符号的对等信息,因此 他把翻译定义为:
用另一种语言的语符解释语言符号
他认为双语符号之间不存在完全对等的关系,对 等关系存在于符号所承载的信息,因此语际翻译 不是符号转换。而是信息转换。
3
有学者对翻译的语言学派做了起止时间的划分, 认为是从1959年Jacobson发表他的著名论文 《翻译的语言观》开始到1972年结束的。
学习翻译的四条途径和三个层面
学习翻译的四条途径和三个层面1.“互文性”对翻译学习的启示一个语篇至少在三个方面与其他语篇产生联系。
第一,它与某些语篇共同遵循着某种格式和结构规范;第二,它的内容和某些语篇的内容有联系,包括直接或间接引用了其他语篇;第三,它与某些语篇属于同一文化/宗教/思想传统。
这在诒篇语言学了被称为互文性。
互文性的概念向我们提示了语篇的两个重要属性:一、主篇是聚合成不同类型的,各自发挥不同的交际功能;同类语篇共同遵循在套行文和交际规范;二、语篇间相互依存,形成交际参与者所共享的一套知识结构和交际语境。
将这一思想运用于翻译,便呈现如下的互文关系:world of SL texts←→ST←→TT←→world of TL texts原文(ST)是源语语篇世界(world of SL texts)中的一员,与其中某些语篇具有密切的互文关系;原文(ST)引发译文(TT)的生成,两者间存在渊源关系;而译文(TT)的生成受到译语语篇世界(world of TL texts)的导向和制约,这又是一层互文关系。
用这一思想指导翻译学习,可提出以下四条有效的途径。
2.四条途径目的语阅读:阅读与所译语篇同一/相似类型的目的语语篇。
译文,作为在新的语境中行使交际功能的语篇,它的互文性首先体现在要适应译文读者的预期上。
因为译文一旦进入目的语,便成为目的语语篇世界中的一员。
它必须与目的语中的原创语篇,尤其是同一类型的原创语篇相比照而存在,要有效地心向往之交际功能,它就必须在很大程度上符合目的语同类/相近语篇的写作规范。
而掌握这种规范的最佳途径就是进行充分的目的语阅读。
另外,译文还会与业已存在的同一/相似类型的翻译语篇相比照而存在,阅读此类翻译语篇有助于学习者在翻译实践中摸索和确立自己应遵循的目的语语言、语体和语用规范。
在阅读的基础上还不妨进行少量目的语写作练习。
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A.Lefevere将翻译看作是一种“重写”(rewriting)过程。
论翻译的原则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 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具体说来, 就是 “换易言语使相 解也” 。但是, 如何用另一种语言文字把一种语言文 字所表达的意义表达出来? “换易言语” 之后是否能 “相解” ? “相解” 的程度如何?这些问题归结起来无 疑就是: 翻译的标准是什么?翻译的方法应如何? 严复是中国近代第一位系统介绍西方学术的启 蒙思想家, 在介绍西学的同时提出了翻译的标准为 “信、 达、 雅” , 对中国现代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影 响巨大, “相信只要中国还有翻译, 总还会有人念 ‘三 字经’ ! ” 虽然严复持论有故, 但认真审视不难发现, “信、 达、 雅” 实质上既不是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抽象标准, 也不是具有切实指导性的具体标准, “从纯理论的角 度讲, 把信、 达、 雅并列起来作为翻译标准是具有逻 辑缺陷的, 因为这似乎意味着: 原文不达, 也可以故 意使之 ‘达’ ; 原文不雅, 也可以故意使之 ‘雅’ 。那 么, 这样和 ‘信’ 字, 岂不自相矛盾? ” 《论语 雍也》 说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 意 谓朴实的内容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 文采多于朴实 的内容又未免虚浮。孔子提倡 “文质彬彬” , 反对浮 华的辞藻, 所以说 “辞达而已矣” , 即言辞足以达意就 可以了。 《尔雅》 序题下 疏说: “尔, 近也; 雅, 正 也。 言可近而取正也。 《 论语 述而》 ” 说 “子所雅言, 《诗》 、 《书》 、 执礼, 皆雅言也” , 其中的 “雅言” 是指区别于各 地方言的 “诸夏的话” — — —标准语, 相当于现在所说 的 “普通话” 。但是, 严复的 “雅” 指的不是 “利俗文 字” — — —大众的语言, 而是 “汉以前字法句法” 。为了 掩盖 “达” 的矛盾, 严复在 “畅达” (如 “顾信矣不达, 虽 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 ) 和 “表达”抽象的标准如 “善译” 和 “化境” 是不可实现的理想, 与其取法不可实现的理想, 毋宁提出切实具体 的要求作为翻译的基本原则: ) 信守原文的内容意旨; ) 遵从译语的语言习惯; ) 切合原文的语体语域。 1 2 3 [关键词] 信守内容意旨; 遵从译语习惯; 切合语体语域 [中图分类号] � 0 5 9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1 0 0 8 7 8 3 4 2 0 0 6 0 1 0 0 2 9 0 3 云笔 译” ) 之间 周 旋, 取 便发 挥, 借 “辞 达 而已 ” 求 “信” — — — “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 借 “言之无文, 行之 不远” 求 “雅” — — — “信达之外, 求其尔雅” 。不难看 出, 严复的逻辑是: 要 “信” 则必须 “达” , 要 “达” 则必 须 “雅” , 换言之, “ 雅” 是 “达” 的条件, “ 达” 是 “信” 的 条件, “ 为达” 最终成了 “求雅” 的借口: “ 用汉以前字 法句法, 则为达易; 用利俗文字则求达难。 ” 与 “并世译才” 的林纾相比, 严复所译的书总共 不过八九种, 而在其所译的这八九种书中, 只有 《群 学肄言》 《原富》 、 《 群己权界论》 、 和 《社会通诠》 四种 “略近直译, 少可讥议” , 此前 “题曰达旨, 不云笔译, 取便发挥, 实非正法” , 此后 “中间 义忄 旨 , 则承 用原 书; 而所引喻设譬, 则多用己意更易。盖吾之为书, 取足喻人而已, 谨合原文与否, 所不论也” 。严复虽 然提出 “信、 达、 雅” , 但他本人并未完全履行。 严复是在译介西学的时候提出 “信、 达、 雅” 的, 因此 “信、 达、 雅” 作为翻译的标准完备与否, 必须结 合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来审视, 不能简而单之地就 事论事, 从而忽视严复 “辛苦 译之本心” 。 严复 “窃以谓文辞者, 载理想之羽翼” 。于是, 从 “达” 来看, 洋务派和传教士翻译的书 “不合师 授次 第” “ 不合政学纲要” , , 有悖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的 目的, 因而 “非命脉之所在” 。相比之下, “新西学” 的 命脉之所在则是 “维新” , 即运用进化论、 天赋人权来 反对天命论、 君权神授论, 用自然科学、 机械唯物论 来论证无神论, 从而 “开民智, 强国基” 。正是 “于自 强保种之 事” , 严复才 “反复三致意焉” 。从 根本上 说, 严复的 “辛苦 译之本心” 是 “取便发挥” , 其所谓 “达旨” 是 “旨” 在 “达”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理论的 “民 权平等之说” “ 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自由主义与功 、 利主义学说和自然科学及其 法论” 。 从 “雅 “来看, 严复以 “雅言” 来 “达旨” 是 “夫固有 2 9
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完整版】
《英汉翻译教程》第一章总论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张培基等1983)我国早期典籍《周礼·秋官司寇》篇里就有“象胥”(谓通言语之官)这一名目,唐朝贾公彦所作的《义疏》里提到“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
”这条注疏,关于翻译的定义,足以给人不少启发。
用现代文艺理论和语言理论,也许可以诠释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换易成另一种语言文字,而并不变更所蕴含的意义,——或用近年流行的术语说,并不变更所传递的信息,——以达到彼此沟通,互相了解的目的。
(罗新璋1984)一、关于翻译何谓翻译?关于翻译的定义很多。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根据《剑桥语言百科全书》,“翻译”这个中性术语是指将一种语言(“原语”)里的词句的意思转变为另一种语言(“目的语”)的意思所做的一切,不论其手段是说话、写字还是做手势。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认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奈达论翻译》,1984)有人把翻译看作是一门科学(science),因为它有自身的规律可循;有人看作是一门艺术(art),因为它是译者对原文再创造的过程;也有人看作是一门手艺(craft),因为原语的信息需要用地道恰当的目的语再现。
在自动化数据处理中,翻译又被定义为:“将计算机信息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或将字符从一种表示转换成另一种表示。
”(《现代科学技术词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但是,在经济和文化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翻译的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
翻译是国际间理解的钥匙,据说西欧的文明归功于翻译者(据L·G·凯里1979)。
季羡林教授也说,翻译是永葆中华文明青春的万应灵药。
前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凌青先生说,从中国来讲,没有翻译工作,就没有中国***和中国近代的革命运动,就没有中国成功的对外开放和四个现代化;从世界范围来讲,没有翻译,就没有世界和平,就没有各种国际交往,就没有一个共同繁荣的美好世界的未来。
翻译和文学翻译的界定
《翻译批评与赏析》课程内容1、翻译和文学翻译的界定讨论题1) 15位名家的说法有何异同?2) 你是如何看待翻译和文学翻译的?一、翻译定义宋代僧人法云:"夫翻译者,谓翻梵天之语,转成汉地之言。
音虽似别,义则大同。
"朱自清:"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说的译,就是拿外国文翻译成中国文。
"徐永煐:"翻译是译者用的一种语言(归宿语言)来表达原作者用另一种语言(出发语言)表达的思想。
"贺麟:"从哲学的意义上讲,翻译乃是译者(interpreter)与原本(text)之间的一种交往活动(commuication),其中包括理解,解读,领会,翻译等诸多环节。
其客观化的结果即为译文(translation),它是译者与原本之间交往活动的凝结和完成。
"前苏联语言翻译理论家费道罗夫:"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用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处来。
"前苏联翻译理论家巴尔胡达罗夫:"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过程。
"美国语言学家莱曼:"'翻译'(translation)的定义是,把一种语言材料转变成另一种(语言材料),而尽可能保持原来的语言模式--语音上的,语法上的和语义上的,以致风格上的。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 奈达(Euqene Nide):翻译就是接受语言复制出与原语言信息最接近的自然等值体--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就风格而言。
(Translating consisi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e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奈达的界定不仅说明了翻译的实质,而且较之于其它定义,更具有这样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明确了要译的是信息,即意义与风格;(二)指出了原文与译文应当是等值的(equilent);(三)暗示了原文与译文的等值只可能是相对的(closest);(四)考虑了译文的可接受性(natural).二、文学翻译定义茅盾: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象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翻译教学的语体观孙德玉3 杨玉林一、引言翻译与语体研究均有悠久的历史。
但从翻译角度系统研究语体,历史并不久远。
翻译教学中的语体研究是近年之事。
在已有的翻译教学语体研究中,零星片断多,专门论述少;著书立说者廖廖无几;编写翻译教材者不少,但对语体内容仅仅为论述严密而提及,并未章句之学以教世人。
基于这一点,我们想结合教学实践就翻译课中的语体观问题略陈管见。
本文所论之“翻译教学语体观”与“翻译语体观”密切相关,但又不完全相同。
前者源于后者。
后者侧重翻译过程中的语体风格的语际转换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研究与处理;前者侧重翻译教学过程中语体风格的语际转换教学环节的研究与处理,如对语际转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和培养。
教学实践证明,“翻译教学语体观”是由“系统的翻译教学语体论”铸成的,主要应该包括:语体风格的意义及其表现形式;语体风格意义的辨认与分析;语体风格的语际转变;语体风格的语际转换技能的传授与培养,等内容。
二、语体风格意义及其表现形式翻译课的语体风格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语体风格意义可知性”的认识能力。
只有语体风格意义可知,才能可译,风格的语际转换才有保证。
教学中,须努力帮助学生去发现原语的全部语体风格意义。
一般说来,语体风格意义可见诸于“形”,即可被人们认识的语体风格的语言形式或标记。
11语体风格意义传统的文体学或狭义的文体学(即文学文体)的时代特征、作家个性、作品内容和艺术效果,体裁样式、情感色彩和文学风采等赋予语体风格意义。
现代文体学重点通过语言对常规的变异(deviations)赋其意义,通过分析言语的不同层面、各体类别(varieties)、不同学派的语言变异及作品的艺术效果来描述语体风格意义。
如美国语言学家Martin Joos根据言语的正式程度,在其名著The Five Clocks(1962)中把语言分为五个层面:①演说(oratorical)体或冷冻(frozen)体;②严谨(deliberat)体或正式(formal)体;③商谈(consultative)体;④熟稔(casual)体;⑤亲昵(intimate)体。
后来,语言学家把这五种体归纳为三层:冷冻体和正式体归为正式体(formal style)、商谈体为中性体(neutral style)、熟稔体和亲昵体合为非正式体(in formal style)。
现代文体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风格是对常规的变异。
”(Style is devitation of the norm)反过来讲,语言常规的变异就是语体风格的意义。
变异是超常规,超常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才能吸引人,超常才能体现语体风格。
变异是手段,通过变异造成“突出”(foregrounding)。
“突出”意为“不落俗套”、富有新义,新义构成语体风格之意。
“突出”通过语言变异来实现。
如果把变异的语言现象看作“突出”,语言常规就是构成“突出”的“背景”(backgrounding)。
有“背景”有“突出”才能勾勒出作品的整体美貌。
如,美国现代诗人E.E.Cummings曾写了这样的诗句“Y ou pays y our m oney and y ou doesn’t take y our choice”(1950)。
他勇敢地冲破了约定俗成的语法规则,在一般现在时第二人称后的谓语动词和助动词词尾加了2s和2es,给语体风格以新义:“花了钱而买不到中意的东西,真是黑白颠倒!”21语体风格意义的表现形式语体风格意义的表现形式分表层结构的或语言的(linguistic markers)和深层结构的或非语言的(non2linguistic markers)。
表层结构形式又分语音形式(phonological markers)———指语音系统通过音色、音长、重读、停顿、语速、节奏、韵律、语调等在不同语境和情景中所形成的不同语音特性的总和;词汇形式(lexical markers)———主要指作者的用词习惯;句法形式(syntactic markers)———多半指不同语境中通过句式结构调整所形成的某种特性的综合模式及因句子成分排列具有某种特性的句式结构;语篇形式(textual markers)———指篇章的组织方式,也指思维、概念的表现形式;使用域形式(registerial markers)———指词语的使用范围,某些词语在某一特定的使用范围中频繁使用所形成的语域特色;修辞形式(rhetorical markers)———指各种修辞格。
深层结构形式又分:“潜隐”式(latent mar2 ers)———指以言外之意的象征性动作或情节代替直接叙述,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去联想;“格调”式(tone markers)———指作品整体格调,包括其思想感情的内在文质;“文如其人”式(style2is2 the2man markers)———指作者或作家的精神风貌、气质或各方面的素养。
三、语体风格意义的辨认与分析语体风格意义的辨认与分析是翻译教学的重点之一,没有对原语语体风格的分析与辨认,语体风格的转换就无法进行,培养学生的翻译技能就会落空,翻译教学也就没有实际意义。
D.Crystal和D.Davy在其Investigating Eng2 lish Style一书中提出了对话语进行辨认与分析涉及到的十三个问题。
这十三个问题涉及到了语体风格的表层和深层结构,涉及到了第二部分的语体风格意义的表现形式的各个方面:语言的和非语言的。
因此,对语体风格意义的辨认与分析主要指对其结构的辨认与分析。
其程序和方式是:以上述十三个问题为工具,以语体风格意义的结构形式为作业面,由浅入深,从表层到深层,上下左右,里里外外,进行全方位地挖掘,语体风格尽可获之。
如,《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著)里有一句“It is g ood for him to do that”作者说,“这句话可以有两种意思:①这样做对他有好处。
②他这样做是件好事。
”这说明,该句是个孤立句,没有语境和情景。
它属于书内十三个问题中最后一个的肯定答语,“C omm on2core”,其语体特征是中性。
从语体风格意义的结构形式来分析,此句用词全部是基本词汇、本族语词;是普通常见的句式结构,也没有语域标记。
它可用于各种文体中。
其深层结构形式具体体现在使用它的语境和情景之中。
因此,如从语体角度分析,该句应有三种选择:1)正式体语体意义:做此事利于他。
/他那样做是件有益之事。
2)非正式体语体意义:他干那事有光沾。
/他那么干很棒。
3)中性体语体意义:那样做对他有好处。
/他那样做是件好事。
四、语体风格的语际转换十七八世纪以前的一些语言学家和教育家,特别是机械语言学派认为,人类语言都起源于一种语言,语言与思维是一致的;人类有共同的思维规律;因此各种语言的语法和词汇结构,各种语言的词汇所表达的概念意义及词的搭配关系不会有什么差异;各词汇系统的唯一区别是发音与书写。
因此,在教学上,他们主张逐词逐句地直译。
直到今天,这一观点并非一点实际意义也没有。
起码,人类语言在功能方面应该是一致的,都具有表意或感情的功能;表示感情过程中所产生的语体风格感应力也大体差不多,语体风格意义的表现手段大同小异。
因此,这给语体风格的语际转移带来了很大的可能性。
语体风格的语际转换方式,若按语体风格的表现形式分,可有语言转换和非语言转换。
语言转换以“模仿”为主,非语言的以“再创作”为主。
如按语体风格意义层次来分,可有基层转换和高层转换。
基层转换以“对应”为主,高层转换以“构新”和“省略”为主,适当运用“对应转换”。
11“模仿与对应转换”:二者基本一致,针对语体风格意义的标记体系,以模仿和对应的手段在目的语(T L)里再现原语(S L)的语体风格。
这种转换方式多用于语体风格的语言表现形式(语音系统除外),包括词汇、句法、篇章、修辞、语域等;多用于语体风格意义的基础层,包括言语等级(正式、非正式、中性等)及各类文体(文学、政治、法律、科技、公文、外交等)。
如: Charles Dicken的A Tale o f Two Cities的开头语,作者反复使用对偶结构,在转换这一语体风格时,译入语采取模仿和对应方式:Is was the best of times,it was the w orst of times;It was the age of wisdom,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it was the e2 poch of incredulity,it was the seas on of Light.it was the seas on of Darkness;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we had every2 thing before us,we had nothing before us;we were all g oing direct to Heaven,we were all g oing direct the other way.“最美好的时期”———“最恶劣的时期”;“智慧的年代”———“愚蠢的年代”;“有信仰的时代”———“抱怀疑的时代”;“光明的季节”———“黑暗的季节”;“富有希望的春天”———“充满绝望的寒冬”;“拥有一切”———“一无所有”;“走向天堂”———“走向地狱”;21“再创作与构新(+省略+模仿/对应)转换”:二者也基本一致,均指因目的语空缺原语体风格意义表现形式而需要再创作或构建新的、或省略(如语音系统、民族语言色彩)。
这一转换方式多用于语体风格意义的非语言的表现形式和最高层次。
如,1986年3月号的The At2 lantic上刊登了一篇题为The Living Seas的文章介绍海洋的作用及最新研究成果。
此文本来应该是科技文体的风格特征。
但作者在文内使用大量的文学文体的词语和句法修辞手段,抒发对大海的赞叹和情趣。
此类情况,在汉语里并不多见。
因此,我们在翻译课教学中使用该文时,就采用了“再创作和构新”方式对原作的语体风格意义进行转换。
以此文的第二自然段为例:S o vast and s o pervasive is the sea that if the earth’s crust were made level,ocean water w ould form a blanket cover8,000feet deep.这是作者运用的文学文体的段落,此段仅有一句,但结构十分严谨,富有真实、想象和美之品质。
有强烈的感染力。
试译:那海洋如此浩瀚无垠,若地壳夷为平地,其海水将会形成深8000英尺的一半汪洋,覆盖地球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