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红不同时期的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以《红绿相间的肖像》、《紫色 的肖像》等作品为例,画面的设 计带有明显的大众文化的特征, 平涂的颜色、独特的服饰和服装 模型式的姿势,这不仅反映了消 费文化的影响,也预示了这一代 人对这种文化的亲和性,当然也 包括作者本人把她在生活中的趣 味转换为一种绘画的语言。喻红 把她的自传带入了艺术。作品中 充斥着“广告信息”,然而这只 是直观层面上的最初感受。其实 质则是对“广告图式”的巧妙摹 写,采用相应的形式处理;非纵 深关系的平涂背景,体量丰满而 趋势不定的动作姿势,任意设定 的色相及不相关的光影一起切入 画面。
• 198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现代艺术展》上,刘晓 东,方力钧等新生代油画家作品第一次以集体的方式展示了 他们的艺术主张,向世人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觉和心理的艺术 视角。其间,对新生代艺术家的命名也在学术界纷纷出现, 如“泼皮幽默现实主义”、“近距离艺术”、“强焦现实 派”、“存在现实主义”、“新生代艺术”等等。 • 在当时的文化情境中,“新生代”画家具有两个层面的涵义: • 一是以他们刚刚从艺术院校毕业出来的集体经历,展示了在 造型感觉与能力上的优越性,从中可以追溯绘画语言整体上 的传统来源。 • 第二是他们反映了新一代年轻人疏离外部世界、回到他们自 我生存空间的精神状态。

喻红 2005年作 她—乐手荣翊如
什么才是真正的女性自我?或许,关注、尊重日常生活中女性对自身的体认,才是《她》系列的寓意。
喻红从个人化的叙事内容中走出,以旁观者的身份关注周围女性群体的日常生活。把个 人经验的目光投注到集体经验的转换过程中。 喻红说这更有意思,因为从中可以感受到很多画面以外的东西。比如女警察给的照片是 很标准的证件照;一个四川打工妹给的是大头贴;作家春树给的是《时代》杂志的封 面照……时代和社会总习惯赋予女性特定的身份。什么才是真正的女性自我?或许, 关注、尊重日常生活中女性对自身的体认,才是《她》系列的寓意。 饭店老板张春艳

细节性的日常自我形 象从画面隐退而出, 画面含义趋于抽象化。 画面抽去了背景,但 形象依然写实。画面 中的“赵波”两腿被 涂满的石膏与后喻红 手上的石膏相呼应, 让人产生“赵波”似 乎是“喻红”塑造出 来的错觉。但“赵波” 似乎又是一个独立的 故事,她双腿绑着支 架、裹着石膏模,及 最后的脱模而出,似 乎在讲述一个关于女 性生命的残缺及其重 生的过程。在这种虚 实相生的结构关系中, 喻红的表达已超越了 写实的界限而带有寓 言色彩。
• “喻红在“女画家的世界”画展上展出了一批女性肖像, 尽管对象不同,神情各异,每幅画在形式上也尽量拉开距 离,但实际上是画的她自己。这当然不是指她以自己为模 特儿,而是说她把自己内心的追求与渴望偶像化了。这批 画在形式与内容上都具有波普艺术的特征,简洁单纯的构 图与色彩,风姿绰约的姿态,俏丽而缺乏个性的面容,这 很容易使人想起时装杂志中的模特女郎和时装广告的形式。 不同的是,喻红没有像波普艺术那样仅以商业文化的标志 为归宿,而是在这种风格上寄托了自己单纯而浪漫的幻想, 不管她将来会在生活中遇到怎样的挑战,至少人们在目前 不会怀疑这个梦的真实性。”(《新学院派传统与现代的 交结点》,1991年第4期《美术研究》。)
新生代画家
——喻红
1、新生代艺术
1991年7月9日,“新生代艺术展”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展览 集中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并揭开了九十年 代中国先锋艺术的序幕。与知青一代艺术家不同,“新生代”画家既 没有文革的经历,也没有参与八五运动。所以,他们不太关心虚幻的 “理想”、“崇高”与宏大叙事,更关注自己的切身经验。这不仅使 得都市的生活从此取代了乡土生活,也使得他们总是近距离地表现身 边的人。“新生代”艺术家方能以特有的方式涉及无聊、无奈、冷淡、 空虚这样一类话题。在这里,独特的话语方式既是文化立场,又是对 现实生活进行评说的有效方式。“新生代”艺术的出现对先锋艺术界 由空洞的观念层面调整到现实层面,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参加“新 生代”画展的有刘小东、喻红、李天元、宋永红、赵半荻等。
Biblioteka Baidu
喻红对照片的成功运用,每一幅作品并列着一张同时间的历史照片。
• 她的故事与中国 的现代历史并行, 但是同时又凸显 出集体主义背景 下个人化的情绪。 艺术家和同时代 的人们共同获取 经验和洞察力, 但是个人化的生 活曲线与民族的 发展曲线平行却 没有真正的交点。
《目击成长》
• 成长”对于一个女性来 讲,不仅仅是“生理上 的成长”而更是“心理 上的成长”。这种极其 细腻的改变和感受也许 是男性所难以体会的, 幻想、欣喜、脆弱、伤 感往往都回交织在一起。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 生活情感体验,才有了 之后的一系列创作。喻 红说,如果没有刘娃, 也就没有之后的《目击 成长》系列。
喻红
• 随着’85运动的终结,市场经济的发展,甚至艺术市场的 兴起,使艺术家越来越融入商业社会,逐渐由政治理想的 承载者转变为在商业社会的条件下实现个人价值的“经济 人”。 • 喻红显然与那些以概念、装置取胜的当代艺术家不同。尽 管她经历了中国当代美术进程的“85运动”,但本质上她 仍是一位传统画家。她更渴望表达内心的无奈、盲目和怀 疑。她开始画身边的女友,画她们的青春萌动和少年张狂。 这些肖像作品把强烈的色彩、莫明的情绪和奇怪的空间结 合在一起。一方面,喻红努力把每幅画画得单纯漂亮,像 广告一样与意义无关;另一方面,她又精致地描绘细节。 这种真与不真间的矛盾,暗合1990年代初的社会情境, 引起广泛关注,喻红被归为“新生代艺术家”。
• 喻红的作品有一种“梦幻 般的清纯”,她把单纯的 眼睛所看到的现实世界与 心灵的幻想融合在一起, 创造出一个充满遐思的清 丽世界。对她来说,这个 世界有着两重性:一个是 折射出万千变化的大世界, 一个是以她的内心生活和 周边生活构成的小世界。 • 自画像1999年
•喻红在90年代的创作 则仍然沿袭看新生代的 思路,也说明喻红是以 她个人的感觉来体验这 个社会,而且是通过她 对周边生活的体验反映 出来的。 •后来的作品则回复到 单纯的个人状态,更多 地体现了一种艺术的纯 粹与幻想,一个女性艺 术家对生活及其生存状 态的独特感受。。
《她》系列
• 如果说《目击成长》是挖掘个人史的纵深,《她》系列则更像一次横向的 跨界。作为女性艺术家,喻红不太认同女性主义的标签。按她的说法, “什么东西如果上升到‘主义’的层面,那问题就很严重了,要抛头颅、 洒热血啦。”但她认为她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带有女性特有的视角。 《她》系列全是女性的特写,包括艺术家、作家、警察、打工妹、退休工 人……依然是绘画和照片并置,只不过这一次照片由被画者选择和提供。
成长系列作品
用画笔记录的日记
• 1999年《目击成长》系列的 出现是喻红记录连续生命镜 像的开始。取材她和小女儿 作为两代人的成长背景,但 又都是从幼年成长起来的, 在完全不同的环境和时代背 景下成长起来,将来也会面 临不同的命运和问题。这个 系列是讨论成长的问题。喻 红开始《目击成长》创作的 时候就采取了把摄影和绘画 并置做作品的方式。融合多 种艺术元素以扩大绘画所能 承载的信息量。反馈和见证 了一个时代的成长历程。不 再如喻红九十年代末之前青 春时期的作品,呈现独幅的 生活片断样式。
1972 6岁在北京航空学院家中


喻红关注成长的过程,她说一个生 命的成长是一个奇迹。中国大文化 背景之下的经历,尤其表现人从文 革时期到现在的心态的变化,串联 了历史性的东西。喻红对于人物画 更为着重关注,源于她饱有女性特 有的文化敏感,善于刻画人物内心。 她的众多作品都是在母题之下寻找 素材和信息,以期与观众产生共鸣。 形式上属于写实绘画,内容上则不 断变化愈加丰盛。 喻红从过去的家庭影集中每年挑出 一张照片作蓝本,用画笔记录下当 时的气氛和细节。1994年后,则是 自己和女儿各一张,同时记录两代 人的成长。与每年的作品平行的是 当年的照片。这些照片都是主流媒 体公开发表的公共事件的图片,曾 经深刻影响了所有人的命运。“
• • • •
喻红 1966年生,现任教于中央美院油 画系。


1989年《金色的肖像》等参加在 日本巡回展出的“中国女艺术家 作品展”。 1993年 油画《初学者》等参加 在德国、荷兰、英国、丹麦巡回 展出的“中国前卫艺术展”, 《米色的肖像》参加在美国纽约 苏荷区Z画廊举行的“中国现代 艺术展”;《有玫瑰花的肖像》 等参加在美国纽约苏荷区举行的 “红星照耀中国”艺术展。《梦 游》参加在纽约西村举行的“转 换”展; 《金色的惊喜》参加在北京举行 的“中国· 韩国女艺术家作品展”; 《怀旧的肖像》参加在美国康州 博物馆举行的“东西相遇”展 2002年分别在北京远洋艺术中心 和深圳何香凝美术馆举办“目击 成长——喻红作品展”。
• 那种促使艺术家产生过量激情的意识形态消散,空洞的理 想主义连同它所有的神学迷雾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社 会进步和人类对自身价值、活动、发展进行关注的各类充 满活力的瞬间。价值多元化和个人经验崇拜已经弥漫在这 一代人的整个生存观之中,它更像是现实功利,个人欲望 和市场操作的混合物。但其现代性主题未变,它将在新的 艺术环境中被重新书写。 • 理想主义绘画思潮试图缓解社会变革时期的人的精神失落 和人的精神理想追求之间的矛盾,避开社会现实对人的精 神的直接冲突这样一种严峻现实,采取一种“过滤”的方 式,在绘画中建立起一种精神化的美好的社会图景和田园 牧歌。
• 肖像系列作品 ----青春的无聊与迷茫
• 她在1990年前后创作的肖 像画系列描绘的都是她周 围的人,这些形象仿佛是 一种符号式的无意义的存 在,形象没有特定身份的 无意义性代表了集体意义 的消解和个体价值的凸现。 在喻红这批大多以“肖像” 命名的画中,画中的人物 具有双重的性格,她们不 仅反映了这一代人在当代 都市文化环境下的生活方 式,也反映了作者本人对 当代文化的态度。
• 喻红是以一种平面化的风格拉开与传统学院派油画的距离的。 • 在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下,她也意识到这种模式只意味着—种写实技 巧的展示和个性的丧失,因此,现代艺术最基本的语言——平面化也 成为她改造学院模式的最基本的元素。 • 现代艺术的影响似乎是潜在的,并没有成为喻红的主动意识,这也决 定了她日后的发展方向,她始终没有接受真正前卫的艺术观念,而是 按照个人的趣味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进行选择。 • 喻红在人体艺术中的平面化倾向也带有装饰性的意味,既没有仿古典 的褐灰色调,也没有俄苏画派的银灰色调,而是亮色与暗色、纯色与 灰色的平行并置,显得雅致而单纯。这种感觉来自她对形式的独特理 解,不管她后来如何变化,这种形式上的细腻感觉,都与她对生活的 感受相—致。
• 八十年代中国绘画鲜明的体现出艺术家作 为社会文化代言人的批判意识和启蒙精神。 以及各种反映整个时代社会变化的主题和 题材,都对应着人们解脱思想禁锢、张扬 进取精神的需求,反映现实的文化态度和 表达真诚的情感内涵。当西方艺术对中国 艺术产生影响之后,一种“集体的”现代 主义意识特别明显地表现在对绘画语言的 价值认识上, 在现代主义绘画观念的驱使下, 呈现出多种风格并存的态势.
纵观这些作品“广告图式”的摹 写规定了画面形态的总体面貌, 与当代商品社会和现代文化气 息一脉相承。喻红绘画样式的 颖异之质,应该说是从造型图 式的基础上变化的。“广告图 式”有它自身的特点和长处, 它可以省略其它纷繁的因素而 简洁地直奔主题。“广告图式” 的这种省略性特征,除了可以 在直观上帮助画家抛弃繁琐的 形式因素之外,更可以向画家 提供一种主体内心的“心理图 式”,这就意味着造型图式和 心理图式的相互依存、相到转 化和相互提升。画家的生活体 验与这种心理图式相结合,把 生活体验的瞬间性表现在画面 上,使种种生活现象片段从纠 缠着复杂的其它意义的现实深 度情境中进入单纯朴素的表层, 从而将这种直观的表层传达给 观众的视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