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红不同时期的作品

合集下载

谈1990年代女性油画家创作特点及文化意义——以女画家喻红1990年代系列油画创作为例

谈1990年代女性油画家创作特点及文化意义——以女画家喻红1990年代系列油画创作为例

Ab t a t F mae a t t ’c e t n i 9 0 h w r mi e tf mi i e c a a t r t s i t e u d rtn i g o a - sr c : e l ri s r ai n 1 9 s s o p o n n e n n h r ce i i n h n e sa d n ff me s o sc r w r o k,t e i tr r tt n o t cu e iwi g a ge a d t ev l e T i k n f r i co ey r l td t o ila d h n ep e ai fs u t r ,v e n n l n h au s. h s i d o t s l s l eae o s c a n o r a c l r lb c go n n t e n w p r d,a d h s dsi c ie a t t e s n i n u u a in f a c . u t a a k r u d i h e e o u i n a i n t r si p r o a t a d c h r lsg i c n e t v i c l y i Ke r s C i e e o l a n i g r c e t n i 9 0 ;wo n a it ;a t h r ce sis u u a in f a c y wo d : h n s i p i t ;a t r ai n 1 9 s n o me r ss r c a a t r t ;c h r lsg i c n e t i c i
发展现实 , 又要考虑到当代艺术与传统中国审美趣
味间的传承性联系 ; 其相较于西方女性艺术 的激进
作者简介 : 铁晓娜 , , 女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讲师 , 博士。

从女性视角解读闫平、喻红、夏俊娜作品

从女性视角解读闫平、喻红、夏俊娜作品

从女性视角解读闫平、喻红、夏俊娜作品
作为三位优秀的女性作家,闫平、喻红、夏俊娜的作品都具有独特的女性视角,深刻地反映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情感体验、人生经历以及对世界的独特理解。

从闫平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女性的柔情和细腻。

她的作品往往以女性为主人公,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女性的情感经历和内心世界。

例如《蝴蝶》中的女主角在走出婚姻的阴霾后,重新找回了自己的自信和勇气;《爱情保卫战》则描写了两个年轻女子在追求爱情和自由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困难和磨难。

闫平的作品呈现出一种既温柔又坚定的女性美,令人深受感动。

相比之下,喻红的作品则更具有反叛和敏锐的气质。

她的作品往往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不公和矛盾,并着重突出女性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和价值。

例如《绝望》中的女主角通过自己的努力挣脱了贫困和困境,表现出强烈的生命力和反抗精神;而《女孩子们》中则呈现出了不同背景的女性在磨难中相互扶持,对抗外界的压力和挑战。

喻红的作品充满了对自由和尊严的追求,向人们呼吁要灵活应对现实,勇敢挑战权威。

夏俊娜的作品则更具有想象力和哲学性。

她尝试描绘了一种新的人类形态和生命状态,并从中反思了当代社会的问题和挑战。

例如《玩偶》中描述了一种古怪的人偶,代表了一种另类的生命形式和态度;而《橙色时代》则探讨了当代社会中人性的变异和泯灭,寻找一种新的生命出路和方向。

夏俊娜的作品思维深邃,语言诗意,展现了一种奇幻而真实的文学世界。

总之,三位女性作家的作品都具有独特的女性视角和风格,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反映了女性在当代社会中的生活和体验,展现了女性的坚韧、执着和勇气。

他们的作品值得我们深入阅读和思考。

喻红:目击成长

喻红:目击成长

喻红:⽬击成长转眼⼀个特殊的⽇⼦—六⼀⼉童节快到了。

当然,鲜艳的红领⼱,⽩衬衫,蝴蝶结,那是属于我们这个年代的。

⾄于另⼀些年代孩⼦们的节⽇,则象私⼈订制蛋糕表⾯的那⼀层奶油,甜蜜,⼊⼝即化,⽽深陷其中的那⼏颗樱桃便是不能⾃拔的母爱。

有⼀个母亲她是这么描绘⾃⼰见到初⽣婴⼉的那⼀瞬的:当医⽣把她包好,放在我怀⾥时,她眼睛⼀眨不眨地看着我,新⽣⼉的眼珠上像蒙了⼀层油,⾼光巨⼤,⿊亮亮的……看着她的眼睛,我的眼泪⼀直不停地淌着,⼼情⽆法⾔说,静静地感受着她可爱的粉红⾊的重量,⼼中明⽩从此我有了不可推卸的责任。

说这话的那个⼈名叫喻红,1994年她的⼥⼉刘娃诞⽣。

当温情似⽔的母爱袭来,⽣命中某些东西的位置似乎严重倾斜了。

⽐如:画画。

⼥⼉出⽣后喻红连续五年没有画画,曾经,它是那么的神圣不可侵犯。

喻红⾃画像,1989⽣于六⼗年代的喻红她的⼈⽣轨迹似乎显得格外的平顺:央美附中,央美油画系,再到央美⽼师。

这样的轨迹也许对某些⼈来说是⼀种梦想,⽽她则在风平浪静中完成了。

还在喻红⼤⼀的时候,其素描习作《⼤卫》被刊登上全国⾼校美术教材的封⾯,被公认为“中央美院史上最好的⼤卫像”。

像是轻⽽易举,其实⼈家可是⾜⾜画了⼀个多⽉哦。

⽽这之前她已经画了150张⼤卫的素描头像了。

喻红和她素描《⼤卫》喻红的教育背景注定了她的那种丝丝⼊扣,游刃有余的写实功底了。

写到这⾥我似乎有点担⼼她会画得太“好”太“逼真”了。

不过且慢。

喻红的叙事性绘画中⾃有⼀种游离于写实的梦幻感和超然于写实的纵深感和“历“”感。

也有⼈把她的画纳⼊后现代主义的框架。

其油画《初学者》等曾参加在德国、荷兰、英国、丹麦巡回展出的“中国前卫艺术展”;《中国公主》等参加在意⼤利威尼斯举⾏的“威尼斯双年展”;《⽶⾊的肖像》参加在美国纽约苏荷区Z画廊举⾏的“中国现代艺术展”。

喻红作品也许所有的艺术都是从放慢节奏发呆开始的,假设喻红⼀边摇着婴⼉床⼀边发呆,⼀边推着婴⼉车⼀边发呆,直到孩⼦步履蹒跚地向她跑来了。

解读喻红油画创作中的情感表达

解读喻红油画创作中的情感表达

93文 |吴美双解读喻红油画创作中的情感表达摘要:喻红老师是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女性艺术家之一。

作为当代女性艺术家,她是通过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视角来解读生活,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来抒发情感。

文章从题材、构图、色彩来具体分析喻红老师对生命本质追寻的情感表达,通过分析,笔者希望将这种对生命本质的情感融入绘画作品中,也能带给追寻本质的绘画者一些参考。

关键词:题材;构图;色彩喻红,20世纪60年代出生于北京,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

是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女性艺术家之一。

作为当代女性艺术家,喻红是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来解读生活,并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来抒发情感的。

她认为女性艺术家比起男性艺术家的观察视角更加细微。

她曾这样描述自己的绘画创作:“我生活在人群里,发现了许多令人心灵感动又无法言表的东西,这些都是关于人性的敏感、脆弱、尊严、隔膜、无助、真诚和情爱的故事……所有人都被它驱使着,于是生活发生了各种各样的故事,它们便成了我绘画作品的主题。

”[1]她的绘画作品带有一种自传性质,关注的是人类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就是在表现她对周围人、对周围事物及状态的本质体现,大多数是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画面中多以女性的形象来展现。

她通过绘画的题材、构图、通过绘画作品本身的颜色来表达她对生活的理解并寄托她的情感,而那些具有深度内涵的构图和独特的色调搭配也表达着她对人成长状态的理解。

她用她冷静的油画作品诉说着她的情感,用油画中强烈的造型和独特的空间向我们表达着人类的文明的美好的东西。

喻红在大学期间的作品已经表现出独特的魅力,其中素描作品《大卫》是大一时期的作品,当时就被刊登在全国高校美术教材的封面上,这是她能力的初现。

她的油画作品和闫平不同,闫平主要通过浓烈的色彩和奔放的笔触来表达她对生活的热爱,喻红的画作没有闫平的这种表现写意风格,她的绘画从写实中走来,她用画笔一笔一笔理性的塑造着人物的形象,理性的表达着她对生活思考的情感。

因此,本文在这里通过她的题材、构图和色彩来分析喻红油画创作中的情感表现。

如何评价当代女画家喻红在油画艺术史上的地位?

如何评价当代女画家喻红在油画艺术史上的地位?

如何评价当代女画家喻红在油画艺术史上的地位?当代女画家喻红在油画艺术史上的地位当代女画家喻红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后期,她在学生时代的一幅素描《大卫》,显示出让人惊讶的绘画天赋,或许是女性天生柔韧的性格,喻红在绘画道路上的勤奋、坚持,导致她比大多数人进步的更快,当代画家陈丹青这样评价喻红,“喻红是当代女性艺术家榜单上绕不开的“英雄”。

被艺术圈公认为“大姐大”,陈丹青算是当代著名的油画家,有颇高的油画造诣,可以如此评价喻红,可见喻红的真才实学,若评价当代女画家喻红在油画艺术史上的地位如何,这似乎有点像在“海底捞针”,这话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在六七百年的油画艺术史上,比喻红的油画造诣还高深,甚至是高深百倍千倍的油画家大有人在,喻红在油画艺术史上的地位排名是好几位数之外的,至少前1000名里面没有她的地位,所以我们只能在我国的油画艺术史上论喻红的油画地位,毕竟油画在我国也才发展100余年时间,油画功底深厚的画家也为数不多,欣赏过喻红的油画作品的人就知道,喻红的油画画风是略带抽象的,她习惯采用个性鲜明又艳丽的色彩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作品主题、烘托画面氛围,其中人物的形象稍被扭曲,笔触粗犷、色彩厚重,几乎可以认为是“色块”而没有“线条感”,这样的风格通常被称为“先锋派”,喻红的画风和她老公刘小东的画风几近一样,可谓“夫唱妇随”,这种“先锋派”油画,可以理解成“写实主义”与“抽象主义”的结合体,也就是说,作品画面的有些细节部位是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有些细节部位是抽象派的表现手法,这是喻红作品给人的整体视觉效果,画作的寓意涉及了现实主义因素,也带有个人主观思想意识的因素,只不过,个人主观思想意识占大部分,当我们大致了解喻红的画风之后,就能大致知道她在油画艺术史上的地位如何了,或者说她对当代油画艺术有何贡献,抛开喻红在美院的“头衔”光环来讲,“60后”已50多岁的当代画家喻红,和同代其他画家相比较,水平略显中等,因为在当代,艾轩、罗中立、杨飞云、陈丹青这些画家的油画造诣远远高于喻红,他们的《西藏组画》《父亲》等经典名作,都让人记忆犹新,极具时代特色,而喻红呢?估计人们还是更喜欢她学生时代的那幅《大卫》素描,或许是油画注重“写实”的“先入为主”的观念,油画艺术的最艰难的画派是写实,所以,唯有写实油画作品才能体现画家的油画水平,那些另类的抽象派不足以代表说明画家的油画水平,而当代女画家喻红又偏偏不是创作“写实”。

喻红经典的和现实的

喻红经典的和现实的

喻红经典的和现实的对一位艺术家来说,如果其作品能成为某个时代的记录被流传,让后人能从其窥见到过去某个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那该是种幸福。

今年4月,喻红的大型个人作品展在广东美术馆开幕,这位中国当代油画界知名的女艺术家,在这次的展览中带来了她最近3年间创作的作品。

《目击成长》和《她》说到今天的新作,就不能不提及她的作品《目击成长》和《她》。

自1999年喻红开始画《目击成长》系列至今,她就像记日记一样,将她孩子的成长与她个人的成长用画笔同步进行记录,并在作品展示的同时,将个体的成长时间与国家和社会发生的大事件并置,以便能提供更为丰富和真实的信息记述。

与此同时,自2003年起,喻红也不再只关注个人的命运,触及到的很多不同身份、不同处境的女性,促成她完成了以社会生活中不同女性角色为主题的《她》系列。

她将画面中的人物与真实的生活背景相结合:走进她们的家里,去她们工作的环境中,最终将她们和她们的生活场景以及周围琐碎的细枝末节,一同真实地呈现在画面中。

而作为一种回应,她画面的主人公们会被要求按照自己的希望选出一张照片放在作品的旁边,这既是对现实生活处境的记录,又赋予现实以理想的希望。

这个系列也一直持续至今。

《春恋图》正是基于《目击成长》和《她》的长久创作,《春恋图》也逐渐成型了。

这其中的酝酿过程,却是经过长久的思考和等待最终得来的。

从2007-2008年,喻红的关注随着年龄和生活的变化,开始将目光不仅仅放在个人和周边生活的现实表达上,开始更多地关注作为今天的个体角色与历史和传统的对话。

于是,这组《春恋图》也逐渐地呈现出来了。

《春恋图》的构架来源于古卷宋徽宗临摹唐《捣楝图》。

原作表现的是那时的妇女如何制作丝绸的过程。

对此,喻红的记忆尤为深刻,从上学时看到这幅作品的图片、幻灯,直至能有机会亲自到波士顿美术馆欣赏原作,与古卷经典割舍不断的冀望,始终萦绕在她的脑海里。

怎么和古代的经典进行对话?又如何运用与它一脉相承的语言记述今天的生活?《春恋图》借用《捣楝图》的画面结构作为布局,将生活在现实当中的人,像信息的片段一样安插在画面里,跳出原作连贯而悠然的叙事性,置换成现在社会的片段,有非常多元的信息在闪烁。

赓续红色血脉,守护红色江山主题阅读书目

赓续红色血脉,守护红色江山主题阅读书目

赓续红色血脉,守护红色江山主题阅读书目1、《红岩》是现代作家罗广斌、杨益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961年12月首版。

理想具有金属的质地,信念凝聚热血的颜色。

这部小说同样具有金属的质地和热血的颜色,即便是其在小说技巧和艺术创设上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瑕疵,都绝对不会有损其伟岸和硬朗的叙事与表达。

这部小说以坚贞的笔力、顽强的书写和激扬的热血,推举出了成为理想和信念化身的一众英雄和勇士。

只有英雄才能笑对黎明前的暗夜,只有勇士才能打破死亡的威胁。

许云峰,江竹筠,华子良,乃至身体羸弱却信念如铁的小萝卜头,都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体现,一个有希望的社会的理想的盗火者。

2、《红日》是当代作家吴强所创作的长篇小说,首版于1957年。

这是一部革命战争题材的著作,以宏大叙事的笔法摹画了江苏的涟水和山东的莱芜、孟良崮三次战役,英雄人民的壮歌恢宏唱响,伟大的精神和气象横空而起。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革命军人的形象,更为成功地塑造了代表人民力量的革命军队的形象,在这个前提下,也较为深入地刻画了敌对力量的形象,这种笔力令人肃然起敬。

对于战役成功地擘画和描写,是这部小说的巨大创造。

这无疑为后来者提供了借鉴的范本。

3、《红旗谱》是现代作家梁斌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首版时间1957年。

所谓江山,就是人民。

这部小说强调了人民在革命领导力量的带领下释放出来的洪荒之力,朱老忠无疑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通过朱老忠以及他的同路人,揭示了革命群众由觉醒到抗争的信念与决心,展示了极具革命性和人民性的伟大历程。

这部小说,是革命力量的颂歌,也是逆历史而动的力量的挽歌。

气吞山河的场面,狂飙突进的气势,惊心动魄的历程,所有这些都宣示着革命群众参与的斗争势不可挡。

所有抗争都是惨烈的,所有胜利都是人民的。

这是这部小说彰显的终极评定。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反映北方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式作品。

4、《创业史》是中国作家柳青创作的长篇小说。

这是一部让路遥都为之倾倒,而且始终致敬的现实主义题材小说,相对而言,其艺术性和文学性更为强大,这是这部小说的天然优势,也是作者苦心经营的成果。

喻红个展:以绘画喻人生

喻红个展:以绘画喻人生

喻红个展:以绘画喻人生作者:来源:《艺术当代》2019年第03期Yu Hong:Painting as a Metaphor for Life采访/白家峰夏清绮Bai Jiafeng & Xia Qingqi喻红:娑婆之境2019.3.9—2019.5.5龙美术馆(西岸馆)编者按:经过两年多的筹备,喻红最新的个展“娑婆之境”于2019年3月8日在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开幕。

作为对喻红三十多年创作生涯的回顾和其新媒介、新题材的进一步探究,本次展览以四个篇章的形式展开,共展出艺术家不同时期的七十多件作品,包括三件大尺幅寓言绘画新作《天上人间》《愚公还在移山》和《新世纪》,两件虚拟现实(VR)作品《半百》和《她曾经来过》,十七幅肖像绘画,以及一直在进行的《目击成长》系列。

绘画作为寄托和记忆的载体喻红的“娑婆之境”分为四个篇章:“重生之时”“贯穿喻红艺术生涯的‘肖像’系列”“半百”和“目击成长”。

其中蕴含着两条交织的线索,一方面是向前看,关注超现实和虚拟现实世界;另一方面是向后看,回顾过往,承载记忆。

艺术当代(以下简称“艺”):此次你在龙美术馆个展定名为“娑婆之境”,既是一次三十多年创作的回顾展,又包含你的新作,“娑婆之境”对你来说有哪几层含义?喻红(以下简称“喻”):“娑婆之境”的概念来源于佛教。

我一直对宗教绘画很感兴趣,我上学的时候去过敦煌莫高窟、新疆克孜尔千佛洞等地临摹写生,它们在我心中埋下了一粒种子,等有了一定的积累才开始慢慢发芽,与我的创作发生交融。

“娑婆之境”意为“需要承担忍耐的世界”。

在佛教的宇宙观中,宇宙中存在无数个大千世界,浩如烟海,有一个小世界就是“娑婆之境”,也是我们生活的世界。

这个世界在整个宇宙中是非常渺小的一个点,但充满着矛盾、纠结、困扰、焦虑、不安和对抗。

我们把这个世界看得非常大,我们也因此面临着非常艰巨的问题。

但是站在佛教宇宙观的角度上来看,我们的世界其实是一个非常小的世界,一些如粉尘般的细节被我们忽视。

喻红油画人物创作之我见

喻红油画人物创作之我见

喻红油画人物创作之我见
申宁
【期刊名称】《美术教育研究》
【年(卷),期】2017(0)24
【摘要】喻红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美术画家之一,她的作品以女性题材为主,表现女性的思想和意识.喻红早期的作品表现女性青春意识中对未来的茫然,后来她的作品记录连续生命镜像,在创作中不断探索创新形式,并融合多种艺术元素,通过不同的形式见证一个成长的时代.喻红用看似平凡的人物油画表达出感情色彩极其丰富的内涵,这种感情的表达引起了人们无尽的思考.
【总页数】1页(P17)
【作者】申宁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传统戏曲在油画中的"变脸"——油画戏曲人物创作对中国戏曲写意性的借鉴[J], 吴红宇
2.艾轩油画对我的写实油画人物创作的几点启示 [J], 敖久丽;龙云;
3.谈1990年代女性油画家创作特点及文化意义——以女画家喻红1990年代系列油画创作为例 [J], 铁晓娜
4.谈1990年代女性油画家创作特点及文化意义——以女画家喻红1990年代系列油画创作为例 [J], 铁晓娜
5.油画多人物创作——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一工作室网络课程展示 [J], 林笑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老照片与摄影特质

老照片与摄影特质

• 1970年4岁在北京
• 《人民画报》1971年 第6期第3页,毛主席 同柬埔寨西哈努克亲 王在天安门城楼上
• 1971年5岁妹妹出生
• 《人民画报》1972年 第4期 增刊,尼克松 总统访华
• 1972年6岁在北京航 空学院家中
• 《人民画报》1973年 第3期第9页,两种社 会两样生活
• 《上海画报》1985年 第3期第5页,兴盛的 现代舞
• 1985年19岁在北京郊 区
• 《河南画报》1986年 第4期第14页,大学 生
• 1986年20岁在中央美 院画室
• 《人民画报》第7期 第8页,大兴安岭森 林大火
• 1897年21岁在天安门 广场
• 《上海画报》1989年 第6期封二,邓小平 1988年在上海
• 1973年 7岁在北航南 操场
• 1974年宣传画把批林 批孔进行到底
• 1974年8岁 在北京少 年宫开始学画 第一 张立拍得照片
• 《人民画报》1975年 第7期第47页,红小 兵经常到工地为社员 演出
• 1975年9岁和妹妹在 50年代为苏联专家盖 的小洋楼前合影
• 《人民画报》1976年 第11期封面,毛主席 逝世
• 《人民画报》1992年 第6期第2页,邓小平 南巡
• 1992年26岁故事片 《冬春的日子》剧照
• 《山东画报》1993年 第3期第22页,给你 巨奖 给你桑塔纳
• 1993年27岁和刘小东 在纽约结婚
• 《人民画报》1994年 第1期第25期,长江 三峡百万大移民
• 1994年28岁怀孕了
• 《解放军画报》1979 年第4期第2页
• 1979年 13岁为妈妈 创伤的油画《红军花》 做模特
• 《人民画报》1981年 第4期第30页,1980 年审判'四人帮'

喻红:女儿在眼前时,我知道我只是一个女人

喻红:女儿在眼前时,我知道我只是一个女人

喻红:女儿在眼前时,我知道我只是一个女人作者:来源:《财富堂》2014年第03期她一直充满传奇色彩。

在中央美术学院时,她就已经很“红”了。

因为长得漂亮,她是学校的“校花级”人物;在油画系读大一时,她画的《大卫像》,被称为“中央美术学院有史以来画得最好的大卫”,作品后来入选高校教材,为美术考生们所熟知;1993年,她主演了王小帅的《冬春的日子》,这是一部以她和丈夫刘小东为原型的电影,“男主角叫冬,女主角叫春,都是画画的,两人从学校毕业后,找不到生活的出路,想卖画卖不出去,遇到各种困扰,最后女孩子春选择出国,去寻找新生活,冬则进了精神病院。

” 这部影片1994年获希腊塞索斯尼克国际电影节金亚历山大奖,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1999年被BBC评为自电影诞生以来100部佳片之一,也是唯一入选的中国影片。

那时候大学刚毕业,喻红留校任教,刘小东则分配到美院附中,两人蜗居一起,生活虚无潦倒。

不过,与电影里女主角出走,男主角成疯的结局不同,今天的刘小东已是画作拍卖动辄过千万元的画家,而喻红也像姥姥给她取名时期望的那样“长大后越来越红”。

不同于向京在雕塑中惯用的抽象写意,喻红的作品擅长述说生活细节中构成的小世界,她的作品里“写”满了时间里的故事。

她的创作初期,坦然描绘的是自己的青春记忆,从少先队员到都市女性,“有如揽镜自美,游戏于简朴的平面性”;1990年代,喻红成为了母亲,她做家务,照顾女儿和家人,画画反而成为不常做的事,到2002年一场“目击成长”的个展,她再次开始讲起自己和孩子的成长以及与时代的故事;2011年,她创作了《金色天井》、《黄金界》,开始关注历史上的经典;而前不久,她在长征空间里办了名为“忧云”的个展,则将关注投向当下人类的焦虑压迫和紧张。

展览中有一幅画有18米长,由六幅作品组成,是她目前为止创作的最大作品,“我把日常生活中的焦虑和自然界空间中的爆炸、压迫和不安感糅合在一起。

”她说。

这个展览的另一部分是在对六个人采访、拍照的基础上进行的创作,访谈的六个人都有一些忧郁的状态,“现在社会飞速发展,每个人都面临非常大的压力,我想用这种接近内心的方法,来表达一些东西。

【写生啦】喻红——用她手上的画笔,为我们展现时光的奥妙与神奇(附作品细节图)

【写生啦】喻红——用她手上的画笔,为我们展现时光的奥妙与神奇(附作品细节图)

【写生啦】喻红——用她手上的画笔,为我们展现时光的奥妙与神奇(附作品细节图)喻红1966 出生于西安1984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读大学1994 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读研究生现居北京,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喻红——她像一个戏剧导演,把画布当成剧场,安排她的一个个角色,角色又是她心理的投射。

这样的一种编排中,喻红的绘画有了鲜明的自我意识,喻红在建构一种新的绘画方式。

《愚公还在移山》 2017 布面丙烯 500 x 900 cm范迪安曾将喻红的绘画语言称作“纪实虚构”,既没有丢弃一直以来所秉承的纪实性的具象语言,同时又将丰富的人物形象、刻画入微的物理质感、超现实的原始意象和梦幻般的元素并置,它们复杂而精美,但又能在匆匆一瞥后给观者留下长久的回思。

喻红的创作如同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她用最简单的绘画的平面,去展现不同视角、不同时空所发生的事,或是心灵层面的感受。

喻红,正用她手上的画笔,为我们展现时光的奥妙与神奇。

《她曾经来过》虚拟现实艺术 2017《她曾经来过》草稿 2017年纸上丙烯十字舟 2016 布面丙烯 140x150cm快照 2016 布面丙烯 76x97cm金属的声音 2016 布面丙烯 200x200cm风轻云淡 2016 布面丙烯 97x76cm《风轻云淡》2016方向感 2016 布面丙烯 76x97cm不负春光 2016 布面丙烯 300x320cmx2奥菲利亚 2016 布面丙烯 250x300cm日月同辉 2014 布上丙烯 200x250cmx2《尘世》2016《风起云涌》2015《观涛》2016《百尺竿头》,2015年,布面丙烯《水墙》,2014年,布面丙烯喻红 - 记忆盒《日月同辉》2米 x 5米大画,2014《方向感》2016《判断》 2016《唾手可及》2016《大风起兮云飞扬》2016《天门》2015《金属的声音》2016《不负春光》2016《守株待兔》2016《游园惊梦》八联大画 920x500cm 创作于2015年近期写生活动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油画】央美天才少女,画明星演电影,艺术让她觉醒!

【油画】央美天才少女,画明星演电影,艺术让她觉醒!

【油画】央美天才少女,画明星演电影,艺术让她觉醒!一张《大卫》素描习作成功刊登全国高校美术教材的封面被公认为“中央美院史上最好的大卫像”。

34年了,至今无人超越喻红《大卫》纸本铅笔100cm×74cm 1984年在喻红之前徐冰的《大卫》是当时央美学生争相学习的典范徐冰《大卫》纸本铅笔许多人认为徐冰的《大卫》无人再超越经典但是不久之后年仅18岁的喻红就凭借她的《大卫》超越了前人34年了,无人能再出其右喻红《大卫》习作局部▼陈丹青曾说,喻红是当代女性艺术家榜单上绕不开的“英雄”。

她的名声在艺术圈流传了40多年,她身上也有太多标签,“最美校花”“天才少女”“大姐大”“作品至今无人超越”……018岁那年,喻红想做一个艺术家1966年,喻红出生于西安,她的童年是在文革末期中度过的。

当时,小孩们几乎不怎么上课,看到有人在街上敲锣打鼓地游行,就跟在他们后面跑。

而喻红从小便有着细腻的内心,以及艺术家的那份敏感,而这又与她的母亲相关。

喻红的母亲早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后来从事美术编辑。

小时候,她问喻红长大想干什么,喻红便回答要做一个画家。

1974年,八岁的喻红在北京市少年宫开始学画。

“文革末期我开始学画,从几何形体开始入手,原本以为学画是画当时每个孩子应该画的,莺歌燕舞阳光灿烂的儿童画,不想一遍一遍地画素描,弄得满身手都是黑,还是不得要领,老师还不停地说:徐悲鸿先生常说:宁方勿圆,宁脏勿洁。

”这种审美使一个十岁的孩子又一次感到困惑。

后来经过漫长的素描学习,喻红画的越来越熟练,已经能学会了分面、排线、处理虚实,这时的她渐渐对美术有了些自认为粗浅的了解。

但每次打开画册时,那些被奉为经典的人体素描还是困扰着她。

“因为这些素描跟我们学的素描完全不一样,既不排线,也不分面,柔和的线条和优雅的明暗,勾勒出有血有肉的人,好像能感受到温度。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我开始对自己的素描惯性产生疑惑。

”0218岁那年,《大卫》让她名声大震附中毕业后,喻红进入了央美油画系第三画室,而考上油画系的她,是班里唯一的女学生。

[现世的天堂,喻红《黄金界》] 简述天堂炼狱现世的教会之间的关系

[现世的天堂,喻红《黄金界》] 简述天堂炼狱现世的教会之间的关系

《[现世的天堂,喻红《黄金界》] 简述天堂炼狱现世的教会之间的关系》摘要:部分009年广东美术馆“外”喻红展两幅主要作品《春恋图》和《天梯》,长达米《春恋图》根据国古代油画《捣练图》画面结构而作,高达六米《天梯》对应埃及西奈山圣・凯瑟琳修道院宗教藏画《天梯》走进上海美术馆满眼铺天盖地金黄色作品呈现方式更是特别天顶展出及宗教壁画画框整空可以说是浪漫恢宏气磅礴这让人不由得带着份情结观看作80年代“新生代”艺术喻红从女性精神处境、身份和价值观表现现实生活继009年和00年连续两年举办两场反响很展这次上海美术馆展出“黄金界”特别针对上海美术馆历史建筑这特殊空结构策划了展览结构和展示方式努力全面呈现喻红近四年创作脉络和代表作品展览由三部分组成部分009年广东美术馆“外”喻红展两幅主要作品《春恋图》和《天梯》长达米《春恋图》根据国古代油画《捣练图》画面结构而作;高达六米《天梯》对应埃及西奈山圣・凯瑟琳修道院宗教藏画《天梯》喻红以当今生活全新诠释了这两幅作品形象二部分是0 0年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心喻红展“金色天景”全部四组型天顶画作品包括《天井》《天问》《天择》《天幕》作品延续了天顶展出方式让人们仰望观看这改变不仅是作品观看方式也是对生命验感受三部分由从展出新作构成《不能己律动》跳绳系列、《相角力》拔河系列《围观》系列等都生动而鲜活地再现了当今社会语境下年轻人生活状态看似动态画面上却永恒定格了人物丰富情绪与行动“从呱呱坠地婴儿到床上病死病人几乎涵盖了各年龄段各色人生这些人无论什么身份全都以种半飞翔半悬浮姿式飘那镀成金色背景里表情安静该干什么还干什么‘金色天景’里出现了我们从想象天国现实生活天国里继续尘不变这国当代特色金色天景里没有神没有亚当和夏娃没有气风发启蒙和开天辟地理性思考有是卑微人麻木人蝇营狗苟地活着”这是谢凌岚对喻红四幅天顶画完美评价而我们看这正与三部分新作形成种连贯反思回到现实生活人们如何可以改变这种不能己律动改变这种命运角力由舞动由生活特别是追物质化当今世界我们如何才能撇开这些追更多信仰追更多平静现世天堂希望带给更多思考相关热词现世黄金天堂喻红。

喻红油画作品《平衡》

喻红油画作品《平衡》

喻红油画作品《平衡》中央美术学院教师,1966年生,1980年进入中央美院附中,1988年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199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读硕士研究生班。

现任教于中央美院油画系。

《平衡》(150×120cm,布面丙烯)创作于2011年喻红肯定不算是那种热心的画家,不是那种追求形式、制造效果的艺术家。

好像正相反,她的主题一直盘旋在《追忆似水流年》那种由细节构成的小世界里,加上她那种纯正的苏联现实主义手法,每一个画面都隐约着一丝沉浸于心事的叙事气氛。

90年代初作为新生代画家出名时,喻红的画就被认为有自传性质,即使她不画自己。

对这一点她有充分的自觉:“我生活在人群里,发现了许多令人心灵感动又无法言表的东西,这些都是关于人性的敏感、脆弱、尊严、隔膜、无助、真诚和情爱的故事……所有人都被它驱使着,于是生活发生了各种各样的故事。

它们成了我作品的主题。

”传统的新生代艺术家喻红《平衡》在中国当代艺术前沿的女艺术家之一的喻红,当年在中央美院的成绩和知名度都比刘小东要高,直到现在,还有艺评家认为喻红的绘画更甚一筹,但喻红直到1990年才做了第一个个展,隔了十年才做了第二个展览《目击成长》。

昨天在上海美术馆开幕的喻红个展“黄金界”上展出的29幅作品中,大尺幅的占据很大比例,都是喻红近四年的新作,都以金色为画面背景。

“做展比较慢是因为我画得慢,等我画够一个展时,就经济危机了。

”喻红在接受早报记者专访时说。

“经济危机”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家来说是一个时间上的分水岭,周遭艺术家的生活与情绪变化常常让她觉得“其实大家都挺不容易的”。

因为画得慢,画得少,喻红涉水便不是那么深,在艺术市场皆萎靡的时期,她能够独立于外,而经济危机之后,市场上接受她作品的人数反而日渐增多。

上海美术馆的喻红个展“黄金界”由三个部分组成,无论是对中国古典绘画还是对欧洲宗教绘画传统的现代解读,皆以闪闪的金黄色为底,以现代中国人取代原作中的人物,构成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模糊了时间、神圣、日常的边界。

喻红:从“目击成长”到景观剧场

喻红:从“目击成长”到景观剧场

喻红:从“目击成长”到景观剧场
王璜生
【期刊名称】《油画艺术》
【年(卷),期】2016(000)004
【摘要】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藏品中,有两件喻红的作品,经常被展出并引
发话题:一件是喻红本科学习期间画的《大卫》素描头像,整开的大纸,刻画得极为深入、到位、细致与生动,这件作品往往被用来说明央美的学生是如何既有才气,又有一扎到底的功夫;而另一件作品是喻红本科毕业创作,题为《川》(1988年),画的是一组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迎风而走的形态,最前面的女性,大概是喻红自己身影的写照。

【总页数】4页(P37-40)
【作者】王璜生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03
【相关文献】
1."目击"喻红 [J], 许俊
2.喻红目击成长 [J], 喻红;
3.建筑秩序下景观的介入与对话——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妫汭剧场的景观环境营造 [J], 孙昊; 刘环
4.教育成长型之目击者叙事——也谈《夏伯阳》的战争叙事 [J], 曾思艺
5.技术力量下的剧场新景观——以2021年央视春晚为例 [J], 赵立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她是央美校花,画《大卫》被公认为“中央美院史上最好的大卫”

她是央美校花,画《大卫》被公认为“中央美院史上最好的大卫”

她是央美校花,画《⼤卫》被公认为“中央美院史上最好的⼤卫”画友之家 2019-03-19 08:48:01她不⽌是校花她,⼤⼀画⼤卫⼊选美术教材封⾯是央美建院以来画得最好的⼀张⼤卫她每年都有⼤作展览作品之多之⼤令⼈震惊她就中央美院画家喻红先看她的⼤卫素描作品⼤⼀画⼤卫⼊选美术教材封⾯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啊!这句话套在喻红⾝上太贴切,还在上⼤⼀时,18岁的喻红就以素描习作《⼤卫》被刊登上全国⾼校美术教材的封⾯,被公认为“中央美院史上最好的⼤卫像”。

当时喻红年仅18岁,那张⼤卫是喻红央美⼀年级时第⼀张素描作业,画了4周。

这张素描被评价为具有⽂艺复兴时期素描的⾎统和精神,并且20多年来央美没有诞⽣出其左右的⼤卫。

长得如此⾼挑优雅,还介么的有才华,当年的喻红⽆疑是男⽣中那些年⼀起追的⼥孩刘⼩东与喻红⼤学毕业后,喻红留校任教,刘⼩东则分配到美院附中,两⼈蜗居⼀起,⽣活虚⽆潦倒。

导演王⼩帅曾以他们的这段经历为脚本,邀请喻红、刘⼩东两⼈本⾊出演拍摄了他的成名作《冬春的⽇⼦》。

与电影⾥喻红出⾛,刘⼩东成疯的结局不同,今天的刘⼩东已是画作拍卖动辄过千万元的画家,妻⼦喻红也像姥姥给她取名时期望的那样长⼤后越来越红以刻画当代⼥性形象见长的当代油画艺术家喻红,擅长“发现令⼈⼼灵感动⼜⽆法⾔表的东西”,她受蒂芙尼之邀为Tiffany Keys挚友章⼦怡、李娜、李宇春创作油画肖像。

与她们近距离接触后,喻红透过艺术家敏锐的视⾓,对她们的形象进⾏了风格化的诠释,以此展现她们⾯对⼈⽣⽆限可能时坚定的内⼼⼒量。

章⼦怡精致的五官让喻红感叹不已,但聊起她为表演扛下的苦受过的压⼒,⼀⾝伤病却始终期待⼀个更出⾊的⾓⾊后,喻红笔下的章⼦怡更有从容的意味。

在喻红看来,适合冷⾊调的李娜在暖⾊的背景衬托下,更显飒爽⽽⽆畏的性格。

章⼦怡喻红为李宇春创作油画肖像李宇春并不擅长画画的李宇春最感兴趣的是调⾊的过程,在了解到“冷⾊块在脸部特别珍贵”后她顿悟,“正如热情的⾳乐中突然点缀清冷⾳⾊,打破⼤规则的逆向总让⼈惊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喻红 1966年生,现任教于中央美院油 画系。


1989年《金色的肖像》等参加在 日本巡回展出的“中国女艺术家 作品展”。 1993年 油画《初学者》等参加 在德国、荷兰、英国、丹麦巡回 展出的“中国前卫艺术展”, 《米色的肖像》参加在美国纽约 苏荷区Z画廊举行的“中国现代 艺术展”;《有玫瑰花的肖像》 等参加在美国纽约苏荷区举行的 “红星照耀中国”艺术展。《梦 游》参加在纽约西村举行的“转 换”展; 《金色的惊喜》参加在北京举行 的“中国· 韩国女艺术家作品展”; 《怀旧的肖像》参加在美国康州 博物馆举行的“东西相遇”展 2002年分别在北京远洋艺术中心 和深圳何香凝美术馆举办“目击 成长——喻红作品展”。

喻红 2005年作 她—乐手荣翊如
什么才是真正的女性自我?或许,关注、尊重日常生活中女性对自身的体认,才是《她》系列的寓意。
喻红从个人化的叙事内容中走出,以旁观者的身份关注周围女性群体的日常生活。把个 人经验的目光投注到集体经验的转换过程中。 喻红说这更有意思,因为从中可以感受到很多画面以外的东西。比如女警察给的照片是 很标准的证件照;一个四川打工妹给的是大头贴;作家春树给的是《时代》杂志的封 面照……时代和社会总习惯赋予女性特定的身份。什么才是真正的女性自我?或许, 关注、尊重日常生活中女性对自身的体认,才是《她》系列的寓意。 饭店老板张春艳
• 那种促使艺术家产生过量激情的意识形态消散,空洞的理 想主义连同它所有的神学迷雾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社 会进步和人类对自身价值、活动、发展进行关注的各类充 满活力的瞬间。价值多元化和个人经验崇拜已经弥漫在这 一代人的整个生存观之中,它更像是现实功利,个人欲望 和市场操作的混合物。但其现代性主题未变,它将在新的 艺术环境中被重新书写。 • 理想主义绘画思潮试图缓解社会变革时期的人的精神失落 和人的精神理想追求之间的矛盾,避开社会现实对人的精 神的直接冲突这样一种严峻现实,采取一种“过滤”的方 式,在绘画中建立起一种精神化的美好的社会图景和田园 牧歌。
• 以《红绿相间的肖像》、《紫色 的肖像》等作品为例,画面的设 计带有明显的大众文化的特征, 平涂的颜色、独特的服饰和服装 模型式的姿势,这不仅反映了消 费文化的影响,也预示了这一代 人对这种文化的亲和性,当然也 包括作者本人把她在生活中的趣 味转换为一种绘画的语言。喻红 把她的自传带入了艺术。作品中 充斥着“广告信息”,然而这只 是直观层面上的最初感受。其实 质则是对“广告图式”的巧妙摹 写,采用相应的形式处理;非纵 深关系的平涂背景,体量丰满而 趋势不定的动作姿势,任意设定 的色相及不相关的光影一起切入 画面。
• 喻红的作品有一种“梦幻 般的清纯”,她把单纯的 眼睛所看到的现实世界与 心灵的幻想融合在一起, 创造出一个充满遐思的清 丽世界。对她来说,这个 世界有着两重性:一个是 折射出万千变化的大世界, 一个是以她的内心生活和 周边生活构成的小世界。 • 自画像1999年
•喻红在90年代的创作 则仍然沿袭看新生代的 思路,也说明喻红是以 她个人的感觉来体验这 个社会,而且是通过她 对周边生活的体验反映 出来的。 •后来的作品则回复到 单纯的个人状态,更多 地体现了一种艺术的纯 粹与幻想,一个女性艺 术家对生活及其生存状 态的独特感受。。
1972 6岁在北京航空学院家中


喻红关注成长的过程,她说一个生 命的成长是一个奇迹。中国大文化 背景之下的经历,尤其表现人从文 革时期到现在的心态的变化,串联 了历史性的东西。喻红对于人物画 更为着重关注,源于她饱有女性特 有的文化敏感,善于刻画人物内心。 她的众多作品都是在母题之下寻找 素材和信息,以期与观众产生共鸣。 形式上属于写实绘画,内容上则不 断变化愈加丰盛。 喻红从过去的家庭影集中每年挑出 一张照片作蓝本,用画笔记录下当 时的气氛和细节。1994年后,则是 自己和女儿各一张,同时记录两代 人的成长。与每年的作品平行的是 当年的照片。这些照片都是主流媒 体公开发表的公共事件的图片,曾 经深刻影响了所有人的命运。“
• 198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现代艺术展》上,刘晓 东,方力钧等新生代油画家作品第一次以集体的方式展示了 他们的艺术主张,向世人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觉和心理的艺术 视角。其间,对新生代艺术家的命名也在学术界纷纷出现, 如“泼皮幽默现实主义”、“近距离艺术”、“强焦现实 派”、“存在现实主义”、“新生代艺术”等等。 • 在当时的文化情境中,“新生代”画家具有两个层面的涵义: • 一是以他们刚刚从艺术院校毕业出来的集体经历,展示了在 造型感觉与能力上的优越性,从中可以追溯绘画语言整体上 的传统来源。 • 第二是他们反映了新一代年轻人疏离外部世界、回到他们自 我生存空间的精神状态。
纵观这些作品“广告图式”的摹 写规定了画面形态的总体面貌, 与当代商品社会和现代文化气 息一脉相承。喻红绘画样式的 颖异之质,应该说是从造型图 式的基础上变化的。“广告图 式”有它自身的特点和长处, 它可以省略其它纷繁的因素而 简洁地直奔主题。“广告图式” 的这种省略性特征,除了可以 在直观上帮助画家抛弃繁琐的 形式因素之外,更可以向画家 提供一种主体内心的“心理图 式”,这就意味着造型图式和 心理图式的相互依存、相到转 化和相互提升。画家的生活体 验与这种心理图式相结合,把 生活体验的瞬间性表现在画面 上,使种种生活现象片段从纠 缠着复杂的其它意义的现实深 度情境中进入单纯朴素的表层, 从而将这种直观的表层传达给 观众的视觉。
• “喻红在“女画家的世界”画展上展出了一批女性肖像, 尽管对象不同,神情各异,每幅画在形式上也尽量拉开距 离,但实际上是画的她自己。这当然不是指她以自己为模 特儿,而是说她把自己内心的追求与渴望偶像化了。这批 画在形式与内容上都具有波普艺术的特征,简洁单纯的构 图与色彩,风姿绰约的姿态,俏丽而缺乏个性的面容,这 很容易使人想起时装杂志中的模特女郎和时装广告的形式。 不同的是,喻红没有像波普艺术那样仅以商业文化的标志 为归宿,而是在这种风格上寄托了自己单纯而浪漫的幻想, 不管她将来会在生活中遇到怎样的挑战,至少人们在目前 不会怀疑这个梦的真实性。”(《新学院派传统与现代的 交结点》,1991年第4期《美术研究》。)
成长系列作品
用画笔记录的日记
• 1999年《目击成长》系列的 出现是喻红记录连续生命镜 像的开始。取材她和小女儿 作为两代人的成长背景,但 又都是从幼年成长起来的, 在完全不同的环境和时代背 景下成长起来,将来也会面 临不同的命运和问题。这个 系列是讨论成长的问题。喻 红开始《目击成长》创作的 时候就采取了把摄影和绘画 并置做作品的方式。融合多 种艺术元素以扩大绘画所能 承载的信息量。反馈和见证 了一个时代的成长历程。不 再如喻红九十年代末之前青 春时期的作品,呈现独幅的 生活片断样式。


细节性的日常自我形 象从画面隐退而出, 画面含义趋于抽象化。 画面抽去了背景,但 形象依然写实。画面 中的“赵波”两腿被 涂满的石膏与后喻红 手上的石膏相呼应, 让人产生“赵波”似 乎是“喻红”塑造出 来的错觉。但“赵波” 似乎又是一个独立的 故事,她双腿绑着支 架、裹着石膏模,及 最后的脱模而出,似 乎在讲述一个关于女 性生命的残缺及其重 生的过程。在这种虚 实相生的结构关系中, 喻红的表达已超越了 写实的界限而带有寓 言色彩。
《她》系列
• 如果说《目击成长。作为女性艺术家,喻红不太认同女性主义的标签。按她的说法, “什么东西如果上升到‘主义’的层面,那问题就很严重了,要抛头颅、 洒热血啦。”但她认为她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带有女性特有的视角。 《她》系列全是女性的特写,包括艺术家、作家、警察、打工妹、退休工 人……依然是绘画和照片并置,只不过这一次照片由被画者选择和提供。
喻红
• 随着’85运动的终结,市场经济的发展,甚至艺术市场的 兴起,使艺术家越来越融入商业社会,逐渐由政治理想的 承载者转变为在商业社会的条件下实现个人价值的“经济 人”。 • 喻红显然与那些以概念、装置取胜的当代艺术家不同。尽 管她经历了中国当代美术进程的“85运动”,但本质上她 仍是一位传统画家。她更渴望表达内心的无奈、盲目和怀 疑。她开始画身边的女友,画她们的青春萌动和少年张狂。 这些肖像作品把强烈的色彩、莫明的情绪和奇怪的空间结 合在一起。一方面,喻红努力把每幅画画得单纯漂亮,像 广告一样与意义无关;另一方面,她又精致地描绘细节。 这种真与不真间的矛盾,暗合1990年代初的社会情境, 引起广泛关注,喻红被归为“新生代艺术家”。
• 喻红是以一种平面化的风格拉开与传统学院派油画的距离的。 • 在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下,她也意识到这种模式只意味着—种写实技 巧的展示和个性的丧失,因此,现代艺术最基本的语言——平面化也 成为她改造学院模式的最基本的元素。 • 现代艺术的影响似乎是潜在的,并没有成为喻红的主动意识,这也决 定了她日后的发展方向,她始终没有接受真正前卫的艺术观念,而是 按照个人的趣味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进行选择。 • 喻红在人体艺术中的平面化倾向也带有装饰性的意味,既没有仿古典 的褐灰色调,也没有俄苏画派的银灰色调,而是亮色与暗色、纯色与 灰色的平行并置,显得雅致而单纯。这种感觉来自她对形式的独特理 解,不管她后来如何变化,这种形式上的细腻感觉,都与她对生活的 感受相—致。
新生代画家
——喻红
1、新生代艺术
1991年7月9日,“新生代艺术展”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展览 集中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并揭开了九十年 代中国先锋艺术的序幕。与知青一代艺术家不同,“新生代”画家既 没有文革的经历,也没有参与八五运动。所以,他们不太关心虚幻的 “理想”、“崇高”与宏大叙事,更关注自己的切身经验。这不仅使 得都市的生活从此取代了乡土生活,也使得他们总是近距离地表现身 边的人。“新生代”艺术家方能以特有的方式涉及无聊、无奈、冷淡、 空虚这样一类话题。在这里,独特的话语方式既是文化立场,又是对 现实生活进行评说的有效方式。“新生代”艺术的出现对先锋艺术界 由空洞的观念层面调整到现实层面,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参加“新 生代”画展的有刘小东、喻红、李天元、宋永红、赵半荻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