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密度确定与种植点配置

合集下载

种植密度与树木配比

种植密度与树木配比

种植密度与树木配比在进行树木种植时,密度和树木配比对于植树效果和经济效益至关重要。

恰当的种植密度和树木配比可以保证树木的正常生长和发展,提高树木利用空间的效率,同时也能够达到美化环境、保护生态的目的。

本文将探讨种植密度与树木配比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实用的建议。

一、种植密度的重要性种植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树木的数量,直接影响树木的生长和土壤的资源利用。

合适的种植密度可以促进树木的竖直生长,减少分枝,增强树木之间的协同效应,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根据树木的生长特点和树种的习性,选择合适的种植密度可以提高树木的生长速度和幼苗的存活率。

例如,对于生长较快、且枝叶繁密的树木,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减少树冠之间的竞争,保证每棵树木都能得到充足的阳光和营养,避免树木长势不均匀。

而对于生长缓慢、枝叶稀疏的树木,则可以适当增加密度,促进树干的竖直生长。

此外,种植密度的合理选择还可以提高土壤水分的利用率。

过低的密度会造成土壤水分的浪费,而过高的密度则会导致树木之间水分的争夺,增加枯萎和死亡的风险。

根据不同地区的降水情况和土壤类型,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对于节约水资源、提高树木的抗旱能力和适应性至关重要。

二、树木配比的重要性树木配比指的是在同一片区域内,根据不同树种的特点和功能要求,合理搭配不同的树木种类和数量。

正确的树木配比可以提高景观效果、增强防风固沙和治理水土流失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丰富生态多样性。

树木的配比应考虑到树种的生长速度、形态特征、根系特点以及生态功能。

一般而言,既有高大乔木、也有中、低矮灌木植物,并结合地被植物的配置,可以创造出层次感丰富、景观效果好的植物群落。

不仅可以提供各种高低不同的屏障,形成优美的绿色隔离带,还能够形成有利于树木生长和根系扩展的树冠结构,并丰富植物群落的生态功能。

在防风固沙和治理水土流失方面,不同树种的根系结构和树干干扰作用对于固沙和保土的作用也不同。

例如,在沙漠地区,适合选择生长迅速、根系发达的灌木植物搭配植被,形成树体紧凑、根系丰盈的护坡固沙系统。

造林密度和种植点的配置

造林密度和种植点的配置

第十五章造林密度和种植点的配置第一节造林密度的意义造林密度或初植密度是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点或播种穴的数量,常以株数或穴数为计算单位。

造林密度不同或密度相同而立木在林地上的分布形式不同关系到今后形成什么样的群体结构。

森林的群体结构是指森林的各组成成份的空间分布格式,它是森林植物和环境之间以及森林植物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

一定结构的群体都有它自己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在各个不同发展阶段,这种群体结构在外表形态上和生理生态上都是很不相同的。

密度是形成群体结构的是主要因素之一。

研究造林密度的意义就在于充分了解由各种密度所形成的群体以及组成该群体的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从而在整个林分生长发育过程中通过人为措施,使之始终形成一个合理的群体结构。

这种群体结构既能使各个体有充分发育的条件,又能最大限度利用空间,使整个林分获得最高产量,从而达到速生、丰产、优质的目的。

在过去,由于对密度不同所引起的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复杂关系认识不足,造林密度一般都偏大,而且间伐往往不及时,致使林木生长减退,特别是胸径生长迅速减退,导致成材期推迟,出材率下降。

也有些地方由于造林成活率不高或者间伐过度,形成现有林分过稀,以致造成单位面积木材产量不高,木材品质下降的现象。

因此,对各种造林树种密度的研究是当前提高林分单位面积木材产量和质量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第二节确定造林密度原则密度在人工林培育过程中的作用规律是确定造林密度的理论根据,但是密度对人工林的这种有规律的作用还因其它条件而有所变化,因此在确定造林密度时必须根据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经营目的与造林密度经营目的具体反应在林种和材种,而林种和材种不同,在林分培育过程中要求形成的群体结构不同。

用材林以生产木材为主,要求速生、丰产、优质,因此这种林分的群体结构应该是既保证林分各个体有充分生长发育的条件,又能充分利用营养空间。

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条件,应该考虑到第一次间伐材能充分利用。

森林培育重点

森林培育重点

• 1 森林生态学观点:是以树木为主体的包括其他木本和草本植物的生物群落。

生物地理学派认为:森林是表现为大量林木的总体,这些树木彼此在自己发育过程中有机的联系着,受环境的制约,而且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周围一个相当广阔的地区的环境。

我们认为:森林就是指以木本为主体的,包括各种生物成分的具有一定高度和一定面积的集合体,它具有与周围环境明显区别的内部环境。

• 2 森林培育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它是森林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它的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

森林培育学是研究森林培育全过程(含林木种子、苗木培育、造林、抚育间伐与更新)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

3 森林培育范畴:包括森林培育全过程的各个环节(森林立地、树种选择、森林结构及其培育、森林生长发育及其调控、林木种子生产和经营、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和改造、森林主伐与更新)。

森林培育阶段划分:前期规划阶段、更新营造阶段、抚育管理阶段和收获利用阶段。

•传统森林培育学:主要目标为人工林以及天然林的培育内容:种子经营、苗木培育、人工林营造、未成林及幼林抚育、天然林间伐、主伐更新等。

•现代森林培育学:总体上考虑多目标经营和定向培育的关系、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自然化培育与集约化经营关系,如:种子经营:强调遗传改良,加强了集约经营;苗木培育:分工更细,引入新技术,加强了无性育苗和设施育苗,容器苗地位提高;人工林营造:按性质和功能分类,如商品林(大中径材林、纸浆林、纤维林),公益林(···);天然林经营:按功能分类,以环境为中心,强调重点功能和多种功能发挥;天保和退耕第二章林种规划及造林树种的选择林种,就是森林的种类,是造林目的的集中反映,也是制定经营措施的依据。

我国的林种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等5大类。

林业区划与林业规划的关系林业区划,就是根据林业的特点,在研究有关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与评价林业生产的特点,按照地域分异的原则进行分区划片区划是规划的基础和依据;规划是区划的延伸和深化,是应用区划指导林业生产而产生的重要成果,是区划的落实。

第五章林分结构的设计

第五章林分结构的设计

第五章林分结构的设计本章着重说明有关人工林结构的设计问题,在主要造林树种确定以后,人工林结构主要决定于密度、配置、组成等因素。

林木群体结构――指林木群体的各组成成分的空间和时间分布格式。

下面逐项介绍林分结构设计的主要项目:林分密度、种植点配置、树种组成第一节林分密度一、概念和意义林分密度――指单位面积林地上的林木的数量。

林分密度是所能控制的主要因子,也是形成一定林分水平结构的数量基础,对林产品的质量、数量和林分的稳定性都有深刻的影响,探索合理密度是森林培育研究及生产的中心课题之一。

由于密度在森林一生中不断变化,就冠以不同名称来称之。

将森林起源时形成的密度称之“初始密度”,它是森林生长发育各个时期的密度变化的基础,而将其它时期的密度称为“经营密度”。

人工林的初始密度称为造林密度――是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株数或(穴)数。

如:杉100~300株/亩;油茶3~5粒/穴;油桐2~3粒/穴,70~80穴/亩。

二、造林密度的作用规律造林密度以及由它发展成的后期林分密度在人工林整个成林成材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了解和掌握这些作用规律,将有助于确定合理的造林密度。

密度对林木的作用,从幼林接近郁闭时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成熟收获期,尤以在干材林阶段及中龄阶段最为突出。

(根据密度作用规律,说明密度与树冠、胸径、树高的关系,并说明其原因)1. 密度与树冠的关系随密度增加,树冠减小,密度与树冠呈反比。

说明密度大小明显影响树冠的发育即冠幅CW、冠长、树冠表面积或体积。

原因:随着密度增加,林分郁闭提前,树冠之间的矛盾就来得早,相互之间抑制也早,因此,冠幅就越小。

2. 密度与直径生长的关系密度对直径生长具有明显的限制作用,即密度越大,直径生长越小,密度与直径呈反比关系。

密度倒数式:D-1=A+BN(密度效应曲线)原因:随着密度增加,树冠减小,叶面积指数减小,制造的光合产物减少。

对一个树种来说,一定的胸径与一定的密度相对应,而与年龄和立地无关。

森林培育学名词解释

森林培育学名词解释

《森林培育学》名词解释林种:满足不同造林经营目的的森林种类。

森林生产力:指单位林地面积上,单位时间内森林所生产的生物量。

森林潜在生产力(气候生产力):一定气候条件下森林群落通过光合作用所能达到的最高生产力。

森林现实生产力:现实的森林植被所具备的实际生产力。

立地(site):泛指地球表面某一范围的地段的植被及其环境物的总和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的综合。

森林立地:某一森林地段上的植被与其环境的总和,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

立地质量(site quality):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物生产潜力,立地质量与树种相关联,并有高低之分。

立地质量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及生物因素。

立地质量评价:对立地的宜林性或潜在生产力进为判断或预测。

立地质量评价的指标多用立地指数(site index)。

立地指数(site index):也称地位指数,即该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

立地条件:是指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一定程度与立地质量通用。

立地分类(site classification):把生态学上相近的立地进行组合,组成的单位称为立地。

条件类型,简称立地类型(site type),立地类型是土壤养分和水分条件相似地段的总称。

森林立地条件类型(植物条件类型):是指地域不一定相连、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自然综合体的集合。

森林立地的构成:主要是指与林木生长发育相关的立地因子(site factors),主要包括物理环境因子、森林植被因子和人为活动因子。

主导因子:对造林成活及林木生长起主导作用的因子。

林业区划:根据自然条件和森林资源条件的一致性,社会经济条件的一致性,国民经济发展对林业的要求和林业发展方向的一致性的划分。

生态学特性:指树种对于环境条件的需求和适应能力。

林学特性:指可以组成森林的密度和形成的结构,从而形成单位面积产量的性质。

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树种组成的林分。

植树造林技术要点与管护措施

植树造林技术要点与管护措施

植树造林技术要点与管护措施植树造林是指通过人工手段在特定地区进行栽植树木,以达到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等目的的活动。

在进行植树造林时,技术要点和管护措施的落实对于保证植树造林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树木的良好生长至关重要。

本文将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为大家详细介绍植树造林技术的要点和管护措施。

一、植树造林技术要点1. 选择适宜树种在进行植树造林时,首先要根据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和土壤条件来选择适宜的树种。

不同的地区因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条件不同,适宜的树种也会有所差异。

比如在山区,应选择耐寒、耐高寒的树种,而在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应选择抗旱、抗风沙的树种。

只有选择适宜的树种,才能保证树木的生长良好,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2. 种植季节的选择种植季节也是影响植树造林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讲,春季和秋季是最适宜的树木种植季节。

春季气温适宜,有利于树木发芽、生长;秋季气温适中,有利于树木的扎根和成活。

而夏季和冬季的气温过高或过低,不利于树木的生长和成活,应尽量避免在这两个季节进行树木的种植。

3. 种植密度的确定种植密度的确定要根据不同的树种、地理环境和土壤条件来决定。

一般来说,种植密度过大会导致树木间的竞争过于激烈,影响树木的生长;而种植密度过小则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要根据地区的具体情况来合理确定种植密度,保证树木的生长和发育。

4. 种植技术要点在进行植树造林时,种植技术的要点也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要保证树木的根系完整,可以通过修剪和整理的方式来保持树木的根系完整。

其次要注意树木的栽植深度和施肥浇水,保证树木的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和水分。

二、植树造林管护措施1. 灌溉管理灌溉是保障树木生长的重要环节。

特别是在干旱地区或种植密度较大的地区,要做好灌溉工作,保证树木的正常生长需要。

灌溉的方法可以采取喷灌、滴灌等方式,要根据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方法,保证灌溉的效果。

2. 肥料施用在树木生长过程中,需要不断吸收养分。

森林培育学名词解释

森林培育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安全含水量:种子贮藏期间维持其生命活动所需最低限度的水分百分率。

千粒重:气干状态条件下,1000粒纯净种子的重量。

平均发芽速:种子发芽所需要的平均时间,一般用日表示,发芽快的种子可用小时表示。

立地指数:一定基准年龄条件下,某种树种优势木的平均高。

是评价立地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压条育苗:将未脱离母株的枝条压入土中,或用其它湿润材料包裹,促使被压部位生根后,再从母树上切断,使之成为独立苗木的方法。

初植密度:单位面积造林地上的栽植株数或播种点数,也称造林密度。

采穗圃:是用优树或优良无性系作材料,为生产遗传品质优良的插穗或接穗而建立的良种种条繁育基地间作:是指在造林后的前几年,利用幼林行间空隙种植各种作物,既可合理利用土地,做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增加单位面积上的总产量,又可起到以耕代抚,降低造林成本的作用。

花芽分化:林木每年形成的顶端分生组织,开始时不分叶芽和花芽,到了一定时期,它的芽要分成叶芽和花芽。

这一过程称为花芽分化。

生理成熟:当种子内部的营养物质已经积累到一定数量,种子胚已经具备发芽能力时候的种子,称之为生理成熟。

发芽率:发芽率是正常发芽的种子数与供测定种子总数的百分比,发芽率高的种子质量好。

轮作:是在同一块苗圃地上,轮换种植不同树种的苗木或其它作物的栽培方法。

立地类型:也叫立地条件类型。

把立地条件和生长效果相近似的造林地所归并的类型,以便于按类型总结推广造林技术经验、按类型设计实施造林技术措施。

植生组混交:是种植点为群状配置时候,在一小块状地上密集种植同一树种,与相距较远的密集种植的其它树种的小块状地相混交的方法。

伴生树种:在一定时期与主要树种相伴而生,并为其创造有利条件的乔木树种。

人工整枝:指人为地去除树冠下部的枯枝及部分活枝的抚育措施。

树种潜在分布区:指树种可以分布但目前尚未分布的区域。

种子批:同一树种、同一来源、同一采种时间、同一处理和同一贮藏方法的一批种子,称为一个种子批。

无性繁殖:利用树木营养器官的一部分,如根、枝、芽、叶等,培育出苗木的方法。

造林密度和种植点的配置PPT课件

造林密度和种植点的配置PPT课件
17
2.长方形配置
• 有利于行间进行抚育和间作
18
Q&A问答环节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问学问,边学边问。
He is quick and eager to learn. Learning is learni ng and asking.
19
结束语 CONCLUSION
感谢参与本课程,也感激大家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与积极的参与。课程 后会发放课程满意度评估表,如果对我们课程或者工作有什么建议和 意见,也请写在上边,来自于您的声音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和帮助, 大家在填写评估表的同时,也预祝各位步步高升,真心期待着再次相 会!
分布格式,它是森林植物和环境之间以及森林植 物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
3
意义:
• 通过调整密度使其始终保持合理的密度 • 1、决定人工林的产量和效益 • 2、调整林分的实质速度 • 密度过大: • 密度过大:
4
第二节 造林密度的作用规律
一、对冠幅生长的作用
1.造林初期 2.密度大的林分
密度小的林分 3.随着密度增加,平均冠幅减小
五、造林技术与造林密度 • 造林技术措施的加强,可以显著地改善
林木生长的环境条件,造林密度也可以 小些。
15
第四节 种植点的配置
• 所谓种植点的配置是指一定密度的植株 在造林地上分布形式。
• 分布形式的不同,决定着林分立木之间 的相互关系 ,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 经济意义
16
配置形式:
• 1.正方形配置其株行距相等。苗木之间 的距离均匀,利于树冠均匀地生长发育, 是营造用材林的特用经济林较为常用的 配置形式
树种 油松 云南松 侧柏 柏木 水曲柳 刺槐 香椿 大麻黄 毛竹 油茶 核桃 文冠果 三年桐 千年桐 乌桕 板栗 橡胶 漆树

森林营造技术考试重点综述

森林营造技术考试重点综述

1、森林是以多年生木本植物为主体并包括以森林环境为生存条件的林内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在内的生物群落。

2、造林是在造林地上新建或育苗森林的生产活动。

3、人工造林是在宜林的荒山、荒地及其他无林地上通过人工植树或播种营造森林的过程。

人工更新是在各种森林迹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或林冠下、林中空地上通过人工植树或播种恢复森林的过程。

人工林是通过人工造林或人工更新形成的森林。

4、人工林的种类:(1)防护林;(2 )用材林;( 3)经济林;(4)薪炭林;( 5)特种用途林。

5、防护林可细分为: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用防护林、牧场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海防林、环境保护林等。

6、经济林:经济林是以生产木材以外的林产品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7、特种用途林包括:国防林、实验林、母树林、风景林、环境保护林、名胜古迹和革命圣地的林木及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等。

8、影响我国森林现实生产力偏低的原因:(1)气候;(2)土壤;(3)不适地适树;(4)人工林年龄偏低;(5)培育管理措施。

9、某林场计划明年造油茶林60 公顷,采用正三角形配置,株与株之间相距 3 米,需培育多少合格苗?解:正三角形植苗株数=造林地面积×1.155株距 2=60×10000×1.1553×3=77000 株10、营造混交林有何意义(优势)(1)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单位面积产量高,不同林学特征的树种适当混交,能充分地利用营养空间。

(2)更好地维持和提高地力:经营针叶树纯林,造成林地土壤肥力显著下降,土壤结构变差,孔隙度降低,土壤持水性下降,养分含量减少,而且经营代数越多,状况越差。

(3)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好:当前生态效益已成为森林的主要功能,而混交林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大气、二氧化碳储存、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等方面的效益更为显著。

(4)抗各种灾害能力强:由多树种组成的混交林系统食物链较长,营养结构多样,有利于各种动物栖息和寄生性菌类繁殖,有众多的物种相互制约,因而可以控制病虫害的大发生。

造林密度确定与种植点配置

造林密度确定与种植点配置

造林密度确定与种植点配置第七章造林密度确定与种植点配置一、造林密度的意义造林密度: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点或播种穴的数量,也叫初植密度经营密度: 人工林生长过程中单位面积上立木的数量,也常用立木断面积等的百分比来表示。

林分密度的基本形式•株数密度;林分平均直径导算的密度;树冠投影面积导算的密度;树冠竞争因子导算的密度;以树木面积比导算的密度;以树冠表面积导算的密度;以林木间距导算的密度;以平均树高导算的密度。

密度的意义:造林密度与林分形成的速度延续影响到林分的生长、发育、稳定性、林分的产量、质量和生态效益、造林成本、种苗量、整地工程量、后期抚育管理工作量和资金投入有关系。

研究造林密度的意义在于:–充分了解各种密度所形成的群体,以及该群体内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从而使林分整体在发育过程中在人为措施控制之下始终形成合理的群体结构。

–这种合理的群体结构使各个个体有充分的发育空间,最大限度地利用营养空间,又使群体影响环境、协调各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达到林分高生产力、高稳定性、高生态效益的目的。

二、密度对林木生长的影响•一般来说,密度与造林成活率无关,具有群状配置时有影响,在立地条件差而成活率较低时可适当增加造林密度,但是不能滥用。

1、密度对郁闭的影响•造林密度大,郁闭早,反之则晚。

•郁闭的早晚与树种、立地、经营条件有关。

•郁闭早,可以减缓杂草与林木的竞争,但是郁闭过早,会引起林木分化和自然稀疏,造成林木后期生长不良(树冠发育受阻),速生的阳性树种表现得更为突出。

•极端干旱条件下,不能要求树冠早郁闭,只考虑根系郁闭或林木个体的水分营养面积。

2、密度对干、枝、叶量的影响•密度增加,叶量也增加,但达到一定数量后叶量几乎保持不变。

•如果始终保持密度不变,随林龄增加,林分的总叶量也不变,单株的叶量也不变,会影响到林木的直径和材积生长•林分密度越大,地上部分的总生产量中,枝条所占的比例越小,干材所占比例越小,径级也越小。

森林资源管理

森林资源管理

森林资源管理吴昌田Wct99@主要内容一、森林资源营造二、森林资源管理三、森林防火管理一、森林资源营造(一)造林(二)造林作业与施工(三)抚育管理(一)造林1、造林调查设计在调查造林地区自然和经济条件的基础上,根据造林目的,为该地提出造林类型、各项造林技术措施及其实施方案的技术工作。

调查设计是造林施工的依据,也是提高造林质量的保证。

调查设计包括:宜林地区划,自然和经济条件调查,人工林、天然林以及树种生长情况调查,立地条件类型划分,造林类型制定,造林费用概算,造林设计说明书编写。

2、造林树种的选择●根据调查的立地条件类型、造林目的等情况,选择造林树种。

●原则是:适地、适树、适种源。

●两个途径:一是,选树适地二是,选地适树3、造林密度与混交(1)造林密度的原则与种植点的配置造林密度指:造林地上单位面积栽植点或播种穴的数量,又称初植密度。

通常以株或穴为计算单位。

密度对:树冠、胸径、树高、生物量、材质等都产生影响。

混交树种的选择混交树种的选择原则是:适地、适树、适种源。

两个途径:一是,选树适地二是,选地适树首先根据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和造林目的选择主要树种,然后再选择伴生树。

(2)混交类型、方法与比例混交类型:乔木与乔木、乔木与灌木、综合混交混交方法:株间、行间、带状、块状混交比例:指各树种占混交林总株数的百分比,混交比例在数量上的变化,与混交各树种间关系发展方和混交效果有密切关系。

混交树种所占比例,以有利于主要树种生长为原则。

(二)造林作业与施工1、造林地整地时间、整地的方式方法造林地整地时间:一般在秋、冬季进行造林地整地方式:全垦、带状、水平阶、水平沟、鱼鳞坑造林地整地的作用:改善立地条件、保持水土、便于施工2、造林方法与造林季节造林季节:一般在春、秋两季造林方法:植苗、播种、飞机播种、分殖3、检查和补植主要检查造林质量,当年造林成活率在85% 以上的为合格,在40%-85% 间的需要补植,40% 以下的需要重新造林。

第17章 造林密度和种植点配置

第17章 造林密度和种植点配置

(一)初始密度对郁闭成林的影响
初始密度增加,林分提前郁闭,个体竞争和个体分化
也提前
何时郁闭合理取决于: 生物学原则(树种特性) 生态学原则(林地条件) 经济学原则(经营目标)
(二) 密度对林木生长的作用
树高 直径 单株材积 林分干材产量
林分密度对树高生长的影响
相当宽的一个中等密度范围内,密度对高生长几乎不起作用 树木的高生长主要由树种的遗传特性、林分所处的立地条件 来决定
初始密度对树冠结构的影响
树冠结构是林木生长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反馈调节的综合结果 树冠结构也是经营措施对林木生长产生影响的具体表现 随着密度增大,树冠结构的变化规律为 侧枝数减少,枝条长度缩短 树冠营养空间变小 净光合速率减小
叶面积指数和He系数增大
造林密度对杨树树冠结构的影响*
树冠结构因子 无性系 株行距 (m) 直径大于 3cm的 枝条数(条) 冠幅 (m) 冠高 (m) 树冠 体积 (m3) 分枝 角度 单叶叶 面 积 (cm2) 单株叶 面 积 (m2) 树冠叶 疏密度 (m2/m3 ) He 系数 叶 面积 指数
林分密度对单株材积的影响
立木的单株材积决定于树高、胸高断面积和树干形数3个因子 V=f (f,H,D2),在f,H,D2三个因子中,密度对f和H的影 响较小,对D的影响极大,V与平方D2呈正比,因此,决定单 株材积的主导因子是D
林分密度对干材产量的影响
林分干材总产量=现存量(蓄积量)+间伐量 就现存量而言,可以简化为公式:∑V=f (f,H,D2) ·N ∑V的大小决定于平均单株材积、单位面积株数2个参数 较低密度条件下,∑V随N增加而增加,密度起主导作用 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 f (f,H,D2)和N发生交互效应而互为消 涨,∑V稳定在一定水平 双因素交互平衡点时∑V的大小决定于树种、立地条件和栽培管理 水平 就间伐量而言,在林分生长初期,密植可以充分利用土地,从而可以 增加干材总产量 间伐材用作小径材 间伐材用作能源 间伐材用作纤维造纸

造林密度确定与种植点配置

造林密度确定与种植点配置

造林密度确定与种植点配置第七章造林密度确定与种植点配置一、造林密度的意义造林密度: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点或播种穴的数量,也叫初植密度经营密度: 人工林生长过程中单位面积上立木的数量,也常用立木断面积等的百分比来表示。

林分密度的基本形式•株数密度;林分平均直径导算的密度;树冠投影面积导算的密度;树冠竞争因子导算的密度;以树木面积比导算的密度;以树冠表面积导算的密度;以林木间距导算的密度;以平均树高导算的密度。

密度的意义:造林密度与林分形成的速度延续影响到林分的生长、发育、稳定性、林分的产量、质量和生态效益、造林成本、种苗量、整地工程量、后期抚育管理工作量和资金投入有关系。

研究造林密度的意义在于:–充分了解各种密度所形成的群体,以及该群体内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从而使林分整体在发育过程中在人为措施控制之下始终形成合理的群体结构。

–这种合理的群体结构使各个个体有充分的发育空间,最大限度地利用营养空间,又使群体影响环境、协调各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达到林分高生产力、高稳定性、高生态效益的目的。

二、密度对林木生长的影响•一般来说,密度与造林成活率无关,具有群状配置时有影响,在立地条件差而成活率较低时可适当增加造林密度,但是不能滥用。

1、密度对郁闭的影响•造林密度大,郁闭早,反之则晚。

•郁闭的早晚与树种、立地、经营条件有关。

•郁闭早,可以减缓杂草与林木的竞争,但是郁闭过早,会引起林木分化和自然稀疏,造成林木后期生长不良(树冠发育受阻),速生的阳性树种表现得更为突出。

•极端干旱条件下,不能要求树冠早郁闭,只考虑根系郁闭或林木个体的水分营养面积。

2、密度对干、枝、叶量的影响•密度增加,叶量也增加,但达到一定数量后叶量几乎保持不变。

•如果始终保持密度不变,随林龄增加,林分的总叶量也不变,单株的叶量也不变,会影响到林木的直径和材积生长•林分密度越大,地上部分的总生产量中,枝条所占的比例越小,干材所占比例越小,径级也越小。

造林密度和种植点配置

造林密度和种植点配置

第十五章 造林密度和 种植点的配置
CLICK HERE TO ADD A TITLE
演讲人姓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造林密度——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点或播种穴的数量
01
造林密度不同关系到今后形成什么样的群体结构
02
群体结构——是指森林的各组成成份的空间分布格式,它是森林植物和环境之间以及森林植物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 确定造林密度原则
01
防护林
农田防护林与林分结构 (透光系数)有关,疏透结构不宜太大 ;紧密结构大 水土保持林:密度大 固沙林:以控制就地起沙为原则
02
经济林
应以树冠最大发育程度来确定其密度 ,提倡密植
阳性树种、生长迅速树种:密度小 如 杨、落叶树
耐阴的、初期生长慢的:密度的 如 云杉、侧柏
干形通直、自然整枝良好的:宜稀 ;否则,宜密 如 杉木 檫木 如 马尾松 栎
树冠庞大的树种,稀植 ;窄冠树种密植
二、树木的生物学特性
我国主要造林树种的造林密度
02
立地条件好:密植 立地条件好:稀植
现代观点
01
立地条件好:稀植 立地条件好:密植
03
第一节 造林密度的意义
目录
添加标题
第二节 造林密度的作用规律
添加标题
不同树种对密度的反应不同 如:耐阴树种 弱顶端优势
不同立地上对密度的反应不同 如:湿润 干旱
其作用取决于密度范围
对林分平均高影响不大
二、对树高生长的作用
通过冠幅而发生作用,冠幅与直径生长成正相关
在有竞争作用的密度以上,密度越大,直径越小
4.群状配置形式
优点: 在造林初期,群内苗木很快郁闭,形成了一个对苗木生长较有利的集团,这种集团对外界的不良环境条件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对杂草、灌木的竞争能力较强,因此它可以提高造林的成活率,促进集团内苗木或幼树的生长,株间竞争加剧,分化明显,应该及时通过人为措施去弱留强,选择定株

造林密度和种植点的配置

造林密度和种植点的配置

我国主要造林树种的造林密度
树 种 杉 木 柳 杉 水 杉 红 松 马尾松 湿地松 Ⅰ—214杨 箭杆杨 沙兰杨 毛白杨 泡 桐 桉 树 麻 栋 樟 树 楠 木 □ 树 木 荷 落叶松 造林密度(株/亩) 100—300 160—200 30—110 200—266 240—660 100—150 20—30 30—80 30—80 30—60 6—30 100—200 300—400 100—150 167—200 50—60 200—240 167—440 树 种 油 松 云南松 侧 柏 柏 木 水曲柳 刺 槐 香 椿 大麻黄 毛 竹 油 茶 核 桃 文冠果 三年桐 千年桐 乌 桕 板 栗 橡 胶 漆 树 造林密度(株/亩) 330—660 440—660 300—660 300—660 290—440 160—300 160—200 100—167 20—35 70—80 10—80 80—167 50—60 10—20 15—20 10—20 28—35 30—60
三、立地条件
1.传统观点 • 立地条件好:稀植 立地条件好:密植 2.现代观点 • 立地条件好:密植 立地条件好:稀植
四、经营条件
• 交通不便,劳力缺乏的地区,小径材不 能充分利用,培育过程中没有条件间伐, 所以应以稀植 • 交通方便,缺材少林地区,小径材的需 要量很大,则稀植 • 林农间作,稀植
第三节
一、经营目的
1. 用材林


确定造林密度原则
原则上初植密度应该大些,在生长发育过程 中,适量间伐,调节其密度 大径级:密度小 中、小径材密度大
薪炭材:密植
2.薪炭林

3.防护林
• 农田防护林与林分结构 (透光系数)有关, 疏透结构不宜太大 ;紧密结构大 • 水土保持林:密度大 • 固沙林:以控制就地起沙为原则

第四章 造林密度

第四章 造林密度
相邻行种植点错开,形成三角形的配置。 相邻行种植点错开,形成三角形的配置。 多用于防护林的配置,防护效果好。 多用于防护林的配置,防护效果好。正三角形是常用的配 置方法。 置方法。 正三角形配置的单位面积株数 N= A/0.866*a2 N:单位面积株数 : A:单位面积 : a :正三角形边长
3.密度对单株材积生长的影响 3.密度对单株材积生长的影响
f(树高、胸高、形数) 材积 = f(树高、胸高、形数) 密度对树高和干形的影响较弱,密度对胸径的影响最大。 密度对树高和干形的影响较弱,密度对胸径的影响最大。 密度越大,单株材积越小,主要是竞争引起的。 密度越大,单株材积越小,主要是竞争引起的。 日本学者提出描述密度和单株材积的关系式: 日本学者提出描述密度和单株材积的关系式: V = K*N-a (密度效果幂乘式) 密度效果幂乘式)
第二节 确定造林密度的原则和方法
造林密度确定除考虑生长外,要考虑其他因素。 造林密度确定除考虑生长外,要考虑其他因素。
一、确定造林密度的原则 )、根据经营目的确定 (一)、根据经营目的确定
• 林种不同造林密度不同 • 用材林生产的材种不同,造林密度不同。 用材林生产的材种不同,造林密度不同。
)、根据造林树种特性确定 (二)、根据造林树种特性确定
6.密度与根系生长的关系 6.密度与根系生长的关系
(1)对个体根系的影响: 对个体根系的影响 密度越大,个体根系越小。 密度越大,个体根系越小。
(2)对林分根系的影响:根总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递减; 对林分根系的影响:根总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递减; 林分密度越大,根系水平、垂直分布的范围越小且浅。 林分密度越大,根系水平、垂直分布的范围越小且浅。
)、根据栽培技术确定 (四)、根据栽培技术确定

人工林的栽植密度及配置原则

人工林的栽植密度及配置原则

摘要:合理的造林密度和栽植配置方式,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森林防护效益和提升木材产量、质量。

同时,也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保证人工幼林及时郁闭,使林分具有最大平均高、胸高断面积,从而达到速生、丰产、优质的目的。

关键词:人工造林;造林密度;栽植配置造林密度与树冠、胸径、树高、根系、材积、材质等林分生长关系密切。

造林时要综合考虑经营目的、造林树种、立地条件、经营条件、造林技术等因素,合理确定栽植密度,采取正确的栽植方式,确保林木正常生长,以达到最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1造林密度的确定1.1根据经营目的确定造林密度1.1.1营造用材林。

造林密度适当的林地更易培育出产量高、质量好的优良木材。

在木材的产量上,密度适中的林地,单位面积上的林木株数较为合理,在确保树木正常生长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了土地,生长出的林木树干通直、圆满,木材产量高,单位面积产材多。

在木材质量上,密度较小的林地,林木下部侧枝受光条件好而且比较发达;密度较大的林地,林木之间相互遮挡,侧枝受光条件较差,枝条较为纤弱;而密度适中的林地,在幼林郁闭后,林木天然整枝良好,树干光滑,节疤少,更易形成少节良材。

用材林的造林密度还与培育的树种有关。

如:培育大径材的用材林可适当稀植,或先密后稀,即在培育过程中通过间伐调整初始密度,使林木快速生长;培育中、小径材的用材林可适当密植;培育薪炭材的,在栽植时可更密一些。

1.1.2营造防护林。

树木的枝、叶可以阻挡、缓和雨水下落,降低风速;树根可以固结土壤;枯枝落叶和腐殖质又能拦截径流,含蓄水分。

若栽植密度大,单株林木生长不良,树冠窄小,根系发育细弱;密度过小,林木根系固结土壤的面积较小,树冠之间空隙大,会导致雨水直接冲击地面;同时,林地内空隙较大,防风效果较差。

无论是造林密度过大还是过小,都不利于林木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作用的有效发挥。

防护林应该比用材林的密度大些。

防护林要求特殊的林分结构,造林密度应根据防护效果而定。

乔木栽植密度

乔木栽植密度

乔木栽植密度乔木栽植密度是一个重要的规划因素,它直接影响到树木的生长、健康以及景观效果。

以下我们将详细讨论关于乔木栽植密度的各个关键方面。

1. 种植点布局种植点的布局决定了乔木之间的空间配置。

合理的布局可以保证每棵树都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同时也满足了景观和功能需求。

一般来说,种植点的排列可以是规则的或不规则的,具体应根据地形、设计意图和视觉效果来决定。

2. 株距株距指的是相邻乔木之间的距离。

株距的大小应根据树种的生长速度、树冠的尺寸以及种植土壤的肥沃程度等因素来确定。

一般来说,快速生长的树种需要更大的株距,以保证其正常生长不受限制。

3. 行距行距指的是同一种植行内相邻乔木之间的距离。

行距的大小同样需要根据树种的特性、土壤条件和景观设计需求等因素来确定。

一般来说,如果行距过小,可能会导致树木之间的竞争加剧,影响其生长;而行距过大则可能会影响景观的整体效果。

4. 树种选择不同的树种有不同的生长速度和树冠形态,因此,在选择乔木时,应根据预期的景观效果和生长环境来挑选合适的树种。

一般来说,对于那些需要快速达到景观效果的区域,可以选择生长速度较快的树种;而对于那些对景观要求较高的区域,则可以选择那些树形优美、枝叶繁茂的树种。

5. 土壤类型土壤的类型和肥沃程度对乔木的生长有重要影响,不同类型的土壤对乔木的根系发育、水分吸收等都有不同的影响。

因此,在选择乔木栽植密度时,应充分考虑土壤的类型和肥沃程度。

例如,在肥沃的土壤中,可以选择较小的株距和行距;而在贫瘠的土壤中,则需要适当增加株距和行距,以保证树木的正常生长。

6.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如温度、降雨量等也会影响乔木的生长速度和树冠大小,进而影响乔木的栽植密度。

在湿润、多雨的气候条件下,乔木生长较快,需要的株距和行距相对较小;而在干燥、少雨的气候条件下,则需要适当增大株距和行距。

7. 树木生长阶段不同生长阶段的树木对栽植密度的要求也不同。

例如,在幼苗阶段,乔木需要更多的空间进行营养生长;而在成熟阶段,由于其树冠已经形成,为了保持树木的健康和景观效果,需要保持适当的株距和行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造林密度确定与种植点配置一、造林密度的意义造林密度*: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点或播种穴的数量,也叫初植密度经营密度*:人工林生长过程中单位面积上立木的数量,也常用立木断面积等的百分比来表示。

林分密度的基本形式•株数密度;林分平均直径导算的密度;树冠投影面积导算的密度;树冠竞争因子导算的密度;以树木面积比导算的密度;以树冠表面积导算的密度;以林木间距导算的密度;以平均树高导算的密度。

密度的意义:造林密度与林分形成的速度延续影响到林分的生长、发育、稳定性、林分的产量、质量和生态效益、造林成本、种苗量、整地工程量、后期抚育管理工作量和资金投入有关系。

研究造林密度的意义在于:–充分了解各种密度所形成的群体,以及该群体内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从而使林分整体在发育过程中在人为措施控制之下始终形成合理的群体结构。

–这种合理的群体结构使各个个体有充分的发育空间,最大限度地利用营养空间,又使群体影响环境、协调各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达到林分高生产力、高稳定性、高生态效益的目的。

二、密度对林木生长的影响•一般来说,密度与造林成活率无关,具有群状配置时有影响,在立地条件差而成活率较低时可适当增加造林密度,但是不能滥用。

1、密度对郁闭的影响•造林密度大,郁闭早,反之则晚。

•郁闭的早晚与树种、立地、经营条件有关。

•郁闭早,可以减缓杂草与林木的竞争,但是郁闭过早,会引起林木分化和自然稀疏,造成林木后期生长不良(树冠发育受阻),速生的阳性树种表现得更为突出。

•极端干旱条件下,不能要求树冠早郁闭,只考虑根系郁闭或林木个体的水分营养面积。

2、密度对干、枝、叶量的影响•密度增加,叶量也增加,但达到一定数量后叶量几乎保持不变。

•如果始终保持密度不变,随林龄增加,林分的总叶量也不变,单株的叶量也不变,会影响到林木的直径和材积生长•林分密度越大,地上部分的总生产量中,枝条所占的比例越小,干材所占比例越小,径级也越小。

兼顾用材时要考虑工艺成熟时的材种规格。

3、密度对树冠生长发育的影响•密度对树冠的生长发育有较大的影响。

密度越大,平均冠幅越小。

密度较高的林分冠幅生长较早衰。

•各种不同密度林分的平均冠幅到一定年龄后,各自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不再有太大的变化。

N=10000/(CWS)4、密度对根系生长的影响•密度过大,会影响到林木的根系发育,根系的水平分布范围小,垂直分布也浅,甚至全林地的总根量也少。

•一般来说,随密度增加总根量、各级根量度减少。

5、密度对高生长的影响•密度对高生长的影响较为复杂,研究结论不太一致。

•“有越密越高的趋势”,英国学者。

•“低密度的林分具有较高的高生长”,丹麦学者。

•“在一定的、较稀的密度范围内,由稀到密,促进高生长,在过密的情况下,增加密度,抑制高生长”,苏联学者。

密度对高生长的一般规律1•高生长对密度的反映与树种的喜光性、分枝特性、顶端优势有关。

•较耐阴的树种、侧枝粗壮、顶端优势弱的树种,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随密度的增加有促进高生长的作用。

密度对高生长的一般规律2•不同立地条件,特别是不同的土壤水分条件,可能使林木对密度有不同的反映。

过稀时杂草的竞争作用使树木生长受阻,过密时树木之间对水分的竞争使树木生长受阻。

在湿润的地方密度对高生长作用不甚明显。

密度对高生长的一般规律3•密度对高生长的作用主要取决于林木所处的密度范围。

喜光速生树种,高密度抑制高生长,但在造林初期,适当加大密度可以促进高生长。

密度对高生长的一般规律4•一般来说,密度对高生长的影响作用,要比其它指标的影响作用小。

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密度对高生长的影响不大。

•例子:•杉木100-300株/亩,马尾松100-900株/亩,林分平均高无明显差别。

6、密度对胸径生长的影响•在竞争作用的密度以上,密度越大、直径生长越小。

•密度对胸径的作用随林龄而增加。

•密度对直径生长的影响与林木个体的营养面积有关,与冠幅、叶量的影响相一致。

CWD=a+bD ReinekeN=aD-blogN=a-blogDa、b-参数;N-单位面积株数;D-林分平均直径他研究了14 个树种之后,得到logN=-1.605logD+K K-因树种而变的常数7、密度对材积生长的影响•单株材积:V=(π/4)D2HfV-单株材积;D-直径;H-树高;f-形数;单株材积与密度:1/V=AN+B V=KN-aV-单株材积;N-株数;A、B、K、a-参数•D随密度增加而减小,f随密度增加而增加•例:苏联欧洲松,2500→30000株/hm2,f由0.618→0.689;杉木林,250→4250株/hm2,f由0.454→0.553•密度对单株材积的作用规律与直径相同,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小。

8、密度对蓄积量的影响M=VNM=(π/4)D2HNfM=KN1-a=KN-b1/M=A+B/N N-株数•蓄积量与单株材积、立木数量有关,二者互为消长。

•在林分充分郁闭以前,林分的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立木的数量起主导作用。

•在林分充分郁闭以后,林分的产量不因密度的增加而产生明显的差异。

•密度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单株材积、立木数量二者达到平衡,到成熟林阶段时,不同密度林分的产量非常接近,蓄积量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不再随密度的增加而上升。

这个量主要取决于树种、立地、栽培管理技术。

即最终产量恒定法则。

最大密度线•实践中林分的密度不可能无限增加,随密度增加必然导致竞争产生自然稀疏调节林分密度。

•各阶段的最大密度和这个密度相适应的单株材积关系:V=KN-3/2即二分之三法则、自然稀疏线、最大密度线9、密度对生物量的影响•符合最终产量恒定法则–一般在幼林阶段,干、枝、叶等的干物质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但在一定密度以后就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

–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任何密度范围内的林分,其生物产量最终是一定的。

收获密度效果10、密度对干形、材质的影响•干形:密度大形数高,尖削度小•节疤:密度大,节疤小•材质:树干饱满,干形通直,早晚材不同。

三、确定造林密度的原则总原则:以密度的作用规律为基础,以林种、造林树种、立地条件为主要考虑因子,使林木个体之间对生活因子的竞争抑制作用达到最小,个体得到最充分的发育并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林分的生物量达到最大。

1.根据林种确定造林密度•水土保持林:密度宜大,但受立地限制。

•固沙林:要求密植,但受极端因子限制。

•农田防护林:以防风效果为依据,密度与透风稀疏相一致。

•经济林:以经济产品为目的,一般密度较小,以充分利用阳光。

•用材林:先密后稀,种间间伐利用;与材种、规格有关。

•薪炭林:密植,以不压抑群体产量为限。

•径流泥沙控制林带:密植。

2.根据不同树种确定造林密度•考虑因子:生长速度、冠幅大小、光照与水分需求•喜光树种:初期生长快,宜稀植•耐阴树种:初期生长慢,宜密植•树冠宽阔、根系庞大:稀植•树冠狭窄、根系紧凑:密植•水肥消耗高:稀植•耐干旱瘠薄:适当密植•灌木树种:适当密植•生长快、疏植影响干形:密植3.根据立地条件确定造林密度•立地条件与密度的关系较为复杂立地环境容量:立地质量好,环境容量高,造林密度可大一些。

经营目的:立地条件好,用于培养大径材,宜稀植。

生长速度:立地条件好,生长速度快,宜稀植。

立地条件极差:干旱宜稀植;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因低温、生长期短、土壤瘠薄可相对密植;在根茎、根蘖性杂草竞争激烈的地方,可相对密植。

4.根据经营条件确定造林密度•经营条件好,栽培技术细致,林木生长速度快,不用密植•整地细致,水肥充足,苗木规格大、质量高,抚育管理强度大,相对稀植。

5.根据经济条件确定造林密度•造林成本与经济效益:投入产出比,造林成本的承受能力•用材林的第一次间伐利用时间,间伐的材种、价格、销售市场、交通等。

•林农结合时农产品、林产品的综合效益。

四、确定造林密度的方法*合理密度:在一定的立地条件下,个体得到充分发育,群体取得最高效益的林分密度。

1.经验的方法*•对过去人工造林的密度进行调查,判断其合理性和进一步调整的方向•条件:一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生产知识2.试验的方法*•用不同造林密度的试验确定合理的造林密度•对主要造林树种,在典型生长条件下进行密度试验•试验只能得出密度作用的生物规律,实际指导生产的密度范围,还要作进一步的经济分析。

3.调查的方法*•调查不同密度下林分的生长发育状况,取得大量数据后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种参数确定造林密度。

重点调查因子:初植密度与第一次间伐的时间、林木生长的速度;密度与树冠大小、直径生长、个体体积生长的关系;密度与现存蓄积量、材积生长量、总生物量的关系;密度与树冠扩展速度、郁闭年限的关系。

•小径材:树冠扩展速度•中径材:密度与直径关系4.查图表的方法*•依据当地主要造林树种的密度管理图或密度管理表确定造林密度•按第一次间伐时要求达到的径级大小,在密度管理图上查出长到这种大小且疏密度高于0.8以上时的对应密度,以此密度再增加一定数量,以抵偿生长期可能出现的平均死亡率。

五、种植点的配置•定义*:种植点或播种点在造林地上的间距及排列方式。

•意义:在造林及林木生长前期,对林木的光照、水分、养分利用及种间关系有一定的影响•配置原则:考虑树种的生物学特性,防止水土流失的效果,一般行向与等高线一致,特殊地方南北向。

配置的形式行状配置–正方形:株行距相等,树冠发育均匀;–长方形:行距大于株距,行内早郁闭;–正三角形:行距小于株距,相邻的种植点相互错开,树冠发育均匀;–品字形:相邻行的各株相对错开位置,树冠发育均匀;群状配置–植生组配置,簇式配置;•植株在造林地上呈不均匀的群状配置,群内植株密集、群间的距离较大。

•群的大小与立地环境条件有关,从3、5株到几十株,群的数量一般为成林的密度,群的排列呈规则或不规则的,随地形而定。

•适用于恶劣环境条件、低产林改造、阔改针。

不同配置密度实用标准文案•正方形:N=A/a2•长方形:N=A/(ab)•正三角形:N=A/(0.866a2)•品字形:N=A/(0.5ab)A-面积,a-株距,b-行距精彩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