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说课稿

合集下载

文言虚词教案(精心整理)

文言虚词教案(精心整理)

文言虚词教案(精心整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概念和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用法。

3.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举例。

3.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4. 文言虚词在阅读和写作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作用。

2. 难点:文言虚词在实际阅读和写作中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虚词的概念、分类和用法。

2. 举例法:通过典型例句分析文言虚词的用法。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文言虚词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分类:讲解文言虚词的分类及其特点。

3. 举例分析:分析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举例。

4.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作用。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评价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程度。

在课后进行反馈,针对学生的不足进行针对性辅导。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将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中的相似词汇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

2. 文化讲解:讲解文言虚词在古代文化中的意义和用法,让学生了解文言虚词的文化背景。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让学生提问,解答对文言虚词的疑问。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言虚词的用法,分享学习心得。

3. 示例演练:挑选学生上台演示文言虚词的用法,增强课堂互动性。

八、文言虚词在阅读中的应用1. 分析文章:选取含有文言虚词的文章,分析文言虚词在文章中的作用。

2. 解读句子:让学生练习解读含有文言虚词的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九、文言虚词在写作中的应用1. 讲解写作技巧:讲解如何在写作中正确使用文言虚词,使其文章更具古风。

文言虚词及用法教案

文言虚词及用法教案

文言虚词及用法教案
教案:文言虚词及用法
1.目标: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能够准确使用文言虚词进
行表达。

2.教学内容:
(1)文言虚词的概念和分类
(2)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
(3)文言虚词常见的语境和例句
3.教学步骤:
(1)导入:通过介绍文言语言的特点,引起学生对文言虚词的兴趣。

(2)讲解:向学生介绍文言虚词的概念和分类,如:“乎”、“矣”、“之”等。

(3)操练:让学生运用文言虚词进行句子的模仿和造句练习,以提高
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总结:通过对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例句进行总结,巩固学生对文言
虚词的掌握程度。

(5)拓展:通过让学生阅读文言文段落,解读其中使用的文言虚词,
提高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6)结束:总结本节课的要点,回答学生的问题,布置课后作业。

4.教学重点:
(1)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和常见的语境
(2)学生对文言虚词的运用能力
5.教学延伸:
(1)继续学习其他文言虚词的用法和特点
(2)阅读更多的文言文,扩展对文言虚词的运用能力和理解广度
6.评估方式:
(1)老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文言虚词造句。

(2)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和小组活动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程度。

文言文虚词的教案

文言文虚词的教案

文言文虚词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及其基本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文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4. 练习题和解答。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2. 难点: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分类和用法。

2. 示例法:通过例句展示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3.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4. 讨论法:分组讨论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讲解:讲解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练习:学生做练习题,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4. 讨论:分组讨论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小组讨论、个人发言。

2. 评价内容: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掌握程度、运用能力、对句子中虚词位置和作用的理解。

3. 评价标准:正确使用文言文虚词,能解释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对讨论问题有深度思考。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定适合学生程度的文言文教材,提供文言文虚词的相关知识点。

2. 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练习题:编写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掌握。

4. 讨论材料:准备相关的讨论材料,提供学生讨论时参考。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分类,讲解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2. 第二课时:练习文言文虚词的使用,讨论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第三课时:总结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布置课后作业,进行教学评价。

九、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所学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虚词及用法教案

文言虚词及用法教案

文言虚词及用法教案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文言文离不开实词和虚词,在上一讲中我们已经详细讲解了文言实词的相关意义和用法,那么本讲我们主要是讲解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

在整个高中阶段需要我们掌握的共有18个虚词,而且大部分的虚词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了,在这一讲中我们进一步地梳理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二、复习预习在下列对联的末尾加上什么虚词能使其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反?君恩深似海臣节坚如山可加为:君恩深似海矣臣节坚如山乎同学们发现此对联的意思发生变化了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几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三、知识讲解考纲中要求掌握的虚词共18个,分别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本次课重点讲述了其中的几个高频虚词:而、其、为、以、因、于、之。

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应学会积累并辨析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考点/易错点1而1.连词。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蟹六跪而二螯。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

例:图穷而匕首见(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例: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

例: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

(8)表示目的关系: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2.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①: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例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3.音节助词。

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音虚词”。

如:“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例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初中文言文虚词教案

初中文言文虚词教案

初中文言文虚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虚词,如“之”、“乎”、“者”、“也”等。

2. 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虚词,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特色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作用。

2.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意义。

4. 虚词在文言文阅读中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让学生注意到文言文中有一些字词虽然不表示实义,但在句子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这些字词就是虚词。

2. 讲解:a. 介绍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作用。

解释:文言文虚词是一些没有具体意义,但在句子中起到连接、助词等作用的词语。

作用:虚词在句子中可以表示语气、时态、关系等,对句子的意思起到很大的影响。

b. 讲解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之”:表示动作的方向或目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到”、“向”。

例句:《论语·八佾》中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乎”: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呢”。

例句:《庄子·逍遥游》中的“夫子不鼓盗钟,不听竽管之声,真吾道也。

”“者”:表示指代,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人”、“的事物”。

例句:《孟子·告子下》中的“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也”:表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呢”。

例句:《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中的“夫子言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c. 讲解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意义。

解释: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同,其意义和作用也会有所不同。

例句:《楚辞·离骚》中的“彼苍者,天也。

”中的“者”指代“彼苍”,表示指代的意义。

3. 练习:让学生通过阅读一些简单的文言文片段,识别并运用所学过的虚词。

4. 总结:强调虚词在文言文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虚词教案范文

文言虚词教案范文

文言虚词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及分类。

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

3.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及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

2. 难点: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及作用。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分类及用法。

2. 示例法:通过例句展示文言虚词的用法。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文言虚词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文言虚词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文言虚词的分类,逐一介绍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

3. 练习:让学生结合例句,分析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及作用。

4. 总结:回顾所学内容,强调文言虚词的重要性和用法。

5. 作业: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对比现代汉语中的助词、介词等用法,分析文言虚词的特殊性。

2. 举例说明文言虚词在古文中的固定搭配及习惯用法。

七、课堂互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言文中虚词的实际应用,举例说明虚词的作用。

2. 小组分享: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八、文言虚词在古文阅读中的应用1. 分析古文中虚词的作用:如语气词、助词、介词等。

2. 练习阅读含有文言虚词的古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九、文言虚词在写作中的应用1. 讲解如何在文言文中正确使用虚词:如句首、句中、句尾等。

2. 示例:以古代文章为例,分析虚词在文章中的运用技巧。

十、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文言虚词的用法及重要性。

2. 强调学生在课后阅读文言文时,注意虚词的用法和作用。

十一、作业布置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十二、课后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发现自己对文言虚词的掌握情况,查漏补缺。

文言虚词教案范文

文言虚词教案范文

文言虚词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概念和作用。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和应用,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

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2. 难点:理解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文言虚词的概念、分类和用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具体运用。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做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文言虚词的概念和作用。

2. 新课内容:讲解文言虚词的分类和常见用法,举例说明。

3. 案例分析:分析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具体运用,引导学生理解其作用和意义。

4.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复习巩固,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概念和分类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正确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3. 评价学生阅读文言文时运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文言虚词在古代文学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2. 推荐一些古代文学作品,供学生阅读和实践。

八、教学资源1. 教案、PPT等教学资料。

2. 文言文阅读材料,包含不同类型的文言虚词。

3. 练习题和答案解析。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文言虚词的概念和分类。

2. 第二课时:讲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第三课时:分析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

4. 第四课时: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对文言虚词的理解。

5. 第五课时:课堂练习和总结。

十、课后反思1. 反思教学效果,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3. 寻找更多适合教学的资源和材料,提高教学质量。

文言文虚词详解教案

文言文虚词详解教案

文言文虚词详解教案。

一、“之”“之”在文言文中可以表示名词性和动词性的概念,具有多种用法:1.表示名词所有格:如“人之初”、“一朝之快。

”2.表示动词宾语:如“为天下九州一统之计。

”3.表示副词:如“之以”,表示“用什么方法”。

4.表示动作发生的时候:如“具爱之心,发必有据。

”二、“乎”“乎”是一种多义虚词,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几种用法:1.表示疑问:如“何乎哉!”2.表示忧虑、质问等语气:如“而君子危矣哉!”3.表示肯定、认同:如“大哉乎天!”4.表示转折,有时用于否定或反问语气:如“夫旅游之癖,乎人之常情也。

”三、“者”“者”在文言文中常用作句末助词,其用法如下:1.表示原因、道理:如“治人以法者,治国以义者。

”2.表示特指:如“与学者言,顾諭之,不如与未学者言,未尝不可。

”3.表示某个人或事物:如“小子也想着法,非长者也议议。

”四、“之所以”“之所以”在文言文中常用来表示原因、道理等,其用法如下:1.表示某个事物的原因:如“故万物之所以生者,不出此意。

”2.表示目的:如“之所以为君,为天下化民。

”3.表示方法手段:如“制家之不可教也,有之矣,之所以不能去者,以其先学坏之故也。

”五、“乃”“乃”在文言文中常表示时间及顺序关系,其用法如下:1.表示时间:如“昔之阿房也,丧于乌江而后乃复。

”2.表示顺序:如“吾闻古之有道者,其道也舜、禹而不舞。

”3.表示因果关系:如“忠臣孝子,以天下之良心称乎,乃能尽心尽力,为其君父效命。

”六、“以”“以”是文言文中一个十分常见的虚词,其用法多种多样:1.表示原因、条件:如“故明君贤相,以安天下,胜于霸王而不乱。

”2.表示方式、手段:如“民生以食为天,在此之上,安能不慎!”3.表示目的:如“用之不勤苦,则不能得;求之不辨利害,则不能得。

”4.表示程度、比较:如“以少胜多,以虚胜实。

”其他常见的虚词还有“所”、“而”、“乘”、“也”等等。

文言文语法中的虚词虽然不起眼,但其在句子结构和意义表达中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言文虚词说课稿

文言文虚词说课稿

文言文虚词说课稿文言文虚词说课稿、专题分析清代学者刘淇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

” (《助字辨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也是考查重点。

其用法主要是连缀词语、标识结构、表达语气等。

它在表情达意方面有着文言实词不可替代的作用。

《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 个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之、其、以、何、乎、乃、且、若、所、为、焉、也、因、于、与、则、者。

二、学情分析:学生抱怨难学——文言文是古代语文的一部分,它老早就脱离口语交际领域,成为一门只有认真学才能会的学问了,而对文言虚词而言,更是略显枯燥了。

老师感觉难教——要让学生先“识字”,后才能理解内容,这一道“文字”关,就已经让老师们头疼了,实词尚且好教,虚词却很难找到合适的规律。

我这两个班的学生文言级别不高,对语文学习的认识层次也不高,所以复习文言虚词似乎有点难度。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所以,激发兴趣对这节课是至关重要的。

三、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和技能:积累掌握“而、之、其、以”四个虚词的多种意义和用法,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2.过程和方法:小组合作、激趣探究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好文言文有助于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有助于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修养,于家国于个人都是很重要的,放弃这些“咬文嚼字”的“国粹”,无异于是对祖先、对民族的“背叛”。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于、与、之”三个虚词的多种意义和用法。

2.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文言知识迁移,同时,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教法学法(一)自主合作,初通句意。

古今语言差别很大,疏通文字,了解例句句意,是文言虚词教学的瓶颈。

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枯燥乏味的教学状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求取知识、训练技能的天地。

教学角色转换,就能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二)互相挑战,明确巩固。

文言虚词初中讲解教案

文言虚词初中讲解教案

文言虚词初中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教学内容:1. 文言虚词的定义及其作用。

2.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举例。

3.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及其意义。

4. 练习题及解答。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实词,提醒学生实词和虚词的区别。

2. 提问:“什么是文言虚词?”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二、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及其作用(15分钟)1. 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不表示具体意义,起连接、助词等作用的词语。

2. 讲解文言虚词的作用:文言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作用,使句子结构更加紧凑,表达更加准确。

三、举例讲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20分钟)1. 举例讲解“之”、“乎”、“焉”、“于”、“也”、“矣”、“哉”等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2. 通过具体例句,让学生理解这些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及其所表示的意义。

四、练习题及解答(15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文言虚词知识,分析句子中的虚词用法。

2. 学生互相讨论,共同解答练习题。

3. 教师进行讲解和指导,确保学生正确理解虚词的用法。

五、总结与复习(5分钟)1. 让学生总结今天所学的文言虚词知识,加深记忆。

2. 提醒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注意文言虚词的用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题答案,评估学生对文言虚词用法的掌握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文言虚词的复习提问,检查学生的复习效果。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文言文片段,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文言虚词知识进行理解和分析。

2. 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起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文言虚词的定义、作用以及常见虚词的用法,使学生掌握了文言虚词的基本知识。

在讲解过程中,通过具体例句和练习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意义。

文言文常用虚词教案

文言文常用虚词教案

文言文常用虚词教案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虚词是指语法上没有实在意义却可以起到一定作用的词,如助词、语气词、处所词、时间词、方位词、代词等。

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较多,常见的有助词、语气词、处所词、时间词等。

助词是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它没有实际意义,但可以在语法上起到一定的作用。

常见的助词有“之、乎、于、其、所、者、也、之、以、而”等。

语气词是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之一,它可以表达说话人的情绪、语气等。

常见的语气词有“哉、乎、啊、罢、兮、矣、矣哉、矣乎、矣哉乎、然则、可也”等。

处所词是文言文中表示地点的虚词,可以表达事物所在的位置。

常见的处所词有“在、於、上、下、维、东、南、西、北、中、间、内、外、面、里、旁、前、后、左、右、附”等。

时间词是文言文中表示时间的虚词,可以表达事物发生的时间。

常见的时间词有“复、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昔、今、明、夕、岁、时、日、月、年、朝、晚、晨、夜、时节”等。

二、虚词的用法和注意事项1.助词“之”的用法(1)作定语,表示所修饰的名词或代词所具有的性质或状态。

如:“闻之喜,见之欢。

”(2)作宾语,表示受事的对象。

如:“为之泪下。

”(3)作连词,表示前后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

如:“约之以信。

”2.助词“乎”的用法(1)表示疑问的语气。

如:“夫人何乎不嫁?”(2)表示反问的语气。

如:“乎哉!”(3)表示感叹的语气。

如:“乎龙乎虎!”3.语气词“兮”的用法表示修辞的语气,在文言文中的用法较为广泛,常见于“诗经”和“楚辞”等文学作品中。

如:“彼且有牺牲,兮顾之而不疚。

”4.处所词“於”的用法表示所在的位置,常见于《论语》等文献中。

如:“於颜渊而无先后之说。

”5.时间词“时”的用法表示时间的范围,在文言文中的用法较为广泛,常见于《史记》等史书中。

如:“昔者,天下大乱,诸侯并爭,莫有统一者,时越起兵攻打吴国。

”三、常用虚词的归纳和总结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较为频繁,掌握常用虚词的用法和注意事项对于学习和理解古文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言虚词教案

文言虚词教案

文言虚词教案一、导入:1、何谓虚词?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

文言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共六类: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

2、虚词作用:“实词主其义,虚词通其气”。

在文句中,虚词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主要起通语法表语气的作用。

3、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

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

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

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

原来此联是明末陕西总督洪承畴的门联,原本无联句尾处两虚字,为“君恩似海,臣节如山”,是一副表白自己、歌颂皇恩的对联。

洪承畴后来投敌卖国,遭人唾弃,便有人在原联句尾添此“矣”、“乎”二字,其意即大相径庭,成为一副绝妙的讽刺联。

【考点梳理】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考查范围: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

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2、“在文中”,指“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放在语境里理解。

3、“意义”,指找出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替代。

4、“用法”,指虚词的语法功能。

即结构实词成句(连词、副词、介词、、表现语气(助词、语气词)、充当实词(代词、名词、动词、兼词)。

3.考查形式:一种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设四个选项,要求比较虚词在两个句子中用法的异同(一般一个句子出自阅读材料,另一句出自必修教材课文);另一种是主观题,要求解释填空或结合翻译句子考查。

【方法指津】知识结构图和实词相比,虚词数量要少的多,但是它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解释,乃至分属好几类词。

二是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

三是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

文言文虚词的教案(通用8篇)

文言文虚词的教案(通用8篇)

文言文虚词的教案文言文虚词的教案(通用8篇)漫长的学习生涯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虚词的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文言文虚词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掌握15个文言虚词教学重难点:掌握15个文言虚词教学时间:5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而一、第二人称代词,可译成“你”“你的”。

某所,而母立于兹。

二、连词。

表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1、蟹六跪而二鳌表并列2、骊山北构而西折表承接3、泉涓涓而始流表修饰4、敢怒而不敢言表转折5、学而时习之表递进6、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先移兵击之。

表假设7、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表因果三、语气助词。

1、与“已”连用,表示一种限制语气。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与“既、俄、已”连用,表示较短的一段时间。

既而儿醒大啼。

2、乎一、形容词词尾,作词缀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二、句尾语气词,表反问或感叹。

1、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或“呢”。

其孰能讥之乎?3、用在句末表示感叹。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

例: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三、句中语气词。

知不可乎骤得四、介词。

用法相当于“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王变乎色,曰:……3、其一、代词二、语气词。

表示揣测、反问、期望、祈请或命令等语气。

1、表反问其孰能讥之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2、表揣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3、表选择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4、表商量吾其还也。

5、表期许、强调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三、连词,表假设,可以成“如果”“假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低下)。

四、形容词词头神乎其神微乎其微第二课时4、且一连词,表递进,可以成“尚且”,“并且”,“而且”“况且”。

文言文虚词教案

文言文虚词教案

文言文虚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常见文言文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能够在文言文阅读和理解中准确识别和运用虚词。

3、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之”“而”“以”“于”“其”“焉”等常见虚词的用法。

能够通过语境分析虚词的意义和作用。

2、难点区分一些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用法。

理解虚词在文言文中的语法功能。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练习法: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归纳法: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虚词的规律。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回顾学过的文言文,引出其中的虚词,如“之乎者也”,激发学生对虚词的兴趣。

(二)讲解常见虚词1、“之”作代词,代指人、事、物。

例如:“执策而临之”中的“之”代指马。

作助词,有多种用法。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马之千里者”。

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何陋之有”。

补足音节,无实义。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2、“而”表并列关系,“和”“又”。

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表承接关系,“就”“接着”。

如“温故而知新”。

表转折关系,“却”“但是”。

如“人不知而不愠”。

表修饰关系,“地”“着”。

如“吾尝跂而望矣”。

3、“以”作介词,“用”“凭借”“因为”等。

如“以刀劈狼首”“何以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作连词,表目的,“来”“用来”。

如“属予作文以记之”。

表结果,“以致”。

如“以伤先帝之明”。

4、“于”表处所,“在”“到”。

如“战于长勺”“达于汉阴”。

表对象,“向”“对”“对于”。

如“万钟于我何加焉”“胡不见我于王”。

表比较,“比”。

如“苛政猛于虎也”。

5、“其”作代词,代人、代物、代事。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作副词,表推测、反问、祈使等语气。

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安陵君其许寡人”。

6、“焉”作兼词,“于此”“于之”。

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作代词,“哪里”“怎么”。

文言文虚词(人教版九年级说课)

文言文虚词(人教版九年级说课)

文言文虚词(人教版九年级说课)一、考点导航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绝大部分不表示明确含义,却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的词类。

相对文言实词来说,文言虚词的意义一般都不很实在,它在文中、句中往往侧重于语法功能。

近几年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较为稳定,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同一个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

例如“之”:①辍耕之垄上之:作动词,去,往。

②怅恨久之之:音节助词,无义。

③天下顺之之:作代词,代“得道者”。

④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⑤悍吏之来吾乡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2、多个虚词在不同语境中表示相同意义例如:依照例句,写三个表示“都、全”之意的词语。

皆: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悉: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咸: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具:问所从来,具答之。

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区别某个虚词古今义的细微差别。

如: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无条件连词。

可以一战。

可以:可以凭借。

今义:一个词。

其实味不同。

其实:它的果实。

今义:一个词。

4、辨析文言虚词的用法功能。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如是代词要明确它所指代内容,副词要求指出它在句子中的作用,连词要求指出它在句中表示何种关系,助词要区别它属于结构助词还是语气助词等等。

二、复习方法1、掌握常用虚词“之、其、而、于、然、以、乃”等的一般用法。

掌握虚词运用的规律,重视一词多义的现象是准备文言虚词应试的重中之重。

只有掌握规律才能心中有数。

在复习时,对某些虚词有哪几种用法,学习过哪些例句都应烂熟于心,因此要积累常见虚词的不同用法,同学们可以按照下面常用虚词的积累情况,在每种用法后再补充一个例句,以便记得更扎实,理解得更透彻。

(1)乃①连词,“于是,就”,如“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

(《乐羊子妻》)“见渔人,乃大惊。

”(《桃花源记》)②副词,“才”,如“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关于文言虚词的教案

关于文言虚词的教案

关于文言虚词的教案文言虚词是指在古代汉语中用以表达语气、补充语义或连接句子成分的一类词语。

文言虚词的使用对于理解古代文献和进行文言文阅读至关重要。

本教案将着重介绍文言虚词的种类、用法以及相关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文言虚词的正确使用方法。

一、文言虚词的种类1. 语气虚词在文言文中,语气虚词常用于表示说话者的语气、情感或态度。

如:"则"、"乃"等。

这些虚词可以通过上下文来理解其具体含义和使用方式。

2. 衔接虚词衔接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作用,使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更加明确。

例如:"之"、"者"等。

这些虚词可以用来连接名词、动词或代词等,形成更加完整的句子。

3. 程度虚词程度虚词用于修饰形容词或副词,表示程度或强调。

例如:"甚"、"颇"等。

这些虚词可以帮助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描述事物的程度。

4. 推进虚词推进虚词用于推进句子的逻辑思路,帮助句子的表达更加连贯。

例如:"且"、"则"等。

这些虚词可以让学生在写作或阅读文言文时更好地理解句子的逻辑关系。

二、文言虚词的用法1. 语气虚词的使用语气虚词常用于表示说话者的语气或情感。

在阅读文言文时,学生需要根据上下文推测语气虚词的具体含义。

同时,学生还应注意根据语气虚词的不同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以准确传达古代文献中的情感和语气。

2. 衔接虚词的使用衔接虚词用于连接句子成分,使句子更加完整。

学生需要掌握各种衔接虚词的搭配和用法,并通过阅读和写作的实践来熟悉其应用方式。

3. 程度虚词的使用程度虚词常用于修饰形容词或副词,表示程度或强调。

学生需要学会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程度虚词,并注意修饰词语的位置和顺序。

4. 推进虚词的使用推进虚词用于推进句子的逻辑思路,帮助句子的表达更加连贯。

学生需要理解推进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并能在阅读和写作中恰当地运用推进虚词。

《高考文言虚词复习》说课稿

《高考文言虚词复习》说课稿

《高考文言虚词复习》说课稿六安中学刘影一.说教材《2014年语文考试说明》中对文言虚词的考点要求是“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根据以上要求,我们需要明确:..和用法1、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2、“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主要考查根据具体语境理解和辨别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意义即翻译成什么,指内容方面;用法即什么词性和作用,指功能方面。

3、文言文的考查在虚词中的体现主要集中在第5题和第7题。

其中第5题一般为选择题;第7题一般为翻译题。

其中第5题采用比较的方式,即指定句中字形相同的虚词,要求比较它们的意义和用法,两个都从来自选文,或一个来自选文,一个来自课本。

第7题的翻译中会有一些虚词为踩分点,需要准确的解释。

4、属于理解能力的考查(B级)。

纵观整套语文试卷,除了名句默写之外,只有虚词的考查会直接来自课本。

所以,我把这部分的复习重点放在对课本内容的回顾和总结上,抓住必修共五本书和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部分经典课文的文言文,试图总结高考需要掌握的18个虚词。

后期再用相应的课外练习巩固,学以致用。

二.说学情对于大多的高三学生来说,虽然刚刚经过了高二的学业水平测试,但对高中五本必修书中的文言文还是很陌生,不少课文中的文言知识点也不够熟悉。

所以,重新熟悉课本,再读课文势在必行。

虽然不熟悉课本,但是老师再把课文重新讲一遍,学生可能又会不以为意,所以我采用自主复习课文,以讲义辅助练习,让学生在做讲义的过程中看书,老师在讲讲义的过程中带领学生再次熟悉课本。

三.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一)考点回顾:文言虚词总共18个。

我们回顾近六年的安徽试卷,不难发现虚词的考查有以下特点。

1、考点保持稳定,分值不变。

2009到2014年间,除2010年未考之外,其他几年均出现,而且都是保持一样的类型,即每个选项一句课内,一句课外。

题型为选择题,分值为3分。

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说课稿

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说课稿

迁安一中成人班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说课稿(2011、12)———回归课本,掌握方法说课人:韦秀平一、说教材: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也是非常重要的考点,在文言语句翻译中经常会被视为得分点,能在语境中推断文言虚词含义较为必要。

二、说学情:学生对此部分知识掌握的不太好,需不断巩固和强化,更需做题技巧的探索。

三、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1、掌握《考纲》规定的十八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探究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

【教学重难点】1、文言虚词的用法判断。

2、树立语境意识,提高虚词类试题的答题正确率。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考纲解读:1、考纲对文言虚词的要求是“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

常见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2.“在文中”指在特定的语境中,“意义”是就词的内涵而言;“用法”是就其功能亦即词性而言,要知道,词性相同的词,其意义不一定相同,因而在做题时应先确定词性,再判断意义。因此应对文言虚词考查,不能仅靠死记硬背,而是应当通过阅读实践,把虚词放到语境中去把握。

考纲形式:1、选择题,每个选项由两句话组成,其中的一句出自语文课本,要求选出选项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2、文言翻译。

第一节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第二节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四、说教学过程:一、学习推断方法(一)、看语法结构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

①先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 )“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 )“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虚词说课稿一、专题分析 :清代学者刘淇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

”(《助字辨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也是考查重点。

其用法主要是连缀词语、标识结构、表达语气等。

它在表情达意方面有着文言实词不可替代的作用。

《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之、其、以、何、乎、乃、且、若、所、为、焉、也、因、于、与、则、者。

二、学情分析:学生抱怨难学——文言文是古代语文的一部分,它老早就脱离口语交际领域,成为一门只有认真学才能会的学问了,而对文言虚词而言,更是略显枯燥了。

老师感觉难教——要让学生先“识字”,后才能理解内容,这一道“文字”关,就已经让老师们头疼了,实词尚且好教,虚词却很难找到合适的规律。

我这两个班的学生文言级别不高,对语文学习的认识层次也不高,所以复习文言虚词似乎有点难度。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所以,激发兴趣对这节课是至关重要的。

三、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和技能:积累掌握“而、之、其、以”四个虚词的多种意义和用法,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2.过程和方法:小组合作、激趣探究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好文言文有助于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有助于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修养,于家国于个人都是很重要的,放弃这些“咬文嚼字”的“国粹”,无异于是对祖先、对民族的“背叛”。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于、与、之”三个虚词的多种意义和用法。

2.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文言知识迁移,同时,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教法学法(一)自主合作,初通句意。

古今语言差别很大,疏通文字,了解例句句意,是文言虚词教学的瓶颈。

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枯燥乏味的教学状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求取知识、训练技能的天地。

教学角色转换,就能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二)互相挑战,明确巩固。

在疏通文字了解例句句意的基础上,可采用挑战的形式,促使学生对文言虚词及例句做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三)读读背背,培养语感。

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重要的手段。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这是古人总结出来的重要的读书方法。

我们只要这样实践过,就能够体会到这句话的真理性。

2.文以气为主。

现在能够留下来的许多句子,是经过几千年读者眼光的过滤,大浪淘出来的金子,是文质兼美的精品,它们不仅思想内蕴丰富,更是气韵生动。

这种气韵,我们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出来。

六、过程设计导入---提出问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展示---教师点拨---课堂检测1.导入说文解字激发兴趣引出:于,与,之2.提出问题---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发学案提出本节目标,让学生自主疏通四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了解例句句意,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状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求取知识、训练技能的天地。

(在疏通文字,了解文意方面,完全可以让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在小组合作中,质疑解难,初步理解字句内容。

教学角色转换,就能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3.合作探究---小组展示---教师点拨(1)准备阶段:小组里,大家列好自认为重要的字句,准备向别组挑战;为防备被人考倒,小组里的每个人必须过关。

(2)生生挑战:挑战者指定被挑战者,要求被挑战者离开书本资料,对字词做出解释,根据结果确定给哪个小组加分。

(3)师生挑战:先是学生向老师挑战,挑战成功加倍加分。

然后是老师采用多媒体向所有学生展示挑战的内容,老师就可以乘机将需要重点掌握的字词句落实到位。

(4)读读背背: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重要的手段。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文以气为主。

因为挑战带有比赛性质,激发了学生争强好胜之心,他们很感兴趣。

让学生堂堂课有所得,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可通过日积月累逐渐培养起独立思考的能力。

例:1.于,yú 介词(1)介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到”“在”“从”等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孔雀东南飞》——留下给你做个纪念,从今以后没有再见的机会了。

(2)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到”“在”“从”等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指南录后序》——大大小小的官员聚集在左丞相府,没有人知道办法从哪里想出来。

(3)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业精于.勤荒于.嬉。

《进学解》——学业精深是由于勤奋,荒废是由于玩乐。

(4)介进动作行为的直接对象,可译为“和”“同”“跟”等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赤壁之战》——不如派亲信主动和东吴结盟,共同完成传世的大业。

(5)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对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疼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对于自己,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6)介进动作行为旁及的对象,可译为“向”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事情很危急了,请允许我去向孙权将军求救。

(7)介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地点,可译为“到”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从小路逃走,把宝玉送回到赵国。

(8)介进事物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捕蛇者说》——孔子说,残酷的政治压迫比老虎还要凶猛。

(9)介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所以在内被郑袖迷惑,在外被张仪欺骗。

(10)复音虚词“于是”①放在句子开头,表示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和现代汉语的“于是”用法相同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五人墓碑记》——吴郡的百姓正在内心痛恨他,于.是.乘他厉声呵斥的时候,就大声呼喊着追逐他。

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作状语或补语,根据情况可译为“在这时”“在这件事上”“对此”“从此”等A.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在这种情况下,秦王才很不高兴的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盆。

B.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肴之战》——于是穿着黑色的衣服埋葬了文公。

晋国从此才开始穿黑色的丧服。

2.与,yǔ(1)介词,介绍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相当于“和”“同”“跟”等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陈胜年轻的时候,曾经跟人一起受雇佣耕田。

(2)连词,连接词与词,或词组与词组,表示并列关系,可以为“和”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

《赤壁之战》——只有你和鲁肃跟我的想法一样。

(3)通“欤” ,语气词,可译为“吗”“吧”等。

此时读yú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冉有,这恐怕是你的过错吧?(4)动词①给与我持……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鸿门宴》——我拿了……一双玉杯,想要送给亚父。

②结交失其所与.,不知。

《烛之武退秦师》——失去所结交的同盟者,不明智。

③赞同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原不与.。

《屈原列传》——上官大夫见到了想要改动(其中的内容),屈原不同意。

④参加,参与,此时读yù蹇叔之子与.师。

《肴之战》——蹇叔的儿子也参加在这支队伍中。

3.之,zhī(1)代词①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作宾语。

可代人,代事,代物A.我见相如,必辱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我见到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B.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孔雀东南飞》——母亲听到焦仲卿的话之后,就很生气地拍打着胡床。

C.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

《狼》——用刀砍狼的头,几刀就砍死了它。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衡量这两种办法,宁肯答应下来,让秦承担理亏(的责任)。

③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我诗歌)粗野卑贱的人,不知道您宽容我到了这样的地步啊。

(2)助词①结构助词,定语标志。

相当于“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要按照人情裁断。

②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相当于“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因为他们探求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

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不懂得断句,不理解疑难问题,有的从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

④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归附曹操的荆州百姓,只不过是被武力所逼迫罢了。

⑤放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从师的风尚不能流传已经很久了。

⑥音节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毛先生凭着能言善辩的口才,比百万军队都强。

⑦动词,往,到……去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我想要到南海去,怎么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