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五首教案_诗五首翻译赏析
《诗五首》教案(通用
《诗五首》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章,详细内容包括《登鹳雀楼》、《相思》、《静夜思》、《春晓》和《赋得古原草送别》五首古诗的学习与鉴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古诗的基本内容、背景和意境。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3. 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道德情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五首古诗的基本内容、背景和意境的理解。
难点:古诗中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五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并猜测图片中的古诗。
2. 新课内容学习:(1)介绍五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及创作意境。
(2)逐句解析古诗,分析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
(3)带领学生朗读古诗,体会音韵美和意境美。
3. 实践情景引入:(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每首古诗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2)例题讲解:以《登鹳雀楼》为例,讲解古诗中的对仗、拟人等修辞手法。
(3)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登鹳雀楼》的修辞手法,创作一首小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五首2. 板书内容:(1)五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及创作意境。
(2)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并默写五首古诗。
(2)分析五首古诗中的修辞手法,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说明。
(3)以五首古诗为素材,创作一幅诗意画。
2. 答案:(1)参照教材内容,确保默写无误。
(2)结合教材解析,准确分析修辞手法。
(3)创意发挥,画面与古诗意境相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古诗学习的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经典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2)开展“古诗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道德情操。
八年级语文《诗五首》教案
八年级语文《诗五首》教案八年级语文《诗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范读带: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
设计思路学习这五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
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
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
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
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二、解题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唐诗五首》教案5篇
《唐诗五首》优质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以唐诗为教学内容,选取《登鹳雀楼》、《静夜思》、《春晓》、《咏柳》、《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五首经典唐诗作为教学篇章。
具体内容包括:1.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了解诗句的意境和背景。
2. 《静夜思》:作者李白,掌握诗句的韵律美和表达的情感。
3. 《春晓》:作者孟浩然,分析诗句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咏柳》:作者贺知章,解读诗句的寓意和表现手法。
5.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作者韩愈,理解诗句的寓意和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韵律和意境。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运用修辞手法、分析诗歌意境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唐诗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 教学重点: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意境和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故事讲述等方式,引入唐诗主题。
a. 展示《登鹳雀楼》的图片,让学生描述画面,引发兴趣。
b. 讲述《静夜思》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情感。
2. 新课导入:详细解读五首唐诗的内容、韵律和意境。
a. 逐句解读诗句,分析韵律和意象。
b. 讲解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例题讲解:针对五首唐诗,设计相关练习题,进行讲解。
a. 选取《春晓》中的名句,分析其修辞手法。
b. 对比《咏柳》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探讨诗句的寓意。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诗句默写、翻译和解读。
六、板书设计1. 《唐诗五首》2. 内容:五首唐诗的、作者、重点诗句及解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默写五首唐诗。
b. 任选一首唐诗,分析其意境和修辞手法。
2. 答案:a. 默写答案略。
b. 《咏柳》:通过描绘嫩柳、绿丝等形象,表达了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调整教学方法。
《唐诗五首》教案
《唐诗五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唐诗五首》,包括《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枫桥夜泊》、《乌衣巷》五首诗。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五首诗的全文阅读、注释、翻译、赏析及背景知识介绍。
二、教学目标1. 熟读并背诵五首唐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
2. 掌握五首诗的基本赏析方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了解唐代诗歌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五首诗的赏析,尤其是对诗中意象、情感的理解。
重点:熟读背诵五首诗,掌握基本的诗歌赏析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多媒体展示五首诗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看法。
(2)教师简要介绍五首诗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全文(1)学生自读五首诗,注意读音、停顿。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感受诗的节奏、韵律。
3. 翻译诗句(1)学生分组讨论,翻译诗句。
(2)教师点评,纠正翻译中的错误。
4. 赏析诗歌(1)分析五首诗的意象、情感。
(2)教师讲解,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5. 例题讲解(1)分析《登鹳雀楼》中的意象。
(2)解读《望庐山瀑布》中的壮观景象。
6. 随堂练习(1)背诵五首诗。
(2)分析五首诗的意象、情感。
六、板书设计1. 《唐诗五首》2. 内容:(1)五首诗的、作者(2)重点词语、句子(3)赏析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并背诵五首诗。
(2)分析五首诗的意象、情感。
2. 答案:(1)五首诗的全文。
(2)意象、情感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效果。
2. 拓展延伸:(1)推荐其他唐代的诗歌,激发学生兴趣。
(2)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了解唐代历史,加深对诗歌背景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与赏析。
《诗词五首》教案
角色扮演或朗诵表演
角色扮演
选择适合表演的诗词,让学生分别扮演诗人和诗中的人物或 景物,通过表演再现诗词描绘的场景和情感。
朗诵表演
鼓励学生进行诗词朗诵,通过声音的高低、快慢、轻重等变 化,表现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创意写作或改编尝试
创意写作
引导学生以诗词为灵感,进行创意写 作练习。可以是对诗词的续写、扩写 ,也可以是以诗词为主题的自由创作 。
作者简介
五首诗词的作者分别是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和李清照,他们都是中国文 学史上的杰出代表,各自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
教学目标与要求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 够掌握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艺 术特色和思想内涵,提高古代诗 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要求
学生需要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勤于练习,通过课堂讨论、小组 合作等方式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和 掌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此诗叙述了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 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
名家评论及研究资料
1 2
《杜诗详注》
此书是清代学者仇兆鳌对杜甫诗的注解,对于深 入了解杜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有很大帮助。
《唐诗三百首》
这是一部流传甚广的唐诗选集,其中收录了杜甫 的多首代表作品,并附有名家点评和注释。
诗词内容详解
01
02
03
意象分析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如自 然景物、人物形象等,引 导学生感受诗词的意境和 美感。
典故解读
解读诗词中运用的典故和 历史文化背景,帮助学生 理解诗词的深层含义和文 化内涵。
词句赏析
赏析诗词中的佳句妙语, 引导学生品味诗词的语言 艺术和表达技巧。
诗五首教案
【 - 初中作文】【篇一】诗五首教案诗五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30.诗五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3.比较阅读。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内涵。
课前准备1.预习五首诗歌,扫清文字障碍,做到流利地朗读。
2.查找资料,了解诗歌的有关背景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饮酒》(其五)、《行路难》(其一)、《己亥杂诗》。
教学设计饮酒(其五)导入新课1.由学过的《五柳先生传》导入。
2.由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导入。
整体感知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课文(或放课文录音)。
a.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诗歌节奏以及轻重音,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b.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两遍,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3.问题研讨指名朗读,思考下列问题:a.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b.诗人“结庐在人境”,为什么又说“而无车马喧”呢?c.结合你对陶渊明思想的了解,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诗中的“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的?d.“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的“真意”指什么?□教学设计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明确:1.表现了陶渊明厌恶官场的虚饰和诈伪,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的心境的思想感情。
2.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
3.这里说的“车马”指的是达官贵人的高轩,“车马喧”指奔竞于仕宦之途的喧嚣,诗人归隐田园,虽仍离不开“人境”,但没有这样的烦忧,所以说“而无车马喧”。
“心远地自偏”实际上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主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
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处闹市若幽谷。
4.人的自然本性。
研读赏析1.齐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a.诗歌的名句是哪几句?你是如何理解这几句诗的?b.你最喜欢哪几句诗(或你认为诗中哪些词语用得好)?说说理由。
课文《诗五首》教案
课文《诗》教案课文《诗五首》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文《诗五首》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使至塞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春望》。
2、引导学生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3、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2教具:录音机教学步骤及过程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
(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要适当点拨。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分钟)教师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导入: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常常用最精炼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的五首诗都是唐宋的名家名作,怎样才能学好呢?或者说如何透过精炼含蓄的语言来准确把握诗歌的蕴含呢?现在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唐宋诗歌的艺术健力吧!三、学习三首古诗。
(目标1、目标2)(37分钟)(一)学习《使至塞上》。
1.听配乐朗诵。
(有条件的播放现成的古诗配乐朗诵带,如没有,由教师范读。
[现在录音带还没到])2.全体学生齐读。
(注意节奏和感情,不足则纠正之)3.让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重要字词,如属国、征蓬、汉塞、萧关、单车和候骑等词。
)4.叫一个学生给刚才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的重要字词注音和解释,其他学生在自己的草稿纸上做。
做完后师生共同订正。
5.由学生简介王维(知多少算多少),教师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补充。
王维,字摩洁,唐山水田园诗人,诗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
在本篇教案设计中,我将为您介绍五首古代诗歌,并提供相关教学
活动和作业建议。
首先,我们将研究杜甫的《春望》。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社会现实
的失望和对人生沉痛的感受。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
象和情感,并展开讨论。
接下来,我们将学习李白的《静夜思》。
这首诗简洁明快,表达了
诗人在夜晚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感。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
节奏和韵律。
第三首诗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这首诗描绘了离别时的深
情告别,表现了友情和思念之情。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模仿诗歌的
写作风格,创作类似题材的诗歌。
第四首诗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广
袤原野上的离别之情,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重。
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赏析和情感交流。
最后一首是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
这首诗表达了抗敌斗争的决心和壮志凌云的情怀,展现了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
在教学中,可
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学习这五首古代诗歌,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
情趣,还可以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希望这份教案设计对
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诗词五首》精品教案示例(通用
《诗词五首》精品教案示例(通用《诗词五首》精品教案示例(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七单元《诗词五首》,具体包括《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夜泊牛渚怀古》、《江南逢李龟年》和《赋得古原草送别》五首经典诗词。
内容涵盖诗歌的韵律、意境、写作背景及作者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五首诗词,掌握其基本意思和韵律特点。
2. 分析诗词的意境,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3. 了解作者背景和创作意图,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词意境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分析。
教学重点:诗词的基本意思、韵律特点和背景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五首诗词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插图中的景象,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五首诗词的作者、背景和创作意图。
3. 诗词讲解:(1)登鹳雀楼:分析诗句的韵律,讲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意境。
(2)望庐山瀑布:通过图片展示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帮助学生理解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境。
(3)夜泊牛渚怀古:讲解作者在牛渚的所见所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古人的怀念之情。
(4)江南逢李龟年:分析诗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5)赋得古原草送别:讲解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寓意,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无常和离别之情。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用诗词中的意境进行仿写。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词,标注作者和韵律特点。
2. 在黑板上列出五首诗词的重点词语和诗句,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五首诗词,并默写其中两句。
(2)结合所学内容,分析五首诗词的意境,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3)选取一首诗词,了解作者的背景和创作意图,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感悟。
《诗五首》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诗五首》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诗五首》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诗五首》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修辞手法。
2.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能够初步解读古代诗歌,理解诗歌蕴含的文化和思想内涵。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诗五首》的课文和注释,熟悉教学内容。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3.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音频等教学资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用图片或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引出《诗五首》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充满期待和好奇。
2.学习《诗五首》教师先讲授《诗五首》的基本形式和特点,包括诗歌的格律、韵律等方面。
然后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和欣赏《诗五首》中的每一篇诗歌,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古代诗歌的美感和内涵。
3.诗歌的赏析教师可以选择其中一篇诗歌进行深入解读和赏析,从作者的人生经历、文化背景和思想内涵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和解读。
让学生领略到诗歌的深刻内涵和文化历史价值。
4.课堂互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课堂互动,让学生在小组中自由交流、发表意见和讨论,加深学生对《诗五首》中的诗歌的理解和掌握。
5.结合现实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思考和发挥诗歌所启示出的人生哲理和人道关怀,让学生探讨如何将古代诗歌的精神和人文情怀融入现代社会和生活中。
6.教师点评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发表见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四、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和反思,可以从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1.学生是否掌握了古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修辞手法。
2.学生是否能够理解诗歌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3.学生在阅读、分析、欣赏和赏析《诗五首》中的诗歌时,是否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4.课堂互动的效果和学生的表现情况。
5.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小结通过《诗五首》的教学,学生对古代诗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学素养有重要的意义。
《诗五首》教案(通用
《诗五首》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内容包括《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枫桥夜泊》、《泊船瓜洲》五首古诗。
这五首诗分别来自唐代的王之涣、李白、杜甫、张继,以及宋代的王安石,涵盖了不同朝代的诗歌风格。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古诗的基本内容、背景和作者生平,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五首古诗的意境理解和鉴赏。
2. 教学重点:五首古诗的基本内容、背景和作者生平,以及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五首古诗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2. 讲解:详细讲解五首古诗的基本内容、背景和作者生平,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1)登鹳雀楼:讲述王之涣登高远望,抒发壮志凌云的情怀。
(2)望庐山瀑布:介绍李白欣赏庐山瀑布壮丽景色,赞叹大自然的神奇。
(3)夜宿山寺:讲述杜甫夜宿山寺,倾听夜雨声,感慨人生。
(4)枫桥夜泊:描绘张继夜泊枫桥,望月怀古,思念家乡。
(5)泊船瓜洲:描述王安石泊船瓜洲,感叹国家兴衰,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3. 互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五首古诗的意境,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4. 例题讲解:分析《登鹳雀楼》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夸张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找出其他四首诗中的修辞手法,并加以分析。
七、板书设计1. 板书五首古诗的、作者和重点词汇。
2. 在黑板上画出五首古诗的意境简图,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所学内容,选择一首古诗进行鉴赏,要求不少于300字。
答案示例:《望庐山瀑布》鉴赏: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自然景色,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瀑布前,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
《诗词五首》教案
《诗词五首》教案《诗词五首》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词五首》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掌握文学常识及文言词语的含义。
2、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抒发的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分析、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四)美育渗透点引导学生理解记忆佳作名句,体会诗词中所体现的自然美、情感美、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1、放录音,学朗读,要熟读成诵。
2、疏通文意,要求整体感悟,不求逐字逐句讲析。
精妙之处要仔细玩味。
3、进入诗词的意境,发挥想像,进行再创作,可以画画,可以扩展成故事或文章进行口述。
4、诗讲知人论世。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诗词作者的情况以及创作的背景,安排学生课前搜集材料,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安排活动教学,可开展诵诗会或赛诗会之类活动,既激发学习的兴趣,又对一学期来学习古诗文情况进行测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理解诗歌意境(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特别是作者写作诗歌时的心情)。
2、难点《观沧海》中诗人创造的意境,(从分析沧海的壮阔景观人手,进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抒发的豪情壮志。
)通过适当的讲析引导和学生的诵读,加强学生对《如梦令》《西江月》优美意境地把握。
3、疑点教师点拨学生理解《观沧海》与《望岳》中诗人博大心灵与宇宙自然的和谐统一。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1、诗词朗读录音磁带及录音机。
2、投影仪。
3、学生制作名言警句的知识卡片,课堂交流。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参照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2、了解写作背景。
3、在诵读中鉴赏,引导学生感知诗歌意境。
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语中国古典诗词的滋力是无穷的,那种诗人心灵的震颤,与自然的融合,会深深打动每一个欣赏者的心,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从而提高人们的文学修养。
《诗五首》完整版教案
25.《诗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灿烂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感情。
2.学习欣赏诗歌作品重点:在诵读的基础上了解诗的内容,明白句意。
难点:诗中意境的体味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学习《杂诗》1.作者简介:见注解2.解题:这是一首组诗,共三首,此诗是第二首。
全诗以白描手法,在平淡无奇中简洁而形象地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3.内容分析:开篇连用两个“故乡”,写出游子的欣喜之情。
“应知”口语,表猜测,表现了诗人急于了解故乡风物人情的殷切乡思。
短短十个字,把离家的游子在特定情境下的感情、心理和神态刻画得栩栩如生。
故乡事应有很多,但作者唯独眷恋窗前的寒梅,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寄托于此,所以寒梅已不再是纯粹的客观事物,已被诗化、典型化,成为一个意象,将诗人抽象的情感具体化了。
二、学习《夜雨寄北》1作者简介:见注解2内容分析:一、二句:诗人从对方来信写起,对方问“归期”,而诗人只能以“未有期”作答,无奈之中转而写巴山秋水潇瑟之景,寄托离别愁绪。
三、四句:诗人在巴山夜雨中想像:终会有一天回家与亲人重逢的,同时也道出了离愁别恨。
这两句诗是由当时的苦况所激发出来对于未来欢乐时光的憧憬,诗人想像日后重逢之时,与亲人共话巴山夜雨时,诗人心灵的孤寂与痛苦。
用相聚的欢乐衬托出今夜的痛苦,曲折委婉,余味无穷。
3.小结。
这首诗抒发了游人羁旅他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作者把情与景紧密结合,把现实与想象结合,情景交融,虚实结合。
构思独特,耐人寻味。
三、学习《淮上与友人别》1作者简介:2.解题:诗人在扬州与友人分手时所作。
“淮上”即扬州,“别”在这里不是送别,而是握别,即友人去“潇湘”诗人自己去长安。
3.内容分析:一、二句:交代与友人握别的时间、地点、表达彼此分别愁上心头的心情。
三四句,写两位好友在笛声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
风中传来数声笛声,报道着别离时刻就要到来,离亭送别,愁绪万千,情深酒酣,欲言又止,握手告别,特殊的环境,特殊的心情,情景交织,深切感人。
第30课《诗五首》教案
第30课《诗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1.2理解并掌握五首诗的基本内容、主题及表达技巧。
1.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感,提高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五首诗的背景及作者简介。
2.2运用现代文翻译,理解诗意。
2.3开展小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及修辞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3.2感受诗词中的美好情感,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1.2理解五首诗的基本内容、主题及表达技巧。
1.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感。
2.教学难点2.1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及修辞手法。
2.2理解诗人的情感及创作背景。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1利用多媒体展示五首诗的题目,引导学生关注。
1.2简要介绍五首诗的背景及作者。
2.学习第一首诗《登鹳雀楼》2.1学生自读,感受诗的意境。
2.2教师辅导,解释诗句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2.3学生背诵并默写。
3.学习第二首诗《望庐山瀑布》3.1学生自读,感受诗的意境。
3.2教师辅导,解释诗句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3.3学生背诵并默写。
第二课时1.学习第三首诗《夜泊牛渚怀古》1.1学生自读,感受诗的意境。
1.2教师辅导,解释诗句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1.3学生背诵并默写。
2.学习第四首诗《登岳阳楼》2.1学生自读,感受诗的意境。
2.2教师辅导,解释诗句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2.3学生背诵并默写。
3.学习第五首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3.1学生自读,感受诗的意境。
3.2教师辅导,解释诗句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3.3学生背诵并默写。
第三课时1.分析五首诗的意象、意境及修辞手法1.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五首诗的意象、意境及修辞手法。
2.1教师简要介绍五首诗的情感及创作背景。
2.2学生分享对五首诗的理解及感悟。
3.课堂小结3.2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五首诗,预习下一课。
《唐诗五首》教案(通用5篇
《唐诗五首》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唐诗五首》,具体包括教材第四章《春晓》、《绝句》、《望庐山瀑布》、《登高》和《静夜思》。
这些诗歌体现了唐代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哲理美,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和意境表达。
2. 培养学生对唐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3. 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所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的意境理解和哲理领悟。
重点: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和意境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让学生描述春天的美景,进而引出《春晓》这首诗。
2. 讲解:详细讲解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和意境表达。
3. 例题讲解:(1)分析《春晓》的韵律美。
(2)解读《望庐山瀑布》的意境。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意境。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五首唐诗的哲理内涵,每组选取一首进行分享。
7.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唐诗进行鉴赏,下节课分享。
六、板书设计1. 五首唐诗及作者。
2. 诗歌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和意境表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从五首唐诗中选择一首进行鉴赏,不少于500字。
2. 答案示例:《春晓》鉴赏: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表达了珍惜时光、奋发向前的哲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唐诗作品,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推荐阅读《唐诗三百首》。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拓展性;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在唐诗五首的教学中,明确教学难点与重点是关键。
《诗词五首》教案
实践活动中的分组讨论和诗词朗读体验,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他们在讨论中碰撞出不少思维的火花,也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到了诗词的魅力。这让我意识到,让学生亲自参与和体验,对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果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诗词的基本概念。诗词是汉语文学的一种形式,通过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来表达情感和描绘景物。它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登高》这首诗。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忧虑。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了解诗词是如何将情感与景物相结合的。
-《望岳》中诗人既有对泰山的敬仰,又有对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学生需分析这种情感的交织。
(3)诗词创作背景和历史文化知识的融入。
-让学生了解《登高》等诗词背后的历史背景,如唐朝的社会状况、诗人的生活经历等,以深化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4)古诗词与现代生活的联系。
-鼓励学生思考诗词中的情感和哲理如何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如《春夜喜雨》中的自然观与当代环保意识的联系。
《诗词五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诗词五首》教案
本教案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为教学内容,选取以下五首古诗词进行深入学习:
1.《登高》——杜甫
2.《望岳》——杜甫
3.《春夜喜雨》——杜甫
4.《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诗词五首》教学教案
05
互动环节:课堂活动与讨论
分组朗诵或表演,感受音韵之美
学生分组
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确保每 个学生都能参与。
选择诗篇
每组从《诗词五首》中选择一首喜欢的诗篇进行 朗诵或表演。
准备与排练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准备,可以进行排练,加入适 当的动作和表情,以更好地表现诗篇的意境和情 感。
朗诵或表演
交流讨论
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 ,分享彼此的阅读感受和理解
,促进思想的碰撞和融合。
针对某一主题或意象进行深入探讨
确定主题或意象
从《诗词五首》中选择一个共同的主 题或意象作为探讨对象,如“自然” 、“爱情”、“离别”等。
分组讨论
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绕 选定的主题或意象展开讨论,探讨其 在不同诗篇中的表现和意义。
80%
用典和象征
通过用典和象征手法,赋予诗词 更深的内涵和意蕴,引导读者深 入思考。
结构布局特点
起承转合
遵循起承转合的结构原则,使 得诗词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 胜。
对仗工整
运用对仗手法,使得诗词语言 凝练且富有节奏感。
意象组合
通过意象的组合和叠加,营造 出独特的诗境,给读者留下深 刻印象。
音韵节奏和韵律美感
传承优秀文化遗产
学习古代诗词,可以传承 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 化遗产,增强学生的民族 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提高人文素养
古代诗词蕴含着丰富的人 生哲理和审美体验,可以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 美情趣。
创新表达方式
通过学习古代诗词,可以 借鉴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 艺术手法,为当代文学创 作提供新的灵感和思路。
作者简介
这五首诗词的作者分别是李白、孟浩然、杜甫、王之涣和柳宗元 ,他们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异,但都充满了 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附教案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附教案一、教学内容1. 《登鹳雀楼》——领略山水之美,抒发壮志豪情;2. 《望庐山瀑布》——描绘自然奇观,赞美祖国河山;3. 《钱塘湖春行》——描绘西湖春景,抒发诗人喜悦之情;4. 《月夜》——借月夜抒怀,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5. 《渔歌子》——展现渔家生活,寄托诗人理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背景、意义,提高诗歌鉴赏能力;2. 培养学生运用朗读、感悟、品味等阅读策略,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3. 通过学习唐诗,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象的把握、表现手法的分析、诗人情感的体会。
教学重点: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文化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课外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背景介绍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引入课题;2. 朗读诗歌: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五首唐诗,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3. 精讲课文:对五首唐诗进行详细讲解,包括词语解释、诗句翻译、意象分析、表现手法、诗人情感等;4. 例题讲解:以《登鹳雀楼》为例,分析诗歌的写作背景、意象、表现手法等;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四首唐诗的特点;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五首唐诗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8.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回顾,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1.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2. 内容:五首唐诗的题目、作者、重点词语、意象、表现手法、诗人情感;3. 形式: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清晰展现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五首唐诗;(2)分析五首唐诗的艺术特色,结合诗句具体说明;(3)谈谈你对唐诗的喜爱,不少于300字。
答案:(1)见教材;(2)例:《登鹳雀楼》:运用夸张、对仗等手法,描绘壮阔的山水景象,抒发壮志豪情;(3)见学生个人见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五首教案_诗五首翻译赏析课文《诗五首》出自八年级下册语文,其分别为:《杂诗四首》《行路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己亥杂诗》一、《杂诗》作者是宋代文学家陶渊明。
其古诗全文如下:人生无根蒂。
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
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
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
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
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二、《行路难》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李白。
其全文诗词如下: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前言】《行路难》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三首诗,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后的感慨。
全诗蕴意波澜起伏,跌宕多姿,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高昂的气势,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后人广为称颂的千古名篇。
【注释】见”为首,后鲍照拟作为多。
金樽: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
清酒:清醇的美酒。
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
玉盘:精美orG的食具。
珍羞:珍贵的菜肴。
羞:通“馐”,佳肴,美味的食物。
直:通“值”,价值,价钱。
投箸:丢下筷子。
箸(zhù):筷子。
不能食:咽不下。
茫然:无所适从。
塞:堵塞。
太行:太行山,现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交界处。
雪满山,一作“雪暗天”。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
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诗人借此表明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碧:一作“坐”。
忽复:忽然又。
多歧路,今安在:岔道这么多,如今身在何处?歧:一作“岐”,岔路。
安:哪里。
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
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会:当。
云帆:高高的船帆。
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
济:渡过。
沧海:大海。
【翻译】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但心情愁烦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
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
遥想当年,姜太公溪边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乘舟梦日,受聘在商汤身边。
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
【赏析】第一首从内容看,应该是写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
“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
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
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
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
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
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
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
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
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
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
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
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
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
因而,和鲍作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就显得更高。
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甫。
其全文诗词如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卷长林梢,下者飘转沈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蹋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前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
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全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
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
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注释】⑴秋高:秋深。
怒号(háo):大声吼叫。
⑵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
三,泛指多。
⑶挂罥(uàn):挂着,挂住。
罥,挂。
长(cháng):高。
⑷塘坳(ào):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
塘,一作”堂“。
坳,水边低地。
⑸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
忍能,忍心如此。
对面,当面。
为,做。
⑹入竹去:进入竹林。
⑺呼不得:喝止不住。
⑻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⑼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念hè):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⑽布衾(qīn):布质的被子。
衾,被子。
⑾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坏了。
恶卧,睡相不好。
裂,使动用法,使……裂。
⑿床头屋漏无干处:意思是,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
屋漏,根据《辞源》释义,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
“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⒀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雨脚,雨点。
⒁丧(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⒂沾湿:潮湿不干。
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
彻,彻晓。
⒃安得:如何能得到。
安:怎么能。
广厦(hà):宽敞的大屋。
⒄大庇(bì):全部遮盖、掩护起来。
庇,遮盖,掩护。
寒士:“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
俱:都。
欢颜:喜笑颜开。
(18)呜呼:书面感叹词,表示叹息,相当于“唉”。
(19)突兀(ù):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
见(xiàn):通“现”,出现。
(20)庐:茅屋。
亦:一作“意”。
足:值得。
【翻译】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狠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
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诗作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八月。
公元759年(唐肃宗干元二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巴陵。
公元760年(干元三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二百一十九。
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教授对此诗的赏析要点。
此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